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学;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39-0140-02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其逐渐形成独立、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门学科。该学科最早单独成立于西方国家,而关于学前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资料,中国早在周朝就有记录,而较为著名、关于学前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为《颜氏家训》,其涉及的教育内容较广,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相关理念。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区分幼儿心理教育与学前心理教育之间的区别,避免研究对象出现混淆。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概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教育心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具有初步的系统轮廓。[1]教育学具备完整系统且正式独立的时间为19世纪中期,随着《大教学论》的问世,初步形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同时期,赫尔巴特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设想:教育问题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探究。该理论观点、设想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雏形,也使得教育学研究带有哲学含义。19世纪末期,西方心理学研究实验室正式成立,该研究部门的成立也意味着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性、系统性的科学项目。心理学在早期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教育领域的著作主要有《初等心理学与教育》和《向教师谈心理学》。西方国家教育心理学建立的标志在于《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该部著作在理论框架上将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区别,使前者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献早在殷周时期就有涉及,如《周易·蒙》在文献记载中描写了孩童对接受教育的渴望,从文字记载的内容上看,中国早期已初步认识个体的教育心理。在《礼记·内侧》记载的内容中,较为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以10岁作为接受教育的初始年龄阶段,并且在教育形式上注重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宋朝前的朝代中,主要使用秦朝的教育模式。随着佛教、道教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教育体制逐渐受到影响,教育学者在教育内容与形式上,实行兼收并蓄思想,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与先秦教育模式相结合,由此使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心理、内在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阶段研究
(一)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作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创始人,其理论学说与早期行为主义相结合后,形成具有教育心理学性质的理论学说,即新理论學说认为刺激性物质在接触和产生联系的过程中,能够调整外在形态与内部结构,由此适应新环境与新物质带来的影响。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外界因素所带来的刺激,对于个体的外在与内在成长具有较大影响。
随着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该主张理论与意识形态能够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认知主义相互结合,使得即成理论与新型理论相互融合,由此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知识。[3]心理学研究专家皮亚杰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将个体的知识结构定性为同化、适应以及协调的过程。同领域专家布鲁纳则在相关理论著作中,认为认知结构属于主动汲取外界知识的过程,被动灌输知识的形式容易影响个体的内在成长。主动型的认知行为,其核心在于旧知识的更新,以及内外知识的相互结合。
学前教育心理学此前主要将重心放在智力培养的工作上。[4]在人本主义的发展背景下,不能只重视个体智力方面的教育,还应重视个体的情绪因素,以及内在需求等,确保个体在接受相关教育活动时,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分离、独立阶段
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前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学中分离,形成一门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立的科学门类。[5]20世纪80年代初,《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内容上,主要针对幼儿的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该项著作的出版也是幼儿阶段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学要素较为宽泛,在研究内容与方向上与幼儿心理学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理论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差异,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布主要在0岁至6岁,而幼儿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年龄主要分布在3岁至6岁。在21世纪的社会、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脑科学逐渐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越来越大,而学前阶段作为学习能力培养、思维训练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内,儿童的脑部发育属于黄金时期,该时期外界因素能给予儿童内在更多刺激,使儿童在相关的内在引导上,获得心理与脑部的培养。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为专门性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上,其早已成立专门的教育专业,用以储备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人才[6]。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给予个体和社会等有力的发展条件。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前角度主要针对内在因素,即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品格因素以及智力因素等,上述因素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另一方面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与道德品质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备的学前心理教育,对于社会安定以及持续发展等,能够提供稳定因素与发展因素。
(一)个体意义
对于单独的个体而言,其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为学前阶段,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在其相关理论与研究项目中,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发展能力体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个体在儿童2岁前的发展阶段中,主要依靠运动感觉与外界形成联系,作为初步的外界信息获取形式,对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在2至7岁的阶段中,对个体的前运算能力具有重大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出生后,其智力水平开始升高,在10岁的成长阶段中,其智力水平的提升速度开始放缓,直到18岁青春期,个体的智力成长水平升到最高水平,而后的成长阶段中,个体的智力水平逐渐放缓并有下降的趋势。从相关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学前阶段是个体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内提升儿童智力水平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学前阶段不仅是提升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塑造人格品质的关键时期。人格品质作为个体素质的主要反映项目,在个体成长上具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最初阶段为儿童阶段,即7岁之前的阶段。该阶段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友爱、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良好品质,此外在个体情感与性格方面也具有较大影响。在大量的资料、数据以及实际案例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身心发展存在缺陷的儿童,其成长阶段存在多种要素的缺失,同时不良的外界环境也是导致儿童身心存在缺陷的主要因素,如教育与医疗设施的不完善等。部分7岁年龄段的儿童,在受到良好的内在引导与教育上,可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项目,如一部分学前儿童对于普通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能够进行理解并练习。学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针对儿童的内在心理与智力发展特点等,使儿童可以获得更多关注,使其在情感与内在需求上能够得到满足,避免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身心上的缺陷。
(二)社会意义
从社会角度来看,个体接受教育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而言
具有重要意义。学前阶段的心理教育、引导以及价值观建设等,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供给。从个体的角度上看,学前教育及其心理教育,能够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品格方面给予个体良好教育,使其在智力等方面的内在因素成长中,能够以较高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学前阶段的教育质量对于个体后续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学前阶段不单是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是个体综合素质塑造的重要时期。社会运转离不开科学技术、经济活动以及生产制造等,而人作为主要的社会个体,其受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到社会安定,还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改善和创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施形式,一方面能够使个体获得较好的个人成长经历,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安定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此,在当前的学前心理研究与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质量与实施质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前心理教育的实施水平。
篇2
关键词:激励 榜样 赏识 教学
引言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设计好数学课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即对学生的学习劳动过程教师应当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现在我就说说自己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所获得的一点心得:
一、目标的激励
由于现在许多的农村中学生缺乏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学习目标,只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而学习,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动力。同时又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多数学生就是有理想也不敢说出来,怕同学笑话那是空谈,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理想,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只说现在的理想就是考上高中,具体将来做什么,还没有确定。而有一个平时学习不是太好的学生,却大胆的举手,我问他的理想,他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个美术设计师,同时也说出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但是成绩又不是太好。然后,我就的对他为自己设立的目标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帮助他分析了这个理想实现的可能性 ,后来我发现这名同学真的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后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
二、榜样的激励
榜样是一种力量,更是一面旗帜,它提醒着学生前进,更激励着学生成长。每个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都会有一种心理需求,希望自己得到集体的认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这样就在同学中的身边树立起学生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班或我们的周围,找一个学习或奋斗的目标,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好的学生大力表扬,还进行了物质奖励。学生是有可塑性的,看到同学比自己好,会奋起直追。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三、赏识的激励
教师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赞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的真诚、中肯、激励和赞扬都要发自内心;评价的语言力求新颖、独特、灵活多样,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同时评价要适时;注重评价内容的的真实,恰如其分,不过分夸张。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会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的这样完整,真是了不起”、“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发现了生活中的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你的这种解法很具有创造性”这样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感激励具有互动性,即情感激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交流活动,教师的情感只有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交融时,才能变成激发学生的动力。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也是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情感激励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温暖和爱,进而奋发向上。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用心上课用情交流。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更应给予最多的关爱,让他们觉得在老师心目中他们和好孩子一样重要,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作的关系,同时通过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以外,一些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我常常会用一些表情、手势或是肢体语言让学生领会。比如有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我会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面带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如果回答错了,我也不直接说错,而是轻轻地摇头,暗示他们再做尝试,又比如有个别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我会走近那个学生,用眼神制止他,而非直接批评。教师的一个亲切关怀,一句暖人的话语,一个慈祥的微笑,一个鼓舞的眼光,哪怕是摸摸学生的头,都是对学生莫大的关怀,都会在学生心理引起波澜,也许会成为人生的转折点。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必然能感染学生,课堂外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帮助学困生摆脱消极、自卑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相互交融、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激励评价,是实现师生有效交流的重要途径,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时,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课堂评价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健康成长!
篇3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刻的表现力以及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良好效果,并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化交流网络。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讲清知识的重点,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执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我播放了电视剧《》的主题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反映的经过,我制作了路线的动态示意图:瑞金湘江贵州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宁,随着鼠标的跳跃,流动的箭头,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一名战士,经过艰难险阻走完了两万五千里,既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又让学生受到了一次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教育,同时降低了记忆路线图的难度。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媒体资源可增强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古希腊城邦制度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课教学内容来说,历史久远,并且属于世界史范畴,课本的描述偏向纲要性,而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性文字,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难于掌握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单靠课本提供的寥寥几幅图片及简单的文字描述,会令本课教学十分单薄。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转变一下教学模式,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导、学生参与,活泼的多媒体课程。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下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明快紧凑,从而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展开讨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信息技术运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连通网络、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思维和视野更开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经常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幻灯片,讲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运用图片、文字、影视等资料,展示自己的课件,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学术领域从不同侧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②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③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④冲动性思维和反省性思维;⑤内倾和外倾。其中,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类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前者指有些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习惯于从整体出发,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能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全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整体性策略的学生视野比较宽,能够依据对主题综合、广泛的浏览,在大范围中寻找与其他材料的联系。后者指有些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喜欢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关注问题的细节,先考虑如何解决某个问题,再思考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呈直线型方式展开。系列性策略的学生擅长用逻辑严谨、紧抓要点的方法,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段落来学习,到课堂学习活动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知识时,整体性策略的学生会从计算机本身的作用出发,集中思考中央处理器、主板、光驱、硬盘、网卡、显示器等部件的作用,并把这些组成部件联合成为一体,从而获得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整体认识;系列性策略的学生喜欢按部就班地逐步认识每个硬件,先弄清楚中央处理器的作用,然后认识主板的作用,再思考光驱、硬盘、网卡、显示器等,当对所有组成硬件的作用都掌握了之后,才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形成整体上的认识。这两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出合理的匹配策略,才能使教学效果理想。
案例分析
所选两篇案例的教学内容均为文字删除、添加、移动、复制与粘贴(如下页表格)。案例一以匹配学生整体性策略学习风格为主,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并在歌词中设置部分错误,而要修改这些错误,就需要应用到文字的删除、添加、移动、复制与粘贴等知识点。由于学生对歌词很熟悉,很快就发现其中的错误,教者成功地创设了修改文字的学习情境。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教者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引导学生对错误的歌词进行删除、添加、移动等操作,并在此过程中,补充其他知识点,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本案例的课程导入,是借助一个情境将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涵盖其中,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种设计有利于学习风格为整体性策略的学生的学习。该类学生通过课程的导入部分,对错误歌词有了全面的认识,并能从中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他们在学习歌词的删除操作时,同时会思考歌词的添加、移动等操作方法。课程任务完成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回答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把所有操作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
案例二则以匹配学生系列性策略学习风格为主。在介绍每个知识点前,给出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相关的小情境,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再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入下一个小情境。具体做法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呈现一幅可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闪烁的光标后,告诉学生光标的作用;然后向学生出示四幅羊儿的图片,但未给出每只羊儿完整的名字,由此引导学生把羊儿们的名字填写完整,即为文字的添加操作;再出示一幅灰太狼的图片,和一段灰太狼的“自我介绍”文字,教师提前在该段文字中设置了部分错误,学生看到这段文字后,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错误,并产生修改错误的愿望,此时教师开始教学生如何使用退格键来删除文字;在讲授文字的复制、粘贴操作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了每集动画片结尾灰太狼都会说的那句“可恶的喜羊羊,我一定会回来的”作为材料,让学生比赛谁能将这句话“说”得又多又快,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文字复制粘贴的操作;在讲授文字的移动时,教师向学生呈现了一组图片,展示羊儿们所饲养的宠物,但在图片的说明文字中,宠物和“羊主人”的名字被前后颠倒,如“喜喜的宠物是喜羊羊”,通过这种情境展示,教师很顺利地向学生说明了移动文字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文字的添加、删除、复制粘贴、移动的知识点后,教师借助一个综合练习,即修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错误歌词,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整体认知。本案例在设计时,采用向学生逐步呈现相对独立的小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的方式,符合学习风格为系列性策略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以上分析中可见,这两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通过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对所传递的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在学生中开展了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一方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另一方面,各自所选择的匹配策略,不但让教学活动按照其优势学习风格进行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还有利于班级整体学习风格的塑造。
同时也应该看到,案例一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利于整体性策略的学生进行学习,却对系列性策略的学生关注不够;案例二的教学设计,对系列性策略的学生进行了匹配,却对整体性策略的学生“照顾”不全。这两份案例采用匹配其中某一种学习风格的方式,虽然有利于班级中该学习风格的学生,但对另一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有所忽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出恰当的课堂活动,如课堂分组讨论的知识点总结活动,并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来开展该活动。每一组均分配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各组成员在组内讨论中可以“优势互补”,即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可从系列性策略的学生身上学习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也可以从整体性策略的学生那里学得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
总结
篇5
关键词:依赖心理;自主学习;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860-02
在几年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依赖心理一直给我很深的感受,这种依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老师的依赖:在课堂中遇到的任何一点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分析和解决,而是问老师。2)对课本的依赖:课本里面的东西掌握的很好,翻开课本看着书什么都可以完成,一旦脱离课本马上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3)缺乏创新精神:只会照搬课本和课堂中的例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1学习中的依赖心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
1)学生在自习过程中,无所事事,当问到学生为什么不学习,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没有留作业或者是作业已经做完了。
2)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完成的很好,但是只要稍一改变形式,学生马上会觉得这是一个新内容,很难正常完成。
3)除了课本之外,学生可能没有再看过任何和这门课程相关的书籍。
4)下课之后学生可能不做任何的预习和复习。
5)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之后,发现学生在不停问老师,而问到的问题很显然的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没有进行过一点思考。
2依赖心理产生的根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在家里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从小到大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缺乏自己锻炼的机会,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家里更多的是听从和问父母怎么办,久而久之就会磨灭自己的思想,遇到问题,更多的不是自我思考,而是向别人求助,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种心理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解决,而是向他人求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学习方式的转变
依赖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个根源就是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中,都是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只学要听懂课堂讲授的,完成课后作业就可以。况且这些知识多是一些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要求较低。慢慢的就养成了学生对课堂和书本的依赖。而忽略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3依赖心理在学习中的危害
其实我觉得在职业教育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需要通过不断自主学习来巩固基本内容,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品。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中去,以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中不仅会影响学生不能自主的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很直观的,只是跟着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模仿,并没有体会所学知识的实质。
4如何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
1)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要让学生明白职业教育中学习的方法和以前学习中的不同。在以前的学习中,教学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完成讲授后,把相关的内容做成练习,布置给学生。学生要听懂老师上课的内容,然后下课完成相应的家庭作业就可以。而现阶段的学习中,教学的主题更强调的是学生,学生不仅要上课听好课,并且还需要自主完成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归纳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课后还需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老巩固、补充自己所学的知识,要把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在表面上看起来要比初中是的课程轻松,但实质上要比初中的课程难度更大,它要求学生自主的完成大量的实践练习来理解、。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学生过度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这两方面的欠缺。任何一门课程都只是掌握了最浅显的部分。
2)适度的拒绝学生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去拒绝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或者只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则可以通过分析任务,讲解原理,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果。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课堂上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点名表扬、增加平时成绩或者利用教师机向其他学生展示其作品等手段对其进行表扬。并且我们可以鼓励这部分先完成的同学去帮助其他未完成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在学生中间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去影响学生。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课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出几个和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解答,完成练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长期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课堂中的很多内容也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就像要完成一个实现特定功能的程序,不同的程序员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写出的程序也是不一样的,但实现的功能是一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把每一个练习都给一个固定的答案,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5)鼓励学生多看专业书籍
篇6
(一)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就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扎实勤奋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要给予最及时、最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和杜绝各种形式的乱作为、不作为现象,这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现实问题。乱作为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和干警漠视案件的客观事实,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实体规定,滥用执法权力。不作为往往表现为不勤政敬业,工作缺乏热情,有警不出、有案不立、案件久拖不决等现象,这实质上是漠视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予理睬。乱作为和不作为都有悖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全体政法干警要努力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
(二)甘当公仆
政法干警作为人民公仆,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政法机关行使管理职责的根本目的是为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管理行为只是手段,而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对此,绝不能本末倒置。当然,也不能因倡导服务,就放松管理或不敢管理,对于越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普遍利益的领域和事项,越是要严格管理、强化管理。
(三)文明执法
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
文明执法,就是要做到服务热情,多为群众提供便利,不给群众增加麻烦。文明执法,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文明执法,还必须注意执法者的警容风纪。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印象和评价,往往来自对执法者本身的印象和评价。执法者举止文明,待人平和,仪容整洁,群众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信任感,每一位政法干警都应加强自身修养,既重视八小时以内的举止文明,也重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自律,真正树立起政法队伍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篇7
关键词:赏识教育;皮格马利翁效应;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47-01
一、赏识教育的界定
(一)赏识教育的来源
赏识教育在我国的风行,起源于周弘先生的成功实践与大力推广。周弘先生之女周婷婷自幼双耳失聪,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照常理而言,能将她培养的具备基本生活能力就很不错了,然而周弘先生却创造了教育奇迹:通过20多年赏识教育的实施,让周婷婷6岁便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超过很多常人孩子;8岁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千个数字,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10岁与父亲一起出版科幻童话;11岁成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国内第一位残疾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8岁主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21岁成为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硕士研究生;24岁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其后,周弘先生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和推广,一时之间,在全国诸多中小学、中职院校和家长中都纷纷掀起了学习赏识教育的热潮。
二、赏识教育的定义
要理解赏识教育,我们可以从“赏识”入手。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赏识”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的意思就相当于“欣赏并赞扬”。
从师生双方关系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即是指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是符合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它的实施既有原则性又有弹性,不仅对不同学生用法不同,不同个性特点的老师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可有自己的独特性。
三、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格内向孤僻,但是擅长雕刻。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他梦中情人的美女雕像,并爱上了这尊雕像,每日倾注感情。有一天,这尊雕像似乎被国王的诚意打动了,变成了真人,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型。
后来,公元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了一个班级,他们开玩笑般得给了老师一个名单,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最有潜力的。而等他们数月之后再次被邀请来到这个班级时,意外得发现,班上性格最为开朗、成绩最佳、与老师关系最好的居然就是名单上的几个同学。
原来,这老师相信了心理学家们的话,便开始对这几个学生刮目相看,认真对待,不断发现他们的有点予以肯定,而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候也没有向往常那样严厉批评。这正与赏识教育的提法不谋而合。结果,这几个学生感到自己备受关爱和包容,便真的积极进取起来,故而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二)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的行为有应答和反应两种。前者包括生而就有的无条件反应以及巴普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应,比如婴儿接触到母亲的时就会有吸吮行为,狗在多次看到食物时都听到铃声,后来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后者则可以理解为人类后天形成的某种习惯。
斯金纳认为这种习惯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在斯金纳看来,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强化过程的技术。他说:“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达,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强化,他可以增加学生再次做这种受夸奖的行为的几率,而且,数次以后,这种强化可以被学生内化,到时候不需要老师夸奖,学生也会很自觉得那么做了。
(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篇8
论文摘要:在以知识技术创新和人才科技竞争为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中心任务,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中引入创业意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突出艺术特色,改进考试方法;加强创业引导,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对广告心理学创新教育进行论述。
艺术的创新教育是高校创新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现阶段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艺术创新教育不仅要贯彻落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还要担负起推动中国艺术教育观念、制度、技法等多方面进行整体创新的重要任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主要课程的“广告心理学”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研究学术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落实“质量工程”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广告心理学知识体系加以补充和完善,拓展应用心理学的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创业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持续发展,并在未来的广告设计中能真正实现创新这一核心价值。
一、引入创新意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创新、创业型教育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强烈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良好的创业能力。高校应该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而广告学的内容正体现其交叉学科的性质,广告学与社会政治经济、商业传播、艺术等诸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告活动涉及各种社会领域和社会群体,各种商品知识。因此,优秀的广告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方面的知识,更加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广告专业的教育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创业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的创新是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广告心理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广告学、心理学、视觉传达、广告文案写作、图形创意设计、平构、色构以及营销等学科相关密切。在广告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中,要掌握目前学科发展的动态,丰富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广告设计、制作、宣传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在创意产业的市场环境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高水平的创造、创业能力已成为设计师的基本职业能力。那么,在广告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展互动教学,运用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安排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突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广告公司中去实习,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进行市场调研、策划协调、客户服务、设计推广,制作消费者满意度的问卷。通过社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创业能力,加深学生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在活动中,既能使学生了解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设计理念与技巧,还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市场动向,收效显著,为广告设计、创作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引入“企业项目教学”,磨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带领学生组成设计小组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并按照企业运作模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的市场条件下完成部分项目设计,使学生充分感受市场竞争的激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性项目中的具体问题。
另外,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为学生提供各种比赛通知、相关网址,如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台湾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重要比赛,还包括一些地区或院校主办的各类大赛,参加这类大赛的意义在于:以大赛为教学引导,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在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与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突出艺术特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形式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体现出现代教学手段先进性、主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问题作为讨论课,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增加生动形象化的实例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开展讨论及实践等教学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述“联觉”这一概念时,采用实验方法演示,把同样的咖啡倒入颜色不同的红色、黄色、绿色杯子中,请学生品尝、评价哪一个杯子中的咖啡味道好,学生品尝后认为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味道浓厚,黄色杯子中的咖啡味道较淡,而绿色杯子中的咖啡味道略带酸味,这是因为红色使人联想到暖烘烘的太阳、火光,感到温暖;黄色淡雅宁静、柔和;绿色表示青春、生命、希望、理想、幻想、适合表现清凉产品如啤酒,由此说明色彩对味觉的影响。通过实验使学生真正理解“联觉就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的概念。运用此种教学形式,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分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向学生推荐现代学术前沿著作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如《广告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广告艺术设计》、《图形创意》等,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在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中,在遵照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规定的同时,突出艺术专业特色,改进考试形式,突破单一课程知识考核的限制。通过平时成绩(口试、阅读、实践)、笔试等形式,将参加比赛的设计作品、学生平时的作业、参加实践的报告,企业项目设计作品等作为学业考核的依据,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评价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创业引导,提高自身修养
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艺术设计专业要想解决当前缺乏创业师资不足的情况,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创业意识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或者出国进修、访学,提高创业、创新能力,还可以从社会聘请一些对创业政策熟悉并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及成功创业经历的知名专家、学者、公司总裁、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进行实战训练,尽快培养出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并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掌握、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吸收最前沿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具有熟练地进行外语口语交流及阅读、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以便掌握国外教学、科研的最新信息。要深入学习、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相继诞生,有的不断自我创新而得到发展,有的则被新事物取代而走向消亡。为了跟随时代和世界发展的步伐,高校的教育决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融入新的文化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作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把学生引向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社会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小明.素质教育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研究,
2005,(5).
[2]刘卷.创意创业发展趋势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研
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9
论文摘 要: 创新大学课堂教学,实施综合化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本文结合pbl的理论基础与特征,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索进行阐述。
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从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设计能力欠缺,问题意识欠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比如,将随机抽样等同于随便找被试,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等同于问卷法,不知道如何阅读心理学文献等现象并不少见,能自主发现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已有教材主要以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过程或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为主线,理论阐述过多过细,内容晦涩难懂,实践环节不够深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反而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心理阻力。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性知识理解和应用等已势在必行。
二、基于pbl教学的基本特征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西方大学教育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思路,最早源于西方医学教育实践中,并以解决学校教育与未来工作实践之间的分离现象为原动力。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pbl越来越成为“提升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专业实践,构建整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核心”[1]。从教学角度看,pbl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历程,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问题解决技能、合作技能和自主学习品质。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经验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等三个方面[2]。有证据表明,pbl教学在促进综合性专业知识、合作学习、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的课程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pbl的认识逐渐增多,绝大多数文章以pbl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侧重介绍pbl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经验;少数理论性文章则围绕pbl的流程、步骤或个别要素进行论述,好像pbl是一种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或工序加以实施的教学工具,这其实是有悖于pbl的初衷的。在实施pbl教学改革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与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课程内容相结合,pbl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目前学生反馈情况看,比较有效和值得倡导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在全面分析国内权威教材的基础上,除“pbl课程导论”与“课程总结与测评”外,我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体系重新调整为理论和实务两大大模块,前者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体系”、“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心理学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与评析”、“从研究思想到研究假设”等四个主题,后者包括“访谈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观察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问卷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和“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等五个主题。其中,除了“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部分外,各个主题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如撰写文献评析报告、拟定研究主题、编写观察记录表、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等。
(二)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
大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发生什么?这是pbl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问题。在pbl教学中,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意味着大学课堂既不是大学教师自我展示或自我陶醉的场所,又不是教师寻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3]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逐渐展开的具体情境;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是师生角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一旦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和权威被消解,平等、自主、合作、分享的心理场域就会形成,学生和学习活动就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三)引导积极思考,鼓励合作分享。
心理学科学研究中不乏重大的哲学或理论问题,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引导学生在思考、质疑和分享智慧中理解基本理论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主题时,我引导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史中各个流派的历史沿革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经典实验进行回顾,通过“小组讨论—质疑—辩论—总结”等环节,梳理出心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定的研究方法总是以特定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沿革反映了研究内容的改变,并始终为心理学理论服务。
(四)从“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转变为“案例”或“问题”的探究。
pbl的本质在于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4]。真正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知识或信息的传递中,而是存在于真实问题的或案例的探究之中。设计问题或案例,一般要考虑以下方面:(1)问题是真实的;(2)问题是有意义的;(3)问题是结构不良的;(4)问题范围是适宜的;(5)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够从团体中获益而不是受阻。比如,在讨论关于“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主题时,我首先介绍“权力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吗?”的实验报告,通过小组内部的协商讨论达成共识,而小组之间则相互辩论而推动讨论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案例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研究设计中诸如“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随机化原则”等核心问题,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批判能力。
(五)从“教考分离”到“学考统一”。
从目前看,在课程考试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呈现出一种彼此对立而非合作的关系。在pbl教学的课程总结环节,我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考核的重点内容、最佳考核方式及其合理权重,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实现考核目标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考题内容的设计。实践表明,这不仅减轻了大学生的考前焦虑,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当然,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如何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以避免懒汉行为和两极分化,建立与pbl适应的考核方式,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等都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john r.savery.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1):9-20.
[2]余益兵.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出版中).
篇10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分类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专家们指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至少包含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应该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能够符合社会要求,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心理健康状态可分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三个层次。心理困扰属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属于不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大多数人多数时候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但由于现实生活、学业、家庭生活中受到压力,遇到突发变故或遭遇挫折后,会引起内心的冲突从而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当困扰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又自行恢复到健康状态;但若困扰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经受过心理困扰,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是环境适应、自我认识、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择业困惑等发展性问题,表现为:依赖性较强,独立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自制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意识差,情绪调控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形成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受家长保护过多;另一方面与应试教育制度有关,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心理成长,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对等;再者是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使大学生时时处在各种竞争压力之中。当已形成的心理困扰不能自行解决,又不能得到老师、亲友的帮助而及时解决时,则可引发心理冲突,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造成危机事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和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维护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学会化解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健康是相互作用的,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可以引发多种身体疾病,可见,心理状态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促进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具备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就会取得更全面的发展,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高校的基本教育功能之中,成为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四)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需要
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否具备调解心理困扰,化解内心冲突的能力,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对待家人,是维护家庭幸福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是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学生学会自助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出现偏差,要改善状况就要从改变认知、改变心态开始,只有自助,才是走出心理困境的唯一出路。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适,客观的评价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消除焦虑和自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
(二)高校注重培养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个体心理咨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是决定个体咨询有效程度的核心因素。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校要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三)高校尽快构建适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杀人等严重危机事件逐年增加,高校急需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增强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包括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组建心理危机信息网络,创建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培训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
(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档案
高校选择适当的量表定期对大学生时行心理健康测试,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日常个别关注,发现心理问题的易发对象,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学生辅导员或专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跟踪辅导,对确有问题的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同时,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心理测试,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组建由班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组成的心理信息网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