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篇1

论文摘要:通过汇雅风尚住宅小区设计的具体实例,分析了设计中对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的思考,从总体环境到单体设计,提出了从面到点,从总体环境到单体的逐步论述方法,进行了理论到实际设计的具体应用,达到了舒适宜居的环境效果,解决了工程设计中一些具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设计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环境安全几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创造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

1、工程概况

汇雅风尚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总用地为2. 771 86hm2,住宅用地1.116hm2,公建用地0. 523hm2,道路用地0. 524hm2,公共用地0. 598hm2。总建筑面积146 100m2,地上建筑面积114 946m2,住宅建筑套净密度1 271套/hm2,住宅面积毛密度36 938m2/hm2,住宅面积净密度91 740m2/hm2,绿地率40%,汽车位总数683辆。

商业用地指标:用地面积7 172.60m2,总建筑面积53 148m2,地上建筑面积43 035m2,地下建筑面积10 113m2,基底面积2 895.06m2,容积率6,建筑密度40. 36%。

住宅用地指标:用地面积20 546m2,总建筑面积92 952m2,地上建筑面积71 977m2,地下建筑面积21 041m2,基底面积3 203. 58m2,容积率3.5,建筑密度15 . 53%。

2、总图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 1适合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总图环境设计中,注重了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使居住者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全处于良好的舒适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本着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时,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设计的定位中,小区南北各有一个出人口与市政道路相连,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40 0},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并且绿地中景观设计运用了水景来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小气候,并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2.2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

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楼前绿地到庭院绿地,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有”空间格局,在居住小区中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景观带,形成居民户外活动的领域,并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座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楼前绿地可称为半公共领域,也是院落空间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闲暇散步休息、儿童游戏的场所。而中心绿地不仅可以设有小区雕塑的主题小品,还可以提供老年人和儿童休闲的设施。

2.3安全健康的环境要素

小区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等高科技手段,24 h的小区警卫巡视,小区的出人口设有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在小区设计上也考虑了卫生环境的安全性,如设有集中收集处理存放的垃圾清运站,并设有独立出人口,与小区道路环境,住宅楼相对的分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设施及楼房空间的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的危险。小区还安装了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对讲与防盗门控、住户报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对安全防范系统实行监控、车辆出人与停车管理,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重要设备的监控管理。

3、单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 1在住宅单体设计中有关空间的舒适度

居住空间不是越大越好。在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所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空间是有一种最基本的要求的。住宅的舒适度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太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汇雅风尚住宅小区单体房间设计如图1所示。

住宅的舒适度要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住宅设计中还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而设计要准确的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度。

住宅设备管井集中设置在公共走道内,便于设备的维修安装检查等,使设备管尽量减少在户内的穿人和维修检查等方面造成的不便,充分改善了户内的居住空间环境。

3.2生态环保设计

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小到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到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是每个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照明灯均采用节能型的灯具,如太阳能灯具。绿地浇灌系统为节水节能型的喷灌系统。住宅单体设计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如,涂料,底漆,密封胶等。建筑的节能:墙体均采用挤塑板外墙保温,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玻璃均为中空玻璃,人口做门斗等措施。建独立的垃圾清运站,集中处理小区居民每日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有害污染并有垃圾回收等有效的利用。

3. 3安全健康设计

单体建筑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住户报警及监控、闭路电视监控等安全防范系统。

公共设施如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楼里不设垃圾井道等措施减少污染。

住宅单体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而且也在设计上注意户内的卫生防疫功能。通过设计尽可能切断病菌的传播渠道,避免公共空间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内空气自然净化条件。

3.4住宅的无障碍设计

在小区整体环境景观道路设计中,我们考虑了盲道,在地上的车位中设计了无障碍车位。在配套建筑的设计中,设有无障碍厕所等。在单体设计中,楼体的出人口设计了无障碍坡道,人口平台的宽度均考虑了轮椅车的回转距离。设计了无障碍的住宅套型,套型内的设计中均考虑了轮椅车在户内各个区域的回转距离,转动半径和活动空间。卧室,起居室到厨房,卫生间的通道尺寸和洞口宽度,在卫生间等室内增加设计了扶手,握杆等一些方便老年人,残障人使用的设施。

篇2

关键词:园林景观;小区;人文设计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wn village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wi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living environment of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scape; Village; Humanist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区景观设计作品拥有一种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问内更多地接触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团林景观才能营造一个有品味的现代居住环境。

1目前我国城镇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虽增加了绿化率,但忽视了人们步行的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很少考虑无障碍设计,忽视残疾人的行动方式,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对象的年龄阶段,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等;有的住宅小区的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致使绿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有的居住小区许多水景由于缺水而成为旱景,水景只是一种摆设,甚至破坏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某些居住小区许多水景水质恶化,水体在日常使用中,疏于管理,以致浑浊不堪,甚至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破坏住区景观效果。某些居住小区室外环境小品地方性、艺术性不强,情感依附性欠缺,忽视本土文化、照搬、照抄严重。

2现代人居环境中的的小区园林设计的一般要求

随着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在购房时,除了考虑住区的位置、住宅户型平面、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环境的综合质量。住宅环境的质量,主要包括绿色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等,具体要求如下:

2.1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地域环境,营造地域特色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是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公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2.1.1小区园林绿化景观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近年来,笔者设计的园林景观,采用的是围绕这个主景轴线(从大门到中心旱地喷泉公园的轴线),将欧式风格的条形住宅和各个院落空间连成一片,组合成完整的绿色景观环境,以满足居民对绿化景观的需要。

2.1.2“人车分流”以满足小区交通环境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公路,桥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交通系统正在迅谏发展。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是在日趋超前,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小区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昧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我们从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几乎都采用“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式,人们可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居民一个安全宁静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共享空间。

2.2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应把小区住宅作为一种家庭生存生活载体来整体设计考虑,营造极具当地地域特色的现代住宅小区。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2.2.1首先要提升环境设计的理念

对人居环境设计要放大设计空间,走出居室,走出住宅小区的围墙去领会人和自然的关系。

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考虑居室环境的优化,而且还有考虑户型,小区绿色生态环境和小区入口及周围城市大环境的对接、过渡和协调,否则这个人居环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环境,就是与城市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异类”。一个世纪前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就曾提出“有机建筑”理论,他非常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认为建筑必须体现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别墅”正是介于对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21世纪的建筑和小区设计,随着就WT0观念的逐渐发挥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有机环境效应,将是重中之重。

2.2.2要认真搞好规划设计

对室内外大、中、小地区环境应统一考虑,一开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创新手法。大的人居环境规划应与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交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进行对接,使居住环境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人户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居者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容为一体,又处处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总之,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为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日常生活项目的停留时间为节点,划分各功能空间。

3城镇居住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3.1人完整的景观设计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人,我们需要锻炼,但人需要休息,我们需要沟通,他们需要住房,需要安全,但也需要挑战,既害怕孤独的,但也愿意关注,以及其他类似的焦点,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充满人性的地方。

3.2景观设计回归自然

人类生存离不开来自大自然,地球是一本书的人文景观:土地和道路,大门和桥梁,围墙和围栏,建筑和城市土地,并告诉人们文科踪迹,人,和谐的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名称社会。

3.3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地方风格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北京--- 政治和文化中心,悠闲的城市--- 温州商业--- 都江堰市。只有当地人知道如何生活,满足当地人将有一个公共空间的设计寿命。

3.4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文化历史

人类历史: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历史,因此,景观设计,挖掘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历史,突出地方特色,从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的过程,内在的力量,设计形式的原因背后的权力,反映了设计的本质。

4城镇居住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

4.1 广场的设计

从功能出发,将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林荫树阵广场、国际象棋图案铺装及景观小品、螺旋形铺装广场、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镜等景观要素,遵循动静分离、分区明确、适度围合、边界开敞的原则合理布局。运动空间开阔平坦、无障碍物;儿童活动区铺装图案柔和流畅、铺装形式新颖、色彩丰富、设备及材质安全舒适;树阵广场以极富动感的一组倾斜平行线为构图背景,树阵下灵活分布仿树桩桌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汀步石与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区空间连接为一体,动静分区相隔却相见,创造轻松、休闲的感觉。

4.2 绿地的设计

绿地属于一种居住区内贴近居民生活的开放空间,是居民最接近的休息和活动场所,主要供住宅内的居民使用。为建立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促进邻里交往、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给居民以归属感和领域感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因此,绿地应有较多的活动面积,以便于居民活动。

4.3道路的设计

充分考虑小区整体空间布局和道路路线的协调性,把设计重点放在小区入口处。因为入口是小区的门户和标志,既是一个点景观,又是一个景观序列。通过入口及站在入口处视域范围内景观的组织,应形成一种优质的景观形象,给居住者以归属感和认同感。基于此,在不影响人流和车辆通行的前提下,重点布置一些装饰性绿化,并搭配一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突出小区的入口氛围,还能体现小区的文化品味。在小区的主干道绿化上,行道树的栽植应考虑到行人的遮荫与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及转弯处,依照安全三角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

4.4 水景的设计

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水深不宜超过35~40 cm。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

结语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问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祟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倩,设计与传承-将山水艺术融入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今日科苑,2006(4):17

篇3

关键字:人居环境居住建筑

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和自然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其典型例子为大量无选择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悬索轻型结构以企图逃离土地之重力束缚。但是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我们人类为何这样做,也不知是否体现了我们对土地自然的恩情与怨恨。基于此问题,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问题。中国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一.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自然环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

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2.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二.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2001年10月10日世界居室卫生日,在国际建筑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生态住宅建筑”的分论坛上,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开彦先生向与会者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住宅”的理念。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因此,健康住宅的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增进人际关系。

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其一,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其二,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其三,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在推行健康住宅,提倡健康住宅。从日本来看,开始并不是建设部门要来提倡健康住宅,而是卫生部门、医学界逼着建设部门不得不这样做。当时日本的卫生部门发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中一部分经证实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最后在医学界的推动下,建设部门设立了相关的标准。

三.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

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的20年,也是人居观念不断更新的20年。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拥挤在环境恶劣的棚户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内容。尽管这个观念很传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四.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

根据《芝加哥宣言》提出的“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主潮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生态建筑(EcologicalArchitecture)”或称“绿色建筑(GreenArchitecture)”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义,让生活同生命和谐。尊重生活,维持生命。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的就是返朴归真的生活,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

“建筑是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它的构思应把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两者相结合而和谐地协调发展,创造出健与美的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建筑师在推广健康型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无庸置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

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所有这些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实建造的意识和能力,但这是否体现了人类“土地恩怨”爱恨之根本情结,惟有敏锐思辩方可赋予其意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柳孝图,《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出版杜

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篇4

关键词:人居建筑与环境;“精准性”;精准建筑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12-01

高品质的生活能给人们精神的享受与安慰,但现代建筑往往不够重视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同时,不能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相结合的人居建筑很有可能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及危害,如环境污染、空调的大量使用等,进而引起臭氧层破坏、建筑材料的有害元素和氡辐射、生活垃圾等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建筑与环境的模式,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减小环境污染以及节约各种资源、使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对大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各国建筑师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全面,对产生影响的各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了解不多,对其关键作用的要素的控制不够准确。所以,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用渐进的方法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尊重地域的自然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设计。

本文认为人居建筑与环境设计中应增加“精准性”,提出了并提出了它的设计原则与对策。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1精准性的内涵及属性

1.1“精准性”的内涵

“精准性”内涵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精细的确定相关决定因素,准确分析各决定因子之间的互动程度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巧妙综合诸因子,提出精确的设计要求和目标,选用优质的建筑用材、设备、绿化植被等等,精心策划并且运用精致工艺制造,达到节省各种资源,建造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使人居建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的目的。并且设计应成为管理加工过程中实施的统筹管理和总分量的有效控制提供前提和基础。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和人文特点设计精确的准则、标准以及实施方案。

1.2“精准性”的属性

1)整体性。精准性和“标准化”不同又高于标准化,标准化的特点有:固定性、单一性和同一性。其局限于中间产品,对尺寸的协调、产品的标准化和集成化生产要求很高。精准性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强调动态同一、最终产品以及整体的一体化协调,将产品置于更大的环境来进行整体性思考。

2)可控制性。精准性能适时、适量、适地控制,以实现设计

目标。

3)灵活性和多样性。精准性经过不用因素、不同质、量的优化组合,形成不同特点的设计方案,同时还可以形成在某些特点方面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方案。

4)可匹配性。精准性的最终产品匹配准确并且性能十分可靠。

5)明显的目标。精准性设计的方案具有很明显的目标性和多目

标性。

5)可度量性。精准性可以增加产品量化的指标的透明度,可用于评价、购买、租用等的依据。

2精准性的设计原则和对策

2.1设计者要具有精巧整合各种影响因素的能力

精巧整合和综合不同,应突出互补整合,得出最佳的因子匹配和

方案。

2.2实现精准性设计要拥有充分、大量、可靠的基础

“精准性设计”应依赖于科学和高新技术手段,例如:IT技术、监控、监测、全球定位系统、数据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和气象卫星系统等;应以人本需求为目标,并且依赖人居建筑和环境创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依靠充分的信息含量;依托合适的传统技术、工艺和材料的升级;依托不同个性、知识和专长的人的汇集;要依靠人类自身知识系统的提高和完善。

2.3各学科、学者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

精准性设计不仅仅是建筑一个专业所能完成的,需要多个专业以及众多学者之间的配合,需要加强各工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设计者要善于开发大家的智慧,善于组织,融合众合作者的奇思妙想,创造新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筑和环境设计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当其中某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增强了,则该方面的“精准性”就会产生一定的进步。设计者面对人居建筑与环境的设计目标的某些精准性新要求,应通过运用科学发展观及精确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尽力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从而实现精确的设计目标。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全球范围内人居建筑与环境的“精准性”设计方面的基础仍然不够完善,这主要是长时间的专业划分、单一知识层的掌握、传统科学和技术的制约以及思维模式的固定等等因素造成的。很难对精准性的各决定性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3结束语

人居建筑与环境是可以有人们有效控制的。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精准性设计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造有效、合理、可持续发展、舒适、可调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可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精准性的设计观念,通晓精准性的设计原则和对策,科学严谨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本文提出精准性的内涵、设计原则和对策,希望可以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促进精准性设计技术的提高,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在21世纪,人们建造美好家园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对面积、造型、环境和空间布置的要求,又建造自然和谐的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今后住宅设计的总方向。增加人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精准性在缓解环境污染、节能、节约、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云.生态建筑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1995,6:6-9.

[2]李桂文,周淑萍.住宅科技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民族出版社,1999.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5

一、岭南住区外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问题

地域文化的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地区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在建筑与城市中的物化结果,是作为一种地区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岭南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性的确立不再单纯来源于传统的文化积淀,外在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了它的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外来文化都将促使地域性发生新的转变,地域性的演化进程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而加快了。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的衣食住行已全方位向国际化靠近,而与此同时,空间环境互动性的日益加强,也使得原本与特定地域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地域性特征开始脱离地域与物质限制,表现出全球流动的趋势,地域性本身更多恢复了文化的流动、交融特征,从而出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全球拼贴现象。而由此带来的一些弊端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住区外环境的设计上体现在对欧陆风肤浅的模仿、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冷落、对乡土材料和乡土技术的摒弃、对聚落整体环境的漠视等现象。

有鉴于此,作为人居环境的设计者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师有必要提倡一种辩证地看待全球化与地方化问题的态度,既看到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矛盾一面,也看到二者的共生特性。只有从认识形成地域性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来审视特定的地域性特征,建立一种全球与地域的新连接关系,才更有利于当代地域性的形成与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将同时存在某种主流文化和多种地域文化的局面。在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主流设计文化的表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种设计文化间存在的撞击与交融,是实现主流设计文化交替的推动力,也是地域文化的更多存在的价值。基于这样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岭南地域文化的发展、更新、交流,无论是对于特定地域文化的生存或世界文化生态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的地域文化口号喊的很响,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确立,反而更多的表现出来一种弱势文化的味道,它自身的特色,在多种社会因素尤其是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容易被忽视,丧失文化上的识别性。另一方面,在设计中,传统的地域文化显示的过于符号性、图案性、表面性,精神上的内涵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深刻的表现。这样的传统地域文化,甚至在环境设计中迷失和变味。

新地域主义,是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的。新的地域主义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拨。它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熟悉的生活轨迹,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建筑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

二、岭南地区传统地域环境的共性特征和新地域主义的特性

1.岭南地区传统地域环境的共性特征传统地域环境系统植根于相近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在岭南地区的传统地域环境中有以下几点共性特征:

(1)、同一地域的建筑具有个体形式的相似性和整体环境的统一性。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较为炎热且雨季时间较长,由于岭南传统社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岭南住区建筑通风隔热要求甚高,建筑内部注重组织穿堂风,形成有利的小气候,建筑色彩多为明快、淡雅。建筑个体常选用相同的形制、材料、色调和艺术手法,这种相似性使岭南建筑与环境之间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轨迹按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更替,社会生产力在整体上不能超越自然力的限制,从而决定了传统地域环境观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同一地域的人群一般持有类似的环境观,即地域特殊的审美观、价伯观、评判准则、心理导向等。这是传统地域生活环境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心理上达成的一种共识,其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有本地区特有的价值趋向,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

(3)、同一地域的人居环境建构施工组织、施工程序、技术和工艺水平基木一致。传统古代匠人依靠薪火相传沿袭建筑知识和建筑技艺,是导致建筑施工和技术地域化的主要原因。从观念、技术、艺术上制约了新的人居环境的创作,使其难以突破性地摆脱传统地域环境建构模式的束缚、实现质的飞跃。

2.新地域主义的特性地域性不单是方位和区域的概念,其包括的气候、上壤、植被、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而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新的地域环境系统应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的能力。

(1)、新的地域环境系统具有开放性,即新地域环境系统具有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新的地域环境系统应具有兼容性。在多元化的今天,全球化与地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科技与传统手工艺等是不可忽视的现象。这就要求新地域环境系统能够包容这些矛盾因素,形成一个整体。

(3)、新地域环境系统具有多元化共生性。即新地域文化不是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人居环境本身是开放的系统,多样性的环境系统比单一的环境系统更具生机与活力。

新的地域主义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融入当地文化,服务地域感观,关注生活轨迹,这些最初引发我们对本土文化设计思考。我们在探讨新地域主义,同时如何用“抽象”的方法,把传统元素、理念提炼出来,融入到我们现代空间环境中。

三、岭南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地域性在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

物质的构成和精神文化的构成,两者不可分割,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体现,物质要素通过精神内涵更具独特性。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不同设计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地域主义主要体现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及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当地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同的设计风格肯定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具体来说岭南住区环境的新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的精神特性

(1)、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尊重与延续地域历史文脉的特性。住区是人的归宿,使住区环境融入地域的传统之中,可以增强归属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自古以来,作为人类生活的住宅环境都有地方特色,反映一种精神文化,为当地人们所喜闻乐见。就岭南地区而言,远儒文化是对岭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岭南园林环境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而同是岭南地区,广府民居与潮汕不同,客家民居与粤西有别,在布局上、造型上、家具陈设上都有明

显的差异,这是由其文化背景、生活模式、地方爱好等原因所影响的。借鉴地域传统,吸其精华,是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品味。 (2)、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博采兼融的特性。既吸收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又采用西洋园林的手法。近代岭南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而且务实,注重现实的感观享受和身心娱乐,凸现其新、实、活、变、生猛、广博、开放等特征。

(3)、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美学追求。异质建筑环境文化的共处、融会和相得益彰,既有个体建筑的可识别性,又有环境群体和谐统一。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新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了岭南地区的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文化心理,显示契合环境、清新自然的审美理想。

2.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物质构成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包括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绿化设计、小品设计、设施设计等众多构成要素的设计,这其中每一个要素都或多或少的反映着地域文化特征。

(1)、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岭南住区环境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在传统的设计的基础上,要更为注重住区外环境空间的多功能性、多义性、多元性和空间与时间的多维性、兼容性。通过仿真模拟技术手段,模拟场景,量化当地的自然条件,真正做到用其善避其弊。

在现在的住区环境中,高层住宅建筑取代了以往的合院住宅,在设计中可尽量将首层架空或作公共用地,既减少首层住宅的噪音、潮湿、安全等问题,也可使相邻的两边环境绿化空间相互联系,加强住区环境的生态延续性,有机地结合绿化软景和建筑硬景,改善架空层的环境,并且为居民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免除雨淋、通风、散气的理想场所。

(2)、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强调乡土植物种植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岭南地区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较小,加上丰富的光、热、水条件,因而分布着由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组成的常绿性森林,并具有丰富的乡土植物,是岭南地域景观的重要标志,同时在改善城市气候、保持水分平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自古海外引进众多的水果、花卉和农作物,如菠萝、番荔枝、木瓜、柚子、番茄、茉莉等。这些品种经过长期的驯化栽培,已成为极富岭南特色的重要栽培作物。因此,岭南住区的环境绿化极具可塑性。

(3)、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水景文化的体现岭南地域环境属水性,有丰富的水资源,而岭南人又十分讲究风水,住宅往往依水靠山。岭南住区环境中理水自古就有多种格局:潭水、瀑布、泉水、湖景、水湾等形式多种多样。而水的美的体现关键在于理水。选园家周先生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重贴水,而最美关键在于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为主”,充分说明了园林理水的原则,十分重要。水聚则旷,有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

(4)、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的材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岭南地区具有很多特色材料,但在现代社会能源危机日渐的显现的今天,作为设计师,不仅要用本地材料,还要创新性的使用本地材料,这也是新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点,通过合理、创新的设计,可以达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5)、岭南住区环境设计中新地域文化追求建筑、园艺、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岭南居住区环境设计始终要注重这些要素的协调搭配、完美综合,并更加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其中的场所次序,巧借自然、融于自然、丰富场所、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环境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能显示出新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结语新地域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它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对于岭南地区的住区环境设计,我们只有创造性的发展地域文化才能使其保持民族的魅力。

  新地域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怀旧和复古,应积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支持下,结合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吸收地域环境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更加合理地分析出岭南地区的地域特性,用其长,避其短,总结出更为科学、更为适宜的人居环境建设方法。

五、参考文献

1.梁娟孙冰黄家平谢左章、1999.1期、试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州城市森林的建设、广东园林、广东园林编辑部

2.赵琳张朝晖、2000.5期、新地域建筑思考、新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刘庭风、2003.

3、岭南园林的文化特征、Garden园林、园林杂志社

4.沈福煦、2001.9期、造园手法——理水手法、园林

5.曼纽尔。卡斯特着夏铸九王志弘等译、2003、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居;环境;理念

Abstra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is decided to human ideal living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ne of the factor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cept has also become a kind of important design trend, to architects to enlighte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ncep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Living; Environment;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居环境科学是20 世纪下半叶在国际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群。它以包括乡村、 集镇和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 社会、 文化和技术等进行全面、 系统、综合研究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时空进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存在形式,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在人居环境中,环境与人不可分割,人具有与环境同化的特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人居环境理念。

一、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的建筑设计强调自然和生态环境,突出建筑等人工元素与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的结合。自然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是衡量现代建筑价值的硬标尺,影响着建筑人居环境的质量。一项针对上海高层住宅区居民的调查显示,绿意盎然的自然环境和活动场地是居民关注的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内容,超过了对电梯质量、楼内环境卫生、房型设计、商业服务设施、物业管理水平的关注,排在第一位,表明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了相同的结果,56.3%的被调查者认为“树木花草多”是舒适的环境所应具备的条件,居各项条件之首。人居环境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与场地条件的结合,充分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尽可能保留和凸显自然环境元素,结合自然生态条件设置水景、湿地、植栽以及相应的小品、建筑,讲究自然生态与人工的有机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休憩环境。因此,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感受的相互协调,是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基点,“以景养心,以境养人”。人与自然长期互动,人的意识中自然元素具有强烈的暗示力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性化的空间功能

1、建筑功能的合理配置,满足建筑功能、安全、休闲、社交的需求

在“动”与“静”之间的功能中,有可能形成最大的冲突。动、静混杂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很有必要将其分离。尽管建筑空间普遍具有复合,但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行为习惯总是强化它一样或几样主要的功能,从而强化其主题性。建筑空间的主题不同,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各异,相应地要求功能上的针对性。

2、行为设施的配置

所谓行为设施就是服务使用者各种行为的设备和设施,称之为“宜人事物”。以步行环境中的行为设施为例,多指长椅、座凳、垃圾箱等服务设施和雕塑、小品、绿地、路灯等景观设施。

3、宜人的景观环境

以调节情绪、舒缓压力、陶冶情操为诉求。确保“绿量”,满足使用者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品位。

三、环境安全感的创造

1、具有可防卫的领域感

建筑设计应注意把建筑空间划分为层次分明的领域,各领域有明确的、针对不同人群的属性,保障各功能空间单元具有内向的聚合性,各建筑、组团、院落和建筑内各分区等有明确的出入口,避免四通八达。领域属性明确,有利于人们形成对领域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空间领域层次渐进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院落半私有空间——私有空间),领域层次越深入,私密性和安全感越强。

2、具有可实现的私密度

建筑设计应注意把建筑空间划分为私密程度不同的功能分区,公、私分离,动、静分离,避免不愉快的行为及视线干扰。以住宅为例,居、寝分离,内外有别。卧室作为居住体中私密性最强的场所,在良好的光照与通风之外,宜配有单独使用的卫生间。

3、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

一是建筑环境界面安全。应具备防滑、防坠落等防护措施,注意室外环境水景的水深、水体洁净度、岸高、构造的安全度,避免选用有毒、有刺的植物品种,傍水、临崖的步道、游戏场地及运动场等安全防护措施要齐全,确保老、幼、弱、病、残人员及设施的安全,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等。二是水、电、电梯、消防、监控等设备的安全。三是卫生防疫安全。垃圾管井和垃圾收集间不利于健康,应将其取消,密闭式或移动分类存放垃圾箱是较好的选择。四是治安安全,包括户外安全监控、遥控设施等先进防卫技术的应用,避免监控盲点、治安死角。

四、照顾特殊人群的需求

1、关心老年人和儿童

随着老龄人口逐年上升,对老年人生活设施及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视,是引导建筑师转向以人为本、实现生命价值的人居环境思想的飞跃。建筑师关注并完善老年人和儿童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设施,营造满足全年龄化需求的人居环境。建筑规划应整合民生政策、经济模式和科技系统,创新人居模式,合理安排老年人生活、健康、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的配置,突出为老年人和儿童创造亲善、积极、互动的邻里交往场所与氛围,为形成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人居环境创造条件。关注行为特征、体现创意思维、凸显艺术品位的雕塑小品、绿地、庭院及家具等文化休闲设施能够丰富老年人生活,激发儿童活力。建筑设计中既要提高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使采光、通风优越,空间、尺度适宜,又要重视其活动的特殊要求。通道满足轮椅、手推车等设施的使用,浴卫设施界面材料安全,便于照料和护理,扶手、照明和呼叫装置也应合理设置,方便老人和儿童的安全使用。

2、重视残疾人

建筑中的物质障碍是阻碍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因素。残疾人要以平等的条件完全融入社会,就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建筑空间环境。全年龄与所有能力的人群能够共同愉快地生活,这才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和谐社会。因此,建筑设计应协助失能人士克服诸多困难与障碍,鼓励残疾人与城市环境的良性互动。

3、方便外来人群

当今的人际交往突破了时空与模式的界限,创造了多样化的机会。让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所有社区来访者感到便利、舒适和亲切,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提高社区的地位和竞争力,并能创造新的机遇。建筑设计不仅要为外来人群提供便利,丰富建筑空间环境,还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空间与界面的推敲和环境布局。例如,设立富于创意的、清晰的空间标识系统,提供国际化的、涵盖医疗、防灾、交通、游憩的城市服务信息站,对外来者的接待服务向居留延伸。

五、场所精神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篇7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风水,最早史书记载见于晋代,“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葬书》)。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就是说风水是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元素。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堪舆学”。千百年来,中国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其影响。

一、风水文化的内容

1、气

“气”的学说是古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气”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气”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气”的涵义,二是“气”的性态,三是“气”的功用。风水中有关气的构成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寻找生气。

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论“气相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神及人,是以铜山而崩,灵钟东兴,木华于春,粟牙于空。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固地之势;其聚也,固势之止。丘陇之骨,冈埠之支,气之所随。经云:气之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古风水理论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色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天地万物间的交互感应,也都被认为是“气”的作用,在居住中,自然、建筑、人生都会交互影响,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活动等都有不同的作用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违背其中道理,破坏人生之气与自然之气的和谐对应就难于安身立命。所以,孜孜以求宅居环境应处于合宜的“气”中,取得与自然及人伦社会的协同和协调,形成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2、龙脉、阳宅、明堂

龙脉实指山川,山川的走势绵延盘亘,如龙伏、如龙舞,故名为龙脉。风水学认为龙脉源于昆仑。生气总顺着龙脉运行,因此,观龙脉即指观山脉走势、顺逆、聚散、气止、支干、高低、飞潜等等,并籍此意喻人的祸灾福吉。

生者所居为阳宅,根据气说,阳宅需有生气家庭才能旺象,因此需纳气,一方面吸收地下生气,另一方面从大门召气。因此,选好地址和房门朝向至关重要。风水学认为上等之地为东面有河流,西面有大道,南面有平地,北面有丘陵,以此达到被称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相应之妙。在建筑物的布置方面有些重要原则,如座北朝南,面迎阳光;靠近河流、水塘但忌讳背水等。

风水学把明堂作为穴前之地。明堂有内外之别,凡山势缓和、平平结穴、龙虎山环抱、案山当前就称为内明堂,内明堂之外的为外明堂。明堂之中是平地,四周有山,这些山左称青龙右称白虎,又有捍门、华表、辅弼等。

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及大规模建设组群布局等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和较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正确认识风水文化,不能简单地视风水为迷信,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应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中国传统勘舆学的哲学思想,指导今日人居环境建设,现实意义重大。

二、风水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

1、生态学思想

人地协和。在西方近代,人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对峙、斗争是社会文化的主题之一,历史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不象农业社会那样依从自然,而是用科技工业变革自然、征服自然、破损自然、毁坏生态,表现出“人地对抗”和“冲突”的关系。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及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依然存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是几千年来中国堪舆学家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文化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设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的协和,逐渐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关系。

环境保护。风水是门有关人和环境关系的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作为学问体系,风水除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作为信仰体系,风水除教导人们不该如何进行建筑,还教导人们不该如何开挖采掘以护形势。“培生气”和“护形势”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要求人们顺其自然,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之中。尽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先哲们依然悟出其中的哲理。在人类通过大规模建设活动使得地表性态改变的能力极强的今天,更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近年来全球范围的绿色革命运动、建筑学领域的生态建设、绿色建筑研究活动等,从其基本出发点来说,是与传统的生态学思想相吻合的。

2、绿色建筑环境设计

绿色建筑的研究对象是由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于人和建筑环境并重的人工生态系统而言,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但是人工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前提,而且对人类来说具有审美愉悦的功能,是建筑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资源。因此,在仿效自然生态系统而创造人工生态系统时,应实现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完善生态建筑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一方面利用技术,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监测与分析,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全面深入了解,并利用建筑设计减少对人工调节的依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技术,满足生态建筑,如地下空间开发、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水能利用等等。

建筑环境设计方面可采用绿色规划设计法。如,北方四合院平面尺度较大,四周围墙紧闭,在寒冷的冬季能获取较多的太阳辐射热量,以免院内及室内阴气过盛;而南方四合院平面尺度较纵向尺度大,顶部仅留小尺度天井口,以求在炎热的夏季减少辐射热量,增大纵向自然对流;天井下部地面设置水池、蓄水花坛等,增强水份蒸发进行吸热,以免院内阳气过盛等等。这些手段把建筑作为自然生态循环链中的一环,通过其自身的自净机能,使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限定在环境容量范围之内。

三、结语

风水文化中包含有许多附会类比的成分,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积累,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环境设计时应结合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中的绿色经验和设计精华。在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研究风水文化对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远国:《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04)

篇8

【关键词】:生态室内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型室内设计是生态学与室内设计学相结合的产物,打造有益健康、高效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其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遵从安全性、经济实用性、舒适美观性及自然化、本地化、节能化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毫无疑问生态型室内设计是对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与污染反思后的必然选择,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安全性原则

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宅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建设部的调查显示,住宅建筑的85%左右的新搬住户要对房屋进行再装修;与之相伴随的是,家庭装修所造成的事故日渐严重,所暴露的安全隐患令人堪忧。

室内人居环境设计,应采用环保安全无毒的环保材料,保护居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采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建筑装修材料,控制甲醛、苯、氨、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从而达到国家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两个标准: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另外,在设计中应合理的进行平面设计和功能分区设计,对儿童、老人的活动区域以及特别功能需求的装饰部位和家具设计突出人性化和安全性。比如,在建筑墙体转角部位宜圆角设计,家具的菱角应有保护性设计,楼道、入口等通行位置设置安全扶手等。再有,针对日后容易造成损坏的部位,进行保护性设计或装卸式活动设计,使之富有前瞻性。

二、经济实用原则

合理安排、选择设计功能是前期设计的关键。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合理的利用空间,做到经济使用而不浪费空间,不设计利用率低的功能,更不做不需要的功能设计,让经济实用始终成为生态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室内空间功能设计时,要根据环境布置空间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做到装饰艺术效应与实用效果的高度统一。如书房,是读书和写作的场所,进行室内绿色植物陈设设计,应以摆设清秀典雅的绿色植物为主,创造一个安宁、优雅、静穆的环境,起到镇静悦目的功效。又如卧室,是私密性很高的场所,设计上不能求大求全,应主要满足起居、休息的功能,在装饰与陈设设计时多考虑简洁、大方、温馨的设计元素,避免过多装饰元素以及家具的堆积设计。

做到经济性。根据建设方的经济状况,不能一味追求美学效应而忽略实际的经济情况。作为生态的室内设计,提倡用最小的建设资金满足最大化的设计要求。例如,在进行尺寸设计时,除了尺寸符合人体工学和设计美学外,还应符合材料市场上常见的标准材料尺寸,避免材料损耗。再如,在进行墙面木做装饰部分的贴面板装饰工艺设计时,除了充分考虑结构连接的受力因素、材料衔接间的美观外,设计还应做到不浪费工时,不浪费材料,做到既牢固又美观、施工又方便又节约成本。

三、舒适美观原则

在生态室内设计中,设计的目的除了实现功能需求外,还要尽可能满足人们追求舒适美观的享受。无论是家具、设施还是室内其他陈设都是为人所用,这些物体设计的合理度上,将决定人在各种使用状态下舒适状况、疲劳状况和方便程度。所以,室内环境中的舒适设计分为室内环境质量的舒适设计、人的视觉舒适美观设计、人的触感舒适设计。

1.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的舒适

有了适宜的空间环境与良好的视觉、知觉舒适度,还要考虑各种空间内的生物环境、气候质量是否适应人的生存健康。 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主要是看室内的个体或群体是否处于良好的室内气候状态下。一般说来室内空间较大,空气比较流通,视野开阔、温度变化、气体流动、气压波动的升降幅度较小,人体的生理活动功能稳定,外界气候不会给人体带来较大的刺激,能够使人保持较舒服的状态。

2.人的视觉舒适美观设计

人的视觉舒适美观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同时表现物质审美和精神审美的双重属性。物质审美是指形、色、质及排列布置方式和位置对空间的装饰美化,对环境的渲染衬托以构成视觉的审美舒适。同时,充分利用形态的组合、色彩、材料的搭配、灯光的设计、家具、陈设的设计布置、绿色植物的摆放,形成室内设计的风格。使空间环境具有特殊的气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艺术效应,起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之作用。

例如,对于形态主要是考虑室内设施、空间造型要稳定均衡,从总的来看要整体性强,不要太琐碎。形态要以圆弧形和平直线型为主,尽量减少尖锐和不稳定的造型出现,避免对人体生理与心理造成不适和伤害。

再如,色彩的选择,要明确室内空间环境的功能,根据功能确定能否使身体舒适的色彩主调。然后再依据室内居住者的志趣爱好、性格行为习惯,确定局部调节色彩体现色彩的象征意义。这实际上就在于心里感觉了,但是这种调节色彩的体量、比例宜小不宜大,不能使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不能影响主体气氛。 至于居住者喜欢什么样的色彩, 要考虑其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及志趣爱好和生理习惯的差异。

3. 人的触感舒适

是指人在使用室内各种设施和家具时,身体直接接触各部的感觉,如触感、质感是否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要求家具和设施适应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正常状态, 即各种家具设施的贴身部位与作用部位不能过硬或过软,尽量扩大接触面积使触感圆润,减弱局部压强。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在室内环境中使用质感柔和的材料,以获得一种温暖感。在住宅室内设计中,木材是一种常用的装饰材料,它易于加工,价格适中,但更主要的是木材能给人以一种温暖柔和的触觉感受。

四、自然、本地、节能原则

生态室内设计中,应多选择本地的材料或者自然的材料装饰室内,让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比如在室内中移入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卉,选择本地自然界中的木与石,构筑一个室内的生态空间。同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装饰材料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装饰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室内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室内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室内的高效节能。因此,在室内生态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室内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语

生态的室内设计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生态文明的举措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因此发展生态设计,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提高室内设计的的技术和艺术水准,满足人居环境功能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有待加大力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2-177.

[2]刘玉楼.室内绿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35.

篇9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旧城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产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种正规非正规的方法取得了历史旧城区的用地开发权,从而在不符合历史旧城区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大肆开发,破坏了历史旧城区的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历史旧城区由于人口的置换和产业的更替使土地闲置,房屋人为的衰败,从而使旧城区逐渐的衰落,治安与交通混乱,致使历史旧城区成为犯罪,藏污纳垢之,恶化了历史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吴良镛 菊儿胡同实验后的新探索[J]华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危机之下,吴良镛先生在深厚的理论背景下于1988年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工作,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护了旧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再现了四合院的空间体验,创造了完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解决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维持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吴先生在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时正是著名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酝酿期下,吴先生是如何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如何体现了还在发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之前,菊儿胡同还有哪些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问即以这三个发问为出发点,讨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关系问题。

 

塑造人性场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其含义即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的处理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其他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就人居环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来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中就要时刻的围绕人,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菊儿胡同的设计即满足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的这一核心理念,其具体的回应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在设计伊始并没有强制的日照规范,菊儿胡同现在的采光也未达到现在的日照标准,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对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质基础性的要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设计中合理的利用了东西向的房间和建筑,将不合理的朝向减小到最小程度,将对人的关怀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2. 随着旧城的破坏,新城的大规模兴建,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旧城的记忆,致使地域性场所普遍的失落。吴先生率领其团队在城市肌理与城市历史这两大要点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采用了类四合院这一措施,满足了人们对于旧城生活环境的思念和对于旧城的记忆。

 

3. 除了进行类四合院的整体类型学应用以外,菊儿胡同的设计还通过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间设计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身体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4. 在进行物质设计的同时,菊儿胡同的设计还进行了空间使用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探讨。通过合院的类型学应用,细致的平面推敲,将各家各户的入户通道相连通,并将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组团布局,改善了邻里关系,加强了整个菊儿胡同改造片区的社区感。、

 

菊儿胡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常见的横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户通道的设计上,保证即不相对,也不分流的原则,将人们进出自家的路径汇合到一起,创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动,在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间联系的通道进行合理的院落设计,精致的景观植栽设计,来吸引使用者在闲暇时候进行一定的社会性活动,并以这两种活动为依托,吸引进一步的自发性活动,从而改善日渐衰落的旧城人气。

 

建成环境的意义: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就是指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人为核心的指导下,将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整合起来,恰当的综合处理城市关系,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以及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设置宜人的外部环境的一个设计和规划体系。这个体系的三个端点围绕着人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吸收其他学科进而扩大学科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吴先生在菊儿胡同中应用的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的集中体现。有机更新理论即为:“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居住区内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细胞总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适宜的,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应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手术。”[ 吴良镛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 昆仑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具体作法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旧的四合院;3. 修缮改造一般的旧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旧危房的类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适应旧城环境及肌理,并有较高的容积率。4.在建设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吴良镛 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之二[J] 建筑学报 1991.2]在这些具体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这一方法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保留了旧城的风貌和尺度,在城市关系和街道关系层面上将改造与原有的城市历史发生联系,并对人产生记忆的刺激,激发人的场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则有效的营造了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间,在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同时又达到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独创性,科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对一个城市和建筑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在满足面积,户型,造价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邻里关系,街道活力等环境行为学要求之外,还应该关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属性的要求。

 

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挖掘并发挥了四合院这种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制的美学特征,完美展现了它所具有的中国特有魅力。通过植物和建筑的围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间,并与坡屋顶的檐下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此外,坡屋顶和平屋顶相结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采光和顶层空间利用的问题,还在美学上形成美妙绝伦的韵律感。

 

方法论的革新:以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吴先生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曾运用于菊儿胡同,北京旧城区保护研究,危旧房改造问题,新四合院设计类型学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和北京旧城基础设施改善问题的研究方法。具体的作法即是在经过详尽科学的调研后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确立合适的目标,细分各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将抽象的问题和目标落实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分析综合并举,进行融贯的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工作,吴良镛先生曾经提过这些问题:1.关于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区研究方面来,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称,这些年来的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着眼点多在宫殿、坛庙、寺庙、园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对居住区的研究未落到实处。2.现有居住区的研究很少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区结构和形态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单元式的公寓板楼一经插入传统的合院体系的街坊中,即对旧城的形态和完整性造成严重的破坏。3.过去的旧城改造总是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经常的,逐步整治的战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对住房的维护和修缮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败。[]

 

针对以上问题,菊儿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义上旧城改造或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索解决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思想上,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尝试以肌理切入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并通过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并针对旧城风貌问题,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制定导则,并将导则落实到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上。

 

系统论:一个融贯的综合研究

 

“我们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M] 林京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统论思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中心方法论,系统,即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通过运用系统论,将整个的学科群组织起来,使人居环境学科群下的诸多学科保持整体,并统一起来,相互协作,相互联系,从而为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体的改造实践上,菊儿胡同强调“多种效益综合追求”的目标,提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要求,并与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儿胡同系统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总目标,在社会效益上,维持适度的回迁率,是一定数量的居民回迁,具体就是让一部分居民买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经济利益来补贴危房改造和提供优惠住房的支出;在经济效益上,改进建筑设计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间,设定适当的统计率,并发掘用地潜力,综合开发,分摊就去改造的费用;环境效益上,不仅仅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还要在邻里交往,公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上进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环境上显现自然。

 

结语

 

众所周知的是,菊儿胡同的最开始实践早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最终形成,时间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重合,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严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检验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资策划的过程仅仅具有实验效应,在缺乏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下,仅仅依靠规划师的个人呼吁和社会活动难以推广住房合作社并对抗地产商的蚕食。其次,设计虽然仔细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风的问题,符合了当时的要求,但却远远达不到当前的标准,因而其实验性的实践不具备超前效应,削弱了作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先锋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设计停车位数量远远达不到当前的需求,造成了车辆拥堵人性通道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旧城风貌的探讨值得商榷,简单的模仿坡屋顶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远远不能说实现了旧城复兴,在建筑层面上的历史回应应该从物质层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构造,构建连接方式和空间组合方式。

篇10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对策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如何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总结了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宜居城市的住宅小区规划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住宅小区存在的问题

1、商业环境混乱

小区内商业用房过多过滥,住宅区内饭馆、家庭旅馆、家庭美容院、家庭英语辅导班、婚姻介绍所、牙科诊所等纷繁复杂的商业内容在小区随处可见,环保、城建、工商、社区多头管理,却无从根本治理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2、生态环境单调

小区空间环境品质不高,有些地段好的小区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部分中心绿地面积虽多。但儿童活动设施缺乏,功能性及亲和性差,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缺乏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由于小区园林绿化大多是草坪加灌木及少量的树木的模式,原有植被在重新绿化时一般全部被铲除,使得植物物种和群落的多样性被破坏,植物种类单调,易引发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和植物病虫害的爆发。

3、街路改造引发的噪声污染严重

城市开发时打通道路,或将不通车的人行小道拓宽,变成随时可通机动车的小区道路,使城市交通被大量引入住宅小区内部。这种做法虽然从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改善现有主次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方便了有车族,但却影响了许多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噪声和汽车尾气等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空气质量,夏季开窗多更为突出。因为道路的宽度一般都不大,多数就十几米宽,旁边几乎没绿化隔离带.只有很窄的人行路。如不限时间通车.则两边居民所受机动车影响相对城市主干道更大更直接。按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求,内部道路应该是通而不畅的,为的就是避免将小区外的交通引入内部,影响居民安全和产生噪声。

4、对老年人住宅及配套设施考虑不多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养老成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现在开发商对老人专用小户型住宅,和子女邻近居住或共同居住的户型及配套设施问题考虑较少。

5、健身和儿童活动设施较少

因为缺乏规划和经济上的原因.许多旧居住区根本没有健身器械和儿童活动设施。儿童的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在小区内部道路和水泥场地上玩耍,不利于安全和看管。

二、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对策

l、重视住宅小区环境质量

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已经越来越受关注。环境,决不单指绿化景观,环境的概念几乎涵盖了存在于人类周围的一切。采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尽可能完善各项居住功能,增加情趣,提高品味,通过对住宅小区的“精加工”,克服各种“先天不足”的毛病。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将环境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阶段来进行。通过对住宅小区空间轮廓、群体组织、建筑色彩、立面造型、绿化配置、小品设置、屋顶、地面的辅砌效果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实现整合环境最优。

相对独立阶段的环境设计应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步进行,应建立在对居住形态的深入调研,对居住行为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之上。一些住宅小区只注重植草坪、不注重栽树或很少种乔、灌木的做法也在改进中。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实用、贴近居民的宅旁路边可以进入的小花园和各种便于人们交往的休憩场所,住宅小区绿化追求密实度,讲究乔、灌、草、植物的合理配置和氧气的释放量。中国风格、地方特色、尺度适当、空间宜人的规划设计已越来越受到推崇。这是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进步的表现,其环境整合效益定会越来越好。

2、适度建设配套公共设施

现在住宅小区公共设施有越建越大之势,似乎成了住宅小区档次、水平的象征。公共设施建得大,设施较多,功能较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弥补城市功能不足的作用。但从长计议,公共设施大了,要获得经济效益,要维持正常运营,就必然要招揽区外人员加盟。然而,这对住宅小区环境是一种干扰,住宅小区居民的家园感、领域感受到影响。倘若无外来加盟者或数量偏少,则正常运营难以保证。

3、创建绿色生态小区

(1)绿色住宅系统

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为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同.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材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是绿色建筑的概念。在住宅建设中要积极运用环保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采取屋顶绿化、窗户遮阳等新技术,建设绿色生态小区。

(2)绿化系统

改变以草坪为主的简单的图案化绿化模式,尤其在北方缺水大城市中,应多植树木,减少绿化用水量.并且多树种搭配,养护更容易,遮阳挡风沙效果比草坪好。再辅以灌木、花卉等绿化植被,形成有良好使用效果的绿化景观系统。

(3)能源系统和水环境系统

合理利用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地源热泵等。合理规划组织小区的日照、通风、绿化遮阳.改善小区环境的微循环。加大中水回收系统、雨水利用系统的推广。

4、倡导小区智能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