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场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殖场概念

篇1

引言

多数老年胃切除患者在手术前已经有基础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手术后,损伤产生的应激及进食限制,使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的状况加剧,机体的免疫力更加低下,全身不良营养状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有可能诱发其他器官并发症,因此临床上会采取各种有效的支持方案来尽快改善患者全身营养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避免病情复杂化。我院对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67例老年胃切除术后患者给参附注射液配合肠内营养的辅助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0例患者为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胃癌胃次全切除术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肠内营养配合参附注射液的观察组67例和单纯肠内营养的对照组63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36例,年龄65~78岁,平均(69.5±3.2)岁。有基础疾病17例,其中心律不齐7例,心肌缺血6例,高血压4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35例,年龄61~80岁,平均(66.5±4.5)岁。有基础疾病14例,其中心律不齐4例,心肌缺血4例,高血压6例。排除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无肝肾功能异常或存在其他器官系统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比、基础疾病比例、采用的手术、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以鼻( 胃) 长管置入患者空肠吻合口的远侧25~30cm处,术后观察肠鸣音恢复情况,第1天自出现肠鸣音后即开始自鼻( 胃) 肠管滴注糖生理盐水,滴注250~500ml后,如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第2天缓慢滴注5.0%的糖水1000ml +肠内营养液450ml(温度控制在37.5℃~42.0℃),计算每分钟输入液体量,并以输液泵控制所有液体于24h内均匀输入完毕,第3天开始肠内营养液由450ml逐步增加到1000ml,持续给予7d。

观察组在上述肠内营养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3117)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80ml/次,应用7d。

1.3 观察指标 (1)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是否有不良反应。(2)入院时及治疗后每周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3)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体质量(BW)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1例其他并发症,占1.5%,对照组出现3例并发症,占4.8%。原有基础疾病14例中症状加重治疗组2例,占11.8%,对照组5例,占35.7%。两组并发症及原有基础疾病症状加重发生率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营养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对于老年胃切除患者,因为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全身营养状态不可避免要受到一定影响,加之本身年迈体衰,或早有基础性疾病,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和基础疾病症状加重,因此老年胃切除术后的患者需要尽快恢复全身营养状态,使得对其进行营

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肠内营养因符合人体生理过程,有利于营养素的直接吸收、利用[1-2],且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成为胃切除术后提供营养支持的重要措施,在患者的恢复过程中,给予患者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可以明显增强患者全身状态及免疫功能[3],从而加速患者机体修复,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但作者的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老年胃肠功能减退甚至紊乱的情况较普遍,术后的应激反应和身体虚弱都会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单纯肠内营养虽然也有疗效,但如果配合给予有助于恢复体力的参附注射液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身体体质及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本观察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由于是短期肠内营养两组的体质量等营养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原有基础疾病症状加重率比较仍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配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能更有效地恢复患者的机体功能,减低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国宗,曹世植 主编.现代胃肠病学[M]. 科学出版社, 1994:214.

篇2

[关键词] 畜牧养殖 动物疾病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27-0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农业、工业以及手工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并且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手段。通过畜牧养殖的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随着人类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畜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牧养殖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制约以及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一些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促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一、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动物疾病

1. 动物疾病的概念

动物疾病主要是指养殖动物的机体,并且动物由于受到外部以及内部环境等的不利因素影响而使得动物的机体受到损伤,最终导致动物的局部器官、系统或者全身的形态发生变化甚至动物的功能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了动物的死亡。

2. 动物疾病的常见类型

2.1 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是一种在动物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以及产科疾病。内科疾病所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消化呼吸、神经、泌尿、心血管以及内分泌等疾病问题;外科疾病主要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外伤或者四肢病等;然而产科病是比较复杂的,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时期、怀孕时期、分娩时期以及产后期的疾病,比如:流产、难产以及胎衣不下等以及疾病等。

2.2 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源头,并且该疾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以及临床症状,与此同时该疾病具有传染性以及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的病原起源于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从大多数情况来说,动物传染病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以及发病期这三个阶段。每一种传染病的病原是微生物,并且通过直接或者间接而在动物之间进行传播。动物被传染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是比较特殊的,并且这是一种比较难预防的疾病。

2.3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主要起源于寄生虫对动物宿主的袭击,并且寄生虫主要分为节肢动物、原虫以及蠕虫这三部分。节肢动物一般是外寄生虫,然而原虫以及蠕虫这两类大多数是内寄生虫。大多数的寄生虫的发育期比较长,并且具有固定的终寄生宿主,并且直接的将病毒传播出去。

3. 动物疾病的原因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在饲养的过程中,动物生长所处的环节以及饲养人员的照顾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动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生长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动物的健康。如果在动物的生长环境下,存在一些对动物机体不利的因素,此时的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无法顺利进行,以致于动物机体不能够进行生理调节,导致动物机体内部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了动物疾病。

3.2 动物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

在饲养动物过程中,造成动物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在使用药物由于不合理,从而会损伤动物机体。由于一些养殖场管理者不懂药理知识以及缺乏一定的技术,从而在对动物进行施药的时候,不仅会降低药性,而且会使得毒性增加,以至于动物疾病的发生。第二,缺乏完善的设备以及养殖场的相关建筑。大部分的养殖户没有考察养殖场的建筑,并且在养殖场建设中缺乏较为完善的排污系统以及通风系统,从而造成了动物疾病。第三,养殖场的管理问题。比如:有关养殖场的消毒或者处理病死动物的手段。

二、畜牧养殖中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给畜牧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不断加强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强对动物疾病控制的过程中,要做好动物饲养的日常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安全检疫工作,从而能够为动物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 不断加强对动物饲养以及管理

在动物疾病控制过程中,动物饲料的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检查饲料,并且要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确保人和动物的健康以及安全。在清洁养殖场的时候,要将粪便处理好,并且要做好相关的安置工作,从而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最终能够保证环境的干净。在管理饲料的时候,要确定科学的饲料配比,并且要根据动物的需要来进行配比饲料的工作,促使动物对抗疾病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促使动物的健康成长。

2. 不断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在动物疾病控制以及管理工作中,安全检疫工作是一个重点内容,对于一些刚刚引进的动物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这些动物是安全才可以进行混养。在养殖场内要不断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到养殖场中,然而对于那些外来的车辆以及物品要做好消毒以及检疫工作,确保动物群体的健康成长。

3. 保证养殖环境的健康

养殖环境的健康对动物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管理养殖环境的时候,要确保养殖场的空气具有流通性。由于一些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要确保养殖环境的痛风性能良好。在选择养殖场的时候,要选择通风性较好以及排水方便的地区,确保动物的健康成长。

4. 不断加强疫情处理工作

在发生疫情之后,要做好处理以及善后工作。养殖户要妥善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防止疫情扩大,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结束语

在畜牧养殖场发展过程中,养殖户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好管理养殖场的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动物的饲养工作,确保养殖场拥有一个干净的环境,从而保证动物能够健康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 高天宇,贲百灵,高睿.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1)

[2]. 李兴中.长葛:畜牧养殖“六畜兴旺”[J].河南畜牧兽医.2000(03)

篇3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疫病

畜牧业是一项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产业,现如今仍有一部分人选择通过养殖来生活。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养殖业做的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人员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建造养殖场时设施不完善,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全面等诸多原因造成动物疫病死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疫病

畜牧养殖是一件对动物生长的环境、动物日常的管理和养殖人员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的技术活。而现在很多养殖人员为了生计大量养殖动物,但是本身缺乏养殖技术,疫病接二连三的发生,如果不及时控制还会蔓延,影响人们生活。

1.1动物疫病概念

由于动物自身存在的致病因素发作或者外界环境中致病因素侵入动物身体,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从而出现器官等功能不能正常工作,最终可能会引起动物死亡。

1.2常见疫病类型

1.2.1普通疾病

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普通疾病。分为内科、外科和产科三大类。内科疾病主要指动物机体内部器官系统出现的各种疾病。外科疾病主要指动物在运动中受到的外伤和四肢病、蹄病等。产科疾病主要指流产、难产等。

1.2.2传染性疾病

传染病是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潜伏在动物机体内,经过一定时期开始侵袭动物机体,可以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传播,传播范围较广。一般传染病处于潜伏期时很难被发现。所以这是一种不易预防的疾病。

1.2.3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一般分为节肢动物寄生在动物皮毛、原虫和蠕虫寄生在动物体内两种情况。而且寄生虫一般繁殖较多,在动物身体上吸取其营养,经过较长的发育周期成熟之后开始侵袭动物机体。一般由于食入的饲料、饮入的水源含有寄生虫或者虫卵造成,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2畜牧养殖的动物产生疫病的病因

2.1动物生长环境的客观因素

动物长时间处于一个环境中,会由于熟悉环境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一定的依赖,如果改变其生长的环境,动物会因为生长环境的改变出现无法正常进行新陈代谢的状态,从而造成体内各方面机能出现失衡。或者环境中出现一些对动物生长的不利因素也会造成相同的结果。而且,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在造成动物疾病的因素中环境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2.2人为原因造成的动物疫病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人为造成对动物的影响也很多。比如,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动物需要生长在适宜干净的环境中,由于饲养员不及时清理粪便等废物,会滋生寄生虫,影响动物健康。还有养殖人员在准备饲养动物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养殖场设施安排不合理,影响动物生活。还有一些养殖人员不懂药理知识,不及时给动物打预防针,或者在动物生病过程中打针药量不够等,都会影响动物疾病控制。

3畜牧养殖的动物疫病的控防对策

3.1加强对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饲料直接被动物食用,所以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在配备动物饲料使,应根据当前动物的生长状态有针对性的科学调配。这样的饲料不仅营养丰富让动物生长的更好,还可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较少疾病发生。而且配备饲料的环境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在干净、干燥的环境下调配饲料,避免动物食用不干净的饲料出现疾病。

3.2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对于刚引进的动物,一定要先进行疾病检查,并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对于正在养殖过程中的动物,要进行定期检查并注射疫苗。而且,尽量避免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区或者外来人员在进入养殖区时要穿上无菌衣服。在外来车辆设备进入养殖区时要消毒检疫。而且,每年疫病发作时外界环境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加强观察,在快到往年发病率高的月份时,提高警惕,做好防疫措施。

3.3保证养殖环境健康

养殖场最好选择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这样不易积水,而且周边环境要适宜,交通便利,远离居民区。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养殖场内空气流通性好。有效的排污系统也可以保持场内干净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细菌滋生。而且要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经常对出入口、栏舍等重要部位消毒,饲养人本身也要注意卫生情况。

4结语

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造成动物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在遇到动物生病时不能总是依赖药物去解决,而是应该从养殖的各方面入手调查,发现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并从源头解决。改善养殖场的环境,改良养殖技术,增强人员水平,注意预防,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养殖畜牧的安全健康。

作者:左世霞 单位: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麻万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81.

[2]崔宏宇,张建虹.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当代畜牧,2014(17):32-33.

[3]杨晓春,石皓东.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4):185.

篇4

为进一步推动促进我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6月中旬,区人大常委会农资环保工委组织区农办、农业林业局、建设规划分局、环保分局、水利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区人大代表,先后到我区各街道办事处、区农业林业局进行了座谈调研,并实地察看走访了部分畜禽养殖场所和种植户。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我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等投入物使用;二是畜禽饲养排泄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我区大量耕地退出,农家肥施用量大大减少,而化肥、农药、薄膜使用量大大增加。同时,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现相当数量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所,对我区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区20xx年度化肥用量为5527吨,农药255吨,农用薄膜228吨;生猪存栏5万余头,奶牛存栏1800头,鸡鸭398000羽,其中规模上养猪场60户,养牛场45户,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在城区实行畜禽“禁养区”。区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结合生态区建设,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区政府和各街道相应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治理工作。去年5月底,区政府城区畜禽“禁养区”通告,对城区东至二条路、南至高闸浦、西至永宁河、北至**南岸江堤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责令其搬迁或关闭。去年8月底,区政府还出台了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实施方案,把此项工作作为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落实相应工作措施,并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纳入各街道、农场的年度“两个社会”考核内容。

(二)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各种矛盾与利益交叉在一起。区政府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过程中,一方面把它同“811”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合起来,纳入生态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来抓;另一方面把城区“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搬迁作为重点,实施政策扶持,限期搬迁;同时,投入1000多万元,在三甲八塘盐田地块建造占地面积89亩、总栏舍面积为11466平方米、可饲养生猪6000多头的生猪养殖园区,为“禁养区”规模上养殖户搬迁提供养殖场所。此外,区政府与各街道、部门签订了责任状,明确具体的职责和整治任务,建立以街道为单位、农林部门主抓的工作责任体系。为鼓励畜禽养殖户搬迁和关停,区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规模上的养殖户,如搬迁给予每一头猪补助40元,每一头牛补助400元,自行关闭的,每头猪补助140元,每头牛补助800元,确保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效果。为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效果,农业部门对畜禽养殖户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强化疾病防治以及粪便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区政府从20xx年开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通过采取宣传、培训、示范方建设、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xx年至20xx年,累计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11.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8.3亩,全区亩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区政府虽然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地了解情况来看,整治工作任务还很重,离市、区两级政府提出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有的街道仅仅搬迁了几个规模上养殖大户,面上的整治及对小规模的养殖户、散养户的处置基本上还未实施,全区“禁养区”需整治的养殖户30家,现只有2家搬迁,葭沚街道的任务尤其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宣传不够,群众思想认识有偏差,抵触情绪较大。通过这次调研和座谈,发现有些单位对农业面源污染概念不清楚,整治工作内容不明确,仅把河道整治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来抓,认为完成河道整治工作就完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而广大养殖户认为,当前发展畜禽养殖业符合中央政策,是各级政府大力提倡、鼓励、支持的,现在实施整治,在城区设立“禁养区”与现有政策不相符,同时搬迁或关停涉及到养殖户自身的经济利益,且政府补偿标准偏低,小规模的养殖户搬到园区养殖根本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空,因而对整治 工作配合不够,抵触情绪较大。同时,此项工作仅仅局限于农业部门抓管,其他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也不够到位,有些街道认为抓经济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既看不到工作成绩,又要得罪当地老百姓,因而有等待观望思想,导致整治工作推进缓慢。加上上半年实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难以落实,工作中缺乏配合协调,进展不平衡。

(二)两个养殖园区建设进度滞后,且管理上存在问题。经区政府帮助包装项目,20xx年,由**市国士特殊乳制品开发有限公司申报在三甲租用73亩盐田,建造奶牛养殖园区,并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补助了86万元资金,其中省补助60万元,市补助10万元,区里补助16万元。但在建设过程中因受“云娜”、“麦莎”两次台风的袭击,给该园区造成了很大损失,导致建设进度缓慢。去年,区政府为了配合“禁养区”奶牛搬迁,又拿出120万元给该公司用于环保设施建设,但该公司因资金紧缺而挪用了该款项,目前,该园区已有部分奶牛搬迁入园饲养,由于粪便处理不当,出现大量的奶牛粪便露天堆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群众反映强烈。同时,养猪园区按要求在6月份完工,但目前来看,工程建设仍在进行过程中,因此“禁养区”生猪养殖户要限期搬迁也有困难。此外,这两个养殖园区在管理体制上也没有理顺。

(三)责任不够落实,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虽然区、街道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签订了整治工作责任状,但实际工作中没有按责任状要求来实施,有些街道主要领导重视,工作开展好些;有的街道仅仅由农办工作人员出面,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从部门来说,虽然农业部门牵头开展整治,但是缺乏统筹协调能力、违法处置能力,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工作难度很大。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家养牛户搬至园区,其他养殖户均未采取任何措施,粪便仍直排河道,对这些违章养殖户缺乏执法力度。如葭沚街道富强村所谓的养猪场,均是外来人员租用该村的标准农田建造简易猪舍饲养,代表们进去视察时臭不可闻,无法进场,而且污水直排河塘,当地群众反映强烈。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另外,农用废旧薄膜缺乏回收利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粪便也基本直排河道。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事,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区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全面的生态环境观念和全面的治污观念,把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作为生态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下大决心,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涉及到全区千家万户,面广量大。区政府要针对全区农业面源污染实际情况,统一开展集中整治,对重点污染源要重点整治。从地域整治角度看,重点是城区“禁养区”的规模上养殖户应在规定时间内搬迁或关闭;同时,对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以就地予以关闭为主,可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以补助在整治中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对沿河、公路两旁、集镇及人口密集地也都要加大集中整治力度。要重视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基地建设。区农业、农资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全区农药、化肥销售情况的监管,防止高浓度、高剧毒物品流入市场。对“白色”污染物要求谁使用谁清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篇5

“以前没有化肥,田地里泥鳅黄鳝很多。如今,田里连吸血的蚂蟥都没了。”在农村生活了50多年的杨大妈如此感叹。生物链的改变很大程度是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据介绍,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至2009年底,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县已达72个,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19.43万亩(次),建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60多个;建立农药减量工程示范区436个,推广实施面积638万亩。

执法检查组发现,由于我省复种指数高,每公顷播种面积平均施肥、施药量分别为373.65公斤和26.11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又都在30%左右,大部分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污染水体。

除了化肥以外,畜禽粪便是氮磷的又一重要来源,对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不断扩张的畜禽养殖业对农村水环境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0年6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明率领的执法检查组来到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陈良村、新簧社区检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情况。

据介绍,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凤桥镇,平湖市曹桥街道,海盐县西塘桥镇地处三县(市、区)交界,水系相互贯通,简称“新三桥”,当地百姓戏称“猪三角”,是嘉兴市生猪养殖最密集的地区,仅占全市7.8%的耕地上饲养了全市近1/4的生猪,年存栏生猪62.27万头,年出栏生猪118万头。

生猪养殖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粪便污染也成为当地环保部门头疼的事情。陪同检查的当地领导坦言,经过近几年来的整治,该区域畜禽养殖污染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常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下的散养户直排现象仍然存在,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统计显示,2007―2009年,嘉兴市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66个,全面完成了5208家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但对小规模、家庭分散式养猪户的治理工作,仍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监管难度很大。“农民要增收,我们也不能明令禁止散养户。”当地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此颇为无奈。

省农业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畜禽规模场排泄物综合利用任务繁重。“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有4596个,为前4年治理总量的一半多,涉及79个县(市、区),分布广、规模小、治理难度较大,且今年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缩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治理工作进度及养殖场的治理积极性。”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浙江省已经开始对畜禽排泄物进行了集中“手术”。在陈良村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空旷的生产车间里,执法检查组的成员们看到,二三个工人正用铁锹将堆积的干粪便铲入均翻机。经过打碎、翻匀,采用生物技术的处理,这些原本让村民头疼、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畜禽粪便将摇身一变,成为畅销的有机肥。

据悉,至2009年底,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划定了禁、限养区,完成年存栏生猪200头以上、牛20头以上养殖场治理7894个,累计建成各级生态畜牧小区675个,其中省级204个,入区从事畜禽养殖的经营者达5287户,并带动3.59万农户发展畜禽生态养殖。全省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已超过80%,全省采用农牧结合型治理模式规模场占85%以上,落实配套农田果园鱼塘12万亩,创建了宁海、南湖等一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

检查中,检查组也发现,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已经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被农户随意堆放或倾倒于河道两侧,河道成了天然的排污沟和垃圾场。

材料显示,目前,已有13000多个村庄实施了生活污水治理,占全省行政村的40%以上;在平原地区,普遍推行“户集、村收、镇(乡)中转、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不过,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省环保厅的同志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讳言。

“相对工业污染治理来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起步较晚,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且造成面源污染的主体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在认识上没有面源污染的概念,面广量大点多,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浙江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篇6

关键词:病害猪;无害化处理

我国人口众多,是生猪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然而在生产出数量庞大合格生猪的同时,大量的病害猪的出现成为困扰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一大难题。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病害猪处理系统,并针对生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对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此外,政府为了大力推行对生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政策,鼓励相关企业积极踊跃参与该项工作,促进生猪无害化处理知识的普及。

1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的概念及处理范围

1.1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的概念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是指按照相关国家规定,对经动物检疫或肉品品质检验确认不合格的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简称病害猪),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进行处理,以彻底消灭其所携带的病原体,达到消除病害因素,保障人畜健康安全的目的。对病害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可以大大提高猪肉的肉质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到安全放心的“健康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

1.2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的范围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当生猪屠宰场发现以下情况之时就要对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屠宰前确认为国家规定的病害括猪、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生猪,屠宰过程中经检疫或肉品品质检验确认为不可食用的生猪产品,国家规定的其他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及生猪产品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

2 生猪无害化处理的补贴政策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的财政补贴包括病害猪损失补贴和无害化处理费用补贴。病害猪损失补贴的对象为提供病害猪(活体)的货主和自宰经营的企业,财政补贴标准为每头500元。无害化处理费用补贴的对象为实施无害化处理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财政补贴标准为每头80元。具体申报程序是在每年年终,由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会同农牧、商务等相关部门核实情况后,于次年年初予以补助。

2.1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扶持政策 中央财政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及水电路、防疫等建设,还会安排资金扶植某些地区发展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对于经过省级立项建设,达到规定要求的生态规模猪场,省财政会对其进行数额相对较大的补贴。

2.2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能繁殖的母猪对于生猪的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央财政加强对能繁殖母猪的资金投入,专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对能繁殖母猪的补贴,各地政府也会根据当地的具体隋况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补贴办法。

2.3 生猪良种补贴政策 生猪良种的培养对于提高生猪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央财政设定专项资金用于生猪良种场建设和对使用良种猪开展生猪人工授精实行补贴。中央扶植某些省份进行5个以上生猪扩繁场的建设工作,同时选择部分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网络比较健全、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较高的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生猪人工授精的补贴政策如下:就补贴标准来说,中央财政会按照每头能繁殖母猪年繁殖两胎,每胎配种使用2份,每份10元来测算,对每头能繁殖母猪年补贴40元。就补贴方式来说,省级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拨付县级财政部门,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每胎配种使用不多于2份,每份不高于10元,与良种猪供应单位(包括种公猪站、种猪场等生产良种猪的组织和单位,以下简称供精单位)结算补贴资金,供精单位按照补贴后的优惠价格向养殖者提供。

2.4 生猪养殖保险政策 某些省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3+1+6X”模式。“3”是指把能繁母猪、油菜、奶牛3个品种的政策性保险覆盖到全省所有农户;“1”指水稻,为必保品种,“6X”为各地根据实际在目前的品种范围内进行自选的特色品种,覆盖全省所有大户。每个省份会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生猪养殖保险费率,并根据具体投保数量确定投保数量系数,参保的养殖户要保证投保生猪的数额,明确保险责任的范围,还要符合一定的投保条件,养殖场的建设时间、养殖户的存栏基础、种猪的年龄、育肥猪的体重、生猪的健康状况、生猪的接种几率、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是否履行相关免疫接种流程等条件在投保时都会参与考虑。另外国家还将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并在完善生猪生产消费监测预警体系、增加猪肉储备规模等方面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篇7

>> 丰都县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对中国水产养殖业生态问题的研究 中国水产养殖业生态问题初探 中国与越南岛屿水产养殖业比较分析 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 农村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与应对措施 畜禽养殖业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及对策 上海市水产养殖业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繁昌县水产养殖业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长兴县特种水产养殖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发行支持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及对策 论兰坪县水产养殖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刍议水产养殖业的可追溯管理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机遇与挑战 浅议水产养殖业中病害的防治 “药物依赖”成水产养殖业顽症 太湖县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调查 养殖业引发的环境问题 简论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管理的影响因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年4月15日。

由上可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面积规模和产量规模都很大,对水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客观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而,无论基于水产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还是基于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和地位及其对水环境的重要影响,都要求加强和改善其水环境管理。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

从管理主体来看,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体系主要由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水产养殖户自身管理以及水产品消费者与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监督管理组成。从1986年《渔业法》实施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及其管理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行政管理层面

我国水环境行政管理实施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部门分工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环保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渔政渔港监督部门等分部门则根据各自职责和分工对管辖范围内环境要素进行监督管理。具体到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行政管理,由各级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渔业农业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

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现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行政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环保部门的职权和职责是履行环境保护,进行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地方环保局的管理关系全部在地方,受制于地方领导,所以当经济与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环境保护往往还是为经济发展让路。对于短期内没有引起明显环境问题和民众纠纷的渔业水环境问题,环保部门采取的是“民不报,官不究”的态度。第二,我国对水产养殖业实行的是多头管理,水产养殖证件、水产苗种是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产养殖水环境由环保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渔药、水产饲料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水产品质量则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经贸、环保、卫生、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责权交叉多,分工不明确,往往出现“谁都该管”而“谁都不管”的现象,导致监督和执法力度效果不佳。第三,许多渔业资源具有跨行政区的性质,因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就涉及跨行政区的管理问题。按照《渔业法》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不同行政区从自身需要出发来决定开发利用和管理跨行政区的水环境,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因此,跨行政区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中各行政区的管理重叠和冲突的现象以及局部有利而整体有害决策等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

(二)法律法规层面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渔业法律体系结构从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法律解释、涉外法等多个层面逐步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现行的渔业法律体系中,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为中央级别的,如《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船舶登记章程》、《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远洋渔业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中多是关于渔业的一般性规定,单行法规尚不完善,因而造成了相关法律的实际操作性差。

其次,养殖业、捕捞业以及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是相关法律的根本目的和重点,与水产养殖水环境有关的法规几乎空白。《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等关于水质标准的要求和出发点都是主要基于渔业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是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即使有的法规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对水产养殖用水水质作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养殖场或池塘进排水系统分开,其主旨仍然是服务于渔业的经济发展。再者,在现行水产养殖业水体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和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海水池塘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相对完整,但地方标准明显滞后,亟须健全和完善,仅有少数地方政府如浙江出台了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DB33/ 453-2006)。

(三)养殖场主自我管理层面

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和保护水环境,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针对水产养殖户的水产过程出台了相关管理规范。早在2002年,福建省就制定了水产养殖场用药记录管理制度,规定药物使用须由技术人员具体操作或在其指导下进行,并做好用药记录,用药后应妥善处理排放药液废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颁发实施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管理规范,对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水、池塘水、养殖排放水、生活污水等作了明确规定。养殖标准化和工厂化养殖为养殖户提高了管理效率,不仅改善了养殖设施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水产效率,而且改善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增加了水质调控能力,促进了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散户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主对生产行为的水环境后果是不重视的,关于水环境的管理是混乱的。笔者在浙江、山东、湖南等地以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到,不执行《养殖用药记录》,使用禁用渔药、消毒物,超量使用渔药,不经无害处理直接排放养殖水等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散户没有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更是没有概念。

(四)水产消费者与养殖水体周边居民监督层面

随着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水产消费者对于水产品质量和养殖水环境也越来越关心。从2012年开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通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和,水产养殖场、养殖环境、养殖投入品、生产过程管理、水产品质量抽检等环节中关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信息,以便消费者监督水产养殖的生产与环境管理。在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基层养殖地区,各村选派一名村干部担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经过培训后负责监督和指导本辖区水产养殖场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每月向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汇总报告各水产养殖场的基本信息和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当然,水产消费者和质量安全监督员都主要是从水产品质量的角度理解和对待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真正从生态环境角度关心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群体是另一利益相关者――养殖场周边的居民。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养殖水环境的直接影响。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周边居民对于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后果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居民碍于与养殖户的本地熟人情面,对不明显的环境后果选择隐忍姑息;另一方面,促使周边居民对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问题行使监督和维权权利时,一般都到了废水、有毒物质排放长期积累、环境后果比较严重的阶段。

三、国际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问题和不足,反映了与我国水产养殖业地位不匹配的水环境管理现状。纵观全球,我们发现挪威、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方面走在世界先列,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作为世界上最早(于1946年)成立渔业部的国家,挪威各区域内渔政及水产企业质量与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都由渔业管理机构派驻的检查官员负责,而不按养殖、捕捞、资源环保分工来设置机构。邵桂兰、刘景景、邵兴东:《透过挪威经验看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政府规制》,《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5期。这样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能避免政府部门间相互协调所产生的内耗。类似地,日本设有一个我国所没有的专门机构――由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上组成的、经过严格的步骤选举产生的渔业调整委员会。徐海龙、王海龙、乔秀亭:《中日渔业法律法规及管理对比分析》,《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第9期。这个机构负责管理日本渔业相关的包含水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反观我国,省级及以下行政区域中,水产养殖业隶属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又归农业部门管辖,水环境由环境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管。对此,笔者建议改革水产养殖业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在环保部门中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主体机构。这个主体管理机构由环保部垂直管理到省市区环保厅局,进而垂直管理到地市级环保局;地市环保局再派出县区级环保局。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人员三至五年进行轮换,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防止各种保护主义对企业污染的包庇袒护,防止各类腐败的孳生和蔓延。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有《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基础上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法律体系,尤其是地方法律法规、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出台。在我国现行渔业法律体系中,关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专门法律法规还是空白,亟需加紧立法和制定相应实施办法。在这方面,美国在针对水产养殖及其环境管理的立法过程中广泛吸取各部门和各种知识背景的人员尤其是生态学家的参与,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水产养殖业过程中,对渔药的监管制度是需要特别重视的。美国水产养殖用药严格遵守联邦政府和州的法令法规、条例和指南等管理规定。水产养殖排放的杀虫剂和其他潜在污染物必须由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许可才能使用。而在挪威则根本没有渔药店,养殖户在市场上购买不到药品。当鱼病发生时,养殖户必须经由专业兽医开处方才能获得渔药。这些渔药管理规定使得渔药管理更简单有效,减少渔药对水环境的影响。这一经验体现的预警原则应当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立法得以体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述民众监督只能发生在环境后果发生且严重化、明显化之后。

(三)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调动渔业协同管理机能

水产养殖户既是水环境管理的客体,又是水环境管理的主体。作为水环境管理客体,养殖户要遵循法律法规,受政府和相关制度的制约。作为水环境管理的主体,养殖户应当主动承担起管理养殖场、维护水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这一体系就是要在亲体、幼苗、养成、销售整个过程中对包括养殖场的周围环境、养殖水质、苗种、饲料、水产药物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针对各个重要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并加以控制,确保养殖产品的健康安全性。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HACCP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按照HACCP的要求进行养殖和生产活动,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促使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注意水环境的管理,保护水生态环境。

在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方面,养殖户组织所发挥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十分重要。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系统完善的渔业协会,每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都是协会的会员。这些协会以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协助政府提高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在质量控制、发展水产养殖、行业自律、水环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种协会是一种“自我控制式”的管理系统,能促进养殖户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激励养殖户自发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活动中去。Kwang Nam Lee, J.M.Gates, Jungsam Le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Korean Fisheries Management.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6(49).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各国已有经验,鼓励水产养殖户采用HACCP体系进行自我质量和水环境管理,并发挥养殖户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协调政府共同管理水环境。

(四)提高水产养殖户和相关民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从事水产养殖业人员和相关民众(消费者和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对养殖户的监督和养殖户之间的监督,从根源上解决水产养殖业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免费对水产养殖者进行水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现阶段,政府相对重视面向养殖户举办相关的水产和环保知识培训班,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但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同时重视向养殖户和相关民众提供生态科学知识与环境伦理意识的教育。这样的措施不是局限于就水产养殖业水环境问题来谈水环境问题,而立足于建设公民社会的高度来思考水环境问题。赋予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话语权,设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建立参与机制。同时,加强水环境的科学知识与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这样,完善的水环境法律体系建立之后,公民才能有效监督,降低公共监管成本且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度,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孔祥智、郑风田、崔海兴:《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篇8

猪价上升生猪上市量倒挂

“进入1月份以来,我市场的白条猪肉价格在不断攀升,目前的最高价格是1月11日的每斤11.65元,截至1月15日,1月份白条猪肉平均价格是每斤10.98元,与2015年1月份的每斤7.73元相比,提高了42.04%,年同比涨幅十分明显。”针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刘通开门见山地回答。新发地市场是北京市目前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统计部的负责人,刘通每周都会对市场动态进行总结和分析,每个月再进行一次汇总,对这些数据他再清楚不过了。

刘通介绍,每年猪肉的消费高峰其实在春节前十天左右,白条猪日均上市量最高峰时能达到每天4000多头,而在春节后,每天的销售量仅为几百头。然而,今年1月以来,白条猪的日均上市量还不到2000头,比去年12月还低,更奇怪的是,去年12月的日均上市量又比11月下降了19.2%。“在肉类消费旺季,历年12月的上市量均超过11月,包括生猪供应偏紧的2011年,而去年12月,白条猪日均上市量却不升反降,这是不正常的。”刘通分析,这说明供应环节出现了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生猪生产方面,存栏量环比是增加的,同理,白条猪的供应也应该是增加的。“但是,如果白条猪上市量随之增加,肉价就不能维稳,甚至会下降,所以只有减少白条猪上市量才能促成肉价上涨。”刘通认为,屠宰场和养殖场(户)都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屠宰场会采用压量涨价的手段,减少收猪的数量,而养殖场(户)也会因为生猪价格的上涨而惜售。“屠宰场和养殖场不谋而合,联手推动了1月肉价的上涨。”

对于年前的白条猪肉价格,刘通还有一定的预期:“现在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还没有到达严格意义上的高峰,因此白条猪的价格肯定还会有所上涨,但日上市量应该不会超过往年的高峰4000头了。”

去年猪价虚高今年或将去“水分”运行

事实上,刘通精通的数据远不止今年。在新发地市场的官网上,笔者看到了刘通写的每周行情动态和每月行情分析,而每月的总结中都对当月与前四个月和前四年同期的情况作了比较。

从每个月的行情分析来看,去年,新发地市场白条猪价格的最高点是在9月初,每斤高达11.95元,最低点发生在3月初,每斤仅为6.88元。而2015年白条猪价的整体走势是8月份之前逐渐升高,月均最高价为8月份的11.34元;8月份之后又逐渐回落,12月份的均价为每斤10.39元,较1月份的7.73元上涨了34.41%。

2015年,新发地市场白条猪的平均价格是每斤9.38元,2014年、2013年和2012年的这一数据分别为8.04元、9.18元和9.30元。对此,刘通认为,2015年的猪价其实是虚高的。他解释,2012年,生猪产能过剩的迹象开始显现,2013年,产能过剩现象明显,2014年,生猪养殖开始去产能化,而2015年,猪价的上涨是伴随着生猪的去产能化进行的。“去年猪价的上涨实际上是预期拉动的,也就是说,是肉价的上涨带动了猪价上涨,人为操控因素较多。”刘通进一步解释,新发地市场上市的白条猪是分等级的,体重和身体状况是分级的标准,大小合适、无伤残的猪是高级猪,其他的再依次分级。“2015年,高级猪占总数的比重较高,大小不一致、瘸腿猪的数量很少,这就是生猪供应充足的表现,生猪数量充足,而价格又在涨,这说明人为操纵是存在的。”

篇9

1(略)

2案例教学在动物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

2.1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是进行教学的基本素材,需要精心选编;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案例要有科学性。这是保持案例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说在选择案例时要慎重,一般可以选择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中的典型案例;此外,已经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中的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的来源。2)案例要有针对性。教师所选的案例内容必须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并且最好还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将其与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既能顾及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4],如果只是为了课堂气氛的生动、活跃,毫无选择地讲授与课程内容无关的案例,容易使学生顾此失彼,只记忆了个案中的若干特殊情景,却不能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达不到教学目的。3)案例要有启发性。教师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也关系到案例讨论的效果,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积极投入,认真思考,主动发言,探究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就好;如果所选案例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即使教师拥有很高的组织技巧,学生不愿身临其境,也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4)案例要有完整性。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一个完整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2.2案例教学的实施

2.2.1作好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任课教师应该充分熟悉案例的内容,并对重要的内容准备出相关问题[5],同时要拟订案例教学提纲,以使自己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其次,在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案例教学环节中的评分体系,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在案例教学中应建立了一套包括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的评价体系,考核应加大案例讨论内容的比例[6],这种考核体系可以督促学生提前认真收集、准备文献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2.2案例教学法在动物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经过6年的动物营养学教学实践,收集了许多与各章节内容联系紧密的案例,但由于专业学时的限制,只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案例应用到动物营养学的教学环节中,案例涉及氨基酸平衡、理想蛋白质、限制性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缺乏等方面,现将一典型案例介绍如下:某养殖场饲养肉用雏鸡,为降低饲养成本,养殖场自己配制饲料饲喂,所用原料为玉米、麦麸、豆饼等,饲养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啄肛现象,2005年5月份接雏5000只,因啄肛死亡412只,占总数的8.24%;2005年6月份接雏5000只,因啄肛死亡284只,占总数的5.68%。整个鸡群表现为生长缓慢,精神沮丧,无生气,羽毛蓬乱。农垦科学院的专家对这个地区产的玉米、豆饼、麸子进行化验,结果表明养殖场所在地区各种饲料成分中氨基酸含量偏低,后经专家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了0.1%的蛋氨酸,啄肛症状明显减轻,生长发育趋于正常,精神状态良好,羽毛变得有了光泽。请讨论分析啄肛产生的营养学原因,并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该案例要求分析该场出现肉鸡啄肛死亡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氨基酸平衡与肉鸡啄肛死亡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及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的关于氨基酸平衡与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焦点应该集中在日粮中氨基酸平衡上。对于玉米-豆粕型日粮来说,蛋氨酸是肉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该养殖场在饲料中没有添加蛋氨酸,这必然造成日粮氨基酸的不平衡和含硫氨基酸的缺乏。含硫氨基酸的缺乏会导致肉鸡出现啄肛现象,同时肉鸡生长速度也会大幅下降,羽毛无光泽,而饲料中添加0.1%的蛋氨酸后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氨基酸的不平衡,所以啄肛现象明显减轻。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氨基酸平衡这一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篇10

会上,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刚泉回顾了公司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心里不禁涌起阵阵感慨。

恒都集团在丰都成立之初,当地肉牛产业还在野蛮生长,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

而今,通过对产业供给的重塑,恒都牛年出栏量已达10万头,养殖规模跃居亚洲第一,成为丰都乃至重庆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供给广开源

作为农业大县,丰都自古就有养牛传统。

过去,丰都牛长期以役用为主,牛肉主要来自淘汰的老弱残牛。这意味着,当地肉牛养殖缺乏现代产业基础,更谈不上品牌。

党的十以来,为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丰都开始大力助推肉牛产业。

2012年,丰都正式确立建设“中国肉牛之都”战略定位,吹响了塑造本地肉牛品牌、开拓肉牛产销市场“蓝海”的攻坚号角。

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龙头”,恒都集团成为丰都肉牛品牌塑造的主力。

作为一家集养殖、屠宰、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型畜牧企业,恒都集团对品牌塑造的理解并不仅限于营销。

“传统肉牛养殖采用作坊式、家庭式原始生产,导致牛肉品质参差不齐,拉低了牛肉供给源头的品质,直接影响了进入市场后的品牌塑造和竞争力。”重庆市相关专家说。

针对这个问题,恒都集团依托自身产业链,开启了一场“深度耕耘”。

在丰都虎威镇,肉牛养殖如今已成热门,一大批养殖户随之产生。

村民陈树权就在其列。“我养殖的肉牛已有20多头,帮助我彻底摆脱了贫困。”陈树权说。

原来,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恒都集团在丰都多个乡镇进行布点;同时,围绕“深耕供给”战略,通过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推行借牛还牛、订单育肥、母牛领养等标准化科学养殖模式,既有效降低了农户参与科学养殖“门槛”,又有效提升了肉牛源头品质。

深耕本地供给之际,恒都集团也将目光延伸向国外。

2015年10月21日凌晨3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一架从澳大利亚墨尔本起飞的货运飞机,在机场跑道上缓缓降落。

飞机上的“乘客”――大名鼎鼎的澳大利亚安格斯牛,至此正式“加盟”恒都集团。

信誉可验证

2016年11月的一天,丰都高家镇厚池坝。

朱刚泉正陪一群专家在恒都养牛场考察。

其间,牛耳朵上的一张黄色卡片,引起了专家注意。

“这是牛的‘身份证’――可追溯信息卡。通过‘身份证’,每头牛的详细信息都能实时监控和全程可追溯。”朱刚泉介绍。

在这张“身份证”背后,恒都集团品牌塑造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当前,农产品市场供给丰富,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空间极大――在买方市场主导下,农产品在品牌形成过程中常常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

如何打破尴尬?

恒都集团进行了“两步走”。

第一步:打造品质追溯体系,向消费者展示品牌价值。恒都养殖场实行放养,每70平方米围栏仅养殖6―8头牛,保障肉牛活动空间。同时,养殖场还高价引进肉牛按摩系统,促进肉牛血液循环,提高生长速度,减少皮肤发病率。养殖场还为肉牛提供包含“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酒糟及豆渣组成的配方饲料,保证营养均衡。此外,通过“身份证”,恒都集团实现了生产监控、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形成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保证了品牌价值可验证。

第二步:通过相关权威认证,为产品打造“金字招牌”。“我们没有秘诀,只是坚持从引种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层层把关,确保质量安全。”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亚良说。在这样的战略导向下,恒都牛肉相继通过了ISO、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一系列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提高了品牌价值的“含金量”。

渠道聚价值

2016年11月11日上午8点,天猫“双十一”销售排名。

在肉类销售排名中,恒都食品旗舰店位列第三。

一个小时后,京东“双十一”销售榜单,恒都澳洲牛腱子整肉原切(1000g/袋)成为“爆款”。

在耀眼成绩单背后,恒都品牌塑造之战的“第三战线”――营销渠道也正日益拓展。

2010年10月,恒都公司第一批肉牛出栏。

怎么卖?

为打破传统层级、层层减利的销售模式,集团常务副总裁魏文晓想出一个“笨”办法:上网查询著名餐饮企业的联系方式,进行“电话直销”。

凭这个“笨办法”,恒都牛肉很快敲开了麦当劳等大型餐饮企业大门。

可是,大牌餐饮企业议价能力强,给恒都集团带来的只是销量,不是利润。

对此,恒都集团“调转船头”,向超市、农贸市场等传统消费端发力。

因供货给大牌餐饮企业,恒都牛肉积累了一定声誉,商超销售渠道得以顺利开辟。

随着营销结改变,一个新问题又冒了出来――如何提高产品利润?

“给B端(企业)客户供货时,我们还处在‘原料供给’层面。面向C端(消费者)时,就必须进行产品细分,实现定向供给!” 魏文晓说。

旋即,恒都集团启动了精细化加工,“上脑”“菲力”“肋眼”等产品概念初显。

这一招有效对接了市场需求,让初入肉品江湖的恒都牛肉得以迅速聚集起品牌价值。

重组线下渠道的同时,恒都集团也开始在线上发力。

“有针对性地引导线下老用户的同时,我们培养起第一批线上顾客。”恒都电商事业部经理孙亮说,通过拓展商超渠道,恒都牛肉树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产品结构调整后,“恒都牛肉”声名鹊起。

如今,恒都集团已在全国建成营销终端3500个,社区销售网点1000个,入驻电商平台5家。

【札记】

传统农业往往只注重“种”和“养”,对产品营销以及品牌塑造并不上心。

然而,在供给极大丰富的买方市场环境下,不注重营销渠道建设和品牌塑造,必定会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