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文化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聚落;动因
在诸多古代建筑论著及各类建筑著作中,民居建筑及聚落都不属于重点。并且由于西南地区距离汉文化的中心相对较远,所以在建筑文化方面相关的描述也比较少。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研究,开始从民居研究,通过一段时期的摸索,西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范畴才逐渐扩大,从简单的单体建筑研究逐渐向聚落、乡土建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
1文化学视域下的西南
西南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包含四川、广西及云南三省,从广义范畴来看,还包含贵州、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地区。而现代研究中,多数还是从广义范畴出发。四川广大地区及云贵高原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受长江流域、西北草原及黄河流域中游三大文化区的相互交融,各时期的民族融合等,造成了西南地区文化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及异质性的特点。而地区虽然从地缘关系上也属于西南,但由于的民族文化特质线性,族群单一,所以,不包含在西南地区内。所以,本研究中,对西南地区的定义主要包含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重庆市
2西南地区建筑学的民居研究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相关学者对西南地区典型住宅开始研究,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学方法进行调研。刘敦桢在1941年在《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完成后,被普遍认为是西南民居甚至是中国民居研究的开始。而进入40年代后,刘志平在对四川、云南地区大量民居进行实际调查以后,著作《云南一颗印》,属于中国首篇民居建筑研究的学术论文,其后在1990年出版了《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是对民居研究的一个新的阶段,在全国建筑界内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进入80年代后,关于西南地区民居研究的发展速度较快:云南省设计院在1986年编写《云南民居》;朱良文等于1988年完成《云南白族民居》;启燊于1989年完成《四川藏族住宅》;陈谋德、王翠兰于1992年著作《云南民居续篇》;唐璞于1994年完成著作《山地住宅建筑》;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及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于1996年联合编写《四川民居》;季富政于2000年编写《中国羌族建筑》;孙大章于2004年作者《中国民居研究》;李先逵于2005年著作《干栏式苗居建筑》;罗德启于2008年著作《贵州民居》等。纵观20世纪30年代至今,关于西南地区民居建筑的专著较多,也反映出我国在民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较为丰硕,大量西南地区民居建筑著作也为西南民居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所以在本研究中,也应用到这些基础性的资料。
3文化学影响下的西南民居研究
文化热思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在学术界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对于西南地区来说,从地理特征来看,其海拔自东向西逐渐升高。西南地区有诸多少数民族,是民族聚居区,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在我国民族文化研究中,西南地区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研究,西南地区文化研究从最开始的单一文化学研究,已经发展到现阶段的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并且由以往各省份单独研究,转变为当前的大西南研究视角。所以,在西南建筑学研究中,也应该基于大西南的视角。在文化热思潮下,建筑学界也表现出了异常的敏感性。在文化热思潮下,西南文化研究热潮直接影响到居民建筑的研究:私心直于1992年编写《西南民族建筑研究》、杨大禹于1997年完成《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蒋高宸于1997年著作《云南民族住屋文化》等一大批著作完成,尽管这些著作都是从民族学角度对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进行相关的研究与讨论,但其还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研究的主线均为文化视角。
4从民居到聚落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动因
民居建筑研究在文化热思潮的影响下,在民居文化纵深方向的研究已经很难满足探索的渴求,所以地域建筑文化逐渐从民居向聚落研究的角度发展。聚落是民居建筑的集合体,包含的文化信息更全面、复杂,数量更大。所以文化研究的内在动因方面,地域建筑从民居向聚落转变本身就属于一个动因。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文化热,还无法实现研究方向的转变的全部动力,这其中也包含了建筑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聚居学导论》面世,对聚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聚落是乡村聚居类型中复合永久性聚居的方式。进入到90年代,人类环境科学的系统综合学科理念由吴良镛提出,其中指出了建筑概念从房子到聚落的延伸,在人居环境建筑理论中,聚落也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除此以外,民居到聚落研究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还包含现代建筑设计实践,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其生活空间载体就是住宅,但是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所有的活动也并非全部在家庭中进行。家庭与社区的互动、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社会属性。当代建筑在信息时代文化快速传播中也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建筑内部功能逐渐增多,空间也更加复杂,建筑体量呈现出庞大化。所以在对现代建筑研究中,不能以之前民居建筑视角来对待,因为聚落更加的复杂与综合,与现代建筑功能发展更加吻合。从相关统计来看,从1994年开始,关于聚落研究的报道以及关注度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这就表明了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聚落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方向。随着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以及研究的深度增加,西南聚落研究方法及理论不断深入,并且研究也向着新的切入点发展,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逐渐形成。并且在西南聚落研究中,也并非只局限于建筑学,其它学科也相互交叉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历史学、社会学等对西南聚落都有影响。至此,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以聚落为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又结合了诸多学科,使研究的深度、广度等都不断拓展。
5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经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在西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从单体居民建筑向人居环境中的聚落研究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影响的研究视野。但在实际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研究角度比较孤立,片段性、分散型的研究结构表现相对突出;在聚落的研究方法及历史考证中,研究理论单一,在聚落课题研究中仍然占据着主流。对于西南各民族而言,其生活以聚落为外在表现,并且聚落中涵盖了诸多文化种类,由于文化元素比较多,在研究中极易出现混乱的现象。所以,建立一种系统的、整体的研究狂下,对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梳理,并且使各文化与聚落之间的关系能够理清,这在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是非常关键的。
作者:钟陈友
参考文献
[1]郑宏飞,张瀚.地域建筑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以重庆地区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2,04(15):35~37.
[2]钱锡栋,周俊.现代建筑的地域文化性实践———以象山商会大厦建筑设计为例[J].浙江建筑,2012,07(21):10~12+16.
[3]石健和.地域建筑文化理论实践的分析梳理建构[J].建筑学报,2002,05(14):9~10.
篇2
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篇3
【关键词】 古典建筑文化;创新设计;结构
在我国古典建筑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故宫;颐和园;天坛;地坛等皇家建筑,还有一些寺庙建筑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我国古代的优秀作品,历经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雨,经过地震、洪水,依然挺立于世间。在我们感慨、领略古代文明的同时,也不禁为它们的坚固所震撼。现代建筑大多为钢筋水泥,而且大多为高层建筑,有了坚固,却也失了风韵。如何将古典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是很多建筑设计师的追求。
一、 古典建筑文化特色
1. 木结构为主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不仅具有四大发明,我国的古建筑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很多外国的建筑都是仿照中国古建筑建造的。中国的古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木结构为主,屋子的整体架构都是木头的,根据不同的地形有相应的变化。在建造屋子的时候,选用的都是上好的木材,再进行精心的结构设计。木结构的建筑现代仍然保存很多,可见其坚固性。
2. 建筑体现着政权
在我国古代,是封建制国家,统治者把臣子从上到下分为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服饰上,也体现在建筑上。皇帝、宰相以及一品、二品直到九品,都是属于不同的等级,从而屋子的建造形式和使用材料也不同。皇帝是一个国家总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权力,因此,皇宫的建筑物具有庄严、宏伟的特点,体现出皇帝的尊严不容侵犯。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像琉璃瓦等都是高级官员的院落才可以使用,一般臣民即使有钱也无权使用。仔细观察古典建筑,就是古代等级的体现。
3. 对称结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古代建筑不管从整体布局还是具体到某一个建筑物上都是对称结构。如古代屋顶的设计,在屋檐上会有装饰物,或者龙或者其他的动物雕刻而成,但是每个屋角的装饰物必定都是一样的。从整体布局来说,中间为正屋的话,左右必各有一间厢房或者东西厢房对称分布,北京的四合院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一个院子都方方正正,正屋坐北朝南,东西都有厢房,面积和结构都一样,在古代时东西厢房的屋内陈设都是一样的。古代建筑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称美。
二、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创新设计
1. 细节体现古建筑文化
现代建筑多是钢筋水泥,虽然坚固,但却感觉冷冰冰,毫无亲切之感。如果在建筑的某个细节处运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将会改变这一现状。如整体结构采用钢筋水泥,但是在门窗的设计上采用中国元素,现代的窗子都是安装铝合金的门窗,如果将这种窗子设计为木窗,将为建筑物增色不少。木窗可以采用镂空雕花技术,既透气,又给人清新之感。还比如在屋内的门,安装为古代的格子木门,或是在门上进行绘画,画上古代门的样子。这样都能将古代文化融合进现代建筑。
2. 古代文化渗透于现代建筑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具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有很大的工作压力,在单位就要集中全部的精力,生怕出什么差错。而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农耕文化,男耕女织,过着悠闲自如的生活。如果将中国的古代文化渗透进现代建筑,将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之感。古典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呈现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创新点就在于将古代建筑文化渗透进现代建筑,虽然采用的形式是现代的,但是体现出古代的特点尤其是古代建筑给人的安静、温馨之感。例如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壁画艺术运用进现代建筑,在建筑物的表面设计上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龙凤呈现图案,这样就变冷冰冰为喜庆祥和,而中国人就喜欢喜庆的氛围。将古代文化渗透进现代建筑,就要在古代建筑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
三、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创新需要注意的细节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创新设计将会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一股全新的设计风气,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全新的突破。现代建筑也追求出新,独具一格,但是设计师大伤脑筋也想不出好的设计方案,如中央电视台大楼的修建,还有某省大楼的形状被网友称为“裤子”,这些建筑风格我们不置可否,但是可以看见现代建筑设计走入了一个误区。而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融合进现代建筑的设计,将是建筑界的一大突破。但是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建筑师要精通古代建筑文化。对于建筑师而言,不仅要了解古代建筑的风格,结构,色彩的使用,更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因为古代的建筑不仅代表着建筑方面的成就,更是刻上了古代文明的烙印。了解了古代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读懂古代的建筑。才能真正将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二是要将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相契合,不能牵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文化元素,也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不能把任何一座建筑都与古代建筑文化结合。只有在合适的地方运用,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才能设计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结语
将古典建筑文化融入进现代建筑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方向。但是只有真正了解古代文化,才能真正读懂古代建筑,才能将古典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信在未来,建筑师会设计出越来越好地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杨 广西本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西南民族传统建筑的“楼”式文化比较研究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年06期
[2] 张强,雍鹏 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年03期
[3] 聂玮 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 《安徽建筑》 2011年01期
篇4
【关键词】三维图形技术;三维动画技术;三维虚拟技术;古建筑文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可视化成为新的应用发展方向,基于三维图形技术的应用日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将三维图形技术的应用技术引入古建筑文化的研究中,为古建筑文化的再现、保存和延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
目前三维图形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三维动画技术,另一种是三维虚拟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和三维虚拟技术都是模拟真实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三维动画主要应用于虚拟现实场景的制作、角色动画制作和后期特效等方面。如电影、广告等预先设计好的演示等;三维虚拟主要是用于仿真、需要对用户输入作出反应,如娱乐、汽车与飞机制造、医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军事、航天、教育等领域应用。
一、三维动画技术
三维动画技术是指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D是英文dimensional的简写,3D是“three dimensional”的缩写。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新兴技术。三维动画软件在计算机中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设计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场景,再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它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模型赋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
三维动画技术成熟以后,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众多功能日趋强大的三维软件给现代动画的设计制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设计师开拓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三维动画主要应用于虚拟现实场景的制作、角色动画制作和后期特效等方面。三维动画丰富的表现手法,如自由的灯光设置,任意的夸张变形,丰富的材质贴图以及特效的制作,增强了影视广告的艺术表现力,超越了一般影视艺术的表现局限,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像力和创作思维的表现力,几乎不受到外界的任何阻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超出传统视觉经验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镜头画面.这是电脑三维动画与数码合成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它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场景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拍摄完成的,或完成起来要花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它带给电影和电视剧翻天覆地的的变化。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计算机三维动画给影视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当下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带给人们震撼心灵的视觉奇观。三维动画技术强大的建模方法、丰富的材质贴图,超写实的渲染技术。可针对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或是即将不复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三维图形技术的再现。逼真的表现方法更赋予古建筑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一种传统手法无法达到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或无法看到的现象,都可以在动画中得到实现,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揭求,使古建筑文化更具欣赏力与吸引力。除了可以再现已不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或是即将不复存在的古建筑文化遗产,恢复古建筑的昔日光彩,具有景观珍藏的意义。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集成技术,提供一种实时的、三维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完全可以进入虚拟环境中,观看并操纵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世界,听到逼真的声音,在虚拟环境中交互操作,有真实感觉,可以讲话,并且能够实现系统作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界面方式。他的基本特征强调人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主导作用。从过去人只能从计算机系统的外部去观测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到人能够沉浸到计算机系统所制造的环境之中;从过去人只能通过键盘、鼠标与计算机环境中的单维数字化信息发生交互作用,到人能用多种传感器与多维化信息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过去的人只能从以定量计算为主的结果中得到启发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到人有可能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环境中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和萌发新意。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正是通过沉浸、交互、构想才能真正实现虚拟世界对真实世界的代替,从而达到一种境界的虚拟。
古建筑文化遗产不可再生,而修缮保护方法是多样的,选择最佳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虚拟仿真的办法对古建筑修缮保护,是对修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采用非接触测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经过实地摄影、数据采集,实现了文物建筑影像的三维模型,利用3D虚拟建筑技术将修缮保护工程方案制作成一套全面、具体、准确、生动的历史文物古迹三维复原虚拟仿真系统,对历史文化古建筑的保护、更新、延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技术, 可以将文物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首先表现在将文物实体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文物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文物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其次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可以缩短修复工期;再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文物资源,并且通过网络在大范围内来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推动文博行业更快地进入信息时代,实现文物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汪成为,高文,等.灵境技术的理论、实现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朱晓华,肖彬.地理科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南京师大学报,1999,(3):105-109
[3]杨克俭,虚拟现实与城市规划.系统仿真学报,2000,(3):207-210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徽派建筑文化 住区环境艺术设计
一、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以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从宏观的自然环境中,限定出一个用于居住生活为主的区域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探寻居住区域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开放性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及能量流动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设计整合进行艺术处理,使得居住区的景观及其建筑等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设计风格,打造出一个舒适、美观,又充满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居民对住区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而且对住区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房地产和开发商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提升住区环境设计的高质量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徽派建筑发展脉络的启示
古徽州主要由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这六县组成。秦至元代,为躲避战乱曾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北宋末年),北方望族也因而纷纷南下迁徙徽州。由此,官式建筑技艺被带入徽州,对古徽州传统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基本呈阶段性发展的官式建筑技艺与连续发展的地方传统的双重影响下,融合形成了新的“徽文化”结构框架。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徽商崛起。发展至清代,传统的徽派建筑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建筑史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末民初,开始,社会动荡徽商衰落,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来思想和文化传入。传统徽派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出现材料工艺上保持徽州建筑要素和气质,但建筑形态、语汇上效仿西式建筑,或是基于徽州本土建筑,包容性地吸纳若干新建筑因素的建筑形式。例如,以徽派建筑传统形态为“体”,采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孝思楼”,就有“小洋楼”之称。由此可见,徽州建筑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融合演变着。虽然在近百年中已经不再有较为稳定的进步和演变,但这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个使地区建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迈向新里程的一个机会。
(二)徽派建筑形成因素所凸显出的特点
“慧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王安石《孙抗墓碑》),徽州位于九华山脉和黄山山脉的东南,山岭环绕较为封闭,由于交通运输困难,当地优秀的林木、石材资源极又极为丰富,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客观地影响了徽州建筑的形态特征,为徽派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徽派建筑中房屋的木架结构,精美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等的资源材料大都是源于本地,再加上本地工匠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传世佳品。
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核心,与当地本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理学大师朱熹和程颖、程颐兄弟的祖籍所在地就在徽州,朱熹也多次回到徽州讲学,所以自南宋以来,徽州地区就被世人誉为“程朱阙里”。而“程朱理学”也深受当地徽州人民的推崇,在徽州得到了深远的贯彻,这种思想也赋予了徽州建筑内敛的品质和淡薄的色彩。无论是儒家思想观念,还是程朱理学哲学观念,都直接决定了相应的伦理制度与生活习俗,间接影响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空间环境、艺术风格及其人的审美趋势。由此,徽州建筑讲究顺风顺水、择吉地而居的风水学说的由来也就有迹可循了。
(三)徽派建筑应用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优美的住区环境能够对居住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同时折射出居民的审美情趣和对思想境界的追求。在传统的建筑审美观点和现代的住宅需求下,很多住区设计都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但大都显得过于苍白简单,缺乏一种和谐性,不协调的设计导致建筑与景观产生了视觉上的对抗。当下“功利主义”的盛行也使得传统徽派建筑设计元素和规划布局被不严肃、不经揣摩地滥用,导致大批住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陷入了窘境。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不但没有有效地融合,生拉硬拽地强行组合反而导致徽派建筑风格与住区实用性需求的日益脱节。有趣的是,虽然目前两者之间的磨合导致问题不断,但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理念,又引领着中国人拥有对传统住区环境的强烈需求。这就对新徽派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断尝试区域建筑文化探索,思考如何将两者更好地有机结合。
(四)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以黄山德懋堂为例
黄山德懋堂,地处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老梁上的丰乐湖畔,是当地一处经典的旅游地产项目。建筑所在的丰乐湖与黄山一脉相承,建在丰乐湖畔的德懋堂有机地融合了黄山的秀美和丰乐湖的灵气,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黄山德懋堂的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了原拆原建的科学做法,将散落在徽州的民居以原拆原建的方式进行异地的复原保护,并重新组合成为聚落群体。同时,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秉承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理念,萃取古徽居蓝本中灵魂元素,融合现代建筑文化元素,对德懋堂内部进行适度装修和现代化改造,以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同时,建筑装修的风格、选材、颜色等注重与古民居整体的格调相协调,使其成为可居、可赏、可游的休闲度假精品,创作出别具特色的新徽派度假别墅群,堪称新徽派建筑的典范。
(五)徽派建筑文化对现今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来看,已经很难单从景观及其建筑的视觉上辨别城市的名称。由此,只能解释说,世界性的文明压抑住了地区性的文化。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源远流长建筑历史的国家,我们不仅要积极地摄取世界多元文化用于保持自身先进性,也要将目光放在本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中。例如,从传统徽派建筑风格中进行吸取再创造,提炼出仍然符合现代需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元素,进而通过有效的应用保护地方建筑文化的活力和特色,做好继承和发展工作,避免地区性文化和其所包含的地区建筑流派逐渐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三、在住区环境设计中活用徽派建筑元素
在住区环境设计中利用好徽派建筑元素,需要我们充分阐释做好吴良镛先生所阐述的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的概念。把握徽派建筑设计对所规划区域内因地制宜的布局和形态,充分考虑地域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等相关因素,摒弃一些已经不适宜现代生活和技术的景观及建筑设计方式和封建迷信,秉持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传统,充分发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哲理和实施的具体途径,让徽派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技术先进性在摩擦碰撞中融合出新的设计方案和理念。
在具体实施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行深入认识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载体――住区空间布局、细节体现和教化精神。在住区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注重徽派元素的合理运用,也要把徽派建筑风水学中具备科学性的一面展现到设计规划方案中。例如,在建筑组合上注重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的土地、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条件及其建筑的装饰构造做法等,实现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力求营造宜人的现代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谋求三者之间的和谐有机统一。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应注重对徽派符号进行合理的简化、抽象化设计,使其在保证居住区肌理、色调和神韵传承徽派建筑文化核心精髓的基础上,能够合理使用相对于传统徽派建筑更廉价的材料和简明的建造工艺,并发挥新材料的功能与特色,打造出新一代具备徽派建筑特征的生态住宅区域。
四、结语
研究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旨在积极保持徽派建筑特色的同时,有效降低住区的建造成本,加速徽派住区规划设计的普及率,继承和发扬传统徽派建筑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徽派建筑设计理念,进而达到创新徽派建筑,发扬徽州文化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韦鹏昊(1990―),男,安徽淮南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本科生在读。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782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卫鹏.徽派建筑传承文化在桂北建筑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3(7).
篇6
关键词:南方北方;建筑空间;冬暖夏凉;文化;气候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古代对四季更替所产生严寒酷暑的深刻认识,建立二十四节气,把握太阳、风、雨、雪等自然因子的基本活动规律,并将其与山川地貌产生联系,在建筑上充分利用日照、采光、通风等规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区域的南方与黄河流域的北方各自从选址、营造和活动三方面着手都营造了冬暖夏凉的建筑。
一、选址
选址是冬暖夏凉建筑营造的首要文化内容,以气候因素为主导,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
1、基址的地质条件要稳定。稳定的基址,土的密度大,延展范围广,不易泛潮,建筑室内空气湿度小,不易造成冬天阴冷,夏天闷热。
2、就江河湖海等水面来说,北方建筑讲究远离水面,南方建筑则讲究亲近水面。风水认为,位是吉地,在南方是显而易见的。
3、就山峦岗阜等高地来说,北方地区讲究将建筑建在“山之阳”,即山的南边,而南方地区更看重能否获得从高地倾泄而下的清凉空气。
如果在聚落的择址上符合以上三点,则被称为“大吉之地”。因此,就择址的范围而言,南方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无论在稻田水间,还是山川河谷,民居散落各地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而北方的聚落则更为集中。
二、适应气候条件
对日照、风向、降水善加利用是南北方建筑空间基本文化。
1、日照
太阳辐射能提高环境温度,寒冷地区趋之,炎热地区避之,从而影响建筑的朝向、布局、立面、色彩、材料及树木选择、室内布置等。
①朝向
对日照的取舍决定了建筑的朝向。北方地区,为获得充足的日照,建筑多南向,其次为东向、西向。而在南方地区,为避开阳光直接照射,高大树木、现状建筑等环境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②布局
日照影响着建筑的四至、围墙、庭院及辅助建筑。
在北方地区,为获得充分的日照,多采取南院北房的布局,其次为西院东房及东院西房,宅院前、后、左、右多巷道、且宽,布局散乱。在南方地区,为避开日照,院落的南、东、西侧多布置建筑、高大围墙,宅院之间的巷道很窄,能省则省,布局紧凑。
③立面
北方地区主要建筑特别明显,立面平直,而南方地区建筑之间主次不明显,立面多凹凸,雨蓬出檐较深。换句话说,形体简单的硬山建筑更适合北方地区,而形体较为复杂的悬山、歇山建筑更适合南方地区。
④色彩
由于建筑与人的长期相互影响,寒冷地区看到如棉絮似的枯草、抵御寒风的老墙、遮挡风霜的陈瓦,在心理上能使人感到温暖的,而在炎热地区看到同样的材料,因其能隔热避光,同样也使人感到凉爽,这可以从昼夜温差较大的极冷极热的高原地区建筑得到验证。
⑤树木
繁茂的树木不仅能遮挡阳光还能吸收阳光,具有降温作用。因此,为得到充足的光照,北方地区讲究栽植落叶树种;为减少光照,南方地区倾向于四季常青。
⑥材料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材料的可选择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不外乎土、石等当地的自然材料及其制品,而这些材料的热导率较大,性能较差,保温隔热的重要办法就是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缩小建筑体量以减少传热面积,从而减少热量的传递。
⑦室内
阳光通过建筑的洞口影响室内的布置。在北方地区,靠阳光那侧的内墙多与阳光平行,建筑内部空间分隔时多用横墙;在南方地区,由于门窗总是位于大雨蓬的阴影里,室内分割就自由得多。
2、风力
各地风向千差万别,有的地区具有明显的主导风向。因此,北方抵御寒风散热、南方迎风纳凉就成了营造冬暖夏凉建筑的一个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朝向、布局、立面、材料、以及植被、室内布置等。
①朝向
在北方地区,避开风向的建筑,其朝向都是合理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围墙的出入口;而在南方地区,一切有利于迎风纳凉的开口都是合理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巷道的出入口。事实是,北方地区很少有建筑及围墙向北开口的,而南方地区则由环境因素决定。
②布局
在北方,将主要建筑设置在北端,靠其高大厚实的外墙来抵御寒风、风影内的辅助建筑设在南侧就成为平面的基本布局。因背风面多回旋风,常沿宅院设防风墙,东北地区有名的“土围子”即是。而在南方,为迎风纳凉,将建筑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是最理想的。因此,经常会看到在广阔的稻田水间散落着一座座建筑,那种认为体现中国人内敛性格的围墙在炎热地区却难觅踪迹。
③立面
北方立面密实,门窗洞口少、小;而南方则通透,门窗洞口多、大。
④树木
在北方地区,树木的作用在于形成防风林;在南方地区,树木靠蒸发能明显降低环境的温度。
⑤材料
在北方,需要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在南方为隔绝室外的热空气,同样如此,或者,为了将室内的热量传导到室外,建筑多单薄或通透。
⑥室内
当室内空间分隔的时候,布置一些横墙,在北方地区,可以阻挡由门洞进入室内的冷风,而在南方地区,则不易影响穿堂风的形成。
3、降水
北方地区台阶低,屋顶坡度大,建筑出檐小;而南方地区台阶高,屋顶坡度小,建筑出檐大。
三、空间活动
在北方,适当的增加活动,而在南方,适当的减少活动,可提高对建筑空间的舒适感受。
结论:
冬暖夏凉为南北确立了一系列适应气候的建筑文化,这些文化以建筑的形式出现,它们包括大至聚落的自然环境、功能、形态,小至宅院的布局、建筑的基本构成。这些文化在我国的南北方广泛传播,在历史的长河里积淀成为特色鲜明的地域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明)王君荣.图解阳宅十书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乡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1399020093。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路径
The Case Research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QichuangRen
(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an 23715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main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 and then, tries to discuss the methods to cultural inheritanc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thought inheritance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ultural inheritance; path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们都知道,园林建筑艺术在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很久远的历史,并且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完全的摒弃以往的历史中的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而是正在合理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其中园林建筑设计文化的传承。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理解探讨下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是如何对文化进行传承的。
1我国现行园林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在世界各国的园林建筑体系中也是比较独特地存在,总的来说,最为明显的特点主要有三个: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关于意境的构建了,众所周知,我国园林建筑设计最为看重的就是意境了,“意”和“蕴”可以说是园林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没有了意境的园林设计是最不完整的中国园林;其次,我国的园林设计还最为讲究对于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充分设计,也就是说充分的在最为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构设计,我们认为最好的园林设计就是要给人一种你每走一步路就有一种换了一个场景的感觉;最后,在园林建筑设计造型方面,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大多采用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完全对称式的结构,给人一种几何美感,另一种就是完全杂乱无章的虚幻的结构设计,给人一种变化莫测的感觉,这两种结构的有机结合造就了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
2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尤其是受到外来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园林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对于固有的文化也进行了必要的传承。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就介绍下当前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的主要现状。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错误趋势,一方面是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太深,太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现代化建筑的结合,所以就导致了太多的园林建筑是被西方思潮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虽说在外在形式上是有创新,但是却缺少内涵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另一方面则是照搬我国固有的园林建筑设计,而这种照搬只是在形式主义上的一种迁移,而没有学到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内涵,当然这种传承也是不可取的。
这两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导致我国固有的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传承,以至于最终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当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时,我们就需要认真看清现代化的园林建筑设计是否成为了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的阻碍,还是仅仅是传承方法上的不到位导致的这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文化的消散。个人认为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在哪,并且如何把这种文化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当中来,也就是在传承的方法和手段上出现了问题。
下面我会重点探讨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主要传承的内容是什么,方法和手段又是如何的。
3我国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的途径
既然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传承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呢,下面我就从形式上的模仿、空间上的延续和色彩上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下如何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进行文化传承。
3.1形式上的模仿
我这里所说的形式上的模仿并不是上文中所说的那种纯外在的形式主义的迁移,而是有自我意识在内的,经过变化的一种形式上的模仿,是有设计师的思想蕴含其中的。其基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当代设计师们重点研究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主要结构组成和细节构件,然后进行具体的简化,提取出其中最基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原型”,这些被提取出来的“原型”就是我们进行下一部自主设计的基础所在,也就是说在这些“原型”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就是指“拓扑变形”,我们一般可以通过简化或者重组的方式进行符合我们自身审美观念的改变,进而创作出新的符合现展观念的园林建筑设计。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斗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设计结构,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形状当做一种“原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从而生成一种和原有的斗拱不一样,但确有其内涵的新的建筑结构。所以说,这种模仿重点就在于改变上,要使两者之间及存在着相似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把古典的园林建筑设计合理的融入到新的现代化社会中来。
3.2空间上的延续
空间上的其妙设计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一大特色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必须把它融入到当今的园林建筑设计当中来。这里我所说的空间的延续主要就是体现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对于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庭院”的继承和发展。“庭院”是我国古代园林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周围景观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所有设计师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这一点上古代的园林设计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借鉴,其中我们可以借鉴到现代园林建筑中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外部的自然景观搬迁到庭院内,也就是通过人工迁移的方式在庭院内部进行自然景观的构造;另一种方式则是就在本身就是自然景观的地方建设庭院,从而达到更佳的切合度。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使我们的园林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空间效果,有效地增加了园林建筑的舒适度和神秘感。
3.3色彩的运用
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关注的不仅仅只有形状上的问题,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需要考虑的。可能一提到园林的色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绿色,但是在园林建筑设计上则完全不是这样,建筑的色彩需要多样化,并且需要达到和谐的程度。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最为突出的五种颜色就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和黑色。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至今广受影响的“五色体系”,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师就应该仔细研读我国古代建筑颜色的运用体系从而吸取其中的精华,经过变化后使其适应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例如,苏州的博物馆就是很好的把“无色体系”融入到了建筑设计中,从而创建出了新型的特色景观。
4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中的思想传承
思想才是建筑的灵魂所在,所以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对于一些古代园林建筑思想的传承。我认为古代的园林建筑设计思想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是三种思想:1)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当前我国极为推崇的一种思想理念,也就是说要尊重人的精神需求,始终把人放在首位,认识到园林建筑也是为人服务的;2)尊重生态的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点在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就有所体现,需要我们去学习把握;3)追寻人们对于生活理念的理解,生活是人们的全部,所以我们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就需要考虑人们对于生活存在什么样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虽然已经和古代的建筑设计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有很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注:本文章是皖教高[2011]5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园林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魏闽.中式意境,现代感受———“九间堂”别墅区总体及建筑单体设计的解读[J].时代建筑,2006(3):29.
[2]罗荩.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J].中外建筑,2004(2):8-12.
[3]颜向军.浅议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2007(1):10.
篇8
【关键词】 中央大街 老建筑 文化背景
每一座城市建筑文化的背后,都有其城市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时间的更替下,建成属于它自己的城市印象。哈尔滨作为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因其发展历史的特殊背景,而获“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而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特色鲜明的百年老街,这条百年道路在时间的更迭中荟萃了欧洲各时期的建筑风格。
1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1896年,19世纪末,随着《中俄密约》的签订,哈尔滨获得了修筑中东铁路的机会,而中央大街本是后来由于中东铁路开建而由沙俄在建城之初打造的一个运输物资的通道,但是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之下,经过漫长的欧陆、殖民与反殖民、市场转型等多重的历史变迁,中央大街形成了特有的商业形态以及独特的空间体系。正是在这种激烈的冲荡之中,西方各种风格的建筑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间接的传入了中国,在西方建筑文化和中方城市的温和碰撞中,中央大街建筑呈现了哈尔滨特有的气质与文化。
2 欧洲主要建筑风格流派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体现
哈尔滨中央大街建筑以其多样性的风格,鳞次栉比的形态,勾勒了独特的中央大街建筑文化。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5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新艺术运动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300年的建筑精华的同时,也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2.1 16世纪——和谐稳定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继欧洲12到14世纪哥特式建筑之后的一种新型建筑样式。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意味着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的开始,直至19世纪,这400年的时间范围内出现的建筑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其中,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欧洲文艺复兴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文艺复兴的明显特征是:摒弃以基督教神权为统治的哥特式建筑形式,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柱式以及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构图。
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的黄宝珠宝,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这座建筑充分展现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顶部冠以圆形穹顶,方圆结合,使该建筑轮廓富有变化。楼顶的装饰丰富生动,脱盐石之撑着楼檐,装饰浮雕细致精到。阳台金属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建筑檐口装饰复杂。整个建筑通体简洁明快,又富细致装饰,形成形式上的对比。
2.2 17世纪——自由奔放的巴洛克时期建筑。当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使古典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张扬,世俗文化也便深入人心,当教皇受到世俗文化的冲击,也遍不会再像中世纪那般统摄人心了。于是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建筑以其标新立异的的格调在17世纪更受人欢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本格调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运用富丽堂皇的空间处理和色彩绚烂的格调;墙面常常呈波浪形,在墙面的装饰上往往披金挂银;将建筑、雕塑、绘画三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开创了其建筑形式的先河;用椭圆形空间和穿插的曲面来表现建筑效果。
坐落在中央大街120号的教育书店,建于1909年,原为松浦银行。作为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教育书店以其丰富的外观,细腻的装饰,动感的造型成为中央大街的最具标志性的代表。一层采用深色调墙面、大面积橱窗的构图;二层为简洁的圆额矩形窗,窗上刻划精致线脚;三至四层饰以贯通的科林斯壁柱,每两个圆额矩形窗作为一组,窗上饰以丰富的装饰。不同的窗饰相同的尺度又有着不同的窗饰,统一不缺变化;半球形的文艺复兴式穹顶,端部却以类似俄罗斯式洋葱头顶作为结束,成为复合式穹顶。
2.3 18世纪——纯形式美的折中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是19 世纪上半叶到20 世纪初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以法国最为典型,它的主题思想是要弥补所谓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这种思潮认为,只要能实现美感,可以不受风格的约束,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式样或拼凑不同风格的装饰纹样。
中央大街112号(华梅西餐厅),始建于1925年,砖混结构,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建筑内部墙面以及天顶均以黄白色为主的雕花作为装饰,熠熠生辉,营造出一种绚丽富丽堂皇的效果,立面壁柱上置雕塑,将建筑与雕塑结合起来,创造新颖的内部形态;壁柱采用混合柱式,既有古罗马建筑风格又有巴洛克的色彩,创造出纯形式美的折中主义建筑形式。
2.4 19世纪——简洁装饰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的产物,作为西方艺术设计史上一个特定时期产生的艺术思潮,新艺术运动既承接了古典艺术之风,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气息,成功构建了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当然,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古典主义固有的感性与浪漫,也实现了新艺术运动“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诉求。
马迭尔宾馆,中央大街的标志,1906年建成。从建筑装饰上看,自由浪漫的建筑外形,优美典雅的内部装饰,都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活力,富有生命的象征。出挑的阳台兼作入口的雨篷,为建筑提神之笔,女儿墙以砖砌筑,柔软、灵活的曲线造型之中,又不失气势与动感,赋予建筑鲜活的生命力,恰到好处的诠释了“新艺术”的唯美曼妙;室内的墙壁或饰以唯美的壁画,或以镜面为饰,精美的诠释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大理石饰面以及精致的饰线,勾勒出室内的感性浪漫,没有丝毫的做作。
3 哈尔滨中央大街特色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中央大街的建筑是异域文化在哈尔滨的展示,是特定历史变迁的文化产物,是中国范围内乃至世界建筑历程的一缕阳光。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提高,发展历程的推进,这些老建筑原本持有的形态也与现代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碰撞,如何把握建筑的欧洲风情与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商业与非商业化的结合,是当下执政者们以及学者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打造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中之重。我们期待哈尔滨以其独特的欧陆建筑魅力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来构筑“冰城夏都”的城市形象。(本论文为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学生创新课题项目而作,指导教师:胡泊)
参考文献
篇9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步入城市化正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现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现阶段在建筑学的视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组成要素,探讨居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习俗;建筑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类在居住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文化,它是漫长人类文明沉淀积累的结晶,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学科视野下,对居住文化的定义和研究也不尽相同,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侧重点是居住文化的非物质层面;城市规划、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更多关注其物质层面。建筑学视角下居住文化是以居住建筑为载体,涵盖了居民由生活过程形成的居住习俗等内容。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也包括非物质的“软件”。其中作为载体的居住建筑是居住文化“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住文化“软件”则是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共同构成,可称之为居住习俗。本文从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分析居住文化研究的现状,并探讨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之间的关联性。
2.研究方法及内容
2.1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通过收集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统计这些文献中所研究的居住文化具体内容,分析居住文化的研究现状。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均来源自在网络大型资料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万方数据、读秀、方正电子图书等。笔者通过检索有关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关键词得到文献样本,样本涉及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人文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包括书籍、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三种文献类型。在检索的结果中选择出有研究价值的样本80个,样本文献出版时间在1997-2014之间,其中书籍6本,学位论文54篇,期刊论文20篇。由样本所提取到的关于居住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者按照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部分来分类。其中,“硬件”部分以居住建筑为主,可分为居址的选择、空间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形态、建造技术及工艺、建造程序及仪式9项内容。居住文化“软件”部分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组成,即居住习俗,可细分为宗族制度、政法制度、儒道文化、日常起居、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7项内容。通过统计样本中对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各部分的研究次数,得出其研究程度。
2.2居住文化“硬件”——居住建筑研究现状分析
(1)空间布局
统计结果表明,空间布局是居住建筑研究最多的一部分,占到关于居住建筑总研究量的18.8%。空间布局研究的一个部分是聚落及建筑的空间布局。聚落空间布局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聚落空间布局内容包括聚落公共空间如水口的营造,聚落道路的组织,其外在的表现是聚落形态,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包括民居空间构成及其组合方式。传统居住建筑由入口空间、厅堂空间、过渡空间等构成,这些空间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以满族合院式传统民居为例,它的空间布局是以南北向的轴线控制院落空间与序列,且轴线方向上,院落在纵轴竖向呈现由低到高的空间规律。
(2)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的研究量在居住建筑中是第二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6.1%。建筑形态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二是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建筑形态学、建筑类型学、建筑符号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着力于现存民居,包括从立面造型角度分析建筑的外部形态构成:建筑屋顶、檐口、墙体、门窗等;从空间形态分析传统民居的空间单元和空间结构;从平面型制分析基本型制,分析典型的形态组合模式,以及不同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具体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文背景。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指导现代住区的设计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
(3)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的研究是第三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5.2%。“装饰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是依附于被装饰的主体,在不破坏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对其美化;二是装饰艺术的价值可以独立于装饰主体之外,即功能主体密不可分,又在艺术层面上游离于主体之外。”①建筑装饰的研究内容包括装饰图案、题材内容、构图特征以及表达手法。建筑的所有构件和部位都是装饰的对象,包括门、窗、墙、柱、梁、屋顶及瓦当。传统民居中建筑装饰手法有雕刻、绘画等。其中雕刻又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在徽州地区雕刻工艺广泛运用在传统民居装饰上。在现存的徽州传统民居中随处可看到其梁、枋、挂落、窗棂、雀替上精美的木雕。雕刻的内容包括花草鸟兽、几何纹路、生活愿景及故事题材。
(4)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研究总量所占比例为13.4%,是居住建筑中研究量的第四位。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包括承重体系和围护体系。承重体系又有穿斗木构架体系,木骨泥墙、夯土墙体承重、石砌墙体承重等承重方式。四川客家民居的承重体系可分为土墙承重和木构架承重两种,其中土墙承重可分为夯土墙承重和土坯墙承重。土坯墙承重与夯土墙承重的不同就在于墙体的做法,其余做法均相同,土坯墙主要是用土坯砖砌筑而成。木构架承重主要有三种做法:穿斗式构架体系、抬梁式构架体系和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混合式构架体系。围护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屋面、墙体及门窗。屋面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草顶和瓦顶,墙体有木板墙和竹编夹泥墙,门窗可分为对内立面的门窗、对外立面的门窗及天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定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建筑作为居住文化“硬件”中最主要的内容,对它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居住文化硬件中的其他内容如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及技术的研究也较普遍。建造技术及工艺是居住建筑实现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建筑形态、建筑装饰等。建筑材料多受制于地域环境,建筑材料一方面需要满足当地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兼具实用性,降低营造费用。关于建筑选址的研究多涉及风水观念、、人们生活中的禁忌。
2.2.2居住文化“软件”——居住习俗研究现状分析
(1)宗族文化
在居住文化软件方面,宗族文化是居住习俗中研究最多的一项,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22.3%。“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西方中古时代诸侯国错立,并无宗族上的关系,而我国殷代起就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到了周代,这种制度更为完善。……它以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郡望的生长方式,从血缘化走向地域化,……使中国成为君臣和宗法双重的二元国家。”③我国传统民居的布局深受宗族文化的影响。赣南地区客家人迁徙至此地,仍然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区的宗族制度和礼法观念,其建筑格局也体现了这一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大屋内部纵横交错而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尊卑有序的宗族礼法观念。厅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每进厅堂的高度逐级递增。”④徽州地区与赣南客家地区宗族文化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别,“客家的宗族文化建立在单纯的血缘关系上,而徽州地区的宗族文化则包含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并带有程朱理学的内容,从宗族血缘上升到宗法制度。”这种差别也是造成聚落形态差异的因素之一。
(2)社会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区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差异,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及时代性。在我国影响较深的三种社会文化分别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地区佛教氛围十分浓厚,佛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在聚落环境营造及民居选址中得到显著的体现。“天人合一”是传统民居选址的核心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道和人道的和谐统一,我国传统民居的人居环境反映着这一思想。道教经典《阳宅十书》中所提出的“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生”则是传统民居聚落环境所追求的境界。⑤在影响下形成的风水文化细致地指导着民居的选址、营造。
(3)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16.3%,是第三位。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体验、判断和再创造的过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风格能大体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居民的审美情趣,而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更加细微地反映使用者之间的审美情趣差异。适宜的尺度与气氛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审美情趣也有很大不同。以满族聚落与徽州地区建筑装饰为例,满族属于北方民族,民风粗犷开朗,其室内装饰也表现出这一特征,“满族人很讲究室内装饰和摆设,一般都摆得规规矩矩,物件整洁,进屋后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的感觉。”⑥徽州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通常用建筑装饰来表达、隐喻居住者的愿景,装饰的内容也更加繁复。
(4)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
在对传统民居的形成背景研究中,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内容,生产方式关系到社会经济模式,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模式。以徽州地区为例,其生产方式可分为务农和经商两种,这种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居住建筑建造及聚落形态。“从务农到经商,再到徽商形成规模,徽州形成了个人-家庭-宗族的三级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土地所有制亦是分为家庭私有和宗族共有两个部分……徽州村落很难用均质化一的方式来规划建造……居住建筑的建造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如渔梁村。”⑦居住文化软件层面中宗族文化、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及审美情趣的研究占到总研究量的70%,除此之外,政法制度、价值观念及日常起居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政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各朝代变法改制很大一部分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关系到民生问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日常起居是人们在民居中的常态,它最直接地影响着民居的空间布局。价值观念的研究多是通过分析其社会文化,了解价值观念形成的根源,分析居住文化硬件中对价值观念的反映。
3.小结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居住文化在居住建筑、居住习俗方面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关于居住建筑的研究表明,其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居住建筑之间的差异,促使了居住建筑的多样化,使我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对居住习俗的研究表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宗族礼法的基础是家庭制度,它又在价值观念的驱动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起居。所有文献样本对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并没有完全割裂地进行研究,而是以其中一个为主体相互依附地进行研究。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居住建筑、居住习俗不仅其本身各部分之间存在关联,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将是研究者未来研究的方向。由于样本并不能完全涵盖居住文化与居住建筑的既往研究,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作者:蔡迪 刘阳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以满族、朝鲜族、汉族民居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李秋生.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初探[D].长安大学,2010.
[3].陈英.湘西传统居住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胡媛媛.文化传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态研究[D].湖南大学,2006.
[5].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赵武.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D].中国农业大学,2005.
篇10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建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城市建筑规划理念陈旧
科学的城市建筑规划并不是用高楼大厦的数量来衡量的,而是要体现出这座城市的特点、未来的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等,才能够将城市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然而,现实中,城市建筑规划更多地是以满足目前建筑物需求为主、简单的模仿其它城市的建筑,建筑规划理念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建筑设计的需求,比如,由于重新“规划路”强拆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与城市建筑规划未能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未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城市建筑建设有着直接关系。
1.2城市建筑规划缺乏“个性”
建筑设计是一座城市的“地标”,而要提高城市的品位、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就必须要突出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现实中,城市建筑规划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忽视了城市建设是城市文化整个构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每座城市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以及文化传承性,如果城市建筑规划游离于这些“积淀”之外,那么城市建筑就失去了其作为历史、文化等传承的功能作用,可以说,城市建筑规划缺乏可行、缺乏创新已经成为“城市空间艺术”展示的“短板”之一,导致城市“自然特色”与城市人文品位的严重缺失。
1.3城市建筑规划缺乏系统性
城市建筑规划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畅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这样才能够使城市建筑规划满足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绝大多数城市建筑规划缺乏系统性,未能够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结构演变、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居民生活提升而出现的新要求等,从而导致盲目规划、盲目建设的情况常常出现,这为城市建筑建设、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1.4过度重视新城建筑规划
当前,新区建设、新城开发似乎已经成为城市建筑规划的“主旋律”,不可否认,这些建设活动的开展确实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但是,盲目地进行新城区建设、规划,却忽视了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甚至于个别地区以牺牲古代建筑为代价进行新城开发,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建筑规划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优化城市建筑规划的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以上问题,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改进对策,是优化城市建筑规划布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品味”的必然选择。
2.1城市建筑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当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要为城市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建设一流的城市、提升城市配套服务能力及水平,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城市建筑规划,统筹兼顾,贯彻全面发展的设计理念。城市建筑规划不仅要能够符合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否者,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如果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势必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建筑规划创新、建筑设计创新首先应该是理念的创新,这是提高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科学性的基本保障。
2.2城市建筑规划要突出城市的“个性”
以城市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切入点,将城市的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人文特色以及确定的未来发展方向融合在一起,突出城市的“个性”,比如,德国魏玛小镇,规模不大,但是在世界上却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主要取决于其建筑规划基本山继承了中世纪的风格,古老而又古典,即使是新建建筑也能够体现出其浓厚的古典主义文化特色,因此,虽然并不新潮,甚至于显得有些“古板”,但是因为其有自己的特点、品位,从而使得其成为世界诸多城市风貌中的一个“亮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游览,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这座小镇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积累的大量的资金、人脉。城市建筑作为一座城市文化、历史的“积淀”,应该是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地理、生活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时代产物”,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全方位分析、准确定位,不仅要彰显城市建筑规划的“外在美”,更要体现出城市的“内涵、底蕴”。一般而言,每座城市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城市建筑规划过程中,突出城市建筑中的“个性”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的重要保障。
2.3提高城市建筑规划的系统性
城市建筑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城市建筑规划与城市发展需求相符,因此,必须要提高城市建筑规划的系统性。首先,明确城市建筑规划的目标,根据城市发展定位、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总体设计,提高城市建筑规划的前瞻性、计划性。其次,增强城市建筑规划的“统一性”。城市建筑规划、建筑物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短的时间内“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城市建筑规划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继承性,绝对不能领导换了城市规划思路也跟着换,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了资源浪费,也难以对城市建筑规划进行准确定位。最后,城市建筑规划工作必须要“有效管理”。城市建筑规划所涉及到的建筑项目较多、区域较广,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综合管理制度,有助于促进城市建筑规划、建筑项目的有序、合理以及协调发展。政府、城建部门、规划部门以及具体建筑施工单位等必须要紧密合作,并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遵循诚实发展“脉搏”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诚实建筑规划。
2.4新城开发与“古城”保护协调发展
- 上一篇:量子力学的含义
- 下一篇: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