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护理指南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脐部护理指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脐部护理指南

篇1

【关键词】 新生儿; 脐带; 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是引起严重败血症等感染的重要途径。有临床资料报道,新生儿败血症脐部感染者占总数的66%~87.5%[1]。新生儿脐部护理是预防其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为研究新生儿不同脐部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对2010年4月~2011年8月分娩的280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观察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8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2011年8月期间分娩的280例足月新生儿。其中阴道分娩198例,剖宫产82例。无宫内感染,Apgar评分均在9分以上,体重>2500 g。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1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脐带包扎法;观察组采取暴露脐带法进行护理[2]。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2 min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根部及周围,在距脐根0.1 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 cm处剪断脐带,挤除残血,再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部,覆盖好无菌纱布加压脐带包扎[3]。其中对照组每日用无菌棉签蘸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窝,2次/d,消毒后更换干燥无菌纱布,持续1周。观察组在出生24 h后去掉纱布,暴露脐带断面,使脐带断端自然干燥。只有在脐部尿液污染时进行常规消毒,后给予无菌包扎。在出生36 h左右脐带胶质成分已干瘪,内部血管已收缩。笔者在新生儿断脐后24~48 h进行2次断脐,如有渗血进行消毒后无菌纱布覆盖局部。新生儿出生48 h左右,脐窝最易出现分泌物,每日做2次脐部护理,用无菌干棉棒将分泌物擦拭干净,再用碘伏消毒局部。如仍有分泌物,可增加红外线照射,2次/d,15 min/次,男婴应注意遮盖生殖器。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脐部清洁干燥、脐窝渗液、渗血、脐周皮肤破损、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脐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脐带护理一般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断端是开放性创口,血管丰富,防御功能较差,是细菌容易滋生的部位,如护理不当势必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引起局部感染,严重者发生败血症,进而危及新生儿生命安全[4]。因此,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一项关系到新生儿生存率的重要工作。稍有疏忽大意,则会造成感染。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有效且安全的护理对避免发生脐炎等脐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5]。脐带部位在愈合过程中潮湿期是最易发生感染的时期,潮湿期注重护理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方法。缩短脐带脱落时间是降低感染及并发症的关键[6]。笔者在护理过程中对收治的新生儿采取脐带包扎法及暴露脐带法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护理收效差异明显[7]。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对预防脐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8],脐带断端的暴露能够促使脐带断端干燥结痂,防止自然形成细菌繁殖环境,从而降低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产科学》编写组.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3-94.

[2] 梁秋霞.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9,(1):27-31.

[3] 马朝琼,李晓晴,黄培珍.新生儿二次脐带修剪的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6(3):58-64.

[4] 王长芹,徐桂霞,李松.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23-25.

[5] 王俊青,李莉苹,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47-48.

[6] 叶晓燕,于翠香,杨小月.用双气门芯结扎脐带后再行剪脐术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11(3):176-177.

[7] 李阳,黄群,何红燕.新生儿脐感染原因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7):18-21.

篇2

【关键词】 产后访视;新生儿;护理干预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未到1个月的婴儿, 或者说出生至28 d的婴儿。新生儿出生时有足月生产儿, 也有早产儿, 新生儿出生后其头部、视觉、脏器、感觉、听觉等各项机体能力及发育都不完全, 需要出生后逐渐发育才能逐渐健全[1]。因此, 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及照顾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健康照料的能力, 医院进行了产后家庭访视, 并针对家属出现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对170例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的探讨,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0月在本院生产的17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产后访视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97例, 女73例;剖宫产106例, 自然分娩64例;早产2例, 足月生产168例。

1. 2 方法

1. 2. 1 访视方法 医生在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的第7、14、28天, 分3次进入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 医护人员需对新生儿的身体、卫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抚触情况等进行观察, 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给予正确的护理指导方法并教会产妇。第2次访视, 观察产妇在护理指导后对新生儿的照顾情况, 对仍有问题的再次进行护理干预;待第3次访视时, 观察新生儿通过护理干预后的健康情况。

1. 2. 2 护理干预 ①黄疸的护理干预。新生儿出生2~3 d易发生黄疸, 医护人员应先询问婴儿出现黄疸的时间, 将婴儿抱至阳光充裕的地方观察黄疸情况, 对较轻者需安抚家属一般10 d左右会自然消退, 同时告知产妇多给予母乳喂养或喂水, 促进婴儿排尿从而降低黄疸程度;对黄疸颜色较重并一直不消退者, 医生需建议婴儿家属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再采取对症措施处理。②脐部感染护理。婴儿脐部感染会出现脐部及周围肿胀、红晕、渗液等症状, 医护人员应先将手清洗干净, 使用消毒棉棒蘸取稀碘酊(含量0.75%)[2]给婴儿脐部及周围进行轻轻擦拭, 将感染物擦掉并消毒;对脐带脱落的婴儿, 从脐窝顺时针方向向外将感染物轻轻擦拭出并消毒;叮嘱家属每天用稀碘酊给婴儿脐部进行擦拭, 2次/d至恢复;并告知家属保持婴儿用品的勤洗勤换, 保持卫生。③湿疹护理。婴儿多数会出现面部或颈部湿疹, 需告知家属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干燥和通风;发现湿疹后不可用奶水或不正规药物抹擦;较轻者可使用皮炎平等抹擦, 对湿疹泡较大者可用稀碘酊进行擦拭消毒;尽量避免给婴儿使用纤化或毛线类衣物;勤给婴儿洗澡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爽身浴液, 水温保持在36.5~37.5℃为宜;湿疹期间避免食用鱼虾类食物。④母乳喂养干预。访视中发现有很多产妇未给婴儿母乳喂养, 而是采用奶粉或糖水等喂养, 问其原因, 有因乳汁不够者、有因怕身材变形者等, 医护人员需耐心给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它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能力, 促进母婴之间的感情等, 建议产妇要坚持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⑤新生儿抚触干预。医护人员需教会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 适时给婴儿进行抚触可以增强其免疫力, 增加体重, 减少疾病的感染等, 指导家属正确的抚触方法, 并叮嘱其不要佩戴首饰避免刮伤孩子。⑥其他护理干预。访视中有的家属将婴儿用被或毯子包裹起来, 说是怕长大X型腿或受惊吓, 医护人员应告知家属让婴儿自由生长, 捆绑会造成其呼吸困难、不利于散热及其神经等发育;对小儿夜啼的情况, 医护人员建议产妇应抱其入睡, 给婴儿制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减少其离开母体后的不安全感。

2 结果

访视中医护人员发现新生儿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黄疸(98例)、脐部感染(69例)、湿疹(89例)、母乳喂养(67例)和正确抚触(21例)等;护理干预后, 发现黄疸(29例)、脐部感染(14例)及湿疹(17例)的婴儿明显减少, 母乳喂养(148例)及正确抚触(101例)的明显增多, 说明访视及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3 小结

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是医护人员为了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的照料, 而走出医院进入到产妇家中, 对新生儿的健康进行观察, 针对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直接护理指导的一种方式[3]。不仅增进了医患关系,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而且在访视及护理干预下, 也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使婴儿在正确抚育下健康成长。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发现, 新生儿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黄疸、脐带感染、母乳喂养或正确抚触等, 而通过访视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护理干预后, 新生儿发生黄疸、脐带感染等数量明显减少, 而母乳喂养及正确抚触的数量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 可正确指导家属抚育婴儿的方法, 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减少病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爱君. 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4):96-98.

[2] 陈小萍. 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青海医药杂志, 2014, 44(3):36-37.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39-02

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后1 min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其发生率可高达3%~10%,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对1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急救复苏与精心护理,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68例,男93例,女75例。胎龄37~42周者102例,>42周者29例,

2 结果

经及时抢救、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150例患儿痊愈出院,7例患儿好转出院,5例患儿转院,6例患儿死亡。

3 急救与护理

3.1 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四项指标:①足月妊娠;②羊水清;③有哭声或呼吸;④肌张力好,如以上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2]。

3.2 保暖

新生儿刚出生时适宜温度为27~31℃,胎儿在羊水中的温度是母亲体温加0.5 ℃,如环境温度太低,会使新生儿丢失过多热量,同时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调节功能差,且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欠佳,因此必须保暖。新生儿出生后将其放置在30~32 ℃的远红外线辐射保暖台上,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擦干羊水、血迹,减少体表蒸发散热,可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患儿缺氧窒息的复苏[3]。对体重

3.3 取合适,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儿置于头轻度仰伸位,在枕部或肩下用软枕垫高2~3 cm,使头微后仰15°~30°,使气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4 清理呼吸道

在肩娩出前用手将患儿口咽、鼻中的分泌物挤出。娩出后,用吸球或吸管(8 F或10 F)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在清理呼吸道后,无自主呼吸者尽早给正压人工通气40 次/min,对有效人工通气30 s后HR

3.5 刺激

用手拍打或手指轻弹患儿的足底或快速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无效表明患儿出现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给予正压人工呼吸。

3.6 氧疗监护

采用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调节吸氧方式,当血氧饱和度≥95%时,间断鼻导管吸氧0.5~1.0 L/min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85%~94%时,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

3.7 药物复苏

用药目的为刺激心跳、增加组织灌注量、保持酸碱平衡。心搏停止或在30 s的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

3.8 预防感染

因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故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室内定时通风、空气消毒,可用对肾损害小的广谱抗生素,并监测有无感染体征,主要是肺部感染和脐部感染,其次是败血症。本组168例患儿中112例有感染倾向,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其发生。

3.9 加强监护

复苏后的新生儿可能有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应继续监护。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抢救物品,随时监测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注意患儿意识、肌张力、体温、尿量和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早期发现异常并适当干预,以减少窒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发生。

4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与母亲因素、胎儿因素及分娩时情况有密切关系[4],是围生儿死亡和儿童神经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围生期和分娩期的监护,及时处理高危因素,防止产程延长,及时发现和纠正胎儿窘迫,适时结束分娩;对有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者,应做好抢救准备,使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另外要求护士有娴熟的技术、严谨的作风、默契的配合能力[5-7],在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时,能快速地作出正确的评估、有效的护理措施,娴熟地实施复苏技术。同时加强复苏后的监护及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远期后遗症。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02.

[2]虞人杰,叶鸿瑁,黄醒华,等.中华围产医学杂志[J].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10(4):219.

[3]郎南霞,郑东燕.新生儿窒息69例抢救护理[J].护理杂志,2003,20(4):60-61.

[4]韩俊梅.新生儿窒息复苏与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2003,12(1):39.

[5]李世娟.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体会[J].天津医学,1994,22(10):609.

[6]罗劲,洪高明.择期剖宫产时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5):102.

篇4

关键词:抚触护理;新生儿;应用分析

新生儿抚触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科学育婴方法,由于触觉是人类发展最早的感觉器官,有资料表明,护理者用手来对新生儿进行触摸,可以让新生儿感受到安稳、关怀、温馨、舒适,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稳定新生儿情绪,刺激新生儿感觉器官的发育,使新生儿的生理成长和神经系统反应得到增强,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知[1]。为了进一步研究抚触护理对新生儿的影响,现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1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1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5例,男43例,女42例;对照组83例,男41例,女42例。体重均在3.31~4.69Kg之间,母乳喂养,且母体身体健康,无并发症产生,对新生儿的体重、身高、胎龄、头围等各方面进行检测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抚触护理。

1.2.1 护理前准备 在对观察组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前,首先要进行室温调节,室温宜保持在24~29度之间,保证室内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同时准备舒缓的钢琴曲、色彩鲜明的图片。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抚触护理,婴儿要保证护理前一小时进行喂奶。抚触需要的润肤油、毛巾、婴儿衣物等要事先备好,护理者进行双手消毒处理[2]。

1.2.2 抚触过程 护理者双手温暖干燥,将新生儿轻柔抱起放入卧具中,将润肤油涂抹双手,从新生儿面部开始进行缓缓触摸,同时运用轻柔的言语、舒缓的音乐对新生儿进行安抚。首先从面部开始,对太阳穴、前额、下巴等部位进行轻柔按压,逐渐到胸部,由两侧肋骨开始到左右双肩,再对新生儿胳膊进行轻柔的抚摸,一直按摩到手指,再到腿部、足部、脚趾,对新生儿躯干进行抚触,可以增加感知能力,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抚触,避开乳腺、脐部等敏感部位,腹部抚触可以促进体内胃肠的蠕动,护理者在抚触时要注意手法力度更为轻柔,新生儿身体较为脆弱,用力过大容易造成不良反应。最后进行背部抚触,帮助新生儿放松肌肉。护理者在抚触时手法要按照国际标准操作,每次抚触护理时长保持在10min以上,每天两次,在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停止动作,同时对产妇进行相关的抚触知识普及,使产妇可以自行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每天对新生儿的体重、进奶量、睡眠时间等情况进行比较记录[3]。

1.2.3 评价标准 1、睡眠时间:良好:新生儿睡眠时间>20h;一般:睡眠时间12~20h;较差:睡眠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 结果

以上的有35例,12~20小时之间的32例,12小时以下的16例。睡眠天数中观察组新生儿睡眠质量良好的有73例,较差的有12例,对照组睡眠质量良好的52例,较差的有31例。

3 讨论

抚触护理能够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稳定新生儿情绪。在母亲怀孕期间,新生儿一直在母体内过着一种安全舒适的寄生生活,他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所以生活是安逸的,会让新生儿感到安全。但是,出生使新生儿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温润的羊水燥的空气替代,温度不再恒定且温暖,周围环境陌生嘈杂,都会使新生儿感到不安,新生儿通常会以哭闹的形式表现出来。抚触护理能够通过对新生儿的身体皮肤进行触摸,来让新生儿感觉安稳、舒适和喜悦,可以使新生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得到情绪上的稳定。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合理的抚触可以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发育,皮肤感受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有利于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发育[4]。临床研究表明,抚触护理可以有效稳定新生儿情绪,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不良状况的发生,在促进新生儿的成长发育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素玲.抚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2,45(04):56-57.

[2]黄玲.抚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10(02):123-124.

篇5

关键词:蓝光照射;综合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导致巩膜、皮肤及黏膜出现黄染的一组疾病。黄疸症状严重可损伤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1]。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是蓝光照射,此方法虽然操作方便,效果较好,但由于治疗疗程长,患儿易出现腹泻、发热、皮肤损伤等症状[2]。本研究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4.34±0.32)d,出生时平均体重(1832±156)g,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平均为(14.21±2.31)mg/dl;对照组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4.36±0.31)d,出生时平均体重(1824±161)g,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平均为(14.25±2.35)mg/dl。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蓝色荧光灯管选择波长为420~470nm,仔细检查灯管、电源,并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选择箱温和湿度。入箱前将患儿皮肤仔细清洁,给予黑色眼罩佩戴,并将会遮盖。患儿放入箱后,先取仰卧位,记录照射时间,再依次变换,每日照射时间为12h,连续治疗3d为1个疗程。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配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适当补充钙质。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做好健康宣传工作,检查蓝光箱灯光和箱内温度、湿度,患者照射治疗时,注意观察患儿情况,防止出现不良情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护理人员保持病房内环境和卫生,注意通风,控制室温和湿度,蓝光箱内温度保持在32℃~34℃间,将软绵布覆盖在箱内,固定患儿头部,防止患儿活动时撞伤头部。②光疗前帮助患儿洗澡,将皮肤擦干,不得使用任何粉、油膏等。并将会用一次性纸尿裤遮盖,每日用75%的酒精擦拭脐部直至结痂脱落,帮助患者戴上一次性眼罩,调节松紧度。③每日进食或洗澡后给予新生儿全身抚摸,重点抚摸患儿腹部和背部,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加快患儿排便。④光疗治疗尽量选择婴儿睡眠转态,头部偏向一侧,喂养时选择小号奶嘴,防止呛奶导致患儿窒息。患儿光疗时若长时间保持同一卧位,易增加患儿肢体皮肤压迫,使患儿感到不适,护理人员协助患儿每隔2~4h翻身一次,保持皮肤均匀受光;⑤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保持每30min巡视1次,观察皮肤情况和肢体情况,护理人员每隔4h测量患儿体温,若患儿体温低于35℃或高于38.5℃暂停蓝光治疗,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进行光疗;⑥许多患儿家属对蓝光照射治疗认识不足,担心患儿安全,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讲解蓝光治疗的原理,减轻患儿家属紧张、焦躁情绪;⑦对新生儿给予按需喂养,注意补充充足水分,加快胆红素排除体外。⑧患儿长时间与母亲分离,独自在陌生环境中,会产生恐惧、孤独情绪,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增强与患儿交流,患儿哭闹时,注意观察是否饥饿、大小便刺激、口渴。若患儿喝水、喂奶及更换尿布后仍然哭闹不止,护理人员可轻轻哼儿歌或者抚摸患儿肢体、背部、头部等,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使其尽快安静。同时还需检查箱内湿度和温度,将患儿因过热或哭闹流出的汗液及时擦干,保持患儿皮肤干燥,避免受凉。⑨光疗时尽量选择在白天进行,保证患儿足够的睡眠。⑩蓝光治疗时随着胆红素的排除,患儿大便将呈现黑绿色,且次数较多,大便较稀,此时要注意护理患儿臀部,预防红屁股。11光疗时选择合适的音乐,刺激患儿的听觉神经,调节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提高内分泌、血管及神经等系统功能。12给予新生儿游泳疗法,患儿游泳时,水温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加快粪便及结合胆红素的排出。13蓝光治疗后,提前准备好患儿所需要穿的衣物,并将衣物预热,患儿出箱后立即采用预热好的衣物将患儿包好,轻轻将患儿眼罩去除,仔细检查患儿眼部有无异常,护理人员此时可检查患儿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14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黄疸产生的原因及治疗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家属母乳喂养时需要多喂水,加快胆红素排出。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皮肤黄疸指数的变化情况、退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结果

观察组治疗3d后及治疗5d后,胆红素指数明早低于对照组,P

观察组经护理出现发热2例,哭闹8例,腹泻3例,体温异常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2%,对照组出现发热6例,皮肤损伤4例,哭闹17例,腹泻4例,体温异常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7.6%,对照组为7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生率较高,约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程度会有所不同,大部分程度较轻的黄疸均可自行消退,但新生儿黄疸中有部分程度较重,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部分患儿会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影响患儿智力发展,危害性较大[3]。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是蓝光照射,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患儿呕吐、烦躁、腹泻等,影响治疗效果。若不良反应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儿在蓝光箱内不适感导致的,如环境改变、母婴分离、喂养方式变化等[4]。

蓝光箱中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增加患儿舒适度,减轻患儿紧张心理。蓝光照射治疗中,患儿要与母亲分离,放置在蓝光箱中,患儿对于陌生的环境会感觉恐惧不安,因此光疗中患儿会哭闹不止,不利于治疗的进行[5]。因此蓝光治疗中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安抚可以使患儿感到安全,缓解患儿的恐惧感[6]。许多家属对蓝光照射治疗认识存在偏差,加上担忧患儿病情,家属易出现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安抚家属情绪。

本研究中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7.6%,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杨志群,刘广丽,周军.新生儿黄疸30例原因分析及对策儿科学[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66-67.

[2]周慧萍,曹莉,蒋春明,等.新生儿黄疸系统护理措施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131-133.

[3]唐妮娜.新生儿黄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81-682.

[4]郭霞.84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58-360.

篇6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产科2008年1月~2009年7月共分娩新生儿1023,发生新生儿窒息50例,其中轻度窒息36例,重度窒息14例。 

1.2诊断标准在本次研究的50例新生儿中,窒息诊断和分度按《实用新生儿学》标准来分类: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为四到七分为轻度窒息,小于或等于3分为重度窒息。 

 

2结果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 897%,其中轻度窒息占72%,重度窒息占28%,本院中轻度窒息的均抢救成功,重度窒息者除因例外死亡外,其余也均抢救成功。 

 

3讨论 

 

3.1诱因本研究中所涉及的50例新生儿窒息死亡的中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其中脐带因素22例,在所有的原因中所占比重最高,新生儿脐带缠绕、过短或脱垂、受压等原因导致胎儿在母体的子宫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缺血缺氧,从而发生新生儿窒息。在这几类原因中最常见的脐带异常,缠绕紧者的胎儿缺氧多表现在孕妇临产时,胎儿的下降造成脐血管受压,在宫缩较强或胎头下降时表现更加明显。正由于这个原因,医院在产前应对孕妇进行B型超声检查,对有此类症状的胎儿重点监护,并进行胎心电子监护。产妇的羊水过少也可反映胎儿可能处于缺氧的状态,因为此类原因发生的胎儿窘迫、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率也占很大比重。在对这50例新生儿窒息的研究分析表明,羊水过少使羊水显得更为粘稠,污染程度更重,产妇在分娩时易致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发生。因此,医生在产程中应及时准确观察羊水性状,尤其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尽旱发现胎儿窘迫,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不同的分娩方式与新生儿发生重度窒息之间无必然联系,但确与分娩时胎儿在宫内的状况、适应症的选择及助产者的技术紧密相关。如果助产士助产时机及适应症当,且操作技术熟练,可以及时结束分娩而达到预防新生儿窒息的效果。 

3.2抢救的护理新生儿窒息的情况发生后,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胎儿脱离母体后立即用吸痰管轻轻插入新生儿的咽喉部,吸净新生儿口咽鼻粘液及羊水,拍打婴儿足底促使婴儿啼哭,建立呼吸。窒息胎儿产出后没有自主呼吸的,要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一吹一压20~30次|分,新生儿胸前微微隆起时即停止吹气,轻压婴儿胸部将气体排出,同时可用葡萄糖、地塞米松和维生素自脐静脉缓缓注入以提高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必要时加压给氧。患儿这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用碳酸氢钠静脉缓注。当新生儿重度窒息应立即气管插管吸净分泌物后应小流量给氧。抢救新生儿的同时要密切观察心脏,如患儿心跳变慢而弱或暂停可给予肾上腺素0.1~0.3mg/kg静脉注射,同时加胸外按压心脏配合人工呼吸给氧。抢救时应免损伤呼吸道粘膜,人工呼吸时吹气不可过猛,加压给氧时压力不可过大,同时注意婴儿保暖以免着凉,应放在婴儿辐射台抢救。 

3.3复苏的护理一旦发生窒息,医护人员应做到及时规范运用ABCDE复苏方案,严格遵循复苏指南中的复苏流程处理,复苏体征指标为出现自主呼吸,皮肤转为红润,心率大于100次|分,神经反射出现表示复苏满意。另外复苏后用小儿面罩给与氧气吸入3~6小时。以后根据情况间断给氧,浓度宜百分之40%~50%为宜,肌注维生素K.可预防颅内出血,静推氟美松2.5毫克,可增强肌体抗休克能力,纳洛酮0.2毫克加10%葡萄糖20毫升静推,可改善呼吸。同时新生儿窒息儿复苏后应密切观察并预防颅内出血、脑水肿、吸入性肺炎、持续性胎儿循环、等等并发症。将取头低脚高侧卧位行引流,保持呼吸通畅,间断或持续给氧,复苏后婴儿即使呼吸恢复,但低氧血症缓解需要实践,如果出现呼吸困难、青紫、嗜睡等应及时通知医生。

3.4护理注意事项新生儿窒息是孕母因素、胎儿因素及分娩时情况等等都有关联,其中孕母因素占的比重较大,医护人员应提前熟悉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对胎儿所造成的影响,对慢性宫内缺氧、宫内发育迟缓的胎儿应尤其注意。多数新生儿窒息在产前可以得到预测。因此孕期孕妇保健的加强,加强孕期医院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可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医护人员必须密切配和,全力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合理恰当的抢救,并作好复苏后护理。畅通婴儿呼吸道是根本;建立婴儿有效呼吸是关键;严密观察婴儿病情变化,及时合理用药;积极预防并发症;除支持疗法外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要对患儿的心率、呼吸、肤色进行评估,以此决定下一步的操作,整个过程要求及时。 

 

参考文献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对691例入院治疗新生儿施行风险护理干预的情况。对新生儿病室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性识别和归类,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1.2 方法 在护士长负责下,根据新生儿科的特点细分不同风险管理小组,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和内容,合理调配人力,弹性排班。其具体护理预防策略如下。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新生儿娩出后、开始呼吸前,应迅速清除新生儿口、鼻腔内的粘液及羊水。经常检查患儿的鼻孔是否通畅清除鼻孔内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儿适宜的,一般取右侧卧位。避免随意将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腔或按压其胸部。

1.2.2 注意新生儿监护: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全身检查,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四肢活动肌张力、反应、哭声、有无畸形、产伤、窒息、感染、脐带出血、皮肤黏膜颜色变化以及大小便情况等,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1.2.3 预防感染:正确洗手、彻底的手卫生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洗手目前在现在医院通常被忽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尽量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对于妊娠<28周的患儿不建议用酒精洗必泰,应减少对患儿皮肤的刺激。新生儿的内衣应以柔软且易于吸水的棉织品为主,最好不要用化纤或印染织品,以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损伤。避免病房过度拥挤,限制探视每个新生儿的家长数量。无菌操作过程中 尽量控制围观人员的数量。当导管不需要时,应及时拔出。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工作人员,如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及传染性皮肤问题时,不能直接接触患儿。将感染的患儿相对集中,与未感染患儿隔离开,避免交叉感染。早期喂养可增强新生儿免疫力,降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2]。

1.2.4 科学喂养:应做到提早哺乳、母乳喂养、定时监测。足月儿和体重大于1500g的早产儿、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h内开始喂养;有窒息、脐动脉插管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适当延迟喂养24-48h;绝大多数均在出生后5d内开奶。在给新生儿进行喂食时,应将患儿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有利于胃排空,减少每次喂食的量而增加喂养次数,若有必要可遵医嘱给予适当胃动力药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对于喂养困难的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

1.2.5 预防液体外渗措施:1)穿刺者应经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静脉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2)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穿刺前应洗手,并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3)避免选择感染、创伤的血管及近期内发生过渗液部位血管,尽量选择较粗大、弹性佳且皮下脂肪较多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穿刺;4)操作过程中如送管有阻力,不要强行操作,否则会造成导管打折、弯曲。避免反复退针造成血管壁损伤,引起液体外渗;5)定时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皮肤颜色发白等,以及液体外渗现象发生,并及时处理;6)一般外周静脉留置时间应为72~96h;7)当腐蚀性药物渗出后,肢体远端的部位不能再留置导管[3]。

1.2.6 维持体温稳定:护理人员应每日测量患儿体温两次,测体重一次。将新生儿室的室温保持在25~28摄氏度之间,同时为新生儿做好恰当的保暖措施,但应防止烫伤。盛夏时可适当降温。

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预防策略后,本组691例新生儿的家长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达100%;护理投诉纠纷率明显下降。新生儿住院期间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症、皮肤感染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存在解剖和生理特殊性,容易并发各种护理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安全、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医院功能的直接发回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基层医院新生儿室的潜在护理风险有如下几点。

(1) 感染的风险: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IgA、IgM,容易患者消化道感染和败血症。新生儿皮肤不成熟,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差,不正确的使用和去除敷料和胶贴常导致新生儿皮肤受损、医务人员频繁接触患儿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要置管等操作,容易导致新生儿皮肤受到感染的威胁。(2) 喂养风险: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肠壁较薄,通透性高,肝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性差,新生儿进食后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风险。表现为腹胀和腹壁较硬,肠鸣音增强或减弱,呕吐,胃残留量增多,血便或大便潜血阳性。患儿有窒息的危险,这与呛奶、呕吐等有关。(3) 液体外渗的风险:在进行静脉穿刺、药物注射等时,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特殊性,新生儿有液体外渗的风险。大部分液体外渗仅有局部疼痛、水肿、发红等,严重的外渗很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水泡、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如肌腱、神经、肌肉损伤,甚至会造成瘢痕、挛缩、截肢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做到“六及时”: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及时沟通。做到以预防为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对现有和现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篇8

关键词: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是医院儿科诊疗重要组成部分[1],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丰富的人力资源,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给予新生儿最佳的保障,以此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NICU是危重新生儿、早产儿重要救治场所,由于患儿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较多,大大增加了感染发生风险,延长住院时间,直接影响患儿预后。因此加强NICU管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有利于降低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2013、2014年期间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3年共出院2430例新生儿,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纳入标准[2]:新生儿自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d,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符合CDC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住院时间≥3d,高热时血常规呈阳性;胸部X线提示肺炎或其他部位感染;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高热、呼吸困难、呼吸暂停、黄疸、反应差、喂养不耐受等;产妇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毒感染等疾病。排除院外感染者,入院时间未超过平均医院感染潜伏期者。

1.2 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2年~2014年连续3年期间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对入选新生儿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基础信息(姓名、性别、胎龄、出生天数、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分析院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等,制定相关预防措施,以此降低院内感染率,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收集的实验数据录入表格,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n%)由x2检验,在P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调查结果

在2012年~2014年连续3年间出院新生儿2430例,发生医院感染40例,其中2012年感染16例(2.39%),2013年感染14例(1.75%),2014年感染10例(1.04%),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表1。

3讨论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较低,外界适应能力较弱,一旦病原菌侵入,将发生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加上NICU患儿病情危重,侵入性相关操作频率较高,抗生素治疗时间较长,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直接影响患儿预后和康复。本组研究表明,2012年NICU医院感染率为2.39%,2014年感染率为1.04%,呈下降趋势,提示与医院实施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有关。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为主,可能是因为NICU多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呼吸道窘迫综合征等,病情危重且变化快,需给予气管插管吸痰、人工呼吸等,对呼吸道粘膜造成破坏,进而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同时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导致菌群失调,为真菌的繁殖创造条件,增加胃肠感染[3]。本文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均为医院感染发生因素。

为有效减低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我院基于NICU医院感染特点,制定以下措施:(1)加强基础护理。每日采用无菌纱布+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特殊致病菌需选用漱口液;沐浴时注意保持脐部干燥,并进行消毒处理;合理处理新生儿大小便,避免细菌滋生。(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需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并加强监督,定期抽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新生儿衣物、生活用品等需打包进行高压灭菌,避免相互借用造成交叉感染[4]。(3)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其正确掌握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的措施。设立专门的院内感染管理部位,加强对院内感染管理,包括安全管理、消毒隔离、探视制度、废物处理、病房护理等内容,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减少感染风险。(4)开展医院感染全面综合征监测。感染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定期深入NICU了解情况,对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卫生、病房物品、高危因素、多发部位、常见病原菌等进行监测[5],科学评估医院感染风险,掌握感染发生规律,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郭文平,杨燕.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5):534-536.

[2] 杨惠英.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9):124-126.

[3] 陈传英,李嫣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因素探讨及防控对策[J].临床医学,2010,30(9):24-25.

篇9

摘要新生儿室是我院的重点科室,护理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护理水平。因此,护士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掌握一定的管理艺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及加强培训效果,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强化新生儿室环节管理,预防医院感染;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升护理水平。

关键词 新生儿室;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4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护士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护士长的工作内涵也越趋深刻,其覆盖面也越趋广泛,新生儿室护士长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术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从工作人员、新生儿室、新生儿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工作人员管理

1.1护士长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管理艺术新生儿护理单元的管理者既是医院各项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又是管理者,在护理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管理手段、严谨的工作作风,更要具备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公关意识、集体意识等多元化意识。在管理理念上,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重视对新生儿室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在管理模式上,要形成综合性管理的格局,实践中做到情、理、法相融合,治身与治心相统一;在管理方法上,要实现护理管理规范化,结合实践适时融入新生儿室护理工作。这就要求护士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要不断钻研业务技术,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注意了解新生儿护理的新动向、新进展,丰富医学科学知识,护理理论,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多元化意识,自己带头和督促护理人员学习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学、伦理学、行为学、美学、法律法规学等知识。同时,护士长要善于运用“人本”原理,充分体现管理人性化,做到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团结护士,使每一位新生儿科护士在团体中有归属感、亲切感,从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

1.2实行弹性派班,人性化管理新生儿室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操作难度大、精确度高、患儿生活护理多、病情变化快、抢救任务重,并且经常有多胞胎早产儿同时入院,护理工作频繁且忙碌。而新生儿室护理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有人员数量不足和年轻的护理人员占多数,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医院和科室加大护理人员的引进力度,建立层级管理体制,明确各层次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待遇,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不同患儿、不同疾病及病情需要,确保护理质量,更重要的是采用合理的派班方法。我院采用APN连续性弹性派班,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层级管理模式,由护理组长或组长带领本组护理人员共同完成本组患儿的各项治疗护理。A班:8∶00~16∶00,高危组和低危组各1名护士上班,高危组为二级或三级责任护士,低危组为一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消毒班、电脑班、护士长班:8∶00~12∶00,14∶30~17∶30;P班:16∶00~24∶00,2名护士上班;N班24∶00~8∶00,2名护士上班。当患儿总数在18例以上时,消毒班上班时间改为8∶00~16∶00,此外,每天设付班,在多胞胎同时入院或危重症患儿多的情况下,可电话通知副班15 min内赶到完成本组患儿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明确分工,按劳取酬,充分体现患儿需求原则、工作量均衡原则、公平与效率原则。同时建立护士留言本,如新生儿室护士计划某天有特殊活动时,就在留言本上写上自己的要求并注明理由,护士长在提前1周派班之前看完护士们各自的要求,然后根据科室护士的在岗及人员搭配情况,尽量满足护士们的合理要求,顾全对方的处境,体谅他人的心情,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形成“敬人之、人恒敬”的局面,以得到理解、认可、尊重和支持。

1.3新护士带教中PDCA系统的应用,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和全面性新生儿室年轻护士多,新护士的规范培训是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使新护士全面熟悉新生儿室的护理特点,独自胜任岗位职责,带教中采用PDCA系统。计划阶段(P):要制定不同带教计划,护士长对每个新护士的理论水平、实习经验和接受能力有一个详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新护士带教计划,包括带教时间、目标、重点和安排合适的一对一带教老师,建立带教管理小组,形成护士长-责任组长-带教老师的三级带教管理体系,互相协同、配合,确保带教计划的顺利实施,如期完成带教目标。执行阶段(D):护士长在新护士入科的第1天,举行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进行相互介绍和交谈,减少陌生感,护士长进一步具体介绍新生儿室特点、制度、工作程序等。新生儿室收治的对象是处于襁褓中不会表达但会哭闹的患儿,护士长要采用激励机制加强对新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新护士真正喜欢这一职业,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尽心尽力做好。培养新护士爱专业、亲患儿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技能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带教老师采取示范、练习、点评、再试范的循环方式,逐步提高新护士的专项技能、应急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特别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检查阶段(C):护士长采取提问、测试、观察等多种方法,对新护士的理论掌握情况、操作能力、病历书写、职业素质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只有顺利通过考试、测评的新护士才能独立当班,不合格者将继续跟带教老师上班。处理阶段(A):根据综合测评、考试结果反馈给新护士,护士长要注意与护士不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倾听她们的问题,对其进行适时正确的疏导,同时为新护士创造学习条件,对高难度的技术操作,手把手给予支持、帮助与指导,以便新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新生儿心肺复苏等操作作为新护士培训的重点内容,从而强化应急意识,提高应急能力,并引导和提高她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2新生儿室管理

2.1加强新生儿室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新生儿室的护理管理者应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内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护理目标及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做到综合、安全、有效完善落实。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核心制度都是保证患儿医疗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2]。具体做法:(1)新生儿探视制度。严格执行探视标准。(2)查对制度。治疗护理时应该核对床头卡、标志牌及脚圈上的姓名、性别。(3)交接班制度。(4)交接班写清、口头交班讲清、床头交班看清。(5)抢救工作制度。建立抢救记录本,抢救时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抢救器械、药品定量固定放置,用后及时补充,损坏及时维护,并于接班时清点检查备用。(6)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防范措施,做好查对工作,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7)物品器材管理制度。建立账目专人分类保管,定期检查清点,每天各班次做好物品器材的交接班并有登记。(8)护理文件管理制度。护理单录入、打印、签字正确、清楚。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常规办事,使新生儿室的工作有条不紊,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3]。

2.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针对新生儿室护理工作技术多、起病急、无家长陪护、病情变化快、新生儿不能表达,治疗用药剂量小等特点,分析新生儿病区存在以下安全隐患:(1)留置针脱出、液体外渗。(2)臀红、巡视不及时。(3)护理记录重点不突出。(4)脚圈太紧或脱落。(5)查对制度不落实。(6)新生儿用药剂量错误。(7)未及时调节沐浴水温,导致新生儿烫伤。(8)手消毒不落实,引起交叉感染。(9)急救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性能不良。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护士长在科内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通过伦理学习和护理道德教育,使新生儿室护士树立对道德义务的真诚信念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在有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按医德原则行事,积极参与护理风险管理,主动规避各种护理风险,将日常发现的护理问题及时向组长及护士长反馈,并详细记录在质控本上,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全体护士会议,分析护理过程中人员、物品、环境等安全隐患,进行案例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对新生儿实行精细化护理,制作各种温馨提示牌,如“我很娇嫩,请不要让我坠床”“叔叔阿姨,爱我请先洗手”等。排除环境不安全因素,及时通知设备科维修检查婴儿床、暖箱、蓝光箱、辐射台。经过风险控制、效果评价,达到持续质量改进,及时更新制度,使质量标准不断得到完善,管理手段得到更新,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实证分析,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4]。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知识水平,以安心、慎独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把新生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3新生儿管理

3.1给新生儿营造舒适环境新生儿出生时,从一个温暖的相对稳定的环境进入一个温度相对波动的环境,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当医疗护理操作接触患儿时要亲切、、耐心细致,对暖箱的患儿,制作一个温暖、柔软、舒适安全的“鸟巢”,使患儿能够感觉与子宫相似的环境,以免因患儿对环境不适而造成病情加重。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5]。患儿的四肢与躯干都不能暴露在外,这会导致患儿缺乏安全感、烦躁和哭闹不停。患儿的手足都戴上柔软舒适的棉布套,以避免患儿抓伤自己的皮肤。

3.2强化新生儿室环节管理,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不能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黏附、聚集,故易发生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加强新生儿室环节的感染控制措施刻不容缓,要从各方面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首先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是前提。我院健全了《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室探视制度》《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等,其次根据新生儿病房的特点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新生儿病房的探视制度及外来人员入室,避免病区内人员过多,增加感染机会。重视医护人员手消毒[6],病室院感监控员定期对科室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自查,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定期组织全院的消毒隔离检查,确保终末消毒的质量。对新生儿接触的医疗器械如插管、雾化器、暖箱等的消毒必须规范;保持地面清洁,拖布专用,如有污染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擦,定时对空气进行净化,保持新生儿室空气清新。无论医师、护士、卫生员等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无菌物品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教育护士无论检查、操作均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任何人进入新生儿室均应戴口罩、帽子,洗手,有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不能接触患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做好患儿基础护理,增强抗病毒能力,做好口腔、脐部、皮肤及眼部护理,每天评估观察皮肤情况、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每次排便后做好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防止局部皮肤受压过久,新生儿用眼药水、粉扑、浴巾、治疗用品一人一用,加强低出生体重儿的医院感染管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护士长应针对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的放矢,采取全面正确的医疗护理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总之,作为新生儿的护理管理者,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当

不断适应时代进步,在自我提高的同时,应用有关管理理论和领导技术,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在新生儿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新生儿护理质量、患儿家长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很好地改善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玉萍.病区护士长如何提高护理管理质量[J].现代护理,2008,5(2):134-135.

[2]孟平,张瑞红.护士长在母婴同室病房的安全管理[J]. 全科护理,2008,6(12上):3185.

[3]王丽君.加强新生儿特护室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238-239.

[4]杨正丽.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新认识[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77-78.

[5]林妙丽.早产儿的环境护理支持[J].中国医药指南,2007,5(12):615-617.

[6]马现平,李殊娜.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693-695.

篇10

【关键词】乙型肝炎;产妇;分娩;管理方法

母婴传染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之一,通常与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产后密切接触等有关。因此在产前、产时、产后加强管理,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十分重要。我院自2011年1月起加强对乙型肝炎产妇分娩过程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现将心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0年1月——12月乙型肝炎产妇65例为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为(28.58±5.42)岁;体重62-74kg,平均体重为(68.32±4.74)kg;孕周36-40.5周,平均病程为(39.24±1.03)周;乙型肝炎病程1-8年,平均病程为(3.62±0.98)年;教育程度包括大专以上18例、高中25例、初中及以下22例。

以2011年1月——12月乙型肝炎产妇72例为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为(28.34±5.20)岁;体重61-75kg,平均体重为(68.15±4.62)kg;孕周37-40周,平均病程为(39.48±1.10)周;乙型肝炎病程1-7年,平均病程为(3.54±0.87)年;教育程度包括大专以上20例、高中28例、初中及以下24例。

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其年龄、体重、孕周、乙型肝炎病程、教育程度等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干预方法我院自2011年1月起加强对乙型肝炎产妇分娩过程的管理,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均进行干预。

产前将产妇安置于隔离病房,每日采用84或0.5%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擦拭床、床头柜、门窗,地面采用0.2%过氧乙酸消毒液擦洗,定时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体温表、止血带等使用后以0.5%过氧乙酸浸泡30min,不便浸泡的诊疗用品采用0.5%过氧乙酸消毒液擦拭表面。血液、粪便、尿液、痰液等采用84消毒液混匀,消毒30min后倾倒。一次性用品应装入专用的双层防渗垃圾袋后焚烧。指导产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休息、保证营养,定期检查肝功能。HBsAg阳性者分别于孕28、32、36周时注射HBIG,200IU/次,以防发生宫内感染[1]。

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并加强胎心音监测。选择隔离产房或手术室分娩,助产人员动作轻柔,并做好职业防护。产妇或新生儿发生皮肤破损、出血时,立即包扎止血,以防交叉感染。新生儿窒息的准备。尽量采用经阴道分娩方法,必要时进行阴道助产。擦干脐带并彻底消毒后断脐,收集脐带血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了解新生儿感染情况[2]。

产后立即采用温水清洗新生儿身上的羊水和母体血液,清理耳、口、鼻腔道,尽量缩短羊水和母体血液与新生儿身体表面的接触时间,清理呼吸道时动作轻柔,选择大小、软硬适度的导管,以防损伤新生儿皮肤或黏膜。器械浸泡消毒后再行清洗、高压灭菌等处理。胎盘焚烧处理,不可用于制备生物制品。新生儿出生12h内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10μg。15d后再次注射HBIG100IU,1个月、6个月时分别接种乙肝疫苗10μg。不建议母乳喂养,指导其给予婴儿配方奶粉喂养。产妇使用专用餐具,使用后煮沸消毒。婴儿餐具应煮沸消毒后使用。产妇与新生儿分床或分房休息,禁止口对口亲吻、喂食等亲密接触[3]。

产后随访1年,对婴儿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观察两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差异,并判断母婴传播阻断率。

1.3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当P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母婴传播阻断率较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迄今为止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分娩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羊水、血液等体液造成污染不可避免,因此在免疫阻断的基础上加强分娩期管理和规范处置对阻断母婴传播、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4]。

保持分娩环境整洁卫生,产前进行健康宣教,使产妇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产时注意正确处理,防止发生体液污染。产后注意避免母婴亲密接触,并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治疗。通过对分娩全过程进行强化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染的风险[5]。

本研究发现:在乙型肝炎产妇分娩过程中加强管理,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染,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凤梅.HBsAg(+)孕产妇的消毒隔离及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5):385-386.

[2]苏凤英.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护理干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1(1):141-142.

[3]张东红,牛英慧,李春燕,等.系统管理HBV感染孕产妇对阻止母婴传播效果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359-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