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概念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现状;自然循环系统;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2603

1 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飞船,认为在不借助太空帮助情况下,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的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也只有在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K.波丁格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增长的极限。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德尔.史密斯出版了《生态的蓝图》。1976年,日本经济学家坂本藤良出版了《生态经济学》等,标志着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入生态经济学阶段,把经济与生存系统相联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再生、再循环。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在发达国家中提高推广了3R原则。2005年3月26日~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上,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8名学者共同提出了从3R向5R原则转变,从而也标志着人类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循环经济学阶段。此时新循环经济概念主要是以系统论理论为基础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2 循环经济概念新解

新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和回收的全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1]。其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从自然角度来讲,循环经济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活动不影响自然循环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开采资源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性。

3 发展新概念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角度讲,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经济活动“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资源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降低环境的负荷,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从自然角度讲,其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和谐,两者都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一样的[2]。

3.2 循环经济的开始点和落脚点是资源

不管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循环经济都是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开始的。最终也落脚到合理利用、保护资源,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3.3 流动性资源也存在灭绝的危险

流动性资源限定为那些在充分短暂的、与人类相关的时间间隔内可自然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大气、动物和植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流动性资源还可以再分为无临界带的流动性资源和绝对可更新资源;另一个类型是当使用不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流动性资源,也可称为相对可更新资源。但是,有临界带的资源有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如果使用的速率超过自然更新的速率,那么此类资源就不可能实际上再被开发,就像任何矿产资源一样。

3.4 我国自然资源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有限性的反应,但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又有区别,它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原始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的资源有限性致使该社会不可能生产出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其衡量指标主要是通过稀缺度。稀缺度的计算公式为:

x=n/m.

式中x为某种资源的稀缺度;n为某种资源的需求量;m为某种的资源的拥有量。

图2 石油资源的稀缺度

图3 煤炭稀缺度

图4 天然气稀缺度

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虽然石油的稀缺度在200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我国3大主要能源的稀缺度总体上是呈先下降又上升的态势,与我国的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性更加突出,对经济的制约性增强。

3.5 “5R”原则的要求

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体系GDP(绿色GDP),即:

GDP=Ind1+Ind2+Ind3+Ind4-Ip+Cu+If+Iei+Ep,

Ie=(Gp*A1)/Te*Pr*Rr.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nd1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Ind2为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Ind3 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Ind4为第四产业的增加值;Ip为进口总值;Cu为居民与政府的消费;If 为基本建设的投入;Iei为生态修复的投入;Ep为出口总值;Ie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G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1为人的享受程度系数(01);Te为有益于生态系统技术应用系数;Pr为稀缺资源评价;Rr为资源再生利用系数(01)[3]。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资源稀缺性的程度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成反比,稀缺性的程度与环境有强烈的相关性。

4 结语

新概念循环经济它强调的不是开发资源后,注意清洁生产,回收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它是从自然资源自身角度而言,强调的是在资源开发这个过程中尽量不破坏自然的循环系统,使它处于良性的循环中。从社会角度来实行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自然角度实行循环经济,它是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彭 秀,陈柏福.新循环经济的“绿色效率”及其实现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94~97.

[2] 刘 波.大兴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2009.

[3] 何 青,翟绘景,龚子柱.循环经济理论新探析-5R理论的创新[J].现代情报,2007(10):32~34.

[4] 谢高地.自然资源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2005,27(1):32~38.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New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Li Leyi,Wang Weidong,Qin Jie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anning College,437100,China)

Abstract:In all the published articles on circular economy, the defini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been presented wide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echnology paradigm, economic patterns, etc. Howerver, the mainly discussed topic is the recycle of resources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which formes a feedback process of “resource -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 renewabl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resources of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from a new angle of mak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ork better.

篇2

循环经济真正备受关注源自今年5月底,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的表示:中国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预计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2万亿元。不过,循环经济虽已是家喻户晓,但却鲜有人能说清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范围比较广,再利用、循环利用、减量利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告诉《英才》记者。“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被称作3R原则。那么,遵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发展循环经济又存在哪些瓶颈?

难以计量

循环经济的概念听起来模糊,但循环经济却并不遥远。

湖北宜化集团于去年,在新疆进行了百亿元的投资,而此前也已经投资了几十亿元,这个项目打造的就是低碳循环经济园。“将煤化工、采矿、煤矿、尿素、水泥,循环起来,做成个循环经济园。”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告诉《英才》记者,“在这个园区,二氧化碳能够变成尿素,进而达到了减碳。”

早在2008年,记者在乐山五通桥区进行多晶硅产业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为处置多晶硅的有毒附属品四氯化硅,而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四氯化硅是一种带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不便于长途运输和就地掩埋,处理不善将直接给人类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在最古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中,并没有妥善处理四氯化硅的方法,而是采取简单的酸碱中和后就地掩埋。光伏产业兴起之前,多晶硅的产量很低,只有几十吨。因为量小,其副产品就被化整为零后掩埋了。但是光伏产业的兴起,已经不能采取最古老的处理方法。当地政府就引进了新的处理技术,将四氯化硅生成白炭黑。“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姜克隽说。

“循环经济实际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减量,减量是相对于节约、提高效率而言的;还有一个是变废为宝,也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让它循环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英才》记者,“资源再利用里边也有交叉的,通常所说的三废,其中很多东西都能把它再变成新的资源。”

不过,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代价颇高。

节能减排对企业亦有好处,降低消耗,就减少了能耗的支出,这是盈利。但蒋远华感叹,节能减排对很多企业也是包袱,因为技术不达标、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投入不够,规模不够。

“刚保本的工厂,没有能力投资价格高昂的环保设备。”蒋远华表示,宜化集团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没有集群就没有循环,集群的效益能够使不盈利的项目实现盈利。但湖北宜化并没有具体的估算过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带来的价值以及节约的成本。

“不同品种,不好算。”蒋远华举例说,“过去废渣处理每年都要花三四个亿,现在做了卖渣公司,将废渣卖掉还能变现三四个亿,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李佐军与蒋远华有着相同的感受,循环经济的经济效应到底有多大,难以估算。“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既可以通过节能安排、资源节约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法律、标准、行政的手段(拉闸限电、谈交易等),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的效果。”

单独将循环经济本身拎出来,计算它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减量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好界定的。

李佐军认为,减量化涉及到资源的节约问题,节约就是体现效率,减少浪费,体现效率的手段就涉及到技术、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的增加、结构的优化等。这就不完全是循环经济本身,它还包含了其他很多相关的问题。

所以,减量化把循环经济的外延扩展的很大,使其不太好界定,模棱两可。但是如果要从减量化方面考量,将所有的节能减排都放在循环经济概念里,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了。

不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固然难以计量,但另一方面,即再利用资源化,则是相对具体的,也就是把废物、垃圾等排放的东西,再变成新的产业、新的效益。

经济瓶颈

政策支持已是百箭齐发。

日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签署了《关于支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但是,政策也并非能解百忧。

“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也出台了,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那么多问题。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也有天生的缺陷,如分散、规模小等。以垃圾为例,垃圾不仅很分散,规模也很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这些问题不是光靠政策就能解决的。”李佐军认为,即便是所有的规则都制定出来了,能真正落实到位,在当前的体制下,也还要面临很多特殊的难题。

然而,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成本、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增加经济竞争性。

“能够做循环经济就尽量去做,没有循环经济的社会,必然会在未来竞争中败下阵来。”姜克隽认为,目前循环经济的主要瓶颈,仍然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理念需要贯彻到所有经济发展格局中,尽力做到循环经济体系。现在,由于仍属投资驱动,有投资就去建厂,无法很好纳入一个大的循环经济体系中。

虽然是投资在拉动循环经济发展,但李佐军认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在李看来,技术等问题都是能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则是每一个企业、个人或者相关的投资机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得失是什么?“没有经济性,再怎么吆喝他也不会干。有效益、有回报,投资者才会感兴趣。”李佐军说,当前最难的问题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设计,让参与循环经济的这些过渡主体能够得大于失。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促进法;减量化;政策性立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矿产等资源日益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整体形势也愈发严峻。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考虑到在经济发展数量增长的同时,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虽然这些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在环境保护立法的制度上也日趋完善,但是,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观念不那么深入人心,在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够明显。因此,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若想让这一概念得到施行,则必须对其有严密的保障措施才可以,故而循环经济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使得这一概念有了自己明确的地位。在经过了学界不同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终于在2009年正式生效了。截至目前,《循环经济促进法》在我国的实施已经走过了七载春秋,当然,它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在法律上进一步来完善。因此本文着眼于其在实施中的难点,结合相关材料给出一些对策,以期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改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循环经济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目前循环经济的权威定义,大多数都将“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作为关键词,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模式,倡导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地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经济模式。①虽然目前学者们对于“循环经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个人还是觉得崔老师的这个表述能更加全面一些。

(二)循环经济立法

虽然“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就由一些学者从西方引入中国,但是,直至2004年,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领导在一次会议中才明确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②自此以后,国家开始关注循环经济这一领域,对这方面的法制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经历了商讨、起草和表决通过的一系列过程之后,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终于在2009年正式“出炉”了。这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展开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循环经济促进法》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自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颁行以来,我国的循环经济活动才有了法律的支撑和保障。即便如此,可还是由于《循环经济立法》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发展情况日新月异,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现有的法律条文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修改当前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一)《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探究

本文就《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以来,对于法条适用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问题:1.《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地位不明确就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适用情况来说,它无疑是充当着循环经济基本法的角色,但是,就《循环经济促进法》本身的条文来看,其内容多半是鼓励性的、支持性的条款,属于“柔性条款”,在具体实施时可自由裁量的空间很大,这样不理由裁判结果的公正性。2.《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遵循了“宜粗不宜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的立法原则,导致了许多规定过于原则化和抽象,部分规定是引导性的,有的只是宣示性条款,缺乏应有的法律强制力和可操作性。例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未规定公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向哪个部门了解并提出建议,也未规定政府是否有义务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致使该条规定难以落实。又比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水污染防治法》也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但却因缺乏相应的途径、形式和程序规定使之成为一纸空文。3.《循环经济促进法》当中的法律责任分担不尽合理,部分法律责任落实不到位社会公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直接受害者,是最重要的循环经济法律主体。要实现循环经济法治目标,单靠政府和生产者承担责任是不够的,必须把整个社会都调动起来,使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适当分责。但是,目前的循环经济立法主要对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而未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居民消费者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因此说,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责任分担不合理。4.配套的法律制度的缺失是影响循环经济法律实施效果的一大因素《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都规定了企业应当采用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防治物的产生。但是,有关技术指标、操作规程的配套制度迟迟未出台,使得上述条款在实际中难以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应然模式以及国家给予其鼓励和指导的政策,但缺乏与之相应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的技术与工艺标准、清洁生产表彰奖励措施等配套制度,使得清洁生产难以有效推行。

(二)就《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中的难点给出的几点建议

1.明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宪法地位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必须符合宪法精神。随着中国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循环经济立法的日益成熟,循环经济法已逐步脱离环境保护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成为制约循环经济法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宪法中确认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关键的环节。2.细化《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相关条款,尽量做到有法可依现有的法律条款太过原则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比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所以,我们要明确公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可以向哪个部门了解并提出建议,应该规定政府是否有义务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这样才能使得该条规定更好的被适用,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再比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在这里,就应该对这一原则进行具体的解释,明确它与其他相关法律中类似原则内容的异同点,使得适用法律的人更好的理解它。使其更好的发挥效果。3.明确《循环经济促进法》之中的法律责任分担现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规定的责任承担者有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社会公众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直接受害者,是最重要的循环经济法律主体。因此,必须把整个社会都调动起来,使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适当分责。落实到法律条款中,则应当明确规定责任承担的主体都有哪些,在哪种情形下应该承担何种责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4.完善的与《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的法律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明确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宪法地位之后,其基本法的地位就确定下来了。此时,我们就需要再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确保基本法的落实。例如,制定循环经济单行法,制定和完善专门的循环经济行政法规和规章,调整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既能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更好地发挥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社会效果。5.在循环经济基本法中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标准是重要的技术规范,是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分行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为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标准。

三、结语

客观地来讲,《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出更全面的观点。但是,我坚信,在我们循环经济领域内的各位前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的。

[参考文献]

[1]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玉基,俞金香主编.中国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制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夏凤英,苏海健等.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5]崔铁宁主编.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6]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9.

[7]陶良虎主编.中国低碳经济[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8]王蓉编.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楚道文编.清洁空气立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烟草农业;实践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我国农业开始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将循环经济理念与烟草农业结合,是我国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通常是指,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资源的利用,尽可能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最优的资源配置来进行经济产出。

2烟草农业应用循环经济理念的原则

2.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指减少资源用量,是循环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原则。在烟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注意控制资源的利用率。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在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生产投入,减少浪费,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再利用原则

在烟草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物资进行多次或多种方式的使用,是再利用原则的核心内容。贯彻再利用原则,可以更好地延长生产物资的使用周期。在减少成本和资源投入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垃圾产生量,更好地保护环境。

2.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原则主要针对烟草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最大化地将废弃物进行再次应用,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增加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再循环原则形成良好的循环链后,可以形成循环烟草产业体系,更好地帮助我国烟草农业发展。

2.4再思考原则

再思考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烟草农业构建的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资本的投入和产出比例、衡量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烟草农业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考量,从而开发出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烟草农业构架。

3对我国烟草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

要得到更好的实践效果,需要更加全面地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和科普,使更多的烟农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在生产中积极主动地采用循环经济理念,更多地应用可再生资源,不断培养烟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2提高烟农素质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打工,使我国农村面临着劳动力不足、劳动人口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应用,提升烟农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充分提升烟农素质,才可以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烟草农业提供保障。

3.3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

在进行烟草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种植烟草的生长特性来合理地进行轮作。例如,烤烟可以与豌豆、玉米等作物进行轮作。通过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不单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更好地改良土壤,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形成健康的烟草农业发展模式。

3.4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地区的土壤进行测土配方,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当地土壤的状态,从而结合烟草生长的需求进行更科学的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烟草的质量和产量,还可以减少烟农滥用化肥的现象,减少由于过量施肥产生的污染,更好地发展绿色农业。

3.5改善烟叶生产条件

要提升我国烟草农业的发展,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完善烟叶的生产条件,可以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改变传统烟草农业生产过程中粗放管理的方式,增强烟草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的对抗能力。在增加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种植烟草的风险,更好地保障烟农的经济收入。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21

为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和使用量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采过程造成的污染问题开始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1循环经济的内涵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能源的利用上主要体现为“高耗费、低利用、重污染”,循环型经济在资源能源的利用上主要体现为“低耗费、高利用、低污染”。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循环型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系统概念,循环具体指的是在特定的系统内部展开运动的过程,循环经济的运作系统是由资源、技术与人才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大系统。新型的经济概念,在经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个要素,不但要构建资本与劳力的循环系统,还要构建资源的循环系统。新型的价值概念,在开采、使用资源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修复与维护,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重新理解以往以为是废物的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内在价值,从而展开二次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新型的生产概念,在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不管是选择材料、设计产品、规划操作流程,还是处理废弃物料,原则上都要求进行清洁性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投入,最大可能地延长煤炭产品的使用期限,最大努力地降低废弃物排放。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能源利用率。过去我国粗放式的煤炭开采方式对资源依赖度极高,不仅增加了我国能源压力,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而循环经济强调减少污染、清洁生产、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提高煤炭企业能力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增长转型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过去我国煤炭企业产能的扩大一味地依赖能源、人力和资金投入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管理、设备技术升级、人力资本培训等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使得企业长此以来缺乏制度机制上的创新,发展模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运用先进的节能、清洁、再利用等生产技术,实现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推动企业不断引入和学习国内外先进开采技术和设备,逐步改革企业经济增长模式,培养独立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经营战略选择

1)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为较好应对煤炭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企业必须加大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力度,如引入和开发洁净煤技术,由此即可保证煤炭企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迈进,企业的耗能和排放均可得到较好控制,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实现长足提升。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煤炭企业必须保证工业化生态效应的最大化发挥,煤炭相关的资源发展产业应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以此形成能源可循环使用的产业链条,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即可获得有力支持。

2)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作为产业集聚化的具体表现,产业链条的拓展可保证煤炭企业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因此企业应以煤炭产业区域工业化发展作为基础,以此推动产业链条的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说,煤炭企业需以煤炭资源洗选为根本、以资源洁净燃烧为中心,以此真正實现煤炭资源的优化与转化,以煤炭资源为中心产业链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可由此得到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使用也能够顺利实现。

3)坚守环境保护职能。煤炭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合理应用经济措施实现环境的保护。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可结合实际构建环境责任机制,并基于区块划分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由此企业全体员工均可参与到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工作中。同时,煤炭企业还应探索煤炭资源的开发补偿与环境补偿机制,真正践行“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原则,通过应用市场调控和价格杠杆,即可实现最优化的煤炭资源配置,环境保护也能够获得更为有力支持。

4)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煤炭企业通过制定可循环型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利用煤资源的产业标准、重点资源能耗行业的节约设计标准以及煤炭资源再次利用的品牌标识标准等促进可循环型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规范与标准,强化煤炭企业的环保执法检查与监督力度,逐渐把可循环型经济发展推入法制化道路。

4核算形式选择

1)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煤炭企业应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并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由此实现会计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可用于分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及资源消费三者关系,并通过确认、计量、分析、报告的会计处理明确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管理工作开展可由此获得有力支持,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管理效益可由此明确。

2)建立绿色审计机制。为解决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下煤炭企业存在的核算失真问题,绿色审计机制的建立必须得到重视,由于绿色审计能够将环境、能源、资源纳入审计范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得到较好保障。绿色会计核算需严格遵循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原则,煤炭企业也需要重点推广绿色审计机制,以此按照企业先行环境保护资料即可明确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配合检查、监督与意见发表,煤炭企业绿色经济责任便可得到直观评价,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投入的准确判断、发展新机遇的掌握均可得到绿色审计机制的有力支持。

5制度体制选择

1)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循环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在自身发展制度和战略规划编制中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即可通过完整系统的工程理论明确循序经济视角下自身的发展原则、方法、目标,循环经济发展可由此大幅深化。

2)构建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制度。为提高员工的创造性、自觉性、主动性,煤炭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同时结合煤炭产业发展规划为方向,即可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煤炭企业即可保证所有员工均能够较为正确、深入的理解循环经济发展概念。

篇6

摘要为构建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贵州省正加快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推行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即依靠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的利用方式来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本文以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对循环经济的作用为基础,对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提出了贵州中小型城市(县)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循环城市”的概念性结论。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循环城市

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及生产利用方式

“十二五”的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这一方针在我国在此期间的能源发展方向上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相关能源行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多元发展,改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总的方针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实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并构建现代的能源产业体系。规划纲要中关于低能耗和低排放的要求,首先要转变能源的发展方式。本文中,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基础,分析贵州省的能源结构和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二、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循环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被资源化,使经济价值增长,减少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生态效益。同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保证了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循环利用尚不成熟,没有完备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部分经济工业区的资源利用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控制。

(一)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收效较好

贵州省的一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如贵阳的开阳磷化工集团、贵州宏福纸业有限公司等工业园区,其资源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在“三废”的利用方面,各公司大力投入资金,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循环经济。

(二)部分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

一些工业园区的大中型企业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方面通过了审核,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据数据统计,这些大中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方向,生产的水耗、电耗都较以往有所下降,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物也得到了重复利用,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

(三)部分工业区初步形成主要产业链

贵州省的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地方资源形成工业聚集区,发挥了企业集群效应,合理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再利用的方式。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形成循环城市

贵州省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初步形成,本文中以贵州省的贵州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依托,详述了贵州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的概念。

(一)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由桐梓煤化工项目、桐梓火电厂等项目建立的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煤化工、铝加工、钛加工、热电、冶金、等产业。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分为华电工业园、蟠龙工业园、娄山彩阳轻工食品工业园、桐梓重庆工业园和渝黔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除桐梓火电厂这样的工程进展顺利以外,金兰伟明铝业也基本建成。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桐梓县制定了能源产业、铝钛加工产业、化工产业、轻工及副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综合发展,对园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园区产业定位是以煤化工、遵宝钛业、火电厂、伟明铝业的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品,铝加工、钛加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节能环保且附加值高的附属产业,大力把桐梓发展成黔北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产业承接基地。

(二)构建循环城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形成循环城市的核心内涵。循环城市,是指依照循环经济及循环社会的概念,以节约资源为方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来建设的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使用、重复使用。中小型城县构建循环城市,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当今节能和环保的主题下,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循环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县,是以日益发展的循环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的循环城市的构建还在起步中,而循环城市的形成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方向。

结论:发展可持续经济,合理调整并优化能源生产利用的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形成“循环城市”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并以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贵州省中小城县构建资源循环,实现“循环城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吴永贵,安艳玲,毛健全.贵州省主要工业区发展现状与循环经济改造.贵州化工.2009(04).

[2]金小天,霍文冕,杨占星.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6(11).

[3]陈凯,黎湘虹,张秋根,殷茵.南昌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的探讨.江西科学.2009(02).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专业化;技术创新

一、循环经济相关概念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许多企业也把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点。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特纳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1990)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模型。根据皮尔斯的观点,环境和经济可以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人类要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环境和经济组成的系统能够实现良性运行。为此,循环经济就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在生产中要素单向流动,经济增长以等比例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为代价,生产过程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废弃物排放”,资源单次利用,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循环经济采用循环生产模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生产中不断循环,遵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环状模式,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节约了自然资源。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探析

近年来循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模式可归类为杜邦模式、工业园区模式、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1.杜邦模式。杜邦模式针对单一工厂的生产,以提高利用率为核心。通过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工厂内部各个生产步骤间相互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耗费,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较小的生产投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

2.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园区模式适用于工厂集群,需要工厂之间的相互配合。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处于同一地域内的工厂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沟通,联合所有个体工厂的生产过程,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工业生态园区的建立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和能源,实现生产资料的循环,其过程是“工厂A资源投入―工厂A生产―工厂A废弃物―工厂B资源投入”。

3.德国的DSD―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DSD体系是一种依托回收中介实现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循环经济领域的专业化分工。DSD指的是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作为一个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这一中介组织作为中枢和纽带,将各个生产企业组织成一个循环网络,而各个企业则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进行特殊标记,然后由DSD委托专门的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4.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包括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分别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级主体,层层相扣最终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第一层是政府推动建立多层次法律体系,第二层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第三层要求国民建立循环经济观念,提高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意识,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三、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分析国外内成功经验,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宏观上可以参照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型,政府、企业、个人相互配合;企业内部采用杜邦模式,工业园区内部采用工业园区模式,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最终实现德国DSD式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建议如下:

1.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循环起来,而首要的是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首先,要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树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文化,规范监督企业,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发展方向中,将建设清洁工厂、实现绿色生产作为公司的转型目标。

其次,政府可开展创建循环经济先进示范点活动,将好经验推广到行业内其他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层层灌输到各子公司和全体员工中。

2.以产业化、知识化促进专业化。企业可以依托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应与清洁技术研发机构相互合作,基于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发清洁生产技术。以聘请环保专家做技术顾问,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等方式,彻底改变节能工作不统一、无规范的局面,实现了企业节能专业化管理,为公司做好节能减排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知识人才,加快技术创新,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将循环经济规范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为增长点。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投入―生产―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投入生产”的循环生产过程,其特征是低投入、高利用、少排放。

企业在具体循环经济模式上可以参考采用目前企业层面普遍适用的杜邦内部循环模式与瑞典工业园区模式,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矩阵,依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排放物变废为宝。

4.完善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完善的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设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应配备完善的处理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

以生物科技公司为例,生物科技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水、电、汽,另一方面还产生了一些附属产物及废弃物。粗放型的生产管理,会浪费大量能源,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及公司的经济效益。这类公司应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彻底改变单一生产酒精的生产格局,在生产酒精的同时,以酒精为原料,生产无水乙醇、乙醛、冰乙酸等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

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可以发展冷水池系统和热水回收系统,进行工艺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发展污水治理能力再提高节水工程,利用膜过滤系统,对生物氧化达标污水进行净化再处理,使净化后的水能够全部返回生产过程中。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酒精生产后的糟水通过厌氧发酵,可用于锅炉燃烧;厌氧发酵后的渣泥富含氮、磷、钾等成份,施用于农田后有改善土壤通透性的功效。由此可见,完善的处理设备和先进的工艺能够帮助企业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从提升思想认识做起,培养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开发与推进产业化并进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8

1.循环经济发展的简述

循环经济最早为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理论主张为:面对经济发展,要循环使用各种资源,使这种循环式的经济模式转变过去单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理论成为后来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经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关系的探究,在发展成熟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并以此增强环境保护,达到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循环使用的日的。资源利用一方面要满足利一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在整个经济体基础上实现低投入、低排放、低开采、高收入。

2.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创新的关系

首先,循环经济本身具有综合性,并且投入成本高,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制度之下,金融体系的形成、发展是在金融创新的外表下出现的,这就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来源于此,所以,循环经济发展的助力之一为金融创新。

其次,循环经济想要获得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要完善经济发展的方式,以此使经济体制得到升级,并在此过程中得到金融资源的积累与扩展。在金融环境下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基金流通顺畅,市场优化发展,并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可以加速金融资源的创新以及市场上存在的资源整合。

由此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金融的支出与创新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动力,两者在促进市场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出现的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曰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而循环经济产业化的政策支持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发展模式,专门性的金融政策至今还没有形成建制。我国虽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但是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还原于整个经济体系之中,制定相关的政策。日前已经形成的融资体制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而被动形成的,并不健全,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之下形成的金融机构很难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2.给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注失衡

曰前,就金融业所拥有的监管与运行体制,没有更多精力承担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另外,金融业更加注重款项的安全性、收效成果、资金流动等内容,这就使循环经济的发展环境笼罩在不利的金融环境之下。金融行业更关注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被忽视,这就使得商业金融环境下的循环经济很难形成相应的市场运行体制,循环经济的发展渠道受阻。

3.金融机构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单一

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不是全方位的,而是有选择性的,主要有农业、发电,对于新产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未被覆盖,这就使得一些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回收率低。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措施

1.加大政府关注

政府的导向是一种牵引,能够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激励。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全面且系统的工程,如果政府放任自流,没有宏观调控就会减缓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与世界发展大势不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政府要明确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含义,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从多个方面同时对循环经济加以完善,利用政府的强制、福利等于段合理引导,以此来支持金融创新的发展。

2.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市场内外环境是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只有外部条件良好才会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正使因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周期长,并且需要的资金多,伴随的风险高,这就使得资金供需关系制约着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打破这样的困难,必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机制,为金融创新奠定基础,以此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一,金融行业要重视激励机制的健全。用奖励机制调动各个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之中,汇集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二,建立创新机制。发展角度的创新理念之下,政府设立基金,并由金融机构组织技术创新,又指定单位提供贷款,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形成风险防范机制。金融机构可以设立或者组织风险投资基金,还可以购买循环经济发展所必要的债券、股票等,分散循环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3.挖掘融资渠道的作用

直接融资可以完善企业结构,招揽对循环经济具有热情的企业。利用资本工具、股票等的优点,并结合先进技术、放松对企业最高资金数额的限制等措施促进金融市场走向成熟,形成一批效益好、发展健康的循环经济企业,以此来加速循环经济的发展。

篇9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i.1循环经济与环境成本的概念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的概念,不同的文献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基本上达成共识的是循环经济的三个主要的概念内涵:(1)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2)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3)循环经济的根本是环境保护,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遵循生态学规侓和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在资源投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回收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和经济模式。

关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和分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联合国统计署(UNSO)在1993年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中将环境成本分两个层次:一是因为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二是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通过的《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费用开支,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该定义将企业对环境的负荷影响和预防措施支出作为环境成本的主要核算内容。日本环境省于2002年3月了的《环境会计指南》给出了环境保全成本的定义:即用于防止、控制或者避免环境负荷的产生,消除环境影响,对引起的环境危害进行补救或是有助于以上工作得以进行的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投资和费用。国内学者祝立宏认为环境成本按与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和生态资源降级费用。王晓燕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由此而承担的各种损失。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环境损失,其中环境损失是指企业承受的各类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损失。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环境成本的概念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反映人们进行环境资源保护而付出的代价;二是因环境资源数量消耗及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环境资源价值的降低,反映人们未能保全和恢复环境资源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成本的具体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环境资源损失等。

1.2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与环境成本控制的都是从价值的角度考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两者的差异是其概念内涵的范围大小不同,循环经济是从价值的角度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效益主要体现为清新的空气、健康舒适的人类生活环境,环境成本主要表现为企业为进行清洁生产及污染排放控制方面的费用开支。

循环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社会、企业、公众三方。社会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将废弃物接受为生产要素后可得到的好处,以及从节约使用资源中得到的好处,这会增加企业的收益。受污染者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如果企业不采用循环方案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受污染者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等将受到损害。从这个角度来看,受污染者的利益是一个负值,是需要得到保护的一方。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情,也不仅是政府的事情,它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它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的大力推动、公众的热情支持。在技术上可行的“循环”在实践中不一定会变成“经济”行为,推动循环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把利益当做连接各方的重要纽带,协调好循环经济各方的利益关系,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资源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使污染者承担治理成本,使受害者得到补偿。这样,循环经济才会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经济形态,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如果忽略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方主体的利益要求,循环经济就很难真正“循环”起来。

人类经济活动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通常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线性经济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传统的“用完就扔”方式;二是仅仅让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起作用的资源恢复方式;三是包括整个“3R”原则且强调避免废物优先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方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所以只有第三种资源利用方式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所谓“零排放”是指无限地减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直至为零的活动:即利用清洁生产、“3R”原则及生态产业等技术,按照避免产生一循环利用一最终处置的废弃物优先处理顺序,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从而不给大气、水体和土壤遗留任何废弃物。从环境成本控制角度看,污染排放最小化以至零排放的循环经济理念一方面直接减少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费用,另一方面减少环境资源因数量消耗或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环境资源价值损失,由此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降低。

2当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来说,都应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将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产品存在的全过程。而传统的成本控制只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约束和调节,纠正偏差,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它没有考虑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与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相违背。具体表现在以下不足。

2.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及其处罚力度相对比较宽松,加上地方政府出于地方财政税收收益的考虑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也不足,至今也未建立起企业环境污染的影响评价体系,无法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进行测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在实践中大多采用事后处理法,体现的是末端治理理念,具体表现为在污染发生后企业设法予以清除,核算时把已经发生的有关环境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这种方法并不改动原有生产工艺流程,只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据统计调查分析,由于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缺乏单独的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许多企业受短期利益行为驱使,采用事后处理法,不仅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而且对己经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也不积极,从而导致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治理支出巨大,不少企业甚至因此陷入财务危机。

2.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成本收益不匹配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耗费与补偿的有机统一,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只核算微观的经济成本,对环境成本计量只考虑了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对潜在的环境成本忽略不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它忽略了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易使企业虚增收益,间接鼓励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另一方而,企业在成本控制中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注重企业内部实际成本降低途径的选择,而忽视供应与销售环节成本的发生,忽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没有具体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实现;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成本,不能预先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成本(如在产品出口受到限制时,才想到要控制环境成本),这样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从而限制了企业长远发展,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要求。

2.3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三废”的处理上,不能把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的范围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环境成本。在企业成本核算中也没有包括环境成本,对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均没有考虑,更没有将其纳入成本控制范围,因而企业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同时,由于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和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子确认。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也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对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内在的风险。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从四个环节入手:源头上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加工过程中增加环境补贴和税收优惠,结果环节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成本,从总体上加强环境评价与信息披露,降低循环经济实施的交易成本。

3.1提高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促使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的初始市场价格普遍偏低,致使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动力相对不足,阻碍了循环经济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如2012年江苏工业用水的价格为每吨2.15元,循环利用废水的成本为每吨2?3元,企业没有循环利用废水的经济动力。过低的自然资源初始价格使得节约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也使循环利用废弃物和环境污染治理不具备技术经济比较优势,形成了所谓“循环不经济”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在企业的推广应用。自然资源初始市场价格过低的根源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矿产资源产权不清,管理混乱,国家投入的巨额资源勘探费用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大量矿产资源被一些人利用各种途径私挖乱采,造成矿产资源开采成本过低,回采率不高。二是国有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资源使用费偏低,如煤炭资源税每吨只有3?5元,占市场价格的比重不足3%,更有造成少数人低价甚至无偿使用国有矿产资源。地下水和河流径表水的取水费过低,如黄河上游的一些支流取水费每吨不足0.2元。三是资源开采企业以矿工恶劣的劳动条件和极低的工资待遇为代价换取资源产品的低成本和销售暴利。因此,进一步理清和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提高部分自然资源的税收比率,制订严格的维护矿工生命财产安全和合理工资待遇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措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开采成本,使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真正反映其价值,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3.2提高污染物排放成本,促进循环利用废弃物

我国发生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环境成本被大量低估,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成本要素构成并进行计量与核算,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成本。这使得我国企业的产品低价格建立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代价之上,也使得以保护环境为目标而循环利用废弃物不具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企业作为其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为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弃及污染物排放负责,也应当为其产品在使用及报废过程中可预见的废弃及污染物排放负责。所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应控制和减少废弃及污染物排放,对无法通过循环利用达到无公害利用的废弃物,需要交纳相应的排污费,将排放污染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废弃及污染物排放形成的环境成本成为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影响产品的价格形成,推动企业循环利用废弃物以降低环境成本,提高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比较经济效益。因此,以产品制造商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核心,实施产品生产者的环境责任延伸制度,使制造商对其产品在消费使用及报废回收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迫使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企业增加生态设计和环保投入,以有效地进行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理的方式设计和生产产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3.3建立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加强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人们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保护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将纳入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实行环境保护指标一票否决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企业环境污染影响及环境治理投入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防止企业将环境成本外部化,企业应建立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体系,详细核算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发生的成本费用及产生的环境改善结果,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披露,进而申请获得环境补贴和相关税收政策优惠。当企业总体上获得的环境收益(含环境补贴及税收优惠等)大于环境投入时,企业便获得了进行持续循环的环境治理投入的经济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聘请有关环境专家、管理专家各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研,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以及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

3.4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行环境补贴政策

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国际上进行环境保护普查采用的经济手段,它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意识,引导企业和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将筹集的资金用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投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征收排污费等方式促进环境保护,且征收范围和力度较小,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与国际上通行的环保税收体系的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改革和完善资源税收政策,设计和开征专门的环境保护税,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对环境污染相关的课税项目进行详细的界定,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课以重税,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措施。征收环境保护税将会筹集到大量资金,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推行环境补贴政策提供资金保障。很多企业进行污染物处理和再生利用废弃物是因为受制于环境保护法的约束,他们通过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为社会带来了环境效益,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性,但很可能只具有很低的回报,甚至是负的经济效益。这实际上是政府对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与核算不准确以及环境治理责任归属划分不适当带来的政策缺失,企业应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其产品发生的环境影响负责,并将支付的环境治理费用体现在产品价格中,对企业在清洁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投资进行财政补贴,变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为环境保护预防成本,建立一种良性的环境治理的价值链循环。政府通过收缴企业环境污染费及税收调节等政策获得社会环境治理的资金,再利用外部效益内部化的方式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环境补贴和综合的政策支持,如对从事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的企业活动给予减免税优惠,对资源节约使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给予财政支持、提供融资条件优惠和土地利用优惠等措施,以降低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的成本,提高再生资源的价格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5政府搭建平台,降低循环经济的交易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

由于企业循环利用废弃物和环境污染治理具有良好的环境外部性效益,各国政府都通过各种措施推动这种外部性效益内部化,除了进行环境补贴和税收优惠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利用自身资源搭建平台,进行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服务,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通过绿色采购、同等条件下市场准人优先等政策,降低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并且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循环经济企业产品,保证其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从而降低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的市场交易成本。二是政府投资兴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为

篇10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发展模式,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输出,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消耗和浪费拉动经济增长,其特点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既浪费资源又危害环境;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显著特点是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方面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重视的是长远利益;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多追求短期利益,对长远利益考虑不足。循环经济是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因此,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单独的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进去,忽视了可回收废弃物的价值,导致核算内容不完整。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价值进行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缺乏有效的会计计量方式进行计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从实质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在于增加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会计目标在吸收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内涵,在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具体目标是:(1)科学地核算企业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务会计事项,提供全面的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2)合理地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以使对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具有知情权的内外部需求者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主体假设与传统相比有所扩展,内部化了传统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增加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范畴;核算范围和报告范围也得以延伸。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下成本费用的递延、跨期摊销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持续经营假设;循环经济下提供会计报告,需要会计分期假设。

3、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循环经济会计非常注重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和报告,因此,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由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在特殊情况下,应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只有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三)循环经济会计对象

循环经济会计报告的范围包括其发展循环经济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种财务会计事项,尤其关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和效益,末端治理形成的债务和支出,企业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政策等。

(四)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l)企业在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2)企业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促进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会计对象,增加会计科目

为了科学核算循环经济会计对象,应增加循环经济会计科目。增加循环流动资产、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资产折旧等资产科目;增加循环负债、治理污染专用基金等负债科目;增加循环资本等所有者权益科目;增加取得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循环收入以及改善环境资源取得的收入等收入科目;增加自然资源成本、环境保护支出、回收废弃物的支出等费用科目;增加循环成本、社会成本等成本科目。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纪人,由于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因此,衡量企业业绩时,必须把经济与社会影响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不仅向投资者、债权人,更应向政府管理机构等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其需要了解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等与循环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取精去劣地学习先进的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的经验,在已经颁布的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框架法律、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法律,构建完备的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以规范和引导企业及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的行为,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法律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