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土地调查;土地测绘技术;应用;遥感测绘技术

伴随着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有效的利用和管理,传统形式上的测绘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土地管理工作,因此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才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现代测绘技术相较于传统形式上的测绘技术在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上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和优化。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在我国土地开发应用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着重阐述和分析我国目前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的相关内容,在现代测绘技术内容阐述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现代测绘技术的主要应用,这样才能够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进行综合性阐述,才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1 简要叙述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对于目前土地测绘工作的主要意义

相较于传统形式上的测绘技术,现代测绘技术包含的内容更加的广泛和丰富。这主要是现代测绘技术完美的融合了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进行土地测绘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现代测绘技术主要包括了三项现代技术,首先是测绘过程中的全球定位技术;其次是测量过程中的遥感技术;最后是测量过程中的3S测绘技术。除去上述三种主要的现代测绘技术之外,还有很多的现代测绘技术在实际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范围以及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没有上述的三种现代测绘技术突出。现代测绘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目前已经基本涵盖了土地测绘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今天,在进行土地测绘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土地调查工作,土地规划工作以及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土地测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伴随着我国土地测绘工作过程中的现代化要求,自动化要求以及智能化要求,现代测绘技术已经在逐渐的呼应和改变发展。根据目前实际应用的反馈来分析,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土地资源测绘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不仅仅实现了我国土地节省的目的,还在土地可持续化应用规划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工作中的应用已经给我国的土地测量带来了非常深远的意义,具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潜力。

2 简要叙述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的应用调查

2.1 在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的过程中要对实际的土地现状进行相应的勘察

在现代测绘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进行的就是针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勘察。在土地资源勘察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主要的工作流程为现场的实际勘察,现场的实际测量,对现场测量数据的校正,根据现场测量结果进行图片编辑以及对相应的测量结果的管理以及保存等流程。在实际的土地勘察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流程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勘察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一环节和流程进行细致的衔接。目前在土地勘察的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比例为1:1000,通过这种形式的测量数据在图纸中进行数据体现。在现场土地勘察的过程中使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全站仪测绘解析法。通过对于数据的测量将数据传输到电脑进行保存。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测量数据的分析和绘制。

2.2 在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的过程中要针对土地的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

在现场土地测量结束之后,我们就会根据现场的测量数据来进行实际分析,我们分析的重点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土地的可利用空间;其次是土地的数据信息分析;再次是土地的结构分析,最后是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分析。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能够得出土地的开发评估。根据土地开发评估数据同相似的土地资源进行比较得出综合性的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效果,找出土地资源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和办法。特别是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对土地测绘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土地资源的无谓浪费,避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直接损失或者是间接损失。

2.3 在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的过程中要依托现代测绘技术找出土地资源的未来发展潜力

对土地测量数据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能有效的分析出土地资源的发展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扩展土地的利用有效途径。在土地潜力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首先是单指标土地资源潜力评估;其次是综合指标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的潜力评估还能够为日后土地资源升级改造整合提供便利。

3 简要叙述我国现代测绘技术以及土地测绘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简述现代测绘技术中3S测绘集成技术的应用

3S集成技术是一项整体技术的综合,由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而来,实现土地的监测、应用分析和管理等内容。随着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日渐完善,其在土地调查的应用逐步得到拓展,所包含的功能有数据采集、分析和产品的利用等,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高精度调查和动态监测,达到实时化、全方位、精确化的监测模拟。

3.2 简述现代测绘技术中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

全球定位技术发源于军事领域,由于其具有高精度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满足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要求,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土地测绘中得到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球定位技术的基础是通过全球定位的24颗卫星,通过卫星数据接收装置获取信号,接收的信号具有全天候、无障碍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土地信息的精确测量。

3.3 简述现代测绘技术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是计算机设备,通过专业软件对土地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归总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的影响因素比较广泛,如土地的环境因素、地形因素、土地的风土人情、土地的区域地段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处理,可以加快信息获取的速度,经过软件的处理以数字和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翔,丘小春,叶科峰.浅谈全州泥石流灾害中的应急测绘技术[C].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刘万利,张伟.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C].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题;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获得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途径:

一、端正态度,善读巧记

现在很多学生出现厌学地理,是地理知识学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种现状,应当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养成阅读、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教师可通过课例分析,指导阅读,使学生学会找出重点,理清结构,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加强记忆。如在学习“天气”“气候”概念时,内容不多,但不少学生只会一字不漏地死读,容易混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把它归纳为:“天气具有短期、多变的特点”,“气候是多年来比较稳定的”这样去区别,再加上一些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成语、古诗等加以分析,学生就容易记忆。如:清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昆明四季如春;极地地区全年严寒等等。

二、创设条件,激发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是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可依据教学要求,一方面充分挖掘地理教材本身的趣味“矿藏”,一方面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不断引入课外趣例,“旁逸斜出”,把教学内容融化在其中。可采用观看地理图像,讲述地理现象,链接地理新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有趣。

三、深入挖掘,巧设疑问

提问是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适时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如在学习“土地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预先根据“识记”这一层次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下列提纲性的思考题:1.什么叫土地?它的影响因素、作用、利用分类是什么?2.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3.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基本国策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提纲自学课文和地图,完成“识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当学生完成“识记”这个教学目标后,教师又及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课文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4.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各个特点的成因与表现,并指出构成上的特点。5.当前世界和我国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主要表现有哪些?6.我国土地利用与保护措施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索,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这种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疑问――思考――讨论――解疑的学习氛围中,直至完成对本课重点、难点的理解。最后再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灵活性大、涉及面广的问题:7.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优缺点。8.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培养学生应用、评价、综合等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疑而思,思而解疑,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因势利导,启迪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都会去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遇到难点、疑点,渴求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时,教师不是急于给学生于“鱼”,而是着重于教学生怎样去“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在北极上空或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呢?这时,教师只需拿出地球仪,转动给学生看,学生在观察中受到启发,经过思考,然后就会做出回答。所以,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诱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深入浅出,利用直观的手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性高,教师教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

五、归纳总结,练习深化

篇3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

(1)指出我国“三大荒”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

(2)简述“南大仓”发展橡胶生产、“西大仓”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我国东北黑土区现有大型侵蚀沟25万多条,每年仅因侵蚀沟吞噬耕地而损失的粮食高达40多亿千克。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北大荒”黑土侵蚀的原因与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解析 本题以我国“三大荒”到“三大仓”的农业地位转变为背景,考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1)(2)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影响“三大荒”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和有利条件。“南大荒”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但地形起伏较大。“西大荒”地处西北内陆,光照充足,但水源缺乏。“北大荒”地处东北,地形平坦,土质肥沃,但纬度高,热量不足。(3)材料三说明“北大荒”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由于过度垦荒导致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因此必须加强植被保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实施工程措施。

答案 (1)南大荒:地形起伏大。西大荒:水源短缺。北大荒:热量不足。

(2)南大仓: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西大仓: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措施: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打坝淤地;③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

推进工业化是区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如政策倾斜、位置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地区积极斥资办厂,推进工业化进程,经济实力大增。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使这些地区发展变化令人瞩目。

例2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4)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解析 本题以社会热点事件(上海滨海地带开发)为背景,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根据等深线的分布可知,淤积作用明显的是水深较浅的乙、丁两处,水深大于5m的是甲、丙两处。(2)读图4可知,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都分布在沿海港口附近地区;微电子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影响其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技术。(3)结合材料提示“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和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来分析。(4)抓住关键词“F围垦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重点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方面来分析。

答案 (1)乙 丁;甲 丙

(2)临江濒海、位于郊区;技术与高素质人才

(3)①滨海地带,用地充足、环境条件好;②靠近装备产业基地、临近洋山港,有产业支撑与居住需求;③交通条件好,对外联系方便。

(4)①严格工业企业准入,防止传统工业企业的过度引进;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防止土地资源浪费;③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防止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④做好海岸带防护,防止台风等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与破坏。

1.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Ⅲ耕地缓慢减少区Ⅳ耕地基本持平区][30°N][115°E][110°E][武汉][长][江][江][长][Ⅰ][Ⅱ][Ⅲ][Ⅳ][Ⅲ][Ⅲ][Ⅱ][Ⅰ]

材料一 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 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图中两个I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3)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1.(1)I区分别位于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湖区。西北部山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退耕还林,东部平原、湖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快速城市化和退田还湖。

篇4

关键词:内蒙古;太阳能;光伏发电

1 内蒙古背景

1.1 中国能源背景及发展趋势

在当今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属于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是越用越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在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更加速了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足够开采41年,天然气可采量为61年,煤炭可采量为230年。可见化石能源的可采量已经屈指可数了,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中国的能源资源储量形势严峻。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除太阳能以外,中国各种一次能源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需求面临着严峻挑战。

1.2 中国太阳能资源及发展规划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京都议定书的签订,环保政策的出台和对国际组织的承诺,给太阳能利用产业带来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太阳能利用产业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同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中国能源战略的调整,使得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会。

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即20gw),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于2010年上报国务院待批,与“十一五”不同,新兴能源产业包括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在政策的支持下将迅速成长,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局面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有效改善,预计2015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500万千瓦。

1.3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简述

如图1所示,疆域辽阔,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东西直线距离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为1700多公里,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即为内蒙古高原。内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 3400小时以上。

图1 内蒙古政区图

2 内蒙古地理、气候情况

2.1 内蒙古地理情况

简称蒙,省会为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包头市、赤峰、乌兰浩特、乌兰察布、乌海、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

疆域辽阔,地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起东经126度29分,西至东经97度10分,北起北纬53度20分,南至北纬37度20分,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东西直线距离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为1700多公里。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即为内蒙古高原。

2.2 内蒙古气候情况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减到零下32℃,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

内蒙古位于蒙古高原,全年降水较少,多晴朗天气,云量低,相对的日照时间就长,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水平表面太阳辐照度年总量为4.5×105j/(cm2·a),年平均值为4.8×105j/(cm2·a),仅次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全国第三位。太阳辐射峰值出现在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兴安盟、通辽市西部、赤峰市等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内蒙东部地区,年总辐照度的区域分布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不均匀递减。最高地区达6.5~7×105j/(cm2·a)之间,东部太阳总辐照度多在2.8~3.4×105j/(cm2·a)之间。这是由于内蒙古的地势决定的,西部地区地势较高,而且空气干旱,对于太阳光的吸收较弱,而东部地区因为地势较低,空气相对湿润,对太阳光的吸收较多,辐射量较小。内蒙古的直射辐射年总量在2.1~3.9×105j/(cm2·a),年平均直射辐射为2.9×105j/(cm2·a)。直射辐射峰值点一般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和兴安盟一带,谷值点分布在赤峰和吉林交界一带,峰值为谷值的2倍。

3 结束语

幅员辽阔,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与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内蒙古已得到了大力发展。伴随相关国家及地方政策的逐步落实,未来内蒙古太阳能光伏产业必将迎来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王呈,范楼珍.通过《bp世界能源统计2008》解读中国能源状况[j].应用能源技术,2009(02).

篇5

关键词:绿色施工、暖通空调安装。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保护;二是土地资源的保护。水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场地四周原有的地下水形态,在施工中,尽量减少抽取地下水。土地资源保护主要是指防止施工中使用的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污染地面,以及污物排放的过程中污染土地。一般情况是加强工人的环保意识,对其进行有毒、害物品如何处理的教育,对废弃油罐、废弃机油等采取专门处理。

1、扬尘控制

扬尘是施工现场主要的环境影响目标,不仅对场所内形成危害,还会对场所外形成不良影响,严峻时将导致投诉,危害企业形象。现场采取洒水清扫办法,但应尽量不运用自来水,不能由于操控扬尘而形成水资源糟蹋;易飞扬和细颗粒建筑材料关闭寄存,余料要及时收回。能够采用管道或笔直运送机械进行高空垃圾清运,高层建筑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采用笔直运送和塔吊的办法。

2、空气污染控制

2.1尽量采用预留孔、洞、槽的工艺方法,若要开凿应采取封闭围挡和必要的洒水控制扬尘措施。

2.2砂轮切割机等机具应有防尘措施,作业区内目测扬尘控制高度应小于0.5m。

2.3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对离场车辆轮胎进行冲洗,运送建筑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车辆应采取封闭措施。

2.4建筑物内垃圾清理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通道由上而下、由内至外进行输送。

2.5保护施工现场的植被,施工场地硬化,专人洒水及清扫,防止灰尘飞扬。

2.6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队环境造成的影响。运输、装卸、储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必须采取密闭防护措施。

2.7现场目视无扬尘,控制废气、烟雾及粉尘排放,控制使用油漆、涂料、胶水、溶剂等有害气体排放,对排放有害气体的机动车、柴油发电机等定期进行检修。

2.8气体污染。各种化工溶剂、胶水、涂料、油漆等要设专用通风良好的仓库摆放,使用时采用通风措施。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节约材料(包括周转材料)一直是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每个工程项目都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

3.1材料的选择

施工应选用获得环保认证,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契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材料;工作设备、生活区设备,可选用活动板房,周转运用。现场工作途径选用可拆卸再运用的钢平台,抛弃钢材做脚手架等防护办法重复运用。现场的一些楼梯保护板选用收回的木板重复运用。

3.2材料节约

①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②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整齐、美观,措施得当、建立健全保管制度、责任落实。③选用合适的材料运输工具、装卸方法,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⑤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⑥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3.3资源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

①优先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②采用工业化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废料与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物。③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卸回收材料,使用装配方便、周转、可利用的材料。④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流向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利用就尤为重要。施工现场一般要求生产、生活用水分开计量,生活用水设施均为节水型器具,并制定每人每月定额用量,以确保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4.1节约用水

现场安装水表,办公室、生活区均采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龙头、脚踏淋浴开关、节水型阀门,公共厕所采用自助冲洗装置。管道水压试验用水的循环使用。

4.2水资源再利用

4.2.1雨水充沛,建立雨水收集装置。可用作进出车辆的清洗,道路洒水、降尘,混凝土养护等。

4.2.2冲洗现场机具、设备、车辆用水,应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4.2.3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进行水质检测,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暖通空调安装工程绿色施工的节能技术措施

5.1空调机组、锅炉附属设备、管道、管件及阀门的节能性能及技术参数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保温系统外表应无损伤、密封应良好,各项验收记录、技术文件应齐全、完整。管道的搬运和在安装阶段,不得损坏和降低空保温节能技术参数。

5.2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应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对其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

5.3风管的制作:风管与部件、风管与土建及风管间的连接应严密、牢固,风管的严密性及风管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和漏风量,应符合规范标准规定。

5.4需要绝热的风管与金属支架的接触处应有防热桥的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5.5凝结水管:保温层接缝处不允许外露保温保冷层,管与其吊架之间须垫入与保温层同等厚度的经过防腐处理的配套垫块,以防止产生冷桥。

5.6节能绝热材料的粘贴应牢固、铺设应平整;保温材料应按规定的密度压缩其体积,疏密应均匀。防潮层与绝热层应结合紧密,封闭良好,不得有虚粘、气泡、皱褶、裂缝等缺陷。防潮层的立管应由管道的低端向高端敷设,环向搭接缝应朝向低端;纵向搭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并顺水。

5.7节能专项方案:应对节能工程的工艺标准、节能工程验收内容,达到的质量标准,应有明确规定,交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二、暖通空调安装工程施工检测的节能技术措施

1、通风与空调体系装置完毕,应进行通风机和空调机组等设备的单机试运转和调试,并应进行体系的风量平衡调试。单机试运转和调试成果应契合规划需求;体系的总风量与规划风量的允许误差不该大于10%,风口的风量与规划风量的允许误差不该大于15%。

2、空调节能工程智能化监测:按设计要求监控室内温度,监控空调保证室内设计温度的能量消耗,在室内温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智能化监测装置自动控制节约能源。

3、空调与通风体系功能检查:建筑设备监控体系应对空调体系进行温湿度及新风量主动操控、预订时刻表主动启停、节能优化操控等操控功用进行检查。应着重检查体系测控点(温度、相对湿度、压差和压力等)与被控设备(风机、风阀、加湿器及电动阀门等)的操控稳定性、响应时刻和操控作用、节能操控状况,并检查设备连锁操控和故障上报的正确性。

4、锅炉及附属设备系统功能检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系统负荷调节和节能优化控制。检测时应通过工作站对系统设备控制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查设备运行的联动情况。核实锅炉及附属设备系统功能系统能耗计量与统计资料。

5、临时设施

施工临时设施结合日照和风向等自然条件,合理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和外窗遮阳设施。使用热工性能达标的复合墙体(注意防火问题)和屋面板,顶棚宜采用吊顶。

6、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尽量减少施工用地。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等;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多层水泥活动板房等可重复使用的装配式结构。

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应根据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布置,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结束语

在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可采取的绿色施工措施很多,需要项目管理人员人人参与,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结合项目特点,稳步扎实地开展,既可以满足国家节能降耗的要求,也可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效益。机电安装企业要着力于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研发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实力。

参考文献

[1]耿小军.暖通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4,21:65.

[2]郭思元.暖通设计优化分析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4,35:145-146.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 领域 作用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U41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197-01

一、工程测量概述

工程测量是研究各项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源于生产实践且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一门应用科学。工程测量是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它的服务和应用范围包括地质、交通、城建、能源和国防等各领域。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不断对测量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兴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方法和内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

二、工程测量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测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测量信息是最重要的基础信息之一,各种规划和地籍管理,首先要有地形图和地籍图。另外,在各项工农业基本建设中,从勘测设计阶段到施工、竣工阶段,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测绘工作。在国防建设中,军事测量和军用地形图是现代大规模的诸兵种协同作战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至于远程导弹、空间武器、人造卫星或航天器的发射,要保证其精确入轨,随时校正轨道和命中目标,除了要测算出发射点和目标点的精确坐标、方位、距离外,还必须掌握地球形状、大小的精确数据和有关地域的重力场资料。在科学实验方面,诸如空间科技技术的研究,地壳的变形、地震的预报等都要应用测绘资料。所以工程测量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列举一些如下。

(1) 城乡规划设计和发展离不开测量。我国城乡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和村镇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规划与指导,而搞好城乡建设规划,首先要有现势性好的地图,提供城市和村镇面貌的动态信息,以促进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2)资源勘察与开发离不开测量。地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需要人们去开发。勘探人员在野外工作,离不开地图,从确定勘探地域到最后绘制地质图、地貌图、矿藏分布图等,都需要用测量技术手段。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如重力测量可以直接用干资源勘探。工程师和科学家根据测量取得的重力场数据可以分析地下是否存在重要矿藏,如石油、天然气、各种金属等。

(3)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离不开测量。铁路公路的建设从选线、勘测设计,到施工建设都离不开测量。大、中水利工程也是先在地形图上选定河流渠道和水库的位置,划定流域面积,诸流量,再测得更详细的地图(或平面图)作为河渠布设、水库及坝址选择、库容计算和工程设计的依据。如三峡工程从选址、移民,到设计大坝等测量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离不开测量。建设现代化的农业,首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摸清土地“家底”,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各地区的具体条件,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测量为这些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地貌图,反映出了地表的各种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发育程度等,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土壤图,表示了各类土壤及其在地表分布特征,为土地资源评价和估算、土壤改良、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程测量的发展展望

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的网络化。现代工程测量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精确、可靠、快速、简便、持续、动态、遥测、实时。

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系指测量内业和外业工作已无明确的界限,过去只能在内业完成的事现在在外业可以很方便地完成。测图时可在野外编辑修改图形,控制测量时可在测站上平差和得到坐标,施工放样数据可在放样过程中随时计算。

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主要指数据的自动化流程。电子全站仪、电子水准仪、GPS接收机都是自动化地进行数据获取,大比例尺测图系统、水下地形测量系统、大坝变形监测系统等都可实现或都已实现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用测量机器人还可实现了无人观测即测量过程的自动化。

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主要是指通过程序实现对自动化观测仪器的智能化控制、管理,能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判断和处理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是指成果的形式和提交方式,只有数字化才能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管理。

测量信息管理的可视化包含图形可视化、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

信息共享和传播的网络化是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锦上添花,包括在局域网和国际互连网上实现。

展望未来,工程测量学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象、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如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显微测量和显微图像处理;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GPS、GIS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大型和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以及质量控制将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一个热点固定式、移动式、车载、机载三维激光扫瞄仪将成为快速获取被测物体乃至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及地形信息的重要仪器。

・数据处理中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辨识将成为工程测量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一维、二维到三维乃至四维,从点信息到面信息获取,从静态到动态,从后处理到实时处理,从人眼观测操作到机器人自动寻标观测,从大型特种工程到人体测量工程,从高空到地面、地下以及水下,从人工量测到无接触遥测,从周期观测到持续测量。测量精度从毫米级到微米乃至纳米级。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对工程测量学的要求愈来愈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新成就,为工程测量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从而推动了工程测量学的不断发展。而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又将直接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青岳,陈永奇.工程测量学[M]. 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篇7

【 关 键 字 】路线 地形 选线 平原区 山岭区 丘陵区

选线即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和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综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该工作贯穿公路于设计工作的各个阶段,是进行公路设计时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试图将公路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类别及特点分类;并浅显的讲述不同类别的选线方法经验及注意事项,供各位同仁参考。

1选线的目的及总体原则:

公路线形是构成公路的骨架,它支配着整个公路规划、设计和施工。线形设计良好与否,对行车安全、舒适、经济、协调、美观等都具有决定性影响。线形选择涉及诸多因素,如线形指标、工程造价、地形条件、景观协调、运营效益等等。因此,路线设计要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应考虑的问题: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路线主要控制点、线形技术指标、工程规模等多方面因素。

1.1选线的目的

根据国家建设计需要,结合自然条件,确定道路的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确定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或实地选线,确定路线的平面位置。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达到统一,且行车迅速安全、经济舒适、构造物稳定耐久及易于养护的目的。

1.2选线的总体原则

1、路线基本走向的确定要综合考虑;

2、注意贯彻工程经济与营运经济相结合;

3、与农业相配合;

4、考虑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

5、重视环境保护;

6、处理好路与桥的关系;

7、选线应注意结合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分离式断面的布设。

2公路路线与地形类别

公路路线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平原区路线、丘陵区路线和山岭区路线,如下:

2.1平原区

1)平原区特点

地形特征:地面起伏不大;耕地较多;居民点、建筑设施较密,土地资源较宝贵。

地质和水文条件特点:不良地质现象较少,会有软土和沼泽地段;地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河流较宽阔,河床低浅。

2)平原区选线要点

因平原区的地面高差变化微小,其平面线形可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已大半径及直线线性为主,使之尽量平顺便捷。但应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同时也不能随意急转弯,在避让局部障碍物时要注意线形的连续、舒顺。

纵断面设计应为技术指标高限的纵坡坡度及坡长为主,综合考虑结构物的布局及沿线排水防护设施的分布,合理确定纵坡高度;避免起伏频繁但不宜过于平缓。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矮路堤为主。

2.2山岭区

1)山岭区特点

地形特征: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线形差,难度大)山水相隔,山峦重叠,山高坡陡,谷深流急,地形曲折复杂,山脉水系清晰。

地质和水文条件特点:岩石多、土层薄、地质复杂(影响路线的位置和路基的稳定)。水文条件复杂。气候多变。

2)山岭区选线要点

山岭地区路线一般以顺山沿河布设,必要时横越山岭。按路线通过部位的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线形。

(1)沿河(溪)线:是沿河谷两岸布线。该路线走向明确,傍山临水,更好发挥公路的效益。但一般受洪水威胁较大;测设和施工困难;防护工程较多致使工程造价大。

设计中应注意河岸的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宜选择阳坡面或者迎风面;宜选择城镇居民工矿分布较密集一岸。同时要注意跨河换岸位置的选取。平面位置的选取应合理利用有利地形尽量避绕不良地质及施工难度大的路段,宜与沿线河流相结合,达到美观平顺。

纵断面设计中,通过对于当地地形地貌地物的分布,不良地质情况及设计洪水位的了解,合理确定路线整体高度,纵断坡度整体走向宜沿河(溪)流向相同,注意横断面的情况,避免造成较大的工程量。同时考虑平、纵、横的结合。

(2)越岭路线:布线较为灵活;受洪水威胁较小;同时线形差、指标低、施工和运营条件相对较差。

在设计时,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案三者间的关系。展线的方法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等。结合不同地形及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方式展线,逐渐升降纵坡,克服高差。垭口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展线的需要。

越岭路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平均纵坡及纵坡长度应严格遵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一般不应设置反坡。由于越岭线平面曲线率高,纵断竖曲线变坡点较多,因此要注意平纵结合及视距要求。

(3)山脊路线:当路线走向与分水岭方向一致,且分水岭平面不迂回曲折,各垭口间的高差也不过分悬殊时,可采用山脊线。山脊线一般里程短,土石方工程量小;水文、地质条件好,路基病害少,稳定;地面排水条件好,桥涵构造物少。但山脊线线位总体高度较高,空气稀薄,冬季云雾、积雪、结冰较大,对行车和护都不利;远离河谷,砂石材料及施工用水运输不便;大部分山脊线远离城镇,服务性差。

选线时应注意控制垭口、侧坡选择以及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三者的关系。垭口最好选择与路线总走向一致且标高较低利于展线的垭口。不需展线或少量展线而又靠近路线总走向的较低垭口为最理想。

纵断面设计中,一方面要满足结构物净空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控制路线整体高度,总体纵坡走向宜与山体相结合,与山脊延伸坡度一致。

2.3丘陵区

1)丘陵区特点

丘陵区包括微丘和重丘,它们介于平原和山岭间,其特点是宽脊低岭,山形或聚或散,迂回曲折,地面起伏多变,相对高差较大。根据地形起伏大小丘陵地区路线分为:微丘区路线和重丘区。

微丘区起伏较小,地面自然坡度在20度以下,山丘、沟谷分布稀疏,坡形缓和,相对高差在100m以内,而且有较宽的平地可以利用。

重丘区起伏频繁,相对高差大,地面自然坡度在20度以上,山丘、沟谷分布较密,且具有较深的沟谷和较高的分水岭,路线平、纵部分受地形限制。

2)丘陵区选线要点

选线活动余地较大,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恰当地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设计中应注意:

(1)地势平坦的地带,应按平原区以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尽量走直线;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沿匀坡线布线,让纵坡均匀变化;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起伏地带也属于具有横坡的地带,特点是地面横坡较缓,匀坡线很迂回。

(2)平纵横相互制约影响较大,路线应随地形的变化布设,在确定路线平、纵面线位的同时,应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同时还应注意纵向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废方和借方。不应只顾纵坡平缓,而使路线弯曲,平面标准过低;或者只顾平面直捷、纵坡平缓,而造成高填深挖,工程过大;或者只顾工程经济,过分迁就地形,而使平、纵面过多地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指标。

(3)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汽车专用公路和二级公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或高架桥的直穿方案;三、四级公路则宜采用绕越方案。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

生态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将生态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不仅研究用于研究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也用于研究人类活动作用与环境周围的相关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发现生物的多样性,将生态学扩展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在研究的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需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让环境地质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生态环境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专门研究生态环境学的文章其实并不常见,尤其是对于地质生态学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特征判定。探索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将生物体作为研究主体,却忽视了其中的地质学部分。生物环境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地质学作为一个非独立的生物系统,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影响的作用下,将其中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分析作出总结性的变化,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水与土地以及其他的能源资源,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水与土地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保护。

二、生态环境地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人为性

人力社会与自然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相互探索。环境科学与生态环境地质学等多个领域永远是人类值得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新知识。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除了由自身环境演变而成的基础上,还存在人为破坏的因素,由自然因素演变而成的称之为自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而人在其中起到了间接性的作用。为创造经济价值,人不断地勘探新的环境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无疑增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由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内部结构与外在因素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当人为的作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时,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也会逐渐降低,则难以维持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部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就是在环境进行维持稳定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人類活动愈加频繁,这使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不可逆性。

(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具有地质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区域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有着明显的地质原因,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例。冰岛地表有冰雪覆盖,火山爆发导致岩浆影响区域温度升高,大面积冰雪快速融化超出河流排水能力,导致洪灾泛滥。而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硫和大气中水分充分作用后形成酸雨进入海洋造成海水酸碱度变化,严重影响海洋地质生态环境。再比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减少或大量冰雪融化。冰雪融化为水,冰川的储水减少而使得长江、澜长江等河流上游径流量和水位在短时间大量增加,引起洪涝或泥石流灾害;冻土的减少则会使得高原覆盖的植被发生变化,植被对水分的调节作用降低会造大量成水土流失。

三、开展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建议

(一)注重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关系

地质环境与地壳内作用的强度和质量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演变,而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例如地震、泥石流等,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建议决策机构在对灾害研究之前就应该做出具体的、前瞻性的战略调整。既要使得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受到较小的灾害影响,又要大力整治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二)加强对生态地质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在良性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调节。所以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应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模式化的理论方法,建立优化的模型,为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在蒙受巨大损失后再进行整治。

(三)对陆地水以及土地资源退化的重视

陆地水环境的变化对淡水资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各种水资源都干涸就会为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多样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结果就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此,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重视陆地水的变化情况,对保障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监控青藏高原冰川的含量的变化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四、结束语

现代人类对环境的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曾经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者更应该是去了解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然后做出合适的预判,并更好地去适应,且利用科学原理管理人类自己的行为,以防损害自然环境进而危害人类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地质的变化规律和人类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调整和管理人类自身的行为是这门科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水库淹没特点、移民安置

Abstract: han jiang high suited hydraulic project is han jiang river downstream and delta flood control (waterlogged), water supply (including irrigation) two major system is the key project.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population and land covered in engineering design reduces submerged los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tex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ormal storage level backwater scheme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discussed the han jiang (high suited) water conservancy hub reservoir resettlement planning points.

Keywords: han jiang (high suited) water conservancy hub, reservoir submerged characteristics, resettlement

中图分类号:TV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境内,是韩江干流的又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坝址在大埔县高陂镇上游约5km处,距大埔县城、梅州市、潮州市的直线距离分别约为15、50、60km。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6590km2。开发任务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和航运等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初选正常蓄水位为38.0m,校核洪水位为46.29m,其防洪库容为2.037亿m3,总库容为2.937亿m3,电站装机容量为100.0MW,工程等别为Ⅱ等大(2)型。[1]

2 设计洪水标准选择

工程为了减少水库正常淹没和临时淹没而采用补偿凑泄的调洪方式调洪。即当来水小于开闸流量时,闸门关闭保持正常蓄水位;当来水大于开闸流量时,闸门全部开启泄洪,电站停止发电,河道恢复天然状态。因此根据水库运行特点拟定耕、园地,农村居民点、集镇和一般工矿区以及专项设施均采用开闸流量回水标准,林地、草地按正常蓄水位标准。[1]

3 水库淹没特点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属典型的山区河道型水库,主要涉及到梅州市大埔县的高陂、银江、大麻、三河四镇。水库淹没有以下特点:一是水库淹没损失的区域分布平均,库区上下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水库淹没损失涉及到的人口和土地数量多。三是由于库区属山区耕地数量少且可供开垦的耕地数量少,水库淹没耕地比重大。由于水库淹没的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到征地移民设计工作。

4 实物指标分布特点

水库淹没区涉及到的淹没实物指标较为单一,主要为耕地、人口和房屋,淹没影响涉及到的专项和工业企业等其他项目较少。由于属于山区河道型水库,水库淹没实物指标垂向的分布对工程规模的控制性影响较大。

(1)土地

从淹没土地数量角度分析,表1中列出了36米、38米、40米正常蓄水位方案淹没陆地的数量。由表可知,土地分布高程较低,且随着水位升高淹没陆地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呈现明显的山区河道型水库特点。

表1各正常蓄水位方案淹没土地数量(单位:亩)

从淹没土地主要地类角度分析见表2,由表可知三种主要地类均分布高程较低,随着水位升高淹没耕地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园地和林地增长呈递加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库区地形影响,由于水流冲积作用高程低的地区平坦适宜耕作,库区两侧山地地形陡可开发耕地数量少,林地和园地数量所占比重增加。

表2各正常蓄水位方案淹没主要地类数量(单位:亩)

表3列出了防护前和防护后情况下正常蓄水位分别为36米、38米、40米时直接淹没人口数量的基本情况。对比可知库区内人口垂向分布变化明显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在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后三个方案直接淹没人口分别减少了822人、2949人、3398人。主要是由于大麻镇区集中了较多人,在采取防护措施能有效减少淹没人口。

表3 防护前后各方案直接淹没人口基本情况

综上所述,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实物中呈现陆地分布高程较低,且随着水位升高增量呈递减的趋势,并且耕地分布高程低,随着高程增加林地、园地比重增加的特点。人口垂向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

5 农村移民安置初步规划

根据对库区淹没及影响调查分析,至规划水平年(2019年)全库区搬迁安置人口总计737户4030人。需生产安置8043人。

5.1 搬迁安置规划

工程本着对移民负责的宗旨,设计人员及有关部门组织专门班子深入实地,深入到移民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借鉴相关工程的安置方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移民群众地方政府的意见。确定本工程采取本县范围内以集镇为依托,集中、就近(原生活区、耕作区)安置,基本以村为单位选择安置区。具体调查分析如下:

(1)移民本土意识浓烈。工程涉及大埔县4个镇的13个村委73个村小组的737户4030人。如果把各个镇村的移民集中安置,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各镇的移民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而且当地农民本土意识浓厚不愿在异乡生活,且与不同地方的人生活适应性较差。易出现返迁、移民上访等诸多问题,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的群体效应。

(2) 以集镇为依托,集中安置,可以统一解决安置区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甚至基本消除这方面的遗留问题。以集镇为依托,交通较建库前更方便,信息更灵通,原来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可继续从事其原职业,外出打工也将更快捷方便。

(3)就近(原生活区、耕作区)安置,可以尽可能少的改变移民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劳动力可返回原耕作区继续从事原来的农业生产,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结合上述因素,初步确定淹没涉及的移民全部就近安置,移民安置区包括大埔县的高陂镇区、大麻镇青里和银江镇河口等8个安置点。

5.2 集中安置下的生产安置初步规划

库区人均耕地少且可开垦耕地少,难以实施大范围的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安置方案,一次性货币补偿存在失地移民当时受益,钱花完后仍无着落的境地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移民群众地方政府的意见,确定采取以长效补偿为主,少量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安置和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为辅的生产安置方案。

(1)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安置方案

库区涉及镇淹没前的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0.58亩。由于大埔县山多陡峭,属于山多耕地少,且可开垦的山地容量少,淹没前和淹没后库区镇人均耕地,都接近广东省政府规定的每个农民要保证0.5亩的保命田的指标,因而更无法从镇内调剂出耕地来给水库淹没移民耕种,而且现有山林地大部分坡度大于25°,难于开垦新的耕地,因此移民安置难以实施大范围的以土地为依托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进行安置。

(2)一次性货币补偿

此安置方式存在失地移民当时受益,钱花完后仍无着落的境地,以致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多,地方政府也不赞成大量的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安置方式。原则上对少数具备自谋出路、投亲靠友选择远迁的移民可进行本方式安置。

(3) 长效补偿

长效补偿即改变了原有的静态一次性补偿为长期逐年补偿。以工程征用的耕地为补偿范围,以被征用耕地所涉及的承包农户为补偿对象,以库区耕地年产值为补偿标准,按照“淹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以资金的形式对移民进行补偿[2]。长效补偿能够有效的化解人地矛盾,维护移民的长远生计,使移民的生存和发展有保障,确保库区和移民的长治久安。长效补偿能够减少韩江(高陂)水利工程水库淹地不淹房随迁人口,减少了移民远迁后线上资源难以处理问题的难度。更能够使移民不受土地的束缚,开展其他产业的工作,能够保障移民提高收入。

6 总结

目前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处于项目建议书阶段,征地移民的规模与投资是工程规模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分析主要实物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能够对水库的淹没特点更好的认识。移民安置有效的解决移民环境基础设施及移民对环境的适应问题。长效补偿方式有效的化解了库区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并减少随迁人口,保障了移民的长远生计,使移民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刘远新,苏扬,罗涛涛.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淹没、工程征地与移民专题报告[R]. 广州: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12.

篇10

张振晓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根据资料统计,在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将达到十八亿,届时将会对中国的资源带来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土地资源。人口越来越多,导致人均土地面

积越来越少,在保证我国耕地红线的基础之上需要不断建设高层建筑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土地使用困局。高层建筑虽然有其优势,但

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容纳人数多以及其自身的高度导致在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方面需要拥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只有夯实了地基基础,才能保证高楼

建筑的安稳固定;也只有提高地基基桩施工技术,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技术标准和建筑安全,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地基处理;桩基施工;新趋势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和复苏,我国建设事业随着现代化的建设不断得

到发展。我国政府通过带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扩大内需”模式不断提

高我国整体GDP 水平,于是可以看到“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等大量

的建设政策下放,同时还有大量的铁路,公路建设,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

建设大大带动了地基处理行业的发展,扩大了行业范围也对行业的水平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必须保证农用耕地的面积,又加之不断进行城

镇化建设,这样就导致实际上的民用建筑用地越来越稀缺,用地情况越来

越复杂,这就对建设过程中的地基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

以新时代的新科技为基础,不断将地基处理与桩基施工技术推向更节能、

更环保的新型施工范围便是其应有的新趋势。

一、地基的处理技术

现在的地基处理技术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有机融合。回顾历史可知,

在几千年前我国人民就会使用特殊的植物来进行地基的固定处理。自古,

各个地方都会结合本土的地域特点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比如陕西就是用

石灰和黄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那时在建筑地基处

理方面又不断引进了更先进的技术,使地基处理水平在方法上和应用上都

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我国,地基处理技术按照机理不同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通过压

力的方式使地基更加固定,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预先模拟建筑物对地基的压

力来进行预先压力测验,以降低高层建筑的沉降速度,当然,这种方式适

用于土质比较松散的情况。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施加重力、给水使土质加固

或者通过真空的方式等等;第二类是复合式的加固方法。在地基中加入更

为坚固的比如碎石、水泥、混凝土等等,其中孔中强夯素土桩、夯实灰渣

桩、夯实水泥土桩、CFG(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为我国自行开发;第三类是通过更换或者填满垫层使其固定,由于土质本

身具有含水性,所以导致其承载能力会随之下降,所以为了增强地基的强

度,就会选用更坚固的材料作为垫层来替换掉之前的软土,换句话说就是

要对地基进行分层,以减缓当地土质的柔软性,增强其自身的强度从而实

现施工符合地基操作标准的目的,可是由于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所以不

常常被使用;第四类是通过灌浆的方式使其加固。比如水泥灌浆等。这其

实是通过化学方式对土质本身的性质进行改变,使土壤分子与分子之间连

接更紧密,增强土壤的抗压能力从而实现巩固地基的目的。

二、桩基施工技术

桩基施工技术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分为两大类:一是借助压桩机械的力

量,通过机械自身的重量或者通过机械相连体的反作用重力将桩体压入土

中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优缺点极为明显,比如:由于是机械操作,所以

缺少灵活性,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连续性,否则就会出现操作失误;

另外,机械的力量很大也不好把握,所以非常容易破坏土层结构,造成超

负荷压制土层情况出现。但是其优点也决定了它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没

有噪音污染,操作简单,性价比也较高等;二是通过振动的方式减小土层

颗粒之间的缝隙,从而实现加固土层的目的。这种方式操作更为简单,由

于其设备体积不大,所以灵活性远远高于第一类机械压桩方式,所以相比

较而言,第二类更适合用于软土的沉降。

三、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地基工作是整个施工工作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如果地基工作处理

妥当,就会保证日后的施工在安全性上更上一层楼,如若不然就会出现返

工重建现象,更甚之会影响入住群体的生命安危和财产安全。所以地基工

作必须做好,但是对于施工环节而言,总会出现纰漏现象,比如:塌方问

题是地基工作过程中最不愿遇到的情况。所以,就建议工程规划设计人员

在着手开工之前必须对建筑所用地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以及周围的环境

情况进行非常缜密的勘测与研究,通过设计进行有效避免危险的出现。另

外,是在施工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实际操作与预期规划不一致的情况,由

于施工人员麻痹大意忽视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就极容易出现工作失误,

所以在地基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使用何种方式进行定桩、固桩,最后检

测标准是否与实际相符等等都必须专人专职,不可忽视。

四、地基处理与桩基施工技术的新趋势

1、粉喷桩的大面积应用

由于我国近些年在建筑行业不断提倡环保绿色施工理念,所以在地基

施工技术方面我国研发人员也在不断探索。在结合了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

施工技术之外,我国也根据本土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了更为合适

的地基处理技术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这项技术是铜鼓高压喷射装置进

行为桩体定型的一种高新科技模式,它不仅实现了环保的目的,而且使用

简便,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实现了绿色施工理念的同时也实现了加强地基固

定性和抗压性能,使用起来也更为方便,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各大施工单位

的使用和推广。

2、夯实水泥土桩地基的开拓应用

夯实水泥土桩地基是我国在夯实灰土挤密桩基础上船型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的符合地基。该桩基主要是利用水泥的胶凝作用,使得桩体具有一定

的强度新以及整体性。夯实水泥土桩地基的优点主要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地基的承载力80%以上,且成桩一般都是采用较为简单的灰土桩施工的

工艺,取得其材料的来源比较广,且因为材料简单,因此在地基处理的费

用上也是比较低的,一般是适用于新填土或是湿陷性黄土;

3、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的大量应用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主要是合成材料,经过合成后,其主要是形成了一

种弹性的复合土体,而该种土体可以提高低级的承载力3 倍以上,在一定

情况下减少低级的沉降以及增强地基的稳定。土工合成材料的大量应用在

于其拥有很多优点:由于它的合成特性铸就了其不会因为其他化学物质的

污染而变化性能,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沙土和石块等。也因

为它的合成性能,促使其在质地上弹力十足,柔软度极佳,可塑性极强,

所以避免对建筑物造成更多的硬性伤害,这是至今为止发明的更为使用的

高科技材料。该地基一般适用于软弱的地基,防止地面的路基出现翻浆或

是下沉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赵青.简述地基处理的几种实用有效的技术方法[J].中国科技投资.2013

(Z1)

[2] 王军.地基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J].民营科技.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