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

篇1

1.在版画创作中引入数码艺术可以加速版画的发展

将数码艺术引入版画艺术创作,对传统版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当今时代的需求,给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传统的版画艺术全部由手工完成,程序复杂繁琐,数码媒介高科技手段的引入,大大简化了版画的创作过程,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利于版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2.数码媒介引入版画艺术能扩展版画的欣赏范围

数码新媒介与版画艺术的结合在丰富传统版画内容与传播途径的同时,给传统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版画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数字版画艺术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引入网络流行语言,使得版画艺术所要传递的情感更形象具体,在丰富版画内容的同时,通过数码媒介简化了创作难度,使得作品更容易被欣赏者理解和接纳。

二、利用数码新媒介进行版画艺术创作的途径探索

1.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

保持版画艺术的生命力,就需要对其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传统版画艺术中引入数码作为新媒介,能使版画艺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为了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新鲜与活力,除了大量运用科技处理手段外,还需要重视对版画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使之更贴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版画艺术所传达的内容贴近人们的心灵,更容易打动欣赏者,与人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2.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受到人们追求时尚感与节奏感的影响,很多数码版画艺术家为了迎合欣赏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往往忽视了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版画艺术的灵魂,对数码版画艺术进行创新必须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继承与发展,保留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运用现代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对其进行再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数码版画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得到更长远的持续发展。

3.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独创性

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数码版画艺术家要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断学习先进的艺术表现方法与理念,摸索版画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实践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创作者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在当今重视人文气息的时代,鉴于人们对艺术作品人文特性的重视,版画艺术家要将人文性贯穿创作的整个过程,赋予作品独特的灵性。

三、结语

篇2

当代艺术和观念艺术的概念和起源

一、当代艺术的概念和起源

关于当代艺术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目前这个时代正在实践中的艺术风格,另外一个是指从1960年后期开始到现在21世纪的艺术。当代艺术伴随我们现在生活的种种艺术活动,如电影、音乐会、油画、国画展览等,更有围绕我们日常作息的设计活动。“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面对今天的文化环境、当今现实,其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二、当代观念艺术的概念和起源

关于观念艺术的起源和概念根据艺术史书记载,最早起源于1961年由美国音乐家弗林特首先提出。后来有不少艺术家都描述了观念艺术,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由艺术家创造成的物质形态,而是作者的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因此,照片、教科书、地图、图表、录音带、录相乃至艺术家的身体都被用作观念艺术的传达媒介,主要在表现观念形成、发展及变异的过程。

观念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

一、冲破当代艺术的瓶颈

从当代艺术和现实严重脱节的角度来看观念艺术的价值,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支离破碎的形式极力表现出逃避的姿态,对社会和人类存在问题的麻木不仁成为当代艺术的通病。观念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自己思考的模式。对艺术思维功能的重建,使一系列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想主题呈现出来,同时也包括艺术本身的思考。

二、观念艺术扩充了艺术表现的空间

观念艺术将艺术从传统枷锁中解放出来,强调观众的参与、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从而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观念艺术家认为艺术作品观念只有传达到观众的心灵才是成功的艺术;只有经过观众参与之后所形成的观念才是完整的观念。创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观众参与活动的组织者。?三、观念艺术成为中国与世界当代艺术沟通的桥梁观念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代化和国际化转换的重要催化剂。观念艺术正是通过艺术装饰或者行为模式来表达理念和思想,也符合了国际艺术的口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沟通的桥梁。

当代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

一、当代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的种类

当代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挪用方式、篡改置换式、转化再造式。挪用方式是观念艺术最早、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观念的艺术方式。杜尚的《喷泉》开启了此方法并被艺术家们沿用至今。被挪用的物质在这里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或比喻的功能,如同符号工具来传达文化、政治、时间上的对立关系的观念。篡改置换指通过剪贴、变体、涂抹、组合等手段对选用的形式资源在外形、材料上进行改变和调换,使新形式既保留原资源的某些特征又与原资源保持一定的变异性。转化再造式是指将传统资源熟练掌握并融入新的创作之中,在新作品中不再出现照搬或修改原材料的情况,而是真正在形式语言的角度创新。并且把这些资源作为一种形式表现方式,形成个人风格。在运用转化再造方式的作品中,传统资源是一种文化与经验的积淀和暗藏的推动力,是潜藏的意识而不单是表象的图式。如的《析世鉴——天书》、《新中英文书法入门》,谷文达的《联合国》等。

篇3

在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当中,装饰手法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的装饰手法赋予陶瓷雕塑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语言,装饰手法的正确选取,对陶瓷雕塑艺术的最终完成有着深刻影响。一是反借用的现代装饰手法。反借用是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对传统装饰艺术的创造性发展,是在传统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刻意追求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例如,为了强调作品的多元化和夸张化,通过在泥坯上滴蜡油,形成釉熔液体的不完全燃烧,从而引起釉的收缩和流淌现象,这种方法是为了摆脱传统釉色的单一外表肌理,突破传统的单一与乏味,实现新审美趣味在陶瓷艺术中的呈现。类似种种,都是艺术家们利用反借用等方式对传统的装饰进行创新,使其表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二是材质对陶瓷装饰的体现。材质对于陶瓷雕塑的装饰和最终艺术气质的体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瓷泥的细滑或粗糙就对雕塑整体审美气质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细腻坚实的瓷泥往往塑造了庄严、细致的雕塑艺术,而粗糙松软的瓷泥则表现着质朴、粗放的审美情趣。可见,泥料的质地、干湿程度等因素都会成为陶瓷装饰中的关键点,它们也始终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当代陶瓷技艺中,更加注重材料质地的特征,争取将材质的艺术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为装饰和陶瓷雕塑艺术的成熟增添活力。

2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发展及其表现

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在表现语言上的创新发展和丰富多样。陶瓷雕塑艺术自身的特点就很多,这就为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提供了条件,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接受时展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发展对陶瓷艺术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实现陶瓷表现语言的多样化。(1)基于传统的写意表现手法。中国画式的表现手法强调艺术品的“神”而轻“形”,这种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多见于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陶瓷雕塑在表现手法上也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写意式的表现手法始终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主要的表现语言。这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和继承,从陶瓷雕塑的肌理、造型到审美,陶瓷雕塑艺术都强调着作品的“意境”,这使得雕塑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厚的艺术魅力,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始终在我国当代陶瓷雕塑的表现语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超写实主义表现语言在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发展。超写实主义在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陶瓷艺术对世界先进艺术形式的借鉴和从时代中发展创新的结果。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强调作品的逼真、客观和写实,它在陶瓷雕塑艺术中不断扩展,从釉色的使用到彩绘中的应用,写实主义成为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并不断发展着。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在提高陶瓷艺术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在传承经典与时代创新中不断进步的陶瓷艺术之表现语言

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在传统艺术语言与时代潮流的碰撞摩擦中,产生了更多富于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表现语言,而传统精华与时代创新始终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两大推动力。(1)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奠定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基础。深厚的华夏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陶瓷艺术和文明,先人们在陶瓷雕塑技艺中的探索和经验,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创新的基础。陶瓷雕塑艺术中的表现语言发展到今天,是取传统技艺之精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结果,而要实现陶瓷艺术的更新发展,需要坚持对传统艺术的筛选和吸取,也只有以传统为根基,才能够建立稳固的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体系。(2)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时代的进步,大众对于雕塑的审美也发生着持续的变化,陶瓷雕塑尽管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若不与时代要求结合,只会成为单一乏味的艺术形式而被世人遗忘于历史的角落。另一方面,缺乏更新发展的观念,也使得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艺术品出现在大众眼前,这大大降低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水准。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从制作工艺到装饰手法,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语言,若对这些优秀的艺术语言置之不理,将是艺术发展的重大损失。敢于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不断丰富、发展的途径。

4结语

篇4

关键词:抽象艺术;雕塑;审美;想象空间;整体;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55-01

抽象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积极的能动反映,抽象艺术为作品留下许多空白而构成了期待视野,为欣赏者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因抽象艺术而得到更好的诠释,所以抽象艺术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并自主抽离一般现实的概念,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样的雕塑作品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期待视野。

抽象艺术通过具体生活中形象,加上某些触动他人的灵感,产生表现的欲望,不断想象和概括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形式。抽象艺术让雕塑艺术越来越有活力,朱光潜先生说过,艺术要有高度的综合性,协调各种感觉能力,丰富和深化人们的审美体验,展现艺术的光彩和魅力。在雕塑创作中强调形式感,将自然形态中吸取形式变化的灵感,保持原状态的结构魅力,删减细节,以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独特的精神空间和抽象雕塑的外延空间。经过抽象艺术美化后使内容美和形式美和谐统一,使艺术具有审美特性,具有震撼人心的感动力量。

抽象艺术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性。艺术形式中抽象的运用与现代生活内容相适应,在理解传统形式的规律特征之后,保持其生命力,递减或不断融入新的形式,抽象艺术一定要学会吸收和提取,通过具体的生动形象和细节体现出来,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风格,最后通过雕塑这一媒介表现出来。

抽象艺术首先要学会讲究整体,对空间的序列组合持续转换,将各部分构成一个综合且统一的整体,最后进行归纳调节。能够使艺术吸纳并结合多种印象,灵活转化,相互渗透统一。通过抽象艺术实行互补,不断超越载体的局限,打破经验的羁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模式。

就雕塑作为一种符号而言,抽象艺术的运用会使空间变得更有视觉感,雕塑的象征主义,丰富的符号意义,才能表达雕塑艺术的涵义。

雕塑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既要“入乎其内”,把握它的基本特征和联系,又要“出乎其外”,不拘于实物,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能动作用,通过抽象艺术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景德镇雕塑所运用的法则是仿佛很随意,自我为大,细腻又猖狂,使泥与釉和火的结合产生的艺术达到了一种极致,浑朴自然,豪放大气,为它的魅力而倾倒。雕塑要求简练概括,线条流畅,具有明显特征,艺术是根据现实加以创造,创造出具有典型环境的产物,这样的创作过程是文艺的概括抽象。运用抽象的方法提炼形象,采用艺术夸张的方法,服从真实对象,主题需要和视觉要求保持一致。通过表现方法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表现能力,使作者与观众审美情趣与情感交流的碰撞结合,也因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法模仿,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通过探求艺术创造的规律,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力求获得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双重价值,通过抽象艺术对多种知识的相铺相成的描述和印证,从生活感悟出发,从实践的体验出发,做出深度的理论分析,开拓思路,将原理和方法论相结合。从欣赏的角度看,在抽象形式中更容易获得共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艺术鉴赏,从而有开阔的空间,使心灵得到升华,营造一个不同的视觉世界。

当代雕塑从艺术本体的内部来认识不同的形态,从感觉与知觉的角度来把握它的视觉形态,从整体的方面把握它的意义,揭示美的外延,为视觉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创造一种具有文化深度和多重艺术价值的艺术之美。抽象作为公共空间对话中展现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让人从本质上感知美并超越一般意义上美的含义,当然体现更多的是精神空间的魅力。

当然抽象艺术也要注意整体观念,注重多样的形式因素组合关系所具有的表现力,即使抽象艺术具有外延性,形式的组织结构在实际运用中也有许多条条框框。抽象同具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以形写意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意蕴。

篇5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地位堪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二)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我工作的城市———桐乡,其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三跳”也不例外。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至今唯有鹧鸪飞”。曾对“三跳”的发展和兴盛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三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二、学校音乐教育日趋“西化”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的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职责。无论是《课标》的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忽视地方音乐,不能有效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乐学家樊祖荫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他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1]

(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来进行的,但这种传承方式现在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我国社会教育体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文化传承,因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思考学校教育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而长久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演唱当地民歌?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富国之道,开始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音乐教育也效仿西方。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四旧”、“封建”、“老土”。由于盲目崇拜西方音乐,传承西方音乐的现象泛滥。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昨日”,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的产生。

作者:郑芸 单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美]艾伦•帕•梅里亚姆,穆谦译.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杂技;表演;历史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14-1

杂技,这枝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历经千年的演化变革,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洋溢着浓厚的民间气息。[1]在一些史籍、文人笔记和章回体小说中有着多处山东杂技的片段记叙。在山东发掘出土的汉墓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刻有古代杂技表演场面的汉画像石(砖),山东聊城地区的东阿县,德州地区的宁津县一向就有“杂技之乡”的美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山东无愧为一个真正的杂技大省。

一、资料与方法

在古代,杂技是包容在“百戏”之中的,而“百戏”则是我国古代对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这里的“杂技”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后来随着艺术分工的愈来愈细,“百戏”已逐渐分化派生出各种杂技,幻术、歌舞、曲艺、戏曲等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门类。[2]近、现代我们通常所说的杂技则是指狭义上的范畴。按表演的节目粗略分类,大致有舞台杂技、高空杂技、魔术戏法、驯兽、马戏、滑稽表演等。

封建社会初期,杂技曾被作为炫耀武功国威的重要手段,曾出现过“百戏”俱陈,朝野同好的盛况,但后来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沦落江湖的杂技与曲艺民间艺人―样,被视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乞丐艺术”,杂技艺人处在被与被压迫的地位,杂技艺术本身也倍受摧残。[3]

建国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杂技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山东杂技人才辈出,表演形式层出不穷,因此,山东又有“杂技之乡”之称。1959年6月,建立了山东省杂技团,遂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杂技马戏团体之一。山东杂技既继承了传统的高超技艺,又体现了齐鲁杂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许多优秀的创新节日,不仅在国内夺魁,而且还荣膺过国际马戏节的金奖,并在山东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杂技团经历了巩固、发展的阶段。在艺术上,基于传统而不囿于陈俗,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并以创新为主线,努力体现杂技艺术的美、难、新、奇,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当前,该团进入鼎盛时期,跻身于全国杂坛的前列,并在世界马戏圈内享有盛誉。该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杂技比赛,并屡获大奖。

二、结果

对于山东杂技艺术的继承,就是将历史积累完善的技能与表演节目发扬光大,而创新,则是在传统上做出改变,以便更适应社会发展和观众的审美观。山东杂技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所传达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了一种思想。所以,山东杂技艺术的创新不仅仅包括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有艺术观念与艺术思想的创新。山东杂技艺术是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演员的形体语言与各种高难度动作。所以,山东杂技艺术的创新不仅要创造难度高、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技巧动作,还要将杂技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灯光、舞台、音乐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用现代思想与科技对杂技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将绚丽多彩的杂技艺术展现在观众面前。杂技的创新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一)艺术观念的创新:艺术观念就是艺术思想,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观念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大作用,正如所认为的:正确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而杂技艺术的创新,也建立在艺术观念的创新之上。

(二)强化创新意识:杂技作为一种集技巧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复杂的、特殊的艺术活动,必须通过创新为之不断注入活力,缺少了创新,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每一个杂技从事者和杂技艺术家都应当拥有创新的艺术观念,不能局限在陈旧的思维中,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敢于突破,超越前人、超越自己。其实不仅仅是杂技艺术,每一项艺术都是这样,就如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4]

山东杂技在思想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就,许多优秀的杂技节目由此诞生。比如曾经获得众口好评的杂技剧《聊斋遗梦》,以杂技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聊斋书生与狐女的凄美爱情故事,是思想内容创新的典范,也是杂技与舞台剧结合的完美产物。

三、结论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与时代脱节,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观众对于艺术的审美观大大提高,山东杂技技术要想在众多艺术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创新,保持杂技技术的永久活力。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生、演进、类分与美化[J].艺术百家,2011,(01):3-4.

[2]李晓丹.浅说杂技艺术的历史现状及特点[J].北方音乐,2012,(02):107-108.

[3]陈娟.中国当代杂技艺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J].大舞台,2011,(12): 525-529.

[4]黄春阳,段志义.浅谈杂技创新之路[J].青年文学家,2011,(22):784-786.

篇7

摘要: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的文化结晶,以民众最能理解和传承的模式,在千百年来不断被积累及被丰富,继而作为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文中尝试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借此来促动其传承、创新、保护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篇8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2]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2-155.

篇9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画的初始形态曾经是工笔画,后在工笔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写意画;而后,工笔画成为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宋以降,文人画兴起,文人画的理论思想亦渗入工笔画创作。从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宋代翰林图画院精雕细琢的作品,再至元、明、清各代的帝后肖像,历代工笔画之佳作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笔墨当随时代,任何事物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由此看来,任何艺术形式若不创新,其结果就会衰退。纵观中国美术史,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画有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系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步发展;横顾中西方文化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艺术的一些精华在交流中被中国画吸收,从而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工笔画的发展。

二、工笔画之中西技法融合

公元15至17世纪,欧洲的船队现身地球各大洋,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打通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深刻影响下绘制的《圣母子像》,令人耳目一新。由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画开始吸收西方艺术的造型手法,把油画的凹凸丹青法融入工笔画的创作,使当时的工笔肖像画出现了中西融合的面貌。

晚明至清初年间,肖像画家曾鲸始创波臣派,其绘画作品、明人肖像系列精致地描绘出明代士大夫的生动形象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当时,在坚持工笔画传统审美标准的前提下,波臣派在自己的绘画中引入了一定程度的西方油画的解剖理论和光影技巧,从而增强了笔下人物的立体效果。可贵的是:这些融合中西画法的作品,并没有带给观者突兀和生硬的感受,也没有出现类似油画般的阴影给人物脸部造成污染这些中西融合的技法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语言,拓展了工笔画的表现深度,使工笔画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在此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工笔画其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的根本构架没有改变,但其写实的表现力却大大增强了。

三、工笔画之新纪元

时至近代,国力衰微,中国画逐渐受到西方艺术的冲击。近代文化先驱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中指出: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遂应灭绝。康有为抨击文人画传统,倡导西方的写实方法。他认为,唐宋绘画极尚逼真应恢复古代唐宋时期的工笔画法,遂吸收西画造型方法,以达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

近代以来,广东画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受到日本画和油画的启发,反对摹古,重视写生,最终形成了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继而,在康有为影响下的徐悲鸿崇尚唐宋绘画经典,将西方解剖透视的写实手法及色彩技巧与中国画笔墨有机融合,创作出《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等佳作。而后,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等画界先觉者锐意进取、承古开今,开创了现代中国画之先河。共和国成立初期,工笔画得到了有效改进和蓬勃发展,出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在身边》等社会主流题材的工笔画作品。国家改革开放后,历经85美术新潮的一部分中年和青年画家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大陆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格局,其艺术创作繁荣多产,亦不乏工笔画的经典之作。

四、工笔画之探索

从古到今,历史上的工笔画曾有很多次或被动、或主动的中西融合。如今,古老的工笔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僵化套路,引入西方美术理念的发展思路已经深入人心。在中西融合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工笔画,虽然有些勇于探索的作品如过眼烟云;但还是有些执著追求的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范例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国传统工笔画所特有的人文情怀、笔墨语言、书法趣味等核心审美价值,保持工笔画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特点,顺应工笔画的时展,才可能以西润中,才可能形成工笔画的新面貌。而照抄西方式样是不可行的,工笔画是西方所没有的艺术,其他任何试图改变工笔画核心价值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

我们必须找出对工笔画进行中西融合的最适合的着力点:在横向上,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世界人民逐渐接受和认可中国的工笔画;在纵向上,要在悠久历史的演进中将中国的工笔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中西融合,是出自画家视角的心愿,也是很多画家的艺术追求。而中西融合的工笔画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工笔画上可以简单照搬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不代表着传统的中国绘画可以在纷繁复杂的西方艺术形式中迷失自我。在当下,中西融合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会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在中西融合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工笔画的新形式、新经验。因为,艺术最高贵的品质是独创。

近年来,高原风光带给当代画家的灵感越来越多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活动,使高原的人和景成为很多画家青睐的绘画题材。一尘不染的雪域能够给人以圣洁的感受。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中,西藏人民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单纯的向往,追求着纯真的信仰,使人为之深深感动。而那种藏民形象的朴素感、宗教感和神圣感则深深地印入笔者的脑海略去繁华的高原生活,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力以及质朴而宁静的感受。这种题材的画作带给观者的视觉效果,与尼德兰艺术在强调表达作品的平面性、装饰性、精神性方面,有着同样的魅力。

按照这种思路,笔者尝试以中国工笔画为表现形式,在画面中强调对西藏人文精神的关注;从传统的工笔画技法切入,融合尼德兰早期绘画的安谧、沉寂、肃穆的手法,努力形成一种新的视觉感受。总体来看,我们只要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凸显工笔画的人文精神上,中西艺术的联姻就会自然而柔和,最终成为一条发展路径,结出的果实也就会更丰硕。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国学;为人;对社会的作用;意识的重叠;艺术的共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30-02

一、引言

我虽不是专门研究国学的,却总爱看写杂书,这是源于一个契机,这个契机是我在上刘巨德老师的人体课时得到的,在画素描人体的时候,他总是要求我们体验人体形态的关系,要我们去体味“气”、“势”、“象”,他把人体的韵律、画面的韵律、宇宙的韵律都通到一起,甚至通到自己的思维、心灵、日常言行,他总是善于观察自然,由自然的韵律体味到心灵的韵律,净化自己。由此,原本一直在研究西方绘画的我也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兴趣,什么《道德经》、《庄子》、《周易》、《大学》、《中庸》、《金刚经》等,还有一些关于梁漱溟、王阳明的书,另外有《美学散步》,朱光潜先生关于西方美学的书,印度的哲学书,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等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虚无》也硬着头皮读过,这些书都是我在画画之余纯粹是由着性子去读的,其中一些也对我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产生过影响,例如老子讲的一些生活方法的准则,周易的关于万事万物规律的总结等等,这一系列的书我虽研究不深却冥冥之中感觉到其中有某些共通之处,但如何详尽的相同,以及深切地追述其根源,这是我未来一直要努力考究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我所读过的书关于道家哲学的多一点,但总觉得当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时我所学的东西难以发挥作用,但当我读了《新世训》后觉得其中讲的规律都把我以前所学的东西串了起来,而且跟现实有了明确的对应,兴奋之际我又开始反思国学究竟对我的艺术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二、国学之启发

我自己觉得国学对我益处有两点,其一,国学首先教会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至少是对社会有益处的人,这样我的艺术作品才会跟我的人一样对社会产生作用,我的意识,我对世界的看法,我的当下的感情才会有效地通过艺术传播出去。其二,对于国学的认识引起了我对于艺术本身现状的思考。艺术虽然能反应意识形态,但他不是意识形态的工具,也不是任何事物的工具,其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国学修养在当今社会的被忽视和被误读,以及面对西方学术的冲击,跟艺术的情景是相似的,中国的艺术体系已经完整地传承了几千年了,到了明清以致近代,面对西方社会的冲击,我们在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经济结构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艺术方面,面临西方艺术系统的注入我们不知所措,一百年前艺术先辈们就喊出口号要“中西结合”、可到现在呢,结合的怎么样了,我们今天的艺术大多是当初西方后殖民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播撒的种子的畸形生长,因此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虽然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整天喊着要回归传统,要以中国自己的艺术特色屹立于国际艺术之林,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但现在能够真正做到既不失传统又立足当代的能有几个人呢,大部分都在挪用传统的符号,甚至在今天所谓传统已经被沦为卖点。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深入到传统内核中去寻找当代性的艺术。“共同意识的重叠处,也正是人生智慧的生长处、人间社会的和谐处、整个人生的吃紧处!”我反复地默念这句话,虽然我以前也曾注意过各国文化的共性问题,但当这句话被掷地有声地提出来后,当我去认认真真地思考它的存在,思考它将要对未来产生的作用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我应该怎样面对中西艺术的碰撞。我想到了石涛和的现代性,想到了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所有绘画,想到了吴冠中,想到了赵无极、群,这些先辈正是发现了中国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共性――抽象形式。

(一)共性之一:抽象形式

关于中西艺术的共同点我想用中国书法和西方写实油画和现代艺术作比较,我感觉书法其实和写实油画是一个道理,它们都是以不同的方法来追求抽象形式。我们学习书法必须从一开始就坚持临碑帖,从最基本的隶书与楷书开始,坚持不懈,从无法至有法,掌握了这一特殊的造型体系(章法布局,字的结构比例,运笔的方法,笔画的形态等)后在此基础上再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性情,从有法至无法。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像张旭那样挥洒是永远也不会写好的。相对于中国艺术传承的特有的造型范本,西方写实艺术的造型范本是自然,这些自然的规律就像中国书法家的字帖碑帖一样。他们研究人的解剖,研究太阳的光谱,研究人眼球看到的世界所呈现的状态(透视法),研究明暗法,研究最和谐的比例等等,在熟练掌握所有这些技能后,艺术家便能运用自如,自由表达了,像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艺术,他对于人体骨骼肌肉筋腱的掌握就像中国书法里的笔画一样,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组织这些零件,所以他所创造的人体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家还是西方的写实艺术家,他们都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同一个目的,米芾的书法和鲁本斯的画都是在“法”的基础上完成了painting,相对来说,中国艺术的法是绘画本身的法,它直接讲笔墨,直接落实到平面上,但无论是中国艺术还是西方写实艺术它们最后还是要让人们感觉这个平面在说话,而区别于西方写实与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现代艺术绘画的方式更为直接,它不讲程式,只讲原理,在绘画中讲绘画的原理,比如我们如何运用笔触,颜色,形,肌理,厚薄,方向,快慢等。

(二)共性之二:师法自然,自我立场

艺术的另一共性就是“师法自然”,人类只有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大千世界,用心灵去感悟社会与生活,才能激起创作和表现的热情,从而创造出灿烂无比的艺术世界。唐代画家张璨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道出了绘画之根本。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诗之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以及禅宗“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之观点。均是将自然造化放在首位。古代中国画家面对的自然就是山水,花鸟,人物等等,即使到了兵慌马乱,社会变革的时代,艺术家仍然是托物言志,寄情山水,因为在农业社会人们周围的环境就是自然风光。而现在我们面对的自然则是嘈杂的社会,当代艺术的特点是注重对社会的反思,注重观念性,并且注重新材料的运用,因为在如此浮躁和具有危机感的社会里,人们考虑更多的是艺术的参与性,艺术价值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社会的作用,艾未未的《葵花籽》让景德镇的陶瓷工人,用两三年的时间烧制了一亿颗葵花籽,并在宽敞的展厅内厚厚地铺满了地面,看到的人都为之震惊,巨大的场面,“葵花籽”、“向日葵”、“中国劳动力”、“廉价”、“大规模”、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字眼很巧妙地跟视觉,传统工艺,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就像秦始皇修建长城一样,也只有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才能完成《葵花籽》这件作品。所以立足自然,我们依然是托物言志,更为不同的是,我们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但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共同点,都是在利用造型元素来表达,人们利用点线面,色彩,肌理;利用空间,时间,运动;利用二维的,三维的甚至多维的材料来表现,这是所有艺术种类的共同形式,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都是如此,这是所有艺术交汇的地方,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经历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所有造型的元素都可以被重新组织,例如我可能运用的是西方的油画材料,由于材料的特性能产生不同于水墨的视觉效果,而同时我又可能加入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中国的空间意识又代表了中国异于西方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以来,所有人类曾经出现的造型形式和元素,所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被重新洗牌重新组合,最后造就一种新的适应当代人类生活的文化。

三、聆听圣贤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