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课堂范文
时间:2023-04-05 04: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益智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相关探索。益智课堂有其优势和鲜明特点,它以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为依托,以真实、有趣的问题困境为起点,以益智器具为载体,通过多样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掌握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本文以“汉诺塔”活动课为例,主要探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优化任务,培养数学表征能力
器具“汉诺塔”由8个环片按大小依次叠放在有三根立柱的支架上,因形如塔状而得名,主要解决这一问题困境:在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环片、大环不能压在小环上的操作规则中,如何借助b柱(过渡柱),把a柱(起始柱)的环片依次挪移到c柱(目标柱)上(见图1)。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仅要求学生按照规则练习操作,益智课堂的器具就只能停留在“玩具”层面,课堂也停留在“游戏”层面。那么如何将游戏转向思维训练活动?
本课例在学生已能熟练操作器具的基础上,将训练目标聚焦在优化操作任务上,使学生思维由混沌状态向头脑的心理操作转化,增强思考的逻辑性,锻炼、掌握多种思维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对操作要求提出限定,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表格问题要突出其思考和探索的要点,明晰各环节间的关联及所蕴含的可能性规律(见表1)。
首先,教师要将问题聚焦于不同的环数“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将学生的思维焦点转向“寻找行动最有效的序列”,优化移动步骤,此为益智课堂倡导的目标之一。其次,启发学生思考“第一环移到哪个柱上”更助于实现最优步骤,从1~8环分别探究,重c突出假设、检验、推理、判断、提炼、概括等思维技能训练。表格的使用,也为后续发现规律提供有逻辑的数据支持,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
能力。
数学表征能力指的是使用符号、文字、图表、公示、模型等形式以及数学结构化的方式对数学核心概念、数学关系、数学问题进行关联式表达,使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建立一种映射,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烦琐的形式得以简化的能力。作为理解数学的一个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关系或关联,形象地观察学习对象,更有兴趣地深入思考与探索,并体会数学表征是进行数学理解、交流和分析的工具。
二、动手操作,关注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数学推理能力是通过对数学问题、数学对象、数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归纳、演绎等做出新的推论,并在此过程中证明推论的合理性的能力[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其中,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等思维形式。
探究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1个环片开始尝试。由于环数少,难度小,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所用最少步数和移动位置。比如,移动1个环片,最少用1步,第一环移到目标柱上;移动2个环片,最少用3步,第一环移到过渡柱上。在移动3环前,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不进行操作,你是否知道第一环移到哪个柱上?”这里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推理。推理过程也是论证过程,主要是依据前面2环的移动步骤,学生通过分析得出:3环要想移到目标柱上,1环和2环就得“让路”,将2环移到过渡柱上,1环移到目标柱上。这一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提炼,帮助他们规范数学表达,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现代教育论强调“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教师还可组织学生通过操作来检验猜想。在移动4环时,教师让学生先推理第一环移到哪个柱上,最少用多少步,然后操作器具进行验证,并分组验证不同移动方式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检验推理的过程,从中体悟数学推理过程。
三、发现规律,增强数学建模能力
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此阶段中的数学模型表现形式为一系列的概念、算法、关系、定律、公式等。参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内容,可将建模过程简化为三个环节。
首先,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数学建模的起点。“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的目标有规律性但又较为隐蔽,在移动5个环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不动手操作,仅根据列表从1~4环的最少步数情况找出规律(见表2):第一环应移到哪个柱,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此问题难度适中,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数学信息,可让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发现规律,增强其数学建模能力。
其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生可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单双数环时,第一环的移动位置和最少步数与环片的关系,正是捕捉具有建模意义、可操作的数学信息的过程。通过思考和体验,他们可以归纳其中的规律,抽象出数学结构:单数环时,第一环移到目标柱,双数环时,第一环移到过渡柱,并推算出完成5环操作最少用31(15×2+1)步。
最后,通过模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将移动5环时发现的规律运用到6~8环的第一环移动位置及最少移动步数推算上,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总结概括出一类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此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意义。
四、启发思考,提高数学交流与
表达能力
学生的思维具有内隐性,让思维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数学表达。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其培养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和追问艺术,如果问题起点低、教师表述不明等,容易缩小思考空间或无法聚焦问题核心,很难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有效的核心问题应该是:(1)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2)陈述简单,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3)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4)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2]。因此,当学生移动3个环发现最少用7步才能达到目标柱时,教师可这样提问:“怎么判断移动3个环片用7步就是最少的步骤?”这一问题简单明确,关键词“判断”是学生需要执行的思维操作,主干内容“用7步就是最少的步骤”直接服务于思维训练目标,疑问词“怎么”显示出问题的开放性,这能让学生围绕本课训练目标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数学交流与表达。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工,再提出新的问题,即加工性问题,可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理解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问题,激励其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构建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学生再次演示移动3个环片并回答:操作时发现有的步骤多,然后删掉了某些步骤。可以看出,学生是通过尝试操作―调整优化―达到目标的路径完成的,并未注意到优化步骤过程中的关键点。这时教师可提出限定焦点的加工性问题:“以最少步骤移出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其中,关键词“最少步骤”“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聚焦和提升,可将其回答导向更高的
层次。
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做出更高水平的回答,促进其数学理解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思维训练活动中的认知结构。
五、凸显思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益智课堂倡导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显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还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汉诺塔”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挖掘三种数学思想,并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
其一,倒推思想。它是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一种思想,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其中涉及分析、选择、判断、对比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比如,推算完成5环的最少步数,可引导学生进行倒推:最后1环要移到目标柱,前4环要先移到过渡柱再移到目标柱,已知移4环到目标柱最少要15步,那么由此推算完成5环的操作最少需要31步(15×2+1)。
其二,转化思想。它是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的求解,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比如,活动伊始,起始柱、过渡柱、目标柱是固定的,但随着环片数目的增多,每一环的目标柱、过渡柱都会发生转化,且在不同的移动步骤中,每一环的目标柱、过渡柱也在随时转化。用这样的认识来看待操作过程,当移动环片较多时,运用总结出的规律,易于把较复s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问题变成已解决的
问题。
其三,递归思想。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关系密切,思想指导方法,方法渗透思想。例如,教师在总结5环的移动步数时,引导学生发现操作中要“看5环想4环”“看4环想3环”……这正是递归思想的体现,呈现出依次类推、“用同样步骤重复”的方法,让学生既获得思想上的认识,也得到方法上的指导。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体验数学情境、经历数学活动、感悟数学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以益智器具的问题困境为思考起点,以操作探究为活动方式的益智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方法。
当然,随着本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有关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和实践会有所深入,对益智课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会进行修正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以期让益智课堂成为培育和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更为有效的一个场所。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6).
篇2
[关键词]同课异构;英语教学;智慧课堂
一、同课异构案例
(一)同课异构话异同
笔者以《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二册《It’s hot in summer.》为例,比较分析了“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个课例的异同。
1.导入新知,呈现话题主线
【教师A的教学片段】课堂伊始,执教者询问学生是否想去上海旅行,顺势提出话题,即本课的学习任务是“喜欢在哪个季节去上海”。 以“计划上海之行”为主线,先引导学生了解上海四季的气候特点,通过视听气候歌谣,引出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歌谣内容:Warm,warm, warm , it’s warm in spring. Hot, hot, hot, it’s hot in summer. Cool, cool, cool, it’s cool in autumn. Cold, cold, cold, it’s cold in winter.
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巧妙地重组本课内容。情境的营造,让学生想学、乐学。
【教师B的教学片段】执教者以听唱四季歌谣作为课前热身,进而提出问题:四季的气候是怎样的呢?之后播放幻灯片,带领学生饱览祖国一年四季的风光,以此引出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四季风光图片的呈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表示四季气候的词汇,同时也教育他们要热爱和保护大自然。
2.句型操练,趣味中重层次
【教师A的教学片段】教学本课重点词汇“warm”“hot”“cool”“cold”时,以琅琅上口的歌谣形式呈现词汇。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再通过拍肩膀、发抖等肢体语言,借助扇子、冰块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快乐的氛围中识记词汇。
在掌握了气候、季节词汇和“It’s … in …”句型后,执教者让学生自主讨论,将气候词汇和季节词汇进行匹配,并运用“It’s … in …”句型进行表达,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教师B的教学片段】教学季节词汇“spring”“summer”“autumn”“winter”时,执教者通过呈现我国各地四季风光的图片,结合猜图等游戏,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然后提出“What do you feel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引出“warm”“hot”“cool”“cold”词汇的教学。最后出示“It’s … in …”句型,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进行造句。
3.拓展延伸,创编中重韵律
【教师A的教学片段】在学生畅谈想在哪个季节去上海旅行时,执教者顺势鼓励他们自创歌谣,说说喜欢在哪个季节去上海,从气候特点、想去的上海景点等方面进行创编,如,Warm, warm, warm, it’s warm in spring. Let’s go to Expo. Let’s go and play. We have a happy, happy spring day.教师将本课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B的教学片段】执教者从众多风景图片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张,说:Spring, spring, I love you. You are warm. You are green. I fly kites in spring. Spring, spring, I love you.之后让学生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片,说说图片里的季节、气候以及适合进行的活动,有效唤醒了学生已学的词汇,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真实表达情感。
(二)各抒己见共研课
听课后,专家和同行同聚一堂,就两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C:教师A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又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悟到学习的乐趣。“上海之行”任务的设计,既贴近当下热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效果较好。听了这节课后,我更深刻地了解到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程资源处处有,关键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
教师D:两位教师都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点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掌握了四季和气候的词汇后,能让学生自主交流,运用“It’s … in…”句型进行表达,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E:拓展环节,教师B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风景图片,套用相应句式进行表达,内容丰富,情感真实。但教师提供的范例不免让人感觉表达上有点中国式。相比较,教师A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导入部分的歌谣进行创编,创编的新歌谣能遵循英语的语言特点,琅琅上口。
(三)吸取、整合、再展示
根据专家的会诊和同行的意见,两位教师对课例进行了认真反思,并二度整合、设计、展示。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了,教学层次更清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案例启示
(一)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让教师亲历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不断探求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对课堂的反思能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同课异构,提供了交流借鉴的平台
相互听课、互动研讨,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平时教学中一些低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处理教材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参照其他教师的长处,改正自身的不足。
(三)同课异构,有利于构建学习共同体
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所有教师都为着同一个目标,为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打开心扉,经验丰富的教师乐于将自己的教学专长与他人分享,年轻教师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互帮互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几轮尝试,几度比较,几番探讨,几次提高,教师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一次次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与困惑,也一次次品尝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同课异构”所呈现的正是一种开放的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切磋的姿态,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3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教室门外,响起了轻快的脚步声,同学们纷纷回到座位上,拿出英语书。陈老师走进教室,开始带领大家朗读课文。聚精会神的同学们谁都没注意到,一只黑色的“不明生物”从打开的窗户,哨悄飞进了教室。
也许是不甘被人无视,“不明生物”开始在同学们的头顶上方“嗡嗡嗡”地盘旋起来。不知谁率先发现了它,大喊了一声:“呀!马蜂!”同学们的注意力瞬间转移,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这位教室里的“不速之客”。顿时,惊叫连连:“啊!”“呀!”“快逃呀!”
课堂一下子没了秩序,就连陈老师的脸色也有些发白,眼睛紧盯着马蜂。马蜂好像受到极大的鼓舞似的,更起劲地绕着教室盘旋、飞舞着,还不时来个俯冲。女生们吓得花容失色,有的用双手护住自己的脸,生怕被马蜂蜇伤“破了相”;有的钻到了桌子底下“避难”;有的用书在自己周围挥舞着;还有的躲在墙角,缩成一团,嘴里好像还念叨着什么。男生们则大胆地站起来与马蜂搏斗,用文具盒砸、用书扑、用手拍……一时间,教室里尖叫声、拍击声此起彼伏,乱成一团
陈老师几次敲桌子,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可大家就是安静不下来,眼睛还是紧跟着马蜂转。陈老师无奈地说:“你们不用理它,它自然就会走了。”可同学们还是吵吵闹闹的。于是,陈老师打开门,想把马蜂“请”出去。可马蜂好像不舍得老师和同学,又往回飞。幸好陈老师及时关住了门。大家终于松了口气。一看表,啊,离下课只剩下5五分钟了!课才讲了一半,怎么办呢?陈老师加快讲课速度,和时间赛跑着,可下课铃还是悠然响起。课没讲完,陈老师叹了口气,一言不发地走出了教室。
都是马蜂惹的祸!害得我们课没上成,还受了一番惊吓。可这一切真的只怪这只擅闯教室的马蜂吗?如果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课,不分神,也许同学们根本不会发现这只马蜂;如果同学们发现马蜂后不大惊小怪地尖叫、拍打,而是专心听课,也许陈老师的课就不会耽误那么多。闹课堂的马蜂很无辜,因为真正扰乱课堂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篇4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资源 智慧
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火花,并外显于人们的对话之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种遗憾中寻求进步,寻求发展。俯下身去,走进学生的心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断地探索科学教学发展之路。
一、巧提妙引,点燃课堂智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智慧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拓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天地。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师更应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巧提妙引,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作用,激发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
如在上七年级《太阳》一课时,我在引题时用了2009年暑假百年一遇的日食奇观。很多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观,对这个很感兴趣,一提到这个话题,马上热情高涨,七嘴八舌描述当天发生的情景。接着我随之话锋一转,问道:出现日食是那么奇妙和壮观,就让我们永远停留在那一刻好不好?学生有的说好,但很多学生马上说不好,因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的。这样,话题就自然转到了了解太阳的结构上,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由于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兴趣,学生发言积极,说出一些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课堂始终充满了智慧的气息。
如在介绍八年级《大气的压强》一课时,我在引入的时候先演示:把一张硬纸片覆盖在灌满水的玻璃杯上,而后倒置。学生惊奇地发现,纸片没有往下落,杯内的水也没有向下流。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谁把杯中的水与纸片托起的呢?与生活经验相背的现象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问号,顿时就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出来。此时,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提问:你能否设计其它的实验也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事实证明,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能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二、关注差异,创设和谐的智慧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并以此来组织课堂,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把握课堂细节,点燃每位学生的智慧。
1.认识差异,精心设计。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每个独立的生命都有他的美丽,课堂智慧源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新颖的见解。科学课堂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展现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智能上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在语言上特别突出,有些人在数理上特别突出。这说明学生在起点趋向上是有差异的。新课程倡导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思维在这里交融互补,相得益彰,学生的思维得到演练,得到启示,得到拓展。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科学课堂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尊重学生,利用差异。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思通过实验指出,信息的反应=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要以自己的言语、表情来感染学生。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通过亲切的眼神、热情的赞语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微笑,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从讲台走下来与学生的交流,课后与学生的沟通,等等,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作用教学时,我边走边问:“如果没有外力,我将如何运动?”一调皮学生高喊道:“将穿墙而去!”顿时全班哈哈大笑,乱成一团,我说:“对!想法很好!那如何去呢?”这时全班静了下来,齐声说:“匀速直线运动。”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但不会影响课堂纪律,反而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激趣、激情正是主导与主体的衔接点、触发点,能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真正赋予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动权,使每一个学生都放下顾虑,和教师合作,和同学合作,不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断碰撞智慧火花,进一步促进智慧生成。
3.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合作学习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在课堂中闪现出智慧。
学生的科学学习是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而且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讨论。教师要注意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要让学生拥有充足富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都能尽情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互相促进、互相启迪、互相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
教学过程是课堂内容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利用差异,要创设环境,让学生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正确对待学生差异,学生才能自由地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妨以宽容的心态,给予更多的赞许,使之在科学有序的交流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重视意外,激发智慧
著名法国政治家布鲁姆认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追求一种顺畅的教学流程。教师虽然对教学作了充分的预设,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前教师都精心地备课,作好充分的预设,尽量使整个课堂中不出现“绊脚石”。殊不知,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关注课堂生成的教师更能切切实实地着眼于学生是否有所思,将教学“意外”当作教学的资源,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我在进行“二氧化碳使在同一烧杯中的两支蜡烛火焰先后熄灭的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出现“反常”现象:高的先灭,低的后灭。针对这种情况,我灵机一动,进行了如下的“临时”处理: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高的先灭,低的后灭的现象呢?若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灭,或同时熄灭,或只低的灭,或只高的灭,又是为什么呢?你们能找到操作失误的原因吗?要保证看到“低的先灭,高的后灭”这个现象,我们又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能否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实验结论呢?一连串的发问,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这个实验可能失败的种种原因,一一解释了这些反常现象,并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更为惊讶的是,学生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保证这个实验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集气瓶中应充满二氧化碳,并且集气瓶的体积要大于盛放燃烧蜡烛的烧杯的体积;倾倒前用纸板将蜡烛隔开;倾倒的速度要尽量缓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因此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机智地对待和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失误”,有时也要有意制造一些“失误”来创设问题情境,让教学资源在“教学失误”中生成,让“教学失误”成为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铺路石。教师应及时、合理地采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总之,智慧的课堂是精彩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师生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清时主编.科学(7―9年级1―6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郑青岳主编.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第1版.
[3]张培贤.在课堂上露一手.生物教学与实验.浙江师范大学,2008,(3).
[4]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第1版.
[5]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一、活动简介
“天宫课堂”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
二、授课人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三、开讲时间
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
四、授课项目
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篇6
那是2005年夏日的午后,第二节课。走进艺术班的教室,与以往大呼小叫鬼哭狼嚎的课间不同,死气沉沉的犹如冬眠期,第一节是自习,大概变成了集体睡觉课,超过半数的学生还趴在桌子上,抬起头的几位睡眼惺忪,额头,面颊上是一块块红色的印痕,嘴角甚至还留有口水的痕迹,看着这帮成天只会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但对文化课学习丝毫不感兴趣的个性群体,我再一次皱紧眉头:这节课该怎么上呢?我的教学计划怎样推行,我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是当头棒喝的训斥,还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可惜学生对这些招数早已麻木不仁。
想起平常他们大大咧咧,喜欢开玩笑的特点,我用招呼朋友的口气叫道:“同学们,睡的真香啊,我想起一种动物”
“猪呗!”几个同学毫不客气接过话头,说完教室便是哄堂大笑,睡梦中的学生陆续抬起了头。
“可惜大家装的还不像,郝同学,给大家模仿一下!”
我了解到该同学学习播音专业,即兴表演难不倒她。巧了,这个女孩大大方方地站起来,惟妙惟肖地表演了一段猪和鹦鹉在图书馆的对话,一人扮演猪和鹦鹉两个角色,语言诙谐逼真,角色演绎自然生动,不仅全班同学,包括我都笑出了眼泪。我在欢笑之余深深折服于这个女孩的普通话水平和表演才能,可是在这之前,她在老师们眼里就是一个上课只会照镜子,吃零食,传纸条的花瓶!她的艺术才能和语言天赋我们关注过吗?以往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是不正确的!
即兴表演一下改变了教室的沉闷气氛,刚才还睡意朦胧的学生眼睛都亮了起来,我迅速切入正题严肃宣布:“上课!”
“唉……”我发出的指令换来的是一片唉声叹气,几个学生眼看又准备趴下。
“我们继续来解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说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自己心里暗暗叫苦:“的确是一个抽象晦涩的命题,如果按原来的课堂设计进行,对理论分析缺乏理解力的他们肯定还要蒙头大睡。”备课本上的一个比喻提醒了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脚和鞋的关系,大脚穿小鞋,小脚穿大鞋,都无法正常行走。在座的美术生很多,为什么不让学生以漫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加深理解呢?于是,我以“脚与鞋”为题,让学生创作一组大脚穿小鞋,小脚穿大鞋的搞笑漫画。任务一公布,教室就炸开了锅,尽管课堂秩序好象有些失控,但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兴致盎然,跃跃欲试。不到五分钟,学生便展示出十几组风格不同,但主题明确风趣幽默的漫画,孙同学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同学们捧腹大笑,而就是这位男生,上课期间经常从后门进进出出,课堂仿佛是他随意出入的菜市场,所有任课老师都为之窝火,没有想到他不修边幅的背后,还有多变的绘画创作笔法和深厚的美术功底,让全班同学还有我深深赞叹。另外几位平常喜欢出洋相的“差生”,包括一位很少说话的女生的作品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重新认识了彼此。而我的教学生成虽然未按预设的思路进行,但是分析以漫画为情境的载体,生动有趣,结论也是水到渠成,学生投入的目光告诉我,这个问题是真正探究到位了。
“老师,我可以用史实来论证这一命题”
“太阳真是打西边出来了!”我心里暗暗高兴,平常他们都是启而不发,对于我的提问一贯报以沉默,从没有人主动回答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欢迎张同学为我们进行史实分析!”
在我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张同学侃侃而谈,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化运动,洋洋洒洒,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论证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学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同学们赞许的目光中,平常少言寡语的张同学俨然就是一位历史学者。
“老师,还有正面的例子!”
是凡事不甘寂寞的小俞,外号“歪歪”。
“欢迎俞同学和我们分享知识!”
该同学充分发挥其做宣传策划的专长,精彩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地从正面论证了所学命题,我不断点头称是,心中迅速思考:何不把这节课变成才艺展示课,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呢?于是我继续提出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就哪位同学能用歌声来表达一下?”几位学音乐的同学像发现了新大陆,很自信地站起来,声情并茂地唱起《春天的故事》……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下课铃声响起,而每一位同学都是一副热情洋溢意犹未尽的表情。
后记:文化课成绩落后就一定要戴上差生的帽子?纪律观念不强意味着无可救药?政治学得不好在课堂上就不会有优秀的表现?思维活跃就是“谝能”?许多许多,我们曾经奉为真理的观点其实是片面的。在这次别开生面的课堂中,我重新认识了许多同学的优秀之处,真正感悟到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所在。
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指出的那样,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它们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上述的八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不同的阶段,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或揉和这八种智能。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儿童优势智力领域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儿童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学习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智慧指导教学实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模式,树立多元评价观念,发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力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 中职 效能 语文课堂 学生做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中职学生聪明,可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却很差?语文课堂常常是语文老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却神游太虚,走进梦幻世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更是学生语文兴趣的断崖台,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及时悬崖勒马,学生将被我们推下悬崖,从此再也不会欣赏语文这座秀美的山峰。要想挽救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必须提升语文课堂的效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语文这座山峰之趣之情之美!
一、 语文课堂的现状
继普教掀起课改的大潮后,职教课改也迎浪而上。虽然大家都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是却难以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总是带着镣铐在舞蹈。笔者观察,有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既然学生不愿学,语文课堂就任由学生玩耍或是吹吹龙门阵。也有非常认真的老师说:“我让学生思考问题了,可是学生茫然了;我让学生讨论问题了,可是学生却借机讲话了;我让学生回答问题了,可是学生却沉默了。如果我不讲,语文课就没法上下去了。”于是语文课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还有老师在孜孜不倦的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为了活跃课堂,语文课堂的活动设计费劲心思,融进了口号、唱歌、游戏、个人才艺表演……
二、语文效能课堂要让学生做主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使其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漠视自己的岗位职责,不仅是荒废了自己,荒废了学生,荒废了学生家庭,还荒废了民族的事业。
而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可喜的是,已有部分老师深刻的认识到: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不一定就是学生学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习者简单记住书本的知识,而是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会运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三、语文效能课堂必须讲究实效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习语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重点不在于帮助学生获取语文的相关知识,形成相关的语文体验,盲目注重课堂的活跃性,充斥简单的口号、幼稚的游戏,再加上“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异口同声的判断回答,这堂课即使100%的学生在参与,但却没有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它也不是一堂有效能的语文课,大概算得上一堂综艺活动课。
四、如何设计学生做主的语文效能课堂
教师是语文效能课堂设计的关键。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总导演,把握着课堂的方向,所以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研究,同时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做足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筹划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或游戏。
其次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充满变化的。如《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认识顽强的生命,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学会珍惜拥有,于是我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营造学习的氛围,选取了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同时讲诉阿炳的故事,多媒体演示阿炳的经历,导入结束用激励的攀登画面配以“向一切逆境中顽强不屈的生命致敬”的文字,在音乐的播放中,在故事的讲诉中,学生与我互动,已经明白了我的意图,深情走入课文阅读,体会课文主旨。二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解读课文的活动,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字音字形的学习,然后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老师预先根据教学重点设计的学案,领会文章主旨。三是小组代表站上讲台,讲解小组学习成果。四是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拓展学习。五是要求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想。最后按照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表,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对每一项学习任务给自己打分。
而在学习诗歌单元时,有根据学生不喜欢背诵的心理特点,重点刺激学生诵读记忆,着重强调课前诵读记忆,开展课堂十分钟背诵比赛,对提前完成背诵的学生以平时成绩重奖,学生熟悉诗文以后,课堂老师更轻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自己讲解对诗文的理解,老师适时抓住学生的精彩点予以板书,提示学生做笔记,学生难啃的古诗文也变得轻松。
学习科普说明文单元时,这个单元文章内容较为沉闷,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我开展了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己看课文,分小组设计问题,课代表汇集问题,做成课件,然后课堂竞答,评出优胜小组,学生设计的问题囊括了课文的点点滴滴,还包含了说明文的问题知识,老师毫费力让学生啃下了最不愿学习的说明文。
篇8
所谓“疑似学习”,就是游离学习目标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崔允t指出班级教学的“一(教师)对多(学生)”,最易导致两大问题:一是疑似学习,通俗地说,有部分学生经常处在“人在心不在”的状态,充当滥竽充数的角色;二是虚假学习,即教师只看到“习得的结果”(如答案、分数、作品等),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导致学生“虚学习”。
二、小学英语课堂疑似学习现状分析
(一)小学英语课堂疑似学习现状
1.学生疑似倾听学习现状
课堂上,有的同学表面上在认真听课,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有效的倾听学习。
有的学生坐姿端正,当老师和其他同学发言时,也会做出各种认同或者疑惑的反应,但当老师提问到他时,他却不知所以然。
有些同学还没有形成倾听的意识,老师的讲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不会让他们投入课堂学习,他们只在碰到自己感兴趣的,有意思的内容才会听上一会,但很快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
2.学生疑似表达学习现状
小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主要场所,尽管老师们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而由于受母语环境的影响,在英语课上,学生还是下意识地将母语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
3.学生疑似游戏学习现状
小学英语课堂上,老师往往会用参与游戏教学的方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往往将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活动等同于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大多数生只是单纯地玩,至于通过游戏活动学到哪些英语知识,获得哪些技能,小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
(二)小学英语课堂疑似学习现象成因
1.教学用语深奥难懂
英语不同于母语的特点是,即使是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话题,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英语知识基础,也无法正确理解教W内容。
2.教学语言缺乏魅力
教师的语言魅力是影响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平铺直叙与枯燥乏味的语言很难激发学生倾听与表达的情趣。
3.课堂氛围刻板严肃
在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编者引入了许多卡通形象,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但在真正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依旧照本宣科,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
三、小学英语课堂疑似学习现象的矫正策略
(一)疑似倾听学习现象矫正策略
1.激发倾听兴趣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生活中缺乏英语环境,交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容易引起学生倾听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的欲望。
(1)利用语音吸引注意
要吸引学生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使用,通过生动的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体态语言帮助理解
教师利用惟妙惟肖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创设语言环境,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
(3)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倾听能力,但这种倾听随意性很强,目的性较差,若是一味要求其长时间听,很容易走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如“listenan-dact”、“Listenandpoint”等游戏活动,并尽可能在课上做到学生全员参与,用倾听小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来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训练倾听能力,培养倾听习惯。
2.教学具有趣味性
对小学生来说,课堂上枯燥地教授英语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要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要将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二)疑似表达学习现象矫正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表达欲望
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达,教师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表达环境。小学生畏惧老师的权威,如果教师表情严肃,语言苛刻,学生则不敢表达或不愿意表达。
2.积极评价提高表达兴趣
教师要积极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本身感兴趣的或有把握的问题,往往表现得特别积极,而对于有点难度或似是而非的问题,就表现得相当胆怯。这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多种正面评价,学生就会感受到倾听与表达带来的快乐。
(三)疑似游戏学习现象矫正策略
1.目的明确,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如果游戏不具备“语言性”这一特点,那么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2.有趣灵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小学生的人性使然,对有趣事物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都特别的高,教师要针对孩子的特点,灵活地开展游戏活动,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
3.明确规则,提高游戏实效性
篇9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效率;调查分析
一、调查分析
1.认知参与分析
从学生实际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主要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思想没端正、信心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从学生认知角度看,由于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对数学课不像普通中学那样重视,不少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主动思考,作业马虎,抄袭,甚至有的学生从不写作业,不懂的问题不钻不问。课前没有预习,课后又不及时复习巩固,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只会简单识记,从不认真钻研。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等根本来不及消化。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而不是内在的思维过程。学生仅通过记忆的方法和反复的操练,就可以通过考试。这样,学生在没有深层次思维参与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因此对学习只能产生一种肤浅的认识。
2.行为能力参与分析
对于当代中职学生来讲,他们选择进入中职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是迫于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升学压力而作出的一个无奈选择。他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更多的实践,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一旦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就不在想花更多的心思学习文化课,至此数学课已经是他们比较抵触的一科。
3.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称为对心理过程有着启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概念,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客观地说,我们的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学习已经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厌烦心理,不利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益。
二、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方法上不能正确使用,持之以恒,常常受到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因而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更谈不上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和学生交朋友,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习表现出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表扬,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指导学生听课、练习、作业以及课前、课后的学习辅导,从教态语言及肌体语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建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殿堂,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当时时刻刻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方面要把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融进教学方法中,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从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流畅且幽默的语言表达、机智且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对教材独到的理解都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习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是每个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目标。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对学习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做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公式教学中,可以通过符号法则让学生通过某些游戏达到教学的切入点。
3.做好充分备课准备,丰富课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不是数学符号,它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有效手段。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组合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挖掘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学的前期效应,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促进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围绕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时候也需要给学生进行一些课堂放松,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总而言之,数学的教学任重道远,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钓“鱼”,而不是天天给他们“鱼”吃。
篇10
一、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学生从心里接受了教师,也就能积极接受其所授的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板着脸、瞪着眼,一定要注重自己和学生的情感,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亲情,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表情体会出教师的真诚、爱护、信任、期待和责备。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极为重要。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氛围靠我们师生共同建立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去营造。
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首先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