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国际服务贸易 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

截止到2013年6月21日,中国共建有独立学院292所,其中有162所建校刚满10年,还有130所独立学院建校不到10年。虽然各个独立学院和其校本部相对独立,但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即对市场人才需求敏感,又受到校本部专业设置的影响。因此,作为经管类传统的热门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也成为独立学院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现在全国有80%以上的独立学院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

随着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显现,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起服务业和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这种结构性转变预示着在中国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

一、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现在开设有国际服务贸易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高校数量不算多,一些高校即使开设有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对其也不够重视。传统高校中,更多的是对国际贸易传统核心重点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研究,专门针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研究很少。顾和军(2009)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案例教学做了思考。孙雅玲(2010)和田园(2013)就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倪绰媛(2011)探讨了融合式教育方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但是,这些研究针对的是公立高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学而进行的相关研究。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学生编写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也较匮乏。

随着中国服务业和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内高校却普遍缺乏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中国国际化经营的短板。因此,加快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专门型和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独立学院的本科学生和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接受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他们来设计一套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体系,即能将国际服务贸易的知识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色,又能通过专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觉得该课程贴近现实,能让他们学以致用。

二、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1.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和国际货物贸易一样,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理论政策与实务两大块。现在国内的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主要偏重理论政策这一块,实务则很少涉及。现有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绝大多数都没有深入触及实务内容,主要讲授的不外乎是服务贸易的概念与统计、服务贸易体制、服务贸易理论、服务贸易政策与政策工具、国别服务贸易概况、分部门服务贸易概况等模块,很少从微观角度来分析服务贸易企业,如一家从事国际旅游的公司,如何经营与报价,因而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过于偏理论性和宏观,缺乏实操技能的训练,与个人将来的就业竞岗无甚关联,因此学习兴趣不大。

当然高校国际服务贸易教学不怎么讲授实务内容也有其客观原因。国际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如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国际税务等,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不像国际货物贸易有一整套统一的规范和流程,而且许多高校也开设有专门的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和国际会计专业,因此在国际服务贸易课堂上深入地讲解这些领域如何进行实操训练也不现实。可是,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摇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服务是办学宗旨。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探索并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国际服务贸易实务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认同感,是讲授该课程的独立学院教师应努力的方向。

2.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实务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几年国际服务贸易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国际服务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应主要集中在分部门服务贸易这一块。对于这一块的讲授,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是从中观层面来向学生介绍某一分部门服务贸易的概况,主要讨论该部门或行业的基本特点、行业的具体分类、具体行业的业务类型、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同国家在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采用一些较具时效性的话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析娱乐部门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可以引用《来自星星的你》诱发的韩流热潮来分析韩国娱乐行业有哪些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韩流又是如何带动韩国制造业及其它服务业如旅游业的发展的,政府部门和行业本身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中国娱乐业的国际影响力,使华流也能走向世界。

二是从微观层面来进行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到行业内部的企业,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和课题讨论的方法,与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相结合,来探讨一家服务型企业如何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国际市场定位,如何找准经营方向,如何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申请开业,如何进行涉外经营(包括寻找客户、服务定价、服务成交方式、服务发售渠道、服务维护等),如何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的起伏。例如讲到国际租赁服务贸易,不仅要分析中观层面的国际租赁机构及其类型,还要从微观层面来了解租赁业务的基本程序,对租赁服务合同进行解读,并学习租金的计算方式。对这种微观层面的分析,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启发与收获,能让学生了解一个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的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以及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创新求变,乃至壮大辉煌,又或者企业是如何固步自封而导致衰败与灭亡,从而使学生了解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并激发其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北京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来分析这家在线旅游公司如何将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产品结合,创新旅游服务,满足客户体验,不断发展壮大,并在2013年成为中国5A级旅行社的。由于有些学生已有出国旅游经历或渴望出国旅游,这种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线旅游网站又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资料供学生们做调研分析,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促使他们思考如果自己创办一家互联网服务企业,该如何做,要进行哪些前期准备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

3.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内容的完善

当然,除了要加强实务内容的教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内容的改进也不容忽视。这需要教师及时跟进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最近发展,在强调理论前沿性的同时,也发注重应用性和实证性,把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进国际服务贸易的授课中去。同时老师也要敏感于各国或地区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政策的最新动态,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服务贸易宏观层面的发展态势,提高学生对国际服务经济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三、独立学院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完善

笔者结合公立高校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在自己几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独立学院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

1.多种教学手段――讲授、课题讨论、案例教学和讲座

“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首先要求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融会贯通,以提升教学效果。

1.1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作为最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导学生学习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统计方法、服务贸易体制、服务贸易理论等内容上是必要的。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解释,学生能对国际服务贸易知识有一个整体了解,为后面其它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1.2课题讨论

课题讨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是引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课题讨论可以采取不同形式。

师生可以就一个论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补充和辨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一份共识。例如在讨论台湾是否应该搁置海峡两岸服贸协议这个论题上,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中国已有的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分析海峡两岸服贸协议的发展过程与搁置现状,并组织学生就台湾是否应该搁置,大陆政府如何应对搁置提出自己的观点。

老师也可以将一个论题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或方面,并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部分和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报告。例如在学习服务贸易壁垒的内容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来分析中国对于阻止外国服务的进入设置了哪些壁垒,这里老师要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服务部门(金融、法律、会计、医疗卫生、运输、商业批发零售、广告、设计、娱乐等)来进行壁垒分析。在讨论中国的教育服务贸易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跨境支付(国际远程教育)、境外消费(出国留学)、商业存在(外国教育机构来华合作办学)、自然人移动(外国专家学者来华授课)四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1.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不仅可用于国际服务贸易实务中微观企业层面的应用性分析,在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的学习上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印度政府支持印度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展这一案例来更好地理解国际外包理论和政策。

1.4讲座

如果学生想对不同行业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动态和具体运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仅靠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课老师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为学院发动不同专业的老师、不同行业的专家和企业人士,以讲座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与完善。例如,在系层面上,我们可以请电商专业的老师讲解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请金融专业的老师讲解国际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运营方式及最新动态。在学院层面上,我们可以请土木系的老师来讲解国际建筑工程服务,请法律专业的老师介绍国际律师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到校外去聘请从事国际服务的专业企业人士来为学生做讲座,使学生能够得到 第一手的服务贸易行业前沿信息。如我们可以请软件园的外资企业人员来讲软件外包的发展和具体运营,请国际货代和物流公司的人士讲解国际物流的具体操作,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给学生介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业务的模式有哪些,需要掌握何种知识与技能。

2.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

2.1合作式教学法介绍

合作式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为基础的一种民主的、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先设计好,然后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能否真正接受和吸收消化,则不确定。

合作式教学法则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在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交流和对话是合作式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教学所要传授的东西不确定,学生要在和教师与其它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自己建构起来。

2.2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合作式教学法的适用性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比较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法。因为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领域较为前沿的学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学科体系。就理论而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货物贸易的研究基础上的,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还有争议,专门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如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交互影响理论还不够成熟,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支持。因此在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质疑和验证理论,而不是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对理论全盘接受。就实务部分而言,不同国际服务贸易部门的操作有各自的特点与要求,无法像货物贸易那样有较为统一的规则与程序,而且内容又非常地庞杂,很难设计固定的学习内容,因此也必须采用合作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建议和带领下,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课题,从而形成对国际服务贸易的某些领悟,并在与教师和其它同学的交流中,了解更大范围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知识。

2.3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的应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自己寻求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性,不要盲目去追求理解高难度的理论内容或构建理论模型,而是要学以致用,注重通过合作式教学法所构建的知识能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帮助。因此我们将这种具有实用性特征的合作式教学法称为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可以深化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实际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强化互动和交流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具体到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不仅强调师生和生生合作,同时也强调师师合作和校内外合作。强调师师合作即师资队伍要在系和学院层面上打通,不仅国贸专业的老师要承担这门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其它专业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老师也要参与到授课的过程中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带给学生更广的见识和更多的启发。强调校内外合作是指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能对具体的国际服务贸易工作进行提前感悟,需要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来对学生进行某一具体服务贸易领域的讲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过程还存在哪些不足,于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计划下一步的学习。

总的来说,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应用型学习内容为导向的开放式的教学法,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间的互助合作,改学生对知识的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同时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然后因材施教,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并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

四、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这要求独立学院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教学的重视,改变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没有国际货物贸易教学重要的旧观念,并针对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强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实务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课题讨论、案例教学和讲座等多种教学手段,并采用应用型合作式教学法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和军.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案例教学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95―96.

[2]孙雅玲.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合作武教学模式的实残与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3):97-100.

篇2

一、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改变服务贸易发展思路,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要建立现代服务贸易体系。目前,应实现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三大战略转变:

(一)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服务贸易优势

努力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把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输出转变为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输出。当前,中国已经具有发展技术知识型人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近十几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已经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贸易,实现由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转变,扩大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开发新的现代服务贸易国际市场。

(二)把对外政府援助行为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行为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很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必须把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长期以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各种援助。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国际关系发展大趋势。中国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有三大不妥之处:一是不符合中国国情。近十几年,尽管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提升,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有限,尤其是西部地区和8亿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能力。二是不利于发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国家之间关系是以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为基础的,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是一种政府政治行为,不属于国家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了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的发展,甚至制约国家之间正常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三是不利于提高政府援助效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其中大多数是无偿援助或低价帮助,由于有些受援国认为其他国家的政府援助来的容易,往往不珍惜援助国的援助行为,造成援助效率低下。

如果把对外援助行为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一是可以扩大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规模;二是可以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三是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取所需;四是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资源优势;五是可以减轻中国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大趋势,适当减少对外政府援助行为,把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对外合作的战略重点。

(三)把对外交流活动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

文化贸易是现代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必须把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中国的对外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绝大多数属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性质,不具有主体性贸易地位。也就是说,这些现代文化交流活动仅仅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附属物,处于配角地位,而不是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对外文化活动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状况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扩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额,是中国完善现代服务贸易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从完善服务贸易结构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转变对外文化交流观念,确定文化服务贸易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对外现代文化服务贸易活动,提高企业在文化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产业化。

二、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中国应该把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部门开放覆盖率为60%。这还不能满足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目前,外商直接对华投资的三分之二仍然集中在制造业。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措施,大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从事现代服务贸易。

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力量,加快国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现代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

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根据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来确定。我们认为,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拥有这些特点,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

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不可避免的。

(三)积极拓展对外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只重视援外医疗工作,而忽视了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丰富的医疗资源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医疗市场的作用受到限制。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专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20万人。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开拓国际医疗卫生产业市场,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四)把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新领域

在21世纪,高等教育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2006年5月,英国大学联合会公布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影响》的调查称,高等教育每年为英国创造450亿英镑的产值,其重要性已超过航空业和制药业,仅次于法律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这份报告说,英国高教产业拥有28万名全职教职人员,占全国整体劳工人数的1.2%,每年的出口收入达36亿英镑;在过去4年中,高教产业为英国经济创造的产值增加了100亿英镑。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教育方式日益向国际现代高等教育靠拢,在很多专业领域已经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我们应该尽快把高等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把高等教育推向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市场。目前,应该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五)把体育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文化贸易总额持续上升,至今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因此,通过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是中国完善服务业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近十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但是,在总体上,中国体育、文化产业贸易发展并不理想。2004年,北京市就向国外派出61批演出团队,658人次;引进团组83批,1190人次。表面上看,进出口批次相当,但中国演出团队出国演出收入一般平均每场不到3000美元,而国外同等团队来华演出,每场酬金多在三四万美元。因此,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贸易的价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1.引言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日益加深,各国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也快速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具有产品无形、高附加值等特点,因此各国对服务贸易的关注越来越多。目前,服务贸易增长迅猛,成为各国新的增长点;同时,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最后,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自身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抓住服务贸易发展的契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低下。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来研究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具有无形、高附加值等特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各国应该抓住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契机,不断提高本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2.1在全球的服务贸易中占据的比例日益增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经济体。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服务贸易也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43.4美元,成为仅次于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但是增长速度非常之快。从2014年来看,我国服务出口2222.1亿美元,增长7.6%;服务进口3821.3亿美元,增长15.8%,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2.2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

传统的贸易理论既能解释货物贸易的发展,也对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同样重要,既不能只提升货物贸易的竞争力,而不关注服务贸易的发展,“跛脚式”的经济结构不利于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占比仍然较小。我国应努力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使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平衡发展,不断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

2.3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存在,且进一步扩大

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主要存在于旅游业和运输业。这是因为,随着境外游的不断盛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持续存在,且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对国际运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国际运输服务的逆差也没有缩小的趋势。虽然高新附加值服务贸易存在顺差现象,但是顺差额较小,无法弥补我国传统服务贸易的逆差差额。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现象非常严重,且没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如若一直持续下去,势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理论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决定了该国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又受到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的影响。本文将以此模型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四个基本要素的角度出发,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3.1要素条件

要素有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之分,相比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诸如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的高级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国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依靠于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但是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应不断加大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与人才供给,进而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

3.2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对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效的国内需求能够促进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行业竞争力。其次,把握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引导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发展,使本国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率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升级。

3.3相关和支持产业状况

通常所说的上游产业即是指本文中提到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于服务贸易而言,如果其上游产业能够以低成本、高质量的投入,不断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促进服务贸易的创新与升级,必将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优质的供应商是新技术、新方法传递的渠道,有利于整个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增强也具有重大影响。

3.4战略结构和竞争

同业竞争对于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作用。首先,同业竞争的过程中,各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就会加大投入,增强创新能力,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整个行业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较成熟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便向海外扩张,寻求更高的利润。经过国内激烈的同业竞争之后,该公司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取胜。

4.结论与建议

篇4

今年4月14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中国2013年货物贸易总额达25.8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91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在成功登顶世界第一后,中国依然面临着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等诸多积弊,令中国从第一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之路显得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商务部正在制订的打造“贸易强国”的文件,正是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上述要求。商务部即将出台的这份文件,将成为首份对中国打造“贸易强国”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

“技术、品牌、质量、服务”

四位一体打造贸易强国

在该文件出台之前,先形成了一份课题报告。

《中国经济周刊》从商务部多方了解到,2013年初,商务部成立了一个“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课题组,当年底该课题组形成了一份课题报告(下称“课题报告”),对新时期如何打造贸易强国作了深入的研究。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商务部的这一课题组,采用了高配的组织架构。课题组由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牵头并担任组长,报告由商务部外贸司、产业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三方共同完成,主要围绕“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四方面展开。据知情人士透露,课题报告完全是为商务部即将出台的“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文件打基础,“文件是在此报告基础上形成,文件起草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目前正在走程序,不久将出台。”

“报告主要围绕如何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展开。从目前的国情以及外部环境来论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性。”参与了课题报告的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身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透露,课题报告提出了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思路,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配套内容还涉及营销网络、跨国公司的发展思路、海外投资以及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贸易等。

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霍建国表示,课题报告从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的建设进行论述。“关键是市场环境,报告主要强调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发展的根本要素。”

在课题报告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集中精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起引导性作用,避免直接主导企业的竞争行为,更不应该具体规划哪些企业该做什么,哪些企业该如何调整,应让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霍建国说。

随着信息技术向世界经济各领域的渗透,电子商务成为新时期贸易的重要平台与手段。霍建国认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很有必要形成一些新的贸易平台,“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还是不错的。还有网络销售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一些大型的交易展会的平台,在课题报告中都得到了肯定。”

2030年前后

“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多数源于加工贸易而非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中国是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却经常饱受贸易规则惩罚之苦。商务部日前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显示,中国仍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2013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9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36.6亿美元。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合理的卫生检疫标准等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增多,对企业利益和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依然严峻。

改变是必然之势。商务部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就是通过国务院、商务部联合几个部门下发文件,来推动各地对打造贸易强国的重视,组织实施打造贸易强国进程。”

“中国缺的不是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而是经营的竞争力。”霍建国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产品的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跟踪、维系、后期服务的能力都不足,“而培育‘竞争新优势’就是要围绕这些能力,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提升。”

早在2010年4月,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公布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下称“战略报告”)为贸易强国初步描绘了愿景。

战略报告提出,未来2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即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而在第二个10年即到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而在霍建国看来,外贸强国至少要在品牌上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市场的拓展能力、海外营销的能力,以及技术研发和售后服务。“课题报告提到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这其实涉及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竞争。”

“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可视为新形势下商务部推出的中国打造贸易强国的“杀手锏”,再结合4年前商务部出台的战略报告,中国外贸由“大”转“强”的“路线图”已基本明朗。

两者虽同属商务部部级重大课题,但提法却有不同。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了“贸易强国”的概念;而课题报告,提出的是培育“竞争新优势”,业内分析认为,虽然提法不同,但意思一致,“后者主要是跟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相契合。”

比较两份报告看,打造贸易强国的“路线图”基本不变。据霍建国介绍,中国将在2020年初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贸易强国,在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下,外贸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到位。但距离真正的外贸强国恐怕还需要再巩固提高若干年,估计会到2030年。

迈向“贸易强国” ,

高端制造业还是服务贸易先行?

中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低,已成业内共识。

要打造贸易强国,产业升级是必然。但目前业界对“打造贸易强国是优先发展服务贸易,还是优先发展高端制造业”存在争议。

商务部课题报告认为,制造业技术升级是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直言。在他看来,改革开放35年来,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是导致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一大障碍。“尤其是汽车行业,应当说是一个失败的行业,到现在核心零部件都是靠进口。”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只有50%的产品是自主品牌,在轿车领域更少,只有25%的产品是自主品牌。“从2010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德国大众、美国通用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总量都超过了本国的产量,汽车业对我国经济的拉动超10%,但是发动机、变速箱是谁的?核心零部件到现在都是靠进口,到现在我们都不能说汽车是中国制造,只能说是在中国组装的;更不能叫中国汽车制造厂,中国只是汽车的装备厂、组装厂。” 周世俭说。

他认为,多年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的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来;即使换来的,也是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的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但没有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侵蚀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基础。

飞机制造也不例外。2013年10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签署了一份关于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西飞”)生产737MAX内侧襟翼的多年期合同。

这在业内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预示中国可以为波音公司全系列机型提供结构组件。但在周世俭看来,素有中国军机摇篮之称的西飞,虽然诞生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多项第一,但是出口的也仅是附加值低的零部件。

“西安飞机制造商主要给波音飞机生产起落架、密封舱门、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生产得很不错。而美国自己的制造商生产的是飞机的机头、发动机、电子操控系统,美国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我国生产的都是低附加值组件。我到波音总部参观,一架飞机是由17个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但核心技术都是美国制造。”周世俭感叹道。

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也很明显,逆差持续扩大。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

“很多人没搞明白,我们是要发展服务业,还是通过发展服务业从而打造一流的制造业。”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重点还是要通过发展服务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服务业,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制造业,二者相辅相成。“现在的问题是,只专门发展制造业,却忘记了服务业和它的密切联系。”

篇5

[关键词] 信息服务贸易 个人资料 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服务业作为一项以文献、图书、情报等的采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早已存在。但作为新兴的信息产业的支柱组成之一的信息服务产业,其崛起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服务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传输、利用等综合服务内容上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手段上的电子化、网络化。上述信息资源,有相当部分来自个人资料。而国际互联网的兴起,为资料的跨国流通与信息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

资料的跨国流通,英文为TRANSBORDERDATAFLOWS(简称TDF或TBDF),TDF最早在由经合组织赞助的一个关于隐私权保护研讨会上首次使用。经合组织于1980年9月23日通过的《隐私权保护及个人资料跨国流通准则》提到“TDF是指个人资料跨越国境的流通”。该准则指出个人资料是指任何关于一个被识别或可以被识别的自然人(本人)的信息,其形式不仅限于电脑处理的个人资料,还包括以人工处理的个人资料。其流通方式包括国际航空信件、国际电话、电报,无线广播、电视之跨国广播,互联网传播,甚至各种有形资料通过人工携带出境。

TDF最初是围绕个人隐私权保护提出的,然而,随着跨国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TDF的范围已不限于个人资料,而是包括了大量的商业数据、科教文化资料等。本文仅涉及个人资料。信息服务的跨国贸易迅猛发展,要求资讯(包括个人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个人资料的安全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如何在贸易自由与保护个人资料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二、信息服务贸易与个人资料保护的矛盾及冲突

1.资料与信息

资料(data)一般指关于某一方面事物或人的原始数据,比如个人的身高、体重、肤色等外貌特征。信息(information)是指按照不同目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经过特定处理的资料就成为对人们有用的信息。比如通过对特定人群的个人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就可得出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信息。资料是信息的基本要素,信息由资料处理而来。而资料与信息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信息还可以再加工,对再加工的信息而言,前面的信息也是资料。因此,本文在讨论信息跨国服务时,对二者并没有严格区分。

2.信息服务贸易对个人资料保护的影响

(1)资料成为贸易标的。经合组织最早提出资料跨国流通,是以保护自然人隐私权为出发点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间对资料跨国流通讨论的重点主要仍在于个人资料的保护上,而随着信息服务业渐次发达,有百分之九十的资料跨国流通是属于非个人资料之传输,因此如何避免各国藉保护个人资料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及各国着力解决的新问题。

以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的交易行为,我们称之为信息服务贸易。

对于信息服务的定义,各国法律并无一致规定,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二至第四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

根据不同标准,可对信息服务进行不同分类。基于信息产出流程,可将信息服务分为:①信息生成与采集服务。②信息加工筛选与处理服务。③信息传输与利用服务。

信息服务所涉范围较广,本文仅讨论与资料跨国流通有密切联系的利用国际网络提供信息的电信增值网络服务业,即信息传输与利用服务业。

与国际货物买卖相比,信息服务贸易具有以下特征:①交易标的不同。国际货物买卖的标的为实体上的有形物(something),而信息服务贸易则以理念、知识、信息等无形财产权为主要贸易对象。②交易渠道不同。前者运送标的物的渠道有车、船、航空器等传统交通工具,而信息服务则需藉由光纤、卫星、电脑、电话等通信网络来传输信息资料。③交易形式不同。电脑与电信结合之后,信息的内容非同于以往,仅以书籍、纸张等有形物显示,而可改以其他特殊物理形式出现,如电脑荧幕显示的画面、电脑磁盘、无线电波等形式。

(2)信息服务贸易中个人资料本人的权利。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使得我们每个人的资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贸易的标的,对此我们应主张何种权利?如何寻求救济?根据对个人资料的不同保护模式,会得出不同答案。如依据财产权保护模式,则本人可向信息提供者请求返还不当得利;如依据隐私权保护模式,则会主张侵犯隐私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如上所述,个人资料体现的是某种与特定自然人有特定联系的信息,是自然人身份的标识,与人格利益相关。而信息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因此,财产保护模式不能很好地救济资料本人所受侵害。至于隐私权保护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个人资料都涉及隐私,商家收集的消费者资料大多与隐私无关,如年龄、性别、收入等。因此,应该采取个人资料自决权保护模式。 在信息服务贸易中资料本人的权利应包括:①个人资料公开权。即本人可向信息服务业者提供自己的个人资料。②个人资料更正权。提供给信息服务商的资料如与真实情况有出入,可向其要求更正。③停止侵害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未经本人同意而将其个人资料加以处理并供他人利用,本人可请求信息服务商停止使用或永久删除其个人资料并给予损害赔偿。基于一般人格权的损害赔偿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可根据对本人精神上的损害程度和信息服务获利情况来决定。

3.个人资料保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

各国对信息服务贸易的限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限制信息产业的外国投资。②施行贸易保护政策。③通过个人资料保护严格控制资料跨国流通。

为保护本国公民的个人资料不被滥用,各国都对TDF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如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17条、英国《数据保护法》第3、5、12、37、39条的规定,以及我国香港《个人隐私条例》及台湾《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归纳起来,各国对TDF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内容限制,如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资料不得输出。②程序限制,如需获得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履行相应的审查、登记、备案手续。③法律限制,指资料传输目的国对个人资料有与输出国程度相当的法律保护。

在个人资料保护较为严格的国家,资料的跨国流通受到诸多限制,这就使得相当部分的资料无法作为信息服务的标的,或者要经过繁琐的登记审批程序,影响了信息服务跨国贸易的发展。而贸易自由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国际社会在信息服务贸易方面出台了一些规范,以促进各国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间关于信息服务贸易的规范

1.经合组织资料跨国流通宣言

经合组织于1985年通过了世界第一份有关资料跨国流通经济性议题的文件,即资料跨国流通宣言, 内容如下:

(1)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动,各国应认识到建立共识、协调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2)在尊重各国国内法律的情况下,各会员国政府应尽力促成信息服务业的开放,避免对资料跨国流通产生不公平障碍。要求各国将相关法规透明化,发展并寻求解决资料跨国流通所生问题的方案,考虑他国处理资料跨国流通相关问题的可能措施。

(3)资料跨国流通的三种类型,供各国参考。三种类型的资料跨国流通包括了公司内部资料、从事国际贸易所生资料、信息服务业者提供的资料。

该宣言与上述经合组织的《个人TDF及隐私权保护指导纲领》相同,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2.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针对是否将服务贸易纳入GATT多边贸易体系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存在较大分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希望自由服务贸易国际规范的制定消除服务贸易障碍,以促使各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多不具优势,故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持反对态度。经过若干协商,1986年GATT始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议程。经过七年谈判,在1993年12月15日达成协议,称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简称GATS。总协定附则3为电信附件,适用于会员国有关公共电信传输网络及服务之接入或使用办法,而不及于电话、电报、传真、电视等基本电信网络的经营。也就是说,附则3是规范电信增值服务业者及其他服务业部门供应者使用电信传输网络及服务问题。服务总协定还确定了服务贸易的渐进式自由化模式。

从上述国际协议的内容可看出,信息服务贸易的开放与个人资料的保护均为今后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但如何规范信息服务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的应有立场

1.国内现行规定

2000年以来,与信息服务相关的《电信服务标准》、《电信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附则二对增值电信业务的业务范围作了列举式规定,包括以下九种:(2)电子邮件;(2)语音信箱;(3)在线信息库存储和检索;(4)电子数据交换;(5)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6)增值传真;(7)互联网接入服务;(8)互联网信息服务;(9)可视电话会议服务。

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则对信息服务作了概括式定义,并将其分为经营性与非经营。其第15条、16条、20条对信息服务者提供内容的限制及其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由于该办法属于行政法规,对违反第15条的信息服务商仅规定了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有待其他法律来确定,而个人资料本人也不能从本法中直接得到救济。并且第15条第八项中的“合法权益”能否包括个人信息自决权还有待进一步解释。

总的来说,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而上述立法也比较概括,多为宣言式条文和授权性规范,对信息服务中发生的侵犯个人资料、信息服务业的开放等问题没有具体规定。

2. 我国应持逐步开放,兼顾保护的立场

如何平衡贸易自由与个人资料保护的关系,颇费思量。这涉及法律的价值选择问题,即自由与安全的选择。法的价值是有位阶性、冲突性的。当贸易自由与个体权利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应该鼓励交易还是仅关注个人资料的安全?信息服务业的开放是实现信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必经之路,而个人资料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受到更多侵害。个人资料在本人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跨国贸易的标的。资料本人应如何主张、救济自己的权利?个人资料保护在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可循,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尚属空白。

WTO要求其成员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共同基础上,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信息服务贸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而我国电信体制在这一方面却相距甚远,目前尚无完整成文的《电信法》,所以,加入WTO,我国的电信服务业将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当然,中国加入WTO后,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电信服务协议,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开放过程中可逐步参与,并可以要求有关的电信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提供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服务技术帮助我国发展电信业。还可以利用保护幼稚产业、安全例外等条款,保证民族产业的发展。

篇6

自贸区是什么性质的试验区?

目前,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FT- Agreement),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 (FT-Area)。如我国近年来与新西兰、瑞士建立的自贸区,即是广义自贸区。另一种是狭义的自贸区,根据40年前(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其定义是:“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所以,这种狭义的自贸区相对于广义自贸区而言,是“小区”,是一个国家单边向世界开放的。为了有所区别,前段时间我们一直把这种狭义的自贸区称之为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应该属于狭义的自由贸易园区。

我国目前还有一种由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六类不同类型的园区组成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于监管模式以及开放功能的不同,可称之为半开放的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是由不同类型的特殊监管区域构成的,并采取“一区多园”的特别管理模式,所以,它有范围限制,其区域仅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由于它从面积上看并不大,比上海闸北区(29.18平方公里)、澳门(29.9平方公里)还小,并仅仅是试验性质的,加上位置较偏,人口也不多。因此,试验区要想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聚焦点,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调动各方面包括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才能达到目标。

自贸区将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一是将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虽然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开放100多个服务业,但实际上不带附加条件、完全开放的仅20多个。如果说,加入WTO是货物和部分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那么,上海自贸区则是更加注重投资和金融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开放,是全方位、各领域的对外开放。此外,伴随着对外开放,我们一直有一个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如何处理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安全问题,自贸区的试点也将为我国提供更多的经验。

二是撬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改革任务很重。但当前改革的最重要任务还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因为在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扮演的权重过大、干预过细、管理过宽、审批过多,是造成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不能公平竞争的重要原因。在新形势下,政府如何管理市场、服务市场、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便捷性?如何提供高效益、低成本的政府公共服务?不仅是上海自贸区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要进一步转型升级避不开的问题。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可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三是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有利于吸收以技术、质量、研发、品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驻园区。同时,自贸区还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形成现代产业,推动转型升级。上海自贸区还将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与海外资本和市场对接的窗口,也将极大推进总部经济的发展,相应利好在于全球500强跨国企业总部和运营中心将陆续入驻,从而推动自贸区金融、贸易平台的形成,促进贸易、产业、金融和消费的全面升级。

四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梦想。3月28日~29日,国务院总理在上海进行就任后的首次基层考察。结合此次考察,他首次详细阐述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五大路径:要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立足内需,面向世界,深耕亚太;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立足于拉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要使环境资源可支撑;靠开放促改革,靠制度创新释放红利。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可谓是在这些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有助于上海早日建成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有利于促进上海实现全球经济中心的战略梦想。把上海打造成全球经济中心、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贸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国务院要求上海自贸区要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管理由过去的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对试验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全过程加强跟踪、管理和监督。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的服务模式,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在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知识产权、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实现高效监管,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提高行政透明度,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包括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援助等解决机制。

二是在投资领域开放方面。主要选择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6个领域的扩大开放,除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外,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研究制定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也改为备案管理。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投资一般项目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

三是在转变贸易方式方面。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和融资功能。支持试验区内企业发展离岸业务。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探索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动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管理咨询、数据服务等外包业务发展。允许和支持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鼓励设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维修业务试点。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推动集装箱中转集拼业务等的发展。

四是在金融领域开放方面。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金融市场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五是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要加快形成符合试验区发展需要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对试点内容需要停止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问题。

自贸区可能产生的多方影响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上海的影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自贸区的设立将带来更多业务,市场可以扩大到为国际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最终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除金融方面,原有的上海保税区也将面临新一轮升级。不再只局限于商品贸易,将从原先的加工型为主拓宽到一般性企业、服务类企业的进入,这对于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而言,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是将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所以,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二是将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使得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三是将有望成为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经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中转第三国的45个国家外籍旅客将享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有利于在自贸区购物。四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上海自贸区一旦相关体制配套建设完毕,上海将成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和控制功能的国际离岸贸易中心,可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因此,将极大推进港口经济、总部经济,进而极大推动上海整个经济的发展。

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上海自贸区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自贸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在这个区域里的贸易自由化程度高。跨到这个自贸区,就等于走进了国际市场,将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聚集效应。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富庶的地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金融等有很大的需求,由于有上海自贸区的协助,这些都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活了,中国经济就更具活力。据了解,临近上海的一些城市,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都已经在做上海自贸区的对接研究。

对其他地方的影响。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金融创新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包括深圳市乃至整个广东省,是一种激励。对舟山、广州、厦门、青岛等其他积极争取设立自贸区的地方,是个榜样。但问题是:此次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更多的是注重于政府自身职能的转变和政策的改革,已不是过去的完全依靠优惠政策。这相当于各地在争取设立自贸区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改革、推动开放的作用,对这些地方如何做好改革的配套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开放的工作机制是个示范和借鉴。

篇7

因此,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约束,建立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秩序,是实现中国开放模式创新和调整外贸结构的关键。

中国外贸该如何突破再创辉煌,分析如下:

一、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从总量上看,服务贸易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但逆差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47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世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6%,跃居世界第三。其中进口为2801.4亿美元,比去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三位;出口19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6%,居世界第五位,但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达到897亿美元。

从结构上看,尽管传统服务项目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服务项目贸易增长快速。以运输和旅游为主的传统服务项目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过半。其中,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贸易项目之首。但与此同时,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旅游服务,据统计,2012年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分别达到469.5亿美元和519.5亿美元。不过,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在2012年快速增长,特别是服务外包领域,从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幅超过60%,占全球离岸外包市场的份额也由7.7%增长至27.7%,使我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国。

概括来看,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当前,虽然对外贸易领域受经济外部性影响较大,但我国服务贸易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规模持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逐渐优化,新兴服务领域发展迅速,成为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问题

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显著,如长期处于逆差,贸易结构失衡,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究其原因,固然是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但产业本身的发展问题及相关体制机制制约亦要引起高度重视,不容懈怠。特别是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已成为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日趋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也只有理顺服务贸易与服务业、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扩大开放等方面若干关系,并积极破解服务贸易发展制度瓶颈,才能够确保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服务贸易管理体制需要在未来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应将改革的首要任务及核心目标定位在“如何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上。同时认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应分近期(3年)、中期(5年)、远期(8年)来设计。

鉴于此,提出拟在未来3年内,成立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统筹全面改革,并效仿“六五”期间成立的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委员会,统筹服务贸易发展改革促进事项;5年内,筹建类似澳大利亚服务业“圆桌会议”的机构,由政府、学界和行业中介组织代表企业,来共同参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划和制定;8到10年内,从中央到地方创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同时,要加大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金融、海关、结售汇等政策,进一步推进我国税制改革,由原来的以流转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制调整为以消费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制,并以三年或五年为一周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及可持续性。

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建议

根据上述目标,我国近期服务贸易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要针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统筹规划并适时调整制定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转变只重视货物贸易,轻视服务贸易传统观念,确立战略共识,避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同时,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土地制度及中介服务组织的改革,并与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形成配套。而在完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方面,要加强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确立有效率的服务贸易统计主体,建立由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的、专业化的、权威的统计管理体制,并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完全接轨,改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工作的一系列问题。

二要针对服务产业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调整利益结构,改变政府干预市场过多的固有利益格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服务市场与服务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充分发挥市场为主导配置资源机制的作用,降低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域的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域的投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要改变国有垄断企业“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实施有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分离的有效措施,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专业化发展。紧扣生产业发展短板的现实国情,通过大力发展研发、咨询、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会展等生产贸易,有效促进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同时要合理发展生活贸易,加快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品质。

四要针对服务贸易相关政策安排不当的问题,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从国际经验看,扩大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权事权立法范围,可以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因此,应率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分配,明确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政策安排。同时,对于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优惠政策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特点进行制定,切忌“一刀切”,对政策的实施也要做到定期评估,适时调整。

篇8

“我们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服务业……培育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竞争新优势。”9月8日,在厦门转动象征全球投资的“金钥匙”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随即在第17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的重头活动——“2013国际投资论坛”的主旨论坛“全球价值链重塑与创新发展”论坛上积极表明中国政府对服务业的态度。

事实上,将服务业定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抓手并非偶然之举。

从国内来看,为实现对经济更深层次的支撑,进一步推进和构建完整的开放战略,进口与出口、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予以深层次推动,应是未来开放战略主动追求的目标。

而从国际来看,5年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未结束,世界主要经济体一边忙于应对危机的后续影响,一边也在积极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球产业重构使得跨国投资越来越热衷服务领域,服务业逐渐成为决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关键要素。

一年一度的厦门9·8投洽会素有全球投资“风向标”的美誉,全球资本都希望借此洞悉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服务贸易受追捧,仅从本届投洽会“2013国际投资论坛”专门设置的“现代服务贸易与全球投资”专题论坛便知一二。

正因为如此,如何激活并释放中国服务业潜力,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化水平,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值得深思。

中国经济“潜力股”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已达70%,其中美国是80%,韩国是70%,中国香港地区达到了95%, 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50%。即便如此,中国44.6%的数字依旧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GDP如果反映的是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服务业占GDP比重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竞争能力。”9月8日,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洪晓东在“现代服务贸易与全球投资”专题论坛上指出,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世界第一,但这无法反映出我们的竞争水平,反而显露出由于制造业发展而造成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将来要更多的发展服务业,着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有差距,但服务业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机会。”在洪晓东看来,有差距即意味着有潜力。

“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速为12%,比全球平均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速,五年就有可能翻一番,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将会显著上升。”洪晓东指出,而金融、互联网、电商服务的发展必将带动服务业新的突破。

世界服务贸易专家、世贸组织服贸司司长哈米德·马姆杜更是将服务业比作“金矿”。在他看来,这个金矿不但使GDP产出更多,而且在就业上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美国的就业机会80%来自于服务业,中国的差距比较大,从这个度来讲,我们将来可能更多的要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要把服务业更多地作为一个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行业,这对于将来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洪晓东指出。

洪晓东建议,未来中国服务业可以向消费方向发展,更多地转向教育、旅游及信息消费领域。此外,研发服务、金融创新、互联网的发展也都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2012年超过4700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是服务贸易有着非常大的逆差。从结构看,传统的服务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最主要的是旅游,其次是运输,二者加起来占了近60%。咨询、计算机、信息、金融、广告这几年增长很快,但比重还比较低。

也因此,瑞士伯尔尼大学世界贸易研究院教授Pierre Sauve认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和出口大国,目前受到制造业占比大的影响很深。但是十年以后,中国的服务贸易会比现在有很大改观。

如何补差距

在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和大国竞争的重点。目前,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服务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平均水平已超过20%,而中国只有10.54%,差距明显。

除了中国本身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外,如何才能更快地填补差距?

“首先是创造竞争的环境,还有就是人才非常重要。”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副总裁华敬东指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80万人,中国的人才应该不缺,但问题是这680万毕业生有没有创新能力?这已经超出了人才本身,而是应该要有制度创新。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兼总裁王新奎也认为,服务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个人的主观能力性要求相当高,在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服务业更是充满了生机,是最能够实现个人的梦想,非常丰富多彩的领域。因此,创新尤为重要。

Pierre Sauve也表示,知识将成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强大的动力,全球的先进社会,服务业发展都占据了经济中最为主要的部分,这与其知识发展、人力资源价值和教育投入密切相关。“教育决定了从业人员将来能够给予什么样的想法与灵感,如果我们想获得更多的贸易自由化,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更多有知识和技能的人。”Pierre Sauve说。

补上人才短板和突破制度瓶颈只是第一步,要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还需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是破除体制的障碍,目的就是释放社会资本的巨大潜力,让所有想做的人都可以做,这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让全部有资质,能创新的人都能做。”华敬东指出。

除此之外,进一步开放市场亦很重要。华敬东认为,应允许国外的服务业公平地参与更多领域的竞争和服务,像之前向外资开放保险、快递服务等领域一样,给所有人提供一个竞争的机会。

“走出去”在路上

中国服务要走出国门,世界也在期待中国服务。

虽然目前我国传统行业服务贸易的占比是60%,但是其他领域潜力正在显现。据洪晓东介绍,在金融领域,我国已经有16家中资银行走出国门,在海外建立的分支机构已经有1050家,并在海外获得了169亿美元的可观利润。

在互联网领域,“微信”的智能服务已开始服务世界。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其海外用户已经突破一亿。

在电商领域,淘宝、亚马逊、易贝竞争,这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商服务,如今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并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

此外,在刚果金、迪拜等地已有很多中国人修建和管理的五星级酒店及旅游宾馆,这些都是中国服务业在国际范围内大幅度提升服务能力的一种表现。

在Pierre Sauve看来,为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政府不仅在内部进行了很多的试验和改革,在国际间的规则中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上海自贸区就是一项大胆的尝试。

“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的行业范围是23个服务领域,中国要求投资领域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试验三件事情。”王新奎说,一是投资准入的管理机制,二是营商环境,三是贸易便利化。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调整过程中,对服务业环境的要求是完全不同于制造业的,现在我们的整套管理体制还停留在当年制造业及货物贸易的基础上,这是目前的主要矛盾。

王新奎认为,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它的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因而对资本自由流动的要求很高。因此,上海自贸试验区需要对整个服务业管理体制、经商环境和贸易便利化进行试验,探索出一个新东西出来。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影响

1、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收益的影响及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能显著的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商品的总成本等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双方的交易成本之和,所以假设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变,则总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则价格下降,商品更有竞争优势,因而使收益增加。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日趋显著,国外许多大公司已明确宣布,谁不采用EDI供货,就拒绝向谁订货。发达国家许多与商贸有关的部门,如金融、保险、海关等对EDI的应用都提出了要求,美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已宣布,从1992年起,不采用EDI方式办理手续的公司,将会被推迟受理或不被选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的应用使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壁垒,不用EDI就等于被排斥在这个壁垒之外。因此,开发和应用EDI对于冲破这个新的市场壁垒,增加对外贸易机会具有着非常重要而且积极的战略意义。许多公司正在开始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客户服务,在网上介绍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查询订单处理信息、,不仅可以解放公司自己的客户服务人员,让他们去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调整与客户的关系,而且也会使客户更满意。公司常常收集和存储有关客户和产品的信息,放入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雇员才能开取的数据库。客户可以进入公司在因特网上的WEB站点,输入它的定购号,查询它所定购的产品是否己经装车待运,然后就等第二天早上到货了。这类信息可以在送货公司的WEB站点上检索,一分钟就足够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企业销售是否成功的根本,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试想,一个无法提供足以令客户满意、方便服务的公司,如何吸引客户的眼光,又如何最充分的开展其业务,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其他影响及分析

2.1、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增长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国际货物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更是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子商务方式下,任何一种可数字化的服务都可以在网上瞬间传送到世界各地,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服务贸易效益。同时网络技术使原本当地化特征突出、市场化相对较低的服务产品(如医疗、教育、咨询、设计、艺术创作等)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丰富了服务贸易的品种,扩大了服务贸易规模,并为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主流服务业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2、统一国际市场

首先,产生了全球统一的虚拟市场。国际电信联盟(ITU)近日最新的统计数据称,移动网络已经覆盖了全球90%的人口。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成为全球统一的虚拟化的交易市场;其次,市场价值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虚拟市场的形成,超越了以往地理界限的制约,使商品与服务等有关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准确地流动,表现出公开、完整和实时等特性,减少了进出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市场信息不完全而引起的扭曲,同等质量的商品或质量相似的商品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保证了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再次增大市场风险。电子商务运用于国际贸易,交易者、交易方式、交易意向和交易标的表达都虚拟化,交易者的知觉线索被部分剥夺,交易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网络黑客侵扰,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的信用风险,质量风险和技术风险都大大增加。

2.3、更新国际贸易交易手段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得服务于国际贸易的一些交易手段在不知不觉间变的更便利、更快捷了。电子商务将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日常往来的经济信息,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网络进行传送;网上定向信息部分代替了电视、报章等日常新闻媒介中广告宣传;网上市场、虚拟洽谈进行着促销活动:电子传输减少甚至淘汰传真、信函等传统的信息交换工具;电子货币代替纸质货币,网上信用证结算、转账高速运行,引发国际贸易付款方式的巨大变革;电脑软件、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2.4、改造国际贸易经营主体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批向世界市场提品或服务的“虚拟”企业。这种创新型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虚拟经营”采取合作竞争的经营方式,揭开了信息社会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序幕。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同时,电子商务技术简化了国际贸易的流程,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2.5、电子商务对国际消费的影响

首先,网络贸易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性,消费者通过因特网可以了解更多的商品劳务信息,对商品进行比较,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同时,因特网上同种商品的种类比较多,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强,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购买机会。其次,网络贸易给小额消费提供便利,节约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再次,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生产与消费间的距离,使得按需消费在技术上讲成为可能。最后,网络贸易使世界消费偏好有趋同倾向:网络的全球化使得信息流送加快,企业的广告一旦上网便可行销天下,对消费者有统一的示范效应。同时,一种消费理念、消费时尚也可以通过因特网络在世界各地快速的传播,世界的消费偏好有趋同的潮流。当然,在当今的买方市场中,买方居于主动地位,这逼迫企业在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上做文章,商品和服务更加独特,每种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细分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消费趋势必将冲击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大规模定制生产”应运而生。

2.6、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出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国际信息贸易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电子商务在提高国际贸易效率的同时,也促进那些支持其运行的产品和服务纳入国际贸易范畴而成为国际贸易对象,2008年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已上升到38%。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贸易将出现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信息贸易三分天下的局面。

3、结论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各国政府、商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注意。世界贸易组织也相应成立了电子商务问题工作组专门研究政策对策。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给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的命题: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

目前,世界上并不存在同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也不完善。网上犯罪如同地下经济一样,无所不在,从窃取知识产权到用非法手段打击竞争者,许多公司、企业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威胁,消费者安全问题也正在引起注意。电子商务要求消费者在进行商务活动时公开一些私人信息,如信用卡号码、住址等。商业公司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客户的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而这种数据库是不够安全的。不仅商家和消费者面临网络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安全也面临挑战。首先,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国际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其次,一国的文化安全也受到威胁。无可厚非,每个国家都企图保护其传统文化,防治外来文化的过分侵袭,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成为和贸易相关的敏感问题。国际电子商务得到高速地发展,全球的经济福利可能提高。经济福利有所提高了,对生产商有好处,对贸易商有好处,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这样全世界整体的福利效益都能够得到提高。但是这带来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全球的利润分配方面,可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的更大。如果现在发展中国家不能迎头跟上,那么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全球增长方面的福利可能比过去还少。目前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出现以后,福利的分配给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一般贸易中享有一定例外和差别待遇,以鼓励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如何在电子商务问题上体现这一原则,不但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要求,也是对发达国家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亚洲贸易组织十分重要

从经济联系的角度讲,贸易是重中之重,这既是两国间经济联系的起点,也是经济活动主体,是谋求发展与合作的基石。

大体来看,国家间贸易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互通有无,实现商品的流动;第二阶段贸易进一步扩大引发对基础设施的需要,引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该阶段需要亚投行介入,通过融资支持项目建设,支撑整个贸易体系;第三阶段贸易推动国家逐渐开放,经济更易受他国影响,汇率问题随之而来。因贸易引发的经济波动需要多边机构介入,如果成立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机构,即可帮助支持“一带一路”上的国家稳定经济。

若要进一步把“一带一路”贸易蛋糕继续做大做实,带动沿线经济发展,贸易合作是基石。中国可考虑牵头建立一个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各国拥有真正经济话语权和自的区域贸易组织――亚洲贸易组织。

着力点宜放在“三亚”

“一带一路”共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呈现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中间贯通中亚、西亚、南亚的“哑铃型”分布。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亚和欧洲发达经济体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之贸易往来受“一带一路”影响有限。“一带一路”宜将着力点放在发展与中亚、西亚、南亚“三亚”的贸易关系上。目前,这些地区的国家多为发展中经济体,发展仍是首要问题,但国际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上述国家较难从国际机构中获得充裕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另一方面,以WTO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组织进入门槛较高,“一带一路”经济带亚洲区域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4个经济体尚未加入。

目前,针对沿线国家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已成立的亚投行可提供资金融通方案,但针对各国的融入国际贸易的需求,尚无国际机制安排。中国可在与沿线各国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亚洲贸易组织,根据沿线各国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国发展优势,针对各国发展劣势,制定配套的问题解决方案,以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针对汇率波动、通货膨胀等问题和各国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建立亚洲经济稳定组织,作为风险规避及稳定机制,确保区域经济健康运行。

经济“三驾马车”宜关注四方面

作为“一带一路”计划的发起国和主导国,中国在三大经济组织建立过程中,要借鉴现有国际体系的经验和教训,既照顾到沿线国家的发展,又要以此为契机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一是在三大组织的制度建设初期应重点考虑多方面因素:不同国家如何合理分配贸易红利、共享发展成果,避免个别国家对发展成果的过多占有;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激励各经济体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产出能力,推动社会整体进步,避免三大组织成为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扶贫机构。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东亚和欧洲发达经济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协同考虑对产业和企业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先行,制度建立过程中同时启动大规模谈判,提前建立企业保护机制,避免各国企业在贸易中发生不必要摩擦,降低合作效率;另一方面,行业和企业组织要提前预估区域开放中可能遇到的威胁与挑战,制定投资保护协定,以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此外,还应总结海外投资的经验和教训,“一带一路”投资企业走出去的指南,研究海外投资成功的案例,分析相关投资风险、经济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提高企业家、尤其是草根企业家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