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57-01
生物课程是高中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还能指导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合理安排和解释许多自然现象,避免走入误区。同时兴趣是个人积极参与和深入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使参与者乐在其中,并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只有充分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学好生物。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充分运用教学技能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当认真备课,为生物课程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首先在讲授新内容的导课阶段注重学生的内心需要和特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到新内容的有趣性和价值性,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状态,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在导入中要结合上节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温故而知新,起到又复习了已学的内容,又为要学的内容做个铺垫。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点中,先导入上节传授的“新陈代谢和酶”的内容后,再导入光合作用的概念,既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点,引入新知识点,又将前后相关联的知识衔接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合理设置悬念
悬念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生物课程的学习中还能增强学习的欲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运用好悬念,让学生期待下一次生物课堂,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完“的形成过程”课程后后,可以为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在雄性动物体内数量巨大,而为什么雌性动物体内的卵细胞数量却很少?两者的形态又有什么差异呢?等等问题有效的提出,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期待,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程的欲望。
3 通过动手实验来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教学,由于具有实验有效、直观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生物的大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新奇的,很多内容和现象是学生日常见到但无法解释的问题,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兴趣,获得知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用于提倡通过做实验来传达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4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4.1巧用比喻化疑难
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比喻不仅能将教学内容简单化、生活化,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还能有效贴近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细胞膜的结构知识点时,可以形象的比喻为花生糕,将蛋白质分子比喻成花生米,磷脂分子比喻成爆米花,花生米有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三种状态。
4.2利用生活常识提高维持学生的注意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主意贴近生活,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生物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解释生活中学生认为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无氧呼吸课程时,可以结合生活中长跑、制酒等实际经验,把问题抛给学生,有效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投入程度,例如长跑为什么感到肌肉酸胀?在学生进入思考的角色后,对知识点有较高的兴趣的时候,再给出答案,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肌肉酸胀。这样以来,就能较好的提高学习效果。
5 改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情感来带动学生。制造得情感充沛、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将这些精妙的地方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给同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讲解一下克隆绵羊多莉的故事,运用到讲解无性繁殖的知识,通过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充沛的感通投入表现出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对教材知识充满兴趣,将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
6 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是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活动,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有趣的图片、直观的动画,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课堂组织更应当注意形式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以有效结合现代新型的教学设备和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实物投影仪、电教平台等为教学资源,将生物课程栩栩如生的摆在学生面前,使原先传统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无形变有形、“静”变“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由于高中生物本身的学科特点(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强),以及从初中生物到高中生物的学科跨度很大,使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生物难学,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一、多用直观教具和有趣的教学手段
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难以接受。如果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视、VCD、因特网、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肾单位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原理,若只用语言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做出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一看就明白,既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实验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学习最佳情景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不但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通过感官刺激,唤起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及对生物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在“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中,教师演示用氯化铁、新鲜的马铃薯碎末、新鲜的碎猪肝分别加入到有过氧化氢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气和水。学生发现,加新鲜碎猪肝的那支试管迅速冒出大量的气泡,其次是加新鲜碎马铃薯的那支也冒出大量气泡,但没有第一支试管那么激烈。加氯化铁的那支试管也有气泡冒出,但速度较慢。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实验;除课本的学生实验外,也可利用平常生活中易于寻找,易于实验的物品,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科研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渴望加以鼓励,使之得到升华。
三、创设好问题的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从而符合从己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利于创设问题的情景。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一蝉一螳螂一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对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组织成立兴趣小组,以他们为骨干力量,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如故事会、讲座、竞赛、课外实验、野外实习、开展研究性课题等等。在课外实验中,不仅要根据本地实际完成课本上的选做实验,还应进行实验设计。如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有氧气释放;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专一性、高效性等等。在开展研究性课题时,可找一些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课题,如“经常饮用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家庭居室的绿色效应”等等。
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抓好中、差生,稳定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肓中,针对中、差生的基本特点,首先应从思想上关心他们,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给他们以充分的照顾,启发引导,为解决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台阶,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再则,在课外满腔热情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攻克生物学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使他们克服自卑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亲其师、爱其业”,学习生物的兴趣,不会随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增加而淡化。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内在动力,考虑到初中生物知识点多,部分知识较为抽象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1提高对生物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在环境保护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发挥关键作用,加深了人们对生物学的深刻认识。研究表明,生物学在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农作物育种、疾病治疗等提供了有力指导。同时,在改善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生物学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向学生讲解生物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如生物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及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一方面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及兴趣。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前的老思想和老做法已无法满足目前教学的要求,尤其不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往往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初中生物教学相关目标的顺利实现。当教师将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时,学生能够从内心感知得到,从而更加尊重、喜欢教师,更愿意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向教师诉说。最重要的时,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心、交朋友,尤其应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思想动向,清楚的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尤其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给予疏导,帮助学生分析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
3注重兴趣点的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众多周知,学生可能一开始感到很稀奇、很有激情,但随着生物知识逐步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会因此失去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采取应对措施,通过降低难度、分散知识点,尤其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根据讲解的内容巧妙设置一些兴趣点,如,设置一些质疑性、趣味性强的问题,或针对讲解的内容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铺垫。
4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仅依靠模型与挂图,或在网络上下载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教师应充分考虑生物这一学科特点,如部分生物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活跃教学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兴趣。
5注重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应用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使枯燥的生物知识,生动有趣的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生物教材中无法观察的事物加以具体化,并设置相关的场景向学生展示。同时,配备相关的音乐,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使其克服学习的重点、难点,树立学习生物知识的自信心,学习生物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得以提升。
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一方面,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够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即,生物知识无处不在。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参考以下措施开展教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生理卫生相关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利用相关课件、视频及多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器官在身体中的对应位置,并鼓励学生给予指出。此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指示的位置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为加深学生对骨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听讲的时候需保持良好的坐姿,分析不良坐姿对骨骼发育的影响等,使学生学有所用。除此之外,初中生物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向课下延伸,如积极开展与生物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或调查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解释或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7结语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生物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物教材内容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实现生物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楠.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刘俊玲.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67-68.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造性思维;培养
生物课程由于其具备独有的特点,虽然属于理科范畴,然而和理科中的其他科目很少有交叠的地方,同时它也是最偏向于文科的理科科目,这些特点使得在生物教学中对教师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客观来说,生物世界其实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结合十分紧密的世界,研究的很多对象都是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基于这样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思维更能适应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进程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东西都处在瞬息万变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科学理论提出,还没等人们弄懂这一套理论的前因后果,马上就会有新的理论诞生将其。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太快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思维停滞不前,会很难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其思维能力、思维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若教学过程中能更多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让学生今后都受益。
2.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前提
良好的思维能力看似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其实它是指一个人能够清晰地理解问题、准确地判断问题、有效地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在经年累月的思维训练及有效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具备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具备更是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前提。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逐渐形成的时候,如若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则会对其思维能力的形成有良好推动作用。
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有力的推动,也是动力的来源。很多没有找到正确学习方式的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始终处于入门阶段,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展这门学科的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指引,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生物学习可以是很有趣的,因为它和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很接近,也解释了生活中很多学生不理解的现象。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从这一点着手,教学中更多地从生活出发,和学生一起探讨生活中的某些情况,然后通过生物知识的指引,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往往能够透彻理解与掌握,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引发了他们的主动思考,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2.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重要途径。生物教学中对于很多概念需要理解与记忆,这很容易让教师将课堂气氛带到沉闷的氛围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革新,对于应试教育遗留的产物要尽量摒弃,课堂中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将学生真正视为教学主体。课堂上不再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而应当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可以采取不一样的课堂形式,例如可以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探讨,重点在于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3.多开展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课堂中有些课程是有实验设计与安排的,学生对于实验往往都有浓厚的兴趣,不仅是因为好玩,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组织实验课程。实验前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对于实验内容、实验目的都有明确了解,教师也需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中一方面对知识进行铺垫,同时也留下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寻找与验证。实验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动手能力与很多西方国家学生相比悬殊较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不够重视。实验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是引发他们思考、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找答案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可以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也感到这门课程的趣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这门课程,学生才会愿意更多的钻研。同时课堂形式也应当更灵活,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更多地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祖建.浅谈高考复习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通报,2002(11).
篇5
水是各个年龄的儿童在不同的学段都可以探究的主题。在幼儿园中,通过在玩水区的自由探究,通过在教师设计的关于水的主题活动中的系统探究,幼儿可以了解到水作为物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以及水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教师应有的基本观念和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
幼儿教师自身具有关于水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概念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影响着教师作为人类的一员和地球上的居民在思想与行动上是否具有资源观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动,而且影响着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所具有的视角、判断力和教育行动。
幼儿教师应该知道:水在地球上广泛分布,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水对人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水有不同的存在形式,这些形式之间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能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变化,等等。
1.水的基本性质。
水具有液体的一般特性,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水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液体的性质:透明无色、没有气味、表面张力小。
2.水的存在形式与变化。
水是唯一的以三种状态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水具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三种形态可以互相转化。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度以下为固体——固态水,0度为水的冰点;温度在0度~100度之间为液体,水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温度在100度以上为气体——气态水,100度为水的沸点。通过凝结、冻结、融化和蒸发过程,水蒸气、水和冰(冰晶)之间相互转化。自然现象和自然降水如天空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和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冰雹、雨、雪、雾和霜都是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真实例证。
3.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水能够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其结果呈现混合、溶解、排斥等现象。采用常见的熟悉的物质进行混合实验,可以了解到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有些物质能溶于水,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会发生改变,得到的混合物的状况也不同。在这些过程中都遵循着物质守恒原理。
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溶解。例如,食盐、糖等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整个溶解过程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理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另一个是化学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如溶剂为水)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因此在溶解过程中常伴有热量、体积及颜色的改变。
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如盐),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如沙),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另一种物质(如铁、小苏打),有的物质和水相互排斥(如油)。
不同的物体在水中还会发生有趣的沉浮现象:沉、悬浮和漂浮。沉是指物体完全沉入水底;悬浮是指物体在水中既不沉底,又不露出水面,即悬浮物体全部在水里;漂浮是指物体有一部分体积在水里,另一部分露出水面。
4.水对人和动植物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水,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人体重量的50%~60%是由水组成的,儿童体内的水分更高达80%。人体只要失掉15%~20%的水,生命就有危险。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水,人在1~2周后就会脱水而死。医学统计估算:人体每天需要补充1800~2500毫升水。植物如果缺水,很快就会死去。
5.水资源是有限的,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我们生活的地球大约有71%的地面被海洋覆盖着,然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却只占水资源总量的2.5%,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0.26%。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加上人为的大量浪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加重了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二、幼儿有关水的经验与概念发展的特点
由于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因此幼儿很早就有关于水的经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清楚地了解幼儿已经具有的经验和向着概念发展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水平,是提供高质量的有关水的探究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幼儿能够初步认识和了解到水的基本物理特性。
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玩水区的活动中,幼儿可以了解到水作为液体的一些基本特性:水可以流动和形成水滴;水总是往下流,除非有外界的动力促使它们上升;水的形状取决于装水的容器的形状。
通过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在玩水区的自由探究中孩子们会发现:我们把水倒进漏斗,它流出来;我们把水倒进滤勺,它流出来;我们把水倒进擦手纸,它流出来;水能够通过所有带窟窿眼儿的东西。我们把水倒进瓶子,水就留在里面;我们把水倒进罐头盒,水就留在里面;水没有形状,什么形状的容器都能放。
2.幼儿能够发现水的不同存在形式与变化,但无法理解其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可以发现,如果将水放在一个很冷的地方,水会变成冰;如果将冰拿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冰又会变回水;他们还可能指出,当天变冷时,水会结成冰,冰的表面上会出现水;但是他们不可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些现象比如蒸发,他们可能作出有趣的解释或者天真的理论。例如,他们发现水还可以消失,但他们可能认为放在一个碟子里面的水之所以不见了,是因为碟子把水吸收了,挂在绳子上的衣服干了是因为所有的水都流下来了,水坑里的水消失了,是因为水通过一些看不见的管道流到云朵里面去了。
可见,幼儿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水在特定的循环环境下的因果关系的直观经验,但这些认识更多地是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他们不可能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及其成因,对于幼儿来说,蒸发与凝结的含义在此时就是他们所看到的水的“消失”与“出现”的有趣现象。要真正明白相关的概念含义和原理要在几年之后。
3.幼儿乐于探究水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并能发现有趣的现象和简单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在沙水区的游戏中,幼儿还能够发现石头、沙子、糖、盐这些材料和水放在一起相互作用和混合时,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有些材料不见了,而有些材料还保持原样。
在水中探索物体的沉浮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给幼儿提供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小块木头、一颗弹子、一只乒乓球、一块海绵、一块石头、一个橡皮泥小球和一个带盖子的透明小瓶子等,当幼儿面对着好玩的水和各种物品时,他们急于把东西一个接一个地扔进水里,甚至把一小盒的东西都倒进水里去,心满意足地用他喜欢的方式在水里摆弄和操作这些物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有的东西浮起来,有的东西沉下去。随着教师引导幼儿关注“什么样的东西浮,什么样的东西沉”,幼儿逐渐发现轻的东西浮起来,重的东西沉下去。后来,他们进一步发现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
此时,教师及时为幼儿提供一些诸如海绵之类的东西,幼儿用各种方式操作这些材料,逐渐地,幼儿会发现里面“有空儿”“有空气”的东西会浮的秘密。可以说,幼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探究和操作会发现,在水里,有的东西沉在水底,有的东西浮在水面上;重的东西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里面有空气的东西会浮着,当水把空气赶出来时,物体会沉下去。但这个年龄的幼儿还不能理解浮力和密度等复杂的概念,他们探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发现有趣的现象上。
总之,幼儿已经具有了一些有关水的经验,并能够发现一些有关的现象,但基本不能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原理。因此,沿着重要概念发展的方向,支持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是幼儿阶段探究水的重点。此外,让幼儿了解水与人和动植物的关系,懂得从小珍惜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创设环境和条件支持幼儿对水的探究
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各种工具在实际深究和操作中初步获得对水的认识。根据幼儿的探究特点,可以通过许多方式为幼儿提供探究水的机会。就活动的性质与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幼儿的自由探究,主要发生在可选的有关水的区域活动之中;另一类是教师组织的具有较高结构的幼儿小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
1.创设玩水区支持幼儿的自由探究。
教师为幼儿精心创设自由探究水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幼儿主动感知和发现水的特征及一些有趣的现象非常重要。例如在活动室里可以专门设置水的探究台,作为幼儿开展水的探究活动的场所。试管和水槽能引发幼儿探究水的流动的兴趣,不同大小的容器可以让幼儿做装水和倒水的实验,小点滴器可以让幼儿做水滴的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里试着将物体漂浮起来可以让幼儿对浮力和密度有所认识。
有些幼儿园专门设置了沙水混合区,准备一些有趣的容器、石头、漂浮玩具等材料,幼儿可以探究水和沙子的特性,发现其相同与区别;探究水与其他各种不同的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各种有趣的现象。
2.设计有关水的小组或集体探究活动。
在观察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关注和关心哪些问题,发现了有关水的哪些特点和现象,已经获得了哪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判断、选择和设计有关水的小组或集体探究活动。教师还可以对各年龄段幼儿有关水的前期经验进行专门的调查,以期更好地把握幼儿有关水的经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质量的探究活动。
根据有关水的关键概念,幼儿有关水的概念发展特点,幼儿对水的特点与现象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有疑惑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有关水的探究活动。有关水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单纯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运水(重点感受水的流动性)、物体的沉浮(重点探究水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发生的沉浮现象);也可以是科学探究与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如,哪种纸适合做染纸画 (科学与美术综合活动)、哪种纸做的小船在水面上漂浮时间最长(认识水的特性与认识纸的特性相结合)、哪个瓶子装水多(探究水的特性与数学中对容积的初步认识相结合)等。
一些新的研究发现,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探究活动,5~7岁的儿童能够认识到,水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体,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而且还能够发现,如果水转换成冰,它的体积会增大,然后再把冰融化,那么得到的水量同冰冻前一样。5~7岁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实验还会发现,水放在敞开的容器中会消失,但是,在密闭的容器中则不会消失。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兴趣;激发;策略
兴趣是学生求取知识的驱动性力量,也是激励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源泉和动力,并且兴趣会对学生的行为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能够实现学生享受式的学习,更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当将兴趣激发的教学策略引入实际教学当中,应让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为他们将来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导入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性环节,这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以实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首先可以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生物,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进行“植物的营养繁殖”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原本对于果树嫁接的感性认知,教师就可以巧妙地提问学生:“要想在同一棵苹果树上收获两种不同品种的苹果,你会选择哪些方法呢?”这样的一种设问,必定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调动起来,为接下来的课时内容渲染良好的气氛。其次,可以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影频资料中对生物获得感官的认知。例如,在讲到“社会行为”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生物群居生活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的内容展开对学生的询问,以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最后,创新教学导入的方式。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师也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创新传统的教学导入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有趣的导入方式。
二、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而相应的,他们的思想和接受能力也非常的强,更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喜欢张扬自我的个性。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激发出来,帮助学生加强生物的学习。例如,根据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可以建立起网上生物学习平台,并适量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网上作业。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又完成了生物的阶段性学习。对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生物学习竞赛,具体的形式可以是生物知识竞赛抢答、生物实验精彩、标本制作比赛等等。这种竞赛式的学习不仅会调动学生的内在热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使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这门学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实验支持,这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把学习生物的欲望激发出来。此外,实验不同于理论课堂,它将学生置于一个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之中,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培养,并且学生在实验成功后守护的喜悦,将转换为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动力。因此,使用实验室教学,必定会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出来,对于学生今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凡的意义。
四、增进师生情感,唤起学习情趣
在物理中,讲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教师要主动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并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这是学生喜欢教师的基础,然后比兴会发生学生爱上教师所教课程的爱屋及乌的现象。作为初中学科中的一门副科,学生在学习时大都凭着本身的喜好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在生物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就应该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生物构建一个融洽的人际氛围。比如,教师在课堂之外,要走进学生食堂、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最大的关心和帮助,这不仅会减轻学生的压力,还会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后期的生物学习。
五、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习兴趣
生物这门学科源自于实践,也必将最终归于实践。而且生物是一门与社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它不仅仅为了解释某一些现象而存在,而是最终将要作为指导实践生产的理论性知识而回归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将课堂的知识活用与日常生活,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内容时,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存在,所以会有会有男女性别以及性征上的巨大差异,根据这一问题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推理当前社会上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和原因。还有人们当前所关注的世界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生物重要性的认识,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以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是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科目,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更是学生探索某些社会现象的敲门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视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享受学习生物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有效的措施,以让学生在享受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增强自身的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牡霞.初中生物实施兴趣教学的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28-29.
[2]周丹.初中生物课的兴趣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2):40-41.
篇7
未来中心并不企图精确预测下个世纪的生活模式。称之为未来中心,是由于它将展现未来的各种可能。拟设的主要展览项目有:空间旅行与探索、地球与生态学、能源、人类健康、材料科学、计算机、机器人和信息系统。在社会科学方面,未来职业中心将提供21世纪初的职业信息。更具体地说,如:
未来空间——航天飞机模型;失重模拟椅;空间站模型;月球或火星“殖民地”。
未来卫生——模拟细胞生态学的节目,参观者在那里可以扮演入侵微生物的角色;示范大脑功能和人体机械运动的模型。
未来地球——地球气象的实况卫星图像;显示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多重介质节目;潮汐发电站工作模型;各种可再生燃料。
未来技术——显示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未来能力的机器人“节目主持人”;新材料展品;无键盘计算机,包括光开关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模型。
未来职业中心——其它各主要展览项目的职业“招工”,如空间、卫生、生态学、技术以及其它职业选择及计划教育帮助。
未来选择论坛——一所新式互作用讲堂,拥有150个席位,它将探讨有争议的科技问题的社会后果,促进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及决策技巧的提高。与计算机相连的响应系统将邀请听众发表他们的见解,选择供挑选的方案和做模拟游戏。
未来选择论坛的成年人节目将就某些课题如遗传工程、高科技的重要地位以及臭氧层空洞等提出与专家们的相反观点。家庭和学生节目将采用戏剧方式和专门编排的独幕剧来探讨年轻听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未来中心还将开设一个圆顶型最大尺寸的全景电影院,用鱼眼镜头放映70毫米影片,声像皆环绕观众。目前已制作出诸如板块构造学、生物进化学、地貌学为主题的这类电影。有一部绝妙的影片《梦想成为现实》是宇航员在航天飞机上拍摄的。
未来中心将涉及室温超导每一步振奋人心的进展。富兰克林研究所能设计出说明超导现象的装置以及设计将来可能出现的产品的模型。也能展示第一代技术,设想其成熟的模型式样,解释下世纪日常产品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显示新技术效力的可能含义。
在未来卫生展览项目中,分子医学是其主要中心领域之一。人们往往称它为继抗菌法和抗生素这两个伟大发现之后的第三次医学革命。未来中心将用模型和谜语形式说明分子实际形态的重要性,并将开发互作用计算机程序来解释遗传工程,还将展出通用修复装置以及用于帮助定做最佳修复方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展示新材料能使我们做的事情。利用日益清楚的免疫系统作用机制,设计一个有趣的阻碍微生物过程表演,让观众充当入侵人体的有害微生物。
目前最明显的趋势之一是,学科间的分界线日益模糊,很多振奋人心的进展发生在边缘学科中,因此,未来中心的参观者将有机会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探讨设在未来中心以及该科学博物馆各展览项目课题间的联系。该计算机系统还会给出各领域的重要新进展以及要注意的重要趋势。未来中心还打算设计一个先进的信息系统,为参观者提供按自己的兴趣定做的信息包。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生物 教学
新课标形式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绝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教师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那些不善于提出问题及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他们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教师应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第一,可以从课本插图中提出问题。新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的不同,再提出问题。第二,从大自然中提出问题。大自然中很多现象与生物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第三,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凡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创设实验的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气氛,学会实验,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初一第一节实验课《显微镜的观察和使用》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对显微镜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总是想摸一摸,动一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和观察装片.有的学生除了观察装片外又拿来树叶、果皮等物体直接观察,结果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过教师解释才知道原来在显微镜下,只有透明而且制成玻片的材料才看得清结构.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起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入情境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展现生物的生理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投影教学可以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水绵是多细胞的丝状藻类,“水绵的结构”投影片中显示水绵是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的,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可以很完整地讲出水绵的结构.而有的学生却没有观察出来。此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投影片上的内容,让学生看到水绵结构图所包含的完整意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2.展示生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利用标本设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拿些实物标本.加上老师的语言介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老师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
(2)在表现生物动态过程时,可以选用教学录像片,再加上音乐、解说、字幕等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原生动物”一章时,由于原生动物几乎是肉眼看不到的,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原生动物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看到变形虫、草履虫等原生动物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然后再进行讲解,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细菌、真菌和病毒时,利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初中生物植物知多D”课件,向学生演示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特点、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等,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
四、结语
“教”与“学”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互动效应,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教师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也有拉动作用。在初中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善于利用小实验、小制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并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从增强学习能动性和沟通能动性两个方面来拉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必然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培养
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都总结出了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这个问题被放在学习的首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他就会随时随地去主动思考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自觉地、积极的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机械的被动的只等老师灌输现成的知识,在此种情况下,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否则老师再怎么讲,再怎么忙碌不堪也不会取得多大的成效,所以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怎样能够让学生在生物学科中能主动自觉地去学习。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鼓励表扬赞赏识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为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热心教好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才能认真学习。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基础上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要教师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如果经常对学生不是满腔热情,平等待人,而是出言不逊,动则训斥,别说差生噤口难言,敬而远之,就是好学生也难以接受,不敢冒昧,这样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我在迎接每一届新生的第一节课时就说:“我是老师,是给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你们是接受教育的,但咱们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在我脑海中从没有坏学生这个概念,只是掌握知识的灵活程度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及牢靠程度不同,所以学习好的学生不要骄傲,学习差的学生也不要气馁,因为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读书多不一定是人才”等等这样的话语。学习差的学生听了后很感动,因为他们多数情况下是受歧视的对象,当我这样说要把他们平等看待时,他们的内心可想而知,另外主动听取学生的见解,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也不能当面斥责他,也要鼓励他敢于发言的精神,所以凡是学生给我提的意见我都认真的做了分析,能改的马上就改,不容易做到的也做了详细的解释,凡是学生委托我的工作,哪怕事情很小,也是严肃对待,有时课堂上提问学生,个别的学生很胆小,我会面带微笑,用关切和鼓励的语气,对他说,你肯定能回答这个问题,然后边鼓励边提示,最后他终于把问题回答了,紧接着我就用赏识的方法赞赏他,或者轻轻的拍他的肩,用肢体语言肯定他的能力,慢慢的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生物课的乐趣。
二、明确学习目的,与教材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应该明确学习目的,然后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初中低年级学生,大多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知觉兴趣,学生易于被客观事物的好奇性所吸引,喜欢鲜明生动、有趣的生物,具有好奇心理,年龄越小,这种表现越明显,他们易于满足表面现象的观察,缺乏探索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精神,所以表现为学习兴趣的不稳定性和不持久性。兴趣易于引起,兴趣也易于消失,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对鲜明的标本模型、活的动植物感兴趣,根据这种情况,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和小动物、昆虫和一些植物以及标本模型进行接触,然后让他们观察,认识,并且探索研究他们的习性,这样结合教材很容易就会使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逐步注意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对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逐步产生兴趣,他们不仅要了解如何引起和改变某种自然现象,而且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所以根据这些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设计教学程序,如在讲授“受精和果实种子的形成”一节课时,我配合挂图模型和实物的演示,设计如下问题:(1)花是怎么样发育而来的?(2)什么叫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3)雌蕊成熟后柱头上有什么现象产生?(4)胚珠有哪些结构?(5)两个进入胚珠后起什么作用?(6)受精后花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连续设置疑问,使学生随着我的设疑的线索积极思考,去攻克各个知识疑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我经常使用,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锻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主要是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方面体现受于渔而不受于渔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教学上不但要打开知识的大门,引导学生升堂入室,还应当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把掌握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就有可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依赖性非常强,怎样才能指导好学生掌握知识,我也想了很多方法,首先我对每节课内容都从多方面创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实验,去亲自动手做,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加了更深的印象,如果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时,他会主动问我,这时我不急于把答案告诉他,而是举出恰当的例子反问他,如果还理解不开,我继续举例,直到他最后讲“原来是这样”,最终他自己把问题解决了,所以我始终是抱着“受于鱼而不受于渔”的理念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使学生能适应千变万化的需要。
篇10
一、以“情”动人
“情”,即关心爱护学生。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懒惰,不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或应付,把学习当作包袱;或依赖,缺乏独立学习的精神和习惯,照抄作业;或恐惧,如害怕回答老师提问、做实验、做作业等;或回避,往往设法回避物理学习活动;或厌恶,讨厌学习物理;或自卑,对学好物理缺乏勇气和信心;或自暴自弃,长期的失败导致放弃物理学习;等等。面对有这些情绪的学生,老师必须首先以情动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与学生真诚相待,和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使学生对老师所教的物理学科发生兴趣。相反,如果老师经常责备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上完课后一走了事,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和对立情绪,进而对教师本人及所教的学科都不感兴趣。一句话,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平等师生关系。
二、以“美”诱人
“美”,即“审美”,强调欣赏和感受物理学的美,如物理现象的自然美、物理理论的科学美、物理学家的精神美等。中学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的导弹、隐形飞机、智能手机等等,也显示了物理的自然美和美好前景。物理学具有简单、对称、和谐与新奇的科学美感,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物理学家把庞大的物理空间缩小为“场”,把纷繁各异的物质称为“粒子、质点”,借助文字和数学表述其内在规律,充分突出简单美。老师要经常在课堂中挖掘这些具物理美学的东西进行欣赏,以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三、以“趣”激人
“趣”,即“趣味”,强调讲课和活动的趣味性。老师可以多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多问问为什么,引发趣味性。例如,为什么坐车的时候会感觉路边的房屋、树木在往后退?为什么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为什么公路弯道是倾斜的?为什么车子转弯有点倾斜?这样会使学生发现物理很有意思。再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火车经过时的鸣笛,用速度差解释先看见闪电,后听见打雷。学生多做实验,会发现好多实验现象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说超导磁悬浮小车、共振弹子、人体电压测量等。还有,指导学生自己运用物理知识,设计出一些有趣的小东西。这些一定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很大的兴趣。
四、以“奇”逗人
“奇”,即“新奇”,强调教法、实验、活动、知识的新奇。用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抓住学生“对新鲜好奇”的心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否是厌学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各种新的知识都感到新鲜。老师可以用新奇的东西,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超乎学生的意料之外。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不但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还能使其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
五、以“交”提人
“交”,即“交流”,强调合作学习和探究交流,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的一节教学中模仿帕斯卡的裂桶实验,学生会想:这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但又不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这时教师提出可以试一试,不过要给小组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在瓶子上刻画一些浅槽,槽的深浅对实验有影响吗?第二,管子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第三,怎样保证瓶塞与瓶口之间的密封?这些问题都需要合作完成。再是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也可进行合作学习。
六、以“做”教人
“做”,即“实验”,强调实验演示和学生做实验。一是老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演示实验首先要生动、直观、形象。如讲“冲量”时,老师拿鸡蛋问学生:“鸡蛋从高空落下会怎样?”学生回答:“鸡蛋会打碎。”然后老师在地上铺上毛巾,让鸡蛋从高空落下,结果鸡蛋没有碎。然后老师提问“为什么鸡蛋没有碎呢?”,从而引出“冲量”。当然,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二是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乐趣。如一个班级在同一课时做同一个实验,由于仪器套数少,一般四五个学生一组做实验。老师注意抓检查,督促学生独立做实验;注意强化训练,使学生认知得到升华;注意分层次,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真正体会到物理实验的乐趣。
七、以“用”引人
- 上一篇:民族民间传统艺术
- 下一篇:如何发展国际服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