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歌会 传承 传播 民族民间 石宝山歌会
中国的许多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歌会”,尤其是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例如白族、壮族、畲族等。民族民间歌会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每年举行且有固定歌期,参与者人数众多,以歌会友,即兴对唱,热闹非凡等。“歌会”可以说是民族地区传唱本民族音乐,欢聚一堂的特有形式,它存在的历史悠久,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笔者选取了被列入国际民族歌目、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歌会”为个案,进一步阐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歌会”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以及“歌会”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传承、传播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云南剑川石宝山歌会概况
石宝山歌会是云南省剑川县盛大的白族传统节日,有“白族情人节”之称。其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无人进行过确切考证。但据当地的老人们口述,白族人民之所以爱唱白族调与石宝山传说有关: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姐为道的十姊十妹带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他俩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石宝山对歌,相延至今。现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便会穿上民族盛装,相聚在石宝山,形成万人对歌的热闹场面。清朝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就有关于历史上石宝山歌会热闹场景的描述:“香烟喷作雾迷漫,彻底僧寮不掩关。明日乍来还乍去,可怜佳节与名山。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眉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宝岩久息八关斋,无复人才大辩才。高顶慈云殊,并头犹覆野鸳来。一筏凭谁渡爱河,盲风孽海正生波。中岩清净真抛得,欲问开山诺巨罗。”
二、从“歌会”中看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变迁
(一)白族群众口述中的石宝山歌会
李绚金(云南省剑川县石龙村文化精英)叙述,“石宝山歌会”白族人称“八月初一”,以前随便搭个台或寻个地儿就办了,周边地区(如洱源、兰坪、剑川、河清、丽江等)的人都会精心打扮一翻才来参加。当时的人们吵架也要问“去过石宝山几次”,有的人还在家许愿说要上石宝山,有的人还找借口(比如卖东西或开饭店等)去“八月初一”。“八月初一”必须去转寺庙的,现在也是要去拜一下才去唱歌。1958年,文化馆开始管“八月初一”, 因为当时“八月初一”和剑川“骡马会”时间相隔的较近,文化馆忙不开,就把歌会改期了,改为农历七月二十七到七月二十九。1975、1976年政府第一次组织石宝山歌会,80年代后歌会则更正规化了。1982年“八月初一”被改名为“百旗歌会”,政府组织歌会比赛,召集人在歌会上对歌并进行奖励。比赛为三天,每天参加演唱的都多于10人,奖品为毛巾。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好了,政府拨款办歌会,扩大了歌会的规模,还请专业的人士来造声势、招商引资。1999年8月,政府正式将歌会确定为“云南剑川石宝山歌会节”,打造了其品牌和知名度。
李福元(石龙村白族调歌手)叙述,他1997年(初三毕业)正式报名参加石宝山歌会对歌,拿了三等奖。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他从开幕式那天起下去歌会,中途就没回家,直到闭幕式才回去。在歌会现场,他边听人家唱歌边学习人家的长处,回来后就自己琢磨。据他介绍,他在石宝山歌会呆得最长的一次唱了七、八个小时,一直唱到凌晨四点,唱了十二个姑娘。李福元说他结婚后还去歌会的,妻子也不反对,还很支持他的唱歌。那时来石宝山要五天,远方的人来都会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带着毛毯、塑料布、小包等来赶歌会,他们就睡在窑洞里、佛像下(不用出钱的),直到歌会结束才回去。以前发的奖品都是枕巾之类的,这几年有奖龙头三弦的,还有发钱的。他觉得过去来石宝山歌会不是为了奖品,是为了见见老情人,以前在这座山上唱,那座山上会有姑娘答应他的。
李繁昌(石龙村白族调歌手)叙述,他16岁时获石宝山歌会三等奖,奖品是一对枕巾,当时是自己报名的。之后每年都去石宝山歌会,家里人很支持他去歌会,也会一起去。石宝山上唱情歌的多,都是现场即兴发挥,也有文化局安排的合唱曲目,要排练十多天,最初的报酬是十五块,现在则给到四、五十块了。
张定坤(石龙村村民)叙述,他17、18岁上的石宝山,当时与年轻人一起上。结婚的夫妻也会去歌会,有的从歌会回来还会吵架。以前石宝山歌会上有唱两天两夜的,也有唱三天三夜的。有的在石宝山歌会上有连续唱几天也不知道对方是谁的,见不着人的时有时对歌也不说真话。时破四旧,歌会被停了五、六年。1975、1976年政府第一次组织石宝山歌会,奖品为一个锅,以后都是奖励东西,从2008年开始奖励钱。2008年的石宝山歌会上,一等奖奖励3000元,二等奖奖励2000元,三等奖奖励1000元,参与的都奖励毛巾。
(二)石宝山歌会的今昔对比――以2009年石宝山歌会为参照
1、歌会参与情况
过去参与歌会的人数比现在多,且对歌的人也比现在多。过去满山都是对歌的人,路上、宝相寺、山上等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对歌台上的那几十对,路上也没有人对歌了,有的也只是文化局定点安排的人。过去和现在歌会的参与者都来自剑川周边的各个地方,有鹤庆、洱源、云龙等,当然还有大理、丽江及昆明的。但现在,歌会除了中国人参与,还有外国人上台对歌。
2、歌会规模及热闹程度
现在歌会的规模比以前要大,但群众普遍反映过去的歌会要比现在的热闹。过去石宝山歌会有唱通宵的,也有听通宵的,最长可以唱到三天三夜,现在唱通宵的则大大减少。过去人们都是到歌会闭幕式完后才回去,一呆就是三天,现在歌会开幕式一结束很多人就回去了,导致第二天观看对歌比赛的人数大大减少。
3、歌会的形式
以前歌会主要以对歌为主,但现在的歌会形式比以前丰富很多,除了传统的白曲对唱外还设了开幕式表演、民族歌舞展示、篝火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往年的开幕式表演用的都是民间自己的节目,而2009年歌会的开幕式首次邀请了大理州第十一届洱海歌手大奖赛的获奖歌手参与,在水平和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使“石宝山歌会”这个品牌从剑川县扩大到了大理州。另外,近年来的歌会都逐渐呈现主题化,如2004年设首届剑川石龙霸王鞭大赛,2005年设龙头三弦大赛,2007年设洞经古乐大赛等,已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对歌了。
4、歌会期间的吃、住、行
以前参与歌会需背着锅,带着食物、塑料布等前来歌会。因为以前没有饭馆和旅馆,所以只能自带东西做饭充饥。再则因为以前交通不方便ii,车子又少,所以大多数人晚上则不回去。所以很多人就睡佛像下、窑洞里等,直到歌会全部结束才回家。现在则设有临时旅馆和饭店了,在歌会上还卖很多东西,有零食、水果、烧烤、衣服、绣花鞋、首饰、民间工艺、玩具等,还有游戏和照相。现在的歌会当天结束时会有很多小面包车在对歌台附近等着送群众回去。
5、歌会的奖项设置及奖品
现在的歌会奖项设置与以前一样,设一、二、三等奖(2008年还设有“优秀奖”),但每年的获奖人数则根据当年的演唱情况来设定。以前歌会上的奖品以物品为主,如枕巾、毛巾、小锅、龙头三弦等,现在改为发现金,一等奖设在百元之内。
三、石宝山歌会对白族调传承与传播的作用
(一)推动了白族调的广泛传唱及关注度
每年参与石宝山歌会的人数众多,有成千上万,经过歌会的熏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爱白族调,从而也推动了白族调的广泛传唱。目前,其传唱范围涉及了剑川各乡镇(如洱源、弥沙等)及周边地区,传唱的年龄层次也在不断地扩大,由原先的中老年人扩大到了青少年儿童,如今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石宝山歌会上均有儿童参与白族调演唱。可以说,石宝山歌会的长期存在给了白族调一个很好的传承、传播平台。在这里白族人民可以通过欣赏白族调、直接参与对唱等,学到白族调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演唱白族调的积极性。据笔者调查统计,白族调最大的传承方式是自然传承,很多白族调歌手从孩童时期起就有参与石宝山歌会的习惯了,且一直持续至今,他们都是通过参与歌会的方式来学习白族调的,通过多听多记多学,白族调的演唱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可以说,石宝山歌会是大众学习白族调的重要场域和平台。
(二)促进新曲目的创作和新演唱元素的产生
在石宝山歌会上,人们往往是即兴对唱,这也促进了白族调新曲目的创作。石宝山歌会上演唱的一些曲目也常常被大众当作经典曲目来传唱,例如白族歌手段昆云在某年的石宝山歌会上依据传统白族调创作的《迎宾曲》,如今成了白族群众最耳熟能详的一首白族调了,白族群众在招待宾客时都会唱上这首歌以表欢迎。虽然《迎宾曲》是一首创作曲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其传唱的广泛性,笔者相信它将会成为白族调的保留经典曲目。另外,在以往的石宝山歌会上,一般以男女对唱为主,但如今歌会上演绎的已经不单单是男女对唱的形式了,还有独唱、小组唱、小合唱等形式,这体现了白族调在演唱形式上的出新。2009年石宝山歌会还出现了美国老外(人称“洋金花”)和当地白族歌手对唱白族调的节目形式,博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可以说,通过歌会这个平台,白族调这门传统艺术已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了。
(三)为优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每年的石宝山歌会白曲对唱,都会涌现出一些新歌手,而这些歌手通过歌会这个平台获得了更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例如石龙村的李宝妹于1995年第一次登上石宝山对歌台参加白族调对唱获得一等奖后,深受群众和专家的好评。之后,她每年参加歌会,唱功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被白族群众所认可和喜爱。她于2004年8月参加的大理州三月街首届山花杯歌王、歌后大赛中摘得大理州民歌歌后桂冠,同年8月还获得了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全国最佳歌手奖等,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聘为全国首批“特聘民间歌手”,名声响边全州乃至全省。如今,李宝妹已被吸收为剑川县文化馆,负责白族调等民间艺术的表演、培训、收集等。又如同样出自石龙村的青年白族歌手阿鹏(原名姜续昌),因8岁时获得石宝山歌会白曲对唱比赛一等奖而小有名气。之后被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选中,成为了《云南映象》剧组的一员,拥有了走出剑川,走向全国,走进世界的机会。2008年他还获得了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组优秀奖,被全国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
四、民族民间歌会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类似于石宝山歌会那样的民族民间歌会还有很多。在笔者看来,其社会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大致可归纳为六点:第一,娱乐功能。在歌会中,人们可以以歌会友,放松心情,尽情娱乐,使身心获得愉悦之感。第二,审美功能。在歌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唱词经典的曲目,起到了审美效果。第三,交际功能。在歌会期间远方的朋友会闻讯而来,歌会则成为了一个供大家交流思想,会见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的场所。同时,在歌会期间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可能会来参与,这也促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第四,择偶功能。这个功能也许在今天社会的作用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在过去却是歌会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歌会中可以会见旧情人,也可以寻找意中人,这也使得大家对每年的歌会都有所期盼,很多人也是通过歌会走到了一起,结为了夫妻。第五,宗教功能。有的歌会还带有宗教色彩,在举办歌会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宗教仪式,这为当地的宗教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六,传承、传播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功能。通过歌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本民族的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在歌会上会即兴创作很多歌曲,在形式上也会有改观,这也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此外,每年的歌会都会涌现出很多新的优秀歌手,让其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为优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歌会是集多功能于一体,承担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云南剑川石宝山歌会是云南省剑川县盛大的白族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白族调的传承与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推动了白族调的广泛传唱及关注度,促进新曲目的创作和新演唱元素的产生,还为优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中国,诸如此类的民族民间歌会还有很多,其价值和意义大致可归纳为娱乐功能,审美功能,交际功能,择偶功能,宗教功能,传承、传播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功能这六项。可以说,民族民间歌会是集多功能于一体,承担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设计;灵感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160-03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是上千年来广大先民智慧积淀,是推进和强化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化的基石。由于这种剪纸艺术承载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民族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性、民俗性和文化性的延续。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独特性,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着很强的民族特点,是广大设计者学习和研究具有民族特征的现代艺术设计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文化源泉。因此,民间剪纸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具有民族特征和特色作品的创作与研究和更灵活的创作途径。
一、民间剪纸为具有民族特征现代艺术
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是具有独特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民族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上千年来受政治、宗教、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发展空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精神,体现了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在其他如刺绣、皮影、印染、木雕、陶瓷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中都有剪纸的踪影,所以传统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是其他民间艺术的基础。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通过结合传统剪纸艺术表现手法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出现在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动漫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服饰设计等各个设计领域中。
中国民间传统剪纸元素种类丰富、形态多样、蕴涵深厚的民俗文化、因此它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各类现代设计形成具有民族特征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在创作中充分展示传统的虚实辩证关系,并用简洁、单纯的色调将艺术创作展示于观众。
传统的剪纸艺术造型中的虚实结合体现的特别突出,利用虚实辩证关系的互动性提高视觉传递信息的能力。由于在设计中强调阴阳互补、阴阳相依的表现手法,这种造型基础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由于在现代设计中尤其在平面设计中许多作品是具有商业性,目的是为企业推销产品和某种服务,用最简洁的表现手法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传统的剪纸艺术的那种图与地的虚实关系及简洁的单色及具有视觉的注意力和冲击力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好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由于源于民间遍布全国东南西北各个地区,因此,无论从体裁上,还是在表现内容、审美观念、民俗民风及创作群体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普遍性和个性,这个特征是其他艺术难以达到,同时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主要依附于民俗活动,并应用于各类艺术活动中,它的表现题材丰富,源于最底层的民众,它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有着悠远的历史积淀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因这些特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是一座丰富的民族民俗艺术博物馆,有许多东西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和吸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提供了充分的设计基础和资源。
二、民间剪纸为具有民族特征现代
艺术设计激发无穷的设计灵感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其本质决定了在艺术设计中灵感思维占重要的地位,同时灵感思维也是提高设计师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设计作品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获取灵感思维,全面提高设计师的创新素质,推动艺术设计发展就是寻求好的灵感,灵感是在技术、科学、文学、艺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与探索、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一种思路,灵感是人脑直觉思维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共同的结果,同时灵感是艺术设计者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受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精神亢奋、豁然开朗取得一种突破性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在艺术设计中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但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的同时。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思考、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事物、现象的诱导的启发,触发某一种新的思路使其突然接通。灵感的出现正常人都有可能,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只不过有的人灵感少一些,有的人多一些,那只是设计者各自的思维过程不同,专注程度、思考广度及深度不同,对信息的分支界定方法不一样,艺术实践的多少不同而已。因此在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宝藏中蕴涵诸多的触发灵感的因素,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者进一步探究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创造中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来源于最底层的广大民众和对社会实践及其亲身的生活体验,是劳动人民由于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地,并结合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独特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诞生和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价值观念和功利思想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在灵感和创意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通过对各地区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研究,充分利用各地区传统民间剪纸资源,学习继承民间艺人直抒事物美的惯用夸张、象征、意想、借代、谐音、装饰、造型更趋于写意而不在写实、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型的表现手法,甚至用抽象的表现是生活原型可以完全服从艺人手中那方特殊纸片,这些受创作内容、材料、时间、空间限制,更适合于现代设计中受内容、客户、观众或消费者、材料、媒体、时空条件的制约等,在现代设计艺术实践创作中借鉴,所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思维方式的探究能够给现代艺术设计以无穷的启迪和设计灵感。
篇3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新晨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治国主编.西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
篇4
首先,民族民间元素从具体内容上来讲是指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民俗文化以及手工工艺,比如织布、剪纸、木雕、刺绣、舞蹈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民族民间日常生产生活所延伸和分离出来的概念、符号、音讯以及世代相传和发展变化的神话故事、历史与节日。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传统,广西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丰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瑶族的刺绣等民间艺术。壮族农历三月三歌圩、农历七月七“鬼节”、瑶族盘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以上都是现代油画创作的重要资源。
二、将民族民间元素引入油画创作的必要性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至今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国的油画发展。一方面,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式的借鉴;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内涵的缺失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过分崇拜,也让部分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判断和立场,当下中国油画正处于市场化、信息化、民族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找中国油画的本土特色、中国个性,提升中国油画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大多数油画艺术家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丧失本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都只能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单使本土艺术家及作品处于被动接受的弱者地位,还会让本土艺术家丧失创作的自信心,打击创作热情沦为市场的附属品,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品格和尊严的。因此,当我们探讨中国油画或者本土艺术家的发展时,无疑本土民族民间元素于艺术创作之中的运用与研究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借鉴以及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的途径。
三、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点的运用
广西本土的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点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炼的平面式、简约式造型
平面式造型是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在艺术造型上最普遍性的造型特征。这里所说的平面是相对写实性油画造型而言的,不以明暗造型为主,主要是利用点、线、面等基本造型元素,在二维的平面里塑造单纯化、装饰性极强的民族民间平面形象,比如广西苗族刺绣、壮族壮锦中平面的图案花纹以及鸟兽鱼虫等形象。
简约式造型是指广西民族民间元素有的概括性的造型手法。民族民间元素的简约式造型表现在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事物中提炼、概括出轮廓形象,再以抽象、夸张、传神的艺术造型来表现于二维平面中。简约式造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简、提炼与取舍,这与传统写实油画中不断添加的造型方式大相径庭。民族民间的简约式造型方式通常就是将精彩的内容放大,也就是夸张、提炼,然后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去除。比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那些象征式或图案化的人物形象与图腾,都是由点、线、面提炼而来的简约式造型。
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简约式、平面式造型带来的现代效果正好可以弥补本土油画创作与教学中过于追求传统写实的特性,以简约平面式的造型来改善油画创作中现代感的缺失,以此来创作既具有民族本土文化又不失时代感的油画作品。
(二)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内涵丰富的符号性造型
符号性造型在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被民族群体所公认,并且是世代相传下来的造型形式,比如广西特有的蛙纹图样、平纹图样等。符号性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符号性表现方式形成的传承性上,在广西民族民间生活中,对某种形象或者是某种形象的特定组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适用于哪种场合,是世世代代都约定俗成的规范,这种思维方式巧妙地继承了先人的传统和群体的共性。如果将这种符号性造型的传承性运用于油画创作,可以为作品视觉及内容的传达提供很好的铺垫。同时,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具有符号性的内容,也可被艺术家作为本土特色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借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艺术表现,以此形成自己的艺术符号。
四、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特点的运用
(一)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乡土气息浓厚的装饰性色彩
在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运用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将人类生活本能的装饰性色彩用于艺术与装饰中,装饰性的色彩意味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少受到客观对象的色彩限制,相比传统油画中对景写生客观地追求真实性色彩有着相对自由的方面,对于这类的装饰性色彩在运用上的选择比模仿外部世界的写实色彩体系更自由得多。例如,以红、绿、蓝、黄、黑、白为主的广西壮锦、刺绣和蜡染,在画面中的色相对比强烈,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画面形式反映出民族民间元素中色彩的装饰气息,而整体表现出一种浓郁独特的原生态本土风格,色彩艳丽并糅和着乡土的清新。将这样色彩艳丽的装饰性色彩运用于油画中不但能够加强油画的现代装饰效果,更能够改变写实性油画色彩过于单调的特征,让绚丽多彩、乡土气息浓郁的本土颜色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
(二)广西民族民间元素极具地域特色的象征性和原始性的色彩
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继承了原始艺术的象征的、质朴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民族民间元素色彩形态形成的自发性,它们是由生活、生产实践而得来的附属品。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广西的劳动者期望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为迎合这种需要人们在其艺术创作中倾注了以自己内心的理想或者意愿而形成的象征性色彩,所以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的色彩创造是一种包含了精神内容的文化形态,比如在壮锦或者刺绣中出现的红色和黄色都代表着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象征语言。人们总说艺术必须回归大自然,对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原始性和象征性的重新审视,其纯朴、神秘气息浓厚的色彩表现都将会给现代油画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
五、 结语
总的来说,在今天的油画创作发展中,“中国现代油画如何巧妙地运用和借鉴民族民间元素”已成为当下艺术家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广西艺术家们更应该从传统民族民间元素中吸取营养,为本土的油画发展找寻坚实的文化基础,使油画这个外来的绘画形式在本土也能够生长出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根,将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征和色彩特征以及文化精髓融入创作中去。在现代本土油画的创作中,民族民间元素的适时 介入,将会使得本土油画艺术家眼界更为宽阔,将写实性的、非写实性的、平面的、装饰性的艺术形式带入画面中。艺术家不仅要关注绚丽的色彩、夸张变形的形象,更要加强作品中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表达。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说:“我们不能把传统仅仅作为遗产来保护,因为遗产是一种不动产,应该将传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活的资源。”因此,对于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我们不应该是简单的借鉴,而是一种升华后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美术大观,2006(4).
[2]潘其旭,覃乃昌.壮族百科词典[M].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3.
[3]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左汉中.中国民族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5]赵勤国 .色彩形式语言[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
[6]朱净宇,李家泉.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解密[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7]刘帆 .论民间艺术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6(7).
[8]刘海涛.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油画[M].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篇5
一、高等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加强深化发展,各类音乐专业院校也随之而来,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大面积的普及和提高国民的文化基础素养,提高国民的大众艺术审美素质和能力。但是,由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科学方面修养不是很高,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现不够精细,而对艺术其本质的研究偏多。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和拓展优良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族气质,陶冶心灵,完善人格,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音乐教育价值功能产生于其内在本质,音乐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情感和人文价值,要求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要与中华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紧紧相连。在人的日常生活、劳动中就包含了许多音乐文化的成分,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以及心灵世界都会通过广泛的音乐艺术形式来反映、体现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性格。也可通过个体或集体方式来传播和流行,与民族民间的民俗文化具有密切关联,如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态度都可通过文化艺术来表现。这样的表现手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思维和音乐文化历史真实形态的组织构架。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把它作为一种常态化,关注生活、关注农村、关注大众文化形态,让学生更多的感悟和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对全国各民族及优秀音乐文化的独特审美,并用音乐艺术手段充分表现的能力,深入了解各民族民风民俗、音乐风格、生活习惯等,深刻体会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文化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这是实施和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态下,满足大众民族民间文化要求的特点,并使得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得益彰。当前,民族民间文化的属性问题越来越受了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视,对中国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广泛关注,对原生态音乐濒危种类的抢救和传统民族乐器的改良创新,这就要求各高等院校深化改革,周密布局,拓展学科范围,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感受其艺术悠长的魅力与独特色彩,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继承、弘扬光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贡献
对各地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认识和了解,离不开深入探究和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由于民族地域的差异,在音乐采风也出现各自不同。在音乐创作、表演和美学的研究领域,广大的学者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系统的收集和整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有广泛流传的原生态民谣,山歌艺术、传统民族乐器制作艺术等,这些由一代代人民群众劳动创造发展和相传,使之技术越来越纯情,教育价值越来越高贵,不断的美化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独具乡土特色的艺术种类和形式,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群众的美好寄托、道德信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文明,不断的发展、变化、创新。民族民间音乐在民间中紧密的联系着地方的民俗传统活动,其中的“歌圩”、“唱欢”以及“花炮节”、“采茶节”等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被广泛运用在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结婚喜日、生子和新宅祝福等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之外,民族民间中也有许多民俗音乐艺术形式,并广泛的存在于山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中,其中农家生子和入新居的锣鼓、民间吹乐手及服饰装扮,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与音乐形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品种多、式样鲜的特征而遍布各地,它们都具备深刻的人文思想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完美体现劳动大众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情感,充分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灵世界,思想意志、聪明才智的真实写照。在教学中教师应选取优秀的具有地方独特气息的乡土材料,多元文化的音乐艺术资源,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思想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采风活动为主线,对不利于甚至阻碍学科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在高校教学计划总要求指导下科学合理发展。当前,各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所采用教材版本不一,多数是偏重于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轻视对学生动手作能力的培养环节,特别传统民间乐器的简制、改良和研发重视不足,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等。而民间原生态音乐艺术的生生不息,流传千年万代,就是其产生和根植于劳动大众日常生产生活现实。这样的乡土艺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纯真的表达出劳动群众心灵世界与思想情感,使得源发于民间的音乐艺术作品变得柔美、淳朴和鲜活。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要更多组织和创设具有实践性操作类型课程,民歌擂台、民乐比赛等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项目,这样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黄柯瑕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篇6
关键词:“根性”文化;民族民间;舞蹈
0 引言
民族民间舞蹈表现一个民族的生产劳作、传统风俗、个人生活情感和社会生活状态,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性格特点和道德观念,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那些曾经为祈求丰收、唱诉历史、教育后代、歌唱家乡的舞蹈,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经过千年的演进,凝结为民族生产生活、思想信仰的交织综合体,体现出一种“根性”文化。
1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
民族民间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洪荒时期,这一时期,超越了人类文字的记载时间,人们通过身体动作展现民俗活动的全貌,其“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
这些来源于人们日常劳作、交往、祭祀的舞蹈,展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是生活的精炼缩影,其所包含的内涵韵味,需要我们细细体会。民族民间舞蹈多数涉及对生活状态的展现,通过个体或是集体的呈现,表现出地域文化模式,其所具有的质朴、生动、形象的特性,利于记忆,易于传播,且舞蹈的内容多半和现实的环境相结合,如藏族舞蹈“弦子”中含胸前倾的基本体态、连绵起伏的步伐特点、优美舒展的姿态动作,充分体现出了藏民的民族性格及生活习性。
民族民间舞蹈表达质朴生动、形象简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融合现在的艺术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汇集了民族的共同特性,通过不断地改变,不断融入、积淀新的舞蹈元素,展现出各民族的生活状态。
2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
用通俗的话语来说,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展现出了人们生活的情态。例如,蒙古族的《牧马舞》、壮族的《扁担舞》、布依族的《织布舞》、黎族的《打柴舞》等,均源自人们的劳作中,代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域代表性。
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多生根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通过祭祀祈求上天的保佑,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舞蹈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未消失,如今仍遗存在民族信仰中的祭祀歌舞,如壮族的《师公舞》、侗族的《多耶舞》、瑶族的《盘王舞》等,都承载着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对生活的领悟和对未来的期待。又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具有浓烈的宗教体验,表现彝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寄望。
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生发于由信仰所支撑的日常生活,通过肢体语言反映现实生活,通过复杂或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展现出对信仰的虔诚信奉。
3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表现于艺术风格
如前所述,民族民间文化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且大众的参与度高,能够让民族民间舞蹈融入生活,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养身心时必不可少的活动。一直以来,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因其特有的艺术性,得到了民俗专家、舞蹈专家的大力推崇,具体表现在:
第一,概括性。民族民间舞蹈是对日常生活情景的模仿,如彝族的《烟盒舞》、瑶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花环舞》。
第二,质朴性、通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它通过艺术形式再现生活情景,如汉族的《打麦舞》、维吾尔族的《摘葡萄舞》、彝族的《乐作舞》。
第三,生动性、形象性。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动作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如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狮子舞》、藏族的《牦牛舞》等。
第四,节奏欢乐,具有抒情性。这是舞蹈情感的表现方式,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展示现实情况、祈求祝福,如土家族《摆手舞》。
第四,具有的艺术性。民族民间舞蹈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称颂,对未来生活的祝福,以及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展示自身的信仰,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之时,人们会通过舞龙的形式寄寓吉祥,以及对龙的崇拜、赞颂。
4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根性”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容易遭遇现代际遇的影响而具有变异性,我们需要注意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特殊保护,以传承民族舞蹈之根。
第一,推陈出新的继承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缩小了世界的范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这意味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性在逐渐弱化。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应该在保留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基础上融入一定的现代意识,将民族民间舞蹈发扬光大。例如,藏族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傣族独舞《孔雀舞》、羌族群舞《上房梁》等,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些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且具有时代的气息。
第二,营造相对应的文化氛围。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文化,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大众参与性,需要人们参与其中,展现出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规划出保护的区域中心,且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其中,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大众的参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力,保护和继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斯琴高娃.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及其民族性[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6):191-192.
[2] 吕艺生.民间舞在现代社会中――从逻辑界定看民间舞的现展趋向[A].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孙永刚.论谈民间文化对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4(18).
[4] 冯骥才.守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4):6-7.
[5] 侯玉林.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J].北方音乐,2014(7):179-180.
篇7
一、发起对舞蹈“创造性”思维的思考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杨丽萍打造的《云南映像》能在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与她正视民族文化的变化,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舞蹈语言探索的积极性和民族文化美感本质、性格本质的表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倡导研究风气、鼓励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动作语言创新之“量”和“度”,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创新时要不断注意:
首先:在舞蹈表现形式的创新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在舞蹈创作中音乐、服饰、舞美、灯光等等对现代流行元素的充分运用,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更加的绚丽多彩,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舞蹈形式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创编手法上的提高,打破了传统民间舞蹈固有的队形变换和表演程式,以简约、明快为主线,充分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多彩。
其次,在舞蹈表现内容上的创新上,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都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分不开的,关注政治、服务政治是历史中舞蹈艺术的导向。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关注社会发展,服务政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当代人审美标准,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表现更加丰富的新主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舞蹈艺术屹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的法宝,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只有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时代的审美变迁为导向,把握总体风格的同时再融入现代的创作技法,才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二、着手编创时要回归文化本质
首先,以自然文化为出发点。编创民族民间舞蹈,要尊重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我们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所使用的艺术再创造时也要根据现实地理情况。我们任何人再编创舞蹈作品时,民族民间舞的自然文化特色是映入人脑的第一映像,把握自然文化特征的大框是首要关键。地理环境影响了劳作方式,劳作方式则影响了服装式样,而服装式样又影响了典型舞畴的动作类型。这种递次的作用,有时又是历时的。
其次,以人文文化为着重点。对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重点在于对人文文化的把握上,民族民间舞蹈所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所以我们现在再对它进行加工、改编时,除了注意当时人文环境生活状态,像婚假、丧礼、礼节的舞蹈表现外,还要发现当下我们生活环境的新特点:在那些地域物质文化并不发达的地区,其文化发展的条件就不够充分,并由此导致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缓慢、落后,或者停滞,使得其民间舞蹈文化由于因袭保守反而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为此基于传统的继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却保持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统性。相形之下,在那些物质文化丰富、文化发展条件充分的地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就表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由于发展之强势,就必然会表现出稳定性减弱的态势,而呈现出自发渐进增强的态势。
再次,以深层次剖析为支撑。我们曾有一段时间将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仅仅局限地理解为对于千百年来舞蹈遗产的外在风格的继承上。实际上,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舞蹈文化交流的开展,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舞蹈是一个涵盖了从精神到身体的大系统。当前,继承舞蹈文化遗产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来进行,特别是应该做好传统文化的深度开发工作,深度开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我们即使对最常见的一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也是大大不够充分的,应该大力提倡对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全面的、系统的、深层的研究。例如对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之舞蹈文化,应该大力进行从动作语言到深层内涵的多种研究,需要形成独到的、成系统的理性认识,达到对民族舞蹈语言体系的表现方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如果现在的我们不强求80后舞蹈编创者要拿出怎样的成绩,只是希望在有天才出现打破现状的同时,利用年轻状态着眼当下舞蹈传播现状,吸收当下活跃于社会的新鲜事物,转弊为利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就像红遍全球的骑马舞,它的流传速度和广度就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那可想我国具有相同动作元素的蒙族舞何时可以达到这样的接受程度呢。深入的剖析动作元素的利用程度,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渠道,协调舞蹈动作与文化观念的利用程度,形成可观的艺术发掘状态,罗斌就在《“两类三层”说与中国民间舞的当代走向》中说“当下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与国际接轨的人类共通的文化观念渐趋普及,未来发展的良性机制有望形成”。所以只有积极地开展深层剖析全面挖掘的研究工作,形成良性利用的民族文化意识,才是民族舞蹈发展创作的无限源泉。
最后,以流传普及为终极目的。当下的民族民间舞还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观赏的局限性较大,来自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吸引力度较小,普及程度低,人们日常生活中能信手拈来翩翩起舞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学术的高度上需要作出榜样走出第一步,就像在一个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中的抬起手臂这个动作,或许一开始是弯曲的抬起,但在流传过程中艺术化的演变为伸直的抬起,舞蹈本身就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可能照搬生活动作,民族民间舞更应该是这样,那时反应生活动作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是高于那时生活动作的,所以抬手动作的弯曲还是仲直,就显得不会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抬手。我们现在在编创时可否在完成抬手这个终极目标是过程中加入手臂的弯曲和仲直来加强美化,加强肢体线条感,所有的艺术要接受和包容,接受改编的过程,包容主流和大众,再从专业的角度组织作品,加强人们的认知程度。所以当代民间舞蹈发展就应利用传统普及传统总结传统发展传统,继承传统超越传统,让传统成为现在,让现在成为传统,传统与现在相互融合,服务于当下,流传于当下。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现代舞;民族民间舞;风格;特点;文化冲击;融合;舞蹈创作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而繁荣的历史文化,在舞蹈艺术领域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式、风格与特点。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内舞蹈文化日益多元化,拉丁舞、摩登舞、街舞等现代舞源源不断涌入国内,使我国舞蹈文化得到了极大丰富。对于外来的现代舞蹈,一些颇具时代精神的创新者敢于站在时代前沿来学习它、传播它,但中国古典舞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早已生根发芽、根深蒂固,加之,现代舞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没有繁琐的剧情、布景、音乐,不是人们斯通见惯的舞蹈形式,刚开始这两种形式不同的舞蹈文化并没有多少交集,甚至互相抵触。
二十世纪末,我国文化事业越来越开放,人们思想包容度越来越广,现代舞的求新性、自由性、奔放性使人们越来越喜爱它,尤其青年人。时至今日,现代舞成为了我国主流的舞蹈文化之一,某种程度上甚至威胁到了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生存与发展。民族民间舞是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根”,是我国古典舞艺术的精髓,是我国五千年绚烂的舞蹈文明的代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下,我们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代舞和民族民间舞从过去的无交集走向了相互融合,这是时代的规律、历史的选择,是不可逆转的舞蹈发展趋势。在现代舞编导中,编舞者要把握住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特点,将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蹈语言与现代舞蹈语言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舞蹈文化的突破性发展,繁荣与丰富我国舞蹈文化。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与民族底蕴,可谓千奇百态。舞蹈文化也是如此,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装扮、韵律、体资、音乐……等等,形成了属于本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与特点,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情感体会也是独特的。
(一)从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看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各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有着属于自身特有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在审视它们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与特点。以“蒙古舞”为例,蒙古族常常被人们叫做“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以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为生活的天地,造就了坦荡、强悍、不羁、勇敢的性格,这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舞蹈特点是浑厚、含蓄、舒展、豪迈,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豪气和自信,又透露着一丝质朴和笨拙。
在蒙古舞中有一种“盅碗舞”,颇具中国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它是人们最常见、最常跳的一种蒙古舞,我们用“软手”、“抖肩”、“碎步”等词汇来形容它的风格特点。此外,蒙古人终日与大自然为伴,很多舞蹈动作都是由动物的动作演化而来,如“沙吾尔登”中模拟雄鹰展翅翱翔的姿态、骏马奔腾的雄姿……。
(二)从舞蹈服饰上看
在舞蹈表演中,服饰是最重要的道具,什么民族的舞蹈就要配合什么民族服饰,如果搭配不当,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完美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中,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颇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的服饰文化,成了各族人们在舞蹈表现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以朝鲜族舞蹈为例,朝鲜族人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看作是吉祥纯洁的象征,服饰常以白色为主色调,这种审美观点也反映在舞蹈文化上。在舞姿上,朝鲜族舞蹈讲究“鹤步柳手”,动静结合,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起来潇洒流畅、舞姿轻盈,静下来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在服饰上,朝鲜族舞蹈服饰娟秀飘逸,以白色为主,蕴藏着本族舞蹈的气韵和情感。
总之,要想真正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特点,需要从其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舞蹈服饰等入手,再综合考虑他们的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等要素。通过以上内容,我们知道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特点与这个民族的民族历史、、生产方式、风土民情、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特点,所以现代舞编导在舞蹈创作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其中。
二、现代舞编导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与忒特点的把握
历史在变迁,时代在进步,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大潮流中,我国舞蹈文化要不断发展与创新。对舞蹈文化来说,创新意味着吸收、借鉴,要打破传统,是其提高艺术品格、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现代舞创作应吸收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为“我”所用,以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使中国古典舞传承下去。
现代舞是相对于古典舞而言的,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本体意识强烈,更具现代感。民族民间舞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涉及着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是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是两种艺术特色、风格、形式、服饰等完全不同的舞蹈艺术,民族民间舞蹈要吸收现代舞的现代感的那一部分,抓住时代的脉搏,而现代舞则要借鉴民族民间舞蹈在情感表现上的优势,以及风格与特点上的典型性、独特性,很好的反映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名现代舞创作者,面对着自己不熟悉的舞蹈形式――民族民间舞,如果不掌握它的风格与特点,是很难将其融入现代舞中去的。所以,要求编舞者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有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这种认知一定要准确、独到,不是泛泛而谈,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选择编舞需要的那部分。另外,现代舞编导还应善于剖析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体态、动率,才能真正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所以在编舞过程中,要细致观察、认真琢磨每一个经典的动作、体态、表情,还有舞蹈服饰,将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凝聚在现代舞中。
比如,现代舞的时代感强,创作思维、编导技法多变,但情感表达不及民族民间舞蹈那么真切、逼真,舞蹈艺术形象塑造也不够生动,对此,现代舞编导应该在自我认知基础上,把现代舞立体的、多维的审美特质和沉淀千年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结合起来,既保护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形式,解放了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观念,同时又丰富了现代舞蹈文化内涵,增强了情感表现的感染力,使现代舞有了划时代的创新。
三、结束语
在国家的重视、社会大众的关注、文化的传承下,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兼容与开放的状态,与现代舞的关系越来越融合,使舞蹈创作日益多样化、多元化,促进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创新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常云昆.现代舞与中国民间舞的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6(2) .
[2]韩瑾,庞丹.走进中国现代舞――试论当今中国现代舞之“民族特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2).
[3]周大明.由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引发的思考[J].大舞台,2006(1).
[4]吴亚明.现代元素在传统民族民间舞中的运用[J].神州,2012(12).
[5]黄大广.关于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2).
篇9
[关键词] 民族 民间舞蹈 情感表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东方古国。她人口众多,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在广袤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都有着蓬勃的发展史。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使众多民族发展成为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一、民族民间舞蹈概述
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文明的平衡依赖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一方面,是种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传承衔接的紧密性。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浩瀚文化中一种绚丽艺术的存在,传承了中国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人类艺术文明的发展。在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今天,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传承和创新,既是传统艺术的内涵发展,又迎合了时尚,避免了审美趣味疲劳,是文化艺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灵动的表现力和彰显内心的演绎方式在当今精彩纷呈的艺术舞台上,仍感动着无数的艺术爱好者。
1.什么是民族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指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借助于身体的形体造型和有节奏的韵律来表达跳舞者的情感及观念。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情感、观念、信仰、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族民间舞蹈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这种舞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民族的生活劳动、民间习俗、祭祀传统等,它不仅本身有着深邃的内涵,而且还包含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生活与劳动的缩影,也是各民族原始崇拜的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不同于那些流传于宫廷的华贵舞蹈,它是属于“草根”的艺术。或者说最开始的时候,它并不归属于艺术的范畴,而是对灵魂和意识最存粹最直接的宣泄。
“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的提出,大约是出于当代主流文化中职业民间舞者的综合考虑,民间舞还应负起“大传统”中的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以致在题材和技法上与其他舞种接轨。
2.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前文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如安详舒缓的傣族舞蹈、热情洋溢的蒙古族舞蹈、稳重细腻的维族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汉族舞蹈。这些舞蹈中又包括了多种用途和风格,有些舞蹈是专用于祭奠等风俗习惯,有些则表现了各族人民淳朴的生活劳动实践,还有的则是对节日的庆祝等。可以说,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以是舞蹈的表现内容,其生动活泼却又不失平易近人,由于它源于生活,所以比其他的舞种更让人具有一种亲切感。
二、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现
任何一种舞蹈没有情感的融入,都只是机械的运动,毫无美感可言。可以说,舞蹈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也正是因为它完美地将肢体语言和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民族民间舞蹈生长于一种“草根”环境中,诞生的最初并不是一种正规的舞蹈,而是人们在劳作、在欢庆节日时一些即兴动作演变而来,在民间舞里,一举一动都包含了人们最真实的情感。
1.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形式
和其他一些舞蹈一样,民族民间舞蹈丰厚的情感会通过独具特色的动作表现出来。如维族舞蹈中的“打指”“翻腕”“移颈”就包含了一种愉悦和乐观;蒙古舞中的“马跳”生动地反应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奔放豪爽的一面;东北秧歌中大幅度的扭胯和甩手表现了人们开心、兴奋的手舞足蹈的生动场面……
除此之外,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表现还能通过舞蹈中一些特有的道具表现出来。如秧歌舞中飞扬的大红色宽绸带,飞扬的气势就把舞者欢快的心情展现无遗,再加上中国人最喜欢的红色,喜庆的情感跃然而出。傣族的伊拉贺舞是傣族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必跳的舞蹈,其中各种盛水的工具并没有具体的形状、颜色要求。但是其中一定要盛着清水,在高度的旋转中,各式的器皿夹杂着晶莹的水珠四散开来,让人情不自禁跟随着舞者一起憧憬新一年的希望。
乐器也是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多彩多姿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乐器,这些乐器从外观、音色、音调上都不尽相同,而且和本民族的音乐特色极其相配合。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音色悠扬凄美,让人不禁畅想草原上一种流浪的孤寂情怀;新疆的手鼓,鼓声清脆悦耳,让人联想到新疆甜美的水果和可爱的姑娘;江南的舞蹈一般用古筝、琵琶,音色干净透明,极好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风韵和江南人民安详宁静的思想感情。此外,还有山东、河南用的胡琴、板胡、坠胡等;朝鲜族用的长鼓;傣族用的葫芦丝、巴乌;波斯舞中的鼓、唢呐等。
2.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加上中国地大物博,没有深刻的接触往往碍于语言障碍和距离遥远,各民族人民之间没有办法进行直接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但是,民族民间舞蹈解决了这一问题。舞蹈是艺术通用的语言,舞者和观舞者可以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的,但是舞蹈无需通过语言来共通,而是通过肢体和音乐的表现力直接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交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中国民族舞团远赴欧洲表演的时候,金发碧眼的外国同胞也能被感动的掌声连连,因为也许他们没有见过民族舞中外观、音色奇特的乐器,也许他们没有杰出的民族舞蹈中绚丽多姿的服装、头饰,但是他们看懂了舞蹈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在翩翩舞姿中完成了与中国舞者的一种情感的汇集和交流。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间美术;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少数民族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文化形态。它源远流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散发出无尽的原生、原创的本土精神,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回归,成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民间美术表达了民众的心理意愿和生活理想,在内容上保持着民俗化和世俗化的特点,其风格清新、质朴,并在以民俗活动为特色的造物活动中传承,其内容和形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规范,它们所孕育的独特的象征性,无论是含义上的或是色彩上的都使得它们具有迷人的魅力,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写照,反映了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是民间艺术本身的继承发展,而且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那无限的审美内涵,同样提供给时代艺术取之不尽的灵感。
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本质上是原始艺术,各种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民间美术都以其质朴、率真、自由的创造性,显示出一种生命力的共性。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辉煌的文明史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历史,这样的交流和碰撞曾激发出无数的灵感火花,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
新疆的13个少数民族以他们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延续着活的民族艺术史,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提供着丰厚的土壤。认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哲学、艺术和造型的完整体系,认识其民间艺术特有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思维模式,认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源性,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征和它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交融,以及认识各个少数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关系,从新疆的民间美术精神观念上和文化资源中吸取养分,并溶解在美术教育之中,才能呈现新疆本土美术教育的新的精神魅力。同时从色彩、结构、线条及其它造型要素中吸取新疆民间美术的方法,找到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中提炼一种新疆本土文化独有的东西并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美术教育中表现民族文明的源泉。重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己成为当代世界美术教育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已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一个热点。
目前,国内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主要在于对现有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对少数民族民间原生态美术的前期研究。一些知名专业美术院校,先后开设了民间美术系或民间美术专业,中国美术学院更鲜明地把弘扬民族艺术传统列为办学主旨。怎样使民族地区的高等美术教育融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形成美术教育探究实践的多元结合,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思考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自身的发展与传承及其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转化与应用,将成为该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
一、高等艺术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民族服装、图案纹样、生活器皿、民间工艺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既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世人眼里新疆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价值观念的更新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对这些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也导致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变化。许多民间美术的种类在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如维吾尔族的土陶和土印花布已退出生活中的实用功能而转变为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工业化生产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导致服装、家居装饰等产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已绝少使用民间生产的生活用品,使民间美术失去了生存的市场,随之而来的还有民间艺人的断代和手艺的失传等问题。因此对这份民族民间美术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是美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现有的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发展中,长期以来精英文化占居主导地位,民族民间美术难登大雅之堂,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资源在课程中逐渐走向边缘化,对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忽略,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被充分认识和研究;由于过分关注美术教育的通识性,没有照顾到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致使高等院校美术教育远离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方面,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较长时期以来,我区等几所设有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均未开设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课,学生普遍缺乏民族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对帮助民族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和适应的能力,跨文化交际一般指在两种文化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美术教育中,学习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知识,不仅仅是针对本民族学生的教育,同时也能够使所有民族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其他民族的艺术和文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认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树立知识多样性的观念,使学生懂得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其人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介绍、欢赏,分析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共性、差异性与审美特征,不仅具有一般的审美教育意义,而且是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强化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提高民族审美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上相互影响、相互保进的优良传统,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本土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在当今多元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日益受到重视,并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本土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中。如民俗文化、传说和典故在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中
广泛存在,是美术教学中导入民间美术课程的绝好素材,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容易进入和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又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值得美术教师充分开发,同时,研究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学者和专家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使其能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发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极大优势。因此,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发生地的考察,按照专题研究或分类等方法,进行采访、收集、分类整理,结合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探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发生原理与发展规律,寻找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特点,并进而探究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等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和趋势。
1.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对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全面地梳理,分析当代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视觉语言的相通之处,总结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2.按新疆主体少数民族和特点突出的民族进行分类实地考察,首先是世居民族维吾尔民间美术较为集中的南疆地区,其次是草原文化影响着民间美术的蒙古族,最后是较为闭塞,受现代影响较少的塔吉克民族。采用实地调查、图片拍摄与艺术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真实反映新疆民间美术的全貌,以及从理论上分析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对今后艺术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3.从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入手,对艺术手法、使用材料、制作手段,美术与原始文化、宗教之间的关系,美术与民间工艺品、服饰、图腾符号、地方陶器等方面展开研究,可采用整体式规划,分项完成的方法。
4.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人类以特殊语言和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形态。同时电是一门新兴的多边学科,涉及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民俗学、绘画、雕塑、建筑与工艺等学科,把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与高等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新疆是个多民族的省区,各民族都有其灿烂的文化艺术,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服饰、民居及农民画、伊斯兰建筑艺术: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和库车的克孜尔石窟等著名的壁画,阿勒泰地区及天山北麓的岩画艺术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营养。我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整理和积累民间美术资料,建立发展美术教育资料库和资料柜,并运用录像、摄影等现代化工具收集与保存原始资料,直接为发展民族美术教育服务。
三、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应用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美术来源于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极易产生共鸣和亲切感,同时被人们喜闻乐见,这充分证明了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然而优秀文化的继承并不是靠遗传而来,它需要世世代代的勤奋努力,并在继承中不断积累和创新发展。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的纪录,很有可能民族文化就会脱节,并严重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缘因素,其民族民间美术受中亚、南亚艺术的影响,在国内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其中与新疆毗邻的中亚不但现在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而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众多民族的迁移与融合,因此积累、沉淀、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遗产,在研究与保护传统民族艺术和继承与发扬优秀民族艺术方面,尤其是在不同民族以及跨境民族美术的比较研究上,我们还有许多的工作可做。随着新疆十二木卡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课教育资源的研究将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疆民间美术是各少数民族同胞在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创造的一种文化,既包括了物质文化也包括了精神文化,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人们的日常起居、风俗习惯、人生礼仪,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有着错综复杂的作用。它不仅起到美化生活、充实生活的作用,而且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并以它与生俱来的富有哲理的智慧和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鼓舞着人们的进取和开拓精神。研究新疆民间美术不仅有助于在新的土壤中恢复它的生命力,创造有中国民族性的现代物质文明,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它的精神内涵,培植健康纯真的精神。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中,把民间美术作为具体内容,深入研究它的特点,使其在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基础上健康地发展,不仅使传统的文明之花得以复生,也会使社会主义文明更加充实和提高,使民间美术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着本民族的美学观,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早已形成尊重传统审美观的自觉性,也懂得美育工作越有渗透力,就会越有接受力,越能达到目的。普及美育是当务之急,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事情。艺术教育界应当通过各种渠道,通过民间美术的研究把美的渗透和美的接受统一起来,并使之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实效,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肯定最能代表民族美的伟大成就,爱护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懂得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审美观必须得到发扬。只有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艺术才能,肯定他们世代相传的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优秀的民间美术成果,才会形成本体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才会使美育得到真正普及。
3.新疆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所表现出的是以善为本的一种精神性的物化。其审美意蕴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而是假借艺术创造来表达人对生活真诚的渴望。它基于草根文明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创造的精神内涵,较为突出地体现了一种艺术发生时期的造物观念与生活原型的意义,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类情感的升华的集中体现。他们所创造的民间美术中,有的古朴粗犷,有的精美典雅,有的是对本民族图腾的怀念和崇拜,有的则是对未来的美好祈福,都是用以善为本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因此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过程中除了获得技法外,还会有一种暖意的人文关怀和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同时这种认识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所以说探索利用本土资源可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空间。
4.民间美术教育这一学科的研究与设立,日益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重视。许多发达国家曾为经济、文化发达后对民间艺术的冷漠、忽视而痛悔,随之采取许多措施加以抢救、扶植、发展,使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荣共存。建立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学体系,将其纳入到艺术教育中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并积极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并于2001年成立了新疆师范大学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还承担了多项像左力光的《中国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王征的《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术风格技法研究》、吴世宁的《新疆民族美术教育五十年》、莫合德尔・亚森的《新疆当代画家资料库》、李群《新疆生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张俊慧《艾德莱斯与中亚文化艺术交
融研究》、李勇的《建国60年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乌云的《新疆佛教石窟中的古代民族服饰研究》等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本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新疆民间美术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创作的,是一种自由而质朴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各族人民心灵深处的情感需要。随着民族艺术的全面继承和蓬勃发展,以及对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的重视,我们要在美术教育的体制、教学结构上和培养人才的规格上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同时从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中总结出少数民族同胞喜闻乐见和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内涵,贯彻到教学和艺术创作中去,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对策。并通过新疆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运用来充分认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哲学、艺术和造型的完整体系,认识其民间艺术特有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思维模式,认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源性,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征和它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交融,以及认识各个少数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的并具有发展前景的新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体系,为繁荣新疆的文化艺术事业、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2]露丝・本尼迪克特(美),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哈经雄.腾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茨克(德),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罗伯特・欧文(英),伊斯兰世界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7]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伊敏江・阿不都热依木,维吾尔族手工艺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 上一篇: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区别
- 下一篇:有趣的生物知识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