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运维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计算的运维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云计算的运维培训

篇1

关键词:烟草行业 培训模式 云培训教室

一、概述

近几年,烟草企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河南中烟在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适应行业“卷烟上水平”的新形势,抢抓“中原突破”的新机遇,下属生产企业开启了“进入行业优秀卷烟工厂先进行列”的新征程。

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必须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谋求新的发展,增创新的优势。目前,在烟草企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时期,加强队伍建设、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培训模式信息化的创新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培训模式发展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企业培训仍然沿用以往的旧模式,学员桌面终端普遍使用PC电脑。虽然这种培训模式提供了价格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但在很多实际培训的应用中,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存在许多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管理困难。大量pc的运维需要专人管理,较为复杂,集中式管理极难实现。

总体拥有成本高。主机多,能耗高,人力需求量大,成本高。

数据的安全得不到有效防范。烟草企业职工对数据安全的防范意识不强,U盘等外来存储介质携带病毒泛滥,时刻威胁PC上的数据安全 。

计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特别是新购置电脑,主流配置一般较高,而企业培训资源利用率一般较低,PC计算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各种污染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不利。电脑的发热量大、噪音大、辐射量大,电教室的应用环境一般较差。

总之,传统的培训电教室面临包括应用环境、空间、管理、维护、成本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与目前应用环境不相适应,亟待创新改善。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以及“云终端”概念产品的推出,引领了桌面计算进入超小尺寸、超低功耗、超静音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量身定制的“云培训教室”解决方案,彻底颠覆了传统电脑使用的观念。克服了众多传统培训教室的问题和弊端,深受广大培训用户的欢迎,在教育行业已拥有一些成功应用案例。

三、企业培训模式创新需要引入“云计算”

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于终端支持的需求大量增加,由各种管理问题带来的终端安全隐患不断增多,需要企业的IT部门投入巨大的精力。基于服务器集中运算的“云计算”技术,可以引领企业走出升级陷阱,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网络利用率和数据安全性,给培训环境的改变带来了很大机遇。引入“云计算”构建“云培训教室”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让IT运维更加方便。传统的终端管理方式是离散的,运维管理复杂。而采用新的“云培训教室”模式后,IT管理及运维人员更多的运维不需要去现场,在后台很轻松地完成维护和管理。

让用户使用更省心。用户通过网络与网络可达的后台虚拟主机完成培训,不用担心系统问题。各用户之间使用完全独立,互不干扰。

节能明显。用户桌面输出功率仅为5W左右,节能效果显著,在节能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电教室的彻底颠覆。

使数据安全更有保障。终端没有可移置的部件,且用户移动存储接入可控,让用户及系统数据更加安全。

使培训环境更加绿色。终端采用无风扇设计,实现了超静音运营,几乎没有终端噪音。并且小巧的外观设计,节省了大量的使用空间。

总之, “云培训教室”解决方案在硬件投入成本、软件许可开销、人员雇佣成本、管理维护费用、后期运营成本等方面均更加有效,能节省大量的投入,省下大笔的费用。

四、“云培训教室”模式的构建

器的计算能力,可以在同一个服务器资源池之上,让上百用户同时操作,并且有着独立的操作环境。

网络环境的构建:利用企业现有千兆或万兆主干局域网络在培训教室的节点,配置一台或多台接入层交换机,接入点数量满足培训教室所有终端的接入需要,构建培训网络。

主机及存储环境的构建:即云培训模式的“云端”,部署在数据中心,便于统一运维和管理。新购若干台或者利旧服务器,采用虚拟化技术,构建主机服务资源池。存储环境可以集中利用原服务器磁盘存储空间,也可以新购或利旧磁盘阵列,构建高速SAN光纤存储网络,提升存储性能。

软件环境:采用目前主流的虚拟化软件如VMware、微软 Hyper-V 或其他虚拟化软件构建共享的虚拟化主机资源池。在主机资源池上,划分许许多多虚拟主机,每台虚拟主机对学员来讲等同于一台实际物理主机,虚拟主机上安装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然后部署各种应用系统。

五、“云培训教室”模式效益分析

⑴.投资节省:每台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显著提高;降低了软、硬件成本及运营成本。

⑵.提高运营效率:部署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硬件维护可以进行零宕机硬件维护和升级。

⑶.提高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建立业务和IT资源之间的关系;将所有服务器作为大的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并按需自动进行动态资源调配。

六、结束语

目前,基于云计算培训模式的研究正处在探索和试验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相信随着云计算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以及随着企业培训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为企业培训技术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中国云计算网:http:///

《走近云计算》作者: 王鹏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 作者: 张为民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篇2

初尝“云理念”

中国银行信息中心云自动化管理系统项目并非简单的自动化管理项目,而是一个将云的理念与中行现有环境有机结合的项目,可以说是一次将云理念真正落地的尝试。

云自动化管理系统旨在通过云计算服务、虚拟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整合数据中心IT资源、优化基础架构、加快部署速度、简化管理流程、统一运维管理,提升数据中心的资源使用效率、资源管理水平、项目部署能力,降低物理及人力资源成本,减轻运维人员劳动强度,最终实现打造国际一流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这一项目,“统一管理、合理分配、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云理念得到了贯彻,而信息中心则在物理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上获得了巨大的提高。在对本系统进一步优化完善之后,完全可以将其推广到中国银行全辖,将真正实现中国银行IT资源的集中统一使用和管理。

一键式云自动化平台

中国银行云自动化管理系统旨在测试环境打造一个一键式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涵盖信息中心基础环境部署、资源管理、系统运维、环境监控、报表生成等各类日常工作,通过统一管理门户将这些功能提供用户使用。利用这一平台,用户可以完成其日常系统搭建、资源配置、系统监控、数据统计、报表生成及系统备份等各方面工作。历经了项目准备、环境标准化、自动化组件开发和管理工具研发四个阶段,完成了需求分析、技术验证和架构设计,基础环境标准化设计、已有环境改造实施,自动部署功能研发测试,统一管理门户、配置信息库、监控体系和报表工具研发等工作。

云计算的本地化创新

云自动化平台的出现改变了数据中心的运维方式。通过该平台,数据中心将管理流程与IT技术进行了有效结合,并以服务的方式展现给外部需求方。与传统方式相比,直观生动的信息展现平台、简化的自动化运维流程与审批机制、丰富全面的统计报表以及功能强大的部署模块有效简化了数据中心的管理流程,提高了数据中心的管理效率,提升了数据中心资源的管理水平。

云自动化平台的投产,改变了传统信息中心资源调度方式,建立了资源池的概念。资源的供应模式由原有的“一事一议、按需调度”转变为“池化管理、预先配置”的模式。资源配置团队只需进行一次初始标准化配置工作,减轻了运维工作量;资源管理团队只需要进行资源的总量管控和配置管理,降低了管理复杂度;资源需求方可根据不同需求选取不同资源池,简化了原有的复杂流程。信息中心对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控能力均有大幅提升。

云自动化平台的实施,重塑了信息中心基础环境架构。众所周知,云计算的基础是硬件环境的虚拟化和标准化。为此,项目组设计了一套基于IBM power服务器并满足中国银行运维管理要求的标准化基础架构。该架构基于IBM VIOS技术,对资源池内部的服务器、HMC、存储、VIOS、VIOC等各方面技术进行统一的标准制定。在网络、设备、系统层面建立了统一的命名标准,涵盖了服务器、存储设备、HMC、LPAR、VIOS、VIOC等各个层面。

对于每个管理对象的搭建、连接、初始化、各类操作都遵循严格统一的技术标准。在此标准下,网络、设备团队在设备端口、物理连线、磁盘划分、HMC管理,系统团队在资源分配、分区搭建等各方面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提高了基础环境建设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运维复杂度。

改变开放平台项目部署模式

云自动化平台的实施改变了开放平台项目部署的模式。

传统手工部署系统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应用系统的更新速度。为提升部署速度,项目引入了以工作流为驱动部署的模式。该方式通过驱动自动化工作流进行项目部署,需求方仅需选择合适的资源、版本、配置信息,即可进行一键式的环境搭建,全程无需人工介入。

同时,由于现有云计算项目部署模式均为单机模式,无法满足银行业普遍采用的高可用集群架构。针对该问题,项目组创新了集群软件的自动部署工作流,包含了Oracle RAC、IBM Webshpere、GPFS、HACMP等业内常用高可用性集群软件,此项功能在IBM power系列小型机上还没有成功实现的先例。截止到项目投产,项目组针对资源部署定制开发了60个作业流,25个接口,实现了81个功能点,软件部署定制开发了近100个工作流,实现了18个软件自动化安装包。

云自动化平台的实施推进了信息中心系统运维监控体系的建设,增加了对小型机虚拟化组件的全面监控。随着虚拟化在信息中心的广泛使用,系统风险全面集中于虚拟化管理端。针对IBM VIO虚拟化架构的监控是此次项目的另一创新,提升了信息中心对虚拟化架构的风险把控。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云计算运维管理所面临的资源池配置管理这项难题,创新地运用ITIL关于CMDB的理念,设计和开发了云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实现对资源池各类资源特别是虚拟化资源配置新型的实时管理和维护,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信息中心开放平台报表系统。

效果明显 推广应用

随着中国银行信息中心云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投产,有效提升了信息中心物理资源、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了相应的设备与人力资源开销。经项目组测算,项目实施后,单台服务器可节省84%网卡资源,节省92%光纤卡资源,计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60%。从中心层面测算,考虑机房基础设施成本、网络配套成本、电力成本、厂商维保成本的对比,中心物理资源云自动化项目实施后,投入成本仅需传统模式的1/4。

同时,自动部署、监控、报表等模块功能的实现,使云平台大大节省了中心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各类繁琐的手工维护与实施的工作均通过自动化流程实现。与此同时,数据中心部署模式由工程师5×8小时现场实施模式转变为7×24小时平台自动部署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3

关键词:变电站;运维管理;变电运维

0 引言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猛,电能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变电站数量增长迅速,变电运维人员日趋紧张,为解决运维人员不足的矛盾,我供电公司通过变电站综自改造和调整变电运维模式,不仅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而且规范了运维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1 变电运维模式

变电运维的主要任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其特点是设备维护量大,出现异常和障碍的几率大;工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懈;人员较为分散难于集中管理。一旦发生变电事故,轻则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重则危及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因此加强变电运维管理,提高变电运维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是运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的操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人值班的模式。这种模式用计算机的操控人员代替了现场的值班人员,对变电运行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控制。但是,在实行这种模式之后,变电运行的某些具体的操作还需要员工现场的进行,同时通过计算机不能够完全的将设备中的隐患检测出来。

2 变电运维管理

2.1 明确运维管理的职责分工

根据已运行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方式,原变电值班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运行监视、远方操作,由调控值班员通过远动自动化实施;一部分为设备巡视、运行维护、就地操作、安全措施和事故处理等工作由变电运维值班员实施。

2.2 建立行之有效的运维管理制度

2.2.1 岗位责任制

所有变电运维人员必须遵照执行各自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

2.2.2 设备专责制

为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必须实行设备专责管理。无人值班的变电站中,一次设备、控制信号、继电保护、仪表、通信的设备、远程控制的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设备专责人应熟悉管辖设备的性能及其运行状况,掌握其维护方法。设备专责人应根据管辖设备的技术档案,监督设备的修试周期,定期巡查设备,掌握缺陷发展及处理情况,对设备修试、运行维护等工作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人员应随时询问设备状况,掌握设备缺陷及运行情况,负责对设备进行运行分析、缺陷管理,汇总并上报。变电运维班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根据实践,对运维班组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变电站运维管理的重点就是安全运行、认认真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反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电力系统长期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变电站必须认真贯彻。近些年来,由于变电站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更新,应及时修订变电站的现场运行规程,自查并完善各种记录,利用微机自动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把好自己的关口,以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专业基础管理

变电站制定月度、周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结束后应有总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相应解决的方案。同时对于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严格的执行,例如,在设备的方面制定的巡视制度、设备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等等,对存在的异常、缺陷、隐患要及时的发现、汇报,督促尽快处理,加强设备闭环管理力度,以保障变电站的运行可靠、安全。同时,要建立设备的各种台帐、记录,对于已有的记录要进行完善与健全,这样能够将设备运行的资料以及原始的资料全面的掌握,要积累管理的经验以及设备运行的经验,对薄弱的环节要加强监督、强化管理。

(3)加强技术培训

变电运行能否安全的运行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员工的素质影响,因此,运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员工本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如对新设备培训、定期进行技术考试、反事故演习、技术问答、考问讲解等。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对事故起到遏制的作用,员工整体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够保障变电的安全运行。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热情、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将班组的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的基本工作,高度的重视安全生产,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发现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员工能够意识到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加强安全运行的意识。同时,结合各种检查活动,将安全运行的知识进行分类的整理,下发至员工的手中,使员工能够对安全运行加深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严禁急于求成,要注重日常的积累,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将安全运行的相关知识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4)加强思想的管理

加强对员工思想的管理,对员工进行思想的教育,使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能够在工作中时时刻刻的以主人的身份进行工作。要加强政治的学习,不能使政治学习只是形式方面,对员工讲解国家的方针、路线以及政策,将政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思想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达到树立爱岗敬业责任感、使命感的作用。在各个变电站中,积极开展民主活动,使每一位员工能够参与到变电站的治理以及管理中,关键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积极采纳员工提供的合理化建议、对策并付诸实施,使变电运行安全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5)文明的生产

良好的工作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要在变电站中明确各自的卫生区域,督促员工进行定期的打扫,同时进行定期的检查,将之划分到考核的范围,使变电站的环境清洁有序,会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对员工充分的关注,与员工进行交谈,稳定员工的情绪,同时积极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使员工能够安心的工作,在变电站中形成良好工作的作风。

3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复杂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同时,对变电运行产生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一个极小的遍差都会使变电运行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变电站要对变电运行工作加强管理,使变电的运行能够可靠安全的进行,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稳定,保障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供电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保障居民的安全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桂林.浅谈变电运行管理[J].科技信息,2009(15).

[2]辛亮.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初探[J].科技资讯,2009(9)

[3]胡成群,刘强,刘晶东.变电运行、管理、巡检一体化[J].大众用电,2009(5)

篇4

在云计算模式下的托管型呼叫中心,企业客服只需登录自己在云呼叫中心的账户,就可以通过电话网或互联网使用云端设备,享受到呼叫、转接、呼出、保存咨询记录、调取相关客户资料和销售数据等服务。作为托管型呼叫中心(云呼叫中心)的服务提供商,当大部分云计算企业还在人云亦云时,天润融通已经成为少数实践者之一。

天润融通的秘诀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位于北京市云基地的天润融通公司。

云之先者不谈云

从2006年诞生之初,天润融通就带着云的基因。“当时还没有云计算的概念,我们称自己为托管型呼叫中心,其实就是一种SaaS应用,也是离用户最近的一种云计算模式。”天润融通CEO吴强介绍说。

吴强早年任职于中国网通,曾牵头组织了网通客服中心项目选型。当时他就发现,传统的呼叫中心从分析需求、论证、开发、培训再到使用过程中的运维,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吴强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做一家呼叫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商,既提供软、硬件平台,也负责系统的日常运维?

带着这个念头,吴强辞去了网通的工作,创建天润融通。在创业初期,让客户接受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并不容易。吴强告诉记者,卖硬件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东西卖出去,钱就赚到手了。“但我们的服务是按月收取费用的,如果客户不满意,随时都可以终止合作。这种随用随停的特性是云呼叫中心最大的风险所在,却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他认为,呼叫中心的云服务,本质上是语音交换、存储和计算资源的“池化”,让资源在同一池子里统一分配,按需取用付费的模式。

创业6年多来,天润融通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几千家客户,大到拥有数千人工坐席的百度全国呼叫中心,小到只有1个坐席的淘宝网店。1个坐席都能开放给客户,这在传统呼叫中心时代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个只有1人坐席的客户无需任何基础设施,只需每月支付给天润融通300元,即可享受到云呼叫中心服务。

天润融通的呼叫中心除了系统平台之外,还有一套专业的服务体系“T-care”,意为“照顾好客户”。这套体系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除了产品之外的服务内容,包括资源整合服务、咨询服务、受理实施服务、7×24小时客服中心、日常运行管理、故障与问题管理、变更与升级管理;其次是服务保障,包括IT基础设施资源、容量、灾备和安全性管理;第三是服务平台,即使用服务管理系统、网管监控系统、营账系统等工具为客户服务。

在无处不谈云的今天,作为政府“祥云工程”的重点扶持企业,天润融通在面对用户时依然不以云为招牌,也不愿以云为噱头进行宣传。一方面,这与吴强务实、低调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由市场环境决定。吴强说:“我们已经为百度、慧聪、安博教育等客户服务了三、四年,却从没给他们讲过我们提供的服务叫云计算。因为用户很现实,他才不管你是什么云,他只看你的服务是不是比原来更好用、更便宜。相反,如果你用新的技术模式提供服务,他反而会更谨慎。”

因此,吴强开玩笑说:“我们是被云计算的。”

让人安心的公有云

呼叫中心技术的难点是如何在用户呼叫大量涌入的情况下,高效地进行信息查询、分析和分配处理。对于云呼叫中心的优势,吴强总结为四点:灵活、经济、省心、安心。

灵活是云呼叫中心的最大卖点。吴强从两个维度去看待灵活这一特性:一是指坐席的弹性,传统的呼叫中心常按照眼前的呼叫需求量购买设备,当突发事件出现时,难以及时实现呼叫能力的扩展;而云呼叫中心的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在高峰期和低谷期做出相应的增减。

灵活性的另一涵义则是指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网和互联网随时随地接入呼叫中心,客服工作人员不必集中办公。吴强拿出手机给记者演示,客服人员只要使用手机客户端上的应用,就能查询到来电记录、客户和产品信息等内容,天润融通的系统平台会根据客户预设的规则将来电转到相应的客服人员那里。以遍布全国的教育机构学大教育集团为例,它在全国有很多分支机构,但是每个分支的坐席量都很小,如果使用传统的呼叫中心就会很麻烦。“但在云环境下,哪怕只有一个坐席,只要他有电话,就能使用我们的服务。”

建设传统的呼叫中心,企业需要自己购买设备和运维,一次性投入大、总体拥有成本高;相比之下,云呼叫中心可以让企业把复杂的IT项目变成简单、易于上手的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投资IT基础设施的风险。同时后期的设备运维全都交给服务商来做,网络出现问题后也由天润融通跟运营商交涉,这对于企业而言,既经济又省心。

如果说灵活、经济、省心是云计算的共性,那么想让客户安心就看各服务商自己的本事了。对于云计算,客户最大的顾虑通常来自于数据安全。数据是否安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的品质,对此,吴强指出:“为应对突发事件,天润融通的电路都是双备甚至三备份。异地数据备份除了防止数据丢失外,还可以进行异地优化和数据资源扩充。”

Total Service时代

目前,天润融通提供给客户两种服务方式:托管型呼叫中心和本地部署型呼叫中心。这两种服务的相同点是以租用的方式出售,客户按需取得,不需要自己去投资、维护、服务;差别是托管型更适合标准型和一些中小规模的坐席,而本地部署型更适合一些定制化和大规模坐席。

吴强介绍说:“百度是我们最大的客户,有几千个坐席,对呼叫中心业务的个性化需求会非常强,我们就为它进行了本地化部署,把原来放在运营商节点的设备,拿出来放到百度的五个分公司里面去。”与纯粹的公有云架构有所不同,小节点服务于专属企业。尽管小节点里的系统是为百度量身打造而且只为百度所用,但天润融通仍然只收取服务费用,不收取硬件设备的费用。

事实上,小节点的管理并非想象得那么复杂,吴强告诉记者,北京总部的网管监控系统可以监控到小节点上是否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有红灯报警,其中软件运维都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只有硬件出现问题时才需要维修人员去本地检查维修,“我们不提供驻场运维人员,也没有这个必要。”

篇5

政府云大脑

扬州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政府云计算中心)位于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一期工程总面积2400平方米。在云计算能力方面,目前拥有196个服务器机柜、36个网络机柜,3年内将容纳64个刀片中心,52台高性能小型机,800余台机架式服务器,总容量2000T统一架构存储,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超过4000个高性能计算节点组成的云计算中心。在网络连接方面,线路覆盖170多家的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基于MplsVPN技术按需划分专用网络,形成了互联网、公众服务网、部门业务网安全隔离,可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4家运营商独享1G出口。

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经信委主任刘在銮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中心建设目标是要建成一套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共享五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法人、地理、金融税收和信用),打造三大应用支撑平台(综合办公平台、公众服务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基于数据资源中心实施一批跨部门重点信息化应用,力求将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市政府云计算中心)打造成为全市的“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管理中心”、“数据存储备份中心”、“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和“信息安全保障中心”。

刘在銮评价,扬州市政府云计算中心是扬州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的“大脑”,也是实现社会管理“云计算”的基础平台。中心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整合:统一机房环境、统一硬件资源(计算、存储等)、统一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统一网络平台(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安全保障和统一运维管理。数据资源整合:完善全市人口、法人、地理、金融税收和信用等基础数据库;推进综合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建设;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汇聚和共享,引导并鼓励企业和个人面向原始数据的创新再处理,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应用平台整合:以“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为基础,打造公众服务平台;以无纸化协同办公为目标,建成综合办公平台;以数据深度挖掘分析为手段,建设决策支持平台。智慧应用支撑:按照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基于数据资源中心,承载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慧安防等28个重点信息化项目运行。

实现应用服务化

市政府云计算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云正式启用,标志着扬州已将“云计算”技术全面应用于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居民登录网上居委会,就可与社区工作人员在线互动、咨询问题或办理各类事项;拨打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可实现治安报警、道路救助、医疗咨询等多项功能救助;输入一个权限账号,就可查询某一市民购房购车、税收缴纳等财税信息,便于政府鉴别低保对象。

信息采集和储存的集中化,创造性地解决了信息资源零散、各自为政的顽疾,为“云计算”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扫清了障碍。例如,以前要采集某个家庭的人口数据,计生、公安、社区等单位和部门都要分别登门,今后只需一次采集就可完成,并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市民可根据权限实时查询所需的信息数据。

“云计算”的社会管理,就是利用实时互动的网络工具,打造以民众为主的创新平台,建成由社会管理者、普通民众参与的公共平台,让民众成为创新主体,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在扬州,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界面内容规范、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流程高效的“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打造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在线互动等服务的平台。二是建设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能及时、准确地将各项政策信息、公共服务提供给每个“社区人”,同时为基础数据基层采集创造条件。

篇6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分析;培训;实践;发展

作者简介:罗艳娟(1972-),女,云南大理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副教授;周宏宇(1981-),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2-02

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多年来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发、输、变、配、调五大专业。而变电专业又发展为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变电运行是供电企业主要的生产运行单位之一,担负着变电站日常运行管理工作,[1]而变电检修[2]是维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最基本的保证。所谓变电运行人员主要指的是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巡视、倒闸操作与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而变电检修人员是指从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的专业人员。对应着变电运行与检修两个专业,各地有着相应的劳动组织构进行管理,并按照以上两个专业分别从安全工作规程、运行规程、检修规程、调度规程等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为保障快速发展的电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在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在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3]所谓运维一体化,[4]就是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运维一体化有效整合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工作,成功地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5]

一、国内外变电运行与检修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电网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对澳大利亚越网公司、英国国家电网公司、新加坡新能源电网公司等国际先进的电网公司调研发现,这些公司普遍建立了扁平化的设备运维组织体系,电网运行实行集中监控,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合一,设备专项检修工作实现社会化,电网企业生产核心业务精简而高效。

我国电力系统形成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的模式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主要是历史上我国电网基础薄弱,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运行倒闸操作频繁,生产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技能人员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电网有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万亿千瓦·时,是1980年的14倍。总装机容量达到9.66亿千瓦,是1980年的14.6倍。改革开放以来变电容量的飞速发展带给变电专业的深刻影响令人关注,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电力系统运维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专业面临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变电站数量大量增加。据初步估算,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35千伏变电站数量达到了25000座以上。二是变电站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35千伏及以上具备无人值班条件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比率超过80%,而且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推进,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提升。三是变电设备的制造运行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变电设备的平均使用寿命从过去的不足10年提升到20~30年,变电设备可用系数也达到99.9%以上。四是变电人员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技能水平仍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近年来新进电力系统的变电人员原始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大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但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电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内容与模式难以适应电力系统对工作技能的需求。五是变电运行人员数量普遍紧张。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变电站人均运行人员数量不足3人,一些企业反馈变电运行人员严重不足的比例高达78%以上。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我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电网企业现有的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电力运维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员工的人数与业务素质等方面均不能满足需要,但基本的文化程度是具备各类技能提升的基础,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借助社会化力量,缓解人力资源矛盾。

三、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有资料显示,未来20年我国用电需求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研究表明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0亿千瓦、14亿千瓦、19亿千瓦,分别相当于2010年的1.5倍、2.1倍、3倍,期间变电容量将继续大幅度增长,因此变电专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对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用2~3年时间逐步实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80%的运维单位由变电运维班(站)统一负责实施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带电检测、维护性检修业务,以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并确立了“确保安全,稳步推进;培训先行,素质提升;合理引导,激励保障”的工作原则。以上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无疑是积极主动的,将有利于国家电网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创造先进的变电运维管理模式,大大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劳动生产效率,值得相关电力企业借鉴。

四、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研究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有人值班和无人值班模式。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及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无人值班的比例将高达90%以上。变电运行的模式大部分也已由有人值班变化为一个维操队负责多个无人值班变电站区域集中运维管理模式。实施运维一体化变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调整专业管理模式,在现有区域维操队的基础上调整充实现有的检修人员,形成运维一体化的运维班组,按照能力的发展逐步实施运行与维护一体化各项生产任务。而现有的模式是一项生产任务,首先是运行人员完成倒闸操作,然后交由检修人员实施检修工作。因此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对原有的运行人员开展变电检修技能培训,对原有的检修人员开展变电运行技能的培训。需要指出的,受制于变电运维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主要精力限制,所谓变电检修技能的培训主要指维护性检修技能的培训。所谓维护性检修指无需使用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传统意义上的小修)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而专业化的检修(大修改造类)则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完成,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源于电力系统内部专业化的综合检修机构及社会化的各大设备类型厂商。通过以上的变革形成了我国电力系统变电运维一体化、检修专业化的新型劳动组织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的专业化与精益化管理水平,满足我国电力系统特别是电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五、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实践经验

变电运维一体化主要思路、目标、原则及任务的提出确定了变电运维一体培训的主体内容。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主动适应运维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开始,多年前就开展了无人值班改造、变电运维一体的劳动组织模式创新与主要内容的理论与实训等实质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良好效益,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适应湖南主电网的快速发展。总结运维一体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带电检测部分,主要掌握红外测试、主变铁芯接地电流测试、SF6电气设备气体检漏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一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及辅助设备、漏电保安器等一次设备检测与维护知识与技能。三是二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各类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修改、保护装置程序升级与更新、故障录波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以及二次专业化特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三是变电运行部分,主要掌握倒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异常及处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变电运维一体的推广过程中培训工作所获得的主要经验如下:一是运维一体化的开展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二是运维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确定运维一体的主要任务与核心工作内容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进行运检双能的培训。把过去检修专业人员培训成为运维一体化专业人员的难度要比预想得要低。运行人员经过培训也能迅速掌握维护性检修技能。四是经过运检双能培训后将原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按适当比例编在同一运维班组工作,通过结对子、互帮互学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五是确定运维人员技能等级。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新定义岗位工种,综合原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继电保护专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立一至六级“运维工”工种,确定能力规范和岗位岗级。六是运维一体化培训的难点是熟悉各类运行与检修的制度要求,并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七是在一些快速发展地区,因基建投产或设备改造导致倒闸操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受人员精力影响,继续维持运行与检修专业独立设置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各地区因按照差异化原则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

六、变电运维一体化发展展望

要迅速建立运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需要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电网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展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发展,须着力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快速提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智能水平,提高调度远方操作能力,大力运用计算机程序化操作、一键式操作等技术手段把运行人员从繁重的倒闸操作任务与高风险的防误操作中解放出来,为快速推进运维一体化提供技术保障;二是要建立运维一体化专业发展规划,确立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逐步要将简单的维护检修能力发展为具备有较高级的设备状态诊断与检修消缺能力;三是开展运维一体的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运维一体的多层次技能等级标准,并建立起技能等级标准与不同复杂程度的运维一体任务之间的关系,稳步推进运维一体化向更高技术层面发展;四是修改完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管理规程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支持和规范运维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五是开展针对性的运维一体化模块化培训,满足现有转岗人员与新进人员的培训需求,并支撑运维技能等级标准的发展与完善。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生产需要的人力资源将进一步紧张。变电运维作为电力系统核心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要求广、工作作风要求严,其承担的任务将更加重要,必将成为保障我国电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宏,张怡.供电企业变电运行专业培训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

[2]马野.浅谈变电检修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1,(8).

[3]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

篇7

慧点科技协同云平台充分利用了苹果应用商店的理念,为集团企业采用私有云来构建统一协同办公系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路径。

以租户理念平衡统一与差异

大型集团企业涉及的业态板块多、业务差异大、组织层级多、决策链条长,业务还可能遍布全球,因此其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难度普遍较大。

慧点科技企业管控事业部解决方案及产品中心总监杜胜认为,如果忽略差异,集团企业协同办公系统就会形成“一统就死”的尴尬局面;而如果只考虑差异化,结果可能就会出现“一放就乱”局面,难以真正实现业务协同。系统建成后,集团企业系统运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打破层级障碍,持续收集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和需求建议,并据此对现有应用进行改善;如何将版本升级后的应用快速推广到成员企业。

为了帮助大型集团企业解决好在建设和运维协同办公系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慧点科技充分利用私有云的技术优势,提出了用私有云来构建集团企业的统一协同办公系统的思路,并推出了融合了云计算模式的面向大型集团企业的平台产品慧点协同云平台Indi.Cloud。

据悉,慧点协同云平台能够帮助集团企业建立统一的协同管控平台和兼顾各成员企业差异化需求的企业级应用管理体系,提供安全、专业、便捷的聚合管理工具,轻松实现企业级应用资源的协同与推广;同时通过建立各企业应用完善与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运营机制,帮助集团企业真正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运维、统一管理的信息化管控目标。

杜胜介绍,慧点协同云平台充分利用私有云的技术优势,结合集团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很好地解决了集团企业建设、运维协同办公系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

首先,针对相关多元化或者产业多元化带来的业务差异问题,在统一平台基础上按企业构建多个租户来解决。具体做法是,在集团统一平台的基础上,按企业部署多个租户,各个租户应用和数据物理分离,平台基础数据共享,集团总部和业务单元(BU)本部分别向成员企业全球模板和BU模板。全球模板由集团总部主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升级、统一管理。BU模板由BU总部主导,遵从集团统一原则。个性化应用则由成员企业主导。

其次,针对各成员企业在管理和信息化基础方面的能力差异问题,通过应用模板的标配与选配、个性化应用来解决。其中,标配模板是要求成员企业必须建设的基础性管理应用;选配模板面向管理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成员企业;较为特殊的个性化应用,成员企业可能通过集团提供的平台来开发。

最后,针对业务国际化带来的差异问题,通过数据多语言、多维度工作日历、全球协作办公来构建支撑跨国家、跨语种的协作体系来解决。

借助应用商店持续优化

篇8

[关键词]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管理模式;运行与维护

近几年,随着生物医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生物医学应用计算平台正从传统的以计算集群为基础的网格环境向高性能计算环境快速发展,以承载和支撑大规模生物与医学为中心任务,充分利用其并行运算和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大数据提供高效的处理和分析机制。

一、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有效管理

(一)生物计算平台发挥的作用以及工作宗旨

其作为相对独立的辅助部门存在,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一流的生物医学计算和存储等服务工作。因此,计算平台是否能够按需求服务,科研和教学用户对平台服务是否满意,如何通过创建和创新服务而为生物医学研究创造更多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生物计算平台所面临的建设、运营等主要问题

一方面,各实验室和院所的发展对生物计算平台的建设提出许多新的挑战,需要长远目光和快速响应,比如每年的项目申报。另一方面,因频繁变化的业务使计算平台日常管理遭遇很多突发状况,如临时停电、软硬件技术故障、突击检查等,要求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生物计算平台服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生物计算机平台对人、基础设施、信息资产、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广,涉及到的面多,只有抓住信息这个要素以信息管理为重点,以流程为指标,建立标准服务级别,并进行模块化管理。

(四)定制的服务体系构架

1)服务级别管理:计算机平台的核心使命是为各类用户提供满意的存储及计算服务,因此立足于平台的实际,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匹配的用户服务协议,是衡量平台工作的核心标准之一。

2)财务管理:计算机平台逐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效益。因此,需要设计预算和计费管理、运维的管理、对外服务的管理等,费用约定应明确体现在服务协定上,这对改善计算平台的运维和服务质量,提升平台的使用平率都十分必要。

3)持续可用性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建设,任务繁重的计算平台,必须在人员、技术、资产等方面进行持续管理。并必须明确计算平台服务需求,这样平台的工作目标才是明确的,这样优化和基础构架才有实用性。

4)事故能力的管理:为避免用户违规、例外操作等造成的事故,计算机平台需要制定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规范操作、记录操作事故现象、分析并给出报告,以达到与用户沟通、减少事故次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计算平台需要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来实现各类服务,并通过对人员的培训,以及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来发挥计算平台投资的最大效能。

5)问题配置管理:为兑现服务协议,降低事故损失,有必要开展事前分析,找出潜在因素,减少服务成本和对用户的影响。而合理地配置是计算机平台软件协同、高效工作的基石,对系统的配置项需要定期确认,以确保变更管理和日志。

6)变更管理:科学试验的流程变更需要合理管理,因计算平台面向的用户众多,拥有的信息资源有限,而在实际过程中,用户的使用权限或端口会经常进行变更,所以用户出于自身需要对软硬件的变更也是变更管理工作的重点。为使IT技术信息透明化,应定期有关产品的配置项信息,而计算机平台通常使用可信第三方提供的软件产品。

二、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合理化运维

(一)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的用户维度

在传统模式下,业务系统与物理服务器明确对应,而采用计算平台后,是利用虚拟服务器进行服务的,其数量会动态增减。如要查看客户满意度、群集开机率、任务按时完成率以及平均等待时间,都可以在计算平台中操作实施。因计算平台面向的用户面广,所以用户维度是关键。在为各类用户提供满意的计算平台服务,并达到与客户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对计算平台的使用率以及良好的信誉有很大的提升。

(二)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科研项目与业绩的维度

随着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发展,国家极度重视生物医学,为该科学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将计算平台累积下来的宝贵科研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整合。在预算成本的控制范围内,科研工作者研究开发科研项目的同时,又为国家科研项目开源节流、控制成本,这对改善对外服务管理、项目成本以及完善计算平台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国家在科研上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

(三)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建立面向客户服务的虚拟化共享系统

计算机平台下,协助客户运维管理部门实现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转化,突出体现在计算平台下科技价值体系的贡献与重要性。国家在计算平台下虚拟化的管理与技术还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这就要求在提高运维管理效率、降低运维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改善和提高计算平台的运行模式,让用户在虚拟化的系统下,有权共享系统资源。虚拟化共享系统根据用户可能需要的服务将进行分类,生成相应的虚拟机模板。系统自动会在用户提出申请需要时,从存储系统取出虚拟机模板,根据模板生成相应的虚拟机,并自动对其他所需资源进行配置,自动测定资源余量,然后提交到一个有资源余量的物理机上运行,最后给提出申请的用户进行分配。

(四)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资源的优化使用

在医院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和很多业务系统的运行时间段不同,多数业务系统在白天的访问量较大,晚上则相对较小。服务器在采购数据时,峰值是日常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导致大部分日常时间中服务器多数空闲,资源浪费严重。在计算机平台下,虚拟服务与自动化服务相结合,可以使系统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可设定各系统的服务时间段,在系统使用量较小的时候,减少该服务使用数据量、释放其占用资源,将这些资源转交给其他服务和系统。也可关闭不提供服务的服务器,以节省电力。

三、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管理与运维效果,在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对其中的部分进行了因地制宜的修改、增减和实施,并在平台内部进行了相对严格的标准化和文档化记录。而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管理与运维对促进我国的生物医学技术,以及对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伯诚,朱元元,马锡坤."医云工程"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

[2]金岳辉,吴祯.虚拟化环境下IT运维自动化管理探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3.

篇9

而在中国,作为首个落地中国市场的国际公有云,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Azure在今年4月举办的微软智能云Azure入华3周年媒体沟通会上也分享了一组数据:3年来,微软陆续在中国推出了超过60项具有国际水准的云服务,Microsoft Azure在华解决方案合作伙伴超过1000家,有超过8万家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在使用Azure云服务。3年来,由世纪互联运营的Office 365也有着不俗的市场表现:Office 365服务于120多万付费企业用户和超过2000万教育行业用户,以23%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SaaS级云应用市场排名第一;Office 365在华业务累计实现3位数的年度平均增长;跨平台Office移动端的下载数量也已超过4500万次。

世纪互联与微软是家人关系

从全球到中国,微软智能云的朋友圈不断壮大,所产生的利益也越来越大。IDC研究显示,合作伙伴每售出或者促成微软智能云服务1美元的交易,就能通过其自身提供的增值服务和解决方案获得平均4.14美元的收入。而对于云合作伙伴(营收的50%以上来自云业务)而言,这个数字是5.87美元。这真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有钱大家赚,大家有钱赚”。

在微软智能云Azure入华3周年活动上,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Alain Crozier)宣布,为满足客户迅速增长的业务需求,未来12个月,微软智能云Azure的云计算规模还将再提升一倍。IDC也预测,微软及其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在2017年的营收将达到约1万亿美元。

无论过去3年间取得了怎样骄人的成绩,还是筹谋未来的发展,微软智能云在华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它的战略合作伙伴――世纪互联,它为微软智能云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以前常常把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关系用家人之间的关系来比喻,有时是夫妻,有时是兄弟,有时又是父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和不同事情上,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世纪互联蓝云总裁柯文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世纪互联和微软之间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仅是互联网巨头、创新企业,就连传统企业也在云计算市场开始发力,国际巨头纷纷落地中国。但随着中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以及对境内数据保护的不断加强,跨国云服务企业落地中国面临的是政策合法、运营合规的要求,以及中国客户本地化需求等诸多问题。

我们最为常见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合作模式有成立合资公司、IP转让和技术合作、战略投资与战略联盟、股权转让、广泛结盟等。目前,国外云服务提供商在国内发展大多选择与国内合作伙伴一起经营云,微软和世纪互联的共赢合作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后来包括IBM和AWS在内的其他公有云提供商也借鉴了此种合作模式。

世纪互联的完美助攻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微软智能云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国际化,在业务本地化上世纪互联在背后的完美助攻也是不可欠缺的因素。细数这三年来,世纪互联与微软智能云之间合作不断深入,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海,流入万千企业中。

柯文达从三个方面详细谈到世纪互联和微软之间的合作。

首先,从解决方案层面上,2013年5月,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与Office 365公有云服务在华开启公众预览,次年3月,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在华正式商用。2014年12月,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推出Office 365的教育版本。2016年9月,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Azure又推出了认知服务、镜像市场等服务。2016年11月30日,由世纪互联运营的Power BI全新。此外,世纪互联、微软联手与清华紫光成立了合资公司,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混合云服务。最近,世纪互联还与微软、腾讯三方达成由世纪互联运营的Office Online服务支持腾讯微云用户网页端Office文档在线查看与编辑、多人协同编辑的功能。该服务为用户解决了多终端接入的问题,有助于多用户间协同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其次,从客户体验、技术支持方面上, 在微软智能云Azure正式商用之后,2014年,世纪互联推出了在线购买服务,它可以让用粝瘛巴购”一样,在网上直接购买微软智能云服务。同时,世纪互联还一直致力于让客户的采购行为变得更简单,在开发票等很多方面不断改进。在技术支持上,除了电话和邮件,最近又推出了用微信来支持客户服务,这些改进为的是让更多的购买者更方便地与微软做生意,而且得到最好的支持。

最后,从运营层面上,世纪互联在微软提供的技术、流程下不断累积技术运维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世纪互联与微软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平等的合作关系。3年来,世纪互联的工程师做了8万多次的应用部署。为避免客户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世纪互联还提前做了诸多技术上的预防措施,整理了13800页之多的文档。比如已经出版的《Office 365管理员实战指南》,指导客户如何去采购,如何去应用。三年来,世纪互联的电话服务解决了用户15万个问题。

柯文达认为,再过一年,如果电话服务量减少一半,那就证明由世纪互联运营微软智能云Azure真正成功了。这正如今天的水和电,打开就可以使用,而不会打电话去问如何使用,云本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云运维体系铺平大运维之路

在中国合法落地、合法运营、合法销售是世纪互联运营微软智能云的核心价值。3年来,世纪互联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安全合规、标准化的运维服务流程规范和管理体系,为用户提供了高标准、高质量、高可靠的云服务。

据了解,世纪互联在北京、上海两地运营着两个互为备份的Azure区域,能确保安全可靠的日常运营和快速的灾难恢复。目前,世纪互联有超过400名拥有微软培训认证的全职技术人员,负责维护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的日常运营工作。另外,由世纪互联在华运营的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累计获得了云虚拟机、云存储、云数据库、云备份、云引擎(云服务)、全网负载均衡(业内首家)、企业级电子邮件、文件共享、共享日历和视频电话会议等9项国内权威的“可信云”认证,并分别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评测,能够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合规、透明等维度全方位确保微软智能云在华运行的安全可信。此外,2016年,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服务在中国的客户满意度为95%,高于Azure海外服务的表现。从这些成就可以看出,世纪互联国际本土化云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

篇10

一、运维管理流程

1.规划数据中心运维体系,提高各流程的集成性和可执行性,建立流程改进路线图

回顾运维管理流程的继承性和可执行性,和组织角色定义结合,完善流程的接口和衔接。定义服务交付管理流程要素,并制定服务流程建设和改进路线图,分级分步的进行,使其渐进形成可预测,可用和可度量(级别,成本等)的服务管理流程体系。支持未来服务级别、服务目录等面向服务的IT技术设施运营模式。

2.建立基于流程的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化流程的执行和日常工作,平滑流程的衔接

应建立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达成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运维职能和管理模型,形成数据中心运营,支持,行政,管理的职能;达成基于流程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事件,问题,变更,,配置等管理流程和日常工作的融合。

运维工作管理办法应建立较完善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运维中的主要工作和管理过程;过程间的接口;运维管理服务过程的关键保障环节。

上述职能,模型,过程要以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形式落地,这些制度和规范包括操作规程,设备管理,机房管理,安全管理,服务支持,外包管理,行政管理,灾备管理等等。

3.建立统一的系统的应急管理办法

应急管理已经是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IT运维同样需要应急管理流程来提高应急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IT技术设施的应急管理,需要把业务的应急管理要求协同到IT基础设施上。从组织,职责,流程,技术等方面,建立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应急管理办法总体需求包括:

(1)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规定总体事件分级,报告,处理,职责等;

(2)应急预案――定义具体业务系统、设施、事件应急处理过程;

(3)和灾备管理的衔接。

应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事件分级、处理流程、组织体系和职责、处理资源、应急演练等。最后应急管理办法中还应包括实施贯彻建议,包括培训,宣贯,演练等。

二、运维管理技术工具

全面规划集中的统一的运维监控平台,尽可能覆盖企业现有IT基础设施,包括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桌面系统等;尽可能考虑对现有监控系统(包括业务监控系统)的集成;集中化管理提供故障处理、配置数据处理、性能监控等标准的系统监控功能,同时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呈现,支持维护人员进行的故障定位、诊断和解决,同时为运维管理提供基本信息;统一的平台提供统一的配置管理数据库,统一的管控流程;统一展现;统一分析处理;统一采集;

监控指标体系规划,分为平台和业务两部分,平台包括生产系统的网络设备、主机、中间件、数据库、存储和备份设备,业务为各类业务系统;监控指标需要包含定性的和定量的;反映监控对象工作是否正常的功能指标;反映监控对象工作性能的指标;反映监控对象资源使用情况的指标;反映监控对象安全状态的指标等。监控指标体系是对整个监控对象技术状态的静态和动态的量化描述,通过监控指标体系的阈值定义,也是刻画整个监控对象正常运行的范围;监控指标体系的规划要综合考虑业务要求,技术特性,设备配置和业界最佳实践;同时,监控指标体系也应该能随同事件/问题处理的积累进行调整,逐步加强指标体系对预测的支持;

监控系统布署规划;对监控体系框架中不同的层次(数据层、采集层、功能层和展现层)的部署规划,包括部署的部件、位置、配置、接口、网络配置(需求)等。部署当中要考虑到多地区部署、跨地区部署、部署变更、配置管理等因素;

自动化运维监控管理技术建议。根据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需要,将运维管理系统按功能划分进行现有主流产品及集成分析,推出产品选型原则。这些功能要覆盖业务服务管理平台、网管平台、安全管理平台、桌面管理平台;服务流程管理平台及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统一的资产配置数据库,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交付管理平台等主要部分;从集成框架和要求出发,从技术接口、协议标准、服务咨询、技术开发等方面,对主流产品的集成能力进行分析建议,并适时进行一体化监控平台的建设路线。

三、运维管理组织

1.在IT服务管理体系中规划服务组织,定义角色,角色职责,接口。整个服务组织规划中要考虑:

(1)层次化管理功能:在集团,分支机构营业部,子公司等不同层次上,不同组织特性上,分层组织功能;

(2)集中和分散的平衡: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3)面向服务的IT运维管理功能结构:从面向服务的IT运维架构出发,建立运行、支持、行政、管理等围绕服务提供的组织功能;

(4)流程导向是基于流程管理的运维组织架构:建立组织架构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服务管理流程的协同;

(5)各组织功能描述,各组织间接口定义;沟通与配合渠道;

(6)岗位定义,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考评,岗位培训计划。

2.规划数据中心运维体系,提高各流程的集成性和可执行性,建立流程改进路线图。回顾运维管理流程的继承性和可执行性,和组织角色定义结合,完善流程的接口和衔接。定义服务交付管理流程要素,并制定服务流程建设和改进路线图,分级分步的进行,使其渐进形成可预测,可用和可度量(级别,成本等)的服务管理流程体系。支持未来服务级别、服务目录等面向服务的IT技术设施运营模式。

3.建立基于流程的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化流程的执行和日常工作,平滑流程的衔接。应建立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达成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运维职能和管理模型,形成数据中心运营,支持,行政,管理的职能;达成基于流程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事件,问题,变更,,配置等管理流程和日常工作的融合。运维工作管理办法应建立较完善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运维中的主要工作和管理过程;过程间的接口;运维管理服务过程的关键保障环节。上述职能,模型,过程要以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形式落地,这些制度和规范包括操作规程,设备管理,机房管理,安全管理,服务支持,运维管理,行政管理,灾备管理等等。

4.建立统一的系统的应急管理办法。应急管理已经是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IT运维同样需要应急管理流程来提高应急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IT技术设施的应急管理,需要把业务的应急管理要求协同到IT基础设施上。从组织,职责,流程,技术等方面,建立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应急管理办法总体需求包括:

(1)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规定总体事件分级,报告,处理,职责等;

(2)应急预案――定义具体业务系统、设施、事件应急处理过程;

(3)和灾备管理的衔接。

应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事件分级、处理流程、组织体系和职责、处理资源、应急演练等。最后应急管理办法中还应包括实施贯彻建议,包括培训,宣贯,演练等。

四、运维管理体系中的PDCA

为实现现代企业数据运行中心的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蓝图规划,我们可以从流程、工具、技术及数据的标准化入手,不断完善IT运维管理体系,最终使其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求,并且完成IT技术引领业务发展的目标。而本文作者想强调的是,我们完全可以借助PDCA管理方法,缩短优化这一改进过程。

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体系,可分为战略管理、实施管理、运维管理,这三种管理均可通过PDCA的方法进行管理优化。

1.数据中心战略管理(P)

数据中心建设管理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其必须符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和战略。因此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规划可涵盖以下几点:

(1)评估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战略目标;

(2)评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可能性及具体需求;

(3)分析调研数据中心对于改进业务流程的关键支撑点;

(4)确定该企业数据中心的战略目标;

(5)本企业数据中心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同业数据中心情况调研;

(6)确定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体系架构(包括硬件环境及应用系统)和运维管理模式;

(7)对数据中心现状和目标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架构进行差异化分析;

(8)分析如何实现数据中心建设管理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

2.数据中心实施管理(D)

企业数据中心的实施管理应包括硬件环境部署、网络环境部署、业务系统实施、应用系统升级等方面的工作。所有的实施内容都应遵循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战略规划(P),并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的进行实施作业。我们可参照项目管理中通常使用的管理方法,对数据中心的实施管理进行相关的操作。

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C & A)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各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应用系统的业务连续性,并提供给客户高效准确的信息化服务。生产系统必须具备高可用功能,如双机热备、集群管理等,并且当业务系统出现故障时,应该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运行。对应于PDCA管理方法,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可分为监控管理和变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