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

篇1

>> 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探究 数字化港口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风险管理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技术运用的关键问题研究 浅究公路施工建设中工程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 探讨信息时代背景下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MOOC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智慧校园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

[2]程艳旗.浙江大学智慧型校园探索[DB/OL]. ,2010.12.

[3]周凯.上海交大首创“智慧泛在课堂”[N].中国青年报,2011-11-10.

[4]鲁东明.信息化VS高等教育创新-融合-发展[D].2011.4.

[5]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山西师大数字校园建设方案[D].2011.11.

[6,8,9]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新一代网络建设理论与实践(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云计算;技术

中图分类号: C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智慧城市”,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其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智慧城市是以多应用、多行业、复杂系统组成的综合体,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交互的需求,各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共同抽取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并和呈现综合分析的结果。如此众多繁杂的系统需要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面对系统复杂和计算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云计算应运而生。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支持异构计算设施和资源流转的服务供给模型,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按量计费,达到按需索取的目标,最终促进资源规模化、分工的专业化,有利于降低单位资源成本,促进网络业务创新。

1 智慧城市各应用领域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需要

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高端软件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主轴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中的最主要方向。智慧城市涉及到智慧安防、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医疗等诸多领域,依托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的城市形态。

如图1所示,在智慧城市应用的各个领域,笔者多年碰到的问题是各领域资源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如08年南方雪灾导致的广州火车站几十万人员滞留等重大事件,此时决策者需要即时了解大量的视频信息,而通过模拟矩阵切换调用的视频数量却极其有限。目前,平安城市、数字城管、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督、平安校园等领域都建设了大量的视频监控,而真正意义上的视频资源的共享还没有做到,若采用云存储的方式,所有的视频都将存储在云端,所有的用户均可通过授权访问云存储提供的服务,这将为信息共享带来极大的便捷。

图1 智慧城市模型

2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的优势

2.1规模基础软硬件管理

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基础软件资源,包括单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硬件资源,则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三大主要设备,即:计算(服务器)、存储(存储设备)和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基础软硬件管理中心,可以对基础软件、硬件资源进行资产管理;可以实现基础硬件的状态监控和性能监控;能够对异常情况触发报警,提醒用户及时维护问题设备;能够对基础软硬件资源进行长期的统计分析,为高层次的资源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2.2 业务/资源调度管理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突出特点,是具备大量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实现了基础资源的规模化。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资源的成本。业务/资源调度中心可以实现资源的多用户共享,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且可以根据业务的负载情况,自动将资源调度到需要的地方。

业务/资源调度中心是云计算数据中心操作系统的高级应用模式,也是云计算数据中心低碳、绿色的开展业务的必然要求。

2.3 安全控制管理

一个产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可以有很多,而在信息时代下,数据已成为产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云计算,实现了计算与存储的分离,实现了众多用户对同一基础资源的共享使用。但同时,众多用户共享同一资源,也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在云计算环境下,基础资源的集中规模化管理,使得客户端的安全问题更多的转移到数据中心。从专业化角度,最终用户可以借助云数据中心的安全机制实现业务的安全性,而不用为此耗费自己过多的资源和精力。但同时,对云计算中心而言,需要直接对更多用户的安全负责。具体而言,云计算安全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数据访问风险、数据存放地风险、信息管理风险、数据隔离风险、法律调查支持风险、持续发展和迁移风险等等。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安全控制,可以从基础软硬件安全设计、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架构、策略、认证、加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控,保证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

2.5 节能降耗管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云计算数据中心,面对规模巨大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实现这些基础资源的绿色、节能运维管理,是资源供应商业务的必然需求,也是云计算发展的初衷之一。

当前,业界普遍的情况,设备采购是以保证各项业务峰值需要为依据的。为此,用户往往采购了大量的设备。但实际运行过程中,设备负载普遍较低,通常仅在20%左右。特别在低负载时段,服务器的利用率更为低下。长期的低利用率,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无谓损耗。

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了资源的多租户应用。通过业务的历史统计信息,配合业务/资源调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典型应用中,采用节能技术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可以将资源负载提高到80%,除去资源调度过程中的损耗,可以将资源的有效负载提高2倍。当前中国服务器保有量在200余万台,如果能够较为普遍的采用云计算节能技术,则可以降低65%左右的能源损耗。

3云计算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可管理可伸缩的资源池,所以在提升集群的CPU和存储利用率的同时又能实现集群并行处理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满足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对于海量数据高效快速存储的需求。

3.1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云计算,使计算与信息服务走向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以低成本享受到我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服务,是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技术。

现代服务业是从工业、农业、服务业三个产业角度抽出的,它是一种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和垫带管理理念的一种新的服务业态,云计算正是上述所提的新的业态。可见,云计算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交集关系,一方面它属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其它工业、农业和传统服务业做计算服务,共同形成全面的支撑关系,可见云计算作为现代服务业中一员可提供一切需要计算服务的请求。

3.2推动区域社会和经济更快发展

云计算作为一种计算模式,其重要特征就是资源整合,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进一步推动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为区域社会和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经过多年的建设,传统的无线城市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多个应用平台,积累的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平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形成多个数据孤岛,并且普遍存在设备利用率低、管理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云计算中心的建设,使我们能够有效整合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公众服务提供更好的平台。

对于中小企业,传统的IT模式需要在硬件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而没能在预期时间内获取相应的收益,将面临很大的商业风险;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机遇,则可能因为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可以随时根据业务规模,租借相应的硬件设备资源,可以灵活的适应业务变化,有效规避风险,更好的把握机遇。因而,云计算能够更好的降低中小企业风险,促进中小企业高效、健康发展。

3.3降低区域信息化的总体成本

云计算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和高效的资源流转,可以有效降低区域信息化的总体成本,从而降低信息化门槛,使得更多的单位和企业愿意通过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

(1)降低投资成本

通常情况下,IT资源投资规划,往往是依照业务高峰负载时的需求进行采购,是一种负载最大化的规划形式。但在日常应用中,绝大多数时间里,IT资源的负载只有20%左右,导致大量的资源在低负荷中,被闲置浪费。云计算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IT资源共享。可以在保证数据隔离的情况下,实现多个业务对物理资源的共享,即在实现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物理资源的利用率。因而,采用云计算方案构建数据中心,可以将IT物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有效降低物理设备的投资规模,是更为高效的投资规划方向。

(2)提高利用率,降低日常运营成本

在白天业务高峰时,IT物理资源负载较高。而在夜间,IT物理资源负载很低。但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IT物理资源往往需要不间断运行,由此,在夜间负载很低时,IT物力资源也耗费了大量的电能。云计算,可以实现有效的绿色节能。在夜间负载低时,能够实现业务的不间断转移,可以有效将业务转移到部分IT物理资源上,而将其他空闲的物理资源关机或转入节能模式。经过实际验证,夜间,云计算可将80%的业务转移到20%的物理资源上,从而节约70%左右的电能。

(3)降低管理维护成本

传统的IT系统,服务器分散,大量的计算任务在桌面进行,每个单位和企业都要拿出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IT系统的日常维护,包括硬件维修、软件升级、修补漏洞、查杀病毒等,甚至个人电脑重装系统都要浪费大量时间。云计算通过资源集中和统一管理,降低了这些单位和企业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量的工作都转移到后台由专业人员完成,从而有效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

3.4为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云计算通过将数据集中存放,降低了数据在个人手中遗失或者泄露的风险。同时,云计算中心还采用了多种安全手段和容灾备份手段,保证数据不会丢失,也不会被非法篡改。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云的建设以最优方案使市民享受到最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高速发展。云计算中心可以聚合多个应用平台,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公众服务提供更好的平台。通过其负载均衡机制可以提高IT物理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设备投资规模成本,从而降低能源浪费。其对资源的集中管理,能节省人力资源开支,降低维护成本。资源的高效流转中,信息化门槛降低,进程必然加快。

参考文献

篇3

令人振奋的是,在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这样一个崭新的概念。正是这样的一个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也提出了要发展智慧城市的目标。这给我们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定“互联网+”之高位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之所以要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就是满足我们当前的两大急迫需求:第一个是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从模仿型向个性化转变;第二个是启动新的投资需求,以往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是仍有不足,譬如在加快4G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进一步降低资费。

同时,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于我们必须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两个形势特点。首先是国际形势,当前我们的出口量在下降,国际市场需求总体上不够旺盛。其次以往经济依靠的三大红利――房地产、人口红利、出口都面临困难,原因在于现在房地产存量较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来得非常快,当前出口形势也不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适时推进“互联网+”,按照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之所以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在于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形成两大新优势,因为我们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口红利的减少,导致招工难,很多企业也开始加快推进机器人的建设。

另外一个因素是我们市场竞争的优势也发生了剧变,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这是我们必须要推进的。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之所以要推进“互联网+”,还在于我们要面对三大挑战,第一个是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有些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达上限。第二个是经济风险积累的挑战,现在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第三是传统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的方式也面临着挑战。

所以正是在这样一些背景下,中央果断采纳了各方面的建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它更重要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互联网推动创新,使这种创新成果能够融入我们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经济发展的新形态。通过这样来发展壮大新兴的业态,推动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

谋“互联网+”之良策

当前要深刻地理解“互联网+”深层次的战略,除了之前提到的新业态、新转型、新融合外,更体现了国家要在网络空间里掌握主导权,把技术创新的优势转化为网络空间的优势,包括产业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和安全的优势。所以一定要在当前正确理解“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的“+”不是数学上加法里的加号,也不是简单的物理黏合,而应是化学方程式里的加号,“互联网+”应该产生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对产业来说,这个化学反应应该是要素的重组,就是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而不是简单的传统产业加互联网。这也符合当前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就是要低投入、中速度、高质量、优结构、新动力。

在新的形势下,“互联网+”为社会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治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所以我们觉得在当前推动“互联网+”,要实现以下重要的目标:第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第二、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三、加快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第四、拓展和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第五、通过“互联网+”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今后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落脚在信息惠农的过程之中。

其次,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融合应用,创新驱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首先,加快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包括开发智能网络化新产品,智能网络化的准备,推进企业互联网。其次是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再者发展“互联网+”服务业。

另外要利用“互联网+”提升发展新型的电子商务,包括实施电商换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同时,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也很重要,努力开拓电商的新领域,积极发展要素配制类的电子商务和商户租赁类的电子商务。

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更重要的是发展“互联网+”金融,推进“互联网+”物流现代化,大力发展互联网在民生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全民健康的保障,互联网创新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培训产业,这包括开放课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此外还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和“互联网+”信息安全产业。

按照制定“互联网+”行动的设想,更重要的是通过模式创新,新技术突破,新服务的创造和新资源的开发,来发展“互联网+”的新业态。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实现“互联网+”的坚实基础。所以要深入推进我中国的工业4.0和两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中国创造和中国智能化的制造。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能化的制造,还应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助推“互联网+”行动计划

在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更加注重满足群众的需要和地域行业的特点,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能力,更加注重网络安全。

我们要看到当前“互联网+”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除了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我们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不够,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把“互联网+”当成一个标签,最重要的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面向群众,面向实际的需求。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也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其次要解决一些百姓觉得问题较多,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通过“互联网+”行动,一定能够促进我国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管理,改善民生,建设绿色的资源环境的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的紧迫需求是我们智慧城市最根本的要求。从“互联网+”看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我们应用的需求挖掘还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夯实智慧城市的基础,这也符合“互联网+”的战略部署。

篇4

【关键词】智慧校园 主数据 元数据

1 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部门间数据通信不畅形成“信息孤岛”

部门在进行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时,均是立足于解决本部门工作的需要,各个系统都是于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数据库,系统间彼此独立,各自为政,从而形成了校园网上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和资源无法实现高效共享,也造成了信息的重复管理,数据无法实时更新,同一个类别的数据在一个系统上也许已经更新,但是在另一个系统里却没有变化,源数据获取困难,各部门需要其他部门分管的数据时甚至还依赖于电话、Excel文档、人工拷盘甚至是纸质介质等低效率的方式。

1.2 积累数据质量差难以挖掘分析

对同一个数据,由于重复录入、录入时的差错和统计标准不统一,由不同的系统提供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各个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完全一致,数据质量低下,使得学校无法通过现有的系统获取学校真实的全局统计数据,例如学生生源情况、学费缴纳情况、全校教职工比例情况、各部门科研经费情况等。

1.3 多重身份多重登陆界面

现有的校园网上面向全校师生访问的系统,各自维护和管理自己的用户信息,用户在访问不同的系统时,不仅需要输入不同的访问网址,而且还需要记忆不同的用户名/密码。同时,多个系统存在多套访问页面,且界面风格各异,用户无法通过终端界面统一获取已有的各类信息及服务,当各类应用新增和更新时也无法获知,这些现状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4 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学校各个单元信息化的意识有别,部分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意识淡薄,不懂得或不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导致了围绕各个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不一,发展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制约,导致信息化成本与收益极不对称。

1.5 业务系统架构不同维护困难

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千差万别,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升级存在风险,从而也带来业务系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将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学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意识有差异,部分部门没有信息化系统,缺乏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

(2)部门间信息隔断,不能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共享。如:各部门掌握的学籍信息不一致;

(3)工作单元分散于各部门,缺乏集中处理的机制。如:领导了解各部门工作时,需要进入多个系统;

(4)大量业务数据沉积,不能有效梳理、整合与分析,无法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2 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根据以上建设存在问题,我们采用问题导向模式,将智慧校园建设总体建设目标定义为:致力于建成一个以信息化为载体,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校园服务体系,集成已经建设的管理系统,打通各部门的数据通信壁垒,使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教学、管理、办公、学习、生活一站式服务。

2.1 智能的环境

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

2.2 综合的服务

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全校师生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所感兴趣的服务。

2.3 优化的管理

将学校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2.4 科学的决策

提供可定制的、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应用,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

2.5 资源的共享

通过数字化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2.6 创新的模式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探索出一条结合目前主流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学校特色的,以服务为本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同时为所在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 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3.1 应用系统建设阶段

3.1.1 建设任务

立意于解决学校业务部门(教务部门、财务部门)繁琐、重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业模式,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把规范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案固化到软件系统上,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代替人工作业(如:教务管理系统化的排课),解放教师繁琐、重复的工作,提高管理规范性。

3.1.2 建设的成效

各个业务部门采用了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系统办公,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繁琐、重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业模式,提供了工作效率。

3.1.3 产生的新问题

在各部门规划建设应用系统时,缺乏统一规划的战略思想,各个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采用了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数据标准、数据存储等各不相同,导致了部门间数据通信不及时、不通畅,无法实时通信,在数据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3.2 数据集成阶段

3.2.1 建设任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的产生,立意解决第一阶段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数据集成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数据共享中心,汇集学校各种类型的数据,在数据共享中心与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构建数据通信通道,实现数据的实时通信,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2.2 建设的成效

通过数据集成后,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可以实时通信,同一数据在各部门可以保持一致,减少了重复管理数据的臃肿工作,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为各个部门使用数据提供了便利。

3.2.3 产生的新问题

在各部门间数据通信畅通的同时,数据质量成为了制约工作效率的问题点,如:学生信息中的身份证号码错误时,在信息化系统中业务流程很难顺畅的办理,通过身份证号码无法查询学生或无法通过终端设备读取学生信息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数据质量问题制约了学校信息化长久发展的步伐。

3.3 数据治理阶段

3.3.1 建设任务

由于第二阶段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应运而生了数据治理阶段。数据治理立意于对数据来源、处理和使用进行集中和规范的管理,形成可重复利用的高质量的有效数据。

3.3.2 建设的成效

通过有效的数据治理,学校的各类型的信息,形成了相对完整、正确的数据,有效的促进了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

3.3.3 产生的新问题

高质量数据的积累,需要完善的制度与运营团队,但紧紧提高了部分工作效率,解决了部分问题,投入与产出不均衡,如何利用高质量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使用,成为了新的问题。

3.4 数据分析挖掘阶段

3.4.1 建设任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挖掘阶段,立意于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海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信息,知识发现时识别出存在于数据中有效的、新颖的、具有潜在价值的乃至最终可以理解的模式,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

3.4.2 建设的成效

通过对学校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智能为管理层提供数据决策支持,量化决策依据。

3.5 智能化应用服务阶段

3.5.1 建设任务

大量高阶应用系统的出现,才意味着真正踏入了智慧校园的时代。高值数据层是实现高阶应用系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还需要其它的基础。如:无线网络的密集覆盖、基于NFC技术的精确身份识别、各类感知网络的覆盖…这些系统在带来直接应用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和重要的基础数据。

3.5.2 建设的成效

通过高阶应用系统的使用,减少人工作业与分析,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管理、办公智能化。

3.5.3 产生的思考

教育在变革,科学技术在发展,与时俱进是长足发展的必然,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起点无终点的过程。

4 阶段建设任务

结合上述的建设思路:业务系统建设、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根据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大型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挖掘平台、统一信息标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最终形成智慧校园。

4.1 集成学校现行应用系统

建立数据中心,汇集学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通过统一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通信流程,实现各部门之间数据流转,达到资源共享;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管理所有的子系统(现行的子系统和未来可能上线的系统),统一建立用户,统一授权,安全管理用户体系;采用Web接口方式,通过统一数据门户集成现有业务系统中常用的应用服务,最终实现在统一信息门户上体验单点登录的一站式服务如图1。

4.1.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基于共享数据格式交换的业务集成形式,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约定好某种数据表示格式(例如:文本或二进制、ANSI编码或Unicode编码、XML、数据库表等),通过某种约定好的通讯方式(例如:文件共享交换、FTP文件交换、数据库的表交换、基于socket的TCP/IP通信协议、消息队列等),执行的方式是程序自动或人工执行的,通常表现为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操作,异步方式进行。

4.1.2 认证集成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把不同应用系统的权限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的集成形式,有统一认证平台提供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用户注册,提供权限管理系统对用户权限统一管理,提供认证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认证。

4.1.3 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集成的高级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分别以各自的数据集成的方式或者应用集成的方式连接到一个统一的业务流程集成的平台上,这个平台起着消息总线(Messaging Bus)或消息集线器(Messaging Hub)的作用,对输入进来的消息按业务系统的集成需求自动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Message MAPPing)、消息路由(Message Routing)和流程处理(Orchestration),最后选择合适的接口方式输出到目标系统。提供接口。

4.2 集成业务系统数据治理阶段

4.2.1 建设内容

如表1所示。

4.2.2 实现目标

(1)建成主数据管理系统,对校数据进行治理提高数据质量。

主数据管理平台作为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保证同一基础数据,必须来源于一个权威的业务应用系统,其它业务应用系统只能作为消费者使用的数据,从而保证基础数据的唯一性,使数据集成交换更加顺畅,提高数据交换的质量。

主数据管理平台减少了端对端集成,降低了业务应用系统集成的成本;保证了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主数据是统一的并且是唯一描述的;保证了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主数据是及时更新的;满足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能够方便地共享和订阅数据;满足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的个性化数据订阅。如表2所示。

(2)建成元数据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治理提高数据质量。

元数据管理平台为学校数据中心提供统一的元数据视图,提高数据质量、统一数据口径,以便能够系统性地管理学校数据中心系统中来自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海量数据,梳理业务元数据之间的关系,完善对数据的解释、定义,形成一致、统一的数据定义,并可以对这些数据来源、运作情况、变迁等进行跟踪分析。如表3所示。

(3)建成数据质量分析与监管平台,对数据进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

对成功接入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质量的管控,把还存在不少的错误数据进行矫正,提高数据质量。

4.3 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关联数据挖掘

4.3.1 建设内容

将高校业务分为10个主题进行挖掘分析,10个主题内容包括学生基础分析、科研基础分析、教学基础分析、教工、学生人数基础分析、一卡通消费分析、资产基础分析、图书馆基础分析、交叉预测分析、宿舍基础分析、学生预警分析如表4。

4.3.2 实现目标

队各个业务系统数据的交叉关联性挖掘分析,通过主题建模的形式,展示出学校学生、教学、科研资产、住宿等基本情况,可在设计电脑端和移动端呈现,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服务。

智慧校园的的发展是一个有起点无终点的过程,与时俱进是长足发展的必然。因此,以用促进,通过对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后,在未来,利用高值数据实现高阶应用系统,可为教育带来更为直接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2]宗平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3]胡钦太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作者单位

篇5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目的及价值

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以及意义非常重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显得更为突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可以更好地履行财务服务与监督双重职能,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精简办理手续,加强与业务归口部门的沟通协作,从“最多跑一次”最终实现“一次不用跑”的服务效果,推动财务信息化管理,持续提高财务服务质量。尤其在疫情带来的严峻冲击与挑战下,财务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接触,降低疫情带来的风险;其二,帮助高校各系统平台实现有机整合。目前高校会计信息数据要求量较大,其在数据准确性、及时性与有效对接方面需要更好地进行合理改进。但目前在高校信息化进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子系统之间由于系统特殊性与数据接口问题,无法确保能够实现合理的管制,信息无法共享。因此,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够打破目前现有的信息孤岛,确保能够完成合理的改进措施,满足高校的信息运营需求。推进业财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合理改进高校信息化;其三,保障会计核算工作规范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同时规避风险的发生,真正实现“零接触”报销,尽量阻断疫情传播媒介与途径。对于财务信息化而言,引入全新的技术手段,建立现代化管理业务,实现财务管理智能化,完成会计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全新过渡,使整个财务信息管理手段能够迈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强财务集中管制,真正贯彻报销、审批可追溯、可查询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确保高校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完成事先规划、事中管理、事后控制,完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构建存在的困境

面对此次疫情袭来的突发状况,各高校财务通过远程预约、零接触报销、积极推进线上审批流程、大力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及财政电子票据等多种方式改变了部分业务“面对面”处理的原始模式,但同时也反映出管理机制的不足。其主要存在问题包含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应急管理机制。在疫情严格管控时期,根据上级单位疫情防控要求需要居家办公,这就导致有些工作进展受到影响。一方面为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许多科研经费需要报销,但校园防控对科研财务助理的入校审批权限有严格要求,而许多项目负责人又不熟悉繁琐的报销业务,这就可能造成报销单积压情况。许多年长教师对网上审批流程与自助投递业务还不十分熟悉,接受度并不高,操作起来困难程度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务信息化覆盖面不够广的问题。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需要在一些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进行审核操作,财务软件系统因安全因素不能运用远程方式进行财务数据的读取和提取,从而可能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其二,会计电算化软件无法满足目前现有的信息化要求。许多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依托专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才可以完成信息的及时处理。但目前,高校使用的软件绝大部分为商业软件,这就意味着整个软件的设计以及软件的后续维护均需要依赖于校外公司。但每所高校自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统一设计的软件并不能满足信息化要求。此外,商品化软件的通用性以及核算功能虽然较强,但许多软件的应用周期较短,且维护成本极高。这就导致软件自身的应变能力较弱,在面对当下疫情新挑战时不能及时更新,还维持着以前固有的老旧模式,这对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阻碍及影响;其三,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有待提升。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虽然具有巨大的便捷性优势,但也带来了安全性、保密性等问题。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信息的高效传输,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高校财务信息泄露,第三方平台可以精准获取高校财务信息,这就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影响高校财务业务的正常发展。此外,一些线上流程使用项目或单位负责人的权限进行审核,如账号密码被他人获取,就可能以不正规方式获取业务信息、进行违规审批或其他对自身有利行为。不仅如此,在工作过程中,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就会导致财务信息丢失,甚至部分保存好的财务信息因计算机硬件损毁而无法提取,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财务信息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依赖性较强,受制于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双重制约。

三、后疫情时代下高校财务信息构建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对财务信息构建的重视

在后续改进中,全面提升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视程度。只有高校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重点关注,才可以确保该系统在建设时能够得到全面支持。此外,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校领导进行充分的肯定。例如,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的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共同融合,构建全新的信息化系统。一旦信息化系统建成,整个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就会应用至日常工作中,实现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沟通,有效提升高校财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非常重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完善整个财务信息化系统,同时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程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完全共享的信息化模式,所有部门能够达到全面的高度共享,降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率以及低质量问题。

(二)加强信息化构建力度

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会同高校网信部门推行线上审批业务,除财务内部的审批流程之外,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贯通财务与校内其他部门的其他审批流程。加强与银行等业务关系单位的沟通,以信息化手段完善个性化需要,旨在于通过信息化方式审批流程或传递材料,无须现场办理。加强财务会计软件设计,目前高校财务会计软件建设较早,许多硬件设备与新系统、新设备相比明显老化。因此,对于硬件设备进行优化非常重要。若在优化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滞后,就会影响财务信息的精准性、安全性以及及时性。加强财务软件设计,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使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能够符合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当下形势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需要。同时,还要使每个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完成标准化管理,使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呈现全新的改进措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财务系统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高校的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全面认识到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其中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例如,财务管理工作不具备统一的标准以及原则,会计电算化软件无法满足目前信息化要求等。这些问题通过加强信息化构建的力度,将得到彻底改进。此外,对于财务人员而言,加强自身的素质,将全新的知识领域应用至信息化构建模式里,融合各岗位的监督以及控制,使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精准性能够更好地得到维护,解决目前高校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财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使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成长。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国务院于2006年1月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国内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各高校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在全面掌握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尽快建立应急处理方案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从而降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与经济损失,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面对突发事件,高校应根据各自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财务风险监控机制,预判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及时进行有效调整,保证正常有序开展各项财务工作。此外,财务工作应大力推进网上预约与线上审批,尽可能“一次不用跑”处理各种财务业务。同时,学校应及时优化财务管理决策,完善财务风险监管机制,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碰到突发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化解,为高校的安全平稳发展奠定财务基础,确保财务管理安全运行。

(四)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高校财务人员需要对信息化技术具有足够的认知。财务人员从事的均是与高校财务系统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高校的日常运行非常重要。只有财务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充分地了解,才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提升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因此,对于高校财务人员而言,本职工作的有效优化以及其自身职业技能的成长是高校财务信息化构建的重点要素。会计人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完成全新的学习以及培训,才可以跟随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使用全新的技术,更新自身老旧的知识领域,进行全面革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财务人员需要跟进目前的发展要素,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提出全新的改进方向,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才可以确保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加切实可行,提升高校的管理力度,使高校能够更加精准处理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财务人员能够针对信息化建设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改进,提升改进的整个要素。

四、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创新

篇6

以上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种种特征表现虽然说明了二者之间界限的客观存在,然而透过形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二者又不乏有机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二者相互规定。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外在地规定校园文明的存在。例如,清爽的校道、别致的景点、畅通的网络、齐备的教研设施等器物文化体现的是精致与优良的器物文明;整理内务、发明创造、排队就餐等行为文化显示的是有益与优雅的行为文明;按章管理等制度文化凸现的是有序与高效的制度文明;勤奋务实、敬业励志等精神文化张扬的是健康与向上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定。校园文化虽然是千校千面,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文明需求。以学校的社团文化为例,甲学校的文学社在办刊、经济社在生产,而乙学校的文学社在讨论、经济社在消费。显然,这两所学校的社团文化在对方看来或许都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各自都不乏文明的价值:前者突出的是社团活动的技能性和创造性,后者突出的则是社团活动的表现性和消费性。这一例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校园文化,不论师生如何建构它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明始终都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蕴或内在规定。其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互依存。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文明从来不是随校园落成就可自然出现的伴生物,而是广大师生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并努力克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譬如教与学、学与用、劳动与休闲等诸多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重重矛盾,使校园文化发展到具有泽被师生、造福学校这一价值时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离开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变革和完善,校园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存在虽然使得不同校园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与碰撞变得空前激烈和复杂,但校园文化避免蒙上文化尘埃,绽放文化光芒的关键既不在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增多,也不在于校园文化形式的新奇,而在于校园文明现实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因为:其一,校园文化如果不以接近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变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在发展校园文化时就会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积累而疏忽其内容的意义,以至于将校园文化的建构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为之的操作。其二,校园文化倘若不以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把现有校园文化的存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离开了校园文明牵引的校园文化只能走向混乱、流于低俗。

校园文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尽管一些学校“有文化无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果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文化建构的任意性”、“文化引导的盲目性”、“文化主体的浮躁性”和“文化组织的散乱性”等原因所导致,但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二者关系的理解有误与处理不当才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智慧的深刻原因。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入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物质条件与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守则,是校园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而“校园文明”则是指校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满足师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程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校园文化是师生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产物,是师生对校园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自身进行人造的结果。而校园文明则是师生在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过程中,对人造结果加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后将“人造”结果转化为“造人”结果的产物。例如,各种亭台楼阁、名人塑像、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烙上其思想或活动印迹后的人造之物;但雅致的环境、美好的言行、淳正的校风等校园文明却源于那些具有造就和发展人材和大师这一“造人”功用的优秀校园文化。

第二,存在依据不同。校园文化是特定学校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了特定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故在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总是各具内容、风格和样式,体现出它以不同学校、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目的为存在依据的多元特征。例如,农业大学的田地棋布、追求增收增产的校园文化就有别于师范大学的名师丰碑树立、培养师范人材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理工大学的科技迹象遍存、崇尚发现和发明的校园文化。尽管如此,校园文明的存在依据却是一元的,即不论是何种内容、样式和风格的校园文化,它们要想发展为校园文明,都只能以能够满足校园师生获取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共同依据。

第三,变化形态不同。校园文化的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则是一个相对平稳跳跃的过程。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成果,因而它往往是在顾及学校传统及其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连续渐进地展开它的千变万化。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却不同。校园文明对师生和学校发展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地加以改变,而是保持其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但当学校出现大的转型和调整,抑或校园文化出现大的变革,那么原有的校园文明势必会随着学校的转变或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而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第四,价值属性不同。在当今学校,师生个性的差异存在及校园文化生成环境的开放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真假共存、善恶同在、美丑并蓄,展现出它在价值上既可彰显智慧和先进,又能暴露愚昧与落后的二重属性。而校园文明因为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恰当把握,其同假恶丑相远离,与真善美相伴生,所以它在校园中的千姿百态只会是精华的自由展示而不是糟粕的丝毫泛滥,从而显示其在价值上惟独容纳校园精华的单一属性。

上述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深刻表明: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校园文明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多层面构筑与文明化追求必须结合起来,互动互进。既重视校园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又追求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从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决不是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分离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统一、交互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校园文化发展的方略就在于从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统一的角度去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由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疑就值得学校师生予以重视和参考:

“丰富”,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为此,本着“开放搞活”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培养和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及文化活动骨干、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以争取社会力量的文化投资、建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数字校园、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等就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它首先要求师生时刻反思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例如,反思精神文化是否催生了“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大师和“知行合一、心智健全”的学生;反思器物文化是否得以绿化、美化,因而能够“筑巢引凤”;反思制度文化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培育人才和大师的坚实保障;反思行为文化是否彰显了师生热情、上进的儒雅气质;反思校园文化是否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示范文化等等。其次是要求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胆变革校园文化形式、小心改造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采用校园文化新形式尽管经常会面临因违背传统、冒犯权威所带来的风险,但只要新形式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文明价值,广大师生就不妨大胆突破校园文化形式的旧框框、采用校园文化的新形式。当然,校园文化新形式的采用由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扶持,例如国情的允许、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宽让、家长的理解与协作等等,故在变革校园文化形式时要做到必要的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触犯社会的法规与道德。

“树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不仅难以培育出一流的大楼、大师、大材和大气,而且还将走向沉寂甚至是沉沦[1]。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重点[2],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这是指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仅仅是强调在维持诸种校园文化相互支撑、协同提高这一结构关系的同时突出对校园优势文化的建设。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国际定位。在日益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个性的树立显然必须面向全球,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它主要强调学校须以自信的校园文化传统与西方学校的校园文化对话,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视野来审视、评价和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向世界展示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大师大楼大气[刚.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4-02-25.

[2]胡弼成.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8—9.

篇7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反观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根据调查和了解,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清晰,具有务实的就业观念,但对就业政策把握欠缺,缺乏到基层工作的意愿。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有客观认识,“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而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恰恰是许多用工单位招聘的重要门槛。

因此,在应届毕业生中“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就业的主流思想。大多数人选择以第一次就业为扎实基础和增长能力经验的跳板。选择一次性永久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其次,他们选择单位更注重实际。可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是解决就业滞涩问题的核心,也是最具突破性的导向。

在就业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有些人开始学着自主创业。在此,我重论述大学生创业的途径和现状,并就一些高校中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由此看到加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获得创业支持的途径

1.学校: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行之有效的支持就是校园创业大赛和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大赛百花齐放,既有团中央举办的全国性的‘挑战杯’又有各大高校自己组织的比赛,就像正式起跑前的热身运动一样,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方案的指导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创业培训机构则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各类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法律和税收等课程,系统的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知识,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一般是大学生在做兼职时接触到的创业机会,他们毕业后大都是以人或者合伙人的形式活跃在以后的创业之路上。

3.家庭:其实真正来自家庭的创业支持微乎其微,除非是家族‘铺路式’的企业继承体系让一部分大学生借助外力顺水推舟的踏上创业之路。一切人脉、手续、启动资金、创业路子,都有强有力的后备支持。

4.网络平台:近几年,网络的泛滥与中国的创业市场面临‘瓶颈’的尴尬不期而遇,两者实行‘联姻’策略显示了双赢的智慧。很多创业公司借助搜狐、优酷等网络大亨‘海选’般的挖掘好的创业项目,拿在大学生之间口碑相传的一档创业节目《赢在中国》为例,就是企业用启动资金和创业金点子交换,选手在企业代表的刁难中与之较量,层层角逐后方可拿到创业基金。我们一方面被节目中一路火花闪电的智慧较量所深深折服,另一方面也豁然开朗,企业和社会都在摸索把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转变切实可行的路子。而且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模式的实质性进展。

5.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由政府担保贴息贷款。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大学生可以获得小额无息贷款。在手续方面,开启‘绿色通道’,降低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公司注册资金,减免大学生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

二、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在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创业特点,同时也曝露出一些弊端:

1.参与规划的热情高,实际投入操作率低,创业仅限于‘纸上谈兵’。

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创业以来,其创业激情逐渐增长,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有一个山大创业实践中心,学校最初的想法是利用该中心给创业的大学生免费提供开公司的办公场所,并依靠学校资源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然而,该中心已经建成两年多,截至目前却只入驻了两家大学生创业公司,整个创业实践中心大楼显得挺冷清。

“学校很支持学生创业,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尴尬。”山东大学团委副书记、创业研究和指导中心副主任周庆华介绍说,近年来山东大学一直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每次校内海选时,都会有数千人报名,学生们都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然而比赛归比赛,最终却罕有学生把创业的设想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创业行动。

2.失力与先进的科技、文化等因素,具有守旧性。

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大学生对新创业领域的开发缺乏一定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的则是因惧于现实的高风险而对最初的创业想法望而却步。

3.学校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且不成系统。

仅有创业大赛和创业协会仅停留在理论优化的层次,远远达不到为有想法有干劲的创业大学生提供贯穿想法―启动―优化发展这个层次的系统支持。科技创业园区、师生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基金协会等机构的建设既是我们期待看见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4.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从全社会来看,中国的经济市场给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条件同样不足。在商业信用体系高度发达和商业环境优良的美国,创业成功的仅为1/4,在我国,缺乏充裕资金和广泛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成功率如此低,创业的风险更是难以承受。从当前情况看,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资金,或是贷款或是东挪西借,一旦创业失败,就会血本无归,更不必说由此带来的声誉降低和身份下降。如此高风险,让很多年轻人不敢轻易试水。

三、从案例中看大学生创业的未来格局

(一)山东交通学院的“诚信驿站”。一个简单的铁皮架和一个木柜子,一些琳琅满目的文具,还有许多小饰品、盆景……它就是“诚信驿站”――交院文化的一道风景线。这是一个无人售货、自主选购的小店,付款全凭自觉和个人道德约束。这样的一个商店形式对社会来讲,不得不认为是一种挑战。如今,“诚信驿站”已经成为了交院校园文化的载体,从最初被人们当做新鲜事物津津乐道,到经历了‘洗劫’风波,再到后来慢慢得到舆论的认可和支持,小店已经被学生们所熟知,“诚信小店”成了“明星小店”。未来小店的星途一片坦荡,目前,小诚他们打算效仿北京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策划并实施“诚信驿站高校联盟”活动,努力把“诚信驿站”的形式在济南各大高校推广。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开创性地搞了一个“换客”活动,在这里,你可以拿自己闲置的物品到小店进行交换。

“你尊重我,所以我必须自尊;你信任我,所以我不能失信。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能经得起‘诚信驿站’的考验,从小见大,从五角钱的本子和几块钱的笔来折射出我们的素质。”周围的同学这样评价。除了早些时间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栏目和《都市女报》都对小店进行过报道,2011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诚信驿站’进更多校园 弘扬诚信》为题作了报道;翌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朝闻天下》以《为诚信开小店 校园增添新风景》为题,对大学生开设“诚信驿站”作了报道;11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无人小店彰显校园诚信》为题对“诚信驿站”作报道并配以短评。在最近发生了一系列影响社会风气的诚信缺失事件的背景下,诚信小店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上引发了民众关于‘诚信’问题的深思。

“别看这是小人物的小事件,反映的却是社会大问题。”济南新闻界一位资深媒体人在看到央视《新闻联播》对小店的报道后由衷地赞叹。把抽象的理想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具化成一个特立独行的实体小店这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且极具潜力的创业方向,他们是拓荒者同时也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大学生的素养成就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业项目。

诚然,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但怎样培养敏锐的市场感知力,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的机会,一点一滴的从小做到大,在摸索经验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才是‘笑到最后’的王道。毕竟创业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有句老话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草根之星。温廷伟,山东交通学院07级运专学生,从卖电话卡开始白手起家到现在拥有一家移动营业厅、汽车修理店、美容店、摄影器材专卖店的大老板用了整个大学时代。四年里从一张电话卡挣两块钱到进口SM卡制作设备全程制作电话卡,从利用专业知识从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做起到完全拥有一家自己的店面,然后抓住机遇不断的拓展疆域,其中的艰辛和经验只有他自己懂得。有一件事他说不知是幸运还是缺憾:从创业至今他还从未失败过。

篇8

有感之一:硅谷地区的大学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如果仅仅以大学的数量和质量来论,波士顿、东京、北京等国际大都市并不缺乏高层次大学,但这些地方目前并没有衍生出硅谷般的成功。在硅谷,多元化大学群、支持校友创新创业的专业平台、规范教授与产业界联系的制度安排、鼓励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是支撑硅谷地区大学融入创新创业又保持客观独立的四个重要基础,它们维系着大学在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平衡。

多元化的大学群落产生竞争与合作关系共有的生态,为不同社区、企业和人才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地。伯克利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Allen Yang博士认为,“伯克利更加专注于科学技术本身,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我们有意识地与斯坦福保持差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西北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发挥自身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特殊优势,为硅谷的两大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

硅谷地区的大学拥有各种支持创新创业的专业平台,面向本校学生校友、依托本校资源网络、形成创新创业社区是共同特征。这些平台成为本校学生和校友创新创业的试验场,也构成了连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投资者、学校与产业界的重要桥梁。

制度上的安排,既为密切教授与产业界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又可以有效避免学校过度卷入商业活动,从而使大学在整个创新创业生态中保持动态平衡,兼顾其知识创造与知识应用的双重职能。伯克利分校允许教授兼职不超过2个企业,同时也允许教授全创业两年,但如果两年后要继续全职创业则必须放弃教职。斯坦福大学则明文规定不允许教授担任公司高级管理层,但可以担任顾问或利用无薪假期创业。除了兼职上的规定,技术转移制度的设计也处处体现着大学的良苦用心。为了激励教授进行发明创造,学校一直实行“技术转移收益扣除专利申请费后,由学校―院系―教授三者各占1/3”的制度。

硅谷地区大学对学生创业持有非常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大学生对创业并非一时兴起或全无所知,“惟创不败”已经成为硅谷地区大学校园的风气。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一项统计表明,2015年有16%的毕业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尽管这一数字仍低于在金融行业(31%)和高技术行业(28%)就业的比例,但仍大大高于全美其他高校的学生创业占比。事实上,由于硅谷地区的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创业在市场上的可能性及其产品技术的实用性,加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在各种创业平台中经受了来自校友的早期筛选,它们的潜在风险已经大大降低。

有感之二:孵化加速机构的内部和外部都自成生态

专注于为创业者提供各类服务、使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是整个硅谷创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的营利性孵化加速机构占比很高,这些机构长期专注于个别领域从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在为创业者提供极有价值服务的同时也凸显着自身难以替代的行业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硅谷地区孵化加速机构极具特色,从而可以使创业者在穿梭于不同孵化加速机构的过程中获益,进而构成了良好的“外部生态”。

Galvanize和Draper University of Heros(又名英雄学院)分别由一个教育科技创业公司和投资人家族创办,是典型的营利性专业性孵化加速机构。前者的内部生态非常完善,它同时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空间、配套服务和路演机会。这里的租金并不比同地段的便宜,管理者也不会强迫初创企业在一定周期后搬离。配套服务除了会计、法律等,还有网页开发、数据科学、数据工程等专业培训,以及奖学金、工作坊、就业服务等内容,内部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小型生态系统。

英雄学院是一家由具有三代风险投资历史的Draper家族所建立,专注于创业培训。英雄学院以其课程著称,不足10%的录取率显示了它在世界范围内从不缺乏拥趸。为期7周的课程涵盖视野、创意、利用新技术、法律、财经、耐力和融资。来这里的许多学员其实并非首次进入孵化加速机构,英雄学院凭借其特殊定位,在丰富硅谷孵化加速机构的生态中凸显了自身价值,使得其成为硅谷孵化加速的高手。

有感之三:沙丘路上不仅仅有资本,更有智慧和眼光

沙丘路是斯坦福大学旁的风险资本集聚地,这条容纳了美国三分之一风险资本、约2公里长的街道被誉为“西海岸的华尔街”。硅谷的风险资本投资人很多都有连续创业或者长期从事特定领域工作经历,在这里“劳动可以雇佣资本”,更为重要的是投资人的背景、理念、智慧和眼光。这些特质使投资人坚持自己的投资方向,高度专注于企业创始人或团队的性格、学习的能力以及其创业的可持续性。

许多硅谷的风险投资者都具有“专业背景+投资理念”的基本特质,他们绝不是一群只有资本、唯资本论的投机者,相反,他们是立足专业领域助推行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丰元创投是2012年成立的美国第一家汇集硅谷IT巨头企业华人高管的创投基金。合伙人团队在专业背景上高度契合互补,李强曾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他认为“数据是下一个金矿,“数据+算法+反馈”构成的闭环将推动行业发展”。其余合伙人都是该领域的资深人士。

投资者普遍认为,创始人或团队的性格、学习的能力以及其创业的可持续性三项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技术不重要、想法不重要,怎么实现才是最重要的。在硅谷,编算法的并不难找,异想天开的人也不少,但怎么落实下去才是最难的。

硅谷投资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在美国融资比在中国更难。他们认为,中国并不缺少资本,缺少的是良好的环境和十分优秀的项目。部分投资者认为过于庞大的政府引导基金和过度的风险补偿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有人直言,“当前在中国筛选出好项目不容易,筛选出来的优秀项目又容易受到过度追捧,导致估值过高”。

有感之四:创新型创业需要新企业,更要新产业

硅谷的创新创业活力仍在全球首屈一指,那么它的创新创业活力究竟体现在哪?硅谷的成功不仅仅是诞生新的企业,更体现在孕育伟大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催生和引领一个全新产业,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新企业可能是靠创业者的一个想法、一项技术或者一次运气,但新产业的健康发展则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硅谷很容易找到一些伟大的企业,它们不仅仅是创业成功的典范,更催生和引领了一个全新行业的繁荣。以全球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为例,40年后的今天,大量生物技术企业在基因泰克周围落地生根,而且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基因泰克员工的身影,就连基因泰克总部所在的路也被命名为“DNA路”。

篇9

【关键词】智慧校园;无线网络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乃至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由于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牵扯的面宽、量大,涉及的部门众多、人员复杂,包含了大量的网络应用、事务管理、周边模块等子系统,迫切需要一个部署简便、联通快捷、便于扩展的网络平台。尽管有线网络以速度较快、传输稳定、成本低廉等优点始终在网络建设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其在布设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的工程量大、破坏性强、移动困难、后期维护成本高、系统覆盖面积小等缺陷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随着各种无线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原有的校园有线网络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师生随时随地网络接入的需要,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无线局域网逐渐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电磁波作为传输媒介,依托802.11a、802.11b、802.11g等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功能。无线网络的建成,使得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得到拓展、部署方式更加灵活、设备维护更为便捷。目前,无线网络已经在高校网络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效提高了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效率。但是,由于无线局域网的信息传输媒介是电磁波,这一传输的特殊性就导致了它比有线介质(双绞线、光纤)更容易受到干扰、窃取和破坏。因此,无线局域网的信息安全技术比有线介质网络显得更为复杂,其面临的安全威胁也更加多样。

一、校园无线局域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1.网络窃听

传统有线网络采用物理连接,数据在传输时已经由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提供了物理保护,数据具有封闭性。而无线网络通过无线电波传送数据,只要是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的任何无线终端设备都可以接受这些数据,因此无线传输的数据很容易被他人窃取,一般说来,大多数网络通信都是以明文格式出现的,这就会使处于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之内的攻击者可以乘机监视并破解通信。如果这些数据未加密或被恶意破解,则会对个人用户的隐私及整个无线网络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非法接入

有线网络能明显地分辨出计算机是否连接在网线上。而无线网络则不同。无线局域网具有开放性,理论上只要是无线接入点(AP)覆盖范围内的任何无线终端设备都可以通过AP接入网络,而AP又无法像有线局域网那样对接入设备数量与位置进行严格的限定和管理,所以如果无线局域网中没有加入用户认证体系,那么未经授权的用户可以很轻松地通过AP接入网络,这种接入如果是恶意的,就会对整个网络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病毒攻击

无线网络和有线局域网一样,都会遭受病毒攻击。不同的是无线网络中的AP一般都没有防病毒和防攻击的功能。一旦黑客知道了某个AP的IP地址,并向其发起拒绝服务攻击的话,该AP很快就会瘫痪。

二、应对策略

1.物理地址绑定

每个无线客户端网卡都有唯一的物理地址标识,因此可以在AP中手工维护一组允许访问的MAC地址列表,实现物理地址过滤。

物理地址过滤属于硬件认证,而不是用户认证。这种方式要求AP中的MAC地址列表必需随时更新,目前都是手工操作。这种方式的扩展能力较低,只适合于小型网络。此外,非法用户利用网络侦听手段很容易窃取合法的MAC地址,而且MAC地址并不难修改,因此非法用户完全可以盗用合法的MAC地址进行非法接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所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AC对用户进行绑定,采用VLAN+IP地址+MAC地址来唯一标识一个用户。

2.SSID访问控制

服务集标识符(SSID)是无线访问点使用的识别字符串,客户端利用它就能建立连接。该标识符由设备制造商设定。无线客户端必须出示正确的SSID才能访问无线接入点AP。利用SSID,可以很好地进行用户群体分组,避免任意漫游带来的安全和访问性能的问题,从而为无线局域网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然而无线接入点AP周期向外广播其SSID,使安全性一定程度下降。倘若黑客知道了这种口令短语,即使未经授权,也很容易使用无线服务。对于部署的每个无线访问点而言,要选择独一无二并且很难猜中的SSID。如果可能的话,禁止通过天线向外广播该标识符。这样网络仍可使用,但不会出现在可用网络列表上。

3.802.1x扩展认证协议

IEEE802.1x使用标准安全协议(如RADIUS)提供集中的用户标识、身份验证、动态密钥管理。基于802.1x认证体系结构,其认证机制是由用户端设备、接入设备、后台RADIUS认证服务器三方完成。IEEE802.1x通过提供用户和计算机标识、集中的身份验证以及动态密钥管理,可将无线网络安全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在此条件下,作为RADIUS客户端配置的无线接入点将连接请求发送到中央RADIUS服务器。RADIUS服务器处理此请求并准予或拒绝连接请求。如果准予请求,根据所选身份验证方法,该客户端获得身份验证,并且为会话生成唯一密钥。然后,客户机与AP激活WEP,利用密钥进行通信。

4.加强无线局域网监测与日常管理

篇10

关键词:知识积累;注重创新;写前指导;多元评价

新课程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实往往只是随便挑选一个题目,大而化之地说说要求或者读读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匆匆动笔,长久地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并无多大进步,往往上次出现的问题下次依然存在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浅显的初步的探讨,

一、高中作文要注重知识积累

(一)深入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是材料积累的前提

写作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制作以及创造活动,它需要有物质基础--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写出才思敏捷的旷世奇作就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因为作文的实质是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有"理"有"序"有"文"地转化为书面语言,一个人头脑中输入和转化为自己内存的材料量多且质优,写作文时必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就会捉襟见肘、左右为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试想一个人若对自然、社会、人生漠不关心,就根本谈不上观察与感受,与其说学生在校园内缺乏生活的阅历,不如说他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对生活的敏感。通过写作情景创设,让学生深入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否则,生活再丰富,认识也未必丰富。

(二)、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

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事必恭亲,显然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观察事物可以激发文思,研究古籍也可丰富文思。阅读是对前人知识的最好继承方式。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可以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许多人认为学生写作欲望的枯竭,在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太贫乏、太单调。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依据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努力开设好阅读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当好教材的开发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高中作文要注重个性创新

社会也迫切地需要各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创新也意味着风险,一旦作文考砸,就意味着满盘皆输,因而教师和学生为保险起见,都以最常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和写作,创新就被扼杀了,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作文的个性创新呢?个人认为应当作如下几点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放宽要求,少设障碍,让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比如说作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写作的时候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来综合进行创作,想象、夸张、排比、引用、比喻信手拈来的文章必定是气势磅礴,大气凛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二是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到舞台剧、诗歌、散文乃至小小说、杂文都可成为学生笔底的风景,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创新,让学生写出独特的自我。多对学生的创意发挥进行表扬、支持和鼓励,开展多形式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写作心得和体会!

三、教师注重写前指导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白坚指出: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难教、难写的尴尬和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法"马后炮"的性质不无关系。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应该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大,然而学生的写作却越来越困难,其实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是无可炊之米,而是没有想炊之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写作前没有动力,写完后没有成功感,作文当然就没有兴趣,创作的热情就一点点地熄灭。其实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我们的老师们花心思去鼓励学生、赏识孩子、支持他们的创作才华,这个写作的欲望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孩子是需要引导和赏识的一个群体,老师的赞赏和支持使他们锐意进取和积极创新的源动力!老师可以让学生订阅时事新闻报纸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为社会和谐建设谏言献策!表达对大自然深切隽永的挚爱!表达对时代生活的点滴感悟!热忱的投身于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有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阅读之后才会有写作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爱写作的人必定都是爱生活之人!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积极体验生活享受阅读的情境!

(二)、讲清楚要求、明确标准

每次作文前要给学生讲清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及训练重点,包括字数、文体、写作方法,训练的是选材、立意,还是结构、语言?让学生心里有数。当然指导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讨论、发言,互相启发、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可以极大地触动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细胞,让他们打开智慧的闸门,踊跃发言,互相学习和分享,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让孩子们愿意用发自内心最真挚最感人最智慧最美丽的语言去表达、去抒发、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成长结晶!

四、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多用欣赏的眼光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作为教师我们要宽容的对待学生的写作质量,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爱上写作、乐于用文字表达观点、想法、思想以及情感!

其次是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甚至是家长也来参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学生自主的参与评价,学生会逐步养成独立创作、独立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伤痛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作文教学理应且必须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写作,知识积累是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也是基础,只有积累了足够数量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才得以丰富和敏锐!情感体验的丰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再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的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写作步入"自由"且"规范"的理想轨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