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辅导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商务辅导

篇1

关键词富硒增产剂;水稻;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143.7+9;S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70-01

硒元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定为继碘、锌后的第三大微量营养保健元素,享有“抗癌之王”和“天然解毒剂”的美誉。丽水山区为贫硒地区,土壤硒含量仅0.12~0.15 mg/kg,所产的普通大米硒含量仅0.02~0.04mg/kg。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提出每人每天硒食入量为0.05~0.40mg指标,要求大米中硒含量达到0.12~0.30mg/kg,即每天食用250~500g的富硒大米,就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硒的需求。通过吃米饭补硒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经济、实用、有效的补硒途径。施用作物富硒增产剂,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稻米中硒含量,达到富硒要求,还可以使水稻增产7.7%~11.5%。且其秸秆、米糠中也富含硒元素,有利于增强畜禽抗病性,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为验证作物富硒增产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特进行了该项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嘉优99;供试硒肥为作物富硒增产剂,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研制,每包净含量100g,氮、磷、钾总含量≥12%,硒含量≥0.06%。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上井村;试验田海拔81m,前作为香菇,土壤肥力中上水平;土壤硒含量为0.12~0.15mg/kg。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齐穗期喷硒肥1.5kg/hm2(A);灌浆期喷硒肥1.5kg/hm2(B);齐穗期、灌浆期各喷硒肥1.5kg/hm2(C);喷清水为对照(CK)。小区面积133hm2,小区长16.7m、宽8.0m。四周设保护行,保护行宽度0.5m。

1.4试验实施

播种期为5月20日,播种量为375kg/hm2,插秧密度32cm×20cm,每丛插1本,基本苗15.6万根/hm2。秧苗期进行去杂去劣。6月24日施撒特利复合肥450kg/hm2、碳铵300kg/hm2作基肥;6月25日移栽,9月10日齐穗,处理A和处理C各喷富硒增产剂1.5kg/hm2,对水300kg,CK喷等量清水;9月20日(灌浆期)处理B和处理C各喷富硒增产剂1.5kg/hm2,对水300kg,硒肥使用时先将袋内的小袋母剂用少量水溶解,再加入其余部分,而后加水搅匀,用喷雾器在晴朗无风天气的早、晚向茎、叶、穗上均匀喷施。10月18日收割。田间管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参照当地一般水平。整个试验过程无特殊气候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喷施作物富硒增产剂后可以使水稻增产7.7%~11.5%;其中齐穗期喷施增产8.7%、灌浆期喷施增产7.7%,差异不大;齐穗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的比CK增产11.5%,分别比喷施1次的增产2.8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说明作物富硒增产剂对提高水稻产量有明显的效果。

2.2对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喷施作物富硒增产剂可以使水稻结实率比CK提高2.8~4.4个百分点,但处理A、处理B、处理C之间差异不大;富硒增产剂还可以提高水稻籽实千粒重,可以使稻谷千粒重提高0.9~1.3g,但处理A、处理B、处理C之间也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作物富硒增产剂对水稻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结实率和籽实的千粒重上。

其对水稻的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无明显影响。

2.3对稻米中硒含量的影响

试验收获后,将各处理样品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硒含量,按照同一样品精米硒含量为糙米的80%计算,检测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齐穗期和灌浆期喷施作物富硒增产剂1.5kg/hm2的,精米中硒含量分别达到0.27mg/kg0.30mg/kg,比CK提高7倍左右,但齐穗期或灌浆期喷施差异不明显;齐穗期和灌浆期各喷施作物富硒增产剂1.5 kg/hm2的,精米中硒含量达到0.47mg/kg,比CK提高11.8倍。由此可知,使用作物富硒增产剂对提高大米的硒含量效果非常显著。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作物富硒增产剂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硒含量。喷施1.5kg/hm2一般可使水稻增产8%左右,精米中硒含量达到0.27~0.30mg/kg,比不施作物富硒增产剂的提高7倍左右;喷施3kg/hm2(齐穗期和灌浆期各喷施1.5kg/hm2)比不施作物富硒增产剂的增产11.5%,精米中硒含量达到0.47mg/kg。根据卫生部GB 13105―1991《食品中硒限量卫生标准》(硒含量≤0.3mg/kg)、膳食硒最高安全摄入量指标(400μg/d)、中国预防营养食品卫生研究所推荐的硒膳食供给范围(每人每天0.05~0.25mg)和富硒大米中硒含量指标(0.12~0.30mg/kg)等相关规定要求和本试验结果,水稻上施用1.5kg/hm2作物富硒增产剂即可以达到富硒、增产的效果;施用3kg/hm2,则稻米中硒含量将可能超标。因此,根据丽水地区土壤硒含量情况,一般施用1.5kg/hm2作物富硒增产剂为宜,在水稻齐穗期至灌浆期均可施用。

4参考文献

[1] 纪国成,李秀琪,黄洪明.富硒增产剂在水稻上应用效果研究初报[J].中国稻米,2003(6):31.

篇2

[ 关键词 ] 国际商务 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

一、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为获取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信息,对本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地调查。用人单位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办公设备应用能力、成本核算能力及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认为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尽快适应外销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保险、报检、商务文秘、商务助理等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从业需要。用人单位反映现在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聪明灵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掌握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缺乏对工作的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遇到困难时没有毅力。第二,过于敏感,易产生挫败感,对领导的批评不能虚心接受。第三,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调查中毕业生也反映到了工作单位之后,由于动手能力不强,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英语阅读能力差,看不懂英文合同和有关的单据。

这些问题表明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必须调整,如果不及时调整,高职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法实现完美对接,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人才培养规格概述

1.人才培养规格的概念

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的方向、原则。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目标细化的表现。如果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就失去正确的方向指引,回走很多的弯路,如果不把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就缺乏可操作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会变得遥遥无期。

2.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

对人才培养规格构成因素的划分,有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和四要素法。二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包括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人格素质结构。四要素法则把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分为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本人倾向于三要素法。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必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写)

三、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容

我们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国际商务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整合性的特点,它不是某种技能或知识的单独运用,而是该专业各种技能、知识的整合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直接获得,只能通过高职全程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中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且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这三种能力既相互区别,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国际贸易专业的能力体系。“四证”即指英语水平等级证、计算机水平等级证、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学历证)。

四、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措施

1.切实加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学习职业道德知识,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眼高手低,不讲付出,只关心自己的收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原因,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捧在手里,娇生惯养,好逸恶劳。也有学校原因,除了大扫除和运动会,没有提供给更多的机会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有的学校虽然涉及抗压能力教育,但遭到家长的反对,学生也不积极配合,最终不了了之。用人单位需要的不是水晶样的花瓶和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军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抗压能力,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新生入学后抓紧时间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引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敬重自己的专业。第二,《国际商法》、《经济法》等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除讲述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依法办事,诚实做人,忠于职守,脚踏实地。第三,抓好新生军训。一般大学的军训时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的吃苦教育有较大的帮助,而有的高职院校军训只有一周的时间,第一天军训动员,最后一天全校会操,剩下的三天是练队列和整理内务。结果学生刚刚适应了军训生活军训却要结束了,对列和内务训练结果也不理想,更不要说军人精神的培养了,因此建议高校重视军训。第四,借鉴一些专门培训机构的做法,研讨开设磨炼学生意志力的课程,或组织诸如攀岩、蹦极等活动,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的精神。第五,离校前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增强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和自信心,注重经验的积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结合,所以不要频繁跳槽。

2.国内企业向国际市场拓展急,需基础理论扎实、外语交流能力强的国际商务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持有相关英语证书,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商务外语方面具有说、听、读、写、译的实际交流能力,以便于以后与外商的交流沟通和开展业务工作。学校应注重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

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要单纯讲语法和单词,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增加《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课的课时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除了讲师讲授外,采取学生讨论、辩论、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第二,考试评价方式。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除了传统的翻译、语法,增设写作题目和情境对话题目。第三,师资建设方面。我校NIIT专业引进了两名外教,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英口语能力提高很快。如果国际商务专业也引进外教,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会取得较大的进步。第四,抓好第二课堂。利用社团开展外语交流能力,如通过组织学生英语角,利用晚自习时间或双休日晚上组织学生进行外语交流训练;举行多种形式的外语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如经常组织各班英语演讲比赛。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外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时间,帮助毕业生树立工作的信心。

理论和实践毕竟存在差距,缩短这一差距,就必须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取得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很多学校认识到了这一点,与一些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吸收企业家加入本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但学生实际到这些基地去实习时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遭到企业拒绝。所以校企结合的深度还比较浅,企业对教学工作支持力度还很小。为此,学校和企业都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必要时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比如企业接收一个实习学生就给一定的补助,从而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第二,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购买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出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在仿真国际互联网环境, 学生在网上注册自己的公司、开立独立的账户、查询各类贸易信息,并进行谈判、签约、履约、结算,通过独立决策、营运贸易公司,来达到锻炼和培养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应变、管理以及交往的能力。

第三,重视和运用好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设计市场调查等作业,督促和鼓励学生到外企、到海关等单位咨询、调查,消化学习到的知识。组织好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获取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体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四,加强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职业技能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师或“双师型”教师,改善师资结构。有的学校有较多的“双师型”教师,但有点名不副实。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只是通过了相关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取得了证书,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和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报考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如单证员证、报关员证、会计证、驾驶证等,把考证作为取得毕业证的条件之一。由专人负责学生的考证工作,组织教师研讨考证课程,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讲述辅导。与专业相关的考证课程按学期设置,会计证、驾驶证等考证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设置,由学校安排会计系教师辅导或与驾校联系,利用寒暑假培训学生。

篇3

(1)高级礼仪培训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取得本职业礼仪培训师从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三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礼仪培训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成绩合格。

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五年以上。

相关专业大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八年以上。

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两年以上。

(2)礼仪培训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取得本职业助理礼仪培训师从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两年以上,经本职业礼仪培训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成绩合格。

相关专业大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三年以上。

相关专业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五年以上。

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两年以上。

(3)助理礼仪培训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从事相关工作一年以上,经本职业助理礼仪培训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成绩合格。

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试用期满。

相关专业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三年以上。

2、礼仪师、礼仪培训师、司仪考试采取“培训+考试+论文评审(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均可)”的模式。凡符合申报条件的报考人员可以在当地培训中心报名考试。

3、全国认证办为该项目考试认证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师、司仪职业资格考试规则》和《礼仪师、司仪职业资格统考考场情况记录表》等规章制度,而且监考实行现场监督和远程监控结合的方式。礼仪系列资格认证考试分为礼仪师、礼仪培训师、司仪考试以及高级礼仪师及大司仪论文评审,体现出了国家级考试认证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4、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办公室在全国设立多家特许机构,逐步形成广泛的礼仪系列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网点,各地培训中心的建立必须由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办公室统一审核和授权。所有经过授权的培训中心必须按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办公室的统一标准和要求进行培训辅导。

篇4

《国际商务单证》是报关与货代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将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英语相结合,通过根据合同以及信用证的要求,办理、制作相应的单据,从而使学生提高和掌握处理对各种单据的职业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一、《国际商务单证》传统教学的缺憾

1、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被动,难以提高职业技能。

纯课堂教育,超出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学生不感兴趣,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虽然学生认同这门功课的重要性,但由于学生没有在相关公司工作的背景,不了解工作的流程,所以对专业知识接受很被动。

2、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中难以顺利上手。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新毕业的学生在单证实务操作能力上不足,不能马上进入角色,往往需要企业进行再培训。

3、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单证工作琐碎复杂,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单证工作的重要性,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工作认真仔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有的毕业学生认为单证工作太基础,没有前途,工作缺乏责任心,造成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的损失。

既然《国际商务单证》传统教学中存在缺憾,那该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本人对外贸公司进行的一系列的调研,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商务单证教学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要求

单证是完成国际贸易程序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单证工作量大,时间性强,涉及面广,是进出口业务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国际商务单证》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业务的整个流程

目前大中型外贸企业公司往往设有单证部门,专门进行单证的审核与制作。而通过调查,了解到中职校的用人单位大部分是一些小型外贸公司,那里没有详细的岗位分工,他们采取订单负责制,通常一名业务员身兼数职,负责一个订单下的所有项目,这就要求业务人员素质全面,熟悉相关的工作程序。

2、《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因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指导思想

下列图表是本人通过调研和工作实践制作的:

上图的第一个方框表示用人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教学中可采用相应的“任务教学法”,使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第二个方框表示从工作任务出发,而提出的专业技能的要求;第三个方框表示职业素养的要求,其实也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教学渗透的最高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了《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贯彻?

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在国际商务单证教学中的渗透实践

1、以任务引领教学法为指导进行教学是符合学生实际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性质。

纯理论的学习最终结果是与实践脱节,学生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或只会“纸上谈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操作流程,身临其境,才能有效学习。

《国际商务单证》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如2007年使用的是《UCP600》规则,到2010年又颁布了《2010年贸易术语通则修订本》,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课堂的教学知识,同时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任务引领”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

2、实训室模拟软件操作可以更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方式获得的。那么在本课程中,学生置于模拟外贸公司的场景便是教师根据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创设仿真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各项操作过程。

本校使用的外贸单证教学系统与货代实训教学系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本人通过教学经验,把这两个软件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单证的填写与单证的流程。

在一般情况下,模拟实训课程都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之前学的内容没有实际操作,所以容易遗忘,

实训课程的进度会造成一定影响,对学生外贸单证处理素质提高作用不大。本人建议将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增加《国际商务单证》课时数,使单证教学更为完整。

3、单证实训模拟流程的教学是中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便捷有效途径

本人曾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在两个基础相似的班级,课程的内容是看相关资料填写信用证分析单。在A班就按正常的教学方式,按照任务驱动法,布置学生两节课完成下发的信用证分析单。B班则安排在实训室,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课堂上允许同桌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同样给两节课的时间。

结果A班的学生完成任务的有37%,48%完成大部分,不会做的空着等老师的解答,还有15%只完成了一点,有的根本没有完成甚至在睡觉。相反B班的学生全部完成的有47%,53%完成了绝大部分。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询问同桌或求助课代表都完成了任务,根本没有学生睡觉或做其他事情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做完后在观察实训室关于出口流程的布置。

上述实验表明,在模拟实训室操作,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学习的现象令人欣喜。

当让学生进行价格磋商时,学生们常以“我们公司”自称,有一种职业自豪感。由于模拟有时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模拟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了企业所要求的员工应具备的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的团队精神。

4、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本人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这个空格填错,会给谁带来什么后果?”等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思考,从而体会到单证工作正确填制的重要性。同时本人在实训中还建立了单证员岗位责任制,让同桌作为银行或进口商来审核单据,检查出有问题的,对同桌进行表扬。这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以规则行事,规范工作的职业习惯。

在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贯彻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反思:

四、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渗透教育的反思

1、单证实训模拟训练,可结合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除了进行单证实训“任务教学“法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小组竞赛法,甚至让毕业班的学生进行现场辅导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有目的。

2、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由于本校专业教师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外语学科教师队伍,有些来自其他学科教师队伍,另一部分是外贸经济专业毕业未从事过外贸实际业务就从事教学的老师。所以专业知识方面有不同层次的欠缺,需要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单证专业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如送教师到高校培训,到外贸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鼓励教师科研等。此外学校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专职即哦啊时世纪业务不熟的缺陷,有效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篇5

作为学院的一名教师,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尽职尽责,以学院大局为重,始终与学院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培养自己对工作的浓厚兴趣,努力开拓自己的工作平台。

二、教学工作

在学院的安排下,我担任08级国际商务班的《国际金融实务》的教学工作,每周12节课。

1、真钻研教材,用心备好每节课,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我所任教的国际商务班三个班采用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金融实务》教材,实用性比较强。对此,我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积极参加国际贸易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我本学期在《北京电力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篇,完成了本学期的教研任务。

2、合理使用教法,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力争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50分钟宝贵的时间,除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外,我还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分组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节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力争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在教学生活中,我始终履行"在讲台上是学生的老师,在课堂下是学生的朋友"的从师信条,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根琴弦,只要你用心去拨动它,那么就一定会奏出世界上最美妙的乐章!"

三、辅导员工作

工商学院成立以后,根据系里的安排,我被分配负责2008级国际商务1、2、3班和工商定向班、市场本科定向班五个班级的辅导员工作以及协助团辅办搞好大二的工作。

记得工商学院成立后我刚接过现在所带的几个班级时,班内几乎没有班干部,先前基本都辞职不干了。更有一名张姓的同学好心来跟我说:于老师,我们这几个班级早就烂的无法收拾了,我们也没有什么信心了,谁也改变不了现状,你快跟系里领导说说别带我们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几乎懵了,我不敢相信怎么会有这样的同学,这样的事情。现在想想,这位同学的这几句话给了我压力,也给了我动力,其后在管理中我们每天都靠班,晚上到学生宿舍睡,早上很早起来就查班级同学是否起床了,中午也早来查学生的常规,平时给予思想沟通,很快我们师生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了一块,原来三等班的班级也纷纷加入了一等和二等班级的系列。

在学生管理中,我一直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从严治班。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法则是:身心+学识+能力+素质+人际关系=成功。在班级管理上,积极推行"赞赏教育法"与"情感教育法";日常生活中奉行"三心"管理原则,即献给学生一片师心,捧给学生一颗爱心,注给学生无穷的信心。能够发挥"三勤一靠"精神,早出晚归,努力工作。能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能够走近同学,贴近同学,以诚心换诚心、以真心换真心,从而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敬重,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

四、服从领导,大局为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尊重领导,团结同事,积极与教学和学生管理口上的各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为学院的发展积极的贡献力量。

五、全力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超额完成招生任务。

篇6

(1)使用交际法,注重商务文化环境的建立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包含丰富的商务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商务礼仪习惯等。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语言应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具备了商务交际能力。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因而造成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得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变为空谈。很多学生毕业工作后深感商务交流的困难,这是因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受到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以及母语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与不同的文化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直接影响商务活动的成功。比如中国人认为是热情周到的接待,西方人却毫不领情甚至感到生气厌恶。在西方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文化氛围下,他们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尊重个人的努力,不愿过多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更不愿倚老卖老,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因此,只有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及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最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取得成效。要正确地理解商务文化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及主题价值观念的学习,还必须学习对方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各国家的总体经济现状、具体商业实践和商务环境、惯用的交际策略等。此外,还要注意这些综合因素在实践活动中对交际模式产生的动态影响。因此,教师应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跨文化商务交际各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的认识,促进他们辩证地以跨文化视角去理解和处理国际商务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加入文化层面的考量,使课堂内容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materials),让学生学习西方国家社会和商务文化及其总体经济状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敏感性。

(2)使商务文化教学贯穿于案例教学和学生体验学习中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是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从而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这种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用英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变为实践的创造者,提高了交际能力。亲自体验的学习法注重实践,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模拟真实的商务情境进行商务活动,主动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从而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体验;学生也可通过演讲、阅读材料、电影录像等体验活动学习各国商务文化及各种交际技巧;了解、熟悉外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经营习惯以及商业价值观以提高其商务文化意识。案例分析教学和学生体验学习的结合,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3)在利用网络辅助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商务文化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无疑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网络辅助商务英语教学的优势,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在引进网络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意识。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录像,学生可以直观地进行学习和模仿。同时,教师须辅导学生识别积极和消极的信息并及时纠正错误信息。丰富的网络资源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因此需要适时引导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推荐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网站,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料。对学生而言,网络辅助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意味着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4)结语

篇7

Abstract: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ervice specialty, it should reconstruct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ost-oriented service people and business types.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core skills of occupation post, it should highlight the requirements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capacities in particular.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mode based on the main part of project curriculum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pecialty i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it primarily achieved requirement of innovative business training talents withgood communication abilit by "3D mutual permeability + four steps" course system, "three-level platform + four-wheel drive" teaching mode, "three-phase combination + four leading" educational ideas.

关键词: 项目课程;职业能力;国际商务

Key words: project curriculum;professional ability;international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28-05

0 引言

经管服务类专业,如国际商务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通过递进式的训练,最后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能活学活用,直接上岗,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成为适应工作环境的实用型人才,一直是服务类经管专业课程改革的难点。

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番职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改实践进行了四年(2008~2012年),整个研发过程达到六年(2006~2012年)之久。该项目化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立足职业能力本位,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三个“三加四”高职课程模式——开发“三维互渗+四级递进”的课程体系,通过“三级平台+四轮驱动”的教学模式,贯彻“三相结合+四化引领”的教育理念。本文将结合我们近年来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此展开实证研究。

我们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相较于工程类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机器,即“物”,服务类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客户,即“人”,所以创新型商务人才既需要专门化的职业岗位技能,也需要较高的人际沟通水平。在实践中,与工科院校课程开发重视工作过程的系统分解相比,文科类院校(商务类专业)注重根据岗位所面向的服务人群与业务种类来重构课程体系,并结合具体的业务流程整合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设计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之间的适切性,在培养商务类从业人员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基础上,突出 “人际沟通”与“开拓创新”的能力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能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

构建国际商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①课程内容设计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②课程内容以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为载体。③项目之下设置模块,模块是项目的细化或分解,模块是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④项目和模块均来自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⑤要充分考虑项目和模块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⑥以实践知识为明线,以理论知识为暗线。⑦实践知识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建立相对完整的体系,理论知识围绕实践知识建立相对完整的体系。⑧项目和模块设置的一般策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

1 “三维互渗+四级递进”的课程体系

2006年,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了以商务应用能力为主体、兼顾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2007年,结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通用能力课和职业岗位能力课等三大模块。并且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逐级递进的整体。如图1所示。

通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以基本技能为基础,岗位技能为核心,注重人际沟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实用化、整合化、一体化(教学做)和延伸化,阶梯递进、特色鲜明的项目课程内容体系。

对应商务类从业人员四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即职业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日常英语听说写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包括网上营销商务推广能力、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包括签订并履行合同能力、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管理能力,整个课程内容以培养商务应用能力为中心,呈现出四级递进的能力阶梯,如图2所示。

1.1 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打造岗位核心能力 为了实现 “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一体化”的目标,无论是国际贸易实务,还是国际结算、国际货代等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的框架,按照实际的业务流程或者工作流程重组教学内容,建成一体化课程。[3]

所谓一体化课程是指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作引领,以移植的岗位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模拟岗位操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以实训室作为教学场地,教学练相结合,是仿真的实践教学。通过这一步模拟的训练,学生能够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但尚未从事过真实的业务。[4]

例如,“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按照跟单员岗位从事外贸业务的操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虚拟的外贸企业,以一个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开始自己的“外贸工作之旅”, 从和外商磋商谈判、讨价还价,到贸易合同的签订,一直到最后的履约,包括租船订舱、出口报检、报关等所有环节。在所有的训练中,通过建立了一个虚拟企业,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的情境下,完成实际外贸全套工作任务,虽然企业是虚拟的,但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与实际外贸工作,在内容、步骤、方法等各方面完全一致,其相关资料、经济业务也都来源于企业一线,课程中采用的单证等都是从实际企业中收集筛选出来的,与实际工作中的完全相同,有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1.2 通过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培养良好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的欠缺,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短板,也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经常反映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创新性地在职业通用职业能力课程中,按照高级商务助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整合优化几门主干课程,开发了基于沟通能力培养的双语类项目课程——《国际商务沟通技能》。首先,我们将商务英语口语、商务沟通等课程整合为的一门《国际商务沟通技能》,实现了 “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整合化”的目标。其次,它也是教学企业项目课程;我们还尝试在本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力争在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中,逐步突破高职双语教学的瓶颈。

所谓教学企业项目课程,是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开发的这类课程,即以实际工作任务作引领,以实际业务操作作为教学内容,按真实的业务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广阔的市场作为上课场所,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面向社会进行的真实工作项目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可具备从事单项业务工作的能力,但此时学生尚不具备完成一个完整工作岗位的能力。[5]

第一,课程内容上,为了保证沟通能力逐级递进,不但借鉴了国外优秀的教材资源(《Work Place Skill》),精心选择知识点,更加针对高级商务助理岗位的口头和笔头沟通技能、按照一个个项目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开展教学。例如,在口头沟通能力模块中,设计了上司沟通、同级沟通和客户沟通三个项目,其中,“口头沟通——上司沟通”项目又由三个小模块构成,采取情境教学法,结合传统讲授法,即“课上课下”相结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课程中观赏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的视频,了解上司的角色(模块1)、掌握与上司沟通的原则(模块2),再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用小组讨论法,活学活用向上沟通的常用句型(模块3);第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国际商务沟通技能》课程共136个学时,包括第三学期36学时和第四学期100学时;第三,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授课场所不但在校园里,还会到企业中;第四,为了培养国际商务双语沟通能力,在教师用讲授法“教学”时,尽量借鉴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在“学做”阶段,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允许其部分使用中文进行口头沟通。

具体地,2010级国际商务专业,我们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实施方式“双轨制”,[6]在第四学期开设《国际商务沟通技能》课程过程中,统一安排了为期3个月广州市俊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电话呼叫中心实习,这实际上也是在生产性实训中心进行学制中间的顶岗实习。操作方法是:把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其中的一组在第四学期后半学期(2012年4~7月)到“教学工厂”做项目,剩下的一组还在学校的课堂上课;暑假(7~9月)时,两组学生再交换位置。通过这种现场作业的实战模式,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准员工,一方面可以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从事并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专任教师每周一天到企业为学生上《国际商务沟通技能》课程,兼职教师是来自俊才公司的业务骨干,负责指导学生开展业务;教学内容与相关业务一部分来自于电话呼叫中心的相关工作,由行业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开发与指导。通过现场作业,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学生在岗位第一线的真实体验和完成上司沟通、同级沟通和客户沟通的工作任务,不但消化、应用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一个动态环境中的“真项目真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

1.3 通过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激发开拓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如下三种方式:一是把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社团活动相对接,搭建立体化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平台。除了课内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辅导员还在课外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华南赛区培训、素质拓展推广会、求职礼仪之星、商务谈判竞赛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模拟企业文化,创造一种人文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精神熏陶相融合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二是通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当学生课程学习到一半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学生带着学过一半的专业课程走上社会实践岗位,体验、实践一线跟单员、单证员工作。暑假完毕,回到学校继续专业课程后续的课堂学习。第三,顶岗实习是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教学活动以学生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作引领,以所在岗位业务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工作场所作为教学场所,是在真实的岗位作为准员工进行真实的工作。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履行岗位职责并走向正式就业的能力。

国际商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继2011年作品获校级银奖,2012年作品再获校级金奖,并被推荐参加广东省级比赛。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参赛竞技成绩的提升,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岗位课程之一的《国际市场营销实务》。该课程以“国际营销环境分析”、“国际营销调研”、“营销定位”、“营销策划”等工作项目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国际营销调研、营销策划和产品销售的能力。既重视校内课堂教学,更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进行营销环境分析、营销调研和营销策划。其中,在2011年作品《关于广州番禺区中小型企业规模扩展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中,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的调研方法与数据分析工具,对番禺区食品、建材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其在规模扩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2012年作品《广州市十分钟加油站美容美发有限公司创业设计》是一家专门为面试者和上班族而设,提供快速理发、衣着整理、面试技巧等服务的“有限责任公司”,讲求“实用、便捷、实惠”,他们用最短的时间给面试者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整体形象,并在服务过程中鼓励面试者和提供面试技巧,提高面试成功的机率,具有“时效、量身打造”的特色的造型屋,强调标准化理念,创意十足。

虽然只是高职院校,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应适当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会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这些工具对中国经济进行实证研究。我们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国际结算”的研究性学习,最初,采取教师先布置研究专题,在实训课上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中文期刊网等网络学习工具检索相关专题资料,再由学习小组课后自行进行专题研究,撰写学术小论文,最后由学生学习小组做课堂展示研究成果(小论文)、师生共同评价的自主学习模式。近两年,则开始探索结合指导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在校生的挑战杯比赛,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2010级国际商务专业有三位在校生、2009级国际商务专业有一位毕业生,都在跟随“国际结算”的专任教师进行 “广州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战略研究”(2010年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的调研工作,通过师生共同调查研究的过程,不但使学生学到鲜活的知识,而且很好地将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学生顶岗实习调查报告的写作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备赛有机结合。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也是其将来面向市场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所必备的。

2 “三级平台+四轮驱动”的教学模式

基于实践导向的改革,最复杂的是课程的组织实施,因为它颠覆了过去按部就班的固定式课程安排体系,因此我们建设了适应“三级平台”实践教学的设施作为支撑。项目导向、仿真训练、顶岗实习是我们实施中颇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而参加全国各类大赛,则是检验我们培养效果的一个舞台,通过这四轮驱动,有效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2.1 搭建“三级平台”,支撑实践教学的落实 为适应第一步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需要,建设了外贸业务实训室、外贸单证操作实训室、国际货代实训室等实训设施,配置与工作场所业务场景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按照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

为适应第二步教学企业项目课程教学的需要,建设了能够开展真实业务的商务项目中心,把外贸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进学校,并以项目中心为平台通过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把这些产品和服务推向社会。广州市俊才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电话呼叫中心的项目就是商务项目中心开发,并由项目经理负责管理的。

为适应第三步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的需要,必须建立相对固定并能长期发挥作用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我们结合订单式培养,与本地外贸部门合作完成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确保半年顶岗实习达到毕业生的100%。

“三级平台”保证了实训室模拟实习、校内生产性实习和半年校外顶岗实习结合的实训体系的有机联合,而且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围绕着能力培养的核心,串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通用能力课和职业岗位能力课,使这三大模块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2.2 通过“四轮驱动”,保证职业能力的养成 项目驱动的实施模式,是工学结合在经管服务类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核心,我们的所有课程都渗透、应用了该教学模式。即无论课程内容是按照什么模式设计,是按照工作流程,还是按照工作岗位,或者按照职业能力,或者是按照项目划分,所有课程的实施都把流程中的每个步骤、岗位中的每个环节、能力中的每项技能、项目中的每个任务……按照项目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且整个过程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目标就要依序“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核心岗位技能,而且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情境模拟的仿真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模式,无论是国际贸易实务,还是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课等,我们都按照“工作流程”来设计课程。

应用这种模式的关键,就是打破传统的教材内容的框架,按照实际的业务动重组教学内容,围绕流程中的每个阶段任务组织实施教学,使教学过程“实战化”——学生从第一堂课开始就是完成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或者“营销任务”或者“报关任务”,一门实务课程变为一次生动的实践业务的行动,通过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流程、学会方法、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实现了“以实践工作流程为线索的教学模式”。同时,在去实际企业训练有难度的情况下,把贴近真实工作的软件引入教学,以这些软件为载体,导入相应的核心课程,实现了“真项目假做”的仿真训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场作业的实战模式,学生在三年中安排两次或以上顶岗实习,其中一次是在第四学期或暑假进行,最后一次是第六学期,是毕业前实习,要实习半年。

我们曾经担心:企业会给学院真实的项目吗?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为企业着想,企业对此是有积极性的。主要问题反倒是我们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并且大部分老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负责外部联系和指导项目的能力不足,因此为了保障项目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实施真实项目教学中有必要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那样设立类似“项目经理”的职位,专门负责真实的项目教学。从2011年底起,已配备了一名专任教师担任商务专业的项目经理。

大赛竞技的实战模式,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要想设计出一个产品,很难像工科有一个实际的东西产生,更多是研究报告或者调研报告等,而这些则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检验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把积极参与各个层次的大赛作为课改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挑战杯”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3 “三相结合+四化引领”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中,通过使用一体化教材、配套教学软件、配合使用网络课程,布置课后作业、课前预习等实现教、学、练三者结合。能否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纸质、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是影响项目教学的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对商务类专业丰富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和提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构建了 “教学设计工作化、理论内容任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实训内容实战化”(即“四化引领”)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理念。

3.1 “三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做”相结合。目前大多数课改试点高校没有适合项目教学的、自成体系的教材;项目教学中教材的选用随意性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是否能开发出具有高职特色的项目教学教材,是影响项目教学的效果的关键因素。已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3本项目教学的一体化教材,使用三年多,反响良好、销路突出,出版社准备近期修订后再版。

第二,“课上课下”相结合。我们依托网络教育技术手段,建成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代、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等网络课程,全部通过了学院网络课程验收。在使用网络课程配合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外贸业务工作的特点和我校教学资源的实际,例如,对于学习者来说,想让他们了解复杂多变的外贸个案,就需要网络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课上采用了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就要求学生课下配合使用网络课程中的案例库、观看网络视频自主学习以及开展专题研究后自主撰写论文等,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

第三,“校内校外”相结合。所谓“校内校外”结合,指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衔接与融通,保证“三维互渗”和“三步实训”落到实处。

3.2 “四化引领”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工作化”,即指一门课程的整体的教学安排、组织和规划。教学设计工作化的核心就是打破原有传统教材的框架,打破以往知识体系完整的束缚,从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出发,按照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或者工作项目来重组和序化课程内容,这是我们整个课改理念中最关键的一点。

“理论内容任务化”,即指在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转变思路,理论内容要转化为实务内容,通过把课程内容项目化或者任务化,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开展教学,使一门理论课程或者课程的理论部分转变为生动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实务教学”。

“岗位内容项目化”,即指对于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按照实际的业务活动或者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学生从第一堂课开始就是完成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或者“营销任务”或者“单证任务”。对于一些通过一体化教材中的模拟情景难以完成的实践训练,还在实训室里辅以教学软件的训练;同时注意把整个实训尽可能和职业标准对接起来,我们称之为“双证课程”。通过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流程、学会方法、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实训内容实战化”,即通过和企业实际项目的合作,把实训内容转化为实战过程,整个训练通常是让每个学生扮演未来岗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开始,完成一次综合的、完整的业务训练。像《国际商务沟通技能》的实训就在广州俊才公司的电话呼叫中心——生产性实训中心进行。如图3所示。

在生产性实训中心的顶岗实习,兼具了学生生产性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双重功能,既是教学场所,也是社会服务基地,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的项目课程既可以供学生学习,也可以供员工培训,既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连接企业和学校重要媒介。

4 主要结论

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多、课时长、与岗位结合度较差等问题。由于国际商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独立性较强,在单独一门理论课中设计教学项目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在传统教学中难免会偏于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比较差。

广州番职院国际商务专业重构“三维互渗+四级递进”的项目课程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较好实现了培养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能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的设置、到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等都围绕实践导向的“三相结合+四化引领”的教学理念,通过“三级平台+四轮驱动”把整个教学体系转化成一个“实战”训练的三年,推动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们开发的项目课程课程标准、项目设计方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编著出版的配合一体化教学的特色教材、创新的教学方法、三步实训模式等,应能系统解决项目教学中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实施等实际问题,其系统的开发模式和四年的实践经验应该能为文科类院校经济管理类其它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当然若从教学成本分析的角度考虑,推广新的课程模式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因为项目课程对师资素质、师资数量和教学设施等的要求都相对较高。如何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推广新模式的可行性,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75-79.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0-78.

[3]张宏博.基于职业成长重构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8):17-19.

[4]张莲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会计课程的理念与思路[J].会计之友,2010,(1)上:115-117.

篇8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双师型;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已逐渐成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一线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逐渐担当起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实践证明,我国高职教育是成功的。然而长时间以来,高职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成才,却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其原因是高职培养的学生往往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理论修养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就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情形。因此,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点,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成才两方面入手,探索运用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

一、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人类社会之所以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专业分工。不同的专业或岗位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备研发能力;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操作技能,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简单的动手能力。即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脑,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手,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既动手又动脑。因此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就业教育类型(每个人在就业之前接受的教育,在此特称之就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背景,仅仅强调动手操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中职学生要学会做。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

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动手操作的同时亦强调优化操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但会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会做得更好。因此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就业教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工?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和投入都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投入上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属于一种经验的过程性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步积累而成。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将一些经验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固化,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学生有亲自操练的机会,在操练过程中获取经验知识。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除了“教”与“学”之外,“做”是特别重要的环节。让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国内外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德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训每星期四天在企业实践,一天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践教学为主。

2.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产学研结合的涵义

“产”指产业,即行业和企业单位;“学”指高职学院;“研”是指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企业实践,其主体是产学合作的双方,即学校与企业。“产学”结合解决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动手实践的难题,“产研”结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是以产学结合共同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建设完备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要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条件。

(1)校外实训。在校内实训环节,为改变过去简单呆板的人机对话,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引入“角色扮演、过程模拟”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都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外贸公司见习生,老师成为外贸公司老员工,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学生扮演外贸公司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银行雇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角色,为一笔笔外贸单证业务的完成而努力工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入外贸各岗位,亲身体验,并在师傅的指导下适当动手操作,从而学到在课堂难以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实行产学研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应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能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能先做到,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外贸岗位从事实践性工作;同时聘请公司外贸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国际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合理组织实践教学

第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邀请公司业务骨干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外贸业务工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认识外贸业务实践。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第二,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往的校内实训环节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内实验和上机实训,大同小异,实为重复教学,不利学生技能提升;二是重缮制、轻流程,学生面对的是一张张单据和电脑,是呆板的人机对话,而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社会能力的提升。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使学生能在模拟外贸经营环境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反复模拟,从而加速提高学员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

第三,通过综合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技能。综合性实习是指学生参与到企业,在企业真实环境下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综合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协调沟通及创新能力。

目前,一般高职学校都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下企业锻炼,即顶岗实习,但由于一家外贸公司的岗位数较少,无法容纳整个班级的学生实习,因此,众多学生被安排在数家外贸公司实习,其实施的情况如何,难以监控。如何完善,大家见仁见智。一般采取师傅带徒弟,师傅对学生进行测评等办法解决。

第四,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在毕业之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期三至四个月,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发生角色的转换,成为公司的一名准员工。此时,学生接受学校和公司的双层领导,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辅导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毕业设计。选择有实际价值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提出设计方案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专业操作技能。

篇9

国际贸易实务分层教学有效地弥补了职中生源差、层次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学目标的不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普遍提高。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1.学生素质、层次分析

经过招生制度的层层筛选,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都是未能进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后进生。又受普高扩招的影响,目前职高生源的数量与质量都急剧下降,因此近年来我校的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另外,职高学生普遍厌学,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没有信心。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要求分层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职中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一门专门讲授国际货物买卖理论和业务的课程。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合约履行规则等,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它不仅涉及交易双方当事人,还涉及商检、保险、海关等环节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其交易流程和有关单据,而且还须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又是一项个别性很强的工作流程。每一个国际贸易业务又都具有很鲜明的独特性,没有现成的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切都将根据具体个案情况的变化而处在动态变化中。国际贸易实务又是数额巨大的交易,一旦稍有差池就会带来巨额损失。这就决定了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因课施变,因人施教,注重在个别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另外,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学时分配为40学时左右,也就是每周四节课。在这四节课中,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整个课堂对学生而言完全是语言的输入过程,学生自己内化的时间很少,做作业是输出的唯一途径。

因此,现急需优化职中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与实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促进职中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走向科学化。根据学生实际和职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特殊性,实施“层次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态度、智力及学习潜能等方面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见表1)。然后把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若干小组,并设 A 层次的学生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B和C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负责他们作业的监督和检查、课文的背诵、疑问的解答等,每组再从B、C组选出一名学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但这样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发展情况随时调整。这样分层设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水平就会大幅提高。

2.教学目标分层

为了增强学生学好国际贸易实务的信心,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笔者给他们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见表1)。对各层学生的指导思想是:A层――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B层――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做到二激一防(激l兴趣,激发进步,防止分化)。C层――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做到一找三跟踪(即找优生辅导,做好作业记录跟踪,单元测试跟踪,课后辅导检查跟踪)。

3.教学过程分层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基础制定分层目标,将各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了解);②领会(理解);③简单应用(初步掌握);④综合应用(基本掌握);⑤较灵活地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同的:A层学生要求达到层A层①-⑤;B层①-④;C层①-③。

4.教学方法的分层

分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调动。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规律,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让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A层不会觉得内容过于简单而厌烦。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自然、无缝。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正确处理好“合层”与“分层”的关系,从教师引入课题的“合”,到学生剖析题材的“分”,再到师生一起总结课题的“合”,都要体现出精讲善练,内容安排恰到好处。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可以根据以下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见表2)。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对于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练习的难易程度和量的掌握要恰当,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题型则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所布置的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测验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分层教学要求我们不能用同样的要求及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考核原则是:试题的难度必须适合多数学生的水平,即7:2:1。基础题约占70%,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约占20%,A、B层学生做;拔高题约占10%,这种题型有较大的难度,供A层的学生做。当然,学生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这样A、B、C层学生都有自己施展才能的空间。每次测验后,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上升一个层次,而退步的学生则降到下一个层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英语技能的提高等,让他们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兴趣及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鼓励他们向A层学生靠拢;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总之通过对作业、课堂学习、测试等的评价,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情趣及热情,保证分层教学实施效果。

三、分层教学实施效果及分析

分层教学实施了一个学期。实施分层教学后,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兴趣及信心,听课情况及作业完成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大幅度增强

通^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及难度做调整,使他们感觉到学习也不是太难。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及讲解,并且可以反复地讲解,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多了,各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所提高,尤其是B层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兴趣及信心均倍增。

2.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实施分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经过一学期的分层教学,学生在期末测试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优秀率由15%上升到35%,不及格率由40%下降到5%。A、B层学生增加,C层学生大幅度减少。

3.强化了学生的管理工作

实施分层教学后,课堂纪律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上课时教师不用再强调纪律,学生开小差、讲话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上专业课变得积极了。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篇10

[关键词] 职业资格;实践教学;国际经贸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59-02

一、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外贸人才的需求。但根据市场考察,目前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新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达到企业要求的实践业务能力,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持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能力证书。

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虽然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实务操作经验的欠缺是择业竞争的弱项。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实习,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实务的机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客观评价和确定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否达到职业要求,并由国家实施职业准入的制度,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外贸行业热门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用人企业可以通过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判断人才的实际从业能力。因此,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一块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对于教学型的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要适应外贸人才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必须把实践教学和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作为本科院校,还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不可能像职业技术院校那样直接把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独立设课,全部纳入正常教学内容。因此,必须探索如何在现行课程体系下,通过研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相关度,设计课内课外实践教学与相关考试标准相衔接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提升学生总体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执业能力。

二、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

通过对部分外贸类企业的实地调查和广泛的资料收集可知,未来几年内,外贸类企业对多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而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其次是跟单员和单证员,然后才是报关报检、货代等。但由于报关员和报检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对持有报关员证和报检员证的求职者非常看重。另外,外贸业务的特点也决定了企业对外语证书和外语能力要求很高。因此,目前能得到企业认可、需求较大的外贸类证书考试有以下几种: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等。英语类最重要的证书考试是四、六级,其次与本专业联系较紧密的为BEC商务英语考试。

贸易类专业学生在就业目标上,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在校期间,应一方面争取考下报关报检证和外语能力证书,另一方面,学习积累其他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单证、跟单方面,可以作为将来工作的起步内容。当逐步熟悉整体业务后,再更好地承担外销员工作。

(二)衔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应筛选出主要外贸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设计与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实施方案,并在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中加以落实。

1.国际商务单证员

单证员可作为外贸行业的入门证书。其大多数考试内容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衔接,因此,课内有针对性的指导至关重要,课后再对课内涉及较少部分辅以授课老师集中辅导、布置训练,可以保证较高的通过率。还可通过相关技能竞赛和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模拟等强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单证操作技能不断提高。

2.报关员和报检员

报关和报检证属于相应岗位的必备上岗证书,因此应加强考试引导和督促。

报关员考试部分内容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模拟》有衔接,授课时老师应适当加深和拓展,提醒学生注意;报检员考试与课内衔接的只有国际贸易知识部分,其余只能通过课外实践学习。对于这两类考试,比较适合的课外实践引导方式包括:组织专门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授课,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方向;建立课外备考学习组织和制度;由通过考试的学生总结备考经验加以传授;组织学生到海关、商检部门和报检单位社会实践,或请报关、报检业务人员到校讲解,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习。

3.跟单员和国际货运从业人员

由于报关员考试难度很大,通过率极低,因此,一些同学把精力转向跟单和货代考试。跟单考试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模拟》、《商务英文写作》等课程有衔接;货代考试主要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有衔接。相关课程涉及到考试内容时,老师应格外提醒,这样,即使不能参加考试的同学也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了解掌握相关从业知识。此外,还应适当安排诸如工厂跟单实习、集装箱堆场参观、货代公司业务人员讲解答疑等实践活动,增加跟单、货代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感性认识,培养相关技能。

4.外销员

外销员考试内容涉及面广,与9门专业课衔接,其大多数考试内容和各专业课正常授课内容相吻合,因此,老师在正常授课中就可以进行指导,同时增加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比重,真正提高学生在外销工作方面的实践技能。例如,《国际市场营销》与外销员的主要工作紧密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可采取老师布置营销任务,学生上网完成的开放式考核;外语能力对于外销工作至关重要,相关的《英语口语交际》、《商务谈判》等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和考核都要通过学生演讲、谈判等形式,突出指导学生实践的主旨;其他相关专业课也都应重视与外销工作技能相关的实践教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商法》注重实际案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汇兑与结算》注重业务案例和操作技能;《进出口业务模拟》强调综合业务实训,并以全程式考核方式突出操作性、实践性。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和专业竞赛,以及大三暑假安排外销工作实习,都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和校外实践中不断训练外销员的工作技能。

5.剑桥商务英语(BEC)

BEC考试衔接的课程主要是专业英语,包括《英语口语交际》、《商务英文写作》、《商务谈判》等。教师在授课中涉及的口语、写作要尽量贴近BEC商务内容,授课形式注重实践性;课后布置商务方面的阅读;口语和写作考试适当模拟BEC考试形式;教师还应积极鼓励课后小组式口语练习,由老师分组或自愿组合,参照BEC口语考试真题,每天固定时间、固定搭档练习,课堂抽查。此外,还可通过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通过经验交流,掌握复习考试以及提高英语交流能力的方法。

在制定衔接方案时,一定要把每类考试的详细内容和对应专业课的授课内容一一对应,这样有利于在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时能够适时注意。最后要对以上的衔接内容和方式做成汇总表,并把在校期间参加考试的时间和顺序做出合理安排,推荐给学生参考。

(三)通过反馈机制验证实践效果、完善教学

定期对在校学生考取各类证书情况进行统计汇总,通过收集调查反馈表、实地调查了解、电子邮件、电话、网上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考取证书或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反馈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需求信息,对反馈结果形成总结或报告,以此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张美华:以职业资格标准推进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三、应用效果

(一)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

通过调查用人企业需求、确定有价值的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考试、详细分析考试内容、明确岗位能力,使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更有针对性。

(二)学生获得有效指导,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对学生的宣传指导,使学生不再盲目,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更有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把这种外在引导和激励与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有意识地逐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三)学生外语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宣传引导,可使学生对外语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视,认识到它是贸易人才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从而积极参加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四)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断提升

虽然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展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如果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无疑会使学生在应聘时增加筹码。经过实践教学与相关考试的有效衔接,无疑可使考试通过率获得提升。

(五)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

学生在应聘时,用人企业除了关注学历、学校、专业之外,一是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格证书和外语证书;二是通过面试、测试等方式,直接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经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除了能提供一定证书之外,在信用证审核、专业问题、外语对话等面试中,优势突出。

[参考文献]

[1]陈竹君,罗胜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企业,2009(5).

[2]孙康.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8).

[3]曹康.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