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含义

篇1

关键词: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研究

一、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进行科学评估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新疆地处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61%。民族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已从中小学下延到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开始构成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截至2006年12月,仅新疆全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班在读学生数已超过14万人。新疆中小学“汉语”教材编写出版工作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新编普通班中小学汉语教材、双语班中小学汉语教材、内高班、内初班汉语教材、以及大量汉语教辅材料都是近十年左右开发出版的。这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施,对少数民族基础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2004——2005年新疆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双语实验班《汉语》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写的。自使用以来,大家反映较好。一是词语量与新课程要求相符;二是课文内容较新,突出了科普知识,引导学生增强了科技意识以适应“双语”教学班教学的需要。但目前仍然存在教材单一,选用随意性大,品种少,还有使用多年至今未做修订,教材编写理念及体例落后,与新的汉语课程标准不相符合的问题。如目前大约有70%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是新疆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这套教材汉字、词语学习远低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辅材料较少。而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塔城和伊宁等县(市)以上的民族小学双语教学班还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大量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新疆中小学汉语教学已呈现“一纲多本”、教法各异的情况。中小学汉语教材已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汉语教学没有适用教材问题较为突出,大家急切期待着新一代中小学汉语教材的诞生。

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及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新的突出的矛盾。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汉语教材虽然是在汉语教学法和教材编写理论的指导下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但教材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与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生源水平、地区差别等因素。而解决这一差异的根本途径包括:一是针对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对现有的市场教材做客观有效的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做认真地筛选。二是针对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现状,研究建立一套客观的教材评估标准,能明确地指出优秀教材的长处所在,今后如何发扬,并扬长避短,然后经过反复不断的修改,出类拔萃,必定能提高教材质量,出现精品教材。有了客观的评估标准,也可以说就有了教材编写的指南,人们可以据此力争编出符合语言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较为理想的教材。这样,必定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与《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加符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中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从而为教学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如何建立科学、客观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标准

教材是学习者的基本工具。研究发现98%的课堂指导来自教材而非教师。90%的学生课后作业也是由教材来指导的(Suarez。2001)。因此教材评估无论对教还是学都是极为重要的。而教材评估会涉及到很多比较因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如果只是依据一些调查,以一些量化指标为一部教材打分定论,评出优良差,那就失去了教材评估本身的意义。教材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搞教材评选,而是为了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指出教材改进的主导方向。任何教材评估不仅基于某种语言学理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评估也应该以国内外教材评估的基本原则为指导,立足于新疆民族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参照国内外教材评估理论,建立科学客观的、操作简便的评估标准。依据制定的标准来分析,才能评出令人信服的结果。

1.

确定参照的评估理论

Hutchinson 和 Waters认为:“评估教材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对照过程。评估者应首先列出某一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对教材的要求,这可称之为‘自身需求分析’,同时列出某一候选教科书的特点,也就是‘客观对象分析’,然后两相对照,作出评估”。他们还认为:“教材评估从本质上是一个直接的、分析的配对过程,即将需求与可能的解决方法配对。”英国语言学家哈默(Harmer)曾经说过,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

可见,达到教学目的和满足学习者需求,是评估的两大主要内容。然而要对教材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应该有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周雪林(1996)认为教材的评估标准应涉及以下六个方面。(1)教材与教学理论的关系;(2)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3)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4)教材练习的设计问题;(5)教材的选材问题;(6)教辅材料的配套问题。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比较适用于教材评估的原则。

在学习国内外主要教材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各学科的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材,在具体内容上是存在差别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不仅应以教材评估理论为指导,而且应该符合新疆民族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

2.

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特点

我们总习惯用一个大纲、一个课程标准、一本教材来统领汉语教学,最终也用一张同样的试卷来评价自己的汉语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南北疆之间、城乡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是与汉语言环境、汉语教师整体素质,甚至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而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约占全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总数的70%,在汉语教学上教什么,怎么教,究竟让农牧区的大多数学生获得怎样的汉语能力,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程度高、汉语言环境差、教学理念落后、方法单一、汉语师资力量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牧区民族中小学,不能一味地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使用一样的教材,执行一样的课标和教学计划,这是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在我们的教材评估中,要充分认识及考虑到,基础教学阶段的汉语教学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达标要求,编写多层次的教材,从实际出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我们扎扎实实提高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制定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相关内容

教材评估首先要确定评估的对象和目的,然后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依据评估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最后做出评估结果或评估分值。评估标准的制定是教材评估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效果和信誉。在前面的章节中,已论述每一条标准都不应是随意的,而应该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

1.

评估的对象及范围

新疆目前大约70%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使用的是1998年新疆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汉语》教材。这套教材小学部分原是以三年级为起点,按一学年一册编写,到高三年级共编写了10册。2003年以后又在一、二年级补编了汉语口语教材四册。另外,大约有15%的双语实验班和5%的普通班学生使用的是2004——2005年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双语实验班《汉语》教材。这套教材全套共22册。

根据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笔者认为,以上两套教材具有代表性,可从中各选出一册作为评估对象。如小学《汉语》第二册、初中《汉语》第二册;双语教学班小学二年级《汉语》(上)、双语教学班初中一年级《汉语》(下)。

新疆南北疆、城镇和牧区差别很大。所以,评估使用教材的范围一定要全面和具有代表性。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评估范围可选择克拉玛依市、伊犁州霍城县、东疆昌吉州东三县、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南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和洛甫县,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及巴州库尔勒市。

2.评估人和评估方法

制定教材评估标准的人即应参与教材的评估。因为评估标准的制定离不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也离不开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教材编写出版经验的人来做基础。教材评估人应该包括各层次从事双语教学研究和双语理论研究的专家、多年从事少数民族基础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编写、管理、出版专家,以及其他领域教材研究的专家。

评估标准对教材评估所采用的方法是定性法和定量法。但在评估中,可根据评估目的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方法。无论选用何种方法,恰当性是最重要的准则。

3. 制定评估标准的原则

教材评估标准的原则,李泉(2006)认为,如果允许借用语言测试的概念来说明的话,可以把“信度”和“效度”做教材评估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教材评估的信度,是指评估是否公正而客观地反映了被评估教材的实际表现,也就是评估的结论或分值对被评估教材而言的可靠程度;所谓教材的评估效度,是指评估的内容是否就是教材评估所应考察的内容,也就是说评估的各项指标——评估标准体系及其具体的评估结论或分值,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评估工作的目的所在。

4. 评估标准所涉及的内容

结合相关理论和新疆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本文把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评估标准所设计到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授予对象和教师4个方面。

(1) 教材对教学环境的适应性

社会条件决定着语言的供应和各种各样的机会(Spolsky,2001)。为了满足汉语作为一种交流的主要手段,一本合适的教材必须既要适合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也要适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堂教学环境。这一事实决定了教材所选的内容是否涉及各种各样的语言交际功能,是否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真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2)教材与教学目标的符合性

汉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从学前教育开始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合格的“民汉兼通”人才。这就要求汉语教学集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提高使用能力三者为一体。然而研究发现,有待提高的新疆南北疆农牧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汉语初级水平的语言加工和认知过程非常有限,通常是较低水平的词汇加工,但是新疆城区经济水平较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较高级水平的语言加工和认知过程都较好,能对较高水平的句法和语义进行加工,并且其汉语文化知识相对丰富。所以一本合适的教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情况来满足上述三个目标(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提高使用能力),并且是否设计了适当的练习和训练活动,练习和训练的组织形式是否多样化,能否激发教学授予对象的参与和兴趣,使其熟悉汉语语言的规律,培养学习策略。

(3)教材对教学授予对象的适应性

Widdowson(2002)指出:“有效的语言教学必须与自然过程一致而非抵触,必须促进学习进程而非阻碍学习进程。教师和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很明显,教材应服务于教学授予对象,因此教学授予对象应该作为评估教材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虑其因素时,还需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在课堂上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应当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所辅助,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某种僵硬的“方法”。汉语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相对熟悉的语言项目逐渐过渡到较难的,所以教材设计的循序渐进性,清晰性和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讨论话题的趣味性,练习的数量和质量都应考虑在内。教材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并逐步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教材本身不应该硬性地强加给学习者某种学习方法。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鼓励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4)教材对教师的有益性

在任何一个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都需认真对待,因为他们是教学授予对象的指导者和教材价值的决策者。目前,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存在一些问题,如汉语语言不规范、发音不标准、表达能力弱、课堂教师使用汉语的强度不够等等。所以,如果教材设计者考虑到教学者的多样性,那么教材就能够促进教学。

教师如同授予对象一样,具有多样性,有各自的需要。教材需要向他们提供充足、恰当的指导材料(Williams,1983),来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如不同的受教育背景、职业经验和教学信念。所以教材是否配有详细的教师用书和辅助材料应作为评估标准之一。

以上四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教材评估提供最基本的考虑因素,但是由于每一部分都有多样性和具体的评估细则,本文无法详细列出。随着电脑技术和语料库的介入,可以更客观地评估代表性教材的一些数据,尤其是词汇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可以和大纲或其他教学要求进行参照对比,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词汇的覆盖范围、生词的密度比、生词的复现次数等。这些都可以补充和扩展教材的评估标准,同时必将对将来的教材编写产生影响。

四、结论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之一。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质量直接影响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质量。贯彻实施《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也是教材的选用。因此,分析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现状,构建科学而操作简便的评估标准是顺应当前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泉.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 钱瑗. 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 外语界,1995,(1).

[4] 周雪林. 浅谈外语教材评估[J]. 外语界,1996,(2).

[5] 高凌飚. 基础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 许朝阳等. 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模式[J]. 河北大学学报,2007,(3).

篇2

【关键词】 专题;变式;性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解题”,可是我们以前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都采取题海战术,结果老师、学生都被题海拖得筋疲力尽,效果不理想. 如何摆脱题海,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尝试使用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的交替使用. 专题教学就是专题讲授和专题训练,一个章节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题.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本文以《反比例函数性质》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首先把《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节设计五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专题二、反比例图像位置的影响,专题三、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和交点坐标,专题四、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专题五、面积不变性.

心得1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分析 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设计”里凝聚着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念和追求,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设计”使课堂时时处于自我流动、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设计”的课堂始终充满悬念,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篇3

    摘要:

    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里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基本含义

    答: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谓的教育心理学化:第一,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里活动和心里发展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第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里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第四,裴斯泰洛齐认为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门学科,勤思考研特地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您提供梳理和分析,移动端看网页的同学(手机访问和ipad等设备),以下免费资料申请功能、报考成功率测试功能会不正常,大家直接点击显示屏幕下方的粉红工具条,【咨询答疑】或【资料申请】,我们做到留言必回,和pc端访问的同学一样给予满意的答复。

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0

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教育教学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本文就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较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展开研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可参考依据。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潜能是通过自我实现的,而并非教育作用使然。因此,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较安全、充满人情味与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使原有的潜能得以激发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被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主要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教学指导,而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思维的开发者。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提高,因此启发式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学习与消化学生认为的一切有趣的、需要的知识。也要启发学生将其启发性和主动性作为学习的动力,有机地将自身学习愿望、目的、兴趣等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习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协作者及促进者。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重视的内容是对学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要发自内心地给予爱护,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个性以及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及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上,尽量将语言生动化、有趣化。有教育学家认为,丰富有趣、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授知识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结束后学生还意犹未尽,此时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课下寻求答案,让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人们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后,就会被这个问题牢牢地吸引,不知不觉便给予高度的关注,想方设法寻求答案。心理学家指出,在学习中没有愉快的心情,学习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沉重的负担。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随处得到成就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就会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也会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如语文教学中,教师单一讲解课文中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时日一长,学生会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倦感,认为中国人都会汉语,懂不懂文章内涵没有多大影响。这样一来,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艺术美,学生便无法体会,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教师可以在课文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此相关的文学故事或者作者事迹等作为吸引学生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对相关文学语句的含义进行提问,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不限制学生在其中举出其他典型例子作为补充,对于表现较出色的同学要表扬,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一门心思想把它学好,激发较强的求知欲,会表现出一种必须要把所学内容理解透彻且必须要将其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就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成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堂的引入是基础,教学是关键环节。较好的引入能够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较为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的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将课本里的知识不知不觉地记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方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上要经常启发学生开口、动脑、动手,从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案,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个人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器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授知识的效果。同时,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情感投资”,在课堂中甚至生活中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给予必要的关注与关心,使学生感受到被接受感以及归属感,感觉来到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学生容易爱屋及乌,因而会对教师所教科目产生兴趣,会更加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 小结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们学习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保持快乐的心情去学习。通过在课堂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且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有利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健康、科学、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小伟.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J].中国外资,2012,5(53):58-60.

[2]章崇会,姒刚彦.应用运动心理学从业者训练与督导[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23(9):52-54.

篇5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高职院校 英语课堂教学 应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状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英语教学是双边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英语语教学法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体系,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及现在的交际法等,这些都与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盛行有关。究竟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对某理论的偏好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教学目的域外还要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大脑中语言习得机置处于活跃期,他们学习母语完全靠直接的模仿。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语言习得”。而成年人的语言习得机置已大大衰退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纯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过实际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们的智力发达,思维能力成熟,意志坚强。他们借助于这些条件学习语言(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接受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说的不同群体人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就可以自觉地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象多为成年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视语言规则学习、重视语言分析对比的语法翻译法,而在稍后的听、说技能训练中再更多地采用强调模仿的直接法和强调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际法。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学法教好每一堂课,使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时,常常听到人们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学效果好,人们通常说教学方法如何地适当,教学手段如何地先进,教材是怎样地适用。反之亦然。这里,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诚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条件最终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严格要求,倡导刻苦学习精神,可以促进学习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学习外语目的时,有的学生说是受制于父母的压力,还有学生说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狭隘的学习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必要的毅力。对这部分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其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从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来教育他们,从提高个人技能、增强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力等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启发他们。他们一旦明白了外语学习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学习动机就会明显增强。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也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

在过去几年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始终处于较佳状态。老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与这些班的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3.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即能用该语言完成社会所需的各项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基础,还依赖于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具备了语言基本功还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也可以说,语言知识是基础,还必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可见,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中又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大纲》强调的读、听、写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人们进行阅读一般以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另一种是借助于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排除歧义而达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上述两种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可见,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

(2)英语听的能力的训练。听是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力的对象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语流。对此,即使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听音的载体不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动态的语言信号;语流连续不断,稍纵即逝,使得在阅读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时也无济于事。训练英语听力,首先要练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词两个基本功。另外,听时要求用英语思维,让信号直接在大脑中产生意义。

(3)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果说要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那么写文章就更难了。“写”是借助于文字符号正确的排列来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目的。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造句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还要求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显然,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貌似复杂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内在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出来,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强调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项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大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态度、刻苦性、钻研精神、信心和心态等含义。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说,天资聪慧、听觉辨音能力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中都会取得好成绩。反之,他们学习则比较吃力,进步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承认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诸如个人的努力、成长环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成绩顶尖的学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学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关。先天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弥补,最终可以赶上甚至超过所谓智商占优的学生。在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钻研精神,保持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态度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助效应。一个学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与学生相处之间度过的。因此,如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仅可以视为对教学活动的补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但是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厌学”变成“要学”。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和练习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

5.结语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生源在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扩大招生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加大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练习,妥善地处理各种看似繁杂的问题。倘若教师能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可以驾轻就熟地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便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篇6

预习不仅仅是对学生,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积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高中数学教学任务。首先,学生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过后课堂学习的效果才更好,同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课后作业的完成才能更好。在预习时也要掌握合适的方式与方式法,可以使用联想式的预习方法,以使得各方面的知识能关联成一个整体。比如,在预习“两条直线的夹角”的知识点时,就可以联想一下角、直线的定义,三角、夹角之类的公式等,并对其中已经忘记或是模糊不清的概念再次进行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也为课堂上对“两条直线的夹角”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教师的预习。主要是指的教师应吃透课本的知识点,特别是新课改中新增的重点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比如,新课改中对新增内容有“了解、掌握、理解”等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理解这些要求所代表的含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二、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技能储备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技能储备是指教师应不断增强自己在新课改下的各项专业技能。不仅包含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专业知识,而且应当有将这些专业知识与实际授课相结合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理的研究并未引起重视,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育心理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充分重视。其次,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传统教学研究中,并未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课题存在,但在新课改下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依然有待提高,有研究数据表明只有不到30%的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而能将信息化技术与高中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授课的教师则更少。这说明在新课改逐步深入的发展趋势下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应当成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三、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高中数学的许多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与复杂,对于学生的理解会构成很大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课堂讲授立体几何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使用手工立体模型或是3D软件进行立体的模拟,以利于学生对于立体几何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学业不良;成绩缺憾;学习失能;学术话语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139-04

“学业不良”这一概念是1983年由钟启泉等人引入中国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随后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诚如刘晓陵等人所指出的:如何认识和怎样改善学业不良是中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充满挑战和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该领域目前仍然处于概念混乱和理论不统一的局面。虽然学界对此作了不少回顾和反思,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话语做出更加清晰的科学厘定。事实上,从国内大量有关学业不良的文献中不难看出,“学业不良”对应了国际文献中的若干英文概念,其中最常见的是learning disabilities(学习失能),learning difficulties(学习困难)和low achieve-ment(成绩低下)。此外,钟启泉和沈烈敏也认为,与学业不良对应的英文概念是underachieve-ment。不同于其他几个概念,underachievement并没有直接相对的中文翻译。目前,有关undera-chievement的国内文献相对鲜见,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考证underachievement的词源和概念出发,从廓清话语的角度来解决目前“学业不良”概念混乱不清的问题。

一、“学业不良”概念的困惑

“学业不良”这一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综合相关文献,它应该是一个舶来语。虽然不少文献都给出了学业不良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常有自相矛盾之处。如俞国良认为,被普遍接受的学业不良的定义是哈米尔主持的美国学业不良联合会(N CJLD)在1981年提出的:“学业不良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的是由不同的症状组成的一组功能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能力方面的获得和运用困难”。事实上,这里的学业不良所表达的意思是learning disabilities,也就是“学习失能”,这是美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奠基人科尔克(Kirk)在1963年首次正式提出的概念。关于学业不良,还有所谓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之说。当前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学业不良的绝对性概念,即将学业不良界定为: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显然这个定义和上面的定义是不同的,因为它排除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困难和障碍,而是强调其成绩比可比群体低。所谓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学习成就与其智力潜力的差距,这其实就是欧美学界一般所说的un-derachievement。沈烈敏认为,智力与成绩差异的置信区标准值为9.94,大于此值者可诊断为相对性学业不良者。但这个标准也是值得商榷的。

而以徐芬为代表的特殊教育专家则指出,“学业不良学生”是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某种知识技能的及格水平的学生。这个概念的实质是“学习困难”。因此,目前“学业不良”同时表示学习困难、学习失能、成绩低下,以及underachievement的意思,然而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中“学习困难”和“学习失能”是关于特殊教育的,更多是指学生学习功能性的障碍,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专用性。而“成绩低下”则是指学生没有功能障碍,但其成绩与同年级群体相比显著较低。undera-chievement则表示学习成就和智力潜力之间的明显差距。后两者主要针对一般学生群体。显然将这4个概念用“学业不良”来表达很容易产生歧义,这是造成“学业不良”概念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钟启泉和沈烈张应将underachievement译为“学业不良”,沈烈敏还特别指出,我国对学业不良者的限定是否更适宜采用underachiever,而不宜用学习失能,然而遗憾的是,有关讨论并没有在国内学界进行下去,我国对“学业不良”的学术探讨还是集中于学习困难、学习失能或智力功能正常学生的成绩低下(即所谓“差生”)问题,而缺少对undera-chievement系统准确的介绍和对相关国际文献的研究。

二、Underachievement:相对性涵义的学业不良

Underachievement是欧美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un-derachievement一词最早出现在1951年。它由词缀under-和achievement(成绩;成就)两部分组成,这里under并不是low(低)的意思,它作为前缀应理解为not enough(不够),因此underachievement并非low achievement(“低成就”或“低学力”),而是“成绩或成就不够,不充分”。权威英语字典将un-derachievement定义为:“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预计的水平要低,尤其在学术方面。”这一定义表明,underachievement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是基于“预期”和“潜力”而言的。同时,由于undera-chievement一般用来指代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预计的水平要低,因此该问题并不只局限于低成绩人群,而是可以出现在各种成绩水平的学习群体当中。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underachievement涉及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学论、测试学和学校效能等内容,尤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在西方相关的研究文献颇丰。国际学界普遍认为,不同于“成绩低下”,underachievement是一种低于预测或期待结果的成绩,“没有实现的学习潜力”(unfulfilled academ-ic potential)被看成是该理念的核心。但是这种预测或期待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以及预期和实际结果相差多少才算是underachievement即判断它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才是讨论的焦点所在。

西方学者主要从两个视角来界定underachieve-ment。一是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将具有underachieve-ment的人看成是那些认知能力测试的结果要明显高于其学业成绩的个体,比如,美国教育界高度重视智力超常学生的underachievement。二是从社会学视角,将其看成是那些学业成绩低于某一个选定参考组的学生群,比如英国教育界一直高度重视男生(特别是白人男生),以及美国教育界所关注的黑人学生的underachievement问题。美国学者瑞斯(Reis)和麦克治(McCoach)对underachievement所做的定义被北美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广泛接受:“underachieve-ment是指某一学生的预期成绩(基于其智力认知水平)和实际成绩(考试成绩或者老师评估成绩)之间所存在的严重差异。”这一定义可以用来识别各种学业水平的underachievement,不仅包括成绩低,也包括成绩中等甚至较高的学生。因此,underachievement可以理解为国内学界所讲的相对含义的学术不良,也就是学生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距。

Underachievement之所以成为西方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因为它会直接对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在其学业成绩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可能会影响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轨迹。而此类情况的大量出现对整个国家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会造成一个“underachieving”国家和“underachieving”社会,也就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潜力未能有效发挥出来。因此,欧美政府高度重视underachievement问题,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来减少此类现象的出现。

综上,underachievement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差异,在英美学界是重要的独立学术话语和概念,而且它并不专门涉及特殊教育,也不能与“学习失能”或“学习困难”互换使用。相比较而言,国内教育研究和实践更加重视绝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对underachievement所表示的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重视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更多关注的是“成绩不好”的“差生”,而对“成绩不理想”的一般学生则重视不够。要改善这种情况,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用独立的学术话语来命名这些“相对学业不良者”(undera-chievers),以便更有力地开展相关讨论和研究。

三、用“成绩缺憾”表达相对涵义的“学业不良”

不同于“学习困难”或“学习失能”,在中文语汇里很难找到对“underachievement”直接贴切的翻译,故将其表述为“相对性的学业不良”。钟启泉认为,underachiever指学习成绩未能达到与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生总称,而他又将这批学生称为“差生”,但是这两者的含义显然不能等同,即前者未必是所谓的“差生”。2006年,跨文化研究学者周黎明提出,中国新一代青少年逐渐开始接受巴特·辛普森(著名美国卡通人物,非常聪明调皮,但不爱学习)这样的underachiever,并越来越多地将其作为榜样去模仿。他认为,中国学生在童年经历的考试不断,并常被要求去崇拜那些多数并非其年龄段的成功典型,这可能是会起反作用的——不少青少年认为人们高估了靠刻苦来获得成绩突破(overachieve-ment,即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的这种传统成功模式,相反他们可能会把“英雄”看成是那些有意选择underachievement的人。确实,学生的学习潜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正呈上升趋势,其中很多学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或“学业不良”学生。同时,这种相对性的学业不良也日益得到众多老师、家长、教育家和社会的重视,人们通常用诸如“这个学生挺聪明,但是成绩不理想”,或者“这个学生可以学得更好”这样的话语来描述该问题。虽然“相对性的学业不良”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该含义,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独立性,表达也并不是很清晰,在国内多限于学术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讨论,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将其作为一个普遍问题。这不利于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学一线人员对该问题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因此,对underachievement这一现象做深入探讨和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更贴切的独立中文概念和话语来表达它。根据海外相关研究经验及多年中英文学术话语的体验,这里笔者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学业不良”的表达——“成绩缺憾”。“成绩缺憾”清楚地传达出了underachieve-ment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学习者未能取得其应取得的成绩”。“缺憾”一词本身就不同于“不良”,而强调“不足”,更能体现出underachievement所表达的一种遗憾的意味,同时也比“不良”更具有“希望学习主体能弥补缺憾”的意蕴。

笔者与西安市区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初二和高二共13名中青年教师按年级进行了相关座谈,结果发现老师们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话语并不了解。其中只有3位老师表示似乎听说过“学业不良”这个概念,并认为就是“学业不好”的意思。这3位老师中有一位还觉得该表达有“不务正业”的含义,另一位则感觉“学业不良”好像应该比“学习成绩差”还要好一些,但即使是这些老师也没有在教研活动中使用过“学业不良”这一话语。此外,没有老师听说过“相对学业不良”的概念和提法。在座谈中,笔者还调查了教师们对用“成绩缺憾”来表达相对性“学业不良”的意见,13名教师均认可“成绩缺憾”这一提法,认为它更偏向中性涵义,而且也能清楚地表达“学生取得的成绩比其潜力或所预计的水平要低”这一意蕴,使用起来也较为自然。不过,他们也提出underachievement在不同语境下也可以有不同的中文表达。在面对学生时,可能更适合使用“成绩不理想”或“明显低于预期的成绩”,这样对学生会有更多的正面心理暗示;在制定教育政策,教师之间交流和进行教育研究时,显然“成绩缺憾”可以作为“成绩不理想”的正式提法和学术话语使用。

四、厘清“学业不良”概念的意义

篇8

【关键词】问题;问题解决;影响因素;培养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问题,问题是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心理学家对“问题”的表述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多数人比较赞同西蒙和纽厄尔的观点,如下:

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一般有三部分组成:①条件;②目标;③障碍。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由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不是简单地通过知觉或回忆就能实现的,其间是存在障碍的,需要进行思维活动。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1.安德森关于问题解决的观点

任何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它包含三成含义:①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是有目标的,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②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包含一系列的心里步骤。③认知操作,问题解决必须进行认知操作。

2.其他心理学家的观点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3.问题解决的共同特征

问题种类繁多,问题解决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同,但问题解决由诸多共同的基本的特征:①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②问题具有目的性。③问题解决包含着一系列运算。④问题解决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也可以说是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有目的的系列运算。

二、问题解决的理论

(一)问题解决的早期观点

1.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他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试误,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一些问题的解决,但他认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过程是盲目的,忽略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2.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格式塔理论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便体现于问题解决领域,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是科勒(1913~1917)年在西班牙通过对黑猩猩的大量学习实验提出的。他的基本观点是:①问题解决的实质在于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②问题解决时通过顿悟实现的。③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二)问题解决的现代观点

信息加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观点:“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如杜威的问题解决五阶段、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的四阶段等等。

(一)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一个著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于1910年根据自己的大量实验和逻辑分析提出的,他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含五个阶段:

(1)暗示:感受到问题的存在,问题解决者在主观上意识到他所面临的问题,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感或对困难的意识状态。

(2)诊断: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问题,考虑到它和其他问题之间的各种关系,明确问题解决的已知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及要填补的空间问题。

(3)假设:在分析问题空间的基础上,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其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提出各种问题解决的可行方案,形成假设。

(4)推断:对问题解决的各种假设进行经验的或实际的检验,推断这些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选择最佳方案。

(5)验证:找出经检验证明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的方法,并把这一成功的经验组合到认知结构中,以解决同类的或新的问题。

(二)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的解决为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呈现问题情境命题;②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③填补空隙过程;④解答之后的检验。

(三)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阶段模式。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2)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的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合乎科学原理。

上述几个阶段,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可能并不明显,往往在发现问题时就明确了问题,在提出假设的时候就进行了推论性检验。但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创造性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存在的,它们的出现时反复的、交错的,并很可能会出现多次的反复循环。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既有问题本身的因素,又有问题解决者的主观因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动机强度;②知识容量和结构;③思维定势;④功能固着;⑤酝酿效应;⑥思维策略;⑦问题情境;⑧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

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国家参与激烈竞争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问题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①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②提供难度适当的问题。③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④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⑤帮助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⑥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⑦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训练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参考文献:

[1](美)申克(SCHUNK,D.H.)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美)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意志 心理学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诲人不倦,特别是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在当今仍被奉为圭臬。他的众多的教育理论与经验都集中体现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其中意志心理学亦占有一席之地。虽然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他在名称上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意志”“心理学”这些概念,但这并不影响他将这种思想贯穿于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和自信心,树立“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人”等宏大人生目标。

一、《论语》中的“意志”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①在《论语》中,“意志”一词并没有完整出现,其中“意”出现1次:“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解释为“臆”,即凭空猜想的意思。“志”出现16次,多译为“意志”“志向”,因此本文所谈的“意志”多从“志”的角度出发,它基本代表了孔子意志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根据“意志”的定义,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生理层面的欲望、需求与情感,它能使人产生一定的动机,即“意”;二为精神层面的,即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从而满足欲望和需求,即“志”。朱熹将“志”的含义解释为:“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心无为恶之事矣。”(《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一)意思为所谓志向,是心所期望的。如果心诚就会把仁当作志向,这样就不会去做那么让世人厌恶的事情了。从其言论中可以看出,“志”是作为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阐述的。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志”对于人的品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即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但一个国家的百姓却不能被动摇意志。因此在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时,他亦十分重视“立志”的意义。所谓“立志”,就是树立志向,并下定决心去实现这些目标。他对自己、对学生都要求“志于道”“志于学”“志于仁”。如他拿自己的经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来勉励学生,这就与现代心理学上的“意志”或“意志心理过程”不谋而合了。

二、培养意志的重要性

1.“得有恒者,斯可矣”。

《论语》中大量阐述了培养坚强意志的重要性,而意志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恒心。在学习中,孔子十分重视对于“恒心”的培养。他引用南方的一句方言:

“善人,吾不得而见矣;得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

他通过正反两面阐明“有恒”在意志活动中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有恒心的人凤毛麟角,几乎可以与“善人”媲美了;而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即使做一个装神弄鬼的巫医也很难做到。他接着引用《易经・恒卦・九三》中的话再次强调没有恒心的坏处,三心二意、翻云覆雨,就常会有羞辱随后而来。“不占而已矣”的意思则是一个没有恒心、缺乏意志的人不要去占卦,因为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为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在他跟学生冉求的一次对话中,孔子通过对学生的回答,揭示出一个人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能力不够等原因,而是他半途而废,自己给自己划了一个界限,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2.“乐亦在其中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消极情绪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②通过坚强意志的锻炼,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物质欲望会变得更有节制。如孔子自身发出的感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同时认为读了多年的书,还没有做官的想法,这样的人很难得。“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而颜回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虽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但他仍然有志于学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才大呼:“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坚定的意志会让人安贫乐道,不为外在名利而蝇营狗苟,表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乐感”文化。

3.“志于仁矣,无恶也”。

在孔子看来,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往往有更远大的人生抱负,具有更高尚的品格操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一旦拥有了坚定的志向实行仁德或探求真理,其自身的品格也会相应提高,就不会有使人厌恶的事发生,就不会对现实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感到不满。因此,他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意志作为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儒家思想宣扬的“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重要构成之一。所谓“士不可不弘毅”,(《泰伯》)只有先通过“修身”,即意志的培养,才能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和人生目标。只有在坚定意志为支撑的基础上树立的理想才能经得起磨难的考验,最终得到实现。

三、如何培养意志

1.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的崇高远大有助于意志行为的自觉和持久。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宏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那些具有远大抱负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支持,帮助其实现抱负,而非打击嘲讽它的不现实。在《论语》中,作为老师的孔子经常让学生们各言其志,畅所欲言,并且讲出自己的理想和学生分享学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孔子通过和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志向,能督促学生朝着这方向努力,力争实现理想;同时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空谈,他能够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树立一个通过发挥意志的能动作用而可能实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想目标。

2.榜样与典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与典型对于学生的意志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尤其是易于模仿跟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父母。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自身出发,有意识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情操、意志影响学生,或是在同学中树立学习的典型,往往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素质品质。颜回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经常受到其表扬:“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这就在学生中间树立了学习的模范。此外,孔子还要学生自己与颜回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从而“见贤思齐”。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公冶长》)”

孔子通过让子贡自己指出自己与颜回的差距,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自动锻炼了意志。

孔子善于利用反面典型强调没有意志、不持之以恒会造成的后果。“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古今以来的种种事迹证明,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下去的最后一段时间。就像马拉松比赛,也许终点就在下一个转弯处,坚持了就成功了。但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作保证,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功亏一篑。

3.“志”跟“行”的合一。

在对意志的培养中,孔子十分强调“志”跟“行”的合一,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一个人只有远大的志向并没有用,必须将志向付诸实践,即通过行为的实施,意志才能对人发挥真正的作用。

对于白天睡觉的宰予,孔子不仅批评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而且感叹道:“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这里的“言”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平时所讲的抱负志向,“行”就是他的所作所为。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要看他是否将“言”与“行”、“志”与“行”合为一体。因此对于那些空有大志的人,孔子称之为“狂简”,即志向远大,才学浅薄。面对他们,孔子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们教导他们,只有“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

4.自制与果断。

现代心理学的共识是,意志的基本品质有四种,即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与果断性。③从孔子的言论与实践来看,他在这四个方面均有所涉及,特别是通过对学生自制性的培养来锻炼其意志。他告诫学生“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约俭己身”,即克服自己的某些不正当欲望和情绪,从而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因此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等,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无动”。(《颜渊》)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学生自制力品质的培养锻炼过程。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意志的果断性。他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这里的“毅”即为果决、果断、坚毅。可见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果断的决策能力是成为一个“仁人”的必备心理品质之一。

孔子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尽管思想和行为要受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他的意志心理学思想存在着不够完备的地方,但他能够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如此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如他能通过榜样与典型,使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等的教育手法在当今仍具有积极参考意义。因此它们具有悠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系统深入地研究。

注释:

①②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2,355.

③燕国材.论孔子的心理学思想[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2):117.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傅蓉.论《论语》的心理学思想:硕士学位论文[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高职学生应用写作 兴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11-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关键所在。没有兴趣的支撑,学生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冲劲。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保持对各种文体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善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情感教学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涉及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包括行政公文、事务类文书、日常类文书、经济类文书、法律类文书等多种文体,它是一门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再现或模拟生活场景,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情感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可根据不同文种的教学要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思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求职信”文体时,可以创设一家公司招聘员工的情境,由几名学生分别扮演求职者和招聘者,模拟人员招聘过程,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知识的乐趣,从而萌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讲解“广告”文体时,可以先展示一些广告视频和广告文案,然后再假设某公司正在推广一件新产品,让学生撰写相应的广告用语和具体的广告文案,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教材里、电视里、网络上或生活中的经典广告用语和广告文案,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自身情感来调节、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用爱心和耐心去温暖、感化学生,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促使教学良性循环。心理学实验证明:学生保持心情愉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情绪低落则会降低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高职应用写作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还要充分运用情感力量,使学生由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和“好学”。

二、预留思考空间,鼓励质疑辨惑

现代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传授,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不会学”向“会学”转变。对高职学生而言,“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在探求知识奥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掌握求知的良好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辨惑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组织、激励、点拨和引导,尽量不要“和盘托出”和“一览无余”,避免减少学生奇思妙想的机会。例如,在讲解“公告”、“通告”和“通知”三种文体时,可以先分析“公告的含义、特点、种类及写作要求”,接着马上提问:“通告与公告有什么区别?”此时学生就会主动从书中寻找答案,当学生找到相应答案后,接着再问:“通知与公告又有什么区别?”或者“通知与通告又有什么区别?”,学生找到答案后,紧接着再问“什么情况下使用公告?什么情况下使用通知?什么情况下使用通告?”等问题,学生便会根据问题继续“如饥似渴”般寻找、分析答案,最后再构思一个题材,让学生动手拟写一份公告、通告或通知,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总之,通过层层设疑和引导鼓励,能够使学生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设置挫折陷阱,促进思维灵动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受挫感能使人产生适当的焦虑,对于学生思维而言,无疑起到强化和使兴奋的双重效果,进而产生奋发的动机。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过于顺畅,那么教学效果往往不会太理想,因为过分的顺畅常常会引起学生思维的疲软,难以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因此,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预设一些障碍和挫折施加给学生承受,这也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灵动、达到最佳思维状态的好方法。例如,教师在介绍通告与通报、请示与函、请示与报告等容易混淆的文种时,可以先把它们的概念解释清楚,然后再提出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如宣告×学生考试作弊的事情应该写成通告还是通报?南宁市政府向广西区工商局请求批准出台涉及市场管理的相关举措应该用请示还是函?××县第×中学向该县教育局呈送的《关于解决食堂用车的请示报告》,这一行文的标题存在何种问题?是应该用请示还是报告?还可以设计一些所谓的“知识陷阱”。例如,提供“通知”这一文中的“批转”、“转发”和“印发”三种形式混用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判断,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维受阻、情绪受挫,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答困惑,学生在期待答案的过程中往往充满了渴望,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式便会与教师保持高度的一致,正是这种“同步现象”和“疑难杂症”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顺畅和灵活,使得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入和宽泛。

四、引导联想想象,促进课外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而联想和想象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因为联想和想象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动手实践的欲望,进而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心理学上,联想是指由某人、某物或某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而想象则是指把通过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信息等加以改造、组合和提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思维过程。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联想和想象又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诱因。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只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不够的,联想和想象等非逻辑形式的思维常常在创造的关键阶段起作用。因此,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培养。例如,笔者在讲解“演讲稿”文体时,通过展示经典演讲案例、播放经典演讲视频以及给定演讲主题让学生模拟演讲过程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演讲的魅力,并鼓励学生在班会、宴会、社团集会等不同场合锻炼自己的演讲水平。又如,在讲解“调查报告”文体时,笔者在讲完有关知识要点之后,通过布置“某某高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某某企业员工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等作业,让学生去联想和想象实际的校园生活或企业生活状况,根据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对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等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在亲自实践中都会报以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态度,去反复思考、联想和想象,并产生“动手去做”的实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