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健康指导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带毒率
[中图分类号] R512.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65-01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发病,罕见流行[1]。60年代我国制订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在儿童中普遍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年下降。平顶山市的疫苗接种普及率多年都保持在90%以上,为了解儿童肠道病毒带毒的变化和型别分布,笔者于2007年8月对本市0~4岁健康儿童进行调查,具体材料归纳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
在市新城、新华、卫东3个区的东、南、西、北、中随机抽取5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按0、1、2、3、4岁组各随机抽取2名健康儿童为调查对象,男女各半。对被调查者采集粪便标本10 g以上,粪便标本置无菌便盒内,用冰瓶运送,-20℃低温保存待检。
1.2 病毒分离和病毒鉴定
粪便处理和病毒分离按常规操作。病毒分离和病毒鉴定,统一送市卫生防疫站进行检验。
2 结果
本组150份样本共检出病毒1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1株、Ⅱ型2株、Coxsackie病毒B3型4株、B5型4株、B6型1株、埃柯病毒(ECHO)1株、E病毒2株。各区肠道病毒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
表1 健康儿童肠道病毒带毒状况(株)
3 讨论
脊髓灰质炎病原体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85%由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故亦称小儿麻痹症[2]。机体免疫力的强弱显著影响其结局。由于有效的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的感染已显著减少,甚至罕见,但曾有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减毒疫苗的毒力恢复,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可由2型和3 型引起[3]。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能引起人类致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和人肠道病毒A、B、C、D。根据交叉中和试验,至少有71个血清型。与其同科并引起人类致病的病毒还有鼻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
本组15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5株病毒,带毒率为10%,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3株,2株为0岁组儿童,无服疫苗史;1株为4岁组儿童,为刚服完4岁加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第3天。经证实3株均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说明我市儿童目前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为疫苗株。证实本市地区广泛地进行投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受免疫的儿童可把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传播给家庭或社会上未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儿童和其他人,使它能在未免疫者中传播的正确性。
目前我市儿童肠道病毒主要是Coxsackie病毒的B3、B6为主,而其可引起麻痹型类脊髓灰质炎病例,即AFP病例[4-5]。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某些肠道病毒已经成为威胁我市儿童健康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防疫工作者和儿童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应加强对其管理和监测。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关显智.医学微生物学实习指导[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邰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4]闫乐,马曼华,祝春景.朝阳市2006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03-204.
篇2
一、2019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孕产妇健康管理
1、中心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辖区常住孕产妇提供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免费体检及产后访视服务,并督导产妇于产后42天到原分娩医疗机构做产后健康检查。
2、2019年辖区内活产数149人,辖区内孕13周之前建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的产妇144人,早孕建册率96.64%,辖区内产妇出院后28天内接受产后访视,产后访视率100%,均完成国家规范要求。
(二)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中心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辖区常住0-6岁儿童提供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健康管理以及新增视力检查项目,对健康管理过程中发现的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给出指导及转诊的建议。对心理发育异常、口腔发育异常、视力或听力异常的儿童及时给予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后的结果。
2、2019年辖区活产数149人,按照规范要求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149人,新生儿访视率100%,辖区共有0-6岁儿童1659人,接受1次以上随访的儿童1419人,儿童健康管理率85.53%。
二、妇幼健康管理的亮点工作
1、积极通知辖区孕妇早孕建册,提高早孕建册率,认真做好孕产妇免费体检工作,确保每个孕产妇来社区体检3次及以上,居民满意度不断高。
2、对高危孕产妇加强管理,及时做好登记并认真随访,在规范要求基础上适当增加随访次数,尤其做好节假日期间的随访工作。
3、印制了孕产妇及儿童健康教育宣传折页,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相关知识知晓率。
4、积极组织开展了“母婴安全质量提升年宣传月”和“第28个世界母乳喂养周”宣传活动。
5、2019年中心积极与市医院配合为0-6岁儿童进行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截止目前共为辖区内1554名儿童进行了视力检查工作,完成率为93.67%,已经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1、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高危孕产妇逐渐增多,工作日趋细化,由于中心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导致服务效果不理想。
2、社区不能完善血型检验工作。
四、2020年工作设想
1、认真做好妇幼工作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保证上报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篇3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 死亡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8-0052-0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1]。为了解上海市奉贤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2013年,笔者根据《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对2008-2012年上海市奉贤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科学制定儿童健康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2012年的人口出生资料由区公安局提供,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来源于奉贤区妇幼保健所。
1.2 方法
参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进行分析。儿童死因分类,按照国家疾病分类ICD-10进行。数据录入电脑,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记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
2 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2008-2012年本区活产总数33 364人,其中本市户籍15 462人、非本市户籍17 902人;5岁以下儿童共死亡184人,死亡率为5.51‰,其中新生儿死亡率1.56‰、婴儿死亡率3.39‰。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人数的46.02%,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61.41%(表1)。
2.2 5岁以下不同户籍死亡儿童性别构成
2008-2012年,本地区户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17‰,其中男3.98‰、女2.35‰,男女死亡率性别比为1.70;非本地区户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54‰,其中男8.91‰、女6.20‰,男女死亡率性别比为1.44。不同户籍死亡儿童性别构成差异,经x2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 ,P>0.05)(表2)。
2.3 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构成和顺位
2008-2012年,奉贤区5岁以下儿童前3位死因依次为溺水、先天畸形和意外窒息,占死亡总数的52.72%。早产低体重儿居新生儿死因的首位,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30.77%;1足月以上、婴儿后期年龄段首位死因为意外窒息,占该年龄段死亡总数的40.98%;1~4岁儿童首位死因为溺水,占47.89%(表3)。
2.4 5岁以下不同户籍儿童意外死亡情况
2008-2012年,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14人,其中意外窒息死亡9人,占64.29%;非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65人,其中溺水死亡32人,占49.23%。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率为0.91‰,非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率为3.63‰,非本地户籍儿童意外死亡率远高于本地户籍儿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3.27 ,P
3 讨论
2008年起,奉贤区将外来儿童全面纳入当地儿童保健管理系统,2009年起,建立了区、镇、村(居)联动的外来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保健网格化管理机制,并全面实施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免费提供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保健系统化服务。实施以来成效明显,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7年的10.75‰[2],下降至2012年为4.37‰。但是,本次调查显示,可以避免的溺水、窒息和车祸等意外死亡,依然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尤其是外来儿童,意外死亡占死亡总数的48.15%。显然,预防发生儿童意外死亡事件,是奉贤区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点突破口。建议:①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新一代外来常住人口不断涌入,政府部门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孕产妇和儿童健康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落实;②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健康知识宣传,广泛宣传婚前检查、产前检查和儿童意外事件防治等健康保健知识;③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发展幼托机构[3],让幼儿及早入托儿所,对幼儿进行集中管理,以减少溺水事件发生;④卫生部门要继续深入推进孕产妇、儿童健康网格化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妇产科、儿科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儿童在基层就能得到科学规范的诊治,减少医疗处理延误[4];⑤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家庭医师制度服务,规范落实产后随访工作,指导正确的哺乳方式和幼儿睡觉姿势等,避免发生意外窒息事件。
参考文献
[1] 董丽萍.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J]. 河北医学, 14(7): 851-853.
[2] 顾维红. 上海市奉贤区2007-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12, 23(4): 177-179.
[3] 林素萍. 浙江省象山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07, 19(8): 397.
篇4
关键词:儿童;体检;疾病;发生率
我院儿童保健科每年对所辖区内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一次生长发育的检查,经过对学龄前幼儿的体检,将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基本掌握了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及营养状态,现将2011年幼儿园2560例学龄前儿童体检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塘街道托幼园所共有3~6岁学龄前儿童2591例,其中对2560例儿童进行了体检,体检率98.8%,男1371例,女1189例。
1.2方法 采用儿童称测量体重、身高。体重身高评价采用标准差法,体格生长五等级评估法,正负一个标准差为中,1~2个标准差为中上,>2个标准差以上为上,
2结果
2.1患病种类在2560例儿童中患病情况依次为龋齿890例,占34.77%;单纯扁桃体炎90例,占3.52%;淋巴结炎87例,占3.39%;心率不齐18例,占0.70%,心脏杂音14例,占0.55%;肺部疾病28例,占1.09%,皮肤斑丘疹25例,占0.97%,包茎210例,占8.2%,佝偻病后遗症22例,占0.86%;肥胖147例,占5.74%,贫血29例,占0.11%,低体重24例,占0.94%,生长发育迟缓34例,占1.33%。
2.2营养状况选用Kaup指数=[体重(kg)÷身长(cm)2]×104[1]。在2560例儿童中,Kaup指数10~13(营养失调)有58例,占2.27%;Kaup指数15~19(正常)有1835例,占71.68%;Kaup指数19~22(优良)有520例,占20.31%;Kaup指数>22(肥胖)有147例,占5.74%。
3讨论
3.1龋齿龋齿占34.77%,较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口腔保健是根据儿童在牙齿生长期的特点,宣传口腔保健的重要性,普及口腔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和老师的保健意识,保障儿童口腔健康。①提倡定时饮食,少吃甜食,均衡营养②训练儿童早晚各刷牙一次,饭后自觉漱口,4岁起可使用含氟牙膏,但量要小于豌豆大小且防止误吞。③定期检查,发现龋齿及时修补。④指导家长用牙线及时处理孩子牙缝中的食物。⑤鼓励幼儿进食含膳食纤维食物,促进颌骨发育。⑥预防口腔疾病,加强窝沟封闭,以预防龋齿,此为预防磨牙窝沟龋齿最有效的方法,可以保护幼儿牙齿的健康发育。减少成年期的慢性疾病的形成至关重要。
3.2营养状况在2560例学龄前儿童中,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患病率不高,血红蛋白均在正常水平,佝偻病后遗症22例,占0.86%,Kaup指数15~19(正常)有1835例,占71.68%;Kaup指数19~22(优良)有520例,占20.31%,显示营养状况均处正常及优良水平,说明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条件大有改观,生长发育良好。Kaup指数>22(肥胖)有147例,占5.74%。显示营养过剩,应该调整饮食结构配比,荤素搭配,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合理配制营养。加强运动,选择合理的适合学龄前幼儿的运动方法,切忌盲目过量的运动,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Kaup指数10~13(营养失调)有58例,占2.27%,可见仍需加强营养膳食的指导,参照常用食品主要营养成分表中的配比,建立健康的膳食营养宝塔,进行早期干预。幼儿早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关系到成年期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3包茎占8.2%,比例稍偏高,包茎疾病会影响幼儿生殖器的健康发育,以致影响成年以后的生殖器健康,危害较大,特别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应该建议家长到小儿外科复查,择期手术。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定期儿童生长和发育监测可以早期发现生长和发育的偏异或相关疾病,早期干预或进一步诊断,治疗,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的目标。进行儿童体格营养生长发育的监测,指导预防儿童营养不良,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肥胖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等,提高儿童体质,并从源头控制成人期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倡导儿童发育监测,早期筛查并干预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和言语发育迟缓,社交障碍等各种发育偏异,针对家庭护理,喂养,教养和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以促进儿童健康。
总之,学龄前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此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要树立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科学理念,提高防病治病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东联.实用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5.
篇5
一、凸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趋势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动作技能水平和运动强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体育活动的落脚点,将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说玩的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合理设计。
篇6
【关键词】 儿童 健康体检 分析
为了降低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全面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2007年我们对仪征市化纤区6所幼儿园1 332名儿童体检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仪征化纤生活区6所幼儿园1 332名3~6岁儿童。
1.2 方法 对仪征化纤生活区6所幼儿园的集体儿童进行健康检查,采用苏州市东吴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EA型儿童保健电脑进行生长发育评价,身高≥21 s为达标,体重
2 结果
疾病总检出率为38.39%,其中龋齿检出率为30.86%;佝偻病后遗症为0.23%;肥胖为7.28%,贫血、消瘦分别为0.15%、0.38%,低体重、发育迟缓分别为0.08%、0.23%,其他(疝、皮肤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占0.45%。具体见表1。
3 讨论
龋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除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外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本市化纤区儿童龋齿检出率为30.86%。反映我市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尚未引起幼儿园及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应加强幼儿园的口腔保健工作,选择适合集体儿童使用的有效、简便、经济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及正确的刷牙方法指导,并将相关内容制成宣教片在电视台播出,以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和工作的支持。表1 仪征市化纤区2007年1 332名3~6岁儿童体检结果
防治小儿“四病”是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经过多年来的连续监测,小儿“四病”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次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为0.23%,说明化纤区儿童佝偻病的防治还存一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继续加强营养膳食以及户外活动等保健指导,加大防治“四病”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儿童肥胖易发展为成人肥胖,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儿童肥胖发生率在一些国家为10%~20%[1],1993年香港地区3~18岁儿童肥胖发生率为10.08%[2],我国1996年8大城市进行的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调查,肥胖儿童检出率为11.76%[3]。2000年北京为4.24%[4],2001年成都为2.05%[5],本组资料检出率为7.28%,虽低于1996年全国平均水平,但与近年某些地区相比偏高,应引起重视。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注意合理的膳食平衡,减少糖、脂肪等高热量类的食物摄入,鼓励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为各年龄组的儿童提供适宜其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场所和设备,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贫血、消瘦的患病率分别为0.15%、0.38%,说明部分儿童的营养状况仍值得担忧,为了保证孩子在幼儿园合理的平衡膳食,应加强幼儿园膳食管理,每季度进行一次膳食调查,多食动物肝脏和血、蔬菜,并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以降低贫血患病率。
仪征市化纤区幼儿园低体重、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分别为0.08%、0.23%,明显低于2000年西部地区的低体重、发育迟缓的21%、29.7%[6],说明仪征市化纤区幼儿园儿童的整体营养状况较好。其他占0.45%,体检中查出疝气、皮肤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虽然人数不多,但部分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应对这部分孩子进行特殊照顾,做好咨询工作,必要时建议家长请专家会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宗一,蔣竞雄.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及对健康的损害.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7,5(2):112.
2 梁淑芳,,刘德辉,等.香港地区3~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5,29(5):270.
3 李辉.小儿肥胖.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3):129-130.
4 陈欣欣.北京市托幼园所儿童健康状况评价与分析.中华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75-177.
篇7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阻断;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47-02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在怀孕、分娩或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即切断艾滋病经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宫内感染、产道分娩和母乳喂养[2];通过实施抗病毒治疗+产科干预+人工喂养[3]综合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儿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艾滋病感染,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011年灵山县妇幼保健院对全县74例HIV感染孕妇实施母婴阻断:19例终止妊娠,55例继续妊娠的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通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其子女18个月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现报道如下。
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母婴阻断效果差异无显著性,妊娠孕周与母婴阻断干预效果关系密切,检测HIV抗体的孕周越早,母婴阻断干预效果越显著,除自愿终止妊娠外,针对HIV母婴传播的3条途径,实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推荐采用的母婴传播阻断金标准:抗病毒治疗+产科干预+人工喂养[3]。
2 干预方法
2.1提供咨询服务。
为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提供多种形式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传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及艾滋病对母婴危害的信息,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建议并动员婚前保健人群及孕产妇进行HIV抗体检测。对艾滋病感染孕妇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其本人和家人对艾滋病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识,使充分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对本人及所生胎婴儿可通过母婴传播的危害,使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对于要求终止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应尽早实施人工流产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决定终止妊娠者提供人工流产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
2.2强化孕产期保健服务。
为要求继续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提供常规孕期保健、监测和随访,建议并鼓励孕妇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并为感染孕妇提供特殊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给予优孕、优育、孕期保健及孕期哺乳准备、孕产期抗病毒药物应用、产后婴儿喂养等问题的咨询和保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感染孕产妇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监测和指导。了解孕产史、有无并发症和合并症、既往分娩方式等,了解其他疾病史和药物(尤其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和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2.3应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前,应当对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症状观察、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并对孕产妇的感染状况进行评估,确定临床分期,结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病毒用药方案。
在应用抗病毒药物前和用药过程中,应当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持续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提高用药依从性;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在发现孕产妇感染艾滋病时,孕期每3个月和产后4~6周对孕产妇各进行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检测,同时在发现孕产妇感染艾滋病时和孕晚期各进行一次病毒载量的检测,观察并评价孕产妇的病情,并提供必要的处理或转介服务。
2.4提供住院分娩,提供安全助产服务。
为艾滋病感染孕妇及其家人提供充分的咨询,告知住院分娩对保护母婴安全和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重要作用,帮助其及早确定分娩医院,尽早到医院待产。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几率。
2.5提供喂养指导与支持。
由于母乳喂养可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机会,因此,应在充分咨询的基础上,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实施人工喂养,尽量避免母乳喂养,绝对不要混合喂养。为感染HIV的产妇提供咨询、选择和实施婴儿喂养计划、预防母乳传播HIV的干预措施和计划生育服务。向HIV产妇所生婴儿提供国家免费的婴儿配方奶粉,直到婴儿一周岁。
2.6为感染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关爱支持与转介服务。
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及其婴儿的关爱,进行喂养指导、常规儿童保健,监测生长发育,预防营养不良,增强体质。婴儿于12个月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则排除感染,纳入正常儿童保健。待复检者继续追踪随访,至18个月再次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阴性排除感染,纳入正常儿童保健,按照正常计划免疫程序给予预防接种。为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提后的常规保健和随访,开展咨询、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感染HIV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A缺乏和贫血,建议妇女在孕期进食富有营养的饮食,补充铁、叶酸、锌和其他微量元素,分娩后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A。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产后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
3 结果
通过落实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74例HIV感染孕产妇除19例自愿终止妊娠外,55例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子女于12月龄进行HIV抗体检测,阴性50例,“不确定”1例,待复检4例,后于18月龄再次检测,HIV抗体均为阴性, 进行护理干预使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为100%。
4 讨论
4.1把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关口前移是做好降低艾滋病经母婴途径传播率、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关键。由于人们对艾滋病认知的缺乏,以及社会的歧视,阻碍了人们自愿进行艾滋病咨询检测,导致HIV感染者难以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以前等待求询者上门自愿咨询检测转变为由医护人员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咨询检测,尽早发现HIV感染者才能尽早采取母婴阻断措施。
4.2为HIV感染者保密、使其信任护士是顺利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保证。HIV感染者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所以将HIV感染孕产妇建立个案、落实专人进行单线联系、随访管理,有利于保密,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
4.3由专人落实规范化的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并能长期坚持, 是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护理干预的重点。HIV感染孕产妇从早期检测发现感染,至其婴儿满12个月,母儿个案管理周期长达近2年,所以护士克服困难、坚持进行定期个案随访管理是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最后收效的重点,护士是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
艾滋病母婴阻断是否有效决定于诸多因素的综合效果。成功的母婴阻断,可以大幅度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对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指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燕,王兴田,郭光萍, 等.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前言1.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70-3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外面的城市进行打工,以辛苦的劳动换取一定的家庭收入,在改善家庭经济情况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他们却留在了农村的家里,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父母相处。其实在我国内地城市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而在这些家庭中本应该享受父母关爱的孩子集中起来就成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关权威调查反映,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只有父母的一方外出打工,有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79.7%左右孩子的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长辈生活,也存在13%左右的儿童被家长托付给亲戚和朋友抚养,甚至存在7.3%的孩子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今年全国两会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说,如何保障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痛点。的确,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和棘手的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运动式”的方式排查解决,更不能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亟须转变理念,以关爱为切入点,从长远和根本上统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 留守儿童问题根源为城乡差异下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一直未能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全面思考,也没有形成政策合力,导致这一社会问题渐趋严重,日益凸显。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局限,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仅是生活或上学问题,并未从深层次意识到“机会均等”对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大意义。
二是尚未形成针对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综合性政策,部门“单个作战”现象明显,配合不力,更没有“一揽子”关于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的政策配套措施。
三是缺乏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政策的有效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且存在资源不聚焦,服务不配套的现象。
四是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参与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政策中积极性不够,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政策引导。
2 当前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留守儿童大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父母监护教育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农村地区部分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隔代教育效果相对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亲情饥渴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性格内向以及感情冷漠方面的问题,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容易冲动,即使极小的问题也容易上升为打架斗殴,严重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比例超高
从对2000年“五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上的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14岁以下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占比例相对较大,已经超过了4390万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大的省份,留守儿童在当地所有儿童中所占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了18%,达到了18%-22%的区间范围内,并且这部分儿童父母双方一般都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直接造成由于人口不合理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研究统计,我国存在8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祖辈或者亲友生活在一起,接受祖辈或者亲友的监护,但是这类监护人一般无法良好的监督儿童的学习,对他们进行辅导和监督,再加上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也往往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展开特殊的关爱和教育,不仅造成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间隙,也导致留守儿童在监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厌学和逃学情况,不利于留守儿童发展。
2.3 抚慰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一般处于长期外出状态,儿童对父爱和母爱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心理问题,甚至由于行为习惯不良极易出现道德失范或者行为失控问题,威胁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2.4 缺乏照顾
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的监护责任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实际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而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又相对较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袭击目标。据公安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近几年我国被拐卖的儿童中,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害也是留守儿童缺乏照顾的重要表现,对儿童成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2.5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改善当前留守儿童长期无法得到关爱、无人监护的现状,才能够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家庭或者学校中极易出现部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往往会超越道德和法律对儿童的限定底线,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2.6 学习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一般无法接受父母双方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受到学习方面的监督,甚至存在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和受教育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放置到玩耍和生活中,在不接受充分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各类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学生身上出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产生了更为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学习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2.7 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往往只能够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维持简单的温饱,甚至一旦儿童出现疾病,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民间方式治疗,一般没有能力到医院中就医,甚至部分儿童只能选择硬“扛”。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致使儿童对人生存在错误的认识,不重视学习而过于关注生活条件的改善,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过早的承担劳动任务、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等,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儿童成长“关爱”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虽已不存在较明显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但其在推动解决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主要经验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认为“关爱”应包括儿童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导致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的原因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教育机会”“家庭收入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以及“住房环境差”等因素。比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所推行的“开端计划”提供四个方面的综合:儿童教育与发展服务、家长参与服务、健康服务、职员素质提高服务。
二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早教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涉及早教、医疗、家长就业培训、心理健康服务等“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帮助处于相对弱势的社区儿童,能够在成长初期获得在智力、情感和身体发展等方面更为公平的机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竞争环境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确保开始”政策,在国内所有社区中建立了“儿童早教中心”,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三是强调政府部门间的精诚合作,通过对绩效目标体系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克服部门本位主义,推动涉及学前儿童成长“关爱”的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克服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英国通过绩效目标体系推动负责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四是确定“合作性”“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监督和质量控制”和“儿童尽早起步”方面的基本运行原则。其中,“合作性”原则重点关注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大众以及社会相关组织积极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从而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权利应该逐步向公民转移;“监督和质量控制”工作的作用在于能够对政府在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工作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加以确认;“儿童尽早起步”则明确提出应该高度重视为儿童的初步成长创造公平的环境。
4 统筹推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1 确定实现“关爱”的政策原则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统筹综合推进,建议确定“尽早起步、以留守儿童为中心、合作性和质量监管”的政策原则。“尽早起步”明确留守儿童早教的重要性,推动“留守儿童”免费的半日制学前教育或全日制保教一体的服务,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口腔卫生、心理保健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明确政策的出台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最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中心。“合作性”明确解决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制度性合作,也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合作。“监管质量”明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
4.2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留守儿童问题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特别要强调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住房保障等问题。这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3 发挥好社区的主导作用
推动儿童成长“机会均等”最为有效的载体在社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区作用的充分发挥。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服务和管护,并加快推进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至少有1所为当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的“儿童之家”。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和发挥社区的学前教育机制、卫生机构、早教中心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由社区统筹规划。
4.4 制定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性政策目标,更没有的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将涉及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统筹兼顾纳入同一具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专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联席工作会议,从财政、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设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合力。具体还建议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设立公益岗或聘请专业社工,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和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均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4.5 配套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厘清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的现有公共财政资金,围绕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进行公共财政资金整合和重新配置。
二是明确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过程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共同统筹资金,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财政承受力,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 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
推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听取公众意见,主动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方能获得行动“最大公约数”效应。
一是引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医疗卫生等服务,满足儿童成长所需的基本需求。比如在农村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如“关爱留守儿童社工服务站”“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引入专业社区;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实施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提供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
篇9
现有员工x人,其中女职工x人,占职工总数的x%,高级职称x人。在五邑地区率先成立围产保健、妇女健康、儿童健康三大中心,设有检验、设备、放射、药剂、功能科等临床医技科室20多个,拥有大、中型高精尖医疗设备。多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的办院方针,坚持“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的服务宗旨。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团结拼搏,以严谨的管理、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良好的医风、舒适的环境,服务于广大妇女儿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妇幼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xx省“先进集体、百家文明医院、妇幼卫生先进单位、南粤女职工文明岗”省“四星级青年文明号”、市、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等殊荣。
一、创新科学管理理念,不断谋略医院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牵系着千家万户的医疗卫生行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我院的全体医务人员以其群芳荟萃的英姿,在院长的带领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锐意创新,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尽展巾帼风采。
(一)领导班子勤政廉洁,团结协作,创新科学管理理念。作风正派、严于律已,坚持民主集中制,团结进取,充分发挥班子成员核心领导作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二)坚持实行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既通过职代会征询意见建议,又在班子会上集体决策。院领导坚持设备仪器、药品耗材政府公开招标和院内招标阳光采购,不以权谋私。坚持行政查房深入基层,解决职工实际困难,以优良的品德和工作作风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三)重视队伍建设,发挥整体优势。注重女干部培养和选拔,院领导班子三名成员均为女性,院、科管理干部中女性占83%,形成了“班子过硬、队伍得力、服务到位、医院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率先打造三大中心,构筑专科特色品牌。
医院领导大胆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确立发展新思路。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率先在五邑地区先后打造了围产保健、儿童健康、妇女健康三大中心,实现了医院科学发展,年门诊量达40多万人次。新生儿科成为了市重点专科,妇、产、儿科成为区重点专科。
(一)围产保健中心是医院创新发展的大胆尝试,提供围产保健系列服务,集产前门诊、产科住院和母婴护理中心为一体开展工作。开设遗传咨询、孕期保健、高危妊娠、助产士等门诊。实施责任制助产、导乐分娩、远程胎儿监护、新生儿游泳等专科特色服务。实行孕前、孕期、分娩、产后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控制产科风险,保障母婴安康。成为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一体的重点学科。肩负着全区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运转和高危孕产妇的追综随访以及乡镇卫生院产科专业人员的培训。
(二)儿童健康中心是医院创新发展的又一力作,2009年我院以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儿童健康中心,理念超前、别具特色服务功能。同等规模的儿保中心全国仅有四家,xx省只此一家。集新生儿科、儿科、儿童保健为一体,建立起完善高效的新生儿转运系统,承担着全区急危重症新生儿救治和运转,为全区患儿接受随访、干预、康复等治疗,实施从新生儿监护到儿童保健的全面服务。设有营养综合指导、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心理行为、体弱儿、高危儿随访等专科。开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儿童体格和生长发育监测和养育成长指导。现代化的“宝宝之家”提供抚触、游泳、体能训练、潜能开发等特色服务。
(三)借鉴国际先进的妇女保健服务理念,成立了妇女健康中心,统筹优化多种资源,为女性提供一生中各时期阶段,从生长发育期到老年期的健康服务,满足各层次女性的健康需求。
三、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医院将引导女职工做自强、自立、自信的新时代职业女性作为医院工作的重点,带领她们走爱岗敬业,奋发成材的职业化道路,为推进医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时代女性的新篇章。
(一)医院全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女干部职工的培养和选拔,女中层管理干部成为了医院发展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倡导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大力宣传女职工自主创新、爱岗敬业、优质服务的先进典型。充分地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召开“如何做一名群众满意的医务人员”的先进典型事迹宣讲会,宣讲团五位优秀医务人员有4 位是女职工。参加江门市创先争优演讲比赛二等奖,举办以“身边事教身边人的道德讲堂”。鼓励和组织女职工积极参与“先进事迹宣讲、争当党员标兵、爱岗敬业演讲比赛”等活动,争当先进模范,全院先进员工中女职工占90%。
(三)结合院庆编制了《我们一起走过的六十年》院史纪念册、画册、专题片和组织举行建院六十周年纪念晚会。开展退休前辈和年轻员工“回顾院史,传承文化”座谈,增强职工爱院爱岗、积极进取。
(四)三大中心开展“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女职工文明岗”等创建活动,增强了女职工自强、自立、自信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广大女职工的工作激情和活力,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勇于探索、奋发有为。
(五)引导教育广大女职工在创新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岗位练兵、急救技能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大大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技能素质。把技能竞赛和建功立业、学文化技术的情况和职工的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挂钩。鼓励员工积极向上,自学成才。
四、加强行风建设,改善服务质量。
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患者的口碑视为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一)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专项治理商业贿赂、行风评议、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电化教育片和反腐倡廉专题讲座,切实提高职工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着力改进服务质量,完善《医德规范》和实施《医德考评制度》,规范医务人员行为语言,考评结果每月在医院内网公布。年终医德医风考评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挂钩。坚持每月行政查房和医疗质控检查,加强科室管理、医疗质量安全、医疗服务规范的监督检查。设立院长接待办,专人负责接待处理投诉。完善监督机制,聘请社会监督员8名,定期召开座谈会,征询意见和建议,落实整改,成为全区行风评议“满意”单位。
(三)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规范医疗行为,改进行业作风,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举办医患沟通情景技能大赛、应急演练竞赛和护理技能比赛等;提高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抢救综合能力。
五、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一)门诊病历实行xx省内通用,各项检查实行珠、中、江三地二级以上医院结果互认。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简化诊疗程序。
(二)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方便群众就诊。一是先后对医院一、二楼门诊部、新生儿科、手术室等进行了内部流程改造,大大改善了住院和门诊诊疗环境。二是在江门地区率先引进自助服务系统,门诊全面实现了自助办卡、充值、挂号、预约就诊、自助打印机等“一卡式”自助服务,方便病人就诊。完善了预约诊疗制度和全面实施分诊叫号服务。有效减少病人候诊时间,满意度为98.3%。,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三)开展便民门诊医疗服务,开设平价门诊,公示门诊医生出诊信息,增加专家门诊时间,缓解病人看专家难问题。实施医疗服务公开透明,设置了医疗费用查询触摸屏,公示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收费透明度。
(四)开展导乐陪伴分娩服务,医务人员跟踪产前检查和陪伴产妇分娩。建立新保俱乐部Q群,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协助孕产妇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孕产妇欢迎。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
五、积极参与公益服务,营造良好公众形象
(一)连续十二年与区总工会携手举办“三八”妇女节心系困难女职工免费妇查活动,共免费妇查x人、免费手术x人、免费用x万元。举办妇女免费“两癌”筛查献爱心活动,为全区11个镇免费筛查x人,免费用14万元,深受乡村妇女好评。开设“健康教育大课堂和孕妇学校”加强社区、厂企、学校健康教育,走向妇幼人群。5年来组织大型义诊x次,受惠x多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x场,将妇幼保健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服务和义诊活动。
(二)举办“选择自然分娩”爱母行动和“超级小宝宝联谊会”建立了完善的院外跟踪随访体系。让孕妇们与助产士、专家面对面交流,深受准爸爸、准妈妈们欢迎。
(三)积极开展“十百千万急救知识培训”,把急救知识送到各乡镇街道、厂企学校,普及培训x人次,取得初级急救员证x人。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篇10
(一)按“项目管理方案”要求,继续做好2019年城乡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工作。加大向目标人群宣传口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叶酸服用率和依从率。指导基层认真做好药品的发放、管理、服务登记记录工作。截至6月底叶酸服用人数20人。
(二)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完成了2019年一季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项目执行单位的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工作督导。
1、是重点指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开展系统服务,规范填写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服务档案,统一使用规范的服务登记、记录本、记录表,避免各种服务率的虚报。
2、是按季度对技术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并组织本辖区医务人员参加上级培训。
(三)免费避孕药具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避孕药具管理队伍素质,使参培人员全面掌握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每个季度对各街道,镇政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避孕药具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后合格率达到了100%。每季度对街道,镇政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进行督导检查。做好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的管理,定期检查避孕药具的保质期,避免发生药品过期还未发放情况。
二、继续全面做好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工作。指导辖区助产机构完善妊娠风险筛查、妊娠风险评估分级、妊娠风险管理和产后风险评估等各项内容,加强对评估为橙色以上的孕产妇的管理和随访。我中心负责做好市区内评估交换工作,避免漏报。
三、继续全面做好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指导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严格按照0-6岁儿童残疾工作方案及流程进行0-6岁儿童残疾初筛工作,对筛查阳性儿童提供转诊、随访服务,并及时登记、上报。2019年上半年筛查人数7359人,筛查阳性人数11人。
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
我区准婚男女婚检意识逐渐加强,婚检人数有所提高,截止到2019年6月30日,我区免费婚检人数为281人,婚检率为39.14%。影响我区婚检率的原因如下:
(一)婚检服务对象对婚检的认识不足,婚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婚检证明多休十天婚假,而没有正式工作的人则很少主动婚检。
(二)免费婚检项目是纳入区计划生育目标考核的项目,该项指标的完成是需要全区有关部门配合来完成,婚检政策宣传的普及面不足。
(三)婚检不便民。我中心无X光室,婚检胸透(X线)项目需要服务对象到其他医疗机构检查后再到我中心婚检,因此服务对象多次提出增设X光室的意见。
五、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
继续按“哈尔滨市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方案”要求指导辖区医疗机构认真落实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截至6月30日辖区内梅毒感染孕妇1人、产妇1人,需继续随访艾滋病产妇所生儿童1人,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4人,我中心积极督促感染孕产妇所属社区、乡镇卫生院做好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的定期随访登记,健康指导,上报等工作。
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严格执行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孕期检测率。对发生的阳性病例要及时上报,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连续、系统、综合、规范服务,尤其要做好孕产妇筛查、诊断、干预、随访等服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服务中要统一使用相关登记、记录。
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全区剖宫产率:
助产单位继续严格执行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工作方案。首先医疗保健机构和助产机构通过印制宣传材料、电子宣传屏、孕妇学校授课等方式广泛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及孕产期营养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其次助产机构能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
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医疗机构能够严格按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文件要求,为新生儿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定期上报“出生医学证明”签发信息,同时做好“出生医学证明”领取、保管、签发、废证管理、印章的使用等各项工作。我中心定期做好辖区助产机构《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的培训和日常质控,各签发单位能够控制废证发生率在1%以内,各签发单位对入院产妇及家属发放出生证办理告知书、签发机构在明显位置张贴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流程图。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首次签发率100%。
八、托幼机构管理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按市卫生计生委要求全市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开展对辖区新招生幼儿园的卫生评价及托幼园所业务指导工作,重点是儿童营养与膳食、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等方面,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九、定期召开例会、培训会
(一)坚持工作例会制: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托幼机构例会。在例会中通报上季度工作情况,布置下季度工作内容及要求,交流工作经验。
(二)加强培训。每季度组织辖区内召开一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儿保医生业务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十、加强业务指导及督导,提高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