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2-18 17: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网络教学的思考

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高度依赖的一种生活环境。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知识,特别是“慕课”的出现,使各种专业优秀的学习资源可以从网上获取,打破了信息的壁垒[1]。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中,人们可以多途径、多角度地获取知识,使得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了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基于互联网的线下课堂学习+线上网络学习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它将教学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对教学的要求。

2混合教学模式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学习环境构建上,采用Web技术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拥有另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而是主动个性化的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既是线上线下不同教学形式的混合,也是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混合[2]。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智慧学习环境相结合,既有传统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又有网络学习的多样性、灵活性,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模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

3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3.1教学背景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信息编码、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应用操作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各章内容相对独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会在茫茫的知识点里找不到方向;(2)学生人数众多,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常常是一个教师要面对上百名学生,而且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3)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理工类专业需要学生了解与程序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管理类专业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office软件应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计划和网络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进行相应调整。

3.2教学活动设计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系统也相对成熟,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哪些适合课堂教学,哪些适合网络自主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知识单元模块化为了实现线上线下的学习要求,以及适应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需要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展开教学[4]。例如,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信息编码”、“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在每个模块教学结束以后,进行网上在线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2)课堂教学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校性的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授课,课时数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混合式学习的课堂教学不能再进行填鸭式教学,而是教学内容精讲,讲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比如,将知识点按课时数划分为小单元,每节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单元的核心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补充相关知识学习。(3)网络自主学习设计借助校园网的在线教育综合平台、雨课堂等网络平台,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教师上传教学资料、教学视频,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单元在线测试等,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按照要求阅读相关资料,按时完成并提交作业,知识单元学习结束以后完成单元测试。同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开设信息交流空间,让师生进行课程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应用提出话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话题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软件,实现与学生的即时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

3.3教学评价设计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律性,能自觉地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考评机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设计讨论话题,根据参与讨论的活跃度,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设计综合应用型实验项目,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展示。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评估,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也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线下课堂学习和线上网络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学习环节。因此,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评估,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应包括:考勤、课后作业、单元测试、课程讨论、综合实验项目、网上学习活跃程度等内容。“多元化”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也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5]。

篇2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23-03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医学技术服务工作奠定医学基礎。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是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碰撞的火花。

1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该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授课顺序是: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模式。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医学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各类医疗机构所需的有医学背景的技术人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有其自身优势[2]:(1)融合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2)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代价,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3)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为其今后开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3]:(1)来自教学对象,基础医学概论开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医学专业新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但医学基础薄弱,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2)来自教学内容,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如何精选教学知识点,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并让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是一项重要任务。(3)来自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重在教,学生重在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

要从根本上提升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该学系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及课程内容设置,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4-5],尝试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解剖组胚学学科中应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1999年,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正式被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都描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共同特征[6]:课堂教学方式和媒体传播教学的组合;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手段的组合;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组合。近年来,一些教育实证研究表明[7]: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在线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微课(Microlecture)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和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学科知识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制作精良的、具备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微视频。微课作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突出,传播形式多样化等。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将师生面对面授课的优点和学生课前自主网络学习的优点相结合,将“教师教为主”和“学生自主学”的优势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在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支持以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8],因此基于微课开展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值得尝试。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开展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要取得根本性的提升,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联系起来,为解决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该学系课程组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该课程中解剖组胚学学科,试点班级为营销17班,该班级基础医学概论总课时为90学时,其中解剖组胚学36学时,生理学24学时,生物化学15学时,微生物与免疫学15学时,教学课时教学具体探索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确定课程教学规则

课程教学规则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指向灯,包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学要求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及任务准则,线上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给予学生学前问题,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传课程资源;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答问题;课后布置学习自测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课前思考学前问题,观看并学习微课视频;课中查阅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课后在线完成随堂自测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线下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针对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答疑、解答重点、解译难点;课后及时对每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生课前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善于质疑;课中按时出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小组解决问题;课后温故而知新,针对重点和难点,及时巩固,总结提高。

考核标准包括线上及线下两部分,线上随堂测试占50%,线下阶段测试占50%,总分100分。

3.2具体教学流程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3.2.1构建微课,课前学习

课前教学采取线上自学方式。首先将解剖组胚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多个教学单元,涵盖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录制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为8~15min,内含学前问题和参考资料,学前问题的设置需贴近生活,具有一定趣味性,如“激光治疗近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人老珠黄,它和黄疸病人眼球变黄机理一样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创建班级QQ学习群,在授课一周前,將微课视频资源上传至群内,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学前问题等方式进行线上自学,并通过完成自测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通过课前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认同感。

3.2.2分组讨论,课堂引导

线下教学指在教室完成的课程学习。每次课3学时,每学时40min。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学时,由学前问题导入教学,根据就近原则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设立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绕学前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体会,讨论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阅线上教学资源,最后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二学时前20min,师生展开互动,进行讨论,教师点评小组讨论结果,梳理学习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学时后20min和第三学时由教师讲授课堂内容,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

3.2.3总结归纳,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学生通过重温微课视频,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及时补充课堂遗漏,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课后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3实施效果,评价总结

实践证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3.3.1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微课视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涵盖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单元,做到精选教学知识点,注意教学单元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针对性地解决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的问题。

通过学前问题和微课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会增加平时学习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末考试集中复习的压力,学生为更好地解决学前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会认真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查阅文献,有助于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传统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而混合式教学的分组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平台,在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查阅大量课程相关材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3.2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虽然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9],比如说:如何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如何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主动性,如何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改革效果。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4结语

篇3

【关键词】网络;高校;“慕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慕课”这个概念也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迅猛的浪潮席卷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新型模式和方法。在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要实现自身的立体化、信息化、一体化的转变,要利用“慕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契机,依据自身教学特色和特征,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慕课”教学课程,从而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提升高校“慕课”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一、“慕课”的概念及优势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和优势,是远程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它通过短小视频的课程传播方式,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评价。它具有完备的教学课程内容和结构,有学分认证功能,可以在“慕课”平台之下,实施教学课程内容的、活动组织和讨论、测试等,在社交工具和网络之下,实现对高校教学课程内容的知识分享和交流,课程组织者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等,颁发学习证书。

高校“慕课”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

(一)具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优势。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态势下,高校教学中的通识课程教学相对单调,而“慕课”作为一种线上网络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的“慕课”平台上获得知识,并还可以参加各种学习社群进行互动讨论,在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之下,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对于高校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管理。

(二)具备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在高校的“慕课”教学之中,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态,因而,在高校的通识课程教学领域之中,学生的兴趣不大,同时,高校教学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也无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高校“慕课”教学模式则极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它可以整合丰富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将高校的通识课程内容进行汇集和共享,从而可以使学生具有选择性地观看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高校“慕课”教学的价值功能分析

(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可以推动高校教育的公平

由于高校的师资资源难以均衡,因而,“慕课”这种开放性的、网络在线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接受,一些高校将其课程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之中,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之下,高效地传递其优质课程资源,这就为我国的高校教育公平提供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契机。高校课程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慕课”学习课程的学习,获得名校的学分。同时,“慕课”教学模式还可以极大地推动学习化社会,更好地提升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慕课”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慕课”网络在线大规模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突破不同高校之间的阻碍,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的颠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和意义,使高校教学向智能化教育转变,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享受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并激励学习者提出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质疑,倡导和培育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和质疑探究精神,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辩证思维能力,推动学习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高校“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

高校的“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提供了一个优势资源共享的数字化环境和平台,它涵括高校不同学科的丰富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通识课程等,并设置有“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育具有“双能素质”的优秀教师。在高校的“慕课”教学网络平台之中,主要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教学课程资源与网络在线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

(一)创设课程门户

在高校的“慕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要建构和完善课程门户,要包括高校课程的章节内容、教学方法选用、学时分配、参考教材、考评方式、成绩构成等内容,重点介绍高校课程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由教师团队讲解本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并采用多媒体方式,在学时分配前提下,实现课程教学。还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提供教学相关资源。

(二)完善和优化高校课程内容

在高校“慕课”教学创新中,要完善和优化高校的课程内容,要细化和具体化,并引入相关的视频资料,增进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学科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慕课”课堂上的交互式学习

在高校的“慕课”教学模式之下,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困惑和疑难进行解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和体会,并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辅导,巩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练习题和单元测试的课堂完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四)课后的师生互动

高校“慕课”教学模式下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还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通过“答疑讨论区”,使师生进行知识交流和互动,并结合其他网络手段和载体形式,如:微信群、微博、BBS论坛、社交软件等,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思想道德修B与法律基础》一课的“慕课”教学为例,可以实践创新运用如下: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互联网+”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也越来越广。可以说,计算机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行业中,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掌握计算机的常用知识已经成为人们当下极其迫切的需求。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基础、Office办公软件(主要为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的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该课程能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当下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大学生想要快速适应社会,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而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差异化”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起点的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要面对的一大问题。1.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大由于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其接受教育的程度有所不同,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学时期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而有的学生可能来自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对计算机的了解。这导致在教师上课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屑听课,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跟不上进度,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2.教学内容安排有待完善不同的专业应当有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也应该有相应的要求。比如,文秘专业应该侧重于Word文档的使用,教育专业应该侧重于PPT课件制作的应用,等等。在许多高校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因异施教,在制定计算机教学大纲的时候往往是一刀切,不考虑实际情况,这种做法会让基础不一、专业方向不一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更削弱了教学效果。3.考核制度有待更新许多高校的期末考核方式都是以70%的期末考试成绩+30%的平时成绩作为最终的学生成绩。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统一的教学考试制度不但不能区分不同专业考生的计算机能力,还会导致大批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入到补考的行列中。4.课时少,课程内容多,难度较大当下,许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课时上都呈现出逐渐减少的现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知识点在不断增加,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课时减少、知识点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对计算机课程课时的规划越来越重要。5.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合理当前,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再组织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方式授课。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照着做什么,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空间,教学效果不理想。6.网络信息的泛滥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他们既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所需的资源,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网络信息的泛滥,在搜索的过程中许多不相关的信息会弹出来,这使得学生在查找内容的时候不能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并且在习惯了一遇到问题就求助网络的同时,学生也会失去思考的能力。

二、“互联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打破,网络中出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借助计算机上网搜索学习资料,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一)““互联网+”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优势

1.“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是通过教师的课堂传授,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网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随着APP技术越来越成熟,学生可以从专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上获取知识。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多元化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为教师先讲理论,后讲实践,再组织学生上机操作。而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建QQ群、微信群、网络学习平台等,让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学习,教师在授课中也可引入微视频、动画等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多元化。3.学生的主动性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传统的接受教育模式是学生照着教师讲的内容去做。而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学习的探索,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形式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让学生在选择知识的时候感到困惑,而且会让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网络资源库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资源将成为学生的一个难题。遇到问题就上网找答案的习惯,也会使得学生失去积极探索的能力。可见,互联网时代下还需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尤为重要。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的特点,需将互联网的应用融入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中。对高校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进行改革,这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能再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去授课,不能再以学生为接受的主体让学生去学习,而应交换角度,树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进行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力,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更多是起引导的作用[2],让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

(二)借助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使用多种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教学应顺应时代,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学习结合起来,积极运用各种教学APP和各种网络学习平台,丰富大学课堂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思维模式。1.翻转课堂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会先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再演示基础操作,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去做练习,最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练习。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先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课堂上也不再是由教师一人主讲,而是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包括知识的运用、难点的答疑等。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课堂外,可以借助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上有已经上传完成的有关课程的学习小视频,这些视频短小而精悍,时间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有针对性,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观看学习。在观看过程中,还能暂停、回放等。这是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把握学习的进度,不会因为偶尔开小差导致错失了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视频下方可以用评论的方式提出问题,其他观看者,包括同学或者教师都可以帮助其解答。此外,还可以在平台上上传测试题,方便学生复习和检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没掌握好的内容还可以回头重新观看。翻转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还能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2.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是课堂视频,通常视频在5~8分钟,内容为教程里面的某个知识点(比如教案里面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学生可以在线观摩学习,也可以将视频下载到手机上,随时随地学习,这更有利于不同层次间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拓展的内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课程重新学习一遍。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减小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一般的学生之间的差距。综上所述,微课的引用能较好地满足当下学习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搜索相应的学习视频,查缺补漏,还能让学生加深和拓展已学的内容,这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探索。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微课也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可以说,微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学习的平台,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3.慕课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3]。慕课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它所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学习者。慕课是将遍布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传授者和学习者通过一个相同的学习点关联起来,只要是参与者都可以相关的视频,而这些视频都是对外开放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慕课的引进有很好的优势。该模式包括了学习小组和论坛等互动模式,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线上讨论和线下操作。慕课应当与高等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连接。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将慕课推荐给学生,方便学生分享通过网络优化整合的慕课资源,确保学习能顺利进行[4]。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也可以到论坛上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解答。同时,还可以利用慕课进行学习的检测,增加一些小测试,这能检验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慕课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优化整合之后的资源,还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进行学习。慕课平台开拓了学生新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利用自身的主动性将学习变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三)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弥补学生差异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多数高校中,不同的专业会共同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也会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手段不够合理,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当合理采用分层次、分专业教学。对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制定侧重点不一样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例如:美术专业应该注重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应用;教育专业应该注重PPT课件的制作;文学专业应该注重Word文档的编排,等等。对于计算机基础水平高低不一的学生来说,应当采取分组的方式教学。在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对每位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并划分学习小组,让计算机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对每个小组进行任务划分。教师应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制定相应难度的作业[5],让学生自行完成。组内学生可以互相促进,各学习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能够有效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整体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四)调整考核方式

适当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纳入到考核范围中,使学生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借助网络在线平台,将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在线作业成绩等纳入最终评定的条件中。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更真实、更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

四、总结

篇5

王天蓉 柳栋

网络,在这里特指互联网。所谓基于网络应用,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也包括仅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000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是否成为一个最佳结合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根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所了解的部分小学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究活动”;上海市六一小学的“网络环境下儿童哲学学习”;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北京丁香胡同小学的“主题化互联网教学”;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究”;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社会课探究活动”;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探究活动”……

1.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通常设定的本体目标有“问题意识”、“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情感体验”、“协作合作”等,并能把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和学科领域相关目标统一起来进行思考。

2.从学习的课程形态来看

·有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如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有基础学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学科的主题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主要是就语文基础教材中阅读文章或主题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拓展,但它区别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常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有结合基础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如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结合社会课“香港和澳门”一课,学生进行专题性的学习研究。

·由原来学生的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杭州胜利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等等。

3.从学习的内容上看

内容来源:

·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拓展阅读。

·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如上海市宝山一中心小学的社会课学习。

·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创造发明、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内容。如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综合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题为基本单元,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一个主题学习内容资源区,主要包括主题介绍、专题咨询、分类导航和相关链接等。

4.从问题探究的开放程度来看

按照各个学校实践情况,对于问题探究一般都采取半开放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定一个共同的范围或主题,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交全班讨论后由教师协调、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相近组成研究小组。根据实践教师的反映,这样操作的主要原因:

·一是大主题集中便于学生研讨与交流。

·二是导师一般由执教的教师负责,因此指导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题的集中有利于教师统筹指导。

·三是由于小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做一定的信息,大主题集中有利于教师集中为学生做必要的信息。

5.从问题探究的方法来看

在现实情境下,上述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常用的方法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实验法和模拟法。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方式,最常用的是文献法和调查法,但是许多学校更多的是把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和交流工具,因此注意虚实情境互相结合的学习。

6.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看

集中上课时,教学单位主要还是原来的教学班(40人左右),或是重组的教学班(一般20~30人)。另外,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主要采取合作小组形式进行,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按兴趣分组,并协同完成同一课题。下一轮的研究再按兴趣重新分组。

为了避免集中上课时一人一机造成的小组协作不够、缺乏人与人直接面对的研讨机会与气氛,同时也为了缓解计算机配置上有限的数量,一般在集中学习时采取一个小组一台计算机,大家合作并分工搜集、浏览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记录。以小组的名义研讨发帖子,并参加集体讨论。

目前看来,集中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仅仅作为探究过程中集中交流与反馈的环节。

7.从学习的一般操作流程来看

由于各个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学习流程也有所不同,网上网下的教学组织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上海市的3所学校为例逐一说明。

·虎林路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V为虚拟,R为现实)。 广泛阅读(以V为主)-深入阅读(V R结合)-协作作业(以R为主)-展示反思(V R结合)

·月浦新村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综合主题单元探究学习”。

问题发现、确立课题(V R结合)-实践研究(V R结合)-成果共享(V R结合)

·六一小学:“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儿童哲学学习”。

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境(V)-网上讨论(V)-课堂辨析(R)-主题研究(V R结合)-交流反思(V R结合)-修改报告(R)-成果共享(V)

8.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周期

从各学校实践的情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元时间基本在1~2个月。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于研究尤其是实践阶段的落实。但周期过长,对于小学生恐怕难以坚持,在教学管理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9.从教学的时间安排来看

坚持长期实践的学校,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左右。另外,也包括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开展实践研究,但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学校里完成。校外的实践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或家长协助完成,教师一般不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上网的时间也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家里基本不上网。

另外,除了与基础课程融合的学习,学校一般把教学时间安排在原来的活动板块,也有的做法是将信息技术课整合进去同时进行。

10.从学生参与的情况看

目前参加“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机房有限,以及能够从事这项教学的教师尚有限,因此,基本上还处于教学实验阶段。最多的一个学校是5个班参加实验,其次是3个,绝大多数的是1个实验班(原始教学班或重组教学班)。从参与的年级段上看,根据实践情况,大家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能是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合适起步年段。

11.从教师的基本条件、准备状态和辅导情况来看 教师在应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教学观念上。

有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开始,我非常担心,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有一次我们在研究‘我喜爱的风景名胜’专题,有些小组对研究瀑布有兴趣,当时,我对世界各地的瀑布一无所知,于是,我急忙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风景,还有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我把它们做在导航页上,但孩子们在深入研究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已远远不止我所找到的,从孩子们的研究中,我又学到很多原来所不知的。后来,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们一起学。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点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地往前跑啊跑。” 通过实践,发现能够像上述那位老师一样放下包袱与学生一起研究的老师,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反而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

另外,各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基本上由上探究课的教师直接担任导师。也有个别的学校让学生自己邀请其他老师担任自己的导师,或在网上发帖子、通过E--mail寻求一些网上专家的帮助。

12.从学习的评价来看

主要是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评价。

从评价标准看,先有一个本体性的初始目标,按照学习的不同水平再商议阶梯性目标,按照研究的不同课题领域再制定伴随性目标,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再确认表现性目标。初始目标是预设的,但其他的目标是在实践过程中自构生成,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确定恰当可测的生成类目标。

从评价的主体看更为开放,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例上升。他们可以通过BBS或留言板的方式相互评价。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小组协作自评和导师评价。

从评价的方法来看,现在的几所学校主要采用“课题档案袋法”、“课堂辨析法”以及“个案分析”。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当成熟的做法,正在实践摸索阶段。

二、网络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效用实现

1.网络应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效用实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丰富资源的共享。集约化的丰富共享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坚实基础。教师根据探究学习的主题为学生做一定的信息工作,制作一些导航页。一些学校也利用学科或教师制作的个人学习网站开展学习活动。另外,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又实现了智慧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寻求更大群体的帮助,从而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交互式的学习讨论。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相互交流,根据几所学校实验的情况,通常采用较多的是BBS方式。但对于集中的答辩,学生还是对聊天室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但这方面的尝试目前还不够普遍。

·学生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探究性学习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我效能感尤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需要一个学生作品的展示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有限,现在学生作品,还不能做到自动上传,一般由教师帮助上传。

看来,目前在小学探究性学习中的网络应用,资源共享和时空超越实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了教师以更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习情境中,促使其成为一个温和的敦促者和解释性的指导者;网络话语权促进人尊重自我和实现自我,促进人尊重“他人的他人性”,使得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解释呈现多重性。

2.关于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通过实践,一般认为小学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确实需要一个主题学习网站。一是资源导航的需求,二是集中对话的需求,三是自由发表的需求,四是共享交流的需求。

因此,根据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习客”网站(seekercn.com),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学习苑地;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小学生做研究”网站(doit.k12.com.cn),小学开放性综合主题研究的学习平台;上海杨浦区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乐园”网站(liuyi2001.com.cn)等。

一般认为网站构架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学习辅导区域”—— 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一般呈现主题学习的要求和进行导学的问题列表。

“网络资源区域”—— 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一般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辑导航式网络信息。

“交流讨论区域”—— 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根据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

“作品展示区域”—— 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学生研究的成果,研究报告、体会或演示文稿。

三、存在问题与思考

·网络为各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为所研究的主题做一定的信息工作。但是,信息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让每一位教师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做信息编辑,从实践的学校看,工作量是巨大的,集体备课或其他共享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推广应用;评价;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7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再次强调要以促进深度融合为核心,坚持应用驱动,形成有效模式,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手段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方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推广应用平台支撑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竞相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由于政策引导、教师理念、技术水平等客观现实的限制,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水平远未达到理想状态。[1]笔者亲历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THEOL)引进、培训、评价、推广等全过程,希望通过对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推广实践做一些简析,分享我们在建设、应用、推广中的做法、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兄弟院校的平台推广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推广策略

我校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为核心参考指标,注重平台功能的易用性,兼顾平台的可发展性(对未来教学模式、方法的支持度方面),最终选定清华教育在线(THEOL)网络教学平台,并于2007年初正式上线。由于网络教学的开展费时费力,特别是现阶段对教师网络教学工作量的核定方法还基本空白,[1]完全依靠教师自觉自愿来推动网络教学成效十分微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要的政策干预和科学的规划实施都是平台得以良好利用的重要手段。

1.明确目标,使基于平台的网络教学有的放矢

根据我校实际,将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规划目标明确写入《扬州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2009年9月之前,所有课程必须实现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参考资料等全部上网开放。同时推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学生的精品课程、参考教学资料、素质教育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和学习中心……”

2.科学规划,保证基于平台的网络教学有序推进

针对全校几千门课程(本科生),我校实施了三年三步走战略:第1年,要求所有省、校、国家精品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上网;第2年,所有核心课程上网;第3年,所有选修课程上网。

针对各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我校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首先是将各门课程的基本的教学材料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进程以及多媒体课件纳入平台;其次,引导教师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平台的使用效率;最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尝试。

3.制度推进,促进基于平台的混合教学有效开展

有了目标明确的政策、规划,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督则是基于平台的混合教学得以开展的重点,因此,学校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教学审查制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将基于平台的网络教学开展实施情况列为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必查项目,参评年度优秀教学奖的必要条件,专业和课程评估的一级指标,年度学院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指标。同时,设置年度校优秀网络课程评选活动,鼓励教师利用平台开展有效的混合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服务支持体系

由于网络教学是新生事物,我校教师大多没有教育技术学习研究背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鉴于此,构建强大的服务支持体系成为平台推广应用的重点。我校依托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点这一机构,开展多层次平台应用推广培训服务。

1.专家型――以点带面,普及推广

邀请校内外教学设计专家为我校核心课程教师(精品课、学科负责人)做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类的专题报告和应用培训,增进大家对网络教学的认识,有效激发广大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

2.普及型――服务到家,推向深入

送培训到学院,深入教师中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咨询服务。此类型培训在推广应用初期尤为重要,绝大多数教师是在此类培训中认识、了解平台,继而在培训后尝试使用平台。培训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效果。

3.示范型――沟通交流,注重实效

不定期组织教师网络教学应用交流和讨论,邀请应用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积极性高、成效显著的教师介绍教学思路、方法和经验,用同行的切身体会有效引导在网络教学方面暂时后进的教师掌握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此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实行教师线上自主学习,利用平台公告栏、教学邮箱、教学论坛、博客等各类形式支持教师、学生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需求。

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推广,政策是导向,管理服务是根本,适当的激励机制则是平台应用推广的“强心针”。通过六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基于模型形成了可操作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具体步骤包括:[2]

1.构建Theol环境下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如图1)

该步骤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等步骤将影响网络辅助教学质量的众多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3]基于平台的教学质量评价这一复杂问题条理化,从而为我们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简明有效的方法。该步骤的最终目的是为参与评价的各项指标计算出相应权重。

2.获取数据并进行预处理

该步骤主要是根据模型内的评价指标提取各课程内相对应的原始数据,并进行课程初筛和数据标准化过程。课程初筛体现出我们对网络课程建设和使用的基本要求;数据标准化的过程则是将离散的后台行为数据转换为可比较、可运算的量化数值。为力求评价的客观公正,参与评价数据主要为标准化后的各课程内教师、学生的实际行为数据,和依据相关标准对依托平台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模块予以评分。

3.计算并得出结果

将步骤1得出的各指标权重与步骤2得出的标准化数据值相乘再求和,即得到每门课程在THEOL环境下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综合得分,根据得分的高低,确定对课程的奖惩。同时,按院系、课程类别等分析评价结果,给出本学期(学年)的全校整体网络辅助教学应用情况报告。

与传统的经验法相比,通过使用基于AHP的网络辅助教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当然,由于平台应用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动态过程,评价指标的选择、层次模型的建立、数据来源的确定也同样需要顺应这一变化,从而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引导性。[2]

四、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推广成效

7年来,扬州大学通过应用推广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共享和利用教学资源,克服时空限制,将师生联结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教、学方面的高效沟通,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推广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如表1所示,截至2014年1月,我校平台在建课程数已达4200余门次,总计非同名课程2711门,约占教学计划总数的80%以上,基本覆盖了我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必修课和主要专业选修课程。每学期有1800门次左右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选课人数≥15的课程)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基于平台的混合教学,占学期在授课程门次数的1/2以上。

网络教学平台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使混合教学成为常态。如今,教师备课不仅是做做PPT为自己课上讲授,还要利用平台组织内容、活动,鼓励学生自学;学生除了上课听讲,课堂外还要通过浏览平台补充的教学材料,自主参与课程论坛讨论,在线完成作业等,在线学习形式已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平台的推广应用,不仅在资源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上也更加自由、开放,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将教和学渗透到了学生的身边,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仅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广大任课教师积极使用平台开展混合教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应用情况良好,平台各模块功能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表2所示)。

网络教学平台有效支持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不断涌现。[4]、[5] 在全校大面积推广平台应用的氛围下,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脱颖而出,他们不断尝试和探索,规范自己的混合教学过程,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材料拓展学生视野;适时利用控制模块督促学生学习进度;充分使用课程论坛与学生进行学科前沿互动;积极使用常见问题,不断丰富问题库,简化日常答疑过程,有效提高答疑效率;尝试使用研究性教学模块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程问卷,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个别教师还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开创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如利用平台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赛等。

五、结束语

综上,虽然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在扬州大学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缺乏量化教师网络教学工作量的具体标准,导致教师网络教学行为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大部分教师被动使用平台,缺乏主动更新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的意识;绝大多数在建课程缺乏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基于平台的学习仍然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提醒我们,全校范围内的高质量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教学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梁林梅,罗智慧,赵建民.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74-84.

[2]王佳利.基于AHP的网络辅助教学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102-106.

[3]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177-179.

篇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58-02

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他们大部分是“90后”大学生,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网络途径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既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特点,也要研究如何借助这些先进的时代技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

一、“90后”大学生

“90后”这概念源于“80后”。“80后”这概念由作家恭小兵提出来的,指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的人群,后来被冠以各种后缀来形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各类群体。所以“90后”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

“90后”出生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先锋体验者。他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电脑和数码相机;他们热衷于品牌和接收时尚讯息,喜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他们离不开网络,热爱QQ和网络游戏,爱写博客与微博,“火星文”是他们的交流语言。当今,“90后”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新的行为模式为大学校园注入截然不同的活力。学生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健康工作者需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将“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多数性格好,能力突出,但个体间反差较大

“90后”大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主体意识强,充满自信,思想积极活跃,对周边环境敏感,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不错的沟通能力。他们善于思考,愿意表现自己,也能较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希望通过合适的表达解决同学之间矛盾。但是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早期教育方式和自身原因等,形成了非常内向的性格。他们习惯了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二)人际交往网络化趋势明显

“90后”的大学生社会交往丰富,会为人处世,在社会交往中善于伪装自己。在熟人面前,他们热情、开放,观点独立新颖,能言善辩,但在陌生人面前,他们又比较沉默寡言,小心翼翼,不善言辞。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圈子,主要局限在自己同学之间,或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社交之中。对于一些比较私密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跟网络上的陌生人诉说。他们手机不离身,手机QQ不离线,爱与朋友们在线分享自己时刻的状态,也爱关注和回复其他人分享的心情。虽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但过分依赖网络,让“90后”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身独立思考的东西,使部分学生思维僵化。

(三)积极进取,但心理承受能力差

“90后”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和受西方化思想影响比较大,因此他们具有明显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再加上一直以来的特长培养,使得他们参加活动时更积极,但是过于自负的心态也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或者压力时,更容易表现出痛苦、消沉、抑郁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个性张扬,集体意识淡漠

“9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家人很也关注他们成长。这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希望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类型,比如:衣着和发型很有特色,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喜欢小众化的商品,追求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往往过度关注自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强烈,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他们在和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往往比较任性,很难换位思考。由于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他们从小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同伴亲密生活,同时,由于个人中心主义的缘故,他们集体主义意识比较薄弱,比较难以与人合作。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及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不受时空限制

现代生活网络已经非常普遍,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方式用网线连接上网,也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如今只要大学生有空,拥有可以即时上网的终端设备,他们就可以搜索感兴趣的心理知识来自主学习。

2.具有丰富的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来开展教学,拓展师生的视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素材,如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网络还可以整合各路心理学家的优势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

3.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要么通过上心理健康课了解心理知识,要么通过预约来进行心理咨询,整个过程比较耗时。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时性比较强。大学生可以随时上网获取感兴趣的心理知识,碰到问题事可以随时获得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进去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论坛,与有相同心理问题的人一起讨论,相互鼓励,共同应对。而且网络信息更新及时,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首先,网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如认知失衡、交往障碍、畸形性心理、自我角色混淆、网络综合征。其次,网络增加了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表现在以下两点。

1.网络对教育者的调控能力提出挑战

网络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同时,网络上的交流是非正式的。网络上的交流缺乏表情、形体等信息的传达,丧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很难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真实心态。此外,大学生会因为各这种原因下线,或者到了预约好的时间不上线进行咨询,线上的老师因为没有联系方式而不能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进一步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教育者的调控难度。

2.网络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素质。比如,心理工作者得很有耐心,因为与大学生的交流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心理工作者打字的速度可能没有大学生那么快,就得花很长时间来打字,效率比较低。还有,心理工作者得很包容。因为线上的交流使心理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了及其严峻的考验,大学生的某些话语可能会中伤人。比如,说心理工作者“很烦人,是个老巫婆”等。最后,心理工作者得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和网络上的沟通能力,否则将无法充分了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三、“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根据“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征,我们要积极迎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开展行之有效的“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

目前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和校园论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源,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比如说,可以把优秀的心理教学课件或教育视频挂上去,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罗列和在线指导,也可以在论坛上和这些大学生们积极交流。为了增加“90后”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趣味,我们也可以适当放些关于性格、职业定向等方面的小测试。

同时,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很少,高校站作为科研的主要机构有必要着手开发这些软件。

(二)培养一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格队伍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站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但是基于网络本身的特点,必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坐在电脑旁,解答大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做好统筹规划,不能出现空档期。同时,从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专业技能等知识,因为大学生的知识更新很快,日新月异,他们碰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出人意料。还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要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因为对大学生来说,你是在一对一地对他进行咨询,但其实这些老师经常一下子面对好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的问题都不一样,这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

为此,高校要创造各种条件,尽一切可能,培养一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格队伍,使他们既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网络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得心应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调适

心理咨询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但是它更根本的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调适,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们。因为他们的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计算机应用水平也高,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

参考文献:

[1]邓然,尹启华,邹唐喜,等.“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2]张天纲.“90后”学生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1).

[3]魏荣,魏婧.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4,(4).

[4]王林.试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人文杂志,2006,(5).

[5]钟国防.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篇8

疫情期间贯彻执行“停课不停学”,学生在家上网课,但是2020年2月份的网课,软件技术班的张同学多次旷课,也没有听回放课程,忽视辅导员的细心教诲,经调查发现其旷课真实原因是贪睡、贪玩,没有学习的紧迫感和目标性,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模糊。该事件以下简称张同学事件。

二、案例的分析和处理

我系是信息技术专业,因上课都要使用电脑,类似张同学的事件是典型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匮乏的问题,特别是疫情期间,脱离了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认真叮咛和反复督查,自觉性差的同学非常容易出现类似张同学这种旷课情况,亟需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扎实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

针对张同学事件,辅导员方面一是加强与各任课老师的联系,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互动困难、疑问解答反馈较长等问题向老师反映,以便老师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案;二是与张同学多次电话、微信谈话沟通,了解他居家期间的喜怒哀乐、思想心理变化,了解到张同学单身家庭,自己一人在家缺乏陪伴,建立了学习互促小组,由主要班委引导张同学将多余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同时在生活中小组成员增加了互动,让张同学有集体归属感;三是辅导员疫情期间也要抓好班干部的培养工作,使班干部积极努力协助辅导员抓好班级的全面工作;四是做好班级学生纪律方面的量化管理工作,根据网课后台数据分析写好班级的纪律记录,按时督促同学完成网课作业、提前预习,请假的同学认真观看回放,学委定期向辅导员反映上课的出勤情况。此外,相关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做好教学检查,强化教学过程监控,保证教学秩序良好,对学生加强监督与指导,避免学生出现较多学习问题而影响学业和个人的发展,并注重利用教学反馈制度,实行教学互促。

对张同学事件主要是采取“教育引导为辅,激起内在动机”的教育方式,经过近二十天的反复沟通和小组互动,张同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跟辅导员表示非常后悔自己落下的课程,并已经在认真观看回放,补充学习笔记,在最近一次的随堂小考中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疫情期间,落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要关注学习、思想,还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起内在动机。针对我系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途径等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一是通过“爱在信息”公众平台推文引导学生正确识疫、坚定信心、提高本领、勇担使命,开展“保护野生动物主题作品展”、“学雷锋战疫情”等线上活动,同时各年级各班的辅导员、班主任通过“云班会”、在线课堂等形式与学生线上沟通,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借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返校后将疫情教育作为线下“开学第一课”,通过主题班会、海报评比、征文比赛、“抗疫心语”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怎样去报效祖国、温暖他人、面对苦难、爱护生命。

二是疫情期间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党课学习,利用腾讯会议等开展线上组织生活会,做到组织生活有计划、有记录、有成效,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依托“学习强国”、“灯塔党建”、青年政治大学习等平台,加强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不断强化学生党建平台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同时注意选拔树立党员先进典型。

三是加强辅导员与任课老师间的沟通联系,明确各课的教学任务,通过网络学习的线上平台导出课程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张同学等缺勤、旷课情况给予及时关注和引导。

篇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网络化 网络教学平台

一.何谓高校“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从而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型学习生态坏境的构成要素,即所谓的网络化教学。“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将网络化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以期达到课程教育网络化、自主化的目的,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1.内容的多元化

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化,恰恰是网络化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内容源头上看,既有电子版的传统教材,教职人员通过对网上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后选取的学习材料,抑或是从那些专门从事网络教材开发的机构购得的教材,还有一些是思政课教师制作和编辑的的数字化教案或PPT,上传至专门的学习网站并加以管理;从内容形式上来看,既有一般性的、以文字为主体的word文件,更多的是以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动画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形态的教学软件,它们将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从适应性来看,网络化平台更加灵活、丰富、鲜活,既能够突破传统教材的滞后性和贫乏性,能够保持基本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还能够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最新、最热门的前沿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地做到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的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学生通常都是把课堂、教材和老师作为主要知识接受管道,相对来说更加注重教师的教,教师往往面对一整个群体,采取单一的传播途径,以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很少或很难把握学生的个性――诸如其学习基础、思想状态、情感状况,从而表现出来的是:师生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一刀切”的特征明显,个性化教学无从谈起,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成为天方夜谭。而互联网凭借其良好的交互性特征,真正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进行咨询、答疑和和解惑;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进行在线学习并获得在线帮助,因此,学生的学习选择余地显得更为充足。正因为如此,网络化教学彻底地改变了过去“一对多”、“大一统”式的缺陷,而真正成为“多对一”或“一对一”的互动学习过程,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3.师生关系平等化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师生关系在以网络为基础而建立的平等沟通平台――即网络教学平台中,发生了改变,由“主一客”关系模式变为“主一客一主”关系模式。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世界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处于自由而平等的地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不仅仅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与各自的潜能,以达到网络化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可行性

1.数字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方面,数字网络科技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互联网技术诞生至今,网络安全、网络存储、视频音频、网页制作、人机对话、远程控制等各方面的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这些都为搭建“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互联网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

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信息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如果“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不仅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克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滞后性缺点,还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快捷、广阔的互联网信息,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水平不断增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上互联网终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绝大多数都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能力,学会并精通各种最流行的软件,并能熟练制作美观实用的PPT和内容丰富的讲稿。他们还能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互联网再去获得新的知识、并传递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4.校园网的普及以及快速发展,为学生上网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当下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并允许学生们在自己的学生公寓中宽带上网,而且网速很快,效果也很不错。通常来说,每间学生宿舍大概有1―3台电脑,有的宿舍甚至人手一台。这也为我们构建“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四.“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措施

1.高校网络化教学体制的制订、落实是保障

高校领导们的认同、重视和真抓实干,是决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成功的关键。要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需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将其作为考核评估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此外,应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即宣传部负责组织相关的资料、确定专题内容,思政课教师负责建设本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网站,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为网站添加内容以丰富网站的知识点,同时应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视频讲解以及网上舆情引导等。如此一来,不仅职责分明、目标明确、有章可循,而且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加深了,最终使得各部门间的工作能够协调起来。

2.“形势与政策”课网站建设是载体

高校应建立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课”网站,现在每个大学都有自己专门的网站,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页面或思政部页面建立“形势与政策”网页链接,便于学生查找,也便于教师登录。网站后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文件的上传、在线对话等。而教学体系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版块:一是专题学习版块,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变动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安排不必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专题研究,动态化展现,滚动推进的方式,其实更加符合本课程的特点。同时将相应专题的教学案例、课件、电子教材、阅读延伸、参考资料、影视资料等整合进去,扩充内容。校宣传部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计划并深入钻研每个学期的教学专题。二是成绩管理版块,通过建立网络系统成绩管理平台,优化成绩管理形式,学生的作业、论文、日常考核、考试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引进先进合理的网上学生成绩统计软件,此功能应能够实现结果提交和成绩评定,如果学生卷面答案雷同,系统能自动将雷同部分用醒目颜色标示出来;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参与考试的时间能够自动生成记录;系统能够自动合成成绩,并按照学生的学号、班级形式呈现。这样既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方便了学生自己适时查看学习状况,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强相应版块的学习。

3.正确处理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

如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所包含的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以及前两者的实践延伸――实践教学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础性教学”,也是“主导性”教学,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牢。

在教学中,我们要成立一个专家组,定期召开论证会,确定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点;认真落实专题教学负责制;针对有争议的部分运用集体智慧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尤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要“授之以渔”,给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热点焦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思考的空间,即通过布置课后讨论题、小论文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材料,形成讨论主题、论文主题的相关认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学”中。网络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课堂教学”的“第二次生命”。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在了解学生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的“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向正确方向发展而实现的。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在线交流、专家论坛、专题学习等网络板块巩固、加深、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登录成绩管理版块提交自己的论文、作业等,系统自动生成相应学生的成绩,方便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

形势与政策本身具有很强的变动性、时效性,因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就成为必不可少。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通过社会实践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积极有效和建设性的建议。同时,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加深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认识和领悟。如有的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相应的党的政策、理论学习研讨会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奋进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严莹、陆向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李晓衡等.《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4.徐仲伟,陈志军.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篇10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51—01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当遇到问题时,如果可供思考的时间很短,所作出的回答往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然而如果时间够充足,能让我们全面思考的话,答案会非常详尽、周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虽然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对课堂提问进行过精心的设计,使其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学情,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课堂毕竟是充满变数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答案无法预测,有时也会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很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精彩的作答,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比如知识储备不足、临场反应不到位、课堂氛围影响等),没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遗憾。

怎样弥补这种遗憾,使学生把他对课内问题的思考有效地延伸至课外,我和学生做出了以下尝试:对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有更好的解答,或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未能完全发挥,或者是当时考虑的不周全,还需要进行补充,都可以在认真思考过后重新回答,但时间和地点已经不是课堂和教室,而是改在了网上。我们建立了一个专门用于延伸课堂教学的论坛,由学生担任版主,将课堂上出现的热点问题放在网上讨论,我在浏览学生发的帖子后进行跟帖指导。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这种方式有以下几种优势:

1.灵活性

一节课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竭尽全力地完成着预定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一些问题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而这种课后延伸就很好地形成了补充。在这个专属的空间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持续跟帖,由于时间充裕而且查阅资料很方便,加之没有课堂上的诸多限制,学生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甚至一些在课堂上相对沉默的学生都表现得很积极,发帖数量呈直线上升。而思想的火花一经碰撞,讨论就会异常激烈,这时我也会发帖来引导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对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既巩固了课内的知识,又拓展了课外的能力。

2.高效性

比起单纯的课堂教学,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度。受条件所限,课堂提问时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把问题回答一遍,也许有些学生有很好的想法却没机会表述,我们更不可能让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发表见解,尽情地去谈他们自己的想法,但在网络上就没有这些局限,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学生可以对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发言权在学生自己手中,他们的参与热情可想而知,在这里他们不只是侃侃而谈,阐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在用心倾听,了解别人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对话与交流,他们都渐渐看到了其他同学的长处,开始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真正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也让学生具备了更加谦逊的态度。

3.主动性

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能够用于阅读的课余时间很少,所以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够,也很少就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以至于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喜欢走捷径,习惯套用自己在作文书或是网上看来的桥段,写起作文来缺少自己的思想,缺少生活的积淀,缺少独特的风格。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在论坛上的发帖最强调的就是原创性,而且帖子的读者不仅是老师还有同学,因此,为了使自己发的帖子颇具深度、与众不同,学生往往会主动去进行阅读,给自己充电。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丰富了思想,锻炼了写作能力。这不仅使他们的帖子变得具有可读性,而且作文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就连作文的字数也不再是老大难问题。最难得的是,学生在课外下这些工夫无需教师与家长的督促,这正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