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范文

时间:2023-03-29 16: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纪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纪律

篇1

我是六年级的学生XX,因本人多次违反校规校纪,经老师和学校领导多次教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保证: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上不睡觉,不扰乱课堂纪律,专心听老师讲课。

2、遵守班规班纪,我保证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内,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不喧哗,不打闹,不影响老师的常规教学等。

3、在午晚休的休息时间内,我保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不聊天,不打扰,不上网。当其他同学休息时,我也能安静地休息。

致此

敬礼!

XX

XXXX年XX月XX日

课堂纪律保证书200字【2】

尊敬的XX:

我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校期间我犯下了很多不应该犯的错误,对于家长和老师对我的期望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我在上课时经常不认真听讲,与同学课堂上说话,上自习课,老师不在时,与同学嬉戏打闹,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我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保证从今以后一定遵守课堂纪律,好还学习,不让老师和家长失望,请老师和各位同学对我进行监督。

致此

敬礼!

XX

XXXX年XX月XX日

课堂纪律保证书200字【3】

尊敬的XX:

这是我第一次写保证书,我保证,这也一定是我最后一次写保证书!这是一份十分深刻的检查,我对于我这次犯的错误感到惭愧。我不应该上课不认真听讲,我感到很抱歉,我希望老师能原谅我,我保证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我保证以后认真学习,天天向上!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

致此

敬礼!

XXX

X年XX月XX日

课堂纪律保证书200字【4】

尊敬的老师:

我认真的考虑了自己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我确实做错了,我错的原因,我不应该上课说话,我上课说话的时候,说明我的心就没有在在学习,无形中我就浪费了我的学习的时间,说明我就没有对自己负责,我没有尽到一个学生的职责,另外,我说话的时候,一定就已经影响了我周围同学的学习,就会造成不好的学习氛围,会造成许多同学失去了学习计划,那些想学习的和不想学习的,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样一来,也许会影响整个班的风气。还有,老师,我的行为也给您造成了困扰,让您在百忙之中还要为劳,无形中会耽误了您处理别的事的时间。

老师,我觉得,我这样的行为,还好得到尽早的制止,如果不能尽早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还会影响我的别的方面,我的行为处事上,有可能就会出现大的漏洞。

所以,我想过,我应该积极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并应该做得越来越好,不光是不犯错误,我还应该好好的听课,按时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要做个上进的好学生。

致此

敬礼!

学生:xxx

X年XX月XX日

课堂纪律保证书200字【5】

尊敬的老师:

今天,我怀着愧疚给您写下这份保证书,以向您表示我上课说话的不良行为,深刻认识改正错误的决心!

我以后上课注意听讲记好笔记,下课钻研问题的勤奋精神。上课认真听讲。平时对这类事情认识不深。导致这类事情发生,在写这份保证书的同时,我真正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再次,我这种行为还在学校同学间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同学之间本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我这种表现,给同学们带了一个坏头,不利于学校和院系的学风建设老师是非常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所以我今后要听老师的话,充分领会理解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并保证不会在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望老师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老师是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对我们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太感谢老师对我的这次深刻的教育。

我真诚地接受批评,我保证以后上课不搞小动作。不说话,认真上课!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

致此

敬礼!

篇2

首都师范大学 苏丹兰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纪律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我们认为,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

研究表明,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

(一)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刚入学的儿童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一个大的团体中学习和游戏,没有教师的适当帮助,很难形成适合于有组织集体活动的行为准则。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一方面会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这类纪律虽然在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终是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二)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从儿童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使儿童社会化方面就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当一个儿童从对成年人的依赖中逐渐解放出来时,他同时开始对他的同学和同辈人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行事、如何思考和如何信仰。青少年学生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情,在一定时期他们的信奉、见解、爱好、憎恶甚至偏见也都视集体而定。由于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的新的参照点,结束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断力、内疚感和焦虑,所以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同伴集体行为准则的价值,并积极地认同和服从它。集体促成的纪律也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等。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三)自我促成的纪律。

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评价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任务都有各自的纪律要求。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不会轻易退却。所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教师如能很好地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例如,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H·C·Quay)把问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此外,布罗菲(Brophy)和罗尔肯帕(Rohrke)1981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有一定新颖性,他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一)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挫,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二)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师外)的干扰,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三)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这一分类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是将教师的问题行为也列入其中,实际上,课堂上的不少问题行为的确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如教师粗暴的态度、对学生频繁的训斥等都会引发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这方面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研究结果表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寻求注意。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性别特征。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人格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生理因素。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还有些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造成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教学不当。

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教学不当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这一结论已经在布罗菲和普特南(Putnam)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

1.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

2.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

3.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

4.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

5.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

7.带有偏见,处事不公。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班级人数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等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有的研究发现,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另有研究发现,教室墙壁和家俱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教室内温度过高,则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善行为和冲突性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纪律往往较好,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也较少。而人数较多的大班中,由于单位面内人口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这往往成为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行为的一个主因。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三、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

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

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三)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渲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课堂中不仅存在着学生的焦虑,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四)实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的方法比较适合于较为简单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爱讲话、好动等行为。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需矫正的问题行为;

2.制定矫正目标;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

4.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

篇3

【关键词】体育课堂;纪律;兴趣;习惯;行为

【正文】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体育课必须要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才能上好,而和谐的氛围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作为保证,小学体育课在操场上进行,因其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复杂等特点,加之学生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而且在活动中最容易暴露出小学阶段儿童的爱玩好动的天性,那么在对待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要严中带着松,方法得当,只要把纪律问题解决好了,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顺利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因而只有在课堂上持之以恒地“抓”,才能避免课堂发生纪律失控现象。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1、上课打铃后集合拖拖拉拉甚至迟到,站排队伍不整齐,服装不整齐不规范(例如穿牛仔裤、凉鞋、靴子等等),带玩具来上课等。

2、教师讲本课任务与要求的时候,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下面讲话,做小动作,交头接耳,互相推搡打闹等。

3、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内容的练习时不积极,在队伍里交头接耳、擅自离队、自由散漫,思想不集中,互相打闹,争抢体育器材,不能按要求或动作要领做动作,言语攻击或贬低其他同学,吃东西等。

4、下课之前,没听到下课就逃跑,或上课途中偷偷跑回教室,集合拖拖拉拉,私下讲话,不听教师小结等。

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

1、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这是他们的本能。因为他们需要从各种角度去了解和认识世界,而爱玩好动正是他们所了解的途径。他们很难长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意识,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很短,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2、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不感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害怕。

3、教学方法不切实际。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能有效完成动作,教学过程没有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如学生学习新动作时,教师一味强调动作的改进与提高,学生并没有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

4、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听不清或听不懂;教师所示范的动作不规范。

5、教学的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如教学场地不能做到背光、背风、背沙,教学的场地不平整,学生之间练习互相干扰等。

6、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无师道尊严的观念,与学生接触太近,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错觉。教师的自我要求比较低。如寒冷的冬天,要求学生上课时不准戴手套、戴帽子,结果教师没能和同学做到一致,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

7、学生对于体育课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教师有偏见,易导致逆反心理;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苦,怕累。特别是需要学生克服一定困难的项目,比如女生的滚翻类练习,跨越障碍练习等。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年龄不符。好表现与炫耀自己等。

8、对于同一种违纪行为,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和各个教师之间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三、解决体育课堂中纪律问题的对策:

1、提升体育教师个人认识

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教师必须先做到。

2、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的形象,威信对体育课的纪律也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新教师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差,急待加强。老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而学生在一代代变化,老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吸取新理念,并带入课堂进行尝试,给学生新意。

3、强调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在每学期初,要向学生明确要求允许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一开始就要狠抓常规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

4、因材施教

很多教师不按教材上课,甚至采取“放羊”的方式,学生对于这种的体育课提不起兴趣,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毫无纪律概念,自由散漫。所以我们应严格按照教材要求,做到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

5、因人而异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存在,都不一样。有好动的,有安静的,有身体素质不好的,有生理缺陷的等等,作为教师,既要做到一视同仁,也要因人而异。

6、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

(1)、暗示

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微笑都能达到及时提醒学生的目的。

(2)、提问

通过暗示后,个别学生还不能停止说话或做与之无关的动作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其回答,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都能适时提醒违纪的学生注意课堂纪律。

(3)、适时沉默

对于课堂中有很多学生在说话时,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方法,突然沉默并及时做出让学生保持安静的手势或反问学生:听听谁还在说话?这样做学生能马上明白教师的意图,并安静下来。

(4)、暂时停止正常教学

对于纪律混乱且经过多次提醒后,仍不能制止违纪行为的学生,教师可宣布停止教学,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由于不遵守纪律导致本节课教学内容不能正常完成所带来的后果。但是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

(5)、培养骨干

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上,可以在班级中挑选有威信的、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管理各种违纪行为。也可以让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加入到管理者中去,当他成为一名管理者时,就会自觉的遵守好各项纪律了。

7、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体育课中提倡多表扬,少责备,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行为。奖励方式通常是口头表扬,如“你真厉害”,“做的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好行为就会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成为学习的好榜样。同时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不搞集体惩罚。

篇4

关键词:课堂 纪律 张弛 教师

        我们都熟悉这样的课堂: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着,在黑板上认真地写着,学生上身保持竖直,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室里森严有序,似乎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 

        而现在,走进课堂,就像走进了大型超市:只看到一组组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围在一起听组长的讲解,有的聚在一块黑板前指指点点,还有的争论不休,一派忙碌的景象,在这里没有了过去的森严和安静,学生不再是我们过去所常见的循规蹈矩。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今天的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以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需要的是张弛有度的课堂。张,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紧张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驰,能使情绪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蓄积新的力量。要构建这样的课堂,摒弃过去那种沉、闷、死的课堂,我们教师就要:

        一、改变观念,从内心深处去接受新的理念

        教学要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新的理念下,教师充当的是“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能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要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课堂上体现的是师生双边的交流和探讨,而不再是演讲与听众,当然课堂体现的不能只是安静和死板,而是张弛有度、严而不乱。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现在一节课的好坏,不能以学生规规矩矩为标准,也不能以热热闹闹为依据,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高效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课堂里要积极思考、大胆讨论、踊跃展示,既要放,又要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纪律调控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多研究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多研究教材,在学识上提高自己。例如,课堂教学设计要灵活多变,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并能牢牢吸引学生,把握课堂纪律。

       三、课堂要分层设计、分层练习

        五个手指,有长有短,班里的学生有好有差,要维护一个高效的课堂纪律,我们的设计方案就应该分层设计、分层练习,从自学的问题到要讨论的问题、要展示的收获,让学生每个人都有能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事可干、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就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感到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他也就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去,自觉去维护课堂的纪律。

        四、组建一支自我管理的学生团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课堂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离不开学生,要组建一支学生干部队伍,选择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把管理的权限交给他们,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开班会、组织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去管理。

        五、改变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给学生更多的掌声和赞许

        我们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多元、客观和开放,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能真正关注学习的过程,变得乐于去思考、去展示;乐于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哪怕是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这些行为的转变,将使学生珍惜课堂,珍惜学习的过程,将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篇5

关键词:课堂纪律 课堂行为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74-01

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课堂纪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理工科类院校第四年是本科在校生的最后一年,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课堂纪律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良好的课堂纪律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秩序主要靠教师的组织,通过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任务上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教师从教能力的体现,也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前提。

1 大四学生课堂纪律问题

1.1 学生课堂现状

理工科类学校学生进入第四学年,主要学习任务是专业课,课程设置上体现的更为贴近学生专业特点,上课时间安排上相对来说不紧密,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增多。课堂表现常见的有:个别学生逃课、有理由的缺课,少数学生课上开小差,认真听讲的学生等。逃课的学生在这一时期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不学习,就是不上课;另一类又正好相反,是准备报考研究生考试的学生,他们认为考研是第一任务,专业课只要考试通过即可,所以不用听讲。那么有各种理由缺课的学生主要是病假、事假或者参加用人单位宣讲会、招聘会、工作面试等。

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主要是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聊天等。认真听讲的学生是坐在前排,跟随老师的讲解能正常参与师生互动。

很明显,逃课、缺课、课上开小差这一系列行为对于正常教学活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课堂缺乏纪律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权、教师的教学权受到侵害,教师要耗费一定的精力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学习氛围受到干扰,有时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为紧张。

1.2 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任课教师的和课程本身特点等。

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性格,学生的自律性等。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现在是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他(她)没有吸引力,开始放逐自己,在学习节奏改变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调试自己,学习态度渐渐消失。有些学生喜欢展示自己,在课堂上愿意和其他人交头接耳说话,更甚者高声喧哗,这一系列行为表明学生自律性的缺失。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处理和制止学生扰乱课堂的行为,那么课堂秩序就完全被打乱,课堂纪律没有形成。

教师方面的因素可能来自于教师管理方面的缺失、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态度的偏差等。如果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不加以管理而放任自流的话,就是教师管理方面的缺失。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是照本宣科,讲课枯燥无味,那么教师对于课堂掌控能力的差表现就会带来课堂秩序的影响,学生不听讲、说话等,就会产生往复的恶性循环,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不愿意认真讲,课堂纪律、课堂秩序都受到影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教学态度有偏差,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课堂纪律等。

2 提升课堂纪律管理的手段

2.1 树立正确的纪律观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课堂纪律的行成需要教师促成,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维持课堂纪律,有违纪行为发生就要立刻制止并加以纠正,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当然不能一味地要求课堂安静,良好的师生互动也是教学效果的保证。

2.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创设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个性,合理组织课堂,促进教与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2.3 改善师生关系

熟记学生姓名,利用点名的方式增加与学生的认识;善用声音变化提点学生,促使个别学生改正错误行为;适当的课堂提问,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个别问题学生可以课后进行面对面交流,找出问题症结,加强师生关系。

保证课堂纪律,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四学生课堂纪律的把握,要结合学生特点,有的放矢的加以管理,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要实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摆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遵守纪律是为了保护自由。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在拒绝和管束中建立的。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学生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所有人(包括自己)的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所以,守纪律对于每个人来说,既应是一种常识,也应是一种常态。

二、靠智慧进行课堂纪律调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发乎于学生内心坚守的课堂“规矩”是圆满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课堂纪律的管理调控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实践性智慧之一 。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更自主、更灵活,教师的权威已如多云天气中的阳光,耀眼与温和并存,炎热与温暖共生。这是变革带来的必然之一,但变革中的我们也不能失去自我。 如果课堂放得太广,而收得太散,就会导致教学低效 。教师应将课堂民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把握好度,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课堂纪律的内核是什么?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真正有效的纪律是自我控制。纪律约束的理想境界,必定是形成学生内在的约束力。

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进行课堂纪律调控?笔者有以下建议。

1.第一印象,良好有度

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它将决定教师今后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板着脸孔、和颜悦色……都是“第一印象”,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呈现的第一印象,给教师一个最初的定位。笔者认为第一印象应侧重“可敬”―― 更具尊重气息与人文关怀的见面方式让学生感觉您值得敬重。我们需要的是教育与引导,而不是震慑与张狂!

2. 群体氛围,熏陶感染

这是部分教师易忽略的问题:在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上,只满足于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未能把纪律要求转变为学生群体的共同需求。其实,我们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群体参与制定自己的课堂规矩,把这些约束细化到一些具体的行为上,使个人行为受到群体的监督,让集体的意志真正在学生的相互要求中得到落实。这样,发挥集体智慧,彰显民主与尊重,有利于日后的课堂纪律约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对于今后的社会道德约束,也大有裨益。熏陶感染与空洞说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大相径庭。“润物细无声”,纪律约束应追求这样的境界。

3.赏罚分明,有张有弛

篇7

(一)新任教师要明确提出教学要求,重申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最基本的课堂行为准则,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的功能,从而使课堂行为规范化。在入学教育时或在第一次课上,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期望及课堂基本礼仪,有必要重申在中小学就已熟知的课堂规则。否则,部分学生以为大学比较自由,加上有些老师又不管,就会不断挑战老师的底线,违反课堂规则,导致课堂秩序越来越差,教学效果无法保证。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充满底气地进行管理,明确地制止违纪行为,并告知学生不遵守纪律的后果。

(二)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魅力

首先,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学内容乏味、讲解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最容易产生纪律问题。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恰当规划教学过程,使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吸引到课程的学习上来。有研究者指出,通过使学生积极地并不断地从事有价值的活动,可以预防或者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课堂管理问题。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对话是督促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中教师适当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思考,又能维持课堂纪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较少因为走神而受到指责。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减少问题行为的有效方式。其次,教师应该改变教学姿态,激情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一个表情、一个手势是远远不够的,在单调乏味的氛围中,学生极易分心和打瞌睡。课堂就像舞台,教师就是导演和演员,教师既要有导演的指挥才能,还要有演员的表演才能,善于通过肢体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根据教学情节变换教师的各种行为。此外,教师讲课要有激情,“以情传情”,以自身的热情来点燃学生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自己当成权威和课堂控制者,而是一个管理者、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管理的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敬仰这个老师,就会主动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堂纪律问题大大减少。学生喜欢的教师不但要学识丰富,专业过硬、还要会教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还要关心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未来发展,幽默风趣,随和亲切。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要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学习过程,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宽容学生偶尔的过错行为。教师要善于鼓励、赞赏学生,利用激励性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

二、课堂纪律问题的干预管理策略

(一)间接干预法

1.非语言干预: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管理中起重要作用,在尽可能不中断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迅速流畅地进行干预。学生多数“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可以通过令人愉快的技巧来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学生觉察自身的不良行为,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2.忽视———表扬法:对于有些不足以影响课堂教学的微小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可以忽略而不去管理。“忽视———表扬法”是一种很实用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教师忽视那些课堂上微小的问题行为如打瞌睡、偶尔讲话等,但表扬那些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同学。教师对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赏。这样可以在不点名不伤自尊的情况下,使那些不专心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自觉去调整。当老师发现违纪的学生专心听课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以强化好的行为。实践表明,强化积极行为,比注重消除不良行为更有效。

3.其他措施:我们还可以用提问法来干预课堂不良行为。这是常用的方法,对那些不专心听课的同学,可以通过提问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个方法也有不足,要慎重使用。因为分心的学生往往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弄得全班同学哄笑,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觉得丢面子,引起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课堂上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高校团委倡议学生不带手机进课堂,用一个大袋子把学生手机编号放在教室前方,课后学生再去取。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课堂纪律问题,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值得借鉴。

(二)直接干预法

篇8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让人把精力集中到一点。传统音乐学习是只听不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果在一节音乐课中,教师能始终创设、营造美的音乐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保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纪律问题就轻而易举了。寓教于乐,应该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融于生动的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把自己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哆来咪》歌曲学习中,学生在上课铃响后陆陆续续地走进课堂,由于《哆来咪》由七个音符组成,所以我采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没用我大声说坐好,后进来的学生发现其他同学都已经端坐在座位上并安静地听故事,也悄悄地来到座位坐好。纪律有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易被分散。

二、音乐课堂要以情唤情

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做小动作、看漫画等现象在所难免,这是由学生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是不容易控制的。归根结底,产生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个“情”字。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就是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教师从语言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在关爱他,让学生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思路,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管理。在学唱《哆来咪》时,当我讲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个故事之后,告诉学生七个小矮人有一个队歌,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让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的队歌好不好?”

三、注重面部表情和动作指引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面部表情更是一种天然的教学手段。“笑”是人类独有的天赋,也是共有的天赋,笑表示喜欢、接纳、亲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微笑,犹如一缕温和的阳光,融化冰冷漠然,穿透抵触封闭。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微笑则是一把开启心扉的“万能钥匙”。学生都不喜欢严肃的板着一张脸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教师的面目表情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导引学生意识,把自己的意图、教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为此,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心自然也靠拢了,心情愉悦地学起音乐来就会更投入,投入了思想便不会开小差,纪律自然也就好了。如在《哆来咪》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教师用甜美的歌声、微笑和有趣的动作感染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快乐地学习歌曲,学生们没有几个会溜号。

四、课堂程序和常规秩序

篇9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向来都是因为喜欢你这个人,才喜欢你所教授的学科的。如何让学生愿意接近我们?那就要尊重他们、经常与学生沟通,要以我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们。例如,在我的班里有一个理科成绩非常棒的学生,但他的英语成绩却一塌糊涂,他常常在英语课上做起数学题。我没有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而是在他的作业本中写道:“Yourmathisveryexcel-lent.Youarereallyacleverboy.IfyoulearnEnglishjustlikeyourlearningmath,yourEnglishmustbeverygood.Iamsureyoucan.”另外,我在课余找时间跟他交流,对他喜欢数学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又指出他不应该在课堂上分心,影响学习。向他阐明学英语的重要性,又鼓励他在课后有不懂的数学题和英语题都可以来向我请教!这样引起他的共鸣,师生心灵沟通,他也因此喜欢学习起英语了,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2、倾心尽力、备好每一节课是教学默契的关键

“心中有书而手中无书,乃慧者也。”备课,既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又是教师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做到“脑中有书”;积极准备教案,做到“心中有纲”;灵活运用教法,做到“手中有法”。所谓“脑中有书”就是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化为己有,融会贯通,力求在讲授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听起来易于理解、消化。所谓“心中有纲”就是每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都能准确合理地进行内容、时间与框架的分配,使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所谓“手中有法”就是选择能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设计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的教学流程,如“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论证法”、“演示法”“、练习法”、“图解法”等。并且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绝大多数教学内容可以制成教学课件,为学生在网上进行讲解、剖析、演示、对抗练习,这些对于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间的教学默契起到很好的作用。

3、严格要求、协调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默契的保证

“家有家规、校有校纪。”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要求学生专心听课,善于思考,积极发言,不讲闲话。如果连课都不专心听,默契配合就无从谈起。然而,好说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加上他们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纪律,诸如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甚至高声喧哗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或故意静下一会儿不讲课,或故意提高嗓门授课,或用语言提醒,或以目光注视,或进行走动授课。适当的提醒,关怀激励的眼神提示,让学生的课堂纪律有了保证。

4、照顾全体、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是教学默契的深化

俗话说:“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大量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语言学习潜能上有着不同的优势:有的善于分析,有的记忆力很强,有的则有较好的应对能力等。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坡度性。比如,在同一个班级,对于成绩优异、上课比较认真、反应也比较快、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鼓励、培养他们多看多读一些课外英语节目和书刊杂志。对于成绩欠佳的学生,教师应该个别辅导或者采取“一帮一”的形势,让成绩优异的同学去帮助他们,既起到了补习提高的作用,又可以发扬同学之间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

5、规矩方圆、养成交流习惯,是教学默契的发展

篇10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与消极行为。中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