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31 02:1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魅力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情;激情;灵活;巧妙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当你静下心来,烹一壶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扬的音乐,打开书卷,书中世界,洋洋大观,尽收眼底,可观宇宙之大,可察品类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觅知音于今人,岂不雅哉?岂不乐哉?……说得真好!这种悠哉与乐哉的陶醉也应该为我们的学生所拥有。可是很长时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知怎么了,学生缺乏自主实践的欲望,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兴趣不浓,故而语文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在这里我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个人做法与大家商榷 。
一、深情的读
首先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教学口语及丰富的体态、手势、 表情、眼神等态势语言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进入 作品意境。对于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我总是首先范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人格,形象思维和对美的感受力。比如我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让学生去感受诗情、诗味 、诗理。
其次教师不仅自己范读还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尤其是通过重音、停顿 、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处理,通过文字表象 ,揣摩到作者心中的画面。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时,引导学生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通过指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领悟到“偷偷地”“钻”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小草机灵可爱和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性格;“嫩嫩”“绿绿”从触觉和视觉上给人清新悦目的感受。强化朗读训练,可以品味文章升华语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深情地朗读,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体味,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二、激情地演
在语文教学中在讲授童话、小说体裁的课文时,我总是鼓励学生编写课本剧,让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在改编课本剧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研究课文,详细地分析课文,去挖掘更深的东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演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掌握文章主旨。比如我在上《皇帝新装》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班里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去编课本剧。学生们积极地行动起来自做道具,看着课堂上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把骗子狡猾、贪婪,皇帝的愚蠢生动地表现出来引得阵阵大笑,在笑声中学生们加深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些东西是老师花很多时间所完不成的,通过编写课本剧,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新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创造潜力是惊人的,他们设计了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三、灵活的用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施审美教育,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可是现在不少人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而不注意文本内涵的挖掘,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助手,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我让多媒体成为释疑激趣的好助手。我在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文时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现象通过图片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边欣赏那“碧蓝的清水”,“蔚蓝的天空”听着“轰隆的鸣沙巨响”从而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沙漠的奇怪现象,帮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而水到渠成地释疑解惑,明白奇怪现象的成因,从而把握教材的内涵。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不再单纯的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教学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加快信息速度,加大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妙的问
语文课堂就是人的课堂,就是情感的交流所,不能平平淡淡,死气沉沉地渡过,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语文课堂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巧设问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
篇2
一、“美容第一刀”——学习方式训练,打造有序课堂
打造魅力课堂,第一刀在哪儿下手?——要建立有序有效的课堂!MS—EEPO有效教育教学学习方式,恰到好处地改变了课堂无序的现状,使课堂有序、有组织。在MS—EEPO基本功Ⅰ型中,学习方式训练内容有5J(五项基础)、5F(5项防范)。其中,5J包括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单元组、团队。先说约定训练:开始只是一种模仿的阶段,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如,把约定当做课堂习惯养成的内容编成了训练歌:铃声响,回教室,书本文具要备齐,放置桌面右上角,静候老师来上课。合作歌:小脑袋,凑一块,为学习,出点子,你一言,我一语,人人都来动动笔,再大难题也容易。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课堂调控的能力提升了,课堂变得更有序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农村小学教师张彩文这样总结:通过两个多月的训练,我所教的班级小组水平的5个指标基本训练到位了:学习小组分有召集人(组长)、小秘书(记录人)、发言人,由小组成员之间轮流担任;学生之间能相互关照和关注,小组成员之间有亲和力,能发挥团队精神;学会了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学生改变了过去那种依赖式和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走过场、留于形式的小组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美容第二刀”——要素组合课型方式,打造有效课堂
要素组合课型方式是最适合大多数教师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紧绕“聪”字,由七大要素组成:“耳”代表听,“ˋˊ”代表两个眼睛“看”,“口”代表“说”,“心”代表“想”,还有动手的“写”,加上“动”“静”构成七大要素。要素组合方式可以采用两两组合、多种要素组合的方式,可以演变出5000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特别是“动静转换”,利用学生的生理学与心理学原理,使他们自始至终精神状态都处于饱满状态,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疲劳。
请看两节不一样的教学片断:
五年级作文:我最喜爱的_________花
(一)传统课堂
1.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读题,审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抓住花的形状、颜色、味道及其他特点描写
2.学生活动
(1)学生看,听,想
(2)学生举例,分别有:梅花、、玫瑰……(都是植物的)
(二)MS—EEPO课堂
1.教师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_____花
(2)指导由个人—单元组—个人学习
2.学生活动
(1)(想+写)用气泡图的方式写出由“花”想到的
(2)(看+写+说)学生先独自完成后2人组交互,使思维得到扩张,有想到植物类的、人物类的、装饰类的……再4人组交互,思维再度扩张,想到环境类的,食物类的等
(3)(看+听+说)完成后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一个自己喜欢的、擅长写作的点进行习作
(4)全班选择的点有10几个,如,梅花(植物类)、校花(人物类)、烟花、头花(装饰类)、浪花(环境类)……选的面多种多样、精彩纷呈
两节课进行比较,我们看到:(1)在第一个12分钟的环节中,传统课堂上学生已经出现疲劳乏味状态,MS—EEPO模式的课堂通过动静转换使学生疲劳得到缓解,精神又处于饱满状态;(2)MS—EEPO模式的课堂,利用“看”“听”“想”“说”“写”“动静转换”等要素的两两组合、多种组合,学生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更善于利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知渠道获得信息,从而形成头脑风暴,产生多向度的想象。
三、“美容第三刀”——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打造自主课堂
MS—EEPO有效教育的平台互动方式就是要抓住关键项,构建多向度教学平台。关键项是指本节教学中关键的知识点、能力点、考点、方法、思维、创造、思品、合作等;多向度指的是不同渠道、不同途径、不同思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个性表达,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方法。
请看两节不同方法的教学片断设计
内容: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
(一)传统课堂
1.教师活动(一阶段)
(1)拿1捆小棒
(2)再拿1捆小棒
(3)指导学生7+7=14,总结出乘法口诀“二七十四”
2.学生活动(一阶段)
(1)学生数,共有7根
(2)学生数,又有7根,用加法算出2个7是14
(3)学生反复念直至会背“二七十四”
(二)MS—EEPO课堂
1.教师活动
(构建平台一)出示:2个7相加是多少(要求分4人小组完成)
2.学生活动(组成4人小组开展学习活动)
(1)角色A负责画图
(2)角色B负责写加法算式
(3)角色C负责写出乘法算式
(4)最后,角色D负责总结出乘法口诀
比较这两节课,我们不难发现:(1)MS—EEPO教学模式的课堂构建了两个平台,学生采用不同途径、不同思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式探究“二七十四”乘法口诀的得来,多元化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将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表达呈现出来,真正改变了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局面,不管是教师或学生,课堂上都变得更加阳光、灿烂;(3)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联系,“二七十四”乘法口诀得到十几次的强化,符合学生学习记忆知识点的次数,课堂上学生强化次数足够,少布置或不布置作业就可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
四、魅力课堂,实力课堂
纵观MS—EEPO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课堂真正由学生做主了,能够运用各自的优势智能性进行学习和思维,实现了快乐有效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有魅力的,更是有实力的。光坡中学初一的黄雪梅老师,实验一年后,所任教两个班数学分别名列年级第一、第二名(全年级六个班);光坡中学另一实验张振兵参加实验后接手一个原来在年级中下水平的班级,半年就见成效,期中、期末成绩一跃年级第一名;企沙中学的李雪凤老师,任教的英语实验也一直名列年级前茅。
MS—EEPO有效教育创始人孟照彬教授到我区听课后赞叹:“惊奇、惊讶、惊喜”,他惊奇于我区改革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学生教师就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他为农村孩子在课堂上的阳光快乐而感到惊喜!如今,我们看到农村学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学校的课堂有魅力了,更有实力了!
篇3
一、导入――话题简洁,主题鲜明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甚至一门课的教学效果。在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教师应以富有感染力、简洁的话语导入新课,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帮助学生了解新的课题和新的课堂活动,并为之做好准备。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进行“free talk”,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学生对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背景知识也很感兴趣,平时教师可以注意收集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每天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愿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中。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积极性大增。它就像一根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热爱,给整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呈现――方法简单,情景真实
呈现是英语教学步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呈现环节中与学生认知过程协调的效果。学生一开始上课,如果就受到目标的激励,使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自然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新知呈现的安排要有艺术性,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学生的兴奋点直接与学习内容挂钩。通过合情合理的呈现,使学生身临其境,悟出新语言材料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单词卡、多媒体课件,借助动作、表情、手势等手段,将教材中设置的情景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牛津小学英语》中有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如“购物”“野餐”“打电话”“生日聚会”“旅游”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最简单的方法,创设接近生活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这种生动形象、直接有效的呈现方法,有利于学生确切地感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练习――设计简练,活动有效
在英语教学中,练习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也可以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可以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也是及时得到学生学习反馈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不能为了练习而设计练习,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抛开繁琐、单一、死板的活动,设计一些简单、多样、灵活的课堂活动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如教了“Do you like …? ”“Yes, I do./No, I don't.”句型后,我设计了两个活动:(1)“我是小记者”(小组活动)――让一位学生表演大明星,其他学生表演采访大明星的小记者,用“Do you like …?”问大明星的喜好。(2)“心有灵犀”(同桌活动)――凭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互相猜测对方最喜欢的三种事物,然后用“Do you like …?”问3个问题,并交换问答。我根据同桌两人的回答,评出最心有灵犀的金牌搭档。通过简单的合作互动,该句型得到了全面有效的练习,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四、作业――形式简化,课外延伸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情趣;语言;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功能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初中语文已经不单单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它还要承担起审美教育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形成阶段,在初中阶段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们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做好初中语文的审美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审美教学,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营造氛围,激发美;重视阅读,体会美;循循善诱,创造美;多读经典,鉴赏美。
一、营造氛围,激发美
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实现有效的审美教育。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学任务来精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营造氛围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进入所教授的情境中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教学任务中所表达的美。例如,我在讲解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时候,就是通过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营造一种悲壮而又慷慨激昂的氛围来进行教学的。《最后一课》所要表达的是在受到邻国欺辱的背景下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我在教学过程别是在学生课文朗读过程中适当地播放《国际歌》等一些悲壮的歌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对课文中那位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人格美有了深切的体会,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保护,对审美教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善于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重视阅读,体会美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考语文考试的主要考核指标也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在理解文本中的经典词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体会到文中的美。
例如,在讲解北宋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多阅读乃至于背诵这首词。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诗词中难以辨别的字进行标识,例如,擎、貂、鬓等进行统一标注,而后我又详细地解释了这首词中的三个典故:“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及“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正处于人生低谷期,可是这首词中并没有一丝的悲伤,相反却表达的是慷慨激昂之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其中的生动写照。我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多次阅读、背诵,自己还在课堂中进行示范。通过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豁达大度,豪放不羁。
三、循循善诱,创造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初中语文审美教学不仅要体会美、感悟美,同时还要创造美。所谓创造美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例如,我在讲解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首先是对老舍先生经典的写景手法和对比技巧进行了阐述,而后又通过对全文的理解,带领学生找到了本文的中心思想,那就是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循循善诱,要合理引导学生来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强迫性、灌输式地来逼迫学生,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学会鼓励学生创造美。
四、多读经典,鉴赏美
经典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原因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多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读经典。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美育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比重。我们要想做好语文教学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功能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提升学生语文成绩,陶冶学生情操之外,还要担负起审美教育的责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本文详细分析了实现审美教育的四个措施。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有效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就必须要严格按照上文提到的四个措施来做。
参考文献:
[1]张天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2007(12).
[2]刁品飞.基于审美教育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3(5).
篇5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师魅力;教学方法创设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然而,目前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学科性较强的德育课程不感兴趣。重理论讲述,让学生反感。德育课堂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德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笔者认为,德育课堂要吸引学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得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德育课堂缺乏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多情况下,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自说自话。比如,本学期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个人的收入与理财”时,我把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问题:我的消费观、税收的用途、家庭投资理财,然后设计活动探究、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对自己日常消费行为进行讨论,把他们的观点归纳在黑板上,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让学生结合实例了解国家税收的用途。同时让学生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这样,课堂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讲或讨论,整个课堂气氛就调动起来了,给学生营造了宽松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教师要努力打造迷人的人格魅力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直接投射到本课程的教学上,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板书要规范,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处理教材内容,设计课型,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二是德育课教师的观念要与时俱进,要注重知识更新,关注时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并渗透给学生,这是德育老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变化,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补充和延伸,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和典型事例,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激发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使课堂活起来。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国家问题”内容时,我引用了近期日本政府“购买”的热点事件,联系课本“”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同时,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德育教材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免有些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努力改造传统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总结了几种有效的德育课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德育课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2.案例教学法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具体案例,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从特定的体验中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教材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结合学生周围发生的事,把典型的事例引入到课堂,用好教材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问题,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本校学生身边事例来说明课本中的观点,通俗易懂,容易打动学生。
3.讨论式教学法
德育课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课堂教学“主人翁”地位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能把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信息量大。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这样就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
总之,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活化课堂,从而塑造德育课的魅力,真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篇6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魅力课堂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这个基础上,不体罚学,.平等的师生关系,站中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用教育机智来教育转变差生,切记不能体罚和辱骂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的魅力来自于自身的素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对教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我在教学中做到提前一个单元备课,走进教室时已成竹在胸。在教学四年级《爬山虎》一课时,.课文是这样描写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我就先画一根茎,然后画两片绿色的嫩叶,在长叶柄的反面,画像蛟龙爪子一样的爬山虎的脚,然后画两片小一点两片嫩红色的叶子,叶尖一顺朝下,再画六七根像蜗牛触角一样的细丝。
画完这副图,上课前一天就帖到教室的显眼的地方,刚一帖出来,就引来同学们“哇塞”的称赞声,在讲这个段落的时候,一边讲一边指着图解释,学生们又兴奋又激动,这篇课文学生很快就能背诵。课后作业有画爬山虎这样一道题,学生也很顺利地完成。这幅画一直挂在教室里,把教室装饰得更加美丽和温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提高,孩子们更加可爱了。真是一举多得啊!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段话: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从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中的地方总有一从草斗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我先把这段话讲解了再让学生画一画蟋蟀的住宅,在画时要注意这些因素:倾斜,弯弯曲曲,九寸,一指宽,它的门是一丛草,以及它的平台。在很多时候这样画一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在教学语文园地二中有这样一个内容:“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经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满枝黄,九月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边读边打拍子,使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在教学童话故事这个单元的时候,首先学习《巨人的花园》这一课,其中巨人讨厌孩子说了三句这样的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讲到这里的时候轮流找几个同学来扮演巨人说这三句话,孩子们又是一片笑声。
讲完这一课后,我又开展了一个讲故事比赛,让他们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先在小组内讲,每个小组选一名或者两名优胜者在班会课时来比赛,评出前三名,颁发奖壮,奖品是水彩笔,圆规,文具盒。这些奖品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诱惑力是可想而知的。下课后他们到处去找故事书,阅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选了自己喜欢的故事开始练习,看到他们认真的样子我感到非常自豪。
篇7
关键词 以学定教;历史与社会;魅力课堂
在传统教学课堂之中,教师教学更多的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设计按照流程引导学生学习,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环节的清晰,教学手段的多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机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然而教学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却令人堪忧。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即仅仅注重自身教法的观念,实现从“钻研教法”到“钻研学法”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因此,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将使得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流畅性,让原本虚拟的教学路线设计成为了符合学生情况的实体路线,教学设计更加灵活、丰富,这样的课堂也才能迸发出“教学活力”。
一、“以学定教”的内涵
“以学定教”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潜能、学习状况以及成长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反映和吸收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调节,继而实现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根本目的。“以学定教”中的“学”包含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特征等等;“教”则是代表引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相关教学活动。“教”服务于“学”,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设计调整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
二、“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以学定教”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学生学习多方面实际认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思想、认知、兴趣多个方面的契合。
1.契合学生兴趣
兴趣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激发作用,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同认知。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1]由此可见,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兴趣的作用是在于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提升,我们所作所为也是为了促进他们学习动力的提升。唯有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则是要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的“兴趣点”作为突破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之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使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课堂积极性高涨,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激烈的讨论,课堂氛围也极为活跃。这时教师再辅以适当的点评和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当下形势有了正确认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遵循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的确如此,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绝不能仅仅是一味的依照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课程推进,课堂教学应当是一段充满意外、变化、激情的动态旅程。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我们应当遵循学生的思维运转规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流畅。如在《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提出问题:印度人口增加偏快对社会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不是也有这些负面影响?”学生思维从一般转到特殊,跳出了课本对世界人口探讨的轨道,这个时候如果再简单依照课本顺序进行《资源出现短缺》问题的教学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维进行调整,首先就《人口警钟须长鸣》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显然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使得教学更具流畅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关注学生认知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吸收情况和认知情况。我们应当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有过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又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和调整,将使教学更契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促进其良好吸收,教师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继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依照“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的从学生所熟知的身边事物出发,以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开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真实,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应充分把握其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学功能,让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更具活力。
三、结语
“以学定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延伸,是将新课程理念付诸实践的最佳体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在关注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材钻研、精心备课,继而围绕学生情况与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唯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数学习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自由飞翔,碰撞出火花,同时在教学时也提倡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生成,因此在课堂上经常有惊喜的收获。
一、诱发探讨
在学习了分数的通分之后,教学课后练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十八第96页第10题)有这样一道题:“你能写出一个比 1 6 大,又比 1 5 小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在找到两个这样的分数吗?”此题,需要综合应用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我引导学生们思考:“我们知道 1 6 和 1 5 之间一定存在分数,而且有无数个,但是由于 1 6 和 1 5 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所以在 1 6 和 1 5 之间不能直接写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那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找出这样的分数吗?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看哪个小组能快速地找到一个又简单又好的方法来快速地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踊跃发言。
二、案例归纳
方法一:化成同分母分数法。把 1 6 和 1 5 进行通分。得 1 6 = 5 30 , 1 5 = 6 30 。这时两个分数的分子是相邻的自然数,所以不能直接写出一个比 5 30 大,比 6 30 小的分数。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 10 60 和 12 60 ,这时可以找出一个比 10 60 大,比 12 60 小的分数 11 60 。显然如果把 5 30 和 6 30 的分子分母都同时乘3,4,5……就可以在这两个分数之间找到2个、3个或更多个比 1 6 大,比 1 5 小的分数。
方法二:化成分子分母比较大但分子仍相同的分数法。直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都乘2,得 1 6 = 2 12 和 1 5 = 2 10 ,就可以发现在 2 12 和 2 10 之间还有一个 2 11 。同样,以此类推如果把 1 6 和 1 5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3,4,5 ……就可以在这两个分数之间找到2个、3个或更多个比 1 6 大,比 1 5 小的分数。
课进行到这儿,我以为可以圆满结束了,因为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已经找到了教材上所提供的两种方法。令我更惊喜的是,又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他说他们小组找到了更简便的方法。
方法三:“徐王法”。这是以我班徐××和王××同学的姓氏命名的一种方法,而在许多练习过程中也表明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这样的: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得到的分数就在这两个分数之间。例如, 1 6 和 1 5 得一个分数 1+1 6+5 = 2 11 ,则有 1 6 < 2 11 < 1 5 。同样,利用得出的分数 2 11 ,找到 1 6 和 1 5 之间其他分数,例如:
1 6 < 1+2 6+11 < 2 11 < 2+1 11+5 < 1 5 即 1 6 < 3 17 < 2 11 < 3 16 < 1 5 。以此类推就可以在这两个分数之间找到3个、4个或更多个比 1 6 大,比 1 5 小的分数。
三、事实证明
经过大学3年的学习,也有7年多的数学教学经验,对于这样的方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承认自己的教学功底薄弱),我让同学们用这个方法验证其他的例子,都符合这个结论。于是,为鼓励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我激动地说:“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徐王法’吧。”课后,我思考着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发现其实和第二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我试着证明自己的猜想。
证明一:如果 1 n+1 < 1 n 其中n>0,则:
1 n+1 < 2 2n+1 < 1 n 。
证明: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得 1+1 n+(n+1) = 2 2n+1 = 1 n+ 1 2
因为分母:n
所以: 1 n+1 < 2 2n+1 < 1 n
所以结论成立。
为说服自己,我又试着证明这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的合理性。
证明二:如果 a b < c d ,其中a,b,c,d都是正整数。则:
a b < a+c b+d < c d .
证明:因为 a b < c d ,a,b,c,d都是正整数。所以: ad bd < bc bd
则:ad
所以: a+c b+d < bc d +c b+d = bc+dc d(b+d) = c(b+d) d(b+d) = c d
即: a+c b+d < c d 。
同理可知:c> ad b
所以: a+c b+d > a+ ad b b+d = ab+ad b(b+d) = a(b+d) b(b+d) = a b
即: a b < a+c b+d
综上可知: a b < a+c b+d < c d
篇9
他们的课堂风格迥异,但又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不矫揉、不造作,没有纷繁的课件,也没有热闹喧哗的表演。他们的课堂静静的,师生时而会心一笑。如果说三位“大侠”功夫高超,正是高在自然。
我第一次端着相机,近距离欣赏了三堂堪称经典的语文课。在拉近的镜头中,教师、学生的动作、神情更为清晰生动,也更打动我。
陆老师:《人生的开关》
陆常波老师语言幽默,课堂也就有了更多灵动而丰富的瞬间。选择《人生的开关》这样的课文是冒着一定风险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听课者也有一千种不同的人生见解,这类带有明显人生哲理的文章,解读起来,分寸不易拿捏。
《人生的开关》看似简单,其实富含人生哲理。怎样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见解,很不容易。陆老师在课堂上于不经意间解决了这两个难题,足见他的语文教学功力非常深厚。他避开教导性的说教,运用教材教语文。陆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一次次提出改进意见,也一次比一次概括得好。在这个过程中,陆老师板书“穷、特地、好差事、唯一”“光明、黑暗”“蛊惑、钱、财、权”等关键字词,相机教学多音字、近义词和反义词,扩充词语。这些环节有机地融进整堂课的教学流程,一点儿也不突兀,整篇课文的哲理也渐渐自然地显现。
课堂上,陆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没关系,说出你的真实想法。”教师态度谦和地说真话,学生当然也就说真话了;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也就自然了。这真与真的碰撞,碰撞出了最美的智慧火花。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学生随着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的“人生开关”有了感悟,不夸大、有冲突、有思考,这是自然的收获。
在我的镜头里,陆老师的课堂“台上是高举的小手,台下是会心的笑声”,自然而美好。
吴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吴福雷老师于文本和学生之间游刃有余、气定神闲,与学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思维碰撞。睿智的师生共悟激起了全场听课教师的热情。
吴老师功力高超,一是高在选材上。这样的经典文字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值得反复品味的。这也正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一个佐证。二是高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小说教学重在人物形象分析,吴老师抓住一个“逼”字绘出了洪教头之蛮,一个“让”字写出了林冲为人之谦和。三是高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起着文本语言文字与学生运用之间很好的媒介作用,并渐渐地隐到文本和学生之后。他的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读、说、写的愿望,在寥寥几句的点拨后,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读得精彩、说得畅快,吴老师的自然而隐成就了一个个表现优异的语文学习者。这节课后,“这个班的孩子真厉害!”“这个班谁教的?”成了听课老师相互探寻的问题。可见吴老师教学功力之深。
吴老师常说“但问耕耘,不求收获”。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完全投入课堂,课又怎能不精彩?
贾老师:《爸爸的老师》
贾志敏老师的《爸爸的老师》的教学让我充分感知了课堂的神圣、师生治学的严谨及其功力的炉火纯青。
贾老师的课堂有一个“怪现象”:课堂上教师是严谨的,甚至有些严肃;学生是认真的,甚至有点胆怯。然而听众席上却是笑声连着一串笑声。贾老师听不见,他已经功力深厚;孩子们也听不见,他们的眼里只有贾老师,只有《爸爸的老师》。
课看起来很简单,从课题导入,词的解释,再到反复读文,文中感知。就是这么简单的流程,听者却觉得妙趣横生,学生们也学得带劲儿,我认为这与贾老师要求讲话的自然和朗读的自然密不可分。
篇10
2012年,刚刚获得“开学第一讲最受欢迎校长奖”的曾军良又荣获中青网“2012中国十佳卓越校长”。这位49岁的青年校长上任一年多以来,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将自己的全部热情融入了学校,将“课程育人”的理念在北京立新学校全面推广。
北京市立新学校是海淀区唯一一所集中、小、幼一体的公立学校,作为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的新掌门人,自2011年6月接任校长工作以来,49岁的青年校长、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曾军良用一年多的时间,不遗余力地将“课程育人”的理念积极推进,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倡导学校教育创新。
2012年,曾军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思考,他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早晨6点40之前就到校开始工作,将自己的全部热情乃至生命意义融入了这所学校。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建立了“校务委员会”,汇聚集体智慧,实施民主管理,决策学校校级(幼儿园、小学、中学)层面的各项工作。在校园里,那个总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总是面带笑容和孩子打招呼的校长,已成为了教师效仿的对象,进而改变了整个校园的风气面貌。
曾军良在北京、长沙、岳阳等地有长达26年的一线教育的经历,“让学习变成快乐的事,让学生产生内动力”是他一贯的追求。来到立新一年多来,他提出打造“魅力课堂”、倡导“课程育人”的教学改进目标。在他看来,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快乐、富有智慧、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应将升学作为唯一目标。
“魅力课堂”是基于尊重学生的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让学生感知快乐的心理体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行动。
“课程育人”不仅是指学科课程,而是包括德育课程、学科必修、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曾军良以“课程育人”的理念带领大家回归教育原点再出发,并以此指引立新人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育人。
2012年,曾军良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落在文字上,在媒体上连续发表了六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办一所“孩子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激励教育是一种有力量的教育》《教育需要智慧的爱》《教育别为孩子的发展贴负面标签》《从追求“课堂高效”走向追求“课堂魅力”》等,在社会上、尤其是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其论文《立教化之本 创育人之新——谈北京市立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思考》在“中国名校成功之路”征稿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收入《中国名校成功之路》文献中。
为了帮助教师尽快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起来,曾军良开设了大大小小近百场报告会,从“课堂应成为自信的课堂、课堂应成为规范的课堂、课堂应成为思考型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美丽的课堂、课堂要成为创新的课堂”等多个角度对教师进行培训,引导教师自觉走上专业发展道路。
-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论文
- 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