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文学欣赏态度与观念: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
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其中心怀天下的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以及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追求是当下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日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育人的方向和方式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校园文化作为成人成才的主要环境之一,日益体现出其价值。以健康高尚的态度去欣赏接纳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文化精髓,从而构建健康、理性、仁义的校园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关注的重要任务。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欣赏是一个动态的消费过程,其目的是实现文学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功能,但要提高文学欣赏的质量,使之达到最佳审美与社会效果,欣赏主体除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和社会阅历等前提条件外,文学欣赏态度和观念则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比如文学欣赏过程中主体对欣赏处境、心境的调整;欣赏主体对欣赏客体的选择和阅读期待都影响着文学欣赏的效果。文学欣赏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架构体例,并以此为依托,结合当下的社会历史要求,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和独立人格观念,以构建校园精神家园。从文学欣赏的道德渗透情结,到文学的独立人格塑造魅力;从文学欣赏的审美功能,到文学的娱乐传播功能,都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强调责任、创新、审美、娱乐等功能的文学欣赏,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又优化了育人环境,使校园既成为学生的求学场所,又是陶冶情操、获取能力的乐园。因此,健康高尚、与时俱进的文学欣赏观念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要求,可以说,文学欣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校园文化的性质和走向,并应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构建的主流方向。
二.文学欣赏课程:校园文化构建的平台
文学欣赏课程是培养当下青年学子人文情操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探讨和实践文学欣赏系列课程的开设和组合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基础平台的建设。文学欣赏是通过对具体作品来体验和领悟文学美的互动过程。它通过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感受、体验、回味及融入等环节,扩大接受者的文学视野,提升接受者的生活品位,进而营造美的文化空间,促进接受者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互动式文学欣赏理论认为,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即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接受者对作品意蕴的深入把握。实质上,是读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发展过程。由此可知,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为大学生的消费品,更重要的是承载了对读者文化启蒙的价值。目前,我国个别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中的文学教育课程设置,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一种危险的“被边缘化”状态,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大学人文教育目的来说是极其不利。从构建校园的先进文化出发,应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开设相关的文学系列选修课,形成文学教育的系列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文学、文学写作、文学名著选读、影视与文学欣赏等),并且要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长期坚持下去。毕竟,通过文学欣赏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是一个逐渐展开的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学欣赏需要长期地、反复地启发熏陶,那些以“大学语文”等文学课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收获的“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审美能力提高”等诸多巨大的文化精神收获,要远远大于某些具体的技能带给大学生的成长价值。由此可知,从文学系列课程的设置,到文学欣赏的熏陶;从文学教学主体的定位,到文学学习客体的自主性超越,均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得力措施,也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学欣赏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培养所起作用和所发生影响的不容忽视的主要渠道。
三.文学欣赏活动: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式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鉴赏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不断提高。音乐教育能扩大人们的文化视野,树立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对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如何培养、引导他们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已经成为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而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才能让大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如何把音乐鉴赏能力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发展联系起来,这是值得音乐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1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
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授课对象基本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开设鉴赏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欣赏音乐时对音乐的创作、曲式以及作曲家等相关知识都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和认识。而作为公共选修课程的音乐鉴赏课则面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各个教学角度转换教学思路和模式。因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音乐基础知识较差,对于某些个人认为不好或者听不懂的音乐已经形成了抵触心理,这给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要想让这类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专业的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曲目和讲课内容,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尽量避免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内心需求不吻合的现象。
2关于如何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几种途径
2.1多样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首先,可以师生互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依次上台演唱或演奏自己曾经学过的乐器。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首流行歌曲,或对目前的音乐选秀节目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讲到自己喜欢的歌手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学唱这位歌手的代表曲目,并对该歌手的相关音乐背景加以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将音乐知识加以传授。其次,可以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化、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尽管大量的流行音乐含有爱情等大学生的敏感话题,但只要教师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很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与共鸣。当然,教师在把握流行音乐进课堂的过程中要有分寸,要符合音乐鉴赏课真、善、美的大方向,既能通过流行音乐的欣赏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进而进入到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世界,又在欣赏美妙的流行音乐时引导学生塑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结合地方特色,选择合适教材
在音乐鉴赏的课程教学中,适当穿插介绍地方民族音乐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认知兴趣的重要方式。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高等院校,这些地方高等院校肩负着向当地和周边地区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当地民族音乐有助于传承地方音乐,弥补普通教材的局限,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比如,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就根据当地的柳琴戏这种民族戏曲,专门开设了柳琴戏进校园的第二课堂,请专业人员上台教唱戏曲唱腔;沈阳师范大学的艺术公共选修课也将二人转这种浓厚的东北音乐表演形式列入了讲解范畴,科学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音乐欣赏。黄山学院地处历史悠久的徽州地区,徽剧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但该校的学生对徽剧却知之甚少。如果将徽剧的某些剧本加以分析,从中挖掘出徽州人特有的吃苦精神、和合精神、诚信精神,让学生通过了解本地域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面貌,建立以地域音乐文化为骄傲的观念,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其对祖国深邃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崇敬之情。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聘请当地剧院或文艺团体中已退休的专业人员来给学生进行讲座,让大家亲身感受徽剧的魅力,用这些本土化的音乐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
2.3提高教师素养,体现人文价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简单拘泥于基本的音乐知识的讲解,务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扩充自身的知识面,不断了解哲学、艺术学、文学、社会体育等方面的知识,让各类专业的学生都能在音乐鉴赏课中找到与本专业相通的东西,并从中体会、感悟音乐之美,进而达到陶冶身心、完善人格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深入发掘音乐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并加以整合,设计出一种既能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又能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素养、音乐个性、理解能力的教学理念,切实做到人文关怀,让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发挥到极致,是音乐教学人文关怀理念的集中体现。只有这样,高校的音乐鉴赏课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观和创造力,使其聆听到时代的旋律。
3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是提高在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在遵循教学相长规律的基础上适时转换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取当代音乐的精华,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知识中寻到快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 管乐.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如何体现思辨性[J].音乐探索,2011(1).
篇3
戴上小耳机,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1、这段话的主要写:
2、这段话介绍了故乡晋江的 、 、 等几处名胜古迹。
第 站:知识大本营47℅
一、词海拾贝(请看拼音,写词语)。5℅
páng bó zǔ zhòu kuí wǔ jié nàn shēn ào
( ) ( ) ( ) ( ) (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5℅
慨( ) 询( ) 峦( ) 嫌( ) 逾( )
概( ) 殉( ) 恋( ) 歉( ) 愈( )
三、填成语,猜谜语。7℅
先把成语填完整,再把所填的字按横向的顺序连作谜面,打一动物。
( )针引线 ( )上添花 ( )冠禽兽
张冠李( ) ( )颜薄命 ( )言巧语
( )苦连天 ( )目了然 ( )东击西
( )天动地 ( )马奔腾 ( )喻户晓
这种动物是( )
四、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6℅
1、( )大事小事,他做起来( )是那么认真。
2、( )这里是缺水地区,( )人们对水格外珍惜。
3、( )人类大肆砍伐森林,( )会破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五、句子加工厂(请按要求写句子)。10℅
1、在工作。(扩句)
2、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访了作家贾平凹。(缩句)
3、我们胜利了,大家露出了喜悦的心情。(修改病句)
4、难道我没权漠视他的痛苦吗?(改为陈述句)
5、春风吹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改写成拟人句)
六、课内外对对碰。12℅
1、看见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此刻,我联想到的诗句是:
。由于人们的破坏,清清的河水失去了最初的灵秀清澈,成了一条真正的“黄河”,请你为黄河写一条广告语,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2、通过课文学习,我认识了 , 的桑娜,排球名将 。感受方记笔下《
》的美景。
3、“岁寒三友”指的是 、 、 ,它们象征了
的精神。
4、不要把善良从 挤走,更得严防 。给道德以 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
;让每一天成为一项 ,
面对着它,我应当 ;给别人 , ,不要挤,
!
5、目前,中国正在为举办 年的夏季奥运会而积极努力。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勇于拼搏,硕果累累。你能写出四位中国奥运会冠军和他(她)从事的项目吗?
七、我的视角(请任选一题作答)3℅
1、本学期第二单元的综合活动是“排演小话剧”,你们小组编写的剧本叫什么名字?请写写你参加演出时的感受。
2、本学期第八单元的综合活动中,哪些关于松竹的诗句、对联或绘画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第 站:阅读快乐堡17℅
将心比心
⑴“简直受不了。要命!”
⑵朋友在电话那头感慨万千地抱怨受不了爸妈的唠叨。
⑶“他们为什么总不理解我的想法,我做什么他们都要唠叨。太不体谅人了。”
⑷“是这样的啦。代沟!”
⑸“太对了!”
⑹你一言,我一语,讲了大概半个钟头,终于在“理解万岁”的高呼声中挂上了电话。
⑺“讲什么讲了这么久?”妈妈问我。
⑻“怎么?电话也不能打了?”大概是刚才那激昂情绪的余波还未散尽,我冒出这么一句话来,转身进了房间。
⑼妈妈沉默了。
⑽晚上,书桌前仍送来半杯牛奶,温热的,妈妈送来的。妈没说话,出去了。平时她总要问一两句的。
⑾我意识到我犯了错,刚才的话或许伤了妈妈的心。可是,妈妈还是送来了牛奶。
⑿那一霎,我感到浓浓的母爱。
⒀回想那一幕幕母爱的片断:风雨中送伞的母亲,病榻前照料的母亲,上学途中护送的母亲,比赛场外等候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那颗爱女之心。
⒁回想,当母亲为了让我添一件衣服而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回想,当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成绩;回想,
;回想,母亲唠叨过的一切事情,竟无一不牵动那颗爱女之心。
⒂“时间不早了,收拾了准备睡吧!”她忍不住又唠叨:“睡晚了明天起不来,会影响学习的。”
⒃我突然想到,唠叨居然是母爱的表达。
⒄我顺从地照办了。
⒅月光从窗台射进来,柔和的,像妈妈的手。
⒆将心比心的想一想,我觉得爸妈真好。
⒇将心比心,总是要求父母理解的子女,为什么不去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你会发现他们理解你其实比你理解他们多。
(21)将心比心,总是觉得父母对你不好的子女,为什么不先想想你对父母的爱有多少?你会发现他们给你的爱大大多于你对他们的爱。
(22)真的,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你会发现这一切……
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唠叨——
代沟——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抱怨——( ) 照料—— ( )
反义词:激昂——( ) 温热—— ( )
3、第⑿段中“一霎”表示 ,我知道还有 、 、 这样几个词语和它表示的意思一样。
4、给第⒇段中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与原文意思一样:
5、给第⒁段空白处补上合适的内容。
6、“唠叨居然是母爱的表达。”结合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读了第⒁段中划波浪线部分的句子,令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的诗《 》中的一句,文中第(21)段是对这首诗中又一句的诠释,请将这两句写出来:
第 站:习作七彩园30℅
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歇后语吧。可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诞生”的吗?当你读到“画龙点睛、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成语时,一定会想到《画龙点睛》、《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其实,我们也可以凭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来编写歇后语的背景故事。下面这些歇后语,请你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演泽一个有趣的故事吧!题目自拟。
(1)老鼠想舔猫鼻子——找死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微信;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就成为贯穿大学语文始终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与文学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着眼点应放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而新媒体的兴起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手段。
一、微信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要适应这一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将微信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引进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微信教学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用微信教学主要是指利用微信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传媒形式比较时尚、便捷、迅速,随着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利用率的上升,微信已广泛使用,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私下玩手机现象与日俱增,如果进行教学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并将其用于教学中则至为重要。第二,微信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研讨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结束就意味着研讨的结束,对知识的运用微乎其微,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很难在每一个学生中实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大打折扣。而学生借助微信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此外,传统教学中由于资源有限,课堂中遇到新的未知无法即时解决,教学资源也无法实现即时分享。在微信教学中,不但能够轻松分享教学资源,还能进行关注、讨论、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丰富。第三,微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得如何则因人而异。采用微信这种现代教学元素,将其整合并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之中,既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复兴”,更能以此为契机,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充分发挥高校大学语文文化传承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微信教学不但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方法的改革,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语文课教育目标、提升大学语文课教学实效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信教学的特征与应用
(一)微信教学的特征
其一,变一元教学方式变为多元互动教学方式。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有限,即使采用研讨式、座谈式等方式也很难实现全方位的互动。而通过微信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搭建对话的平台,学生通过发微信形式参与其中,不但能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而且能实现外界与师(生)的互动。其二,变限制性教学特点为无限性的教学方式。课堂的结束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课程的终结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有了微信教学方式的加入,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微信平台继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还可以继续学习、相互研讨,进而达到长期学习,实现教学的无限性。其三,变不可复原的教学方式为可复原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结束,声音停止传播,授课的内容无法不可复原(录音、视频等特殊情况除外)。微信教学的介入,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可以继续传播,可以复制、转发、存储等,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错过还可以回览,真正做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想学就有”的可复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信平台推介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习资源推介主要有两种方式,邮箱和专业的教学平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前者存在学生查阅滞后的弊端,而后者则存在成本高、权限有限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与后台管理应用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移动学习的入口,学生在此可以下载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消息等五种消息类型。如果学生有新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服务器的后台查到学生的邮箱或者账号,可以即时推送资料。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移动网络使用多、喜欢在平台交流。微信平台的介入,使教学资源实现即时推送,学生即时关注,方便快捷,实现了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共享,使大学生喜欢上大学语文,为自主探究与互动学习奠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
运用微信手段进行教学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进行交互式教学。不同于QQ、微信等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与其关注者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管理公众平台实现强化师生联系的目的。同一个教学班级或者课程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可以将微信教学贯穿全过程。在教学前,教师将教授的题目或者讨论的题目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方便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在讲授《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留思考题让学生事前预热,让学生查找有关庄子其人和《庄子》一书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微信群中互动的形式将学生查找整理的资料进行肯定、补充与完善,然后再课堂上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大班额教学中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对某个人的观点进行反馈与评价,学生还可以对老师的反馈进行发问与质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授完毕后,针对课堂中未尽事宜和课程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再度讨论。课程虽然结束,但是讨论还在继续,继续进行着交流,大大延长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微信教学能实时把握学生动态,针对交流中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能给予适时关注并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对自己不熟悉或模棱两可的内容能给予及时关注,及时查找资料丰富所学,同时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适时调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构建大学语文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将所有的内容教授完毕是不可能的、极不现实的。而微信平台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授在这个微信平台中,安排学习内容、共享教学资源、进行师生沟通、网络课程学习等板块,学生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能进行监控,督促完成自主学习课程。
4.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最终考核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蒙混过关。考查更有失规范性,往往采用提交小文章的形式,更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上网拼凑、剽窃等方式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地检测,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则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在微信平台上,师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习效果,将讨论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每一节课评选出最佳贡献者与最佳参与者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将不参与和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适时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督促学习,提高主动性。
三、当前微信教学面临的困境
第一,碎片化传播是微信教学最大的瓶颈。虽然微信在补充传统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导致碎片化的传播效果。在微信群讨论过程中,特别是人数众多,如果不及时关注,由于信息滚动过快而忽视重要信息。正因为如此,微信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第二,微信教学容易导致语言不够规范。由于微信的使用人群都是年轻人,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或者随意发表言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反馈,还要留意学生的言论,对随意语言进行规范并及时制止。第三,微信教学受学校网络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单纯使用自己的手机流量进行互动未免成本太大,特别是一些视频进行共享的时候,还要考虑网络环境。有的学校已经无线网络全覆盖,这样对于这种教学就极为便利。如果没有则只能选择有无线网络的环境才能进行微信教学。第四,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私人聊天。微信群的人多,容易导致学生对同班同学或者陌生的人(其他班级不认识的同学)进行私聊,而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四、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和鉴赏性很强的学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很好的网络操作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只要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会大学语文的精髓,丰富教学的内容与鉴赏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素养,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微信教学在大学语文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78—81.
[2]程文吉.教学中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接送学习资源[J].电教科技,2015(9):181-182.
篇5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这些经典作品是以古汉语语言为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古典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以诗词文本赏析为主,避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目前,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超过内容的模式喧宾夺主,淡化了语文诗词教学内容。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课堂上,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的文学诗词教学要体现并达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避免授课形式的过分花样化,在基于古典诗词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上,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以下笔者就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知诗人,解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对文学诗词创作的一种概括。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通常是将自然风光、四季交替与明月阴晴圆缺或周边人事的悲欢离合巧妙糅合,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在高校语文文学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在课前要对诗人所处的创作时代、人生经历、诗词精神内涵等“创作背景”有所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一是要在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与创作经历。在语文课前,让大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了解诗人,通过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对整体感情基调的领悟。二是了解文学诗词的创作背景,解诗题:从《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都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处事情中等情况下因触动内心情感而创作的文学诗词。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的赏析中,授课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人相聚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
二、文学诗词鉴赏要求:抓字眼,明诗意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特质,作者利用前后字词内容的“对仗” “平仄”“押韵”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变并突出了汉语的表现力。文学诗词的前后呼应与内容升华,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为作品带来诗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内涵。而前后语句的押韵与平仄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带来诗词的音乐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利用词序的倒置、语句的浓缩、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这成为今天大学生赏析文学诗词的障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称“换、留、扩、补”四个关键点来对赏析的佳作进行解字析句、排除难点疑点,从而达到明意和扫除赏析障碍的目的。1.在赏析文学诗词时,更换一些古今用法、意义存在差异的字词,把这些字词更换为另一个词称之为“换”。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但更换的词语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词语传神,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换为“到、过、来、回”等字,与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蕴。2.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赏析文学诗词时理解文学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词语等称之为“留”。例如:在诗仙李白名作《赠汪伦》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伦”和古今通用的名词“岸上”“声”等词语,在解析全文时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诗词中浓缩的词语,按照今译展开称之为“扩”。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扩展为今译: 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老渔翁,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4.对古典诗词进行补充,来增添诗词中留白成分称之为“补”。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词中省略了人物是谁问和问的内容,在对诗词赏析时要给予补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诗词通常是篇章构思新颖、主题立意高远、语言底蕴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在剖析其语言中品味赏析。
三、品读文学诗词:想意境,悟诗情
古典文学诗词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句,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或表达个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学境界。文学诗词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境界,优秀的文学诗词在字里行间中满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字句珠玑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总是淋漓尽致。文学理论类学者把“意境”作为衡量文学诗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过优美的字词搭配来表达。因此,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是对诗词的深层感悟。宋代诗人陆游曾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句诗道出了文学诗词鉴赏的真谛――“诗贵悟”。由于优秀的古代诗词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对于读者的感染力非常强,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对诗中意境的想象与感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使语文文学诗词鉴赏教学丰富起来,通过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赏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很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但因在诗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空旷时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中透露了诗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令我们久久回味。
文学诗词鉴赏中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以文学诗词中与“秋雨”相关的作品进行说明:伴随着斗转星移与四季交替,走过风花雪月的时空,那些风雨相伴的日子中,触动了诗人细腻多感的心田,吟咏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今天,让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时那地作者独特的思绪与感悟。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风格萧散疏朗,清丽婉约,传达出浓郁的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诗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夜的雨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四季的年轮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阶段,经历了沧桑,有着人生浮沉后的沧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岁月洗礼后的沉静。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描绘了秋雨的场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地融入诗人的心田。秋雨对于历尽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还是惆怅和哀伤。有时候反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丝感悟与禅意,在佳作《秋夜独坐》中描写了秋夜的雨,诗人在雨天的孤寂场景中忘怀得失,在灯下心静如镜,悠然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果落地、虫鸣山岩的声音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山林中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诗人文同的《北斋雨后》描写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场景,“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旷的、静谧的,带有浓浓的安闲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随遇而安般的自然适意,在宁静淡远之中透出生机勃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诗人李商隐以《锦瑟》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诗词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怀情思,可算是韵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篇6
关键词:中等学校 语文 教学 创新
Abstrac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itself has certain write essays particularity, this determines the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high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from the school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goal, cont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around the difference, diversity, practical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of Chinese teach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of thinking.
Keywords: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作用
1、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中职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带给我们的是热爱生活、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前赤壁赋》表达出作者的超脱旷达及其身处逆境时自我调控、泰然达观的心态。 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丰富审美素养。中职语文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启迪审美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着显著特色,且不受困于升学率的学校,没有了升学率,就没有了压力,学习就没有了动力。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一提作文就头疼;还有学生认为,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表现为: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课抓不住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阅读能力差,似懂非懂,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水平低,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各种文体弄不清楚,有的干脆抄袭作文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学习不入门,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三、创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专业化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和特殊性,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从生源比较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理清中职教育的内涵,重新解读中职语文的性质,确立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
2、创新教学内容。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人文内涵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借以开阔学生视野;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四是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要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讲解课本知识外,还要融入社会、生活内容,借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五是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把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置于重要位置,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尽可能地安排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语文能力训练内容,确保大学语文“学以致用”。
3、创新教学方法。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也不一样,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选讲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以文学欣赏为主,发掘作品中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师还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的途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4、创新考核方法。现阶段单凭一套试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有限的。在考核过程中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闭卷、开卷笔试以及口试都是常用的考核方式。如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文学作品的欣赏、应用文写作等,可采取笔试。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可要求学生写赏析性文章。这样虽然会增加阅卷难度,但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笔试以外,口试对于考核学生的读、听、说的能力很有效。高职大学语文考核不应该杜绝口试。如在平时开设的口语训练中掺入考核,能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热情。考核的形式很多,如读报、演讲、讨论等。通过考核促进平时的训练,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不同专业其考核形式亦可不同。如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可侧重理论基础知识与口语相结合的测试。教学离不开考核,好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高职大学语文应该不拘一格,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变一元化为多元化,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使考核方式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比较准确、科学的标尺,更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学术年会论文,2004.
[2]程丽丽,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1
篇7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 人文素质 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然而长期以来,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却不容乐观,这跟高校的分系科的专业教育体制有关。不少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强调培养专门人才,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弱化全面素质教育。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大学教育的任务就被简化为培养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工具性”人才。爱因斯坦曾对此提出过批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显然,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来看,接受人文文化的熏陶,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因此,理工类院校要落实国家的教育规划任务,建立知识创新的教育体系,把人文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兴起于以人为本的时代,在国外备受重视。哈佛大学荣誉校长 Rudenstine 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 “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我国学者提出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修养。”人文素质体现在三方面: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包括文史哲基础知识、价值规范和社会基本知识;人文能力包括价值认识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批判能力和人文表达能力;人文精神指的是对民族终极关怀的认同和共鸣,基本的道德人格力量和团结、合作、民主的态度及积极健康的国家意识。这种知识、能力和精神的获得,主要依靠后天人文环境的熏陶和人文课程的教学,这便是人文教育,也称人文素质教育。[1]
学者杨叔子说:“人文文化也至少涵盖四个方面: 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相应地,人文教育亦复如是。”科学教育教人做事、人文教育教人做人,两者相互交融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
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方法训练、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理性升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影响。故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应有的做人的道理。
二、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一)建构“文理比列恰当”的课程体系,将人文教育常态化
专业素质教人求真求是,人文素质教人求善求美。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以课程为依托,将人文素质教育常态化,才能使教育不流于表面。
国外知名理工类大学人文学科课程占到全部课程25%,而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不足15%。因此,提高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是理工类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理工科专业根据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核心课程,如可将哲学、艺术、逻辑、历史、文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商学、社会学等组合适合自身专业的人文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同时各学校应该明确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比例。我校针对学生素质的现状,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文科课程,文科学生选修理科课程。尤其要求理工科专业开设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如环境专业开设美术课; 建筑工程专业开设艺术鉴赏课。全校开设《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思想》、《艺术欣赏》、《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鉴赏》、《创新思维训练》、《中国传统文化讲座》、《音乐》和《舞蹈》等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并要求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不低于20%学分, 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开设人文学科的课程,还指的是各理工科专业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挖掘出科学本身具有的人文精神,教给学生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的价值理念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信念。教育大家弗莱克斯那说过“所谓人文学科,不仅是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除了追求一种科学精神外,世界没有失去――除非他丧失自己的趣味――将来也决不会失去纯洁的、欣赏性的和人文精神:对美的热爱,观众由勇于主宰命运而非小计服从的理想所确立的种种目标。”[3]
(二)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系列讲座”为辅助载体,创新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不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吸收世界优秀的历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方能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培育而成。但是理工科专业有自己专业课程的学分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教育课程不可能占主体地位,因此通过系列讲座来辅助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校在这方面多年来坚持“屏风大讲坛”、“雁山大讲坛”活动,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讲座,如《大学生创业》、《中华经典对联鉴赏与写作》、《中外音乐欣赏》、《大学人文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其次以“国学班”教育为平台,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校举办国学兴趣班,讲授传统的《四书》《五经》、孔子学说、古典诗词艺术等,以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华美德教育陶冶学生品德和情操。
然而,专业的特殊性也决定学生的兴趣点,因此除一些人文社科共同涉及的知识体系外,可根据专业的需求有所侧重与创新。各专业还可以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人文讲座。如土木专业可以举办“风水文化、居住文化、建筑艺术”等系列讲座。我校要求每个专业一年要有2个以上的讲座,不同专业邀请一些在各自领域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或者成功人士来做讲座,他们的人格魅力、知识成就甚至是成长经历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影响。这些人文讲座,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易于转化成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
(三)以校园文化为土壤,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物质、环境、设施等建设,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深层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作用。
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到各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艺术品位和人文修养。比如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都挂有科学家或者艺术家的名人名言,走廊上都有文明礼貌用语的提示牌,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耳濡目染。为加强人文素质活动教育,我校还开展了诸如“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评比、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评比、大学生才艺大赛、五四青春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读书月、书画摄影展、大学生社团论坛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大学的人文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和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启迪思想,完善人格。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他们去追求、去创造,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文化、有理想追求,懂生活会思考,懂奋斗有责任的健全人格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梅珍.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建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丛,2006(04):170
[2]杨叔子. 科学人文, 不同而合[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03):15-19
[3]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