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

篇1

微公号发展现状决定“定位”日益重要

市场环境繁荣。根据2017年1月22日,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第39次)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超过7.3亿,其中中6.95亿为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数量的95%。在手机网民数量巨大的中国,第一大手机社交APP“微信”成为市场聚焦点,2016年9月,微信APP平均每日有7.68亿用户登录,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每日使用微信的累计时长超过90分钟,长时间浏览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不仅包括聊天、朋友圈分享,还包括新闻资讯获取、精神生活满足,而后一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微信公众号。

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环境的良好制造了诸多效益良好的盈利者,也吸引了更多机构希望分得一杯羹。根据2016年7月“咪蒙”公布的数据,其关注数量为402万,每篇头条推送的阅读数量达到150万以上,月度广告收入在300万至500万元之间。不过,市场大热的背景下,竞争者也不在少数。根据2016年11月艾媒咨询《2016年App与微信公众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底注册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在1200万个以上,相较2015年增长46.2%,另外该机构报告中还预计,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将达到1400万以上。

同质化竞争严重。在注册微信公众号之后,如果无意短期内盈利或者提升订阅数量,那么其运营成本亦接近于零,因为微信运营方并不会对没有关注度、没有更新维护的公众号进行清退,所以微信公众号可以先注册而不维护,到时机成熟后再运营、维护、推广。进入门槛低、运营成本低,导致微信公众号数量巨大,而数量如此多的微信公众号也导致同质化严重。

微信公众号的定位策略研究

整体市场繁荣同时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微信公众号要维持生存进而实现盈利就需要精准定位,抢占用户的心智资源。精准定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内容定位。很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把自己定义为互联网企业,而实际上微信公众号的本质还是媒体平台。在艾媒咨询集团2016年的调查中,表示使用微信公众号是为获取最新资讯的手机网民占比52.3%,而在退订微信公众号的网友中65.2%是因为微信公号推送的内容不够丰富、57.9%是因为更新频率低。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友对微信公众号持久关注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内容,所以,与其说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是互联网公司,不如说运营者是传媒机构。

正如维亚康姆(Viacom)公司CEO萨墨・雷石东(Sumner・Redstone)所言“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微信公众号在明确自身定位时必须首先审视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什么样的内容是自身擅长的,只有自身擅长的内容才能保障微信公众号具有持续生产高质量信息的能力;什么样的内容和竞争对手有区别,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同质化、抢占受众的关注度。更进一步讲,微信公众号必须竭尽全力追求“一句话原则”,即受众可以用一句话表达该公众号的主要内容。

用户定位。传媒行业是靠信息吸引流量再通过流量获取广告收入实现流量变现,这一点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传统媒体行业可以靠“订阅”获得部分收入,如报纸的订阅费用,但是微公号必须通过流量变现(微公号目前已开通打赏功能,但收取金额十分有限)。因此,用户的粘度变得至关重要。

保持用户粘度,除去生产高质量内容,需要生产用户需要的内容。以“咪蒙”2015年度最高阅读量的文章《致:我凭什么要帮你?》为例,其中包含歧视性言论、甚至有脏话,但是这样的内容和语言迎合了很多用户寻求发泄的心理,于是获得大量转发,最终收获的点击量高到数百万次。

盈利模式的选择。微信公众号从根本上讲是靠流量盈利的,但是在此基础上还有两个不同盈利方向,其一是流量变现、其二是深度变现,两者都是建立在点击量、阅读量的基础上,但是在内容选择、运作方式上会有明显的不同。

所谓,流量变现是指在盈利过程中主要通过推送内容的阅读量来吸引广告商投入宣传费用。这一类公众号盈利模式在内容的选择上偏重于选择较极端的观点。在古斯塔夫・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经典《乌合之众》中有过相关论述,群体中信息传播的有效方法是“断言法”,“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观点较极端的内容容易引发读者认同,并进行转发从而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当然,的推送在深度上显然不够,无法引发受众的消费冲动。

所谓,深度变现是指公众号在盈利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培养一批深度认同公众号观点的订阅者,并对于订阅者进行深度挖掘,通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例如,罗辑思维,其对外宣称的订阅量仅有200万却通过深度挖掘用户实现盈利。

微信公众号必须在最初的运营定位阶段就在流量变现与深度变现中作出选择。

篇2

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拓展路线……快速成长的原因有很多,而好的合作伙伴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顺网科技的创始人及董事长华勇看来,百度联盟正是合作伙伴中最重要的之一。

流量价值变现和商业模式助力

顺网与百度联盟的合作始于2007年。华勇回忆着,2006年12月,顺网正式推出网吧内容管理软件“网维大师”,随后在2007年4月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始发展互联网增值业务。

“顺网最初的产品实现盈利实际上是和百度联盟分不开的。”在华勇看来,“收入和商业模式,是合作以来百度联盟对顺网最大的帮助。”

一方面,百度联盟为顺网提供了稳定的流量变现。在创业早期,顺网的“网维大师”产品受到相当数量网吧用户的认可,但如何将其所产生的流量更好地转化成商业价值,是当时顺网面临的挑战。“和百度联盟的合作保障了顺网创业初期的重要收入来源渠道,并一直稳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顺网科技副总裁李晴如是表示。

在稳定的收入之外,商业模式的助力则更为重要。

“百度联盟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商业模式。”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新创立的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华勇坦言,一个新产品出来,在没有稳定之前,比较难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而与百度联盟的合作,使得顺网可以迅速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互联网盈利模式,“找到这个模式后企业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也为顺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点我们非常感谢百度联盟。”华勇说。

有了稳定的收益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顺网开始了大踏步的发展之路——2008年4月,推出媒体和营销平台“星传媒”,2009年6月推出一站式的互联网娱乐大卖场“蝌蚪商城”,与此同时“网维大师”的用户数也稳步上升。

未来十年百度联盟仍是首选合作伙伴

2010年8月,顺网科技成功登陆深圳股票交易所。在顺网的上市过程中,百度联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华勇回忆说,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顺网和另一家搜索巨头的合作因故突然终止——由于这家搜索公司在顺网的收入来源中位列前三,与其合作的突然中断,给顺网带来很大的压力。所幸的是在这个时候,百度联盟为顺网的收入保持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华勇说感慨地说,“顺网上市过程中,百度联盟在我们的所有的合作伙伴中的贡献名列前茅。”

“上市后,我们和百度联盟合作得更紧密了,从原来简单的流量变现逐渐变成了针对用户服务更加深入的合作”,华勇介绍说,顺网对百度联盟的产品线做得更全面了,“比如整合百度的各种产品服务后,我们在向用户组合展示和推广时,会显得更加细化和全面。”

篇3

微信的强大从来没有人否认,但是我认为,在移动互联网上腾讯最值钱的并不是微信,而是腾讯多年来积累的QQ帐号ID体系。

这是因为PC互联网讲究流量变现,而移动互联网讲究用户变现。到了移动互联网上,单个大流量App的变现价值会被缩小,但是大流量App所积累的用户体系,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流量和用户的区别在于,流量是每天有许多的人从你的产品上经过,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你不知道他们是男还是女,是屌丝还是高富帅。而用户是有名有姓,可以定位出他们行为特征的一群人。如果通过一些数据算法加以定位,你可以对这些用户进行许多精准分类,这些数据将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手机屏幕小,原来PC上的那种流量变现方式,到了移动上已经不再适合。在PC上很常见的弹窗广告,在手机上非常让用户反感。在PC上比较流行的Banner广告,到了移动互联网上也变得没有效率。

我们从全世界移动互联网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来看,移动广告的发展都遇到瓶颈,传统移动广告的市场空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么小的手机屏幕上,再去像PC上那样采用很粗放、很传统的流量变现方式,会让用户反感,最终变得没有效率。

像微信、手机QQ这样单个大流量App的流量倒出潜力到底有多大?我们来看看有着韩国版微信的Kakao Talk的情况:起初,Kakao Talk利用自己在韩国庞大的用户群倒流量给游戏,使得这些游戏的下载量猛增,Kakao Talk承诺的首批游戏下载量是1000万量级,但是不久之后,再上Kakao平台的游戏下载量就掉到了100万量级,中间有10倍的差距。这某种程度上证明,单个手机App倒出流量的潜力有限。

在PC上,大部分互联网的服务是以网页的方式来完成。例如,我们要买东西,直接上京东商场或者淘宝的页面就可以;我们要玩游戏,直接打开网页游戏的页面就可以。流量是无缝转化,因此腾讯自有的QQ、Qzone等大流量平台有很大优势。

不过到了移动互联网上,用户点击了一个链接,往往需要先下载一个App并安装后才能享受某个服务,其转化率大幅降低。

但腾讯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未来可以依靠大批接入腾讯QQ帐号体系的App获得更多的外部流量。

拥有8亿用户的QQ是中国目前最强大的通用ID体系,许多90后可能没有手机号,但是他们会互相留QQ号,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现在许多人谈个女朋友都是先找对方要QQ号。

几年前,腾讯将自己的QQ帐号体系开放出来,许多第三方的网站或者App通过QQ号接入,实际上在被逐步纳入腾讯的体系。

目前,有超过6万个手机App通过QQ号登陆,有超过54万个网站通过QQ号登陆——也就是说,这些腾讯体系以外的流量,也可能是腾讯的重要流量。我们以目前很红火的“唱吧”为例,唱吧有50%的用户通过QQ账号登陆。

我们以腾讯的“广点通”社交广告系统为例,在PC上,它的最主要流量来自于腾讯自有的Qzone、QQ音乐等地方。而到移动互联网上,广点通正在力推移动广告联盟,它比较重视其它第三方通过QQ号接入的App流量,这些第三方App通过某种机制和腾讯进行收入分成。

许多第三方App开发者之所以愿意接入腾讯的QQ帐号体系,是因为这样能够比较大地提升用户转化率。

如果一个不怎么知名的App需要用户先填写邮箱、密码注册,再激活,许多没有耐心的用户都离开了。而假如可以直接通过QQ号、新浪微博账号、手机号等通用ID登陆,其留存度大大提升。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列举的数据是,通过QQ号可以直接登陆的应用用户留存率是其它应用的两倍。

此外,QQ帐号体系是PC和移动互联网一体的体系,接入这个体系意味着许多应用的PC和移动端可以打通,例如猜歌王等应用,100%的用户是通过QQ号登陆的,PC的用户可以和手机的用户对战,其想象空间很大。

而业界对腾讯的期望是,腾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这些接入QQ帐号的第三方App变现——目前大部分手机App都找不到盈利模式,如果腾讯可以让他们变现,将大大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篇4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领域的准确定义已经从地方网站转变为区域互联网。2009年,微博来了。2012年,微信来了。自2011年起,行业人士一直在折腾一件事——APP开发。到2016年6月止,根据宁哲网络统计数据,目前已经上线的区域互联网APP已经超过500家,安装量超过5万且日活超过10%的区域互联网APP也已经有数十家。

然而数据可以告慰行业的虚荣心,却无法揭开一个让人困惑、遗憾、彷徨的问题:假如区域互联网未来的主流产品模式不是APP?——近日的某个下午,西祠创始人刘琥(响马)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有一种力量直透心灵。似乎这个问题关乎行业的生死!

一、有人在赌:APP就是地方网站的未来?

有一种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如果地方网站的未来不是APP,那又会是什么呢?

思维方式的错误,往往不在逻辑,而在前提。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有个假定的前提:地方网站有一种唯一的产品模式,譬如BBS。这在PC时代没错,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则存在系统性误解。

根据宁哲网络的《2016区域互联网生存状况报告(数字篇)》,目前区域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平台一般有三种构成:PC、微信、APP。通过对87家网站取样,数据分析如下:

你可以用比较传统的思维认为没有BBS的平台不是地方网站,你可以认为没有APP的也不是地方网站,但是你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很多地方大号正在与你分羹。

由此可以推导出,地方网站还存在两个问题:

√认为APP也就是BBS的升级。

√认为APP就是未来地方网站的全部。

根据上述的数据及逻辑分析,问题不攻自破!

二、有人认为:目前APP不具有盈利模式。

目前对于APP盈利模式的所有误解,都基于两个错误的前提:广告、流量变现。

1、广告模式对于区域互联网APP所存在的问题:

评价一个广告的好坏,在于“到达眼耳,到达心的数量与强度”,也就是传递到多少数量的视觉、听觉,传达到多少意识。所以,好的广告模式,必须基于传递的数量和传达的有效性。数量取决于传达给多少人、传达的强制性或者吸引力如何。

那么,区域互联网APP所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分析如下:

1)你的APP装载量有多少?打开率有多少?如果还没有多少,请让这个数量有效地、真实地提高到客户会在乎的程度。

2)你的APP的影响力怎样?广告有一个特性——广告的滞后性。也就是你的效果即使很好,也需要客户逐步认知、感受,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影响力的意义。

3)你的APP的广告形式是怎样的?区域互联网领域PC时代的广告,最贵的是通栏。在APP上,最贵的应该是开屏。通栏可以有很多,开屏只有一个。然后APP通栏不可以太多,而信息流(新的文字链广告)又不可能很贵。

4)你的APP是否具备一定的强制特征?对于区域互联网的平台产品,我们不得不去考虑一个指标:区域密度。你所处的城市究竟有多少人口?你的APP装载量与打开率的人群覆盖比例有多少?比例够大,就算硬广也不存在销售问题;比例不够,白送的广告都没人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于广告要抓住两个关键点:去中心化和强制度。报纸、电视、广播、PC的广告收入下滑,原因是去中心化;分众的电子屏和楼道广告仍然坚挺,靠的是强制度。地方网站的APP要做出强制度,需要看内容吸引力、本地资源把控能力(例如高考查分、天气、水电煤缴费等)。

上述未必完整全面的四个观点,可以解释大多数的区域互联网APP广告疑问:对于许多刚上线根本没有装载量的APP,没有安装量、没有打开率、没有影响力、谈不上强制度,不具有硬广告价值。所以近期微信社群营销大行其道,因为微信社群营销解决了覆盖率问题。

2、流量变现问题何在?

流量变现是一种PC思维,也就是拥有一定流量的网站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将流量转化为一定效果从而实现收入。如果用这个收入,做APP的地方网站初创者,岂不是死路一条?

对于初创者,你是否发现,区域互联网领域的一些所谓成功者在骗你?他一方面鼓吹流量变现,一方面做的根本就不是流量变现的事情?

一定不要认为现在的收入模式还是拥有一定数量的APP装载量之后挂上一个广告!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互联网平台,他们的收入模式是:APP上会呈现广告形式,但是微信社群营销、线上线下的活动少不了、成交与带客的动作少不了。对于流量变现思维更加颠覆的事实是:只做微信社群营销难道就赚不到钱?案例不少,在此就不点名了。

无论你是否承认,无论你是否可以认知,对于区域互联网而言原来简单的广告模式已经完全过时了!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微信、APP主打,PC辅助,线上广告与线上线下活动结合,广告覆盖与转化率挂钩的整合营销模式。不在乎你有什么没什么,在乎你能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请注意这不是侠义的效果)。

三、有人认为APP产品可以代替运营

每个创业者都会梦想:自己免费拥有一款产品,不需要太多运营,通过功能运转起来,带来很多很多用户,然后带来很多很多收入。理由呢?因为自己是个站长,懂那么一点互联网。

等等,这个梦想多么符合伊索寓言中狐狸种金子的故事?所有骗局都基于一个假设:不劳而获发大财。当然,功能替代运营不是骗人,而是骗自己。

我们来看逻辑:

1、简单功能不需要运营的产品,假如你能想到,BAT不会做吗?他们更有钱、有资源、有政策支持。

2、功能可以实现,几乎不需要运营的产品,谁愿意开发了低价或者免费送给你?它的系统开发商为什么不自己去做?

所以,忽略运营,只关注功能的创业者是自欺欺人的梦想者,不可能有前途。

四、区域社交是否能承载地方网站的未来?

在PC时代,BBS就是地方网站的代名词,一大堆地方网站都叫做某某社区。延续这个思维或者情节,有人认为区域互联网的APP应该主打本地社交。甚至,我们不得不按照这个逻辑去思索地方网站的未来是否基于一个假设:本地社交的必要性和价值。

1、必须思考:集市还能否承载地方网站的未来?

连接一个个村落(BBS的版)的,是一个集市(BBS)。这是过去20年左右的区域互联网生态。

假如我们将拥有BBS的区域互联网形态称作地方网站,我们可以否定本地微信大号、本地微信社群为地方网站,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些也是区域互联网的一部分。

传统商业的路是由集市到城市,由卖场到综合体。互联网领域也会!一个BBS还能不能承载本地商业?也就是说一个本地APP的社交功能对于本地商业还具备多大的决定作用?

我宁可相信区域互联网的APP是一个本地商业服务的载体,而非一个本地社交产品。

2、本地社交无法克服的缺陷:

我们来分析本地社交与商业实现之间的落差在哪里:

√社交可以改变转化率,但是不可以代替功能服务。这就像用户到淘宝购物,目的是买东西,而不是调戏客服。

√互动可以带来数据,但是并不能代替服务模式。许许多多区域互联网创业者抱怨,我们给楼盘或者汽车4S店带去了购买者,为什么拿不到理想数目的钱?一个西瓜,在农民的地头价格是2毛钱1斤,到了超市是2块钱1斤,这其中包含了检验、物流、包装一系列过程。仅仅把这看作是包装,远远不够。这是一个消费体验的时代,不再是消费商品的时代。社交是用户服务的一种,但是无法替代专业服务。

3、老社区不死,新社区不一定再生。

篇5

陷入“”

视频直播由来已久,走过PC秀场直播、游戏直播时代,移动直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掀起热潮。

以YY为代表的传统网络直播进军移动直播市场,斗鱼TV、熊猫TV、虎牙直播等几大游戏直播平台,也不再局限于游戏直播,涵盖了体育、综艺、娱乐等多种直播内容。而映客、花椒、易直播等以“泛娱乐直播”、“全民直播”为标签的新兴移动直播App,受到众多90后、00后用户追捧,并且陆续获得了资本的大规模投入。易观的《中国秀场娱乐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移动互联网催生泛生活类直播,其中,秀场娱乐市场在2016年有望达100亿元。

在YY娱乐总经理周剑看来,时下越来越多人喜欢观看或者参与直播,原因有多方面:UGC的内容形态给用户自由发挥兴趣的空间,比起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对情感的表达也更直接;更重要的是,直播具有比较强的交互性,迎合了年轻人热衷于展示和分享自己、并以共同兴趣来交友的需求。“其实直播和当初的弹幕有些相似,都是强调交互。一部网剧因为弹幕所激发的槽点和兴趣点,受关注度可以放大近十倍,视频直播也同样以交互带动内容,释放出巨大的用户红利。”周剑对南都记者说。

熊猫TVCOO张菊元看好直播行业的前景,他认为,目前但凡日活高的App都有可能增加直播功能,一方面,直播隐隐有取代游戏联运,成为这些App新的变现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App的留存、活跃等指标。他判断,目前只是视频直播大繁荣时代的前奏,接下来还会看到更多视频直播平台。

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分析,这一轮移动直播的浪潮,比过去O2O、电商、P2P等互联网领域都要来得汹涌:去年4、5月份的时候,数得上名字的移动直播还没几个,但如今在应用市场搜索到的视频直播已经超过100个;腾讯、阿里、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战局,资本的热钱也不断涌入,视频直播迅速从蓝海变成红海。

“秀场”依然赚钱

然而,视频直播是门“烧钱”的生意,不是一般的草根创业者能玩得起。

“你会发现,市场上过百家移动直播平台,几乎都拿到天使轮融资,那是因为没有融资根本进不了这个行业。”易直播内部人士Tim告诉南都记者,直播的所有信息数据的存储、传输都在云端,需要庞大的服务器支持带宽,所投入的费用非常高昂,据他了解,市场上的巨头型视频直播平台,每月的带宽成本过亿元。另外,争夺优秀主播也需要投入不菲的资金。

既然资金门槛如此之高,为什么创业圈还趋之若鹜呢?

Tim解释,很多互联网行业都面临盈利难题,像视频网站,即便已经做到很大的流量和规模,但实际还是亏本经营;而视频直播则不一样,最典型的“秀场”业务从PC时代就已经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以秀场起家的平台,没有哪家是不赚钱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正是看好这一点,包括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快速在这个垂直领域布局。

对此,周剑的看法相似。她分析,看视频的人其实很多,视频网站的用户量都是逐年增长,说明这是个朝阳行业;视频网站之所以难赚钱,在于争夺优质版权需要投入巨大成本,而视频直播有着海量的UGC内容,它的背后是粉丝经济,粉丝愿意为自己喜爱的内容付费,无论是打赏还是参加主播们发起的活动,这使得直播的盈利能力十分强。“从YY这几年的财报看,视频直播业务收入增长和用户增长都非常明显。”周剑对南都记者说。

至于其他把视频直播作为延伸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也由此带来了新的营收增长点。比如去年12月推出直播业务陌陌,第一季度的净营收中超过1500万美元来自于直播业务,占比超过30%,超过会员收入成为陌陌公司的一大收入来源。

难跳出同质化

纵观市场上层出不穷的直播平台,主播入驻、秀场直播的模式大同小异,如何吸引并留住用户是行业的一大难点。

周剑认为,直播不应只局限在“秀场”,能纳入直播的内容还有很多。他认为,“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直播,一方面是互联网电视台的一种表现,电视台所能承载的内容,直播平台都可以涵盖;另一方面,直播平台可以作为互联网上兴起的娱乐模式。”

张菊元把熊猫TV内容来源分为个人主播(UGC)和网生节目(PGC)两种,在PGC方面,熊猫TV发力较早,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在UGC方面,游戏在各类直播内容中本就属于最具粘性的一类,无论是观看时长、用户活跃度、忠诚度都远高于其他直播形式。“虽然游戏是我们的切入点,但也正向全方位领域扩张,比如体育、音乐、科技等等。”

“大家都想跳出同质化的秀场模式,摸索多元化。”Tim说,秀场模式说到底给人一种“low”的印象,若想在资本市场讲一个漂亮的故事,得开拓更多“高大上”的维度。像众多直播平台一样,易直播也尝试丰富主播类型,此前引入了财经主播,还因为入驻分析师的走红而一度备受关注。但他坦言,这个方向其实很难走下去,因为股民获取财经信息,更多来自专业垂直的内容渠道,直播平台的氛围和土壤并不适合;何况内容一旦“高大上”,就讲究品质,而直播又没法编辑,品质的呈现比不过短视频———直播的属性本来就很难呈现优质的内容。

“包括教育、生活、娱乐,很多内容方向我们都尝试了,但都很难维持下去。”Tim对南都记者说,“能长时间对用户有粘性只有秀场和电竞直播,而后者因为需要在版权上砸钱,不容易盈利,所以到目前为止,能赚钱的还是秀场模式。”

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分析,秀场模式的用户群体比较广泛,而如果结合某个垂直行业,对内容质量会有一定要求,不是靠“随便说说”就可以让用户买单。“视频直播更多还是给用户作为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出吸引用户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平台之间也没有构成明确的壁垒。”他对南都记者说。

挤压生存空间

既烧钱又难以跳出同质化竞争,业内预计,随着巨头的入局,迅速崛起的直播行业,同样很快面临洗牌。

“没有资本、品牌支撑,中小直播平台逃不出被洗牌的命运,到今年年底可能会倒下70%,最后只剩下20-30家,要么是互联网巨头,要么是进入市场比较早、已经占据市场先机的平台。”Tim向南都记者透露,易直播是业内起步较早的一批移动直播平台,也曾拿到千万人民币融资,但因为资金实力拼不过大平台,优秀主播留不住,现在已经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很多中小平台也陷入类似的困境。

周剑认为,大型视频直播平台内容和入驻主播的质量都比较高,这样的平台到最后可能只会存留几家,但视频直播行业因为偏娱乐属性,生存方式其实可以更为丰富和多元,比如在美妆、美食、旅游等细分品类发力,又或者在交互的玩法上创新;相反地,如果只是纯粹地抄袭模式,那确实没有多少存活的空间。

篇6

对视频网站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游走在并购边缘,并终于浴火重生的腾讯视频只是视频行业的冰山一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行业一直生存艰难,游走在痛与快乐的边缘。乐在从不乏用户、流量与品牌客户,痛在一直亏损、时刻面临各种政策的管控。

否极泰来。四个迹象表明,在苦苦煎熬之后,视频网站们或将“筑底回升”,迎来发展的新出路。

1、流量达到峰值,等待变现的东风

从2010年上市至今,优酷土豆已经累计亏损17.71亿元;而优酷土豆的流量也上升至中文应用第三的位置,前二者分别为QQ和微信。

有流量总比没有流量好,流量高总比流量低好,尤其是移动端的流量更加值钱。视频网站们所需要等待的,只是一个流量变现的契机。就拿刚刚上市的阿里来举例,淘宝网最早的时候也有很大的流量,但是一直亏损不挣钱,依靠阿里巴巴输血,而现在呢?2014财年,阿里集团总收入525.04亿元人民币,利润234.0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高达44.57%。

当流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变现就不再是问题。

2、品牌广告减少,效果与移动广告破壤而出

流量的变现一定不仅仅是广告,尤其是品牌广告。

一方面,我们发现视频网站的广告时间越来越长,从最早的15秒到现在的30秒、1分钟甚至1分半,你为了看一个1分钟的搞笑视频,先要看1分半的广告,这种体验无疑是非常差的;另一方面,就广告主而言,对用户的强制性广告轰炸,无异于大海捞针,其广告效果也非常有限。

随着云峰基金出资12.2亿美金入股优土,双方在视频网站用户画像以及大数据分析上合作,让视频网站的效果广告成为可能。以Facebook为例,他们在2011年便认识到品牌广告的效果不好,广告主投放量持续减少,开始大举转型社交广告,社交广告收入一度占其总广告收入的八成。

当然,Facebook在今年又开始转型移动,分析师预测2014年Facebook移动广告收入将占全部广告收入的60%。

3、内容为王,大剧和自制剧成吸金之王

帮助腾讯视频完成KPI的,一是团队不愿意被边缘化的决心,二是《中国好声音》与《离婚律师》。

以《离婚律师》为例,腾讯视频作为全网独播平台,吸引了诸各行业的十大广告主进行投放,赚的盆满钵盈;此外,腾讯视频还创意的推出了更多的广告形式,例如贴片、创意轮播、联合冠名、特约播出等等。对广告主来说,在节目内容层面的软性植入,可能会比品牌广告的效果更好,而通过对大剧、热门剧的采购以及更多的创意广告形式,也是视频网站们在未来的一大收入来源。

再看看优酷的自制剧,不论是《嘻哈四重奏》、《泡芙小姐》还是《暴走漫画》、《乙方甲方》和《万万没想到》,其每集的播放量都非常可观;当自制剧积累到足够多的忠实粉丝之后,不论是进行商业化还是玩粉丝经济都有了基础;另外,既然客厅电视这条路走不通,做一些自制剧,把内容控制在自己手里,也是视频网站们转型的一个方向。

4、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如果没有优酷这个平台,或许逻辑思维很难具有当前一样的影响力,而罗永浩与王自如的PK,也不会收获如此大的关注度。作为一个视频平台,尤其是大流量平台,其实具有搭建生态,以及依靠生态获得营收的能力。

这就像微信之与微信公众账号、微社区,YY之与YY女主播的关系,起点文学网之与网络作家;在优酷等视频网站上,其实也存在着大量的“草根明星”群体,我最关注的一个这样的明星叫做小智,是LOL(英雄联盟)的游戏解说。他的视频解说大多时候与游戏无关,但是因为笑话而收获了极高的人气。小智的盈利模式是,在每集百万播放量的视频里植入品牌广告以及自己的淘宝店,吸引粉丝们购买而获得不菲的收益。

类似小智这样的草根明星或自媒体,据观察优酷是一种“放养”的状态,不支持也不干涉,假设把这块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学习appstore一样分类、扶持以及分成,为什么不可能呢?

篇7

而某个细分领域的垂直B2C,如果只是定位于卖别人产品的渠道,空间将越来越小。只有那些产品独特、个性,拥有自有品牌的垂直B2C,才能活得更好。如凡客诚品、梦巴莎等自创品牌的服装类B2C,自创系列自有品牌产品的乐峰网等化妆品B2C。它们都拥有个性十足的独有品牌,在细分领域里独领。

垂直类B2C生存的另一立足点,是对细分行业上下游环节的深度挖掘。一般渠道类B2C只是做销售,凡客诚品却多了上游环节,设计研发符合其品牌个性的产品,并控制工厂制造质量环节,创造出了品牌附加价值。现在凡客诚品的品类越来越多,品牌渠道化使得品牌个性越来越模糊,品牌溢价能力就会减弱。

又如酒美网,作为进口葡萄酒直购平台,原本就是葡萄酒进口贸易商,与法国上游酒庄酒商有着多年的深度合作,与多家知名城堡酒庄和酒商品牌签有长期的独家协议,垄断了相当的上游产品资源,而京东等综合类B2C正在品类多样化,这决定了它们不会在产品上游环节做太多事情,这才是垂直类B2C的生存空间。

垂直类B2C的第三个立足点,是围绕产品特点和专业性,构建独特的客户体验。从传统卖场看,服装、化妆品、酒类等品类,消费者更喜欢到专卖店购买,因为服务更专业。比如酒美网,拥有更丰富的葡萄酒知识介绍和推荐,网站流程设计、客户服务、物流配送都是专门为葡萄酒服务的,针对会员,有专门的内刊及专属的线下品酒会体验,呼叫中心的客服都是经过葡萄酒知识培训的红酒顾问。

而在京东上买葡萄酒,就很难获得这样的体验,这也是京东POP开放平台上的红酒商家的销售要高于京东自营部门的原因。

篇8

自2007年发起第一笔收购至今,脸谱已完成13笔收购。其中,2011年之前的9笔收购都是为了提升其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客户粘性。而从2011年开始,其收购方向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更加注重挖掘营收价值。对于拥有亿万网民信息的脸谱来说,进一步收集丰富的用户行为数据,深入挖掘用户背景资料和社交行为,是提升其流量变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和加速在移动互联网上布局。

一系列收购动作不仅体现了脸谱战略思路的转化,更折射了当前互联网发展两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一是社交化趋势。脸谱的发展显示了互联网社交化趋势的到来,网民间的互动行为与信息传递开始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社交关系来开展,改变了传统的互联网信息推送模式。为了应对挑战,谷歌也推出了新的社交产品。该产品能否撼动脸谱的地位姑且不论,但是谷歌显然已经意识到,在社交化浪潮下,将个人信息及其社交关系融合到信息推送的算法中,将大大提高信息推送效率和精准度,引发互联网营销和电子商务的重大革新。社交网络将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的基础架构,谷歌需要在精密但机械的数据算法中加入社交化因素。

二是移动化趋势。移动化代表着互联网的未来,不仅基于手机上网的全面普及,同时也因为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全新生态系统。苹果公司成功开启了整合硬件和软件、终端和云端、供应商和消费者的盈利模式。谷歌近期对摩托罗拉的收购,也显示其对产业链上下游全面整合的意图。在这种趋势和背景下,脸谱自然需要迅速抢占移动市场,年初以来对消息群发服务商贝鲁加和手机应用开发商斯那图的收购,以及群发短信服务的上线,都是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之作。

篇9

2012年,国内第一个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旗下的TANX推出,程序化购买开始起步。同年3月,互动通推出自己的DSP平台。

2013年,程序化购买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新浪、优酷、搜狐、盛大等跟进,国内DSP平台多达50余家;每天可购买的展示广告流量达到60亿,比2012年底的30亿增长了一倍,为中国展示广告流量的三分之一。

2014年,随着程序化购买产业链不断发展,上游的DSP、Ad Exchange日趋成熟,产业链开始向下游延伸,SSP平台面市。

相对于需求端的发展,国内供应端的发展比较缓慢,专注于流量变现优化的SSP平台,无论是数量还是已有平台的实际效果,都落后于DSP平台。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主流媒体有着广告溢价权优势,对流量变现优化的需求不太迫切;另一方面,DSP服务具有排他性,同业竞品通常不选择同一个DSP,并且DSP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是,媒体销售流量是向所有广告主或商开放的,因而SSP理论上可以对接所有DSP,优质媒体资源也相对稀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SSP要比DSP少。

SSP元年

近期,互动通推出自己的hdtSSP平台。作为国内最早推出DSP平台的企业之一,互动通推出SSP,显然是希望增强自己对上下游资源的控制能力。

在程序化购买生态链上,DSP的角色服务于广告主与公司,相对而言处于上游,而其下游的Ad Exchange,SSP以及DMP对服务质量、成本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DSP如果要以较低成本实现较高的效率,则要在Ad Exchange、DMP、SSP等领域进行端到端的拓展与整合。

此外,独立DSP的业务模式是通过RTB方式帮助广告主或商购买媒体资源,是一种纯技术服务模式,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收取技术服务费用,因此营收规模难以扩大。而主流Ad Exchange上的资源属于长尾资源,更适合中小广告主,无法满足品牌广告主的需求。从长远看,独立的第三方DSP市场空间有限。因此,很多掌握技术和媒体资源的数字营销企业在建立DSP后,大多会推出DMP或SSP作为补充,进行更全面的产业链布局。

互动通控股集团首席产品官韩啸表示,虽然此前市场上已有一些所谓的SSP,但事实上它们不具备SSP的功能,只是一种包装手段。近两年谷歌和BAT等巨头通过Ad Exchange教育市场,RTB产业链已被培育起来,DSP在去年逐渐成熟,直到今年SSP才真正具有实时程序化购买所需要的功能。因此,今年或许可以被称为“SSP元年”。

多元的程序化购买模式

由于国内程序化购买是从RTB起步,因此常常有人误将程序化购买等同于RTB。事实上,程序化购买的内涵更丰富,RTB只是其中一部分。互动通hdtSSP支持两种程序化购买模式:RTB(实时竞价)和PPB(程序化优质购买),同时支持Direct Deal定价模式,DSP可通过这些模式直接购买媒体库存。

RTB和PPB两种购买模式分别针对不同需求的广告主。目前在国内,Ad Exchange对接的广告资源以中小网站、非首屏等长尾流量为主,因此RTB购买更多被中小型企业用于效果营销。而对于品牌广告主,他们对媒体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要确保完成用户人群覆盖等KPI指标,同时也希望通过程序化购买提升营销效率。RTB这种相对粗放的公开市场竞价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营销需求,而PPB则可以满足。

与RTB不同,PPB用于购买大中型媒体首屏或非首屏的优质广告资源,例如门户网站的黄金广告位,通常这类优质资源不接入Ad Exchange,因此要采用PPB方式,实现更加精细化的人群购买。

广告主定义目标受众,系统帮助他们定向到相关的人群,为他们提出最优的媒介计划,结算方式往往采用框架协议或固定价格交易的非RTB结算。这与传统的广告主直接向媒体购买类似,其中的区别是PPB整个过程通过程序化购买的方式自动执行,提高了效率,而且广告主还可以收到实时的效果监测反馈。据艾瑞2013年的《中国DSP行业发展报告》,PPB避免了RTB的弱点,未来在国内市场将是程序化购买的主流方向,预计2017年所占比例将达到69%以上。

除了支持多元的购买模式,hdtSSP还支持多种API接口,简化需求端与供应端之间的操作流程,同时支持OpenRTB竞价协议。

供应端:提升媒体收益

对于SSP的直接服务对象媒体来说,hdtSSP最直接的功能是优化提升媒体收益。媒体可利用程序化售卖及传统的Ad Network方式对库存进行交易管理,SSP帮助媒体管理收入渠道,让优质媒体拓展品牌广告客户资源。

韩啸说:“现在程序化购买已成为一种趋势,有数据显示,例如宝洁在美国大约有70%的预算通过程序化购买,很多广告主至少有30%-40%的预算在向程序化购买转移。对一个媒体来说,要把自己的流量开放到程序化购买的市场上,才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

媒体提升收益的途径,首先是通过RTB方式竞价,对于受众质量较高的媒体来说,更有利于产生溢价。韩啸:“比如同一个页面,一个是高富帅访问,一个是潘糠梦剩广告主肯定愿意为高富帅人群支付更高的广告费。”同时,hdtSSP根据每条流量当前的竞价状态进行预测,实时调整RTB底价,实现效益最大化。

其次,hdtSSP还具有Ad Network流量优化功能,实时动态地帮助媒体进行资源配比,使其更加智能化,优化媒体的收入渠道组合,提高Ad Network流量的成功使用率,进而提升媒体的收入。

与此同时,优质的大型媒体对品牌和广告内容也会有所选择,不会让不适宜的广告对自己的媒体环境造成损害,而一些黄金广告位也希望卖出更高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互动通hdtSSP可以提供优质媒体和DSP私有交易平台,在私人市场上,允许媒体以特定的售卖策略提供特定流量给特定优质的DSP选择并进行一站式购买。而hdtSSP品牌控制系统可以过滤不良广告内容,提供自动及人工的内容审核机制,并筛选出与品牌有冲突的敏感内容,确保广告投放环境净化。此外,hdtSSP还为媒体提供多维度报告,及时更新数据,让媒体据此调整销售策略。

需求端:提供优质媒体资源

对于需求方,互动通htdSSP的优势是其拥有优质媒体资源。目前,hdtSSP主要接入的是互动通Ad Network现有的优质媒体资源,均为中国垂直媒体排名前十的媒体。

在广告形式上,互动通hdtSSP除支持普通的Banner,还支持富媒体视窗等广告形式。互动通每天拥有近4.5亿的网络PV,确保其可以提供优质的富媒体流量。此外,hdtSSP还为需求端提供媒体人群、第三方DMP人群、Cookie Mapping等人群数据管理服务,支持针对用户人群的广告购买,覆盖优质人群,并根据地域、时间等预筛选DSP想要的流量,并及时反馈竞价成功率、网络连接速度、财务扣款等数据,提供报表供DSP查阅。

篇10

还记得你上好闹铃半夜起来“偷菜”,上班时间偷偷地挪着“车位”是什么时候吗?那并不遥远,就在2009年。

那一年,以开心网为首的SNS网站们以其强大的病毒式营销模式,深入到包括你在内的近亿用户心中;那一年,它们依靠自己数款嵌入式的互动游戏,带动了一场新的互联网应用爆发。

事实上,这个以小游戏为基础的行业,在中国从诞生到爆发,仅用了不到两年。其瞬间飚升的用户数量与风投们慷慨的砸钱规模,使得无论是开心网、人人网、51.省略等分庭抗礼,而后二者均已运营三载,且市场估值已在数亿美元规模。

全民SNS

开心网的异军突起带动了一场新的互联网应用爆发。无论是校内网、等大型SNS网站,还是腾讯、百度、淘宝这样的综合性门户网站,纷纷群起效仿,互联网世界变成了全民SNS。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校内网的集团公司千橡互动。

事实上,陈一舟的SNS征战在业界是充满争议的。

2008年初,校内网获得了软银3.省略的网站以“开心网”的名义正式上线。这个被业界称作山寨版开心网(以下简称千橡开心网)的网站不只在模式上照搬了程炳浩的开心网,并且还动用了千橡互动的各种营销手段进行强势推广。

该事件在业界不少人看来是一次不正当竞争,毕竟千橡开心网在域名和名称上存在故意混淆视听的嫌疑。

程炳浩当然不会对此一直保持沉默,2009年5月,他一纸诉状将千橡开心网推上了被告席,要求其停止侵权并就相关问题进行道歉。(这场震动业界的官司因种种原因一拖再拖,至今没有定论。)

不过,众网站分羹SNS市场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歇,网站巨头腾讯在其QQ空间里推出了QQ农场和奴隶买卖等游戏,以其拥有的超大用户数量,挖走了SNS一大块蛋糕。而越来越多的同类网站也开始发现开心网的致命弱点:游戏的用户黏性不够强。瞬时间,全国网民几乎人人都加入了“偷菜”的行列,而这些“菜农”们则分散在全国各大SNS网站。由于复制过于简单,甚至一些拥有论坛或社区的网站也将这些小游戏的应用加入其中。

开心网的优势不再独有,SNS的小游戏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花。在各大网站的你追我赶中,用户被瓜分得七零八落。

半路杀手

当各大网站在SNS领地杀得不可开交之时,斜刺里又杀出了一支新军。

微博来袭了!

2009年伊始,当新浪微博刚刚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时,陈一舟曾公开表示:“千橡已经彻底放弃微博。”他认为,SNS比微博前景更广。在陈一舟看来,写微博的人主要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或观点,不会是SNS的以家长里短为主,所以微博和SNS没有多少竞争关系。

但事实上,据万瑞数据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和《2009年中国SNS行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SNS网站的用户群和微博的用户群在年龄段、学历程度、平均收入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重复率。万瑞数据互联网行业高级分析师于明分析认为,微博如果拥有了SNS的好友沟通功能,则用户极有可能降低对SNS的使用频率,甚至有取代SNS的趋势。

该分析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印证,相对SNS的虚拟性,微博更为贴近人们生活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用户的青睐,其名人效应亦增强了网站的黏性,而微博的海量信息更使其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微博从SNS网站中掠夺的用户越来越多。

大关

行业的隐性争斗与微博的外来冲击,已使不少网站备受煎熬,而本身盈利模式的扑朔迷离更让其岌岌可危。

2010年7月2日,中国最早的SNS网站360圈在其官网上醒目通知,将于近期关闭;7月14日,蚂蚁网因创司资金未到位导致资金链断裂,停止营运。

中国以SNS为主要运营模式的网站在发展初期大多依靠风投维系生存,如果没有风投的继续关注,前期资金链的延续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而另一个现实则是,无利不起早的风投们更为关心的只是网站的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SNS网站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广告赞助与用户收费。

开心网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与中粮合作,推出了悦活果汁;与诸如别克-君悦等汽车品牌合作,将隐性广告嵌入到抢车位游戏中。那些与开心网相似的以小游戏为主的SNS网站,大多则是通过出售虚拟游戏道具为盈利手段。

只是,过多的嵌入式广告必然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让人觉得厌烦的用户体验则将导致用户的流失。这让SNS网站再次陷入了如何盈利的怪圈。

虽然2010年初Facebook提出了新的盈利方式――从聚合型的游戏中抽取大约30%的佣金来分享游戏中出售虚拟物品利润的一杯羹。但该方式却明显不适合中国国情,对于已经习惯了免费午餐的中国网民来说,一旦涉及到钱的问题,便会逐渐失去用户的支持。

没有健康有序的盈利模式就无法将巨大的流量变现,再加上用户黏性上的力度不够,国内SNS社交网站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曾被无数风投看好的中国社交网站,面临着生死考验的大关。

随着10月11日文化部市场司对外宣称已针对“偷菜成魔”等事件的介入研究,可能取消该游戏或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开心网如果不能偷菜了还能玩什么?”的疑问,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