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范文

时间:2023-04-07 17:1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效益

篇1

本研究中选取了防沙治沙效益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了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方面的指标,图1是青海湖沙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态指标包括了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经济效益指标包括了人均牧业产值、人均农业/种植业产值、人均林业产值和人均旅游业产值。社会效益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人均纯收入和高中升学率。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非常关键的生态因子,因为它可以表现植被特征,而且属于比较容易获得数据的指标,可以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子[12]。对于土壤风蚀来说,活的植被是土壤的永久保护层,植被不仅能降低风速,而且能固结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因此,植被盖度是防沙治沙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是植被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植物种或群落地上部分的总重量,属于植被生长过程中的数量化指标,可以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再生能力等特征[12]。一般来说,同一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多少能够表明植被盖度的大小、叶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用来说明光合作用的能力[12]。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最关键的土壤特性指示指标之一,它指示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代表着土壤供肥的潜在能力及稳定性,是土壤的健康性与否的关键因素。有机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也起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有机质含量的下降可以作为土壤退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因此,可以将有机质含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评价指标[12]。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是反映土壤质地的重要指标。不同粒级颗粒的起动风速不同,所以可蚀性也不同。量纲分析认为,松散土壤颗粒的可蚀性因子与颗粒起动风速的平方成反比,对于松散的土壤表面,颗粒的起动风速主要取决于颗粒粒度组成[13]。因此,土壤机械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性质的变化。土壤细颗粒物质的增加对退化的土壤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改善土壤质地、也能输入土壤养分[14],对于沙化地区来说,不存在细质地的黏土,所以对沙化土地来说,细沙含量越高越好[12]。由于采取一定的生物防治措施,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这样既可以加固沙土地面,又可以削弱风力,从而保护细小颗粒不容易被风及风沙流吹蚀。另外,由于防治措施有阻沙作用,因而随风运动的细小黏粒遇到阻拦物时就会沉降下来,这样工程区土壤中的细粒含量就会逐渐增加,从而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因此,将细重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对于防沙治沙工程生态效益评价至关重要。土壤水分是干旱地区固沙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在防沙治沙过程中,随着固沙植被的建立和发展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也逐渐增加。因此,在沙漠化治理地区,土壤水分也是植物-水分-土壤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

模型图1设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三层结构的指标体系。根据模糊理论,将次准则层对准则层的评价看成为第一级评价,将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评价看成是第二级评价,从而构成了一个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一种典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它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帮助人们保持思维过程的一致性,适用于复杂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是目前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15]。层次分析法能够较好地确定权重,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利用已得到权重,通过建立综合评判矩阵对其安全状况作出多因素综合评价[16],张彩霞等[17]在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已有应用。通过请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专家组成专家系统,该专家组成员对干旱区地理及荒漠化防治研究有丰富的经验,有的成员长期从事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标度(表1),填写判断矩阵表,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给出相对标度,进行平均,然后对判断矩阵(表2)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然后对专家的权重值进行加总,求平均,得出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表3)。

2评价指标模糊隶属度的计算各评价指标模糊隶属度函数采用升半梯形和降半梯形的直线函数。设评价指标最优值为bi,最劣值为ai,则当bi>ai时,为升半梯形。本研究中生态效益的优劣值分级参考了《草原沙化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和分析》[12]和《科尔沁土地沙漠化单要素分类标准》[18],归纳如表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防沙治沙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所谓综合效益评价,就是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监测、统计和收集的数据,对各指标进行量化,最终得出隶属度表(表5),再乘以其权重,然后累加。模糊综合评价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等级划分评价,在已经存在合适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得到生态环境治理最可能的隶属等级,在不需要比较每个样本的相对优劣时,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农牧户调查的防沙治沙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8月对青海湖湖东的乡镇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农牧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做了相应的调查,主要有青海湖乡、三角城镇、甘子河乡、哈尔盖乡及沙柳河镇的农牧户,统计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沙漠化地区生态经济状况。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得出被调查农牧户的基本状况,整体上,青海湖流域农牧民文化程度小学学历、文盲占大多数,初中次之,高中及以上很少。本调查主要涉及农牧户对生活环境、风沙灾害防沙治沙措施、野生动物滥杀、青海湖旅游业发展、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等方面,设计了19道选择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图2),青海湖流域大部分农牧户对周围的生活环境还是满意的;大部分对近年沙尘天气印象深刻,认为防沙措施对防沙沙漠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部分的农牧户对政府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积极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已从政府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而实施的积极政策中获益;较大部分农牧户认为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最好的方法是加大宣传、严格执法、科学合理发展经济;多数牧民也认为自家的牛羊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初步分析的结果来看,青海湖沙漠化地区的农牧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对生态环境了解及认识程度远远不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较差,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落后,农牧民收入低,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够,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努力去改善。#p#分页标题#e#

结论与讨论

篇2

关键词:屋顶绿化;生态效益;保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1.1发展背景

伴随城市的迅猛发展,建设开发量逐渐增大,原本优美的城市环境被破坏,引起了城市通风不良、热岛效应等问题。同时,由于地面的硬质铺装越来越多,地面的绿化越来越少,导致城市地面的蓄水能力降低,雨水大量流失。大量的雨水冲击给市政管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绿地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城市建筑屋顶成为城市亟待利用的宝贵空间。

1.2发展意义

屋顶绿化的出现是对地面绿化缺失的补充,其不仅能够解决部分环境问题,还能起到美化城市立体景观、提高建筑防水层使用寿命、降低能耗等作用。近些年,

由屋顶绿化所延伸出的研究方向逐渐增多,例如屋顶绿化的种植物选择、与房屋屋顶荷载相关的轻型屋顶绿化技术、屋顶绿化的管理等。

1.3屋顶绿化定义

屋顶绿化又称 “空中花园”或“空中绿洲”,是指铺设、栽种于建筑物屋顶、阳台、露台部分的花草树木、园林小品、构筑物等景观相关要素的集合。其目的是改善空间环境、增加城市绿化率、优化城市生态,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环境景观和休闲活动空间。

1.4屋顶绿化的类型

①地毯型

又称为草地式屋顶绿化。地毯型绿化是屋顶绿化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属于地被型绿化,类似一个“植物地毯”。其特点为造价较低,便于维护管理,免灌溉,可应用于斜坡屋顶。以景天类植物等抗性较强的植物为主为,绿化效果粗放。其主要用于扩展城市大面积屋顶绿化所用。

②半密集型

半密集型屋顶绿化适用于可以看得见的屋顶,植物选择趋于复杂,自然景物更加美观,需要定期养护、灌溉。草坪与灌木结合。内部设置一些小路与庭院(见图1)。

③密集型

又称为群落式屋顶绿化。密集型屋顶绿化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顶花园,通常可以加入树、草、亭子、水池、假山和木椅等各种园林设计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运动的空间。植物多种类丰富,搭配层次丰富,多形成植物群落。这种类型的屋顶绿化景观效果佳,但建造施工复杂、后期需要经常的维护和保养。

三种类型的屋顶绿化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所屋顶绿化的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所设计场所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见表1)

类型 地毯型 半密集型 密集型

优点 投资少,养护费用低,免灌溉 绿化形式灵活,可留出适当的空间为其他功能服务 绿化形式多样,景观效果好

缺点 不能满足人们在屋顶的休闲娱乐活动需要 维护费用高 建造投资、维护费用及对屋顶荷载的要求最高

2.屋顶绿化生态效益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需要通过景观绿化保证延续和发展的。在土地稀缺、价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在现状情况下进行景观绿化显得格外重要。屋顶绿化对于生态环境调节、优化是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屋顶绿化得到很大关注的主要原因。下面笔者针对屋顶绿化的几个重要生态作用进行定量分析。以下数据采集均来自北京地区。

2.1北京环境特色

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际变化大。随着城市发展,气候变化明显,导致城市气象灾害加剧。全年内春季短促,气温回升快且多变,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短促,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北方个季节气候特征明显,且昼夜温差较大,屋顶绿化对于建筑保护、美化环境的意义显得格外明显。

2.1降温作用

屋顶绿化对建筑,尤其是靠近屋顶的楼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的热吸收和栽培基质的隔离来发挥其作用。

・实验对象:设施两组模拟实验箱,尺寸为1.2m×1.2m×1.0m,各实验仓顶上一次铺设耐根穿刺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以及基质层;空白对照只铺设耐根穿刺防水层。

・实验1:对比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室内温度的变化比较

实验目的:通过对水泥屋顶和绿化屋顶室内温度的测定,分析比较夏季和冬季典型日的温度变化趋势,并且针对所得出的数值计算节电量。

①选取夏季高温典型日:

a. 水泥屋顶室内最高温度达到27.3℃;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25.4℃。

b. 水泥屋顶室内最低温度达到26.3℃;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25℃。

c. 水泥屋顶昼夜室内平均温度为26.8℃;绿化屋顶昼夜室内平均温度为25.2℃,相差1.6℃。

结论:通过实验测定,绿化屋顶的夏季室内温度明显低于水泥屋顶的室内温度。并且根据平均温度值及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比较,得知,有屋顶绿化的温度变化平缓,说明屋顶绿化的隔热效果明显(见表2)。

②选取冬季低温典型日:

a. 水泥屋顶室内最高温度达到0.1℃;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1.1℃。

b. 水泥屋顶室内最低温度达到-0.9℃;绿化屋顶室内最高温度为0.2℃。

结论: 冬季寒冷季节,有屋顶绿化的室内温度明显高于水泥屋顶的,说明屋顶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见表3)。

下面按照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粗略计算:

节电量:将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就可以节约用电6-8%。

选取北京某小区为例: 小区一层有8户

制冷功率:5000W

平均一天使用5个小时

一天一台空调的耗电量:5000×5=25000W

一户节电量:25000×6%=1500W=1.5度

顶层节电量:1.5×8=12度

若按粗略计算,空调提高2℃的节电量大概可以节电M=12×2=24度,以一层有8户,共10层的居住建筑来计算节电量即:24×8×10=1920度

根据节电量可以估计出一天内一栋建筑所节省的费用即960元,一年约节电175200元。

③ 铺设屋顶绿化的成本

若采用佛甲草进行屋顶绿化,绿化成本是每平方米155元。选取绿化建筑的屋顶面积为1400m2

即:绿化成本(G)为:G=155×1386=214830元≈21.5万

维护费用(g)为:g=2×1386=2772元

以计算结果看,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3年内即可达到平衡。

・实验2:对比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顶板的温度

实验目的:通过对水泥屋顶和绿化屋顶顶板的温度测定,分析比较夏季和冬季典型日的温度变化趋势

① 选取夏季某一日:

a. 白天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47.1℃;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26.6℃。

b. 夜间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18.9℃;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23.4℃。

c. 水泥屋顶的昼夜温差为28.2℃;绿化屋顶的昼夜温差为3.2℃。

结论:通过实验测定,绿化屋顶的昼夜温差小,说明它能够更好储蓄热量,散热较慢,对于屋面结构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见表4)。

② 选取冬季某一日:

a. 白天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4.5℃;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0.3℃。

b. 夜间水泥屋顶表面温度达到-11.1℃;绿化屋顶的表面温度为-2.6℃。

c. 水泥屋顶的昼夜温差为15.6℃;绿化屋顶的昼夜温差为2.3℃。

结论:通过实验测定,绿化屋顶保温作用明显(见表5)。

・实验3:对种植基质温度的测定

实验对象:分别选取垂直土深5cm、10cm、20cm和30cm处进行温度测定

① 夏季:

a.垂直土深5cm的年平均最高温13℃

b.垂直土深10cm的年平均最高温14.4℃

c.垂直土深20cm的年平均最高温15.3℃

d.垂直土深30cm的年平均最高温15.5℃

结论:实验表明,绿化屋顶在夏季具有明显的隔热作用,主要表现为其吸收太阳辐射热量,随着屋顶覆土厚度增加而累积。

②冬季:

a. 垂直土深5cm的年平均最低温-5.1℃

b. 垂直土深10cm的年平均最低温-2.6℃

c. 垂直土深20cm的年平均最低温-0.7℃。

d. 垂直土深30cm的年平均最低温-0.4℃

结论:实验数据表明,绿化屋顶30cm覆土厚度在冬季可以大大减缓室内热量向大气散失,具有显著保温作用。也可以暂时确定保温与隔热的临界土深,以及绿化屋顶相对适宜的覆土厚度(见表6)。

・实验4:热通量测定

热通量定义: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热输送量

①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上下顶板热通量比较:

a. 水泥屋顶:顶板上表面热通量月累积平均为1317.8w/m2,下表面热通量月累积平均为45.4w/m2

b. 绿化屋顶:上、下顶板的热通量月累积近乎为0。

结论:绿化屋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及基质水分蒸发作用,几乎不向室内进行热量传递,隔热效果显著。

比较水泥屋顶顶板上、下表面月平均热通量,依据能量守恒,在建筑顶板所吸收的太阳辐射总热量中,有3.5%传递至室内,其余的96.5%的热量散失在大气内。大量热量释放与大气之中,会加剧热岛效应。

2.2滞尘作用

屋顶绿化具有滞尘的作用,通过实验,确定绿化屋顶确实具有滞尘作用并且比较粗放型与花园型屋顶绿化的滞尘效果。

实验对象:分别在水泥屋顶、粗粗放型绿化屋顶、花园型绿化屋顶设置集尘缸

计算公式:M1(缸体降尘浓度)=降尘量/缸体积=W/V=(W1-W0-We)/πR2h

M1―缸体降尘浓度V―缸体体积R―缸底半径h―缸体高度W1―缸体和内部溶液质量

W0―缸体质量 We―内部溶液质量

屋顶绿化的降尘量(M)=屋外平均尘体浓度―缸体降尘浓度

①对比水泥屋顶与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

水泥屋顶:

M1=0.80/0.005=160g/m2

绿化屋顶:

M1=0.60/0.005=120 g/m2

由此可见,水泥屋顶的缸体内的滞尘量更大,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屋顶位置,外界相同的尘土,水泥屋顶本身的滞尘作用要比绿化屋顶差。

②对比粗放型屋顶与花园型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

粗放型绿化屋顶:

M1=0.60/0.005=120 g/m2

花园型绿化屋顶:

M1=0.50/0.005=100 g/m2

由此可见,花园型绿化屋顶的滞尘量要比粗放型绿化屋顶大。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知,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要比水泥屋顶好,同时,花园型绿化屋顶的滞尘效果比粗放型绿化屋顶好。

2.3宏观作用

在前文通过实验阐述了屋顶绿化给城市直接带来的经济效应,通过这些效应也会延展影响到城市的宏观层面。比如,城市热岛效应成为诸多大城市所困扰的环境问题,其主要是由于建筑对于太阳辐射的二次辐射所引发的。不断的反射使得空气中的温度不断升高。通过屋顶绿化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与此同时,能够直接减少其向外界的二次辐射,由此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结论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新途径来解决曾是景观问题。屋顶绿化从空间和环境效益方面都是具有很强优势的。并且通过上述的各个实验,我们证实了之前对于屋顶绿化的各种生态效益的评价,并且给与了定量的数据加以支持。屋顶绿化对于整个微气候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建造、改造的过程中。随着近一步研究,屋顶绿化将在城市景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设计;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许多市县均采取大城市的框架模式,着手对本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大力改善。而作为城市内的一个自然空间,城市园林在调节城市生态以及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若是片面地追求城市绿化的景观,却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无故忽略,无形之中,将会导致有限的城市绿地中根本难以将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发挥出来。因此,若要使得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均能充分得到体现,就必须首先将生态确立为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并强调园林的绿化要体现在自然的回归以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来。

一、园林绿化的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绿化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园林绿化工程是在一定的地域之内,运用一些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进行山水整理、地形改造、道路辟筑、场地铺装、建筑营造、构筑工程设施、绿化栽植等多项工作,营造一种园林式的绿化氛围,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目前,我国的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国的园林绿化理念在不断更新,绿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园林绿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来保证园林绿化行业的有序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园林绿化,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具备游憩功能的园林绿化,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与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园林绿化在可供游憩的基本功能上,还要具备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园林绿化所种植的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还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少环境污染;可以调节居住环境的局部小气候,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等调节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够减弱噪音,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防风、防火的功能,保护人们的安全。现代意义上的园林绿化除了一些现实意义上的功能之外,还要具备一些情感方面的作用,良好的园林绿化所创造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人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益处,能够消除人们长时间工作所产生的疲劳感与紧张感,有助于人们恢复脑力与体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工作。

二、园林绿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1、保护环境,减轻污染

园林植物对净化空气有独特的作用,它能吸收烟灰粉尘、有害气体,能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分泌杀菌素,阻滞尘埃,对净化空气有很好的作用。空气中的灰尘和粉尘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总重量却是惊人的,粉尘中不仅含有碳、铅等微粒,有时还含有病原菌,会引起矽肺、肺炎等严重疾病。树木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也是氧气的天然制造厂,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对调节空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2、美化城市环境,赋予城市环境景观的新意义

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妥善的配植和安排,可以产生韵律感、层次感等种种艺术组景的效果。园林绿化可通过扩展某些自然衍生美(由于某种植物美而诱导产生的美)创造更有利于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改善空间小环境,进而美化整个城市空间的环境景观,例如有经验的园林家就可利用种植某种树木诱来某种鸟类而促进“鸟语花香”境界的形成。

而不同民族或地区的人们,由于生活、文化及历史上的习俗等原因,对不同绿化植物常形成带有一定思想感情的看法,有时甚至上升到某种概念上的象征化、人格化。园林树木的不同地理分布,赋予一定的乡土景色和情调。因而,园林绿化的建设亦可在艺术处理下产生具有强烈地域性的乡土情,从而使得城市环境景观赋有新意义。

3、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园林绿化设计不仅能美化净化环境,还能发展旅游业,促进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城市经济收入。因地制宜搞好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可以对保持农业稳产、高产,保证环境空气清新起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人们身心得到放松

现代化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人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生活中又缺乏自然美,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而园林绿化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以便保证人们进入园林内身心得到放松。

三、几项提高园林绿化设计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

1、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认识

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建设对改善环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强宣传园林绿化建设,使得当地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同时在对该地区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方特色,以便保证建造的园林能够切实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

2、进一步发展园林的垂直绿化

发展园林的垂直绿化能够使得城市的土地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并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实现我国园林工程建设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着重发展一些涉及面比较广泛且应用比较急需的关键性技术,如垂直园林的绿化等。对小区住宅的绿化要求不应该简单只是追求草地或花坛,应该有更高标准和质量的要求。通过对植物园林的合理运用,将园林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文化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实现园林的垂直绿化,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的发展,同时有效扩大绿化范围,以便能够使得更多的居民获益

3、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大量增加乔木、灌木层的绿化量

在对城市进行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建造乔木混交的园林以及乔木、灌木、草坪三者混交的复合层园林,从而更多地从立体空间寻求绿化量及生态效益。同时还要对设计思路做出更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大量增加乔木以及灌木层的绿化量,从而最大化实现生态效益。

4、实现园林绿化向大环境方向发展,建立城郊森林

事实证明,有限的城区绿化过于独立和封闭,很难形成使城市生态向优良环境方面改善的绿化系统。因此,要想实现园林绿化设计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将园林绿化向城郊一体化的大环境方向发展,通过对园林植物的科学搭配,实现大环境的整体绿化,建立城郊森林,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对园林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园林生态设计的有效途径是园林健康发展和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基础,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才能收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实效。园林绿化设计的生态效益,往往因为过度关注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被忽视,造成生态环境改善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园林设计中吸取教训,更多地关注园林绿化设计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梅,张玉.BASF生态效益分析方法在城市园林生态效益研究上的应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3(9)

[2]俞协辉.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篇4

关键词:垂直绿化;生态;墙面绿化;设计;建筑防热

1 城市常用垂直绿化方式及材料

垂直绿化又叫立体绿化,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种攀缘植物,以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

垂直绿化大致可分为5种方式。

1.1 附壁式是最常见的垂直绿化形式之一

绿化地段主要是墙面裸岩、桥梁、假山石以及楼房较粗糙的墙面,其绿化效果偏重于常绿、多年生、吸附结实、不易脱落为佳。

北方城市最常用的附壁生长植物多以具吸附能力的蔓性植物为主,如凌霄属、爬山虎、榕属部分植物等。近年来,常绿的扶芳藤、木香等作为新发掘的北方地区垂直绿化的材料尤其被看好。此种形式多用于居民楼、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等。

1.2 棚架式多以较为大型的植物

如葡萄属、猕猴桃属、五味子a属、马兜铃属,还有瓜类、西番莲等,主要是观花果和遮荫。

其绿化材料北方城市中首推紫藤,紫藤茎干粗壮,冬季裸干势若苍龙,早春花如璎珞流苏,夏秋浓荫如亭亭华盖,且荚果悬垂,形成四季盛景。地段主要是室内至室外的连接棚架和一些花格、花架、绿亭及绿门等。常与篱栏式相结合,在通道处设计成拱门的形式,是园林绿地中分隔空间的一个过渡性装饰。绿化效果多偏重于花色鲜艳、果形奇特的植物。此种形式多应用于人动较多的场所,可供居民或游人休憩、谈心。

1.3 篱垣式多以中小型的蔓性植物为主

如牵牛花、金银花、爬山虎、长春藤、藤本月季(Rosa hybrida)、凌霄等攀缘能力差、个体低矮、茎柔叶小的植物。绿化地段主要是矮墙、篱架、栏杆、铁丝网等,绿化效果多偏重于全绿耐剪兼观花为主,多应用于公园、街头绿地以及居民小区等,具有分割空间、充当绿色屏障或背景的作用,实施“拆墙透绿”工程的墙面如果应用此种形式,将会大大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

1.4 凉棚式多以大型能覆盖棚架顶部和两侧而形成绿廊的植物

如油麻藤属、三角花属、紫藤属、鸡血藤属、扁藤类(Te-trastigma planicaule)以及龙须藤等木质缠绕和卷须类植物。绿化地段主要是公共小游园、居住小区的凉棚及休闲地段的大型廊架,绿化效果多偏重于遮荫兼艳花为佳。

1.5 附柱式

对于立交桥体的立柱、灯柱等粗大的柱形物体,可选用缠绕类或吸附类攀缘植物盘绕或包裹柱形物体,形成绿柱。随着城市高架路的增多,其立柱的绿化也是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其立地条件一般较差,故绿化材料宜选用适应性强、抗瘠耐污染、具吸附能力并耐荫常绿的攀缘植物种类或品种,如爬山虎、凌霄、洋长春藤、扶芳藤等。

2 攀缘植物的生态功能

2.1 增加绿化面积

攀缘植物以依附其他物而起绿化作用,一般不占用土地,但绿化效果却很大。据统计,把一幢5层楼的墙面绿化起来,其绿化面积为楼房占地面积的3.4倍。

2.2 净化空气

攀缘植物一般植株繁茂,叶片紧簇,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据统计,植物叶片形成1g葡萄糖就可吸收2500ml二氧化碳,同时源源不断地向人们输送氧气。另外,它还能吸附空气中大量的尘埃,减少细菌的飞扬和传播,净化人们生存的环境。

2.3 降低温度、增加湿度

垂直绿化具有良好的调节气温和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因为植物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一方面通过蒸腾作用吸收一部分热能使空气中热量减少从而温度降低。

2.4 防止水土流失

垂直绿化的生态效益还表现在道路边坡绿化的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如陡坡采用液压喷播技术将百喜草、狗牙根、弯叶画眉草混播草坪后,与相同条件的裸地相比,年径流量减少65%,年土壤侵蚀量减少93.9%。

2.5 监测空气

有的攀缘植物对一些有害气体有敏感反应,可以提醒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防患,充当监测空气的绿色“哨兵”。

3 结语

在现阶段,垂直绿化中仍然存在着适生和优良种类少、配置不平衡等问题,而且绿化的防护和绿化所带来的问题(如吸引虫子和蚊子等)不利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应该从每个城市的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做好垂直绿化工作,增加城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

0 、引言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导,这样片面的水利工程建设价值观显然与当前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政策号召是相互违背的,因此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外,还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在此之前,就需要正确看待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其行为模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会展现出差异性。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周期中,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联,由此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效益提升价值观。详细来讲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如下两个层次来概述。

1.1、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与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建设行为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施工空间是有限的,此时为了达成对应的工程效益,就会大量破坏原有的植被,还有可能挖掉之前在此区域的房屋,堤坝,道路等,在挖掉之后还需要进行填筑工作,这样的流程中很多植被生态系统会被破坏,由此使得区域内的植被条件发生巨变,可能在此之前这里是某些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此时就不得去迁移。因此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植物群落开始展现出萎缩的特点,动物迁徙的类比也不断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应的建设行为失当,就可能对于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从水生生物的角度来看,对于水生生物而言,其往往会在乎水深因素,水体形态特征参数,水体因素,底质理化性质等,在实际水利工程中,会进行山体爆破,这样的施工行为,会使得实际的植被系统发生改变,栖息地会不断减少,生存空间就不断缩减。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部分材料需要进行清洗,还需要进行废水的排泄,这些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就可能对于区域内的水质造成污染,在不良的水质环境中,实际的生存和繁殖都可能受到威胁。

1.2 、水利工程投入运行过程与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如果实际的管理和控制不到位,还是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详细来讲述,在此方面其集中体现在:其一,水利工程在运行的历程中,如果实际水域面积比较大,原来的陆地面积会减少,工程控制区域的空气环境会更加湿润,小气候的形成,湿度和温度参数也会改变,小气候中出现降雨的可能性也会提升。其二,部分水利工程是在河道上进行的,兴建拦河坝,会使得上游的河道不断延展,流水速度会下降,水位会不断提升,这样会使得实际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需水量增加的背景下,水域环境的变化会更加明显,原本的生态平衡很有可能因此被打破。其三,一些水利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于土壤环境造成影响,可能对于其抵御红旱灾害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此时就可能出现农田干旱或者被淹没的风险,土壤的侵蚀作用会更加明显,土壤的原来水分结构可能被改变,继而影响到对应作物的生长环境[1]。

2 、水利工程建设中提升生态效益的策略

从上述两个维度来看,水利工程建设无疑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规划或者施工运行的过程中,就需要树立生态效益价值观,关注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此确保实际的工程价值得到全面的发挥[2]。为了实现此目标,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的工作。

2.1 、树立绿色建筑价值观,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

绿色建筑价值观,就是说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进行建筑工程的开展。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类别之一,其也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将绿色建筑价值观贯彻到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实践中去。详细来讲述,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就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将绿色建筑价值观,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等理论融入进去,确保实际的水利工程的参与者和施工者能够正确看待实际绿色建筑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依照对应的要求和规范去做好实际的施工工作[3]。比如施工人员了解到在实际施工中不要捕杀施工区域内的动物,懂得积极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确保施工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二,建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制度,检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果有,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对应施工行为可以得到迅速的矫正。其三,在水利工程施工任务完成之后,还需要对于植被系统进行调研,能够修复的要尽可能的去进行修复,由此确保实际的施工行为与生态效益之间能够朝着和谐的方向进展[4]。

2.2、 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各个环节中去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就需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就是将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实际每个环节中去,这样确保实际的环保效益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此历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在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要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植被系统,水文系统,气候系统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和谐发展为基准,处理好原来生态系统保护与施工行为之间的关系,确保给出的施工方案是生态破坏最小的方案;在实际水利工程材料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环保性的材料和设备[5],引入环保性的技术,这样就不会对于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干扰,也不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水利工程完成的时候,还需要积极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确保可以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跟踪,做好适当的评价,依照实际的评价找到不良影响节点,在此基础上迅速采取措施去改善,这样就可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2.3、 秉持生态保护原则,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毫无疑问,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实际的施工行为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此时就需要对于已经造成的影响,进行校正,为此就需要秉持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积极主动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主要有:其一,要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对于实际补偿的主体,补偿的范围进行界定,这样就可以确保实际的补偿机制有着良好的运行基础[6]。其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配置中,有一部分专门适用于生态环境补偿中去,这样可以使得生态环境的还原有着充足的资金,继而确保区域的生态平衡能够迅速恢复。依靠上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当地的生态效益会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对于实际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不断减少,继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2.4 、积极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的提升,需要有前瞻性,为此就需要积极建立针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对于其影响程度进行界定,步入到综合评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的改变程度是可以进行权衡的,依靠这样的评价结果,积极选择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方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此方面,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邀请此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者参与其中,获取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资料,对于工程进行模拟,使用数据化软件来进行比对,由此选择影响生态环境效益的参数,将其作为关注节点,这样就可以为后续影响预测机制的构架奠定基础;其二,依照实际影响预测机制得出的结果,应该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方案选择的重要基准,依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实际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的问题。

3 、结语

由此可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测机制,并且在准确把握对应影响因子之后,确保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行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行为,水利工程建设运行行为能够与环境效益提升之间产生关联,这样就可以构建良好的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和格局。

参考文献

[1]宋具兰,罗海波,吴琳娜,潘伯娟,陈远云.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趋势——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01):112-119.

[2]黄贤金,高敏燕,李涛章.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货币化评估——以南京市长江河道二期整治工程项目为例[J].中国水利,2012(16):52-54.

[3]彭贤则,陈新.浅谈水利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J].特区经济,2018(12):57-59.

[4]王俊,宋健子,贺芳芳,李林.基于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施工设计[J].水利技术监督,2018,(06):104-106.

篇6

关键词:土地整改;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Z-0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04-1

1 土地整理的科学内涵

所谓的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善土地整体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土地经济效益,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土地加以调整、管理,做出合理规划,从而确保土地资源的高利用率,维持土地与社会的相对平衡,确保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土地整理一般是在一定的划定区域内,针对土地实际的地质情况,结合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需要,按照相应的土地整理规划对土地进行科学的调整。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是针对农用土地的整理。农用土地整理工作主要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经济收入、提高耕地质量为工作重心,在对现有农用土地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对那些尚未利用土地、丘陵地、废弃的林业地加以科学、合理开发,加强对农用土地管理,加强对农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用土地使用环境,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2 生态效益评价的重要作用

土地整理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善特定的土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态、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农用土地整理经验,我国农用土地整理片面重视农用土地的经济效益,大力完善农用土地生产条件,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直接忽视了环境保护,无视生态自然规律,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大量不计后果的野蛮行为,打破了现有的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壤质量退化,直接形成恶性循环,这完全违背了土地整理的本质。

为提高农用土地经济效益,要求土地整理规划部门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对农用土地整理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生态效益评价,从而确保土地整理工作的科学性,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下,大力发展农用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3 农用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的不足

3.1 经济效益衡量标准过于单一

在农用土地整理中,对经济效益的衡量通常只通过农业投入与产出比进行衡量,没有考虑农用土地整理后带来的其他经济利益,衡量标准过于单调。

3.2 生态效益衡量内容单调

在农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效益的评价形式简单,通常只通过定性的描述,对土地整理后生态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生态效益缺少评价。

3.3 社会效益评估不实

农用土地整理中,社会效益的评估也只是通过定性的描述,缺少科学依据,社会效益评估不实。

3.4 效益评价周期短

在进行土地整理价值评估时,效益评价周期过短,对土地整理带来的长期价值缺乏充分的评价,造成评价的不完整。

4 农用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的改善

农用土地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在进行农用土地整理前的生态影响评价和农用土地整理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在农用土地整理前,通过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评价,评估出土地整理对社会、经济、生态可能存在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并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调整,以实现土地整理真正的价值。在农用土地整理后,要对土地整理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对土地整理价值评估,反思在农用土地整理中的不足,为以后的土地整理积累经验。

4.1 建立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针对我国现有农用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工作的不足,要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具体实践,确立生态效益评价标准,选取恰当的指标选择,对选取的指标定性的分析、计算,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农用土地整理给经济、社会、生态所带来的影响。

4.2 多角度进行生态效益评价

在农用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利益,结合生态环境,分析土地整理对土地的改变、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多角度分析,选取最适合的土地整理方案,从而确保生态效益利益最大化。

5 结语

在进行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参考国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益,在维护社会、经济、生态利益前提下,对农用土地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经济效益,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并不断积累土地整理经验,对土地进行科学整理,从而实现人与土地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芳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08).

[2] 范金梅.王磊.薛永森.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s1).

篇7

摘要: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利枢纽下闸蓄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尤其生态环境效益更为突出。首先保障了黄河下游不断流,调水调沙把泥沙送进大海,工业城市供水与农业灌溉,绿色水电,防凌,防洪标准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几十到100亿立方米,水质达到二级虽然不及黄河源头成为黄河中下游多泥沙一湖“黄河清水”,提高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和水能资源的利用,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和优质的绿色能源。水库直接改善了库区环境,应该说,小浪底水利工程是治黄事业新的里程碑,是绿色、环保、生态、民生工程。

关键词 绿色生态 环境效益 黄河清 小浪底水库

1. “害河”变成了“利河” 《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确定枢纽开发任务为防洪、减淤、发电、供水、防凌;工程等级为一等,水库正常高水位275米,设计水位270.5米,校核洪水位275米;拦河坝为重粉质壤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80米;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坝址为III坝址。水库初期采取“蓄水拦沙”运用,后期采取“蓄清排浑”运用;电站装机6台,单机容量26万千瓦。

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和发电效益。通过小浪底水库的科学调度,实现了黄河下游连续10余年不断流,向下游供水以及实现跨流域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巨大的发电量实现了小浪底水库的经济价值。

小浪底工程“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综合效益,确保了“害河”变成了“利河”

防洪——下游防洪标准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防凌——解除下游凌汛威胁,让下游人民高枕无忧。

抗旱、供水——让黄河告别断流。

减淤——拦截泥沙。

2. 水力发电是绿色能源

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水电的绿色能源地位再次成为共识。

水电实际上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中最现实、最成熟的能源,而且也是最丰富的能源。

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和利用其它绿色能源的保障。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不仅可以节省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硫化物排放引起的酸雨,而且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有机化工原料。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其他绿色能源的有效支撑和前提条件。开发绿色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必须从大力发展水电开始。早兴建一年就早得利一年,并少损失一年的再生自然资源。

水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只要地球运转太阳不熄灭,水能就能年年重生。水电不排放废气、废渣、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水能资源既是一项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它还兼有相当于开采煤炭、石油的一次能源建设和相当于修建火电站的二次能源建设的双重功能。这些都决定了水能开发在我国能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 洪水资源化利用

“洪水资源化”需要拦截洪水,使其留下来而被利用,水库建立为大江大河洪水资源化利用带来了可能。

洪水资源化就是把入海汛期洪水拦截下来留在陆地以备利用,增加水力发电水量、作为社会供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

4. 河流生态健康

“圣人出黄河清”,黄河水的清浊,是自然现象,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古代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大力宣扬,“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水库的建立使部分河段变清成了可能。

小浪底水文站是小浪底水库的出库站,自小浪底蓄水后库区泥沙沉积形成了一库清水,发电下泄水量也是清水,含沙量很小,于是小浪底水文站自建站以来改变了测验方式,一年中10多月不再实测含沙量输沙量。 从“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可以查得自2006年以来小浪底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2。

5. 社会公益性3

由于我国水库的综合利用所承担的任务都有公益性的任务,特别是汛期更不用说了。水利公益性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即主要提供非盈利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项目,如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工程:也可能会包括一些盈利部分。我国水库工程都是国家为主建设的,水力发电站的收益相当部分负担维护工程保障其公益性功能的良性运转。

绿色GDP是指绿色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应该包括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影响,也应该包括提供清洁能源和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以后增加的绿色效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并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极端水文事件、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供需矛盾等。

篇8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碳汇;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749-03

1999年试点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已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进入了“后补贴时代”。新时期下的补偿政策延长了补助期,同时补助标准减为前一阶段的50%。补偿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效果巩固具有重大意义,就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后补贴时代”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开展区域层面的碳汇交易进行了展望。

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现状

支玲等[1]分别以云南省会泽县和贵州省清镇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农户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退耕农户的收入,但同时加强了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庞淼[2]以四川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认为后退耕还林时期补偿标准降低影响农户对工程的满意程度,且第二轮退耕补贴周期后林木收益可期,退耕农户尤为关注的林木采伐利用问题不容回避。刘震等[3]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陕西吴起、定边及甘肃华池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运用收入增长法及征地法确定更为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其补偿年限。于金娜等[4]建立了碳汇效益函数,并将其纳入土地期望收益模型,计算出林木最优轮伐期,然后以黄土高原常见退耕树种刺槐为例进行实证模拟,认为现有退耕年限较为合理,但补偿标准偏低。邱威等[5]在研究森林碳汇服务物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市场化机制,并从供求双方、价格机制、交易成本和政府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张树川等[6]研究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认为中国当前的补偿政策缺乏以农民为主体的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应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农户的生计,让“农民的知识”发挥创造性作用;在补偿的同时应考虑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方案,并由中央、地方、社会等多方共同协调合作完成。

在生态补偿资金的筹措方面,边玉花等[7]认为单纯的政府“直补”力量有些不足,也不能从根本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议利用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商业机会、经济政策、土地使用权等吸引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将退耕区或沙区建设成为其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农(牧)民致富,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而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双赢。樊新刚等[8]通过对宁南山区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银行筹集资金等完善补偿机制的模式。刘庆博等[9]提出,除了可来源于国家补偿、区域补偿和产业补偿之外,通常可以采用发行国债、建立生态建设补偿基金、开征生态补偿税、建立生态银行等渠道进行融资。宋莎[10]提到,国外在生态效益补偿方面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如美国、巴西和哥斯达黎加等国家,其主要的经验是利用竞争机制和经济激励手段确定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和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专家学者对退耕还林补偿资金的筹集提出了建议。总结出两种生态效益的补偿方式,即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中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方式主要为政府补偿,基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进行补贴,主要原因是市场补偿机制发展尚不成熟,因此要将传统财政转移支付的“输血型”补偿转变为具有发展能力的“造血型”补偿。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生态效益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纯公共物品,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拓宽生态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效增收机制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2 基于碳汇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标志着人类开始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共同行动;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制定了3种机制,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据CDM执行委员会(EB)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中国共有2 46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0.99%;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约43 810万t,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4.97%。

2.1 退耕还林碳汇效益评价

杨艺渊等[11]采用生物量的方法,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分析探讨了新疆塔城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第一轮补助到期后生态林所获得的碳汇效益,确定了由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转换系数,并估算了新疆退耕还林的碳汇效益。陈先刚等[12]收集了云南省2000-2006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并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清查中的人工林生长估算不同情景下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及其变化,最后得出退耕地造林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占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33%~41%的结论。焦树林等[13]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的7种林木的碳净储量进行初步估算,通过对森林各树种蓄积量的预测,并根据模型估算未来10年红枫湖流域的森林碳储总量,依此计算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固碳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退耕还林地有巨大的碳汇储量,且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在研究过程中普遍认为由于退耕还林地大多实施林农或林草间作,鉴于此类林地退耕前均有植被覆盖,视同其碳储量没有变化,故在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碳汇效益估算与评价时仅计算林分的碳储量。而许明祥等[14]通过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坡耕地而言,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还草、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肯尼亚农业碳项目”在2011年投入运转,该项目不仅是非洲启动土地碳信用额的开端,同时也为全球碳核算方法创造了新模式。此外,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土壤碳抵消交易也表明土壤固碳项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2 退耕还林区域碳汇交易补偿模式

曹超学等[15]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指标,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结果为基础将各县(区)划分为3个等级,建议对不同等级的退耕还林区实施差异化生态补偿,意在寻求相对公平的差异化补偿方式;同时提出应开发出操作可行的碳汇计量及监测技术,为生态补偿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的观点。朱广芹等[16]提出了从区域碳汇交易角度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设想,分析了其适用性,并从补偿原则、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治理4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在补偿方式方面,拓展了政府补偿的方式,认为可以采取生态补偿基金的做法:首先计算出全国碳源与碳汇的差值,并以此为基线,超出均值的省份按所占比例缴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低于均值的省份按照所占比例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此外,还提出了两种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的形式:一是区域层面的森林碳汇交易;二是区域之间林业CDM碳汇项目。杨水清等[17]通过对云南腾冲造林项目碳汇试点案例的分析,指出了项目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在森林碳汇贸易项目建设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的几点建议。陈冲影[18]以全球第一个正式注册的 CDM 森林碳汇项目(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农村调研法分析了森林碳汇项目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碳汇项目从5个方面提高了农户收入的同时,也在5个方面造成了农户权利的损失。何英等[19]认为国际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而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起步较晚,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还处在建立和发展阶段,但具有较大的潜力,并且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是森林碳汇交易顺利进行的保证,森林发展空间大,森林固碳能力增长潜力大,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具有许多优势。谭志雄[20]通过借鉴当前国际碳排放权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模式,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森林碳汇自愿交易模式和约束交易模式,并从市场交易要素、市场运行模式等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构建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很多学者依据现有林地碳汇研究进展从区域碳汇交易的角度进行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研究,进而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开展的碳汇贸易项目还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碳汇贸易市场尚未形成,对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退耕还林的实施蕴藏着巨大的碳汇效益,退耕还林碳汇交易的市场化机制将保护生态、提高农民收入与增加碳汇、改善全球气候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退耕还林区生态、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不完善的后退耕还林时期的补贴政策难以激励退耕农户的栽种积极性,政府财政上的“直补”对生态效果的巩固也非治本之策,当新一轮补偿到期后,依然面临生态退化的危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生态补偿的主体由政府逐渐过渡为生态受益者、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损害者,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原则。因此,将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碳汇效益市场化是解决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换的必要方式;而实现退耕还林效益转换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区域碳汇交易,同时也能满足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未来应加强对操作可行的碳汇计量及监测技术的研究,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进而更好地确定碳汇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断完善适合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模式。

参考文献:

[1] 支 玲,李怒云,王 娟,等.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2):2-8.

[2] 庞 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5):138-141.

[3] 刘 震,姚顺波.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补偿年限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1):86-89.

[4] 于金娜,姚顺波.基于碳汇效益视角的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34-39.

[5] 邱 威,姜志德.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54-57.

[6] 张树川,左 停,李小云.关于退耕还林(草)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2005(11):49-51.

[7] 边玉花,李文红.完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政策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2):8-9.

[8] 樊新刚,米文宝,杨美玲.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74-177.

[9] 刘庆博,支 玲.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44-48.

[10] 宋 莎.云南省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区划研究[D]. 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0.

[11] 杨艺渊,高亚琪.新疆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效益评价——以塔城地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1(6):37-40.

[12] 陈先刚,张一平,詹 卉.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J].林业科学,2008,44(5):25-30.

[13] 焦树林,艾其帅.黔中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经济效益分析[J].生态经济,2011(10):69-72.

[14] 许明祥,王 征,张 金,等.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J].生态学报,2012,32(17):5405-5415.

[15] 曹超学,文 冰.基于碳汇的云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6):475-479.

[16] 朱广芹,韩 浩.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109-111.

[17] 杨水清,文 冰,娄玉娥.浅析政府在森林碳汇贸易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以云南腾冲试点项目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5):64-68.

[18] 陈冲影.森林碳汇与农户生计——以全球第一个森林碳汇项目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5):15-19.

篇9

1供水及相关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主要还是来自于河流,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还为人类提供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等,另外河流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航运、水利发电的功能。

(1)农业: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水丰富的水源引入北方,不仅成功解决了北方的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兼顾灌溉大面积的沿线区域的农田,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使沿线大面积的农田物尽所用,使土地高效利用。另外修建水库,在雨季储存水源,一旦遇到干旱时期,便开闸放水,对周围的农田进行灌溉,避免因干旱造成的粮食作物的减产。(2)林业: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缓解了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现状,改善了流域内部的水文条件以及循环状态,通过调节局部微气候,保证区域内部草木的水源供给,间接调节大气、净化空气以及保育土壤,无形当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航运:修建大运河,通过河流进行人员和货物运输,减轻了陆地交通的压力;

(4)渔业:在水库建成以后,随着库区水量的增加,库区周边的气候的得到改善,这就产生了有利于部分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一系列游离有利条件,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将会大大增加。由于一些鱼类随着水位涨落而进行漂流性产卵繁殖,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人为地制造洪峰,为这些鱼类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另外满足下游水生生物的产卵繁殖要求,可以在适当的时期,通过调整下泄方式或者增加表孔泄流的手段提高下泄水的温度,维持和保护水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5)水力发电:目前火力发电作为传统的发电模式,还是占有相当重的比例的。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燃料,而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了大气污染,加剧了温室效应。而通过水利工程将水的势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转换成电能,减少了不可再生煤炭等能源的耗费,同时减少了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

2生态支持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自然河流生态系统是由陆地一水体共同组成的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河流周围的陆地植被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这一地带良好的自然条件为野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河流还能够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净化河流污染物。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依靠水体的休闲活动如划船、滑水、游泳、渔猎和漂流等,同时也为人类在河流沿河岸进行的旅游娱乐活动如露营、野餐、远足休闲和摄影等提供了场所。凡此种种,均显示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命过程的多种生态功能。

3调节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河流两岸的植物以及河流下游的湿地拥有自动调节水文的过程,同时可以缓冲洪水,控制侵蚀、保持土壤肥沃的功能。所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在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流域内河水的流量变化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稳,对于防洪抗涝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兴水利工程,调节地域性水资源平衡,囤积梅雨季节雨水资源,在干旱缺水的季节进行利用。这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进行了调节。

二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子长县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17-01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且艰巨的工作,是一项在我国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群众参与程度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子长县位于延安北部,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该地区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植被覆盖率低下。因此,在子长县加强退耕还林建设是预防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措施。退耕还林工作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沙化、盐碱化以及荒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土地,按照计划和规划,有步骤的停止耕种,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树木,逐渐恢复土壤植被。退耕还林是减少土壤流失、降低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 子长县退耕还林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截止2015年,全县完成还林面积93.0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72.65万亩,荒山造林20.39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2.23万亩,其中列入2013年度市计划5万亩、2014年度市计划15.89万亩、2015年度市计划1.34万亩。退耕面积位居全国第二,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县,其中2008~2013年连续六年国家阶段验收面积保存率100%,林地面积合格率99.6%,成林郁闭率75%以上。退耕还林工作从1999年到2015年这十六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子长山川大地发生了由黄到绿的沧桑巨变,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率由1998年底的10.05%增加到2012年底的36.2%,林草覆盖率由6.16%增加到32.8%,水土流失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重点建设区域已经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其次,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退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解放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全县农村有60%青壮劳力由原来传统农业耕作转向草畜业、棚栽业、果桑业、运输业等,还有部分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再次,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正被现在多种经营、精耕细作、产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所替代;最后,农民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98年的961元增长到2013年的8610元。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

2 子长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分析

2.1 保护水资源的价值

首先,涵养水源总价值分析。森林系统涵养水源的总价值是指森林植被生长过程中,通过根部固定而增加地表水的有效含量、地下有效水量以及因水质改善而增加的价值含量多少。结合子长县退耕还林的实际情况,森林土壤蓄水能力按照每公顷621吨计算,从而得到了子长县退耕还林地的总拦蓄降水量为:

退耕还林工程16年效益核算面积*森林单位面积蓄水量=(93.04万亩*15)公顷*621吨/公顷*10-4=3851.86万吨。

水价按照当地农业灌溉用水的平均成本价格估算,以平均价格3.5元/立方米计算。退耕还林蓄水量所贡献的价值为:

退耕还林工程拦蓄降水量*单位水价=3851.86万吨*3.5元/立方米=13481.50万元。

其次,净化水质价格。子长县退耕还林净化水质价格的核算方法按照相关研究文献,以单位体积内水的净化费用0.9985元/立方米计算,由此就可以计算出子长县退耕还林工程净化水质的价值为:851.86万吨*0.9885元/立方米=3807.56万元。因此,整个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价值为:13481.50万元+3807.56万元=17289.06万元。

2.2 固碳释放氧气

在大自然中,任何绿色植物都可以利用太阳光照二氧化碳生产氧气进行光合作用,将大气中存在的二氧化塔转化为有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在森林系统中,每产生1吨的干物质就可以固定至少1.6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释放出1.2吨的氧气。平均1立方米的木材能够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38度左右。在子长县退耕还林的这16年间,木材蓄积量超过了150万立方米,按照150万立方米计算,其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为2745万吨,释放氧气207万吨。其生态效益是十分明显和显著的。

2.3 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在退耕还林之前,由于植被被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威胁,导致了多种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甚至在子长县销声匿迹。在进行退耕还林之后,原来的植被被保护起来,营造了以本地树种为主的多种混交林,地区的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再加上最近几年,政府对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就为野生动物生存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大量动物重返家园,一些野生蛇类、鸟类以及地上野生动物逐渐出现在森林中。

总之,积极进行退耕还林给地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经过这16年的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土壤流失率降低,水源更加丰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对促进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