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互联网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篇1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用户需求;开放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039-04

The Study about the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Development

YANG Dong-liang

(China Tietong Anqing Branch, Anqing 24600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 of mobile Internet users is increasing rapidly,gradually beyond the fixed Internet users.The scale of domestic Internet is growing.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The develop? ment of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brought endless application of space for mobile Internet endless.Firs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fini? tion,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Then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in today’s situation,including trends in the demand of the users and the emerging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Finally,stand on a variety of angles,this paper has done a summary and outlook about the developmen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Key words: internet;mobile internet;network operator; user needs; open platform

1移动互联网概述

随着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并以其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从最初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等业务形式发展到当前的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业务形式,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长为移动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1.1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从技术层面的定义,已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终端的定义,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因此一般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和内容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根本。

1.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的特点,日益丰富智能的移动装置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客户需求来看,移动互联网以运动场景为主,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业务应用相对短小精悍。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2)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

3)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无线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必须遵循按流量计费的商业模式。

4)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1.3移动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对此,业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另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本文在这里对移动网和互联网的优劣势做了简要的比较,如表1-1。

表1移动网和互联网的优劣势比较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IT技术发展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发展周期一般会持续十年时间,技术发展周期已在2年前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图1为IT技术发展周期。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之一。它们的增长速率是任何预测家都未曾预料到的。

图1IT技术发展周期

2.1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以下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99年中国移动运营商引入日本的分成模式;第二次浪潮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飞速的时期;第三次浪潮在2009年,最重大的变化是运营商获得了3G牌照。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用户群,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需求的高速增长。PC互联网从2000万到1亿用了6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从2000万到1亿用了2年。智能手机使用率、3G网络覆盖率和上网资费的快速下降有效激发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andriod系统凭借开放和免费策略获得长足发展。

3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3.1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

移动互联网是全面的价值链竞争。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因此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如腾讯的IM、微信,苹果向运营商分通信费。

“终端+服务”模式成为产业链链高价值回报区,拉动微笑曲线上扬,同时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影响移动互联网运营竞争格局的力量。运营商+设备商为核心的价值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图2电信价值链分配

3.2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

终端厂商、系统平台、互联网应用和运营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如图3所示,这几大力量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图3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力量

1)终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化,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终端制造商应当结合产业链能力,精选强势的操作系统合作伙伴,运营商伙伴等。

2)系统平台:系统平台是衔接移动终端及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制高点。结合产业链能力,将操作系统与终端的紧密结合。如NOKIA与微软的合作。建立应用商店,把握互联网服务入口。同时也参与应用运营,获得长期收益。

3)互联网应用: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桌面互联网产品正逐步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如IM,移动搜索,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应充分利用运营商网络资源和能力,向运营商领域或定制终端渗透。例如,Google经营接入服务、推出G1终端,腾讯推出微信。

4)运营商:运营商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手机上。英国电信Vodafone提出就mobile plus战略,与雅虎、Ebay、MySpace等合作,打造生态环境。运营商还可直接提品和服务,采用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选择热门互联网公司,以此提升互联网服务能力。

3.3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是:玩(娱乐化)、看(媒体化)、用(实用化)。手机游戏是目前用户付费使用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现用户对娱乐化应用的认可。移动互联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媒体的功能,现在已进入微博式媒体时代,随着微博的产生,UGC(User Generated Contend,用户生成内容)性质的用户参与的内容创造的兴盛,赋予了移动互联网新的媒体特质。

中国网民偏爱网游、音乐和视频等娱乐内容,而美国网民则偏向于邮件、购物、旅行等实用型应用;中国互联网还会经历从娱乐型向实用和商务型转变的过程,这其中蕴藏巨大的商机。58同城、大众点评、口碑网等在资本及产品上的迅速扩展,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现。

图4中美网民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对比

3.4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产生

无论全球还是国内,排名靠前的热点应用均来自互联网公司,没有运营商主导的应用进入前列。移动互联网领域,运营商搭建的有围墙的花园快速坍塌,其门户网站访问量急速下降,英国电信2007年57%,2008年下降至22%。

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兴起于互联网,而后延伸到手机终端,如搜索、视频、博客、综合门户、电子商务等。领军企业依靠产品创新创造和获取了巨大财富。

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但市场竞争的焦点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手机浏览器,手机IM、手机SNS、手机搜索、手机门户网站、应用商店。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需求大、用户规模大、活跃度高的特性,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整合能力。

3.5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力呈开放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开放成为趋势,运营商都在开放自身的资源能力,向第三方提供业务引擎,从而推动开发者应用移动优势能力开发新应用。

1)Telenor Content Provider Access:挪威的本土电信公司Telenor开放了SMS、MMS和WAP三类API,面向内容服务,一年创造约1亿美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

2)O2 Litmus:西班牙电信开放自身O2网络应用的API,提供手机终端开发平台,提供应用软件商店服务。

3)Orange Partner:法国Orange公司通过Mobit平台向第三方提供开发环境,使其快速开发出基于手机应用的Widget,并将Wid? get嵌入Web网站上,供最终端用户订购。

4总结与判断

1)从产业链竞争角度看,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没有可通吃产业链的公司,单纯企业竞争已逐渐转移为由若干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产业网/生态系统的竞争。运营商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如何发展高价值的管道是移动运营商需要考虑的方向。

2)从用户需求角度看,传统的移动应用基本以移动特有业务为主,如短信,彩铃,彩信等,未来的移动应用应具备互联网特性,且以从下到上的需求满足主。日益丰富智能的终端是接触用户的第一界面。

3)从业务特点角度看,相比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务更加实用化和娱乐化。浏览器应用和客户端应用并存,客户端应用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传统互联网的社区是虚社区,手机则是实社区,具有实名、实时、个性化、准确性的特点,位置是关键。

4)从商业模式角度看,两网之间商业模式有着较大差异,运营商需要适应,并创造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

5)从运营管理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很快,对运营商的产品开发运营流程和机制提出全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侯自强.移动互联网:SP的未来之路[J].传媒,2007(10).

[2]常小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商机[J].现代国企研究,2011(5).

[3]侯自强.互联网革命性发展的战略构想[J].科技促进发展,2009(1).

[4]彭旭知.中国移动互联网战略思想的三重转变[J].通信企业管理,2008(8).

篇2

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简单来说是平面设计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在当下经常被运用在移动设备应用程序以及网页当中,除此之外,在更广范围的平面设计领域也都可以见到扁平化设计的影子。自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以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设备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当中,成为工作、生活和娱乐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在这种移动设备大规模占据人们生活的环境下,扁平化设计应运而生。

2008年,扁平化设计的概念首先由谷歌公司提出,它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减少使设计立体的风格元素的运用,包括阴影、渐变和纹理等等,扁平化在设计上更加注重简单的元素、字体和颜色,其中又特别强调对色彩的运用。与扁平化相对的通常有两个概念,丰富设计(Rich Design)和拟物化(Skeuomorphism) 。阴影、高光和斜角等在丰富设计中被大量使用,而在拟物化风格中,设计力求展现物体的真实形态。值得注意的是,扁平化和拟物化在原则上并不互相排斥,我们时常可以在扁平化的设计中看到拟物化的痕迹,只是在如何展现物体的真实形态上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扁平化风格在设计领域的风头日渐兴起,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首先,扁平化设计诞生与移动设备的温床之中,而移动设备受制于电池,有续航焦虑的问题。诸如3D渲染、动画效果等高性能要求的技术,在移动设备上被限制使用。因此,在技术层面上,移动设备需要一种能极大地降低功耗、延长续航和提高响应速度的设计,而扁平化设计正是能满足这一需求的风格。此外,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中,我们每时每刻接收到信息已经远超负荷。此外,我们刚在桌面电脑上经历过一个由复杂而精美的软件界面和丰富和华丽的网页组成的时代,各种绚丽特效充斥着视觉,有时候我们注重交互界面的观感胜过了交互的目的本身。因此,从审美层面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简洁、干净、舒服的视觉效果来取代过去的过剩的复杂。扁平化设计也是在这种趋势中成长起来的。它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用最简单的观感去突出需要传递的内容和信息。设计中使用的简单元素、字体和色彩也是服务于信息和交互本身,帮助用户更快地理解使用方法或交互过程,去除认知障碍。

和极简主义的关系

从对扁平化设计的描述来可以看出,它和极简主义(Minimalism)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极简主义是一种艺术流派,兴起于二战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的美国。极简主义以简洁、实用的气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指导重建工作,服务于实业。 我们可以在很多现代流派的建筑、室内设计、物件、装置等作品中看到符合极简主义的风格。它们摒弃了复杂的线条、形状、纹理和图案,用二维化的表现手法去展现创作者的意图,用简单的几何来传递美感。时至今日,极简主义有了越来越多拥趸,甚至它已经超越了一种艺术流派的范畴,成为一种思想或者生活态度。显而易见,极简主义也早已经蔓延到了平面设计的领域。扁平化设计,除了受到上文所提及的技术层面和审美层面两个需求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源自于极简主义。扁平化设计的特征,绝大多数都符合极简主义的描述。

在作者看来,扁平化设计和极简主义可以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艺术上,极简主义希望用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去表达,可以让削弱观众理解主旨的障碍、减轻审美疲劳。而在界面上,扁平化同样以简单、直接的视觉和交互呈现在用户眼前,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降低学习成本。简单来说,极简主义是指导思想,而扁平化是展现极简的具体方法论。

主要特征

扁平化设计所要简化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自然是视觉上的简化,通过去除三维效果和过度的细节,减少动画和特效,并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颜色组合来呈现简单、整洁的画面。扁平化在追求视觉上的简化以外,也对交互提出了要求。交互上的简化,包括减少传统的瀑布式的列表的使用、放弃复杂的菜单和选项,并且充分利用简化的视觉元素本身和触控这一种新的交互形式,给使用者带来直观、纯粹的体验。在交互的设计上,同样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以符合使用场景以及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从而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使用起来自然而流畅。

在了解扁平化设计的基本特征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推崇扁平化风格的设计师从他们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则,来更加深入的进行剖析。

设计师Carrie Cousin提出了一些能让设计展现扁平化风格的明显特征。首先是没有添加额外的效果,尤其是传统的三维化元素,诸如阴影、浮雕、渐变等等。从图层的角度来说,扁平化的设计和三维的设计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各个图层平面在扁平化设计中是不相交也不连接的。如何将各个平面联系起来,展现成一个统一体依赖于对设计的层次感的体悟,和对元素的排布。第二个特征是使用简单的元素。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吸引人的并且充满现代感的网页,经过观察,它们仅仅是由几何图形以及文字构成,过去常见的诸如精美的背景、复杂的图案和装饰性的纹理都在被逐渐淘汰。 其次,由于扁平化仅仅使用简单的视觉元素,因此它又尤为重视对字体的使用。大部分优雅的手写体和复古字体,通常都和扁平化的风格相违和。通常会选择一个简洁的主要字体,搭配一个次要字体使用。同样的,颜色对于扁平化设计也是至关重要。扁平化风格中使用的颜色更加的鲜艳,明亮。往常的设计以2-3种颜色做为主色调,但在扁平化设计中,可能6-8种颜色被平均的使用。尽管色调增多,但我们在扁平化设计中一般使用的是大的色块,因此在局部,或者在一个视觉元素中,往往使用的是一种颜色,或者是同类色。相比于以往的设计,扁平化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丰富,但在颜色的变化和排布上显得没有那么复杂。最后一个特征,Carrie称之为极简主义设计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以极简作为指导思想,尽量使用简单的元素,降低视觉复杂程度

必须强调的是,简单的元素、简化的视觉效果并不意味着简单的设计。例如大胆的在局部使用几何和颜色,从而形成视觉上的焦点,引导用户关注和使用,同时在非重点的部分进行视觉效果的弱化,造成对比和冲击,让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做到这些对设计提出比传统风格更大的挑战。

设计师钱嘉文提出了对扁平化设计在特定场景使用的理解,除了和上文中提到的一些重合的地方之外,他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例如扁平化设计在文字的排版上要注重四个原则――亲密、对齐、对比和重复。简单来说就是意思相近内容的亲密,同一页面元素之间的对齐,不同等级元素之间的对比以及相同级别元素的重复。在字体方面,他推荐使用无衬线的字体, 而在形状/色块方面,则强调了色块和内容文字的大小比例的协调关系。作者同样指出了图标对于扁平化设计的重要性,好的图标不仅能提升整体的设计感,也能更加轻松的将信息传达给观众。提炼图标至关重要,而这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任务。

发展历程

在对扁平化的简介中提到,扁平化设计的出现和风靡依托于越来越普及的智能移动设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移动设备的用户界面的历史来获悉扁平化风格的发展和演变。

微软公司在2010年的下半部分了Windows Phone 7, 它是该公司第一款专门针对手机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率先使用了简约的、充满现代感的二维化设计,也正是在这一代系统的中,微软向顾客介绍了Metro这一标志性的设计语言。Metro意味着都市,是现代化的象征,可以看作是复古(Retro)风格的对立面。

微软在这款界面的设计中,采用了方形作为的基本视觉元素和交互的单位。方形的色块不带有任何阴影、渐变、高光之类的三维效果,在颜色上也选择了单色作为主色调。此外,方形色块也可以被同样尺寸的图片所取代。这套设计可以说是扁平化的入门之作,色块的交互形式在当时为手机用户带来了新鲜感和便利,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图标的设计上虽符合简约的标准,但是却显得有些单调。在图标以及文字/数字的排版布局上也缺乏深思熟虑,虽然直观但是比较粗糙。此外,界面中用了一些图片代替色块,很容易在更换图片后显得画面杂乱。

到了2012年第四季度,微软了个人电脑的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8,同时将Metro更名为Modern UI。这个系统的用户界面基本上采用了和Windows Phone 7一样的以大面积色块做为主体的设计,这体现了触控屏幕的发展和平板电脑的兴起。Windows 8在界面上有了更多的变化,例如不再采用单一的色彩作为基调,而是让色块和色块之间有丰富的颜色。此外图标的设计更为精细,很多都能体现出微软自身的特色。在字体的选用和文字的布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再和它的前身一样呆板。

随着微软在界面上不断推动扁平化设计往前发展,它的竞争对手也开始在同样的设计风格上发力。在2013年9月,苹果公司了第七代移动设备操作系统iOS 7。在苹果的著名设计高级副总裁Jonathan Ive的主导下,本代的iOS进行了彻底的改头换面。

在这一代iOS中,拟物化的元素,例如立体的杂志架,日历上的羽毛和游戏中心的毛毡基本上都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重新设计的基于扁平化的按钮和界面。大部分的按钮都是以清爽的白色线条或者最简单的色块来表现出自己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在图标的设计上,就有比微软深的多的功底。值得注意的是,在图标的底色上苹果仍旧采用了一定的渐变色,严格来说属于伪扁平化,同时图标和背景之间的层次感比较强烈,让用户觉得每一个按钮都非常的有机。在文字上,苹果可以说和微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2014年底,谷歌公司了第五代安卓操作系统(Android 5.0 Lollipop)。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谷歌围绕着Google Now的界面和交互设计拓展出一套极具特色和说服力的设计语言――Material Design,而Android5.0是第一款带有其血统的操作系统。

这一代的安卓同样重新设计了完整的一系列图标,而与iOS不同,它并没有采用固定形状的图标,而是让所有图标保留自身的特色,因此显得更加生动和直观,再经过精心的搭配和排布,整体观感也十分和谐。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图标保留了一定的阴影和少量的高光,因此也同样属于伪扁平范畴。相比于iOS7那种清澈剔透的毛玻璃质感,Android5.0更加着重用配色来展现一种简约和现代的气质。这款系统的另外一个核心特色是它的响应式的动画和转换效果。

到现在,时间过去接近两年,这几家公司的系统也经历了一到两个大版本的变迁,在用户界面上也发生了诸多革新换代。

篇3

一是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

有线互联网(又称PC互联网、桌面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照相机,甚至眼镜、手表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为泛终端。

二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业务推广的一种手段,如食品、餐饮、娱乐、航空、汽车、金融、家电等传统行业的APP和企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构了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如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等领域的业务改造。

三是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

2011年,主流的智能手机屏幕是3.5-4.3英寸,2012年发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电脑却以mini型为时髦。但是,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它承载的广告也必需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细分市场继续发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移动互联网已融入主流生活与商业社会,货币化浪潮即将到来。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

五是用户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联,HTML5技术让人充满期待。

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系统各自独立,相对封闭、割裂,应用服务开发者需要进行多个平台的适配开发,这种隔绝有违互联网互通互联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甚至不同品牌、类型的移动终端都能互联互通,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发展趋势。

篇4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30日,《手机QQ》的累计下载量42.86亿次,稳居下载量排行榜首位,《微信》以27.85亿次的累计下载量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QQ空间》,下载量为14.16亿次。《新浪微博》以12.34亿次的累计下载量排在第四位,第五位的《陌陌》下载量为4.3亿次。此外《百度贴吧》、《人人》、《腾讯微博》和《YY》等APP累计下载量均在亿次以上,《易信》、《开心网》、《米聊》与《来往》均不足亿次。

但在同时,一些走“偏门”的社交APP也得到了不少的关注―这一类APP以“现象级”为标签,往往在几天时间内就获得数十万乃至百万的下载量,但在热闹过后,这一类APP大多数逐渐消声匿迹直至消失。从2014年至今,曾经火爆过的产品不少,比较典型的有《猜么》(猜图约会)、《探探》(互赞照片即可聊天)、《比邻》(语音聊天)、《回声》(音乐分享)以及各式同属友APP。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独立的“非主流”APP走兴趣式社交路线外,大部分主流APP,诸如《手机QQ》,《来往》等都在扩展单独的兴趣社交渠道(这也是“非主流”APP死亡的一大原因:内容被重合)。

最佳互动并非人与人,而是同类型

相对于通讯比重较高的《微信》来说,陌生人交友更注重“敲门砖”。陌生人交友讲求的是“缘”字,缘分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一类APP就是将兴趣独立,不同的爱好变得直观可见。某个同样的兴趣,某首都喜欢的歌,或者是某本都喜欢看的书,都能成为交友前提的“敲门砖”。所谓兴趣式社交,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走出的“话题性”路线。

当然,社交并非单纯指成功交友,而应是聚合于相同话题下的信息交流。比如在去年作为现象级产品之一的《秘密》,可分属为八卦、吐槽或者树洞一类,这类APP主张“不交友,就玩虚的”,文字背后谁也不认识谁,但相同话题相同心情之下,聊天也很畅快。再比如《回声》这一类“以音会友,音乐即是心情”一类的APP,听音乐也分不同,用户当时的心情、喜欢的曲种均有所区别,不同频道关注度自然大不一样。

不同于《手机QQ》和《微信》一类的一对一通讯,哪怕是朋友圈这种“晒”生活的圈子依旧不够,因为内容太过碎片化。而兴趣式社交APP则是“平台”化明显,往往是渠道单一、话题准确,一个帖子成百上千的人参与讨论,信息较之前者更为聚合和精准。这个类别的一个典型是《豆瓣》中的兴趣小组,不论兴趣多么刁钻,小组里的话题永远集中且不缺人气。另一个典型作品是一款去年年末上线,叫作《画家圈》的APP,从名字就很容易看出来,这款APP就是专门为画家准备的。可以说,这样的APP会成为画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交友平台,在这里,画家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亿万画友面前,并且随时随地管理作品;还能与众多同行碰撞,交流心得,激发灵感。

兴趣是渠道,二次发酵是王道

无可厚非,兴趣社交是移动社交的一大趋势。对于基于弱关系的陌生人社交来说,共同的兴趣点是破解陌生人最初交流的尴尬的利器。但单纯的依靠兴趣真的能留住用户么?从QQ兴趣部落、来往扎堆的惨淡状况,就不难看出单从兴趣入手是难以突破陌生人社交的瓶颈的。也就是说,如今用户手中的直接交流工具并不缺,而兴趣只是维系线上交流的第一步,之后的二次发酵才是重中之重。

诸如包含音乐书画等的文艺类,其造星计划(以草根明星打头,类似高手在民间的话题发起)就是二次发酵的行为,包含美食旅游等的二次发酵则是落地到现实(约饭、驴行)。

据尼尔森网联《移动社交用户需求与行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用户表示未来会增加对于O2O兴趣活动的参与,O2O兴趣活动也将成为社交应用发展的方向之一。从腾讯2014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上看,QQ在加入“附近的群”功能之后,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于季度末同比增长36%至5.42亿。另外,建立兴趣场景还能顺利促使了陌生人社交的变现。如何能够让线上谈得来的朋友,线下也可以玩得开,场景就非常重要。有共同的兴趣,就可以以相关的实地场所延续线上的交互,此前《手机QQ》接入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网站,就意图解决线上陌生人对线下沟通场地的需要,也一并为商家导入更多的流量,拓展了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解决陌生人社交领域的盈利难题。

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有更好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所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主要成为了当今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有着非常大的潜在价值,但是如果对于其发展现状不能做好有效的把握和了解,对局发展态势不能做到客观准确的分析,那么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不能做到准确的评估和预测。这会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繁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确定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1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利用移动接入技术将不同的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其能够实现用户对无线网络服务的应用。具体进行分析,在技术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就是以IP宽带服务为基础的技术支持,其主要通过各类的移动终端作为媒介,可为用户提供十分优质的网络服务[1]。在移动终端的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用户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网络获取的一种服务。与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优势,即打破了以往的手机通讯受限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并促进了两者之间有效的融合。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运行方式和实现方式的理解,其实效性、便捷性、共享性、移动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其主要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信息的最新性。

1.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客观角度来讲,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发展存在着良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WLAN没有较高的利用率,这会导致移动互联网不能正常的运转,而蓝牙的传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也不符合其经济的原则和科学的发展战略[2]。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网络环境的主要问题,这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移动设备的精确识别和准确连接。同时对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蓝牙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数据的传输和运送效率。可以说这种问题阻碍了移动互联网功能的实现和发挥,也不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定位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定位精准度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基于此,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应该将提高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合理性,降低网络接入的资源消耗,提升网络定位的精准度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2.1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化融合的发展

近些年来智能化发展渐渐的成为了各项网络技术的代名词,很多移动互联网设备,开始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智能化发展作为一大发展目标。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十分许,而且其传统的输入和传输方式也无法满足当前不断日益增长的移动端用户需求,这将无法为广大的信息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网络服务。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有机的将智能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当前和未来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重点问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滑行接轨将会成为一个现实,所以在信息的传送方面,需要将互联网技术的原有特性予以保留,在不断满足规模化的前提下,也要提升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2.2互联网技术与精确定位技术的融合发展

从当前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追踪和定位技术将会有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其效率和实时服务也更加的准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和精确定位相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其共同发展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定位技术的更加精准,同时也可以助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对于高效精准定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多种定位技术的重叠,需要重点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能力予以强化,对于网络定位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这能够更好的确保其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交流方式的进步,而且对于提高定位品质和定位效率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2.3互联网技术雨雾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网络技术的综合发展下,物联网也开始渐渐的衍生,物联网是IT行业在当前和今后所发展的一个重要对象,它具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当前物联网在很多领域都具有较好的应用,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力推广。当前环境正在不断的丰富和提物互联网的功能,将提升物联网信息的传输速率和有效性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高度结合,是这两者联合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需要采集网络的信息,同时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时别,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更好地将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而且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技术接入方式的创新。当前现有的接入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所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弥补相互之间的缺陷,未来还需要在信息传输和设备节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网络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片美好。

3.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作为移动终端用户,在切身感受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发展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会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它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3G;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

0 引言

在3G时代,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的结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以及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移动通信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在我国的出现、发展时间都不是特别的长,其发展还是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二者结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更是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对于国内的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而言,了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情形,对其今后发展进行高瞻远瞩性的预见,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都是使得自身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

1.1 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形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在通信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两个产业领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革新。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这股力量越加推动着两个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为了更清晰、明了的展现3G时代移动互联网在目前的发展状况,将对2008年到2014年的移动互联网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

1.2 2008年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

从图1中可以看出,经历了2008年到201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率稍稍下降之后(市场规模增长率从2008年的42.2%到2009年的29.6%,直至2010年的31.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甚至出现了2011年的93.1%和2012年的96.2%等增长率,虽然随着而来的增长率小有降幅,但是总体增长率仍然是处于50%之上(2014年的增长率是52.2%)。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加大了对计费等各项内容的整治力度,管理越加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电子商务、游戏等细分行业市场表现良好的影响。

1.3 2008年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

对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还需要对于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情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图2中可以看到,我国移动互联网从2008年至2014年7年之间的用户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0年,其用户规模高达30300万人,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0%。之后的增长率稍微有点下降,但是用户规模的绝对值却是仍然在增长的,可见中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规模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出现以上所述的现象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对于3G网络的大力建设和推广,另一方面是手机的功能极大地迎合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率以及忠实程度。

1.4 移动互联网主要细分行业构成

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因为3G时代的到来发展的越加繁荣,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行业构成也越加细化。从表1中可以发现2010年,在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构成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移动增值版块(高达总份额的57.3%左右)。紧接其后的是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等行业,其占据份额分别是12.7%和11.8%。在其他项目所占的11.1%中,包括了旅游预订、手机阅读等项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手机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因为手机支付形式的大力推广以及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频繁交易,移动电子商务的前景以及潜力将不可估量。

2 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2.1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细化

虽然上文中已经提到,2010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构成已经包括了移动增值、手机游戏、手机电子商务、等部分,但是需要明白的是,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在移动互联网各大相关利益主体的操纵下,移动互联网的行业构成也出现了细化。移动互联网市场出现细化大体归于两个因素,一是因为各种终端技术的提升,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及其操作系统更趋多样化。另一方面是相关利益主体的介入(如手机制造商等),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使得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生变迁,市场的构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2.2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化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化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以及国际移动互联网今后发展的必然,各大运营商今后将致力于平台建设API接口开放等工作,达到移动互联网内资源共享的局面。此外,因为这种平台化以及资源的共享化,出现技术创新、营销推广等成本也将会大大降低,这种开放所带来的商业秩序、产业格局势必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深远影响。

3 各大运行商的应对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措施

3.1 商业模式的创新,合作开放意识的增强

3G时代,移动互联网平台化趋势将会非常显著,因此,各大运行商必须要在合作、开放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合作、开放不但能够进行移动互联网内所有资源的共享,还能够达到降低各项成本支出的目标。在3G时代生存的运营商,不能还是满脑子的排外、守旧思想,而是需要积极地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各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一起开创出新的业务和应用。运行商需要积极“走出去”,再而“引进来”,最后才能够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内走出一条“共赢”的新道路。

3.2 无线宽带资源的有效利用

无线宽带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是各大运行商应对移动互联网今后发展趋势的一条必由之路。虽然有的运行商拥有优质的无线网络资源,但是这种资源的拥有也是有限的,为了实现长期、科学的发展,目光还是需要转到无线宽带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此外,无线宽带具有强大的网络接入能力,在终端处理能力、业务内容一致的前提下,这一强大接入能力将会为运行商留住更多的用户。

3.3 积极以用户的需求为最终导向

对于所有的服务行业而言,用户的需求始终是至高宗旨,对于移动互联网运行商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把握了用户的需求就是把握了整个市场。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日益成熟的现今,各大运行商必须要专注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出更庞大的用户群体,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4 结语

对于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各大利益主体而言,既要面对各种挑战,也要独具慧眼的利用各种机遇,只有在打破原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出新的运作模式,才能真正适应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J].科技和产业,2009(03).

[2]江山.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04).

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流量经营:云管端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探索电信系统中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因为具有便捷的用户体验、多元的盈利模式及大量的用户群体等特点,能够与多网结合快速发展,提供不断创新的业务服务合作平台。然而在互联网厂商“云端一体化”的挤压下,电信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受到损害。本文提出云管端一体化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终极形态。

一、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通常来讲,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部分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三个要素。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纸书/MID等,网络包括3G、LTE和NFC等关键技术,应用包括休闲娱乐,工具媒体、商务财经等不同应用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移动性上,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互联网业务带来的便捷,还表现在更丰富的业务种类、个性化的服务和更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1.用户体验至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了解用户需求,体现更简单精准的用户体验,将决定一个业务或服务是否成功。

2.盈利模式多元化:即包括移动网络的前向收费方式,通过支付的便利性进行用户业务收费,也可以采用互联网模式常见的后向收费方式,通过广告、能力出租向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收费[4]。

3.业务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集定位、搜索和社交、多媒体、电子商务等多元化的功能,通过整合形成业务创新能力。

4.入口、流量、内容成为经营的三大要素:移动互联网的经营需要吸引用户进入,也要在用户流量、带宽流量上进行精准营销,还要在内容上形成定制化、趣味化、规模化的优势。

5.整合产业链资源:移动互联网的经营采用封闭的模式无法成功,只有采用开放与共赢的心态,抓住行业强势资源,相关节点对产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随着3G日趋成熟,LTE即将规模部署,移动互联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承载能力的大幅提升,必将引领整个产业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范围来看,主要具备以下几个趋势:

趋势一:全球移动数据流量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2012年超过1亿智能机用户将进入G流量俱乐部(月流量消费超过1G);2014年手机数据流量超过整体移动流量的50%;2016年预计全球月度数据流量超过10 EB[1]。从这个趋势来看,流量已经成为运营商在服务提供中必须要深度挖掘的一个资源。

趋势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移动互联网主流接入终端

如图1所示,2012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达1.58亿台,预计2013年达到2亿台,环比增长有所放缓。说明终端保有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主流接入设备。

图1 2010-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规模柱状图

趋势三:PC互联网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出现趋近性

过去,移动互联网应用相比PC互联网应用晚一定时间,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能力的提升,这种滞后已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很多业务已经首先在移动互联网上出现,才向固网移植,如愤怒的小鸟。固网管道化将会迁移到移动网络,特别是LTE,带宽、时延都已经不弱于传统固网宽带,能够支持更复杂、更高级的业务,如即拍即传。

趋势四:部分移动互联网终端与应用进行了捆绑

为了统治和驾驭用户体验,很多终端供应商也在其终端集成了云服务(如苹果、小米),而一些云服务提供商也涉猎终端领域(如Google的安卓、并购摩托罗拉)这些都对于强化和丰富自身的服务极有帮助。

趋势五:能力开放平台成为互联网产业化经营的新方向

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提供者为了强化自身产业链的影响力,就需要丰富自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需要更多的产业开发者来参与内容制作和分成。因此,一些有实力的移动互联网提供者开始将自身的应用开发平台拿出来,对外开放给合作伙伴。而合作伙伴借助这些开发平台的基础资源和共享组件,可专注于自身擅长的技术领域,节省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具备平台内标准化互通性,能够获得只有大型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才具备的能力。

三、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问题与瓶颈

如前所述,智能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网接入的主流设备,而由Ovum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智能移动终端所带来的流量是功能手机的35倍之多,因而引发了流量的爆炸性增长(中国移动 2012)。而移动智能终端和PC功能上呈现出趋近性,因而在业务发展方面,移动互联网也正在趋近与固定互联网。因此,原来在固定互联网时生过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上有所复制[2]。

固定互联网,在发展之初,流量增长非常惊人。根据思科(2012)的研究数据显示,固定互联网发展的最初六年的年均流量增长率超过130%。这主要是由于运营初期,用户数量激增,电信运营商运营非常粗放,商业模式过于简单。此外由于固定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大量的OTT业务充斥着整个管道,电信运营商的自有业务很少被用户广泛使用,只能征收管道使用费,运营商彻底管道化。

而这种趋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逐步地蔓延开来。移动网络承载能力的提升,使得以前只能在固定互联网上享受的大颗粒业务如视频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呈现,大颗粒业务需求越来越多[3]。但颗粒度越大,业务的单比特收益率就越低,因此运营商的用户整体流量不断暴涨,但却增量不增收。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亟待新的商业模式来打破这些问题和瓶颈。

四、云管端一体化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终极形态

宏观上,云端一体化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的战略选择。“端”,即终端,即用户,即流量;“云”,即连接,即服务,即变现。大量的取得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厂商,正是利用客户端和云的协同效应,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5]。

这种发展模式,却挤压了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的空间。由于体制,规模等原因的制约,电信运营商在业务创新方面被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远远抛在身后,成为只对通信网络有绝对掌控权的“管道”。产生这一窘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电信运营商的云和端失去了耦合性,无法一体化。目前电信运营商建设智能管道,从事流量经营,以期摆脱管道化的困境。

目前,单一按流量或时长计费已不再适应3G和LTE业务发展的需求。运营商数据业务和计费需要更加颗粒化,体系化。目前国外运营商已开始尝试在用户基础套餐分级之外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如西班牙沃达丰将用户分为金银铜三个级别,每级用户享受的最低带宽和服务质量有明显差异,同时用户可在基础套餐的基础上选购增量套餐,内容带宽捆绑业务,场景型业务等。

电子商务化,可以使运营商将颗粒化的电信产品更有体系地组合成商品,如应用下载时、视频在线直播时捆绑不同的带宽、服务质量,如选择高级别的网络服务则就需支付更高的“物流费用”。

这种模式下,除了云侧的内容和管道进行了捆绑外,还将提供的“门店”(客户端)进行电商化的营销,如单品、打包、团购、赠送、评价等。培养用户网络定制化付费的消费习惯和理念。若实现电商化,需要网络,运营支撑系统的强化,包括引入智能管道,商业智能系统,内容分发与管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等设备,这需要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方可完成。而云管端的一体化,将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商业模式的终极形态[6]。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

[2]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R].北京: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2012.

[3]李高广.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4]颜华保.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探析移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J].科技广场,2012(08).

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盈利模式 “软件+服务”模式

1 移动互联网特点和发展趋势

1.1 移动互联网特点

移动互联网具备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包括网络的开放性、应用开发接口的开放性、内容和服务的开放性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开放性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基本标准,更多新颖的业务将出现在移动终端上而无需依靠现在的移动运营商;二是分享和协作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人共享各类资源,实现互动参与、协同工作,用户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选择,将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三是创新性,移动互联网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而使各种各样的新型业务不断涌现出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1.2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移动用户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群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就是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业务层面,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互联网在内容和应用体验方面融合发展,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快于传统互联网;在网络层面,相对于桌面互联网,移动运营商致力于提供廉价的、高速的上网体验。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终端的移动性和接入的便捷性、业务应用的随时性和私密性等特点;对于运营商和服务、内容提供商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控制力和更大的开放性,能够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商业模式。

推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有三大力量: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运营商以差异化的数据业务为中心,整合产业链做智能管道,互联网企业则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并不断开发出更多的业务服务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终端厂商围绕着终端致力于提升移动互联网综合服务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以美国为例,预计到2015年美国智能手机流量占比将达到98%,如表1所示:

另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用户已达13亿,其中有5亿多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用户。

(2)移动数据业务呈爆炸式增长

随着移动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和终端接入方式的层出不穷,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已超过移动语音流量。据美国思科公司的2011年度报告,2011年全球无线网络连接数增长了一倍多,全球无线数据流量的增长在2011年超过了预期,达到133%,到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2%,到2016年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每月10.8EB,60%的移动用户即全球约30亿人口将加入千兆字节俱乐部,即移动用户每月将消费1GB的移动数据,详见图1所示。

我国的移动数据流量也具有同样的增长趋势,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流量达到2 173亿MB,同比增长了58%,其中移动数据流量1 123亿MB,WLAN数据流量1 050亿MB。

(3)终端接入的多元化且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其接入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目前的主要接入方式有:移动电视、PDA、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Notebook等。并且移动互联网用户逐渐渗透到互联网业务和应用的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微博、手机网络新闻、手机搜索、手机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社交网站等,如图2所示。

(4)产业链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不断走向纵深

移动互联网走向纵深的推动力是产业链融合,各行各业“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使移动互联网必定走向合作共赢。在2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产业为彩铃精细运营、MMS娱乐、音信互动等;到了3G时代,就涌现了大量的移动产业,如精确定位、健康监控、移动电子钱包、媒体直播、家庭监控、移动卫星电视;到了4G时代,由于有了更大的带宽,将涌现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且各个产业将不断融合,如传媒行业、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制造行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等广泛的行业融合,这将不断创造新的业务存在形式和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

(5)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层出不穷也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了下载流量、彩铃彩信这些传统的盈利模式外,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有广告类盈利模式,是指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实现盈利,如门户网站和移动搜索;内容类盈利模式,是指通过对用户收取信息和音视频等内容费用盈利,如付费信息类、手机流媒体、移动网游、UGC类应用;服务类盈利模式,是指基本信息和内容免费,用户为相关增值服务付费的盈利方式,如即时通信、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共生盈利模式,如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2.1 移动互联网产业合作演进路线

2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主要是话音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这种服务非常有限,因此产业链也相对简单,运营商能够把控整个价值链,主要是通过价格吸引客户消费,用户的价值都比较低,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用户的不断增长。到了3G时代,提供给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和服务是差异化的多种多样的应用,使产业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营商不再在价值链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收入增长的来源也转变为现有用户价值的提升。

以往运营商一家独大,享有大部分价值,其他参与者都居于从属地位,而在3G时代单凭网络运营商已无法完成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各环节必须均衡发展。在产业价值链分割后,对价值的重新分配取决于价值链的重新定位和各种力量的对比,网络运营商从产业链中的获利一般不会超过50%,并且不同的定位及力量的对比必将导致不同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产生。

泛行业的合作、清晰的利益分配、合作者的准确定位,这将使移动互联网产业、产业链、盈利模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

在目前和未来4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终端软件平台和网络应用服务紧密结合,业务和应用平台已成为整个移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产业链中处于控制地位,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在产业链中逐步下降,如图4所示。

同时,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大举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加大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与应用为主的几大商业模式:“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而前两种模式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以相对较低的进入成本及合作成本,削弱了原来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业务/应用平台商在产业链前端环节对用户的控制力度,从而利用其优势业务和特色业务获取更大利润及产业发言权。同时,技术的进步也造成产业链用户控制点向终端厂商和软件开发商靠近,使强势终端厂商利用终端掌控权而获得内容运营优势。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群的不断扩大、终端制造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终端和应用服务已经直接面向广大用户,如诺基亚、苹果、Google。这些企业凭借自己强大的财力和技术优势,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在产业链上已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如苹果公司既具备自己生产智能手机的软、硬件实力,也具备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的能力,它首创的手机软件商店概念风靡全球,很多商家都建立自己的手机软件商店,例如诺基亚软件应用商店、谷歌软件应用商店、中国移动软件应用商店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将自己的用户吸引在自己的手机平台上,也吸引新用户使用自己的手机,使得其在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占比越来越大。

当然,为争得在产业链中更大的利益,各运营商也在不断地加强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如中国移动和联想公司合作,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苹果公司合作,通过苹果的iPhone手机来扩大自己的客户群,这种合作和竞争还在不断地演绎。

3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研究

3.1 日本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日本是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40%的日本国民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80%移动用户在3G终端上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

在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从手机制造商到内容提供商,移动运营商控制着整个价值链。运营商好比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客户,移动运营商为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平台、广告服务等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产业链上各个参与者的收入分成比例。例如内容提供商(CP)和运营商按照9:1的比例分配收入,而在欧美大部分国家仅仅只有50%,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就极大地鼓励了CP/SP的创新,并有效地控制了移动数据业务的资费。在这种低资费的市场环境下发展了大量的用户,促进了大量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扩大了用户规模并培育了市场。日本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既有对互联网的继承和发扬,又有手机支付这样的创新模式。搜索、电子商务、社交网络(SNS)和手机支付是日本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其中前三者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扬,而手机支付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出的全新商业模式。

3.2 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利益参与者的地位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运营商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1)“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

手机终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智能化,从原来只能承载话音业务变成既能承载话音又能传送数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还能连接互联网,具有收发邮件、移动办公、网上交易等互联网终端的业务特性,成为多媒体信息收发的智能化信息终端。“终端+业务”一体化模式是现在和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该模式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为手机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移动运营商渠道垄断,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可以不使用移动运营商的门户网站,从而在价值链上取得主动权。第三,手机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经验不足,使得其必须加强与价值链其他成员的合作。

(2)“软件+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用户中的广泛使用,很多都取决于软件以及其提供的服务,软件平台与应用服务的竞争与合作是该产业新的趋势。Google的Desktop和Amazon的AWS就是“软件+服务”盈利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手机软件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服务在产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运营商的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即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如运营商按照流量盈利、按照短信条数盈利等。

(4)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与运营商利益相关的有用户、SP/CP、终端制造商、设备/软件提供商。其中,SP/CP与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3G时代,移动运营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竞争和合作的成败将关系到移动互联网能否繁荣,因此运营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盈利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存在。这包括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盈利模式,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iPhone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和广电集团的合作盈利模式,如手机电视,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及计费、客服、收费等工作,而广电则负责提供内容;运营商和移动门户网站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向用户收取流量费,按照流量或是包月形式收费,再向门户网站或内容提供商支付信息服务费。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这种合作共生盈利模式还将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该产业链,并且整个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竞争的加剧将使产业链更加复杂。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单一的盈利模式,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构筑在开放融合应用基础上的盈利策略及思路的总和。当前的各种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正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融合产业所拥有的各方面产业经济特色的综合体现,随着多种盈利思路的不断碰撞,未来还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拓. 不一样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 2011.

[3] 魏炜,朱武祥. 发现商业模式[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篇9

移动互联网行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异常激烈的竞争,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生存能力建设已成为业内企业的首要任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特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并剖析了与之相适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内生能力要求和对策。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业务融合 敏捷开发 用户聚合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1-0070-04

1 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业务与互联网业务正在进行深度的融合,呈现出移动互联网化、互联网移动化的特点。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的提升,移动互联网逐渐显露出其蕴藏的巨大新兴市场的潜力。移动互联时代变革发展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移动互联应用的融合与创新、移动终端体验的颠覆性优化、云计算应用形成强大的远端处理能力、网络的无线化和带宽的倍增、大数据的挖掘与处理并形成智能化的商业应用。当前无论是运营商、终端商、内容提供商还是传统互联网厂商,都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市场,以创新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来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生存能力建设已成为业内企业的首要任务。为此,无论电信运营商还是移动互联网企业,都将面临品牌、产品、市场、运营、创新、用户资源和数据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竞争,而这些方面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相关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能力。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及其行为分析

移动互联网是用户在移动状态下使用互联网的一个途径,其特点在于能适应用户接入环境的动态变化,满足用户移动状态下动态变化的需求,提供连贯的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应用的个性化,而智能终端和多样化的应用也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对趋势把握的同时,只有准确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特征,才能把握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趋势和发展方向,找到应对其发展的核心要素。

市场调研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高中到大学学历背景的人群为主流;初中及以下人群由于受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限制,使用率稍低;硕士及以上人群由于领域专注的比较高,体验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热情并不高。主力人群大多集中在20~35岁,他们乐于体验层出不穷的创新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终端。这部分人群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客户根基,通过对这一消费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大规模拓展。

从上网时间段来看,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主要是在午间和夜晚睡前上网,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更善于充分利用等车、等人、候机、乘车、如厕等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以及休闲娱乐。未来随着使用习惯的培养,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人们填充碎片化时间的有力工具,这也是微信5.0新增游戏功能的目的。

在上网地点分布上,大多数用户是在固定住所;同时,在乘坐交通工具中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业务已逐渐成为习惯。随着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的上网习惯的养成,包括车站、机场、洗手间等公共场所也逐渐成为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要场所。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环境激发了大量的用户需求,用户需要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使用任何屏幕(Anyscreen)来接入互联网使用任何业务(Anyservice)。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需求主要是即时通讯、信息搜索查询、音乐娱乐等。据Flurry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手机应用的使用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游戏,其次则是社交网络、新闻应用、娱乐应用等。2011—2012年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率如图1所示。

针对用户的业务使用偏好,移动互联网提供的业务种类繁多,但各种应用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从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可以看到,手机即时通讯、手机搜索等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移动互联网的O2O特色应用如手机购物、位置服务、手机商旅等应用仍然由于产业链合作等原因尚未取得完善的发展。这也符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即发展初期移动互联业务集中于满足用户信息和沟通需求,并以工具化、娱乐化应用为主,如手机即时通讯、手机音乐、手机报、手机浏览器等;发展后期则倾向于满足用户生活化、商务化的需求,如位置服务、移动支付等。

4 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业务核心能力

分析

从以上的用户特性和市场需求分析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业务与产品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企业要在这个环境复杂、变化剧烈、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下谋求发展,必须具备一些核心能力,否则将迅速被市场淘汰。

4.1 业务融合创新能力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移动互联创新的主要方向是发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整合优势,促进内容和应用体验趋向一致,努力构建开放性平台。当前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策略是把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融合移动通信网络功能的优势,形成丰富的创新产品体系。同时,研究移动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以及在移动状态下对互联网业务的需求,基于手机移动性、位置性等特点,开发出深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和应用。在业务平台层面,移动互联网要更多继承互联网的特点——注重用户体验,建设开放性的平台。在应用层面,创新主要基于用户身份、用户位置、用户习惯,细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吸引用户高度参与。

4.2 敏捷开发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端,人所处的环境是剧烈变化的,所处的用户场景很短暂,并不能持续,而且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投身于移动互联网,每天十几款应用上线,移动互联网正处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迅速让产品去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地升级进化,推陈出新,才是保持领先的唯一方式。同时要不断地倾听用户的反馈,不断地调整修改,然后决定后面的方向。所以,“快速迭代”是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能否做得足够快已成为衡量一款产品研发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所以,必须具备敏捷开发的能力才能跟上移动互联网产品速度。同时需要建设高效的用户反馈渠道,重视反馈,快速响应,重视运营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为敏捷开发不断校准方向。

4.3 需求契合能力

当前人们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生活方式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市场需求很难有准确的把握,需要在试探中不断调整或更替。一款应用产品一定是为解决用户问题而开发的,但产品所预期满足的用户需求并不一定完全契合真实市场。为了使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必须要为产品寻找一个用户场景,然后根据用户场景寻找真实用户去检验产品的需求契合度;同时将产品放到一个群体中去检验它的传播速度、使用频率等,以此来快速检验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竞争遍布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推广、运营的全过程。移动互联网产品要定位准确,功能简洁,在自身的优势范围内迅速形成竞争力,占领用户市场,培养用户习惯。除了功能性的需求契合外,非功能性的需求满足也很重要,非功能性需求可以概括为“产品轻、速度快、内容好、流量省”。

4.4 用户聚合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呈现娱乐化、社交化和自我实现化的趋势,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与运营应以这一趋势为导向,因势利导,迎合用户。因此,做好用户研究、分析用户行为、关注用户需求至关重要。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积极利用客户资料数据库和在线商业智能,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准确把握客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再根据这些行为模式量身打造应用,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例如在用户阅读体育新闻时马上向他推送球赛信息,在用户浏览汽车信息时及时向他推送车展信息。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出一批有相同倾向的客户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用户群体活动,如车友会、微信朋友圈等。用户应用需求层次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用户应用需求层次

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地理位置、使用时间都各不相同,而且猎奇心强,忠诚度低,个性化需求也极其分散,这导致用户的聚合度越来越低。所以一个新移动互联网应用要能够快速大规模聚集大量的用户,必须具备业务创意新颖、需求覆盖面广且层次高、可附着商业价值空间大、易于使用和传播等特点。微博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用户聚合的成功典范,它成功挖掘出用户需要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获取社会影响力的需求,设计出关注与粉丝的主被动业务模式,同时在运营过程中采用名人、明星的示范效应,迅速聚合大量的互联网用户。

4.5 价值掌控能力

包括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应用提供商、终端制造商、系统开发商、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内的各类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的厂商都争相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整体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竞争格局显得十分繁杂。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竞争中,只有掌控高价值的核心环节才能稳固立足并谋得长远发展,其中有四个重要高价值环节,这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必争之地:

(1)移动终端:终端是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和界面,很多用户的使用需求受终端内置应用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竞争点之一。另外基于终端所能延伸出的产品、服务模式也是各类厂商竞相争夺终端把控权的主要原因。

(2)系统平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衔接移动终端以及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制高点所在。

(3)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所获得的最终服务,因此它是吸引用户的最关键因素,它可以拥有很高的用户粘性,并能带来很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应用服务也是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关键节点。

(4)网络通道: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中,通信服务运营权的垄断格局将逐渐产生变化,各类虚拟通信运营商即将出现,同时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厂商也可以自建网络通道,这将加剧移动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发展和竞争。

5 总结

移动互联网潜力无限,市场巨大,但其竞争激烈,赢得用户才能赢得竞争,不管是移动互联网厂商、通信运营商,还是终端厂商,其自身的能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通过对上述能力的平衡发展来奠定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业务与产品优势,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班晓芳,佟鑫. 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分析[J]. 电信技术, 2012(7): 77-78.

[2] 徐超. 中国电信开放式大框架初显“天翼空间”尚需填补“空白”[J]. 通信世界, 2010(9): 24.

[3] 艾媒咨询集团. 2012 Q3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季度监测报告[R]. 2012.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3.

[5] 易观国际,德勤华永.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 2010.

作者简介

篇10

3G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和移动性的需求急剧上升,因而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是必然结果。移动信息变成了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营销界很自然地开始挖掘移动媒体的营销价值。与传统网络营销相比,移动营销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基于2.0的互动营销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强调精准定位,易形成主动扩散而非处处花钱,这样就使广告费用支出大大减少,其成本要比传统网络营销低得多。其次,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随身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确保了碎片时间的充分利用,在任何时间、地点邀请客户参与互动。而且移动终端覆盖广、即时、迅速,可实现品牌的迅速传播,这给广告主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此,许多企业纷纷升级营销平台,转战移动互联网。

移动营销延续了互联网电子商务所具备的功能,在传播方式上更便捷、更快速、更高效。而手机的随身性使得信息的传递范围更广,简便的操作性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更高效。由此可见,移动营销借助移动互联网传播将会是一种更为快速和高效的营销手段。对营销从业者而言,尽快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生活消费时间的爆炸式增长,把营销的重点转移到网络上,是当前和未来主要的营销发展趋势。

以此为契机,杭州手趣推出了为企业量身打造的移动整合营销服务平台全网通址。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全网通址弥补了传统营销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的缺陷,充分发挥手机上网随时、随地、随身的便捷性优势,从而实现以掌上信息流为主、移动虚拟超市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开辟了更利于产品销售、信息传递更快更高效的移动营销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