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盈利模式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便利店盈利模式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电力生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04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21
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采用无人值班的方式运作,一方面可以减少供电企业的用人量;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电力生产的高产、高效,有利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就目前的电力企业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各地区的无人变电站都在蓬勃发展,但缺少一个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现象不但阻碍了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变电站效能的充分发挥。鉴于此,我们必须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进行探讨。
1 无人值班变电站的主要管理模式
调度所+操作队、调度所+监控中心+操作队、调度所+集控中心是当前各无人值班变电站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
1.1 “调度所+操作队”模式
该运作模式调度所的主要职责是监视所有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并进行一些必要的遥控操作。操作队归属变电运行工区负责管理,操作队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日常巡视与相关运行维护;按照调度命令进行相关的现场操作以及处理一些现场故障。
1.2 “调度所+监控中心+操作队”模式
这种运作模式中的监控中心是由变电运行工区设立的,监控中心全权负责监控变电站以及进行一些必要的遥控操作,操作队的主要职责仍然是负责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日常巡视与相关运行维护,按照调度命令进行相关的现场操作以及处理一些现场故障。
1.3 “调度所+集控中心”模式
这种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变电站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数量进行区域划分,由各集控站来负责监视与遥控作业自己区域范围内的变电站,并且还担负着日常巡视与运行维护各变电站的任务,执行各项调度命令的实际操作与处理一些现场事故,集控站的管理工作归变电运行工区负责。
2 各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调度所+操作队”的运作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运行模式,各项命令可以方便快捷地实施是这种运作模式的最大特点,遥控操作各种设备以及设备的运行监视都由调度所来直接承担,这样不仅可以使快速反应优势以及运行监视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各项命令的执行没有通过许多中间环节,直接由调度员执行,这样会使各项操作意图更明确,更能确保各项操作的顺利、安全。
随着大量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投入使用,大大增加了变电站的远动“四遥”量,加之调度班每天还有很多其他的操作事务需要去做,给调度员造成了繁重的调度任务,这样调度员每天的注意力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略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严重的电力生产事故。鉴于此,人们有了通过下放部分变电站监控任务到变电运行工区的构想,于是产生了“调度所+监控中心+操作队”与“调度所+集控中心”的运作模式。下文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2.1 班组设置及监控特点
“调度所+监控中心+操作队”模式(以下简称第二种模式)的远方监控是由监控中心来统一完成的,而操作队的职责就是进行一些实际的现场操作,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维护管理是由监控中心与操作队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的。
“调度所+集控站”模式(以下简称第三种模式)监控与现场各项操作任务都是由集控站来完成的。
2.2 人员配置情况
对于第二种运作模式的人员配置,监控中心的运行人员数量最少也应增加8名,可把他们按2人一组的方式,分成4个组,如果这些人员需管辖的变电站比较多时,还应相应增加运行人员的数量。
对于第三种运作模式的人员配置来说,每个集控站监控人员的数量都要增加6名左右,可把他们也按2人一组的方式,分成3个组。
由此可见,第三种运行模式需要的运行人员数量要明显多于第二种运行模式,对于采用第三种运作模式的变电站来说,可借助人员合理调配的方式,如通过班组白班或其他人开展监控作业,这样可以实现最终的减人增效,第三种模式由于监控与具体操作都是由集控站来完成的,这必然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人员工作疲劳现象极易出现。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人员的数量来应对。
2.3 信号的分析判断及处理事故的速度
对于第二种运作模式来说,监控全网的工作是由监控中心来完成的,发生事故后,分析判断的综合效果比较好,有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但由于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机会少,很多人都不熟悉现场设备,这必然会增加他们准确分析判断信号的难度,对于这种情况的解决可通过增加监控人员与具体操作人员的交流沟通来应对。对于第三种模式来说,集控站是管理具体监控人员的主要部门,他们比较熟悉管辖变电站的具体设备情况,这有助于他们准确分析与判断各种信号,精简各项操作,当出现异常事故时,监控人员与操作人员距离较近,这样便于他们的沟通,可把事故的响应速度大大提高。各种模式的具体比较如表1所示:
3 管理模式的选择
在选择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管理模式时,各主管部门必须以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认真调研,详细论证,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并应遵循以下原则来科学、合理地选择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1)要以各地区的电网长远发展规划为基础,要符合发展规划;(2)要最大可能地实现减人增效的目的;(3)要有助于误操作以及各项事故发生率的减少,最大限度地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在选择好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后,要制定出一套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各项操作的顺利实施,应把各项规章制度以最快的速度来建立健全,强化各项管理,尽可能地保障变电站运行的安全、稳定,这样才能使得各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4 运行管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建议
4.1 监控系统与五防闭锁系统应有机结合
监控系统与五防系统各自装设是当前很多变电站主要采用的装设方式,这种装设方式不利于设备与设备间的资源共享。采用远动控制后,要求各项操作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把五防加入综自与本间隔二次回路电气闭锁后,不但各设备的故障率明显降低,维护量大大减少,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所有设备遥控操作以及程序化操作的实现。
4.2 依靠科技创新,采用科技手段
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如火如荼发展,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数量正在飞速增长,各运行人员负责管理的变电站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对值班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的工作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略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把各值班员的工作量尽量减少,同时提高其工作效率,可借助科技创新建立一些必要的专家诊断系统来辅助值班员进行各项分析操作,这样会大大提高值班员的工作效率。
4.3 利用工业电视监控系统进行设备辅助巡视
借助工业电视监控系统来辅助巡视无人值班变电站,这样可以很好地补充现场巡视,采用远方巡视与现场巡视密切配合的方式来管理无人值班变电站,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现场巡视时间长引发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并且远方巡视全方位记录设备的故障发生过程,有利于故障的分析解决。
5 结语
总之,随着国家对电力行业发展的不断重视,我国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也会越来越多,如何把当前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以及如何进一步规范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各电力企业最迫切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当前无人值班变电站各种运维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去学习与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确保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更安全、更可靠,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耐心,季国华.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的探讨
[J].华北电力技术,2009,(5).
[2] 王加友.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集中监控问题的探
讨[J].电力安全技术,2007,(4).
[3] 张俐,张长勇.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
篇2
关键词:移动支付;盈利模式;产业链
JEL分类号:D4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9-0015-07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资金转移服务。从本质上来讲,移动支付是通信业务与金融服务的相互延伸和融合。
虽然移动支付无疑是近两年最热门的行业热点之一,但它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和新产品。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就与中国工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手机支付业务。随后伴随短信业务的爆发式增长,通过手机短信将手机号与和后台中用户的支付账号进行关联来完成支付过程的短信支付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得益于网络购物增长,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也蓬勃发展起来。2006年后,支付方式进一步多元化,WAP、JAVA、客户端、非接触方式相继出现,应用内容也从远程支付展到近程(非接触方式)支付。新的技术、新的支付方式、新的应用、新的参与者,打破了传统以银行为主导的产业链格局。2009年起,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银行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围绕着近程(非接触)支付产品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在新一轮产业链的重新构建中张自己的地盘。2010年3月10日,中移动收购浦发银行20%股份,被视为电信运营商绕开政策监管壁垒,进军支付和金融领域的里程碑事件。5月,中国银联宣布联合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及部分手机制造商共同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宝在陆续基于各主流手机操作系统的远程支付客户端后,于10月19日也联合手机芯片公司、手机系统及硬件商、主流手机应用提供商等60多家厂商成立“无线安全支付产业联盟”,并基于支付宝的“手机安全支付”方案,为手机应用开发者提供开放式隐形平台。
产业繁荣的背后,是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力量的互相博弈,各方都期望能在市场发展初期确立自己的主导权地位,从而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作为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和金融企业增值业务的交叉领域,究竟谁能成为主导力量?移动支付能成为盈利增长的新蓝海吗?本文将在分析借鉴国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产业链主导模式下的移动支付收入测算,探讨移动支付的盈利前景。
一、国外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一览
纵观国外,移动支付的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手机近程支付发展模式。日韩通信行业特点是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氛围成熟,运营商地位强势,用户有良好的终端定制消费习惯,便于近程支付业务的开展。运营商或通过入股方式,或通过政府主导模式,取得和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手机近程支付也获得了相当成功的发展。同时还需要看到,近程支付发展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丰富的应用作为支撑,以日本NTT DoCoMo为例,其发展过程中非常专注于提升产品力,围绕电子支付,不断丰富手机支付业务的功能。NTT DoCoMo的手机支付不仅仅是一项电子货币服务,其应用还延伸到了信用卡(即手机支付金额在一定额度下,可以通过后付方式偿还)、电子票据(登机或者进入影院的电影票)、合作商家的会员折扣卡、电子钥匙等功能(拥有该SIM卡的手机可以作为车辆、住所、指定门禁等电子钥匙)。
第二种是以非洲、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金融欠发达地区的手机金融发展模式。由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金融业务欠发达,因此移动支付的出现部分取代了银行卡和银行的功能,实现了资金的收储、支付、转移和兑现,成为真正意义的手机银行;例如由肯尼亚Safaricom公司在2007年推出的M-Pesa业务。M-Pesa在各地的小店或小商店都接受用户的现金,以发送一种特殊短信的方式计入用户的手机账户,还允许客户同样通过文本信息将现金转给其他用户。一言概之,就是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运营商存入、消费或提取资金。这个业务发展初期的重点目标群体放在到城市打工的年轻男性,帮助他们通过手机方便地向农村的家里汇钱(这个模式对中国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族也不乏借鉴意义),并逐步展到用来支付从学费到出租车费等在内的各种费用。通过和Equity银行的合作。M-Pesa用户还能够直接通过全国的自动取款机取钱,甚至可以申请储蓄帐户M-Kesho服务,获取利息,并能得到信贷和保险产品,实现了从单纯转账到虚拟银行转变。短短两年,这一业务已拥有700万的活跃用户。
第三种是以欧洲、美国等为代表的金融发达地区的移动支付发展模式。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成熟,所以用手机替代信用卡的直接刷卡支付的方式发展较慢,多为一些局部试点。主流的移动支付业务模式往往以远程为主、是通过WAP(无线应用协议)、SMS(短消息业务)、IVR(交互语音应答)等方式接入来验证身份等,操作较为繁琐,不适于时间性要求很高的支付行为,所以多用于WAP业务、电子票务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自2009年以来,围绕和信用卡的直接或间接的合作,欧美等地的移动支付出现不少创新发展的趋势。例如,Twitter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在2009年最新创办Square公司,为商家和个人提供小额现场支付的一款手机刷卡产品。通过插入一个外接读卡器(Square Dangle),使用Square软件可以将手机变成一个POS机,接受任何人的信用卡或借记卡进行小额支付。同时,Square可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工具,商家可通过软件查看对方是否是自己的老客户,这些信息将会在每次刷卡时显示在屏幕上,以便商家给出相应的优惠。与此同时,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也宣布移动支付将很可能成为下一代iPhone的集成方向之一,为此已申请了一种名为“点对点财务转账设备和方法”的专利,即一种P2P移动支付服务,支持通过NFC或手机摄像头和一些智能影像识别技术进行支付,iPhone用户可在手机上储存他们的信用卡、银行账户以及其他信息,从而通过几下点击就可快速进行个人或商业交易。而Google则宣布与万事达和花旗合作,推出其基于NFC的移动支付系统Google Wallet,并且将和优惠券下载、点对点数据应用等结合,创新NFC应用模式。
综合上述国外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点都在于,结合了当地的金融和产业链发展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参见附图1)。而目前来看比较成功的模式如日韩模式和非洲模式,都是从满足某一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人手,找准有自己特色的方向,形成基础稳固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并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产品的规模突破。
二、国内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分析
与日韩行业环境不同,国内的电信运营商、银行和中国银联分属两大阵营,在各自行业内占强势地位,而在对方行业的话语权不大。左手运营商,右手中国银联(银行),这是国内移动支付行业的最大特点。双方谁都希望能借助在自己行业内的强势资源向对方行业进行延伸和渗透,建立在移动支付跨领域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但同时双方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对对方行业资源的依赖;竞合关系复杂。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企业借助其在远程支付上的优势,也不遗余力地向近程支付拓展。2010年,银行、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围绕着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账户、产业链构建、商业模式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合作。而不管是技术标准之争还是账户之争,本质上都在于产业链上各个相关参与方的利益之争,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的竞争。目前国内主流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模式(以中国移动为例)。
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构建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中移动和银联合资成立联动优势公司,由联动优势负责短信、WAP代收费等移动支付业务运营。但由于双方利益不一致,最终渐行渐远;中国移动于是在2006年成立湖南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基地,以近程支付作为新的拓展领域,开拓以中移动为主导的产业链模式。200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移动基于前期在湖南基地的测试结果以及全国集中清结算平台的建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主推由其主导的基于2.4GHz的RFID-SIM卡方式手机支付。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更容易让运营商控制产业链,账户和资金全部掌握在运营商手上,用户只要更换手机就可以,使用门槛低。缺点在于和目前金融消费领域通行的13.56M的POS机具标准不兼容,运营商必须以一己之力完成对POS的改造,初期投入巨大,推广难度也很高,并且受到银联等机构的强烈排斥。在投入数亿进行2.4G模式POS的改造和部署之后。目前中移动已经放慢了脚步,暂停新的试点,转而重新考虑和银联标准兼容的13.56M发展模式。
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中国移动借鉴日本NTTDocomo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主导产业链的决心始终未变。2010年3月,中国移动认购浦发银行20%的股份。开创国内首家运营商与商业银行资本性合作模式;与浦发银行发行联名卡,卡内内置中移动手机钱包账户和浦发信用卡账户:用户可以使用手机钱包账户进行公交、餐饮等小额支付;也可以使用浦发信用卡账户进行透支消费。由此,中移动摆脱了小额支付的枷锁,间接取得金融资质,下阶段可以向收入空间更大的大额支付领域、移动金融和安全服务等领域延伸发展。在这一产业链模式中,中移动既作为移动支付业务数据传输网络提供者,又是移动支付账户的管理者,中移动直接向用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但是,仅仅同浦发银行合作造成金融支持平台的接口单一,无法实现跨行移动支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银联账户的互联互通。因此,在现阶段,运营商如何依托自身的通信账户的高活跃度,大量发展话费支付及一些虚拟产品的购买,并逐步打通支付账户和通信账户,提升支付账户活跃度,进而带动现场支付发展,是运营商保持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主导权的关键。
2、金融机构主导的产业链模式(以中国银联为例)。
在这一模式下,由中国银联整合芯片、终端、通信等环节,向用户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电信运营商只作为管道存在,或者银联绕过电信运营商,直接向最终客户提供移动支付业务。这种模式借助银联强大的整合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银联内部与银行之间账户的互联互通,提高移动支付的金融支持效率;并能在机制上尽量保证各参与者的既得利益。
目前,银联正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与全国性商业银行、三大通信运营商,包括快钱、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一起制定新一代手机支付的标准,并已完成商业测试。按既定时间表,年内将在上海、四川成都等城市全面启动应用。银联手机支付标准主要有SD-NFC、SIM-NFC以及全手机NFC三种模式,都可各自实现近距离支付和远程网上支付功能。其中,SD-NFC模式作为过渡模式,可能是一定时期内比较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而全手机NFC模式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和长期目标。不过,SD卡模式由于终端兼容性、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业内普遍不看好;全手机NFC模式则涉及到需要更换手机终端,推广难度更大。因此,银联标准尚有待市场检验。此外,银联作为金融行业组织,并不掌握账户、资金、通信网络等核心资源,整个产业链还是要依靠银行和运营商来运作。但如何调动银行和运营商积极性,如何平衡各参与者现在以及将来的利益分配仍然是对银联产业联盟的一大考验。
3、第三方支付企业主导的产业链模式(以支付宝为例)。
独立于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和金融组织的各种支付卡,进行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向用户直接提供移动支付服务。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2011年上半年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份额中,支付宝仍占据近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为47.2%;位居第二位的是腾讯公司的财付通,市场份额为20.3%;第三为银联在线(包含银联商务、北京银联、广州银联及数字王府井等)占据9%;而快钱、汇付天下、环迅支付、易宝支付、首信易支付、网银在线等紧随其后。央行已于2011年5月26日公布了第一批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而按照规定,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的非金融机构必须在9月1日前申领《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内人士预计,很多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能因为不具备申领牌照的条件而面临退出市场或被兼并的命运,支付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一股兼并收购浪潮。而在整个行业格局变化的浪潮下,有实力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将移动支付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力求通过支付能力开放、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将自己的优势从互联网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其中,尤以支付宝最受关注。
2010年10月,支付宝联合手机芯片公司、手机系统及硬件商、主流手机应用提供商等60多家厂商成立“无线安全支付产业联盟”。并基于支付宝的“手机安全支付”方案,为手机应用开发者提供开放式隐形平台。这种产业链模式将手机支付平台作为网络电子商务的延伸和补充,借助网络电子商务“一点接入,多点服务”的优势,允许用户使用不同金融机构的银行卡、行业卡进行支付;商户也只需要与一个接口连接就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支付账户。而且相对于实体交易,这种基于虚拟产品的应用内嵌入的交易手续费分成比例要高出不少。支付宝对标苹果的APP Sure等移动互联网应用销售平台(目前一般采用的“三七”或“二八”分成比例,即代收费平台获得20%-30%的交易额,应用开发者获得70%-80%的交易额),宣传自己采用一九分成,即开放者可
以获得应用销售90%的交易收入,支付宝获得10%的交易收入。即便是10%的交易分成,也已经意味着10倍于目前普通实体交易的费率。由于支付宝这种模式完全旁落了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只作为管道存在因而不为运营商和银联所支持。
支付宝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远程支付,2011年7月1日,支付宝正式了手机条码支付产品,进入线下支付市场,为小卖店、便利店等微型商户提供低价的收银服务。使用流程上采用商家登陆网站输入收银金额,用户打开支付宝客户端选择条码支付,由商家扫描手机条码并确认支付。手机条码支付方式实现了支付宝账户线上线下的统一,竞争目标直指银联。支付宝宣称其条码支付费率被设定为每月2万元以内免费,超出部分收取千分之五的服务费,远远低于银联费率,而且支付过程即时完成元账期、不压款。同时,其支付宝账户在线下的使用也完全绕开了银行卡,因此,可以预见这种方式将会引起银联和银行的强烈抵触。
三、移动支付盈利模式测算
1、移动支付直接收入总体规模估算。
从国外多家市场分析公司的最新报告看,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进入井喷期。Juniper Research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通过手机购买数字商品及实物的总值将达2000亿美元。国内市场的预估也同样乐观。艾瑞咨询《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国内手机支付增势同样迅猛,2009年全国手机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24.0亿元,同比2008年的7.9亿元增长202.6%;而预计后3年间的手机支付交易额将从2010年的98.2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1159.6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243.6%,呈现爆发态势。
然而,通过移动支付方式实现的交易额并不是移动支付产品的市场价值,更不是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的收入额。我们可以基于艾瑞预测数据,参照现行银行卡佣金费率进行移动支付市场价值的粗略估算。按照目前银联刷卡手续费率在0.5%-2%之间(餐饮、房地产等行业的刷卡手续费率为2%,网上支付一般为1%,一般商户则只有0.5%),假设移动支付的手续费率为1%,则2010年移动支付刷卡佣金收入仅为9820万元,而到2012年也不过11.6亿元。而即便如此,这点佣金收入还需要按照现行商业模式在发卡银行(70%)、银联(10%)、POS机服务公司(15%)和收单行(5%)之间进行二次分配。巨大的交易规模掩盖了移动支付产品本身并不大的市场价值。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近期的直接经济价值并不大。要想获得长期发展空间,必须寻找交易手续费之外的新的盈利模式。
2、“运营商主导模式”下的移动支付盈利模式测算。
运营商参与佣金收入的分成比例视运营商在产业链上参与的角色而定。假如运营商只参与收单(即纯通道模式),则只能获得5%的佣金收入;假如运营商除了收单外还部署自有POS机,则可获得20%的佣金收入;而假如运营商除了POS机部署和收单之外还进行独立发卡,则可以获得90%的佣金收入。如下表所示,如果运营商只做纯通道,则运营商2010年移动支付产品直接收入仅为491万元;2012年直接收入也仅为5798万元。对于日均收入上亿元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这点收入可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移动初期坚持采用自有账户、自布POS、推广私有标准2.4GRF-SIM移动支付产品的主要原因。但即便运营商参与更多产业角色,2010年全国移动支付对电信运营商产生的直接收入也仅为1964-8838万元;2012年运营商移动支付产品直接收入也不过2.3-10.4亿元。鉴于我国三家运营商都涉足移动支付领域,以上收入还要在三家运营商间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分配。
再从运营商的投入来看,假设采用和金融领域不兼容的自主标准,就需要重新布放POS,那么首先面临的就是POS布放成本。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联网POS数量超过200万台,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以一台POS设备平均2000元计算,要达到目前金融POS的覆盖水平,仅POS成本一项就需要花费40亿元。同时,建立全国级支付平台也需要花费数十亿元(中国移动湖南支付中心一期投入就达10亿元)。此外,对运营商来说,移动支付还涉及到需要换卡或换终端,因此需要提供一定的终端补贴。即便以相对便宜的更换SIM卡模式,由于RF SIM卡目前尚未量产,成本较高(约100元一张),假设量产后的成本降低一半至50元/张,发展1亿用户,就意味着50亿的投入。基于上述假设,运营商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匹敌金融机构的实体支付交易网络,意味着百亿级的投入规模。
综合投入和产出测算,假设运营商主导产业链,能获取平均0.5%的交易佣金,则只有当移动支付交易额超过万亿规模时,佣金收入达到50亿元,才有可能使三家运营商实现单业务的盈亏平衡。而目前经过整整6年发展的网上支付2009年全年交易总规模也不过5766亿元。
因此对运营商来说,未来2-3年内,指望移动支付产品本身带来利润是不现实的。以移动支付发展最成功的日本为例,移动支付产品带来的交易手续费分成、平台管理费、授权费等直接收入仅占移动增值业务收入的0.6%。NTF Doeomo从2001年策划手机钱包产品开始,2004年正式推出,直到2008年底历经将近5年时间才开始出现正的现金流。
但是从国外运营商移动支付运营的经验来看,移动支付产品可以为运营商创造可观的间接收入――捆绑用户和提升ARPU值。NTT Doeomo把移动支付看作拉动移动通信增长的第三波主要力量。首先,因为不断推出支持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用户离网率仅为其他移动用户的1/3,从而保留了大量的话务量和业务收入。其次,用户在移动支付使用过程中的浏览、查询、下载等操作将产生新的数据流量,提升数据业务ARPU值。最后,移动支付还可以促进其他内容和应用的发展。由于支付便利性的提升和购买习惯的形成,用户购买和使用其他相关应用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为运营商带来新的流量和收入。
3、“金融机构主导模式”下的移动支付盈利模式测算。
我们仍以银联主导模式进行分析。如大家所知。银联是提供跨行信息传递和交易清结算的服务机构,其收入主要是作为清结算服务方,获得交易手续费中的10%,即如果手续费是交易额的1%,则银联可以获得交易额的1‰。同时,银联旗下子公司也承担了POS布放的职责,这几年银联也逐步加大了POS布放的力度,改变了以往以商业银行自主发展商户接人的模式。在银联自主布放的POS上,还可以再以POS服务和收单名义,获得交易手续费的20%,因此银联最多可获得交易手续费的30%。如下表所示,根据银联承担角色的不同。2010年银联可以获得的收入在982-2946万元之间,2012年银联可以获得的收
入在1.16-3.48亿元之间。
尽管从绝对收入规模来看,这个数额不算太大。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首先,银联是唯一一个拥有全国跨行清结算资质的机构,这个收入可以全部独得(无需象运营商那样三家之间还要竞争)。其次,银联本身已经拥有完善的全国统一平台,同时也已经布放了大量的POS,发展和银联目前标准兼容的移动支付业务,几乎不需要多少新增的投入,边际成本极低,因此这个收入基本可以被看作是新增利润。最后,由于目前商户接网POS,除了每笔1%左右的手续费之外,还需要交纳2000至3000元不等的保障金,银联标准手机现场支付的推广,也能带动银联实体POS的展,从而带来更多的潜在收益。
据公开报道,中国银联2009年营业收入已超过30亿元,较2002年成立之时增加12.5倍,即便如此,其2009年的净利润也不过刚刚超过4亿元。因此,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意味着以极小的代价拓展新的业务空间,获得亿元级的新增利润,潜在利润增长空间20%以上,对银联的吸引力不可谓不大。而假如移动支付采用的是运营商自主标准,不但挑战银联的标准和平台地位,使银联无法获得新增市场收益,更关键的是,用户手机消费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可能就会大幅减少银行卡消费,还会侵蚀到银联目前在实体交易里面的收益。无怪乎银联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争夺中一直保持高调,确保自己在这个新兴领域的标准主导地位。
4、“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下的移动支付盈利模式测算。
沉淀资金曾经是第三方支付的一个主要盈利点之一。沉淀资金的收益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的利息收入。如果沉淀资金规模过百亿,即便只是托管在银行,1天的利息收入也超过十万元。二是免息贷款;以2011年7月的1年期商业贷款利率6.56%为例,每千万的沉淀资金将为每年省下65.6万元的贷款利息。三是使用沉淀资金进行投资所得的收益。但在2010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正式颁布之后,央行明确将沉淀资金纳入政策监管范畴,规定“客户备付金(即支付机构持有的客户预存或留存的货币资金,以及由支付机构代收或代付的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虽然《办法》中没有明确沉淀资金利息收入的归属问题,但参照央行对证券公司沉淀资金的管理条例。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终将归用户所有;而免息贷款和投资收益显然已经不被政策监管所允许(通过其他迂回或非规范的方式规避政策监管以获得沉淀资金收益的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因此,目前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靠收取支付手续费获利:即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确定一个基本的手续费率,缴给银行;然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这个费率上加上自己的毛利润,向商户收取费用。目前商户费率一般在1%左右,以支付宝为例,采用阶梯费率,根据签约商户交易额大小,收取0.70%-1.20%的手续费(参见下表)。
第三方支付近年来发展迅猛,以支付宝为例。目前注册用户已近4亿,截至2009年12月,支付宝日交易额超过12亿元,日交易笔数达到500万笔。对银行来讲,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吸存的很好渠道,其庞大的过夜利息可以让银行做同业拆借或者再贴现,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同时,第三方支付还可以为银行带来信用卡、中小企业贷款等潜在业务。因此,第三方支付在不断大接人银行数量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银行间交易费率分成的谈判筹码,有的银行目前甚至以接近零费率接人支付宝。再参考目前支付宝在线下条码支付的商户费率0.5%,由于其线下支付方式不需要使用银行账户以及银联结算通道。因此,这个0.5%可以全部由支付宝获得。综合线上线下情况,我们统一以0.5%的交易分成后净费率对第三方支付收入进行测算。除了普通实体交易手续费之外,如前文所述,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以支付宝无线开发联盟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在移动互联网增值应用内嵌入的分成收费。尽管应用内嵌入的交易规模在初期可能比较有限,但是由于分成比例较高(10%),因此带来的收入潜力不可小觑。综合上述两方面收入,我们以艾瑞预测数据进行测算,其中,应用内计费模式在2010年不计收入,2011年预计达到3亿元(约占移动支付总交易额的0.7%),2012年预计达到10亿元(约占移动支付总交易额的0.86%),则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应用内收费方面的手续费收益在2011年可以达到3000万元,2012年可以达到1亿元。加上普通交易手续费收益。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下的移动支付手续费总收益在2010年预计达到近5000万元,2012年可达到6.75亿元。
除此之外,依托手机可视化的平台展示界面,第三方支付还可以拓展更多的增值应用,例如面向商户的交易数据统计分析服务、会员积分管理等,从而获得后向收费可能,这里不再详细测算。不同于运营商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实体POS改造或者终端补贴,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例如,应用内嵌入模式只是基于本身支付能力的开发和调用,除了软件和平台外不需要新的投入,而支付宝条码支付等线下支付方案也不涉及布放POS或者终端补贴等成本,因此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在网上支付优势的展可延伸,投入产出比极高。预计未来第三方支付还会进一步加大在移动支付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创新支付方式和商业模式。从这一点分析,第三方支付模式最被业界看好并非虚话。
四、总结
- 上一篇:线上教学巡课反馈及建议
- 下一篇:继电保护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