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若要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从提问的角度来看,就需要注意有效提问,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以免因曲解题意、弄错思考方向、理解片面等而答不到“点子上”,或者陷入思维障碍,浪费课堂时间。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思维还不够成熟、不够敏捷的儿童,如若问题不明确,指向性模糊,孩子们就可能一头雾水,无从入手,或者思维会无方向地发散,众说纷纭,答非所问,收效甚微。如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的溶解性》,分析“物质在水里溶解”时,某教师如此提问:请说说哪些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溶解?不能溶解的物体又有哪些?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范围太广,目标性过大,有的学生思维发散开来,一发不可收拾,有的学生却无从回答。倘若教师规定或限定范围,将问题空间与目标合理缩小,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唤醒知识与经验。如换成:木屑、味精、白糖等物质可在水中溶解的是?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厨房中的物体哪些物质可在水中溶解?或提问学生实验桌上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有?这样,问题更具体、更具有指向性,学生的思考会更有方向、更有目标,探寻答案更高效。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问的指向性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或知识关键点,设计具体、方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快速领会教师提问的意图,找到比较合理而正确的答案,避免学生思维走“弯路”,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并耗费时间的“折腾”。
二、提高思维,适度提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或者为了诱导学生参与答问,促进师生互动,让课堂氛围更热闹活跃,就随意提出一些答案明显、缺乏思维力度的问题,这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热闹与活跃。如某教师教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时,一节课上充斥着大量的“是不是”、“会不会”这种类型的问题,缺乏思考意义,影响了提问效益。再如,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有的教师拿出如滴管等新实验器材,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是否可以给它取名等“假问题”。这样的提问,师生之间看似有问有答,却无法触动学生的深入思维,不是有效的对话互动,学生收获不多。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思维力度,围绕学习疑点、知识难点与重点等,设置有探究价值、有思维层次的问题,并注意适机提问,驱动学生积极思索,步步深入。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当学生猜测橡皮泥会沉入水底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想办法使沉入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在探索利用加入糖或盐等方法使下沉物体上浮时,有同学讲出土豆上浮的原因在于放到盐水中了。此时,教师应继续提问促其深入思考:你是如何知晓的,说明理由。另外,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话音才落,便让学生发言答问。或者为了让学生进入预设答案,而急于打断答问者的思路。这样,表面看似活跃的你问我答,不但没有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还会挤占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
三、注意引导,高效提问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途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以学生探究为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中,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学习效果也会加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教材,而是要将学习的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延伸,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科学、用科学,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中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又有效的教学。
当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不仅仅于此,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创新设计,注重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有效科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科学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认识世界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因此,搞好科学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们对全县几十所小学进行过调查,听过几十位科学教师的课。从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状况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科学教学的特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但科学课教学整体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小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无专职教师。把科学列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让教语文或教数学的教师兼教科学。由于长期无专职科学教师,造成科学教学水平不高。
(二)无观察实验。由于教师忙于“主”课教学,便无心也无精力研究科学的教法与改革,甚至不进行观察实验和基本的技能训练与操作。
(三)无正确教法。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教”的枯燥无味,“学”的毫无兴趣。
(四)无良好效果。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用科学的能力,也就不能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虽然死记硬背也会得到高分,但这样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则是收效甚微。
二、改进科学课教学的对策
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对培养科技人才幼苗,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必须重视和加强小学科学的“教”与“学”。
(一)明确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
搞好科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只有在吃透课标精神和了解教材编写依据及意图的前提下,仔细分析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点及重点和难点,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地求知欲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和主要标志。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
(二)搞好观察实验重视技能训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学科的基本途径。不进行观察和实验,就不能完成科学课的教学任务。现在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学生与外国的学生相比较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差,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参加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不但要学到科学知识,而且应亲自参与和感受其经历过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科学教学中不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教具,另一原因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会进行必要的观察实验及操作。为此,我们县教育局下大力气在全市各小学进行了教学仪器设备的检查和配套工作,并由我们教研室负责分期举办全县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班,对小学科学教师及实验员进行了系统地培训和考核。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对我县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促进和提高。
(三)把握教学特点
教给学生学法不同学科,由于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的对象不同,就导致了教学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科学课研究的对象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周围常见的科学事物,所以它面广而生动有趣。内容虽广,但深度较浅。由于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便决定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直接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具体的科学事物而不是书本。课本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和启迪儿童更好的认识科学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据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法。使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在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充分地训练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才能,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教给他们感知、认识、研究科学事物的具体方法和搞科学的过程、程序和途径。让他们学会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这样才能够使他们逐步地学会独立地进行学习,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考试方法加强素质
篇4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广,谁的问题有价值,谁的问题有个性,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杯子里面装有什么?”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爱观察、喜探究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回答说:“什么都没有。装的有空气。对是空气,因为我们周围都是空气,所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接着教师给予肯定的回答:“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对杯子里面装满了空气。”然后教师问:“关于空气你们想了解那些?”有的说:“空气有形状吗?它的形状一定?”有的说:“空气有重量吗?”还有的说:“空气会不会流动?”等一些问题。这样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激发兴趣、进行假设
有了探究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里不急于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对假设的结果不给予肯定,而是对假设情况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对自己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学生提出“空气有一定形状吗?”教师引导学生说:“你们猜一猜空气到底有没有一定形状哪?比一比看谁猜得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有的说“空气有一定形状。”还有的说“空气没有一定形状。”课堂上争论不休。在这里教师有意的给学生制造矛盾冲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中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3 科学引导、制定计划
有了对问题的假设、有了探究的兴趣,又有教师引导和充分的实验材料。学生急于要想知道自己的假设结果正确与否的迫切心情油然而升。“我要实验,我要用事实来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在这里教师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说:“要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有否正确,首先要制定一个实验计划;然后选择合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假设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按着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开始实验。”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充分实验材料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4 创设条件、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首先,让持同种意见的学生3~4人自由结成小组,其次,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答案。
5 调动群体、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学生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在交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群体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机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论证假设的正确与否。错的,错在那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确实不容易、科学家真的了不起,从挫折、错误、弯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激励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成功。同时对成功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喜悦、胜利快乐。
6 联系生活、开拓创新
篇5
笔者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努力从实际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一、利用生活中的材料
实验材料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探究材料并不限于验室的现有资源和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资源。选择生活化的实验材料,不仅能节约教师准备复杂材料的时间,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还能使实验设计更完善,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希望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到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耳郭在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最深切地体会到耳郭的作用是收集更多的声波呢,我陷入了思考。
一次偶然情况下,我发现如果要更加听清楚别人说的话,我们常常要将手放在耳后。我灵光一闪,手放在耳后不就可以当成两个大耳郭吗?但是效果好不好呢?我又进行了亲身实践,实践下来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明显增强听到的声音,效果不错。
于是,在上课时,我向学生建议可以用我们的双手模拟两个大耳郭,并详细指导了放置方法。学生对于这种方法感到非常新奇,也跃跃欲试,接着我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声音,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在播放声音的过程中,我建议学生把手放在耳边几秒后,再把手放下,再将手举起,再次放下,如此几次交替进行。很快,我就在学生脸上看到了惊奇的表情,并且听到了学生在说着好神奇之类的话。我知道学生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区别,我把声音暂停,提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齐声回答我:在把手放到耳后之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变大了。随即,我向学生介绍耳郭的作用是收集更多的声波。学生听得很认真,我想他们会牢牢记住这个模拟实验,并真正理解了耳郭的作用。
二、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生活性”是情境的一个基本特征,创设一个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设计生活中的情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中,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天气的阴晴变化比较熟悉,但是真正仔细看过天气预报并且懂得天气的各个符号所代表的内容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因此,我在这节课一开始,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组织学生观看了一次天气预报。对于小学生而言,由视频导人本身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上课热情,并且天气预报是学生生活中真正需要用到的内容,因此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格外认真,有的学生还用笔边听边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观看完之后,我提问:观看天气预报对我们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学生有的说可以了解第二天的温度,穿适合的衣物;有的说可以知道第二天要不要带伞,防止淋湿。生活化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效地引入了对《我们关心天气》一课的学习。
从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中导人,让学生体会到课堂上的知识并不是深不可测,而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只有学生的问题来自于生活,又能利用现有知识回到生活,他们才会对周围的世界保持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认识。
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这一个单元里,需要学生掌握溶解的概念,知道食盐等物质可以溶解于水,而沙石不能溶解于水,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这一系列的实验是物理实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看似理论性比较强,和实际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学生接触到这个新概念,也有些云里雾里。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我首先描述了一个生活情境:小明的妈妈不小心将装着食盐的玻璃瓶打碎了,玻璃碎屑和食盐混在了一起,小明的妈妈想尽可能多地用这些食盐来烧菜,请你帮她想想办法。学生一开始想不出办法,有不少学生说到在生活中他们确实看到妈妈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是苦于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将食盐丢弃。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以后,学生发现了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也觉得学有所获,对科学课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篇6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农村山清水绿、鸟语花香、五彩纷呈的大自然又为科学课教学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动物、植物、岩石、矿藏……当城里的孩子只能观察课件、模型时,农村的孩子却可以面对生活的事物进行观察。看来上好科学课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克服“满堂灌”、“一言堂”行为,去掉老师的架子,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处于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温暖的教学环境,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学生的发明创造精神,往往体现在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和好奇心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操作演示,即便是错的、失败的,也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和职责,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使学生遇到失败也不会气馁,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的热情。再者,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培养他们坚定不移的超前意识。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讲述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以及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实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创造的环境,提供成功的条件,以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重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活动的起点,创新活动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搜集多种思路、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这种思路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在科学课堂上,学生讨论研究,同学之间相互争辩,相互启发,生动活泼,达成共识,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3. 注重探索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去创新,教师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学生多实践,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充分利用课堂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试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会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发现和获取新知。实验探索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二、利用农村自然条件搞好科学教学
1. 利用学生鲜活的农村经历,搞好科学教学。学生生在农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对一些自然现象耳闻目睹,了然于胸,这是不可多得教学优势。在教《土壤的种类》,讲解土壤的特点时,本计划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用探究的方式解决,可问题刚刚提出,同学们马上举手发言:“河边的土壤沙土颗粒大、渗水快;黄土岗上的土是细末组成的,渗水慢;菜地里的土,菜地里的土手一抓湿乎乎的,不易散,成型……”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对于较难问题的理解,生活阅历同样功不可没:《保持水土》一课的教学中,植被在保持水土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我又想起农村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来。
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记忆如决提之水,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难点迎刃而解。这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任凭你动画展示,实验操作,都不如学生在大自然中的亲身所体验深刻。
2. 利用农村丰富的教学材料搞好教学。农村天地广阔,可供教学材料很多,可以信手拈来,在教学《各式各样的叶》时,我带学生到野外,分头采集各种叶子。凯旋时,学生收获真不小:榆叶、杏叶、桃叶、玉米叶、红薯叶、蓖麻叶……然后按书上的分类把收集的叶子进行分类,对于无法分类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老师进行讲解,加以解决。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用收集的叶子进行一次拼图比赛。学生看着拼成的“金鱼、小鸟、帆船……”指点着,评说着,脸上漏出了兴奋的表情。同样,教学岩石的内容是,可以把课堂搬到野外,到河边去拾石子;教学昆虫时,到草地上逮蝴蝶、蜻蜓……总之,科学教学和农村特色结合起来会收到较好的成效。
篇7
一、激趣引入,平添教学魅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以往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兴趣的激发,因而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教师要创新导入设计,以学生兴趣为教学设计出发点,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科学课堂从“导”开始绽放精彩。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新颖的导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开始,教师以谜语导人: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能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学生很快回答出来,学习兴趣明显被带动起来。
师:听到“动物”这个词,你们都想到了哪些“大动物”和“小动物”呢?
生:(七嘴八舌)小鸟、麻雀、大象、蛇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去哪里观察小动物呢?
生1:我们可以去学校的大树周围观察小动物。
生2:我们还可以去学校的花坛周围观察小动物。
生3:我们还可以去学校的草地上观察小动物。
师:大家快快组建小组吧,我们一起进行寻访小动物活动。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以简单的提问设计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深入,引出学习主题,让小学科学学习从“导”开始魅力纷呈。
二、生活探究,演绎魅力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乐趣的课程,其中也有很多内容值得学生去探究。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生活探究活动,演绎精彩的科学课堂。在设计探究内容时,教师还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点,以“探”促发展,让学生在“探”中学会学习,获得提高与发展。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探究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装了冰块的杯子,并提出生活探究问题:装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一起探究,提出设想,并进行分析。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各小组提出如下设想:
1.水珠从杯子里漏出来的。
2.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
3.加冰时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不急于评论“对”或者“错”,而是组织学生针对设想,继续讨论,看看水珠真的是从“设想”中来的吗?此时,科学课堂逐渐走向,课堂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从而探究出“水珠从哪里来”。由此可见,生活探究活动能真正带动学生的兴趣,能够促进魅力课堂的构建。
三、课堂生成,点燃魅力智慧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泼爱动的小学生,头脑也会时常进出一些新颖的东西或者内容。这些资源往往被教师当成“意外”或者是教学中的“意外干扰因素”。其实,教师要换一种眼光看待,将其变成有用的课堂生成资源,并加以利用,点燃课堂智慧的火花,将科学课堂推向。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教师充分运用科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霉菌。在上课时,教师原本想要引导学生认识“面包发霉了”,并探究原因。可是,当教师引出“面包发霉了”这一课题时,只见一名男生大声地说着:“学校小卖部经常卖发霉的面包,吃了拉肚子,真没良心。”本身这一“意外”的抱怨会成为科学课堂的干扰因素,可是,教师沉思一会,回应学生:“的确如此,吃了发霉的面包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大家想不想一起探究面包为什么会发霉,然后提醒小卖部老板要合理存放面包,让我们一起远离发霉的面包,大家说好不好?”教师智慧的反应彻底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学生纷纷组建小组,一起探究面包为什么会发霉,从而总结出其保存条件。如果教师恶狠狠地对待学生的“实话”,并与之辩驳,那么只能让教师与这名学生“结恨”,而稍微转变话语,则能让科学课堂绽放光彩。
四、激励评价,促进魅力学习
魅力的科学课堂少不了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激励评价能够温暖学生的心窝,能够给予学生前行的力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为此,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善于激励评价,以评价带动课堂学习氛围,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铁生锈了》这一课时,教师运用激励评价,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铁生锈了”,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此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
生1:我觉得铁器放在潮湿处很容易生锈,比如经常淋雨的自行车,铁的部分会生锈。
师:你真棒,能够举出生活实例说明铁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观点吗?
生1:空气中的“裸”铁容易生锈,也就是说没有涂过漆的铁或者电镀过的铁。
师:一个“裸”字生动的解释了没有涂过漆的铁或者电镀过的铁,生动有趣,非常有幽默天分哦。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1)在常规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纪律的养成,很多科学教师觉得自己是副科教师,每周只见同一班级的同学两次,而忽略了纪律的重要性,常规课中平均每节课3次停下来整顿纪律,对于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都是不利因素。科学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就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减少为纪律而提问的次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多进行反思与优化,没有一节公开课是拘泥于教材与教参的,每一节公开课都融入了科学教师的智慧与心血,对于常规课教师应该有“这一份心血付出是值得的”的觉悟,花心思的去研究每一节课,而不是为了开公开课而研究。事实证明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弥补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一些不足,用流畅的引导、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减少为纪律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让沉默的孩子大胆,全靠老师的引导。注重内向孩子的自信心。的确,如何公平的分摊课堂资源给每一个孩子是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积极举手一般就是几种情况:第一种没有认真听讲的,甚至连问题都没听到的。第二种的确经过思考没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第三种胆子小的内向的。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提问
(1)时代不同了,教师不应该低估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些老师会觉得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而过分的低估了孩子,其实现在生活日新月异,家长也注重了孩子的早起教育,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了。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有其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优势。科学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实验探究的过程,科学的成果在当今社会中处处可见,生活中充满着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对于大人眼中认知水平并不高的1-3年纪小学生来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一类的应用性问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说说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一类分析性问题等,他们不但是可以通过思考并且回答的,而且有时候小学生思维广会给出一些棒的出乎意料的答案。所以可以在课程中多加入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注重问题的铺垫和提问的方式他们的确可以做到,而不是用知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充斥着整个教育课堂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2)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老师把最近发展区理论理解为“孩子们跳一跳很够拿到的苹果”,那同样是拿到的苹果,让孩子们用梯子拿到水果行不行?用树枝加上跳一跳拿到水果行不行?“最近发展区”既然被称为一个“区”那说明也是一个范围,那在这个范围中,必定有其上限和下限。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中尝试着加入一些靠近最近发展区上限的任务,提出一些最近发展区上限的问题,给予孩子挑战,让孩子同样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同样开动一次脑筋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成长。
三、提升学生叫答的有效性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一些无效的学生齐答,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用多样的手段来代替教师提问,有些教师将学生齐答的过程转变为是齐声念黑板的过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在《花的结构》一课中,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花有哪些结构组成呢?(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学生:(齐答)花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上述案例即为念黑板的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动脑筋复习回忆教学重点。也可以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代替这个教学片段,如教师:今天最后的时间呢,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画,美丽的花,要求:只需要画一朵花,不需要上色,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在画中表现出花的结构,时间2分钟,开始。
学生:画花
教师:停!老师发现啊,有的小组画的花虽然很漂亮,但是有些残缺,想想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看看你们画笔下的画健康吗?完整吗?学生:变看黑板边画花,小组内讨论画的花是否完整,在讨论的过程复习知识。
(2)可以通过高认知水平的提问代替惩罚式的提问。1-3年级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可以用多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科学课和别的课不同,是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被动需要转化为其主动需求从而进行教学,而科学课,学生学习的本质需求就是人类想要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就是满足学生潜在的求知需求的一门课程,所以科学教师不用寻求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途径,只需要寻求如何扩大孩子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的方法,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差异带来的便利,加以合适的教态,以带有挑战性的提问取代惩罚式的提问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适当放下课堂节奏,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在访谈中得知教师更愿意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出于几点考虑,第一点是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可能导致课堂流畅度下降,课堂教学卡壳。所以教师更倾向于请主动举手的学生。
四、结论
总之,本人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为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焦安恺.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J].黑河教育,2013.09.15
篇9
新课程标准颁布多年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在上课时老师先给学生讲一个词语或者现象,然后在结合现实的情况或是实验展示,这样的科学课堂往往比较枯燥,使得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不感兴趣,科学学习活动就变成了沉重、枯燥且乏味的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情景教学、鼓励自主探究这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因时而变,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科学课教师需要转变以往重教轻研、重教轻学、重灌轻效、重记轻思、重知轻能的陈旧教学观念,要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小学科学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既然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应树立探究意识,敢于放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教师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思考,将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共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来自老师的真诚与鼓励、批评与包容,进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他们去大胆创新。此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能把学习局限在课堂上和教师中,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必限制在课堂上。除此以外,教师也要广泛学习,积极开发除课本教辅外的多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课外知识学习,培养全方位看问题,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二、形式多样,经常开展情境教学
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喷泉”实验来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装了冷水的烧瓶,再把一个带橡皮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密封后用一杯热水倒在烧瓶上,瓶内的水就会喷出来,像喷泉一样。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被有趣的实验激发起来,教师就能顺利开展下一步的教学了。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之中学习,能有效保持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光和影》时,可以让学生一齐玩“影子游戏”,让学生在找影子的游戏中将“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为什么说影子常常跟着我而不是一直跟着我”的道理感性化、直观形象化,让学生一边玩一边理解课文,一边玩一边学习观察和表达,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地球宇宙知识时,可以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将神秘的宇宙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孩子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视野,启发更多思考。
三、自己动手,鼓励自主探究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科学课程教材灵活性很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加学生动手的内容,将一些原是教师展示的实验变为教师指导与学生动手相结合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电磁铁》时,可以先卖个关子,让学生猜下什么是电磁铁,再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一个电磁铁,在制作成功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增大电磁铁磁力,引导学生通过增加电池节数或是更换不同粗细的导线或是增加绕线圈数等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猜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个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问一些问题引出学生的观点,例如“这个现象你观察到什么?”、“你有什么新发现?”或是“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吗?”等等。虽然很多时候老师只是问了一句话,但是学生却进行了思考,思维也得到了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课程的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发性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文化;生本;生命;生活;生动
20世纪中期以来,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成为不同研究领域里的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逐渐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也有一些科学教师过于重视理性的思辨,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习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故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课堂文化的贫瘠。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已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理科的小学科学课同样需要文化来支撑。但在我们的科学课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现象还较为突出,在课堂文化的创建上还显得差强人意。笔者以为:课堂文化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科学课的课堂文化需要师生共同来构建。
一、构建生本的课堂文化
构建生本的课堂文化就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场景,而不是任由教师随意塑造、强制灌输。教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是起支配、控制和主宰作用,不是去强迫或命令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像火柴一样去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通过探究之后, 12个小组中11个小组认为1号瓶中的水比2号瓶多,另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却截然相反。教师所提供的探究材料是有结构的,在上课之前对瓶中的水都经过仔细的测量,显然是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偏差。但教师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评价,而是说:“看来实验的结果不太统一,那这样吧,我们讨论我们的,你们再进行一次实验。”然后教师将自己的那组材料提供给那组学生进行研究。经过几分钟后那组学生也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可见,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使学生做真正的科学,才能树立学生的实证意识。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就不会使那组学生认识到问题出现的原由,也就错失了一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机会。
二、构建生命的课堂文化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去激发和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以往的常识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研究鱼鳍的作用,而将鱼鳍剪掉;研究完蚂蚁之后就没有一只蚂蚁能幸免于难;为了研究植物的叶,校园里的小树便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头;研究两栖动物时便迎来一场青蛙的大屠杀……我们千方百计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扮演残害生命的刽子手,无视生命的存在与可贵,显然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观念和方法得到了迭新,新的教学现象也由此催生:学生开始在研究完蚂蚁之后将蚂蚁送回家;开始对孕育生命的蚕卵充满好奇和关爱,对幼小的蚕宝宝细心照料,为蚕宝宝的吐丝结茧而欢呼雀跃;对刚出土的凤仙花幼苗精心培育……原来我们发现学生对生命具有天然的爱心,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会对弱小的生命负责和关爱,这才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
教育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先进的课堂文化当然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因为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只有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才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教学。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不是要让教学过程还原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师生角色还原生活角色。而是要教师真正放弃下权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接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学生的生活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科学教学的好素材。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生活,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野蛮的教育”。(卢梭称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为“野蛮的教育”)只要我们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且这种兴趣更持久。如某老师执教的《水与水蒸气》现象源于生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建构科学概念。
四、构建生动的课堂文化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与生俱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他们渴望轻松快乐地探究科学,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希望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带领他们去体验、探究和发现。
建构探究式科学课堂文化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强调科学课堂文化的探究性、质疑批判性、民主平等性和生活性,提出了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生成问题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对问题解释的前概念水平,让学生经历作假设的过程;自主设计和论证探究方案,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决策规划过程;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经历寻求实证、归纳结论的过程;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结论论证与质疑的过程;联系自然与生活,让学生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等实施策略。
如某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充分体现了科学课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的魅力,教学过程清晰,环节紧凑。学生从实验观察中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假设,再集体研讨实验方案,再开展实验搜集证据,最后依据证据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导,倡导探究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又能抓住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在变量控制、实验操作上进行及时指导,在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结论上进行引导,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效率。
总之,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科学课堂文化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轻松快乐地探究未知,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焕发生命活力,才能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