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理教学自信心鼓励学习物理的过程,可以说难点接连不断。例如,初次接触匀速直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时,许多同学不理解。我就举接近同学生活中的例子,使他们先觉得感兴趣,贴近生活好理解。例如,甲同学以1m/s的速度从初中楼走到高中教学楼用时5分钟,当2分钟时经过寝室楼,问从初中楼到寝室楼这段路程的速度是多少?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明白匀速直线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和路程时间都没有关系。对于速度-时间图像和路程-时间图像的不理解,对于路程-时间图像类比于数学的一次函数图像,强化学生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让他们相信别人能行,自己也能行,别的同学能做到的事,他也能做到,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暗示,鼓励他们的斗志,增加他们的心理力量,使他们逐渐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它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激发出来,并且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这种功能如果能在最佳状态下发挥并得以不断反复的话,那么它将成为人本性中的一部分。学习,就会得心应手。
初次接触计算题的时候,由于学生小学数学中就接触过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有他们固有的书写习惯,和物理的要求不一样,让他们接受物理的书写习惯是一个难点,我本着切勿求全责备,学会变换视角的原则,正视他们的优点,忽视他们的缺点,鼓励他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而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一时写不好也没有关系,不要求完美,换一个角度,看到自己的进步,把他换成表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做自己的伯乐,我就告诉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及时激励自己,你的自信心一定会大增,你的暂时性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书写过程变得顺畅、流利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加强。我们通常对自己有把握能做到的事情,就会充满自信,这时候想不自信也很难。而对自己没有把握做到的事情,就没有自信,这时候,想自信也自信不起来。所以,要想将学生变的更有自信,就要使他们体会到目标达成的快乐,体会到小小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习光学的时候,凸透镜成像实验非常考查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有的学生会把他自己置身事外,看着别的同学去做实验。我就告诉这部分同学去做他们能做的事,让他们知道他们应该做的事,动手参与其中,不要做一个旁观者,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满足感,成就感。让这部分学生从实验中得到自我肯定,从中体会到以前学习过程中没有体会过的快乐,使他们爱上学物理这一科。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努力发挥他们各自的强项,善于动手的同学多实验,善于计算同学多记录,善于分析同学多总结。总之,各展所长,各司其职,把自己的优点变得更加优秀,增强自身的实力,会让学习更有底气!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学生会失败,这时老师如何去面对呢?(1)冷静地对待学生的挫折与失败,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谈心,找出学生失败的原因。(2)理解学生的心情与苦恼,让他们知道,失败与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一个人成功之前必不可少的过程,并且作为老师,不会因为此事就看轻自己的学生。(3)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老师必须首先对学生有信心,学生才能对自己产生信心。当老师满怀信心和热情地鼓励学生时,会极大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恢复学生的自信。这对于物理这一科目的学习,又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学生们能体会到有付出有收获的乐趣。对于今后的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希望。当讲到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这对同学是一个难点,需要记忆的规律多、杂,实验题比较多,我就把这些规律给学生编成顺口溜,帮助他们记忆,通过课前小考的形式巩固他们的记忆,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绝不留到第二天,尽最大的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当前的学生状况,我请学生记住一句话——没有永远的困难,也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是解决时间的长短而已。困难与人生相比,它只不过是一种颜料,一种为人生增添色彩的颜料而已。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主体意识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必须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悟学习过程的严谨和细致,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目的,系统的掌握物理学习方法,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为自己的终生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而奠定基础。
一、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
物理课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他们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通过物理这个贴近生活的学科,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及终身学习的兴趣与决心。然而,今天的中学生,对于物理课却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
1.学习动机不够明确、稳定
物理学习动机中,兴趣爱好占首位,求知进取和自我实现紧随其后。这是我们的中学生对学习物理应有一个良好的出发点和较端正的学习态度的。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不少学习动机的消极倾向:(1)功利性:有些学生学习是为了“镀金”,捞取文凭,将来“混”个工作。(2)被动性:有些学生本身对参加学习是大势所“逼”,实属无奈;或是为父母学为老师学。(3)盲从性: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是随波逐流,别人学,我也学,别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
2.物理学习缺乏自主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开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虽然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较好,但他们的物理自主学习或多或少还存在以下问题;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学习方法的获得过程不科学;对待学习障碍的心态复杂。
3.物理探究缺乏延续性
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受教育者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现在大多数中学生物理学习和物理探究上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1)学习探索只局限于课堂和课后作业,没有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2)物理学习寒、暑假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应用所学的物理分析研究方法运用到假期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心理的调适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式的互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项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因此,通过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调适的作用也非常的明显。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上课时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增强学生对物理的体验和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初中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既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又要安排诸如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等活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既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物理的成功乐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比如在《内能 热传递》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围绕着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几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辩论。全部同学都积极地搜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搜集典型的事例寻求相关物理知识去解答。同学们在自我阐述,相互答辩中了解了很多的热污染现象,掌握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同学们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归纳总结了好多有建设性的预防热污染的设想。大大提高了理论水平以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篇3
一、根据教材内容拓宽训练内容
根据教材的内容,布置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内容,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要求同学们收集描写祖国山水的文章,感受景物的美及作者运用语言的美。这样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帮助,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二、形成自己的课外资料库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有笔记本、资料袋,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摘录、剪贴等方式整理到笔记本或资料袋中,教师定期对资料袋进行检查,使学生形成习惯。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有计划地安排阅读课外书籍
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是阅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根据所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获取信息方法。如了解课文大意,就采用浏览、快速阅读的方法,理解揣摩人物性格就采用精读的方法。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外阅读的内容来进行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自己需要的、自己喜欢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处理。
四、改变作业的传统形式
传统的作业形式大多是书面作业,要改变这种方式,应多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完成作业,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完《测量》之后,布置学生测量一下班级学生的身高,谁最高?谁最矮?男生的平均身高?女生的平均身高?这些数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获得,从而训练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改变学习新知识的呈现方式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观察、实验等形式出现。使学生要想获取新知识先要进行信息的处理。如,在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课时,先由学生实验观察马铃薯浸在浓盐水中皱缩变软,而在清水中马铃薯薄片增大变硬,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获得信息,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六、养成在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是由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和缺氧性脑损伤,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硬膜下、室管膜下、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围生期内的早产儿极易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致死率较高,并且预后差。现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并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41±1.56)岁;早产儿38例,足月儿62例;有产时窒息病史58例,其中轻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9例,重度窒息8例;颅内出血原因:缺氧58例,产伤36例,维生素K1缺乏6例。
1.2 方法 对100例患儿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征、囟门变化和惊厥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
2 结果
治愈95例,死亡3例,放弃2例,治愈率为95.00%,病死率为3.00%;出院半年后随访治愈的95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智力正常86例(90.53%),发生后遗症9例(占9.47%),其中继发性癫痫3例,脑瘫6例。
3 讨论
3.1 病情观察
3.1.1 意识状态 该病患儿的初期意识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易激惹、闹性尖叫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嗜睡、昏迷及肌张力减弱等。意识状态常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新生儿自身系统形成有关。所以,当患儿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时,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以免延误病情[1]。
3.1.2 各项生命征 加强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征情况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如体温、呼吸节律和频率、瞳孔、心率等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者呼吸暂停。呼吸的改变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进展,如呼吸深大常常提示患儿颅内压较高,呼吸浅慢则提示病情危重等等。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4例患儿出现过呼吸节律的改变或呼吸骤停,经及时救治后33例患儿病情好转,2例抢救无效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关系,双侧瞳孔多表现有不对称、固定、对光反射减弱或迟钝。
3.1.3 囟门变化和惊厥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囟门变化可反应颅内压的情况,如囟门紧张、突出提示颅内压升高;囟门平软提示患儿病情平稳或颅内压下降病情好转。惊厥是该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详细记录患儿的发生部位、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当患儿出现持续发作是,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做及时的处理[2]。
3.2 护理措施
3.2.1 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大,若没有事先告知患儿家属患儿病情的特点,或者许多的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好自身的情绪,而产生医患之间的矛盾。患儿诊断明确后,告知该患儿家属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措施和预后等,以获得家属积极配合和理解,同时需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儿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3]。
3.2.2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中,要保持患儿合理的室温(26.0℃-27.0℃)、相对的湿度(55%-65%)和安静的环境。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若因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应注意合理的,以减轻头颅的血肿为宜。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给氧,如取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误吸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并给部分缺氧的患儿低流量的吸氧,将血氧浓度控制在50-65mmHg之间。对患儿行一切护理治疗或非护理治疗操作时,都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过程中要尽量轻柔得当,避免因操作引起患儿的烦躁,影响治疗效果。
3.2.3 康复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后期的有效康复治疗,能减少该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家庭都选择将患儿带回家中行康复治疗,所以在这些患儿出院时,需要对家属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指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的后遗症,治疗的时间大约3-6个月。康复治疗的内容应包含康复训练方法和婴幼儿的基本护理常识,并建议家属定期到指定医院检查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2.4 注意事项 首先,婴幼儿在出生前的早期准备和产程中的应对。如建议早产孕妇行绝对卧床以减少宫缩;及时抢救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的新生儿;对早产孕妇行剖宫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早产儿造成脑损伤等等。其次,正确评估已经出现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对患儿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最后,在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并建议定期的随访,尽可能的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后遗症,并改善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学文.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0(09):23-24.
篇5
1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及教师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学生身边很多生活现象都与物理相关.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的共鸣,就能有效地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好动,学生小学毕业没多久,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而乏味,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是畏难心理,因为初中物理很多章节的内容还是较难掌握的,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稍微弱一点,再加上平常学习遇到难点羞于开口提问,实验过程不愿动手,考试时畏首畏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
初中物理的难度主要集中在浮力、压强、电路等章节,这些内容对模型建立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学生感到困难亦属正常,畏难情绪的出现也是本能反应.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仅仅只是批评,批评会加剧学生的畏难情绪,并进一步令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在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或理解上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纠正,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学好物理的信心.而且教师充满关爱的鼓励会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让教师一起帮着解决.教师更要在沟通中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做出相应的帮扶.
篇6
一、收集信息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收集信息,指的是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要引导学生广泛地收集信息,就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信息资源,并且引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提高其收集信息的能力。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信息资源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能力低。可引导他们从电视、广播、阅读童话、寓言、卡通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获取信息。
中年级学生社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渐增强,可引导他们逐渐养成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并从中获取信息。作为辅助手段,还可以从阅读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人胜的读物中获取信息。 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广泛。他们能独立地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能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有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能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科普文章、名篇佳作;可以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参观、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指导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获取各类信息。
2.根据教学的需要推荐信息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不乏名家名篇(尤其是高年级教材),有著名的历史故事,有杰出人物的传记,有科普文章,有古诗词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信息资源。如:巴金的《海上日出》,老舍的《猫》,魏巍的《再见了,亲人》等名家名篇以及古诗,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作者的生平及政治态度、主要著作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等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要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及时代背景。《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历史故事,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有关章节。《桂林山水》、《我爱三峡》、《林海》等写景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图片及文字介绍。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将查找的资料摘录到预习本上。教学一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料来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根据教学过程不断收集信息
在预习或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词句及课文内容的质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学生独立思考产生的信息,也是他们对阅读材料所传达信息的处理。无论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中,这些都是学生们要吸收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在交流中,不断地从中收集信息和补充信息。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作用。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于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收集资料。课上不仅要重视教师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要组织学生由个体的独立钻研到群体的讨论切磋,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积极地、主动地为解决问题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二、处理信息要课内外巧妙结合
学生处理的信息大致分以下几类:一类是与文章的次要内容相关连,不影响对文章阅读理解的,只需作一般了解;另一类是对文章重点难点处做补充、具体阐述的,课上就要加以很好的运用;还有一类能启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可在课尾拓展延伸时运用。
篇7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2 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认真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想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 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 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那么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切实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二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好学。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注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注重实际就是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其次,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注重过程就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注重方法就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
“二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兴趣引导
4.1 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4.2 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篇8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51-01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已经融合得更密切,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单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育任务已经成为过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人思考解决事情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还是在学校中形成的,而传授这一切的人正是教师,教师应该本着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教授知识为辅的教学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新一代的优秀接班人!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我们又该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呢?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 初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顾名思义,是指自己对待事物有一些不同的见解。而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就是要在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解题方法上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对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与个体需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与自主探究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强化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与了解。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以往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是如何使用的,而苏教版的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创新,不但要学会基本的操作,更要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制作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这就是创新。
二 与创新能力的亲密接触
随着网络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教育工作过程中,对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强化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仅仅有了知识而不会应用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世界千变万化,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更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新一代学生必须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否则就要被淘汰。所以说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本中有这样一道考题。
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演示文稿yswg2.ppt,按下列要求完成对此文稿的修饰并保存。
第一,将最后一张幻灯片向前移动,作为演示文稿的第一张幻灯片,并且在副标题处键入“领先同行业的技术”文字;字体设置成宋体、加粗、倾斜、44磅;将最后一张幻灯片的版式更换为“垂直排列标题与文本”。
第二,使用“场景型模板”的演示文稿设计模板修饰全文;全文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为“从左下抽出”;第二张幻灯片的文本部分的动画设置为“底部飞入”。
针对这道题来说,只是训练了学生们对于幻灯片的基本操作,这些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世界的需求了,应该要求学生们学会创新,比如要求他们用幻灯片做一张贺年卡。在这张贺年卡中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运用进去。要插入FLASH视频、自己的声音等。这一切完全没有限制,幻灯片的格式和色调全都由学生们自己选择。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 重视信息技术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长篇大论,是一门技术性学科,要求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书店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教材、参考书,可是如果只看书不去实际动手完成,那么买来的书毫无作用,只能是一堆废纸。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次操作软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软件的基本功能,再在基础技能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索软件的其他高级操作技能。这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创新是从个人内心出发,在丰富知识的前提之下完成的。从内心出发指的就是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创作的激情和热情。自主学习能培养这种兴趣爱好、激情和热情。
例如,FLASH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做的不是教给学生怎么操作电脑完成FLASH操作,而是先给学生看一些比较有意思的FLSAH动画,让学生对FLASH产生好奇,好奇那些动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进而喜爱FLASH,体会FLASH给操作者、创作者带来喜悦与欢乐,之后让学生带着强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学习FLASH操作。学生在学习基本操作之后,由于爱好和创作热情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创作,画出内心最想表达的画面,展现丰富的感彩。这时候刚刚学习到的基本操作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学生会主动地探索更加高级,更加有难度的操作来完成创作。例如,学生可以设置一下文字的立体效果,还可以将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然后对矢量图进行编辑,在去除原图背景的时候需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橡皮擦头,使用放大工具,按下空格将光标转换为手形,方便移动图形。
在完成FLASH创作之后还要对整个创作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古人早已知道思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回忆整个制作过程,对用到的新的技术操作步骤进行思索总结,对整个创作过程步骤进行思考,思考进行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考虑重新调整制作步骤能不能达到更好的效率和效果。在总结之后还要动手操作,把刚才想象的步骤和不同效果用鼠标和键盘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现出来,再与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有更直观、更生动的差异表现,取长补短,让创作的作品更加完美。
篇9
关键词: 中学生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消除方法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1]。这种心理现象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
1.中学生形成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又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受到以下六个方面的影响:1.“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4.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5.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6.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2]。
2.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
2.1依赖心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因而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总想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希望教师对问题进行仔细讲述,或对习题一步步讲解,最后可以模仿硬套。多数教师也乐意这样做,满足学生这些要求。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心理更强,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缺乏钻研精神,更缺乏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3]。
2.2急躁心理。
在学习中,学生的急躁心理表现有:首先没有认真审题,没弄清楚题意就着手解题,盲目下笔,从而导致解题出错;其次是没有进行条件选择,没有对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解题;再次是被题设陷阱所蒙蔽,没解理解真正的题意;最后是忽视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不进行验证。
2.3定势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定势与迁移。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这种趋向与当前问题解决的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得教师因循守旧,摆脱不了被动模仿的束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老师的影响和自己的学习习惯影响,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惯性。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能比较顺利地解答问题和完成作业,另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思维单一,缺乏创新,对没有接触过的题不敢尝试去解,等等。
2.4错误归因心理。
当数学考试成绩较差时,部分学生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出现错误的内因,而是把问题盲目地归结为某些外因,例如归咎于任课教师,归咎于自己的运气不好,因而产生了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降低。
3.消除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进程,更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意活动。因此,要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就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帮助学生克服阻碍其数学思维发展和学习成绩提高的心理障碍,营造数学学习的健康心理氛围[4]。应对上面所列的几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以下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可以借鉴。
3.1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自觉学习心理,克服依赖心理。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越清楚,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心理状态就越好,这就是目的性对学习心理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心理状态越好,学习越自觉、主动,效率就越高,这就是心理状态对学习的反作用。教学中,可从学科价值引导、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向学生渗透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其自觉学习心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明白数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数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自觉求知心理,增强克服学习依赖心理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2培养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
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为了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主动进行各种练习,深入钻研,适时进行归纳和小结;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发挥学习潜能。
3.3培养求异思维,克服消极定势心理。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出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然而部分学生不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思维带有明显的惰性倾向,习惯于孤立地思考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等,思维缺乏灵活性,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和僵化心理。要克服数学学习中消极定势心理的影响,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所学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并在解题中注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等思想方法,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次,要加强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问题情境,要善于开拓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案和一种答案,追求多思、多变、多法和多解。
3.4分析问题的症结,克服错误归因心理。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每个人在行为之后会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因果性解释。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判断为外界力量,就是外部归因;如果判断为自身的因素,就是内部归因,因此,正确归因是激发学习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之一。教师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努力寻求正确归因,即寻求行为的正确原因(外因或内因),学会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善于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效克服错误归因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要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师就应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获得知识,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徐文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技巧[J].考试周刊,2012(4):74.
[2]史红霞.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8):48.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日记 培养能力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在21世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么样认识这个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么样去开发学生的潜质与能力,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新课程,加强了各学科的整合;新课程,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新课程,突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亲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存在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亲自参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数学日记是以“写作活动”带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型数学学习方式,是小学数学作业的一种新形式。
我通过自身在教学第一线的经验积累与学习交流,结合课堂上的不断尝试、修改、应用,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日记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
⑴ 注意结合数学教学和教材内容,做到切实可行。
小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有限,精力和时间也有限,数学日记应注意结合数学教学和教材内容。因为从数学教学中引出的问题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有利于写作。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 教师在安排和设计数学日记计划时,起点不要过高,写作文章的内容、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还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能力和条件。没有经过实践,没有可靠的材料和数据,是不可能写出有科学价值的文章的。
⑵ 选题宜小不宜大。
数学日记的价值与题目的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小题目照样可写出大文章来。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大了费时费力,不容易说清楚,往往写不下去。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文章的写作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⑶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日记活动中。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将数学日记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这个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写作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太可能写出水平很高的日记。数学日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的是参与。在参与写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才能会得到展现,通过数学日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才是活动的重要目的。
笔者还通过自身经验积累与学习交流,结合课堂上的不断实践探索, 发现让学生记数学日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良好的途径。
1 记好数学日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确,从远古时代起,原始人类为了生活不断在劳动中积累经验,又用知识经验改进劳动过程,循环往复,人类不断进化,生活日趋完善,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延续至今,新世纪人材的培养方向是,不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运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并对生活有所创新。数学日记记录的是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体现出知识与生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例: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晴
今年夏天,我们这里遭受高温的侵袭。大地像火炉一样。这么热的天气,电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一天我想天气这么热到底我家一天的用电量是多少?于是我在爸爸的帮助下知道我们家一天要用15度电,照这样计算,7月份需要多少度电?花多少电费呢?我算一下:7月有31天,15×31=465(度),每度为0.7元,465×0.7=325.5(元)。啊,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把计算的结果告诉爸妈,我们三人商量决定,尽量用一台空调,并把空调温度调高些;多开日光灯,不开大吊灯;把家里的其中一个冷柜关掉。第二天我观察后发现我家居然只用8度电。再一算(15-8)×31×0.7=151.9(元)。看来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观察就可节约能源。
这段数学日记,使人体会到数学本身并不只是“数学符号”,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学生从中体会出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从生活中体会数学思想。长期坚持记数学日记,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人人用数学。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
- 上一篇:高层建筑消防疏散要求
- 下一篇:翻转课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