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理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心理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心理学理论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日常管理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43-01

1 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价值

1.1 有利于使大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

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以大学生当前生活与学习的现实状况为背景,结合时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竞争意识等提出的要求,为达到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高等学校只有认识到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认真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才能够更符合时展需求,裴炎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

学生管理这一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影响甚大,关系到学风问题,也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密切关联[1]。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不仅能够构建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业余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具备全方位的能力,才能在应聘中取得优势。只有这样的管理才符合高校的办学宗旨,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提升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促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1.3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保持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尽早与实践结合起来。当然,要想提升学生各方面修养,学校的各部门应当共同合作。大学生参与到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课程教育,也要重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比如严明的纪律、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交际能力等。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大致包括这几个方面,而高校也应当建立各种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业余活动,使大学生遵守纪律的同时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尽早地了解社会的需要。

2 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

2.1 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思路

(1)谨慎小心的观察。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占主体地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大部分都体现在了学生的各项活动上[2]。所以,辅导员应当实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一言一行,熟悉他们的思想,在管理中逐渐改善提高管理水平。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深入的观察,了解他们每个时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挫折和烦恼等。同事也应当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给予关心和鼓励,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2)动态实时掌握学生的最新状况,了解他们的近期活动。在校内,辅导员与学生联系不太紧密,缺少沟通。首先,辅导员应该明白自己是学生的负责人,应当为学生服务,要建立良好的形象,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能够首先想到找辅导员帮忙;其次,对于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和热心助人的学生,应该和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以了解班上其余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可以多和其它任课老师联系,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只有对学生的状况有真实的了解,才能知道他们的思想行动,更好地为他们解决困难,走向快乐的校园生活。

(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其学生和生活保持关心。辅导员应当多与学生来往,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他们也应当引起重视,给予帮助或解决办法。

2.2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1)每个班级都应当有完善的班干部委员规章。建立起“班委各司其职”的行为规范,班长确定每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各委员分工完成自己所属的本职工作。

(2)建立起“值日生与值周班委”相联系的原则。每个班干部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整个班级的学习生活等具体事宜应当由值日生与值周班委合作完成,并对其赏罚分明。良好的奖惩机制可以激发班级成员对自身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立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

(3)扩展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提升管理的全面性。学生业余时间的思想教育主要在寝室展开,其对生活习惯影响起主要作用。学校可以开展寝室卫生评比等类似活动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文明礼仪。

2.3 创新管理途径,构建大学生日常管理网络新阵地

(1)通过网站论坛信息,学生使用飞信等聊天工具可以实时接收重要通知,查询参考资料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时博客中会一些学生的升学政策、优惠条件、工作计划等,供学生查阅。

(2)有时可匿名在网站的公告栏发帖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学生与老师谈心时的身份障碍。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对新事件发表正确的看法。经过和学生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传递相同的信息使他们耳濡目染,当与他们进行交谈时就可以缩短交谈时间[4]。

(3)更新辅导员的日志和微博信息。发表一些有深度有含义的个人日志,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的亲近之处,又能潜意识能引发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见解。也能够用微博等学生感兴趣而又流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对辅导员思想教育有所了解。借助微博,学生和辅导员可以进行交流,相互了解思想动态。这样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效率。

2.4 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理论

(1)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贯彻实施要以自我管理为出发点[5]。老师与管理人员的合作才能确定自我管理的目标、责任和监督意识。学生应该自觉提高主动性,从“被管理”提升为自我管理。

(2)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改革步伐都在加快,高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人员在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管时,应当转变和完善当前的管理模式,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理念,摸索出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双重发展与社会实际接轨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要加强和学生的联系,促进感情的交流,对管理思想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后勤服务等都以人为本。在促进师生交流的时候要以学生为本体,尽量消除他们的逆反心态。这样才能正常展开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

3 结语

总之,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现状,制定良好的方法策略,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关怀,一方面要着力提高自己对于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时俱进,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以更好的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学工厂;校企合作;高职教育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是一所蜚声远东的职业教育院校,他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华人特有的人文环境相融合,逐渐沉淀出“教学工厂”、“项目教学”、“专能开发”“无界管理”和“经验共享”的独特办学理念,形成了特有的办学优势。目前国内职业院校都在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但是在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创出自己的办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还有很多困惑。笔者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做法,以此来探寻适合我国实际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1 “教学工厂”的做法

“教学工厂”这一概念是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发现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界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而提出来的一种适合现代企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教学工厂”指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工厂” 模式的引入使得职业院校不再是传统的学校,而是一个以教学为主导的企业,像工厂但不同于一般的工厂,而是一个可以承担企业项目的学校,通过各院系设立一个一个独立的“教学工厂(企业)”,学生通过工作完成项目来学习专业的技能,学校实现了教学环境工厂化,教学管理的企业化和教学过程的工作化。“教学工厂”是该学院最突出的办学思想之一,也是该学院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其中更是蕴涵着创新的办学理念。

2 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反思和对“教学工厂”的评价

(1)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共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校企合作单位签订一纸合约。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合约签订之后被束之高阁,签约企业中往往仅有个别真正的参与到学院的人才培养中来。主要原因是企业很难从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取得实质的利益反而因为安排大量生手进入企业实习影响工作效率和增加费用支出,这对于追逐利润的企业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企业多不愿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即使有也很难长久。现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乞丐式”合作,学校常常利用原有人情去央求企业安排学生实习,企业给提供几个实习岗位往往带有人情式的施舍。一种是“传教式”校企合作,学校到企业中去游说老总,阐明教育对国家、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此来取得他们的支持。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一种创新式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式的校企合作。比如在其工商管理系设立的多家品牌店,由学校来提供场所和装修,企业提供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寄售商品,学院按照微利原则提供给学生实习实训,这样企业不需要什么投入,既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又拓展了校园的市场,也为自己今后的营销管理队伍培养了人才,企业愿意参加,同时学院根据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所以说,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一种双赢式的校企合作,这种合作也必将是长久和有效的。

(2)是一种以学院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现在我们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之后,往往学校的老师就不再参与企业对学生的使用,由于老师不是企业员工,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参与企业对学生的安排,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来安排学生,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使用当做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实习的几个月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并没有真正的顶岗而是做了普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设想根本不可能在毫无利害关系的企业中得以实施,更有甚者由于利益的诱惑,个别职业院校沦落为企业的劳务外包公司,失去了学校教育者的最基本职责。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建立在学院,完全由老师来掌控学生的实习,老师可以根据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安排学生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经济管理系的“教学企业”对不同的岗位进行定期轮换,使学生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在校外的实习企业是很难做到的。

(3)是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景的职业教育。“教学工厂”是和企业合作进行实体运营,其既是学校也不是学校,既是企业也不是企业,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而是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园再现,学生在从事的项目中以学习为主导,以微利为原则。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要学会经营求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求存”能力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我们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非常强调技能的培养,但是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绝不是单位的岗前培训。南洋理工学院注重理论培养,强调“宽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方针,但是他们将抽象的理论附着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通过企业中的项目来实现教学。南洋理工将教学工厂办在学校,实施以学校为主导的办学,可以系统地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

(4)是一种真正的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在国内的高职院校已经广泛开展且发展迅速,不过和南洋理工学院的项目教学比较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国内的项目教学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项目教学基本是出于模拟状态,往往是老师因教学需要编制出一个项目由学生来完成。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端,一是全凭老师想象,想象的项目往往和社会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这样的项目并不是真实的教学情景;二是项目没有实际意义也基本上不会在企业实施,对学生也就缺乏吸引力,完全是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项目大部分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这样培养的学生完全适应市场,同时学生能够看到、感受到自己的项目能够在企业实施,也会提高积极性,提升自信心。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按要求把项目做出来。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不懂的问题,任课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辅导以点到为止,帮助学生分析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不是告诉答案。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种自发的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一种独立思考的认识能力。

3 对形成“教学工厂”原因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搞好校企合作,实现教学的工学结合是搞好职业教育的途径是我们所有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如何使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始终困扰着我们,是什么原因使南洋理工学院能够找到破解的办法呢?这更值得我们去追寻和思考。

(1)源于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教育部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服务于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一所学校搞的好不好,不是看他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看他的课程改革,更不是看他的师资力量,是看他培养的人才是不是有市场,是不是企业受欢迎的人才,只有牢牢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好用的人才才是高职搞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高职院校都要有一批合作关系良好的企业,并树立起“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思想。教学的团队和教学的素材均应来自企业,教学过程应该在企业中,学生更应该到企业中去。南洋理工正是通过“教学工厂”、“项目教学”来实现的,和企业建立良好合作才能紧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种做法的形成是因为其办学的理念就是“源于企业、服务企业”。

(2)“人师为本”的用人机制。南洋理工办学定位清楚,成就职业教育而不是大学,因此这里没有教授却有专业经理,这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校园化。南洋理工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一般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经验,从事过相关行业,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也有着丰富的行业资源。另外学院特别注重对老师的再培训,也就是他们说的“专能开发”和“增值++”。通过两个途径培养了一批适合高职教育的老师。目前我们高职院校对教师入职有很高的要求,近几年逐步由硕士向博士过渡,就多数学校学生评教来看,有两类人效果比较差,一是学历高的,一是企业的能工巧匠,前者和高职学生的思维差别大,授课效果差,后者缺乏教学方法,不懂得如何系统教授。因此好的高职教师是将老师变成能工巧匠和将能工巧匠变成老师。目前我们高职教育的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很难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我们的教师有时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有严重的脱节,由于很多老师没有实践经验不敢从接项目,难以开展真实的项目教学。现有的高职教师职称评价体制,主要鼓励老师从事科研创新,从而使老师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发表几篇论文上,不能静下心来研究高职学生和校企合作。

(3)创新理念无处不在。南洋理工学院是一片创新的土壤,创新的理念无处不在,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到校园管理,处处能感受到属于南洋理工自己的特色。南洋理工的教师说“变是这里唯一的不变。”正是这种变化形成了南洋理工与时俱进,创新不断。当职业教育的困惑,校企合作的困境围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是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依赖他人的经验。南洋理工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国内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去创新属于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创新的理念去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

4 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启示

(1)校企合作要有新思维。校企合作要有新思维,走“互利共赢” 的新模式。要去探寻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如何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是企业能否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中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在新的校企合作中要注重学校在学生实习中的主导地位,把系统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校企合作的衡量标准,将顶岗实习做好做实。

(2)用人机制要有新举措。改变用人机制,加大从企业招聘人才的力度,注重教师的企业经历,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不妨将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学院的管理中来,高职院校的管理尝试企业经营性管理方法,放弃通过档案中记载的职称来衡量老师,建立起绩效的考核机制。

(3)办学要创出新模式。在南洋理工学习看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对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有着客观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这种在新加坡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东西,哪些是适合我们的哪些是不适合我们的,我们不一定就要模仿南洋理工的做法,都去搞“教学工厂” “搞制教学”, 重要的是将一种办学的理念引进来和我们学院自身的条件结合起来,创新出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并且善于积累自己的做法,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字[2006]16号)[z].2006-11-16.

篇3

关键词:技术外语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05-04

1引言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外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进行大量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语言训练活动,才能达到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的目的。这些语言训练活动需要一个内容丰富、时空灵活、操作方便、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外语学习环境,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要实现这一点很难。为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各种技术有效地运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模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理论依据

2.1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的核心作用是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应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实践出发,结果是达到新经验的建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2.2语言学理论―――认知教学法

认知教学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现规则和创造性运用规则的过程。强调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运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交际中所需要的句子;强调语言学习就是掌握规则,而不是掌握某一种具体的句型;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允许学习者犯语言错误;广泛采用视听教具和其他媒介创造情景来进行交际性的操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以发挥和调动学习者的能力为主。认知教学法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探讨语言教学,促进了语言教学的深化。它主要的贡献在于重视学习者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运用能力。

2.3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

首先,从心理学遗忘规律原则来看,利用计算机来存储教学资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心理学遗忘的角度来看,只有20%看见的事情能够被人类所记住,但对于那些可以看到、听到,甚至直接动手参与的事情人们可以记住75%以上。因为电脑可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个感觉器官,所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切实有效。其次,介于电脑的互动性和娱乐功能,将电脑运用于大学英语学习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

另外,社会学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习和思想交流的场所,教学是他们之间的意义谈判,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及双向交流的过程,外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的形成基础是有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师生互动不仅是指师生在语言上的对答,更是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交融。这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各种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今,大多数人认为,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可是计算机不过是用于辅助外语教学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中最常见的一种。不同时期的外语教学,技术都在教学中得到了不同的应用,并有力地推动了外语教育的不断地发展。以下是各种语言学习技术在外语教学发展中的应用。

3.1语言实验室(Language Lab)

因着录音机的使用,听和说方式随之产生,各地学校相继设置了语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的构建是以当时流行的学习心理学理论(James Milton 2010)为基础,它创造的是一个语言学习环境。它能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外语交谈的机会,有利于学习者纠正发音和语言流利程度的提高。但语言实验室也显现出诸多不足,如教学建立在重复、填充和转换练习的基础上,不涉及有意义的交流,只是无数次的跟录音带的重听和复读,学习者无法和录音带进行真正的交流。然而,大多数的外语在使用时却是自由组织的,并不是程式化的语言。因此,语言实验室只流行一时,随着新技术的更替渐渐淡出外语教学。

3.2录像和数字视频光盘(Video and CD-DV)

录像带和光盘等这些最简单的技术产品,最初并不是专门用于语言学习的,但它们对语言教学的好处随处可见。当时几乎每一个外语学习者的家里或学校都会有录像和光盘播放器。然而,录像在语言学习方面用起来十分麻烦,比如,要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静止画面,以便能够阅读字幕,要倒回到某一个适合位置十分困难。但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国家的新闻和时事,是教授语言文化内容的重要部分,录像在这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仍将发挥这种作用(James Milton 2010)。而数字视频光盘,这种技术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语言选择和字幕选择,便于练习听力和阅读。

篇4

>> 健美操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积极心理资本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干预研究 生活应激诱发大学生抑郁症状及轻生意念预警模型 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研究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应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大学生心理应激方式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逆商的影响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咨询在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形成与干预机制的理论研究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提升的对策 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 积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 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Larson M, Luthans F.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t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Journ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13 45-62.

[3]张明,魏义梅.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1217-1219.

[4]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M].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6.

[5]Beck A T , Kovacs, M Weissman A . Assessment of suicide intention: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 1979, 47( 2 ) : 343- 352.

篇5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传统财务理论;有限理性

传统财务学作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理论,有其自身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始终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有充分的决策能力来进行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经济主体追求最优决策的价值判断依据直接构成了传统财务学尤其是价值的理论基础。在有效市场假设条件下,资本市场的股价即使出现偏离,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接受过程中短时间的差异造成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传统财务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因此,充分吸收了现代心和行为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行为财务理论随之兴起。该理论不仅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范围,而且以人类现实的经济行为研究和分析传统财务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诸多财务问题。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并从财务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财务行为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

行为财务理论是将行为科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理论体系,是传统、传统财务学、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或判断时的系统性偏差。它试图解释实证研究结果与传统财务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概括起来,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财务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研究金融市场异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财务理论是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还考虑人们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兼顾了行为人的信念、偏好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关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的影响,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强调投资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为财务理论以人们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与传统财务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问题。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财务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由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财务主体的行为观念,而行为观念又必然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流程及其管理产生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动机、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的行为和财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财务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明显地呈现出如下常见的心理特征: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传统财务理论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判断与决策的突破性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为财务理论利用了投资者的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进行简单测度的范式,以“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从而更透彻、真实地刻画投资者行为,由此使行为财务理论以心理学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了整体市场的价格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基础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普遍看作是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其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使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收集,从而所得出的结论越来越贴近于现实。

行为经济学是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以实际经验为根据,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有效市场和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认为现实中的人类的行为不只是自私的,他还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从而影响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实现。

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三)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倾向的前提下,以人类行为有限理性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复杂性和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行为财务理论尚不能完全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两者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研究和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三、行为财务理论与传统财务理论的比较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释的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修缮,但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和传统财务理论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假设基础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大量的实践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会干扰这两个基础。基于此,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提出了质疑。首先,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人,有充分决策能力,能够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但行为财务理论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认为市场上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在面临不确定的市场时,通常是以正常行为取,用现实中投资者真实的行为模式替假设。其次,传统财务理论把市场预设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这样,无论在何种情景下,投资者都可以运用有效市场,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行为财务学恰恰就是在这最基础的假设上,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了反思。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这样的假设更贴近实际,也打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的认知。第三,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期望理论在预期效用理论重建过程中成为行为财务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期望理论成功地替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并且解释了不少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严格规定的理性。

(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旨在解决两个问题:其一,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其二,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传统财务理论已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该理论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因此,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在行为财务理论早期研究者Kaheman和Tver2sky的研究成果中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对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不确定情况下人们进行决策判断的实际过程,解决了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对投资过程的认识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前提下推导出金融市场的均衡模型。行为财务理论基于心理学原理,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中的决策偏差,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从而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四)学科特征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较为纯粹的、单一的财务理论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并利用大量模型解决现实财务问题,具有数理财务学的特点。而行为财务理论则以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是一种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之上。

(五)研究方法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主要研究以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等,其主要运用财务数学模型来分析财务问题和的质量和效率,依然坚持用理性人决策模型和预期效用理论来分析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它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排斥实验的方法。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通常是围绕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展开的,它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有独特的研究程序。该理论坚持经济学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理性人假设,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模拟实验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心理特征。

行为财务理论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注目。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为财务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在于它能够很好地指导客观实践,解释财务活动中的异常现象。行为财务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己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心理学、行为学理论充分结合,并运用到财务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涛.关于行为财务理论的几点思考[J].金融·财税,2005,(3):35.

[2]林钟高,谢生滕.国外行为财务理论评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5,(4):20.

[3]张多蕾.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历程评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4):18.

[4]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综述与启示[J].新疆财经,2004,(4):75.

[5]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J].理论视野,2007,(2):38.

[6]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5.

篇6

行为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并从财务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财务行为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

行为财务理论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理论体系,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学、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或判断时的系统性偏差。它试图解释实证研究结果与传统财务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概括起来,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财务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研究金融市场异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财务理论是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还考虑人们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兼顾了行为人的信念、偏好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关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的影响,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强调投资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为财务理论以人们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与传统财务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问题。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财务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由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财务主体的行为观念,而行为观念又必然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流程及其管理产生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动机、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的行为和财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财务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明显地呈现出如下常见的心理特征: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传统财务理论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判断与决策的突破性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为财务理论利用了投资者的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进行简单测度的范式,以“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从而更透彻、真实地刻画投资者行为,由此使行为财务理论以心理学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了整体市场的价格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基础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普遍看作是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其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使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收集,从而所得出的结论越来越贴近于现实。

行为经济学是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以实际经验为根据,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有效市场和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认为现实中的人类的行为不只是自私的,他还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从而影响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实现。

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三)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倾向的前提下,以人类行为有限理性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复杂性和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行为财务理论尚不能完全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两者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三、行为财务理论与传统财务理论的比较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释的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修缮,但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和传统财务理论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假设基础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大量的实践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会干扰这两个基础。基于此,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提出了质疑。首先,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人,有充分决策能力,能够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但行为财务理论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认为市场上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在面临不确定的市场时,通常是以正常行为取,用现实中投资者真实的行为模式替假设。其次,传统财务理论把市场预设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这样,无论在何种情景下,投资者都可以运用有效市场,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行为财务学恰恰就是在这最基础的假设上,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了反思。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这样的假设更贴近实际,也打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的认知。第三,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期望理论在预期效用理论重建过程中成为行为财务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期望理论成功地替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并且解释了不少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严格规定的理性。

(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旨在解决两个问题:其一,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其二,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传统财务理论已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该理论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因此,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在行为财务理论早期研究者Kaheman和Tver2sky的研究成果中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对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不确定情况下人们进行决策判断的实际过程,解决了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对投资过程的认识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前提下推导出金融市场的均衡模型。行为财务理论基于心理学原理,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中的决策偏差,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从而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四)学科特征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较为纯粹的、单一的财务理论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上,并利用大量数学模型解决现实财务问题,具有数理财务学的特点。而行为财务理论则以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是一种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之上。

(五)研究方法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主要研究以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等,其主要运用财务数学模型来分析财务问题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然坚持用理性人决策模型和预期效用理论来分析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它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排斥实验的方法。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通常是围绕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展开的,它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有独特的研究程序。该理论坚持经济学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理性人假设,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模拟实验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心理特征。

行为财务理论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注目。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为财务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在于它能够很好地指导客观实践,解释财务活动中的异常现象。行为财务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己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心理学、行为学理论充分结合,并运用到财务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涛.关于行为财务理论的几点思考[J].金融·财税,2005,(3):35.

[2]林钟高,谢生滕.国外行为财务理论评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5,(4):20.

[3]张多蕾.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历程评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4):18.

[4]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综述与启示[J].新疆财经,2004,(4):75.

[5]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J].理论视野,2007,(2):38.

[6]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5.

[7]张庆,黄永波.行为财务理论评析[J].参考资料·会计,2007,(20):5.

[8]李心丹.行为、理论与金融:行为金融学革命[A].现代金融学前沿[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6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干预体系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多种价值观念的交替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近一段时期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从心理学理论入手,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1]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但可以归纳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根据以上健康心理的定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环境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大学中广泛存在,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区域文化差异、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环境适应性也有着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2 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和自制力欠缺的矛盾是学习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 人际交往问题 青年期心理固有的封闭、敏感和冲动特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渴望被人了解、被尊重和自我封闭相矛盾,加之个体的性格、认知、情绪和受到刺激的反馈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问题和麻烦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

4 恋爱与性 身体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相对于寻找共同志向、携手一生的伴侣,他们更倾向因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轻率地看待恋情和性。由于我国性教育落后和受西方开放观念影响,更容易因感情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2]

5 就业与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压力。多数学生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社会和对自身的了解,有些人甚至盲目自信或自卑。面对就业和未来发展惶惑不安,充满及焦虑和彷徨,由于缺少调节压力的有效手段和知识,少数学生可能因过于焦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从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阶段性来看,干预体系可分为预防性干预、早期干预、危机干预和心理康复期干预。预防性干预为干预体系的重点部分,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之前发现问题并实施干预,避免紧急事态的发生发展。

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可根据大学生青年期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类型依托如下方面开展。

1.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应于学生入学时建立,涵盖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病史及遗传病史、家庭详细信息、心理测评报告等材料。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评,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将相关信息整合给教育相关部门与人员,做到按需调整,因人施教。

2.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反馈机制

家庭环境奠定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个人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和掌握的心理知识对大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家长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建立高校―家庭信息反馈制度是确保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功干预的前提。

3.建立高校健康教育体系

在高校教育者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素质。丰富理论课内容,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高校应利用校园分化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学会调节压力、控制情绪、找到合理应对方式,从认知、情绪角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

4.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了解社会,但多渠道的信息因缺乏有力的监管导致信息驳杂。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易受负面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归因,从而产生错误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在预防体系中应充分应用传媒的正面作用,并通过加强监管、教授学生获取正确信息等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3]

5.重视社会支持体系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其父母、朋友、老师、亲人等等。当遭遇心理无法开解的问题时,社会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他们得到较好的心理缓冲。回顾大学生犯罪案例,除却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外,大部分都没有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全民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4]

6.建立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全方位预防体系建立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规范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减少突发事件和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危害。[5]

参考文献:

[1].田万生 张文玉.青年心理学 [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欧阳辉.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教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

[3].朱志贤,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篇8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职新鲜人

教育部副部长在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助推器。过去5年,职业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3800多万名毕业生。从2003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100亿元,重点支持包括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建设。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笔者更关注校园中这些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高职新鲜人特指那些新被录取来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求学的大一新生。与普通高校大学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兴奋和激动不同的是,这些高职新鲜人多了一份这个年龄少有的冷漠和淡然。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场面也很少见,甚至刚开学上课,就见到了偌大的阶梯教室的角落里有几个同学在睡觉。这些高职新鲜人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的心结究竟在哪里?

一、高考的不理想是心头永远的痛

高考录取过程中的梯度原则已经说明了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怎么正确看待这次考试的结果却不是每个高职入学新生都能答好的考题。来自社会、家长甚至同学的压力,使这些学生把这次考试的结果看的非常重,以致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的学生把考试的失利看作自己人生的失败,甚至对自己的整个人的全方位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受这些同学的影响高职新生中弥漫着这样的悲观、自责、失落、灰心丧气等消极情绪。高考成了他们都不愿触摸而又无时不在的心头的痛。

二、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全球金融危机使就业问题演变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本来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就有很大的担忧的高职学生来说,当前经济形势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悲观地认为,在高考中比他们考的好、升到本科院校的同学尚且都对将来就业估计不乐观,他们就更没指望了。

三、对目前高职的生活学业茫然无措得过且过

由于以上两个问题时时困扰着这些高职新鲜人,他们面对眼下的高职院校崭新的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三年高中学习生活中养成的坏习惯也就如影随形地显现出来了。上课溜号手机上网,迟到早退,这些问题很快就在新的校园故伎重演了。有的同学内务一团糟,面对老师同学的批评却不以为耻,态度蛮横、拒绝学习改正。

我深知,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科学的方法,光靠我们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是不够的。近十年来,西方心理学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与二战以来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心理问题、找到治疗方法、过分关注消极心理品质不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这对于拥有强烈的自尊和自我意识、渴望得到他人肯定的高职新鲜人来说,很大程度上也克服了传统方式方法纠缠于缺陷与问题带来的反向暗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行的办法。我们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原理,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活动,以期打开高职新鲜人的心结。

一、用乐观的解释风格看待高考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塞林格曼以归因研究理论为基础,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乐观解释风格将坏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好事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将好事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坏事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对事件的解释方式是后天学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习得乐观。学会乐观就可以使人免受抑郁和焦虑的侵袭,从而提高人的幸福度。

据此,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高考失利的自我反思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高考的亲身经历,尽最大努力真实回答以下问题:详细描述在高考前中后的感受想法行为,哪些可能原因导致了高考的不理想,这些原因中哪些在你的掌控之外,这些处于你掌控之外的因素对高考有多大影响?你认为哪些因素是你自己造成的,你作出了哪些决策和行动来阻止高考的失利?你认为哪些决策和行动特别有效?你觉得犯了哪些错误?为避免此事件发生你本来可以怎么预防等等问题?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高考,对这个敏感而又时刻困扰大家的消极事件进行归因,监控、辨认自己的悲观归因方式,学习、强化乐观的归因方式,并为将来应对学习以及各类考试提供强大心理支持。

经过练习,大家认识到高考只是一次考试,高考的失利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全面崩溃,高考失利是有具体原因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原因,解决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可能是学习态度问题,也可能是学习方法问题,亦或是情绪管理的问题,我们帮助学生自己理清原因。针对大部分同学不会学习,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等问题,我们给同学们做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介绍了心理学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成果,人们在学习上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学习类型:常见的有三种即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动触觉学习者。每种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果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学习类型不匹配,学习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重要的是,我们找对了真正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状态,积极应对今后人生的各种“考试”。常常查看伤口不利于愈合,通过这次“彻底的消毒”大家卸掉了思想包袱,倍感轻松。

二、找到获得成功与幸福的优势

在高考反思练习的基础上,我们趁热打铁地开展了“找优势”的活动。以塞林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韧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人的积极品质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从而实现心理学的重要转折,即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发起人彼得森和塞林格曼将人类个人优势归结为6大类24小类,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等。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我们逐渐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我们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且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

我们首先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六大美德24项优势整理为PPT与学生分享。然后请同学自己找“我认为我最大的优势”3种。写出来之后,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我们认为你还有的优势”,每个人轮流被其他同学指出身上的优势,要求表达准确,轰炸有力。最后,请全班同学交流感受。要求同学们将自己的优势牢记在心,随身携带,时刻提醒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

通过“找优势”的活动,我们帮助这些高职学生重拾了自信,看到了自身的优势,看到了职业教育的优势,对将来就业运用自身优势获得满意的工作有了信心和努力方向。通过活动,同学们也认识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攀比外在的因素。

三、用建立习惯联结现在与未来

没有了思想负担,克服了自卑心理,并不能自动解决所有的问题,如何让这些高职新鲜人改掉旧有的“陋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有行动,真不是容易的事。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最困难的事。与其在“强化自律”问题上久攻不下,不如在“建立新的习惯”上面多动脑筋。建立习惯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维持一个已建立好的习惯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所以,只要能建立良好的习惯,余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什么样的习惯能让同学们更健康、更幸福、更接近自己美好的未来呢?我们在课堂上搜集妙招,集中大家的智慧,同学们很快找到了很多健康、温馨的好习惯,比如每天进行一小时的有氧运动,临睡前记日记,上网前写下待办紧要事,每周至少问候2次爸爸妈妈等。然后我们提醒同学们:每次建立新习惯时不要太多,一到两个足矣;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增加新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通常30天之内,一个新的习惯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变得和刷牙一样自然。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我们激励这些高职新生积极行动,努力改变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在一个有规划、有规律的生活中,妥善安排时间,从而度过一个全新、充实、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为未来职业生涯乃至今后整个人生幸福奠定良好开端。

科学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加上对这些高职新鲜人心灵深处最真挚的关注,让我们这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巨大变化:学生的精神面貌逐渐走出了萎靡、消沉,变得积极向上,课堂上气氛也变的热烈,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最令我们欣喜的是本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灿烂的笑容又重新出现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对积极心理学这门国际最新最前沿的心理科学,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与领悟,在运用其最新成果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大胆探索这条路上,我们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作者)任俊 (合著者), 罗劲 (合著者), 洪兰 (译者).真实的幸福[M]. 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7月出版.

[2]、马丁.塞利格曼(作者)任俊 (合著者), 罗劲 (合著者), 洪兰 (译者).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 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8月出版.

[3]、马丁.塞利格曼(作者)任俊 (合著者), 罗劲 (合著者), 洪兰 (译者) .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M]. 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9月出版.

[4]、泰勒.本.沙哈尔(作者)汪冰 (译者), 刘骏杰 (译者). 幸福的方法[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9月2009年再版.

[5]、冯林 (编者). 积极心理学(校园普及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6]、阳志平.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模式;起源;分类;实践操作

“教学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因此,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教学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最活跃的一个综合性课题。

一、数学教学模式的源起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数学教学活动是为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所需要的测量和计算问题,主要采取的是父传子、师带徒的“从做中学”的模式。自近代班级授课制以来,在数学教学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有:夸美纽斯以其认识论指导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的教学模式;18 世纪末,赫尔巴特则以他的心理学中的统觉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段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其后发展为五段教学模式;前苏联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六环节综合课”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突出以教师为主,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从他的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观出发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发生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这一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和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后来数学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活动―参与”教学模式源于这一教学思想。

我国古代就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孔子认为,学习的主要过程是“学、习、思、行”四个环节。荀子则主张学习的过程是“闻、见、知、行”。这些教学思想可视为世界上最早的教学模式的雏形。

二、数学教学模式的分类

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探讨由来已久,由于教学过程本身的多样性,因而人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存在分歧,加之各种不同的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教学模式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种是从教学目的、任务、条件和作用等外部因素进行“功能性分类”;另一种是从教学的程序、组织形式、动力因素和基本指导思想等内部因素进行“结构性分类”。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还是两者相结合的分类办法。

近年来,人们讨论教学模式时都提到乔尹斯、韦尔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该书依据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共列出了22 种教学模式,将其分成四类:①社会互动模式;②信息加工教学模式;③行为修正教学模式;④个人教学模式。人们还将数学教学模式分成“讲解―传授”、“自学―辅导”、“引导―发现”、“活动―参与”等几种常见模式。此外还出现了如:以“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重视应用,减轻学生负担”为特征的“GX”教学模式;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方法论教学”为特征的“MM”教学模式;以及概念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认知策略教学模式等多种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随着对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不禁要问,是否什么都可以冠以“教学模式”? 目前数学教学模式可谓千姿百态,事实上有很多教学模式名称虽不同其实质却相同,是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多样性”的表现。此外,对同一种教学形式进行模式分类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对同一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的侧重点、视角不一所致。尽管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不尽相同,但主导教学模式分类的还是其理论基础。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理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分类研究:

(1)数学教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学生数学学习特点、心理特点的研究为数学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2)数学哲学观:现代数学哲学对数学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数学哲学观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本的。古代东西方数学教学模式的差异源于东西方数学观的本质区别。当今重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也许正是东方文化传统、东方数学思想呈复兴之势的一种迹象。

(3)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推动了数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并指导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4)哲学认识论:不同的教学模式往往基于不同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他的认识论的反应,杜威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反应。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西方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都因此而派生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的形成范型与实践操作

数学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中介。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的形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规律、上升到理论,形成“实践―理论”归纳型教学模式;另一种类型是从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方法论、数学哲学等理论科学模仿演绎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理论―实践”演绎型教学模式。但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得到的教学模式,都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目前数学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如何合理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任一种数学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不能将一般教学模式简单地移植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

(2)掌握某一种数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掌握其思想精髓,不能只从表面形式上照搬套用某一教学模式。

(3)要以先进的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才能的培养。

(4)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新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自主创新、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但各有利弊,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学模式,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倡导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

(5)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国外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我国也只是到了80 年代中期才开始进行研究,并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对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仅仅是近几年的事。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的很多研究还在经验型、教学方法的层次上,缺少对教学模式理论、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因而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课题,需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开发。出于我个人不全面的理解,提出以下几个进一步研究的子课题供大家参考:

(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2)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3)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革数学教学模式;

(4)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报告;

(5)各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包括利用某一种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总结、教案及其点评分析) ;

(6)教学模式的哲学、心理学、教学论分析;

(7)中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8)国外教学模式与我国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正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冯克诚等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社,2007

[3]吴也显主编. 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查有良著.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6

[5]杨小微著.中小学教学模式[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6]吴也显.课堂教学模式种种[J]教育研究,2008

[7]熊川武.教学模式实质说[J]教育研究,2005

[8]张文贵、王合义.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7

[9]张奠宙.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

[10]曹一鸣.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理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

[11]刘卓雄.数学教师,2006

[12]郭立昌.数学通报,2005

篇10

集中在自然语料与诱发式语料两类,同时我们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语料的效度、信度、适切性与可行性都应纳入考虑的范围。

关键词:实验语用学 实证哲学 研究方法 语料收集

一.引言

实验语用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99年Cognition杂志上[1]。它主要是指使用实证主义方法,对语用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言语行为、含义解读与推导、发话人意义等的认知基础;同时在人们的真实交际中,如何根据语言学知识、语境因素等去消解歧义,获取话语的明示与隐含信息,最终理解发话人的交际意图,或者理解隐喻、反语、借代等非字面信息[2]。实验语用学认为,我们只有将语用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等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起来,才能对语用学本身的理论建构作出最好的诠释[3]。他们指出话语理解等信息中的推理与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但基于心理语言学所提出的与言语相关的实验方法并未系统地检测现有的语用理论,所以实验语用学就倡导将实验法推广到语用学的各个研究领域[4]。

二.实验语用学的理论建构

语用学在建立之初就与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哲学思想的介入为语用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基础,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该领域提供了更好的科学方法。此学科虽与其它多种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本文只讨论其中几门特别重要的学科。

1.实验语用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规律,如条件作用、人格差异、人格异常、内心冲突等课题。心理学家只顾建构理论,却没有试图将自己建构的理论同其它学科联系。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取代了以往行为主义的主流地位,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被用来研究心理以及活动背后的认知机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研究技术在认知心理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常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扫描技术(PRT)、脑电技术(EEG/ERP)等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5]。认知心理学也波及到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关联论、顺应论等。值得指出的是研究技术和条件都处于基础阶段,尚未完成系统地科学验证,只是雏形而已[6],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思想早已渗透到实验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了。

2.实验语用学与实证主义哲学

实验语用学的直接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最早由法国哲学家Auguste Comte提出。实证主义哲学广义上是指任何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而基于经验材料的哲学体系;狭义的是指Comte关于这一认识论的观点[7]。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主张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内在的固有的、能重复发生的规律,同时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查事物的本质。以巴赫主义为代表的是第二代实证主义与以维也纳学派代表的是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或称逻辑经验主义[8]。他们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的研究,以及相关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问题。语言世界也是可以被量化的,研究语言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获取数据,依靠定量数据来解释语言。正是在此哲学观指导下,实验语用学应运而生。实验语用学认为:人类适切地使用语言以及理解语言的过程是有理据性的,我们可以凭借科学的手段进行测量,结合特定的文化社交语境进行阐释。

3.实验语用学与数理统计学

数理统计学是语言学研究中量化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原理和公式描述量化数据,进而得出可靠的推论[9]。语用现象涉及社会、文化、语境、认知等随机变量,而统计学是研究随机变量的数学工具,因此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探索出大量复杂语用现象的本质。实验语用学将人类纷繁复杂的言语交际行为和认知过程看作自然现象,可以用客观化的自然方法来研究。特别是对庞大的语料进一步处理时,我们必须借助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把那些看似无意义的材料凸显出本身的价值。

三.研究中语料的搜集方法以及原则

研究是一个提出问题或假设、收集数据、阐述数据的过程[10]。对任何科学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语用学也不例外。我们根据语料收集方法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两类:自然语料和诱发式语料,下面就从这两种类型予以展开。

(一)自然语料法

自然语料是受试人员作为交际一方参与其中的言语交际行为,是真实交际意愿的驱动。然而,我们所说的自然语料并非是受试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受试,而是带有人为因素的尽量接近真实场景的自然语料。获取自然语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借助现有语料库与自然观察。

1.语料库

有些言语行为,如告别、问候,表达感谢[11],有其自身的固定程式,语言数量有限,结构单一,较易识别,因此比较适合用语料库。我们认为语料库的开发和使用对应用语言学,特别是对研究学生错误类型的标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一研究方法在实验语用学中能起多大的作用我们持保留态度。因为我们必须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即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使用的口语语料库,这样就无法涵盖不同的语体特征,那么目标语料的可比性在语料库研究方法中似乎不能作为理想的语料源头。

2.实录语料

实录语料是指研究人员在征得受试者同意的基础上,对自然发生的真实交际行为进行录像或录音,然后将资料转写。这种方法显然具有人类学研究的特征,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交际在真实语境下的全貌。鉴于此,这种收集语料的方法是从理论层面公认的理想语料,但是实际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的学者很少。首先,研究人员必须征得当事人的同意(西方国家特别注重研究道德问题);同时如果受试者知道话语会被录音,其语体风格往往会被调整;况且真实的交际很难对交际双方的权势、地位、年龄等变量加以控制,不利于科学分析,因而实录语料的际操作显得困难重重。

(二)诱发式语料

诱发式语料是指研究对象并没有参与到真实的言语交际行为中,而是受研究人员的诱发和引导,从记忆中激活相关信息,报告表演或写出来,即受研究人员的目的驱动[12]。常见的收集形式有语篇完型任务、角色扮演、口头报告。

1.语篇完型任务

语篇完型任务(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DCT),是语用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理念,先是一段情景描述,然后是对话,其中一部分给出,要求受试者补全另外一部分,要研究的那一部分需要含有特定的言语行为[13]。DCT可以分为选择语篇完型(MDCT)和书面语篇完型(WDCT)。两者都给予受试者一些场景,但MDCT要求受试者从被给选项中选出答案,而WDCT是开放式的,要求参与者写下他们生成的语篇反应。有些学者[14/15]认为MDCT仅能够测试出受试者的某些语用理解能力,但是对于语用生成似乎WDCT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没有面对面的互动交际那么真实,但从语料收集的数量上讲不失一种好的方法。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 Play, RP)是一种情景模拟法,由研究人员设定交际场景,规定双方的角色关系,包括职业(如师生关系)、社会距离、相对权势等,并向被试者说明,要求他们在给定情境下实施某种言语行为,并以口头形式表演出来。根据交际互动的深广程度,角色扮演可以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前者一般是单话轮回应,而后者是一种不限数量、不预设交际的多话轮回应和交际双方意义协商的过程。我们认为,RP克服了收集实录语料不太可能的弊端,因为RP所获得的语料在复杂性、多样性、互动性、协商性等层面更接近于自然语料,但其交际语境是虚拟的,并且交际双方可能会因不熟悉其扮演的角色或本族语没有经历过类似情景,那么语料的信度和效度就值得质疑[12]。

3.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这一研究方法以多种形式丰富了研究人员对语料的识解。通过自我报告和自我观察,受试者要求说出他们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时的内心想法并对其特定语言行为进行自我心理剖析。这一方法可以用来验证获取语料的方法和过程是否具有效度和信度,同时有助于我们了解受试者在给定情境中的意识活动[16]。内省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汇报,可以使得任务同时进行,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任务的完成[17]。

四.结语

本文对实验语用学的学科基础进行了溯源。实验语用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是集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数理统计学于一体,以实验为研究手段的一门学科。虽然实验语用学对于语用推理并未做出清楚的解释, 但它的学科价值在于它可以使语用学理论逐渐减少其心理学上的模糊性,同时为本学科以往的内部循环论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就语用收集方法层面而言,这些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但在做研究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近几年研究者们为了提高语料的效度、信度、适切性与可行性,混合法似乎成了一种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Nicolle,S.&B.Clark.Experimental pragmatics and what is said: A response to Gibbs and Moise[J]. Cognition,1999,(78):165-188.

[2]曾文雄.语用学的多维研究[M].中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Noveck,I.A.&D.Sperber.Experimental Pragmatics [M].Basingstoke:Palgrave, 2004.

[4]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学民,舒华. 验心理学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周榕、冉永平.语用学研究的新取向―实验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7, (5):23-26.

[7]Pickering,M.Auguste Comte:AnIn

tellectual Biography[M].Cambridge:CUP,1993.

[8]张庆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和20世纪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2009,(6):39-45.

[9]徐宏晨.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案例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0]洪岗.跨文化语用学语料收集方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Reed,B.S.“Prosodic orientation:A practice for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broadcast telephone opening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6):1223-47.

[12]李怡,王建华.跨文化语用研究语料收集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345-351.

[13]Kasper,G.&M.Dahl.1991.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991,(2):215-247.

[14]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5]王永亮,曲捷.基于语言能力和语际语用能力关系的实证测量[J].创新教育,2014,(6):65-68.

[16]Gass,S.M.&A.Mackey.Data Elicita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