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线上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实现线上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实现线上教学

篇1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08-01

历史课堂与其他的课堂不同,历史学科学习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当历史上那些曾经鲜活的时间、人物、制度、艺术转化为文字、文物记载于史册的那一刻起,就凝固了,但是历史课堂却应该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历史课堂便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从生活中,从社会的方方面面中抽出,使他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聆听,可以实践的课堂。

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引入“兴趣教学” 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1.实现兴趣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1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所以,进行兴趣教学,一定要多让他们参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做到这一点,要实现三个转变:

1.1.1变一言堂为多言堂。改变教师满讲满灌、越俎代庖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为他们提供较多的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

1.1.2变教师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探索知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按教材内容讲述知识,这无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应该在抓住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

1.1.3变死记硬背式教学为理解论证式教学。死记硬背是兴趣教学的大敌。有的老师上课圈圈画画,然后让学生去背,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归纳、论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2进行兴趣教学,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所以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吃准,再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3教育的对象是感情真挚、思想丰富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情感对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教态和蔼,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实施兴趣教学的方法

2.1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2.2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可联系现在等人鼓吹,妄图建立,编织“一边一国”、“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有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2.3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历史学科是一种描述性学科,历史知识具体性的特点,要求教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情节,有血有肉地描绘历史人物的形象,历史科犹如一个广阔无比的大舞台,形形的角色都进行着各自的表演。我们不能把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干巴巴的说教,而运用生动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历史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可缺少。比喻就是借助浅显常见的事情,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理解,加深认识。

2.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3.历史兴趣教学的效果分析

篇2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是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线,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率。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课标》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一、课前学习,要设计好预习提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顾名思义,是以学生先学为基础,所以先学这一环节可以放到课前也可放到课中。通过近几个学期的探究我们发现,把自学环节放到课前效果会更好。所以每次的新授课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而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差,预习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问题,我们每次都要给学生设计好预习提示,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自己看书自学。只要学生能把预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就能自己看懂,就能理解,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提示:

1、把52页方框中的题补充完整。

2、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书上填空:余数除数

在课前预习时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预习提示,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目标,预习起来就知道怎样去看书,怎么去思考。从而为新课做好了准备。课前学生有了这样的预习过程,在课堂上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了。

二、课中学习,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做出了如下几个环节:1、出示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提示。3、先学:自主探究,小组交流。4、后教:质疑、解疑。5、巩固练习,运用提升,6、当堂检测。下面结合在我自己的教学谈一谈怎么实施这些环节的。

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开课伊始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学生心里有了目标,学起来就不盲目了。有了目标就有了指向,有了目的。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中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我首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知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然后让学生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知道本节课就是要研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探究中他们就有了目标,研究时不是盲目的去观察,而是针对余数和除数进行研究,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2、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后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示。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能轻松的,找到捷径去找出答案。这个自学提示可以是课前给学生留的预习提示,也可以是根据学生预习,结合教学重难点所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如教学《减法的验算》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自学提示:1、你想怎样验算200-183?想一想、说一说,如果不会那就打开数学书28页,自己模仿着算一算。2、检验减法有几种方法?3、验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己看书,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新知识。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师只是巡视,观察学生自学情况,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同时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让课堂充满活力

知道学习目标,知道怎样自学后,学生就可以开始自学了。自学时如果学生提前预习了,那么就根据自己的预习,自己再次回顾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把问题找出来,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去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后,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反馈,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听取他们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真正起到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小组交流时组内成员根据自学,自己叙述怎样解决自学提示中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如果小组同学都不能解决,这时可以让学生走出小组,到别的小组进行取经,探究、学习。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减法》时,让学生计算500-185时有一个小组都不知道怎样去计算。这时我不是急于教他们怎样计算,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是怎样计算。这时他们快速到其他小组聆听其他小组的想法,回来后互相交流自己学到的,脸上洋溢着无尽的喜悦。

4、后教,质疑,解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最后还有让学生根据全班交流进行质疑,解疑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如教学如教学“千以内数的读数写数”一课时,学生会读会写126、304、580、330、905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看这些数,再一次读一读,观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再次去读去观察,然后有些学生就有了疑问,为什么这些数中有的零读了出来,有的零却没读出来呢?这样一个一个问题出现后把问题又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既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巩固了所学知识。

5、巩固练习、运用提升

练习是学生经历自学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练习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把零碎的知识结构化,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效果。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自学后,布置他们完成书本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五题。这两道题都和例题有关,都是运用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巩固运用的效果。

6、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 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该怎样“学”,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建构有效的学习方式。要注意教W顺序,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尽量使新知与旧识高度地整合,形成新的学科知识体系。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如果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教得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向同行学习,积累教学经验。一节好的英语课,需要教师细心雕琢、认真备课,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其教育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领悟出教学原理含义的光芒,成为教育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一、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收集并提炼文中的语言信息,理解课文大意,完成各项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采用了“四读”阅读法,即快读、慢读、朗读、默读等,帮助学生获取足够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会判断课文内容的正误。通过四遍阅读,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课程内容、课文大意。任务教学在课程设计上,要合理渗透新课程理念,凸显阅读的教学特色,以“读”为主线,采取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体现篇章的教学特点,力争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创建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体会新课程精神――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于激发和培养,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道题成功的解答,一次偶然的经历,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浓烈兴趣。凡是刺激强烈、对比鲜明、不断变化或具有新异感的事物,或能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事物,都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从新课开始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初学英语时不开腔,是因为害怕出错,怕别人笑话。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根据量力性和可接受性原则,分槽喂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要不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运用主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声情并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篇4

【关键词】教学;多媒体;数字化管理

近年来,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2015年我国总理反复提到“互联网+”,带动了以“互联网+教育”为对象和内容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本文旨在通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数字化管理研究,引导高校构建以当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课堂,使课程教学由传统理论讲授向以交际化互动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转变。

1教学中施行数字化管理的价值体现

教学中施行数字化管理可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国际交流,实现最新文明成果快速传播;利用线上教育辅以校内硬件设施和条件资源,开发在线课程、扩大生源范围,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交际化学习需求。凭借线上课程共享增强校际联系,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约教育成本;融入校本化、个性化教育内容,通过通识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再造,促进课程建设、重塑教学体系。通过线上教学及反馈等查看课程动态,根据师生实际表现改善管理,实现后台实时监控以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通过统计分析和发送追缴通知等,不断改进课程教学,并借助线上整合及时组织、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借助数据整理分析及反馈实现因材施教。以自动化教学管理减轻管理负担,使教师集中精力提高教学效益;支持校内教学资源共享,支持教师开放自有课程成为公开课。教师课前备课变为挑选视频课件、线上试题等,实时推送、接收有关通知和公告;课中在管理学习活动的同时,借助经典课程资源的长久保存以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海量教学资源分享。课后作业可线上批改、手机批改,实时线上讨论答疑并解决。基于考勤、作业、随堂测和学习表现等多样化指标,由电脑自动完成统计和管理,即时应对学习预警,所有学生的总成绩可一键上报。数字化管理对于学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方便灵活的多元化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通过交际化学习活动建立多维度学习人脉圈,实现随时随地沟通和研讨,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习内驱力和积极性。实现一站式混合型学习,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通过预览课程大纲提前预习;分组学习讨论,互动分析学习效果;查漏补缺,互助解疑、取长补短,分享学研成果;在规定时间内多次提交作业和试题,通过反复总结与修正获取力所能及的最佳成果及相应的得分。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数字化管理研究,多是依据知识建构理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加端的应用来展开,学者们普遍在呼吁:尽快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海量数据,采取全过程动态学习分析和智能推送,实现“云+端”的教与学应用。问题是,如何实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数字化管理,怎样以智慧教学平台集成教师备课、课堂互动教学支持、课外自主学习三大功能,支撑备课、上课、预习、互动、作业、答疑、讨论、自学、家校互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具体实施策略、方法层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有关专家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要用技术手段让学生学习更主动,包括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大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结合自主学习社群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是一个质变过程。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支持可变现基于数据的高效课堂教学,应通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数字化管理实现教与学立体沟通与交流的个性化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及合作探究,以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创新与开放、生成并发展智慧,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采取机智性行动及时调整、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进程。

3如何实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数字化管理

3.1优化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目前由于开放共享机制、技术等原因,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往往还是个体行为。资源利用者之间、利用者与资源提供者之间很少沟通与交流。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共享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理应大量引入慕课和微课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云连接”,使资源利用者之间、利用者与资源提供者之间增进沟通与交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交流、吸纳、应用和提升,从而实现教与学、练考、用的最佳结合,取得卓越的教学效果。

3.2将网络化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对于教师们所开发的网络化课程,学校应通过认真研究并要求网络化课程开发者参与编制课程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将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优化整合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借助在线教学平台重塑校本课程,开展对学生课前、课中网上学习监控研究以及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研究,使学生能在相应的过程性评价机制的辅助与监控下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3落实交际化学习和过程性考核

学校应借助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数字化管理,将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评定转变为根据其出勤、作业、原创作品及创作过程来“结算”,积极构建“学生获取资源多渠道、学习路径个性化、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全面落实交际化学习和过程性考核以激发师生潜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互动功能,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由授受理论知识转变为提升能力和综合素养。

3.4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以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呈现课程共享内容的同时,运用微课程的基本理论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结合网络平台技术的协同辅助功能,通过设计制定学生学习行为目标、表现行为、评分计划与测评方式,尝试构建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型一站式交际化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5创建课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互动交流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数字化管理,应能整合利用乃至开发网络化课程资源,构建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为特色的网站类共享应用平台,形成相应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就共同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合作,这样就可基于课程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共享成果、互动交流,发挥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全媒体“鱼化龙文苑”的管理特色[J].长江丛刊,2015(6).

篇5

关键词:轻负;高效备课;高效课堂;高效总结;高效作业;初三复习课

如何优化中考复习模式,追求复习效益最大化是我们初三老师孜孜追求的目标。中考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率,我认为要把工夫花在每节课上,只有提升了每节课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地做到轻负高效,所以,我坚持上课质量第一的原则,把功夫下在课前,效率体现在课中,素质展现在课后。

一、轻负源自高效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老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充分备课。在复习完二次函数相关的基础内容之后,在相应的提升练习当中经常会碰到点的存在性问题,于是我想能否将这些题“化零为整”呢?以一道题为模板,将点的存在性问题的各种情况全部归纳进去,学生真正明白了,还会犯愁吗?于是我对湖北潜江的一道中考试题进行了改编: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3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3,0)、B(1,0),且交y轴于点D,顶点为C,连结AC。

(1)直接填写:a= ,b= ,顶点C的坐标为 。

(2)已知R(-2,-3)是抛物线上的一点,则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另一点H,使得SABH=SABR,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H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ACE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ACF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5)点M(-0.5,b)在抛物线上,点N为抛物线上一动点,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以A、M、N、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在此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A、C、D、Q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过点C作CC1AB于点C1,若点P1为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点P1与顶点C不重合),P1Q1AC于点Q1,当P1CQ1与ACC1相似时,求点P1的坐标。

存在性问题是探索型问题中的一种典型性问题,这类考题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的热点问题,其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某些数学结论或规律是否存在的问题,纵观中考的压轴题,有关点的存在性问题,无非就是找第三(或第四)个点,使得某三角形(或四边形)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于其零零散散地讲,不如将其综合到一起,讲个痛快,讲个明白,让学生也清清楚楚。

二、轻负源自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为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让“现场”服务于预设。

给学生点时间,他们很快搞定了预设的(1)(2)(3)三题,对于(4),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此处直角顶点没有确定,同样要分三种情况解决,对于以点A或点C为直角顶点时,只要过点A(或C)作AC的垂线交y轴于点F,借助于三角函数或解析式法不难求出点F的坐标;但当以点F为直角顶点时,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于是我索性让他们探究个够。

生1:设点F的坐标为(0,y)可根据勾股定理得AF2+CF2=AC2解出即可。

生2:可用相似,设点F的坐标为(0,y),过点C作CGOD于点G,证明AOF∽FGC即可。

生3:直接借助于三角函数(当然这是在两三角形相似的前提下)

生4:只要以AC为直径画圆交y轴于点F,接下来求点F坐标方法颇多……

学生在这种乐学、好学的氛围中完成着后面几题。这样的课堂真正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效率还会差吗?我觉得初三复习课重要的是要扣联系点,拓展外延,深化内涵,总结升华,整合知识,以提高解题能力。

三、轻负源自高效总结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成不了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同样道理,一个学生能够养成质疑、反思的习惯,就具备了良好的数学素养。题海无涯,总结是岸!对于上面题目,每分析一题,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主要是解题方法的理解掌握,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归纳;总结解析这类题目的通则,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体会、感悟,触类旁通,逐渐养成善于总结创新、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品质。平时我们也这么要求学生了,还担心他们的成绩吗?常总结,促高效!

四、轻负源自高效作业

初三学生在复习时间上安排得很紧张,如何让他们有效地去做而不是疲惫应付呢?在平时教学中我尽力要求自己没有做过的题,不给学生做。我要像学生一样,逐题解答资料上的习题,从读题,到审题、规范解答,筛选出“好题”来。所谓好题,就是基础题、高频题,就是紧扣考点,不偏不怪、难易适宜,知识与能力结合完美、目标指向明确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有代表性,价值大,做会了、弄明白了,可以以一当十,作业自然达到了高效!

古希腊普鲁塔戈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一名初三老师,应坚持“把功夫下在课前,效率体现在课中,素质展现在课后”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集中相关知识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精选题目,让师生真正体会到“轻负”源自“高效”!

参考文献:

[1]孙强.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教育创新的启示[J].扬州大学,2008.

[2]刘艳,钮丽丽,邹泓.对中学生压力状况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11.

[3]刘燕青.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教育观念变革初探[J].中央音乐学院党校,2009(3).

[4]孙启胜.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J].山东教育,1997(24).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教育思想;微机原理;模拟;虚拟;交互式;自主学习;网状结构

1引言

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前者具有融合性、集成控制性、非线性化、无结构性、相互交涉性、可编辑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把它运用于教育教学上,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多种形式,在构建理想的教学环境,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多维空间联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等具有多方面的效果。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具有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具有活的灵魂,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的进行媒体更换,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回。可以说多媒体教学课件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外,更取决于教师和设计人员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如同产品的加工和产品的设计之间的关系。

2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1变抽象的讲解为形象的演示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实现了教学处理的第一步。如果将形象的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这样的知识就不是僵化的,而是生动的,这样的教学就不是乏味的,而是趣味盎然的了。

以微机原理中“补码”这个基本概念为例。课件是用时钟校准—这个生活中的常识为例,讲解微机原理中“补码”这个概念的。画面上设有“倒拨”和“正拨”按钮,点击某个按钮,指针就会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针每转动一格,显示的数字也随之变化,最后达到时钟校准这个目的。图1是“倒拨”时针进程中的一个画面,图中以80x86CPU的编程结构为背景,首先提问:“MPU内只有加法器,没有减法器,如何实现减法操作呢?请看钟表对时”。这时画面上的钟表和指针把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全部吸引过来了。图2特别强调时针指向12点时,2数相加的结果=0,进位‘1’舍掉。图3是点击“推论” 按钮,很自然地引出“补码”这个概念,并回答一开始提出的“如何实现减法操作”这个问题。

“堆栈操作”原理是微机原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因为它是实现‘子程序调用’和‘中断服务程序’这2项极其重要的功能的基础。传统教学的一般做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堆栈内存分布图,然后进行详尽的讲解 ,费劲口舌然而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图4以堆放积木为例,直观而又形象地演示了把寄存器AX、BX、CX的内容压栈保护,然后执行其它程序,接着按相反顺序把堆栈内容弹出到CX、BX、AX过程的一幕,然后自然而然的得出‘后进先出’和‘数据保护’这2个结论。同样图5是把堆栈内容弹出到BX、CX、AX的顺序进行操作的一幕,最后可以把BX、CX的当前内容与堆栈操作前的内容相比较,引出利用堆栈操作实现‘数据传递’这一重要原理。这样,在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感到轻松愉快,学生也兴趣浓浓。如图1所示。

2.2模拟逼真的虚拟情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CPU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已不适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现代CPU多以双流水线或多流水线并行作业,尽管教科书上采用更详尽的解释,教师用板书作草图更细致入微的讲解,但某些关键的知识点仍无法描述清楚,甚至前后矛盾(比如一些教科书上关于IP指针的描述就是如此)。

现代CPU工作原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地址流、数据流和控制信息在结构内部的流动、变化和相互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只需一只鼠标就能感受到这种“虚拟-真实”的场景。以下面动态演示中的几幕来说明:

图6是CPU执行‘2+3’操作中的一幕(操作码‘04’),可以看到执行部件EU在加法器中已完成加法运算, 和‘⑤’正在内部数据总线上传输,在执行加法操作的过程中,BIU正把下一条往存储器送数指令MOV [104H],AL,从代码段陆续取到预取指令队列(代码A2 04 01). 此时取指令指针IPX=108H, 执行指令指针IP=104H。

图7是CPU执行往存储器送数指令中的一幕,EU对指令译码生成存储器的偏移地址(0104H)送给BIU。图8是BIU把这个偏移地址和数据段DS的内容(×16)送到了地址加法器,从而生成启动外部存储器的物理地址。

图9是CPU执行CALL指令中的一幕,这时BIU已生成把返回地址压栈的物理地址(500FEH),正通过内部地址总线向总线接口部件传输,与此同时EU正把指令中的相对位移量(1234H)送入加法器上方的暂存器,为生成子程序入口的偏移地址作准备。图10显示的是,返回地址(1053H)送入外部存储器的堆栈区的对应单元,总线接口部件发出写信号(/WR), 返回地址(1053H)写入堆栈指针SP指向的字单元。注意,与上述过程发生的同时,EU在加法器中生成了子程序入口偏移地址(2287H),正通过内部16位数据总线,传送给BIU,以便生成程序跳转的物理地址,即子程序入口地址。

那么,在传统教学中是如何讲述这一段内容的呢?是这样的:‘首先把返回地址压栈,然后生成子程序入口地址,接着程序转移到子程序去执行’。这一方面容易给人产生对上述2步是完全串行的错觉,而且对CPU内部各部件的具体动作及相互协调工作的时序关系,也是根本无法描述的。

2.3让实验现象进课堂

大学微机原理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理论与实验的脱节,理论课上往往不做任何演示实验,比如让学生实测观察CPU各相关引脚输出的时序波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实验室不可能配备那种高档的多踪示波器,然而时序图对于学生理解CPU的工作原理是极其重要的。各高校教师的普遍做法是把书本上的时序图画在黑板上或显示在投影机的屏幕上,然后诸条分时段讲解。由于没有真实感,CPU输出的时序波形又极其繁杂,使得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起来都感到困难和乏味。

利用多媒体对图象、动画、声音处理的集成控制性和实时性来模拟多踪示波器的输出波形,让实验现象在课堂的大屏幕上清晰的展示出来,动感真实、方便经济,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验的脱节问题。

如下图所示,播放一开始,就把模拟示波器的屏幕显示出来,屏幕右侧设有触发按钮,点击该按钮,各相关引脚的波形随时钟clk而变化,在关键的时段还给出标注。而且每点击触发按钮一次,就会重新演示一遍。图11是存储器读周期中的时序追踪的某个时刻。图中显示,T1时刻CPU输出地址,T2时刻地址/数据总线(AD0~AD15)呈现高阻态。图12是存储器读周期中的时序追踪的又一个时刻。图中显示,T3状态开始,检测READY引脚有效,/RD读信号有效,T3~T4状态从存储器或I/O读出的信号出现在CPU的数据总线上。

2.4发挥多媒体交互式特性

利用多媒体的交互特性,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自发求知的环境,变以教师的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为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性、导航型、咨询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从而获得有效的知识和知识保持。

转贴于 在80x86CPU系统结构这一章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以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要对CPU的各个部件的名称和功能进行综合评述,或者让学生做一道综合填空题。结果是花了不少时间,费了很多口舌,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只能答对40~50﹪。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制作了如下具有多媒体交互氏特性的课件。

播放开始,坐在桌前的卡通人物米老鼠一边发话:“把对角线上各个部件与两边的功能说明画线连接起来!”,一边作划线示范动作。学生可以按照“操作说明”里的方法,用模拟笔逐个连线,全部完成后,点击“ALL ANSWER”按钮,由电脑给出正确答案;也可以每画出一条线,点击对应部件,立即得到答案。然后学生进行自我验证,也可以相互讨论。然后用模拟橡皮擦除自己不正确的连线。点击“CLEAR”按钮,清除全部答案。没有答对的学生,可以重做一遍,这就顾及到了个体学生的差异性.实践证明,只要重做三遍,所有学生都可以正确连线,比一般的课堂/外练习效果好多了,特别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图13显示的就是学生和电脑进行交互式学习的一个镜头。图中曲线表示学生使用模拟笔画出的连线,其中蓝色曲线是正确的连线,黑色的曲线是错误的连线。而红色双箭头直线是点击‘ALL ANSWER’按钮,由计算机给出的正确答案。

2.5构建网状结构多媒体教材

传统的教科书、音像和电视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适合于以书本等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这也是长期以来形成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记忆和思维是网状结构的,线性结构的教材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

多媒体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的特性,对信息的组织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符合人的认知和思维的特点。使用这种非线性、无结构化的多媒体教材进行浏览、查询等操作,可以任意组合、跳转。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一方面可以成为培养发散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学习方法的差异或带着问题自定学习路径,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促进了学习个别化的实现。以如下几个画面为例。

图14画面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cpu在执行指令时取出下一条指令的并行操作中,地址流、数据流、控制信号的动态逻辑。

② 设置8个图标按钮,各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从功能的安排上来说是无序的,非线性的。任意点击某个按钮,就会进入对应的教学内容。这些出口具有发散性,而它的入口具有集合性,可以从首页进入,也可以从后面各页进入。

图15是点击图14中‘堆栈操作’按钮进入后的一个画面,可以看出这时已完成进栈操作,出现了2个按钮(出栈①和出栈②),点击这2个按钮是任选的,分别完成2种出栈的逻辑顺序,以便讲述堆栈操作的2个基本原理。另外还有2个按钮,分别完成启动音乐和返回。这4个按钮的结构安排也是无序的。最能说明该课件的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特性的,还是上文中的图13。图中设置了可以直接看到的‘图标按钮’就有16个之多,任意点击某个按钮,就可以显示图标所指示的某一特定功能,或显示一个功能系列,或播放悦耳柔美的音乐,或跳到最后一页,或返回等等。这样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机原理”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所有场合都是最优的,每种媒体都有自己擅长的范围,只有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不同媒体相互配合,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其他媒体,包括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仍然是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的重要科题。

参 考 文 献

[1] 伍棠枥,李伯禾,吴福元. 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工程教育;教学方法

轻化工设备是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讲解轻化工工业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专门设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轻化工程行业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设备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主要典型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明确其性能,进而使学生掌握对设备选型、使用、管理、维护以及改进等方面的基础知识[1]。从2006年以来,该课程一直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室进行讲授,学生使用课本,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但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以结果导向理念(OBE)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面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以移动网络为主要信息交流的发展趋势,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根本性的教学改革工作。从2016年起,我校逐渐引进了多家公司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比较,选用了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轻化工设备课程的网络教学实践平台,期望通过其移动学习、交互性、综合过程评价的特点,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网络教学框架的构建

1.1教学内容

教学平台首先要有教学内容。先通过多种输入方式,将近十年的教学教案,教学大纲,课后思考题,教学电子教案和考试题等输入网络,构成基本教学内容。当然并不是不加选择,简单地放在网络上,而是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将已经经过学生选择和认可的内容加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网络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网络学习的特点,如时间碎片化,方便在手机上观看。另外,大量的学习支持材料,包括近十年的期刊论文,工程视频,动画,该平台特别有一个较大的优势,就是能充分引用超星公司自己的在线图书,做成超链接,学生一点链接,就可以直接进入超星图书馆阅读该图书,从而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学习更有拓展性。

1.2学生的管理

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自主加入要学习的学生,通过输入学生学号,就可以构建学习班级。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课程的学习模式,在网络上应该做什么得到较高的分数,不应该做什么以避免浪费时间,从而形成网络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以本课程为例,设置课程综合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评价,比如通过布置视频的观看,并设置观看时间,观看时在其中和最后回答问题;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设置讨论题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通过多种方法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这也完全符合工程教育认证中要求重视过程考核的要求。

2网络教学的实现

网络教学的应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实现[2],有的教师将网络教学简单地做为课下学习的补充,上课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课下要求学生学习网上的补充内容,做作业,只不过媒介由纸改为了电子文档。也有人完全改变现在的办法,课堂上只进行教学难点和作业的讲解,整体知识内容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在网络上学习,教师只是通过作业来评判学生的学习程度。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3,4],考虑到我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轻化工设备课程的网络教学实践采用了一种较为折中的方法,课堂教学仍然保留,但教学内容已大大缩减。网络上有足够的教学内容,充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可以完全通过自我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将那些着重于推理、计算和应用范例这部分内容仍然放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而将知识性、基础性理论和扩展性阅读的内容放在线上,这样考虑的原因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基于我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完全放任其自我学习,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实现自我控制,如果只有线下学习,就失去了网络教学的意义。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下,一个学习典型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地学习,从而掌握该课程的框架知识,建立基本的该课程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道了有哪些内容,归属于什么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其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达到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在线上通过阅读材料,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布置的作业,在阶段性学习后并进行测验,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平台上提出,由教师进行回答,而其他同学也可以回答,或者设置发起一个讨论,大家都来参与(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因为上线次数和发言次数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从而实现了学习的交互性。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是学生在网上参与活跃度,包括他的访问量,在线时间,问题提出数量,回答次数等,二是作业数量和质量,三是测验的成绩,四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数量和质量,从而形成完整的过程评价体系,而教师的期末考试是完全从网络上的习题库里抽取出来,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最终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

3网络教学的改进

3.1网络教学的优点

网络教学无疑是信息化社会进步的方向,它具有快速、低成本、受众广的优点,在近十年里,它进一步吸收了移动网络的优点,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易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及电脑等多种手段随时随地地学习,这应该是吸引学生的最大优点[5,6]。另外,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学生需要更多的传播媒介方式,全方位地接受新的知识,大量的动画、视频的知识材料才是现代的学生最易接受的和最感兴趣的,很多学生能够从这些交互性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得到主动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内在能力,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7]。

3.2网络教学的缺点与改进

对于轻化工设备专业课的网络教学而言,它是一个新生事物,仍然存在缺点。首先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学,教书是一个方面,而育人则是同样重要,网络教学如何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框架下,对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的培养等。很多事例证明,言传身教仍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课堂上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是对学生最负责任的方式,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育人作用,而网络教学没有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沟通的形式,德育如何实现?这是网络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因此,实现完全的网络教学并不可行,能够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互为补充才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4结论

网络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形式,从而使教学呈现多样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由于与网络社会相结合,能够吸收最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时效性,但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选择和加工能力。网络教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控力,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有较好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习不太适用。网络教学要通过与现实教学相结合,提高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恒.轻化工设备课程复合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1):89-91.

[2]吴军其,赵呈领,许雄.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0(6):12-13.

[3]张恒.轻化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交互式立体教学新模式的探索研究[J].湖北造纸,2010(1):44-46.

[4]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8.

[5]高峰.高校教师网络教学方式的采纳和使用———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106-113.

[6]张立国,刘晓琳.重构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的关键:办学模式、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的再调整———纽约州立大学网络教学模式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36-41.

篇8

一、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运用信息技术建设的智慧教室,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的投入,重视设备的先进程度,忽视课程内容的建设,重视教室的整体建设,忽视了教室应用的高效率。多数智慧教室将各种先进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幕布,音响系统等堆砌到教室中,但是对于教室如何高效运用,如何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则没能深入探讨并投入实践运用。因为利用率不高,教室的管理成为了高职学校的累赘,要维护设备,设备使用却很少,完全没有实现智慧教室的作用。各个智慧教室都处于孤立的状态,各行其是,不能集中管理,一起控制,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对于内容方面的运用未能达到将好的内容运用到各个课程中,各种实践运用当中的作用。当前发展迅速运用广泛的云服务技术未能运用到高职院校课堂当中。大部分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系统播放PPT,对于更多的使用方法,更多的设备接触较少。

二、基于云服务的高职院校智慧教室建设的发展前景

云服务技术在当前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广泛,为院校进行信息共享,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帮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云服务的不断广泛深入地运用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智慧课堂,应该让网络技术的运用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采取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将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实践互动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将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将日常接触不到的知识融入到学习当中,将各个学校同一学科学习的优势发挥出来并传播到各个学校[1]。

网络公开课,微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在线学习的技术,模式和网站,让高职院校的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模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高职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进行学习。但是有了良好的模式,建设智慧教室,还需要有高品质的海量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选择,有了内容,形式才有意义。传统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仅限于播放录好的课程,给予云服务的智慧教师可以生成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并放入云服务器中。教师在智慧课堂中进行授课,可以运用云服务抓取最需要的,学生最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智慧教师可以进行智能录制,分析教师在讲台上的动作进行跟拍,根据教师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进行镜头切换,将视频采集制作后上传到云服务设备中。

三、基于云服务的高职院校智慧教师建设方案

(一)智慧教室系统概述

智慧教室的建设需要从教室的使用便利角度,管理维护角度,学习运用角度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讨,整理出一系列的建设方案。智慧课堂的建设要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基于云服务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将曾经的孤岛教室建设成为多媒体教学网络,避免信息隔离。智慧教室建立起来之后,所有教室都是整个云服务系统的节点,将所有信息上传到云服务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数据交换。智慧教室可以从控制中心获取所有节点的教学资源,控制中心可以控制所有节点的设备和资源,并系统化地进行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分析,为继续研究提供丰富大量的数据[2]。

(二)基于云服务的高职院校智慧教室建设方案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院校智慧教室建设,需要关注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关注培养具备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在实践运用方面需要增加练习量,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项技能。智慧教室将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展示设备,音响设备等集成起来,设置与控制中心互联的方式,用户要通过控制中心对各个教师的设备进行控制,完成视频录制,信号切换等工作,要对环境设备包括可遥控的摄像机,屏幕等进行调整。网络控制中心将各个设备之间用通信电缆连接,将多种设备的控制通过平板电脑展示给操作者。操作者可以直观,便利地操作各个设备,进行课程录制,上传下载数据,选择适合的课程等等各种行动。

在多媒体教学场景和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高?院校师生能够便利运用各种设备,对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上传下载,教师设计和建立要关注到师生的体验,做到设计简洁,操作方便,环境舒适。教师可以在控制中心的屏幕上进行集中管理,查看资料的录制过程,使用过程,教室的运行过程,设备是否都在正常运转中。

(三)基于云服务的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的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对数据量庞大的各种教室进行管理,对课程数据进行摄录采集,存储,分类,应用工作。如同所有智慧教室的大脑,将用户提供的课程数据和在线上要获取的数据资源进行总体调配。例如,高职院校的教学监督部门可以通过控制中心对所有教师的教学数据进行监督检查。教务老师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视频进行评价和制作,将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进行。控制中心可以采用多画面同时监控,录播服务等方式帮助各个多媒体教室的共同运行。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对应用类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实践,可以通过智慧教师的控制中心选择自身需要的资源。

(四)在智慧教室中进行导播工作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要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内容指导,有的时候要运用板书,有的时候要直接动手操作来为学生做操作演示。智慧教室中的导播系统可以智能地进行导播控制,需要近景的时候调换到近景,需要远景的时候拉远镜头,需要进行操作细节展示时就推进到教师操作的双手上。

篇9

学情特点:首先,现阶段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导数概念及应用也包含在其中,中学大纲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导数概念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所以在学生眼里,导数概念在中学的课本里已出现,而在高职数学课堂上想让学生再接触该概念,往往容易让学生觉得没有必要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又高,这时进行导数概念的教学对教师及学生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该概念超乎了学生的直观想象力,抽象度高,极限概念和运算在学生的思维里只停留在一个单纯简单的运算阶段,而导数概念当中的极限思想远已超越了单纯简单的运算意义;但有利因素在于学生们已有大量的函数瞬时变化率、物理瞬时变化率的经验,且他们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阶段,刚进校对大学的学习充满期望,只要调动得当,自然会引导他们对导数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导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函数概念和极限运算的基础上,几乎所有教材都是以两个实例带出,两个引例的内容学生不陌生,它们可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导数概念的关健内容是求极限,而这个极限的条件是自变量的增量趋向于零时,内容是一个增量比的极限,这个极限即由平均变化率到点的变化率的过渡。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作者针对以上两个的特点,确定该概念教学设计的总方向是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分解瞬时变化率的内在含义,一步一步地引入,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更关注导数是一个极限,是一个瞬时变化率等意义的真正理解,难点是概念当中极限的意义和所起作用,即平均变化率到点变化率的过渡,这个过渡偏偏又是导数概念抽象之处。此时教师如能从不同于在中学时所述问题的角度又高于该角度来进行教学,学生才会更愿意去接受,也会做出比中学时更深入和广泛的应用。

2教学设计和过程

2.1内容设计①内容一:两个引例,以它们作为切入口引入新课,一个是求变速直线运动的某点瞬时速度,另一个是求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②内容二:导数的概念,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关健时,强调引例中解决问题关健的三个步骤作为引路线,即曲线的斜率中的:Δy、ΔyΔx、limΔx0ΔyΔx;变速运动中的ΔS、ΔSΔt、limΔt0ΔSΔt;分析和分解三个步骤的本质和每步进展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按步骤去思索,使概念的产生水到渠成。③内容三:举例求函数的导数,实践和体会概念。④内容四: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⑤内容五:给出函数不可导的例子和图象,了解不可导的意义。2.1.6⑥内容六:练习及小结,熟练和巩固导数概念。2.2教学方法设计结合导数概念的特点,重点在于分解概念成几个小环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如图1。2.3教学过程的实施2.3.1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出两个实例,引入新课两个实例:①求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②求变速直线运动的某点瞬时速度;在此前,学生已有切线概念是曲线与直线只有一个交点这种狭隘的方式,作者利用多媒观性,在图形上用动态的观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其中动画图形先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曲线的切线形成过程,是如何由割线通过切换而得,得到对切线概念更广泛的认识;再给动画图形展示如何由曲线的割线位置往切线位置的转动,从动态过程启发理解割线斜率往切线的斜率的转变,这样动画切换可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无限逼近思想,揭示极限的思想和作用,理解增量比的极限的本质,过渡到更深层的瞬时变化率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时通过对求平均速度的分析,由一小段路程的速度转化为一点的速度的形成过程,强调极限在当中所起的作用。在学生观察动画时教师同时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①由一小段的平均速度变换成一点瞬时速度如何实现?②由割线的斜率变换成一点切点斜率如何实现?③Δx0和Δt0的目的何在?④Δx0和Δt0的过程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2.3.2强调三个步骤及分解三个步骤的本质即求切线的斜率时:Δy、ΔyΔx、limΔx0ΔyΔx,弄清三个步骤中的每项含义并提出思考问题:①Δy是什么?ΔyΔx又是什么?②在求极限过程中,Δx和x谁是常量,谁是变量?③ΔyΔx、limΔx0ΔyΔx的区别与联系?2.3.3抽象形成概念其中提练出导数概念是:函数y=f(x),若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Δx,则函数y相应地的增量Δy,Δy=(fx0+Δx)-f(x0),比值ΔyΔx=(fx0+Δx)-(fx0)Δx若当Δx0时,ΔyΔx的极限存在,则这个极限值称为函数y=f(x)在x0处的导数。2.3.4概念的引申拓展在给出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引申拓展,导数是一个极限,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极限,这个极限的含义还可以有以下形式如:①limΔx0ΔyΔx;②limΔx0(fx+Δx)-(fx)Δx;③limxx0f(x)-f(x0)x-x0④limh0f(x+h)-f(x)h。作者在学生理解了上述几个形式后,还会给出以下形式,让学生思考下列各式子可表示什么:①limΔx0(fx-Δx)-(fx)Δx;②limh0f(x+2h)-f(x0)h;③limh0f(x+h)-f(x-h)2h等。2.3.5以例子加强概念内涵的理解①导数概念内涵挖掘一:求函数的导数即求出一个极限。例1:求函数y=x2的导数作为例子,按上述三个步骤求出该函数y=xn的导数。再以求函数的导数作为例,得出幂函数求导公式,即(xn)′=nxn-1。当中通过求导过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其中获取知识,巩固概念,发展思维,感悟数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②导数概念内涵挖掘二:函数的导数是一个不定型的极限。结论:导数是一个极限值且是一个不定型的“00”型,反过来极限值也可通过导数概念来解释。③导数概念内涵挖掘三:函数的导数是一个瞬时变化率,几何意义、物理意义箅经济意义。教师给出下列问题加强对瞬时变化率的理解:1)导数概念y′=limΔx0ΔyΔx,是变量y对x的瞬时变化率。2)如求函数y对自变量x的瞬时变化率时,则有切线斜率y′=limΔx0ΔyΔx;如求路程S对时间t的瞬时变化率时,则有速度v=s′=limΔt0ΔsΔt;求速度v对时间t的瞬时变化率时,则有加速度a=v′=limΔt0ΔvΔt;求市场需求量q对价格p的瞬时变化率时,则有需求弹性Ep=q′=limΔp0ΔqΔp。求电量Q对时间t的瞬时变化率时,则有电流i=Q′=limΔt0ΔQΔt等。④导数概念内涵挖掘四:函数的导数与连续的关系,不可导的理解。例3:求函数y=|x|在x=0处的导数,按上述三个步骤求。求极限时:因ΔyΔx=|x+0|-|x|Δx=|x|Δx=1x>0-1x<姨0limΔx0+ΔyΔx=limΔx0+1=1limΔx0-ΔyΔx=limΔx0-(-1)=-1由结论得此时极限不存在,即该点不可导。结论:即曲线的尖点处不可导,连续不一定可导。例4:给出圆的图象,通过作圆的切线,当圆的切线与x轴垂直时,此时切线的斜率k=tanπ2不存在而y′=k,由结论得此时导数也不存在,即该点不可导。结论:切线与x轴垂直时,该点也不可导。在对导数内涵发掘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可以讨论问题认识问题的机会,以这种教学形式介绍导数概念,不但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地思考和发现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导数概念丰富多彩,同时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有助于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3.6学生做练习及教师小结,巩固导数概念安排完成练习,用导数定义求下列函数的导数:①y=x3;②y=1x。巩固导数概念的三个步骤。高职数学教学中,在课堂上把数学概念枯燥难以接受的内容进行上述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内容更丰富立体,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达到了高职数学课堂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更好落实教学目标,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形态”,为学生创设思考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把瞬时变化率这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学到并在将来有机会进行运用。

3教学设计过程的反思

篇10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混合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1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许多的数字化设备涌入教育领域,现代数字化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混合学习模式下,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又要保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如何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设备,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手机客户端之间点对点、一对多的交流与互动,将其用于现代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学习方面的支持功能,对现代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混合学习模式概述

“混合学习”最早用于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进行的培训工作。混合学习用于教育领域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实现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所谓混合学习就是一种在线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尤其是近些年来,混合学习的实践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当前最为火热的交流与互动工具,能够实现信息的一对多的共享,为混合学习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操作便捷,有着交流互动的高时效性,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推送也可以有着丰富的形式。因此,实现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空间,有着多方面的教学应用优势。但从当前的教学实践层面来看,微信公众平台用于具体教学课堂的案例并不多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也只是进行学习内容、教学问题以及课程通知的简单,并没有真正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形成混合学习的固定模式。

2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设计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支持下,完整的混合学习模式应该包括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重要的环节。据此,笔者设计了前期分析、线上学习、线下交流提升三阶段的混合学习模式。其中,前期分析主要是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的具体分析;线上学习就是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作用,设计出与传统教学方式互补的活动和学习内容;线下交流就是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过程进行组织、评价和解答疑难的过程。

2.1 第一阶段:前期分析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混合学习模式是否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合理性。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确保学生的智能手机持有率,尊重学生对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意见。其次,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便及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微信公众平台消息推广的形式及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发给学生简单的实例练习,在课后学习中可以适当增难度,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2.2 第二阶段:线上学习

在经过了前期分析,学生愿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受学习资料和内容的推送和接收之后,教师就可以发挥积极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2.2.1 平台导入

在确保学生的手机具有微信功能,并关注了这一课程的微信公众号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水平进行有意识地分组,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教学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开放,而有的学生自制力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如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时时提醒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教师也可以随机抽取不同的学生对课程在线学习的情况进行回顾,确保学生的参与性。

2.2.2 课程学习内容推送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功能,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新知识学习内容等通过图文并茂形式进行推送。其次,还可以进行简单的练习和测试内容推送,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教师多不关注学生的课后练习与提升,教材中的自主练习也往往由于学时的限制,得不到教师的有力督促。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就可以参与学生的练习和测试,并及时予以辅导,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再次,为保证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精进行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所学内容的重难点、层次、容易遗漏的知识点、课后作业布置等作为学习内容,向学生进行推送,帮助学生有重点进行学习,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也有消息自动回复的功能,学生在不了解和不清楚学习任务时,就可以输入关键字,微信平台就会进行匹配并自动回复内容。而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搜寻的痕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更好的指导。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

2.2.3 教学资料共享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推广内容,在个人微信端也可以实现共享。学生在平台学习中对教师推送的教学内容,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分享到班级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之中。学习中的重难点、课后作业等可以通过共享可以得以更好地解决。再者,学生也可以在班级群中进行讨论与交流,实现问题的更好解决。不仅如此,教师在网络中若发现较好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分享功能,实现优秀学习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3 第三阶段:线下交流和提升

2.3.1 课堂交流与讨论

在学生进行了线上学习之后,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内容,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和分享,实现查漏补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有重点性的讲解和强调,实现答疑解惑、突破学习的重难点,以提升学生的认知。针对学生学习中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2.3.2 完善教学评价

在完成了一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实现有效的教学反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师与学生互评等。如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班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状况以及对课程学习的满意度等。

3 混合学习模式教学的启示

笔者对微信公众平台下的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初步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变高,推送的教学内容有较高的点击率。学生也乐于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学习氛围也有了明显的好转,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加强,师生关系关系的改善等方面。通过微信上众多形式的图形、表情、符号等,教师的语言也不再生硬,反而更加亲近和友好。在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体现,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然很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一段时间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施,笔者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3.1 要明确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有效进行辅助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不能全盘否定,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也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点。教师要在使用中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实现两者的同步以及优势互补,而不能过分依赖,形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目标同步。针对教材中的局限性,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以及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与交流,及时开展预习、复习、练习、测试等,真正将微信公众平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3.2 采取激励措施,适时评价教学

对于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表现,应该计入总的成绩考核中,以提升学生对新的学习形式的重视。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表现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关键词查询、对平台知识的回顾以及微信消息的提问等,这些都应该在最终的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实现教师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对平台学习的有效评估。

3.3 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有利的交互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限,师生的关系较为淡薄。在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中,教师要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利用微信媒体加强互动与交流,同时采取积极的教学态度。在网络背景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空间得以扩大化,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或直接与学生互动,或群聊互动、或分小组互动等。在为学生的平台学习提供更好指导的同时,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 结束语

微信公众平台有着强大的功能,将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混合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其只是教学的工具,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也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这一混合学习模式,使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梅丹, 兰国帅, 张一春,等. 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 中国远程教育, 2015(4): 36-42,62,80.

[2] 苏佩尧.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混合式学习活动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6): 177-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