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忽略重难点。有些教案上,往往找不到教学重难点这一内容。了解原因,会听到如下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写来干什么呀?写不写重难点,还不是一样上课?

问题二:模糊重难点。有些教师由于吃不准教学重难点,因此在制定教案时采取模糊化的方法,认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就是教学重难点,或把教学重难点合在一起表述,或干脆避开不写。

问题三:找错重难点。有些教师找错了重难点,如把一些细枝末节当作教学重难点,把学科教学的大目标当作教学重难点等。上述种种状况,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去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呢?这要从什么是教学重点,什么是教学难点讲起。

一、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教学的最重要之处。称得上最重要的,就是指一节课的教学中,某个(或几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数学技能形成、思维能力发展、活动经验积累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点,就可以叫做教学重点。

比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整个单元的基础――后续的棱长总和、表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都离不开这个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它就是“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再如,“乘法分配律”一课,学生在四年级学了这个运算定律之后,无论是在五、六年级还是初、高中的数学学习,无论是在将来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相关的计算情境会经常遇到,而这一定律则将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学习这一定律时所感悟到的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更能够在他们今后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结构”,自然就是该课的教学重点。(注: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是下一课时的重要目标)所以,更直接地讲,一个教学目标点是否应确定为教学重点,我们只要对照以下标准:它是不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是不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是不是将来要被学生经常运用,是不是在学生思维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上也可见,教学重点可从不同的层面来阐述,有些指向于双基(如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有些指向于思想方法(如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很常见。再举一例。“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就是教学的重点――双基层面;“转化思想的渗透”――思想方法层面,毫无疑问也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在制定教案时,不同层面的教学重点都应该予以呈现,并以此来指引教学的具体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的重点是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有意识地、科学地分置于整个教材体系中。因此,教学重点的形成,跟教材体系和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关,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一致的。

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是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大而言之,如数论的知识、代数的知识;小而言之,如抽屉原理的理解、三角形画高方法的掌握等。教学难点的形成与学生的认知紧密相关。我们知道,在学习中,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做同化(即以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如面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新问题,学生可调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老经验来应对,这就是同化,能同化的内容往往不难。但是,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新知识不能被原有认知结构同化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要调整乃至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需要,这就叫做顺应(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的情况)。

比如,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因为以前的经验是依据口诀直接想到商(如25÷3),“造一层楼”(竖式只有一步)就可完成竖式计算。因此,当遇到42÷3,需要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竖式要“造两层楼”(分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他们要么只写一步就难以写下去,要么没有过程就直接写出了答案――这就是他们原有认知结构的直观体现。此时,若要学习顺利进行下去,学生唯有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情况。

可见,需要通过顺应来学习的内容,跟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冲突比较大,学生往往需要费周折来应对,这样的内容就应当作为教学的难点,如上例中算法的掌握。

因此,要找教学难点,一般我们可以对某个知识(技能)加以分析,看学生是否有可能用已有经验来解决。如果是学生不可能(或很难)用已有经验来解决的,这个知识(技能)通常就是教学的难点。

篇2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信息量,减少不益于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信息量。目前,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条件又差,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室都不具备,学生常年看不到电视,看不到报纸,看不到有益的刊物。学生整天就是跟课本打交道,学生放假回家虽能看上电视,但缺乏正确的引导,看到的只是电视中的武侠打斗片或青年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这种情况下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只能是空谈,学校特别是政治教师要给学生订一些报刊,并引导、激励学生课后多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影视方面的不良影响单靠学校是管不好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奏效。

2、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政治课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闭卷考试时期,教条条、划条条、背条条就可以了,而如今实行开卷考试,“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反正是翻书考试”等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在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专职政治教师也就寥寥无几并用来把关教毕业班,非毕业班的政治课就由其他科的教师带上或兼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选拔到政治课岗位上,形成专职的政治课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给教师以在岗或离岗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对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政治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首先,初中政治开卷考试是在原考试体制及招生体制的方框内积极尝试,其配套制度尚属空白。其次,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以分的多少,率的高低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衡量、评估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滞后的人才观使开卷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如层层下达中考指标,即各学校600分以上要完成多少个,上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要完成多少个,各校又把这些指标分解到各班。因此,备考阶段,全体应考师生,无不抽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班加点,冲刺题海,或潜心猜题,或模拟演习。再次,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看法:“政治?副科,开卷考,轻松,人人都会教。”最后,在评阅中考试卷的过程中,由于判断说明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题大部分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灵活多样,因阅卷教师的水平不同、把握的尺度不同、繁重的阅卷任务下情绪的不同,打分的随意性就比较大。这样,对学生、对任课教师、对学校来说都会带来不公平。因此,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 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三、新课程的缺陷

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 首先,活动课随年级的升高而显现倒退趋势。从数量看,初一有12节活动课,初二、初三只各有4节活动课。从方式看,初一每节活动课由3-5种不同形式构成,而初二、初三只有一种。初一共有42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而初二、初三只有5-12种。从实施看,初一至初三的活动课都列入教学计划必须完成,且教材给出详细具体的指导意见,应该说,能够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受“应试”(中考600分以上和上重点高中分数线的指标)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影响,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可操作性较差,活动课得不到真正落实。其次,活动内容较难。初中教材追求活动形式的齐全,有些却超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如15周岁左右的初二学生是未成公民,还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材却安排了“模拟选举人民代表”的活动,这显然不切合实际;再如搞社会调查,要求初三学生对本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事实展开全面调查,这项内容,一方面受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学校都是实行全封闭管理,学生很少时间能走出学校大门,时间无法得到保证,这项活动就很难落到实处。再次,缺乏活动课的评价体系。活动课作为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学计划,如何检验其教学质量?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适当的评价方式,活动课就易流于形式,变成点缀政治课的“珍珠”。

篇3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在准备本节课教学材料时候,尽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的作品进行临摹,如:风车动画、荷叶特效按钮、“红灯停,绿灯行”的短片等优秀二维动漫作品,以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自主发现式学习习惯。

1.了解该软件中不同版本元件的使用方法。

2.注意区分元件对象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

4.完全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并让他们在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岗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按钮元件的创建与使用

2.按钮元件在具体动画中使用(重点)

3.一个动画作品的创作思路(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

2.任务驱动:

3.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传统讲解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传统的教学能够克服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能够使课堂知识标准化、结构化。

4.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能够使本节课的知识充分掌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尢其是本节课的教学,学以致用,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将把以上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四、学法指导

1.观看演示

2.模仿尝试

3.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支配

4.小组讨论(问题探究):激发思维,培养学习者的自由意识

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更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1.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2.成果展示

3.个别指导

五、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的教学环境和教具分别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FLASH CS3教学软件、课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动画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趣,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经典作品演示,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2.分组承接任务,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3.制作动画作品,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4.强化知识练习,形成技能。

5.课堂内外实践,拓展延伸。

【复习导入】

1.经典作品演示,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创设情景:激情导趣,为教学展开服务,让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到本科题,并以此产生思考,达到要学的目的。

演示“水纹波动”,“水滴滴落”,并让同学们回答这些动画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复习了前面几节所讲的图形元件、影片剪辑元件这两种元件知识,接着演示本节课的动画“风车动画”、“荷叶特效按钮”、“红灯停,绿灯行”的短片,并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任务是这几个动画的制作,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讲解,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

明确任务:在情景中产生问题,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筛选,明确自己江要解决的、研究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按钮元件的建立、

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难点是荷叶特效按钮的制作和“红灯停,绿灯行”的短片的设计创作思路。

【新课讲解】

元件的使用在FLASH中是十分重要的,产生运动动画的前提是对象个体必须是元件。

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节知识分为四个模块

(1)按钮元件的创建的知识(重点)

(2)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应用――风车动画的制作,(易)

(3)具体知识点的复杂应用――荷叶特效按钮的制作(难)

(4)“红灯停,绿灯行”的短片――拓展、提高

2.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首先,演示按钮元件的建立过程,这是重点知识,同学们一看就能掌握。(模块一)

接着,演示第一个例子――风车动画的制作,请同学们尝试练习,按钮知识点的运用,经过这个操作,同学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了按钮元件的制作要领,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部分。

3.制作动画作品,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自由支配和讨论,原来按钮元件用起来这么简单。(模块二)

下面进入本节课的关键环节,难点的突破,荷叶特效按钮的制作的过程,我在网上下载了本例题的网上视频,和同学们认真观看操作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对关键点我就停下来再详细讲解,这个例题之所以难,还在于它包含的知识点多,如果前面的图形元件、影片剪辑元件,这是一个综合例题,四个图形元件、两个影片剪辑元件,这些作起来并不难,关键是和按钮元件结合起来,同学们就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点,

4.强化知识练习,形成技能

我首先让各组的小组长加强指导,经过个别指导,他们首先掌握了,三种元件的综合运用,然后,分组讨论,由小组长带领大家制作这个动画,大家互助合作,相互交流,我也循回指导,经过二十分钟的上机实践,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本题的制作,还有个别的同学思路还不清晰,接着,我开始让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通过评比,大家对本题又有了共同的提高,我让大家来前面作为小老师讲解,其他同学观看,指出不足,这样,经过以上过程,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上能够解决,为了加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学习。

5.课堂内外实践,拓展延伸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难点;策略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新课改的力度较大,因此在导入新课之后给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展现教学内容、提取教学重难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抛弃原先的那种收效甚微、漫无目的的教学状况。因此如何在新课改的挑战中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具体的情况的探索如下:

一、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重难点

依据教材来确定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教学的内容来确定教学重难点,以语文阅读为例:注重内容就是指要注重τ镂脑亩恋睦斫夂土煳颍也就是说要读懂所学课文的内容并且理解其中心思想。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理解内容,这也是课改新大纲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强调以理解阅读内容为核心。因为只有做到正确的领悟了阅读内容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甚至提升自己的语文功底。只有像学习语文阅读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教学才能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课程标准来说就是要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目标设置吃透新课标,据此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语文教学系列的知识框架和和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且把新的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一起整合起来,才能更加科学明确地提取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结合教学实践确定重难点

总结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感觉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说,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感性认识、缺乏开展抽象思维活动的动力,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软件模块时,缺乏基础的操作知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基本操作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且由于新知识认知的不清晰形成了学习的障碍,并且传统的旧知识在其中也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所以在新课改的标准设置下 要求教师要进行实际分析,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根据学情来确定重难点。因此要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

三、确定重难点要体现时效性

新的课改标准中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不便的,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课程的进展来灵活的确定我们语文教育的重难点。我们要知道教材是死的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是灵活多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完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要把教材的固定性和学生的能动性做到有效的整合,因为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对像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进行教学学情分析以及挖掘教学重难点时就要求教师要有学生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这是时效性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挑战。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以及提取重难点的时候,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疑难点 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其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需要对课堂中的数学疑难问题进行突破,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常在数学课堂中,教材上的疑难点是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巧当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对实践教学的应用,化解疑难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比较法突破疑难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防止对知识的混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辨别的能力,在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中,对疑难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并且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三角形一节中,可以从三角形的概念进行入手,通过运用对比法,给学生讲述,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这样就强调了三角形在形似时是将对应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这样在运用对比法中,防止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进行混淆,并且在学习中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对课堂中疑难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办法,从中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分辨能力。

另外在学习三角形一章中,教师可以在运用对比法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出发,在实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使得三角形中的疑难点能够有效的被化解。

二、情境教学,弱化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冲突,做到弱化难点。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中,培养学生测量物高的方案设计,在教学中是难点,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方案,利用相似三角形,以及测树影、平面镜的反射现象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测物高。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具体的解决。利用旧知识以及新知识的连接,能够在教学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新鲜的数学苏在中去发现问题,并且对数学知识中的疑难问题实施具体的方案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学要善于将疑难点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中,将问题从具体的课堂出发,以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的知识中去解决新的疑难点,这样能够将难点弱化,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分层教学,消化难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将难点分成若干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来逐步的化解疑难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新知识在解决中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将问题进行展开,对知识分层研究,在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以及重点中启发学生深刻的理解,使得课堂中的难点一步一步被消化。在教学中根据基础性的解决进行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解题思路中,逐渐的寻求解题的最终答案。在疑难点的解决中,需要做一定的铺垫工作,间接的寻找解题的思路,对旧知识的研究来具体解决新知识。将疑难点进行简化,在分层中消化难点。

四、类比推理,转化难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类比推理是一种解决相似或者是相同属性的研究中,能够通过推理得出一种对象可能具有令一种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解决疑难问题它也是一种类推法,在数学解题中,对相似系统的学习可以通过类比的思维类进行数学形式的类比推理,通常逻辑类比和直觉类比是初中数学类比中基本的形式,在学习中将相似的知识进行归纳推论,最终需找合理的解题思路,将疑难点进行转化,用相似的数学解题方式一步一步推理,将难点转化为比较容易的解题思路。

五、一题多解,转移难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将疑难问题进行转移,在对难点进行突破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知识的强化,这样有助于在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中去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这种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采用更加广阔的解题思路,将一个问题,采用多种形式以及多种方法进行解决,在问题中的难点通过多元化的解题思路中,寻找更加合理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六、总结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解决数学教学中的疑难点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淡化学生在解题中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对疑难问题进行简化,在全面分析疑难问题中,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在教学中实施分散难点、降低难点,逐步引导学生,这样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中全面的掌握解题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的难点利用合理吗的方式进行解决。解决好学生在学习中的绊脚石,在教学中应该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做好课程安排,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克服在疑难问题中的障碍,提高对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以及数学课堂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小方,赵东晨,刘庆来.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26).

[2]毕鹏超,王伶俐,孙丹.基于学校的数学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策略研究[J].初中基础教育,2011(19).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5-02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发出的困惑。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与分析,笔者发现: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是重点难点没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要真正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坐标系,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内核。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重点、难点的突破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就已经给我们确定重难点的大体方向。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各方面的修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并用于生活实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我们的阅读教学也要遵循这个重难点。当然,我们教师所教学的班级不可能都是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确定教学目标,还更重要的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重难点。如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不同,成绩优秀的班级和成绩很差的班级的教学重难点也有差别。

2.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与延展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3.掌握阅读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就得在教学中注意方法的选择,只有准确地选好突破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1 以题眼为突破点。题眼多是中心词或重点词,透过题眼,可窥见全文内容。如《闪光的金子》,"金子"是题眼,抓拄"课文中金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金子"的问题,就能一通百通。

3.2 以文章开头的关键词为突破点。有些文章开门见山,开头就有提携全文的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头"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只要抓住了"有什么物产,有什么风景"就迎刃而解。

3.3 以文章结尾时的关键句为突破点。文章点睛之笔不在开头,而往往在结尾,抓拄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就能通解全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尾是"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只要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文中具体写了哪些"鲁迅怎样为别人着想而不为自己着想"的内容,文章就能一脉贯通。

3.4 以文章的中心句、关键词、重点段为突破点。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先让学生读懂课文,思考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和段的中心句。找的方法有:中心句写在开头的,揭示本段中心内容;写在中间的,一般可以把这段话分为两个层次;写在末尾的,概括中心意思。如《十年前的回忆》中有:"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只要阅读时让学生弄明白"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志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全文也就融会贯通了。

3.5 以课本中的插图作为突破点。课文插图表现的是文中最精彩的内容,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先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别具一格,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如《月光曲》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一副插图美好感人,谁能说出其内容?谁能想象出贝多芬弹奏第一曲时的画面?通过插图的"再弹"引导出第一次弹奏的想象,就抓住了重点。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 确立难点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7-02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多数教师把着力点放在了“突出”和“突破”二字上,也正因为如此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问题上。而极少有教师去研究到底什么是重难点,如何科学地确立重难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确立重难点的方式是,抄袭教师教学用书上所列的重难点。毋庸置疑,教参上所列的重难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教参是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其他教师提供的教学经验进行编写的,但所谓的“教参”其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参考、辅的,而不是绝对性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的重点具有固定性,是指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一些重大事件、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等。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则具有灵活性,那么本文拟就如何确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高中生也适用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确定为教学难点。例如,人教版的课本将古巴导弹危机放在了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节的第三个子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中,不包括标点总共用了105个字去描述这一事件,在第三个子目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一。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这一本来很有意思的事件,预计会使很多学生都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在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但此节较少描述古巴导弹危机,从这一点看似乎古巴导弹危机既非重点也非难点,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此确立为教学难点,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中扣人心弦的过程进行描述,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时美苏之间的紧张博弈,这个曲折的过程相信会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很多学生都反映他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把历史课讲授成了一个个知识点而非一个事件,使得历史课缺乏了作为一个事件应有的生动性,而学生喜欢的往往是有情节、有人物、有故事的历史事件,没有血肉的事件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们只有从培养学生对单个历史事件的兴趣入手,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喜欢历史,同样喜欢历史课。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这门课的热情,才有去探索问题的欲望,在遇到难点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长远学习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兴趣确立难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应将每一时期新出现的事物、事件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也应作为教学难点

一个事物、事件在一个时期没有出现,在另一个时期却出现,那么其出现必然有其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其特殊性。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关于纸币的出现是这样叙述的: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如果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将这句话复述一次,那么学生的心中一定会出现一个疑问唐朝时期商业也很发达,为什么在唐朝没有出现纸币呢?这一疑问的产生,也就意味着难点的形成,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交子”出现在宋朝且首先出现在四川地区的特殊性,对当时纸币出现的背景进行适当补充,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纸币的出现与两宋商业繁荣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新事物、新事件的出现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新特征,我们深刻分析这个特殊事物,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一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因此,我认为将每一时期的特殊事物、事件作为教学难点很有必要。

三 将教材中一些描述较抽象的地方作为教学难点进行突破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许多需要详细描述的地方,只用寥寥几个字就概括了,结果造成学生感觉艰涩难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换句话说抽象的理论如果不对其进行形象化加工,那么就会使学生机械化地只知道理论或结论本身,却不知道理论或结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同样如,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关于两宋时期商业情况的描述: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我认为两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转折点,在整个商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商业繁荣只掌握课本上这几个字的结论显然是不行的,那么当时是怎样的繁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补充,将这个结论的内涵揭示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状况,进而了解为什么说两宋的商业是古代商业发展转折点中的“转折”二字的意义。抽象的结论或理论对于没有大量历史积淀的中学生而言,如果教师不加补充解释,直接交给学生,学生掌握的可能就仅仅是个枯燥的结论了,面对一个不知其内涵的枯燥结论,我们怎么能要求学生学会去运用它呢?因此,我认为将教材中一些描述较抽象的地方作为教学难点去突破十分有必要。

四 应根据新课改以来的教材整体编排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难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写采取模块式的编写方法,教师教学也相应地采取模块化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纵向把握一个制度等的沿革过程,但是却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横向之间的联系。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必修一、二、三3册书学完之后学生的头脑中政治就是政治,经济就是经济,文化就是文化,而不能将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并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课改以来新的教材编排方法还直接为教师设置了一个教学难点那就是时间跨度大,造成学生空间转换上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将一个制度、事件的沿革过程讲清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头绪。

现在很多研究者将教学难点整体概括为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例如,赵克礼、徐赐成主编的《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中,将教学难点概括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这个概括从表面上看是对知识点而言的,但我觉得这里也应包括历史技能。历史讲究的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引用一些史料去辅助教学,如果学生不具备分析史料的能力,就无法理解史料的意思,那么史料的引用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学难点去突破。当然,这里所说的历史技能不仅是指分析史料的能力,还包括读懂历史地图、多种途径获得历史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获得学习历史的能力就相当于获得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工具,对教师而言传授技能的过程正是教师“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将传授历史技能作为教学难点是个长期性的工作,值得去坚持与探索。确立难点还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地区差异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比作人得的一种病,正确确立难点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确定是什么病的过程,而突破难点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下药治病的过程。如果连得的是什么病都确定不了,那即使有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同样我们如果无法科学确定难点,那即使费很大的劲去突破难点也是在做无用功。因此,我认为难点的确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徐赐成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6~167

篇8

    一、 形象教学法

    1. 运用图片辅助词汇记忆

    在遇到新单词时,有许多是学生已经知道并且在脑海中出现过这些实物,但是还有很多实物可能学生都没见过,所以将抽象的英语单词用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表现能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记住单词。例如:在讲解与水果相关的词汇时,苹果、香蕉、葡萄等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且能够想象到的单词,但是杨梅等不是大家都很了解的水果,学生就可能会一头雾水,影响到水果单词的记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来展现给学生,说明单词所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水果,这样就能直接地体现出语言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个诸如辨认水果的小游戏,这样还能使得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使学生充满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名词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同时动词在英语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动词的记忆要注重让学生准确了解到动词的意义以及是否及物。这样就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解turn off和turn on时,教师可以拿一台收音机,在关闭它时告诉学生此时是turn off, 在打开收音机时是turn on, 在收音机打开与关闭的同时会有声音的变化,学生就可以使用联想的记忆方法了。在讲解关于人的面部表情的词汇时,诸如哭cry, 喊shout等可以通过进行模仿来表达。另外在区分一些同义词时,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笑有smile和laugh, 为了区分这两个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 smile表示微笑, laugh是指大笑含有讥讽的意味,这样学生在动作的演示当中就能够知道这些词汇的意义,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规律教学法

    牛津英语的词汇安排和生活紧密相连,多个单词之间有很多的联系,因此在记忆词汇时,教师将所学词汇通过总结归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更加牢固地记忆词汇。

    1. 利用读音规律进行记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一些常见的发音规律,例如:当e作为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时一般不发音,当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会发字母本身的音等,还有一些有规律的字母组合,如ir在bird, girl, skirt和first中的发音相同, ?tion等在dictionary, action等词汇中发音相同,教会学生在遇到怎样的音就要想起哪些字母组合,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行单词的记忆了。

    2. 利用联想规律进行记忆

    英语和汉语类似,都有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所以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记忆一个单词时联想到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一种较好的记忆方法。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的第三课学习中,有allow一词,这时就可以提及到promise等意义相近的词语,在学习fool时,将反义词clever, smart等词汇教给学生。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想到joy时就能联想到happiness, 与此同时联想到unhappy = sad等相关的词汇内容。事实证明,用对比、正反或者词性方面的变化来进行记忆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便于长久记忆。

    3. 利用构词法来进行记忆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之间都是通过构词法来得到,掌握一个词根,再加上一定的构词法就能记忆许多的词汇了。笔者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变化以及部分常见的前后缀来进行总结。

    (1) 词性的变化。当动词后加上?er或者?or时会变成名词,例如: work(工作)worker(工人), sing(唱歌)singer(歌手), act(表演)actor(演员)等。一般说来在动词之后加上后缀?er或者?or后就成为了执行这些动作的人了。同样,如果在名词之后加上后缀?ful, ?y, ?ing或者?ed就会变成形容词,例如: use-useful, interest-interested-interesting和rain-rainy等词汇。当在形容词之后加上后缀?ness时,这些词就可能是名词了,例如: busy-business等。掌握常见的词性变化规律对于正确掌握单词词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利用前缀进行单词的记忆。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前缀有un?, ir?, in?, dis?和re?, 这些前缀一般是改变词语的词义,也就是构成反义词,例如: happy-unhappy, regular-irregular, correct-incorrect等词汇都是构成了反义词,在对这些词汇进行记忆时,运用联想的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时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假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做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做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就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使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篇10

生字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乏味无趣,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识字记得快、忘得也快。在中国汉字中,又有许多音形相近的字,学生极易混淆。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生字“注”与“住”时,先让学生找出这两个字右边都有一个“主”字,这时再利用多媒体把水的图画“拉”到主的左边,学生明白那这个字有水就是――“注”;再把一个人的图片“拉”到主的左边,有人就是“住”字。这样学生一下就记住并区分出了这两个字,也明白了字义,难点也就解决了。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接触的事物少,对一些课文的理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直观地把课文的场景展示给他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乌鸦和狐狸》这一课时,先把乌鸦和狐狸的对话制成录音在课堂上播放,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同时播放画面让学生看;接着关掉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续编故事,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感知内容,培养了他们阅读、想象的能力,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效率较高。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难度,只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不够的。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学习,由此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一些故事的历史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美丽的景象,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很容易地完成了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