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再生资源行业盈利模式

篇1

他叫常涛,中关村天使投资百人会执行会长之一,自诩IT资深人士。但他的正职却是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下称“盈创回收”)总经理。

三年多前,作为天使投资人,常涛“接手”来到盈创回收。此后,他和他的团队便开始与“垃圾”打交道。令他们惊讶的是,看似低端的垃圾行业却利润丰厚。如排名欧洲第三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其产值已经超过百亿欧元。

常涛由此判断,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垃圾回收也一定大有市场,何况目前中国尚缺少大规模的资源回收公司。

接下来,常涛的野心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来整合垃圾回收行业的渠道,进而颠覆这个行业的生存法则。

从IT到“垃圾回收”

常涛最早涉足的行业是IT。他曾在央企中国普天工作过,其主营业务为通信制造业、行业电子信息应用、广电通信与信息化。

从2003年开始,常涛开始创业,创办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三年前,常涛与中欧商学院的几位校友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天使投资百人会,他本人为组织的执行会长之一。而即便成为了天使投资人,常涛也并没有脱离IT行业,他投资所关注的行业正是TMT和互联网。

事实上,盈创回收就是常涛的投资对象。2014年1月初,常涛找了另外2-3个天使投资人大概筹了1000万元来投资盈创回收。基于对这个行业的极大兴趣,2012年常涛又以总经理的身份正式加入了盈创回收。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行业,加盟之后常涛花了很多时间去出国考察学习。他和他的团队参观了美国和欧洲的垃圾回收展,走访了许多美国、欧洲及日本的可再生资源公司和设备提 供商。

在欧洲的时候,常涛考察了欧洲第三大可再生资源回收公司VGG,其业务横跨德国、荷兰和比利时。2013年公司产值高达100亿欧元。目前,VGG服务200万个家庭,8万家企业。公司拥有2000辆车,从业人员近8000名。

在考察中,常涛发现作为百年老店的VGG也是以垃圾回收业务起家,之后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而一步步的延伸了产业链。至今,VGG已由一家垃圾回收的公司延展成了一家可再生产品的提供商。

例如,它是荷兰最大的再生纸和再生玻璃的供应商。同时,除了供应这些原材料外,VGG还能自己加工再生原材料以制成产品。例如它用再生玻璃制成了红酒瓶,并成为了荷兰最大的红酒瓶供应商。

整合资源与渠道

于是,VGG成为了盈创回收的“偶像”。常涛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将盈创回收打造成中国的VGG,成为一个大型的可再生资源公司。

不过在对中国调研后,常涛发现与欧美发达国家成系统的回收方式不同,中国在垃圾回收领域依旧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传统的个体回收者完全占据着这个市场。

“在中国回收垃圾虽然不像欧美国家那么有规范,但也有自己的优点,就是个体者会加班加点,不惜人力。”常涛说,“而且个体回收者将垃圾买走之后,会根据经济价值的不同,将这些垃圾进行大致上的分类。所以北京的垃圾回收市场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张网,大概20万的从业人员,层级分明。”

因此谈到公司发展的第一步,常涛表示:“首先我们要入市,只有入市了,才能破市。”

对于如何入市,常涛采取的是O2O的方式。事实上,最近三年,常涛和他的团队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是在线下布局。

常涛首先希望创立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而这个品牌的载体就是遍布在北京地铁内和各大中小学内的“智能固废回收机”。

2014年,盈创回收已经在北京的地铁站及学校布局了800台智能回收机。据常涛透露,公司还计划在2015年底前在北京安置5000台智能回收机。“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但我们希望通过回收机的广泛存在,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盈创回收这家公司。”常涛说。

同时,通过智能回收机,盈创回收还希望整合一部分社会资源。常涛希望能够借此聚集一批个体垃圾回收者,由他们来分别管理一定数量的回收机,负责回收机内垃圾的收集工作。

此外,为了摸清北京的垃圾回收市场状况,常涛和他的同事还经常出入位于京郊的垃圾处理厂。他们发现,在北京周边,其实有着几十个大的垃圾处理厂,北京大部分的垃圾处理都会汇集到这些工厂中。

因此,建立与这些厂的合作关系就尤为重要。盈创回收的目的是,希望这些厂子能够把资源卖给盈创回收。

盈创回收的母公司,盈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目前亚洲单线产能最大的再生瓶级聚酯切片生产企业,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可以生产食品级再生聚酯切片的企业。也就是说,盈创回收有能力在自己的工厂内将回收的垃圾制成可再生产品。“那些厂商将废品卖给别的厂也是卖,卖给我们也是卖,而我们又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去把这些垃圾再利用生产,因此只要价格合理,我们是很有优势整合这些资源的。”常涛说。

而除了线下之外,盈创回收从2015年也开始着手线上。“线上主要是要去搜集资源,这是我擅长的。”常涛说。

为此,常涛做了一整套的软件平台来监控。在盈创回收的工作人员构成中,程序设计人员占了很大的比例。

在2015年3月底,盈创回收即将上线一个互联网产品,并同时在微信和APP上投放。“这个产品的投放,主要是解决用户端的问题,未来你通过这个产品,在家里就可以有我们的人来上门收废品。”常涛说。

投入和盈利模式

但上门收废品的难题在于,盈创回收可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这可能会让盈创回收的资金承压。

对此,常涛解释称,盈创回收提出上门收废品的模式,并不是要雇佣更多的员工,而是将此前整合过来的个体垃圾回收者,再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让他们根据用户的需求去回收垃圾,不仅不需要公司支付给他们薪水,反而他们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为自己增加更多的回收业务,更好的增加自己的收入。

自从将互联网思维介入到垃圾回收领域后,环保人士便对盈创回收的盈利模式十分关注。常涛解释说,初期,盈创回收有一定数量的广告 收入。

这些广告被安排在了智能回收机上,在其上面可以发现怡宝矿泉水的广告。除了怡宝外,盈创回收还与华润万家等品牌成为了合作伙伴。初期的广告收入,保证了盈创回收一定的现金流。这也为该公司布局更多的智能回收机提供了资金支持。

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质疑称,由于回收机的制造成本比较高,这些广告收入恐怕仍难以完全支持其计划布局5000台智能回收机的构想。

但事实上,盈创回收所购的回收机并不是全资购买。由于精通投资,常涛在购买设备的时候,采取的更多是分期付款的方式。

“我们有部分垃圾回收的收入、还有广告收入以及政府的补贴,这些收入足够公司以分期的形式购入机器设备了。同时随着3月底我们互联网产品的上线,又可以增加聚集更多的用户数量,而用户数量的增加,又可以吸来更多的广告机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收入。”常涛说。

从2008年公司成立到2014年,6年的时间内盈创回收一直在做购买设备、整合资源、战略布局等等准备性工作,因此并未实现盈利。而今年,投入了一系列营销大动作的盈创回收预计要盈利了,常涛表示:“我们预计从2015年便能开始实现盈利。现在正在做预算,到年底应该会有几千万元的盈利。”

目前,盈创回收正在进行A轮融资。据了解,其A轮融资有可能将在春节后完成,融资额将在2000万美元左右。

此外,常涛和他的团队还在着手成立一个产品事业部。“这个事业部的作用就是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成功地用一些废品做成了产品。”常涛说。

为此,常涛计划在2015年新创立一个可再生品品牌。这个品牌定位为用回收过来的资源进行再次设计、生产。

常涛的这个做法其实是学习日本,而统筹这件事的则是盈创回收常务副总经理刘学颂。在回国之前,刘学颂在日本居住多年,所从事的正是相关行业。

在日本,有不少将回收过来的可再生资源重新设计成产品再出售的公司,这些公司中不乏大型企业。例如日本的LOFT便是一家知名的小商品创意百货公司,该公司就是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篇2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吉浦钧意识到前店后厂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前店后厂”的模式,即每家店后面都有一个小型洗衣厂,占地面积50~100平方米,需要的人工多、占地大、成本太高,而且店面过多各自为政,管理上难免出现漏洞,不能确保服务品质。

于是,吉浦钧借助麦当劳的经营模式,现在在郑州高新区买下地,建立洗衣工厂,实现了洗衣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

“这种集约化洗衣工厂模式,就是在城市郊区建一座大型的洗衣工厂,市区只需要租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作为收衣点即可,整个城市的收衣点收集衣服后统一运送到洗衣基地洗涤。”郑州市康洁洗涤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红江说。

一家现代企业,除了技术的革新之外,有恰当的商业模式做配套就显得愈发重要。而今,康洁又在现代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大潮中又找到了捷径,就是通过社区020商业模式迅速定位,找到了进一步释放洗衣行业的市场。

目前,业内有种普遍观点认为,未来在电商的冲击下,会存活的购物中心有两种,一种是大型体验式商业地产O2O综合体,另一种就是社区商业O2O。

康洁洗衣正在试水社区商业020模式。就在2013年一年的时间里,吉浦钧收购了其所有的加盟商门店,进而改造成收衣点,引导顾客线上支付,到就进的收衣点享受服务,而后将收衣点收来的衣服统一配送至洗衣工厂洗涤,在洗衣工厂完成所有的工序后,再陆续送回到消费者手中。这就是一个简单的020模式流程。现在,在郑州的路面上,随处可见很多打有康洁洗衣字样的衣物配送车辆穿梭于城市之间。

同时,康洁洗衣正在找出洗衣行业与社区商业的结合点,也就是社区020模式,建立社区商业O2O中心。

简言说,社区商业O2O中心是各种业态的社区商业O2O服务网点相对集中的商业地域,是各类社区商业O2O网点的集合体,社区商业O2O中心设在居住区内人流集中地区,单位服务人口为3万至4万人,商业服务网点数在20个以上,包括超市、菜市场、便利店、餐饮店、药店等,具备购物、餐饮、修理、理发、洗衣、家政、再生资源回收等功能。

康洁洗衣就是利用该模式这一功能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大大节省了用工及附加成本。武红江表示,未来康洁洗衣就是将现在的收衣点向社区集中,高度形成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半径缩小化、服务职能定位化服务价值提升化。

事实上,像康洁洗衣这样的干洗店只是社区商业O2O模式经营的一个业态。中小型超市、药店、餐饮店、书报亭干洗店、彩票服务点、花店、家居装饰及少量服装店等也是该模式的表现业态。

康洁的优势是,具有规模化的洗衣工厂,通过规模化效应和技术的革新不断提升市场的消费品质,从而形成了企业内生与市场的良性循环,产生稳定的企业发展连锁效应。

专 家 点 评

篇3

关键字:循环经济;外商投资;政策引导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提高资源生产率,已经日益凸显其重要意义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资不断流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一、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影响我国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循环经济强调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二次循环,产品二次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依托“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经济运行模式,通过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换,还需大量资金的投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成本负担问题

循环经济对技术流程和硬件设施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由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专用性强,投资一旦投入就不易回收,形成所谓的“沉没成本”,进而使绝大多数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对此望而却步。而且,我国的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如果不能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就很难收回。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问题

解决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瓶颈,应采用淘汰陈旧技术,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的循环技术、设备,这将贯穿于整个循环经济体系的始终,也对资金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性能、生产效率、生态效率,这将是一个长远的投资方向。

(三)企业规模小,缺乏规模经济的支撑问题

缺乏规模经济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比较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规模效益差。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就不具有利用的经济可行性。规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社会性的工程,从根本上对人力、物力、财力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特点

(一)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我国利用外资的显著特点是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特别是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在外商投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目标、方式、渠道、区位等发生了重大转变,进而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 投资目标由单纯的加工贸易型转向“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型。外商不仅把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出口基地,更是作为其重要的销售市场。

2. 外商在华投资的区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从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转向以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为核心的中北部沿海地区。

3. 投资从单个项目向相关产业链延伸。随着加入WTO后中国产业的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开始围绕着先期的投资项目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增强在中国内地的配套能力。

4. 并购投资将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主渠道。并购投资由于具有周期短、收效快的特点,在国际上被跨国公司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并购投资作为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比例一般要占到80%以上。而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二)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显示,自1985年至今,外商投资合同金额及实际利用金额大约翻了四番(见表1)。而如何利用好这些外资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发展,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分布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公报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到15347895万美元,其中主要投资领域为:制造业,占到71.5%,房地产业,占到8.7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4.3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2.58%。(见表2)

由此可知,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等产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占据了约89%的合同金额。可见,虽然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总额很高,但是投向循环经济领域的资金还是很有限的,所以,引导外资合理投向循环经济产业,大力推进和扶持循环经济在生产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水平,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使循环经济在实践上更具可操作性。

三、引导外资投向循环经济领域的建议

要吸引外资投向循环经济领域,要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配套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根据目前的市场条件,要使循环经济有利可图,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性政策、参与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奖励性政策等政策对外资加以引导。

(一)市场性政策

1. 价格政策

引导外资投向循环经济领域,可以在产品价格中加入环境价值要素,对资源环境重新定价,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或影响资源循环利用的产品或生产资料的不合理补贴。通过价格体系的调整,直接改变价格或成本水平,使得按照循环经济规则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能够比按照传统方式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具有更多的价格优势,获得更高的利益,从而从根本上吸引外商将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例如,在建材市场上,对采用原生材料,如木材、粘土生产建材的厂家应增加生产环节的资源税,而对采用再生资源或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等为原料生产建材的厂家应免征资源税甚至给予增值税的优惠或减免。这种价格政策将对市场上相关产品的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也将直接影响社会资金的投向。

2. 信息政策

外商在我国循环经济领域投资的进入壁垒之一就是信息缺乏问题。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使得外商能获取企业之间的相关物质流、能量流的基本信息,进而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企业共生机制。

(二)参与性政策

1. 收费政策

收费政策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经济手段,它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为循环经济融资的作用。美国的一些州和几个欧洲国家对饮料瓶采用了垃圾处理预交费制,所交纳预交金一部分用于废弃物回收处理,另一部分用于回收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外商投资可以因此减少一定的成本支出,获取更多的再生资源,并提升社会综合效应。

2. 政府优先购买性支出政策

政府作为循环产业最大的客户,其采购行为会对相关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中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从而影响消费市场,对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发挥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

(三)管制性政策

1. 税收政策

为吸引外商,可以考虑进一步实施鼓励性税收政策,对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减轻税负,并给予合理的优惠和补贴比率。例如:对再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等。可以实行税负的政府转移支付,将所征赋税用于循环经济投资,也将对外商投资循环产业产生激励作用。税收优惠政策已被许多国家所利用,如美国为控制N-氧化碳排放量,对采用环保先进工艺建成的设施五年内不征税。

2. 信贷政策

通过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贷款贴息等信贷政策来吸引外资,将优惠信贷政策和严格的信贷政策结合使用,对鼓励外商投资的循环经济项目实施优惠信贷政策,反之则实施严格的信贷政策。同时政府应对金融机构采取鼓励性的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调动其对循环经济事业的积极性。

(四)奖励性政策

对于在循环经济领域运营管理得当,投入颇见成效的外资公司,政府可以适当采用奖励政策,如奖金奖励、政策奖励、融资奖励、税收奖励、购买奖励等等。如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旨在鼓励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其激励机制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行业现状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外资的投入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经济保障。目前,国家对于外资投入循环经济的引导已渐入正轨。目前,作为全国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开发区之一的天津开发区,积聚了数千家国际一流的生产型企业,这些企业以其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和卓有成效的环境、管理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水资源、固体资源、清洁能源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开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基础。2006年5月,滨海能源公司与日本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日本能源企划株式会社及天津泰达节能技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介入循环经济和节能的发展领域,进一步提高滨海新区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水平,推动建立节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目标。同样,上海化工区靠循环经济圈吸引外资,四年来吸引了41家企业逾88.6亿美元的投资,包括英国石油化工(BP)、德国巴斯夫、德固赛、美国亨斯迈等众多化工巨子。该化工区本着四大循环原则,发展环保型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引资促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的新路。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实现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顺利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国家配套法律制度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循环经济产业的积极作用已初见端倪。外资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性将越来越大,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强。通过利用外资来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使我国从根本上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将占据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地位。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王丽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严先溥:外商投资助推经济加速发展,《金融与经济》,2004年第10期。

董敏,贾晓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手段―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生态经济》, 2006年第5期。

王敏旋:循环经济的演进,《企业管理》,2005年第9期。

篇4

环保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环保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

从各自行业构成来看,环境保护服务在2000年成为环保产业中最大子行业。而以前占主要地位的环境保护产品生产和废物利用行业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这种明显变化充分说明了环保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我国的环保产业正处于逐步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抓住这些机遇成为先行者,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谋取收益。同时,国家对环保行业的护航态度也可以让观望的投资者、揣测政府心思的投资者坚定下来。

聚焦环保业投资机会

环保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两大投资需求拉动。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环境标准,颁布为实现这些标准所必需的法令法规,促进污染企业进行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投资。同时,政府为实现某些公共环境方面保护目的,自身进行大量的政策性投资,形成政府环保投资需求。

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近年来出现明显下降。我国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还将继续治理煤的污染。围绕烟尘治理将保持长期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有3000多个城市缺水且污染严重,因此节约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是我国当前必须抓紧解决的问题。环境保护服务在环保产业的比重日益加重,2000年成为环保产业中最大子行业。废物利用行业占环保产业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自然生态保护包括农业生态、自然生态和生态恢复等三个方面。其中,农业生态保护是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生态恢复治理还比较薄弱。当前的洁净产品生产业务仍以污水、大气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为主。下面将具体分析一些重点子行业。

脱硫领域

2005年1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46家尚未启动脱硫项目的火电厂名单,并要求这些电厂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脱硫项目主体工程建设。随后,华电、大唐、华能等大型电力集团和数十家电力公司都上了环保总局的“黑名单”。

为控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重点火电脱硫项目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重点火电脱硫项目在2005年1月底前完成项目审批,在2005年4月底前开工建设,在2005年12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不能按期完成上述时间进度要求的重点火电脱硫项目所在地区、电力集团和企业,其新建、改建和扩建火电项目将暂停审批。

按照业内人士的测算,脱硫成本约5%左右。仅华电国际下属的四个火电厂就将投入14亿元左右。国家要求2010年前所有的火电厂必须完成全部脱硫环保项目,这对电力环保类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问题在于,虽然市场需求总量加大,但因脱硫行业进入门槛低,使得小公司为进入市场而发动价格战,加上脱硫工程所需的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大幅涨价,电力环保行业毛利率出现急剧下降的状况。脱硫行业在未来5年内仍将面临一个竞争激烈的微利时代,具有一定的行业风险。

水电领域

国家经贸委的“电力工业十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水电将得到积极发展,火电将得到优化发展,而核电、天然气发电将得到适当发展。可见,相对低廉、清洁环保的水电开发处于电力开发最优先的地位,也将获得政策的扶持。

火电企业一方面要承受煤炭涨价影响,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家出台的烟气脱硫政策,两方面的影响使其盈利能力下降。而水电公司则完全免去了这些问题的烦扰。水电机组一旦投产,其运行成本只有人工与折旧两项,目前中国水电运行成本一般为0.04~0.09分/千瓦时。而火电运行成本约为0.09~0.20元/千瓦时,且作为燃料的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将持续上升。中国水电建设潜力巨大,据统计,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78亿千瓦,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开发利用水平。水电行业的发展从2003年三峡工程的运行发电开始,而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未来约20年内依然是水电行业的高速发展期。经预测,到2020年水电开发率达到68%左右,该行业进入成熟阶段。水电行业,魅力无限……

污水处理领域

污水处理设备可分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两种。按照绿色奥运的目标,2008年,北京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42%提高到90%。为此,北京将投资120亿元,开工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和8座再生水处理设施。届时,北京将逐步实现《奥运行动规划》中污水零排放任务。这为污水处理行业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00年以前,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都是由政府来投资建设运营的,污水处理率低下。而现在各个城市及地区都在提倡污水处理项目的BOT,这个领域的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投资污水处理行业,重要的是选择最佳的运营模式以及顺应政策从而选准最佳进入时机。

BOT模式,是指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标与谈判,交由私营部门直接投资建设,并给予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后一定时期内的特许权。投资者在此特许期内,通过经营收回投资并取得利润,特许期结束后把该项目完好地、无条件地移交给政府。

2003年底,北京市推出了五座污水处理厂,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境内外项目投资人,由政府授予其特许经营权。政府采用BOT模式,明确建设及经营污水处理设施的年限,投资人拥有20年的经营权。稳定的回报吸引了大批境内外投资者前来参与投标。目前,这五座污水处理厂都找到了投资者。

2004年,亚洲环保(Asia Environment)获得总值1.85亿元人民币(3885万新元)的新合约,在中国南昌开展污水处理业务。集团准备以不低于25%的比例在项目中投资,并通过属下在中国进行水务承包工程的机构,开展这项为期20年的BOT工程。这是亚洲环保继取得江苏南通总值2.6亿元人民币的供水合约后,半年内获得的第二个BOT项目。

亚洲环保董事王新说:“和水务有关的承包工程在中国市场所面对的竞争是激烈的,它的盈利也会起落不定,集团因此准备将以往单纯进行承包,转向掌握更多BOT项目,并且让挂牌公司以少数股东身份和较少的持股比例参与投资,再由属下公司来开展项目的部分工程,以稳定投资收益。”从单纯的承包工程调整到BOT经营模式,与政府达成水价协议,便可保证环保企业获得稳定的收益,这是亚洲环保的盈利之道。

新能源领域

发展新能源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领域、风能领域、垃圾发电领域等。

航天机电有关人员表示,太阳能相关领域不属于暴利行业,其前景要依赖国家的扶植政策。因此,对于涉足太阳能领域的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内显然难以见到明显的效益。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风能应用。据预测,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垃圾焚烧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其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阶段。而据了解,垃圾发电初期耗资大,运行后发电收益并不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大。企业只有靠开发销售设备盈利,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在新能源领域,目前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者,多为大型外资集团与国企。民营企业很难介入。

近日,由中央企业神华集团公司直属的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参与开发的一项总投资90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落户于张家口市尚义县,这个项目建设规模达100万千瓦,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

据报道,香港中国能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投资建设年产50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以及配套煤田和360万千瓦规模的自备清洁电厂,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美元。目前可以替代汽油的新能源的主要方式有:甲醇代油、乙醇代油以及二甲醚代油。此外,由于国际市场上80%以上的甲醇生产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目前国际天然气价格也居高不下,导致国际甲醇长期在高位运行。而甲醇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因此,生产甲醇的利润也极其丰厚。

据显示,香港中国能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在从去年5月到9月的数月期间,该公司在内地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在国内投资了水电厂、火电厂、炼油厂、化工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近百家。这次,选择投资煤制甲醇项目的原因有几方面:国际原油价格高涨、《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等。可以说,该集团是在恰当时间和地方做恰当项目的投资。

把握长期投资机会

环保产业长期来看的投资机会良好,在未来环保产业将有更大的需求和前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策指向。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就一定会看重环保产业。国家环保总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陈斌说:“尽管中国近年来环保投资总量不断攀升,但占GDP的比例依然较低,与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差异较大。”我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1.89%,但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占GDP比重2%~5%相比,还有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05年,中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环保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7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7%。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经济运行状况的支持。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可用于环保投资的资金就充裕。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的环保产业行业内存在广阔的投资机会,但不同子行业间的差异性很大,对投资机会要仔细甄别,准确把握。

环保产业涵盖领域极广,在对环保产业投资过程中,会遇到截然不同的情景。一方面,会有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大型国企环保集团寻求投资,以求更大的发展,比如上市。另一方面,更会有民营企业,有了某种新技术的注入而需要寻求风险投资的帮助进行创业。投资这种项目,重点要看新技术的注入是否具有变革性的意义,是否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都可以在环保产业中找到合适的领域。

就退出机制而言,风险投资家采用的退出政策有下列几种方式:风险投资企业公开上市;与其他企业兼并或被其他企业收购;股本赎回或私人收购;破产。这几种方式中以公开上市为最佳。据悉,证监会发审委可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停止审核股票首发,停止IPO意味着很多大盘股发行A股的计划将被推迟。况且,现在国内的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多为“国字头”,因此,环保企业若通过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退出可能性非常小。若选择海外上市,2004年美国、新加坡、香港主要三个上市地点中,只有三家环保企业在新加坡上市。上市之路,难以走通。应该说,环保行业的上市退出之路并不畅通。而收购兼并,则是环保行业的发展趋势。

把握好环保业的切入点。环保行业的五个不同子行业,每一个子行业又有不同的内容。子行业间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不同的国家政策,因此把握子行业间的差异,找准时机结合自身优势进入才是制胜之道。比如由于我国的环保产业不够市场化,在选择行业进入时,要注意其垄断程度。举例说明,如果投资者在政府公共关系上具有相对优势,可优先考虑进入具有资源垄断性、竞争排他性特点的行业。

顺应政策,顺势而为。环保产业是一个政策引导型、以政府需求为主要拉动力的产业部门,政府关于环境保护政策轻微的变化都可能对环保产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密切注视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方面法规、政策的动向,把握住政策发展变化的脉搏,就可以据此分析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向,在第一时间谋取收益。

篇5

关键词:零售业 并购 格局 策略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逾5年,正进入“后过渡期”。其中,零售业从逐步放开到外资的大举进入,不但是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实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举措,而且由于其行业的特点而理所当然地引起广泛关注。近一时期,有关零售业收购兼并的报道与争论充斥媒体。局外人士或许可以隔岸观火,然而作为业内人士,或许是通过基金公司,或许是“同行”的职业敏感,几乎都无法回避“并购”这个敏感话题。那么,到底“并购”会不会成为未来几年中国零售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呢?这种趋势给企业、给行业、绘未来我国零售业带来一种什么结果呢?我们对并购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这都是业界人士所亟待解答的问题。

一、三大因素助推,“并购”成为未来几年中国零售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因素一:零售业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并购行为的必然性。

从全球零售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无论是美国的沃尔玛、联邦百货还是法国的家乐福、欧尚等巨型零售企业,都走过了一条通过并购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道路,从而体现了零售业自身发展的特征。

零售业的首要特征是规模经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尽管从某个企业观察,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存在着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拐点”,但从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分析,随着现代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普遍应用,企业规模经济的水平正不断提高,因而规模经济的效应正显著提升。

零售业的第二个特征是其“马太效应”较为明显,即在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作用下,零售业整体资产回报率越来越低,客观上要求不断提高资本集中度,从而加剧了零售企业的“两极分化”。当前我国零售业的总体竞争态势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商业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购买力的增长速度,零售利润率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从业人员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一“高”一“低”导致零售业竞争不断加剧,“歉收见水平”,其结果是零售企业“两极分化”不断加速,为零售业资本集中度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但尽管如此,截至2005年底,我国零售业百强企业销售总额、零售总额分别为7.405亿元、6.716亿元,仅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1%和10%,我国零售业的资本集中度较发达国家仍然低了很多。

零售业的第三个特征是零售网点区位的稀缺性,使其成为不可再生资源。同时按我国现行财务制度体系,商业地产价值被严重低估。按照新的财务准则,商业上市公司的地产将平均溢价4~5倍。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其对23家商业上市公司进行重新评估之后,23家公司的重估价值是平均账面净资产值的4.89倍,最高的达8.49倍,最低的也有2.15倍。以拥有30万平方米商业物业营业面积的G武商(即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简称G武商A,股票代码:000501)为例,其房屋账面净值为16.53亿元,重估后达到54.54亿元。而百大集团的房屋及地产账面值为3亿元,重估后上升到14亿元。从地区看,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武汉等中心城市的公司重估升值幅度较大。联合证券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联合证券选取重点商业城市的25家零售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地产价值评估,结果显示商业企业地产价值低估约119.3%。地产价值被低估,不仅大大降低了收购成本,而且为并购后创造“业绩”埋下了伏笔。

2、因素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体制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注意力,为零售业“并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零售业要求有巨大的市场作为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恰恰满足了零售业这一需求。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种势头仍将持续至少20年,无疑会对全球零售业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看,自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以“四小龙”、“四小虎”为代表的亚洲经济尚处于复苏阶段,况且这些国家奉行“出口导向战略”,国内市场狭小;倒是“金砖四国”(BRIC)更加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关注,而“四国”中又以印度和中国最为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有利于股权并购、特别是外资股权并购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市场提供的机会显著增加。正如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全球董事、总经理Harold Brown先生的所评价的那样,“经济结构都在变化,变化当中就有机会”。

3、因素三: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刺激了外资参与中国零售业并购的积极性。

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外资并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外资当前参与中国企业并购,并购成功后,无论是继续经营还是转手“套现”,都将取得项目利润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收益”。

二、3种模式、4股力量促成中国零售主力业态竞争新格局

目前,促成中国零售主力业态竞争新格局的3种模式、4股力量包括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国有控股企业并购模式、市场机制主导下的民营企业并购模式和母公司主导下的跨国公司并购模式,以及外资基金在中国零售业市场化并购进程中所发挥的助推作用。这些模式和助推作用实际上形成了四种力量,在中国零售主力业态竞争格局的变化中起到了强大的催化作用。

1、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国有控股企业并购模式。国有控股企业并购离不开政府主导,此种模式以“上海百联”为代表。2003年4月,在上海市国资部门的主导下,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总公司整合组建当时全国最大的零售航母“百联集团”。经过整合,超市业态资源逐渐向“联华超市”集中,百货业态资源向“上海一百”集中,整合后通过上市实现了资本证券化。其后,重庆、北京等地方也组建了商业航母。这些商业航母的组建,主观上是迎合了2004年商务部颁布的《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尽管争议很多,但客观上通过区域强势国有企业同业整合,增强了在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时的谈判砝码。

应当看到,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并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击外资大举并购的作用,但其整合的效果并不明显。反映在整合结果上,业务重组、财务重组的盈利

效果不显著,深层次原因是国有企业僵化的人力资源体制和权利分配主导下的管理架构难以破除。

此外,“百联模式”也具有其特殊性,即在整合后实现了“上市”。这是由上海独特的全国金融中心地位决定的,也是其他省市难以复制的。

2、市场机制主导下的民营企业并购模式。近年来,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民营家电零售专业连锁企业,充分发挥了它们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战胜了家电经营传统渠道中的百货店和电器城等形式,成为控制国内电器销售的主要渠道。截至目前,以国美电器并购永乐电器为标志,家电零售专业连锁从国美、苏宁、永乐“三足鼎立”走向了国美、苏宁“两强争霸”的格局。家电零售专业连锁正在从垄断竞争迈向寡头垄断。根据美林证券的研究数据,并购前国美在全国家电零售市场上的占有率约为9%,而并购永乐之后,其市场占有率将上升到14%以上;由此推算,苏宁的全国家电市场占有率也应在8%左右。

家电零售专业连锁的垄断竞争,是在市场机制中发展壮大的,它们的并购以市场为基础,既有其生命力,也存在着先天不足。

在民营家电零售企业的发展初期,由于资本金不足,扩张开店基本上凭借其通道优势,靠从生产商“压进价、高收费、延帐期”赢得利润、融通资金,同时以低价迎合消费者,扩大销售,保持一定的经营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张,家电零售商的强势地位逐渐形成,开始更多地引入“个性化定制、买断、开发自有品牌”等方式取得利润和融通资金,同时继续靠低价和完善的服务扩大销售。在家电零售商强势地位稳固后,在投资基金的助推下,进而依靠“上市融资、并购巩固、多产业互补”等资本运作手段,逐步形成垄断竞争甚至区域寡头垄断格局。但由家电零售专业连锁企业靠大规模收取进场费、延长结算帐期等盈利模式所带来的低层次性和不确定性,该业态的主导企业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动荡状态,从而严重影响该业态未来格局的稳定性。

3、母公司主导下的跨国公司并购模式。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境内实施的扩张、并购,是在其母公司全球战略支持下进行的。跨国零售集团对国内零售企业的并购,更多关注的是它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和管理的整合较本土企业容易得多。以家乐福超市并购劝业超市为例,几乎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人员和管理体制的整合,废除了僵化的人力资源体制,引进了市场化竞争机制,破除了以权利分配为主导的管理架构,建立了以责任分配为主导(笔者提出的与“以权利分配为主导”相对应的概念)的管理体制,从而顺利实现了业务和财务整合,发挥出并购的协同效应。

跨国零售巨头不仅在管理和盈利能力上优于本土企业,其扩张、并购的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母公司的支持。国内零售商扩张的资金大多来自短期贷款和占用供货商货款。这主要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短期负债中。据资料显示,华联超市短期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达77%,联华超市占68%,华联综超(即上海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简称华联综超,股票代码:600361。)占56%,物美超市达93%;反观外资企业,这一比率均低于25%,最高的是麦德龙25%,家乐福7%,沃尔玛3%,欧尚3%。说明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资金来自其母公司的支持,维系了其与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确实存在“零售倾销”。

4、外资基金在中国零售业市场化并购进程中发挥着助推作用。不论是国美并购永乐,还是银泰百货争取控股G武商,几乎在每一件著名零售业并购案例背后都能看到外资基金的影子。外资基金在中国零售业资本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进程中的确发挥了助推作用。外资基金参与并购的动机是盈利,通常是外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全国或区域市场的强势企业,然后通过同管理层“对赌”等一系列手段整合、提升业绩。并购初期对并购企业解决资金、提升管理、沟通信息、提高市场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最终这些基金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盈利退出。通常的方式会选择IPO上市退出或将持有企业的股份转让给产业投资者。因此,如果退出机制不当,一方面会损害企业的市场形象,给投资者以“套利”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能损害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格局,如投资基金将持有企业的股份出售给同业竞争对手,就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发展战略。摩根士丹利公司(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全球金融服务公司,代号MS是全球证券、投资管理和信用卡市场的佼佼者)将南孚电池的股权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不仅使南孚公司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且也丧失了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从长期看,甚至可能威胁到中国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能不引起企业和政府的关注。

笔者不认同麦肯锡的判断,即未来几年中国零售市场的60%为跨国公司占据,30%为全国性公司占领,只有10%是地方企业的份额。中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物流水平更受到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因此,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细分必将同国际接轨,业态壁垒更加显著,对零售市场的预测不能大而统之;零售品牌的专业性、地域性将较长期持续下去;中国零售市场中最大的企业也不一定是最强的企业。鉴于此,基于并购背景下未来5年中国家电零售专业连锁、超市连锁、百货店连锁三大业态应是这样一种竞争格局:家电零售业连锁,由于其经营商品的同质性、垄断竞争的属性,将呈现出以国美、苏宁以及外资的百思买、大中等几大巨头垄断竞争为基础,在全国、特别是在一、二级市场的垄断竞争、甚至是区域市场寡头垄断的格局。超市连锁由于地域性和中国物流水平的影响,暂时难以形成覆盖全国的超市品牌,但区域垄断竞争或局部寡头垄断会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并在次发达地区逐渐萌生。百货业由于地域性、商圈、特色化和“引厂进店”经营模式等的综合影响,某个百货业品牌在品牌集合上难以形成主导地位,因此除非在次区域(一个省、市),否则是难以形成垄断竞争格局的,但次区域主导百货店的品牌会更加集中,市场占有率会在区域市场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

三、中国零售业应对“入世”后过渡期的相关政策思考

篇6

2007年,兴业银行成功登陆中国A股市场,股票代码601166,公开发行10.01亿股,总股本达到50亿;

2004年,兴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资金正式到位,总股本达到39.99亿,同年确立“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远景目标;

1997-2000年,兴业银行通过以未分配利润与公积金转增股本并同时募集新股,相继两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15亿增加至30亿;

1996年,兴业银行首家省外分支机构――上海分行正式开业,面向全国的服务网络开始逐步健全;

……

1988年8月26日,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是国内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兴业银行在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福州诞生。四次增资扩股让兴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由区域化走向全国化、国际化。

如今,兴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首家整体收购城市商业银行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内最早完成全行数据大集中、较早具备远程灾难备份能力的银行,国内首家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首家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银行,……。当然,在现在以及未来的时间,兴业银行可能还在或者正在中国金融领域有着更多的创新。

蜕茧成蝶:生逢其时

1988年,国内外发生的几件在当时看来不大相关的事,日后却伴随了兴业银行的诞生和发展。

从国际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高涨,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和水平迅速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增强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也为了促进公平竞争,1988年初,12国中央银行行长签署、了《巴赛尔协议》,确定了计量银行最低资本标准的统一方法,并强调用资本来缓冲风险损失,此后这一规定渐被国际银行界接受,各国银行监管部门在衡量银行实力时,均以该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作为统一标准。尽管中国的监管部门直到10年之后才引入“资本充足监管”,但到了目前,补充资本显然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资本充足率”也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从国内看,1988年春,福建与广东两省为了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向国务院请示率先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随后,国务院批复给予两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政策优惠,同意两省设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银行业的改革,这就为兴业银行勾勒了一条发展轨迹――以股份制为组织方式,严格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的现代商业银行。在福建省政府的领导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以福建省福兴财务公司为主体,联合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和福建华兴信托投资公司发起并向社会公开招股,于当年8月26日设立了福建兴业银行。2003年初,“福建兴业银行”正式更名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兴业在福建省内排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之后居第五位,但其规模仅相当于今天一个中等城市商业银行。

囿于中国当时的市场经济远未成熟,股份制仍在试点,国家对财政金融实行双紧政策,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当兴业按照股份制的思路去运作的时候,发现募集股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最小的一家股东持有的股份仅2万股左右。银行管理层使尽招数,甚至以入股300万元人民币即可推荐一名董事作号召,市场也没有出现预期的反响。于是,福建省内各级财政以预算外资金认购了大部分股权而成为银行早期的股东。

由于当时国内尚没有公司法,银行股权设计是比照着国外同行的做法,有人民币普通股、优先股和外资外汇股,并开始公司治理的最初探索,通过不断完善股权结构进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传导机制,兴业银行得以稳步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基本规律的经营发展机制。“所以,从股权结构看,兴业银行是在1988年与国际接轨的,而不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兴业银行董秘唐斌打趣道。

回顾兴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至1995年,是兴业银行的初创阶段。1996年春,上海分行率先成立,同年7月,兴业银行提出“二次创业”,明确要“立足福建、展翼深沪、面向沿海、辐射内地”,其后,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广州等分行相继开业,面向全国的服务网络逐步成型。2000年,高建平接任董事长,明确提出把建设全国性商业银行作为发展目标;2002年又将其进一步明确为“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短短8年时间,兴业银行的总资产从不到500亿增长到现如今的近万亿,净资产收益率更是高达25%。通过新设与并购相结合,兴业银行成功开展全国化经营,并在佛山、义乌、台州、无锡、温州、哈尔滨等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如今,兴业银行在全国设立的分行已经有40家。“兴业银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行在长期市场实践中形成的良好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能力。”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认为。

引资上市:挑战自我、接轨国际

兴业银行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福建省财政及省内各地市财政局是兴业银行的主要股东。为进一步优化股东结构,适应建设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需要,兴业银行每一次增资扩股,都是一次股东结构优化和改良的过程。

为了能够吸收国外优秀的银行和专家参与兴业银行董事会决策,借鉴其先进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同时通过股权结构的相对制衡,做到从内部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2002年,兴业银行选择了先引资而后上市,尽管这一方案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

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兴业就像一个待嫁的姑娘,想要选中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并不容易。为了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引资条件,兴业银行拟定了三套相互具有竞争性的投资组合,其中之一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恒生银行、IFC(国际金融公司)和GI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组合。

就在签约仪式的大门推开之前,外界没人知道兴业的绣球抛给了谁。权衡再三,兴业银行最终选择了恒生银行、IFC和GIC组合。

如今说起选择这一投资组合的理由来,兴业银行董秘唐斌说,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通过引资,塑造既相对集中又适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以奠定良好公司治理的股东基础;二是投资组合中既要有信誉卓越、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又要有其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既有制约制衡又能实现优势互补;三是选择有中文背景或相近文化背景的境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加强联系,降低沟通成本。

在引进的三家外资中,恒生银行以完善的公司治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突出的零售业务见长;IFC是各国政府出资的国际金融机构,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建设及金融体系改革为宗旨,向发展中国家混合经济项目提供贷款和股本投资;GIC是新加坡政府投资混合经济的主要平台,投资目的看重的是被投资公司的潜质和增长前景。因此,确定这一引资组合,无疑也透露出兴业银行积极借鉴国外优秀银行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银行自身业务和盈利模式转型,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的战略意图。

至此,兴业银行以P/B(市净率)1.8倍及最高入股比例累计24.98%吸引恒生银行、IFC、GIC等3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加盟,并一举成为当时中国商业银行一次引进外资股东家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溢价倍数最高的引资案例,兴业银行也得以进一步丰富结构多元、优势互补的股东格局。

2004年4月底,随着外资资金的到位,引资工作告一段落,兴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入以争取公开上市为主线。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两次融资间隔时间要满一年以上,照此推算,兴业银行挂牌上市的时间最早也要到2005年5月。为此,银行管理层仍矢志不渝,开展准备工作,争取尽快成功上市。随后开始的国内股权分置改革又让上市时间再度延后。在这种情况下,兴业银行一方面主动调整资产结构,控制资本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混合资本债券等资本补充渠道,并于2006年9月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家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的成功创设并发行不仅为我国金融创新再辟新途,而且为国内银行进行主动资本管理提供一项重要的工具和基础。

IPO之路的艰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像兴业银行这样一波三折的上市,真的算是有些典型的路漫漫了。从2002年下半年兴业开始谋求上市起,到2007年2月5日兴业银行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用了5年的时间。作为金融业全面开放元年的第一股,同时也是2007年首只募集资金超百亿的大盘股,兴业银行的成功上市确立了其在国内资本市场的优秀蓝筹股定位,也奠定了其在国内银行中的主流地位。诚如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说的,“兴业不仅仅是为了融资而上市,也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而上市,而是基于一个出发点――打造一流现代银行,我们称之为‘百年兴业’。”

可持续金融:经营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完善的角度来说,可以将兴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1988年的创立;二是1996年的增资扩股;三是2000年的增资扩股及2001年第四届董事会完成换届;四是2004年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及第五届董事会换届;五是2007年的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及此后的第六届董事会换届。

与此同时,在国内商业银行探索资本补充之路上,兴业银行还成为国内首家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首家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银行。混合资本债券是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并借鉴混合资本工具的国际通行做法,设计出的一种具有高二级资本特征的长期债券。这也是兴业银行所坚持的金融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形势下,兴业银行将大力推动负债业务发展,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积极推进资产、负债的协调匹配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看,金融脱媒和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兴业银行采取并坚持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在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兴业银行还比较注重市场并购,“首先要清晰了解目标市场,明晰并购对自身发展有什么好处,其次要做到并购条件合情合理,金融生态也要讲究一个和谐。”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表示,兴业银行的商业并购行为应当符合自身发展需要。

“兴业银行是最懂得商业银行本质、最懂得经营的银行”。这是某基金公司分析师对于兴业银行在国内银行界地位的点评。

在兴业银行管理层看来,“商业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营风险的”。他们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类风险全部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在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方面也按照这个风险体系来设计和配置,现在正以新巴塞尔协议为指引,开发建设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系统(RMCA)。作为一家金融服务企业,风险管理在兴业银行被赋予了极端重要的内涵,尤其是在从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综合性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董事会对银行战略发展方向的把握。同时,兴业银行严控信贷资产质量,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专业审批官制度,以及先进的信息科技系统,这些都更有力地保障了银行的稳健经营、理性发展。

对于经营之道,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小型企业靠机遇,中型企业靠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兴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助推器。在2005年初,银行聘请了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对兴业的企业文化进行梳理,形成了兴业银行文化纲领和以这一纲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并特别制定了企业文化落地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