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评估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评估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评估方案

篇1

关键词:英语写作;评估;建构主义;互动

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原因在于教师不爱教,作业批改量大,课程负担重;学生不爱学,抱怨写作过程困难,写完收获不大。如何解决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费时低效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估体系。

现行的作文评改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评、互评、自评和机评,其中教评占主导地位,其他三种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的普及也逐渐得到关注。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为调查某种评估模式的有效性,或进行教评和互评的对比研究,或是机评的应用研究,很少有对各种评改模式的整合运用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探索将四种评改模式有机结合,设计了立体化、交互式的多元反馈机制,旨在建设一个理想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其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中心是意义建构,它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

建构主义十分重视社会互作用在学习中的运用,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是这种社会互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在互动学习中师生角色转型、关系重构,即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而是转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和协调者,并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与之相适应,学生应该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语言知识的被灌输者,在主动建构意义的社会互活动中变“坐中学”为“做中学”“探中学”,变师生之间传统的“权威-依存”关系为“双主体的互动对话”关系。

(二)过程写作理论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过程教学法,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构思、写初稿、修改及编辑。过程写作的四个阶段是一个交互循环的过程,即通过写作过程的交互、共享与协商完成写作任务,变一次成稿为经反复磋商修改成稿,变单向反馈为双向或多向反馈。该理论并没有把写作过程与结果完全分开,也并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经历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而是强调通过构建以过程为主的写作教学框架,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目的。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评估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专门对教学评估内容进行了补充,强调了评估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写作评估应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教师、同伴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数字时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兴的发展平台。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课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可能,以句酷批改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器评改软件又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进一步扩大了学习者互动的空间,这为实现交互式多元评改提供了条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和过程写作理论,我们认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评估应采用交互式多元评改模式。所有的评估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协作对话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写作情境,在互动与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本质的互动性延伸到评估的全过程,其设计思路如图1。

具体来讲,评估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

(一)写前阶段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或“有话要说却难以表达”,写作时思路堵塞,难以下笔,进而丧失了写作兴趣。所以,在写前阶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为主。课上教师可以进行写前策略培训,通过组织头脑风暴等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写作话题;课下可以建立写作任务微信群、QQ群,让学生进一步通过互动协作碰撞思想。此外,还可以将习作范文、影音资源上传到在线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全方位的互动能够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信息,变学生个人的冥思苦想为来自学习者个人、同伴、教师、网络之间的信息连接,使学习者能主动构建自己的启智网络。

(二)初稿阶段

学生完成初稿后即刻上传到句酷批改网,根据在线评阅系统的实时反馈及评分自行修改形成二稿。在这一阶段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人机互动实现。与人工评阅相比,机器评阅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方便快捷,反馈及时。学生在线提交作文后即可看到作文评分结果,分数显示直观,方便学生自主练习写作。第二,机器评阅兼具工具性和实用性,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出一稿作文中语法、拼写、词汇、搭配等语言表层问题,对词汇的修改建议和对搭配的语料库统计能有效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三)互评阶段

分组互评用于评估学生二稿文章。其开展方式较灵活,既可线上随机分组,也可线下由教师指定分组(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水平,力求做到高、中、低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合理搭配)。在评改小组中,学生充分协商评议、互助交流,在互动中完成镜像学习,并对评议文章进行书面反馈。互评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培训,向学生说明互评的方法、技巧及常用点评术语或评阅符号;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监督及指导,督促学生认真参与互评。互评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交互评日志,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制订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简言之,小组互评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而信息的双向传递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在交互活动中完成知识建构和语言实践。

(四)教评阶段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支架,即通过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及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写作而言,教师评价是作文评阅的传统方式,目前教师反馈的主要形式有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口头反馈主要有面批(教师当面给学生作文反馈)和课堂集体讲评式反馈两种形式。书面形式的教师反馈有评语式反馈、符号式反馈、打分反馈等。教师评价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更能从内容、结构、逻辑、修辞等方面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比起表层的语法错误,教师关注的是更为深层的内容逻辑问题。师生间的互动不仅发生在认知信息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

(五)终稿阶段

根据教师对习作三稿的反馈,学生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教师推荐优秀作文到网络平台供学生交流欣赏。作为写作教学评估体系的最后一环,学生将进行反思。反思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或是笔记体总结,或是阶段式总结,这一活动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的交流与对话,既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对于反思自评,教师需要发挥其监督和指导作用,适时点评学生的反思报告,并解决共性问题,帮助学生从自我评价和反思中获得提高。

三、实施效果分析

笔者在任教的三个班级共67名学生中进行了教改测试,经过一个学期写作教学评估模式改革,参与教改的班级对该评估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绝大多数学生(86.5%)认为多元评改模式比单一评改模式有用,且多数学生(70.2%)认为多元评改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写作兴趣,激发了写作热情,降低了写作焦虑。大多数学生(85%)认为多元评改促进了多维度互动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说明与传统的以教评为主的写作评改方式相比,多元评改模式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优化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写作教学与评改的效率。但调查中也发现多元评改模式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文多改延长了写作周期,学生容易出现写作疲劳;各阶段作文修改时间过短,容易仓促成文等。因此,建议教师在实施多元评改时,应根据学生作文情况,灵活安排各环节时间,尽量做到既促进学生学习,又保持他们的写作热情。

篇2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类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培养出来学生需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相比较而言高职类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比非营销专业更胜一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行性明显高于非营销专业学生。所以高职院校营销学生要起创业示范引领作用。

(一)创业教育利于社会的发展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鼓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一方面自主解决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一批就业;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特别严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鼓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业教育利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通常本科院校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经过三至五年的历练一般会成为专业管理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过一两年历练大多数会成为合格的基层员工。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管理经验和比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其中还有些学生具备强烈的开拓意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打造学生的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创业引导

不少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创业有强烈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市场定位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明了,融资无方法,团队组建结构不科学,甚至从理念构想到产品表现路径都不甚清晰。大多数高职院校甚至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创业意识引导。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实践能力的实战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的局限性有意无意的强调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养成。往往忽视实践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此匹配的课程结构自然不尽合理。

(三)就业观念落后

家长认为学生既然选择进入高等学校,就是希望他们毕业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就职。创业在家长和学生方面难以得到响应和支持。

(四)缺乏创业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将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同时,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也将找到合适单位就业当成首选。创业之难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有区域营商环境的不理想,创业项目选择的局限性,社会融资的重重困境,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不健全等等。目前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的创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学科设置中体现专业特色

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实践训练环节及其管理。必修课程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践中,应开设市场调研、创业方案制定、团队项目培训、风险评估及相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要求的课程。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建立一定的创业思维和积累一定的实践经历,从而为学生构建创业方法能力。

(二)形成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探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时,要从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配备实用型又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企业型教师。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营销专业整个培养环节,使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封闭链条,使学生能在产业链和相应的创业思维模式中充分研习相应课程。

(三)改革教学评估

大多数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评估体系过分偏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实践环节,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考查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或直接忽略。特别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指导中,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内容结构,调整评价主体组成,将创业实践环节的实绩评价作为关键绩效指标,较大比例的增加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考核权重,凸显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双创能力。邀请企业参与,赋予企业一定的评价权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学生参与企业锻造与创业能力评价的依据和参考。以其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完善各项扶持政策

当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支持政策则相对较为薄弱。从经济层面、税收减免优惠层面、创业公司的证照办理方面、技术支持方面等多种层面同步配合,帮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创业。技术难题可与企业相关项目形成对接。资金方面也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

篇3

关键词:智能化教学;教学评价;互动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77-03

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得无穷多的信息,特别是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孩子们,运用互联网的学习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如何让学生学习并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准确高效地获得自己所需信息?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人和人之间信息交流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新的信息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MOOC(慕课)在高校的兴起,被认为是引领教育变革的革命性事件,对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具有挑战性的意义。但中小学基础教育不能照搬大学的MOOC,大成实验学校通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简称WZHJX)实践研究,建立“一中心五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运算速度方面的优势,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实时、互动的教学评价反馈,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能。

一、系统结构

“数字化教学案”是基于“互联网 +”的教与学的方案,核心要素包括学情调查、目标问题、合作交流、学能监测、拓展提高、反思评价。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有“一中心五平台”,即一个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和教师应用平台、学生应用平台、家长应用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和纸质作业数字化平台等五平台组成。

WZHJX系统主干结构、各平台基本功能及简单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创新功能

基于数字化教学案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带来一种具有超强的教学辅助功能的互联网+教学方式,注重交互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对象的交互性、交互反馈的及时性以及交互影响的持续性。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显著的意义:

首先,建立了超过200万道精品试题、20万优质试卷、由一线名师讲解的10万段经典解题视频和海量的各主要学科教学设计课件微视频等资源库。资源库涵盖了大量教师日常教学使用的试题、试卷、解题视频以及课件资源,可以协助教师高效快速搜题、出卷、备课,显著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上传、管理功能,方便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系统、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高效调用系统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和自己上传的个性化教学资源,轻松实现快速协同备课或个性化备课、自动或手动组卷等,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第三,通过实时反馈系统,系统自动分析统计相关数据,在各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报表为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建议、教学目标达成度等综合信息,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出即时调整。

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轻松实现资源调用、板书切换、图片/作业对比、学生互批等功能;通过查看实时作业报表,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轻松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和即时反馈,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能。

第五,详尽记录课堂的每一环节,通过多种终端精彩再现,学生可按教师要求,轻松实现便捷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可按自己需求有针对性地多次学习、移动学习。

第六,自动生成学生的个性化错题云。学生可随时订正自己的错题、查看错题的文字或视频解析,实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同时提供错题再“收藏”功能,对重点错题重点照顾,让个性化错题云更个性化。

第七,针对学生错题,可由教师设定给学生自动推送若干道相同知识点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强化该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三、实施途径

以“数字化教学案”为抓手,运用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开展智能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如图2所示。

1.课前――学情调查,研究每一个学生起点,寻找最近发展区

美国教育学家奥斯伯尔曾提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或活动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借助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

(1)微课视频

给学生准备相关微课(围绕某一个相关知识点而形成的讲解和演示,其特点是目标明确、语言简洁、深入浅出,可以是预习视频,也可以是本节课所需要的补充知识视频等),让学生通过PC、平板等客户端程序,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在课前进行相关学习,同时教师还提供在线的辅导,促进学生尽量“拉齐”或提高起点。

(2)数据分析

课前通过给学生发送学情调查问题让学生完成,利用实时反馈系统,教师可以非常便捷地收集学生的相关数据,经过系统后台的智能分析处理,以直观的数字化图表充分、准确呈现学生暴露出的困惑或问题(见图3),从而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础。通过学情调查与导学,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尽量“拉齐”或提高起点,促进因材施教。

2.课中――任务驱动,因材施教,即时反馈,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1)根据学情调查确定目标问题

根据学情调查中学生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置课内重点目标问题,也就是说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目标问题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特别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突出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提高效能。

(2)围绕目标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成立学习小组,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再请小组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小组间互动点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面向全体,以学定教,以评促教!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将合作交流的成果通过图片、文档等方式上交给教师,教师可随时进行展示和评价。学生能通过“互批”功能参与到批改作业的过程,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此外,学生可以实时课堂疑难问题,教师则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疑难进行一对一答疑指导,实现高效生动的互动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此外,教师也可以很便捷地将整个课堂过程录制下来,包括教师的课件、板书、书写轨迹、声音等,生成复习视频并自动关联到相应知识体系中,便于学生课后根据需要多次反复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切实掌握已教知识。有利于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助力教学评估,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3)学能监测每个学生学习效能即时反馈矫正

学能监测是按照课堂教学目标编制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与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视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调节、激励的功能。学以致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师下发学能监测内容,利用实时反馈系统让学生完成并提交学生课业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和系统后台智能分析,并形成形象直观的数据报表,同时会自动生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错题本”和全体学生的“错题云”。既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协助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根据监测数据报表,对大部分学生都懂的问题课内不需分析,对大部分学生都不懂的问题则进行重点分析;又帮助每个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易错知识点,能对自己的错题进行订正并观看该题的视频、文本解析,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强化各学生对薄弱点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系统还具有“智能推送”功能,可由教师控制是否自动推送若干道学生错题同知识点试题给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3.课后――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作业或者拓展性课程

(1)拓展提高

根据每一个学生学能监测情况或者个体差异,决定是否要进行拓展提高或者选择性的布置课后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或者提供拓展性课程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这部分的任务同样能实现跟学能监测环节完全一样的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功能(这个环节也可以在课堂中完成),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已学课程。

(2)反思评价

学会反思与评价、自动调节,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评价受到激励,促进改正不足之处。所以运用“数字化教学案”的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效能进行及时激励性评价。一是教师每节课堂教学后对自己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情况的反思评价,二是教师在课中和课后对每个学生、小组学习情况及综合素质的评定。可采用《学生学习效能监评表》、《教师教学案教学记录表》等进行评价。对全班学生学能监测的评价,同样通过教师应用平台实现实时数字化记录、反馈给学生,并合并存储到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3)学习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反复观看教师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和微视频,同时也可以针对自己的个性化错题云,反复查看题目的答案、解析以及解题视频,针对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及时查漏补缺。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对结果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预测。通过学习分析,移动学习,激趣增智,创生智慧!

篇4

摘 要: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群体文化。文章分析了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教学法。把新的教学法引入课堂,建立新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提升,创建一个与时俱进的校园网络文化。

关健词: 高职; 网络文化; 新教学法; 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69-04

Analysis of network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Ye Huixian, Wu Rongzhen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s the group culture that th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nd ow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metho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into the classroom, a new teaching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to create an advance with the times campus network cultur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new teaching method; promotion

0 引言

高职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进入“互联网+”时代,各国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明显加快,重视教学理念创新,重视多元学习、注重个体化、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以及资源共享。尽管各国的文化背景、教育传统有所不同,其教学改革都各具特色,但面对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挑战,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点:优秀的校园文化机制,需学院,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成效。好的制度,常常因为环境、文化及个人因素而影响参与者意愿,可能导致执行者积极参与,却面临应用者与学习者不愿意开口或不欲参与的学习困境。

1 国内外高职教育校园网络文化现状

高职校园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承载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信息传播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并借鉴彼此经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教育网络化起步较早,经过较长时间的规划和建设,教育网络化政策体系完备,教学制度比校健全,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网络化教学应用比较普及,校园文化投资机制已经形成,网络建设和应用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广大发展中国家,教育网络化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教育网络化重点多是如何消除区域差异,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及种族之间的教育公平。

2 高职教育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普遍末设立长期性及自主性的研究发展机制部门,多数是临时性地为各类评估而成立临时评监委员会,即便是有些学校有这样的机制部门,但也较少从长期系统性的资料去分析学校发展前景,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人才结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规划出学院与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些院校主管部门为达到教育评估的各项指标,对于评估计划的延伸性,仅依赖于教育部的行文指标,而忽略了教育的教学品质提升这一本质。评估人员多以完成各项指标检查为主要任务,较少了解评估的意义及各种能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意义,从表面上看重视提升效益,而实际上更加忽略了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道德伦理、责任心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有些院校对教学策略改善有具体的政策与计划,但与教师自主教学形成差距。如依赖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品质与教学改善成效[1]。重视学生意见,其本质是为提升教学策略,改善的具体政策与讨论风气[2]。教育本质是成功塑造学生,让他们成为有基础、有知识,有自主判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

3 解决高职教育文化问题的方法

3.1 建立特色专业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依据学院办学特色,开发符合产业发展的实践课程。完善课程管理,确保学生获得核心能力的训练。进行课程分流,做好实习规划。引导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学科及课程典型范例,并将这种模式扩大并转移提升到机制。

3.2 改善教学方法

研究如何有效利用、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以充实教学内容,激活课堂活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加或改善现有教学资源环境;引用现代教学方法,建立起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在学期初,教师说明上课规范,创意教学法,与学生在学期初讨论可行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模式多元化,例如,到企业参观学习、到海外实习、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参加专业技能证考取等。强调产学合一,将学习更贴近企业需求,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团队合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即生活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体现在道德方面[3]。

3.3 建立长期评建制度

建立教学评估及完善的教务行政功能和课程规划制度,建立教师评估与教学职能制度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落实学生学习机制,提升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分享网络资源平台。促进产学合作等其他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果的创新做法。建立教学资源中心,建立专业性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4]。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高级职称教师既要有高质量的论文,又能受到学生好评,也是中低职称同事的好友。改进课程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推动教师到企业研究学习,将产学合作成果关联到相关课程及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辅导学生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设定明确的自我定位。建设具有学校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推动教学品质制度。

3.4 一校带一校,一区带一区,先行带动全局

整合与分享区域性的教学资源,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教育政策的执行,让各大高校重视教师的成长。启动跨院校,跨区域的团队合作和教学研发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起网络平台的合作开发与机制分享。促进网络教学“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最终实现一校带一校,一区带一区,先行带动全局。

4 高职教育网络文化推广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各大高校有了自己新的教学方式,但涉面不广。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学校=网络校园,是大势所趋;互联网+课堂=网络大课堂,教学资源异常丰富;互联网+教师=师资共享,使平等教育成为可能。互联网+学生=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体系,学习无所不在。传统课堂的更新落后于社会需求,保守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形势。

目前高职校中的教师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差别较大,教师即使资历较深,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而陈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与年轻人难免有代沟,以致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率不高。现在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熏陶下,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体,他们对专业课程学习有更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灵活多样的网络课程吸引着他们。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4.1 倡导远程课堂,实现均衡发展

倡导网络化远程传递课堂,对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

4.2 师生共主教学模式

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使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4.3 对调课堂

对调课堂就是把学校上课改为在家里上课,而回家作业改为学校作业,采取与教师讨论的方式。回家看视频,自学新知识点,在学校则不讲新课而是直接讨论,把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这时的教师不以讲课为主,而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内容,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或许短期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4 在线课堂

学校通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校传统和优势的、学生感兴趣的和符合需求的在线课程,并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4.5 教师拍“微课”,相互切磋教学方法,传授精彩的教学技艺

微课即微型课程,因为微课有图像、声音、文字等内容,可让一个知识点由无声变有声,由理论变动画,知识点完整,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由于这些特点,让微课深受欢迎[5]。教师将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或教学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拍成教学视频,同时配以教学设计思路、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后分析讲解等内容,形成一个“微课”资源包,放在学校内部资源网共享。建设一个区域“微课库”,通过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或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促进师生的学习和交流。

4.6 慕课网络空间教学

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慕课是一个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内容,具有向巨量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慕课平台的资源包括数字教材、图书馆、导师系统、教育游戏、网络实验室等。网络学习社区则使教育者能够与学生合作,借助专家的力量来改善学生的学习。

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要有选择。现在学生是没有选择的,学校有哪些专业教师,就只能上那些教师的课。一位教师要教上百个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用了慕课后,同一门微积分课,就可能由几十个学校不同的教授讲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兴趣来选一位最适合他的教授,以他自己的节奏来学习。而学校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因资源有限,师资不足,更需要用慕课的方式使学生、教师与城市学校在同一条起跑线上[6]。新高考要考察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对于基础建设较弱的高校来说是弱项。把国内最好的课“慕课化”,可让教育公平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中孕育。

4.7 基于校园工作室的学习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工作室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老师协作模拟企业项目过程中,体验创业与创新的工作模式,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

4.8 探讨游戏式学习

在一些实验或文化课中,支持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探究,也支持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生态园等)中开展探究学习。通过游戏式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能力。

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每一次评价与反馈、每一次提问与质疑,都可以作为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作为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的依据。

5 结束语

教育制度影响并制约着校园文化,在不断更新与变革的信息时代,高职校园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新的校园制度的建立及教学模式的推广,解决了当前校园文化存在的不足。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新教学法给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教育资源薄弱的课堂,提供了平等教学与多元化教学的可能。开发和创造更多的恰切的高职教育机制及课堂模式,以完善校园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教育者需长期思考与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巫铭昌,曾国鸿,刘威德. 我国技职学院校务经营之分析研究[J].

教育研究集刊,2006.52(2).

[2] 梁艳萍,刘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建立探析[J].人力资源

管理,2010.1:75-77

[3] 林腾蛟.高等技职院校的特色发展[J].技职及职业教育双月

刊,2004:40-46

[4] 郑蒙.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以校园舍区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8):7-12

[5] 张扬.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科技

展望,2015.34:268-272

篇5

摘要:通过对目前在国内医学院儿科教学中多媒体案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突出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加大各类综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比例、加强多媒体案例教学环节、广泛运用新媒体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支持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多媒体;新媒体;案例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46-02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要求,以各种真实案例作为资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师生间双向互动、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后应对各种复杂情形的决策与行动能力。因此在儿科教学过程中,安排讲解临床案例的诊断与治疗,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再由老师从旁引导,及时纠正错误思维,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中复杂抽象的概念与机理。通过开展儿科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W过的医学原理解释并分析儿科临床疾病,从而使其亲身感受到临床案例中如何诊断及每一项治疗的作用。而前不久根据国家教委对10所高等医学院进行儿科等学科教学评估中指出“当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低下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产生该问题的根源,即在医学院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缺乏基础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教学的过渡,二者出现脱节现象,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理论考核过关的实习生临床能力欠缺的问题。如何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实现课本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过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因此,将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儿科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很大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再是传统教学中以老师教授为主,而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它所提倡的不是要求学生找到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获取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1.案例教学的理念。在多媒体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特定环境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负责协助学生理解案例,从旁指点,并适当引导。学生则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改被动“填鸭式”教学为主动求知。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以多媒体为辅助,通过课件直接显示案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也是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典型案例的选取。授课时选取的案例要紧扣教学大纲和医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授课重点紧密结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配合多媒体教育手段,结合新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和把握课堂教学的45分钟,并提前将课程教学的内容共享到网络资源上,为学生的提前预习提供资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医学教学案例的选取,对带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针对每个典型案例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熟悉与儿科紧密相关的其他各类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同时精心选取案例,充分备课,反复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并提出各种疑问,只有自己储备了海量的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医学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任课老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于课下查询相关资料,再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互动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现在教育理论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角色,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医学原理的感性认识,引导和培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下去图书馆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2]。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的相关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新媒体使用技能。教师培训是师资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当今高校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医学院教师除了掌握课堂上必备的多媒体操作技术,还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据有关统计表明,医学类教师因为往往有临床工作的压力,大多只对Powerpoint比较熟悉,而没有时间去选取并应用其他教学类软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连PPT制作都不熟练,授课还停留在传统的板书模式上,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显得刻不容缓。各医学院师资培训中心应制定持续、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保证与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2.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覆盖所有的医学类课程,推出基础医学、内外妇儿、护理、预防等其他医学类精品课程教学视频与教学资源的云共享平台,让学生可以下载并提前预习,避免学生对PPT课件内容的生疏,或因上课节奏过快而导致学生对重要内容印象模糊,并通过在线学习实现互动。通过案例教学对专业课中理论概念的讲解,并运用课件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还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科研水平,为后续的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为信息化社会培养了高端医学人才,顺应了时展的需求。

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国内医学院的课程多半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而该方法的教学效果和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成熟。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实施,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形式与内容,考核时既要注重理论的记忆与掌握,也要注重知识的临床运用,将平时考核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强调课堂互动、案例讨论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平时考核的内容中,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案。

四、结论

孔子曰:“不不启,不悱不发。”这句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从古至今,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多年来医学教学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但面向的群体――医学生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们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的速度很快而且求知欲强,不喜欢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又由于经历了过去12年的中等教育经历,以及高三最后阶段的冲刺历程,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兴趣大减。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案例教学显得非常必要,而从目前的医学儿科课堂教学反馈信息来看,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课堂,从实践环节角度来说,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非常形象生动,对于某些复杂的医学原理和规律能直观地予以显示,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量覆盖面极广的儿科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多媒体手段能使案例教学内容清晰与直观,方便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医学原理,在案例教学的辅助下,能加深学生对儿科疾病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后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拓宽知识面,形成发散思维。多媒体案例教学手段也存在一些缺点,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工具,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是每位教师的职责,需要不断地去实践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宏晨,高丽.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护理研究,2014,28(07):2420-2421.

篇6

关键词:区域;教育云;系统功能;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12-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明确提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支撑优质资源全国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自此之后,建设“教育云”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就逐步成为业内的共识。但是,在教育云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上,由于各自的出发点或商业利益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可能是源于《十年规划》中教育云的三个平台的提法,关于教育基础云、教育资源云、教育管理云的解决方案比较多,而以学校和师生这些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却很少有人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服务一个区域的学校和师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区域教育云的定位、功能、以及建设与运营模式。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本文探讨的内容不包括高校信息化部分。

二、区域教育云功能定位

1.云服务的特点

云服务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它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透明使用:多个客户可共享一个服务提供商的资源与服务,他们毋须架设任何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便可享有专业的IT服务;

(2)按需服务:客户可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需求,随时向服务提供商提出升级要求,调配所需的服务组合;

(3)低成本:由于云服务遵循一对多的模型,客户通常是“租用”,与单独的桌面程序部署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拥有成本;

(4)免运维:云服务的后台系统部署在“云”中,客户可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免却客户在系统管理和IT支持方面的烦恼。

2.教育云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力度空前提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和软件系统的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

(1)学校和教师欠缺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推动力,但是,除了简单的视频课件和基于PPT的讲授,学校及教师大都不清楚如何利用IT支持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师生交互、以及家校沟通,没有可以直接参考、引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工具,也缺乏自我探索创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能力。

(2)“数字鸿沟”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当前阶段,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实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校校长的重视与IT学科教师的兴趣与能力,并且越是大校名校,信息化条件越好成效越显著,而一些传统的薄弱校在信息化方面则更显薄弱,“数字鸿沟”问题有扩大趋势,这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3)学校缺乏信息化支持能力:由于信息化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信息化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因为没有专职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岗位,信息化工作大多由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兼职担任,多数兼职教师都是凭兴趣开展工作,无法成为长久的职业,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工作协同性差: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主要关注对教育教学和日常事务管理的支持,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关注的则是各种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业务审批的支持。当前已建的信息系统,不管是学校主导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大多只考虑了各自的关注点,致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业务管理关系因为信息孤岛的问题出现严重不协调。

这些问题在传统方式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中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也是区域教育云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区域教育云的定位

根据前面的分析,区域教育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新模式,承担了统筹解决一个区域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化的责任,其功能定位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是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能够极大降低学校在IT经费和人员方面的投入,并能够促进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2)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3)能够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所属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4)面向师生提供学习、教研与交流协作等信息化支持;

(5)面向公众提供教育信息公共服务。

三、区域教育云应该提供的业务服务

根据区域教育云的定位,它既需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服务、师生的学习和教研服务,又需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还需要为教育相关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1.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就应该是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核心所在。具体地,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后交流、教研合作、家校沟通、校企协作等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与学科紧密相关,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其信息化支撑工具也不同,因此,各种特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支持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软硬件工具来实现,如基于手持设备、移动互联开展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这类学科的工具软件将会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教育云主要为工具软件的应用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支持,如计算、存储、协同等。

同时,教育云在课堂教学从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融合和过渡方面,则发挥着主要支撑作用,其中“优质资源班班通”的“三个课堂”,就是教育云必须建设的课堂教学支持服务功能:

・“专递课堂”服务:提供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开齐开好课程有困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镇学校同上一堂课;

・“名师课堂”服务:支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

・“名校网络课堂”服务:采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此外,帮助学校和老师建设和管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资源的存储、展示、、共享等,并提供网络考试、网上作业、课堂教学评价等服务,都可以纳入教育云对于课堂教学的支持。

(2)自主学习

教育云要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师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存储资料、管理个人知识、和分享各类信息,尝试信息化条件下个人知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教育云还要提供网络教辅、课后拓展阅读、网上自测、网络选修课等功能,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云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日程管理、成长记录等个人事务管理功能,支持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等,帮助师生掌握信息化条件下个人时间管理的新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良好素养。

(3)课后交流

教育云要提供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交流工具,支持师生课后的网络答疑与教学讨论,推动形成学生网络学习社区,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的创新学习模式。

(4)教研合作

教育云要为教师提供网络教研、网络备课和教学资源开发工具,支持教师开展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研究、交流协作和集体备课,支持跨校协同备课,帮助教师快捷获取优质资源、高效备课和有效教学。

教育云还要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信息化支持与服务,包括课题管理、知识管理、成果管理和辅助工具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家校沟通

教育云要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沟通交流渠道,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情况,支持家长和学生、教师的互动交流,形成便捷、畅通的家校互动机制。

(6)校企协作

教育云要为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提供基于网络的校企交流协作支持,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

2.学校管理服务

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信息化,这是教育云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育云要提供满足幼儿园、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日常业务管理要求的电子校务管理服务,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与实训管理、教研管理、资助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功能,支持学校管理全面信息化。

对于学校管理服务功能,需要细致地分析学校各项业务的业务管理过程,实现对各项业务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持,不能只是为了上级部门数据统计分析目的而仅提供简单的基础数据填报功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如普通中学的教学管理应该包括学籍管理、班级管理、师资管理、课程管理、教室管理、排课、考勤、考试管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成绩查询、教学评价等业务管理与服务功能。

3.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服务

教育云必须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各类学校的管理,主要包括各类学校及其师生的基本信息管理、直接管理业务的审核审批、特定业务监管、以及本级教育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等。

(1)基本信息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管理各类学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这三个业务主体的基本信息管理,这是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本区域教育发展状况,拟订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基础。

具体地,学校基本信息一般包括机构设置信息、教育经费信息、校舍信息、仪器设备信息等;学生信息一般包括注册信息、学籍信息、资助信息、体质健康信息、学历学位信息、就业信息等;教师信息一般包括人事信息、劳资信息、教师资格信息等。

(2)业务审核审批

业务审核审批一般针对学校的直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如教学机构变动审批(新设、合并、裁撤)、招生计划与结果的审核、学生转学审批、学生毕业审批、教师职称评定与资格认证审批、教师调动与奖惩审核、仪器设备购置审批、教育经费审核等。

(3)业务监管

业务监管一般指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个特定对象或方面的监管,如校舍安全管理、校车管理、营养餐管理、学生流动管理、以及教学评估、教育督导等。

(4)发展状况统计分析

根据管理需要,对教育基础信息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掌握区域教育发展状况,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

4.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云还需要提供教育公共服务,集中各类教育信息,如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和本区域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状况、升学就业等提供服务。

四、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

1.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其政策性和商业性都很强,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如何协调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确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困惑之一。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承载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太多内容,任何教育改革都须小心谨慎。而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国家已经确定了“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却一直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

(1)政府的责任主体和引导作用之间平衡不好

在前期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中,不少地方政府没有有效担负起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责任,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给了学校和市场,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缺乏有效动力,因此《十年规划》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明确担负起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但同时也完全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推进,不仅在政策与规划制定上主导,而且直接主持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甚至大包大揽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日常运营与维护。

(2)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未建立

建立一个有序运转的开放合作机制需要多方特别是政府的努力。但现阶段,中央政府在制定标准规范方面动作缓慢,并且在诸如允许财政经费购买服务等政策方面推动不力;地方政府未能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协同配合的有效机制,以致很多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仍处于小企业凭关系揽项目的低水平重复状态。

由于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定位不准、平衡不好,开放合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导致学校、企业这两大重要主体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以致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缓慢,绩效不彰。

2.开发合作机制探讨

教育信息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基于开放合作机制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作为这个生态环境的主要活动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的非盈利组织如学会等,都应该在一个协同配合的合作架构下的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快速发展。一个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开放合作框架建议如下:

(1)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规划,制定全局性政策,建立标准规范,提出发展目标与要求;

(2)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策,建立合作机制,负责组织、推动、落实和监管;

(3)学校:作为最终用户,推动学校和师生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注重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

(4)企业:根据用户需求,遵循政策法规,按照市场机制,提供有偿服务;

(5)非盈利组织:负责战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做好决策支持和咨询评估。

3.建设与运营模式建议

根据云服务的特点和《十年规划》确定的原则,区域教育云不应鼓励地方政府自建自运营,而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采取市场化的方法,由专业化的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具体模式建议如下:

(1)由专业化企业投资建设能够提供教育信息化各种业务服务的教育云平台,采用云服务模式为学校、师生、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具体的建设模式还可以采用教育信息化软件服务公司和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分工协作的商业合作模式);

(2)由地方政府统一出资购买教育云平台中满足本地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基本服务,区域内学校和师生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基本服务(具体的付费模式还可以采用按年度购买、按使用量付费等不同商业服务模式);

(3)允许学校使用公用经费购买教育云平台提供的特色信息化服务;

(4)师生及学生家长可以自主购买教育云平台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

(5)企业通过教育云平台为学校和师生提供的特色与增值服务,要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管;对于一些与教学规范相关的服务内容,政府可以建立准入机制。

当然,这是一个基于教育信息化商业发展比较充分条件下的建设与运营模式,而当前阶段还没有出现一家专业化教育信息化企业能够提供这样全面的服务。因此,还要允许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建设属于本区域的教育云平台为区域内学校、师生、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也是探索、促进区域教育云系统平台走向成熟的必要途径。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91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1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达12.8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300多万人次。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仍存在许多问题。

1.1 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受“公务员热”“事业编热”影响,大多学生争抢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就业道路,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缺少开辟属于自己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淡薄,甚至甘愿充当网络的“商”,俗称“网络代购”,仅仅局限于去做一些低端品牌的线上推广和销售,而没有真正投入到某种产品的技术研发当中,陷入了“山寨多、原创少,专利多、应用少,技术多、产品少,互联网创业多、实体创业少”的怪圈。许多大学生创业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难以把产品转化成商品。

1.2 自我认知能力差

我国大学生有满腔的创业热情,但缺乏指向性,也没有一个明晰的创业目标。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更缺乏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开展一项创业活动时,往往缺少对现有行业的市场情况调研和评估,造成满腔热血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在学校时并没有经历过严格的企业经营训练,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对市场对自我的预期过高,难以赢得社会认可。

1.3 创业风险高、成功率低

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对象一般是针对刚刚毕业或已经毕业多年不满现有工作,离开工作岗位投入到社会浪潮中,自选行业、自谋职业的青年。但近年随着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已开始不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多,青年创业氛围浓,但我国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指导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 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韩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韩国众多企业破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韩国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负面情绪不断。为了缓解低迷的就业形势,韩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政策,提出“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就业的大潮中来。近年来,韩国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形势非常良好,很多学生都得益于国家给予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在各自的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也增强了更多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2.1 实训基地众多

韩国几乎每所大学均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这就像一个大规模的实训场地,基地主要由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基地――也就是目前我国提出的“校企合作”,但韩国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并不是一句空口号,韩国高校真正的与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学校有义务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及人才输送,企业也有责任为学校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企业就是学生实现经验积累的“训练场”,不需要学校花大笔资金为学生构建模拟的实践地点,而是真正融入到企业工作中去接受真正意义的训练。而校内实践基地是在校园内部,学校建立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验室、工作室,韩国的校内实践基地相对灵活,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室或实验室为学生讲授某种仪器设备的应用,韩国大学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动手能力,例如,艺术类摄影专业的学生可以外出为某杂志拍摄封面,可在校内实践基地内开设艺术摄影棚,为其他学生或校外的人员提供摄影服务;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践基地开设个人画展,也可以将美术作品做线上或线下的拍卖,并根据顾客的要求做各种修改,还与基地内其他行业的产品实行套餐化、捆绑式销售,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做随机应变的处理;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基地内做模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模型与实际建筑有着严格的比例设定,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构建自己梦想的象牙塔,在构建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2.2 政府强大政策支持

韩国政府规定中小企业需向大学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以企业的发展有效带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创业基金不仅为学生提供资金的同时也为优秀的创业学生提供奖励,以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2.3 高校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

韩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局限于书本上和课堂上的教育,更重视实践课上学生的具体表现,不以理论知识分数高低定学生的成绩,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2.4 师资力量强大

韩国的创新创业课程必须由有过在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此类教师既可以是在企业工作的外聘教师,也可以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又回到大学校园任职的教师。他们着重为学生讲授如何运用学科知识于实际学科领域土壤之上,并将最新的相关学科的动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引导和技术支持。

3 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及启示

3.1 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

韩国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十分完备,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只要有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就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对口实践。学生能实现将书本所学知识迅速的在实训基地得以施展。一方面使其很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激发其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兴趣。使理论知识能从纸上“跃然”于实践之上,并能得出其所期待的“真知”。

3.2 培养创新创业教师专任教师

韩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已兴起许久,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也探索出了有益途径。我国还没有形成如此精英的专业化、专职化教师队伍,还仅局限在就业指导这一理论的层次,并没有建设成与创新创业相对应的专门学科,教师仅仅能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任何企业或其他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我国教师体制相对单一和狭窄,并没有吸引一些真正资深的行业人士加入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3.3 推行校企合作体制

韩国由政府牵头,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体制,而中国仅仅由高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说政府干预的力度并不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企业也相对被动,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任用还持有一定怀疑态度,甚至一些企业的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愿意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学校建立合作,致使我国的校企合作收效甚微。

3.4 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精神

韩国是一个有着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其国民整体素质较高,政府重视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营造,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韩国政府有意在大学生中塑造企业家、科学家、优秀科研技术人员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美好向往,鼓励学生形成愈战愈勇、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4 如何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1 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处下设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各类信息的统计和搜集工作,而就业工作处负责全校各学院各类就业信息的和汇总。应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优势。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学生工作办公室不仅负责各类信息的统计而应朝着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指导迈进,做好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桥梁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成果化、实践化。积极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系列活动。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作用,用学生社团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又用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指导社团的工作。校学生工作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有效帮助学生的成果社会化,既能服务于社会又能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让学生看到自身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成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学科分类,适时帮助学生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需要协同发展,学校应挥动其创新创业的大旗,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指明道路和方向。从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创业投资引导、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加强分类指导等五方面进一步发展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2 积极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

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应设立专项资金,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高等学校综合投资规划予以支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宽松的软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各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列入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4.3 努力搭建教育平台与实践平台

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教育平台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推进学科专业协同、交叉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践平台则让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高校社团组织、各类研究基地、科技园等平台实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多维发展。两个平台应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践平台以教育平台为基础,教育平台以实践平台为依托,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教育是实践的根基,实践是教育成果的转化。

4.4 力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科研、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与专业结合突出交叉融合,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以科研引领创新,形成国家、市、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选树创业典型,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创新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

4.5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学生,而打造主体的推动者即是教师。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创新、创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做好师资、资金、管理和评价等保障机制。重视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 结 语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大学生的重视,我们仍需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和启示,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自身特点,立足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的基本现状,稳步推进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努力,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继续做出有益的探索,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韩丽霞.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谭福河.韩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援之借鉴意义[J].山西教育,2005(5).

篇8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困囿;路径

作者简介:陈诗慧(1986-),女,湖北仙桃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张连绪(1963-),男,河北高阳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改革路径研究”(编号:2017A07),主持人:陈诗慧;2016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一般项目“广东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改革路径研究”(编号:GDGZ16Y004),主持人:陈诗慧;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编号:2016MZXQ17),主持人:齐立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71-07

一、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步入深度的调整期,产业发展中的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劳由产日趋专业化、产业结构走向高端化,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种新常态的阶段。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合理化的区间,必须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助推经济社会改革的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保障经济增长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方面,固然需要具备“有所作为的进取心、居安思危的平常心、攻克难关的自信心”,但核心还在于能否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势头,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1]。基于此,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双创”就此成为当前我国一股社会热潮,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砥砺前行。而推动社会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行动起来,以创新创业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方向实现转型升级,要从传统上的资源要素指向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进行过渡和升级,积极培育创新型经济,以创新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必须以技术革新为手段,核心在于培养推动科学技术优化升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职作为我国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社会重任。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高职应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从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较为滞后、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历程来看,经历了一条典型的以政府推动的发展之路,深深打着政府政策主导的烙印,在方向选择上经历了由“以创业带动就业”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型的过程[3]。国务院于2015年5月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链深度融合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创造出更大的理论成果,探索出更多的实践经验[4]。不论是国家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社会层面的“双创”热潮,都对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高职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都应对此加深认识,要充分认清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所提出的紧急应对措施,也不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提出的权宜之计,更不是强派的临时任务,而是高职院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引领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剖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偏颇,陷入认识误区

当前,针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从高职内部来看还是外部而言,对其普遍缺乏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在其内涵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多重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新手段。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简单地定义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被严重的扭曲和泛化[5]。并且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上,主要以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创业技巧培训、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在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上,片面地以就业率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被狭隘化,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难以科学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催生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否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提升人的发明创造能力的作用,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就此而言,学生个体在思想以及行为中具有质变性的首创活动都属于“创业创业”范畴,如果仅仅关注现实中的创新创业成果而忽略了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理念创新,无疑偏离了高等教育的主旨。

第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创新创业对个体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准、知识面有着较高要求,如果受教育者没对专业领域知识深入理解掌握,缺乏专业知识支撑的创新往往是哗众取宠,创业则会犹如沙滩上的城堡,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创新创业教育只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难以满足“双创”时代的发展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水平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以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启迪创新精神为主导的创业教育模式;三是以提升受教育者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育模式,侧重为学生提供条件支撑,如实训基地、政策倾斜、智力服务等。这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虽然都突出强调了受教育者在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且各有特色和效果,但短板也非常明显,就是在具体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计上往往仍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在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主导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创业精神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薄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难以适应“双创”时代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模糊不清,重视程度不足,而更为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适性的就业指导教育,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6],如许多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或者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尚未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师资的安排上往往是依托于关联性专业的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尤为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在创新创业实践层面仅仅停留于校园内的创业设计大赛、商业模拟竞赛等表面化的方式,与现实中的创新创业情境相脱节。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短缺,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

首先,缺乏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资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也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m然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其中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以期培育、汇集创新创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但目前这类尝试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配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资源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类型,需要完善系统的教育基础设施支撑,但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以及政府主导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多以满足专业学科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为目的,远远达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资源短缺已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掣肘因素。

再次,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材资源较为匮乏。以美、英、德、日、澳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已经比较成熟,普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大学创新创业教材。与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尚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较为滞后,现有的教材专业化层次不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最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性体系资源不足。目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尚未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创新创业学科建设较为滞后,广大高职院校并未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高校主流教育体系外,成为一种边缘性教育类型[8]。如此以来,极大地降低了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且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突出,在教学安排上随意性和临时性较大,无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聚合。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异质性偏差,缺乏有效的校内外协同机制

从外部来看,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界的联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型,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自身付出努力,还需要将政府以及市场主体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起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外部支撑。从本质上讲,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涉及到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创业者个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化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共同组成的“异质性网络”[9],而不同的主体往往有着迥异的利益诉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由于在不同主体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协同机制,而使得异质性偏差无法得以消解,最终导致多元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作性不足。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来看,现阶段各类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中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是价值观的冲突[10]。化解价值观冲突的关键在于构建所有创新创业教育参与者的共同价值观或愿景,形成共识,才能有效调动其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集中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尽管一部分高职院校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但却普遍缺乏与外部社会主体的合作协同机制,尚未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机制,导致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

从高职院校自身内部来看,其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足。近些年来,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以创新创业为中心加快了推进综合教育改革的工作力度,力求在本校既定办学定位、教育方向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将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重要发展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由教务部门主导的,其拟定的行政文件无法对学生处、二级学院、团委等部门形成有效指引和约束,更无法调动社会企业的积极性,使得相关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其一,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对教务处、团委、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制度,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组织保障,使得在校内职能机构和教学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步调不一;其二,校本部和二级学院之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着分歧,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上的意见不统一,如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建设、市场信息调研、教学模式、教育设计论证等层面均难以将学校教务和二级学院教学融为一体;其三,在顶层设计层面,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规定,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果的评估上,存在着过于重视创业率和成功率等片面指标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未能得到有效改观。总之,由于校内外协同机制的缺失,使各方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陷入异质性偏差当中,导致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对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将各方主体合理、高效地联结在一起,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系统,是摆在每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从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情况来看,尚未建立专业化的评估机制,而是将传统专业的评估方式和评估指标进行简单的移植和复制。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与专业教育质量评估混同,将专业教育评估中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评估、学生满意度评测、学生成绩分析等传统评估方式移植到创新创业教育上,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特征。第二,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片面地理解为对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成果的统计和评价[11]。这种机械僵化、形式主义的评估体系完全无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复杂性,一方面降低了其评估结论的可信度,丧失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总结反思的机会,贻误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进程。

三、新常态下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

(一)把握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由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缺乏准确的认知,而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沦为简单的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质量。只有首先准确、清晰地界定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正确理解创新与创业内在关系,破解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理论盲区,才能真正找到持续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动力因子,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开创新局面。

准确理解创新创业的本质内涵,应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传统的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升级和有机融合,并非两者的简单叠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表现就是由原先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上升为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2]。后者与前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于“创新创业”着重强调在进行创新实践的同时力求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或者现实经济价值。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工作重心工作放在对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以及思维的培育启发上。虽然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训练重视度不足,实际上,创新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体只有具备了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辩证思维等强大的多维度、系统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广大大学生群体的大众型教育,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对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知识课堂”走向“能力课堂”

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优势,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水平建立起有特色、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学校层面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承担起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任。地方普通高校要重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新创业知识以及训练大学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民营经济十分活跃,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利用外部的便利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解决社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京津翼地区在新兴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集聚了国内最为优秀教育资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主,科学引导大学生从事技术型或文化型创新创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传统产业比重大,大学生创新教育教育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引入创新创业元素。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以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是典型的“知识课堂”[13]。虽然知识的掌握是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但知识的最终价值应当体现在个体通过知识学习获得的综合素质的沉淀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而非知识掌握本身。而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传统“知识课堂”教育存在着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局限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受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我驱动能力的开发。对此,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应找准改革方向,努力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型,树立起“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首先,可在线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虚拟仿真中心,开设助学类、训练类与模拟类三大创新创业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次,在线下建设创新创业研究实践平台或实验室,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代传统的书面考试;第三,强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体制机制,将企业的经营资源和行业经验引入校园,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贴近社会生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模式,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由“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有效过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聚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后备支撑

首先,强化师资资源建设。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完善、组成形式多样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综合性较强,需要教师既有专业领域知识、又有创新创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行业经验和从业经历。因此,要提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一是,要加强对原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的能力提升培训,可以以举办讲座、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学术交流会、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二是,在做好内部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外部引进,打造一支雄厚的“双导师制”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部选拔一批创新创业学术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为创新创业教育培育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专门聘请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所建树的社会性人才兼职任教,充实到现有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来。第三,要注意发挥大学生辅导员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优势,通过系列活动、创业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加强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打造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14]。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出创新创业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既要把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进日常专业教学工作当中,还要注重课堂学习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统一。另外,打造高质量的本土化教材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重要内容,政府和高职院校应以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调动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建立起适合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实际的高职创新创业学科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建设。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实践活动为指向,建立起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验、创业设计大赛、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实习等为一体的连接桥梁。同时,还要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社会性资源有效整合。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卓有建树,主要与社会各行业企业的强力支持有关,行业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实践机会、实习岗位方面都有着较为充沛的资源,为其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应借鉴其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搭建更大的舞台。

(四)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政、校、企”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支持平台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协同配合,应着力构建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的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各方的协同育人效应,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各级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加强与地方企业经济体交流合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多方主体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限、资金不足的短板[15]。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税费减免,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其次,强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调动社会性力量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利用企业的平台资源优势,与高职院校一道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教学方案设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通过校企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

高职院校在强化与外部主体协作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顶层制度设计,强化校内主体之间的协同,以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为抓手集聚校内各方主体力量和资源,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协同网络。努力调动二级教学学院、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宣传部等各部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统一各部门的工作步调,加强各个组织机构、部门的协调合作。

具体而言,应从机制建设入手,完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首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导班子建设、组织架构设计、人员配置、具体实施、考核评估等方面做好制度设计和安排,可以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进行领导,如“创业教育委员会”,通过其制定立足于校内外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标、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统筹力度。其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机制。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制度,实现教学资源有效整合,逐步解决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内的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材缺乏、基础设施滞后等“痼疾”。第三,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按照目标统一、资源共享、权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原则,将高职院校内部各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的教育资源调动和整合起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创新创业氛围形成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五)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传统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无法真实反映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对此,在创新创业教育u价指标的选择上,既不能简单片面地以企业创办数量、创业大赛获奖数等指标作为为评价标准,更不能僵化地沿用传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而是要以深入的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一套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特点的质量评估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在于必须系统、全面、科学地分析各类要素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6]。一方面,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划分进行分类评价。具体而言,以创业知识教授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可以沿用传统的一般专业学科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实践性、过程性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宜采用交互式、跟踪式的评估方式;以差异化、个性化辅导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则应依据创新创业成果的质量、数量等标志性成果来进行评价,同时,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具有成长性和周期性,因此应采用五年左右的创新创业成果数据为评价依据。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关键在于准确界定不同教育类型的方向和特征规律,并以此有针对性地设计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另一方面,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评价。根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情况,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性评价,如对涵盖创新创业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案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度的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成效的评价、对校内外各类资源整合程度和效果的评价、对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的评价等等。总之,通过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作用,共同提升我国高职创新创业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良军.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5):25-29.

[2]杨芳.不再让学生对创新创业心存畏惧[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20.

[3]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

[4]张天华,刘艳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及问题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9):57-60.

[5]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6]马永斌,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7]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8]栾培新,盛春辉.STS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6(3):150-154.

[9]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

[10]李月云,杨文艺.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56-60.

[11]吕晨飞.创新创业教育三大断层与教育闭环的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2):108-114.

[12]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3-87.

[13]郭庆,海莺,赵中华,刘涛.打造线上线下大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4-6.

[14]陈航.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15(9):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