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谈话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往的谈话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际交往的谈话技巧

篇1

一、言语技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会产生矛盾。

(一)首先,称呼得体

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诗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

(二)其次,说话注意礼貌

(1)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少用土语和方言,切记平平淡淡,滥用辞藻、含含糊糊、干巴枯燥。

(2)语言、语调、语速要恰当,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采取相应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3)讲玩笑要注意对象、场合、分寸,以免笑话讲得不得体,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4)适度地赞美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美自己的优点。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对方的优点,进行赞美,他会很乐意与你多交往,真诚的赞美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5)避免争论:青年大学生喜欢争论,但争论往往是在乎不服输、面红耳赤、不愉快;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最后,学会交谈艺术

交谈是人类语言表达活动中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沟通信息,联络感情,以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交谈对话的主要方式有:

(1)商讨式交谈。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主体常常通过与交往对象的相互讨论,共同协商,以求得在某些问题的一致意见,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与协议。

(2)说服式交谈。人际交往中的说服式交谈对话,是交往的一方完成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对另一方进行劝阻与说服。

(3)静听式交谈。这类交谈对话有时是在上级对下级征求意见时发生,目的是倾听下级对某些问题的反应。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在对话的一方把握不住对方的思路,通过静听争取时间,理清头绪,变被动交谈为主动交谈。完成这类交谈对话,要注意倾听,情绪要和对方的情绪保持和谐,特别要注意不要曲解人意。

(4)闲谈式交谈。这是交往中常见的交谈对话方式。它没有什么明确的宗旨和专一的目的。如散步中的交谈对话,探亲访友中的交谈对话和邻里聊天等等。这类交谈对话具有随意性和广泛性的特别,骑着联络感情的作用。这种交谈,应该平等相诚以待,交谈对话要健康,不可违反原则地乱讲。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不好的交谈对话方式,应当引以为戒:一是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扰乱人家的思路,二是不要因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迫使他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三十不要连珠炮般地连续发文,以致于他人难以应付,四是不要对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言谈空洞。无是不要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六是不要当别人对某话题感到兴趣时,你却不耐烦,立即转移话题等等。

二、非言语技巧

为了能达到增进人际关系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最主要的非言语交往技巧。

三、服饰技巧

人的服饰也起着传播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作用。为了有助于增进人脉关系,在与人交往时,必须注意自己的服饰:服饰要整洁美观,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同时要照顾所在群体的习惯。

四、目光技巧

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人们总是凭借别人的眼神来了解其思想感情,并以眼神来传递思想感情。

五、体式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回眸一顾盼,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现特定的态度,表现特定的含义。

六、声调技巧

心理学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声调信息都至少有三种意向:字面的意向、结构的意向和内涵的意向。字面的意向指所说的或所写的字、词的直接含义。结构的意向取决于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环境。内涵的意向则是指说话者想让他人听到的到底是什么,说话者到底想用这句话来怎样影响与听话人的关系,这通常通过其说话的声调、速度、节奏、起伏等表示出来,此就是所谓的“弦外之音”。在人际交往中,能否恰当地运用声调,也是能否顺利交往的重要条件。

篇2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的思想和状态使得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如何和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调适好,但是也有很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时,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现了动手事件,让我感到一直以来的努力全部白费。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重重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让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和同伴产生矛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身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种独立空间被打破,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说,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有一些过错,也会得到父辈们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如果还期望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宠爱自己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对的人际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通常表现为自私和自负,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和利益。

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原因

学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指示灯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求获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造成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2.个人主观原因

虽然大学生个体发育上已经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阅历上还远远不能够成熟地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冲动、片面、情绪易变。这极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等倾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交往的知识、策略和技巧。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效果显著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当时可能接受了你的观点,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学生再次谈话,不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周围朋友或者同学的建议,因为他们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念和想法。

还是开头的那个例子。同学关系严重激化后,作为辅导员,我和双方家长、双方当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学生、宿管站人员分别谈话,试图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严厉批评了动手的双方当事人,并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中一位虽然没有反驳的意思,但是认为自己的过错小于对方。过了几天,这位学生突然主动找我来谈话,并对打架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仔细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前一天,她与一位朋友分享了这个事件。那位朋友对她进行了深谈,让她豁然开朗,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和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有时候效果会比师生之间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辅导员重视同伴教育,建立同伴关系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切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引起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这种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去沟通,找到师生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优越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渐带有抵触情绪,而他们生活环境中同学、朋友等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从高中的集约式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的学生们渴望民主与自由。通过发挥同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同伴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同伴教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很明显,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力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②尽可能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谈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辅导员在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是以老师的姿态去训斥和教育他们。同时,辅导员可以把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感,减轻孤独感,共同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扰并解决问题,互相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改善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同时,以宿舍为同伴教育的阵地,以同伴引导教育同伴。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靠权力影响和思想灌输,必须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注释:

①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9,(5)(总179):271.

②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方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VOL24,(1).

[3]陈亚青.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J].文教资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VOL22,(4)(总174):73-75.

[5]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VOL31,(4).

[6]赵吉云.发挥同伴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7]周荣甲.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运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篇3

关键词:案例分析;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据徐双敏等人研究,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四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突出。在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进行心理诊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了情绪状态和认知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一、一般资料

1.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新疆人,汉族,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来访者身高175cm左右,穿着整洁,体态正常,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无心理咨询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自述与母亲关系亲密,大一时几乎每天给母亲打电话,有时一天2~3次。母亲漂亮爱打扮,非常宠爱自己,小学时还是母亲给自己洗澡,初中时才没有再跟妈妈睡在一起,为分床还生父亲的气。因父亲经常出差、内向不善言辞而缺少交流,在家时与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有冲突。爷爷大男子主义,家里都是爷爷说了算。小学时就被认为女里女气,初中时因脸上长满痘痘,被女生嘲讽,受伤害大,为此妈妈还多次与班主任交涉。性格变得较内向、孤僻,没有要好的同学。

3.个人陈述

两天前坐公交车手机被偷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同学谎称手机坏了。现在考上的高职院校不好,学生素质差,想要退学,羡慕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喜欢寝室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自己喜欢打扮,想做较完美的自己。认为寝室同学脏、乱,不爱卫生,没有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适应。自己在寝室没有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告诉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这次手机被偷后又后怕又内疚,但是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关心。最近几天觉得特别孤单、无助、伤心和烦躁,希望通过咨询找个人倾诉,调节目前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眉目清秀,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因手机被偷的负性事件主动求助,表现出希望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来访者因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和同学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负性事件导致的剧烈情绪波动(害怕、内疚等),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深入交谈后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自卑与自大并重,对外界环境与人多有负面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常表现出急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却很少静下来倾听对方的回应,常不礼貌的打断谈话而转到其他话题。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该和别人讨论什么话题。在交谈过程中,表情自然、能与咨询师对视。

二、诊断

1.诊断结果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悲伤、烦躁等负面情绪。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来访者因手机被盗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而因为人际交往不良导致缺乏社会支持而出现孤单、伤心、烦躁等,时间在一周之内,病程较短。

总体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初中时被女同学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自闭;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孤傲处世,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来帮助应对。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对人对事负面评价居多。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1.1具体目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1.2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2.理论原理和方法

根据求助者状况,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心理辅导。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角色扮演的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咨询中通过情景模拟,要求来访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在本咨询中希望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情绪困扰,使用角色扮演法来学习和练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五、咨询过程

1.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因手机被偷导致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中主要围绕手机被偷及学校学生素质等来访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会谈,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个方面用接纳、共情、理解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三搜集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和咨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

第二次咨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资料,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目前最大的困扰。在本次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评估,通过协商与来访者确定了咨询目标。随后制定了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

三个任务:一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二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

2.1合理情绪疗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手机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对他们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寝室同学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他们肯定讨厌我。2)手机被偷,很丢脸,他们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我活该。

造成的结果:不想和寝室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感到孤单、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寝室同学从不主动招呼我,一定代表他们讨厌我吗?我自己是否经常主动招呼他们?2)手机被偷我是受害者,觉得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被偷而感到丢脸。人们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现在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缺乏社会经验,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手机被偷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吗?还是只是我害怕他们会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别人遇到手机被偷的情况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又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我怎么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呢?也许他们会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就算他们会嘲笑我,那又如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被别人嘲笑或讨厌,这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来访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对一些人和事常常进行负面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对他人苛责过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觉得别人会讨厌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实是自己形成了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来访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咨询,来访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对来访者手机被偷一事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不同的视角,从自己对同学态度的负面想象中跳出来,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来访者扮演寝室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询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对周围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手机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导来访者从中获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负面评价。

2.3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针对来访者情况,提供人际交往的相关看法以供参考。

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对你会开放;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宽容谅解:周围的同学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对许多问题也会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人际沟通中常用技巧:聆听;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等等。

3.巩固与结束阶段

共进行两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来访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对初中时导致来访者性格改变的负性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引导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并帮助来访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最后建议来访者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来访者汇报心情好多了,觉得手机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绪波动已经平复,对人际交往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已经得到一定调节。在生活中尝试转换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就读学校、寝室同学有更为正面的看法。也尝试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咨询师提供的人际交往技巧,虽然有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准备继续去图书馆借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认为这些书对自己会有帮助,将会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交往技巧。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保密情况下联系来访者辅导员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近段时间参加班级活动较为活跃,班上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反映朱某更为合群,开始和同学有一定交流,情绪状态较好。

3.来访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咨询师评定

第一、对咨询师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认可关于不合理信念的说法。咨询后能够举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识别并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进步一认识,开始尝试用更为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同学。第二、来访者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轻松,虽然对人际交往还有一定担忧,但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很感兴趣。第三、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开始能够考虑到咨询师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询时更能耐心聆听,打断谈话时更有礼貌和节制。表示愿意尝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总结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为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但其实质是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缺乏人际支持而积累的后果。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和具体的应激事件对其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处理,在咨询中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较好的处理了来访者的认知偏差,结合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并发展了人际交往技巧,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学生 社交恐惧 辅导 人际交往 沙盘疗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69-02

一、基本情况

小晨,男,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

小晨从小很受宠,是家人、邻居眼中的好孩子,经常受到夸赞,但他认为自己并没有那么好,所以有意疏远邻居,然后感觉别人对他冷淡了,从而更加退缩。在小学时与同伴的交往没什么问题,初中开始觉得自己不会开玩笑,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到了高二分班后情况更加严重,因为不喜欢这个新的班级,感觉没人喜欢自己,所以更加退缩、封闭。

在与笔者谈心时,小晨说:“我有社交恐惧症,对同学、老师和陌生人都是这样。而且我总觉得几个人一起说话是在说我坏话,上课、自习时我经常想哪句话又说得不好了,谁好像在议论我,搞得经常分心。我一直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爱说话,小学时没什么问题,在初中那个班上我有点自大有点清高吧,可能就让别人不喜欢我,我也慢慢发现自己的说话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到了高一感觉还行,跟周围坐得近的人还能比较正常地说话,但是高二分班以后,我不喜欢现在这个班,同学说话很直接,特别是男生经常互相开玩笑,虽然基本都是那种善意的嘲讽,但我还是觉得受不了,我说话不会像他们那样幽默嘲讽,而且我基本都是和周围的女生说话,就有人说我‘骚’,不喜欢我,所以我现在基本很少说话,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小晨都是低着头,声音很微弱,他只坐在沙发的前半部分,说话时不停地搓手,很少和笔者对视,表情有些忧虑拘谨,看得出他感觉不舒服,这也说明他愿意努力求得改变。笔者尽量温和地慢慢与他交流。

二、分析诊断

根据小晨的讲述和表现,他对社交的感觉确实可以用“恐惧”来形容。他不敢和人说话,为了不表现出恐惧的窘态,尽量避免交往的情境。可是人其实都是有交往的需求的,性格内向温和的小晨目前更愿意和女生说话,却又害怕男生更看他不顺眼,逐渐发展到看到几个人说话、听到模糊的声音,都认为是别人在议论他。根据持续时间、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可以判断为较严重的社交恐惧问题。

面对别人的负面评论(也许是自己的歪曲知觉),小晨感到“心虚”(我是不是真的是他们说的那样)。小晨认为自己和别人合不来、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原因是他不够幽默、性格不够放得开,他对幽默有着不合理的认识和执著,他曾经逼迫自己表现得十分开放,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感到非常痛苦,索性封闭起来。实际上,除了交往技巧的影响外,造成小晨社交恐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自我认识、自我接纳的问题。笔者了解到虽然小晨的父母很爱他,但一家三口的性格相差甚远,父母都没有真正理解他,小晨的自我认识不够清晰,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强大的自我,因此经常被别人的看法困扰,别人的一些负面评价,就对他的自我产生很大威胁;对自己不接纳,就会带着消极的眼光看世界,别人的一些并非恶意的举动,被他认为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如此一来,他的内心更加恐惧。

三、辅导策略及其实施

基于对小晨问题的分析,笔者把咨询重点放在帮助来访者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悦纳自我调整其认知方式,改变不合理信念,客观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采用沙盘疗法,让他在制作沙盘和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自我,促使内在治愈力得以发挥,达到自我整合的目的。然后对人际交往的方式技巧进行指导,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二次咨询:了解基本情况,通过倾听、共情和接纳建立信任关系;布置作业,让小晨记录不愉快的人际交往事件,通过讨论和分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方式如何产生影响,明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其成长目标。

第三次咨询:这次小晨制作了沙盘,是一个海盗发现宝藏的场景。沙盘整体感觉是比较单调的,这反映出来访者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确实是比较孤独的,而宝藏是内心能量的体现,他内在有积极的能量,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在沙盘中他也呈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宝藏”需要自己去挖掘,自己要做出改变,还要寻找支持的力量。这次咨询发现来访者笑容多了,眼神交流略增加了一些,焦虑的表现(搓手)少了。

第四次咨询:小晨反映最近一周感到轻松一些,当别人对他进行负面评价时他的反应方式比较适当,对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小晨已经开始试图确定和接受自己是什么样的,认为自己还是喜欢安静的环境和交往方式,决定顺应自己的本性。这次他制作的沙盘呈现出一种安静平和的意境,正像来访者的个性,现在他不像之前那样盲目追求放得开、幽默,能够接纳自己的个性,不强迫自己改变,认识到性格安静的人也可以有魅力,沙盘中桥的意象和来访者叙述的故事也体现出他有与人沟通的意愿。

第五次咨询:与上次咨询时隔一个月,小晨反映自己能较自然主动地和别人说话,同时也遇到许多苦恼,他的叙述激动起来。笔者共情他的痛苦、混乱,更为他欣喜,因为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小晨真的走出了内心封闭的圈子,努力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更能逐渐明确自我,积累交往经验。

第六、七次咨询:我们讨论了一些他感到比较难处理的交往事件,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如同理心、自我表露等,对这些技巧,小晨明显比之前更理解和认同,也有更多自己的感悟。

四、效果及反思

经过三个月的咨询,小晨已经和同学比较谈得来了,能够主动自然地交往,看到小晨笑容和眼神交流增多,姿态更加开放,说话也生动起来。当一个人接纳了自我,积极的本质便会自然流出。

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是青少年成长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果对自己没有比较确定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那么别人的一些负面评价,或是被其自身知觉为负面评价的信息,将对青少年的自我产生很大威胁;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受人喜欢的人,持有这种观念时,他在人际交往中接收到的都是经过这个观念筛选、修改的信息,如此不愉快的体验,便会造成对人际交往的恐惧,进而退缩、封闭自己。

对于这样的学生,在辅导中会发现他们在人际交往的方式技巧方面不成熟,咨询师很容易发现这些明显的问题,但是向学生指出这个问题,传授和指导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做收效甚微。第三次咨询时,小晨叙述了一件事:早晨起床后室友对他说“你看我是不是很憔悴啊?好累,昨晚一点才睡”,小晨回答“这有什么,我还有过两三点才睡”,对话就这样终止了。小晨认为自己不会说话,总是不能把谈话继续下去,并认为“说话无趣”是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受人喜欢的原因。从这段对话来看,小晨确实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没有关注和理解别人的感受。笔者让他想一想如果重来一次会怎么说,他想不出来,接着笔者向他介绍了同理心,启发他用同理心的方式尝试给室友回应。小晨沉默了许久,眉头紧锁,欲言又止,最后说:“我实在想不出来。以前试过去揣摩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可是这样的话自己很多负面的想法就冒出来了,忍不住去想别人肯定对我有意见,特别难受。”他十指紧紧交叉在一起,头深深地埋下去,看得出他并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做不到,他不仅感受着交往中的痛苦,还因为做不到“应该做的”而沮丧和对自己不满意。笔者转换了策略,邀请他做一个沙盘。小晨的两次沙盘作品都与自我探索和自我整合有关,这是他潜意识的自然表达,是内在促进自我成长的疗愈机制的启动。沙盘疗法(sandplay therapy)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分析心理学基础上,融合了世界技法(world technic)和东方道家、佛学思想创建的心理治疗技术。在这个技术中,来访者利用沙子、玩具在沙箱中制作一个场景,以呈现其无意识内容,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沟通,以及展现集体潜意识原型促进原型的发展,实现对来访者心理疾病的治疗。其实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但这一自我治愈力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发挥作用,沙盘游戏则能创造出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当来访者对自己的摆放进行说明,心理咨询师便可与其展开讨论,帮助来访者找到一个内在的改变途径,以便达到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实现他自己作为人的内在价值。当治疗过程不断深入时,最终促使来访者自我治愈力得以发挥。第四次咨询时,小晨说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安静,决定顺应自己的本性,这表明他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和接纳自己了。第六、七次咨询他主动和我讨论人际交往的方式技巧,他更能理解和接受了,对人际交往更有信心。

社交恐惧学生的恐惧来源于对自我的不确定、不接纳,所以对此类学生辅导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帮助其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我成长之后,才有融入人群的动力和勇气,才能理解和接纳其他人,这时才能够思考和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技巧。

篇5

【摘要】针对军校学员人际交往中易产生的心理效应,介绍和阐述了人际相吸和人际交往误区这正反两方面的要素,对症下药,提出整改对策及规避方法,同时,立足和善相处的目标,列举出五项行之有效的相处技巧,从而帮助军校学员理清人际交往的模式,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进而构建温馨和谐的军校大环境.

【关键词】心理效应;交往误区;对策;和善相处;技巧

每个人从出生伊始,便不觉落入巨大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中,不论我们的身份、职业、个性和意愿如何,我们都必须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如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温馨、和谐、友爱的人际交往的需求空前迫切,作为新时期的军校青年学员,善于进行交往,能后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你就可以拥有美好的军旅人生。

1 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在某种情况下人们产生的心理倾向或心理作用。青年学员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心理效应,影响着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可能产生某些偏差,使学员之间的交往出现障碍,为了使人际交往和谐进行,大家首先要了解这些心理效应。

(1)晕轮效应。当看到一位新战友五官端正、军容整齐、行为规范,我们通常产生好感,认为他做事细心,注重细节,工作负责,甚至可能认为他样样都好;相反,如果这名新战友邋邋遢遢,我们就会认为他几乎没什么优点。对人的看法的这种以点概面、由局部推及全貌的倾向,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所以称为晕轮效应①。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心理定势上,即一个人已有的态度倾向会直接影响到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其次,是中心性品质的扩张,即形成关于他人印象具有决定意义的特殊信息。而我们对待晕轮效应,一方面应加以利用,增强自身吸引力,从第一印象做起优化自己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预防它特有的副作用,防止不合理的泛化、主观臆断和片面认识,对由它产生的人际认知偏差必须不断加以纠正。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就是在人际认知和交往活动中,依据时间或空间上最近的信息而形成的对人的印象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比如,某位学员最近的一次错误使我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使我们忽略了他以前的成绩,对他的表现嗤之以鼻。这主要是因为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感知②。这就要求我们与人交往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的、全面地看,注重把某个人的一贯表现与当前表现相结合,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最大可能地避免认知偏差③。

(3)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指关于某人或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类化的看法。比如我们有的学员经常会说山东人怎么样怎么样,河南人怎么样怎么样,诸如此类看法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人们往往会把某人的一些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身上④。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但也容易使人保守、僵化,因为错误的刻板印象犹如一副有色眼镜,左右着我们的认知。要克服刻板效应,关键在于大家要正确看待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不断学习新事物扩大视野,与时俱进开阔思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⑤。

2 人际吸引的要点所在

在人际交往中,为什么有些人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有些人相处多年却仍若即若离、形同路人?研究表明,人们能否成为知心朋友取决于一个重要因素——吸引。吸引,是指人们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喜欢,愿意接近对方和发展人际关系,那么人际吸引的要点究竟在哪里呢?

(1)相邻因素。人们彼此所处的空间距离越小,则双方越容易接近,也容易导致彼此吸引。彼此相邻的人之间之所以产生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双方通过交往能满足三种需要——互助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⑥。若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及时朝夕相处,彼此也不会产生吸引力。

(2)相似因素。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类分”。人们在民族地域、兴趣爱好、经历地位、观点态度等方面越是相似,彼此的吸引力就越强。恰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离得很近。

(3)相补因素。当一方所具有的品质正好可以满足另一方的心理需要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比如性格外向、直率、脾气急的连长与性格内向、耐心、性情温和的指导员配合工作时,由于性格互补相互吸引,关系良好合作愉快,成了一对好搭档。相似因素和相补因素是可以并存的,青年学员如果与其他战友有相似的价值观、态度、性格等,那就不愁建立不了友谊;若与他人不相似时,也“莫愁前路无知己”,可以通过互补因素增强彼此间的吸引力。

(4)相悦因素。这是指人的外貌仪表美使对方愉悦而产生的吸引力。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在交往初期相悦因素所引起的赏心悦目的体验对交往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⑦。但研究表明,相悦因素尽管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并不长久,吸引双方进行长期深入交往的主要因素是交往双方的人品、能力等内在因素所产生的“人格魅力”。所以相貌平平者大可不必为“先天不足”而哀声叹气,只要注重自身内在品质的修养,加强“心灵美”、“行为美”的自我形象塑造,同样可以充满自信地站在他人面前。

3 避开人际交往中的误区

每个人都希望能与他人进行健康愉快的交往,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之中。但并非人人如愿以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人陷入人际交往误区中而不能自拔。要避开误区,首先必须正视和剖析这些误区。

(1)自我中心。即唯我独尊,只关心自我得失,过分强调自我需求的合理性,很少关心他人,比如不顾他人正在休息或学习,旁若无人地为所欲为。要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首先应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既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认识自己的不足,唤起向他人学习的欲望,克服只看到自己优点而盲目自傲的心态⑧。其次,应正确全面地认识他人,因为人人皆有优点特长,所以不可苛求他人。再次,进行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

(2)猜疑心理。猜疑是仅从主观臆断出发对他人不信任而疑心重重。

持猜疑心理很难与人正常交往,很有可能造成人际冲突,即使已经交往的好友也会逐渐疏远。纠其原因,一是主观臆断,思维片面,考虑问题掺杂个人偏见。二是心胸狭窄、缺少自信。三是听信流言蜚语⑨。要走出猜疑心理的误区,首先要多角度了解他人,其次要用理智思考代替感情用事,再次是学会自我安慰,只要自己努力向上,就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最后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努力完善自己,增加自信心和独立性,从而消除自卑多疑的心理因素。

(3)羞怯心理。羞怯心理是想交往又怕交往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话未开口脸先红,话语低沉心跳加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宁可憋在肚子里,也不好意思向战友或领导请教。羞怯心理的产生,一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引起的紧张、心慌、脸红等感应性反应,二是自卑等心理的影响,三是成长中环境的刺激影响⑩。因此,克服羞怯心理,首先就要培养与人交往的自信心,不必为自己的某些短处自惭形秽,其次学习掌握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增强交往的勇气,最后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努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11。

(4)嫉妒心理。陷入这种心理误区的人常常会做出中伤、怨恨、诋毁他人的消极行为,极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冲突。走出这种误区,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要只把目光停留在别人的优点和成绩,也要适时看到自己的优势;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本职工作或个人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三是胸怀宽广,化嫉妒为动力,以他人为榜样,鼓足干劲,赶上和超过他人。

4 与他人和善相处的技巧

(1)主动交往。青年学员要赢得他人的信任,要想摆脱孤独,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主动交往,因为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对别人感兴趣的。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就是因为他们在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的退缩方式,其原因主要在这些人担心对方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做出应答,而使自己尴尬或窘迫,伤害自尊12。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正如孟子所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横敬之。”由于“交互原则”的作用,也由于人们都有交往和友谊的需要,一个人主动交往而得不到对方理睬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2)讲究交谈的技巧。谈话是人际交往的最重要途径,首先我们要确保交谈的话题符合对方的兴趣,不要自顾自地长篇大论,使交谈变成独白;其次我们要避免过早、过多地加以评论,与人谈话时最佳的反馈方式不是评论,而使作描述性的回答,或以简短的语言复述对方的谈话,营造充分接纳对方的氛围13;三是积极倾听,既要耐心听,又要虚心听,更要会心听,专心致致地注视着对方,即使不赞成对方的观点也应以婉转的语气表示疑问,而在我们认同对方的观点时,就应该毫不吝啬地发出表示听懂或赞同的声音,甚至是有意识地重复某句重要或精彩的话语。

(3)注重从小节入手维持友情。友情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培养,更需要我们从小节去着手经营。这里我们给大家提出四项建议:1、避免争论,当面对分歧时尝试着通过讨论、协商的途径来解决;2、避免直接指责,维护他人自尊心,尊重他人意见,要学会提醒他人,处处避免以直接的或隐含的方式否定他人;3、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青年学员在交往中,如果自己错了,不妨爽快地认错,这既给他人显示优越感提供一个机会,也表示出自己的真诚,赢得对方的真情和尊重14;4、宽容大度,这意味着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信任、期待,容易激发对方自尊、自信,并产生感激之情,增加彼此的亲和力。

(4)学会“技术性”批评。和善交往,不仅需要“道义相砥”,更要重视“过失相规”,当发现对方有过失时,我们应该进行规劝,而且要讲究“技术性”。批评别人不妨从称赞或诚挚的感谢入手,使对方不仅服气,并会打心眼里高兴,情绪更高。当话题准备转移至批评时,我们首先要提到自己的错误,继而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比如以商讨的口吻说,“课本上记录的好像不是这样……”、“当时领导的出发点可能和你的有点出入……”,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基础上,打消其心理防卫倾向,引起对方的认真思考15。尤其是领导、骨干,更应该多尝试“启发”式的途径,尽量杜绝用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防止引起过激反应,让别人保住面子。

(5)控制矛盾发展,调节相处气氛。青年学员之间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不应冷眼相待,而应主动进行调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理清主次顺序,本着客观公正、不偏不向的原则予以调节,当然,调节矛盾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种,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方法:1.以情制胜,劝说者可唤起双方过去的情分,以此打动双方,使之主动“退却”;2.借水灭火,借助于一方的朋友、同乡等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进行劝告,往往可以很快消除彼此的矛盾16;3.调虎离山,如果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我们可借口有什么急事,把其中一人直走调开;4、背后敲鼓,若是矛盾双方不便当面直接交谈,我们可利用人们易信背后之言的心理,有意识地设计特定情境,促使双方沟通思想,消除隔阂。

作为新时期的军校青年学员,走进军校只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起点,而如何与战友们和谐相处,则是我们融入军校大环境的关键步骤。只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领会人际相吸的要害所在,规避交往中的误区,才会构建起温馨友爱的人际环境,为顺利走好自己的军旅生涯铺平路途!

作者简介

刘相坤,1990.12——,山东招远人,就职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十一队,准尉(学员),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边防管理(出入境检查方向)。

① 葛其龙.《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导航》,[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② 陈岸然.《军官能力建设实例评析》136页,[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③ 洪庆根、黄友谊、高华军.《军队院校教育思想观念新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④ 宁湘峰《理想信念教育辅导读本》242页,[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6.

⑤ 袁训忠《当代世界思潮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⑥ 孔来云、晋争鸣《老基层传经》87页,[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

⑦ 唐志龙《军旅人生哲理》129至131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⑧ 萧鸣《军人实用生活手册》62页,[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⑨ 张树森、曹学义《军旅生活指南》193页,[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7.

⑩ 刘芳《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11] 刘世思《军校育才探略》216页,[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2] 朱运来《思想工作骨干方法100例》377页,[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13] 刘岳雄、杜敏《军校学员学习素质论》264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14] 王安《带兵科学与带兵艺术》239页,[M].北京: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小组工作;流动儿童;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47-02

流动儿童的现状随着城市流动人员的日益受关注而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在TB社区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尤其在于人际沟通方面,环境的陌生和父母、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格外突出,很多流动儿童存在自卑胆怯、不懂礼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问题。从流动儿童的个体需求来看,他们来到陌生环境,缺乏交际圈子,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工作繁忙,交往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往往或自卑内向或冲动敏感,缺乏社交技能。处于这一儿童向少年转变期的流动儿童有着相似的身心特点,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变大,喜欢和同辈群体接触,而小组工作为交际能力不足的流动儿童提供了轻松、温暖的小组氛围。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五大方法之一,其本身优势明显。通过工作者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组员改变行为思想,促进成长。因此,很适合青少年儿童和同质性群体。人际交往小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安排,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竞赛激励等技巧,引导流动儿童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在小组互动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组工作是提升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工作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小组介入过程中,本次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也呈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不足,本文拟以此为例探讨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XJ“智汇”空间人际交往小组背景

(一)项目介绍

TB社区由于地段房租便宜。靠厂区近等优势,是大部分附近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暂居的选择。并且泰伯社区面积大,楼房紧密,社区入住率高,这使得本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规模更大。“XJ智汇空间”项目定点泰伯社区,通过构建完整的成长环境,利用周末社区闲置用房和公共活动空间,计划通过七个主题小组工作以帮助本社区外来务工子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内在效能与潜质,加强社会连接与社会融入,提升社会功能,促进正向发展,实现良好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小组作为该项目第一个主题活动进行。

(二)组员介绍

TB社区流动儿童集中在两所公办学校,很多是以借读方式入学,需要家长缴纳一定的借读费。除了以学校为平台的交往外,流动儿童在社区的人际交往场所主要是居委会旁的居民健身活动场地。通过实地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笔者发现该社区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一些问题:(1)内心封闭,缺乏对自我的认识,拒绝与人相处交流,对环境有强烈不安全感;(2)渴望认识新朋友,但缺乏途径与方式,不善表达;(3)没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不了解他人,玩伴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容易有情绪问题。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成员人数拟定为20人,流动儿童暑假流动性大,活动中人员不稳定,主要以该社区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流动儿童,其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性格方面都有一定差异。

(三)关于小组活动设计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分为六次活动,根据小组目标共进行了六次小组活动,分别为“相见欢”“认识我自己”“学礼而立”“沟通方程式”“冲突调解站”“小组回顾”,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设计每次小组的具体活动方面以期达到小组目标。

二、小组工作介入的总结

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上,能使流动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本次小组中,大部分组员对个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有积极乐观的评价,这说明小组工作目标基本达成。

通过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上的利用得到了应用展示,应用效果不错。然而,在小组进程中一些小组工作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应对流动儿童群体应注意的问题容易被忽略,小组仍有很多不足,这些通过小组活动所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能加以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同类小组的实务效果,对服务此类实践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建议

(一)小组成员选取问题

小组选取TB社区流动儿童时,社居委想让小组无条件地接受需要帮助的组员参与,从而小组对组员未经甄选,后期小组中反映出有些组员参加小组很被动、有些人性格特质不适合本小组的问题。并且,有些组员在父母要求下参加小组,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在小组中积极性也不高,对小组整体和其他组员也会有不良影响。

另外一点在于组员人数控制上,本小组计划是封闭式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然而组员招募阶段和小组刚开始阶段,由于家长及居委会等原因,在小组开始前和第一节小组工作时仍接受组员加入,致使组员达到30多人。小组活动的实践中反映出组员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小组纪律难以控制、组员互动不够、小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社工也难以顾及到每位组员,小组工作方法很难发挥其优越性,致使小组的目标达成困难。因此,理想的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因将规模控制在15人左右,才能实现组员间更为有效的互动。

(二)小组活动设计问题

小组中社工在一些活动的设计上有欠妥当,例如“几男几女”游戏中,部分女生排斥和异性接触,致使活动一度难以进行。如果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流动儿童相比对异性接触更为敏感的问题,可提早避免此类尴尬问题发生。

活动设计在满足组员需求以完成小组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尤其在服务对象为青少年儿童时。本次小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类活动偏多,后期组员对此类形式缺乏兴趣,导致小组活动效果不佳。因此,小组活动设计要在紧扣主题,围绕小组目标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尽量灵活多变,依据组员的特点、能力和兴趣而设计小组活动。

(三)小组突况解决和特殊组员处理问题

实务活动难免发生方案策划中无法预料的情况,第四次小组中就有一女生组员突然流鼻血。当时社工立刻暂定小组活动,亲自带她去洗手间擦洗。然而后来笔者观察到有好几个组员拿了纸巾上来帮忙,对该组员很关心。如果当时能充分利用这次突发事件鼓励组员帮助同伴,并对此类行为加以赞许,那么对这些积极帮忙的组员和其他小组成员都会起到强化作用,符合人际交往小组的目标。因此,小组活动中社工应灵活应变,将突发事件转化为对达成小组目标的机会点。

本次小组中表现突出的特殊组员主要有沉默者、垄断者和攻击者。沉默者中表现出含有敌意、抗拒小组的组员和害羞、退缩的组员,对于第一类组员,如果是参加小组后产生的情绪问题,社工因耐心与其单独讨论,讨论沉默原因。如果组员选取阶段该组员并非自愿参与小组,社工可再征询其意见是否退出小组。对于第二类组员,社工要主动与其沟通,多给其赞许和鼓励,在小组中适当多给表现机会。对于小组的垄断者,表现为喜欢垄断小组话语权,主导小组活动,对其他组员的行为提出很多要求。社工可以先适当运用打断技巧,让组员思考自己倾听与表达的比例,以促使垄断者反思,引导垄断者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对于小组的攻击者,表现为贬低他人,常与其他组员争吵或有肢体冲突。对于此类组员,社工在小组中制止其攻击行为的同时,要耐心与其面谈,讨论攻击原因,了解其对于小组的真实需求,对严重言语攻击和肢体攻击要适当惩罚。

(四)小组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问题

儿童向青少年转换阶段,是其平等、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社工要格外引起关注。例如在此次小组中,社工因缺乏经验,在活动中偏向表现比较突出的组员,致使个别组员对于屡次没有机会参于小组游戏表示不满,对小组产生抗拒。因此,社工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小组的联络者、协调者,组员才是小组的主体,要给组员平等的参与机会和民主的空间,由组员自由表达,鼓励每位组员参与自决。同时,流动儿童由于环境和家庭等原因,性格方面可能更为敏感,更渴望得到社工的关注,社工不能倾向于个别组员,要让每位组员都感受到社工的关心和支持。

(五)流动儿童的特殊性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流动儿童,相较于城市本地儿童,流动儿童有其独特性。小组活动计划中初步考虑了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上可能存在的例如内向害羞、不善与人交流表达或是不懂社交礼仪、礼貌等。然而,本次小组,流动儿童在小组介入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特殊问题。首先是由于流动性大和父母的不重视,有些流动儿童在学校时学习习惯差,自控力差,生活态度随意。表现到小组中,破坏小组正常秩序,喜欢扰乱小组纪律的组员就会多一些,这导致小组活动很多时候难以进行,小组效果难以保证。另外更为普遍的一点是,小组中大部分流动儿童在社工要求其主动参与时基本都不愿主动参与,即使是在小组中后期组员相互间和社工都较为熟悉时,这与之前接触过的同年龄的城市儿童有很大差异。由此可见,流动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心、遇事习惯持观望态度。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首先社工要对小组中破坏纪律的组员重点关注,可引导与适当惩罚相结合,通过单独谈话让其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者同时进行个案辅导。对于不主动参与的问题,社工前期可指定组员参与,对参与的组员进行鼓励赞许,以强化其自信心,同时营造轻松安全的小组氛围,让组员摆脱压力状态。

参考文献:

[1] 斐林亮.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 干伟溢.流动少年儿童同伴支持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春苗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 赵静,范月.在校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科技视界,2012,(8).

[4] 周福林,段成荣.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班主任工作;班风;学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全面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引起大学生在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班主任是高校班级的管理者,更是学习、生活和政治思想上的引导者。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大一新生,面临学习方法和观念上诸多方面的根本转变,并缺乏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很容易产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新生班主任,通过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到新时期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体会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多深入班级,建立信任机制,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 。

大学新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并不喜欢命令式的教育方式,也不需要生硬说教型和管教型的老师,而是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希望能有一位与自己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彼此尊重的老师。"介乎师友之间、成为知心朋友"应该是大学新生对自己班主任的共同期待。只有彼此之间给予充分的信任,建立信任机制,才能进行良好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多深入班级,了解和掌握班级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格、思想、爱好以及家庭情况等。并和每位班级成员进行必要的一对一谈话,以进一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信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一切。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确实是可以充分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班级动态,真实、全面地了解到班级的内部情况,学生也才能理解、支持班主任的管理,并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注重培养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只会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很少同外人交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尊重、理解他人,缺少社交能力和艺术。由于个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受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大学新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习惯、爱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缺乏了解的基础上很容易造成矛盾。使得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要比中学阶段复杂,个别交往能力差的同学甚至产生困惑、迷茫、失落的心理,缺乏交往的能力和勇气,害怕交往失败受到伤害而采取回避的态度。

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尊重他人。要时刻谨记"敬人者,人恒敬之"。对于一些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更应与其交流,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例如和同学说话要注意用语,采用适当的语气,学会社交谈话的技巧,掌握谈话的分寸,学会倾听,遵守诚实守信、平等交往、相互尊重、谦虚宽容的交际原则,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误解。此外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扩大交往范围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锻炼和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三、树立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具有管理、教育和协调等特殊作用。只有形成良好的班风,每个成员才能在班集体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充分展现自己。

班主任既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导师",也是班风建设的"指挥者"和"设计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因此,班主任本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恪守师道规范,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才能既教书又育人,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以良好师德师风促班风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院系的集体活动。例如,篮球赛、辩论赛、歌舞晚会等。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领导的作用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加这些集体活动。对外展现班级成员多才多艺的一面,充分展示良好的班级风采,努力营造青春、激扬、乐观向上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积极策划和组织班级集体活动。为丰富班级学习和生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策划、组织各种班级集体活动。例如,班级内部篮球赛,清明扫墓踏青活动,期末聚餐活动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不得随意缺席。要求他们"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痛快"。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班级意识、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四、努力培养良好的学风

大学新生在挤过高考"独木桥"后,容易出现"理想间歇期",暂时失去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整天无所事事。此外,大学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法跟高中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学习内容增加了广度和难度,开设课程增多,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需要新生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还有些同学对学校和专业缺乏必要了解,或者不满意,入学后无法平衡心态长时间沉浸在悲观、失望、迷茫、自卑的情绪中。

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应尽早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期间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结合个人学习经历,引导和鼓励他们摒弃思想包袱,摆正心态,并及时将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详细情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较为明确地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认识到本专业重要的社会意义及其优势所在。引导他们热爱专业,激发专业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专业文化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结合一些优秀毕业生的案例,按照科研型、社会管理型和自我创业型的基本分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不盲目。

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首先学会听课。听课是一项很重要的功夫,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还要做到:动脑、动口、动手,合作、探究等相结合。听懂课,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水到渠成,写起作业来就感到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慢慢的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因素 情绪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且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生活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对于集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交流更是每天都避免不了的。所以说人际交流是大学生生存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提高的一项重要能力。

一、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几点原因

(一)心理方面的影响。大学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是处于青春期中后段的年龄,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已经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学生基本都是由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由于校园环境的整体氛围,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而且责任感和抗压能力相对较低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容易阻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方面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教导孩子“谨言慎行”“人心隔肚皮”等千百年来信奉的教条,间接影响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会产生距离感;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分享心理比较欠缺,在交往时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与人际认识。

(三)学校方面的影响。在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前,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学习和培养学习能力为主,并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中“高分低能”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大学虽然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也没有开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很多学生过的就是教学楼、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过多进行交流的机会。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都是老师到点来讲、到点下课的形式,真正的互动并不多,很多学生甚至在快毕业的时候都没有和老师说过一句话,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疏离。

(四)信息技术方面的影响。进入大学的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比起现实的人际交流,大学生们更愿意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流。他们觉得在网络的世界中,大家彼此之间都是不认识的,交谈时无需太多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内心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和情感的寄托。但是长久处于网络世界会降低学生们正常交际的能力,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在真正与人交流时很容易出现害羞、紧张、词不达意等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教授相关知识

由于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也没有相关的教材,下面笔者就从几方面阐述一下应该在人际交往教学中讲授的知识。

(1)对于人际交往认知方面的讲解。这部分的教学主要就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认知,以及对交往的内容和方法、意义等进行了解,这一部分属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部分。在与人交流中,认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的判断出交流的对方是否对自己的谈话感兴趣及时作出调整,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交流的目的以及意义等。

(2)对于情绪的控制方面的讲解。因为大学生的年龄以及成长经历的因素,他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较大,以及任性和虚荣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导致交流的失败,甚至让对方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要加入情绪控制的教学部分,让大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情绪的表达,对于负面和影响他人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并进行自我调节。

(3)对沟通方面的讲解。这一部分属于交流的实践部分,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彼此之间沟通的技巧,掌握如何正确处理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并进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练习,熟悉与人交流的过程,了解在实际交往中的技巧。

(4)对交往礼节方面的讲解。重自身交往的礼节,可以在与人交往中为自己进行加分,在教学时加入这一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教学生与人讲话嘴里不要有食物,不要在说话时吸烟,交谈时声音不要过大影响他人,举手投足大方得体等与人交往中的基本礼节。

(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里疏导

在实际生活中一直都有很多的问题困扰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疏导。高等院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利用多媒体建立心理疏导热线或网站,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咨询,敞开心扉寻求帮助。并定期组织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交际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能加深参与活动同伴之间的感情。

(三)利用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训练。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有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以其多样化、自由化、平等化以及活泼化的特点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这些社团活动是学生们大学生活中的一剂“调剂品”,同时也为大学生在校园中提供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因此高等院校的老师们要利用社团这一优势,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多与社团同伴进行交流,锻炼自己的与人交往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使我们了解到,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们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大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寻找相关对策提高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显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19-122.

[2]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77-78.

[3]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4-68.

篇9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系统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以下几点:

相互认同。要做到这点非常不易。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往往随着彼此相互认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当从自身做起,克服“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错误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正视差异,设法沟通。

情感相容。凡是能驱使人们接近、合作、联系的情感,称为结合性情感。结合性情感越多,彼此之间越相容。当别人做出一点成绩而兴高采烈时,感情相容的人也会由衷地为朋友的成绩而高兴。

行为近似。言谈举止、交往动作、角色地位、仪表风度等人际行为模式越相应近似,越易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技巧

以诚相交。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可以设想,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

学会“听话”。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一流名人访问者”。原来他买了《美国名人传说大全》系列丛书,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成为名人的趣事。于是,他收到了许多名人的复信。这件事又一次证明善听者比善谈者更易让别人喜欢。

学会说话。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也就不难与之接近了。

篇10

A Study on the State of Mental Health of Freshen with Interpersonal-relationsh ip Sensitivity.Zhang Ning, Guo Xia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eihai 26420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the mental health of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nd to supply a science ba sis for mental-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MethodsChose 339freshmen with sco 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no less than 3 from all freshmen in2004~2007. Results①The factor scores of freshmen with inter personal relation ship sensi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ores of all freshmen and nation al model at 0.001 level. ②Other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actor of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t 0.01 level.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 ip sensitivity. Colleges shoul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by supposing e lective course, lecture, group training etc.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Freshmen;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体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 交往中的自卑感,心

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 方面症状的典型表现。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在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中排第二位[1-4]。

大学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也处于从中学生向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期,他们的心理状态既不同于中学生,又与高年级的大学生有所区别,他 们既有摆脱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的轻松与愉快,又有面临大学生活的困惑与不知所措。他们 能否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期,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适应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调整人际交往策略,对他们而言 ,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研究人际关系敏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对高校进行新 生入学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取某大学2004级到2007级的新生有效心理档案共9432个,从中选取人际敏感 因子大于等于3分的新生339人,其中男生246人,女生93人,平均年龄19岁。

1.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5] 该量表由Derogatis(1975)编制,具 有较高的信、效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含90个项目,内容涉及比较广泛的精神 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睡眠等,包括10个因子 。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1-没有,2-很轻,3-中度,4-偏重,5-严重。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 超出正常平均分,一般认为该因子的严重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 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上海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综合系统扫描录入,并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 行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人际关系敏感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9 个条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

2.2 人际敏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人际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得分与2004到2007新生总体 的得分以及全国常模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人际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分均显 著高于新生总体和全国常模,且显著性达到了0.001水平,结果见表2。

2.3 人际因子与其他因子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人际因子与其他因子都显著相关 ,且显著性达到了0.01水平,结果见表3。

3 讨 论

大学新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满怀对大学的期望和憧憬,但是,当他们踏入大学校园之 后,很多学生却发现大学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以前的学习生 活都是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自己照着去做就可以了,现在一切都要自己去安排,但是自己 又缺乏这种能力;以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现在考上了大学,却没有目标了; 以前同学都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每天都能见面,现在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除了宿舍同学 ,与其他同学接触的机会也很少;高中的老师天天督促着学习,大学的老师上完课就走人; 大学里有那么多社团,我应该加入哪一个,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锻炼其它能力重要?等等 这一切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这些新生有些不知所措。

在这些问题中,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是影响大学新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笔者与 部分被邀请新生(SCL-90因子分有超3的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提到人际问题占到30%以上 。他们的人际不适应主要有以下表现:①没有知心朋友;②感觉大学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③想念以前的同学、朋友;④人际交往圈子小;⑤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⑥周围比自己强的 人太多,有些不甘心;⑦不知道如何跟异往;⑧想改变自己的交往现状,不知道怎么 去做;⑨宿舍同学生活习惯不一样,容易产生摩擦,等等。

对其问题根源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心理矛盾。很多学生一方面抱怨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另一方面, 又由于受到家长或同学的影响,在与人交往时,又不愿意或者不敢与人交心,害怕自己在人 际交往中受到伤害;②缺乏交往技巧。很多学生在高中期间,一切以学习为重,不是很重视人际交往,到了大学 之后,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和同学“打成一片”,和同学在一起 ,找不到话题,因此非常苦恼;③性格原因。一部分同学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与人交往时比较被动,因此到了大学,交往的 对象仅限于宿舍同学或班级部分同学。自己认识到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但是又不知道如 何改善;④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大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生活习惯上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摩 擦,这也是影响新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⑤过于留恋过去的同学关系。有的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反映以前跟同学关系挺好的,朋友也 很多,可是到了大学,人际关系却不怎么样了。他们将重心放到想念以前的同学、朋友,忙 着跟以前的同学、朋友联系,却忽略了身边的新同学,这样也容易被身边的同学忽略;⑥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人际敏感因子中“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 不自在”条目得分最高。笔者在谈话中也深有感触,确实些同学由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 价,太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导致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紧张、焦虑,掩饰 自己,甚至减少与人的交往。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人际敏感确实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这部分新生的 心理健康相比其他新生,更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通过个别邀谈、 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进行团体训练[6,7]等形式,促进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 ,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4 参考文献

[1]何心展,张林,尤海燕,等.7763名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调查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 实践,2006,12(1):81-83

[2]彭香萍.当今高校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心理科学,2006,29(1):211 -213

[3]朱爱荣.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分析.高教研究,2006,(2):75-78

[4]刘忠秀,尹星星,尤海燕,等.8402名2005级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分析.中 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88-190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31-35

[6]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