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制作范文
时间:2023-04-01 16: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专题制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把一个客观事实“加工”成故事,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一条捷径。这里所说的“加工”,绝不是凭空编造,而是一种“修辞”,是记者和编辑把原来零散的事实按照观众的需要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使其更美观,更有看头。那么,当一个客观事实出现,怎样把它“串”成一个好看的故事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好”的人物、“好”的结构、“好”的悬念、“好”的细节。
“‘好’的人物”,在新闻专题节目中就是新闻当事人、相关的人。在新闻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有时候是先有立意,然后选择人物和事件来传达,有时是先有事件,再来立意。无论如何,电视的形象化要求,总是要选择个别来代表一般,所以在事件中所选定的人物要有承载力、有代表性、有“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节目的意图。2005年助残日的时候,台里要做一档关于残疾人的节目,在人物的选择上,笔者和同事们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择了一个双下肢瘫痪的正在创业的男青年。因为,凭着对他的了解,这个青年比较有思想、能讲,而且他从修钟表起家,一路拼搏,到2004年底拥有7家家电连锁超市,而且正在准备投资板材加工业。我们认为,这个人物很有代表性,他身上不仅有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而且他的创业之路也与当前倡导的全民创业的号召非常一致。后来这期题为《轮椅下的路》的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致电本台,畅谈看过片子的感受,表达对残疾青年的敬意,后来这个节目还获得徐州市市级政府奖。节目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人物的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好’的结构”。一个成功的剧作一开始总有一段说明性的片断,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经复杂情节的曲折变化进入,最后在剧情最紧张处落入尾声,尾声叙述危机得到解决,新的情况产生。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新闻专题也应把新闻事件组织成相似的结构。具体的结构方式应该根据内容的简单与否、思想性的强弱等因素来具体安排,大致以下四种最容易运用。比如说直叙型的结构适合故事完整、情节清晰的内容;辫子型的结构适合矛盾性、论争性的节目;组合型的结构适合内容较散、几个故事叠加的节目;主题型的结构适合思想性很强、层次很多的节目。我曾多次看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的专题节目《梁祝》,就是典型的直叙型的结构。片子一开头就是典型的讲故事:
期末的时候,礼堂是同学们的考场。40年前,就在这个地方,两名青年学生,就站在这个舞台上,向全校师生献出了他们刚刚写完的年轻的乐曲。
然后,作者借用《梁祝》创作者之口,点明了节目的主题。整片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追忆了《梁祝》创作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梁祝》布局是传统的线性的讲故事,但写作手法并不陈旧,片中大量的节目人物自白和对白,加上字幕和优美的旋律,使整个节目十分流畅动人。
“‘好’的悬念”。悬念犹如瀑布,必须在材料方面准备落差,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以一档15分钟的专题来说,至少要设置3处悬念,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最终是否得到解决、人物的命运究竟如何,从而吸引他们始终停留在节目里,不按手中的遥控器。还以上面提到的专题《轮椅下的路》为例,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在片中设置了3处悬念:一是男青年两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到了上学的时候,邻家的孩子都上学了,而他却与学校无缘,一句“难道这孩子以后的路就毁了吗”将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二是他学修钟表时,正当生意很好的时候,又一个悬念出现――“这次,他以为困难真的离他而去了,然而……”为下面的困难作铺垫;三是其初次创业,进军家电业的时候,解说词:“可是,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后就交代他找厂商谈家电的时候,遭遇厂家冷眼的事。整片在男青年人生的3个关键时期设置了3处悬念,将男青年愈挫愈奋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也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里要说的是,悬念的设置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基于大量的采访,根据情节发展、矛盾冲突而巧设的“坎”。这“坎”,可能是矛盾得到解决的前奏,可能是新矛盾出现的伏笔,也可能是事情向别处发展的信号。总之,有悬念,专题节目才会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好’的细节”。许多新闻学方面的专家,都谈到细节在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增强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方面的作用。的确如此,如果说结构是专题片的骨骼,那么细节便是专题片的血肉。在新闻专题节目中,事实细节和形象细节如果运用得当,整档节目就会显得生动、感性、逼真,为节目增色不少。笔者曾看过专题片《中华之剑》,片中一个细节牢牢地刻在了脑海中:一位缉毒战士在抓捕贩毒分子的搏斗中牺牲了。入殓的时候,他的老母亲闻讯赶来,老人拨开人群,挤到跟前,看到棺材里的儿子,她没有哭诉,而是出人意料地伸出颤抖的手朝儿子的脸上打了一巴掌。老母亲这超乎寻常的反应,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她爱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她生命的希望和支撑;她怨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没有实现为她养老送终的承诺,撇下了白发亲娘。烈士母亲这种有别常理的举动,正是她痛苦的自然伸张。从母亲特有的典型动作,从长镜头的叙述,使人感到现实生活真挚、感人的力量,领悟到烈士义无反顾地赴死的崇高和辉煌。在专题片制作中,细节可以通过画面、解说、叙述、画面与解说结合、画面与音乐结合、字幕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只要运用得当,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 专利文献 增值性专利信息 汇编作品 著作权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73
Abstract In general, the patent information is retrieved from the database built by the relative public authorities. So it is in the public areas and free for all. Whi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PR service industry renders the emergence of th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which could be called "the guidance of patent route chart" or "the early warning device for technology risks". As th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could bring economic benefits for a specific industry or enterprises, it should be protected by the wa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t the same tim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publicity of th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by which it could be made full use.
Key words patent literature; value-added patent information; compilation; copyright
1 增值性专利信息的概念由来
知识产权信息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而产生,主要包括专利信息、商标信息、著作权信息、技术合同信息等。①将知识产权信息范围进行法律意义上的明确界定,能够理顺知识产权信息的创造、传播、运用诸环节,从而有效激励创新。专利信息是知识产权信息的典型代表,其原始形态专利文献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按照法定程序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和公告的授权专利文件,包括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在法定程序中予以公布或公告而产生的各种文献。②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首先通过专利信息文献反映出来,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所体现的技术信息,不仅能提高研发起点,而且能节约至少40%的研发费用和60%的研发时间。③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专利信息服务始于1985年,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一份专利公报为标志。专利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商事活动的需求是企业知识产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导向,④ 互联网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则进一步为专利信息在全世界的交流与汇聚提供了便利条件。⑤进入新世纪,国家知识产权局开通了互联网专利信息数据检索,并不断加以升级完善,丰富其内容、增加其功能,并且不收取任何信息服务费用,这为我国专利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的专利信息服务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较为初级的专利文献信息服务,也就是专利信息的检索服务,该项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包括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等,内容主要包括专利查新、专利法律状态判定等;第二种是另一类是专利信息深度服务,即对于专利信息不再限于简单的汇编整理,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进行检索和分析后,形成具有独特思想和逻辑关系的专利数据信息分析报告,甚至为行业或企业构建动态专利信息特色数据库,以满足客户对于知识产权的深层次需求,助力企业更全面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传统专利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之外,个性化的统计分析与深度挖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⑥由此就产生了“增值性专利信息”的概念。
2 传统意义专利文献与增值性专利信息文献的著作权属性分析
一般来讲,由政府专利管理部门公布的专利文献,属于政府文件的一种,相当于在公有领域之中的公共产品,任何人都能够免费加以利用,只不过要求注明所使用的文献信息的出处罢了。⑦这一点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得到了印证,即“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和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也是一致的。
理论界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不具有著作权,主要出于以下四点理由:第一,专利文献不存在发表权,因为专利文献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按照专利审查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的,属于不特定社会公众均可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相关的写作者没有决定是否公开的权利。第二,专利文献不存在署名权。虽然我国《专利法》第10条规定了署名权,即发明人有权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但是此项权利的意义是为了表明发明人创造出了所申请专利的客体,与专利文献是否是其所写关联度不大。第三,专利文献不存在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文献在申请人提交专利审查机关之后,只能在法律限制的范围、方式和期限内申请进行修改,否则专利权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专利文献不存在著作财产权。专利具有保护专有技术以及消除技术垄断的双重功能,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公开创新,推动社会整体技术进步,专利文献是公开技术发明的最直接手段,定位为体现专利制度最终目的的媒介,国家立法及行政管理措施均强调了专利文献的流通性,并在最大限度内弱化了其经济价值。⑧
增值性专利信息与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不同。增值性专利信息是专利数据深入挖掘处理之后,形成的深度文献,主要包含了与知识成果有关的术语。⑨增值性专利信息的组合可以形成数据集群,这就脱离了简单的信息汇编范畴,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有着更高的知识含量和更丰富的内涵,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更具启发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增值性专利信息和传统意义上的专利信息相比,有必要确认具备著作权的属性,并加以妥善保护。
3 我国增值性专利信息著作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第一,我国的著作权制度并不承认增值性专利信息的受保护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国的专利信息服务水平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逐渐缩小,某些行业的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质量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增值性专利信息这一新事物并没有及时作出界定,《著作权法》等与版权保护有关的法律规范过于原则化,出现了立法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现象。
第二,增值性专利信息的组合性特征,使得著作权保护形式在实践中较难具有操作性。专利信息服务业由于其自身特点,为用户提供的增值性专利信息包括了经软件处理的数据、图标、文字报告等内容,有的还附加了行业或企业专利情报专项咨询服务,对一个区域内的产业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促进作用如何,相关的考核评价标准较难形成,这也就影响了高水平的专利信息服务的扩展,致使相关服务产品的著作权保护在实践中较难操作。
第三,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生产者的权利意识普遍不强。一方面,我国相当数量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具有政府支持的背景,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所以对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进行保护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限,进而影响了专利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专利信息服务机构的业务以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为主,在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开发、交易和利用方面缺乏组织协调与规范管理。
第四,增值性专利信息受到当前信息传递方式的影响,对其加以著作权保护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增值性专利信息基于联网专业数据库整理而成,并能够通过互联网得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复制和传播,因而具有高度流动性,一旦传播出去,几乎是完全透明化和公开化的,很难准确找到最初未经授权的侵权行为人,这就使得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者的责任存在难度。
4 加强增值性专利信息著作权保护的对策
针对增值性专利信息,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了其在知识产权服务业、乃至整个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鼓励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基于此,笔者从著作权法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以下保护增值性专利信息的建议。
第一,应明确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著作权法律属性。通过传统意义上的专利文献与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的对比,笔者认为,考虑到增值性专利信息是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创造的信息产品,应将增值性专利信息明确界定为“汇编作品”,在民事单行法中明确经过深入挖掘整理的知识产权信息的著作权客体地位,是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获得周全保护的前提。
第二,建立增值性专利信息汇编的出版及交流机制。产业集聚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趋势之一,考虑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集聚的需要,推进专利信息服务业发展一个较为现实可行的措施就是,区域所在的行业协会组织协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在同行业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增值性专利信息汇编的行业内部交流机制,并拟定相关的专利信息产品利用权限、流转规则及流转范围。公益性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则可以将本地区特色行业及产业集聚区拥有的专利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具有中观及宏观参考意义的增值性专利信息汇编作品,并通过公开渠道出版发行。
第三,严格保护营利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著作权。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专业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研发和服务的公司,如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恒和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这类公司与政府支持建立的各级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公益性专利信息检索服务不同,具有为企业进行个性化知识产权信息高端服务的能力,为增值性专利信息的传播与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类公司提供的增值性专利信息产品应由《著作权法》等相关加以特别保护,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在从事专利保护行政执法过程中,也应切实维护其产品的著作权权益。
注释
① 马海群.知识产权信息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功能[J].图书情报工作,1998(3):1-3.
②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著录项目标准(试行)》(ZC 0009-2006)
③ M., Reitzig.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4.45(3):35-40.
④ Blaxill Mark, Eckardt Ralph. The invisible edge: taking your strategy to the next level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9[Chapter 6].
⑤ Yo Takagi, Andrew Czajkowski.WIPO services for access to patent information - Building paten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capacity in LDC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34.2012:30-36.
⑥ 岑咏华,王曰芬,王晓蓉.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专利数据挖掘研究综述(上)[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125-128.
⑦ 江镇华,邱平济.关于专利文献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探讨[J].知识产权,1991(5):46-48.
篇3
为了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市局下发了《重庆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对增值税专用发票验旧购新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国税函〔2004〕541号),对于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验旧购新环节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数据采集工作量大,影响专用发票发售速度及纳税人等候时间长等问题。市局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现提出如下补充通知,请遵照执行。
一、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
(二)已开具的第一份发票记帐联复印件和最后一份发票记帐联原件。
(三)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单。
二、验旧购新程序
(一)纳税人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将上述资料如实提供给主管税务机关。
(二)主管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核对纳税人报送的记帐联(记帐联应认真核实打印在密码区内的代码和号码是否与纸质发票代码和号码一致)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等资料。同时,在新《税网》或中国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CTAIS”)验旧模块下,将已填开的发票代码、号码按起止号录入、保存,其中:金额栏是否需录入数据由各区县(市)局根据征管情况确定,作废发票可按正常填开使用处理。验旧岗位人员审核无误后在专用发票记帐联上签注“已审验”字样和盖章。
(三)发票发售岗位在发售专用发票时,必须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簿》和新《税网》(或CTAIS)中的验旧情况,验旧处理符合以上规定并且与新《税网》(或CTAIS)中的验旧数据一致的,再按“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单”上的准购份数发售专用发票,否则一律不予发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发票管理部门。
篇4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 多媒体传播策略 媒介融合
寻找网络新闻专题传播的最佳合力点关键在于多媒体传播策略的研究。这其中既包括网络技术的恰当选择,也包括媒介组合的运用,还包括网络传播效果的测定,等等。网络技术之于网络新闻专题更多体现在编程方面,在传播过程中起载体作用。优化的代码结构,较高的技术含量,良好的用户体验,无疑都会直接增强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而媒介组合的运用则突破了单一媒介载体的束缚,将扩大传播面。再者,媒介组合本身就是寻求一种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传播效果的测定是多媒体传播策略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它对应传播过程中的反馈环节。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定义与特征
在网络传播中,某类新闻事件获取的公众关注度高,具有延续性报道的特征,并可进行深度挖掘,这时候编辑人员常常会集纳相关新闻,围绕一个中心话题策划制作相应的网络新闻专题。对于网络新闻专题,我们通常认为它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综合多媒体表现方式,对某个高关注度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性报道的一种传播形式。[1]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网络新闻专题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1)集纳性。它在策划初期就确立了新闻主题。围绕特定主题,编辑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整理、分类后按照预先策划将其以网页形式展示在网友面前。(2)深度性。一个网络新闻专题通常较为全面地反映该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及时跟进最新报道,而且经过横向或纵向比较,挖掘出新闻背后的特定联系和提供丰富的新闻参考资料。(3)互动性。在新闻报道中,网友更希望参与其中,或留言或分享,甚至自我创造内容(如针对主题新闻事件发表正式评论)。缺乏互动性就意味着单向传播,此时网络新闻专题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气。(4)技术性。设计、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是一个技术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能力,否则只能纸上谈兵。制作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越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就越丰富,也才真正谈得上有能力提高用户体验。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媒介环境分析
媒介环境是一个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今,我们已经进入web3.0时代,它是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所有的用户都拥有自己的网上数据库,并可在各种客户端同步更新。[2]2010年 HTML5标准正式推出,它将Web应用带入一个成熟的平台。在HTML5平台上,视频、音频、图像、动画都将被标准化。所有的技术语言都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呈现,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更为简单、丰富,flash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移动客户端的突飞猛进发展更是颠覆了媒介环境的影响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玩手机,玩平板电脑,早已是公共场合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互联网报告)
此外,报纸、广播、电视、户外等媒介载体同样属于媒介环境的研究范畴。简而言之,网络新闻专题并不是隔绝在互联网这一“孤岛”上,相反,它置身于庞大的媒介环境中,与众多媒介载体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例如,可将网络新闻专题制作成二维码标识,刊登在报纸相关新闻报道区域,用户根据需要使用移动客户端扫描链接到该网络新闻专题页面。
由此可见,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学研究应置身于媒介融合语境中,通过探讨多媒体传播策略,选择最佳传播方案,以实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二、多媒体传播策略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多媒体传播策略
多媒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色。它综合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富媒体和技术模块等一系列媒介表现形式,将信息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在用户面前。在笔者看来,网络的多媒体传播更倾向于归属网络技术范畴。若讨论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还应考虑PC客户端和其他媒介的组合,以及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据此,笔者认为,多媒体传播策略是指基于媒介技术,合理配置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富媒体等多种媒介形式,运用媒介组合策略,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一种传播方案。[4]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策略
1.灵活运用网络技术
编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是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前提。目前HTML5标准尚未普及开来,大多数网页语言规范遵循XHTML1.0或者HTML4.0。而制作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有三种代码编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Table,另一种是Div+Css,还有一种就是两者混搭。在此基础上,为了再现新闻事实,使得新闻事件报道更具现场感,更有深度,一个网络新闻专题还需js、falsh等动态编程语言的配合,同时要注重UI(User Interface)设计,即通常所说的用户界面设计,这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所必需的技术手段运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站新闻专题注重网络技术的灵活运用,其中不乏堪称优秀的典范。例如,人民网“十多版本、全媒体报道专题”、胶东在线“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荆楚网“沌阳高架桥爆破”,等等。
从技术层面分析,人民网十专题(图1)亮点在于导航栏的设计。它采用js技术,当用户点击导航栏目条时,页面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版块,并产生过渡性的滑动效果。而每一版块又正好是电脑一屏的高度,使得网友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此专题(图2)的技术亮点在于使用Flas形式还原了新闻事件现场,并且增强了互动性。网友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件结果。这种参与式的动画演示无疑给人带来震撼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荆楚网在报道“沌阳高架桥爆破”的新闻专题(图3)中应用了EG365用户提供的富媒体技术,通过明了的动画展示,让网友清晰地了解沌阳高架桥爆破的实际状况,增强了新闻事件报道的现场感。
新浪湖北则在“沌阳高架桥爆破”新闻报道(图4)后第一时间制作出反映爆破全程的Gif动画,赢得了好评。虽然仅是图片的拼合,却让静态的图片报道“动”了起来,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这充分体现出网络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灵活性。
因此,我们在策划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灵活运用。此外,还要敢于尝试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总之,灵活运用网络技术是网络新闻专题采取多媒体策略的基础。
2.优化媒介组合
网络新闻专题的媒介组合形态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移动终端互动;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组合;二是线上线下互动。其中移动终端互动主要是指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开设“短信电话互动”版块或标示“二维码”;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组合更多体现在网络媒介和诸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组合传播;线上线下互动则以人的活动为媒介,实现社会化传播效果 。
荆楚网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在《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手机报》、《湖北惠农手机报》常规版均开通两会专栏(图5),开展互动报道。会前,还以“把湖北声音带到北京去”为主题,通过手机报、社区、微博消息,征集网民意见、建议,经过审核到专题中,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采写成新闻报道。此外,向到京参会的湖北代表委员赠送《湖北手机报》,真正实现移动终端互动,线上线下互动。
黄政在《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一文中,以“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为例(图6),研究了网络新闻事件的媒介组合策略。他得出结论:受众在两类媒体平台上跨越,获得信息后,又回到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民意表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时,传统媒体和网络传播者可能达到等量级的传播效果。这对网络新闻专题同样有指导作用。
荆楚网“华农十年接力支教专题”(图7)不仅是报网互动的一个典范,也是线上线下互动的一个典范。《湖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荆楚网迅速把握新闻脉络,制作出网络新闻专题,与报纸遥相呼应,相互推荐。而且,荆楚网对从贵州深山支教归来的学子和记者进行了访谈,同时派出记者到华中农业大学进行实地采访,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引导舆论发展,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综上所述,优化媒介组合,对于传播效果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网络新闻专题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既要优化配置内部各个要素,实现整体功能之和大于各要素之和,也要与系统外媒介组合运用,达到整合传播的效果。
三、网络新闻专题多媒体传播策略的效果测定
传播效果的测定可从三个层面入手:认知、态度和行为。而对于网络传播而言,点击率和浏览量也是测定传播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PV值(页面浏览量)的多少,直接表现出人们对于某个新闻事件关注度的高低。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测定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 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
由于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是量化数据,因此可以使用流量监测软件获取传播效果的直接证据。若要针对网络新闻专题中的特定区块进行流量统计,则需要在指定位置设置代码控制,以取得特殊数据。例如,要测定网络新闻专题中滚动大图的传播效果,则需在相应源代码中加特定代码进行监测。在不考虑作弊的情况下,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越高,表明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越好。
第二, 访问者的互动反馈
监测网友的互动反馈,需要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加入“互动版块”(如微博互动、评论跟帖、投票等)。访问者的互动反馈是其对于特定网络新闻事件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传播效果好坏非常关键的主观性评价。
第三, 媒介组合效果
媒介组合效果的测定需要考虑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横向比较不同媒介的传播态度,纵向比较同一媒介新闻报道的持续性。需要指出的是,在比较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相互抵消或相互增强,从而测定出媒介组合效果。
黄政在《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一文中将热点事件看做一个“舞台剧”,各个媒介则看做是剧情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持续观察不同媒介对“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的新闻报道,黄政详细表述了此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指出:新旧媒体之间存在互动,新媒体上人人都是记者,消息的来源更广泛;传统媒体捕捉到消息来源后,利用自身优势将信息内容丰富化、深入化;利用媒介传播特点,做大规模的非定向传播,起到“放大器”的作用。[5]
第四, 舆论反响
抢抓热点新闻,并制作成专题,有时会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响。如荆楚网专题“武汉富婆甘当环卫工为儿女树榜样”和“襄阳90后大学生休学侍母”,这两个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人们开始关注道德领域的种种问题,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报道(图8)(图9)。
舆论的反响是衡量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子。它的影响范围更广,甚至可上升到全社会讨论的高度。在强烈的舆论场中,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显而易见。
经过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的测定,应制作出传播效果测定表,综合量化数据、互动反馈信息和舆情监测,撰写测评报告。必要时还需要修正传播方案,寻求更佳的传播效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注释:
[1]田正铁:《论现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国报业》2012年第6期
[2]陶春明、黄照翠:《Web3.0及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展望》,《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何雪:《初探HTML5——下一代Web开发技术》,《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第4期
篇5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 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 年7 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国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注重独特的设计,风格多样,评选标准多元,特别突出个性特征。钟瑛对此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网络作品具有较明显的同质性,缺乏明显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在统一的评选标准之下,获奖作品更会显得一定程度的雷同。”针对新闻奖网络作品评选标准,她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评奖标准多元化,在基本的标准之上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评选活动注重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鼓励网络作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三是网民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可适当考量网友的意见;四是目前对网络作品设置分类,类目过于宽泛,可细化设置的类目;五是评选标准注意与时俱进,与当下网络作品的发展匹配。
网络媒体现在承担着引导主流舆论的责任,詹新惠认为应该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来设计网络新闻奖,比如增加网络新闻原创奖,让网站摒弃简单的拷贝和粘贴,更加注重原创新闻,在原创的过程中体现出网站的思想与态度。比如增加网络新闻策划、整合类的奖项,鼓励网站精编新闻,精确传送新闻;比如增加网络新闻互动类奖项,让网站更多考虑网民的体验,策划更好的与网民互动的活动等。
篇6
N报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市场开发的潜力
以N报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发展为例,探析N报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市场开发的潜力。
(一)N报历年服务对象人群特征统计表
此表显示,1995年N报数据库建成之初,只供内部人员使用。2000年,N报资料数据库服务范围延伸,首先得益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和个别企事业单位。2005年,N报服务的对象及内容有所扩大,社会个人开始前往查询、调阅资料。至2008年,该报数据库已为报社内外部人员、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信息资料查询服务,为当地新闻宣传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越来越多的社会用户认识并依赖于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市场价值不断得到体现。
(二)公众对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服务内容的主要需求
(三)通过对N报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进行分析,初步把用户所需的服务内容分为3类:
1.个别新闻资料查询
个别新闻资料查询主要满足的是简单信息资料查询的需要,范围小、数量少、要求低,可即时查询。
2.特定时间段的资料查询、汇集
特定时间段的资料查询、汇集的服务对象大多以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大部分供出书、集以及制作大型活动的展板,新闻资料以报纸版面图为主。
3.特定对象和事件的资料查询、汇集
特定对象和事件的资料查询、汇集,针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和特定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资料查询,专业性强、数量多、范围广、需时长,要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汇编。
N报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市场化开发策略
(一)产品策略
1.新闻资料的查阅、拷贝
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本身已是初级产品,可满足普通查阅需求,用户只需通过N报门户网站或资料部门的单机便可完成新闻资料信息检索和拷贝的需要。
2.为高级检索用户提供定向查询服务,并制作专题光盘
在N报的服务对象中,有很多用户是带着特定要求前来检索的。对此,可开设专题数据库,按客户要求制作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数据库。
3.制作特色数据库及光盘产品
特色数据库是指结合区域特色、当地重大事件、热点新闻及用户个性需求,利用N报的海量新闻资源,设计、制作的独具特色的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
N报所处区域是一个极具穆斯林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特有的民风民俗,是当地政府重点和精心对外宣传的内容。将地方特色和当地重大项目、事件、热点新闻结合起来,制作成独具特色的主题数据库并刻录成光盘产品,在重大节日及旅游胜地、政府对外交流中广泛推广,成为增加当地知名度,繁荣地方经济的又一媒介。资料管理部门还可将用户自身无法全面浏览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集中归类,开设热点历史回顾、事态发展及现状等新闻专栏,配以话外音或主持人评论及最新图片,制作成新闻热点数据库投放市场,不仅可成为新闻媒体新的卖点,还可给用户带来更为快捷、便利的阅读效果。②对于企事业单位,除了根据其要求提供专题数据库外,还可主动为其开发、制作具有企事业特点、满足其需要的数据库。目前,国内部分媒体已开始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4.为移动增值企业提供小容量新闻信息资讯服务
当前,国内有大批的移动增值企业每天都在利用自己的平台或与电信运营商、网站合作,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阅览服务。N报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等优势,制作短小精悍、门类齐全、时效性突出,便于迅速、阅读快捷的新闻时讯库,从而成为移动增值企业增值业务的提供商之一。
5.制作新闻媒体图、文光盘,以供保存
传统的报纸是易碎产品,过期报纸的储存会占用大量空间,数字光盘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将报纸按月、季、半年、全年时间段,编辑制作成多媒体或PPT文件,配以舒缓优美的音乐刻录成光盘产品,此举将为喜欢阅读和收藏的群众提供更大的便利。
(二)N报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市场化的实施建议
1.整合、优化N报的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
将N报现有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和图片库的信息资源整合,并对数据库的内、外部存储设备进行升级和优化。
2.改造门户网站
在N报的门户网站页面上增加为用户服务的“新闻资料信息服务”专栏,栏内设置新闻资料检索、资费标准和定制服务三个主要功能。其中:新闻信息检索功能为客户提供自主检索服务,用户付费后即可浏览或下载信息资料。资费标准为用户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收费标准及交费方式。定制服务可按用户需求提供“专题”或“特色”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服务。
3.制定服务收费标准
根据用户购买的不同产品制订不同的收费策略:
(1)用户通过门户网站自行搜索的单条新闻资料,按条收费。
(2)根据用户个性需求制作的专题资料,按照资料的数量×每条单价+资料管理人员制作目录、链接、排版的人工费用进行计算。
(3)特色数据库因资料的数量差异较大,且耗时和制作方式不同,应以新闻资料数量、年限、编辑后期制作耗时为计费标准,逐个明码标价。
(4)N报的新闻资料年度合集,采取统一标价策略。
(5)为移动增值企业提供的小容量新闻资料,以包月、包年的方式收费。
4.宣传策略
(1)在N报的门户网站和手机报上设计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对外服务内容的广告。
(2)在N报的纸质媒体上开辟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广告的系列宣传。
(3)采取赠送试用的方式,让潜在的大客户了解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的特点和魅力。
新闻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市场潜力已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认知,但如何将其市场化开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对此做初步的探究,愿以此分享,并愿意接受更多、更好的建议。
注释:
①童亭:《新闻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豆丁网,
篇7
关键词;现状 问题 创作 意义
电视专题节目的大发展大约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1994年4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震撼人心的片头音乐每天准时响起,有力的促进了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焦点访谈》等名牌专题节目的高收视率迅速刺激了各家电视台对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视,过去把专题节目看成是应付中心工作、中心任务的“搭头菜”,现在一下子被媒体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到“创收新亮点 、收视兴奋点、媒体实力新景点”来重视,因此很多电视台都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化人才和专业设备,专门设置起了专题部,甚至也学着中央电视台,设置起了面孔严肃的评论部。荧屏上也开始出现了专门的专题栏目,定期播出自己摄制的电视专题节目。让电视专题成为了电视荧屏中自办节目的又一主角。在那几年里,电视专题迎来了自己辉煌灿烂的历程。有一大批思想精深、内容精彩、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电视专题片,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节目所折射出感人肺腑、震撼人心和撩人心动的艺术魅力让很多电视从业者也不得不赞叹电视专题节目的影响力。很多电视台也通过开办、重视专题节目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当时荆州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江汉风》就在江汉平原上极受观众喜爱,收视率位居江汉平原地区多家电视台专题专栏节目榜首。《江汉风》栏目的广告创收业绩也是当时该台最有实力的,荆州电视台通过开办专题节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可好景不长,大约从2000年开始,各地的电视专题节目就开始走下坡路了。2000年6月,当时很有名的湖南电视台专题部在公开的电视专业刊物上发表讨论性文章,征求大家对由于选题面临枯竭而走向两难(继续办还是停下来)的名牌栏目《乡村发现》〔1〕出谋划策。并接连办了几期谈话节目,介绍了节目现在面临的困难,吸引大家对专题专栏节目的发展进行探讨。这些动向无疑应该是直率的湖南电视人在为专题节目的滑坡作些挽救性和探讨性的努力。而其它电视台虽然没有直接说电视专题的难办,但也在艰辛努力中纷纷告退,多家电视台的专题节目都从那时起开始停办或者改版成其他形式的节目。笔者认为:现在电视专题节目质量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选题枯竭,节目质量下降:
部分电视台在专题节目的选题上陷入枯竭境地,为敷衍了事,于是就滥竽充数,有的把只适合做新闻题材的内容进行量上的扩充,冒充专题播出,有的根据当前政治需要,信手拈来时政新闻题材做专题,节目的采制是简单方便了,直接影响到了电视专题节目的质量。当然专题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就变得越来越小。
二是经济创收的硬性要求也在降低专题节目的影响力:
为了创收的需要,很多电视台在无奈中,被金钱牵着鼻子搞些变调的合办栏目,选题的确定和节目的采访制作也被经济创收所左右,这些都严重降低了专题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
三是新闻节目平民化改革的冲击导致专题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在新闻“三贴近”指导要求下,很多电视台都在进行新闻节目的改革,加大了社会新闻的报道量,改善了新闻的报道方式,并开办了专门的社会新闻栏目,同时对社会新闻的报道运用了极其灵活的报道形式,把过去电视专题节目的部分优势也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进行了发挥,如当初开播的荆州电视台《荆州报道》,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湖北电视台《新闻空间》,浙江电视台《新闻现场》等等,一经推出,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眼球。很多电视台纷纷实行了专题节目的改版,把专题栏目向社会新闻的栏目化发展,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节目的播出也渐渐失去专题味了,面孔严肃的专题栏目逐渐消失。都是抢走了专题栏目的大部分观众。〔2〕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电视专题节目的一份子——电视新闻专题片,只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并在实践中很好的践行,任何一部精品节目都会受到观众喜爱的,都会很好的生存下去。也会吸引观众的眼球,得到观众的青睐,也会经常显现于银屏,在电视媒体中很好的生存下去。那么,怎样才能出精品呢,怎样才能做出优秀的、观众爱看的电视新闻专题片呢?笔者个人认为:
一、首先确立选题的原则:
1、要注意选取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都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如今四川巴中的王瑛等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广大的电视观众不仅感受到他们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符合时展的需要。这样的人物形象让大家可敬、可亲、可信,可学。
2、要注意表现细节
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专题片可以无情节,但不能没有细节。〔3〕电视新闻专题片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来达到表现感情、蕴含哲理的效果。在铁人王进喜中就有一个细节,王进喜冒着刺骨的寒风跳进水泥搅拌池中,用自己的身体当作搅拌机,让人久久不能忘记。从这样的细节中不仅表现了人物,以小见大,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暖冬》是表现地震后,如何帮助失去孩子的家庭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的新闻专题片。在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女主人翁在计生部门的帮助关心下终于怀上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喜悦之时总也忘不了第一个孩子,时常在无人的时间拿出孩子生前的照片和孩子说会话。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中国农村母亲真实的一面,更是让观众潸然泪下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揭示人物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分页标题#e#
3、要注意真实性
前几年,在陕西发生的“周老虎事件”至今还历历在目,它给我们身为电视新闻专题片制作的媒体人来讲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课,并随时提醒我们在拍摄电视新闻专题片时,一定要避免一些人为和虚假的东西,保证新闻专题片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专题片才有魅力,真实的专题片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二、电视新闻专题片角度的切入:
1、特别意义的场景和片断作为切入点。
在电视新闻专题的拍摄中,再现生活富有特别的场景和片断并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我们的记者细心观察,深入挖掘。如:2008年,汶川8级地震后,四川人口和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在拍摄《爱在身旁》时,摄像记者就成功地捕捉到了一段稍纵即逝的感人场景,主人公冒着不断发生的强烈余震,仍然坚持在地震现场为灾民发放救灾物,她头上的汗水,嘶啞的声音,零乱的头发。把这段感人场景放在片头,作为角度切入,没有解说,也没有音乐,只有现场效果声,然后叠出片名《爱在身旁》。这个人物的事迹由此得以顺利展开,从这个角度切入,把一个忠于职守的计生工作者的形象推到了观众的眼前,留在了观众的心中,同时也调动了观众对这一人物进一步了解的急切心情,为观众审美需求的情感延伸创造了条件。
2、寻找个性鲜明的形象为切入点。
新闻专题片《试管里的"涪蓉"》〔4〕讲述的是在2009年12月18日的下午两点28分,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年过40的刘洪英在绵阳市计划生育指导所里顺利的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儿的故事。专题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把富有个性特征的鲜明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一对夫妻抱着新生婴儿在医生们的陪伴下走出医院。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画面,作者把这个形象生动的画面成为全片的角度切入点。正因为有了这个好的切入点,片子的主题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印象,为接下来的讲述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片子增色不少。
3、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
篇8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视新闻作为精神食粮,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观看。电视新闻节目主要包括专题类新闻、消息类新闻以及言论类新闻这三种。电视新闻专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新闻制作、传播以及理念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新闻专题节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形式上更加多变;在传播技术以及节目彩排等方面更加的成熟。新闻专题节目简言之就是将声音、文字、画面等视听手段融合在一起,生动形象的把最真实的新闻事件展现到观众面前。
虽然我国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新闻观点单一乏味、新闻资源缺少等。由于主题节目的内容不强,主题单一,观众在长时间观看之后就会产生乏味和疲劳的感觉,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为了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得到更好的发展,新闻工作者必须抓住当今社会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以及难点,抓住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有益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新闻专题的真实性和时效性[1]。
二.电视新闻?L獾闹魈庋窦记?
在对电视新闻专题的主题进行选择时,要充分利用科学的选题决策系统,以此来提高选题过程中的决策水平。对所报道的客体信息进行分析、报道的主体信息进行分析、报道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以及报道受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组成了科学的选题决策系统。
在对电视新闻专题进行选题时,首先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以及快速的获取新闻线索,然后在对所获取的新闻线索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综合考虑到受体群众,以此来确定选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选题的决策水平。
在对选题内容进行报道时,必须要与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相符合,实事求是的进行报道,切不可进行炒作,欺骗观众[2]。为了避免新闻专题报道偏离了新闻的本质,新闻工作者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要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把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以夸大的手法进行报道。
三.传播领域中电视新闻专题策划技巧
对于电视新闻主题的策划要依据供给传播的客体、观众对新闻类型的需求以及新闻传播的条件。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专题进行策划时一方面要受到客观事实的约束,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实又存在着一定的反作用。在报道传播的过程中,要想科学的提高策划技巧,新闻工作者要遵循一下几点要求。
1.对事件的预见性和应变性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闻专题报道策划换句话说就是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见、谋划以及规划安排。不管是早有安排的重大事件(如“两会”的召开)还是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甚至一些事件只能知道它的开始,对它的下一步发展完全无法推断,事件的结局也往往让人难以预料。对于这类事件,新闻工作者就要进行多种设想和准备。
除了提高预见能力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对新闻专题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做到处变不惊、多谋善断。在新闻专题报道过程中,只有做到对事件发展有足够的预见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报道出满足观众需求的新闻[3]。
2.合理的选用报道结构与方式
在对报道的结构进行设计规划时,要以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基础的。报道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每一次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追求创新,使电视新闻专题报道更加新颖更吸引观众。
在报道过程中由于要受到报道时间、空间、角度以及符号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报道结构有时候会设计不当。要想使报道的结构设计合理,就要把这些潜在的因素合理的整合起来。首先要全面准确的把握报道的选题以及报道所达到的效果,因为尽可能的把选题的新闻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是结构设计的最终目的。然后要充分考虑新闻报道者的自身条件,使得结构设计在新闻报道者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3.恰当的把握报道的时机与分寸要
报道时机与分寸的把握在新闻专题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报道的过程中将事件客体定位在社会系统之内,搞清楚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有可能对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4]。对于恰当的把握报道分寸,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把所报道事件的横向信息和纵向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进行报道。
篇9
南昌县电视台的多个电视新闻专题栏目都是由这一系统来完成。如《每日新闻》《变化》《记者观察》等栏目,在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后,丰富的软件资源(包括视频的、音频的、绘画的、动画的、特技的、多媒体软件)可以为它提供强大的制作功能,表现手段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灵活。在引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后,南昌县电视台从以前的搭场景演播室转变到了现在的虚拟演播室,不仅节约了电视节目制作的费用还节省了演播室的面积,改善了节目的视觉效果。非线性编辑给节目带来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在节目中运用三维的字幕标题,不仅能以新颖的方式表达节目主题,有时还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以弥补画面的不足。
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快要新,我们经常遇到在新闻节目播出前赶制修改节目的情况。传统的对编机不易发挥出快的特点,而非编则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这一快速的优势,使电视技术适应了新闻专题节目快和新的要求。
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浩如烟海,每个人可能接受的新闻却极为有限。要想让制作的新闻被观众注意并记住,就不能不重视新闻前期和后期的制作。这就是说,同样是新闻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和编辑制作出来的新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即声画同步;(3)将字幕展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字幕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就像宫商角微羽,只有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作为一名后期制作人员,应不断提高水平,掌握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传播出去。
提高节目的艺术性。过去人们说新闻专题只要把事件说清楚就可以了,新闻节目只要求思想性,而艺术性无关大局。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不但在现在,即使过去使用对编机也应该实现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的统一。但由于传统设备限制,很难实现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的高度统一。由于非编的使用,使我们应用最先进的手段,不但使新闻节目做到快和新,而且做出的电视节目更有艺术品味,更美更好看。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片花现在也很受人们重视,片花做得好,不但使新闻节目之间转换流畅,而且能体现艺术美。转换得当,人们看了觉得舒服;转换不恰当,就会觉得生硬。由于非编系统的特技功能强大,做到这点非常容易。
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对复杂的电视特技手段是排斥的,因为特技会使纪实性的新闻画面失去其真实朴素的面目。但是,一些简单的特技,电视新闻节目还是能接受的,并且是必要的。如美国“9.11”事件新闻报道中就运用了慢动作镜头播放飞机撞向世贸大厦时的瞬间情景,广大观众十分清晰地看到当时事件发生的过程,对事件表达得更清晰更真切。这在非线性系统中只需要在特级轨中设置特级窗口改变素材的运动速度就可以。叠划也会使镜头之间的连接变得柔和顺畅,加强镜头之间的紧密联系。
发挥字幕的重要性。电视平民化的倾向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成为电视的主角,电视节目字幕制作成了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幕在承担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引导人的重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视字幕除了传达信息之外,还是一种美化电视屏幕的重要手段。有时配合画面与解说,为电视节目所表达的宣传内容服务。电视节目虽然是以形象化的宣传方式来表达内容,但电视节目中的有些内容是无法用一个具体的形象来替代的。片名、标题、名称、记者、主持人等在电视节目的画面中停留时间比较短,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与思维时间也相应较短,因此利用文字为画面所表达的节目内容提供说明、注释和提示可以从视觉心理上加大刺激分量,吸引观众注意力,突出内容主题,有助于观众对电视节目内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字幕的功能尽管还比不上专业字幕机的功能强大,但在一般的新闻制作中,完全能够适应新闻制作的要求。而它根据所提供的视频文件,可以添加三维特技效果,包括卷页、画中画、抠像等。充分满足了制作节目时的需求。非编系统使用字幕功能比原来的单个字幕机功能更强大、更方便。做好所需字幕后,直接拖到字幕轨上进行实时播放,如觉不合适,可做任意调整。在新闻节目中,字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电视画面表情达意,提高电视媒介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建立节目的整体意境和基调。
篇10
香港有线电视台实习报告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这次香港有线新闻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香港媒体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