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开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开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开导方法

篇1

一、运用测试法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加培训的专业技能人员结构示图如下

技能型人才实用创造力特征如下:

(一)创造力水平与文化水平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表现出文化水平高(大专以上)创造力水平就一定高(创造力水平得分>85),文化水平低(高中以下)创造力水平低(创造力水平得分

(二)创造力水平与专业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专业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三)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创造能力平均分数为60分,整体表现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四)测评结果的反馈效应

教学中对于测评的结果解释不强调个体的差异,注重技能人员整体创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往往高于他们预计的效果得分,引起了培训对象的普遍的关注,其反馈效应表现在:

1、产生整体的荣誉感(情感体验);

2、关心测评结果的原因 (认知需求);

3、对培训课程引起兴趣,使培训对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针对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

(一)技能人员工作中的元素和职业特点

技能型人才的记忆元素大部分是将操作的情景、图纸、工件以模糊的图像记人右脑,其思维特征颇似一台录像机。 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设计、构思的产生,表现出直接性、突发性、模糊性、难于用语言表达等特征,在推广运用成果过程中,文字、语言表达都是较为粗略的概括。形成了偏重右脑的思维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化水平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右脑思维特征。针对技能人员这些特征,教学中重点介绍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技能型人才的群体中注重运用右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的认识程度。

(二)技能人员创新能力的表现

头脑中有对这些具有形象特征的图片信息进行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表现出思维中的直觉、一闪念起关键的作用。

(三)技能型人才运用右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判断问题的优势表现的更加突出,在许多个案中有突出表现。

结合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反馈效应表现为:

1、积极的认同表现;

2、学习气氛热烈;

3、激发了创造动机,增强了创造的自信心;

4、教学过程中参与意识强。

三、依据技能人员不同的自我心理指导方式进行教学

人们心理存在不同的自我指导方式,与自我指导方式相对应的两种调节系统就是提升调节点和防御调节点。用心理学的这个分类可以解释对培训课程态度的解释,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升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理想成就,具有提升调节点的人则比较追求较高的目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情,能够协调内部的需要,比较关心发展变化和理想的实现。提升调节点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和参加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个体在生产实践中有职务发明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成果,他们对创造力开发培训的反馈的效果是积极的正面效应,特别是针对技能人员思维特点的培训后,他们反馈的效果更是热烈而积极的态度。这部分人占培训总数的30%。而防御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责任安全,可能有较低的奋斗目标,关注短期结果,心理目标的保持已获得的地位。受职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技能人员的防御调节点的个体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50%,这部分人对开发个人的创造力持中性态度,不积极,也不反对。对这部分人的培训采用激励方法(表扬),―承认、肯定技能人员创造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强调:

1、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创造。

2、技能人才的创造力与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所有的个体工作中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力;企业发展仅仅有计划和宏伟蓝图,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企业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实现。

3、各个各体都存在着创造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培养和提高。

经过培训后。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特别是在了解到自身的思维特点后,他们开始注意总结和培养自己的工作过程的某些创造因素。虽然在培训中也存在对创造力开发课程有消极的反映,但是总体的反馈表现出针对技能人员的实用创造学,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成员更多地产生积极发展的意向。

四、强调创造力开发是“大技术”的理念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有效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要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教学中强调个体社会化进程与技术学习中的创造力属于大技术的范畴。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时,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也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原有的传统型的技术工种就会逐渐消失,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也应运而生,或者原有的技术含量等级提高。都要求技能人员在掌握各种技术同时必须培养激发自身的创造精神,培养对工作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技能人员的技术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术,还要掌握“大技术”。所谓大技术是能够把科学知识、原理、规律开发应用于实际,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或手段。它不仅只是工艺和技能,也不仅是物质性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焊接技术是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创新技术等也都是技术。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

(三)创造力开发课程属于大技术的范畴,体现在培养技能人员专业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教育的实际效应表现在:

1、提高他们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

2、提高他们使用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能力,改进了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具有明显的作用。

3、提高他们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经常在小组中运用激励原理在生产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他们根据市场机制变化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对产品技术、性能、加工方法改进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有实际意义。

篇2

【关键词】意疗;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

1.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门统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焦虑、烦躁、自卑、封闭,甚至自杀现象发生的比率不断上升。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这种虽无较大损害但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常伴口中的情况比较常见,即所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可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医生来改善心理状态。

2.研究必要性

中医学“意疗”理论中,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通过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古籍经典里早有记载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论整理较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很少会认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日渐严重进而产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调整也不看心理医生,这时候中医学“意疗”理论应用于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不会给大学生一种“我心理有病”的压力感,而是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及时预防其心理产生疾病。因此,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意疗”,在浅析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的同时,也希望将我国国粹中医学“意疗”理论推广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诱因

3.1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处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有丰富的娱乐场所和玩乐方式,外界的刺激让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过度的放纵和享乐,迷失了自我,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3.2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从小在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受到关注,没有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来往,变得孤僻忧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3.3人际关系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感到孤独,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3.4就业竞争的影响

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

4.中医学“意疗”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研究

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心以知觉功能统领性情,实现性情。中医学“意疗”理论通过研究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等,对于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整理出了中医学经典古籍中的“意疗”方法,并针对一些影响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诱因做出了“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4.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的心理疗法,具有鲜明中医特色,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情胜情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说,欲解大学生心里之郁,则协情志之调。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的恐惧心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喜伤心,恐胜喜”以及“恐伤肾,思胜恐”的说法,平时大学生应该多思考人生的具体方向,多做准备,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中和”状态即为一种心理健康状态。那么面对竞争压力带来的恐惧时,可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超越障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时预防大学生因压力太大而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开导解惑法

清代名医吴鞠通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凑效如神”。对于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而孤僻忧郁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是时候说理开导、同情安慰可以改变其心理环境。由于大学生同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系层面上进行考虑筹划就很重要,询问健康咨询者个人想法的同时,要保持把重点放到他们的关系上。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开导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对其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询者负面情感中积极的一面,向他展现出爱与友善的表现[6],寻找从孤僻中走出来的突破点,同时也说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变确实得要自己下决心养成良好的心态,此法对于预防由人际关系紧张而诱导的心理疾病同样适用。

4.3移情变气法

《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为了预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即可。放在当代,对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渐消沉的大学生,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外界诱惑对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变气。大学生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特别是通过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把诱发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运动移情法对于一些大学生因情感问题而可能诱发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预防作用。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情志的心理治疗,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减少病人在患病时的情绪变化,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方法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开导法。结果通过支持疗法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灌输观念获得治疗效果;说理使病人了解病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结论情志的心理治疗惯穿护理全程,使病人消除焦虑情绪,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向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情志心理治疗康复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随着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而有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化。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超过正常适应能力,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精神情志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种精神情志变化,是健康的象征,而失去这种特有机能,都是病态的表现。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1]。这说明了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能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健康。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中医名著《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能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化反过来又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则则著而为也。”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就说明了情志的心理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情志的心理治疗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去那种以疾病为对象,就事论事的护理已不能完成护理学的使命,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包括患病的人和健康的人)。护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命全过程―――生、老、病、死的护理需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其任务是维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护病人以及指导康复。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及技巧,治疗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及个性等有关问题[2]。目的在于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忧郁等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病人的非适应行为,包括对人事的看法及人际关系,并能较有效地采用适宜方式处理心理问题及适应生活。其实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施加心理影响,并对病人的疾病起到一定的(有时甚至是主要的)治疗作用。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人在患病时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为此,护理人员可采取以下几种心理治疗方法,以减除患者在患病期间的情志变化。

3.1情志心理治疗的原则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在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个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的心理治疗。

3.1.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3.1.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1.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亲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

3.1.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4情志心理治疗的方法

4.1支持性心理治疗它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以解释、鼓励、保证和安慰为主要。病人患病后对自己的性质缺乏认识和了解,容易滋生不安全感,同时也不清楚如何主动配合治疗。因此,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情。对于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人,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一旦发现病人对自己的健康和前途疑虑不安时,应及时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向病人作出保证,甚至承担责任,以振作病人的精神,消除其紧张与焦虑情绪,唤起希望和信心。

4.2暗示疗法病人不经过逻辑判断,直觉地接受护理人员灌输给他的观念而取得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权威性、学识和治疗能力,也取决于病人的人格特点及情绪状态对接受暗示的程度。病人对护理人员比较信任,感情好,便容易接受暗示。相反,则会无条件地拒绝暗示。但是,在实施暗示治疗时,应事先向病人讲清楚治疗的目的和病人的要求,其语言要温和、简短、明确和有力。结束后,应向病人指出这次治疗已取得的成效,同时叮嘱病人要继续照此锻炼,促使功能恢复。

4.3开导法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激比其他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产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

首先要教会病人制怒,《内经》指出“百病之生于气也,即则气上”,“怒伤肝”,说明怒可以致病。要保持健康,应念念克制发怒。铭刻:“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其二是教会病人怎样解忧排愁,著名文学家冰心说:“人生在世,不为个人私利操劳所累,心胸就宏大起来,精神就会充实起来,心情自然就可以乐观,情绪自然就会兴奋。”当病人出现忧愁时,切不可让其“闭门独忧”,而应协助病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到户外活动,听音乐等,以舒畅情怀。其三,教会病人摆脱悲伤,当病人处于疾病的磨难时,会产生悲感,护理人员应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拔的精神,驱散悲伤情绪。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即“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在护理上也可适当用之。

总之,情志的心理治疗是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以其语言和行为,影响和改变病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行为,提高病人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进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72-01

手术室是医院为病人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场所,也是保证各种手术顺利进行取得疗效的重要保障,在病人治疗及恢复的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躯体因素和环境中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而忽略了情志调护。情志调护是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互动过程,帮助病人获得最佳身心状态的一项带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措施。我们应当看到患者也是社会的一员。因此,护理人员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针对不同病人、不同心理特点来实施相应的情志调护工作[1]。

1 术前的心理状态和施护调理

在现代医学中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手术治疗前,病人的情志变化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有重要作用。术前多数病人怀着紧张的心理进入手术室,由于病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担心术中疼痛、出血多及麻醉意外等。他们既盼手术时间尽快到来,去除病根,又惧怕手术,有时临近手术日,坐卧不安,吃不好,睡不香,有的会使血压升高影响手术的进行,此时,我们首先动之以情,用和蔼的态度耐心开导,真诚地同情和安慰病人,使其放松情绪;其次是晓之以理,耐心地讲解有关医学知识,告知患者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简单介绍该手术的麻醉方法,医生的临床经验及该病的治愈率,让手术后的病人进行开导,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手术的配合。

还有的怀着忧虑心理,手术确定以后,病人心事重重怕手术致残或留后遗症,特别是妇科全子宫及卵巢切除手术的患者,常出现自身脏器的损失感以及术后女性、生育能力、家庭生活等损失感[2],担心夫妻感情破裂,悲观失望,对今后生活丧失信心,对此,我们首先向病人说明该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方法及术中配合,使其对手术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我们要用护士特有的爱心体贴病人,给病人以温暖。引导病人面对现实,多给其讲解身残志不残的英雄事迹,并介绍与病情类似而经手术后恢复健康的病友结识,这样有利于病人增强抗病信心和产生乐观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手术。

其次是怀着猜疑心理:病人一般有择优心理,希望自己的手术医师和护士医术精良,医德高尚,害怕遇到不负责的医务人员,使手术失败或出现后遗症等。对此,我们以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护理,树立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介绍科室人员的素质,用自己美好的心声去与病人沟通,取得信任,解除猜疑心理,使其用最佳心境去接受手术。

2 术后的心理状态及情志调护

术后的心理状态及情志调护也很重要,患者回病房后,我们热情接待,严格执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待病人清醒后,要告诉其手术已顺利完成并说明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的作用,术后极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此时,应使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给予耐心的解释,真诚地帮助他们,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有的病人对手术抱有的希望过大,片面地认为术后一切疼痛都能消除。因此,对刀口疼痛或患者仍有不适等不理解。这时,我们在给予适当的镇静、止痛的同时,要尊重病人人格,相信病人的主诉,同情病人的痛苦等,还有助于病例用“宣传”这一手段来减轻疼痛,分散或转移病人注意力,使身体放松,也可指导病人了解有关疼痛的知识和缓解的方法,同时,我们驾轻就熟的业务能力,有效得体的护理操作,可以消除和减轻负性心理,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术后1~3 d,可能会出现体温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对发热病人要及时解释原因,若体温超过39℃,应协助病人家属给予物理降温,并及时找出致热原因,稳定情绪,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总之,心理施护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实用的,不论是说理开导式,还是以情胜情式,或是对症下药式,都体现了“以静制动而缓其急,以意胜情而急其缓”的施护调理方法,使病人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习惯,创造最佳的心理施护效果。因人而异做好术前、术后的情志护理,使病人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病人手术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35-145.

篇5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结果与结论

2.1案例年代见表1。表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性别构成见表2。表2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年龄构成见表3。表3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疗程见表4。表4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致病因素见表5。表5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医诊断见表6。表6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2.10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2):64.

篇6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2.1.1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10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8(2):13-16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篇7

护理工作者就具备的心理素质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无任何残疾,而且也包括心理(精神)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对外能根据环境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具体表现在认识问题正确,遇到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去克服;能与人和睦相处,肯与人合作,并能为公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就需要有这种成熟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每日面对大量患者,各自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有的人感情脆弱,有的人性情暴躁,有的人爱挑剔、计较小事等,因此,护士自己必须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对待患者。对不同患者,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要每个患者都感到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如何接触患者

为患者服务,首先就要接触患者。护理工作者必须懂得如何接触患者,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工具。因此,和患者接触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患者谈话时,要用温和、热情的语气和态度,使患者感到医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体贴,以减少他们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当患者谈及其病情、个人家庭及工作情况时,要耐心倾听,全视贯注,不要表示厌烦。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时,要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的意义,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当患者问及其病情预后时,要注意保护医疗制度的原则,根据情况,给予说明、安慰与鼓励,培养其乐观情绪。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对情绪的重要意义。语言也是心理的治疗重要手段,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语言态度,掌握语言的艺术,使其在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与患者接触时,也要细心观察患者谈话的音调、方式、面部表情、眼睛视线、姿势以及走路时的步态、装饰、仪表及对事物的注意力等等。只有敏锐地对患者进行观察,才能加深对患者性格的了解,才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患者的心理需要

当一个人因病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或单位,改变了生活习惯,中断了工作,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会感到不习惯与孤寂。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家靠亲人照顾,人院后要由不相识的医护人员来护理,会感到很拘谨。有许多事情常常是三思而后说,这些都使患者感到心理与生理上的不适与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心理,进行解释安慰,主动工作,以解除其心理负担。一般患者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疾病,对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医生查房时的讨论,都特别注意,希望知道自己疾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急切要求早日恢复健康。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和治疗后,患者的各处思想负担更会接踵而来,如怕住院时间太长,怕手术的痛苦,怕手术后遗留下后遗症,怕肢体器官产生残缺,怕失去劳动能力而给家庭带来负担,并加以劝解开导,鼓励他们发挥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与疾病作斗争。

篇8

万般无奈之下,他来到了朋友介绍的心理咨询所。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在医院都没能治好的“怪病”,竟然被心理医生治好了!而心理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法在常人看来更是匪夷所思……

催眠,人们并不陌生。在很多影视作品里,被催眠者能做出许多难以想象的举动来,包括回忆起现实中遗忘的事,甚至拥有飞檐走壁的超凡能力。这就是人们平时对催眠术的认识。

催眠真有电视上那么神奇的功效?它又是怎样治愈“心病”的呢?为了揭开催眠的神秘面纱,我们采访了重庆市荣格心理咨询所的高级心理咨询师田冽老师。

田老师告诉我们,催眠疗法源于古老的催眠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被宗教、神职人员所利用,受到社会的误解与非议。近年来,医学心理学以科学的态度,重新评价催眠术并运用于临床治疗,如治疗失眠、抑郁、社交恐怖等症,改善情绪和睡眠,戒烟酒及控制口吃、儿童多动、厌食偏食等行为。在治疗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等方面也有很好效果。

上面的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心理咨询师发现,李先生的病其实是心理问题:生意的低谷使李先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他压抑的潜意识通过“生病”的方式逃避。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对李先生进行积极开导,暗示他有能力面对问题、处理问题。通过三次催眠,李先生身心都得到很大放松,症状完全消除,而且再未复发。

“暗示”,就是催眠产生神奇作用的原理所在。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会对所接受的信息、既往的记忆、经验情感进行汇总分析,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而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的整合功能会发生紊乱,外来的暗示、自我暗示、内心欲望均会被整合而成为被催眠者“真实”的体验,让自己信以为真。

所以,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在催眠条件下,受术者产生幻觉、唤醒回忆或角色变换,甚至拥有悬空躺在两椅间,身上还可承受一人的站立的“特异功能”(人桥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田老师提醒说,催眠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催眠。催眠对那些暗示性较高的人效果较好,而那些有明显精神病态、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智力水平低下的人则不易进入催眠状态。同时,由于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良莠不齐,催眠容易被缺乏职业道德的无良机构滥用,患者在选择催眠师时一定要慎重,要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正规医院。

篇9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94-01

老年抑郁症为首次发作时年龄 60 岁以上、以持久的抑郁心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据调查,我国老年抑郁症患者占调查人口的 0.3%,占老年人口的 3. 4%,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在 65 岁以上人群中,有自杀观念者高达 10%[1]。老年抑郁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怎样来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环境成为现代护理学较为重要的一项研究课题。我院对以下老年抑郁症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同时,对其实施心理护理的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方法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在我科住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CCMD-3)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在60至83岁(65. 5±12. 3)。其中:大学文化程度6人,中学文化程度15人,小学文化程度31人,文盲为28人。7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40例,进行心理以及护理干预的疗程为6周。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前Zung氏自评量表评分、治疗药物、文化程度、年龄以及性别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说明此资料有可比性。

1.2 评价方法:规律治疗6周后和护理干预治疗前分别的对这两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以其治疗前和治疗后Zung评分的改变率为其评价的指标。痊愈的表现为(>75% ),显效的是(51% ~75% ),好转的是(25% ~50% ),无效的是(

2.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指导患者的饮食、用药等基本护理。干预组除予以患者基本护理外,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强化等干预,以每位抑郁症患者为一个单位,单独进行开导。具体的干预措施:①消除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恐惧感,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使其觉得亲切、和蔼,同时保护老年抑郁症患者自尊,使患者感受到被足够的重视、受其他人的尊敬和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②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疏导,使患者在院期间能够保持较为快乐的心情与积极乐观的态度。③指引抑郁症患者自我调节,对比较不如意的事情,尽量的从环境和机遇等客观的方面找出原因,避免其过分的自责。④适当转移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对进入困境的抑郁症患者,应该逐渐分散和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其慢慢忘记烦恼。⑤指导抑郁症患者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遇到非常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从积极角度来看,少往消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⑥培养患者合适的兴趣和爱好,良好的社交会使患者深刻感受到其人生价值,良好人际关系能使人变得开朗豁达、彼此开导。⑦组织抑郁症患者进行定期集体的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形式对其讲授老年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并鼓励单个治疗效果较好的抑郁症患者传授其他患者战胜抑郁的经验体会,相互的交流在进行治疗的感受和想法,使其他的患者从疗效较为良好患者的身上看到以后能康复的希望。⑧实施正确的家庭关怀,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抑郁症患者疾病的转归。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指导。

3.统计分析方法

4.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组在三个月后,通过与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交谈,治疗效果及抑郁症状改善的情况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P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痊愈21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对照组痊愈7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42.5%,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讨论

老年人出现抑郁情绪大多受多种因素影响所致。恰当的心理干预,减轻由于负性生活事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发挥支持网络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并对其保持和维护良好情绪具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结果发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有效率)均较基本护理的患者更有效果(p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郭晋武,李 琼,等. 老年人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比较研究[J]. 老年学杂志,2003,27( 7) : 3760 -3761.

[2]王兴英,张凤平.老年抑郁的心理治疗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5.

[3]胡永年.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198-220.

篇10

【关键词】医学教育;护理学;心理学;凝聚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6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承受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疾病,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严重的还转化成抑郁症。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心理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护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问题已成为现代护理中的主要对象,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了护理实践,心理学知识帮助提高了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是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护士,她每次观察病人的情绪后都是第一时间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然后通过心理控制因素引导患者抛弃消极的情绪,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最佳状态,让患者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待生活,那样的效果远远超过任何药物带来的作用。护理工作能得到发展,把心理因素了解清楚,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让患者早日康复。

1护理工作中心理学的意义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医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护理人员通过与病人的密切配合,以良好的仪表、举止、语言、行为及情感去改变病人的心里状况,使病人由悲观、消极变为主动、由懦弱变为坚强、由盲目变为自觉,不是借主观臆断,而是要依靠科学的严密性。护理工作中,运用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过程的影响,及心理、机体、生理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原则,通过调节病人的情绪,通过学习理论和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通过语言系统的作用,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促进病人身心早日康复的目的。

2护理人员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身患疾病和心理患有疾病的都是护士的工作对象,他们由于身体或者心理的暂时不健全,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频繁的接触也容易产生摩擦和误会。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那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有很高的素质和很好的修养,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一切问题,同时也要对自己有一个高要求,首先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大度,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术也要过关,自己平时多注意学习,工作中出错的几率就会小很多。平时多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让自己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行为能力。最后我们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我反省,从中找出问题进行改正,随时保持一颗积极的心。

3提高整个护理工作者凝聚力

对自己护理事业有高度认可,坚信这是一个终身为之骄傲的事业。真诚的为每一个病人服务,有高度责任心,对待患者积极热情,做一个传授正能量的白衣天使。把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以便业务熟练。增加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意志力,以便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护理群体的团队能力发挥群体纽带作用,把每个人联系在一起,每一位护士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通过共同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每个成员在最佳心态下进行工作。通过正常的心理管理,互相传递着积极的思想,传递正能量,把不良心理状态转化为积极的动力。提高总体心理兼容水平,增强内部凝聚力。大家团结起来,才有一个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最大发挥心理学的重要性。

4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人们得病后就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烦躁、多疑、焦虑、激动、恐惧等,作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此时的心理因素,以便在最早期给予健康宣教,心理干预,让其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我科一自杀患者,女26岁,因与其丈夫离婚,病人丧失了自尊心和生存的勇气,而选择轻身,曾多次出现自杀的情节,并且抢救成功后非常不配合我们的治疗,经过护士长和全体医护人员说服、动员、开导,终于使其回心转意,并且病情得到了快速地好转与康复。

总之,护理制度的进步,心理护理都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护理制度的进步也有助于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有助于医护人员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患者。护理心理学现在在医院已经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这也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病人作为医护人员的工作对象,首先我们必须要摸清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病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采取合理的医护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才能让病人更加配合,更加满意,满意过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当然就是好的,当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治疗就会轻松很多,因为病人的身心之间有良好循环,从而也促进病程向健康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医院内的医疗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