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

篇1

【关键词】中国经济;高房价;危害;解决办法

一、中国高房价的现状

全国平均房价水平近十年大约上涨了2.5倍,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上涨甚至达到8倍以上。房价快速上涨不是居民可支付能力上升及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结果而是政府信贷过度扩张的结果。1998年~2012年6月底达到35万亿元,年均增长7.78万亿元,后者是前者6倍。1998~2012房价走势如表1,图1所示。

二、高房价成因分析

(1)供求关系不断扩大。从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高房价本质上是由有效需求远远大于有效供给造成的。梁云芳、高铁梅发现,人均GDP和预期在短期内对房价影响较大。况伟大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也发现居民的预期和投机对中国城市房价的波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邹至庄、牛霖琳通过利用1978~2006年的城镇化数据发现住房价格可以由人均收入和建筑成本的变化来解释。(2)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随着城市人口不断扩大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地价上涨。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原材料的价格常年只涨不跌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增加,也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3)土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依靠。地价不断上涨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为了能够随着地价和房价上涨获取巨额土地出让金,能够从房地产市场获取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往往控制土地的出让节奏,以保证地价不断上涨。由于自身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很难彻底地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

三、高房价危害

(1)抑制居民消费。房价和收入的高比值极大地降低了多数人的真实收入,是房地产商对普通居民和终端消费工业的剥夺。房价上涨使人们用于其他消费支出的比率开始下降,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挤占了已购商品房居民当前消费;挤占了预购买商品房居民当前消费;挤占了租房者当前消费。(2)加剧两极分化。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子,但高收入人群可以多买房,进行房地产投资或者投机,结果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长此以往,造成国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上的不平衡又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3)阻碍产业结构调整。房价持续上涨使房地产行业利润水平提高,资本不断进入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发展过快。由于房地产业是济的基础性和主导产业,通过其关联和扩散效应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相关产业过快发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多的资源配置给地产及相关产业必然导致其它行业发展减慢,中国产业结构更加失衡。

四、解决高房价的对策

(1)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基于房地产关乎民生以及高房价带来的严重影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房价在一定范围和幅度内得到控制。2011年政府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随着1月份新“国八条”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日益凸显。2012年调控政策虽然有所松动,但控制房价的决心没有改变。具体政策包括:一是执行住房政限购政策;二是执行住房房贷政策;三是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四是征收房产税。(2)其它对策。解决房价过高问题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市场供应量,加大住房用土地供应,打击囤地而不建,囤房而不售,合理规划土地的使用;第二,加大二级城市建设,缓解大城市迁入人口压力,加大社会宣传,改变结婚买房的观念,同时在经济适用房的基础上增加个结婚适用房的概念,优先供应晚婚青年购房需求;第三,严控房产业利润,挤掉虚高房价,房地业应按照市场自身的规律发展。过快的房价增加显然是不合理的;第四,打击投机炒作,特别概念,优先供应晚婚青年购房需求;第五,严控房产业利润,挤掉虚高房价,房地业应按照市场自身的规律发展。过快的房价上涨显然是不合理的;第四,打击投机炒作,特别是外资炒作。

参 考 文 献

[1]梁云芳,高铁梅.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8)

篇2

2013年11月12日,矽亚投资将联合浙大管理学院和浙江企业家俱乐部在杭州举办《展望2020——制造业的前世今生》经济预测与分析财经年会。

记者了解到,此次矽亚投资邀请到国际顶级投行、投资机构、对冲基金、制造业百强企业等各界知名人士,将从全球与中国、政府、资本市场、制造企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家族传承等多种视角进行专业的分析、预测,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问诊把脉,寻找制造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在经历了以低成本取胜、劳动密集型、量大于品质、带来巨大能源消耗等粗放式增长之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全球经济的下滑、中国经济的转型、环境问题的整治、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劳动人口结构改变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一方面,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亚洲制造业的发展一直为全世界瞩目,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出口和投资是拉动中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两驾,两者共享一个基础,这就是中国的制造业。

制造业支撑着出口很容易理解。而制造业支持投资,就是用储蓄购买大量制造业的产品——钢铁、水泥、设备等,然后进行安装成为基础设施。

中国在世界上虽然享有“制造大国”美誉,与最发达制造强国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挑战要远大于机遇。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不少新问题,主要包括自主知识产权、人工成本和整体产业素养等三方面。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盈利水平的提高。目前制造业发展方式落后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生产模式已成为转变我国发展方式的最大障碍。

近年,中国制造业面临不少新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制造”的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上升很快。2008年,中国修订了劳动法后,2008年~2011年中国法定最低工资的水平加快提速,去年各地的增长幅度平均在20%以上。此外,“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幅度增加劳动所得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市场与政策一起发力,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更快增长。整体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工成本方面的差距,大体从开放之初的100倍,收缩为目前的10倍。

此外,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且不稳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民工就开始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农民工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太大。由于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中国制造业难以形成一支人员基本稳定的产业队伍。

弄清楚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后,我们要明白真正制约中国工业增长的是什么?是市场需求。在当前,最现实的就是全球复苏的步子缓慢。从2008年危机冲击中国以来,我们可以观察到,每当发达经济复苏的步子略略加快,中国沿海工业的订单就上升,招工难的问题就突出,制造业的增长就强劲。

对中国经济而言,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把一部分中国制造出口的能力,转过来为国内的消费市场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制造业的改变,甚至是生产技术变革正在进行。但新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变化、制造模式变革是需要许多重要条件的。

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是以计算机、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重大创新为代表的能够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事件,它不仅会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它将导致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交易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现如今,制造业已经进入智慧化工业革命时期,未来将朝向无人工厂发展。制造商通过改进技术提升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价值,全球“智”造正在成为时代潮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目前企业生产制造产品,首先是圈地盖厂房,然后从全球采购原材料进行加工,最后进行全球销售。这样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问题?运输成本高、搜寻信息难、交易成本大。

篇3

当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财富获得了巨量增长,但也遇到了新的瓶颈,传统的资源配置型垄断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基于价值增值型垄断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新选择,并逐渐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最主要载体就是我们生产与创造出来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已上升到国家的意志层面。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提升产品的设计价值就不能回避对产品的美学观念研究。一直以来,我们的产品设计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低下,其背后更多的是因为产品设计的美学观念陈旧,一直没有与国际接轨。这需要我们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寻找原因,洞悉国际发展的潮流和国内社会需求变化的趋势,理清我国在产品制造与设计过程中的美学观念演变过程及其动因。经济审美化的趋势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审美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在于企业把“美学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实现“企业美学的管理”,建立“企业美学战略管理”。实际上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涉及到美学,比如新产品的开发和计划、品牌管理、产品分类管理、服务管理、广告和促销、包装、交互式媒体传播,以及公共关心等。

2.研究的意义

产品设计美学的哲学内涵就是使产品更加符合发展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促进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生产方式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都深深影响着需求市场,并最终影响到产品生产与设计的过程。当下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变化正在推动产品设计美学发展的方向。实体经济是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关键,创新成为一条重要途径。经济审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技术及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通过市场营销、设计以及风格化,“图像”提供了对于躯体的再生模式与虚拟叙事模式,绝大多数的现代消费都建立在这个躯体上。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具有文化属性,并且这种文化属性不再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仅仅是商品的一种装饰,而是溶入到了商品内部。经济审美化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同时,经济审美化为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3.美学化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状况,市场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推动了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速度,拓宽了产品生产实践的空间和设计水平,并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审美观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一个品牌来说,品牌识别的设计必须以美学为基础,一个强有力的、以美学为基础的识别,应当是赢得并留住顾客的新起点,而不是反面作用。可口可乐依靠品牌营销获得极大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不是由于饮料配方、而是由于产品的审美化取得的。因此,只有对企业实际经验活动进行美学分析,促进产品设计美学理论与经济审美紧密结合,赋予美学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改变思路,使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早日置身于先进制造业行业。好孩子集团是江苏昆山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家负债100万的农村中学校办厂。然而,它现在享有“世界童车之王”的美誉。好孩子集团取得的成绩,正是推行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化的结果。在好孩子集团的产品中,“爸爸摇,妈妈摇”的手推童车完美地体现了功能美。同样,对于同一种产品,欧美市场和国内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审美差异,好孩子集团对于内销和外销产品颜色、造型都进行了不同变化。

4.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化的未来

篇4

@搜狐财经: 【880亿6天逆回购 央行节前放水浇灭钱荒】央行24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880亿元6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量创下近几个月来央行逆回购规模的新高。此次逆回购刚好到9月30日到期,体现出央行节前放水消解市场恐慌的用意。市场人士认为,此次逆回购视为仅应对季末短期的资金波动,不是央行主动放松的信号。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中国央行逆回购规模创新高 季末钱荒难再现】在美联储未宣布部分退出QE令全球惊诧之际,中国央行却正如市场所料所需,在9月底到来之前果断地加大逆回购操作规模,以确保季末资金面平稳过渡。

@福布斯中文网: 【路挺:钱荒9月底再来?不太可能】中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再次全线上扬,投资者担忧6月钱荒重现。但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中国新领导层无法承受另一场不必要的流动性紧张打击。我们还应记住,财力雄厚的央行能够提供足够的人民币流动性,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强流动性管理。

@华夏时报: 【银行房贷全线收紧急踩刹车 钱荒第二季或回归】在经历过6月“钱荒”之后,“银行季末钱紧”再次挑起了人们脆弱的神经。与之相印证的是,停贷再次回到市场的视线之内。由于额度极其紧张,往常要到年底才逐渐收紧的信贷额度已经从9月下旬开始猛然踩住了急刹车。

@香港经济日报: 【经改慢火煎鱼 货币不紧亦不松】人民银行26日增逆回购放水规模,以纾市场资金紧张忧虑,此反映中央无意再制造钱荒,为经济添烦乱。惟此不意味内地货币政策将趋松,在美国退市悬而未决、热钱来去难料下,货币政策不紧不松、调控慢火煎鱼,才是上策。

@谭浩俊: 【根治周期性钱紧 银行先要换脑子】6月钱荒、9月钱紧,都是发生在季末,现在离9月30日时点只剩几天,这几天对商业银行来说恐怕是非常难熬的。不能不令人感到银行在经营理念方面,是否存在着“懒汉”思维。这毫无疑问是市场、竞争、危机等意识缺失的表现,也是银行没有真正走市场化之路的结果。

金九银十的房价

@经济观察报: 王石 :一线、接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态势同80年代末的日本泡沫经济的高地价、高房价何其相似!”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9月24日晚间在微博如是说。

@范剑平: 在政府保障房保障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高房价已经制造出大量高学历贫困者(受过高等教育的蚁族)、中等收入贫困者(白领收入却买不起房)、世代传承贫困者(来自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无论如何努力也仍然贫穷),这些年轻人正在被高房价推到政府的对立面,宣传部门的对梦的正面宣传难敌高房价的现实。

@董藩: 房山只是北京的远郊城镇,但房价迈入3万元时代,最近5年涨了5倍。人口仍然在大量聚集,货币发行速度仍较快,谁能挡得住房价上涨?只有把房价放开,达到均衡点,才能产生抑制人口过快聚集的作用,使价格增长放缓,也促进人口的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现在的愚蠢政策会使人口继续快速膨胀,城市病加重。

@谢逸枫: 【张智威:中国政府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收紧房地产调控政策】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张智威指出,3月以来,政府对房价的容忍助长了房价的上升。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反弹,在此情境下,政策重心将转向控制金融风险和房价。预计三中全会后,宏观政策会转向紧缩货币和房地产,调控可能会再度升级。

篇5

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后,实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打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如及时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快速启动几万亿的首批投资计划、结构性减税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等。目前中国经济从整体上看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从总供给角度看,许多产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还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有待转移,失业问题严重,居民储蓄过度,国债余额占GDP比重较低,拥有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制造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民币一定程度的低估,危机过后严重的通货紧缩。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危机造成的外需萎缩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缺乏整体性的推进,存在着大量的投资领域,居民收入提高的空间很大,消费潜力巨大。因此,这一轮的宏观扩张性政策对中国来讲既是审时度势的当务之急,又是顺势而为且可以较容易达到的。与这些政策相配套,前期某些不合时宜的经济与社会政策也暂停执行,保证了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目前从投资的速度,汽车、住房、家电等消费的增长,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刺激,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上升等方面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出现。下半年GDP的增长速度、就业水平和居民收入与消费,都会有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在危机中这样的增长水平是来之不易的,也是非常需要的,可以树立起“比黄金和货币还珍贵”的信心,为“后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提供了积极的条件。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但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稳定性很差。

其主要原因有:第一,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储蓄过度的国家,国民收入任何形式的增加,都会导致储蓄的增加。由于危机过后实体经济恢复需要时间,尤其是外部经济还没有走出萧条,出口严重受阻,因此流动性的增加会部分地进入具有投资功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加上流动性充裕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迫使银行储蓄转化为资产投资,迅速拉高资产价格,导致国民经济的泡沫化。

第二,从金融资源的配置渠道看,流动性增加时,能够快速获得流动性的部门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第一时间进入民营企业相对困难,对实体经济启动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民营企业的活动也就难以活跃起来。而国有企业从总体上说是不缺资金的,融资需求也不是很旺,其中相当部分贷款进入资本市场也是其理性的选择。

第三,原有的经济结构非均衡问题会更加突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难以改变,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很热,但是民间投资很凉,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第四,许多产业领域中的“国进民退”现象严重,市场垄断力量明显增强,市场化改革进程有所倒退。

第五,当民间投资不活跃时,也就意味着微观经济还是处于萧条期,加上眼下通货紧缩的存在,在名义利率不断降低的背后则是真实利率的上升,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民营经济中的流动性和居民手上的流动性也只能进入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来保值升值,对迅速推高两市的资产价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损害实体经济的活力。最近出现的许多浙江民营企业将厂房卖掉用来购买上海的房地产进行投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六,如果虚拟经济的泡沫化一旦形成,加上近期推行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呼声给市场造成的升值预期,2008年下半年前流出去的外国热钱会卷土重来,再次纷纷涌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结果会出现外汇储备进一步累积,在目前的强制结汇制度下,为维持中国汇率的基本稳定,外汇占款性的人民币发行就会再次不可控制,会同危机期间央行投放的大量基础性货币,引发新一轮通胀的内外因素正在交叉形成。

深层次问题是市场化改革没有彻底到位

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结构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市场化改革的滞后, 必须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过去30年,产品市场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大多数产品生产的民营经济主体地位也已经确立,其结果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但是,要素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要素控制和生产部门的垄断势力明显,效率低下,第三产业中的很多部门,如金融、教育、科研、媒体等,经济活动主体单一,竞争度也非常不够。要素市场的发育不全扭曲了经济结构,经济中要素控制和生产部门、第三产业中没有展开改革的部门一起吞噬着竞争性制造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率。

同时,中国经济城乡分割的两元结构特征,加上户籍制度造成的固化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和工业化获得很高成就的同时,城乡统筹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等后顾之忧得不到解决,城市化进程缓慢,广大农民本可以通过城市化而获得收入提高、消费提升的空间被抑制了,导致推动中国内需增长的长期动力不足,经济中迅速形成的庞大制造能力只有通过外部世界才能获得消化。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来刺激中国经济中的制造业发展,使得剩余产能得以实现。

界定全国土地产权

“问题不是一夜出现的,也不可能一夜解决”,过度的流动性注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只能是一种短期为之的政策,绝不是什么“特效药”,要真正启动内需一定要找到切实的突破口,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在战略上必须明确的是,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才是持久和稳定的。如果我们未来的增长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将几亿农民转移出来,实现彻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含量,在此基础上去提高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那么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2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全国土地产权的界定,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土地级差收益,通过土地指标的分配和交易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既可以实现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保证经济发达地区高效率的实现。土地产权界定之后的抵押贷款的发放,将会在中国经济中注入巨大的金融流动性。

一旦土地产权界定合理,土地级差收益将惠及全国最广大的农民,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下,他们也将以此获得进入城市的初始资本,解决就业、培训和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部分费用,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拓展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空间。

这一方面能缓解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根紧缩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减轻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农业人口压力和财政负担,其结果是中国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优化配置。

完成农民的身份转变

篇6

关键词:经济体竞争力;评估;展望

中图分类号:F114

一、影响2013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的内外经济环境分析

2013年至今,尽管在美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再次出现了背离。与前几年截然相反,这次背离的特征是: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复苏基础日渐稳固,而新兴经济体仍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球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增速仅为3%。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与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分别为1.3%和4.7%,两者的差距较2011年(4.5%)和2012年(3.4%)收窄到2013年3.4%。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和日本的增长较为强劲。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失业率连续下降的推动下,美联储于2013年12月开始缩减QE的规模;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强力刺激下,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欧元区的经济衰退幅度正在收窄,预计2014年将逐渐走出衰退区间。

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地区,2013年经济增长低位徘徊和增速下行的趋势明显,但各国的差异仍然较大。

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是一枝独秀,保持着7.7%的稳定增速;而且,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它基本没有受到2013年新兴市场金融动荡的影响。相反,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其他金砖国家经济增速都在4%以下。俄罗斯、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一度面临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困境,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上,还体现在汇率、国际收支平衡、金融脆弱性等指标的明显恶化和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衡上。比如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对美元的名义汇率贬值幅度都在20%以上,其他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韩国、中国台湾等,都面临着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似的内外环境和问题,即外债规模较高或中短期外债的比例较高,这些经济体外债与GDP的比例都超过30%,其中后四个经济体的短期外债比例均超过外债总额的1/3以上,而印尼和韩国的外债总额已经超过各自的外汇储备规模,这说明一旦资本流动出现逆转,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偿债能力堪忧。

2013年岁末,以所谓“脆弱五国”(Fragile Five,包括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继2013年年中美联储首次表达削减QE意向之后,再次遭受冲击:外资撤离、汇率下跌、股债暴跌。新兴经济体出现这一状况,与近年来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这些经济体的信贷扩张密不可分,它加剧了本已潜伏的金融脆弱性。

然而,不可否认,与1997年相比,亚洲大多数经济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是有明显的提高。大部分亚洲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规模较高,都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弹性明显增强,这有利于缓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

二、2013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总排名

作为唯一定量描述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状况的排行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编制的2013年度亚太经济体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数排名显示,“亚洲四小龙”继续领跑这一榜单,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列第1~4位;与亚洲经济联系紧密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及区域内传统发达经济体日本和以色列,分列第5~8位。中国在37个经济体中的排名较2012年度上升一位,排在第9位;其余各经济体的竞争力表现各不相同,呈现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之分化态势(具体见表1与图1)。

三、2013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结果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几个经济体进行分析。

(一)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综合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的仍然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1.新加坡

新加坡始终保持较高的竞争力,2013年度再次跃居首位。新加坡连续三年保持着亚洲最高效的政府商业服务水平,开办企业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均相当低;而作为国际重要的枢纽城市,新加坡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信息高速公路始终保持国际一流水准;2012年受全球贸易活动趋缓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再次出现滑坡,其经济增速由上年的4.9%下降至1.3%,但是其在经济运行风险控制方面保持得比较到位,失业率维持在2%的低位,通胀率较上年有所下降,维持在4.6%的水平,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5.6%的良好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加坡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达到111%,债务风险有所提高,总税负也有所上升,促使其整体经济实力出现下降;新加坡社会发展保持了上年度水准,但医院服务供给仍未改善。新加坡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有了些改善,表现在公共教育支出占GPD比重较上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和创意产业出口方面也有了较大提高,这都促使新加坡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见图2)。

2.韩国

2013年度韩国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从上年度的第4位上升至第2位。韩国高强度的公共教育支出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培训体系,使其创新能力日渐增强,在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方面位居亚洲首位;韩国改善了交通设施状况,航班座位数和公路密度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也出现了不小进步,这使其基础设施能力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受亚洲经济集体走软的拖累,韩国经济增速也由2011年的3.6%下降至2012年的2.0%,与此同时,通胀和失业状况得到改善,通胀率由4%降至2%,失业率下滑至3.2%左右,且其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维持在33.7%的良好记录,总体运行风险并不大(见图3)。

四、2014年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环境有望明显向好

虽然与国际金融危机前和危机期间相比,亚洲经济体面临的国际环境还不见好转,但是,自2013年起,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金砖国家的发展环境已经显露出向好的迹象,企业的金融环境、消费环境、国际贸易环境也都出现了向好的趋势。虽然亚洲绝大多数经济体经济发展态势不如金砖国家,但金砖国家经济环境的好转,特别是作为亚洲经济龙头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预示着亚洲经济体整体发展环境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亚洲经济体有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经营环境不会突变

虽然美联储发出了调整QE政策的信号,并开始缩减向市场的注资规模,但不可能如1997年那样引发区域金融风暴,不会引发亚洲企业经营环境的突变。亚洲经济体有能力应对由此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一是亚洲经济体已经具备应对类似金融危机的经验,并建立了相应的国际合作机制。面对当前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亚洲经济体大体都准备好了应对之策。充足的风险防御心理和预案,为亚洲经济体应对当前可能的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二是亚洲经济体之间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金融危机国际协助机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区域经济体通过《清迈协议》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危机应对基金,为应对可能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同时,相对完备的金融危机联防机制,也为防止类似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防火墙”。

三是相对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相对较强的危机应对实力。通过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很多亚洲经济体都积累起了相对较多的外汇资产。这为亚洲经济体应对跨境流动型金融危机提供了较强的实力。

四是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温和性也为亚洲经济体依靠国家的力量应对可能的金融危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来之不易的世界经济复苏状况是世界各经济体都力图维护的共同利益,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也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他们采取的是渐进式退出策略。以美联储为例,其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是分两次各减少100亿美元的购买额度,然后视经济复苏的状况决定退出的力度,而且把完全退出的时间定在2015年中期。而且,只要失业率在6.5%以上,未来一、二年的通胀预期不超过2.5%,美联储就会维持现有接近于零的超低利率水平。这一切先决条件决定了,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的。这意味着,亚洲经济体应对的是缓慢回流的国际资本,而不是短时间、大规模的资本流动。

五是对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监测手段的提高,也为亚洲经济体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型金融风险提供了支持。通过监测,亚洲经济体能够提前感知风险,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所有这些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政策,确实增加了引发亚洲经济体资本跨境流动型金融风险的可能,但在当前条件下亚洲经济体有能力应对这种风险的实际发生,不会引发亚洲经济体发展环境的突变。

(二)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能够解决国际市场扩容和替代问题,指明了国际投资和贸易的方向,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从亚洲经济体市场开拓的角度看,亚洲经济体有能力通过加强合作、开发新兴经济体市场和自身市场实现对发达经济体损失部分的替代,为亚洲企业商品寻找到充足的市场。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亚洲经济体已经开始了通过合作开发彼此市场的进程,并建立起了有利于加强彼此合作的货币互换机制、自由贸易区机制。这些机制的设计使新兴经济体尽最大可能地摆脱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保证了区域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促进彼此的市场合作。

当前,中国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宏大计划,推出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加快了亚洲经济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通道的整合,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亚洲经济体及其关联经济体间实体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进程。这必然也带动亚洲经济体虚拟经济的整合,有力地推动了亚洲全面一体化。这些新的动向不仅有利于企业包括亚洲企业提供广阔的投资市场,而且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企业经营环境。这些合作机制的产生和市场空间的创造,意味着亚洲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市场空间会继续快速扩大。

(三)亚洲经济体扩大内需的努力,也将开启亚洲市场扩容的新时代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快速萎缩以及自身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亚洲经济体普遍采取了扩大内需的应对策略。因此,亚洲经济体自身内需市场开始扩大,人均购买力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成为内需扩大最快的国家之一。新兴经济体市场自身市场的快速扩大,为新兴经济体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足以抵消由于发达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正因如此,亚洲经济体能够守住风险底线,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可持续的基础。经营亚欧大陆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经济体自身内需市场扩容的启动,补偿了大规模新技术革命迟迟难以到来对市场空间扩展的压制,通过盘活存量市场和建立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新机制,给亚洲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2014年世界大发展的窗口期已经临近。中国有句老话,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投入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亚洲经济体的发展环境会进一步优化,必将迎来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李卫东.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2]王核成.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3]陈万灵,何传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于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战略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3(1).

[4]张猛,丁振辉.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构想及其意义[J].国际经贸探索,2013(2).

[5]张海琦,袁波.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的总体思路与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2013(7).

[6]高辰星.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国际经贸,2013(8).

[7]刘怡然,周良,周檬,等. “丝绸之路经济带”极具创造性和可行性——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新华每日电讯,2013-09-08.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地区经济展望:2013 年10 月最新预测[R].2013-10-11.

篇7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城市发展的竞争力,环境保护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伦理型”重要措施。是居民对生活愿望的诉求。可持续发展可以节约资源,给予人们良好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是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都达到绿色环保,空气,水,不再受到污染。历史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是人与自然同生共存最佳路径。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必然性

(一)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

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的是生态伦理型社会。在回顾人类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既给人们既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带来了苦难。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给人类的生活带了大量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对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与愿景越来越强烈,需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

(二)“乱砍乱伐之痛”。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运“荒”声一片。200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但资源瓶颈问题依然突出。“宏观调控的基础还不巩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极有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依然紧张。1、2月份,电力增长12%,但是却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生拉闸限电现象。“瓶颈”待破,直面资源供给现状,中国需要彻底转变发展模式,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否则可持续发展将成空谈。1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承载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挑战。不可持续的发展让整个人类面临了生存和生活的困境,在过去不可持续发展之痛的经验教训,促使我们在建设美好家园和过上美好生活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提倡自然、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呼吁人们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的改善和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提出要变革长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同时伴随着众多的的异议,就单可持续发展提出得意义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含:第一,是对长期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否定和追问。第二,是对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科学建议。第三,在面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矛盾时,可持续发展能否起到调解矛盾的作用。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指引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灯塔。

二、欠发达地区环境伦理探索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后发地区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后发地区为了生存难免会破坏环境,但是破坏以后又没有有效合理的治理措施或者说在潜意识里面就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后发地区谋求生活的富裕和经济的发展,采用了比较粗放的劳作方式,和开发手段,导致了先开发后治理的理论的诞生,同时给环境造成了破坏,那么在环保的过程中,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了必不可少的矛盾,那么如何让解决在生存,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是后发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保难题。

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矛盾在不可调和的状态下,走可持续发展的的道路已是历史的必然。为了生存破坏环境,污染环境,使自己的家园千疮百孔,很难再修复。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工业废水,废物的污染物使得饮用水不在干净,庄稼不再绿色。环境保护在实施的同时必然会限制很多污染源企业的发展,同时对其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但是,为了共同美好的家园。牺牲极个别的一些工业产业的发展来建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转变发展方式的窘境。

在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机,我国面临着众多的的难题与困惑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的优化设计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理念创新三者直接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投资、消费、出口的不一致。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就个别的区域得到了遏制和保护,但是大部分是还是没有从本质上防止环境的破坏,历史告诉我们,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是经济发展阻力军,也是人民“健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传统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出历史的舞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速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否则资源匮乏之际,环境污染,新兴产业发展就受到限制。

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思考

(一)忆往事,成追忆,另辟新径。

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了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是比污染防治投资高很多的,在中国若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由于国情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以懒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很可能在理论上推算的污染排放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就已经破裂了”。所以我们吸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沉痛教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能源的相关政策与意见:在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和使用的同时,要有步骤,有计划,合理的开发,不能滥用资源,控制资源的使用,使得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要统筹兼顾,多渠道,多理念的整合发展。统筹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必须考虑的问题,禁止小集体的为了小团体利益,破坏整体利益,禁止个人的私自开发,污染和浪费资源。大部分的开发和利用都得有整体的统一宏观决策和规划。

(二)结合地方环境,加强特色经济建设。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运用单一的发展模式,应该在整个大框架的前提下,再来细化。要有一整套的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由于不同水平的地区很难实行统一的政策,统一的方针政策仅仅可以在如何发展的方向上指明道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不会早弯路,就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实习方案,创造中国特色主义的发展模式,要灵活使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创造各具特色的美好生活。

四、结论

生态伦理型社会建设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路,在建设“家园”时难免会遇到困局,应当统筹兼顾,协同发展,根据自有资源和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美好生在后发地区由于不断地开发利用的一些企业导致了整个地区的GDP,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的技术和产业是必要转移,来协调整个区域的发展生态活。在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已经是人类迫不及待的诉求,全球正在掀起绿色的浪潮。在未来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将会是绿色世界环绕于我们,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方能建设生态伦理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是,2007.18。

[2]筒新华,曾宪明.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贡献和落实[J].经济学动态,2005。

[3]Y-续琨,陈悦.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

[4]熊哲宏.“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纲领[J].襄樊学院学报,2004。

[5]鲁道夫・卡尔纳普等.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M].华夏出版社.1990。

注释:

1.孔令丞,谢家平,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篇8

中国模式不可被围堵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一贯所奉行的开放政策。在思想层面上,中国没有关起门来,同样在国际关系层面,中国并没有像前苏联那样建设一个封闭的属于自己的集团。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努力改革自己不合理的制度和世界接轨。中国是在现存世界体系中和他国进行互动的。和世界各国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使得中国和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和其他国家就不能够象往日围堵苏联那样来围堵中国。

六十年之变:社会精英阶层重现

孙立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社会的中间层――社会精英开始重现。目前,这个社会精英群体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民营企业家,某种意义上也包括部分国企经营者。二是知识分子,特别是各个行业中的专家。三是地方行政精英,其身份是政府官员,理论上并不属于民间精英,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其主要特点更多具有地方社会含义,日益成为地方社区的代表人物。体制模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型。在整个充满生机的八十年代,社会活力迅速迸发出来。在分化与放权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工厂、机关、学校等社会单元,由于部分地获得自主性而开始成为社会中活跃的主体;在勤劳致富预期的激励下,人们用更加积极的劳动,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着财富,甚至那些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人们,有的成了被称之为“个体户”的成功者;社会中的思想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自信:同时,多样性导致的社会的弹性也在增大。此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潜力释放的结果。

局部改革优势何在

热若尔・罗兰

华盛顿共识认为如果改革不是整体上,不是全部性地同时引进,而实行局部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有可能会阻碍改革。另外,缓慢的局部改革还会使改革的受损者有时间组织起来反对改革。这一观点下的政策,就是利用”机会之窗”,全面快速地推进大爆炸式的改革。在大爆炸下,人们要么维持现状,要么接受全面改革的结果。因此,当结果不好时,逆转的成本很高。而渐进改革则可以在初始局部改革后、预期全面改革前景足够坏时选择逆转。另外,如果渐进改革的顺序正确,也即第一项改革不仅能够产生大多数人的收益,而且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关于未来改革的信息,这些大多数人就会有动力来进一步推进改革。

如何衡量公民的幸福?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我们衡量的对象关系到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使用一个错误的衡量标准,那我们就是在努力做错误的事情。在追求更高的GDP过程中,我们最终可能会使社会变成这个样子:大多数公民的生活状况恶化。此外,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有多好,还包括我们未来的生活状况如何。我们往往会混淆目的与手段。在此次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里,我们对经济提出的一个批评是:金融业是通往更高效经济的手段,而非目的。

而更糟糕的是,我们混淆了幸福指标的改善与幸福本身的改善。经济本应提升我们的幸福。而它本身并不是目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亟需二次房改

李稻葵

在没有赢家、民怨沸腾的各种杂乱表象背后,房地产行业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的房地产不仅是一个消费品,同时也肩负着投资品的重负。在一定程度上,房产更成为广泛流行的收藏品,大量投资者购买了第二、第三套住房或别墅,却并不长期使用,这与艺术收藏无异。房地产业必须要经历在十年前启动房地产改革之后的第二次改革。二次房改的基本目标是要还房地产以消费品的本色,而逐步减少其作为投资品和收藏品的功能。二次房改的基本原则是更多发挥政府的作用,改变当前完全依靠市场的行业游戏规则。这是因为中国的储蓄率高,而且投资者有土地收藏、房地产收藏的偏好,如果放开市场,土地价格将会不断上涨,至少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均衡,而且,在地价上涨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泡沫,这种泡沫的稳定也需要相当长时间,而中国经济等不起,也已经不堪地产泡沫的重负。

是权宜之计,还是终极选择?

杜 平

置身于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究竟如何看待自己,又将如何看待世界?在回望来时之路的时候,中国对未来之路是否已经心中有数?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看法是复杂的,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国已经从现有的秩序中获得了很多机遇,将来依然需要利用这一秩序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在体制和文化上是一个“异类”。栖身于西方制定和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中国难免会感到不甚自在。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遵循或屈从于西方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对中国究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还是要坚持到底的终极选择?中国何时才能从自身文明中,淬炼和重造出一套领导世界潮流、规范世界事务的智慧?只有当那个时候到来,中国才算真正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美元的“特里芬难题”

黄益平

表面看来,美元面临的困难源于金融危机。实际上,深层矛盾在于“特里芬难题”。一方面,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国际经济交易增长推高了对美元的需求,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增加;另一方面,经常账户赤字增加削弱了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更一般的结论是,全球货币体系如以某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必将难以持续。对中国来说,美元地位的衰落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利用机会减少风险。具体地看,有三个方面的策略值得特别重视,这包括外汇储备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和促进对外投资。这些策略对于帮助中国应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新语录

党员干部要主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党员干部不主动关心群众,干群关系就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了。

――重庆市委书记与干部座谈时说

我母亲是位极平常的中国老式妇女,她对我们最早的教育就是3个字――“不撒谎”。“不撒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线,而这个荣与耻的区别,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说

“政府指定”是垄断者的黄马褂。

――有媒体说,“政府指定”是纵容垄断行为。“指定中介”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毒瘤,也是腐败的陷阱

中国石化在国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内的情况下,先后组织大量进口,为此承担了巨额的价差损失。如果说这也是垄断,试问有谁愿意这样赔着钱去垄断?

――中石化回应“高额垄断利润”:谁愿意赔钱垄断?

篇9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诗句,可以形象地描绘出当前国内经济的现状。

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侵入国内实体经济,中国政府提出了规模宏大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伴随着全球的联手救市,国内经济随同国际经济一道企稳。

目前,第一波金融危机的洪峰已过,虽然向经济体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初见成效,但货币政策扩张能否最终带领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尚无定论。困扰全球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不均衡和消费不足,这个问题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预见,在未来很多年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要对改善经济失衡状况、扩大需求做出解答,这个答案就是金融危机的出口。

银行:信贷投放迭创新高

“很难想象,今年银行新增贷款将超过8万亿元,除非政府疯了。”4月21日,高华证券在提交给客户的非正式报告中作此表述。如此激烈的口语化语言,很少在四平八稳的券商研究报告中见到。

但在中金公司看来,8万亿元并不是难以企及的目标,尽管监管层年初制定的新增贷款额度为5万亿元。今年前三个月,银行新增贷款都在1万亿元以上,其中3月份更是创下历史单月贷款纪录,新增贷款高达1.87万亿元。一季度新增贷款合计4.63万亿元,超过监管层年初新增贷款目标的9成。

虽然在过往年度,银行为了及早获得贷款收益,也会在年初突击放贷,在一季度完成过半的贷款额度。但今年银行的新增贷款超常规增长,还是引起了业界和监管层的极大关注。

4月21日,央行召集各大银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开会,监管层虽明确表示不限定信贷投放额度,但要求银行严控放贷风险,防止不良资产出现反弹。

事实上,为降低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监管层能容忍银行贷款接连放出天量,已经是仁至义尽。摈弃了金融系统的本位主义,在刺激经济和“保8”目标上,银行与政府决策层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在经济下滑和利率下降周期时大力放贷,银行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但监管层和各大银行高层屡屡向市场提供信心:未发现不良贷款率出现反弹,银行贷款风险可控。银行如此表白,是否会成为“皇帝的新衣”呢?

现在,银行业的时髦语是“以量补价”,试图以扩大贷款规模,来弥补利息差收窄带来的影响。2008年,银行存贷款利率数次下调,由于非对称性调息的存在,银行所获得的息差收窄。同时,由于股市下挫,股市资金回流银行以定期存款方式存放,也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2008年年底,为刺激住房消费,监管层对首次购买自住型住房的贷款实行7折利率优惠,随后,利率优惠扩大至存量房贷和改善性升级购房。房贷作为银行优质业务,虽然还没有一家银行公开披露房贷7折优惠给银行带来的影响,但银行的利息损失还是十分惊人。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北京分行,利息损失就高达8亿元。

目前看来,在“以量补价”上,银行赢得首局。4月23日,民生银行率先一季度财报,净利润基本与去年持平。而根据券商研究所去年年底做出的预测,银行业一季度利润将同比下滑。不过,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并不领情,民生银行领跌银行板块,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的上升,引发了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担忧。

民生银行可能并不是市场特例。各大银行今年一季度突击放出的贷款,将在2010年中或以后才能初步评价其放贷质量。对于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苗头,监管层一定要时刻保持密切关注。

银行业是现代经济的中枢神经,在经济下滑的逆周期扩大贷款规模,有违经济原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大银行遭遇重创,坏账率急剧攀升至20%以上,在技术上已经破产。随后,监管层采用剥离坏账、央行再贷款、注资和向国际战略投资者廉价出让股份、IPO等途径,在全体国民和一、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共襄善举下,银行体系惨痛调整了近十年才渡过难关。而农行彼时酝酿的乱摊子,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完毕。

前车之鉴,银行为了控制自身的风险,傍大客户,傍大项目,贷款多数进入了投资领域。目前国内经济出现的困境,就是国际消费不足传导至国内的产能过剩。在过剩的产能上再增加产能,必将带来经济的进一步不均衡。投资过剩、需求不足的不均衡局面是埋在中国经济成长之路上的雷区,如果引爆,银行系统必将最先遭殃。

有市场人士愤愤不平地表示,在金融危机中,国有垄断经济得到了加强,“国企是政府的亲儿子,私企是后儿子”,国企效率低下,获得的金融资源支持最多,“傍大款”将是银行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内银行业由于相对封闭,也没有广泛进行证券化创新,受冲击相对有限。但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制约银行业的难题离不开整个经济环境。从现在看,金融资源没有流向正确的地方,在垄断行业堆积产能,如果出现危机,将积重难返。

股市:资金推动下的恢复性上涨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是近来市场上活跃的中小投资者对股市的形容。从上证综合指数去年11月创下最低点1664点算起,现在的反弹幅度已经超过50%,涨幅翻番的股票比比皆是。

股市历来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在这波行情中,股市天气预报的功能在很多谨慎的投资人士看来有点失真。一季度6.1%的GDP增长率创下多年新低,中央财政收入萎缩幅度超过一成,全社会用电量持续下滑,尽管市场已经在拿放大镜寻找经济复苏的讯息,但在上述三个指标面前,都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可能经济回暖了?笔者经常用餐的中国人寿大厦地下餐厅,去年年底用餐者一度稀稀拉拉,附近办公楼的上班人群自带午饭的情形十分普遍。现在高峰期吃饭排长队,一直延伸到二十米以外的门口。另外有不少朋友向笔者反映,飞机的客座率比之前高了很多,于是就有了当下备受争议的航空公司结盟提高票价。

无论如何,消费者信心增强了,不捂紧钱袋子了,这些都可视为经济恢复的前兆和先决条件。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是股市长期走牛的动力。

尽管监管层一再否认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但目前的股市是资金推动行情毋庸置疑。由于中小市值股票流通盘子小,资金更易撬动,于是,撒着欢儿往上涨,深圳中小企业板自年初以来,涨幅过300%的股票并不少见。业绩优良的大盘股涨幅远远滞后,市场炒作的重心是题材和概念,于是流言横飞,故事遍野。对于一些题材股的上涨,即使上证指数在2500点低位,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王亚伟,还是提示了股票资产的泡沫化倾向。

总而言之,是该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在未来任何一个时点上回头看,可能现在都是做股票的最好年月。恐惧气氛没有褪净,市场不时受到利空的袭扰,筹码不停地高换手,追高就先套在高处,抛售了还有阶段新高,这是最难以把握的反弹行情。虽然有点蹒跚,但距离谷底越来越远。

地产:政府呵护下的“小阳春”

“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房地产问题,如果房地产行业不复苏,整个国民经济无法复苏。”尽管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因为博鳌论坛上房价相对居民收入没涨的言论被举国民众“围殴”,但他的这个观点还是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赞同。

有业内人士向笔者调侃,房地产业多少有点像离经叛道的热血青年,时不时会捅出娄子,让政府履行家长职责修理一番,但不会动真格的,“虎毒也不食子”。

在日前结束的博鳌亚洲经济论坛上,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又拉上任志强去布道,“(可能)小潘有点笨”,带有任志强风格的开场白被做成视频在各大网站上留传。二者的分歧在于政府救市政策是否还有空间,任志强认为还有购房退个人所得税、全面放开购房落户等后续手段可以祭出;潘石屹则认为政府救市已经到位,现在出台的政策已经超过开发商预期。

从自由市场经济的层面,潘石屹的看法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如果说朝令夕改是损害政府公信力的不严肃行为的话,那么,对于下辖的开发商来说,政府的角色简直是玩偶,尽管他们在公开场合不这么讲。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金融海啸,金融活动跳崖式断裂,投资人如惊弓之鸟,本能地回收资金,造成市场上流动性严重不足。拜金融危机所赐,国内房地产市场也陷入冰封状态。据笔者所知,当时,北京不少开发商都在做这样的测试:在不出货的情况下,公司能维持多久?最长的也不过维持一年。

于是,就有了开发商、行业协会和投资银行代表一起在大小会议场合游说监管层和政府智囊,要求放开在楼市高峰期限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政策,放开第二套房贷,刺激投资需求;减免营业税、契税等交易环节的税费;购房冲抵所得税并落户。

政府体恤之深,给予开发商的大礼包不限于此,允许开发商延长土地出让金付款时间,缓征土地增值税,这是见得台面的;见不得台面的是,开发商可以便宜行事,退地或修改规划。

银行也对开发商伸出援助之手,首先,提出首次购买住房实行7折优惠利率;其次,放开第二套房贷,对投资性购房提高低杠杆比率的限制形同虚设;再次,开发商多无力偿付2008年到期的长短期借款,银行同意展期偿还。

2008年上半年,楼市掉头向下时,潘石屹曾发出了“百日魔咒”,认为在三个月之内,中国楼市将全面洗牌,一些企业将出局。“百日魔咒”并没有应验,一年之后,潘石屹认为是政府和银行托底,房企倒闭的现象并没有大量发生。

潘石屹并没有食言。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绿城、富力、雅居乐、合生创展等几家质量不错的上市房企,都为一些数目不那么庞大的外币债券弄得焦头烂额。在他们眼里,外方投资人比内地银行难缠得多,很难达成融资条款的修订。如果内资银行也像外方投资人那样逼债的话,现在市面上耳熟能详的企业可能都处在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清算的状态。

政府的呵护和银行的善解人意给开发商帮了大忙,开发商应该感谢这个“中国特色”。有了政策托底和银行资金做后盾,开发商镇静了很多。让它们始料不及且喜出望外的是,春节过后,楼市成交出现井喷,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小阳春”。观望了差不多一年的刚性需求,加上在楼市上涨期一直忍住没有出手的改善性需求集中爆发,楼市成交畅望,所有阴霾一挥而散。

于是,业内之前认为问题最大、调整起来最痛苦的房地产业反倒有惊无险,在龙头公司利润并没有折损的情况下驶离旋涡中心。最近,新楼开盘一日售罄、投资豪客一买数十套的场景又开始出现,有些开发商按捺不住喜悦小步快走地调价。

好在是一线地产商开始在公开场合呼吁了,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慎提涨价,业内不愿意看到需求集中爆发后又因为楼市虚火重新陷入沉寂。如果看看开发商手里积压的库存和土地,就会知道住宅产业是刚走出沉疴的病人,肢体还不那么康健;如果看看北京核心商务区大量空置的写字楼和商铺,就会知道商业地产的问题可能更大。而这些商业物业,有不少已经抵押给了银行,如果产生大幅贬值,将震动整个银行体系。

汽车:财政补贴下的单季销售冠军

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销售国,这要在经济繁荣期,必将作为扬我国威、长我志气的喜讯大力传播。“最大汽车销售国”之所以被媒体和政府决策层淡化,一为经济萧条期刻意低调使然,二为确实找不出高兴的理由。

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正困扰着国内车企,在销售大幅增长的同时,车企的净利润却同比萎缩过半。究其原因,旺销的车型都是小排量的低价位车,还有相当部分是政府为扩大汽车消费,表现出对农民的体恤,下乡促销财政补贴的农用车,利润率可想而知。

篇10

关键词:私人银行;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7-0085-03

私人银行业务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并驾齐驱的主要银行服务体系之一。私人银行业务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瑞士,18世纪,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伦敦的银行开始向经商的家族提供财富管理的特殊服务。其后不久,美国开始崛起,迅速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国,大量的财富创造出来,也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的富翁,他们需要特殊的银行服务,于是私人银行服务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Lvn Bicker把私人银行定义为:“私人银行是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私人银行业务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它是以投资管理业务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研究分析为手段,以专业化经营为特色,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正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并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际著名商业银行都把此业务当作拓展业务、扩大份额的市场切入点,曾经被国内外誉为“富人俱乐部”的私人银行业务,近两年来在国内开始崭露头角。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分析

(一)现状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近调查,中国的富人市场巨大,并且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根据数据统计,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富裕家庭大约有300万户,中国持有流动性资产(现金、有价证券、非自住住宅等)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数量约为30万人。不到O.5%的中国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而拥有超过1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富有家庭中,又有70%的财富掌握在那些可投资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中,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来的。显然,如果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未来将会有更多富人从金字塔的中部向顶端挪移,并最终构成私人银行业务的主体客户。因此国内已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银行高端客户市场,而且发展迅速。正是看到了中国私人银行这块诱人的蛋糕,2005年9月27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专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这是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私人银行,国际私人银行在中国的正式登陆引起了国内金融界的高度关注,由此拉开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帷幕。而后,国际上一些知名商业银行和中国部分银行也宣布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详细情况参见表1)。

(二)特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以下特征:

1.从发展历程看,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中资商业银行来说,私人银行是一项新鲜、前沿的业务,缺乏实践经验,其发展是近两年的事情。无论是从发展的规模,还是发展的速度,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几百年的发展实践看,中资银行高端专业人才、管理经验都很匮乏。通过借鉴外资私人银行成熟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的运作经验,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国内中资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业务必将迅速发展。因此,目前表现出了国外金融集团与国内银行合作的趋势,这将是双赢的举措。

2.从服务对象看,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私人银行的门槛很高,其服务对象不是一般大众客户,而是社会上的富裕人士,或称其为高净资产客户。至于高净资产客户的标准是什么,各个银行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都是根据情况自我确定。从国外的发展看,国外私人银行客户最低金融资产规模要求,最少为20万美元,高的达到500万美元。从国内实践可以看出,私人银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最为高端的理财业务,是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超级富豪服务的。

3.从服务内容看,提供更高的个性化、差异化及长期的全方位服务。私人银行给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体现出独具尊贵性和私密性,并且允许私人经理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从表1可以看出,提供的是一站式的、全方位的服务,向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资规划、税收、信贷等资产管理服务。同时,由专职的客户经理队伍负责。

4.从发展地域看,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依托。北京和上海都是我国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大型城市,它们的综合经济实力属全国前列,是金融机构聚集地和财富的聚集地。经过这些年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重镇,也造就和聚集了一大批超级富豪。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富人阶层的出现提供了土壤,而中国富人阶层的崛起又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土壤。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将会加剧。从供给角度看,商业银行对富裕客户的争夺正直线上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各项收入的比重最高不超过lO%,最低的不足1%。商业银行由争夺存贷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争夺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银行业务领域的战略调整,已经势在必行。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国内的证券业、保险业等将来也会加入到高端财富管理服务潮流之中,抢占市场。私人银行业务是高端的中间业务,利润极其丰厚。根据权威数据表明,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超过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至15%,其中资产管理费占收入的45%,经纪费占20%,净利息收入仅占25%,远优于一般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外资银行进来之后,它们所看重的是国内的中高端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即私人银行业务,因而,下一阶段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将会加剧。

(二)将呈现出中外金融机构合作趋势。中资银行在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上的优势是了解和熟悉内地的客户、市场及法律监管状况,有着大量的个人业务数据和人脉关系。但是对于海外市场缺乏了解,在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上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外资金融机构面临的情况则恰好与中资银行相反。因此,通过合作可以扬长避短,实现共赢。目前中行已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合作开展国内的私人银行业务。笔者相信,在短期内这是一种趋势。

(三)出现“平民化”趋势。由于管理富裕私人客户资金的利润丰厚,加上盈利主要来自较稳定的费用收入,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大,因此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在国内超级富豪数量的约束下,国内商业银行会将私人银行业务的对象扩展至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客户。同时,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普及和推广的过程。在顶级财富管理与一般的理财服务之间需要一个“准私人银行”服务,兼顾中端客户,使私人银行业务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

(四)业务将逐渐在其他经济发达城市拓展。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未来将会在广州、深圳、天津和成都等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富豪集聚地区展开竞争。

三、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虽然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成熟的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可是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所要求支持科技系统的先进性以及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象征之一,要想打造一流的商业银行不能没有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加快银行业务转型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但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如制度约束、经验和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此,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尽快制订针对私人银行私密性特点的法律法规,提高客户经理的道德素质,防止洗钱行为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客户的隐私尤其是财产隐私,是私人银行服务的基本特征。尊重客户的意见,并切实保护好客户隐私,是作好私人银行业务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根据国外经验,正是借助于这一特点,一些人士利用其进行洗钱活动。2004年花旗银行在日本私人银行业务被封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花旗银行允许开户人不按照正当程序开户,进行洗钱。为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应出台相关规定,同时客户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防止洗钱行为发生。

(二)需要细分市场客户,开展更加专业的营销。同是私人银行业务,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客户标准定义。各家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保证相当的富裕客户群,而为获得这些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机制,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同是社会富裕人士,但是职业和性别年龄等不同,银行应当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群体,开展错位竞争。这样有利于对于客户群体的特殊需求能够深入了解,同时降低竞争成本,避免市场上不健康的激烈竞争行为发生。

(三)与外资金融机构构建战略联盟。管理、经验、人才等是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一时无法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受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限制,私人银行业务全面开展将受到制约。通过战略联盟,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全能银行的业务功能。此外,通过合作,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和分享客户基础,更快地积累经验、培养专业人才,从而扩大商业银行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司徒大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挑战及其发展对策[J].新财富,2004,(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