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来源

篇1

【关键词】医院 文化建设 核心竞争力

一、发挥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医院文化指的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人文环境,是医院全体员工认可和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优秀的医院文化为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建立起良好的群体心理定势、共同的文化氛围和共同的价值观,激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极大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形成医院的发展战略。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这个竞争中获得成功,要以医院文化作为支撑,发挥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所谓医院文化导向功能就是通过暗示或直示等不同方式将医院价值体系渗入到医院员工的灵魂、聚集于医院员工的观念,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行为,从而为实现医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通过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达到医院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医院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讲,通过医院文化建立起医院全体员工对医院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广泛认同,进而形成医院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模式;通过对医院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医院的发展战略。

其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近年来,医患关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在过去的医院文化中患者处于被动地位,患者的感受被忽视;另一方面,患者日益提高了对医院的要求,医院不能满足广大患者对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树立医院 “以病人为中心”和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培养医院广大职工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并且把医院广大职工的职业前途与医院的发展挂起钩来。在医院大力推行人文关爱与服务,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桥梁,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三,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核心竞争力是指医院在长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医院全局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竞争能力。它也是医院文化底蕴中独具的、形成医院的竞争优势,是医院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取得成功的核心能力。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精神,并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境界,医院的诚信度、知名度、美誉度自然提高,进而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能力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现代医院的发展非常必要,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第一,继承传统理念,创新医院文化。我国传统医院文化博大精深,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医生的根本,例如,东汉的张仲景和唐代的孙思邈倡导“仁爱济世,誓愿普救”的从医理念值得后人仿效。医院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医德文化也广为流传。现代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必然要随着现代医院管理的创新而不断充实新的内涵。医院文化不仅要以德为先,而且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医院文化理念,丰富医院文化的内涵,创新医院文化的机制。

第二,建立科学医院管理体系,打造医院品牌。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开展医院文化建设要有一套包括管理体制、医院形象、医疗安全、信息系统、医院组织及人力资源等内容的科学管理体系。这不仅能够增强医院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而且能够提高医院员工的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管理出品牌,品牌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品牌体现了医院的文化、管理、质量、服务、效率等要素。医院品牌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优势,是医院在竞争中获胜的持久竞争力。

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十报告强调,“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院文化建设从更高层次来说是“人”的建设。队伍建设是发挥宣传工作作用的保证,医院应建立一支专业精、业务强、作风硬、效率高的宣传干部队伍,进一步推进医院宣传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保证医院宣传工作的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医院加强对员工的精神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并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医院的整体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提升医学素养,构建人文道德。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和人文道德。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和热爱生活的道德品质。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行为标准,甚至他们的个性特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管理者是医院文化的设计者、塑造者和传播者,通过他们的设计、塑造和传播形成医院独具特色的文化。

篇2

关键词:酒店竞争核心竞争力综述

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研究。虽然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方面的文章较多,但综述类文章至今还比较缺乏。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正式提出。而国内对酒店竞争力进行研究起步较晚,沈钢(1998)以上海中亚饭店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竞争角度,利用竞争模型定量分析酒店竞争力,同时也指出从内部着手、多元化、集团化加盟等提升酒店竞争能力;徐虹(2000)从旅游饭店战略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分析饭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将是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结合智力资本的内容对其作用的更好发挥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提出酒店绿色竞争力的概念。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展开讨论研究,它意味着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实质性研究。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能力是一种酒店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卞显红(2001)认为旅游饭店的核心能力能使旅游饭店最优地配置资源,由此与竞争对手产生同种资源的效率差异。

能力论。持能力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是酒店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饭店企业内部中,支撑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使饭店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消费者剩余论。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谷慧敏(2002)认为通过超越顾客的期望来赢得顾客忠诚,是饭店在培育核心能力时的中心环节。

系统论。以辛涛(200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可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控制与系统管理、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全面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

创新论。该观点认为创新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董鸿安(2004)指出运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王耀珍(2004)认为创新能力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篇3

摘 要 国内对核心竞争力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于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的关键思想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的相关报表的研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探测。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 无形资源 报表

一、核心竞争力

因频繁的科技创新及动荡的国际环境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便成为每个企业都头痛的问题。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便应运而生。这个概念被提出的时间比较晚,是由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Gary 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的观点是将公司比作一颗大树,不同的树枝代表企业的事业部门或业务单元,树干是其核心产品或服务,而树叶、花朵与果实是企业的最终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这个大树的根系系统,不断的为整个组织提供营养和水分,同时为整个系统的稳定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Hamel, 1990)。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将各自有形或无形的能力与资源通过不断的整合优化而形成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根本的能力。这种能力处于企业的核心位置,具有独特的领先优势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一种屹立不倒、难以超越的地位。

二、核心竞争力会计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会记应充分体现并响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我国著名的会记学专家汤湘希教授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能力、制度与环境整合而成的合力(汤湘希,2005)。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然后传统的历史成本等会记计量模式很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主要要素进行公允的计量,也无法满足当今企业对外部信息获取速度与做出相应决策的要求。

因此从会记角度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十分重要。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的会记特征有:(1)无法复制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针对竞争对手而言的,由于竞争会导致利润均衡现象的发生,故核心竞争力不应轻易被对手复制和模仿;(2)无形性与收益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为了获取超额盈利而存在;(3)动态性。随着企业外在环境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不断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的提出则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会记处理和信息披露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是将会管理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思想融入会计学的系统,运用独特的会记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计量和评估。而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则是核心竞争力会记识别和进行公允计量的基础。考虑到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中长期的竞争优势与超额收益,故通过企业价值评估计算法和超额利润计算法将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特性与带来超额收益的功能作为评估的出发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然而现代的财务报告多是根据企业所使用资源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不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以及对未来业绩的预测。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记信息纳入会记报表体系就作为本文的一种创新性尝试。

(1)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报表

这个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见表1。在这个报表中,数据可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其他数据可以在评估之后通过计算而得到。

(2)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负债表

在资产负债表左边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价值,这个项目应当列示的金额来源于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这三个科目。见表2。

(3)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润表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获取的超额利润上,因此在利润表中可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收益。如表3。

―、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

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二、营业利润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三、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

减:行业平均净利润

五、核心竞争力收益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和总结学者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提出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特征和构成要素的见解,同时提出了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框架体系,解决了一些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基本问题,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计量,相关账户的建立、相关业务的处理、会计报表的设计,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K. Prahalad,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2]汤湘希.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9).

[3]汤湘希. 无形资产会计的新发展―核心竞争力会计.会计论坛.2003(1).

篇4

关键词:地方文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引言

区域旅游产业如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就成为了各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培养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 一般学者们研究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以竞争优势理论、迈克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影响水平以及产业集群化与产业族群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上。固然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关键,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浅层面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描述,忽略了隐藏在这些影响因素之后的关键因素“地方文脉”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系,探讨“地方文脉”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作用。

一 地方文脉

地方文脉是指旅游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2-3]文脉是指一个区域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脉承,即社会人文脉络。[4]在旅游区水平上,文脉是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绮交”而体现的旅游区文化形象,它“脉注”在旅游区,体现文化主题或者说文化精神,给旅游者以特有的文化感受。一个旅游区的文化主题与精神一致就形成了文脉。[5]

二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旅游资源为内核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6]核心竞争力是反映一个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指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政府主导下旅游产业、企业依靠自身独特的资源(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服务、区位条件等),经过努力而培育创造的独特的竞争能量和优势。[7]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要素上:一、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因,是形成竞争能量和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旅游核心企业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操作主体;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的表现形式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四、政府在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中起到辅助作用;五、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创造和培养。其中最主要的要素当属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三个方面。

三 基于地方文脉的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分析

(一)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对地方文脉对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的探讨,必然要分析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即地方文脉是如何介入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之中。从第二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构成: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竞争力、政府的主导和对旅游产业的培育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资源,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旅游产品,由资源转化我产品和服务又离不开旅游核心企业的经营管理,因为它们在资源转化为产品,以及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要探讨地方文脉对旅游产业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必然要以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地方文脉是区域资源形成的“根”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亦或是其他各项资源,从区域的角度来看,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展示的是区域发展的历史沉淀,同样它预示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地方文脉都会在区域资源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是区域资源形成的“根”。

2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形象塑造的源泉

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的文化精髓,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地方文脉的挖掘和凝炼,旅游主题形象地方文脉的体现不仅能够丰富区域旅游形象的内涵,同时还能够让游客深刻的感知地方文脉的独特吸引力,因为只有差别话的地方文化才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才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游客对一个区域的文脉感知是不容易忘记的,只有能够深深印入到游客脑海中的旅游主题形象才能够被游客所感知、所喜爱,地方文脉的融入恰恰能够符合游客的这种感知需求,是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核心塑造源泉。

3地方文脉有利于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

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载体,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大,竞争力强,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然得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规划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地方文脉,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在转化成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都要根据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来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而区域旅游形象的塑造来源于区域的文化脉络,来源于区域地方文脉的挖掘和提升,当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区域旅游形象主题相吻合,旅游产品的形态、材质、内涵均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想贴切的时候,旅游产品才能够在市场上引起游客的共鸣,才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区域的特色和独有的文化品位,这一点在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更显的尤为突出。

4地方文脉营造区域旅游核心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氛围

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密不可分,企业竞争力强,产业竞争力自然会得到提高。旅游核心企业(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是旅游产业最核心组成部分,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制定旅游产品价格,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而旅游企业要发挥上述关键作用必须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氛围,区域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正式区域千百年对地方文脉传承所形成的,旅游核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离不开区域的总体环境。

(二)地方文脉视角下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1以地方优势文脉为素材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以地方优势文脉为基础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

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一环。基于地方文脉开发规划的旅游产品能够体现出区域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能够开发出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样才能让游客体验区域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2 挖掘地方优势文脉设计区域旅游主题形象

地方优势文脉是旅游主题形象提炼的源泉,以地方文脉为基础设计的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游客的感知,更有利于区域旅游品牌的建立。因为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是以区域为整体来考虑的,地方文脉的挖掘同样是建立在区域整体基础之上,两个整体的融合既有利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设计,又有利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成功。能够打动游客内心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对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3以地方文脉为基础打造旅游核心企业文化,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不断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培育旅游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区域旅游核心企业文化上,有了企业的强文化,企业在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技术改进、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以提升,才有发展的主导思想,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指导区域旅游核心企业在行业规模和结构上的把握更加合理。把握好这点旅游核心企业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持才更有力。

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灵魂所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融入地方文脉元素,地方文脉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四 结语

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到地方文脉的重要作用,地方文脉的缺失会影响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以及区域旅游核心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会影响区域政府对待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度,而这些都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发展旅游产业要尽可能的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和开拓等过程中挖掘地方优势文脉,并将其贯穿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如果说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政府支撑等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血肉”,那么地方文脉便是“筋骨”,是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所在,缺少了“筋骨”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文脉视角下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永州市为例》(10XKYTC016)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英宝.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05.

[2] 陈传康,李蕾蕾.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J】沿海新潮 1996,(6):81-83.

[3] 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初探[J].旅游学刊,1998(1):47-49.

[4] 赵飞羽,范彬等.地脉、文脉及旅游开发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83一87.

[5] 王铮,李山.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2(6):65-68.

[6] 成伟光,李志刚,简玉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2005,81(1):53-56.

篇5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培育 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却长盛不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凡成功的企业,无不缘于其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源和基础。例如德国西门子的电机制造技术、索尼的微型化等核心竞争力为各自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的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协调组织中各种技能的学识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文中指出日本NEC公司之所以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奥秘就在于它远见卓识地培养了核心竞争力,由此掀起了世界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热潮。根据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描述,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学习如何把不同的产品、技能统一起来并把多种技术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产,是企业特殊的长期持续经营能力。它具有无形性与动态性、系统性与整合性、专有性与不可复制性,是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遗产”。其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营销网络、管理协调、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可表现为企业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核心品牌形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企业的特殊资源、自然禀赋、一次成功的技术发明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整体为载体,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就能真正获得;其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不是分散的技术或技能。

一、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培养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养、发展和更新等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1.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是由多种技术和能力形成的一种合力,因此其识别应当是由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以便于对此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种能力上。同时应采用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识别出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利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可操作性。

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一,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它关系到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因此高层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制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战略,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第二,是让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全员共同参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保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四,重视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长期培育,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非某项重大发明所能造就。最后,创建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2)外部并购与联合开发――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加速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守着原有的核心能力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调整、变化、扩充。如果企业能够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则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赢得商机。可通过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快速获得某种核心竞争要素,但要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注意学习与积累使其内化。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出版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先生所提出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赞同。企业人力资本的多寡、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才是制胜因素。因此不断给员工施肥、让更多人得到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2.注意区分核心竞争力与有竞争力的产品、独特资源等

核心产品或独特资源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而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3.正确看待企业合并、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合并与联盟对短期内提升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有积极主动地从联盟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地长期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日本与美国的合资企业通过在联盟中的学习与积累,大大提升了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注意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保护意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一旦丧失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传统工艺景泰蓝就是被日本参观人员学习、模仿而流失,并最终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败涂地。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和保护以避免核心竞争力的丧失。首先,应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二是要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消除本位主义思想,对核心能力携带者进行合理配置。最后,应谨慎处理某些可能包括具有潜在价值的核心能力及其组成部分或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经营业务。

总之,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明喜:左右企业命运的12大选择,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年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优势,是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来的,后来成为“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产品、技术、流程、银行文化及价值观等[1-4]。核心竞争力是包含在企业内部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文化、技术与技能的组合,其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企业独有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对手不能模仿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种优势[5]。

一、中国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外部原因

1.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压力

2012年上半年,欧债危机反复和蔓延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对其他经济体的外需造成较大冲击,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面对严峻的形势,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复苏预期,缓解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但不会根本改变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还可能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将乏力,预测增长率仅为3.6%。

2.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

自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领域和客户限制被取消,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将在更为广阔的业务领域和我国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同时,从2005年4月29日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脱媒”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外资银行在复杂金融工具的运用与风险缓冲机制安排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要与外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竞争,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二)内部原因

1.公司治理水平亟待改进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经营效率低、创新能力欠缺、风险量化管理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对政府的隐性担保存在依赖性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则在于不合理的产权制度,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则难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2.合规经营与内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的决策中对风险普遍进行定性评估的情况,并且部分内控制度形式化,缺乏实际约束效力,形成了很大的风险隐患。另外,商业银行应具有适当数量的自有资本金,并对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匹配,以满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风险缓冲机制,这样才能面对金融工具日益复杂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为了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创新,强化自身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的前提。

二、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一)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1.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

3.延展性。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其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4.难以模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可以被识别,但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6.难以替代性。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也不会轻易被其他产品所替代。

(二)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1.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

2.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兼顾其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义务的同时,拓展市场、开创未来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商业银行竞争行为能力是表层,竞争战略管理能力是中层,竞争潜在能力是深层。

3.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或银行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营销各项业务的能力,及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银行竞争力取决于银行内部本身的管理制度、理论、人力资源,制度创新和人才管理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总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设计并营销各种金融产品的能力,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经济效益的能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模型一般由式(1)表示: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1)

通常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指标作为参考:

1.规模性指标。一般来说银行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存款总额以及贷款总额指标的数额能够体现该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即数额越大,表示其业务覆盖面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较强的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说明其核心竞争力也较强;反之亦然。

2.盈利性指标。体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这些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正相关。

3.成长性指标。这类指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能力,通常使用的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此类指标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也呈正相关的关系。

4.稳健性指标。稳健性指标属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以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等。其中,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资本充足程度的一个指标,根据《巴塞尔协议》,这一比率必须达到8%。

目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指标也在不断创新之中。例如:李政从创新的角度为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提供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技术创新能力层面、管理创新能力层面、价值创新能力层面、组织创新层面、业务创新层面、金融市场创新构建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测评体系,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方法[6]。栗方毅,吴育华在《基于I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一文将IAHP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评价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量方法[7]。卿定文也提出引入金融伦理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8]。

三、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现代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本涵盖了核心业务、核心客户和核心人才三大层面。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问题,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而打造培育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核心业务

1.拓展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一项高增长、高回报、高盈利的业务。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是以规模扩张为手段,以存贷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具有中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传统业务遇到了强烈的竞争,因此应该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市场份额的争取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2.发展公司和机构业务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存贷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要把重点项目营销工作作为资产业务发展的重点,在积极营销公司和机构存款基础上紧紧抓住优质客户的存款营销,配套以差别化的服务手段为其量身设计产品组合,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保证现有份额不流失,积极促进新兴企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基本结算账户的营销工作,激励营销基本结算户、工资户,全力促进市场份额的持续快速增长。

3.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发展实力,应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充分挖掘现有产品的潜力,进一步加强现有中间业务优质客户的合作关系,实行商品化、差别化服务,不断扩大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合作领域。

(二)核心客户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

(三)核心人才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核心人才的竞争,它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积极实施全方位的人才战略和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实行人本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要建立有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兼顾个人需求和银行利益,形成宽松、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使员工对银行产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加强营销技能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并使员工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从而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档次,最终实现人才和效益的双赢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国内和国际各大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做好积极的应对措施,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引进和培养优秀的业务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制度的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广大中小企业市场,拓宽营销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达到完善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2013年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一年,我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但我国商业银行也具备有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直面金融市场的严峻挑战,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C. Kprahaladan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Corboration[J],HarvardBusiness Review,68(3).

[2]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学术动态[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3]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的探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32-36.

[4]周星,张文涛.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创造持续竟争优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1:37-40.

[5]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京),1999.3:56-59.6.

[6]李政.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5):55-57

篇7

Porter认为竞争优势是透过竞争战略规划所产生的具有持续性竞争的优越态势条件。

Aaker所提出的观点认为企业竞争战略的拟定,在于找出该企业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且说明其三项特征:此优势需包含产业关键成功因素;此优势条件需足够形成实质价值,可保持有利态势的条件;面临环境变化与竞争者反击时,可保持有利态势的条件。

当一个企业的利润高于产业平均水准时,称之为竞争优势。而当它能维持高利润率达数年之久时,称之为具有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利润是否具备竞争优势的两个基本条件决定于:顾客对于产品及服务所愿意支付之价值;企业之生产成本。

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来源

“竞争”一词,在辞典上解释为“角逐胜负”,而在学术上“竞争力”则是与含义相近的“竞争优势”来讨论。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文化凝聚力、执行效率等与整体表现息息相关的各种活动,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它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

Li&Deng认为某些因素会一直影响着公司竞争战略的形成与执行,而这些因素的力量及其互动决定了公司的竞争战略,这些因素包括技术发展、价格成本、控制、组织与管理、行销、产业地位与政策环境情况。

Harrison提出,市场占有率和获利率可表现出一个企业是否在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能提供观察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视角。

Hill&Jones认为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较佳的效率、品质、创新及响应顾客的能力,而促使企业达到这四项基础则有赖于拥有独特的能力。企业的独特能力可以是产品差异化或产品成本低于竞争者,而此能力来自于两个互补的来源:组织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潜能。

Coyne认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是:必须在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属性上与竞争者有所差异。此差异是与竞争者在能力上的差距直接造成的。属性或能力的差异必须能够持久。而其来源在于有能力造成公司与竞争者之间的能力差距。其差距包括规则差异、定位差异、功能差异、文化差异。

Aaker认为持久的竞争优势特性为:资产与技能必须在竞争状况下,能产生优势。与市场相关,持续的竞争优势应是对顾客有利之差异化和价格优势。经济上可行,具成本效益。可持续长久的,竞争者不易模仿或攻击。与未来相关,随着情境的演进,具有相关需要的资产和技术。根据Aaker的调查,平均企业的优势为4.65个。公司不能单靠一个优势建立战略,而大部分的竞争优势属于资产与技能类别。

Dierickx&Cool认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有五个因素:时间压缩的非经济性。资源大量的效率性。资产的互相连结。资产侵蚀性。因果关系的模糊。而Rumelt认为还有二个因表:社会复杂性、历史独特性,阻绝机能是造成产业获益差异的主要原因。

Prahalad & Hamel指出核心能力、结合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前兆,厂商藉由重要的资源组合建立优越的竞争优势。为了创造竞争力,建立并主导新市场的公司必须提早和持续投资,应用想象力去预期、开发、洞察尚未存在的市场,并有能力领先其它竞争者。

Grant认为,以资源基础理论决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四个因素为:耐久性、透明性、可移转性及可复制性。能维持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是藉由一个有价值,难模仿且较少替代品的公司资产、潜能和组织的控制过程。Grant将这些资源分类成实体的、人员的、组织的、技术的、财务的以及声誉的。

Reed&Defillippi认为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对竞争者维持相当的模仿障碍,而模仿障碍的难易及退化的速度则由竞争的状况及因果模糊的程度来决定。因此为达到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对因果模糊的来源,包括心照不宣的能力、能力间的复杂性及资产的特殊性不断地投资。并将多位学者提出的“竞争能力的观念”予以整合,提出两点重要观念:能力的来源总是来自厂商的内部;能力是厂商运用内部技术和资源所产生。

Barney认为,要了解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建立在一个资源是异质且不可流动的假定模型。而企业的优势潜力必须具有四种属性:在研究环境的机会与威胁方面具有价值。在企业潜在或现存的竞争是稀有的资源。是不完全可模仿的资源。资源虽有价值,但非稀有且可完全模仿,则此资源是不能在战略上完全被替代的。

资源异质性及固定性、价值、稀有、可模仿、替代性及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核心能力具有专属性,具有依路径随时间累积而成的特性。竞争优势是近年来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核心,众多相关文献理论将竞争优势的来源归纳为两种:一为竞争定位,另一为资源基础。竞争定位,以Porter为代表;资源基础,以Hammel&Prahalad为代表,主张“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Prahalad)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明确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李奥那多·巴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可见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具体企业行为和某些具体行为的集合,而是这些行为之所以产生的惯性机制及其结果。分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要运用以价值为焦点的思维,考虑什么是企业的目标,以及如何将之最大化,并且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赖以生存和发展、具有独占或相对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它是由六种竞争优势中的一项或几项组成的综合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独占性:其它企业不易模仿,且在竞争领域具有明显的独占性。

稳定性:由竞争力引出的市场需求较稳定,保持竞争优势的时间较长,同时该市场空间较大。

衍生性:有很强的产品与行业延展性;企业拥有有效处理多个不同行业性质活动的能力和进入多个不同市场并取得相对竞争优势的能力。从现有核心竞争力出发,可以衍生许多的新业务单元,超越传统的市场界限和产业界限,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生命周期性:每一个核心竞争力因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进步、政策干预等原因,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存在时间,并呈现出生命周期的特性。

转换性:可通过自身的优势地位向其它5种核心竞争力转换。

同时具备这5个特点的核心能力即可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或虽不完全具备该5点,但可通过自身的优势资源交换来获取其它优势资源,这种能力也称作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根据其表现形式,可把企业常见的各种竞争优势分成六大类:技术、品牌、资金、管理、渠道、规则。

技术:能生产核心产品的核心技术设备;能触发一系列发明或产品的核心专利技术等;具有垄断性的原材料;掌握先进技术、知识、技能的领军人员。

品牌:强势品牌。

资金:有雄厚的资金。

管理:独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团队;具有同化其它同类企业的开放式管理、经营模式、企业文化以及操作性强的实践管理知识。

渠道:遍布所有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规则: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技术规则;利用强大市场占有率制定的行业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许可、经营许可。

其它:如政府资源、特殊人际关系等。

核心竞争力是上述一种或几种形式的综合,或虽没有一项具备垄断性,但这几项的综合却是强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这六种要素在起作用。如集中战略、规模化战略、产品高质量、低成本、完善的售后服务等竞争优势皆由后面所支撑管理、资金、技术、渠道、品牌、规则等二级核心竞争力构成。

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思想最早来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六十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霍弗和辛德尔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巴思认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市场定位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即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多余。

企业的任务就是不断创造价值,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该企业某些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因此,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篇8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讲,也需要相关的、通过审核的值得信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为其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产业定位,为其在产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提供指导性的方向。这一切入点,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总结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三)注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指标体系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我国的民办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中国民办高校学生人数达500万人。可见,近几年的民办高校呈现出高速的发展趋势,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高校竞争中获得优势,是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1.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迄今为止,竞争力理论研究被公认的有两个:一是哈佛大学麦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研究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竞争力被归纳为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能力。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把核心竞争力真正引入我国教育界,是2006年,曹勇安所提出的,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能力。据此,本文得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获得独特的不易被竞争者模仿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使得其获得良好的持续的发展趋势的综合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民办高校在常年的发展过程积淀而成的,有价值含量,无法模仿,具有稳定性和长生命周期。

2.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是各种资源的整合,由一系列要素组成,首先需对核心要素进行识别与确定。

(1)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有了好的教学质量,才能使得民办高校立于不败之地。

(2)特色。民办高校是否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招生过程中是否能吸引学生起到关键的作用。要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特色,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样才能领跑市场。

(3)师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不可置疑,师资是民办高校重要的资源之一。优良的师资是办校的前提,师资的质量将会决定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

(4)就业。就业是民办高校发展之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检验民办高校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学生就业率。

(5)管理。民办高校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将无法凝聚办学资源。不断创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能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与效益,使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经济效益,赢得社会认可,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的现状

1.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模式

纵观目前存在的民办高校模式,我们可以从其资金来源上与运作方式上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面常见的模式:

(1)以学养学发展模式。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民办基本都是这一模式。这一模式是指民办高校主要是依托学费作为资金来源投入学校教育事业。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校一开始资金有限,无过多的资金投入初期的建设,主要借助学生缴纳的学费,走低成本运作。该办学主体资金实力小,多为一些民间组织,如协会。

(2)以产养学模式。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大型企业,集团或个人注资民办高校,取得充分的资金来发展民办高校。该模式的特点是,初期通过自有资金创办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一些大企业,大集团成为新股东,从而获得丰厚的资金来维持与发展民办高校。其最大的优点是,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可以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与管理体制,形成一所高标准的民办高校。

(3)资本联合的股份模式。该模式属于合资办学的方式。模式的特点是,投资者以股份的形式投入资本,并进行教育办学模式,有多个投资主体,以投资金额与学生学费,作为运作资本,以合同方式集资创办的民办高校。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能解决民办高校启动资金困难,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运用,做到资源的高度整合,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重要的模式之一。

(4)教育集团连锁模式。这是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联合体,统一对其成员院校及教育产业机构进行经营管理。该模式属于股份制的教育企业,把教育市场化,拓展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解决教育资金大难题,是民办高校发展历程中一大新创举。

2.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的高速发展,民办高校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一些民办高校不断扩张,在追求办学效益的过程中,忽略了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与办学体制的培育,导致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低,学生能力差,就业率下降,学校发展存在困惑。民办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如下:

(1)办学资金有限。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费,非常单一,采取的是最早期的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导致基础设施缺乏经费的投入,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有限的融资渠道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

(2)办学缺乏特色。一些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非常不明确,市场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过旧,专业设置未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缺乏特色与优势。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出现传统教育道路,教育模式重知识轻能力。

篇10

【关键词】 竞争优势;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自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1994年他们的专著《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出版以后,核心竞争力研究与讨论在西方掀起了,该理论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最热门的企业战略理论,是对几十年来美国大企业战略理论包括多样化战略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对国际企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间有效竞争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目标。今天建立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西方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各种企业发展战略运用有效性的根本,西方企业的成功无不与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有密切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出现,体现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走向深入。美国以信息产业为核心塑造其跨世纪的竞争力;欧盟国家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合作产生的化学效应。近观国内,钢铁行业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产量的多寡,逐步形成“当产量规模下的多品种覆盖力”。与其它西方理论一样,核心竞争力理论在中国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财经类媒体上,在企业首脑的讲话中,以及经济,管理学者的论著中,普遍地出现“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核心专长”等词汇,一些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在各报刊上,这一理论已经引起了有关理论和实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特性和功能以及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1.企业的人力资本。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2.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企业声誉。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的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把声誉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制度。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和资本市场,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营销技术。营销技术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营销网络。营销网点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6.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企业文化非常简单,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及功能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企业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依托这一竞争优势迅速占领目标市场,赢得客户的信任,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群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过战略设计、领导策划、组织管理等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不断提炼、总结、创新而得到的,其它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赶超。它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现时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消费者,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2.整体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产生于某些具体的要素,但它的功能会渗入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之中,体现在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在企业多样化经营的今天,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产品,它是否能够抵御不可预期的市场风险,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预期目标。

3.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能显着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实现和创造顾客价值,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根本原因。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4.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普遍认知。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4.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的一条捷径。

3.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已经成功或者即将成功的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都必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以确保自己能够活得长、长得大。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以及广大的企业管理者自觉地运用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企业之道,为企业之本,在此基础上吸纳西方优秀管理文明,形成以自身特色为大本大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跻身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英]唐纳德・索尔,包刚升翻,田晓犁编著.《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