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成果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成果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动态过程;控制机制;局限性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控制、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城市核心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区域、城市重要景观地带的城市设计工作,既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上的概念性设计,也有针对某一街区或节点的局部景观设计,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各种设计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然而,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设计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城市设计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城市设计成果虽然最终涉及城市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控制,但却是一系列政策管理、经济转型、土地开发等城市社会要素的综合反映,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其核心是保持和创造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了许多城市原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丧失,反映到城市设计领域,就是在重视城市建筑形体、景观等表象性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对城市内在经济、人文因素的深层次研究;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构想和方法,其设计内容已明显偏离了城市设计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1城市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缺乏深度和广度城市设计作为一门随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经济、政策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以实证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特点,与我国长期沿用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基础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运用上,需要大量现场性的调研工作。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量”却缺乏“质”的内容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设计不得不偏重于形体设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针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料和宏观的经济信息外,通过对场地的实地踏勘和长期跟踪观察来收集相关数据尤为重要,尤其是涉及交通、景观、城市意象、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旧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实地就近观察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任务要求时间短,工作量大,为了保证设计进度而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就成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设计所在地没有常驻机构的外来设计单位,一般都缺乏对设计对象城市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直观感受,在设计前期阶段有限的现场踏堪时间里,外来设计单位很难再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基础性的调查,从而导致其对设计地域的社会、人文地理、城市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研究,在设计时间较短的压力下,为了赢得投标,照搬国内外的现成模式再冠以一个动听的口号,成为一些设计单位的常用手法;由于没有充分了解设计对象城市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往往比较生硬,与城市原有的生成形态和文化背景产生较大偏差,由此造成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美好的设想,却缺乏实施的坚实基础。这种不求实效、一味追求奇特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法,将使城市设计逐步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须对此保持警惕。同时,城市设计成果是一个动态的修正过程而非终极的形象界定,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许多具体的设计成果在经历时间的检验后将会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这就需要参与城市设计的各相关单位随时了解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建立一个长效、准确的现场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既是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城市设计成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1.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缺乏严密论证的现实目标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设计原则乃至实施细则都借鉴于西方的城市建设实践,西方的城市设计成果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都远比国内的相关研究丰富;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以及国内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许多西方的先进理论乃至成功经验是否真正适用于国内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仍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验证、不断总结和谨慎借鉴的问题,若盲目照搬,并不能有效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性作用。
当前,在国内城市设计领域存在一种追求所谓“国际影响”和“先进设计思路”的风气,许多城市在对城市重要地段进行城市设计竞赛招标时,倾向于邀请知名的境外设计机构;但许多境外设计机构在对当地城市原有的肌理、文脉和地域特征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将中国城市作为其新的设计理念的试验场,城市设计方案较少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在方案中标后,既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跟踪城市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也很难了解到自身方案存在的不足而进行针对性的修改,等到后续的国内设计单位接手具体的工作时,许多问题才逐渐暴露出来,其最终结果要么是对原有设计作重大调整,要么根据实际情况重头再来,由此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浪费。
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已沦为地方行政部门争夺城市资源、表现政绩的一种新手段,因此常出现行政意志扭曲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的现象,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对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清醒认识,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愿望、手段和长效反馈机制。一些所谓城市标志性中心的设计,实际上是地方行政与管理部门求大、求新、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在设计中的反应,并未仔细考虑未来实施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同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当地城市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当城市形态的意义在行政意志和商业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沦落为一种视觉化的广告符号时,它必然会脱离和违反城市本身所特有的发展模式和形态生成机制,成为一种完全主观判断下的形式化游戏,这就助长了纯粹追求视觉效果的城市设计方法及其包装手段的盛行。例如,当前许多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特别喜欢强调CBD的概念。但实际上CBD并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目标,而是城市经济和市场发展一个自然的选择和形成过程;以CBD为目标的城市设计不仅容易脱离实际,而且很可能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带来盲目性和巨大的开费,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建设背景下,片面强调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整体形态中的标志性作用,往往缺乏市场需求的可靠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极易动摇城市设计成果的核心目标。
有鉴于此,为了平衡好城市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应参照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将城市设计流程明确区分为概念性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实施性的控制性城市设计两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设计单位邀集范围、成果深度作出明确规定;概念性城市设计以整体性的城市形态建构为目标,可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方案征集获取更多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对参与的设计机构可不作限制;概念性城市设计成果在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各方面意见之后,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导引性附件,用以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实施性的城市设计以具体地域的城市形态控制为目标,应以熟悉当地情况的设计单位为主导,并设置长期性的常驻机构和建立与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配套的研究、反馈机制,以保证对应城市规划的修编周期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设计成果作周期性的调整。
2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设计这一新的城市形态控制手段的出现,不仅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转变观念,而且需要在管理策略、机构设置、监督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突破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真正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控制体系中并发挥作用的实例还不多,因此,针对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中。
2.1建构新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
城市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照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使城市居民、行政管理部门、开发企业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受益。如果城市设计的决策与实施过程是非透明的,没有各方利益代表的共同参与,必然带来很大的矛盾冲突。因此,建构一个公正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得到绝大部分利益群体支持的城市形态控制规则是城市设计的核心,这也是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控制过程得以延续下去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吸收、综合各利益方意见的沟通渠道和对城市设计实施过程进行长期跟踪的控制机制。然而,我国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方法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现象,已不能适应城市设计所要求的灵活性和整合性,政出多门、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是实施城市设计成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主城区和IH城区,相关行政部门的利益互相交织,制约了城市设计的实施和深化。
当前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直接转化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依据,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长期行为,带有明显的研究性质,既需要不断根据新情况而调整、更新局部设计,也需要为不同城市开发主体和开发区段的建设行为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还要协调不同城市管理机构的执法与监督工作;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的控制,更多的体现在县体的城市功能划分及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上,缺乏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不断研究分析的机能;因此,在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构一个包含各行业人才、以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为核心、超脱于各个利益团体之上的协调机构,统一对不同地段、不同开发目标的建设项目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与反馈,以整合消解各种矛盾,保证城市设计成果实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出发,可尝试设置受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具有长期监督功能和一定裁定权限的城市景观控制体系,包括由各利益方代表组成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控制体系的城市总景观师、总建筑师制度,以及作为市民参与途径的公众听证制度和设计方案定期公示制度。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是针对某一城市设计区域而设立的长期性的技术指导机构,由于城市设计跨越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同时涉及经济、人文、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审核及管理的机构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人才和利益代表,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或由专业人员构成的专家委员会,一般应包括来自社区基层的居民代表和居委会成员、涉及城市开发的商贸金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表、涉及城市市容、文化以及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部门;在城市设计所覆盖的区域内,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不仅要满足规划管理所要求的容量、红线后退等硬性规定,还应通过这一区域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的评审,并将评审意见作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之一。
当前国内许多涉及城市公众利益的法规制定都在尝试实行公众听证制度,以保证法规的公正和透明性;城市设计成果的相关控制原则和措施具有强制实施的作用,已经具备了法规的约束特征,其制定过程也应采用公众听证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和透明性。公众通过参与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从而产生更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2完善实施标准,提升城市设计在城市控制体系中的地位
城市设计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尚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设计成果缺乏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层次控制体系,重点考虑的是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功能的合理性,很少涉及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城市设计这一层面研究工作的出现,对原有的规划控制体系具有明显的辅助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的涉及面较广,既有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又有新城区的整体形象塑造,既有几个平方公里的大尺度设计,也有诸如城市广场、城市街道整治等局部性的设计;由于当前城市设计的内容、范围、目标和手段存在较大差异,很难以一个固定的或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衡量设计成果的优劣,(实际上许多城市设计成果要经历若干年的实施运行后才能显现出其不足的地方),同时,城市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适应城市变化的动态过程,如何界定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果内容和深度,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以上这些难点,就成了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城市形态控制法规依据的“瓶颈”,而城市设计成果如果不能上升到法规的层面,就很难确定控制的手段和程序,并直接影响到城市设计成果长期的实施效果。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普遍主张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配合作用,并依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从技术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城市形态控制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图则。这种将城市设计成果作为非法律性控制依据的设想,既保持了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运作空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oo2.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左辅强,马武定.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的困境[J].城市规划汇刊,2004,(6):67—69.
[4]城市规划汇刊社编辑部.花高价,买想法?——对境外单位参与国内规划设计和国际招标热的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3):1—2.
[5]王世福.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江苏省 城市设计 编制 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码:
1、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与问题
1.1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正是存在这样的客观需求,城市设计开始受到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亲睐。如南京市在2013年5月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其根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即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不但强调空间秩序、视觉景观、美学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等物质要素,还注重人、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要素,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1.2法定规划对城市空间营造指导的局限性
现行法定规划是以处理二维关系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等,这些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功能设施等做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达到改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的目的。其在以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三维城市空间比如形态特征、视觉形象、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城市的立体空间特色塑造是远远不够的。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与规划管理联系最为紧密的规划层次,是土地开发建设的直接依据。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的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中,仅在第三条提出需要对“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筑空间、体量、体型方面的研究深度较浅,不足以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同时控规在建筑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内容也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规划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单个地块的控制,难以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形成。
1.3城市设计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与有效的管理手段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作用更多的是突出其作为一种理念或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而没有赋予其明确的法定地位。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仍未把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城市设计一直以来都未能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只能作为规划管理的参考性文件。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效用取决于管理者对此的认识,城市设计的成果能否得到贯彻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在涉及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的协调力量是难以奏效的。城市设计的尴尬地位是城市设计难以得到贯彻实施的客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改进城市设计的运作机制,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才能实现通过城市设计协调开发建设、改善城市空间的目的。
1.4城市设计体系不清,分类混乱,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
目前我省开展的城市设计,根据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及规模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根据其研究目的又可以分为概念性(策划性)和实施性两类。各层次或各类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控制要素、成果深度又因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缺乏规范性是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城市设计的层次划分不明确,编制目的不清晰,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统一,无法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的严肃性,不利于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1.5编制成果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与法定规划缺乏有效的衔接
由于缺乏规范性,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成果深度因人(编制者和管理者)而异,有的研究内容过于粗浅、原则,控制要素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相应阶段规划管理的要求;有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又过于追求建筑形体刻画,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行为的过程性、动态性等特点,对控制要素的把握不准确,同样使规划管理缺乏可操作性。城市设计在编制的内容上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的情况,是造成城市设计难以实施的主观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说,城市设计无法直接指导规划管理或具体的开发建设。而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又存在编制的客观需求。法规环境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关系使得城市设计的编制始终游走于法定规划之外,其编制的时间、内容和深度都很难与法定规划相衔接,更无法做到在法定规划层面广泛地推广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之间的模糊关系也导致了各级城市设计在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
2、《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简介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是建设系统科技项目(项目编号为JS2007JH12)。该课题由江苏省建设厅主持、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经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还获得江苏省省优一等奖。当前,《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已经颁布实施,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该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创新点总结如下:
2.1、系统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模式、层次划分及其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法定规划体系有机衔接,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定需要,提出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和针对特定地段或节点地区的单项城市设计。明确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统一管理实施;独立编制的单项城市设计,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管理,按法定程序审批后转化为特定地区的管理规定。通过赋予城市设计相应的法定地位,为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提供保障。
图1 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深度关系示意(总规到单项)
2.2、立足江苏省情,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本课题针对各层次城市设计,提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的编制技术指引。课题研究明确了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研究重点,强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可行,体现科学性;明确各阶段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和成果要求,体现规范性;综合考虑全省的地区差异和管理水平,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留足创新空间和余地,体现普适性。
2.3、突出城市设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控制特性
针对城市设计编制指引的难点,即如何平衡合理控制与过度干预、设计创新与循规蹈矩、过程控制与终极产品、客观标准与主观判断等,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指引突出目标导向,强调过程控制特性而非终极产品控制,加强公众参与,合理引导,鼓励创新,并注重成果内容与规划管理手段紧密衔接,真正发挥城市设计指导和协调开发建设的作用。
2.4、探索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并体现在导则要求中
针对新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综合策划、经济性分析、公交引导、功能混合与交通减量等新理念,并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要求中,提高城市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
2.5、关注城市设计中新技术应用并融入到导则要求中
课题系统梳理了新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各类新技术的特点、使用平台以及应用效果等,鼓励城市设计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3、《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成果解析――以控规阶段城市设计为例
3.1、目的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划定的控规编制单元,深化研究片区的空间特色、景观体系、活动空间等内容,加强片区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环境塑造,并为下层次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二是通过空间形态的专项研究,对控规的功能布局、地块划分、路网体系、开发强度以及高度控制等内容进行检验、校核,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更加完善、合理、经济、可行,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
3.2、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针对建筑与空间、街道所构成的关系,综合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重点研究片区的空间形态、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局、活动通道特别是慢行系统、景观体系、开放空间、重要界面控制等内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明确控制要素和引导内容,提出景观塑造的重点地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3.3、研究重点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点包括功能布局、高度控制、景观风貌控制、慢行活动通道、开放空间、界面控制、地下空间利用、实施策略等内容。
功能布局、景观风貌控制等内容以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功能、景观风貌结构等内容为主,同时结合片区特点提出具体措施。片区的功能布局应注重推进土地混合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并结合各类活动人群的行为内容、行为特征进行空间引导,创造各类公共交往空间;景观风貌控制应重点研究视廊、节点、地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风貌引导,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对高度控制的研究鼓励通过GIS、三维建模等新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点等视线分析,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等因素进行经济性研究,兼顾与周边区域协调,提高高度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重点加强高层建筑布局引导,避免形成无序的空间形态。
图2GIS技术在控规阶段城市设计高度控制中的应用示意
对活动通道的研究,重点关注慢行通道即非机动车通道以及人行通道,慢性通道系统的组织应充分考虑与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的衔接。应加强慢行通道特点分析,如通过型还是游憩型,根据人在不同类型活动通道中的行为特点,对通道的尺度、两侧用地功能、服务设施、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开放空间、界面控制是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片区的文化内涵、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基地自然条件等要素组织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并考虑与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工程相衔接。要求对重要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绿地、水体及沿岸空间等进行具体研究,提出相关功能设置、生态保护等控制要求,并从经济性、生态功能、多样化景观等角度对植物配置、环境景观提出引导要求。界面主要指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以及广场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是人们感知城市面貌的主要场所,要求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山体、绿化、建筑等)、人群活动特点、景观要求等,提出界面控制要求,重点要求加强基准界面(即建筑外墙后退道路红线,也称街墙)的控制,并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与平面布局提出控制要求,对沿线建构筑物风貌、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
在涉及城市各级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等控规编制单元的城市设计中应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提出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规模以及功能布局要求,合理组织地下空间的交通流线,对地下步行系统、出入口、竖向联系、地块间的衔接等提出控制要求,对地下空间的环境、生态保护提出引导要求。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还应加强经济性评估和实施策略研究,以保证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根据规划范围内的开发主体、相关利益主体,以有利土地经营、促进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时序进行策划、研究,制定实施措施,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
3.4、成果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成果需相应纳入控规的文本、图件、说明等三个部分,因此该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深度应当充分考虑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篇3
关键词:城市设计;总平面图;图像时代 ;设计表达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引入我国的时间尚短,学科的外延边界还很模糊,内含内容也没有完全深入研究,本文以城市设计学科成果中的总平面图设计表达的必要性作为研究内容,希望可以引起学科对成果表达的重视,从而丰富其理论并推进学科体系的完善。
1时代背景影响设计表达
1.1图像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图像设计表达愈发重要
在人类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字和图像是两种最重要的记录事件及传播信息文化的手段,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随着产业技术的革命以及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我们能够感受到以文字为主的文化传播方式及呈现方式逐步的换入边缘地带,以图像为主的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图像已经成为一种便捷、迅速、抓人眼球的有效的文化信息流通渠道。
不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是有效地交流手段,并因其各自特点不同,在不同的行业及事件中以不同的方式及所占比例发挥不同的作用。文字将整体或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概念化,缺乏直观可视的形象,通常用于陈述一个事物复杂概念;而图像文化从表象上看则是直观的、瞬时的,能够与表述事物形象重叠,能指所指。
建筑、城市设计学科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的重要表述都始终集中在图像的信息中,从最初的平面图设计表达到逐步发展的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图示再现,以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图像。城市设计工作离不开图像的表达及运用,它们从最开始的设计观念传播到如何控制城市设计中各部分的组合及承接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图像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城市设计图纸的传播及发展提供了背景支持,同时先进的制图技术也为城市设计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消费时代背景下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对城市设计成果表达提出了新要求
在今天这个消费时代,新兴的城市空间建设、城市策划宣传体现了消费者文化的特征,即消费和利润。全球化和快速信息化使人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会随时面对大量不同的信息去识别、感受、理解和判断,具有独特个性和地域风格的城市元素能够使城市形象鲜明突出,最大程度的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以及策划宣传被越来越多地提起及重视。近两年来中国各地城市出现了塑造品牌形象的一个巨大浪潮,有电视广告里滚动出现的城市口号,例如“新北京,新奥运”,“游各城邯郸,品古赵文化”,“诗画瘦西湖,人文大扬州”等等;有为了争取历史文化遗产而产生的激烈争辩,也有为了历史名人故里究竟在何处而产生争论。这样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设计的发展,促使城市不断地挖掘自身内涵、找寻文化根源、重视城市建设品质。
品牌的核心内涵是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一个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不仅反映了该城市在竞争社会存在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个城市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最大的利益,对市民来说是公共生活及公共服务的质量,对投资者则意味着投资的最大回报。城市品牌的内涵体现为其所有的“特有资产”,包括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本身都是其要素,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最终决定了品牌的本质。
马丘比丘里指出“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城市的体型结构即为城市品牌的物质依托。优秀的城市设计作品应该充分挖掘该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城市结构与形态、空间逻辑及组织、城市形象及特征等各方面的城市特质,经过合理的设计手段塑造具有影响力及吸引力的城市片区。城市设计图纸作为承载设计概念思想的重要手段,它自身的认知功能及审美特性的优劣对于传达设计理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3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对城市设计信息交流提出了新要求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的社会民主化进程加速推进。公民的参与是民主的源泉动力,公众参与是民主化进程中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策略。
现如今,公众参与机制进行了很多实践方式的实验,其中公示、问卷调查、市民评议、听证会讨论等已成为常见的可操作手段。城市设计者与民众有效沟通的其中一个平台就是通过城市设计图纸的信息传达,今天的城市设计图纸已经不是往日里对于民众仿佛贴上“绝密”、“内部资料”等标签的政府专门资料了,民众对于其设计内容,实施过程都有知情和参与的权利,如何使充满了专业技术信息的图纸成为传达设计信息、沟通民众的良好手段,更好地使规划设计意图为人所认知了解,为市民自愿参与其中,这些对图纸的设计表达提出了新的要求。
2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图纸设计表达的不断进步
2.1学科的交流需求促进图纸设计语言的表达研究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尽管其确定的概念和范围还不明确,但是其核心观念十分明确,即为人创造场所。一份好的城市设计成果必须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及带来更多公共生活选择的可能,要做到这一点民众的参与以及多学科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城市设计的创造过程不应仅仅局限在专业领域内部,要积极地参考市民意见,加强与各个层面不同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图应当成为与市民沟通的良好手段,而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独白,图纸表达语言也应当考虑大众的感受认知,而不能变成另一种使市民与设计之间拉开距离的手段。
2.1当前我国总平面图的作用概述
在我国,目前城市设计总平面图的作用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以往作为各项审查、审批的依据,作为项目建设的指导等等,其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加强,各个城市纷纷采用规划提前公示、建立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城市规划方案图纸等手段来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另外,伴随国家各类新区、园区的建设投资,平面图可能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图纸受到开发商的重视;而近年来国家各种重大活动城市事件的开展,例如世博会、世园会等博览项目的开发,平面图可能作为形象展示图、路径导引图的存在发挥重大作用等等。城市设计图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内部的交流沟通,随着大众的参与,受众的多元化,城市设计总平面图需要更多的人参阅审读,因此改善图纸表达方式迅速、准确、有效地为人认知,在当前学科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3小结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可以引起人们对设计成果的表达的关注,作为思考工具它不仅可以锁定想法,公开表达让人们审查,且有助于创造性思考。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香”字就完全展现了一件设计作品在其思想理念之外,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表达及沟通技巧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篇4
传统城市设计课程安排不够紧凑,课程组织仍显松散,通常分为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方案深化——成果表达四个阶段,但各个阶段的目标与成果不够明确,学生在设计课程中常表现出前松后紧,各个阶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设计重成果、轻过程,过程成果较少,最后成果也甚至是在最后几周突击完成。
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的讲课和评图为主,辅以学生讨论、互评、组评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略显单一,教学过程缺乏设计,学生主动性不够,参与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创新性与综合能力表达也难以达到较高水平。
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单一城市设计教学目前仍大多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上,对于城市设计理解大多基于设计者的判断,而往往忽略了城市设计的使用者、管理实施者、建设实施方等多维度对于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于城市设计教学成果评价往往集中在图面表达、空间形式功能的合理等标准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较单一。
1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对于城市设计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即课程学习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凯文•林奇先生认为城市设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包括三种基本技能的培养:(1)具备对人、场所、场所中的活动和设施之间相互关系的洞察力;(2)具备完整的城市设计理论素质、技术能力和价值观,并进行基础训练;(3)具备交流、交往的能力,善于表达和学习。根据笔者所在之江学院定位于培养面向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和实践性人才的目标,以上几种技能培养与之江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具体依据之江学院的办学特点,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四种能力,在这里综合表达能力包括了图纸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方案汇报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通过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社会责任感。为此,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应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思路进行:
1.1注重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生除具备城市设计理论知识和基本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来学习和实践,实现灵活的教与学,通过理论与实践反馈的过程中来提高理性分析能力和感性空间形态设计水平。
1.2重视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以提高锻炼学生的能力进行课程设计导向,包括上述的多种能力的培养,每一个教学过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强调交流的教学互动方法改革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的互动,课程设计不再单纯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而应是学生主动去学习、比较,通过讨论、角色扮演、互评、工作组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度。
2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针对城市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并根据城市设计教学明确的目标导向,之江学院建筑分院城市设计教学组对城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改革的策略,包括紧凑式教学模块体系、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价值融入教学方式等具体措施。
2.1紧凑式教学模块体系紧凑式教学模块体系具有注重分阶段目标导向,加强课程设计与理论学习模块的融合和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三个特点。课程设计仍分为调研阶段、方案设计与成果设计三个阶段,但强调每个阶段目标导向,突出阶段能力培养目标和技能的训练目标,并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强化阶段的成果要求。在每个阶段加入理论学习的模块,与设计实践融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在调研阶段加入城市设计与分析方法讲座,在方案阶段加入城市设计案例分析讲座,在成果阶段加入城市设计表现方法的讲座。总体上在三个阶段形成了紧凑有效的教学体系,第一阶段通过现状分析和案例借鉴学习提升了理性分析能力和案例学结能力;第二阶段通过方案构思、模型制作、分组讨论、大组汇报、方案专题细节推敲等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三阶段通过计算机表现、手绘表现、文本制作、成果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2.2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过去学生学习被动、教师授课吃力,而效果欠佳的被动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讨论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2.2.1兼顾个人独立设计能力与团队的协作将学生以3~5人分成设计小组,全班是一个大组,小组设计中注重学生独立的方案能力培养,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方案构想,方案一草图在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各自想象能力,并与组内别的同学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别人方案优点和自身方案缺陷,再将组内几个方案优点综合形成一个优化方案,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独立性又强调小组团队性,充分锻炼了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其他各环节中也注重团队整体与个人的分工。
2.2.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主动学习每个教学环节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与学习。如在现状调研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小组与大组内展开讨论。方案设计阶段引导学生在小组与大组进行方案的讨论和相互学习,让大家在比较讨论中明白设计优劣的标准,讨论学习始终贯穿在整个课程设计教学之中。
2.2.3角色扮演讨论在方案的正式汇报过程中,把学生分若干个组进行互评,可进行角色扮演,同学分组扮演代表政府、开发商、公众等不同角色,并邀请院内其他教师作为专家组。通过多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与评价城市设计方案的思维方式,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开放式教学氛围与环境营造有利于提升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的集体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课程设计可借鉴工作室的模式,学生将教室分隔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在教室里可以有一面墙用来集中粘贴任务布告、阶段成果等,将教室建成一个工作和公共交流平台,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也可在网络上建立交流讨论群,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在课程最后通过城市设计成果展览,也让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老师建立了一个互动的平台。总之,在这里我们建立了一个互相讨论、多方位参与、多角度评价的教学舞台,在这个舞台,学生是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教师只是导演,让学生在舞台的表演中明白设计的真谛。
2.4价值融入教学方式在城市设计教学中传授的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教师将城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价值观等融入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同时还训练了职业素质,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在城市设计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多维的角度来自主思考,包括政府与公众利益,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客观的、可实施的城市设计导则。对于方案与成果的评价,不是通过期末的打分来衡量,而是在平时的过程中,如每一次讨论与方案评审中都会建立一些客观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果表现。
篇5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区;建筑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一般对单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进行明确,成为了指导单地块建筑设计方案的依据,在城市建设实践中,上述指标显然对三维形态上的控制力度不够。在一些特定区域,例如中央商务区,地块基本分割成八至十亩的小地块,编制城市设计来指导单地块的建筑设计成了规划管理部门的共识,2000年后,中国城市设计研究开始关注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和基础理论,[1]其中重庆市规划局在城区范围内共委托编制了城市设计项目35项,部分成果明确地纳入到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说明近年来政府及行政管理机构已非常重视城市设计的编制。[2]
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一期街区城市设计于2008年由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编制完成,规划管理部门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1)的基础上,以此街区城市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对单地块建筑设计进行规划审查,目前,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一期街区已初具雏形。以上述项目为例,对街区城市设计的构思与实际实施效果进行比较,通过调查与分析,论证街区城市设计的成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更有效的为未来街区城市设计工作寻求相关的启示。
(1)根据开发需要重新划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地块偏大,考虑开发需要,将地块分成相对独立的六个小地块,每个地块面积在十亩左右。(2)共享庭院绿地:在两个街坊中,利用临城市道路布置建筑,形成共享的庭院绿地。(3)基座与塔楼控制:保持主楼落地并在临红谷五路和规划路形成连续的街墙,塔楼维持2个高度,守住地块四周。
1.2 合理组织各类交通流线
为避免不同开发单元无序的面向城市道路开设机动车出入口,该城市设计对车行交通进行了统一组织,地块周边只开设了六个出入口,平均每个地块设置一个开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减少了对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1.3 统一街区的建筑形式(图3)
图3 统一街区的建筑形式
为形成统一的效果,在城市设计中,注重对建筑形式的统一,以期呈现一定的群体体量感。
(1)塔楼落地:塔楼直接落地,裙房形成连续街墙效果。(2)统一的凸窗效果:整体风格为现代风格,细部上,凸窗采用统一的形式,丰富立面效果。(3)顶部构架等造型一致:顶部构架采用空构架的形式,不安装百叶。(4)塔楼与裙房采用一体的装饰风格:采用上下一体的设计手法,裙房选材与塔楼一致,均为浅黄色涂料。
2 项目建设案例与城市设计的比较与分析
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目前已基本建成(图4),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程序报规划管理部门,部门单体进行了调整,与城市设计进行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
2.1 比较
(1)街区空间的构建基本贯彻城市设计思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是按照六个地块进行出让的,各地块开发单位在城市设计的指
图5 总部基地一期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3)街区建筑立面形式进行了调整
城市设计在考虑整体风格时,强调了采用浅黄色统一色调的要求,但六个地块的开发单位为彰显自身项目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了色彩与局部造型的调整,并经过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批。具体来说,有以下调整:整体色彩由统一的浅黄色调整为米黄与深灰色调为主;部分项目主出入口及顶部等造型进行了丰富,强调了个性;凸窗等统一形式部分变更成幕墙。(图6)
2.2 调查与分析
总部基地一期是南昌市中央商务区城市管理中第一例利用城市设计进行项目指引的项目,在项目单体规划方案的设计、调整以及实施过程中,规划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均比较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保障。为能够比较全面及系统的分析该案例,我们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均为专业技
具体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衔接。
3.1 街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
首先,在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的城市设计中,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性,在交通上、底层商铺、骑楼等设置中,将整个地块连为一体,但规划二路在红谷滩区域内是横贯整个中心区,承担了大量的车行交通,并不允许行人的频繁跨越,从人行考虑,南北两个大地块是很难在空间上连为一体的。
另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项目地块东侧为商务用地,西侧为居住用地,所以临红谷五路要求设置连续骑楼界面,而西侧不作要求。而城市设计要求东西两侧临城市道路均设置连续骑楼界面,在实际运营中,西侧商业价值并不大。
综合来看,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并不密切,对地块周边的交通、业态形式调查不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2 街区城市设计与各地块建筑设计的关系
为实现城市面貌的统一性,街区城市设计对各地块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城市空间的建构对该项目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保证了项目实施中,城市群体的统一性,但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在色彩、立面形式上太过单一,六个地块没有任何标识性,缺乏对建筑的驾驭能力。所以在各地块出让后,各开发单位只能在统一的高度、主楼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在顶部造型、色彩关系、立面形式上各自突出特点,顺应市场需求。
另外,各建筑的朝向为充分考虑到气候等因素,存在东西向建筑,在实际运营中,并不利于节能。
街区城市设计应达到什么深度,其对建筑设计的指引是否具备控制性,涉及到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值得反思。
3.3 街区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中,为项目设置了内部共享的庭院空间,考虑该项目容量较大,地下设置了两层地下室,相应的地下车库出入口较多,在实际运转中,共享庭院周边内部道路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人行很难进入共享庭院,而该项目统一的连续骑楼有条件实现二层或三层的人行联系廊道,并设置共享的灰空间。由此可见,街区城市设计如何与景观设计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图1:源自南昌市城乡规划局《中央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
图2:源自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2008
图3:源自同图2
图4:源自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调整》,2011
图5:源自南昌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红谷滩总部基地项目交通影响评价》,2008
参考文献
[1]余柏椿,《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现状与问题》[J],城市规划,2008(08)
篇6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设计;实效;问题;对策
前言
小城镇的特定涵义决定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小城镇上本身居民,还必须从镇域角度统筹部署环境建设服务周围村庄居民,并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为此,应该对应于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各个层次开展相应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工作。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小、布局散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段的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的范围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因此,采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这种对象层次划分方法比较适合小城镇城市设计,它分别对应了区域规划阶段、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前两个阶段以策略型城市设计为主,详细规划阶段则更多的体现形态型城市设计。这样分类能够明确小城镇规划与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关系。每个阶段的城市设计能对下一步规划或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其表达的内容也往往从比较抽象或意象的设计概念发展到较为具体的指导纲要。
1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1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
1•1•1空间尺度
小城镇的合理尺度是建立在人与城镇、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小城镇中建筑实体、空间、实体与空间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尺度关系。这些尺度在我国传统的小城镇中有很好的体现,如以人为中心出发,依据步行出行的尺度来营建亲切宜人空间尺度。然而当今一些新型小城镇却忽视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尺度运用,一些新型小城镇的道路尺度过大,造成沿街建筑显得低矮,与周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极不相称,使人感到空旷与冷漠,因此,必须把空间尺度或尺度体系作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以适应小城镇人口与用地发展的动态应变,防止城镇无限制蔓延。
1•1•2历史文化风貌
风貌不只是小城镇长期建设并与其特殊自然环境融合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过程的反映,它在演进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小城镇独特的历史风貌。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小城镇文化遗产丰富,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不但能避免“千镇一面”,而且能有效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因此,历史文化风貌应成为小城镇城市设计不可忽略的要素,这样才能立足于历史根源,营建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因素的整体空间意向,以及可被感知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
1•1•3绿色开敞空间
小城镇规模小,周边被自然环境包围,农田、山野和水系易形成天然绿化防护用地和大环境绿化。这种自然山水格局和绿化体系,以生态原则确定土地形态上的差别、各自的价值及限制,能合理划定开敞空间,构筑科学的开敞空间框架。因此,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中必然少不了绿色开敞空间,关注这一要素,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将山头、深谷、陡坡、自然岸线、湿地等纳入永久性开敞空间,使绿化系统化、网络化、保护自然生态中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自然植被的连续性,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引导城镇空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1•1•4空间轮廓形态
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不能平铺直叙,而应注重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特色分明、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使空间有序而又层次清晰,因而要提高视觉空间品质必然要关注小城镇的空间轮廓设计。从影响因子来看,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对空间景观轮廓构成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总体规划阶段研究小城镇的整体空间轮廓与区域背景、自然背景的关系,保护和加强小城镇的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及空间轮廓,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内容,将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小城镇空间轮廓线。由此可见,空间轮廓形态是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必不可少要素。
1•2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效
城市设计在对规划和建筑两大层面的衔接上具有天然纽带作用,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可承上启下,将二维定性(土地性质)定量(开发容量)的二维空间的资源分配逐步演绎成定质(空间品质)定形(整体形态)的三维空间,还可从宏观城镇层面到微观建筑空间层面对城镇进行控制和把握,将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那部分空隙进行协调。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却始终存在影响其实效的诸多矛盾因素,因此,对实际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分析而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矛盾:
1•2•1小城镇城市设计自身失效
对小城镇城市设计的错误认识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小城镇城市设计概念本身的错误认识,始终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只关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景观的美学原则,抛弃小城镇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可行性和协调性;其二,由于不明确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任务而造成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案,由于设计任务的表述草率而造成对具体城市设计项目认识的粗浅。这些对城市设计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引发了自身错误的设计方案,方案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从而造成了方案自身的失效。
1•2•2小城镇城市设计未被生效
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的落实过程中有一些非理性、不科学的过程,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未被生效。在方案落实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是采用竞赛投标或者方案征集的方式,方案评审决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方案的内涵和延续性而过多考虑效果图的美观与否,常常导致优秀的城市设计被错误的决策,无法付诸实践;此外,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属于非法定规划,如果要将方案付诸实施常常需要通过将其嵌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而这种嵌入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偏差和失效。因此,一些真正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也无法通过规范和法定的程序给予落实。
1•2•3小城镇城市设计效用偏差
一个完整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应在全局性的实施控制和动态管理中才能使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各种现实问题而改变局部设计方案。此外,已经确定了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城市设计管理监察机构,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常常无法整体或准确地实施。因此,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常常由于此类动态监督检查管理机制的不足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结果,最终导致一定的效用偏差。
2解决方法
为促进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与持续发展,针对上述对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关键问题的分析,而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2•1树立小城镇城市设计观念体系
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涵应有明确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观念体系,明确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政策设计”,在整合小城镇各项系统和各方面问题后形成的物质空间形式应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
2•2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框架体系
城市设计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结构,其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不是只针对局部地区的突发性规划,只有这种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才具有延续性,即上位设计指导下位设计,才具有积累性,即相近地块的相互指导和积累经验。同时,这种小城镇城市设计体系不但有利于各局部地块征
集方案时编制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任务书,同时也有利于设计方案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此外,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全过程同样应该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而不只是蓝图式的静止过程。应该增加城市设计效用反馈过程,增加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积累性,以求通过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来最终促进整体效用的提升。
2•3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编制体系
城市设计的方案编制过程和成果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但其整体的体系框架还是有必要系统化的。正如唐子来认为“一项完整的城市设计策略(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局部的)往往包括目标、达到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导则作为构成元素”,运用这套整体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组成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目标――行动”更加明确,为后期实施控制提供明确的设计控制标准。
2•4创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控制体系
为了能够让小城镇城市设计实现其预期的效用,必须使其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层面上。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将城市设计融入到传统规划体系框架中还是具有独立的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到城市设计方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的控制体系是实现小城镇城市设计内容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2•5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保障体系
构建健全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和专门的城市设计监督检查机构有利于确保城市设计完整地实施。只有完整地实施才能在后期给与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实效性的评价。
2•6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决策体系
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决策者必须广泛化和多元化,决策过程施行多层面化和多次化。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层面的决策结果,让专家、政府、公众、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人群参与决策,这样才有利于选出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同时也有利于后期实施。
篇7
全球化使中国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导致欧式建筑符号充斥在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空间“文化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是被主观符号化,导致建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还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本文以大连东方圣克拉住区为例,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住区建筑作为一个“生物体”,分析其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基于大连本地特色,客观借鉴吸收外来“植入”文化,引导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发展,以有效延续历史文脉。
关键词
空间文化生态;建筑风格洋化;历史文脉
一、建筑风格与文化生态学的关系
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使命在于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
2.建筑风格的内涵建筑风格指的是建筑外观特征的总和和完美的意境,不同建筑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建筑风格的本质,建筑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应城市时代精神。
3.文化生态学对建筑风格研究的作用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群体在环境中的发展特征,强调文化与环境和谐的学科,“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理念表现在城市设计上就是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对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与更新等问题,文化生态学提供了真正整合人、文化与环境的研究视角。
二、住区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的原因和影响解析
1.对城市设计本质的再认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提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现代城市设计的宗旨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有特色的城市环境,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振兴。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城市架构、要素、标识、色彩等都是城市设计的内容,现代城市设计应强调设计对景观特色以及文化的继承,倡导人文关怀,体现人们心理感知的需求。
2.东方圣克拉项目方案特点圣克拉项目位于东北大学信息学院生活区、牛角山西侧,红凌路东侧,大连理工大学北山公寓北侧,基地三面环山,用地相对独立。基地周围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院校,具有较浓厚的人文气息。项目总建筑面积78.78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约2.6(图1)。整体设计采用法式建筑风格,设想突出法式建筑典雅和浪漫色彩。设计设想以北侧和南侧山体景观为纽带,充分利用大片绿化用地,使景观穿梭其间,采用自然式景观与规则式住宅布局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建立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气氛。
3.建筑风格洋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大连由于沙俄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在建筑文化方面有较深的日俄印记,是一个具有西方古典形式主义建筑文化特征的近现代城市,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很容易找到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的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大连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公共建筑、住宅设计和历史街区保护充斥着洋建筑的符号。近年来,各地的建筑洋化之风逐渐理性,但是在大连这座城市,地中海建筑风、北美建筑风、英式建筑风、法式建筑风等洋建筑依然盛行。大连建城初期日俄规划受到欧美近代规划的影响,形成以中心广场放射发展的棋盘式道路系统,街道、广场以及遍布全城的欧式住区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奠定了欧式城市风格,后期建筑采用欧式建筑易于城市的整体环境协调,容易受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作为没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新兴城市,市民也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大连的洋化建筑之风正深刻影响这座城市的文化,很多市民认为只有具有欧式建筑符号的小区才是高档小区,开发商违背形式服务于功能的建筑基本要求,不结合地域特点照搬欧式建筑的项目时常可见。这种只在洋建筑抄袭上下功夫的做法,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直接带来传统文化的逐步迷失,城市空间和建筑渐渐都在失去自己的城市文化。
建筑风格洋化现象是城市规划引导的结果。东方圣克拉项目所在地位于大连市高新园区,该区域规划(图2)提出将高新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科技新城区。因此,在大连理工大学周边规划了大量的住宅及商业配套用地,预留高校带动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部门也曾经对大连理工大学周边区域做过城市设计,但建筑风格、天际线、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细节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东方圣克拉项目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缺乏明确的指导。投资方从东方圣克拉楼盘名字开始,就力求打造拥有完善配套的高端小区。以圣克拉命名的美国城市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县的一座城市。东方圣克拉项目引用的是美国城市的寓意,在于寻求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建筑师迎合投资者的要求,追求简单的拿来主义也是建筑洋化盛行的重要原因。中国现阶段高速发展,社会上弥漫着浮躁的气氛,万事求快。项目建设的周期被大大压缩,从而留给设计师的时间也非常少,于是设计界的快餐文化便盛行起来。而照搬西方较为成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自然成为设计师的首选。
建筑的使用者对建筑洋风蔓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今中国人富起来,很多人走出国门看到欧美的城市和建筑,便产生拥有这样生活的想法,开发商把握了商机,便营造了大量的洋建筑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文化生态学注重城市文化和相关影响因素互动的角度出发,东方圣克拉住区在与区域环境的协调,满足区域高知人群的文化生活需求,借鉴外来建筑方案等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某些细节并没有处理得很到位。主打法式建筑的住区,为控制成本,许多建筑装饰细节并没有完全采用法式建筑的做法。比如外墙装饰只是在建筑基部作了石材饰面,廊柱和山花也没有做出法式建筑特有的浪漫等。该地块三面环山呈环抱状,本应充分利用山景来布局住区的总体规划。但法式建筑的中轴对称、强调仪式感又使得地块本有的特质与规划布局衔接的生硬不自然。尤其是临街商业界面的设计忽略了红凌路首先是交通性道路。而法式公建则要求与生活性干道的尺度相适应(图3)。设计者出于对异域文化的追求,忽略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传统文化,对建筑没做到因地制宜的变化。
三、借鉴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策略
1.大力提高社会各界的建筑文化素养市民每天都与城市和建筑接触,每人对建筑文化都有鉴赏意识。要传承传统文化和创新城市建筑文化,必须提高政府管理部门、投资商、设计师和市民的建筑文化素质,通过宣传等手段使人们建立起保护城市文脉的使命感。如果大多数人能够树立正确的建筑文化意识,很好地理解建筑文化内涵,自觉传承历史文化,那么建筑出现趋同危机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建筑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且有特色的乐园。
2.逐步确定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城市设计在营造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尚未纳入法定规划,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比缺乏执行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构建历史、今天和未来具有合理空间梯度的环境;城市设计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优雅场所环境。城市设计成果如果成为法定规划成果,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相衔接,将会对保留城市特色,协调社会要求和市场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3.增强设计者设计城市的历史使命感建筑的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对城市都有不同的责任,相对而言,设计者更应具备设计城市的历史使命感。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时代,设计者还要抵住物质诱惑,真正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肩负设计城市的使命,不做快餐文化的追随者。逐步制定规划管理业务性指导意见,比如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限定设计周期底限等。
4.外来文化要加以创新文化生态学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命体,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有自身进化的需求。传统空间文化生态系统是对周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建筑文化需要传承地域文化并加以创新驱动。两者相互促进,制约影响。同时,城市文化系统中的生态子系统各自“自然选择”,不断地促进文化和城市空间的演变更新,并逐步发展形成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文化。
四、结语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赶时髦的代价就是过时。”建筑不赶时髦就不必担忧过时。文化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的研究是将城市空间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空间发展的进程中,研究城市文化的生态进化过程,最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因而,本土文化成熟的标志是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推动本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绝不是一股脑全盘接受!
参考文献:
[1]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J].知识工程,1990(4):13-24.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晓琳.基于城市创新建设的文化生态传承与历史街区改造评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第三期:09
[4]卢济威,郑正.城市设计及其发展[J].建筑学报,1997,04:4-8.
[5]吴良墉,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篇8
加快各类规划的编制,促进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美好城乡规划引导工程”规划编制任务。
(一)区域统筹规划
1、完成东部片区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经济开发区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整合、城南工业板块优化、经济开发区扩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与经济开发区关系以及东部片区交通干线网络等问题。
2、会同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县域功能分工(县城、县域门户镇、市级重点镇、沿海区镇一体化镇、重要节点镇等),促进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
3、深化研究陆海统筹规划。
(二)控规优化
将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城市设计成果、各类专项成果反馈到老城区、西南工业片区、新区三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法定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城市设计
1、完成西南工业区城市设计导则,解决县城工业片区城市界面、色彩、风格混乱的问题,提高工业片区城市主干道两侧建设效果。
2、启动如等城市主要河流两侧规划控制和景观设计。
(四)专项规划
1、启动水系专项规划;
2、深化编制城市道路体系和公交、停车等专项规划;
3、在完成通信、电力、污水、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前提下,深化编制管网体系规划。
(五)重点专题板块研究
1、结合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沿城市河流建材堆场搬迁及物流布局规划;
2、完成殡葬服务综合区的选址和规划;
3、开展三号街区重点街道重要建筑细化设计、老城区交通水泥厂及周边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等。
二、品质提升,更美、更高。
1、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和“双低效应”的总体要求,强化城市水、绿特色,由围绕“道路”组织城市建设转变为围绕“水绿”组织城市建设。
2、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活配套功能和工业区生产配套功能。按照“分层、多点、适宜规模”的原则,合理布局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功能配套,重点服务好商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客运中心四大中心等城市级配套建设。以40-60公顷为一个基本单元,按照“8+2”(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肉菜市场、环卫、教育、公交停车点、社区服务和一个规模水面、一个规模绿地)要求,落实社区级的基本生活功能配套。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独立划出地块,强制落实商业服务和基本生活配套功能。
3、进一步放开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市场,全面落实重要项目、重点区域建筑设计方案竞选,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
4、开展城市主干道、主河流、主节点和主要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会同住建等部门深化、细化东环(通洋高速接口与长江路段),长江路(东二环至苏223线段)道路景观设计和郊野公园、高尔夫球场改造设计。
5、按照“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要求,优化新开发地段建筑形态,确保梯度和通透。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密度,促进房地产产品多元化。
三、行政效能,更快、更好。
1、进一步转变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从管县城为主向管县域转变,从管项目为主向抓功能、形态、配套转变,从统一管理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
2、完善项目规划方案审查阶段与供电、结构、消防、市政等其它专项审查的衔接,提高方案审批效率。
3、延伸规划信息化管理至各镇区,实现规划审批网上提交和初审。
4、坚决执行落实服务期限承诺制,试行开发项目主要指标核算和日照分析承诺制和中介化。
5、加强各镇区规划报建员队伍建设,加强规划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实现规划把关的前移。
6、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后对各区的规划指导和服务。通过促进规划编制,细化规划管控;通过技术引导,提高规划水平;通过制定各类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通过巡查监督,及时提醒纠正。
7、进一步探索涉海工程规划审批,促进陆海一体化审批机制的建立。
四、服务镇区,更多、更实。
1、牵头做好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推进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部分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协助做好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3、服务好双甸、新店、丰利、曹埠等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店、双甸、袁庄、马塘等镇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4、服务好各镇小城镇建设中八个一(一条示范街、一所公立医院、一个肉菜市场、一个规模小区、一个道路体系、一套环卫系统、一个特色工业园区、一个规模公园)重点项目的选址、改造和提升。
5、对各镇工业园区回头看,按照集约、特色、规模的要求,拓展平台空间。
6、积极探索农民集居点规划,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按照“镇郊型、老点拓展型、生产生活结合型、万亩良田集聚型”,探索农民集居点多模式规划建设,优化各镇集居点布局。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搬迁,重点做好、、、等四个镇美丽村庄试点。
五、批后管理,更紧、更严。
1、进一步强化规划批后管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权责明晰,全程监管”的原则,建立日常巡查、节点定验、不定期抽查、重点督察的多层次全过程动态批后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类项目验线阶段、基础主体阶段、规划核实阶段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要求。
2、加强批后管理制度化建设,制定完善《县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规划验线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听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
3、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对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单位规划诚信评价体系。
六、队伍建设,更精、更强。
1、加强局机关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满足日益深化、细化、优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要求。配合重点镇区做好规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镇区规划队伍紧缺现状。
篇9
关键词:生态化;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最初,生态化与规划设计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生态化是一种“人工自然化”的过程,即人类将自身当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原则和生命规律,运用所掌握的科学和技术方法,注重生态保护,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痕迹;使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极大限度地减小对环境的破坏。
1 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分析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区域内,围绕城市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展开的,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与应用,单一学科和理论无法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中面对的复杂问题。所以这里先介绍一下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理论。
1.1 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就是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1]。系统原理具备如下特性:整体性、动态性、自组织、优化性、协同性、层次性。
1.2 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理归纳起来便是生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包括生态学基本原理、保护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生态美学原理等。
1.3 工程技术原理
这里所说的工程技术原理专指生态工程原理,它包括自然调控原理、人工调控原理、自然与人工调控原理等。
2 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素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建构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空间环境构成包括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系统三个部分。
2.1 自然系统构成要素
规划区中自然系统是规划区内地形、气候和生态要素根据自然法则形成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构成规划区域内自然系统的要素包括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两大类。非生物因素包括水文和土壤等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2 人工系统构成要素
人工系统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及组合、交通系统、环境设施及小品等。
2.3 自然人工系统构成要素
自然人工系统构成要素包括建成环境和开敞空间等。
3 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采用系统方法加以实现,根据国内外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经历调查研究、分析策划、规划设计、实施保障的四个途径。
3.1 调查研究
生态化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做好前期考察与研究的准备工作,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因此调查研究是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调查研究包括基础资料调研、资源环境评价等。
生态化规划设计基础资料调研的内容,包括规划区域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人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以及管理条件等。调研应着重于调研规划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
生态化规划设计对资源环境的评价是为了对场地进行科学的认知,从而在最大限度对规划区域的生态环境、物质资源、空间格局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合整合与利用。
3.2 分析策划
分析策划是指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提出生态化规划设计的构想,它包括综合分析和项目策划。
3.3 规划设计
生态化规划设计应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融汇多学科、多维度交织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方法,以定性分析引导客观全面的系统综合与评价,在理性预测系统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系统的架构与发展。具体包括:系统科学规划、有机组织规划、多学科的交融、整体协同管理等。
在生态化规划设计中,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即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真实性、动态性等特点,分析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条件,提出能够创造这些条件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最后选择最优方案加以实现。
在生态化规划中,一方面,研究规划区内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规划对策;另一方面,对于规划区域中人工系统,采取有效措施模拟自然系统运行规律,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化的组织策略,使人工系统的运行遵循生态规律。
3.4 评价保障
在生态化规划设计这一过程中,还需制定保障规划设计顺利实现的实施的具体措施,即论证评价和保障措施。
论证评价包括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在生态化规划设计成果编制评审过程中,应组织规划设计相关的景观、园林、生态、湿地、生物、城市规划、环境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提出建议,并加以修改完善,以保障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要广泛征求公众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引领公众参与,以保证规划设计过程的社会公平性和公正性。
保障措施则包括建立高效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人才培养;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完善法规规章体系;拓宽多方投资渠道,开展多元经营方式;增强生态宣传力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等。
结束语
生态化规划设计为实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明确的路径。当前我国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蓬勃发展,但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的理论与基础也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为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从而为全面、科学地探讨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骆天庆,王敏,戴代新.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4,11,105,118-120.
[2]王家骥.区域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5.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城市设计
1引言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崛起时期,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对城市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其规划任务也愈加困难重重。在实际的规划工作当中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城市规划工作正在为社会的现代化推进而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为迎接这个挑战,城市规划必须更加科学化,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城市规划科学化的概念,以及目前规划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科学化结合到城市规划当中,解决当前的不足,使规划工作能与时俱进,符合实际要求。
2城市规划科学化的概念
2.1城市规划的科学属性
①实践性:城市规划这门学科是需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任何城市规划的蓝图都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达到目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具备可靠地实施性和操作性。②社会性:某种意义上来看,城市规划是社会多方利益的交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规划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只有考虑周全才能协调各方利益,维持社会稳定。③政治性:在市场经济当中,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用来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2.2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内涵
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解决我国目前规划工作当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实际的问题而提出的。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了使各项规划工作当中的主观意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城市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完善。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实质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期望目标与执行过程的规律和知识的加和。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即务实求真,客观理性,批判的人文精神。并要求规划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更好的协调各个利益集团所需求的空间利用,而城市规划科学化是利用客观科学的精神来协调各种利益的有效手段。
3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3.1规划编制的质量制约规划水平的提高
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总规具有偏深偏细的特点,不符合实际发展的情况。原因:①决定规划工作的指标不具备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缺少对城市的设计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光靠主观意识决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②在划分土地之前没有对土地的权属惊醒深入的调研,致使地块划分过于随便,实施过程缺少可靠地操作性;③在地块开发过程缺少合理性,不够灵活,规划土地的性质偏绝对化。这些问题造成了规划过程需要不时的做出调整,使规划工作表现出不切合实际,缺少严谨的缺点。
3.2城市设计的质量影响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由于在空间环境的设计工作中存在着粗放性和随意性,造成城市设计成果质量不高。而想要做到高品质的规划建设就必须以管理和法定规划编制两方面为基础实施。从宏观来看,总体的规划结构不是非常令人满意,规划结构缺少创造性,同时也缺少科学化的深入探究;而从微观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带有粗糙性,不够细致入微,而不必要的细节却没有进行删减,这样便大幅降低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4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
4.1树立明确的发展观
做到真正的将科学化落实到城市规划当中,就必须从唯物辩证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做到:①每一步规划工作都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摆在首要位置,规划工作的实施要围绕发展的大局来进行,不能偏离实际,过分的主观理想化;②规划工作要做到自我批判,时刻紧跟发展的变化,符合形势的需要,切合实际,惊醒自我完善和优化。以与时俱进作为城市规划科学化的精神。
4.2敢于自我否定
城市规划要紧随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时刻保持着客观实际的严谨态度;敢于接受批判,自我否定,切合实际,在对过去和现在局势的改变有了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查漏补缺,对欠缺的地方有目的的修正更新,及时校正规划工作的不足。下面以冉家坝龙山大道为例:在重庆的渝北冉家坝地区,修建的龙家大道被总规确定为城市景观大道,规划工作已在行进当中,而从实际来看存在三个问题:①偏于交通化,却没有体现出景观大道的实际用途;②道路的空间利用率不高;③道路的绿化带缺乏实用性,偏重形式。针对这些缺点勇于自我否定,决定修改现有的规划方案,将景观大道的功能确认为休闲和生活性的交通功能,确保满足通行要求。进行调整之后,市民拥有了近九万平方米的开阔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
4.3勇于创新的精神
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在发展进步,当然,旧的规划设计以及理论规范都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要求,要在旧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取长补短,既要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也要保留有价值的经验。规划设计人员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使规划工作适应发展的需求,符合实际,这是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关键所在。
4.4加强规划设计的研究
首先对目前的发展局势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中外结合,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规划管理理念,结合国内的经验,双管齐下,取长补短,制定出最具可操作的规划思路;②结合规划城市的实际发展方向,符合当地的政策与重要纲领;③规划工作要客观实际,提高理论水平还要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4.5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和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规划工作必须要以先进的理论知识为基础。①狭义来说,规划工作当中的理论理念与经验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出现新的变化,要求设计人员及时的做更新;②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需要规划者对其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要广泛的汲取先进的知识,充实自我;③在借鉴与学习的时候,试着加入自己的创新,不要完全照搬,要善于思考,灵活多变的运用固有的知识理论体系。
5总结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自然学科,必须遵循求真务实,客观理性,自我批判的人文精神,不断创新,随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规划设计者要学会审时度势,客观务实,敢于自我否定,为实际的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康.有关城市规划科学实施的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