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竞争越加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则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学校只有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与学生家庭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家校合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指家庭和学校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家校合作不仅对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小学管理的现代化都要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合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学者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或“三结合”的理论,指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避免少年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受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避免各自作用的互相抵消,给学生思想造成混乱;另外,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的家校合作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家校合作的观念落后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观念落后,尤其是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父母一旦孩子上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持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二)家校合作的内容单一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合作内容绝大部分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状况,对于学生的品德状况、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其他需求等涉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凤”,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学习方面能与学校配合,能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在德育方面则我行我素,或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或对孩子过于苛刻、简单粗暴、打骂有加。

(三)家校合作欠缺交流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多是一学期开一到两次家长会,时间一般选在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而且现在的家长会和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现在的家长会中,家长会依旧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单向的,家长与教师双向交流的机会很少,这就造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受阻,家长和教师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另外,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由于缺乏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只能被动接受学校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改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对策建议

改进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开拓与发展家校合作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当前,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转变思想观念,以孩子发展为本

家校合作教育的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都认为是家长到学校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或者家长与学校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在应试教育还盛行的今天,家校合作自然就走向以“升学为本”的合作模式。[1]双方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孩子当成锻塑的对象,使孩子感到自己被塞进家校共同设计好的模子里似的。这样的合作无疑与教育方针不相符的,与我们提出的合作的宗旨大相径庭的。我们认为,家校合作不应只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期望的一致,而应该是努力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家校的合作要把孩子当成有独立意志的主体来对待,以他们的发展意愿为合作的基本依据,创造一个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孩子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应该是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确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念,并在这一正确观念指导下进行合作,才能有正确而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合作教育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二) 转变家校合作关系,建立家校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唯一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辅助学校教育,家长必须服从学校教育。因此,在当前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发号施令,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陪衬,难以发挥主动性。不可否认,学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对家庭教育有指导责任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学校教育比较多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而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个别指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频率高,教育针对性更强。[2]诚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使双方的优势相互利用是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的目的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各自对孩子的教育优势,在家校合作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制定法规政策,建立评价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及义务,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应该制定适合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家校合作政策,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

对家校合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是保证合作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屡见不鲜,家校合作活动连续性差、随意性强、教师应付、家长不积极配合等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家校合作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各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家长参与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督促学校、教师把家校合作做到实处。具体包括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与运行情况,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关于家校合作相关理念和认识情况、学校关于促进家校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实施情况、家长的参与程度和反馈等。并争取做到把考核成绩与学校、教师的效能评价、奖惩相挂钩。[3]

(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实现高层次家校合作

英国摩根(Morgan)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把家校合作分成三类,第一类为低层次的参与,主要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第二类是高层次的参与,主要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基金等;第三类是正式组织上的参与,主要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参与学校决策、管理。[4]

我国家校合作时主要集中在家庭与学校的基本合作,如教师的家访、电访等,也有学校进行的家长教育,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对家长进行培训,达到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基本都属于第一类的低层次的参与。这种参与显然不利于学校依靠家长、提高教育效益的实践。学校应设计一些高层次的参与活动,欢迎、鼓励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来,合理分配和利用有效的家长资源,让有能力的家长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逐步向高层次家校合作迈进。

(五)开展多样的交流途径

1.开办家校通讯,其内容可涉及学校工作计划、目标、年级组、班级情况、学生的个性展示、评论、好人好事等。家校通讯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2.开辟家校热线,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也可为学生解答提出的学习问题。

3.利用喜报、便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密切学校与家长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

4.增设家长意见箱,鼓励家长向学校提建议。另外,了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非常重要。

(六)创设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尊重家长,创建良好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把热情落实在行动上,使家长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能体验到亲切、真诚的氛围。这种合作氛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工主要树立家校合作中的双主体意识,并自觉把这种认识落实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二是积极热情的态度,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热情主动地结纳家长为合作伙伴。三是实际的行动,能够真心诚意地让家长进入学校或年级、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

[参考文献]

[1]黄俊源,肖霞. 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1)。

[2]陈琳,谢培.小学一年级”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8,(5)。

篇2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硒;抑亢丸;甲巯咪唑

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属于临床的常见病症, 多表现为代谢性毒症及甲状腺肿大, 此外还易导致患者免疫系统的紊乱[1]。本次研究通过选取98例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患者的一般资料, 分别予以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诊治的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患者9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8:21, 年龄17~65岁, 平均年龄(41.35±5.17)岁, 病程0.2~5年, 平均病程(3.14±0.53)年;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5:24,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1.65±5.38)岁, 病程0.4~5年, 平均病程(3.21±0.4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抑亢丸(吉林敖东集团金海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53261)联合甲巯咪唑(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0440)治疗, 抑亢丸5 g/次, 2次/d, 甲巯咪唑20 mg/次, 1次/d。研究组予以硒(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40161)联合抑亢丸、甲巯咪唑治疗, 硒50 μg/次, 2次/d, 抑亢丸与甲巯咪唑的剂量用法均同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个月。

1. 3 疗效评价 依据1992年全国甲状腺疾病研讨会制定的标准评价疗效,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 甲状腺功能与脉搏恢复正常, 患者体重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有效:症状基本消失, 甲状腺功能有所改善, 体重较治疗前增加;无效:症状未能改善, 甲状腺功能未得到改善, 患者体重未产生变化甚至出现减轻现象, 并呈现异常脉搏。突眼依据中国医科大学制定的标准进行判定。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46.94%与总有效率89.80%均高于对照组的20.41%及71.43%,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突眼度变化 研究组患者的突眼度变化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突眼度变化对比( x-±s, m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9 20.78±1.65 18.83±1.52b

研究组 49 20.98±1.76 16.31±1.47ab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aP

2. 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两组均只报告1例皮疹2.04%(1/49),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 甲状腺的肿大多为血瘀、气结及痰凝所致, 因此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的治疗应以消痰化瘀、益气养阴及疏肝理气为主[2]。本次研究通过选取98例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患者的一般资料, 分别予以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 硒、抑亢丸及甲巯咪唑三药联用的研究组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的突眼度均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突眼度变化优于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治疗后的突眼度为(16.31±1.47)mm, 优于对照组的(18.83±1.52)mm。分析其主要原因, 抑亢丸的成分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调节免疫功能的效果, 其能够有利于甲状腺肿与突眼的恢复, 硒可提高甲状腺的激素并缓解患者的突眼症状。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明硒、抑亢丸及甲巯咪唑均具有安全用药性。

综上所述, 硒联合抑亢丸、甲巯咪唑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具有显著疗效,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雷水红, 蔡霞, 李经, 等.硒联合抑亢丸、甲巯咪唑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的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11, 51(37):88-89.

[2] 史奇峰.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应用硒联合抑亢丸及甲巯咪唑治疗的临床体会.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5):67-69.

篇3

1.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患者95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抗心衰、提高心率等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S)、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心功能、心率改善情况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LVDS为(47.73±3.48)mm,LVDD为(64.51±3.82)mm,LVEF为(24.34±4.63)%;治疗后LVDS为(45.26±2.75)mm,LVDD为(61.43±2.74)mm,LVEF为(29.75±4.21)%。实验组患者治疗前LVDS为(47.82±3.54)mm,LVDD为(64.36±3.75)mm,LVEF为(24.50±4.77)%;治疗后LVDS为(41.58±2.31)mm,LVDD为(58.76±2.52)mm,LVEF为(41.64±3.98)%。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LVDS、LVDD均有所下降,LVEF有所上升,其中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98%;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情况。

[

关键词 ] 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慢性心衰;心动过缓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039-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变进展的最终阶段,也是引起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合并心动过缓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常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发生后组织中游离甲状腺素(T4)向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转化减少,无活性T3水平升高,称为甲状腺正常的病态综合征,患者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收缩力下降,血清胆固醇升高,心肌组织受到进一步损害,可作为慢性心衰预后不良的独立因子[1]。本文探讨了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的效果,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患者95例纳入本研究,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5.78±10.52)岁;体重54~83 kg,平均体重(64.31±11.25)kg;原发性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4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心脏病病程3年~12年,平均病程(7.24±1.83)年;心力衰竭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11±0.63)年;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7例。

所有患者均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临床表现,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法[2],心功能均为Ⅲ~Ⅳ级,心率40~55次/min。研究对象剔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素使用禁忌证等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实验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重、原发性心脏病类型、心脏病病程、心力衰竭病程、性别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限制钠盐的摄入,对照组患者接受抗心衰、提高心率等常规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血管活性剂、β2受体激动剂等。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深圳市中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μg,国药准字H20010522)治疗,初始剂量为12.5μg/d,1周后增加剂量至25μg/d,清晨顿服。

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DS、LVDD、LVEF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心功能、心率改善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性。

1.3评价指标

显效: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2级或2级以上;心率≥55次/min或较治疗前提高10次/min。

有效: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1级;心率≥45次/min或较治疗前提高5次/min。

无效:心功能和心率无改善或恶化[3]。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LVDS、LVDD、LVEF等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LVDS、LVDD均有所下降,LVEF有所上升,其中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心功能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心功能、心率改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织处于缺氧状态,脱碘酶活性降低导致外周组织T4脱碘障碍,阻碍了T4向T3转化。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T4转化为T3。同时体内甲状腺素受体水平上调,结合大量的T3以维持代谢,进一步降低T3水平,导致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多种细胞因子增加,对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素结合蛋白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甲状腺素的相对不足可抑制心肌酶活性,导致心肌变速作用减弱,进一步加重心肌损害和心力衰竭程度,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患者的预后不利。

冯燕玲等研究发现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可使患者FT3明显升高,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4]。本研究中常规治疗患者治疗前LVDS为(47.73±3.48)mm,LVDD为(64.51±3.82)mm,LVEF为(24.34±4.63)%;治疗后LVDS为(45.26±2.75)mm,LVDD为(61.43±2.74)mm,LVEF为(29.75±4.21)%。采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患者治疗前LVDS为(47.82±3.54)mm,LVDD为(64.36±3.75)mm,LVEF为(24.50±4.77)%;治疗后LVDS为(41.58±2.31)mm,LVDD为(58.76±2.52)mm,LVEF为(41.64±3.98)%。采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的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患者治疗后LVDS、LVDD、LVEF等心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的临床报道相一致[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及时补充外源性甲状腺素以纠正体内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情况,但动物实验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甲状腺素可导心肌肥厚等不良反应,对心力衰竭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甲状腺素治疗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以小剂量、短疗程为宜[6]。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通过增加Na+-K+-ATP酶和肌浆网Ca2+-ATP酶的性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通过降低外周阻力而影响心脏对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敏感性,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7]。本研究中常规治疗患者总有效率为82.98%;采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患者总有效率为95.83%。采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的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有助于加速心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预后情况。

[

参考文献]

[1] 刘宏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贵州医药,2011,23(1):12.

[2] Awtry.心脏病学(翻译版)[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5.

[3] 黄志刚,郭建浩.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的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171-172.

[4] 冯燕玲,黄冰生,李劲草,等.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对伴低T3综合征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4,41(2):127-130.

[5] 赵玉红,秦桂华,吴敬伟,等.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心动过缓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5):534-536.

[6] 王利荣,杨慧宇,边云飞.联合左旋甲状腺素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合并低T3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61-62.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必须要让学校和家长都具有充分的共育意识,让双方都明确自己对学生成长及教育中需要担负哪些责任,这样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与配合,毕竟学校和家长有共同教育目标,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成才。因此,要让家长和学校都明确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样在双方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进。而想要达到点,需要学校及老师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充分的尊重家长,明白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生活、学校两个角度着手来开展教育;而对于家长方面,则需要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善用积极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家校合作并不是只需要家长进行学习,还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家长讲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家长搜集不同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快乐成长。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热线,一来能更好的支持家长的教育,二来能对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之后,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3、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的弊端,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模式来增强家校的沟通,分析学生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及学校中具体表现的记录,有利于家校更具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处在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中各种网络交流手段非常频繁,家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需要从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林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桥头学区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经过对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并且结合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已经出现了多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已经存在了企业订单班、学工交替、“2+1”教学、勤工俭学、实训—教学—就业等模式。

二、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瓶颈

(一)合作关系极为不稳定高职会计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可以用不稳定三个字概括。会计工作的特点使得很难确定一家或数家企业成为长期合作企业,合作关系松散。这就决定了每次校企合作的内容、校企合作的时间都难以固定下来。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习内容不稳定。会计工作有着很强的时间规律,每个月月初建账报税、月末年底期末结账。不同时间到企业实习学生学习到的内容都可能不同,而且会出现几次到企业实习学习到的内容一样、或者跳跃性较强而导致学习内容不连贯。学校在安排组织学习时必须考虑的不同时间段实习带来的学习内容不一致的问题。(2)实习岗位数量不稳定。每一个企业都有会计部门,但是能够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一般规模都不大,会计部门岗位也较少,使得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人数较为有限。这就使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时必须分散到多个企业中,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能够大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就只用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记帐公司。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企业时应该着重考虑实习岗位数量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过于简单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一个身份转换,并让学生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会计工作有着极其特殊的地方,会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企业的财务机密,或者涉及到了现金财物的安全性。所以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学生不可能全盘托出,必定出于安全考虑会对学生有所防范。合作只能止于表面,只是简单的进行讲座或者让学生浏览部分会计凭证、账簿,而不可能把企业重要的财会知识及积累的经验教授给学生,这样的校企合作很难让学生学到想学的知识。

(三)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每一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在作校企合作,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往往流于表面,变成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校企合作,忽略了最初校企合作的目的。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并且需要以企业为主。但是现状是学校为了完成实训安排而强制安排任务,缺乏对合作内容的整理,只是解决了学生有地方去实习的问题。

三、解决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建议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教学方式,必须保证校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合作企业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接受会计专业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最好选择规模较大、财务部门健全的大企业。他们能够接受较多的学生实习、并能够和学校间建立较为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内容的设置对于企业对自己财务内容的保密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解决此项问题,最好在实习前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来确定实习内容,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尽量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

篇6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篇7

摘 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家校合作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发展趋势。美国在许多领域获得领先成就的同时,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理论及实践领域也同样处于领先水平。“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美国近五十年来不断改革的主题,经多次改革取领先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我国虽已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讲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对美国家校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科学的借鉴国外体育教学经验,有助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 家校合作 青少年 教育

一、美国“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案例介绍

活动目的:(1)使家长有机会看到孩子在体育课中所学的内容;(2)争取让家长支持学校体育计划。

建议等级水平:K-2,3-5,6-8,9-12。

所需材料:选择以前做过的并适合自己的活动。

活动描述: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份,学校通过新闻信通知家长(也鼓励学生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首先,让一个孩子做热身运动,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一对一的互助。然后进行小组活动,允许父母与他们的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互动。在课程结束时给家长和孩子照几张合影。

教学建议:邀请校长检查活动程序,了解学生对此事件的期望。

适应残疾学生:将特殊学生纳入常规体育课,对活动内容进行修改,使之适应残疾学生。

二、美国“家校合作”的教学特色案例分析

美国基础教育的家校合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美国家校合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教师的职前教育

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家校合作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否得到良好的职前教育,影响着教师入职后与家长合作的态度。从案例可知:美国教师能够很好的制定、实施家长参与体育教育的计划,懂得如何在工作中与家长、同事以及校领导交流沟通,说明美国教师获得了良好的职前教育,有利于家校合作顺利进行。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家长与学校合作的核心,在家校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案例可知:学校通过让孩子为家长和学校传递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便利,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校领导是学校的指挥棒,深刻影响着本校工作理念与发展方向。从案例可知:美国校长能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说明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调动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师参与工作的信心。

(四)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

近几年,美国联邦和许多州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这些规定有的涉及家长教育和教师培训,有的明确要求家长参加学校管理和决策,有的拨发专款设立家庭教育资源中心等,为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美国“家校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为促进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寻求对策,其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不失为一条捷径。以下是从美国家校合作的历史经验中所获得的一些启示:

(一)完善教师的职前和职中培训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教师现状不容乐观,师范院校生源逐年减少,教育精英不断流失,家校合作技能未纳入培训计划。因此,加大力度,不断完善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技能正式纳入培训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宣传,促使家长和教育者转变观念

在我国,多数家长缺乏参与教育的意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美国的经验表明,要促进家校合作,就必须加强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其参与教育对学生和学校所起的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宣传还很薄弱,建议各类教育出版物要加大宣传力度,力争使家校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制定系统、科学的家校合作计划

系统、科学的家校合作计划不仅是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指南,也是实现家校合作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制定计划之前,学校必须做出周详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家庭背景资料,切忌只凭校方主观愿望而不考虑家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心态和不同需求,此外,学校应当组织有主要领导参加的专门小组负责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四)为家校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证

在学校层面上,可以适当地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感,使广大家长与学校同心协力,为学校教育多做贡献。政策支持还应当包括为学校和家庭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使学校在为家庭提供服务时有经济保障,促使更多的家庭与学校合作。

四、总结

众所周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而家庭作为学校的天然同盟者更需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的特殊情况,我国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仍旧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方面。而美国在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学的借鉴国外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有助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也是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各司其职,共同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工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全面的、长期的互动体系,落实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完成进度,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保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企业是以追求效益为最终目的。由于目标的差异性,导致很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缺乏动力。改变学校的积极性和改变企业冷淡的局面是一个共同的难题。经过一些实践,笔者认为适当采取知识劳动成果共享,互利互惠等举措是建立双赢关系的重要条件。学校在达成与企业双赢的条件下,要相互信任,加强沟通。

二、市场营销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弊端

(一)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中,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学生的实际的动手能力非常薄弱。但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实现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由于教学条件有限,该专业不仅在设备设施上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变化,并且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处于落后的状态。

(二)实践能力的薄弱

在学生毕业之后,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使学生难以在就业道路上稳定前行。我国社会和企业的现状没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许多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合作意向的分歧

我国的校企合作现状多是企业对此合作的热情不高,企业以追求效益为目的,而学校则以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许多企业往往对校企合作缺乏认识和战略思考,忽略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处于消极的状态,同时也是合作处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四)校企合作体制的限制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应是全方位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现状通常是基于完成学校或企业的某一项工作而进行的浅层次的合作,并且校企在合作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很难发挥预期的功能。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与分析,笔者认为应合理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的合作目标,并彻底完善校企合作之间的结构框架,是妥善解决这一弊端的当务之急。

三、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与企业合作弊端的对策

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角度,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这个平台上能够学以致用。而从校企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多数企业在合作中是为了能让企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与校企合作的弊端解决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的责任。

(一)学校对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

1.提高师资力量

我国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实践能力,并给予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机会与条件。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将学生所学到的课堂理论知识是否得以实践作为重点对象。聘请许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专家来校演讲与授课,让资深的企业家以演讲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意义。而专家在授课的过程中,以任务的形式让教师与学生以及员工共同完成,让学生的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生产的模式与运转。

2.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培养创新型和高素质型的人才另一个关键点在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引导人,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没有实践成果。无法给学生传递创新意识。因此,学校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与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具专业性。

3.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对象

合适的合作对象是成功合作的前提,通过调查分析和对比,选择设备设施优秀,经营理念先进、具有创新意识、规范性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二)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机制建设是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1.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双方积极的配合

在合作的初期,学校与企业双方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因此,在合作之初,双方积极接洽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增加彼此的了解,提供真实的基本信息。学校应主动配合企业的需求,在学生进行实践时进行周密的详细的计划,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2.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应明确双方所想要达成的目标。学校的目标是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得到更好的结合。而企业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学校与企业在明确对方目标的基础上,将合作关系进行明确的书面表述,是为长期合作的有效证明。

3.人才和劳动成果共享

学校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也是校企合作中一项重要的合作内容。学校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企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对学校而言解决了学生毕业的后顾之忧,对企业而言,企业的工作运转中多了许多后备军和新生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是企业在今后发展创新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思路深化

选择优秀的合作企业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这才使企业与学校之间能建立起合作关系。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输送,因此,企业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1.注重双方情感的需求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造一个信息的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平台的作用,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当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企业员工给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情感的交流不仅能让学生和员工之间更好的相处,更是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2.合作机制带来的积极效益

企业拥有技术和信息的优势、有着鲜明经营理念和突出的管理层,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让双方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学生在未来求职的过程中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与发展平台。

3.校企合作实践和体会

篇9

关键词:广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34-05

笔者对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本现状进行了调研,从体制机制探索产教融合发展困因,研究目前如何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应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共调研了广东省中职学校29所、高职学校34所,调研一线教师587人,其中男教师281人,女教师306人。调研的学校多数为公办职业院校,占90.43%,另外占9.57%的为民办院校。其中,重点调研了6所中高职院校,对这6所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电话访谈和个案分析等多种形式的调研。职业院校的抽样以地域划分,抽取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各地中高职院校中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研,涉及四十多个专业,使得本项目调研对象的确定与选取较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87份,其中有效问卷532份。

二、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一)合作类型现状

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产教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推动下,广东省也积极投身于产教融合的建设。不过,在对广东省职业院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50%的被调研教师认为所在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属于校企合作类型;46.81%的被调查者觉得仅处于顶岗实习状态;20.2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其他类型各占10%左右,达到产教融合程度的仅占10.64%,可见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浅表层面。

(二)学生参与实习现状

调查显示,虽然广东地区绝大多数职校学生都参与了实习,但是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情况却不太乐观:学校能安排80%以上的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岗实习的只占37.23%;能安排50%以上的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岗实习的占20.21%;还有12.77%的学校仅能安排20%以上的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得不自己寻找顶岗实习岗位。可见,广东地区有60%左右的职业学校能较好地投入校企合作中,能保障半数以上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岗实习,不过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将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难以找到实习的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形式也有所进步。据本次对广东地区的调研得知,学生参与实习多以完全顶岗和在企业员工指导下帮工即半顶岗的形式为主,详情如图1所示。实习期一般为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的最多,为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夯实了基础,具体调研情况如图2所示。

(三)学校与企业合作现状

从调查样本看,被试教师所教专业与1~3家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过合作的占32.98%;与4~6家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过合作的占29.79%;与7~9家或10家以上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过合作的分别占11.7%和25.53%。合作主体主要是行业企业,所占比例高达81.91%,其他的合作主体如社会团体机构、科研机构、其他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8.51%、1.06%、8.52%,所占份额不多。

从被试教师所教专业与合作单位的合作时间看,能维持2~5年合作关系的占42.55%,也有占25.54%的专业能维持5年以上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广东省大部分职业院校都能与合作单位建立比较长久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合作时间小于1年的所占比例为11.7%;合作时间为1~2年的占20.21%。

笔者还调研了学校之所以与合作单位能长期合作的原因。调研资料表明:69.15%的教师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学需要并长期主动联系,可见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和主动是使合作得以持续维系的重要因素;57.45%的教师认为企业从中受益很大,而且企业合作很主动是主要原因,因为收益好坏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企业能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看到经济效益,就会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最终使得产教融合能深入而长久;34.04%的教师认为学院领导与企业领导私人关系良好是学校能与合作单位长期合作的原因;只有12.77%和7.45%的教师认为靠政府强制推动和其他因素是维系校企合作的原因。

从合作形式上看,77.66%的教师认为是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机构、科研机构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就已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即就业;45.74%的教师认为合作内容中有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经学校培训后的员工要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这样加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30.85%和18.09%的教师分别认为是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和设备,从而有助于师生更便捷地实践;还有21.28%的教师认为是企业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促进科研向应用的顺利转换;也有7.45%的教师认为学校与企业暂时没有建立任何合作关系,这是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还有2.13%的教师认为属于其他合作形式。

学校在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机构、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时,可获得众多的优质资源。据调研资料可知:57.45%的教师认为合作主体能为学校提供人员、技术或信息,这些是产教融合开展的基础;46.81%的教师认为合作主体能为学校提供品牌资源,学校通过利用合作单位的品牌,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区、教学班、研发机构等,有利于专业的对口发展和招生等工作;有分别占40.43%和30.85%的教师认为合作主体能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和资金,能帮助解决部分职业院校自身办学条件较差的问题;还有21.28%的教师认为合作主体能为学校提供战略资源,将与学校合作纳入合作单位的发展战略;15.96%的教师做出了其他选择。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操作型人才,教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实践能力更多来源于实际工作经验。调研资料显示:52.13%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38.3%的教师有3年以内的企业工作经历;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足10%。很多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走出去”,未制定激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获得实际工作岗位经历的机制,也没有为教师提供进入企业学习的机会。加之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工作的工作量难以准确测算,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无法与职称评定等现实利益挂钩,挫伤了部分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

笔者对在企业一线挂职锻炼(3个月以上)的专业教师比例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每个专业仅有1/5以内的教师有一线挂职锻炼的经历和机会,84.04%的专业教师缺乏企业一线锻炼经历。可见,教师进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切实调研广东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笔者不仅对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的数量进行了调研,还对进入企业实践的质量,如专项培训进行了研究。专项培训与一般性业务和操作性工作有质的区别。根据对教师参与企业专项培训的调查结果可知:仍然有53.19%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企业的专项培训,情况很不乐观;有一次或两次机会参与企业专项培训的教师仅占39.36%;有三次以上机会的仅占7.45%。

(五)产教融合制度现状

我国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有利于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次调研结果也显示:87.23%的学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时签订了书面协议;85.11%的学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时有相关的制度、条约为依据,这表明校企双方都有较好的遵纪守法意识。

我国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但这些法律未对参与产教融合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难以指导实际操作。从调研结果得知:31.91%的教师认为依据的相关制度、条约主要来源于国家出台的制度;22.34%的教师认为是以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制度、条约为主要制度依据;45.75%的教师认为是依据其他制度、条约开展产教融合,其他制度主要是指学校与合作单位内定的条约,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力,双方的利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也不利于激励双方深入开展产教融合。

三、产教融合的不足之处

广东省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相对而言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如学校与合作单位合作时间较为长久和稳定,合作形式丰富多样,产教融合过程中注重遵守规章制度等,为合作单位培养了大量的适配性人才。但从总体上看,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学校安排学生实习人数相对较少、“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缺乏专门部门统筹与协调、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从合作的类型看,只有10.64%的被调研教师认为达到了产教融合的程度,多数教师认为只达到校企合作的浅层次,可见产教融合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还未达到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及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预期构想。

从合作形式看,职业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大多数停留在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上,提供的资源也仅限于以冠名和提供人员、技术或信息等浅层合作形式为主,而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参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等深层次的合作相对较少。

从教师对产教融合的评价看,仅有23.4%的教师认为所教专业与合作企业紧密合作,能起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32.98%的教师认为目前开展的产教融合只是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安置学生实习为主,仅达到了校企初步合作的目的;更有11.7%的教师认为所教专业的产教融合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内容;还有29.79%的教师认为目前的产教融合要视专业而定,情况不是很理想;另有2.13%的教师做出了其他评价。

(二)学校安排学生实习人数相对较少

从实习学生数量上看,28.72%的学生基本由自己寻找顶岗实习岗位;12.77%的学校仅能安排20%的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可见有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的实习难以得到质量保障,学校也难以完成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结果导致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习机会,企业则疲于应付零散的申请实习的学生。

(三)“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专业实践能力应该作为“双师型”教师考核的必要标准之一。但是,笔者对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调研的结果表明:52.13%的教师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参与专项培训的机会更少;53.19%的教师根本没机会参与企业的专项培训;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3个月以上的教师更是少数;17.02%的教师没有挂职的机会;67.02%的学校仅能安排1/5左右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因此,80.85%的教师认为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企业一线实践能力。现实情况让众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呼吁:深入产教融合,要从教师有实践经验开始。

(四)缺乏专门部门统筹与协调

对具体负责产教融合的机构的调研结果表明:占29.79%的学校由系(部)或教研组负责;由教务处和就业处(科)、教务处(科)负责的分别占21.28%;由就业处(科)负责的占17.02%;由常设的校级产教融合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的仅占10.63%。由此可见,专门设置产教融合管理机构的学校很少,似乎教务处、就业处、教研组都有产教融合的管理责任,但是都没具体到位,最终都难以落实,只能流于形式。

(五)政策法规不完善

国家有关学生实习的制度不够全面,实习生的权益没有明细的、具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没有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合作单位的商业机密、知识产权等方面也难以得到法律上的保护,同时经费支持和约束手段也有所缺位。尽管合作单位与实习生会签订合作协议,但是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上都是自成一体,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方式,缺乏统一的规范,容易导致产教融合的混乱。

四、对策与建议

(一)应解决职校学生实习问题

职校学生实习问题之所以难以落实,是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多方面积极投入的问题,任何一方角色的缺失都会造成产教融合无法深入。

首先,政府方面需要以法律形式尽快落实并形成完善的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机制体制,并配以激励机制督促政策高效地执行。应设置产教融合专项资金,补偿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积极引导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以解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缺乏动力的问题,努力为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提供大量机会。同时通过法律制度使企业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明确泄漏行业机密须承担的责任,以消除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方面的担忧。政府还要引导企业和学校充分认识参与产教融合的共同利益,让学校、学生和企业能自愿深入地投身到产教融合中。

其次,学校方面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为适应广东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适应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坚决杜绝贪大、求全、求多而不顾人才培养质量的做法。学校要规范实习管理,使产教融合专项经费按计划做到公开公正,落到实处,保障产教融合教学秩序,让学生看到学校安排实习的实效,从而愿意积极参与,并应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建立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制度,规定学生需通过实践考试才能毕业,以此实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当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企业专项训练的机会,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教师每年要参加在职培训,并在教师入职时签订的协议中明确规定:在职培训数量和质量直接与工资挂钩,以此加强对专业教师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学生作为实习的直接受益人,要珍惜参与实习的机会,牢固掌握专业技术,毕业后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要扎实学好所选专业的知识,实习时,学生在享有参与产教融合的权利,如带薪实习、社会保险等的同时,也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主动参与培训和考核,尽到保守企业秘密的责任。

(二)应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1.从教师来源处优化

由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倾向于招聘硕士、博士等学术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不自觉地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师资来源应多渠道化,可从企业招聘有5年以上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或工程师,接受教师专业训练,满足条件后到职业院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

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接受专项培训,是广东省产教融合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很多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企业实践。为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应多为专业教师提供进企业学习的机会,对于在企业挂职锻炼、接受专项培训的专业教师,可依据考核情况发放相应的课酬津贴;对于在企业学习期间从事企业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的教师,可给予额外物质与精神奖励;对于积极为学生搭建进企业实习桥梁的教师,可按照规定发放相应津贴。

3.促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

兼职教师大多是来自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往往是专职教师所缺乏的。可以通过兼职教师每周为专职教师提供一次技术讲座的形式,讲座内容包括企业所需的人才、所需的技能、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帮助专业教师明晰授课侧重的方向,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三)应建立产教融合专门负责机构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产教融合协调及法律仲裁机构,对校企合作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并负责贯彻执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产教融合组织机构应包括师资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等,负责制定产教融合实施标准,各部门在总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自己部门的产教融合实施标准,接受评估委员会的定时评估并不断改进。部门间要积极交流沟通,承担不同的任务,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保证产教融合深入、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44-149.

[2]周永莲,张方林.校企深度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2):145-150.

[3]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6-59.

[4]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5]李丽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72-75.

篇10

关键词:产学研;知识产权;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92-02

1 制约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因素分析

1.1 企业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因素

对企业本身而言,其技术进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不足状况构成了制约产学研合作的不利因素:(1)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不足。(2)政企尚未分开,企业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寻求科技成果的内在冲力,从而间接制约产学研合作。(3)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实力,也使产学研合作受阻。(4)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活力。(5)企业内部尚缺乏协调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构,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因素之一。

1.2 高校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因素

从我省高校目前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些对企业有足够吸引力使产学研合作成为可能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制约产学研合作开展的不利因素。学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状况是其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以获得经费收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的主要动力。

1.3 政策瓶颈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因素

政策瓶颈制约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政令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在下降,对企业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小。一些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是有可能用合作研发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统筹规划,统一调度。问题的关键是要使得合作各方能构建一个共同的目标,有利于整个产业的进步,此外还需要设计一个较好的机制来对此进行保障。所以政府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有效的协调者,而不应该是一个牵头者。政府需要在战略方面对合作研发进行把握,而不是过度地进行管制和参与。

2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省企业、高校及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影响及存在问题的深入探讨,应当说问题的根结在于当前的经济、政治、科技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尚不完善而导致产学研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其主要的表现以下几方面:

2.1 企业缺乏信誉及合作精神

企业自身的信誉特别是合作精神是影响企业合作研发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的合作精神属于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公司内部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本身缺乏合作精神,更不要说与外部的合作精神。公司如果只单纯的考虑有形利润,将导致许多公司合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双赢,而是为了更加经济地学得他人的关键技术,这种合作环境会严重阻碍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绝大多数成果还躺在“保险柜”里。“十五”期间,辽宁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而占该省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7%。

2.2 科技成果不配套

产学研合作各方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自成体制,各自为政。主管部门不同,运行机制也不同,导致在产学研合作的交接点上,合作各方都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从2006年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情况普查结果分析,对“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的问卷调查中,企业认为“缺乏有关科技成果信息”是首要因素,比重达30.7%,“科技成果很难实现商品化生产”排在第二位,比重为17.8%。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认为“科技成果很难实现商品化生产”是主要因素,比重分别为26.5%、28.9%,“缺乏有关科技成果信息”排在第二位,分别占23.5%、21.1%。同时,三方认为“科技成果不够成熟”也是重要因素,分别占15.0%、20.6%和7.9%。它反映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没有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没有专门从事技术推广的队伍;而企业不愿意接受技术水平高、周期长的成果,只要求短、平、快项目。从本质看,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是主要因素。

2.3 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和经济支撑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均设有专门的合作基金。如美、英、日等国设立的“科学基金”、“教育与工业或商业联合奖励基金”、“教育与企业合作奖励基金”等等。这些基金从经济支撑条件方面保证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国家及地方目前尚无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专项拨款,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项目基金,由于是以企业为中心,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在研发费用的划分、利益的分配方面,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值相差甚远,很难达到三者平衡,所以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这类项目资金的申报积极性不高。2004-2006年,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到位资金仅有2.1亿元,占产学研所有到位资金的3.4%。因此,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撑条件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2.4 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困境

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惩罚力度不够与部分保护标准超越发展阶段并存;(2)缺少维护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反垄断措施;(3)知识产权权属政策缺乏系统性,制度建设滞后;(4)工业产权分散管理,行政管理与执法一体化。

3 辽宁省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对策

3.1 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在这种合作机制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先导作用,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系统结构,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转变。

3.2 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产学研结合涉及经济体制、企业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看,产学研结合中的资源配置与重组,应按市场规则办事,摆正政府与产学研单位的关系。从企业体制改革看,企业要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建立新的产权制度。从科技体制改革看,必须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条件。从教育体制改革看,必须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21世纪的高校必须是产学研结合型的高校,必须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3.3 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既具有高风险性,又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在现阶段,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收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收益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不仅要有获取利益的意识,同时也要有风险责任分担的意识。

3.4加大对产学研的资金力度支持

如前所述,我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困难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大。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体系,才能弥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筹资能力、国家财政支持、私人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不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1)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2)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3)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的评估体系。为此,一方面,要建立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多渠道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的策略,以分散资金投放的风险。

3.5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产学研合作重在整合资源,开发专有技术。没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就难以建立起来,就不可能吸引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也就无法使核心技术扎下根来,发展高科技产业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当前,亟待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作为推动合作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1)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目前应通过管理委员会组织企业、高校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增强其知识产权意识。结合合作各方的实际情况,普及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知识,使其尽快掌握专利法、著作权法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树立产权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各自的合法利益。(2)合理界定知识产权归属。对于合作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由管理委员会与合作双发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共同商讨,按照各方的出资比例、贡献大小共同享有。

3.6 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规

首先要继续深化我国各项体制改革,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技术市场,为产学研提供一个良好社会大环境。因此,必须注重培育技术、人才和资金市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至关重要。通过相关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结合;逐步增加对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的投入,并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优惠以诱导、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倡导官、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在运行机制方面,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改变条块分割,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脱离,研究开发、中试和成果的产业化隔离的状况。

再次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应通过示范增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中介咨询的了解和需求,并通过相关的措施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使用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李凌已.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8).

[3]杨诩.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J].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及对策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