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篇2
1.1 课程形式不统一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知识、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依据课程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考虑平时表现加最终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的程度、课堂提问情况纳入平时考核。最终考核内容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身边同学中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问题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等。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
篇3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据大量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的统计资料分析,在目前的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其中:(1)精神疾病目前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也越来越大,1982年前在30%以下,1982年以后达40%。(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比例较其他人群高。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有8千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良(《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湖南医科大学对827名医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1―35%的人存在着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或偏执症状,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高校辅导员参与其中已经成了必然趋势。
二、 高校辅导员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整体的走向良好,但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第一,辅导员队伍中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很多辅导员都不是心理专业毕业的,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辅导员队伍的这种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不利于高等学校对合格人才的培养。
第二,日常事务的繁杂性严重削弱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高校辅导员本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由于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事务繁杂,其工作范围融汇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就严重地削弱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同时,由于过多地应对事务性工作,辅导员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有限性,对于出现在学生当中的严重心理问题及存在学生思想深处的疑虑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严重影响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形势下,由于各高校对辅导员建设工作不重视,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后顾之忧多,进而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队伍人心涣散。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这种不稳定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
中央十六号文件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在促进和维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科学定位辅导员工作职能
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职责不明确,承担工作庞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基本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各高校必须清晰辅导员职能,实现辅导员的科学定位。在实践中增设一些必要的工作岗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健全辅导员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过程,因此必须有相应健全和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严格辅导员选聘选聘程序,在真正意义上把德才兼备又热爱大学生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其次,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各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规划,适时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尤其对于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要加大力度,实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高效创新。最后,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让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
3. 提升辅导员自身建设
辅导员自身要积极探索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尤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课必须不断加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新的特点,有待于不断各个辅导员不停地在理论和实践中摸索。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以预防为主。辅导员要主动接近大学生,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赖,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跟大学生做朋友,及时、全面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处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志愿者 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7-0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若在高校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心理志愿者,将其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辅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高校中已有部分大学生心理志愿者,他们主要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寝室长以及班级的心理宣传员,他们在心理健康预防网络中,处于第三、四级,也是最基层的网络,由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一直与班级同学紧密联系,最容易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因此,选拔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心理志愿者迫在眉睫。
一 合理的选拔制度
心理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心理志愿者在选拔过程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自荐与老师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在报名的同时,附带一份自我评估报告,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对报名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普查,普查合格的同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第三阶段进行面试,由校、院领导和心理教师组成专业的面试队伍,考核心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选拔出合格的心理志愿者。
二 专业的培训制度
心理志愿者的主要角色是心理知识的宣传者、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信息反馈的“侦查员”,因此,应当为心理志愿者制定良好的培训机制,让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知识及助人自助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志愿者的职责。针对心理志愿者的培训,采取课程培训、能力拓展、社会实践“三步走”的方式,形成“三步”联动模式,逐渐建立起良性的动态循环培育机制。
课程培训――以心理学课程学习为主体。由专业心理学教师通过大学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际交往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的教授,使心理志愿者掌握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心理调节能力,避免心理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进行心理康复的同时,自己产生替代性创伤。
能力拓展――抓好“三个切入点”,拓展心理志愿者的能力。第一个切入点,即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与心理课程的学习形成优势互补;第二个切入点,即对心理志愿者进行团体性拓展训练,通过团体训练增强心理志愿者的使命感,强化能力;第三个切入点,即在校园内实践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的培训,模拟工作状态,对心理志愿者进行“一对一”辅导。通过以上“三个切入点”的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志愿者的咨询服务能力。
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进社区、孤儿院与参观心理医院等活动项目,锻炼心理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最终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 规范的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成功的基础都在于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心理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有利于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
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在心理志愿者管理体系中,主要完成三项工作:(1)建立心理志愿者档案,加强对志愿者的流动管理及分学院、分年级的梯队管理。(2)建立《心理志愿者管理制度》,监督心理志愿者的活动情况,并对其日常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3)创建《心理志愿者服务指南》与心理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明确心理服务的方向与内容,并对每次心理服务进行细致的记录整理,为更好地总结工作方法提供素材。
2.确立完善奖励机制
任何组织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对组织成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志愿者队伍更是如此,对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心理志愿者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如评选“学校十佳心理志愿者”“学院心理志愿者之星”以及在评选优秀学生、大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时优先考虑,同时纳入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的思想政治考核加分政策中。对心理服务工作不负责的志愿者,注销其心理志愿者档案,并取消其志愿服务的资格。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心理志愿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工作者认真研究、细心探索,不断从培养选拔机制、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培养质量、增加培养数量,发挥大学生心理志愿者的自我教育作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篇5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2010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10年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2011年为2010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2009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三)融入校园文化。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
越激烈的竞争与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不断增高。许多学校的调查都发现大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错综复杂,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因素、社会背景以及个人因素。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步向规范化发展,不仅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遍宣传,而且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在稳定水平。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浮现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缺陷:(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有资源浪费的现象。(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3)多校区办学,导致各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对策
很多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应该将两项工作分离开来。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来,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纯靠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得以实现的。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的人,需要考虑的是社会道德规范,是人的思想品质问题,存在对与错之分,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对象是自然人,关心的是人的本身,不存在对与错之分。但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抛在一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很多方法和资源很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利用。
1.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是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尤其是刚进大学的新生最为激烈,最容易由于心理问题引起其他问题。但目前来看,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比较薄弱,而思想政治教育层级网络相对成熟很多,从离学生最近的班主任、辅导员到团委干部及高层领导,这些力量和规范的工作结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全方位进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既成为更具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战士。因此,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做到有问题及时沟通,有困难及时协调和疏通,这样才能高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级网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解除,这是预防并减少心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调查与建档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单凭调查结果是很难做到全面和周到的。所以有必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而细的信息及层级网络,为大学心理档案提供更详尽、更新的资料,做到对学生心理疾病的全面积极预防;降低其心理疾患的发病率。
3.在各个校区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并挖掘基层的心理信息沟通员。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或聘请专职心咨询人员或兼职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由于多数人比较内向含蓄,不愿向别人讲述心理问题,还有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怕被认为是精神病。所以许多时候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知找谁倾诉,最终延误了治疗时机。另外,多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在各个班级以及院系选出一些心理信息员,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具备发现问题的慧根,及时反馈信息,让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也有主动性。与此同时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及时化解学生心中的心理困惑,督促有问题的同学积极求助。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扮演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学生的辅导咨询顾问等重要角色,伴随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是与其交流、接触、影响都最多的教育者。而研究当中许多学者都指出,在当今高校中,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一定缺失,尤其是在心理辅导方面,当今的一些辅导员缺乏这种关怀学生的意识,同时也不具备专业的辅导方法与技巧。现如今高校的生源越来越多,高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并且运用专业方法与技巧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中,辅导员只从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满足当下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而随着高校教育质量逐年来的不断提高,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如今的高校大学生身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未来全局意识比较重视,要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21世纪高端人才,这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辅导员又未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却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充当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方面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建立心理素质、自我调适等健全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机制显得极其重要。
一些辅导员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以及高校聘用的限制,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意识并不强烈,也容易把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课程混为一谈。其实心理辅导作为辅导员的特殊技能,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等都尤为重要。时代在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日新月异,他们在成长中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这决定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也需要有创新思维。很多辅导员都觉得,现如今大学生个性独特,行事不拘一格,与他们有些许代沟。在这种状况下,辅导员只有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必要性及启示
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效果一般。事实上高校需要重视心理辅导课,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辅导。从各种资料看,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在10 %以上, 在有关大学生焦虑症状的评定中, 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偏趟囊蜃幼跃跬纯嗨平中度以上比值更高, 在20% 以上。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同学学习之间的竞争、社会就业的压力以及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加。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及一些高校的高度重视起来了并采取了健康辅导措施,解决了少部分问题。许多高校由于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太少,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甚至产生了严重后果。在高校开展普及心理健康辅导的必要性已经不容忽视了。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可以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促进高校教育的有效进行以及大学生的德育全面发展。
三、总结
随着在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高校大学生还没有调试好心情,心理问题频发,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十分重要。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情感上的指导者,也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组织者与执行者,是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为国家培育栋梁的艰巨使命。在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了解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是当今高校理应重视的工作重点,这样才能从实际上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整合社会及学校的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净化大学们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引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空泛
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缺乏实效性。因为此项工作同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算学校的重点工作,更多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文件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专业队伍建设、设施配套等具体行动中,投入不够。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成为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大部分辅导员在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中知识不足,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在对待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时,用一些大道理去说教或灌输,缺乏心理咨询的技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专业队伍不齐整
许多高校缺乏一支专业素质过硬、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水平要求很高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自身品德和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有些高校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但整体上存在专业化水平不理想、工作质量不高、数量不够、队伍不稳定等问题[1]。
3、关注对象过于局限
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因是认为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适用范围也仅局限于心理疾病方面,将主要的时间、精力、财力放在已经出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一小部分学生身上,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完善这类学生的人格,对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一种心理救助。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弱化了功能。我们知道,需要心理引导及需要有效的人格塑造的是大多数学生。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现在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理论研究也因此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议论多;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2]。这都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5、缺少家庭教育的合作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单边作战,不过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家庭对学生的熏陶、教育绝不亚于学校的作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将大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高校刚开始起步,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因此,需不断加强探讨和研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教育观念需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必须转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少部分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少数甚至是个别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和治疗。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的整体教育中,它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严重不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障碍。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师资数量的不足,二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限[3]。作为高校应吸收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及其他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例如辅导员,平时工作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也需要接受心理学的相关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最新的咨询技术和咨询理论,提升自身工作业务水平,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心理健康的课程建设
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及环境适应等方面问题,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然而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是很完善,主要是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开展,本人认为,把心理健康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这样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4]。如果高校不具备某些条件,可以系统地开设一些讲座和选修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电子版及纸质版的档案均便于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整体的心理状况,高校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同学可以进行集中讲座,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5、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新生刚入校期间,高校应该利用专业的调查问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且对于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通过沟通交流,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援。此外,高校应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抓基层,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以及反馈制度等,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5]。
6、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动静结合,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便形成一种奋进、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积极的氛围影响之中。高校可以利用校广播台、橱窗、校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等,同时可以开辟心理网站,设立网上信箱,比较灵活、及时、平等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由此创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6]。它可以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心理上有所依靠,从而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障碍。
7、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民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以及对一些不良的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等。
8、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理论建设需立足工作实际,注重实际调查分析,通过研究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带动和指导工作的开展,探索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很多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令我们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科学认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须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2]朱爱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7,(3):95-97.
[3]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1):140-142.
[4]林琳,刘伟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43-64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实验组学生在参加了一系列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后,其心理测量数据显示,他们在“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能力”八种核心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未参加活动之前,八项核心能力差异不明显,但参加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后,实验组学生的八项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在学业、科研、就业等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88-02
挫折在《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职业选择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紧张、焦虑、沮丧、困惑、失望、抑郁等,这些都困扰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剖析导致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1.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家庭走向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年龄较小,虽然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部分大学生几乎没有挫折经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得失、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具备协作精神;部分大学生心理防卫能力较弱,应对外界刺激及其冲击的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及耐挫折力。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们遇到挫折,往往会茫然失措,失去自我平衡的心理支点。
2.大学生理想期望值过高,不能正视现实。部分“90后”大学生是带着矛盾心态进入大学院校的。一方面,他们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为了理想和追求努力拼搏而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应对。他们追求理想、渴求知识,但又不愿付出太多的汗水,希望有一个和谐愉快的人际环境,却又在为人处世时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会宽容与忍让。同时,他们在遇到这些挫折时,不敢正视现实也不肯改变“自我”,缺乏应对策略,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长时间的压抑会使这部分学生精神活动降低并产生生理症状,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心理研究表明,如果集体中的成员缺乏集体意识,彼此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了解和沟通,不能相互认同和交往,就容易产生苦闷、孤独和焦虑。大学生虽然是青年群体中思想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但彼此间地域不同导致文化、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加之多数大学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使得一些如学生会、老乡会等由松散个体组成的学生组织,缺乏广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员之间思想情感交流不畅通,缺乏友爱气氛,缺乏集体凝聚力,这为不良心理障碍的滋生造成可乘之机。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缺乏力度和实效。如今的大学生年龄多在17―23岁之间,他们对人生探索与思考的偏差,对道德标准认同的错误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种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发挥其教育和辅导作用,引导学生朝着高素质的人才成长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挫折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得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比较,轻情感、意志培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偏离了对学生消极心理的引导,管理过程中也缺少科学的判断和切合实际的对策,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内在引发源难以及时消除,直至产生严重心理挫折。
二、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1.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建设。《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把他们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需求。
2.完善心理辅导机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一是要尽快把大学生心理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轨道,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危机。二是建立心理活动室,构建以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适应教育网络,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减少心理挫折带来的压力。三是通过访谈调查、心理测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档案。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提高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二)加强“三位一体”建设,营造大学生抗挫折的良好氛围
1.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消除可能产生挫折的因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第一,要重视倡导一定的文化理念,对本校多年来形成的人文、科学精神进行认真总结、提炼,用适当方法宣传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践行,建设好院校的精神家园;第二,要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
2.宽容学生受挫后的不良行为,为受挫学生提供情绪宣泄安全机制。一个人处于挫折情境时,往往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来替智行为,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自杀行为的发生。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恢复理智状态。因此,在学生受挫折后出现异常情绪和过激行为时,学校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以避免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折感。高校工作者应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优势,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开展心理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倾吐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不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使他们能在一个自由宽松、充满关爱的氛围中日渐成熟,茁壮成长。
3.加强“家校”沟通,提倡共同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道:“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意识有很大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学校要善于组织、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教育影响要趋于一致,力求思想工作的最优效益,从而建立起健全大学生挫折抵抗能力的长效机制。第一,调动班主任的教育力量。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具体管理者,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第二,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家庭在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如果把学生的受挫能力比做卫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因而班主任要建立学生家庭档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统一要求,帮助父母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看法,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互动的过程中,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产生活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或边远贫穷地区锻炼,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感受社会生活的艰辛,在劳动的挫折中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大学生适当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实习,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能客观看待成败得失,培养屡败屡战的气概和意志力;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其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高校挫折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断发展挫折教育理论,加强挫折教育实践,从而教会学生如何从容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索、破解、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等.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