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篇1

综上所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和相关情况,要提高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其次,要从组织管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严格按《公司法》规定设立制衡机构,不得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

3、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是多元化发展路径。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张。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有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当,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如万向集团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

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4、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范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地按照企业发展,来审视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地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

5、供应链的建设。加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绩效管理体制,等等。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我国企业加入WTO以后不仅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管理上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杆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

6、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

7、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壁垒。差异性产品、差异、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

8、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如果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q)

篇2

[关键词]竞争力;优化管理;差异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057-02

1前言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以来,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2005年,我国的中小企业总体数量为2863万家、网站数量为69万;而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总体数量上升至5651万家、网站数量达到了630万。截至2012年6月,中小企业对我国企业总体数量增长贡献率已达到891%,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等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为我国GDP的增长和解决就业人口问题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的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12年的欧洲次贷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元贬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货币政策紧缩,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2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上存在的问题

21成本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要求下,企业节能减排费用支出增加、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要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金而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也不断上涨。

22融资难度增加

一方面在信贷规模受控的双重压力下,银行资金也出现了紧张;另一方面在可用信贷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信贷资源要优先去满足一些大型项目和国有企业,客观上也对中小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23信誉度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誉度普遍不高,而交易却普遍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这也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的现象。

24人才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会出现“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部分行业甚至都招不到工人。为什么中小企业会遇到这些困难?究其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的不断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②随着全国各地对劳动力需求的急剧增加,产业工人也从沿海地区转向了内地,客观上形成了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导致低成本优势丧失,而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又使企业员工薪酬不断上升;③宏观调控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④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比较价格优势会随之消失。

总之,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或组织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技术或者能力,也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具有价值性、领先性、整合性、延展性和持久性这五个特征。

第一,一些中小企业错误地认为竞争优势即为核心竞争力。而事实上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有的,其他企业无法模仿和超越的,即使竞争对手通过努力也无法很快建立的特征。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缺规划,依靠以往经验来经营管理,不注重人才和技术的发展。在发展战略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对市场、资金、政策等各方面预计不足,留不住人才,缺乏科学定性、定量的分析和判断,因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挑战。

第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由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人才吸收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开发能力弱、技术引进速度慢、人才匮乏,再加上资金融资方面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3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加强企业管理、根据市场和行业的特性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为金字塔形,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白领人数的大幅增加,而蓝领数目锐减,甚至出现了工厂招不到工人的局面。这就要求企业对组织系统进行扁平化和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分工合作、利润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产品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32对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管理,为市场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笔者所了解的出口纺织行业,在当今经济危机、美元贬值、国际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一方面利润率下降,毛利率和刚加入WTO前几年相比下降了50%以上;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价格优势已基本消失,像服装行业一万件以下的订单也就是精品单,还会选择在中国国内生产,而那些大批量、对工艺要求不是很高的订单都已经转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对于现在部分纺织企业来说,工厂不开工不赔钱、开工生产的话反而是赔钱的。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当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针对不同的订单,对于精品单、提高生产技术;对于大批量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能。另外针对美元贬值、汇率下降的现象,企业可以把部分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毕竟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广袤市场。

33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目前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的差异性在逐步缩小,面对这一市场竞争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了品牌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实施品牌战略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值。产品是经常更新换代的,但是品牌却是可以持久不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和特性,对品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通过营销方式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质量,最终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维持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34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并塑造出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

十在党建工作这块明确提出人才非常重要,无论大至国家,小到企业,人才都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才能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保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再加上企业提供的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住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海尔为什么能够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到今天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因为海尔注重人才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一家企业有了员工都认可的价值观,那么这家企业一定能够长盛不衰。

4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和市场分析,我们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式,中小企业若想长盛不衰,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谋求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保证企业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长期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凌.中西部地区小微企业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12(40).

[2]周华,荀阿先,林小兰.培育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市场,2011(49).

篇3

关键词:企业;品牌经营;核心竞争力

4.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打造企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这对企业是根本性的;同时,要有品牌战略的制度安排。一个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不可能谈得上实施品牌战略。要把品牌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夯实信用基础;要找好着力点,因企业而宜。但有两点须注意,即企业的研究力和企业的服务力;这是企业发展的理性和应有的形象,否则,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从如下着手:

(1)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名牌意识。企业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最终靠核心竞争力来维持。

(2)重点突破,合理创新,打造我国企业品牌。品牌的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柱,要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完成。核心竞争力反映在企业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我国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出击,而应该集中自身优势,如完善的销售网络、对国情的深刻了解等,集中加大对优势环节的投入,以创新来保持与发展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品牌经营打好基础。

(3)强化市场营销,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在方式上进行创新。市场营销是企业创名牌中的重要一环。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

年的营销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可说起步较晚,财力也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企业在营销方面没有优势,相反还很落后。因此,要以品牌合理定位为起点,细分市场,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再以品牌带动研发、管理等,形成品牌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互动关系。

(4)动态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保护我国企业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经济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调整,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与品牌形象。同时,还有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的保护问题。一个组织要成长,就必须变成学习型组织,专攻核心专长,然后以核心专长直接指向最终用户,不断创新以抓紧最终顾客,而这些创新都必须有法律上的保护,否则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①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篇5

[关键词] 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 培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价格和性能等的竞争,而从本质上看是造就这种独特价格和性能的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独特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不容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即便竞争对手可能获得包含于核心竞争力的某项技术,但是综合性的内部协调技术、整体配合技术等,尤其是与企业特有的文化相关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则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得到的。正是因为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所以企业才能因核心竞争力而获得别人所不能获得的竞争优势。如微软公司的独特性在于其提供强大的互动界面。

2.价值优越性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包括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能够持续竞争,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具有优越的顾客价值,能提供顾客看重的价值,给顾客带来最大限度的效用,让消费者获得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这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本田汽车公司生产发动机的技能是本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发动机节省燃料、速度快捷、操作简单、减少噪音及振动速度等,确实能为顾客带来高价值利益。

3.延展性

这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这样的主导力和带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全体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跨产品的内在联系整合起来的。它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扩展性,向内可逐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员工,向外可将它组合到不同相关领域中,培育企业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从而显示出系统的竞争能力。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制一个很小范围。

4.长期持久性

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或资产,具有相对持久的属性。持久性主要是指其提供利润的持久程度。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 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大部分资产的持久性都大大降低了,这种降低主要影响有形资产提供可持续利润的特久性,而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团队精神等无形资产却并未受此影响。因为当核心竞争力被应用或共享时,不会因使用而削弱,反而还会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加强。

5.无形性

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是看不见的、结构性的、无形的战略性资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其经典性定义中则把它称作是企业的“学识”。这种无形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不像实物资源那样随使用而折旧,相反在不断应用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完善和精炼。例如,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

1.人力资源匮乏

(1)企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整体素质较差,其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环境,面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问题,显得束手无策。

(2)高级技术人才缺失,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知识和技术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学习能力。

(3)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进展缓慢,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合格管理人才的渠道不畅通。

2.企业战略意识滞后

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旦市场出现某一热销商品,其他企业立刻闻风而动,不管自身在该产品的生产方面是否具有优胜,有无能力参与该领域的竞争,甚至不对市场需求做客观调查分析,新建的也好,转产的也罢,蜂拥而上。

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竞争手段原始单一。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联合重组,成为实力更加雄厚的经济航母,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电子、通讯、汽车制造业等领域。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使我国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化加快,在技术上使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没有能力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培植,企业缺乏能够支撑自己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我国企业竞争手段原始单一,很多企业对价格手段仍有过分的依赖性,降价似乎成了他们进行商品促销的必经之路。诸如彩电、VCD、空调业的价格大战。价格竞争只不过是市场竞争的初级手段,而且中国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大,如果仅靠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甚至出现产品价格比起边际成本还低,这样的竞争,成本太高,让利未必就能得市。采用价格战略,本身就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4.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我国大型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规模仍很小,却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企业做大后,都毫不例外地存在着机构膨胀、层次增多、决策失误、管理失控、效率降低、沟通困难、执行不力、激励不足、约束不当等经营管理问题,多层的母子公司体系,极不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传统落后的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

1.强化人力资源

(1)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2)营造“学习型”组织。之外,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把企业培育成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既包括理论知识的扩充,也包括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通过学习、培养企业的创新人才,促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2.战略创新

(1)明确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战略目标要数量化,便于号召动员职工群众,便于分解,便于检查。战略目标的指定必须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信息,对企业掌握的资源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我国大多型企业目前正处于转换机制和战略调整阶段,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提高竞争力,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市场结构、资金结构等均需调整或重构,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是重大决策,因此,必须充分分析企业的需要和可能,科学地制定出企业坚实稳定的发展目标。

(2)实施组织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基于信息系统基础上的监控活动。战略控制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主要是由战略领导者来组织实施的,组织的运作都应得到有效监控,以确保其能符合企业组织的战略意图和目标。战略控制的信息一般是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反馈控制通过控制信息反馈回来与目标进行比较以做出调整和改变;前馈控制在决策初始衡量投入,它要考虑生产经营活动和那些可能影响战略计划的环境的改变。

(3)优化经营业务与运营体系。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战略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在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下找到企业的比较优势,制定正确而不断“校准”的发展战略,精心构造核心业务、增长业务、种子业务的业务链,从业务安排上获得持续增长的业务框架。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注重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

(1)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平台,同时理顺科技管理体系,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完善科技激励政策,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培育科研队伍。

(2)瞄准国际先进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找出与标杆企业的技术差距,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规划,合理配置技术跟进和技术创新的科研力量。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开发,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加强自主技术研发的力度,走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道路。

(3)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改变我国大型企业研发投入低的现状。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提升核心技术水平,不断开发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的产品。

(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联合开发水平,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尽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5)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4.管理创新

(1)加强管理创新,包括注重发展战略研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注重价值管理、知识管理,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组织创新和业务重组。

(2)运用信息的管理手段、管理工具,改变企业的内部构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信息中心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运行效率、科学性和透明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改革企业管理体系,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实行企业管理集约化。

(4)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5)实行战略管理,通过对未来环境的把握,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产业战略升级方向,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规划,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作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渗透观念的、精神的、感情的无形的因素,也即实行所谓的软管理,在企业员工中发挥凝聚、约束、激励、引导、协调的作用,使员工的教育和管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有句话说得好:“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领导要指导和支持。企业家是培养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应该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践行者,第一宣传者。第二要确定企业价值等核心理念,通过文化力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第三要建立实施机构,制订和实施培训计划。第四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形成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既定的模式,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在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前提下,须通过不断整合自身的资源和要素优势来逐步培育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取市场优势,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石谦:论企业核心竞争力[D].西南财经大学,2002,(11)

[2]胡楚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措施[J].北方经济, 2005,(5)

[3]潘兴强: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与培育[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5)

篇6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5~6月份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业界普遍认为文章首次也是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代表性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e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The collective leammgorganization.espco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r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technologies。”国内的普遍翻译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知识。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普及开来,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上巅峰,文献学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组织持续有效地调控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领先竞争对手,以创造超额顾客价值来保持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形式竞争力、竞争力优势是构成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其基本逻辑关系应该是: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子集;竞争力是资源、环境、能力的函数:竞争力=f(资源,环境,能力)。

相对而言,竞争力是有形的,容易度量的,是具象的,是直接产生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行为,如品牌、产品、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分销渠道、独特资源、资本优势、开发能力等等;也可能是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惯例、企业文化、资本运作能力等等,最有可能是其一或其中几种的协同。以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能够运作众多品牌的成功案例为例,其优秀的差异化市场细分能力、强有力的市场媒体促销能力等,是其竞争力的形式;而针对中国市场独到的差异化概念策划,并利用自身资源迅速将其转化为一组市场运作行为的能力,则是其策划力和执行力的有机协同,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恒基伟业自制了“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概念后,便将一个不能再简单的电脑卖红了大江南北,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几个层面

(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以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三)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

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案,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五)市场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人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我国列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我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我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一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20-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目前,关于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未成型,关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也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企业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发展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是从企业本身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可分为地位论、竞争优势论和生产要素论三种观点。地位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由于政府管制、自然垄断或其他在市场上处于垄断或控制地位。竞争优势则源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耕地的成本和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因果关系的颠倒。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要素论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历经四个阶段:资源要素驱动、技术投资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资本知识驱动。而这些生产要素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组织惯例论、资源论、能力论和知识论四种观点。

第一,组织惯例论。1958年,赫伯特・西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处理各种情况的组织惯例,既包括正式的组织惯例,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惯例。

第二,资源论。1986年,杰伊・巴尼提出了“战略资源”。他将传统上企业注重市场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转到了注重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上来,认为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买到任何物质资源,那么资源就不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能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有效利用和开发企业资源的能力,挖掘、整合、提升企业内部所特有的、高价值的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论。1990年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生产实践中学习获得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虽然形成了一些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体,但是,就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它们的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除了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他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水平低、 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全国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制度基础薄弱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企业多数尚处在由传统的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处在由试点到推广的阶段,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不完善,成为国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创新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在创新机制方面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竞争策略等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具备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资金投入,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要的条件。而创新技术以产品为载体,产品则以技术为后盾。把产品与技术结合起来,将新技术转化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的产品,正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创新机制的缺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4.企业家形成机制缺失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创新要由企业家来领导。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土壤还没有形成。这是因为,企业家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选拔和任用机制还没有摆脱旧的框架,企业家的收入还偏低,企业家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相符,职业经理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不断壮大。

三、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进行分析。

(一)内部途径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国有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地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从而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2.以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为发展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受其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只能由企业家自身承担。它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3.以信息化为动力。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将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另外,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

(二)外部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企业;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腐败,等等。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政企不分、政资不离,国有企业就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也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篇8

对中国经济来讲,高增长的阶段过去了,今后将是一个中速增长阶段。对于企业来讲,同样高成长的阶段过去了。过去企业之间是比赛增长速度,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企业是要争夺市场。因为市场本身还在扩张,但是扩张速度要明显放慢,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不是在新增市场中抓到尽可能大的一块,而是在彼此的市场份额中进行争夺。

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发展要从规模的扩张,转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从成本控制转向定价能力提高。我们都知道企业是为了赚钱,我认为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现在到处都讲企业社会责任怎么样,我认为首先要对股东负责。当然,也要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和企业终极目标不矛盾,只有对社会公众负责才能赚到钱,你要用假冒伪劣产品是短期赚钱,市场会严厉的惩罚你。

企业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利润是什么?利润是收入减掉成本。收入是什么?收入是价格乘于数量。所以,企业的利润等于价格乘以数量减掉成本,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市场在不断的扩大,所以企业不必去担心数量,只要控制好成本,就可以赚钱。但今天已经不行了,今天企业的经营思路,要从成本控制上尽快地转到这个公式的第一项,就是收入。收入等于价格乘以数量,要在如何提高价格上,如何提高数量上下功夫,而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成本。

我们太多企业过去做的都是成本控制的工作,中国企业成本控制,我觉得丝毫不比国外企业差。我们比国外企业差在什么地方?不会做价格,只会做成本。国外的企业是在提高价格来提高他的利润率,我们的企业是在降低价格以获得市场份额,这种竞争思路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和企业的发展中要予以扭转。因为,成本控制现在越来越困难,成本上升的趋势是挡不住了。

那么,企业专门赚钱怎么办?要想办法提高定价能力,要提高产品价格。否则的话,在成本上升压力下,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能源价格上升,怎么办?这些都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企业要继续盈利,必须想办法提高产品价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

我们企业为什么没有定价能力?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在市场上靠削价来获得订单?我们各个行业产能过剩,充分竞争,甚至是过度竞争,因此企业没有定价能力。为了获得定价能力,前提是什么?必须在市场上形成局部、暂时垄断。大家听一个经济学家在这鼓吹垄断觉得有点奇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一个靠提高定价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上来提高他的利润,一定在市场上要有起码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垄断。

我在这里讲垄断,很容易被误解。如果传出去,有一个经济学家在这里主张鼓吹垄断,那完蛋了。我在这里讲的市场垄断是局部和暂时的垄断,不是行政垄断。你要想在市场上获得定价能力,一定要有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就意味着企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大家注意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定义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你能干的别人也能干,这不叫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你能干的,别人干不了,或者你能干的,别人没有你干的好。

核心竞争力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是难以复制和模仿。核心竞争力有哪些内容?有规模,规模可以形成核心竞争。这个规模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起码在短期之内难以复制的。产品构成核心竞争力,技术构成核心竞争力,服务构成核心竞争力,品牌构成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构成核心竞争力,团队构成核心竞争力。这几个要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你可以做好一项,然后带动其他各项。

在我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结束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已经从生产,销售,转向了创新。只有创新,通过创新才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用来做差异化竞争的,而我们的企业更多是做同质化竞争。比谁的生产管理好,比谁的规模大,比谁的成本控制好,这些都是同质化的竞争,这不叫核心竞争力。

篇9

关键词: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0102

1研究的目的与关注点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文献进行分析,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因素和解析主要因素的合适方法进行探讨。依据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本文属于典型的探索性研究,即探讨某个议题以提供有关的认识。

我们的基本关注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什么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2)在识别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时,哪些是有效和合适的方法?

2研究的方法与范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介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即用成文文件对社会人为事实进行考察,在选取文献时采用抽样的方法,具体的抽样方法采用目标式或判别式抽样。分析单位是研究文献,具体来讲是近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上符合下述三个要求的实证文献。

2.1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中国企业的

关于世界其他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比较多,如刘泳洁在分析“知识创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时,就是以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的,该文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7月,第51卷第7号。但这类文章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2.2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必须是针对企业主体的

去掉关于以其他国家的企业为例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资料,我们发现很多关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例如,黄咏梅,《企业文化对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重要性的实证分析》,经济视角,2009年第3期;朱思文,《农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和产业,2008年5月;姬新龙,陈芳平,《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3月等。这些也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是企业层面的,而不是产业或行业层面。做出这个主体选择的原因是,对某一具体产业或行业中的特定企业有影响力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在分析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并不具有可通约性,因而其适用性是受到极大地限制的。

2.3文献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必须是实证性的

在用“中国的”和“企业的”两个条件对有关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做了筛选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应用另一个条件进行鉴别,以使本文的研究范围进一步聚集,即是:本文的研究只专注实证内容。因此将另一些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偏重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文献剔除。

根据这三个条件,本文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3编码和分类

这里,笔者把2004—2012年发表在《研究与发展管理》、《改革与战略》、《软科学》等国内重要核心期刊的13篇论文,分类编码后列示(表1)。这些研究都符合上节三个条件要求,同时在本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或代表性。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4分析与归纳

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发现。

4.1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上述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得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四个层次(表2)。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其中四个层次的分类参见《核心竞争力辨析》。

(1)考察外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仅04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陈英葵(2007)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运用2004年的普查数据,采取指标综合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通过政府的R&D的投入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2)考察内部资源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也属于资源这一维度。在上述13篇论文中,03、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王若晨,陈亮(2004)以海尔集团为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没有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鹿盟,霍国庆,申爱华(2007)以我国20家手机企业为例(分别是深圳华为、青岛海信、宁波奥克斯、江苏高通、深圳创维、深圳金立通信、UT斯达康、万利达、夏新电子、步步高、康佳、中兴通讯、东方通信、波导、海尔、TCL、首信、中电通信、南京熊猫、联想集团共20家企业),重点分析了企业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该文虽然以企业资源为影响变量,但在分析时,又将企业的资源分为研发投入和市场投入,依据张炜2002年的系统分析,本文将企业资源中的研发投入归为内部资源的层面,而将市场投入归为支撑能力的层面。鹿盟等在运用有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得出,企业研发投入同其核心技术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考察技术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属于能力维度。在所选的13篇论文中,属于分析该影响因素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共九篇。其中,有三篇集中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三篇分析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其余三篇分别是分析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在分析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时,芮明杰等(2006),盛小平(2008)以及孙琳等(2007),分别从隐性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和知识吸收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后,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都得出了知识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史竹琴等(2009),王宁(2008)和周永红(2008)分别从自主创新、创新战略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运用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得出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陈晓静(2008)和朱常波(2008)分别从公司能力、组织学习方式和战略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三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情况。

(4)考察支撑能力的实证文献。该影响因素同样也属于能力维度。在13篇文章中,属02、12两篇文章分析了该因素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杨蓉,杨宇(2008)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情况,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在短期内会对竞争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要树立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长期观念,不能仅仅拘泥于短期利益和一时的竞争力,并应能正确处理对股东责任与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之间的关系。

4.2主要研究方法

同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相比,在分析时所主要运用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和分布如下(表3)。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总和不为13,原因是有些文章在分析时用到了多种方法。

可见,我国学者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动方向,这类研究主要用到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另一种是对影响因素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影响的主要因子,然后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两者之间大致的变动方向,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实证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学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但质量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定量分析时,原始资料获取的有效性值得斟酌。在选取的13篇文章中,有8篇运用了较规范的定量研究方法,但在原始资料的获取方面,有4篇是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的,其余4篇是通过对外公布的普查数据和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这8篇文章都是在首先选定相关指标进行衡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而对同一影响因素的分析,所选取的指标差异性较大,分析上并不集聚,因而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需要慎重考虑。

5结论

析,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现有的文献都试图从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以及从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层次进行说明。企业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实现的主要保证。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同样,并不是企业的每种能力都同样重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关键资源和(或)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从这一认识上进行分析,就可以理解为何所选取的13篇文章中,虽然有从同一要素上进行分析但其视角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与多元性,就算是同一企业,当其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会不同。

究竟什么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呢?笔者认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行探源,首先必须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讨论,也就是短期的时间概念对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在分析不同的企业时,其影响因素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从资源和能力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因此,不同行业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有所不同,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有所不同。

从当前的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文献来看,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成长的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间的区别,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会不同。但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时,所运用到的方法具有同一性,主要有因子分析、指标综合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案例分析,这也是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时的适当和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2002,(2).

[2]陈英葵.政府R&D资源投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中小企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8).

[3]王若晨,陈亮.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4,(4).

篇10

[关键词] 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效应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而在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在这里,我们着重论述科技创新对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应,这是因为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对我国来说,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的途径。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后者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科学创新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一般说来,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中心展开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有时要循环交叉或并行操作。科技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

我国的广大学者在对科技创新理论和实践做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科技创新的涵义:“科技创新是重新组织生产或研究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系统,从而推出新知识、新产品、新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总之,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也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应包括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也就是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企业的“一组先进的技术和谐组合”。这里提到的先进技术不是单指科学技术,它既包括科学技术,又包括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可以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发明独特营销手段和运用独特管理方式诸能力的特定组合,是以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群体。它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其与企业的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交互作用,而生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合成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包括企业的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内的复杂系统。

三、国外企业如何运用科技创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下面以科技含量较高的IT企业为例说明科技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方法。

公司运用科技创新构建其核心竞争力,有如下方式可供选择:第一,强化本公司的自我研发能力,或是提高获得外部技术专利的能力;第二,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独创性,或是加快产品开发的速度;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自身竞争力并加快投入市场的速度。

美国微软公司――全球最大的软件企业,它在很多项目中均处于优势地位,利润率也高。该公司积极强化本公司的自我研发能力,其研究开发之早,产品的独创性都首屈一指。它们在开发期上也作了极大的努力,且新产品的成功率极高。

另一家公司英特儿公司则只参与计算机行业中微处理器的研制,具有38年的技术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它在计算机芯片上获得成功,取得了极大成效。英特儿公司的优势在于一旦开始研究,则大力加快研究开发的速度,并争取早日成功。所以说,它们的成功关键是研究开发过程。

综上所述,着眼于技术创新构建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来观察企业活动,就能从与以往有关企业战略的书本理论不同的角度重新进行思考。比如:“规模化经济”战略可重新定义为“由技术创新所构建的核心竞争力”的规模;“集中化、特殊化”战略可重新定义为能同时聚焦的“由技术创新所构建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化、特殊化;“差别化”战略可认为是提供附加价值的“由技术创新所构建的核心竞争力”的差别化。

四、科技创新对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1.科技创新的催化效应。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迅速扩散,成为核心技术,以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这时企业的技术结构趋于相对稳定,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所以,由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竞争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2.科技创新的扩散效应。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技术扩散是实现科技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科技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技术扩散产生“收益倍放”效应。如果企业将其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和扩散到产品中,可以使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当然,通常企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收益放大效应主要源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其实质在于企业内部资源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化配置,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