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4 19:1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摄影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摄影课程

篇1

关键词 应用人才 新闻摄影课程 能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摄影是一门由摄影技术、画面造型和新闻报道等多科知识交叉而成的课程。在传统的新闻类专业教学中,新闻摄影课程一般强调知识传授,同时结合必要的实践教学,来增进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期末考试中,一般采用闭卷方式进行笔试考核。2005年以前,笔者所在教研室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实施教学。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内容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业界人才需求的变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广泛采用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与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业界需求相适应,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思路,是以能力素养为导向,具体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进行。

1.明确以本科为基点的教学目标

新闻类应用人才,毕业之后是要到媒体从事新闻业务的。因此,新闻业务能力不仅应成为专业骨干课程教学要着力培养的目标,同时也应成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着力培养的目标。根据这样的思路,同时结合新闻类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本身的特点,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既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争取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基础能力。”笔者认为,即使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阶梯课程群”中的新闻摄影课程,也应追求“一星管二”的教学目标,即在发挥课程本身独有的功能过程中,兼顾到为电视新闻摄像课程打基础(形象思维与构图训练等)的职能。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文索养,还包括专业素养。

(2)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具有“上手快”的特点,但对于本科人才,课程教学不能单纯强调“上手快”,还必须要做到“厚基础”。即不能仅仅从操作和应用层面进行培养。从新闻业务本身来看,业务能力的发展后劲也主要来自广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

(3)就业的需要。世界范围高等教育虽然出现了专业教育上移的迹象,如美国很多专业教育就是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但从中国的本科教育看。往往还是与专业和就业紧密联系的。从新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其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媒体和社会文化单位。而新闻摄影课程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既与新闻摄影实用人才紧缺这个现实需要相契合,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就业选择奠定了宽泛的基础。

2.建立以实用为原则的授课体系

根据本科应用人才侧重能力培养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对庞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删繁就简的梳理,并确定了以实用为原则的授课体系:第一单元围绕摄影器材及其性能、摄影曝光及其原理、摄影技术及其应用进行讲授;第二单元围绕摄影构图对象、摄影构图角度、摄影构图方法进行讲授;第三单元围绕摄影报道的体裁、摄影报道的要求和摄影报道文字写作进行讲授。确定以上授课体系,是因为新闻摄影这门学问在应用方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着“三个门槛”。而要跨越这“三个门槛”,客观上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三个门槛”是:

(1)技术门槛。新闻摄影的基础在于技术。没有娴熟的摄影技术,就谈不到应用的问题。这既依赖于实践教学环节,也依赖于理论教学环节。特别是原理性和应用性知识,对学生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造型门槛。摄影报道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根据新闻事实的报道要求,并结合画面表达规律和特点所进行的报道活动。从新闻事实的形象化过程来看,不仅需要事实本身的新颖性。还需要画面处理的新颖性和准确性。而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来自各种造型手段和技巧的学习。

(3)应用门槛。对于绝大多数新闻类学生来说,非语言图像符号及表达方式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如何使他们尽快根据摄影技术和造型手段的表达特点,结合摄影报道体裁和质量要求,了解并掌握摄影报道应用的一般规律从而学以致用,也是需要跨越的一个门槛。

从“三个门槛”的关系看,改革后的授课内容环环相扣,具有渐进性特点。而“三步走”的课程体系,总体上满足了应用性学习和能力培养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3.明确以能力为目标的具体要求

考虑到新闻类、本科规格、应用人才这些培养基点,笔者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培养“三个能力”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确定以具体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不仅会影响并决定教师如何教,也会影响并决定学生如何学,从而最终影响并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培养“三个能力”的具体内涵是:

(1)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否则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提出动手能力目标的另一目的,是避免教学中的一般性知识传授。虽然教师不能将能力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建造通向能力彼岸的“渡轮”或“桥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接近能力目标的条件。

(2)培养学生相应的研究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学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工匠。因此,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是专业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一定的创造能力。新闻摄影不仅需要新闻敏感和形象敏感,更需要基于新闻事实的创造能力。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启发、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也是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明确上述课程的具体能力培养要求,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不同能力培养问题。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配套改革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之后,接下来是围绕教学闷标和教学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以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得以顺利实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行以启发示范为主的课堂教学

因为将授课内容进行了有目的的精简和集中,教师课堂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不到总课时的1/2。课堂教学以精讲为主。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和示范式。示范式教学主要是结合知识点选择具体事例,采取图示方式,建立起比较和参照系。让学生通过直观对比掌握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是借助典型案例,通过问题启发、直观启发和示范启发(先由教师解决某个问题,再设置同类问题由学生破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举一反兰、触类旁通的应用能力。

2.加强以点评分析为主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

(1)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实践作业。作业设置是否科学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设置作业既要考虑跨越“三个门槛”的知识需要,又要考虑“三个能力”的培养需要,还要考虑作业次数比较适宜。太少难以达到教学

要求,太多则容易过犹不及。根据以上考虑并结合新闻摄影课程的实践特点。笔者将实践作业确定为“一小”和“一大”两个部分。“一小”以技术为核心,“一大”以应用为核心,包括消息、特写和专题三项内容。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看,作业量比较适当。

(2)加强对实践的点评与指导。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不同技术导致的不同效果。一种是在讲评环节,通过作业点评,指出其成功或缺陷之处,并对成功或缺陷做出理论讲解与分析。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最初的实践往往比较盲目,抓不住要点。而经过点评和分析之后,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实践和应用意识,其学习效果普遍得到增强,并且点评次数越多,学生们的收获越大。所以后来适当增加了点评课时。

3.开展以小组协作为主的课外自学

开展小组协作课外自学,出发点是为了弥补课堂授课内容过于单一和集中的缺陷而设计的。通过搭建小组协作课外自学平台,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程知识与营养。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集体与个体有机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没有讲授的课程内容分成若干课题,由同学组成对应小组,再由小组将课题分解到每个成员。每个小组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协作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课题。其中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查找资料以及分析研究等工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教师的任务是事先指导、事中辅导和进度检查,并在课程结束前两周,安排时间让各小组进行结题交流报告。

4.实施以能力素养为主的教学考核

实施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客观上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考核体系。否则课程教学改革难以落到实处。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让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起到检验和促进的作用。

(1)确定了以实践作品和课程论文(一般结合小组学习分解课题,也可自定选题)为主的考核方式。作品考核既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是否拥有扎实的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论文考核可以较好地检验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平时作业成绩核定由一次改为两次。过去平时作业成绩是一次核定,现改为两次。每次作业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学生对作业所获成绩不满意,可以通过重做来提高。将成绩与作业质量挂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考核角度,分数只是手段,而素养能力培养才是真正目的。

(3)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评分小组。由学生选出若干学习好、有原则的同学组成评分小组。在教师的主导下参与作业评分。让同学代表参与评分过程,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作业评分的公平和公正;二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业好与不好的原因;三是作业中的问题可以迅速反馈,有利于其他同学在实践中借鉴和避免。单纯的教师评分,学生很难了解到分数背后的原因,自然对于学习中的问题也就难以察觉。

三、需注意的问题

当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1、点评分析的分寸把握。分析和点评中难免会涉及具体学生的问题和缺陷。特别是首次点评,问题和缺陷比较普遍。在公开分析点评的情况下,如何既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又使问题和缺陷得到充分揭示,从而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能力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对学年制的依赖。

篇2

高校新闻摄影教育师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闻教育是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但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瓶颈,其中尤以新闻摄影师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摄影教育教师数量偏少。近十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师生比例失调在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以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专业中的摄影课程,师生比的不合理现象就更为突出。以西部省市高校的新闻专业摄影课程的师生比来说,各校每年需学习新闻摄影课程的学生与摄影教师之比为85~120∶1,摄影教师既要从事理论教学又要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1个教师指导80多个学生的实践教学,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只能蜻蜓点水。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在我国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是新办专业,摄影师资没有储备;二是新闻专业发展的观念严重滞后,认为新闻专业就是培养一些文字记者,不重视摄影课程、不重视摄影教师的观念依然存在;三是整个社会的新闻摄影师资稀缺。摄影是一门艺术,学习艺术需要天赋,但更需要时间的磨炼和多年的积累,相当多的艺术摄影者对新闻摄影了解不多,领悟不深;四是有能力培养新闻摄影专业师资的高校或培训机构也不多,开设高层次的新闻摄影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依然存在着困难;五是扩招后的高校新闻专业发展快速,新闻摄影师资满足不了需求;六是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媒体的视觉传播更受读者青睐,致使各高校对新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增加了摄影课程的学时和比重。

新闻摄影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一些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很难说是学高(当然,这里的“学”不是指文凭、学历,而是指真才实学)和身正了。笔者曾对西部某省的12所本科院校的14名新闻摄影教师作了调查,结果见表1:

从专业上看,学摄影专业的教师1人,非摄影专业的教师13人。他们很多都是中途转型而来,开始是爱好摄影,把摄影当成一种乐趣,但并没有打算深入钻研摄影,多半是因为新闻专业开设了摄影课程而又没有专业的摄影教师,才转为从事摄影教学的。他们理论知识欠丰富,缺乏新闻摄影实践的阅历,所以无法对新闻摄影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转型的新闻摄影教师大多爱好艺术摄影,他们在给学生传授新闻摄影知识时,始终无法从艺术摄影的樊篱中跳出来,没有把艺术摄影的优势巧妙地转化到摄影教学当中。

从学历来看,在14名摄影教师中,有硕士学历的5人(非摄影专业),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2人。可见专职新闻摄影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多为本科学历,还有专科学历,且只有1名教师是摄影专业本科。这是因为摄影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它是几何、光学、物理、化学、感光材料、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从1839年银版摄影术的发明应用至今,摄影术在初、中期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近年的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摄影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行业经历和职称看,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行业经历和经验,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3人从事过新闻摄影,都是中级职称,其中有2人是专科,均来自媒体。而有硕士学历或副教授职称的新闻摄影教师均非摄影专业和非摄影专业职称。

另外,高校选拔教师的学历门槛较高,把对新闻摄影教师的选拔等同其他学科要求,而有丰富新闻摄影经历和经验的摄影记者学历和职称往往偏低,无法达到高校的人事要求。因此,很难选到摄影专业高学历教师。同时,高校的招聘对象往往面向传播学、影视等专业的研究生,不是说他们的水平不高,而是他们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没有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再加上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过去是从事艺术摄影的,艺术摄影对他们多年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而平常又很少有机会参加新闻摄影活动,难免在教学中纸上谈兵。

这里的“身正”,主要指新闻摄影教师要有为新闻事业发展做贡献的正气。既然是新闻摄影,就不能像艺术摄影那样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加工。它应当是准确应用摄影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达到生动的情感传递和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传递信息,让照片代替人的语言传播信息。可见,新闻摄影非同艺术、商业、广告类摄影,它必须遵循新闻摄影的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缺乏行业经验和非新闻摄影专业的新闻摄影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新闻摄影从摄影艺术中分离出来,难免会犯加工新闻图片、现场摆拍等错误,这就是“身不正”的体现,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新闻摄影教师观念不够创新。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缺乏观念创新的教师也就无法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新闻摄影教师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以摄影为手段,服务于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因此,新闻摄影教师首要的前提是要有创新观念,才能拍摄出新颖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在遵循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让新闻图片满足媒体发展的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

可是,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学生拍摄的新闻图片,要么只追求画面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要么有了画面内容而形式又呆板、单调,难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当然,这一方面与新闻摄影教师本身有关,另一方面还与高校没有给新闻摄影教师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其能够及时“充电”有关。

解决高校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院系尤其是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必须为其培养高素质、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新闻摄影人才,才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才能完成社会赋予的重托。因此,解决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特别是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素质问题,就成为有关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改变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思维认为,搞新闻工作只需要“笔杆子”好就可以了。诚然,媒体需要好“笔杆子”。但在生活进入快节奏的今天,媒体发展迅猛,视觉传播加速提升,人们追求的是快速、准确、高效,追求的是“三步五秒”的阅读方式。各大纸质媒体竞争的焦点和阵地之一就是图片新闻。所以,各新闻人才培养单位要积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文字新闻人才和图片新闻人才两翼齐飞。

为了培养的新闻摄影人才能够适应未来媒体发展的需求,相关院系在培养过程中应有一些特别举措。如在新闻摄影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首先要有倾斜。我们知道,摄影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必须经常去拍摄实践,否则,摄影理论知识即使再丰富也是枉然。所以,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足够的实践练习时间。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自然就会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就有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用手中的相机关注社会、记录社会、展示社会。从某种意义来说,唯有如此,摄影教师才会真正领会摄影的价值真谛,领会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和丰富内涵。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多渠道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离开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可能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想方设法引进教师应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要引进新闻摄影教师,单靠高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满足不了需要,再说这种引进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因此,可以考虑从其他渠道引进。首先,可以从媒体聘请摄影记者当专兼职教师。摄影记者当教师,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只有17%的人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才是聘任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博士学位。新闻教育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摄影教育就更应如此了。摄影记者当教师,也有不足,就是教育教学法有待学习和提高。所以,高校要对引进的这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其次,从摄影协会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摄影协会是摄影人才的聚集地,有艺术摄影人才,也有新闻摄影人才。即使是新闻摄影人才较少,但这些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悟性较高,经过一定的培训会很快达到教学要求,并且这些人有一个相互学习讨论的平台,提高起来较快。

提高现有新闻摄影师资的素质。目前,新闻摄影教师确实算稀缺资源。所以,高校要想办法留住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师,具体举措要因校和因人而异。有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可能职称偏低,那么就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提高职称;有的可能学历偏低,就给机会让他们提高学历,多参加相关培训;有的可能实践经费少和实验设备差,就从经费增加、设备完善上着手,增加投入,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让他们到媒体锻炼,到重点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多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重大的新闻实践活动;高校与媒体联姻,让媒体的资源与学校的资源互补,特别是摄影教师要有与媒体紧密合作,抓住媒体这个学习的平台。必要时可以请媒体摄影编辑、资深摄影记者培训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若有条件的话,高校可以定期安排摄影教师到媒体锻炼,努力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此外,院系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也要重视,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融入积极健康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

有条件的高校应大力培训新闻摄影师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要使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培养新闻摄影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早见成效,可以用较好的条件吸引有新闻实践经验的从业者来学习新闻摄影,同时与媒体合作,达到高校与媒体双赢的局面。用这种方式培养的新闻摄影师资才能较快地成为新闻摄影教育的主力军。

而今的媒体追随时展的脉搏,追求效率和效益,视觉新闻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也跟上了时展的步伐。高校新闻摄影教育应为媒体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新闻摄影教师在这项事业中要扮演好角色,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关注新闻摄影师资的建设,也是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 摄影教学 多媒体 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技术不断普及,摄影已成为一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的相关专业也都开设了摄影课程。如何上好摄影课已经成为摄影授课教师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知道,摄影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熟练掌握摄影理论并正确指导摄影实践,是拍摄出好作品的关键。而多年来,学生一般仍以文字教材为主进行学习,在学习了大量摄影理论的同时不免出现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摄影技能的掌握。如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怎样才能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摄影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辅助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提倡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资源共享在人们生活的某些领域成为可能。它在给人类带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思想。现在网络上有不少摄影课件,很多学校也开放了相关的精品课程,课件都是现成的,有的教师为了方便就直接拿来用。但这样直接拿来用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制作课件的人可能是一些电脑爱好者,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往往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体现教学性不够。二是运用别人的课件,很难和自己的教学思路合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迁就课件,而不能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课件最好还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别人的可用以参考、借鉴。不要怕自己做不好,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就课件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即使是用简单的PowerPoint,只要能恰当的反映老师本人的教学思路、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达到教学目的,就值得提倡,而不是仅仅将技术型放在第一位。

二、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做好自我把关工作

首先,摄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包括方方面面的很多知识,如果想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必须精选课程内容。对于专业要求深,课时多的相关课程,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尽量包含更全面、更深刻的内容;而对于有些选修课,我们就可以选择较少,较容易的内容。其次,课件既不能是教材或教案内容的电子翻版,也不能仅仅把几个要点、标题往课件上一贴就行了,必须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对于重点内容,或者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问题,我们要多安排课件内容,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对于比较难而实用价值比较小的内容,我们可以少安排,或者略过。

三、合理选择照片,充分发挥摄影作品在摄影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运用课件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一系列摄影作品进行鉴赏、体味和比较分析,从而实现教学互动。而摄影课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足够的照片可作辅助教学用,尤其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网络上的数码照片可谓不计其数,良莠不齐。如果用好了照片,对摄影相关理论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如果滥用,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照片。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来进行分析,学习。比如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每年都有很多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说明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讲解“景深”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到了第四十六届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类一等奖的那幅作品,只要对该作品稍加解释,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焦点,什么是景深了。再比如在讲摄影用光的时候,可结合一些典型的图片来讲,这种声画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声音讲述某种光线的特点,效果肯定是要好很多。其次,我们也可选用一些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评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领悟力,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其艺术审美水平,有助于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更熟练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再次,照片宜精不宜多。摄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作品的鉴赏必不可少。然而,如果使用的照片泛滥,学生上课可能就只顾着看图片去了,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想拍摄出好的照片又谈何容易?

四、合理运用动画,为教学内容注入源源的活力

随着Flash、3Dmax等动画软件的流行,动画已经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摄影课的教学中,动画同样也可以使我们的讲授声色并茂,为授课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在讲解有关内容的时候,恰当的运用动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介绍“快门”这一知识点中的“焦平面快门(帘幕快门)”时,要清楚、形象地说明“帘幕快门的运动方式”,就可以运用Flas制作出两个帘幕,然后前帘先动,后帘随后跟上运动,通过动画直观、生动的展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授“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时候,取景和成像是如何通过同一套光路实现的呢?若直接口述学生不一定容易理解,用实物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又可能看不到。而如果通过Flas分别用两种颜色来区别取景和成像的光路,理解起来就省力多了,学生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成像原理了。

当然,要想制作出优秀的摄影课件,仅仅做到上述四点也许还远远不够,真正适合每位教师自己的摄影课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但笔者相信,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摄影课教师都能够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多媒体课件。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广播影视技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数码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

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设;应用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可以培养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虽然已经开始运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偏离教学计划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了解一件事,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严重偏离了教学计划,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完全理解教材内容,从根本上掌握教材提出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合适的问题情境。

2.没有广度、深度

有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完全理解教材提出的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过于简单,没有广度和深度。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阻碍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教学,也不利于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3.过于注重形式

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运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学习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符合课程实际,不能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都没有注意到课堂实际,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只是走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创设,而创设这种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课堂教学中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创设和应用

1.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能够发现信息技术知识与问题情境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从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获得乐趣。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围绕教学内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构建程度的大小。例如,在对“视频信息的加工”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而且要增加学生对于视频和动力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结合视频信息的本质特点进行学习。因此,运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2.激发学生兴趣

将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运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将学习内容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使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

3.重视教学重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包含的内容有统计图表、信息采集、图像数字化、图像加工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软件非常多。如果教师对于这些内容按照教材来演示讲解,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学生在听信息技术课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总结出的这些知识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的进行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对知识有效地总结和学习。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媒体;摄影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从新媒体背景的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校摄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针对下面几个方面对高校摄影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而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新媒体行业不断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 高校摄影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摄影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步比较晚,同时也作为一种新型学科,但是它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对于一些高校而言,摄影教育属于一门新型的学科,同样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由于学校的性质存在差异性,因此所使用的手段也是不同的。摄影所存在的领域较为广泛,如侦查等领域都会使用到摄影技术。因此,摄影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对人们的社交有着很大的影响。

站在新媒体背景的形势上看,在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教材的知识已经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而且学校的相关教学设备出现不足的情况,诸多学生都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支撑,教师也没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没有对教学课程做到科学的安排等方面。

对高校摄影教育来说,该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学校的领导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师资力量的力度,培养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将理论知识能够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从而为我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2 使用新媒体开展课外的摄影教学

交楼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将理论知识加以完善,而且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高校教学中,大量的使用现代化设备,使摄影教学慢慢的从传统教学逐渐转变成课下时间。因为摄影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可以更轻松的得到想要的信息,所以说是对人们学习知识提供了方便。当前,高校将计算机应用到摄影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对师生之间的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为学生摄影带来更多的益处。

(2)以往相机的工作原理、设计方式都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将数码摄影的相关实际内容、处理手段融入到当代摄影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将摄影基础教授给学生,而且还应当对影像处理的有关方式也教授给学生。

就新闻摄影而言,数码图像已经将相应的暗房进行代替,这样就对摄影界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台阶,从而为人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为摄影技术打下知识的基础。

3 新媒体环境下对于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改革

站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来看,为了能够进一步使高校摄影教学发生质的改变,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将新型的教学手段引入其中;第一,教师可以逐渐将以往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由于以往的技术在目前发展时期使用的愈来愈少,摄影手段正在朝着数码化的方向发展,这同样也是对暗房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可以紧跟数码时代的步伐,高校逐渐将明室也建立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将以往暗房教学模式进行替代,教师通过利用数码手段对图片加以处理,从而可以使学生对数码技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第二,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在教学内容中将数码摄影技术融入其中,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内容:对图片采取处理手段、建立相应的色彩系统等。是否能够将数码摄影建立成功的关键在于数码的处理手段;第三,教师可以在合理的教学中将基础知识做好删减,比如在以往相机的基本结构中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做好相应的减少,增加教学内容。大力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摄影知识,使学生能够主动热情的投入到摄影教学中,对学生简历创新精神带来益处。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带来益处,从而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提升。随着我国网络时代的发展形势下,对摄影记者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同时也在未来的道路上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利用新媒体提供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新空间

专业实践可以对高校摄影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长时间的发展情况下,摄影的实际大多是建立相应的基地,学习某些前辈的摄影手段,但是对于新手而言,需要前辈进行亲子传授来帮助他们达到摄影的目的。

然而由于报纸或者是其他有关期刊的版面会存在约束性,因此学生在发表自己创作的物品时会有着一些难度。随着我国网络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摄影也得到了日益的完善,为学生的实践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可以帮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在21实际的发展中,人们已经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利用相应的图片配上文字进行详细的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新闻内容的认识。因此,文字以及图片在新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图片新闻产生的很大的兴趣,同时也爱上了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网络媒体不但能够为摄影人员提供优质的平台服务,而且还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进行沟通,将学生在摄影领域的能力加以提升。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以往的高校摄影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摄影教学呈现出新颖、独特的优点。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对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进行掌握,对课程的设置做好适当的调整,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新媒体教学的不断发展下,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对摄影的喜爱。除此之外,该高校应当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教学设备是必要的举措。希望在高校以及教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善教学模式,从而为高校营造出一个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摄影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方婷.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05).

[2]秦圣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J].知音励志,2016(05).

篇7

(一)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对象、范围相对狭小

目前,新闻摄影普遍作为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广告学、摄影、影像工程等传媒相关本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本课程。要在限定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与新闻摄影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并具备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传媒单位的摄影相关岗位胜任工作,实际上非常困难。大部分院校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课程按照1∶1的比例进行学时分配,不同程度上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演示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就笔者了解,如果是2学时的新闻摄影实践课,以110分钟计算,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放相机需要10分钟,讲解、演示10分钟,学生上传作业20分钟,拍摄实践的时间(包括来回路上的时间)也就70分钟左右,非常紧张,很难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但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现场开放性和题材的丰富性,新闻摄影“追求影像的开放性和视觉意义的延伸”[2]。新闻现场往往情况复杂,拍摄工作需要足够的能力储备和应变能力。而新闻摄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实验室内的场景设计,很难模拟现实环境的复杂性,而学校以及学校附近的狭小范围也很难让学生在摄影主题、摄影题材、摄影拍摄角度等方面获得足够的训练。因此,对于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来说,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课内训练。另外,课外实践没有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条件。大多数院校除了课内实践以外,也鼓励课外实践和学生摄影创作,但是提供课外实践设备相当困难。一方面是设备满足实验教学就比较紧张,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是有设备管理上的制度和人员安排上的难处。这些是很细节但又迫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授课教师一般会鼓励学生自购相关摄影设备,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购买相机和其他摄影设备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

(二)实践教学未能很好做到校地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往往存在闭门造车、脱离地方实际的现象。只布置简单的任务或者简单地模拟新闻现场,而忽略了学校、学院所在地广阔的社会空间和丰富的新闻资源。学生在训练中很难接触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新闻摄影场景,只会简单的摄影技术操作,简单按下快门,机械式的重复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新闻摄影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门技能,要想获得更多的艺术性,接触更多的社会层面,接触现实进而引发思考非常重要。产学研结合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所提倡的措施之一,产业行业、教学科研相结合,突出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得到锻炼,进而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成为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因为大多数属于传媒专业开设的课程,而传媒专业隶属于文科这一大方向。产学研结合从文科角度来说处于弱势。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的角度,从文化传播、文化宣传的角度,新闻摄影也大有可为。现有的新闻摄影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多集中在采风、创作、展览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上,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和结合。采风、创作、展览往往一晃而过,缺少持续的跟踪和深入的挖掘,尤其缺少常态的合作机制。例如,常态的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常态的产业、科研相互结合并且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台等,往往只重视大的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建设,“大而全”盖过了“专而精”,也成为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三)实践教学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

从行业动态看,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普遍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设备先进程度落后于新闻摄影一线配备。以笔者本人挂职锻炼的单位映象网为例,两名一线新闻摄影记者配备的是佳能1DX套机,另有镜头若干。一套设备总体造价近10万元。高质量的设备装备让记者能在光线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新闻摄影照片。而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实验设备较为陈旧或者低级,能配备足够数量单反相机用于实践教学需求已属不易。这就导致学生甚至教师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落后。没有接触过较为高端的单反及其他摄影设备,为以后实习、就业能迅速上手,拍出高质量新闻摄影照片留下了障碍。二是教学理念落后于新闻摄影职业观念的进步。新闻摄影教学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实践教学室外进行,虽然有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但是教与学的相对性,传统课堂的规范和秩序没有改变。而新闻摄影职业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全媒体的报道方式,让时间变得宝贵。摄影记者现场拍图、现场编辑和传送成为现实需要,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让抢新闻甚至抢占最佳摄影角度成为常态。新闻摄影记者更加职业化、全媒体化。视觉要素观念、抢新闻观念、及时性观念是现有新闻摄影记者立足的法宝。而视觉化表达方式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亿像素”新闻图片在南方都市报首先进行尝试,360度全景式照片开始用于新闻照片拍摄等,而且新闻摄影后期编辑、编排、处理同样重要。但是我们的新闻摄影课堂教学理念还集中在新闻性、艺术性相结合,挖掘新闻价值,提炼新闻敏感等传统领域。三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较为严重。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一般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理论教学讲授新闻摄影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进行新闻摄影实践。由于学生进行摄影实践操作时间较短,对相机等设备较为陌生,虽然有学习兴趣但是很难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知识,脱节现象严重。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提高有限,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反思和提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忽视理论课学习的倾向,其背后恰恰是实践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仅仅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当然联系不了理论,更体会不到理论对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理论课的学习动力自然丧失。

二、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校地结合,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不失为校地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一条新思路。当地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历史文化古迹、文化体育设施、地方特色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民间传统艺术、民间传统活动、节日庆典、地方特色戏曲等。

(一)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扩大实践对象及范围

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能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采取现场仿真、情景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3],避免传统的演示教学、模拟训练教学的单一性。而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把我们新闻摄影实践的对象扩大化,面向广阔的地区空间,深入新闻摄影现场,寻找更多的新闻摄影题材,寻找最佳新闻摄影角度,遵循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和特性,进行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以河南淮阳为例,一年一度的庙会,就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数字化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互惠互利

文化产业大发展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平台,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尤其是在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内容、题材和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同时,结合展览以及网络数字化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起到传播和推广作用,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浙江工商大学公开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通过摄影语言与人文阐述分别介绍杭州西溪、浙江钱塘江、四川丹巴文化、中国廊桥这几个专题的文化意蕴”①,同时也很好地揭示了摄影这一文化传播手段对于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和推广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模拟新闻摄影实践战场,训练职业技能

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新闻摄影实践充分介入当地文化体育活动、民间民俗传统活动等,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摄影实战,能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拍摄环境中完成新闻摄影实践训练。现场的可操作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持续的现场实战和锻炼,让其充分体会新闻摄影的现场开放性,稍纵即逝的新闻摄影瞬间、摄影角度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摄影语言和技巧的利用等问题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并促进学生新闻摄影职业技能的提高。(四)引入问题、项目意识,有利于拓展摄影理论深度贴地引领,重视民生题材的新闻报道是现今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当地实际问题,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进行项目挖掘,利用问题和项目展开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并适当引入理论教学课堂,有利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增强对新闻摄影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并延伸至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甚至通识教育课程,能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体会理论知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并进而指导和改善实践。

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从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切入,探索合适路径,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一)建立实践基地和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多次采风

应该建立专门的新闻摄影课程实践训练基地,这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应与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有所区分,体现专业能力建设的专业性,增强课程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合作机制应该长期化、常态化,至少针对课程实践训练应该是开放式的,对某一个文化项目的长期跟踪,能发挥新闻摄影视觉传播的最大影响力。应该为定期、多次采风创造条件,定期重在时间节点的选择,尤其是在节日庆典、活动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定期参与,及时介入。另外特别强调多次,不能停留在表面文章的合作,而要深入多次的实践和拍摄,挖掘新闻摄影专题和项目的价值,也能最大限度地创造传播价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授课案例结合地方文化资源

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和利用现有当地文化资源相关的新闻图片素材,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新闻图片素材的搜集和选取,并在课堂上予以讲解评价。可以通过专题和项目任务,不断的采风实践积累新闻摄影素材,引入课堂,结合学生的拍摄情况进行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充分利用和参与地方媒体机构平台、地方文化资源宣传平台,引入教学素材,输出实践教学成果,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尝试。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文化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资源。可以借用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地方城市客户端、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专门的地方文化资源网站或者平台,进行教学、创作和传播活动。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社交自媒体如时光流影官方账号等方式,搭建新闻摄影作品传播平台,进行视觉图片传播和交流;尝试与当地城市客户端的合作,推出文化传播新闻摄影专题项目,例如当地美食文化专题等;利用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尝试建立图片资源数据库;与当地文化资源网站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等,互联网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节省传播成本,获取快速而便捷的传播渠道,建立实践成果输出平台。

(四)探索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创作、展览、比赛激励措施

篇8

【关键词】摄影;必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94-01

高校摄影教育的兴旺,是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都有摄影系或摄影专业班,教学深度从中专到本科,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此外,许多小学也都开设摄影课,而初中、高中除上摄影课外,还成立各种组织进行摄影活动,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高等院校的摄影教学已成为一个强大的体系,美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已同摄影联系起来了。

我国的摄影教育虽然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尚无一所摄影的大专院校。这给当代大学生尤其高校学生带来思索——我们管教育的并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该怎么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大潮滚滚而来的今天,我们不妨以商品经济的眼光,重新认识摄影艺术这位当代艺术骄子。在摄影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遵循一条艺术规律之外,是否还有一条经济规律可循?如果是这样,或许能触及一下目前摄影创作单一、陈旧的发展模式,对摄影的价值观念来一番重新的认识,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摄影事业健康活泼地发展。(摄影是一种国际语言,是一种信息代替,是一种样式摆设,是一种科学工具,是一种斗争武器,是一种生产力。)

当然,在高校开设摄影教学与校园文化要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从现象看,似乎是一种丰富大学生文化的娱乐活动,但实质是审美教育的延伸。一些学校忽视摄影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学科列为副科,甚至随意侵占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一定要认识到,发展学校摄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校内艺术教育与校外艺术教育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摄影的审美教育为学生对知识和社会的审美追求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丰富并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并为经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第一步,这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摄影为校园文化服务,校园文化为摄影提供活力,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在大学美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摄影是最理性、最忠实、最精细、最真切的艺术。以不可辩驳的可信性赢得人类的公认与厚爱。摄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人所共见之景,人所共历之事,由于情感的过滤与渗透,幻化成无穷无尽的影像与变化莫测的色彩令你动情,使你神往。

高校设置摄影必修课即能起到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又能使学生在校学到一技之长。德国哲学家、思想家、批判家、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会书写的人,而是不懂得摄影的人——”古希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所以,摄影必修课每学期安排35-51学时,课程包括摄影基础和摄影艺术基础理论课。开设摄影概论、摄影文化、照相机、摄影镜头、摄影技术、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摄影美学、生活摄影、舞台摄影、工业摄影、专题摄影、科技摄影、艺术摄影、新闻摄影、摄影创作等。在讲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学习专门化,实验选修课多样化、深度化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上力求知识性、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创造性相结合,把课堂当成学生的知识超市——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篇9

摄影跟别的技能不同,能够操作的无非只有一个快门按钮,其他都只是设置,然而为什么摄影这么简单的操作步骤,经过学习之后,有些人把照片拍好了,有些人却找不到感觉呢?恰恰就是这么简单的按下去这么一个动作,更需要我们调动高度的能动性去做好,技术操作上简单的艺术形式,反而更能体现人创作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需要人高度参与的技术。如何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面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可遵循。

作为《摄影基础》课程组教师,在《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摄影技能水平,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思路,依照这些,在实际教学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

一、摄影是思考和观察的艺术

需要学生大量的调动自己的思维去观感事物,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并没有马上讲解摄像机的构造和分类等硬件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去拍熟悉的场景,把认为好的照片交上来。当学生把作品交上来的时候,我拿出一些摄影爱好者拍的同类题材的作品来给大家看,做出对比,并抓住时机给大家讲为什么他们没有拍好。这时候学生们才真正感觉到了摄影是一门严肃的技术和艺术,拥有好的器材跟真正的艺术创作却又不是那么近在咫尺,没有扎实的功底和深透的理论基础是不能够出好作品的。

二、大量作品的收集

在课程的设计当中有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生去完成,让他们各自建立自己的文件夹,有空的时候按风格收集不同的摄影作品。在课堂上做经典照片的分析,这样学生的鉴赏水平提升很快,不久便对很多摄影作品有了自己的看发。

三、学生自己互相评价作品

平时的作业收集了之后,大家一起评价,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高度参与意识,而且能够让他们换一种角度对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进行审视和批判,提升作品的鉴赏力,刚开始学生的评价都集中在画面美不美上面,后来漫漫开始深入挖掘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这是一个提升。

四、老师点评,学生评老师的作品

评价方式和角度不同,让学生和老师创作的思路更加开阔。

五、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摄影教学本身对于信息传递就需要媒体的介入,单纯的课本和理论讲解是完全行不痛的。我们还要借助投影仪,甚至是电影电视媒体。在平时教学的时候,有些老师会使用一些旧报纸扫描下来的图片,这些图片模糊且颜色丢失严重,实际上对于教学信息的传递是有折扣的,所以我尽量要求选用的图片要高质量,和精度高的投影仪,在使用前调好到最佳的显示状态,以正确的反映图像信息。

1.对于一些影视大片,不少学生都看过,有浓厚兴趣,因此借助这些媒体资源来进行摄影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冯小宁自编、自导、自摄的彩色故事片《黄河绝恋》可以就影响构图的因素,以及角度、距离与高度的关系进行讲解,对于这些“大片”的进行摄影技术上的解构让学生兴趣大增,学的快,记的牢。看完影片后我有意提问了一个同学,学生对景别的标准对答如流,而且辨别的非常准确。课后布置的作业,要求利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景别拍五幅人像,学生在交上来的人像习作中景别的运用十分到位。使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收到的副产品是,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摄影专业知识,而且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我们将摄影技术基础做成多媒体课件,根据实际拍摄效果,我们选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图片作为实例,制作了大量交互动画将摄影操作的效果虚拟出来。比方在做到聚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分别用flash模拟了取景器中棱镜对焦,人像对焦的过程。画面中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调焦环,学生在调节调焦环就能直观的看到图像由模糊到清晰的变化,非常直观的展现了调焦的不同效果。运用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收到的效果出呼我们的意料,经过分析,我认为flash交互动画虚拟操作所实现的效果非常到位。实际拍摄的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比方说在进行不同快门速度的练习的时候,学生很有可能因为曝光不正确而看不出快门速度对结像清晰度的影响。但是用课件进行虚拟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快门速度对动体的表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用了一个flash来将光圈和快门组合的曝光值锁定在正常范围内,模拟假定条件是“获得正常曝光”,即“在获得正常曝光的前提下快门速度越高,动体结像越清晰, 反之速度越底, 物体沿运动方向上的结像就越虚糊”这么一个结论,操作者通过虚拟的快门速度的选择,可以看到一个滚动的硬币在不同快门速度下得到的影像,而光圈参数也在跟随发生变化,但是在这个例子里面光圈参数不可调,避免了因为曝光不正确产生的额外影响。

六、网站教学,要有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迅速发展的媒体,以摄影图片为主的媒介形式自有了网络平台的介入而更加如虎添翼,网络课程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摄影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建设中努力把摄影课打造成为精品。我们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新闻摄影基础》,把学生作品和教师定期整理,上传完整的教程,并提供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开办了《专题论坛》供教师网上布置作业,和学生在网上提交自己的作品,师生还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师定期开展网上答疑,这使得我们的摄影教学大大地从课堂上延伸到了课外。网站正常运作之后,学生已经把这个论坛当成自己专业的家,自觉的作品,并且互相点评,还出现了学生自己把收集到的教程上来的情况。

七、让学生有目的的使用相机

开始由于对器材的热衷,和按下快门立刻得到效果的成就感会让学生产生对摄影有很大的兴趣,让他们无所不拍,到了后面因为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而对“按快门”失去兴趣,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真正让学生开始实拍的最佳时机讲解了构图之后,是学生已经开始建立起结构画面的思维习惯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首先提供主题,比方说要求进行顺光和逆光拍摄人物,分别增加和减少补光各拍5张照片。在基本完成技术学习进入主题创作之后,就开始要求学生按主题形成拍摄计划,才能使用设备。

八、主题明确,开展选材内容的讨论

摄影课程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有很多文化的成分,因此课堂上的交互相当重要,例如:在摄影选材内容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道拍什么?乱拍,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拍摄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拍与众不同的内容和题材。在命题摄影《母亲》中,很多学生的拍摄方案都流于俗套: 白发慈祥的母亲。有个学生却能够从另一个视角去表现:妈妈的手是粗糙的,远没有我的手的光滑、细嫩。拍摄手法:特写、对比的手法。这个表现角度得到大家认可,我紧接着提出《母亲》一题,还可以拍什么?怎么拍?要求大家从更多的角度来表现同一主题…就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空间角度的思考习惯,这样命题摄影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构思。可以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教师应尽量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加入学生的作品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可以给予其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姜敏.新闻传播学专业中新闻摄影课程的建设与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张婷婷.教学网站中视觉传达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10

远离生活之“观念”

从各校毕业作品创作的样式中,我们看到创作多以“观念”摄影为表达的主要手段,追本溯源是学生在初高中到大学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机构只重视应试教育,缺少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实践。他们从小到大以独生子女的身份生长在水泥楼中,蜗居在网络里,并在虚拟无限的空间里感知着世界,利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术与文化能力把虚拟与想象的感情经验直接创造出来。他们不太有机会参与创作新闻与纪实作品,只能通过少量社会实践课去体验生活、感知社会,更多的是以“观念”为表达载体,表现自己所思所想。不可否认的是也许会由此衍生出新的摄影样式与流派,但他们确实有过多的模仿痕迹,缺少原创性。然而在这样一群新生代中有一部分人正在努力觉悟,并寻找一切机会勤奋创作,力图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我相信“自古英雄岀少年”,未来将是他们的!

缺失的人文素养

摄影技术被数字化革命解构之后,对高校而言,摄影的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的认识已迫在眉睫地提到了摄影教育的日程上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技术的变革浪潮冲击到实践的前沿,如何具有一种现代文明所公认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否则技术的变革将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创作理念的伤害将大于它为其创作观念服务的价值。而这一点恰恰是高校所针对的教育群体将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如何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具备必需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当今的视觉信息时代不但信息是生活的沟通工具,也已成为艺术创作的媒体。科技的发达也为艺术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传统艺术将要以现代的科技使其原有的表现形式再放异彩,学生也可以利用科技媒体的特质,借由影、音、声、光、动态等多重感官效果表现艺术,新的科技引发了新的美感体验。学院的艺术教育课程,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将传统的艺术史、艺术理论、文化、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实践等相关课程体系与媒介和媒体等当代全新的艺术理念相融合,重视新的科技特征,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当今传媒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向,将传统艺术理论和文化基础教育充分延伸到新的艺术实践和传媒应用之中,协调各种现代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

注重史学教育

有继承方可谈创新,摄影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摄影教育的薄弱环节。纵观摄影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可以真实地触摸到摄影发展的螺旋上升趋势,这种摄影史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史料的一次梳理,在历史天空下教会学生如何以宽广的胸怀放眼创作,使自己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首先教会学生理清摄影史与艺术史、文化史的关系,其次就是摄影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这二者缺一不可。

除此外,还要开设摄影批评课程及理论研究,建立起摄影批评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能够具有明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创作的基本准则能力。教会学生做宽容对待各种不同摄影观与风格的智者,获得一种严谨对待前人知识遗产的自觉能力,相信一定会大有益处。

三方视点

“学以致用”是最为朴素的教育要义,摄影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在哪里,社会对我们的摄影教育有着怎样的评价,是我们关心的话题。为此,本刊采访了摄影家李少白、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摄影系教授姚璐、视觉中国集团总编辑柴继军,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了学校和社会对于高校摄影教育的期待。

李少白

著名摄影家

这些作品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并不一定是我所提倡的。从作品的艺术性来说,我认为它们只能说暂时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或者说,我认为艺术或许和难度有关,PS让许多艺术视觉的合成变得更为简单,但是我更欣赏来源于现实、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作品。许多景物常人熟视无睹,杰出的摄影家却能通过镜头把这些景物提炼出来,并让这种提炼符合人类几千年文明所衍生出来那些审美规律,才是可贵的有生命力的艺术。

如果说,这组作品代表了当前摄影专业毕业生的学习水准,我多少会感觉有些失望。如果摄影课程按照这个方向指导他们,这些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可能很难生存。学习摄影,要更着重那些传统技法的训练,创造必须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些作品的风格或许可以说成是比较时髦,时髦的东西总是容易吸引眼球,但是往往也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鼓励高校摄影教育更注重基本功的修炼,也并不是说不需要变化了,艺术上的变化更多地是在于不断发现。

姚璐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

摄影专业副教授

摄影教育有它的特殊性,摄影专业的建制在高校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归类,有的是在艺术学院里,有的是在理工科的体系里,有的则在新闻专业里,当然还有的在这几个之间,这就决定了摄影教育的走向和办学宗旨。因此很难界定摄影教育应该如何如何,它的实用性决定了它今后的方向,培养的人才也会跟着这个思路走。

观照这些学生的作品,总体来说:新鲜感不足,技术上可能都无可厚非,但是总觉得去年或者在这之前全见过。现在的学生在做作品时,跟风现象太严重。不仅仅是摄影作品这样,其他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有时候我看到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艺术语言的学生作品,哪怕他的作品稚嫩一点或者还存在很多问题,我都会给予很大的鼓励和表扬。希望他能保留自己的观点,这里的关键是“自己的”,这一点太重要了。

或许我们都注意到了,观念的作品占据了很大篇幅,还是由于学生爱跟风,把“观念”当成时尚的东西,所以,有些作品里总有那么一种不疼不痒的,似乎这样就“观念”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坚持以研究的心态做作品,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效果,其实摄影的语言方面非常之全之广,应该让学生充分尝试和研究。

柴继军

CFP视觉中国集团

总体感受是这些作品想象力丰富,但缺乏深度;技术能力较强,但远离现实。

观照这些学生作品,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观念”作品居多,我想这也很正常,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学生作品更加注重表现自我以及内心世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希望学生们能拓宽视野,关注更多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