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就业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就业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1)在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方面,表现出对商务英语专业了解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是来自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家长、老师的劝说;高中理科基础差,学英语可免学理科科目;高职院校以补录的形式将填写“服从分配”志愿的考生招入商务英语专业,等等.因其初衷并非学习商务英语专业,造成对所学专业没有足够的了解,更谈不上兴趣与信心了.调查显示,仅有21%的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是因为对该专业感兴趣,或是希望通过专业学习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对商务英语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足够的信心.另外,在之后的访谈中问及“是否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大一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回答“不是很了解,也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而大二与大三学生回答“不太了解”的比率相对要低一些.虽然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对专业的了解高于新生(可能得益于学校的专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从整体来看,正是由于学生学习商务英语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所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3年学习中始终对所学专业及其相关的职业发展状况不能主动认知,了解甚少[2].2)在就业倾向方面,反映出就业观念及态度有一定转变,但部分学生仍持有理想化的职业期望.主要表现为:
(1)就业优先考虑的因素.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优先考虑因素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个人能力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工作挑战性.而对单位性质、专业对口、工作强度等,高职生没有太多要求.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不再一味追求轻松的、与专业对口等自己十分满意的工作,而是从较更长远的目标面对就业,他们更看重个人成长的价值与发展机会.另外,在随后的访谈中,当问及“面临就业难,是否会为了就业而放弃自己的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回答最好是专业对口,但是不强求,只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即使做非本专业的工作也可以.可以看出,“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主流观念,他们在就业时,能够面对现实,保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就业观念总体上倾向于理性化.但是,从调查结果中也不难看出,有少数学生在择业时仍过多考虑地工作地域及经济因素,此种心理表明,他们的就业心态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过于强调自我而忽视了社会需要,这部分学生对于工作和职业的期望值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3].
(2)对首次就业月薪的期望.调查显示,在对首次就业月薪的要求上,有62%的学生心理价位在1000~2000元.对高职毕业生而言,目前大部分工作岗位均能达到上述要求,这说明大多学生的薪酬期望是比较合乎实际的.当然,也有15%的学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是1000元以下,23%的学生月薪期望是2000元以上.虽然做出这样选择的学生人数不是太多,但也反映了部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另外,在访谈中问及“所期望的薪酬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会怎么做”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只要薪酬合理,会选择接受工作.这也说明,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多数学生还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能力水平及就业环境有比较理性的定位,能将薪酬期望调整到合理区间.由表1可以看出,有60.4%的学生选择去苏南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其次是自己较为熟悉的就读地或家乡,愿意去苏北或西部地区的人数不多.这说明高职生就业更趋向于经济发达或自己熟悉的区域.在访谈中,当问及“为何会选择苏南沿海地区或就读地及家乡就业”时,他们的理由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为施展个人才能提供较大空间,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与相对较高的薪酬福利;而选择就读地与家乡,则因为比较熟悉,就业较方便,就业成本会低一些.尽管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或家乡与就读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调查显示仅有11%的学生会考虑去苏北及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工作,这也反映出学生的艰苦意识及奉献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表1数据显示有44.3%的学生选择去国企和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这反映了毕业生的对于就业稳定性期望较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因而将工作的稳定性看作就业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有51%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及外资或合资企业,有4.7%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反映了就业选择呈多元化状态,对就业单位的选择表现得更加现实.在访谈中,当问及“为何选择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时,学生的回答是民营企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同时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个人能力发展有很大帮助,可以边工作边为以后的创业与就业积累经验.
3)在就业压力方面,表现出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学生专业信心不足而产生“专业学习无用”的思想.调查统计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信心不足或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访谈中,当问及“专业学习的动机是什么”时,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出于家长的压力或形势所逼,仅仅为了学历和考证.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去关注专业与自己的兴趣或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专业学习的动机水平不高.同时,在访谈中发现,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存在着用人歧视,高职毕业生在目前就业市场所处的劣势造成了在读学生的专业自卑心理.到大二以后,除了准备升学的学生外,专业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同时,有些低年级学生由于已毕业就业的学长的“标杆”作用,对所学专业及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多疑问,觉得所学专业在未来岗位用不上.具体行为表现则是对专业学习产生强烈的迷茫感,甚至有厌倦感,“对学什么都无所谓”的不良风气逐渐蔓延.
1.2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1)从总体情况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情况良好.调查统计显示,在财院2011—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所有毕业生中,已经就业或继续读本的达99%,仅有1%的学生处于待就业状态.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总体情况良好.2)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去向方面,表现出就业的地区结构矛盾明显,私营企业逐步成为主要工作去向.表2显示,财院2011—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选择去苏南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总人数的65.1%,选择读本的占19.9%,选择去家乡或就读地以及留苏北地区工作的学生仅占13.7%,没有学生去西部地区工作.这样的趋势表明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结构矛盾明显,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区域选择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达的苏南及沿海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顺畅,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苏北及西北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很少有人愿意去,即使有学生选择苏北地区也是出于回乡或在就读地就业的原因.另外,学生毕业去向主要为私营企业,占总人数的97.4%,有0.9%的毕业生进国企工作,仅有1人进乡镇府工作.行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用人政策的限制,有较多的硬性要求(如员工学历层次等),门槛较高;私营企业用人机制相对灵活得多,对学历层次不特别计较,更注重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招生面较宽.这些客观地反映了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选择的总体趋势:私营企业正逐步成为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去向.表3显示,财院2011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关联度为21%,2012届毕业生为19%,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外贸类企业或其他企业的外贸岗位的实际就业率不高,远低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目标,其专业对口的就业状况令人担忧.在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中发现,近80%的毕业生未进入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单位工作,只有20%的学生进入了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外贸企业工作.但是由于有近75%的外贸企业认为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岗位,学历不得低于本科,因此并未将这些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岗位提供给高职学生,只提供诸如行政办事员、前台接待员、秘书、后勤管理等与外贸业务关联度不大的岗位.这种状况造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高就业率”下的“低就业质量”.4)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方面表现了“高签约率”下的岗位“高流动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首次就业稳定性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2011届毕业生中选择“已离开首次签约工作单位”的占87%;2012届毕业生占6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随后的回访中,当问及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离开已签约的工作单位时,毕业生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在单位遭遇到工作强度大、薪水不高或对岗位、领导或同事不满意时,自然会选择离职.在当今的社会,虽然“离职”“跳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为更容易实现自身价值),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毕业生高频次的“跳槽”行为则反映出其就业心理还不够成熟,也反映了在毕业时“高签约率”下的岗位“高流动率”,即毕业生对自己首次就业的满意度普遍不是很高,就业一段时间后,当薪酬、工作地域、职位期望过高而导致其受挫时就会选择离职.
2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及就业状况的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为: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就业观念有一定转变,较切合实际,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待进一步调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专业信心普遍不足,专业学习动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地区结构性矛盾凸显,毕业生就业地点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及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及苏北经济相对落后急需专业人才的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虽然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却难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普遍不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以专业教育为起点,始终将专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增强学生对专业优势的认识与专业学习的信心,不断提高其专业学习动机水平,使之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更为持久,目的更加明确[4].
(2)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从入学起就形成职业规划意识,进行理性自我认知与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强化从业情感,提升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心理适应性.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中,应当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拼搏进取的品质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到西部及苏北地区就业,倡导学生自主创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5].
篇2
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幸福生活。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显得日益重要。而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虽然心理学家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虽然对积极心理学也产生了影响,但很可惜的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积极心理学始终处于消极心理学的阴影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积极心理学开始重新回到心理学家和公众的眼前。
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对病态心理学的"扬弃"与价值转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指出心理学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问题消除并不等于获得健康,人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存在,人是为了生活幸福而活着。因此它主张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与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的研究;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2]
3.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上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主客上来分析。客观上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有脱节,学科知识的滞后性,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这些都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从而造成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期望值过高,即大学生自己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出现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心理上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压力;二、是功利化倾向,过于强调工作给予自己的回报;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要求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而更多的是要求当前的工资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三、社会实践能力弱,现在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反应现在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太差,就容易让大学生到单位后无所适从,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压力。
4.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很多现象,来解释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4.1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具备了走入工作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学校所学的知识根本与社会不能接轨,没必要那么认真"。其实不然。首先,一个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这些知识会让他信心十足,他会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识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门知识或是学问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就拿学心理学的学生为例,毕业后他可能做的是销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这是与他的专业也是相去甚远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经验的人说,做销售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他以前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对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不同的要求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我所学的专业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钻透。
4.2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却不能用于实际,不能用这些知识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在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实践能力。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处理事情的应对能力,以及与同事伙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锻炼一个人勇气与胆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其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点。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面对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没有勇气去敲门,那这样就只会与机会擦肩而过,空留遗憾了;有些同学是好不容易进去了,却始终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出创新点。
4.3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跌倒再从哪爬起来,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现实的情况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让一个大学生从此消沉,这也可能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中心,从来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自负,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们。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确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个经验,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挫折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还会让他们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变得成熟稳重,懂得思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是一笔财富,只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认真对待,变压力为动力,那么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峻.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02)
[2]张惠霞.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的启示.科教文汇.2008(01)
篇3
首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从概念上讲,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
积极心理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与一直以来的消极心理学相对立,消极心理学一直以来占据心理学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消极心理学的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它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消极的层面,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我们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对大学生幸福感培养进行研究与探索。
现代社会,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因此而增加,反而降低了,因此,当前我们需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可以对此进行一个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从概念上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感呢?它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与感受,从它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高还是低。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必须先找出导致大学生不幸福的因素,再用正确并对应的科学对策,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提高幸福感,这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为了充分了解常州各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为了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我们对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回收率为95.5%。调查从15个方面展开,14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
我们这次的调查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即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形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认识。
(2)理论指导法,即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一个理论指导。
(3)问卷调查法,即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意识地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主观真实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4)数理统计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所用分析软件为Excel和spss。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感受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今天在大学里的努力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讲,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否幸福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更好地生活与学习,所以大学生幸福感至关重要。经过调查,发现:
1.就总体感觉来说,46.15%的人选择了对大学生活感到幸福,25.64%的人选择了经常感到幸福,23.18%的人选择了偶尔会感到幸福,5.03%的人选择了不幸福。
2.就大学学习课程的学习心态来说,38.46%的人选择了积极乐观,48.28%的人选择了充实自我,10.8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2.44%的人选择了比较厌倦。
3.就人生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来说,20.51%的人选择了得以实现,51.28%的人选择了偶尔实现,29.48 %的人选择了没有实现。在大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的有以下几个因素:自身外貌状况、家庭情况、人际交往、恋爱经历、生活消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等。
1.就外貌方面,11.54%的人选择了相当自信,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48.72%的人选择了自我感觉还行,32.01%的人选择了无所谓,5.13%的人选择了很难过,不自信。
2.就恋爱与幸福感的关系来说,32.05%的人选择了恋爱会增加幸福感,51.28%的人选择了有时会有时不会,16.67%的人选择了恋爱与幸福感没有关系。
3.就在大学中的生活消费情况(金钱)来说,69.23%的人选择了生活消费少不会不幸福,29.49%的人选择了偶尔不幸福,5.13 %的人选择了无所谓。
4.总的来说,就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45.67%的人选择了就业压力,20.62%的人选择了情感问题,21.07%的人选择了金钱权利问题,12.01%的人选择了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讲,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就业压力,而恋爱、外貌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只能说是对其有影响。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1)就业: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显而易见,就业比率呈下降趋势。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挤进大学,却还要面临竞争愈加激烈、就业矛盾愈加突出的社会现状,所以大学生们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有的甚至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反而更加影响就业,从而恶性循环。大学生不幸福感的产生是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所以大学生应该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就业理念,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2)恋爱:为爱跳楼、跳江做出傻事的例子屡见不鲜,值得大学生好好反思。大学时期的爱情最纯真、最干净,也最让人渴望,但是同时,它也是温室里的花朵,最脆弱,最容易夭折。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在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群体,但他们在心理上还是未成熟的,在感情上遇到问题容易产生自卑、伤心、迷茫、失落甚至想不开的情况,对学习、生活等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影响生理与心理健康。所以,情感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原因。
(3)金钱:金钱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一个人没有钱,整天为了生活而不停奔波,享受幸福的机会就会小得多。大学是个小社会,当然离不开金钱与消费。有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消费高于社会的平均消费。如今的大学里,盲目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无处不在,许多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幸福,不惜做出各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令人叹息。可以看出,金钱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因素。
(4)学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在学校里的评奖评优。虽然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不是唯一,但学习目标的确立与成绩的优劣还是影响了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幸福感。
(三)启示与建议
1. 调查启示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积极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沟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的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2. 调查建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并针对常州市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建议从学校方面和大学生本身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讲,需要加强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认识教育,并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有许多同学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对幸福感这个词语很茫然,何谈感到幸福,加强对幸福感的认识是培养幸福感的基础与前提。
(2)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知识与素养的教育,在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用乐观向上的积极姿态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不如意。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正确定位工作,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习、金钱、恋爱、就业等方面有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目标与期望,从而能够获得幸福感。
篇4
一、发展心理学是个性化指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职业指导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全面把握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教师才能在指导过程中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忽视发展心理学的巨大作用。
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潜意识的发现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学习机制的揭示,从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微观分析到布朗芬布伦纳对个体心理发展系统环境的全方位的解读,发展心理学不仅成为职业指导理论自身发展与建构的基础,也成为实践活动的指南。发展心理学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了大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一般过程,展示了大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形成的心理机制和一般规律,为职业指导人员了解和研究学生并选择正确职业指导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来源
职业指导的第二步,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其进行人性化的引导和帮助。人性化的前提就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既来自于教书育人的朴素感情,也来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升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个性等因素构成的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动力系统,是催化剂。职业指导人员必须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自我实现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三、心理咨询技术对职业咨询的借鉴意义
在职业咨询过程中,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增强职业指导的有效性。这主要包括咨询关系建立的技术、倾听或参与的技术和影响来访者的技术。咨询关系建立技术又包括具体化技术、立即性技术、面质技术和沉默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平等的咨询关系。传统的职业指导是教育者说的比听的多,道理比实例多,批评比认同多,缺少真诚的倾听与共情。所以,以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所处的困境,对其感受适当地给予情感反映并表示尊重,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影响。
咨询人员还需要具备三种非常重要的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真诚会使学生感到诚恳而有人情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共情所表达的是一种理解与支持。这都是咨询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四、职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应用
职业心理测量的意义,就是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及兴趣来选择职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心理测量主要包括三部分: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人格测验。兴趣是职业选择与指导的重要依据,是职业心理测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力倾向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是比较明显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与他所从事的工作特点相匹配,那么就容易得到成功。笔者提倡“用人所长”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能力倾向测验也是职业心理测量必不可少的。职业人格测验就是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的未来工作绩效。
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无论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时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测验,还是进行一对一辅导时所开展的就业咨询,以及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时所进行的内心体验和正面激励,无不运用了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很多学生遇到的就业问题,其实就是心理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心理学知识作为就业指导人员的重要知识储备,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就业指导工作的。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B144。
篇5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46-03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
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篇6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课堂教学 有效应用
较其他研究领域而言,就积极心理学来说,它是一门正在兴起的研究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到这一领域,并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就现阶段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来说,积极性理学的引入有着极为现实的重大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积极性心理学的英文译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主要的理论是指在利用目前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去影响人们的行为,并且带给人们一种较好行为反映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较广,且受众较多,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是我国完成经济飞跃的中流砥柱,社会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希冀。但是就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现实来说,他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冲击,在巨大的发展洪流中开始逐渐迷失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一心理状态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精神的涣散,注意力的不集中,甚至出现严重而频繁的逃课现象。年轻的一辈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同时又没有人及时的给他们以引导,因此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扭曲,从而降低大学教育的最终教育效用,造成大量高等教育人才的流失。从这一层面对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课业居于半主导地位的期间,心理健康发展、价值观正确形成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与其并驾齐驱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观念。
二、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积极干预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
1.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造积极心理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学习阶段,与其说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还不如说是让学生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有一个阶段的缓冲。从这个层面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期间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心理教育过程中,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轨,很难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与课本不一样的学习内容。
就心理学理论的特点来说,其大多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如果想要带给学生比较立体感官的话,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心理学在现实实例中的运用,让学生们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就理论联系实际、实际阐述理论这一教学方式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负面案例衬托,通过反面教材展开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比如就药家鑫案与马加爵案的发生,教师在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些离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反面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与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就药家鑫一案来说,如果他在撞倒张妙之后,能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快速的冷静下来进行问题的思考的话,就不会出现致人死亡的念头,那么案件的最后,就不会是最后让人觉得遗憾的收尾;马加爵一案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学的室友关系,与同学朋友间的相处之道实际上也能从不同的程度反映出某个人的心理状况或者心理倾向,心理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同学总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与众人都能相处融洽。反之,心理状况过于消极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与身边的人良好相处,在构建与同学之间的感情框架的时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在马加爵一案中,有问题的不仅仅是施害人,受害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通过这样的案例方式展开心理教学,严重的后果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让学生在警声之后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笃定的前行;除了反面案例教学之外,另外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方式就是正面案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式与反面案例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运用的案例多为积极心理学的正面教材,通过现实的例子鼓励学生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决策。
2.在心理学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学生心理的健康重塑是具有难度的。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来说,复杂多样,且由于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接触人群的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认知方式形成的不同,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就有了千差万别个性化的东西,尤其是表现在心理方面的特立独行。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教师在应有积极心理学展开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教师积极行为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自身的一些观念以及看法,通过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就能达成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何乐而不为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以及心理发展趋势,或者是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更好的开展积极地心理学教育,对症下药,从正确且学生能接受的方向,对学生加以引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就积极心理的本质而言,它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圆融自信状态下的。学生一旦拥有一份由内而外的自信,那么他是不容易被打败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建议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 大学生人群中,总是有许多拥有特长的学生,哪怕没有特长,也会有比较擅长的某一方面,总的来说就是任何一个人,总有一点可取之处的。教师在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事先将学生的资料都大致收集一遍,然后通过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再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创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才艺展示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强大以往学生并不自信的小宇宙,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向上的爆发。在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一点,在大学生里,有的学生盲目的将个性当成资本进行炫耀,针对这一类学生,教师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因为个性鲜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极端的发展。
4.社会实践的历练。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就想要完成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太现实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发展到接近完全成熟的状态,理论教学对他们而言实际上没有太大用处,仿佛纸上谈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开展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建议学校可以提供适当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环境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实践去见证自己的心理发展,通过磨让原本不再正确轨道上的价值观回归,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积极心理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市场对大学生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与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泛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辅助日常的专业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可谓是举足轻重,我们的大学教育工作者们应肩负好自身神圣的教育职责,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春梅.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J].海外英语.2013(11).
[2]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黄敏.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提升高职生幸福感水平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4]张倩倩,田良臣.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1(05).
[5]门瑞雪. 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篇8
摘 要: 现阶段积极心理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c本质存在一定互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向着社会需求及国家需求方向发展。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探讨如何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强化教育效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具有积极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思想政治 积极心理学 应用要点
引言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生活中与大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用说教式的方法。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不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还进一步丰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内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现状
(一)作用分析
1.了解思想动态。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就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现阶段学生思想问题呈现复杂化趋势,加上学生个体差异性明显,特别是“90后”大学生思想变化快、个性显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明确,可以帮助高校辅导员迅速开展工作,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可以及时有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疏导、排解。
2.拉近师生关系。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交流与沟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恰好满足这一需求。成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消除师生隔阂、打破双方身份壁垒,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建立双方互信,强化彼此情感交流。整个思想政治交流过程是师生间心灵碰撞、情感互动的过程,只有真切互信,双方才能产生共鸣,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最终实现信任。交流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从语言到思维完成双向交流,实现信息传递与情感互动。
(二)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素质,其与学生心理成长、学习生活行为及思想道德有着直接关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特点,政治路线正确,极少出现大问题,学业投入方面略显不足。但随着教学改革,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一些不足,具体为管理方式与教育模式相对陈旧,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或停留在表面,未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德智体发展不均衡, 这种教育冲突容易引发学生与辅导员的矛盾,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加上网络普及,大量信息出现冲击学生的观念,加大辅导员工作难度。
二、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抓住工作核心
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由青涩到成熟进而到沉稳,就是成长与发展,实现普通人的良好发展正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恰好符合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学生工作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与服务,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开发学生各项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积极心理学符合各项要求,可以有效创新学生工作。
(二)创新工作方法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过程中侧重于事后管理,也就是当事情发生了才采取措施。这本身就是一种补救,无论事后补救得多么完美,但是已经产生的损失不可挽回。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弥补不足,通过事先预防与管理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在学生教学、管理及服务问题产生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不是问题发生后才补救,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学生工作的创新。
(三)改善工作关系
现阶段高校与学生分别扮演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但每个学生都是充满特色的个体,如果高等院校仅将学生看作接受者,长期下来就会直接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活性。积极心理学要求高校教育将学生作为主体,高校扮演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辅导员思政管理工作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改善思政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三、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当前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关爱父母、长辈和同学的意识,且容易冲动,承受不了挫折,有时还会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这些问题,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为学生开展感恩与宽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积极心理学曾做过一个研究,感恩教育能帮助学生提高在逆境中的适应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所以,面对现在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可以从感恩沉思、感恩方式、感恩记录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感恩心态。宽容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类似,主要是通过宽容教育减少学生与同学、家长之间的矛盾。从大方向来讲,能缓解社会矛盾。辅导员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多种形式进行宽容干预教育,使矛盾中被冒犯的学生能够快速平复心情以积极宽容的心态原谅对方。逐渐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从而以良好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以后遇到的挫折。
(二)巧妙使用激励教育
积极心理学倡导赞赏教育,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以学习与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需求,比如大一新生最大的困扰是学习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等问题;毕业生则多担心毕业与就业问题。辅导员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指导外,还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谈话教育,解决学生心中担心的问题。沟通包含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这里主要指非语言沟通。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要在注意倾听的同时注意学生不经意间泄露的微表情,如紧蹙的眉头、闪烁不定的眼神、紧握的拳头、抖动的双腿等,这些都透露了学生当时真实的内心状态。辅导员如果认真用心观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就会切身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共鸣,甚至有时会发现他们的话其实与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不同的。辅导员应该及时提出并帮助学生纠正,确保他们身与心健康发展;“不吝啬”赞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大程度上,维护人的正当行为不仅是理性,还包含人的情感,即再理性的人也是有感情支配的。在大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里,有着对于真理追求的美好愿望。因此,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要多用激励性的词语,引起学生注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利于谈心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辅导员要经常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谈心时及时加以鼓励和赞扬,这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心理学家彼得森曾指出:“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积极心理学曾指出,虽然人在形成积极人格和感受积极体验方面受基因遗传的影响,但这一过程更加依赖人所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即环境影响性格。要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就应从三方面入手:宏观层面,政府要有相应的措施对学校进行支援;中观层面,校园在制度、文化建设和景观设置方面要积极支持;微观层面,辅导员在学生周围建立起一个积极的团体,潜移默化中帮助每一名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探索,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结语
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以弥补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工作实效性。辅导员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时候,应该保证自己充分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与技巧,避免出现生搬硬套、词不达意的情况,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念.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策略[J].牡丹江学院学报,2016(05):11.
[2]罗黎.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就业影响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45.
[3]曹十芙.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J].中国教育,2014(13):92.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心理学;运用
1.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的必要性
1.1 心理学应用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
企业管理早在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就开始了,最初的企业管理的重心在于管理企业的事务,而并非管理企业中的员工,这是由当时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资金、资源和市场决定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生产要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资源垄断的解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得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从固定的、有型的物质资源方面转移到了无形的、动态的人力资源方面,当前企业经营的主要要素是 员工的能力、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及企业管理的有效性。这意味着,企业管理的重心要从事务管理转移到员工精神管理方面,而心理学正是对人类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
1.2 心理学应用能帮助企业管理解决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对员工进行管理,以员工管理为主要途径,达成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然而,员工管理的基础仍旧是企业制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管理者、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例如员工不满绩效评定的方法或者对企业抱有过高的期待,这样的矛盾再通过企业制度去协调只会激化,如果管理者能够应用心理学方式,从员工认知特征以及心理需要满足角度去进行调节,那么,管理问题和矛盾就能够迎刃而解。可以说,心理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用来完善管理制度,使其发挥作用的辅工具。
2. 企业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方向
2.1 员工职业再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企业按照经营需要和岗位设置进行员工招聘,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岗位工作模式的不断变化,企业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岗位需求的变化更换现有的员工,重新招聘新员工以满足企业需要,势必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企业管理也必须从员工入职培训开始入手,管理制度推行也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员工职业再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员工职业再培训不仅包括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进行既定目标的再培训,还包括了对员工的职业心理培训。现代管理学认为,员工个人的职业愿景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愿景与发展规划一致,这是保证员工与企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员工一旦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职业心理足够成熟,就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职业能力培养,减少企业管理工作的难度,并有可能进行创意性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力。进行职业心理培训,是企业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方向之一。
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学应用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进行员工管理,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效果最明显的是心理归因理论以及人格类型理论。归因实际上是人们用来解释自身行为的原因以及结果的一种方式,韦纳的控制点归因理论是最常应用到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不同控制点的人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方式不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也不同。归因理论对员工激励有帮助,常被应用在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人格指的个体的性格、气质以及品格。人格类型理论最早被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在日本的一些大企业,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进行A-B型人格划分,确定员工的工作压力、竞争能力以及胜任力。人格类型理论能够将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基本的划分,为职位分配和团队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应用心理学理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方向之一。
2.3 企业领导者领导力提升中的心理学应用
在企业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创立者、领导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企业领导的风格以及个人性格特征往往决定了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对员工要求高的、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领导爱好建立严格的企业制度;而平易近人的、宽松的领导则更喜欢使用人本主义的管理形式。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对企业管理风格的研究一致表明,企业领导的个人素质和领导力,是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和企业管理效力发挥的关键。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发展的职责使他们必须重视发展自身的领导力,心理学在其中则扮演了协助者的角色,通过对领导个人性格进行分析,就能够总结出领导力中的优点和缺点,以便企业领导力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开始重视自身心理学素养的提高,以便进行反思、对企业管理进行创造性的改善。因此,在寻求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提升过程中引用心理学,也成了企业管理学中运用心理学的主要方向。
3. 企业管理中心理学应用的实例
3.1 心理量表和职业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
在进行员工职业再教育时,管理者首先要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水平、职业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对个人职业规划的主动程度,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帮助。职业心理量表的应用,能够从客观角度使员工认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的水平。普遍适用于大众职业心理成熟度测量的量表是Crites的职业成熟度量表,该量表被本土化之后,能够测量普通职业就业者对职业的认知程度以及自身的职业能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应用这一量表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反馈给员工,并对本企业的全体员工职业成熟度水平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必要进行再教育的关键点,例如员工对岗位的认知程度是否客观、员工的职业能力是否有待发展等。量表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将员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对其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例如,对员工进行职业成熟度的认知教育,可以请相关的心理学工作者参与到职业再教育当中,担任讲师,说明职业成熟度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使员工主动关注自身的职业成熟度发展;又如,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以由人力资源部主导,请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对比目前职业量表评定的结果,使员工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与目标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再根据员工需要,主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的心理学帮助。使用心理量表和进行职业心理教育,能够使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再教育活动更精确并且节省大量的资源。
3.2 利用归因理论进行情绪激励和团队建设
内控型的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能力、努力程度以及身心状况作为工作绩效高低的决定因素,而外控型的员工则将任务难度、运气和同事以及上司对工作的影响作为工作绩效高低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在沟通过程中表达对内控型员工的肯定并进行鼓励;对外控型员工表示尊重并帮助他们保持自信。一旦对员工的肯定与其归因方式是相符合的,员工的心理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员工会由于所受到的激励更加努力工作。如果管理者也赞同其他员工的评价,要求员工对别人的帮助感恩而不是肯定员工自身的优秀素质,员工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那样努力,真的只依靠其他同事的帮助,反而会降低工作的绩效。在企业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基本人格特征,通过人格问卷、无领导小组等方式,确定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基本角色。这个角色并非仅仅指代员工在团队中所做的工作,还包括员工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员工角色的不同分配给员工能够承担的责任,不仅能够使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有助于团队的整体发展。
3.3 进行心理学学习提升企业领导个人能力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提升,也需要有心理学的参与和帮助。很多大型企业的领导者都参与心理学培训班,学习心理学中与人格、气质和情绪性格等有关的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个人的管理行为反思当中,从而形成了以领导者为中心的,整个企业都重视职业心理变化的学习氛围;领导者应用心理学提升个人能力的途径还包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动应用心理学中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内容。情绪理论认为某种情绪的唤醒有三个关键因素:生理唤醒、认知唤醒和环境因素,为了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认知当中,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等,避免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这样一来,员工能更加认可领导的能力,也能通过情绪的共鸣,对企业文化进行更积极、更主动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使企业管理效力提升,使现代企业管理真正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洪瑞雄.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管理,2011(02):101-102.
篇1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单位有两百三十家,其中,安徽省有20多家(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贵阳会议),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从社会需求与对人才的质量期望来看,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单位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韦洪涛,2014)
针对苏州地区三所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等相对比较薄弱[1]。而实践能力的不足也加剧了学生在就业上的不利[2](周永红,2014)。另据一项对国内心理学培养单位的调查表明,“缺乏实践,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3]。因此,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急迫需求。国内一些培养单位已经做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上,各个院校都强调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4]。
我系在摸索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吸收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另外一方面也在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 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工作
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传统的农业大省,心理学起步较晚,最早源于师范内高校,所以,心理学专业一般偏重于教育心理学方向。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03年建立,2007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从建立之初,就带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应用性特点明显。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它的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5]。从就业口径来看,它主要以公司、企事业单位、司法系统等作为就业方向,它的应用性集中在人力资源、人事测评、教育培训等方面。第二,起点高,定位高。在“211”工程建设与支持下,安徽大学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立足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原则,在生源质量、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上一直紧跟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步伐,并着力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有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建设之路。尽管如此,我们专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开设师范类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其就业口径近些年已经饱和,也参与综合性用人市场的竞争,这也对我们系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这个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科教学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以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做法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方案以细分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分年级、分教师明确专业实践技能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修订一次。下面将介绍我系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上的一些具体的工作。
1.1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安徽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演示型体系,专业技能型体系,研究创新型体系。这一实践体系贯穿于大学四年,它既包含了从基础操作能力到应用实践、科研实践,兼顾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各个教学体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所侧重。满足人才就业择业的多元化需求。
1.1.1 教学演示型实践培养体系
主要以心理学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为依托,包括,演示型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和心理与人事测评教学实践平台。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实验操作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为此,在各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例如,认知与实验心理学实验课,心理统计与SPSS实验课等课程按照课程开设学年建立起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
1.1.2 专业技能型实践培养体系
形式多样,主要以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为主。具体内容有心理测量与人事测评技能,亲子教育领域以及心理咨询技能实践课程环节,侧重于心理学的各种实务技能在公司企业、学校,司法系统等实践单位的运用。近年来,我们陆续与学校、监狱系统、公司企业展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多元化实习需求提供平台。分年级来看,低年级学生主要以校内实践为主,例如,心理科普活动,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咨询课程相关实践;也可以开展参观心理与教育咨询公司,临床心理卫生中心,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等活动。这类活动定位为增加学生对应用心理学应用性的感性认识。中高年级则以校外进入各类实践基地的实习为主,例如,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校教育实习,监狱司法机构等各类机构。这类实习定位为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增加专业技能。
1.1.3 研究创新型实践培养体系:定位为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为科研训练基地,教师科研项目为科研平台,以专门的研究型课程为科研训练的支撑。近年来,本系心理学教师积极参与、组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申报国家、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以及挑战杯竞赛。由于组织有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先后获得国家挑战杯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其它奖项若干,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若干,成果丰硕[6-8]。同时,为给学生的科研实践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争取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经费,增加实验室建设,包括本科教学实践课程,科研训练实验仪器建设。建成了本科教学的基础演示平台(包括基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量与评价教学实验室),还陆续建成了儿童心理与行为分析实验室(包括,儿童行为观察室,行为分析软件平台),认知与行为基础实验室;脑电与眼动实验室。目前这些实验设备已经在学生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在科研素养上的国际视野,我们的实践课程中专门开设了专门的研究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报告环节。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加项目科研的过程中提升科研素养,为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1.2 实践教学模式的配套支撑体系
1.2.1 心理学实践专业师资与教学方法的构建
教师队伍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主干力量,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效。近些年,我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力优化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心理学博士和培养年轻骨干教师,着力打造几个教学团队,如心理与教育咨询教学团队、人事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认知与实验心理三个教学团队。同时也会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外出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例如,短期访学与进修、心理学软件的操作培训课程,心理咨询的工作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专业技能,增加我系与兄弟院校以及社会实践机构之间的交流,提升我系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
在教学方法上,每学期有定期的其中教学检查,围绕着课程内容,组织专家教授对授课教师的课堂内容进行听课,或者是座谈会,听取专家教授以及学生代表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探索最适合某一课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贯彻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观念,根据不同领域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调整,加大实践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1.2.2 心理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
考虑到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其考核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包括实践课程的教师需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以及考核评价方案。其中,对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设计作品、课程作业、科研论文,同样要求有细化的评分考核,从而确保实践培养的质量。
- 上一篇:呼吸困难患者其急救的技巧
- 下一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