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技巧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往技巧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3]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0年~2011年在本科实习的62名护生为调查对象,女生54名,男生8名,年龄19~23岁。其中本科生27名,大专生35名;独生子女36名,非独生子女26名。均已完成基础医学及专业课程学习,进入临床实习。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际吸引力和沟通技巧,人际吸引力主要包括仪表、个性品质、相悦、接近、互补、相似吸引;交往技巧主要包括优化形象、展示才智、涵养个性、主动交往、由衷赞美、善于倾听、关心所需。问卷由教师发放,护生匿名填写,当场回收。1.3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反映护生对该项内容的认同度。
2讨论
2.1提高人际吸引力是职业的需要
表1表明:仪表吸引是护生自认为最缺的人际吸引力,以下依次是个性品质吸引、相悦吸引、接近吸引、互补吸引、相似吸引,这些人际吸引力的不足是导致人格魅力下降,影响人际交往效果的主要原因。表2结果显示:91.6%的高护生认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相互间进一步交往的基础。因此,培养和完善人际吸引力十分必要。人际吸引的第一阶段是“好感”,人们偏爱拥有美丽外表的人,即交往过程中意味着一种心理现象,对于那些与自己外表、风度相类似的人,比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要教育护生在职业规范的范围内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和言谈,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好感”是一种暂时的肯定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只外在美的吸引作用由内在美替代。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最能够长久地被人们喜爱的还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才能。所谓“宁为贤者仆,不为愚者师”是人们相信才华出众的人会对自己更有裨益[2]。有人曾提出职业护理人员具备的5个“C”,其中之一是能力(Competence)[3]。护理人员在护理事业中,如果真想正确认识、理解和帮助他人,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拥有判断力、技术、精力、经验,以及对职业责任的要求做出敏锐反应的技能,从而应对职业需要。
2.2加强护生内在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表2结果显示:72.6%的护生认为外貌、仪表是人的外在素质,它一般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对人际交往作用明显。个性品质、能力是人的内在素质,它们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持久、稳定、深刻。66.1%的高护生认为个性品质是人们选择朋友的首要因素,吸引朋友的个性品质有:真诚、宽容、自信、幽默等[4]。而部分护生才能缺乏、品质欠佳。才能不但直接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决定人际吸引的强弱。才华、能力出众的人总比一般人更有见解、更有办法、更有力量,有可能给他人更多建议、更多启迪、更多帮助。在其它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才华,人们就越尊重、钦佩、仰慕他。护生尤其崇拜和羡慕有真才实学的人,“名人效应”“追星现象”便是这一心理的直接反映。“腹有诗书气自华”,充分挖潜、培养特长,使自己在学业、才艺、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是提高自身人际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2.3提高护生沟通技巧
表2结果显示:40.3%的护生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38.7%的护生缺乏相互赞美等情感交流,24.2%的护生不善于倾听。所谓沟通能力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以后,相互之间如果不再沟通交往,也会产生陌生感、疏离感,密切的人际关系也会趋向淡化,即“日亲日近,日疏日远”。而护理工作离不开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带教老师、医生及一同实习的同学接触最多。护患间帮人际关系的建立、健康资料的收集及实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互帮互助的同学友谊、医护间默契的配合等无一不需通过良好的沟通。有研究表明,医院实习中的人际冲突已成为护生的主要心理应激源之一,严重影响护生群体身心健康及护理工作质量。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待改善。临床教学应重视提高对实习期间高护生人际沟通知识、技能的学习,加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沟通技巧的提高需要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培养、训练,相关知识、技巧的掌握是良好沟通能力的基础。
2.4提高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相互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它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本质属性的表现。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5]。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6]。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强人际吸引力,是每个人生命成长中的必修课。现代社会最鲜明的特征是开放性,扩大开放、增进交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较强的人际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人际交往困惑与矛盾恰恰是护生在临床实习时反映较多的问题,目前,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碍是影响护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的三大问题之一,仅次于学业问题。帮助护生减少人际困惑、障碍,积累人际经验,提高交往技能,增强人际吸引力,是当前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人际沟通能力作为一种职业实现手段,在护理工作中的要求将会愈来愈高,国内调查显示,临床护理对护理本科生素质需求前4位中人际沟通能力位居其一[5]。
3小结
篇3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
1研究背景
有研究表明,79%的大学生认为,进入高校后感觉最烦恼的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差”,并常常会因这些事情而烦恼,国内外学者也一直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知网搜索“大学生人际交往”,每年均有700篇左右的研究论文,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多、最常见的正是人际交往问题,据统计,最近两年,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所接待的来访者中,大约50%的来访者受人际交往问题困扰。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活的主要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中,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章内容往往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台下听,学时为2学时左右,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学会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他们的烦恼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8学时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理解和验证,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参与式教学设计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学者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本研究认为,比较适合国内心理课现状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内容的70%~80%左右为参与式教学活动,其余20%~30%的课堂内容为本节课主讲内容及活动介绍、总结和分享。要求全体听课学生都参与到我们设计的参与式活动中来。我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们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整理出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4部分,每部分需要2學时,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剧表演、团体训练、小组讨论、理论讲授以及互动分享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部分设计如下。
2.11~2学时
2.1.1将全班同学分组,8~10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大家一起为小组起名字,确定本小组的口号。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小练习快速熟悉彼此。(课后要对所有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
2.1.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特点,人际交往究竟难在哪里。
2.1.3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者怀疑过的人际矛盾事件,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小组长负责组织,现场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教师要给班级同学现场示范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模式,所有小组课后自行排练,下节课全班展示。对于无法通过心理剧展示的问题,请学生为教师留言,网上解答。
2.23~4学时
2.2.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心理情景剧。教师要现场讲解应该如何处理该矛盾(付出与回报)。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2.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法宝之一,微笑和赞扬。
2.2.3作业,搭讪陌生异性,目的是认识彼此,找到共同话题。搭讪过后写出整个过程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展现整个搭讪过程,学生可以邀请搭讪对象来到下次课的课堂,也可以找本组成员代替表演。
2.35~6学时
2.3.1表演搭讪过程,心理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其熟练应用微笑与赞扬,以及如何应对尴尬等情况。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3.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技巧,法宝之二,自嘲(示弱)。对于如何自嘲或示弱,心理教师要与学生搭档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要注意,尽量使用学生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课后练习的效率。
2.3.3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每位组员都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自己进行自嘲,其他成员配合。下节课展现自嘲过程。
2.47~8学时
2.4.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自嘲过程,教师要在其表演过程中及时指导并给予当事人鼓励,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4.2心理教师现场组织全班同学,开展提高自信心的小练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分享,最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开展团体训练活动——“优点轰炸”。
3研究过程与方法
3.1被试
随机选取在校大一学生380名,男女各半。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在班级的教室团体施测,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2份,剔除废卷7份,最终有效问卷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在选取有效的365个学生被试中,选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得分处于低分段的146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3人,一组为实验组,使用参与式教学,另一组为控制组,使用普通式教学,学习内容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
3.2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含了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12个因子,信度为0.837。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该问卷由28题组成,包括影响力、情绪控制、开放性、包容度、冲突化解、乐群性、友谊表达、异性关系处理、交往风度及语言表达10个小维度。通过对10个小维度的进一步因素分析,又可为4个大维度,即人际结交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表达能力和人际理解能力。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25~0.946之间,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876。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的为交往能力差,得分在2~3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差,得分在3~4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好,得分在4~5分的为交往能力好。
3.3研究方法
大学生被试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共8学时,一周一次2学时课程,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再利用spss软件比较实验组(参与式教学)与控制组(普通式教学)的结果差异。
3.4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04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
4.1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间对比
对两组成员在授课前和结束后进行前测与后测,现将两组统计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表明,授课前,实验组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授课后,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且差异显著。
4.2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内对比
为进一步了解成员的差异是否由授课内容导致,现对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式进行前后测组内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可知,实验组人际交往四个维度成绩在授课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授课前后分数虽有提高,但各维度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5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授课前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前兩组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同一水平。随后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而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后两组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在人际交往四个维度上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与其他研究者(如:王月琴、李海燕等)关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原因分析:首先,参与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氛围十分融洽,小组活动提高归属感,降低孤独感,摒弃传统课堂中出现的事不关己的“低头族”现象。在团队中提倡每位小组成员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成员,在团队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来体验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从而认识自我,调整自我。随着团体活动的深入,成员体会到了真诚、温暖的团体氛围,逐渐放松自己,消除心理防卫,更加积极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谈,在积极参与团体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经验分享与自我反思。
其次,在课程进行中采用心理剧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心理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处理办法,使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能够真真正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门有价值的课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参与式教学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除了教授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还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共性发展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另外,授课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都比授课前的要有所提高,控制组在授课前后并在人际关系四个维度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其人际关系能力也有所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中被试为大一学生,刚来到大学新环境接触新同学难免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较多困扰。随着成员在新的教学方法逐中渐学习了人际交往技能,适应了新的环境,其人际交往水平都有所提高,前后测出现了显著性差异。控制组进行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其人际交往水平略有提升,但后测与前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大一学生一直处在一个需不断摸索和学习人际交往的新环境中,随着课程的进行这段时间他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事件、自身成长等因素导致其水平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郭俊汝范成博.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2]朱伟管晓琴.少课时、大课堂背景下参与式心理健康课程设计[J].课程与教材,2014.
篇4
【关键词】网络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一、引言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网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社会的传播也更加的广泛,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在线通讯工具等不断出现,从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变,并促进了人们网络交往的发展,网络交往为人们的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前阶段大部分大学生的接受能力都较快,因此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互联网具有较为广泛的使用基础,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随时随地的使用手机上网。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一定的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网络当中从而对真实生活当中的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进行必要的研究,从而指导大学生合理的利用网络,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当中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
二、高校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过程当中的特征研究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利用各种网络工具与网络技术在互联网当中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过程,网络人际交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展而来的一种交往方式。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当中,网络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网络人际交往的形式上来看,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出丰富程度不断提升的状态,现阶段大学生常用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多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具有传统的人际交往的一些特征,同时还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网络人际交往当中倾向于采用文字进行交往
在网络社会当中,信息的传输具有多种形式,如文字、声音、视频等内容,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网络交往的过程当中倾向于采用文字的方式进行交往活动的展开。在网络当中只有部分软件与社区支持视频以及声音通讯,大多数的互联网都仅仅只能采用文字以及图片等作为沟通的主要方式,此外,声音与视频交往还需要对应的设备,如视频通话必须要使用摄像头,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学生在网络交往的过程当中往往采用的是文字交往的方式,至少大部分的学生在与网络当中的陌生人进行初次交往的过程当中是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交往的[2]。由于这种文字性的交往方式往往使得交往过程不会受到彼此之间的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谈话语气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受到地点、天气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在网络的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情绪的符号与数字等进行自我情绪的表达,例如在QQ与微信当中设计了多种表达情感的面部表情,许多人用520来表示“我爱你”等。但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绪与情感的表达存在着较高的虚拟性,在这种交流方式当中只能包含一些不法考证的表面信息,对交往对象的肢体动作、说话口吻等内容都无法进行判断,而在真是的交往过程当中,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经对谈话对象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必要的判断,但是在网络当中这种文字性的交际却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网络交往过程当中的文字性使得网络人际交往充满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网络交往具有较强的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较为鲜明的特征,任何人在网络当中都不需要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大部分的人都只会采用虚假的网名作为自己在网络交际当中的身份与姓名,这种匿名性往往导致人们在进行网络交际的过程当中往往不会受到道德的约束,这也是导致学多人认为网络交际是不真实可靠的最主要原因,在网络交际的过程当中,一般人对于陌生人都抱有一种高度的不信任感,许多人甚至对陌生人往往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怀疑心理,认为其极有可能是出于某种不良目的而接近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很难接受陌生人,并有可能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欺骗、怀疑、攻击以及逃避等[3]。另一方面网络交际的匿名性也导致了“完全网络化人际关系”的形成,所谓“完全网络化人际关系”是指交际的双方仅仅只会在网络上进行沟通与交往,而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没有交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接触网络,许多学生在逐渐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相对于非上网爱好者,上网爱好者的人际交往信任水平相对较低。还有部分整天沉迷在网络当中的大学生,虽然在网络上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但是往往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并对实际交际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三)网络交往具有一定的表达性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当中,第一印象影响对于交往的双方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第一影响往往是来自于对方的外貌,但是在网络交往当中,交往的双方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彼此的语言表达当中,因为,在网络当中,人们在进行第一次接触的过程当中彼此双方是并没有见过面的,也就无法从对方的外貌当中获取对方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际注重语言的表达,当交往的一方所受到的质疑相对较少时,往往会将理想的自我表现出来,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交际活动,在网络交际当中人的理想形象往往很容易就表现出来,这种交往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交际活动,人们往往更容易彼此之间相互吸引,并引起各自的好感[4]。
三、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
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即会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又会为大学生的人机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下文当中笔者将逐一展开论述。
(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网络交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通过网络媒介,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校园以外的相关信息,此外由于网络世界当中并不存在着地域限制,从而使得大学生所了解到的信息范围也不手地域的限制,例如在一些社交媒体当中,如MSN、QQ等软件当中的网友往往都遍布世界各地,@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并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交际能力的提高[5]。
网络交际的另外一大优势在于培养了学生平等的观念与意识,在现实的社会交往当中,由于人的不同社会地位以及角色的影响,在实际的交往过程当中交往双方往往会在心里产生有一一定的不平等的心态。但是在网络交际当中,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所拥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往往都被掩盖住,在现实社会当中无论你是哪个阶层的人你都只能是信息的接受与发送者,交际双方只能从对方所反馈的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猜测对方有可能来自于哪个社会阶层[6]。因此,在网络交际当中体现出了一种与实际交往完全不同的虚拟性的“平等”。这种平等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交际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而对于一些具有心理优越感的学生,网络交际往往会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具有的优越感完全去除,培养其平等心态的养成。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于网络交际往往会使得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由于经常使用网络从而导致对网络存在着一定的痴迷心理,并往往很难抗拒再次使用网络的强烈欲望,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网络成瘾不仅具有一定的心理依赖,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生理依赖,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网络交往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游戏成瘾、信息成瘾已经交际成瘾。根据最新的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往往在现实生活当中受到过较大的挫折或者受到过一定刺激的人往往更容易网络成瘾[7]。
网络的开放性,是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环境,在这环境当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监管机制,但是却无法实现网络的全面管理,从而导致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管理的空白,这就必然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可以在网络当中自由的传播,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逐渐产生一定的背离。例如,根据上海市2014年所做的一项针对网络黑客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的大学生其中26.3%的学生认为黑客具有较强的技术是其钦佩的对象,16.7%的学生认为黑客对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只有24%的学生认为网络黑客对网络安全具有一定的危害,应该严厉打击[8]。
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策略总结
(一)建立健全网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
在现实社会当中的人际交往往往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规则,同时还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但是在网络交际当中,虚拟化的特征使得得到与社会舆论基本失效。但是当前阶段适用于网络世界的社交准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大学生在这种不受任何约束的网络世界当中随心所欲,放纵自己,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网络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具体来说,首先,由于在网络交际的虚拟社会当中学生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基于此种情况,在加大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文明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与素质,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为了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具体行为,高校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规范,同时社会也应该制定出适合的网络交往规范,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为大学生的网络交际提供适当的条件,并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二)强化人际交往的技能培训
对于部分存在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过程当中,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并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予其必要的表扬,从而使得这部分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通过这种方式这部分的学生可以有效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此外高校也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关于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虽然并没有实践可以证明人际交往技巧可以促进人们交际关系的形成,但是人际交往的技能确实可以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高校在进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即从实际交际与网络交际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对应的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培训也不能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还应该积极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例如,可以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追踪,找到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改进这些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客服自己的心理障碍[10]。
(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人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而单独存在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交际关系只有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形成,虽然在校园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同时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校园内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都是较为简单的,学生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认识,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与蒙蔽,而在网络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同时交往的对象、方式以及层次对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指导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沉迷在网络当中。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重视人际交往的扩展能力,同时采用实践中学习到的人际交往技能,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五、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受到网络的影响会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难免需要进行各种网络交际活动。由于网络交际的独有特性,对学生的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对网络交际当中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必要的研究,随后总结了网络交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现阶段大学生的网络交际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苟天来,左停. 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 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 社会,2009,01:142-161+227.
[2]贾淑芳.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69-75.
[3]孙晓军,牛更枫,周宗奎,魏华,刘勤学. 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2014,06:1397-1403.
[4]肖斌. 微信朋友圈Υ笱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2015,10:93-98.
[5]王依玲. 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对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实证研究[J]. 新闻大学,2011,01:82-92.
[6]沈晓梅,谢莹. 试论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以盐城工学院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134-136.
[7]刘静,杨伯溆. 校内网使用与大学生的互联网社会资本――以北京大学在校生的抽样调查为例[J]. 青年研究,2010,04:57-69+95.
[8]陈海英,崔文波. 大学生虚拟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信任、情感平衡的影响研究[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87-90.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 同伴教育 同伴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现了动手事件,让我感到一直以来的努力全部白费。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重重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让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和同伴产生矛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身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种独立空间被打破,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说,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有一些过错,也会得到父辈们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如果还期望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宠爱自己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对的人际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通常表现为自私和自负,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和利益。
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原因
学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指示灯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求获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造成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2.个人主观原因
虽然大学生个体发育上已经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阅历上还远远不能够成熟地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冲动、片面、情绪易变。这极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等倾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交往的知识、策略和技巧。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效果显著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当时可能接受了你的观点,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学生再次谈话,不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周围朋友或者同学的建议,因为他们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念和想法。
还是开头的那个例子。同学关系严重激化后,作为辅导员,我和双方家长、双方当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学生、宿管站人员分别谈话,试图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严厉批评了动手的双方当事人,并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中一位虽然没有反驳的意思,但是认为自己的过错小于对方。过了几天,这位学生突然主动找我来谈话,并对打架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仔细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前一天,她与一位朋友分享了这个事件。那位朋友对她进行了深谈,让她豁然开朗,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和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有时候效果会比师生之间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辅导员重视同伴教育,建立同伴关系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切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引起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这种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去沟通,找到师生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优越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渐带有抵触情绪,而他们生活环境中同学、朋友等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从高中的集约式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的学生们渴望民主与自由。通过发挥同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同伴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同伴教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很明显,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力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②尽可能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谈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辅导员在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是以老师的姿态去训斥和教育他们。同时,辅导员可以把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感,减轻孤独感,共同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扰并解决问题,互相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改善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同时,以宿舍为同伴教育的阵地,以同伴引导教育同伴。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靠权力影响和思想灌输,必须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注释:
①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9,(5)(总179):271.
②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方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VOL24,(1).
[3]陈亚青.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J].文教资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VOL22,(4)(总174):73-75.
[5]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VOL31,(4).
[6]赵吉云.发挥同伴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7]周荣甲.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运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篇6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6-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标准下发后,记者对四川部分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高校都很看重心理健康教育,但受制于师资力量、课程结构安排等原因,要让心理学课走上“必修”之路,尚有一定难度。【1】但无论怎样,这至少在政策层面上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调查发现,人际、情感、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三大“心理杀手”。其中因人际关系烦恼的占四成,居首位。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发现在家庭里是独生子女,在学校里接受应试教育的新一代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其以教师身份步入校园后,因角色的转换和角色的多重性,在在校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惑。笔者曾对新任小学教师做过一些小型的调查,以了解造成新教师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本文试图对这些困惑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培训的策略。
二、困惑及原因分析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直接交往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教师的,大致可分为四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调查显示,新教师反映最多的,是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学生家长的来源最复杂,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对“教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因此新教师在与其交往中,最难应对。其次是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一致,但在女教师居多的小学,各种交往困惑还是影响着新教师的情绪。与领导的交往问题最少,这可能跟新教师在工作中与领导直接接触比较少有关。下面就以面临的困惑为依据,展开分析。
1.因年轻而不被尊重引起的困惑。新教师反映,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老教师,或者学生,都存在因新教师年纪轻而不把新教师放在眼里的事情,比如家长对新教师的合理规定置若罔闻,老教师挖苦、取笑新教师,学生对新教师的要求敢于违抗,等等,但这些人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却表现出相当的尊重。面对这些情况,新教师觉得很无奈,不知如何去处理。
2.因缺乏交往技巧引起的交往困惑。比如刚接一个班,家长就来反映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上学期下降了,新教师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得体,一方面觉得自己刚接班,成绩下降与己无关,另一方面怕讲得不好得罪了前面的老师。又如选了一位学生当副班长,但该生家长却带学生到办公室,要求老师对他儿子不要太严格,说那样会吓坏他儿子,新教师不懂得如何应对此类家长,感觉难堪。再如同事拉上新教师打扑克、喝酒,但新教师不喜欢,直接拒绝又不好,很为难。
3.因自身不合适行为引起的交往问题。比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合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或为了迎合学生,过于放任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造成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威信。这样的一些师生关系,对新教师来说,都会引起新教师心理上的不舒适感。
4.因自身气质特点引发的交往困惑。人生而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易羞怯、内倾、主动性不强、不够活泼、易冲动等气质特点的新教师,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方面有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5.因相互缺乏沟通了解引起的人际关系困惑。新教师反映,留学生个别补课,家长说,你也够狠的,把我的孩子留得那么晚,随后领着孩子怒气冲冲地走了,令新教师觉得很委屈。也有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影响了作业的完成,老师留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家长在门外大声教育子女放学后就回家,令新教师难堪。
6.因对方的人品问题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新教师觉得那些“特别好”的人、专门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人、拉帮结派的人、对自己存着嫉妒心和竞争心理的人,不知道怎样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动物。新教师初涉社会,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新手上路,压力本来就比较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师、同事、学生等多种角色间转换,却发现很多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到心情,也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人际关系困惑,有什么危害?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变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临床资料也表明,孤独者罹患疾病的比率高于正常人两倍;孤独者自杀、自残、酗酒、生活散漫、缺乏朝气和缺乏对生活热爱的比例大大超过正常人。因此,帮助新教师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2】
三、培训对策
(一)内容
1.了解人际关系形成的心理构成因素。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方面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际吸引或人际排斥的过程。【3】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因人际认知偏差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如“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愤怒、悲哀、恐惧、厌恶、嫉妒、自卑、羞怯等负性情绪,也会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德”向来是一个人能否赢得他人的尊重、能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 “八交九不交”的交友法则里,就把“盛德者”、“肯吃亏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当作值得交的朋友,而认为“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不可交。研究也表明,“嫌弃儿” 往往具有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不真诚、嫉妒心强等特点。【4】一个拥有善良、宽容、谦虚、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的人,必定也拥有众多的朋友。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人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3.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1)训练思维。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因此在交际能力的训练中,提高言语水平是关键,而言语又是思维的物质外衣,因此,提高言语水平的关键又是思维的训练。
(2)学习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引入话题的训练,可以令交往更愉快、更顺畅,避免一时无语的尴尬。
(3)学会赞美。赞美远非说好听的话那么简单,赞美要真诚发自内心,赞美要言之有物,赞美要恰如其分,赞美还要符合各自的身份。
(4)学习幽默、委婉等谈话技巧。曾经有一位女读者读了钱钟书的《围城》,非常崇拜,希望能见一见钱钟书,钱钟书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一定要见那下蛋的母鸡呢?”幽默、委婉的谈话,是以一定的品德涵养为基础的,这样的谈吐有助于烘托气氛,平添情趣,避开激烈的冲突矛盾,令人回味,增加交往的活力。
4.体态语(非言语)训练。体态语包括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及空间语言等。体态语丰富而微妙,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表明,当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言语的4.3倍。另外,有心理学家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中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语言仅占7%。
(二)途径和方法
1.平时生活中学习。平时生活中的学习主要针对需要通过长期努力逐渐积累的品德和思维来说的。通过推荐阅读有代表性的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来进行。
2.集中短期培训。短期培训重点在交往技能的训练,力求培训目标明确、可操作,训练内容具体、有趣味性。比如“人际交往点子互动”、“话题引入训练”、“思维与说话”、“交往情境大模仿”等。
新教师年纪轻,经验不足,但可塑性强。他们遇到的在校人际交往的困惑很多其实并不是非常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经过参加培训和不断的自我反思,新教师将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处理好在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琪.省内高校开设心理学必修课.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年03月31日http:///20110331/102181.shtml
[2][3]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51-153.148
[4]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62
篇7
关键词: 案例 中职生 人际交往能力
一、案例基本情况
李同学是我班的一名很内向的女生,虽然个子高高的,但有点驼背,整个人看起来很沉闷,与别人说话时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一般是低头,言语也很简洁,而且有时言行和打扮有点像男孩子。据同宿舍同学讲,新生入校军训期间,她从不主动找同学搭讪说话,要是没人主动找她说话,她就一个人默默地低头坐在床边,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话。开学后不久的一次考试,她的成绩不佳,对照她的新生入学成绩下降很多。我先是找她谈话,尽量启发她,鼓励她,帮助她找原因,可是她依然低着头,话语很少,可以说这次谈话很不成功。我想:每个孩子都是自己家庭的希望,每个孩子都应该是阳光下盛开的美丽的花朵,“没有人应该孤单”。我很想帮助这个内向的孩子,让她不再封闭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二、帮教过程
(一)从各方面了解到的情况。
1.从母亲那了解到的信息。她母亲说她在家也很少与她主动交谈,基本上是妈妈问一句,她回答一句,不废话。从小学到中学,她朋友不多,而且交往不深。从小到大,家里人对她都很宠爱,她也比较听话,有时比较任性。
2.从同班同学那了解到的信息。该同学很内向,在与人交往方面不主动,比较压抑自己,有时比较极端和冲动,而且内心很脆弱。假如周日回家,母亲说了她不好的地方,她回到学校就会不开心,还会在宿舍偷偷哭。而且该同学因为小时候母亲与她阿姨在聊天时说喜欢阿姨家的哥哥,所以她就模仿哥哥的言行,内心比较自卑,以为母亲不喜欢自己,但从没有与母亲交流过这件事情。同桌等也反应她虽上课遵守纪律,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但有时容易走神,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成绩不理想。
(二)帮教具体过程。
1.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家校共同教育和帮助她。针对其与父母交流少的情况,希望其父母多抽出时间陪陪她,在家主动多与她交谈,尽量让她多说话,从而了解她的思想,多说鼓励她的话。有时间多陪陪她,让她多参加一些家庭活动,假如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她外出旅游等,增加一些亲子活动,争取让其对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做孩子的好朋友等。
针对以前父母无心说的喜欢阿姨家的哥哥的事情,希望她父母主动与她解释当时的情况,解除误会,让她明白一个道理:父母是最喜欢和疼爱自己的,让她知道父母希望她以后有什么想法能与他们交流。
2.争取来自同龄人的力量与帮助。与同宿舍的同学谈话,希望大家主动与她交往,在生活与学习方面多关心和帮助她,对于她的缺点与错误希望大家多宽容些,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她和教育她。教室里,我安排一名各方面比较进步的班干部与她坐,希望她各方面多帮助和关心她。我在各方面争取同龄人的力量,让她生活在一个开心和睦的集体环境当中,也让她在大家的帮助与关心下,体会到友谊的力量,尽快敞开心扉,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3.我定期和不定期地找她聊天,谈话,让她打开心扉,帮助她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再帮助她制定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通过与她的多次谈话和多方面了解情况,我基本确定她是因自卑引起的人际交往问题。我决定对她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纠正她的一些不合理想法,并让她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想法进行辩论,教给她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
(1)对她先进行合理自我分析,进行自我辩论,让她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认识。
如:我样样都不如别人好吗?
不对,我比别人会打篮球,我能考上高职大专班……就比别人强。
我一无是处吗?
不对,我性格温柔善良,我父母关心、爱护我,我家庭生活幸福、温馨……
(2)每天对自己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如:常对自己说:“我今天的心情很不错。”“我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出色。”“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大家都喜欢我,我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我一定行,我要,我能,我一定会。”等。
(3)对她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人生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坚强、勇敢的人,要敢担当,要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挫折。
(4)与她分享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待人热情诚恳,乐于助人,遇到问题要善于沟通,懂得谦让等。
三、帮教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该女生各方面进步很大,与人交往变得越来越自信、乐观,经常微笑,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还通过了珠算技能鉴定。
四、案例思考
(一)要对刚升入中职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
有关部门的心理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和老师往往重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中学生整天钻在书本里,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少,这方面能力得不到锻炼。刚升入中职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往往不适应,不知所措,感到孤独,无心学习,所以对刚升入中职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显得很重要。
(二)要重视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说服能力、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著名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指出:“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个人的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所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三)班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职生开始逐渐摆脱成人和权威的影响,出现采纳同龄团体评价标准的倾向。这一时期,同伴对个体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和教师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团结和睦的班集体显得很重要,尤其在对后进生的转化和帮助人际交往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运用班集体的力量,这很重要。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友谊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友谊可以满足一个人爱和尊重的需要。纯真的友谊是学习和生活的调味剂。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你会将自己归属到某一个团体,如一个宿舍、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你会觉得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对自己、对他人都会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是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会很容易找到值得信任的人诉说。
五、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有时要团结协作,而团结合作必然会交流,所以交流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篇8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人际交往过程而发生变化,是人与人在相互接触、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任何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从人与人的相互认识开始,以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为关系好坏的评判标准,以不同的行为表现为关系好坏的重要标志。
1.1作息习惯不同作息习惯不同是大学生宿舍出现人际关系摩擦的最主要方面。有的同学习惯早睡早起,有的同学习惯晚睡晚起。深夜不睡的同学就聊天、上网、玩游戏、看电影或者开台灯看书,有的同学晚上外出回来洗漱动静太大,影响了早睡同学的睡眠,早睡的同学自然心里有怨气。早起的同学起床后动静太大,吵醒了晚起的同学,这些同学也不满。中午的时候,有的同学要洗衣服,收拾东西,这些都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日积月累,矛盾就从这些生活小细节中产生。在工作中就经常碰到有学生要求调换宿舍,问起原因,就是作息习惯不同,没有休息好,自然影响到精神状态,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1.2性格差异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遇到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笑而过,有的人却耿耿于怀。有的人天性乐观开朗外向,有的人随和宽容,有的人内向腼腆,有的人敏感多疑,有的人个性张扬、性格跋扈。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紧张。有的同学不拘小节,从外面冲进来抓起别人的水杯就喝、不洗手就从别人碗里抓东西吃,或者没经过舍友同意就随便使用别人的东西,更如毛巾、指甲刀之类的私人用品,讲究卫生的舍友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能接受;有的同学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说什么,也不是针对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但是如果碰到敏感多疑的人往往会认为别人是对他有所针对的;有的同学自私自利,凡事只为自己考虑,从不关心他人,这样的人同学自然无法和他人和谐相处。
1.3家庭背景不同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高校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扩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圆大学梦,这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的同学聚在一起,成为舍友。这些同学中有的来自东部沿海城市,有的来自西北内陆地区,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贫困。有的同学刚来上学就带了电脑,甚至是笔记本电脑,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这也许很平常,但对于来自西北内陆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别说笔记本电脑了,可能普通的台式电脑他们都只在教科书上见过。来自城市的学生因为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和话题,部分同学讲吃讲用讲名牌,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比较节俭,在很多方面找不到共同话题,且因价值观消费观不同,在心理上也难以找到契合点,久而久之,宿舍就分了派别,要么互不理睬,要么针锋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更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上更踏实、刻苦,往往基本功较为扎实,生活上自理能力强;来自城市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知识面更开阔,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如果能彼此互为借鉴、互相帮助、互相看到对方的优点,就能和谐相处。
2推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良性发展的对策
认为,人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个体间的信息沟通,通过广泛的交往,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学识;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位置,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方式;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因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在正常的交往关系中,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只有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道德素养、丰富社交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宿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2.1学生角度
2.1.1提高自身素质,懂得尊重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有明显维护自己尊严的倾向,当自己成功时就说自己能力好,失败时就解释为运气差,这就是为了维护尊严。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肯定让人们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别人的否定让人们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逃避或远离那些给予负面评价的人。根据这个原则,在交往中,肯定他人、接受他人,让他人觉得有价值、有尊严,交往则能顺利进行。反之,在交往中否定他人,让他人产生自尊受损的感受,就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破坏。当然,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并不意味着处处讨好他人、曲意逢迎,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良好沟通,同样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大学生宿舍由于空间小且长时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知道一些彼此的隐私,切不可将他人的隐私随意散布,在交往中要注意态度、说话方式,不乱拿他人的隐私开玩笑,不给同学取绰号,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不损害他人名誉,尊重他人的选择,维护他人的尊严,珍惜他人的给予。
2.1.2平等交往,诚实守信交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是指交往双方在态度上的平等。交往过程中,如果有一方始终高高在上,对他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就会被孤立。大学生年轻气盛富有个性,看待事物的观点由于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遇到问题喜好争论,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并不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全面的,要懂得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坚持平等交往的原则,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就趾高气昂,对别人嗤之以鼻,也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劣势就觉得低人一等,对别人曲意逢迎。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诚信是繁荣昌盛的根本。一个人一旦失去信誉,就将被社会淘汰;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信誉,就将走向灭亡。因此,人际交往中无论如何讲究技巧,诚实守信才是最持久最根本的做人处世之道,以诚待人、信任他人、不猜忌、不设防,才能和谐相处。
2.1.3宽容待人,主动沟通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与生俱来的,宽容需要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是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大学生的气度就是国家的气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狭隘的人自以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宽容则是一种自信、一种成熟,能够正确看待和接受他人的错误、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大学生宿舍交往中难免有所摩擦,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容忍别人犯错误,容许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容许不同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在希望别人接纳和容纳自己、承认自己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学会接纳和容忍别人、承认别人的价值,给别人留有余地,也是给自己选择了退路。交往是从陌生开始的,主动表达了交往的愿望,也给交往创造了机会。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并不代表低人一等,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交往中对他人主动示好、礼貌待人、低调处世,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在遇到人际冲突、矛盾摩擦时,能够主动沟通、注意说话的方式技巧则更容易化解矛盾。大学生都是青年人,年轻气盛,宿舍生活中难免会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等不同有所摩擦,如果一味回避,只会让隔阂越来越大,心平气和、积极面对问题、及时主动地沟通,则更容易解决问题。
2.2学校角度
2.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宿舍氛围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需调整好交际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心理专业老师的帮助。其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倾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包袱。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打成一片,更容易发现学生宿舍中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对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要对其深入了解,进行追踪指导,在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来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多渠道多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使之能够和舍友、同学和谐相处。再次,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针对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开设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也可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2.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和谐宿舍氛围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通过活动,团结协作,加强同学间的联系,增强友谊。现在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有宿舍装饰大赛、舍歌大赛等内容。要通过宿舍装饰大赛,使同学们把宿舍布置得温馨舒适,既美化生活环境,又能在共同的荣誉感中使友情得到升华;舍歌大赛,宿舍同学在一起出谋划策,有的当主唱,有的当伴舞。在这些活动中,之前的小矛盾往往能得到化解,全体宿舍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宿舍生活情境模拟表演大赛,要通过模拟宿舍生活,发生矛盾——及时沟通——解决矛盾,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珍惜同学情谊。
3结束语
篇9
1.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那些身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面临着人际关系功利化和势力化与处理人际关系经验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人际关系的情感交融和追逐金钱名利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人与社会的认识,从而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重要场所,然而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涉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上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一些中小学仍沿用着应试教育的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使得一些学生形成孤僻、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一些学生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会处理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冲突不断。
(2)学校管理因素:在日常的宿舍管理中,由于宿舍人际关系中涉及到的事情往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波及到的人员范围较窄,而且宿舍成员的自由度较大,发生矛盾时主要由学生自我调节,学生内部自行解决,学生辅导员所管理的事情较多,对于宿舍内部发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不易察觉,很难对这类问题作深入细致的工作,而学生管理部门也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违规违纪的处理。
1.3 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分享,不知道关心和体谅他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的人在与宿舍同学相处时极易因一些小事就产生矛盾,而影响宿舍关系。
1.4 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容易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办事、说话易冲动,说出一些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的话,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二、敏感多疑,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总是防着别人,戒备心很强,不够真诚,这样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人的不信任,有了猜疑和不信任,交往也就不会和谐。三、缺乏自信,这样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说话没底气,做事畏手畏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失去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四、心胸狭窄,嫉妒心理,这样的人往往斤斤计较,容不下别人,一点小事都有可能让他们耿耿于怀,这样的人在宿舍关系中往往起着破坏作用。
2 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2.1 加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举办人际关系知识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会尊重与宽容、理解与信任,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典型案例报告会及专题讲座,以引起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并学会和室友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使宿舍成员共同构建和谐的宿舍氛围。
(2)改善学校的管理,提高宿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往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且主要职责范围也往往体现在班风、学风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再加上辅导员平时工作非常繁琐,所管理的事物较多,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又极其微妙,发生冲突时不易察觉,这就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要想及时解决大学生宿舍内部冲突,需要宿舍管理人管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我们将宿舍管理人员纳入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定期为宿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宿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使他们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宿舍生活的教育与辅导。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多数是由宿舍成员自身的心理问题引起,要想解决此类冲突,需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心理咨询机构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服务,来帮助他们应对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及时、有效地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
2.2 充分利用家庭的辅助作用
基本的人际关系知识一般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则是其主要来源之一,父母平日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一般情况下,子女在外求学,父母关心的往往是他们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方面,对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况往往过问较少。许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却又不会主动向自己的父母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家长的要主动关心孩子的生活,密切关注孩子与其舍友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孩子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建议,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2.3 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1)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品德。要想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自卑闭锁等心理,以诚待人,互帮互助,养成热情、开朗、诚实、自信、豁达、谦让的良好品质,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和小的错误,并从别人的过错中审视自己,不断提高和改善自己,为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宿舍氛围出一份力。
篇10
关键词:大学新生 交往教育 必要性 内涵 途径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性格和习惯的差异,往往会让他们出现交往上的困难与障碍。如何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群体,交往教育就成为了必修的第一堂课。但是根据对广东省内外几十所高校开展入学教育的调查,当前各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种类繁多,但是却没有交往教育,只是在其他教育中偶有提及。当前大学生交往问题的日益增多,有些同学由于交往障碍产生了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交往教育意义重大。
一、高校新生交往教育的内涵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指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他还把教育定位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雅斯贝尔斯对交往和教育所作的独到分析,对于我们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交往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交往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他还指出:“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新生入学,首先面对的就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环境的变换必然带给学生心理压力。如果能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交往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新生们就能够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也就是说,首先他们能够理解他人、认识他人,在交往和交流的时候就可以更加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他们也能理解自己和实际状况,发现自身在不足,分析自己和现实的差距,从而尽快作出调整。
综合对交往教育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新生交往教育就是运用交往教育的理念,针对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而开展的,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提高交往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的人际环境,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高校新生开展交往教育的必要性
要减少大学生中的交往问题,为将来的交往树立良好开端,就有必要在新生中开展满足新生需要、符合新生情感的交往教育。因为新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素质,正确的交往教育不仅能帮助新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新生的成长,更能够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的质量。
1.交往教育能帮助新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新生成长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交往,交往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有效地引导、组织教育过程中的交往关系。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在心理上都有交往的渴望,但在行动上却缺乏主动性,交往能力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对交往存在畏惧心理,甚至自我封闭。
如果能通过交往教育正确引导新生,使他们充分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培养合理的交往动机,提高交往技巧和交往能力,这样他们就能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掌握、协调好交往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新生迅速消除对环境的不适应,而且对心理健康状况起着任何因素都代替不了的作用。
2.交往教育能促进大学质量的提高
交往是大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大学理想缺一不可的重要条件,交往教育对大学质量的提高也就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新生交往教育又是整个交往教育的重要开端,如果能通过交往教育来提高新生的交往素质乃至高层次的综合素质,那么在提高大学的质量上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3.交往教育能克服精神堕落的表现,促进学术的交流
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在这个追求真理、弘扬学术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交往的方式”。作为大学新生就更要关注交往,学会追求真理的基本本领――彼此交谈和讨论,“不要简单重复自己的意见,而要听听别人怎样去进行哲思活动的”。要走进真理光照之源,在学术上有所成绩,必须能在思想上、精神上进行交流。
三、新生交往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1.交往教育的内容
(1)系统化、专业化的交往理论教育
新生只有一些过去在小学、中学和家庭生活中积累的人际交往经验,但是这些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没有在他们的思想上形成一个体系,他们也不会自觉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系统和专业化的交往理论教育目的就是让新生把在生活中掌握的零散的交往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学会分析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状态,提高交往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及控制能力。
(2)从观念和意识出发培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是相互作用的。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与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交往的基本形式就是竞争与合作,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需要这两种意识。对新生进行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就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动机、团队协作精神等。
(3)交往语言的学习
“交往具有语言性的特点,交往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是人的思想的物化表现,也是人们彼此间进行交往的媒介和工具,是表达自己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语言不仅是交往成为可能的逻辑条件,而且是交往成为事实的现实条件”。哈贝马斯也指出:人际交往中的“话语”、“言说”、“表达”、“参与”等,在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与“认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发生着具体而复杂的实质性联系。任何交往行为都是以语言作为中介的,不管是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而新生在语言上的欠缺往往阻碍了他们交往的进行。因此,对新生进行交往语言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交往的语言艺术,则能让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加和谐。
(4)交往礼仪知识的学习
交往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和涵养,拥有丰富的礼仪知识和交往技巧,往往在办事和与人交往中如鱼得水。不能只认为只有职业人士才要讲究交往礼仪,作为大学新生同样需要懂得和掌握,这不仅有助于学习和生活,更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交往教育的实施原则和途径
有了交往教育内容,就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把这些内容传递给新生,而在这一个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实施原则
有交往就必须有交往的规则、理念和意识。否则,交往就会失去航向,无法进入和谐、有序、完美的理想的状态。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教育观启示我们,教育活动应是在身心敞放、相互平等的氛围中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在这种对话关系中,交往教育要求双方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要共同参与,相互敞开胸怀,相互接纳,达到精神的共鸣。因此,对新生进行交往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实施途径
新生交往教育要打破过去其他教育“满堂灌”的形式,不能一味采用讲座或者报告,而要采用体验式的交往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能使新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交往中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和交往技巧等,从而为交往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所谓体验式的新生交往教育就是以体验式学习为理念,从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情感依归出发,以新生为教育主体,学校教育者和新生双向互动,采用一系列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的教育方式。这种体验式的活动是对新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良好措施。通过对各种活动的参与,新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交往技巧的掌握会亲身去体验,认真的去学习,以达到自身的提高。
例如,“认识你真好”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第一,让新生站成两排,相隔1米距离,并且两两相对;第二,新生相互鞠躬,身体要弯腰成90°,高喊“××你好”;第三,向前迈一步,交会于队伍中央,再相互鞠躬高喊一次“××你好”;第四,相互作自我介绍,要求每人四句;第五,请对方填写“认识你真好”的卡片。要求:在20分钟内,至少找到十位非本小组的同学签名,看谁能签得最多。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上规则。
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交往,指导老师只是负责把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告诉新生,并且发给他们所用的材料,之后新生就要按游戏规则主动去认识身边的新同学。他们用鞠躬和高喊对方名字(新生身上都挂有姓名牌)的方式打破彼此之间的陌生和拘束感。之后双方做自我介绍,并填写卡片。几轮之后,新生都打破了被动感,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了不少的同学,他们之间的陌生感消除了,从而为以后的进一步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只是体验式交往教育实施的一个案例,此案例通过小小的体验式游戏,以小见大,把交往教育的内容(主动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语言、礼仪等)诠释的淋漓精致。新生们通过此游戏体会到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要积极主动地去多交朋友才能发现生活的乐趣,和更多的朋友交往,还能够开拓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为学校应该重视新生的交往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真正发挥交往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联通作用,使精神和心灵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德]哈贝玛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方煜东.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针对性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5]刘惊铎.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