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时间:2023-04-07 09: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新闻写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吸引观众的目光,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导语就像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开头,能够牵住观众的目光,让他们锁定新闻节目和频道。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及形式
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介绍新闻事实的核心,二是揭示新闻的主题,三是引起观众的兴趣。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电视新闻导语。它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由播音员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有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
2.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的电视新闻导语。它是指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出镜,伴着新闻标题出现,由播音员播送新闻稿内容,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
3.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等三种类型。
二、让电视新闻导语更具吸引力
相对于报纸、广播等其他大众媒体的新闻导语而言,电视新闻导语更具立体化、真实感和互动性。它独具的电视媒介特性让其本身就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的眼球,但若让其更具竞争实力、吸引更多的观众,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追求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
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新闻导语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这些要素应该能够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示作用。
海伦台曾播出的新闻《城镇化建设篇―― 如椽巨笔绘锦图》的导语是:“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实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大跨越。”
这条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引发了观众对整条新闻的关注。
2.将新闻进行故事化处理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它的导语就要会“说”故事,会打动人,吸引人。用设问和悬念等“讲故事”的手法突出观众关注的热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请看《海伦生态文明村百兴村成为影视拍摄基地》的记者现场出镜导语。
(记者现场声):我现在是在省五星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您现在看到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绿色生态景观,是百兴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使这个村成为沈阳莎梦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影视拍摄基地。
导语的开头部分就制造出新的悬念: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为什么会成为影视拍摄基地?带着这个问号,观众就想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一看究竟。
3.将电视新闻导语通俗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递,除依赖画面外,更有赖于声音,声音一听而过,不像报纸那样可以重看一次,所以电视新闻导语要尽量使用通俗化、浅显易懂、一听就明白的语言。
电视新闻导语要口语化,朴实自然、简明短晰、形象生动,还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电视新闻导语必须符合以上几种特征要求,文字语言要避免书面语、生僻词句、专业术语,多使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是真实和平易地传递信息,以引起观众兴趣的方法。
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73-01
一、理顺声画关系——为看而写
一般而言,我们总是说“看电视”而不是“听电视”,更不是“读电视”。在电视给人们带来的视与听两种享受之中,视觉的感受是首当其冲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为看而写,以画面为基础,寻求视听的最佳结合。
与我们平时的生活不同,电视新闻在“讲故事”的时候,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以下三种基本的组合方式:
1、声画合一,也有人称之为“声画同步”,也就是画面中的形象出现的时候,其所发出的声音也同时出现,当形象持续的时候,声音也持续,形象消失时,声音也消失,声音和画面形象密切统一。这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原貌最统一的声画组合关系,在电视新闻中应用得比较多。
2、声画分立,也有人称之为“声画分离”,声音和画面互相照映,各自发挥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深层有着互相衬托、互相补充的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声音的表现力,使画面更充实和富有内涵。这种组合关系在电视新闻中也是常用的。
3、声画对立,又称“声画对位”,是出于特定的目的故意营造而成的,声音和画面之间在色调、情绪、内容等方面都截然不同,甚至有着强烈的对抗色彩,比如婚礼画面配以哀乐。它对观众而言是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会使得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产生潜台词,达到编导人员所需要的对比、隐喻或是象征等艺术效果。但这种组合关系太富于戏剧色彩,在电视新闻中一般是不采用的。
只用声画合一,容易造成疲沓;只用声画分立,容易造成声画“两张皮”的现象;只用声画对立,就会让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节目的具体含义。所以,一般的做法是互相配合、互相渗透,或者轮流上阵,或者以其中一种为主、其他为辅。
二、理顺说听关系——为听而写
(一)运用口语化语言
在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中,口语是最适于人们说和听的,所以,适听性的首要之义就是口语化。我们所讲的口语化,是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的,它不等同于直接,不经加工而选用人们的口头语言,而是要运用经过加工后的口头语。口头语言有着极大的随意性,在词汇、语序等方面都极不规范,也不适合作为电视写作语言。假如一个记者在新闻里说:“我们来看看现场先啦!”确实是够口语的,但是明显不合适。
口语又是朴素的,电视新闻传播所使用的经加工后的口语化语言也应该是朴素的。否则,华丽的修饰语太多,反而会影响观众的接收。观众在接受的时候,往往是“一心二用”的,即边看边听,有时甚至会“一心多用”,在听和看的同时还忙于其他的事情,不会那么专心地听。所以,文绉绉的、华丽的、繁杂的语言,是写作时的大忌。
(二)运用生活化语言
在中国这个面积庞大的国度里,有着多种不同方言的存在,而同一个地区里还有各种次方言即小范围通用的方言。要让全国观众都能听懂并且爱听,电视语言必须避免晦涩的词汇和字眼,尽量使用生活化的、与大家都比较接近的语言。这种情况下,不是普通话范畴内的方言甚至小方言明显是不适合的。
生活化的语言,意味着要运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生动活泼的、亲切的、甚至是比较风趣的百姓用语。生活化不等于庸俗化,所以,电视新闻中如果出现俗气的、低级趣味的甚至是有强烈刺激性的词语是不合适的。不过,运用浅显的大众生活语言来表达氣杂的事物、重要的主题以及具有深刻思想性的概念和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三)运用精简的语言
在有限的电视新闻时间里,由于已经有了画面线的一以贯之,有声语言就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所以不再需要解说词滔滔不绝,它要留下一定的“空白”时间给画面,也要给屏幕文字、图示等留下一定的呈现时间。
篇3
电视新闻写作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必须具备真实性;同时,新闻写作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它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这两方面是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兼具的要素。笔者结合自身担任电视新闻编辑五载的经历,试论新闻写作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真实是基础,是根基;文学性是基于真实性之上的深加工。
电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是新闻众多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这是不容置疑的。离开真实,新闻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新闻写作中,个别记者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新闻、编造新闻,仅仅凭借想当然就去写作,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新闻当事人。这样的新闻报道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仍然没有任何新闻价值。
这里有一个“度”很难把握:新闻离不开与事件相关的事实,抒情只是缘事而发,并受事实约束,所以要求记者要掌握好抒情的度。新闻写作既要不违背真实性原则,又要有作者自己的鲜明立场: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批判什么。这点是作为舆论喉舌的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新闻写作中,作者应同时注意这两点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新闻作品既不失真实,不违背新闻的基本规律;又令人爱看,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从而使转瞬即逝的电视新闻作品能够令人有所回味,从中品咂出人生的哲理。
其次,新闻写作具有文学性,就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新闻作品具有文学性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需要能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本事。
电视新闻写作的艺术性也体现在对于新闻事实的创新表达上。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表达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感受和认识。这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感到较难的。正如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只有对种种社会现象或事物重新思考,从“心”的角度,用“新”的角度,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好新闻。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能告知人们一个事实,还能使人们在观看新闻的时候,充分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将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中。
电视新闻写作应通过增强文学性来加大其渗透力,以达到吸引更多眼球和引起更多共鸣的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通过运用镜头语言和解说词,借鉴文学叙事手法,增加感情因素(有些是记者本人的,有些则是主持人的即兴发挥),在坚持事实真实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了一些感彩,将许多原本极为枯燥的新闻素材变得有血有肉,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各报的新闻记者们使尽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于文采,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篇4
第二天一早,杨万里早早吃完早餐,踱步走到了门口。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走出院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觉得神清气爽,嘴里不禁赞叹:“还是乡村的空气好呀!”抬头望去,大山像披上了绿袍,花儿发出了清香的气味,青蛙快乐的在荷叶上叫着。田野里,一碧千里,一阵微风吹过,麦苗犹如在做早操似的,左拍拍,右拍拍。院子着篱笆,一条小路弯曲着通向远方。大树盛开着绿油油的嫩叶,路旁的油菜地,像铺满了金子,呈现在杨万里眼前的美景令他陶醉,痴痴地望着……
一阵孩童的嬉戏声把他从梦里拉回来,他寻声望去,只见一群孩子在远方朝这奔跑过来。仔细一看,原来他们在追蝴蝶,只见笑声停住了,他们蹑手蹑脚地准备抓蝴蝶,可是一溜烟,蝴蝶飞入菜田,与油菜花溶为一体,可他们并没为这而伤心,而是欢快的走了。杨万里开着眼前的景象,诗性大发,脱口而出:
宿新市徐公店
篇5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的起来了,发现空气非常清晰,门外有一片篱笆,但是很稀疏,动物都能穿过去,真不知道是来防什么的。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一眼望不到头。树上的花几乎全都凋落了,而叶子没有长得很茂密。有一大片油菜花开了,开得很茂盛,花儿金黄金黄的,就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又像是给大地涂上了一层金色的奶油。突然,一个小孩从我的面前闪过,把我吓了一大跳,我仔细一看,她在追一条黄色的东西,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在追一个黄色的蝴蝶。小孩的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她追的那只蝴蝶跟油菜花的颜色一模一样,小孩子扑上去,蝴蝶一闪,小孩什么也没抓到。蝴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好像在跟小孩玩耍似的。蝴蝶到了小孩子的面前,小孩子伸手去抓它,它又一闪,闪到了油菜花从中,小孩子找也找不到,最后终于那只蝴蝶,他终于捉到了那只蝴蝶。
看到这儿,我急忙回到客栈,写下了《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文学手法;运用;对策
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是当前新闻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对新闻报道有着直接影响的便是新闻编稿人员的文学能力和电视新闻的后期处理和编辑。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将文学手法融入其中,产生了全新的新闻主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渲染力和可读性。[1]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新闻的价值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2]首先是新闻事件自身因素,不受主观的影响属于新闻的客观因素;其次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持续深入挖掘和报道;最后便是新闻报道人员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主要影响因素是新闻报道人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将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能够将新闻事件的价值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更好地突出新闻报道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主题起着重要作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为了更好地突显新闻主题,必须认真对待电视新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材料的挖掘还是写作手法,都需要精心的安排。从这一点来看,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借助文学手法能够将新闻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有助于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具渲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思考性。
(三)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渲染力
将文学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和内涵得到升华,达到最佳的状态。想要写出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电视新闻稿件,就需要编写人员细心、认真地挖掘事件的深层内涵,将丰富的事件材料与新闻叙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章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从而增强文章的渲染力,引发读者深思,带给读者一定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将新闻报道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对策
(一)编写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般情况下,新闻标题能够将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展现出来,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价值体现的关键所在。运用文学手法编写新闻主题,能够使其更具艺术性,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阅读。例如,在对高空作业工作进行报道时,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标题可以编写成《蜘蛛人命悬一线》,将作业人比喻成蜘蛛人,吸引读者阅读,进而了解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此外还可以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如《APEC走了,蓝咋办》《神八回家》等,通过将事件拟人化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沉思。
(二)进一步突出新闻事件矛盾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关键,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思索。在文学创作中,采用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更好地烘托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文学手法将真实的事件戏剧化。文学作品可以创造典型,而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必须选择典型事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共鸣。电视新闻具有时长性和专题性特征,所以选取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性。通过矛盾将事件和人物立体化、个性化,所以在编写新闻报道时,编稿人员会特意刻画和深化事件矛盾,从而提升新闻的感染力。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报道时,可以先描述温暖和唯美的画面,随后再描绘灰暗的画面,这样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新闻报道的价值最大化。
(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结合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直观立体的画面进行观看,若只是采用文字解说,则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所以只有将文字解说与镜头“说话”完美的结合,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首先,可以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镜头的剪辑和制作中,可以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故,通过相同秒数组合,利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给观众。其次是拍摄渲染力强的画面,进而更好地凸显出新闻主体。最后是通过摄像造型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从而提高新闻报道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报道古建筑拆除时,为了表现出人们不舍的心情以及古建筑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延时拍摄,通过造型语言将人们对古建筑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剪辑形式留白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采用留白的方式能够缓解新闻报道的节奏,使新闻具有张弛度。留白可以使镜头剪辑更具内涵,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对一些事件进行报道时,被采访人可能会因为意外出现“无言以对”的情况,若将这些尴尬和沉默通过镜头展现出来,会给观众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三、结语
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手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学手法可使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更好地达到了新闻报道的预期效果。通过一系列对策的提出,希望能够助推电视新闻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额尔敦陶格陶.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67.
篇7
一、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注重客观纪实
电视新闻通过直接的客观纪实,运用形象手段再现可视的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镜头或图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实事物,是真实事件活动过程的形象记录,而不是凭主观想象来塑造。近些年,《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等电视节目就是以真实的人物事件和超强的纪实色彩受到观众普遍的欢迎和青睐。
在电视新闻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包括细节和气氛,都必须真实记录,是不允许有虚构或夸张成分的。举一个例子,电视新闻《抢救21名落水乘客》报道了从广西南宁至钦州的公路上,100多名旅客和司机抢救21名落水乘客的事情。电视新闻的镜头是这样展现的:
山洪暴发。一辆满载乘客的汽车已被洪水淹没了一大半。抢救的人们筑起一道人墙在急流之中屹立。一名战士从洪水淹没的汽车中救出一个小孩,立即交给身边的男子,一连传了十几个人,直到把孩子安全地传到岸上。
这则电视新闻的场面,在表现形式上细致直观,把新闻现场的紧张气氛记录了下来,特写镜头中,很多人的脸上挂着的水珠或是汗珠都清晰可见。在现场采访的记者,不仅始终将镜头跟着那个被抢救的孩子,最主要的是记者把救人的全过程直接地展示给了观众。虽然画面上没有任何文字解说,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长镜头叙述了军民团结抢救乘客的真实故事,还饱含一定的抒情意蕴:洪水无情人有情。这个作品获得了全国优秀电视新闻一等奖。
电视新闻亲和力的产生主要靠纪实风格与受众的喜欢程度。这种纪实性电视新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那些无法亲身经历而又迫切希望了解的信息与事实的需求和好奇心,因为人们深信通过这种眼睛看得见的方式获取的信息是真实的。这种对真实性的绝对信赖正是观众与电视新闻节目之间形成默契的重要原因。
新闻镜头或图像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纪实形象反映事物本质基础上的。而那些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镜头或图像,只是简单的纯粹客观事实的再现,是就事论事的所谓真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有违真实性的本质。因为它满足于客观事物表面的、具体的形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没有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甚至消极地歪曲了客观事实。
电视新闻形象的真实性,并不只限于摄取客观生活的实际镜头或画面,素材的编辑也要遵循真实性原则,这对于防止虚伪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记者不仅要反映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让每条电视新闻事件的情节都保持鲜活性,而且得以从生活素材中发掘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形象。摄像记者在前期的采访和构图非常真实、贴切和丰富,而且素材比较完美,但在编发中往往出现画面前后颠倒、形象残缺不全、人物张冠李戴等现象。导致观众提意见,领导“刮胡子”的尴尬局面。
以上表述说明,电视新闻要避免歪曲事实、毫无特色等情况的发生,记者、编辑都应该紧紧扣住新闻真实性这根弦。首先,选择准确的画面镜头,按照新闻事件来确定镜头内容、顺序和长度。其次,认真观看拍摄的素材,然后决定取舍;并且随时检查有无遗漏的镜头或画面,有无拍摄的技术问题,镜头连接是否平稳、协调,画面形象是否恰当,等等。再次,依据事物的规律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把表现主题内容的动作和场面连贯起来,播出准备完整、内容准确的新闻。
善于运用编辑的技术手段,把各种相关镜头有机地排列组合起来,以展示真实生动的画面形象,启发、诱导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自然会使观众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
二、电视新闻的可视性――突出体态语言
电视新闻是靠画面和声音向人们传播新闻事实的。依赖屏幕与观众交流决定了可视性是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
要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就应该合理选择题材,在题材求新、求活上做文章。挖掘好的题材在于把握住新闻事实与观众兴趣的契合点,有意识地将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拉近,设计受众兴奋点。
新闻姓“新”,不新不称其为新闻。电视新闻是电视与新闻的结合体,要新,就要靠有心地观察、感受和理解。抓住富有新意的事物,也就抓住了新闻。我们还必须掌握关于新闻的基本常识和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新闻报道是否为群众需要、社会需要,是否能吸引人、感召人、鼓舞人,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大的题材新闻往往是广大观众最热心关注的焦点。被有关专家称为世纪大审判的案一审、二审判决的报道就特别令人瞩目。《在兰考县调研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电视新闻报道无疑具有很高的收视率。
篇8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0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媒行业也逐渐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传媒市场环境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电视新闻节目要在这一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勇于不断创新,并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加强自身创新意识,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做到紧跟时展需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进行以下分析。
当前,电视新闻类节目已经进入直播时代,传统的录播时代已经逐渐被取缔。在录播时代中,一段新闻内容的编辑工作,通常是编辑人员采用蒙太奇组接手法进行组接,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而进入直播时代,采用非线编技术手法在获取效果上远超蒙太奇手法,例如通过叠加字幕的方式扩大新闻内容信息;在直播中采用一屏幕多画面的信息呈现方式等,相较于传统思维的新闻编辑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编辑工作不仅在技术上获得了创新,还在无形中扩大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增加了电视传媒的竞争力。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就是以遵循新闻编辑基本规律为前提,通过不断创新节目理念和内容来满足观众需求[1]。
一是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手段方式单一情况,例如主要采用手稿的方式,导致编辑流程简洁程度不足,不具备较好的时效性,从而使得电视新闻媒体所播出的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要求。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远超于电视新闻媒体,这就进一步降低了观众对电视新闻的依赖性。
二是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目的性差的情况,使得新闻编排工作非常混乱,从而导致新闻节目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致使观众对于新闻编辑表达的内容和社会观点存在难以理解或不认同情况,严重阻碍了新闻达到舆论导向的目的。
三是电视新闻编辑中还存在排版方式落后的情况,新闻编辑的排版方式千遍一律缺乏创意,极大的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不仅对电视新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还极大的降低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2]。
3.1以观众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
新闻的目的就是对已经发生事件进行实时的报道,从而将社会舆论导向入一个健康的环境。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广大观众实时的了解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因而,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应充分了解并尊重观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需求,以此为前提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进行综合考虑,改变以往手段方式单一、目的性差、排版方式落后的情况,从电视新闻编辑阶段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新闻编辑还应注意一个问题,传统的纸质媒体(新闻报纸)无法对新闻报道的信息进行实时反馈,而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编辑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实时参与新闻评论,对新闻报道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充分体现电视新闻尊重观众,以观众为本的观念。此外,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必须进行改变,以往的伟人宣传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观众的需求,平凡生活中的平凡英雄才能更好地与观众的共鸣,从而真正实现新闻节目健康引导观众社会价值观的目的。
3.2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也愈发多样化,传统媒体下的观众处于一种单一的被动接受模式,当然,其实在很多时候观众对媒体都表现出一种自由选择接受的模式,这明确的反映出了媒体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正是在传统媒体的动接受模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情况下,自由选择接受模式应运而生。自由选择接受模式的诞生,不仅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还要求报道的新闻信息具有较好的明晰化、条理化。然而,每天都会出现海量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编辑人员还应仔细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区分和筛选,查看是否存在相同的信息内容,选择最具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严格把关新闻信息工作。此外,由于媒体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旦出现具有较大价值的新闻信息,各个媒体更注重该新闻信息的第一报道性质,通常忽视对该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发掘工作,作为新闻编辑应充分注意并利用这一点,发掘出更全面、更完整的新闻信息,并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以此让观众清楚、明确的了解新闻信息的来龙去脉,从而丰富新闻内容,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3.3从专业素养上进行创新
从专业素养上进行创新,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以此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中紧跟时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人员从专业素养上进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新闻编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具备熟练使用互联网的能力,通过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实时反馈新闻信息,以此增加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二是新闻编辑人员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网络阅读能力与新型写作能力,做到阅读与写作一体化。例如超文本阅读、电子输入等[3]。
4结论
总之,本文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不仅关系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与广大观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不仅有助于将观众导入一个健康社会舆论环境,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传媒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飞.浅谈如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671-672.
篇9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及形式
新闻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消息的开头部分。
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在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与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相比,电视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随意性强、换台特别方便。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饱含信息要旨的新闻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笔者概括,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电视新闻导语。演播室导语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它是指由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
2.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的电视新闻导语。指的是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出镜,伴着新闻标题的出现,由播音员播送新闻稿内容,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
3.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的导语等三种类型。
二、如何让电视新闻导语“先声夺人”
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导语(一般指报纸)而言,电视新闻导语更具立体化、真实感和互动性。它独有的电视媒介特性,让电视新闻显得先声夺人。
1.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追求
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于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及如何等要素,要进行一番审慎衡量,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视作用。
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导语:
【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不要水厂一滴水,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2.新闻性的华丽凸显
新闻需要“显摆”。电视新闻更是要求特别“显摆”。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新闻在导语里就要把最具新闻性的要素最华丽地“显摆”出来,把观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安徽电视台2008年1月7日“安徽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安徽沿江“屠龙记”》(该作品获第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就形象地把各地冒着黄烟、白烟、黑烟、喷出火舌的烟囱比喻为“黄龙”、“白龙”、“乌龙”和“火龙”,并在导语中借用了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提法。
【导语】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安徽人,形象地把当地的工业废气比作盘在头顶的“污染龙”,为了使“沿江经济带”不成为“沿江污染带”,安徽正进行着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屠龙记”。
该导语巧妙借用“屠龙记”,让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立即就吸引了观众的眼光。
3.风格魅力的极度彰显
电视新闻的导语绝不是文字新闻导语的借用和翻版,它有区别于报纸广播等媒体的特殊要求。与文字新闻导语相比,它有着很多“人为”的因素。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导语或记者出现场形式的导语中,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的个性魅力或二度创作,往往对导语的内涵起到了强化作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我们看到严谨、庄重、大气的赵忠祥、罗京、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等;在“面对面”、“央视论坛”、“声音”、“对话”等“对话体”新闻节目中看到了王志、白岩松、董倩、敬一丹等主持人或直率犀利、或严谨深沉、或洒脱敏锐、或沉稳大方的个性特征。
因此,新闻中“人”的个性魅力的彰显,也是电视新闻审美的一大追求。富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鲜明特色的新闻导语很受欢迎。比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报道了杭州市政府开放防空洞给市民乘凉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
【导语】: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
导语叙事采取杭州方言,又富有幽默感,让观众觉得就像隔壁的小男孩在给你讲家常小事,很有亲切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另外,温州电视台“闲事婆和事佬”栏目,也都建立了风趣幽默的新闻导语风格,这些民生新闻的导语很有自己的个性,因而也很受观众喜爱。
4.新闻的故事化处理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翻阅新闻作品名篇,我们就会发现:越有故事性的,就越有生命力。用讲故事的形式做新闻,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
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它的导语部分就要会“说”故事,会打动人,吸引人。而设问和悬念等作为“讲故事” 的手法,并非伴随着新闻导语的出现就开始运用的。它是新闻导语冲破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向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手法。如今,这种手法正被越来越多地采纳。
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2008年11月25日播出的《浙江:万亿元投资的“加减乘除”》导语:
【导语】:我省日前公布了促内需、保增长计划,两年内全省将新增投资一万亿元。怎样花好这笔钱,如何扩内需、保增长?精明的浙江人拿起算盘,“加减乘除”细算账。
设问可以引出新闻事实,同时使新闻导语变得鲜明、生动,引人入彀。比如上海卫视2006年3月播出的《生宝宝,动动嘴就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导语】: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
这则新闻导语的开头以一个常理设问,引出“紫红火口”用嘴“分娩”鱼宝宝这一不寻常的新闻事实,听来趣味盎然。
5.播说结合的大众口语
就新闻传播而言,电视新闻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不高,加上是“一听而过”,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重新再听一次,所以新闻导语部分要用大白话一样的浅显明白、一听就懂的语言。
①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②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而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
下面请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则报道“防盗座位”的导语:
“千不该,万不该,走歪门邪道最不该,闲着没事搞搞发明嘛!火车上的小偷喜欢偷客人的行李,他们看了下面这个发明的话肯定是郁闷得要死!‘天啊!我要下岗了!’”
③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④简短明晰。要在三言两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⑤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多用双音词。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乃”换成“就是”等。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6.巧用连接词和过渡句等
在电视新闻中,导语部分连接词和过渡句等小技巧的运用,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连接词虽然短小简单,但在一档电视新闻的编排播出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承上启下,能转场,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
以青岛电视台2009.12.6播出的一档新闻栏目“今日新闻坊”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运用连接词和过渡句,主持人运用“来看一条热线”、“几点几分,“今日”正在直播。继续来看《实事暖民心》系列报道、“继续来看”、“再来看其他方面”等连接词和过渡句,承上启下,这样也使整档新闻衔接显得流畅自然,不知不觉把观众带入下一条新闻。
总之,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新闻的开场白,只有使“眼睛”更明亮、更传神,才能博得观众认可。一位外国记者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导语的创作上下功夫、下深功夫,才能像“吸铁石”一样,散发着无形的引力和魅力,自然而然地吸引着观众“入彀”。
参考文献
①朱菁著:《电视新闻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2001年浙江广播电视获奖作品》
③沈爱国著:《消息写作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④王志敏著:《电视新闻报道》, 陕西教育出版社
⑤赵钱红、谭湘:《电视新闻导语的通俗化》
⑥张明志著:《电视新闻的导语》
⑦刘保全编:《现代新闻写作经验荟萃》
⑧《2008浙江广播电视获奖作品》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编印
⑨中国记协网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言;社会责任
一、电视新闻语言的产生发展及概念界定
从时间上来看,首先产生了人类语言和口头传播,然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有了不断发展变化,在经历了印刷媒介、电信媒介之后,开始进入多媒体时代,近代工业社会电视机的发明和普及产生了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语言便随之诞生。在此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语言与电视媒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电视新闻语言对电视新闻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语言作为承载电视新闻内容的重要载体,同时受到电视新闻本身的制约和影响,渐渐成为适应电视新闻活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
电视新闻语言概念的界定。从历时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语言产生的较晚,它是从报刊新闻语言、广播新闻语言和新闻记录电影语言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明显区别于其他传媒语言,并拥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从共时的一面来看,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新闻相比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电视新闻语言是一个完整的叙事符号系统。主要包括文字语言和画面语言,同时又包括声音解说。所以,电视的传播是一种立体式的传播。
二、电视新闻语言的性质
1、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一方面,电视新闻语言规范是语言自身发展、言语交际的需求;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语言规范是大众传播的必然要求,电视新闻想要更好的向受众传播信息,就要使用规范的、更容易让人们理解的语言。可以说,语言的规范性与传播的广泛性呈正比关系。2、电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讲是必须坚持的职业底线,而对语言客观性的运用则是确保其真实性的前提要求。正如鲁迅先生针对文章写作所提出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早年的话恰恰说明了电视新闻报道中语言客观性所要注意的方面。3、电视新闻语言的继承创新性。作为传递电视新闻信息的载体,电视新闻语言对社会影响颇大,同时也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电视新闻语言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和使用规律,并且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这就是电视新闻语言的继承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要想很好的反映时代的新事物、新变化、新特征,电视新闻语言也需要不断的创新,这就是电视新闻语言的创新性。电视新闻语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4、电视新闻语言的群众性。电视新闻语言的群众性是指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贴近群众生活或者直接采用群众生活中常用的话语,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提高传播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群众性语言并不等于生活中的“大白话”,而是规范化以后的语言。这样以来才能够更广泛的照顾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5、电视新闻语言的叙述性。电视新闻的本质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报道。电视新闻内容的核心部分是事件,如何讲述好一个新闻事件才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电视新闻以事实为根据,其客观性要求电视新闻语言应当以客观的描述性语言为主,评议性语言为辅。
三、新时期电视新闻语言的主要特点
1、电视新闻语言日益多元化。电视新闻语言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内容方面。其次,电视新闻语言的多元化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上。再次,电视新闻语言的多元化还表现为,新时期的电视新闻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电视观众的需求。
2、电视新闻语言融合性增强。从宏观上看,电视新闻语言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新时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各种信息浩如烟海,作为信息载体的新闻语言也必然丰富多样,变化多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视新闻语言如果固步自封,不主动吸纳其他新闻的长处,显然会失去竞争力,在将来难以立足。反之,电视新闻只有积极使用高度融合的语言,并紧密结合新闻报道的实际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形式,才能照顾到新时代人们全新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特点,满足受众多元化的新闻要求。
3、 电视新闻语言互动性提升。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吸引更多的观众众、提升收视率、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语言不得不越来越注重互动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措施,如设置短信参与平台、邀请受众参与、屏幕扫描二维码、建立电视台的官方网站、设立微博公共账号、开通新闻热线电话、实行节目主持人制等等。
4、电视新闻语言趋于平和化。一方面,电视新闻语言的自身角色需要语言平和。平和就像是语言的一种表情,这种表情更容易让人民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当今的社会文化要求电视新闻语言要平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平和”的思想,讲究“云淡风轻”、“以和为贵”。
四、结论
通过对电视新闻语言的研究,我们发现,电视新闻语言作为电视新闻的核心要素,有其自身性质和特色。长期以来,电视新闻实践活动都遵循着电视新闻语言的一般规律,取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客观性、继承创新性、群众性和叙述性是电视新闻语言所固有的性质,也是电视新闻语言一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对其性质的深入认识和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段亚辉.新闻语言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