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务管理是很多企业和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工作方法,同时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反映单位在一个阶段内的运作和管理的情况,财务管理是否能够有效开展,会对单位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作单位,但是如何利用财务管理实现自身更好的运行和发展也是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一直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形势快速变化也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充分研究并合理利用财务监督工作,以优化后的财务监督工作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健康的运行。
二、财务监督的现状
(一)财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其他与财务有关的工作都是单位日常工作中比较关心的部分,而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作用和工作细则相对不够重视。现在财务监督工作没有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财务监督的体系不够健全,财务监督的制度总体来说较为空泛而与实际的财务监督工作联系程度不高,特别是对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具体工作行为的说明不够。同时财务监督体系相对较为落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体系的更新完善工作开展不足,体系中的很多工作细节脱离现阶段的工作实际情况而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和规范作用,对单位的管理工作帮助不大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运行。
(二)财务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由财务监督人员组建的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将会对监督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造成极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督人员的选择上存在要求不够严格的问题,很多财务监督人员通常在不具备相关的监督知识和监督能力就参与财务监督工作,因为自身素质不足造成监督工作通常只是在表面进行但没有把单位潜在的问题发掘出来,为单位后续的运行工作埋下隐患。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固定的监督部门,只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由单位领导带领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监督工作,单位内部的监督意识整体较为薄弱。
(三)财务监督方法不够科学
财务监督虽然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但是在单位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首先是财务监督工作对于财务信息的控制能力不足,无法通过合理的方法收集财务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判别,当财务数据存在错误时进行的处理工作也存在较大的错误。财务监督的工作效率也相对不高,同时单位也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保证财务监督工作的快速准确进行。财务监督的工作方法整体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核算方面,对于最近的监督管理的方法应用程度不高,对于日渐增多的财务监督任务表现出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财务监督结果利用率低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单位对财务监督的结果利用率较低,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完善单位的管理和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主要是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数据的核算来确定是否存在不合理性。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重点是在确定单位是否存在相关工作错误并及时去处理,当工作不存在错误时便不对后续的结果采取进一步的分析,所以单位没有合理利用监督结果来完善单位具体的运营不足。财务监督工作与其他方面工作的联系不够紧密,单位也没有采用内部控制和全面管理等方式将处理结果应用到相应部门的具体工作中,并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更好更合理地发展。
三、财务监督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所处的工作环境对自身的管理和运营都有较高的要求,过去的财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单位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后的财务监督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单位首先需要健全财务监督的工作体系,解决财务监督体系与实际的财务监督工作不匹配的问题。过去的财务监督体系内容存在不够具体的问题,单位需要对单位资产管理、资金流通与使用以及其他财务工作做出具体的监督工作安排,消除过去对监督工作和监督对象没有明确说明的问题,使财务监督工作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地进行。财务监督体系的时效性也是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对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法律和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方向,确保财务监督不仅能保持合理性还能够有较高的适用性来指导单位的财务工作。
(二)提高财务监督人员素质和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比较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但是由于自身非盈利的特点导致单位对于财务监督的质量要求较低,同时也对财务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较低。单位要想保证财务监督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必须解决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不满足工作需要的问题。首先,单位需要设置对监督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当财务监督人员取得了一定的财务工作资质后才能够进行财务监督工作,并定期组织监督模拟训练来提高监督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使其能够熟悉在单位中的财务监督流程。其次,单位也要保证财务监督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利用监督体系的规范下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开展高质量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并确定财务监督人员的自身责权使其能够主动去依照相关规定开展监督工作。
(三)增强财务监督的科学性
过去的财务监督的效率不高和工作准确性不足是导致该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没有被积极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单位需要思考如何提高财务监督的科学性来保证自身工作的更好进行。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处于信息化技术较发达同时工作数据激增的阶段,过去的财务监督工作是难以合理解决现阶段的问题,因此单位需要通过完善信息化工作环境以及加强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来建立信息化财务监督,新型财务监督工作可以通过多层次的数据综合比对和分析及时确定正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相关软件的辅助下实现高效率地监督工作。信息化财务监督还具有透明度高和工作公开透明的特点,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准确造成的监督失效并规范了监督人员的工作行为,对单位内与财务有关的工作部门以及监督部门自身都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
(四)加强对财务监督结果的应用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保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稳定提升,不仅需要完善以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过去的财务监督只是简单地检查财务工作的正确性并规范财务工作,但是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简单的财务监督工作将会对单位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小,因此需要通过监督结果更进一步的分析和利用并结合其他管理工作来进一步提高单位的管理。财务监督人员需要将现阶段的监督结果与过去各个阶段的监督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掌握单位相应的弱势工作部门,通过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等协调单位的资源,通过优势工作部门带动弱势部分来整体提升单位的工作能力。财务监督工作通过深入分析监督结果可以对未来的工作风险进行相应的预测,结合单位其他部分以及单位的发展规划可以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地防控。
篇2
【关键词】 行政单位; 财务监管; 措施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也都依照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行着积极的调整。各单位、各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上下一心,行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管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于复杂的背景下,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上的弊端,管理也相对滞后于其应有的发展水平。正是由于这种非人为的不可抗因素的存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也存在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尽善尽美地与国际接轨,必须正视本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尽可能更好更快地弥补缺陷,完成改革。
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中存在弊端
目前,全世界有且仅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在1993年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所走的道路全是凭借着试探、摸索和一股拼搏的劲头。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任何体制可以模仿,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借鉴。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新生的体制必然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非人为的不可抗缺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还相对滞后,尚未完全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二)工作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的从业人员有几十万,然而这些财务监管工作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先不说其本科毕业率低,很多从业者甚至连专业资格证书都尚未考取。让如此之多的非专业人员坐镇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其工作质量可想而知,而其后果的严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就算不少从业者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但整个财务监管行业的工作浮于形式,使得这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从业者或壮志难酬,或有心无力,或在其位而难谋其政。这不仅造成了专业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更是加剧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质量低下的严峻形势。
真正专业知识过硬的财务监管工作人员还存在着一些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固然有某些机关单位行政不作为的“传统习惯”的原因,也有老一辈工作人员精力有限,而年青一代尚未完全成长成熟的缘故。不得不再次强调,在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事财务监管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关系着行政机关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是否能够良好运作,更是间接关系着整个权力机关是否能够良性发展。
此外,由于此项工作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工作人员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财务监管工作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后果是异常严重的,必须加以重视。
(三)工作过程不规范
就财务监管工作的现状而言,尚存在着各种工作流程上的缺陷与不规范行为。加之某些财务监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达标,更使得这一行业的工作漏洞百出。
首先,票据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规范。票据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关系基本上相当于水和鱼的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有一部分财务监管的工作人员甚至分不清各种票据的类型,更不用说它们的用途了。这种连工作内容都分不清的财务监管人员如何能起到监管财务的作用呢?那就更不用说监管之后的纠错、改正了。于是许多财务工作人员就利用了这个漏洞,乱用票据、篡改数据为自己谋私利,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严重损害了行政机关及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次,执法过程不严格,甚至某些程度上还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有些职业素养不过硬的工作人员会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公款、。这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严重制约了财务监管工作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的可行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GDP迅速上升,特别是加入WTO,这对我国的财务监管专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的现状,需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措施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使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的依据,在进行财务监管工作时,必须严格依照这套规范进行监管工作,从根本上实现监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根据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二条规定:各项收入应当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业务部门应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副本交存财会部门备案,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追缴责任。
第二十三条规定:有政府非税收入征缴职能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这是该套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体现,所有的财务监管人员在进行内部财务监管工作前都应以这套规范为主要依据:体制和法规是现行各种行业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体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的质量。
首先,必须加强建设财务监管的立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明确财务监管的工作范围,从而使行政机关的财务监管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其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财务监管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使监管人员在工作时目标明确,能够更好地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促进行政机关工作的良好开展,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力培养本专业的高素质从业人才
财务监管必须以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为规范的准则,而且其涉及和运用其他技术经济学科的成果,是一项政策性、知识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应对本专业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外,还应懂经济学、项目管理、经济法律法规,通晓计算机应用等,成为具有丰富的监管经验,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具有多层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我国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工作,如大学教育、国内培训、国外培训等。更重要的是,由于此项工作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工作人员还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
应根据国情及目前行政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进度适当地调整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四)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
行政机关是我国治党治国的中坚力量,其发展前途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其中的绝大多数部门也确实扎实地贯彻着执政为民的宗旨,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勤政廉政恪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起到了榜样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某些财务监管的工作人员存在着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整顿规范财经秩序,加强财务监管,发展经济,加快社会进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任务。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但不能认为一派就灵,还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必须进一步明确:财务监管是对政府组成人员经济权利的监管,是一种政治权利,必须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保障。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能;二是研究有关文件,将有非税收入单位的财会人员的编制、晋级和工资关系进行统一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撤换财会人员。财会人员统管后,各单位减少相应编制,不再另设财务机构和增加财会人员。
(六)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监管
一是制定《统管财会人员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统管财会人员职责范围和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根据这些文件规定,将委派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细分为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票据管理、银行账户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会计信息与会计档案管理、业务培训与法规学习等方面,实行百分制考核,与工资直接挂钩;二是实行交流轮岗制度,对全体委派财会人员采取两年一交流的办法,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和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三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管理、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即由记好账、算好账到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充分履行监督职能、认真为派驻单位搞好服务,以服务促监管;四是搞好财务人员离任审计;能者上,庸者下,错者究,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财会人员的紧迫感。
(七)畅引源头活水,狠抓征收监管
一是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建立考核目标与工作目标相结合的收入计划执行机制,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二是深挖增收潜力,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收尽收,应管尽管。三是收回减、免、缓批准权,防止资金流失。四是加强对单位所属内设机构和二级单位的资金管理。五是从争取项目许可、足额执行标准、清缴往年欠费,理顺收入挖潜新机制。要积极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入状况普查,实行单位内部预算配套执行制度。
(八)细化资金控制,严加资产监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打造集约型社会,建设富强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支出监管的重点是确保单位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进行。坚决杜绝超预算、无预算及不合法支出。抵制任何形式的乱发奖金和实物的做法。对每一张支出原始凭证采取预审制度、对大额支出采取会审制度、对重大财务活动实行跟踪制度。国有资产是单位开展工作的基础性物质,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把好资产的购置关、清查关和处置关,做到账款、账物、账卡相符,确保单位资产台账规范化。
(九)狠抓稽查监管,有错必究
稽查工作是强化财务管理与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坚持月度稽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拉网式检查,重点对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遏制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检查与规范相结合,重整改、促规范。坚持做到违规必查、查实必纠、再犯重处、决不姑息。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的同时,及时下达整改意见书,抓好整改措施的回访和落实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管工作的质量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其现在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更应加大其建设力度,促进财务监督事业的发展,从体制、制度以及人员上采取全面的可行性措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的监管工作,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庞铁锋.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对策
会计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合理、有效地配置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因此,在新时期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工作,对促进气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标的顺利完成,以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气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机构设置缺陷
截止目前,气象行政事业基层县级单位因为编制等历史原因,导致了单位没有专门的计划财务机构和专职财务人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和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随着国家财经纪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种财务机制职能的缺失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新型财政管理框架对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需要。
2.内控管理方面尚存在侥幸心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过去那种“对内部管理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重视不够,严重存在着“重建设、轻执行”的错误倾向,导致内控制度建设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等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和措施,现在,各单位负责人开始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比较重视,但是可能因为“宁做加法,不做减法”的管理意识影响,在单位管理层面部分地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含糊,制度执行模糊化,上级检查难取证”等侥幸心理。
3.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一方面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但有些制度已较陈旧,不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清理,特别是因为国家方针政策和主管部门管理要求变化时,必须及时修改单位制度以便适应新形势要求;另一方面针对上级主管部门新出台的管理办法,没有及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4.尚存在着财务报销管理流程不规范的地方
部分气象局机关单位,注重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采取按处室分“常规”和“非常规”编制预算,将机关全年的预算细化到处室,一定程度地加强了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和预算执行的可预见性。但会计机构和单位负责人对预算的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却采取各处室预算的总额控制包干办法,将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设备维护、劳务费分解到各处室。在具体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只要处室负责人认为在年初预算的范围内,即可以凭自己的审批签字,代替会计机构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的审核程序,直接到会计核算中心申请费用报销。会计核算中心的主办会计,依据年初预算总额,审核原始凭证的合规性,只要不超过各处室的预算限额,凭处室负责人的签字即可报销。该做法简化了财务审批流程、放松了财务审核“一支笔”要求,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处室年底在年初预算总额未使用完毕时,突击花钱,集中购置办公用品、发放劳务费、列支维修及打印耗材和招待费等现象。检查发现,个别处室年底集中报销,几万元打印机耗材其中包含四五千元的打印纸,不排除有所报发票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情况。
5.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作用未充分发挥
迄今为止,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还没有充分发挥“一审二帮,预防风险”的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部审计人员编制也严重缺乏,检查、监督的力度和范围难以覆盖管辖范围的所有财务管理基层单位。因此,部门内部控制风险、预警评估的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
二、关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中机构设置的缺陷
受气象部门管理机制、体制影响,多数基层台站拥有的财会力量并不雄厚,管理和监督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近些年来,气象部门所出现的一些违规违纪违法案例正是由于基层台站长期处于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到位、资金管理失控等因素造成。因此,气象主管部门不断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对基层财务工作的监控,切实采取措施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如通过“资金管理规范年”和“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整治”等专项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气象单位财务管理;通过召开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基层气象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活动,有效实施了“县账市管”财务管理新模式,对基层气象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实施了有效的监管;通过“气象部门计财务业务系统(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基本实现了气象部门内财务给你监督的网络化、实时化等。因此,气象部门通过这些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建设,基本做到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贯穿于部门内会计核算业务的各个环节,发挥了监督检查的预警、监控、评价和反馈职能。
2.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观念
一是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学习,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理解内控制度关系到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预算、采购、工程等所有方面,要从各方面分析其原因,找其根源,最终才能逐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二是要加强对单位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宣传,加深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与认识,自觉落实相关制度要求。同时,借助有效、完善的内控制度,实现对内控工作的监督,尤其完善与实施重大决策审批制度,防止集体、个别领导权力过大情况的出现,真正克服过去那种侥幸心理,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认真地去组织人员抓建设、抓落实“双管齐下”;三是考虑到2014年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加入基建并入“大帐”、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诸多新内容,要求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深切领悟,并积极付诸实践,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促进发展战略与经营指标的顺利实现。
3.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体系
第一,确保组织结构设置的合理性,明确管理职能,给各组织负责人划分明确的责任权限,积极完善责任分配、授权方法。第二,充分以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结合单位其他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内部控制绩效管理和考核办法,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责和权限,规范经济活动风险识别、防范和应对,形成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有步骤、有层次地构建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控制体系,切实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单位文化要渗透于内部控制活动之中,引导培育职工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督导职工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4.加强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
强化内、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加大执法力度,如某省级气象部门省级机构针对人员不足省级检查难以覆盖全省所有单位的情况,专门与财务核算中心一起建立了“兼职审计员”制度,并行文使之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有效加强了对所有气象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检查与监督力度,增强威慑力,同时,单位负责人派专人评价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并根据情况出具相关的评价报告,尤其立足实际构建完善的监督检查评价制度,明确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的频率、范围与方法,详细规定监督要求及程序,加强经济活动风险识别、方法与应对研究,从财务角度出发构建相关的预警系统,有效杜绝重大经济风险的发生。
内部审计人员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方式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详细了解内控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另外,构建合理的信息沟通机制,注重电子网络技术规律的研究,明确电子网络环境下内控监工作发生的新变化。内控人员应掌握环境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梅:浅议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3).
篇4
一、暴露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病疾,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国有资产的购置环节中缺乏健全、规范的决策机制,监督不力等原因。设备购置前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盲目购置。使有此价值较高的设备搁置已久无入问津、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其次,在国有资产的使用环节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对国有资产疏于管理,照成资产损坏、去失、闲置。甚至有此单位对资产的毁损不重视,不追究、不问责。在国有资产处置环节,单位无视财政部门的规定,擅自对资产进行变卖、转换、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缺少制约机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制度建立流于形式,管理弱化,相关人员责任意识差、缺少职业道德。加之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多处于分散管理的形式,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自购买。是为了买设备而买设备,使许多资产属于重复购置,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脱离,缺乏规范、统一的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各自独立,国有资产管理权责不清、财务把关不严。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是应该由行政部门负责,还是由财务部门负责。
(三)财会工作现存的漏洞
在会计处理方面,会计核算不能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规定入账,账簿不全,账实不符现象普遍。会计处理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存在入账不及时的现象。固定资产的购建不能及时的入账,无偿调入的国有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受捐赠资产根本就不入账,资产游离在账外,财务报表无法反应单位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一,未经财政批准和备案前就对资产进行核销。对于很多固定资产已到报废处置方面不能合规处理,很多资产已经变卖或者报废却长期挂账,资产名存实亡的现象具有普遍性。第份,无法入账的原因。固定资产中如房屋等建筑物类资产虽然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因为手续不全,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或者没有产权证、十地证,不能入账。
二、原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执行不到位
资产管理松散组织落实不利,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落实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到位,责任追究缺位。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由于缺乏责任追究问责制度,问题出现相关工作人员扯皮推卸。问题漏洞长期悬而未决。形成难以根治的病疾。根源在于资产管理主体职能不明确,管理力度不够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缺少制约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不对称、存在相互脱节,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助。资产管理不能与价值管理相结合,会计核算只重视财务报表,轻视资产的实物管理财务监督职能缺位,资产办理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会计人员按照票据入账,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疏忽未能进行脊记,国有资产和会计账务没有相互制约,这种管理的空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完整。
三、资产管理改进思路
(一)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规范业务流程
《辽宁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一份条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本级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事业单位应依照《办法》所明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其相关国有资产予以有效的监督管理。新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归日管理的部门,梳理业务流程针对关键环节采取控制措施。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中实施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减少浪费和流失。注重员工职业索质教育,增强提高职业技能和责任感。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现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整顿,修订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使用部门和个入。从而到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单位行政成本的目标。如在预算编制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实际存量准确核定年度应配置资产的增量,财务部门应审核资产配置标准计算年度资产配置经费预算;在执行预算阶段,资产管理部门购置时,按照政府采购流程及规定办理资产采购业务,财务部门严格审核资产预算、合同、相关票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办理付款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实行专入管理责干可以更好地履行资产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台账和定期盘点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制定资产管理流程及工作标准。建立资产使用者的保管责任制度。每年至少一次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填写盘点表,根据盘点表同会计部门对账,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的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妥善处理。做到账、实、表相符。有了这此规则、制度的约束管理工作方能有序开展。
(二)重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强化管理作用
建立资产目标业绩管理实施细则,确定目标任务考核标准和要求,确定业绩考核内容目标,编制资产预算,明确资产要达到的结构,根据资产预算和目标确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和考评标准。监督检查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掌握资产运行的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整改最后,对资产管理工作情况予以考评。把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单位业绩考核范围,将业绩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职务任免、职工晋升、评优的依据。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使得责任明确,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细化流程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实现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
目前事业单位已经进入办公智能化阶段,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资产管控。运用信息系统实施资产管理,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进行整合,从而到达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首先从理清资产的现状开始,以清产核资摸清实底为基础,查明国有资产实物的存量和具体的分布情况,进行账务处理。建立资产的集中管理,合理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抑制资产闲置和浪费。利用信息系统更方便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收回统一调配。对资产账务管理,最终通过报表予以反映。确保账实相符。使资产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各行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妥善保管资产相关资料,建立资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备份重要的文件资料,可在记录受损、遗失时从新恢复。
篇5
1.1管理不善,账实不符。不及时记账造成账实不符。购入、自建及改扩建完工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及时报账记账;处置固定资产不及时做清理注销,账面上仍以原值反映其余额;漏记、重记或错记不进行调账等等;不及时盘点造成账实不符。资产管理部门不进行定期盘点,致使实物保管人员在退休或调出本单位时将配置的数码相机、笔记本等贵重资产随身带走等等;单位故意违规造成账实不符。逃避财务监督检查,设置“小金库”,用帐外资金随意购置固定资产;虚拟经济业务事实,化整为零、偷梁换柱购置固定资产;违规自建房屋等固定资产;向下属单位摊派购买固定资产等等,形成大量账外资产,并多处于失控状态;现行财务制度弊端造成账实不符。虽然新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并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新会计制度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账务处理做出明细规定,致使单位补提折旧时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造成“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余额仍然仍以相等的原值反映在账面上,无法体现其净值。
1.2资产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随意处置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事业单位在拍卖、转让、置换固定资产时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报财政与国资部门备案。但目前多数科研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部门之间各行其政,资产管理工作实行“背靠背”,导致处置资产随意很大,处置固定资产不申报、不评估、不鉴定,处置交易暗箱操作,收入不公开,故意低价变卖国有资产而从中收受回扣,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
1.3“非转经”资产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无法考核。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简称“非转经”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以出租、出借等形式从事生产经营的活动。科学事业单位在走“一院两制”或“一所两制”的改革之路中,有部分资产在未经任何审部门审批、评估的情况下擅自转移到其院办科技实体中。这些科技实体虽然是独立法人,会计上独立进行核算,但实际上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和科研院所共享。科技实体无偿使用国有资产,但科研院所并不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将这部分固定资产应转移到实体财务账上作为投资处理,使实体资产核算不实,少提或不提折旧,从而少计成本,虚增利润。同时,财政部门对这部分“非转经”资产占用费失控,无形中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流失。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要广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提高科学事业单位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彻底摒弃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必须牢固树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发挥资产使用效益,全力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目前科研院所均实行“院长负责制”,建议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领导政绩考核范畴,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单位还应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增加设备及人员方面的投入,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管理水平。
2.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固定资产监管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是导致国有资产毁损、流失的主要原因。国家最新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实行权责结合的办法加以落实。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固定资产,建立起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个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失职责任,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应建立起固定资产监督机制,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内控制度达到应有的效力。科学的制度和监管机制能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一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摸清底数,明确经济责任,防止毁损或流失。
2.3强化固定资产的购入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与其履行职能的需要相适应,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勤俭节约,从严控制。一定要把好固定资产购入关,需要购置哪些资产、怎样配置和处置资产,应当在充分分析单位的现有资产状况及其履行工作职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做出最优决策方案。一定要防止科研院所内部各课题间固定资产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不良现象,按需合理配置规范购入,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配置不均衡导致影响科研事业发展的问题,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各课题间可采取调剂与租赁相结合的办法,内部租赁费用单位统一安排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这样既能满足工作需要,又能节约资金,做到物尽其用,杜绝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4加强“非转经”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要切实加强管“非转经”资产管理政策宣传,规范“非转经”资产管理程序及收益管理,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科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参与其实体经营,实质就是用固定资产进行投资,财政部门应对这些“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然后将这部分收入投放到科研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财政、税务、国资、审计等部门要协同对科研单位的“非转经”资产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财务控制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及其范围界定
非营利组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几乎提供了从教育到科学、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保及公用、农业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运行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建立与运营的动机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动机,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实质上的;既包括组织活动开始前的阶段,又包括组织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束后的阶段。具体来说,这种非营利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目的。非营利组织业务运营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或利润等同物。虽然有的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收支也有差额,但总体上不是以微观的经济效益而是以宏观的社会效益为目的的。
2.资财的来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归纳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时,指出非营利组织“大部分资财来源于资财的供给者,他们不希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所需要的资财,全部或部分来自各级政府的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以及接受捐赠等,政府或捐赠人并不期望按期收回所提供的资财,也不约定按所提供资财的一定比例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3.所有者权益。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可以明确界定并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即使非营利组织解体,资财提供者也没有分享一份剩余资产的明确的所有者权益。
4.纳税。美国国内税务署规定,如果非营利组织取得了免税身份,除特别指明的情况外,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在我国,有经营性收入的事业单位仅就其经营结余部分计算交纳所得税,通过预算拨款的非营利组织无需交纳所得税。
(二)非营利组织的范围界定
1.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目前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国外学者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并称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的则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类似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组织称为公立单位或公共部门,其在1994年10月的第4号研究报告《利用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公立单位观》中认为:“公立单位是指中央政府、地区(例如州、省、区域)政府、地方(例如城市、城镇)政府以及相应的政府主体(例如机构、局、厅、部、委员会和企业)。”
尽管称谓不统一,但其中包含的组织类型却基本相同。这些组织或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政府单位:包括联邦(中央)政府,州、县、市、镇、村等地方政府单位;(2)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3)卫生福利组织:包括医院、诊所、护理所、福利组织、疗养院、红十字会等;(4)各种宗教组织与机构;(5)各种慈善组织与机构;(6)各种基金会;(7)政府企业(即国有企业)。
在上述组织或单位中,通过将诸如教育机构、卫生福利机构、宗教机构、慈善组织和各种基金会等组织并称为非营利组织,而且还对它们按照所有权性质区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对于公立非营利组织和公立企业,通常也将它们视为政府的一个组成单位。虽然从组织职能和业务运行目的来看,公立非营利组织和私立非营利组织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它们事实上也可以成为一类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但国外还将政府、公立企业和公立非营利组织归属于一类组织,它们基本按照政府管理社会的目的行使职能,业务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私立企业和私立非营利组织属于另一类组织,它们不执行政府职能,业务运行以营利为目的,或需要依靠其自身的业务活动维持持续运行。美国目前的这类组织统一执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规范。
鉴于国外例如美国目前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政府会计规范统一适用于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以及归其所有的公立诸如学校和医院等非营利单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也将其研究报告的适用范围定位于中央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单位。
2.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如前所述,西方国家通常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的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分析。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政府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可以分为24类;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教育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勘察设计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气象事业单位;地震事业单位;海洋事业单位;环保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信息咨询事业单位;质量监督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事业单位;物资仓储事业单位;房地产、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事业单位;机关后勤事业单位;公证服务等其他事业单位。
我国事业单位的范围是应该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事业的发展,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逐步由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转向营业性、开发性,资金供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经营的目的和单位的性质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一些事业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已经率先实施。
事业单位的发展从近期看有如下的趋向:有些单位,如大多数的中小学、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兴办的文艺团体、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按事业单位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而有些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应用型和开发型科研院所、民办的文艺团体、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强的营业性、开发性,而且以营利为目的,这些单位不妨按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并按企业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如果这样,我国事业单位同西方公立非营利组织在范围上就可以基本上一致起来。
在我国,习惯于将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放在一起并称行政事业单位。这主要基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往往依附于行政单位,而一些行政单位也在办事业。部分行政单位基于机构、人员编制等诸方面的限制,将行政管理职能转到事业单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事不分。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均由财政拨款,所不同的是,行政单位的经费全部由国家拨款取得,通常走的是“行政经费”科目,而对事业单位在管理形式上虽然不同,有的经费也全部由国家财政供应,有的则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预算拨款走的是“事业经费”科目)。现时行政事业单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这种区别。
综上所述,尽管各种类型的政府机构与诸如教育事业单位、卫生福利事业单位、各种中介组织等在组织职能、运行机制、以会计主导财务报告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本文还是将那些应该被排除在财政供养范围之外的事业单位剔除出来。因此,本文以下研究中所指的非营利组织,是指经费全部或部分通过政府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完全到位,国有企业尚未退出竞争性领域,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将国有企业摒弃在外。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特征及其内涵分析
从财务的概念上来理解,财务的本质是指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或业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用价值来衡量财富。由于价值运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体现为资金运动,因此,财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在营利组织中,资金运动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若干阶段,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营利组织的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即为资金周转。资金的循环、周转,都是营利组织资金运动的具体形式。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动则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及其运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它的任务是按政府发展计划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供应,部分来自自身的其他业务活动,其资金运动主要表现为经费的筹集、领拨、使用、报销等事项。因此,非营利组织财务实质上是非营利组织在执行国家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从会计体系来看,我国政府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一个分支而单独制定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为我们与国际惯例转轨,根据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设计财务控制规则并实施财务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政府财政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同时更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其所以要确立非营利组织财务和会计的相对独立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1)部分非营利组织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2)非营利组织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因而其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3)非营利组织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非营利组织,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为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非营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也成为政府财政对单位控制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从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包办事业已成过去,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及社会共同需求的标准,应重新确定财政对事业单位供应资金的范围和标准,并体现多渠道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多种形式办事业的特点。第二,树立统一的预算概念,彻底改变以前将事业收支分解为预算内、外两部分,事业单位只反映财政拨款的收支情况,其他收入与支出相脱节的状况。将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包括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在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的财务体系,以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借鉴企业财务的一些管理概念和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们研究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财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财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首先,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财政拨款并非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但是财政拨款在非营利组织收入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总体上说,其他资金来源仍处于辅助地位。个别非营利组织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同政府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财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也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报财政部门备案,财政部门在财务控制中有责任纠正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缺陷,使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和外部财务控制很好地衔接起来。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均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须会使其业务活动偏离政府事业发展的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
三、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基本运作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本质
控制(Control),可以看作是修正、影响、操纵和调节的同义词,而不是强制(特别是现代控制)的同义词。高级汉语大辞典将控制定义为:“掌握住对象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控制的这一定义明确了控制是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控制方式等要素组成。控制主体,即控制者;控制客体,即控制对象;控制目标,即控制者的意愿;控制方式,即控制的实现形式。
通常而言,财务控制是指财务监管部门及其人员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财务管理中,如果仅有财务计划(预算),但对实现目标的行动没有控制,就难免出现财务失控现象。从三者间的关系来看,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出方向,提供依据,而财务控制则是预算落实的保证。正是从上述意义,可以说,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对于营利组织来说,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富,也就成为其财务控制的核心目标。对非营利组织而言,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其财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此,我们可以把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定义为以制度、预算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和约束非营利组织及其内设机构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以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由于任何个体都有其目标,财务控制从内部而言,首先就是要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同时从外部还要减少组织行为与政府财务管理目标的冲突。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控制。它在非营利组织经济控制系统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起着保证、促进、监督和协调等重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体
财务控制的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根据委托——理论,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存在于经济组织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存在于非营利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具有三个层次,因此,其财务控制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的财务控制,由于它来自组织以外,我们把它作为外部财务控制来研究;第二个层次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对其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第三个层次是其内部职能部门对员工的控制。由于第二、三两个层次的控制来自于组织内部,属于内部财务控制的范畴。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来自于组织以外的控制——主要是政府财政部门的控制;一是来自于组织内部的财务控制——这一层次控制主体主要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而财务人员的作用是最基础的。
虽然外部财务控制与内部财务控制都不可偏废,但就大部分非营利组织而言,外部财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是政府专司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通过财政政策及其他手段,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制度相比,执行财务控制制度同样重要。一项制度如果没有人执行,则形同虚设,不建立制度和不执行制度在效果上是一样的。因此,内部财务控制也不可偏废。
相对而言,在非营利组织建立起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目的,首先是执行外部财务控制制度,为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外部财务控制目标实现了,也部分地实现了内部财务控制的目的。当然,在围绕外部财务控制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同时,内部财务控制也要为实现内部管理目标服务。
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决不只是财政部门和组织内部财务的事情,也不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责任,而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一个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体系的健全也会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
1.总体目标。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财务控制目标是财务控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财务控制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目标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前所述,财务控制的对象是非营利组织及其内部机构的财务行为。应该说,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与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促使其单位内部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结构;依法、科学地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督促非营利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通过财务控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财务、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非营利组织外部财务控制的实现除总目标之外,还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非营利组织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也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非营利组织必然要介入市场,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办事。
(2)市场经济要求非营利组织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谋求发展是不够的,只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才能持续存在,健康发展。因此,客观上要求不断改革和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在财政政策上为非营利组织降低成本,合理利用组织内部的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为了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获得良性发展,非营利组织必须摆脱依赖思想,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项事业基本由政府包办,财政是资金的唯一供应者,单位需要多少钱,财政就供多少钱,由财政来平衡单位的预算。这种体制不利于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助长了非营利组织的依赖思想,加重了财政的负担,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缺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规范资金供应范围,改革资金供应方式,建立起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财务控制体制。
3.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财务控制的总体目标是保证组织内部的财务活动规范、高效,并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来,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组织收入和支出活动。(2)建立和完善符合管理要求的财务机构,形成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3)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和财产的完全完整。(4)依法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方式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组织控制的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控制方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对组织的控制,而且通过组织控制方式的改变,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控制。传统的控制是通过一条指挥链来行使控制权,即控制权人逐层向下级被控制者指令,并要求下级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中的关键要素是严厉的纪律,并且需要通过强制性的实施细则加以实行。这种控制方法与官僚政治体制相匹配,目前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已经不作为控制方式使用的重点。
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几种:(1)制度控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建立,使对组织的控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种控制方法将传统的以纪律为核心的指挥链式的控制融于其中。其核心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当然也包括政策、程序等),确立组织及其内部岗位人员的行为规范。有效的制度不仅可以约束被控制者的行为方式,而且可以限制控制者滥用控制权,由于制度控制方法与法规社会相匹配,而成为现代社会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2)技术控制。这种控制通常指的是通过控制作业程序而进行的控制。它的另一个意义是通过对业务运转程序的改革,增强业务运转程序的可控性,使业务运转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并有效率,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3)激励控制。激励控制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控制的机制。为了降低成本,实现管理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是与业绩紧密相关的。由于大部分组织的业务是可以考核的,如果将组织的管理者及职工个人收入水平、晋升机会与业绩联系在一起,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工作质量与个人利益就形成了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从而达到控制组织的管理者及其员工行为方式的目的。
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上述几种方式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可以具体化为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其中收入和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而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预算以及用以规范收支行为的各种法律、法规、行政组成的制度体系。
1.预算控制。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是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也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因此,它是搭在政府财政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桥梁,也是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控制所使用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增强预算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增强政府财政部门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控制的基础。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制度非常广泛,但核心是两大制度体系:一是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一是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制度。
3.收入控制。经费筹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行为的起点,也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起点。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当中,收入控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着预算、支出控制的有效性。
4.支出控制。支出行为是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重点,财务性资金的分配和有效利用是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如果说预算控制主要控制的是资源的分配方式,那么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支出控制的使命。
参考文献:
1.J.斯蒂格里茨。1988.政府经济学。北京:春秋出版社。
2.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类承曜译。2000.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郭复初。1998.财务专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4.冯建。1999.财务理论结构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5.冯巧根。2000.会计控制与委托分析。会计研究,11:20.
6.罗飞。2001.论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会计研究,4:4.
7.王庆成等: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中国财会网。
8.宋德福主编。1998.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中国方正出版社。
9.汤谷良。2000.财务控制新论。会计研究,3期。
10.R.威尔逊著,苏通等译。1987.实用成本会计控制指南。北京:北京在学出版社。
11.夏恩。桑德著,方红星等译。2000.会计与控制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2.李斯特。1983.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13.RobertSimons.1995.ControlinanAgeofempowerment,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
14.JohnFanning.1998.Budgetinginthe21SLcentury.ManagementAccounting.11.
篇7
[关键词]基层工会 财务管理 措施
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所有工会资产以及工会经费是基层工会各级日常开展工会工作、履行工会的服务与维护职能以及促进工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对基层工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足额、快捷的收缴会费,对各项的会费合理安排支出,对会费的收支加强管理,对工会的基层工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提升基层工会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这是广大基层工会财务工作人员目前必须不断思考、认真探索、勇于创新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思想上加强对工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工会是我党与广大职工群众和基层党员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经费是基层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工会为广大职工群众说话办事开展各种服务时的物质保证。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基层工会不仅无法生存,更无法维护广大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无法发展壮大工会事业。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会财力,更对基层工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有着重大影响。对维护基层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以及提供服务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是基层工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直接肩负着如何管理和使用好工会经费这项重要工作任务。因此,广大工会财务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意识到财务管理对工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措施
㈠加大收缴工会经费的工作力度。工会经费是各级工会能够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保证和经济基础,同时是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不能及时缴纳经费的单位,要对其财务工作主管的负责人,在年底评先时采取“一票否决”制,取消其评先的资格。审计部门必须把工会经费拨交情况的检查作为年度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把作为被审计单位是否遵纪守法情况重要检查内容。在年终时对所有单位的各种评比表彰活动都必须与工会经费的拨交工作挂钩,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对不能及时拨交工会经费的单位,不仅要给予必要的通报批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对那些屡教不改、经常不及时、足额缴纳工会经费的单位,工会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行政手段或诉诸法律强制这些单位拨交经费,确保拨交工会经费工作的严肃性、完整性。
㈡建立规范的综合业务技能定期培训制度。按照《会计法》中对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对业务培训制定出系统的计划,对所有的工会会计从业人员要定期的进行规定的继续教育,逐渐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符合规定的专业标准。同时对专业技能要有考核标准,不能达到要求的人员,要对其进行强化业务技能培训,符合要求后才能重新上岗。必须对岗位的责任进行划分,要有详细的岗位考核细则,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从而让每名财务人员都能养成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工作作风。建立定期培训综合业务技能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计算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素质的提高学习活动。
㈢加强预算管理,减少预算外支出。工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开展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科学的收缴、管理以及使用工会经费的重要保证。基层工会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必须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适当结余”基本原则。预算必须要保证重点、难点以及全面的工作需要,要符合本工会开展工作的活动范围和规模。当预算被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预算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必须保证收入,确保预算的收入能够按时到位,保障预算支出的资金。任何人都不能违反预算的支出,违反预算的进行额外的拨款和报销。对超出预算的开支必须严格进行审查,查明情况,明确责任。对于因为不可遇见因素而形成的超预算开支,必须要通过经费审查委员会详细的审查,最后确认后才能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工会的决算是对预算的执行后的反馈,必须要按规定及时的编报,保证数字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完整性,做到账、证、表相一致,所有的附表齐全,决算详细清楚。要对决算进行仔细的分析,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认真检查,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排工作总结经验,为完善预算和做出准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㈣把经审会的作用充分的发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经审会是代表广大会员群众对工会经费的收支情况和预决算的执行状况以及工会部门的财政情况进行民主监督的组织。必须建立经审会对工会财政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的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经费支出情况定期的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改进财务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的进行整改。要建立定期经审会举行例会的制度,及时的把监督检查情况反馈给会员代表和基层工会干部,随时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开展民主监督和管理。形成健全的预算以及决算的审批制度,没有通过经审会的审查批准预算的编排不得最后实施。不经过预算批准,禁止数量巨大的专项费用的支出,只能对必要性的经常费用进行支出。决算编制完后,一定要经审会对其审查批准后,方能上报和作为进行决策的依据。
㈤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每年定期的组织中高级业务知识的培训,解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展工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对业务骨干加强培养,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初中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考试,来促进其对新知识和新业务的学习。通过引导工作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函授、电大、夜校等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让所有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渐实现中等专业以上水平。要定期的组织业务骨干到高校短期的学习高级会计知识,让其财务管理知识跟上社会的发展,为财务管理工作培养出高级的新型管理人才。同时要组织财务工作的负责人和主管会计积极的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来不断的扩展其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以及处理复杂财务工作的能力。
三、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使用好经费
工会开展工作的重点必须结合本工会的工作大局以及实际情况,要有所侧重点。因此,对工会经费的使用必须根据工作情况,决定经费的支出。基层工会必须要加强对各项费用的预测、计划以及控制。同时对费用的具体支出定期检查,分析开展工作时费用的使用情况,不断加强管理,科学的开展各项活动,费用的消耗必须有合理的定额以及规范的开支标准。
为了使工会的工作更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必须针对当今弱势群体不断增多的情况,积极的同广大职工研究工会开展工作的重点以及经费如何使用,多方听取职工的建议和和意见,围绕职工关心的问题来组织工会活动,在最需要的地方使用好有限的经费。为了更高的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层工会应该把经费用在开展技术创新和劳动竞赛上,尽可能的组织职工开展业务和技能培训活动。这些对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熟练的掌握劳动技能、充分的发挥潜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更好的服务,在帮困送温暖工作上增加经费的支出比例,为困难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例如;定期走访和慰问困难职工,多为广大一线职工配备各种文体器材,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工会组织的关怀,使其充满希望的进行工作。从而让广大职工感觉到工会经费的使用的合理,让工会经费真正实现服务职工的主要作用。
总之,基层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广大工会财务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解放思想,拓展工作思路,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不断创新,为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工会事业多立新功。
参考文献:
[1]李慈葆.工会财务工作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工运,2002;09
[2]宋玉山.加强基层工会财务监督与管理[J].中国工会财会,2003;01
[3]刘杰霞.强化基层工会财务管理之我见[J].中国工会财会,2007;08
[4]曹阳.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工会财务管理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4
篇8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ICME模型; ICEI算法
一、引言
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实现高质量高校管理,推动学校教学、科研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全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经济关系复杂化的趋势愈趋凸显,而2012年年底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则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规范和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规范的要求,真正将财务管理落到实处,本文拟将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以下简称BSC)作为理论框架构建以“服务”为核心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并借鉴ICME模型框架,根据ICEI算法对其进行量化评估,希望藉此改革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以“管理”为中心的模式,推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务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率,发挥组织协同效应,服务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促成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以BSC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论构型
BSC是美国学者Robert Kaplan和David Norton于1992年所创建的管理工具,其应用有效性及影响力已得到管理者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根据BSC模型的构造,对企业进行考核、引导的指标包括了四个层面——驱动指标层面的“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以及结果指标层面的“财务资源使用”和“客户服务”。
(一)高校管理运用BSC的可行性
BSC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包括高校在内的非营利组织。Kaplan甚至认为该理论在非营利性组织的应用能取得更佳效果。这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导致其对财务指标更为侧重,难免存在“短视”问题;而高校等非营利组织则是以社会长远利益为目标的,所以其运用BSC模型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会相对更大。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运用BSC的特殊性
1.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目标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因此高校中运用BSC指标应根据自身的战略来制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或改进,尤其可以弱化财务指标而加大对学习与成长、客户服务指标的关注。
2.高校财务部门是通过服务广大师生职工来创造价值的组织,而这些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来提供的。具体而言,就是依托“学习与成长”、“内部营运”、“客户服务”、“财务资源使用”这四个层面的积极互动,实现高校的使命与战略目标(见图1)。
3.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运用BSC,各个层面的指标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各层面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分析是BSC系统的开发基础。这里需要相关专家学者、高校师生职工以及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积极参与。
4.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BSC体系构建不仅应该实现指标具体化,还要做到指标的量化,因此本文将借鉴ICME模型框架,根据ICEI算法测算其指数的得分,力求通过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兼备的方法模型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三、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指标的建立
(一)学习与成长层面
“学习与成长”层面为高校财务工作体系提供动力源泉,具体由5个目标构成:人力资源、胜任能力、信息系统、文化建设、管理理念(见表1)。
(二)内部营运流程层面
内部营运流程是高校在使用财务资源实现其使命和战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提供责任明确的、高质量的、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包含5个主要业务流程:制度建设、内部流程、创新管理、服务跟进、内部控制(见表2)。
(三)客户服务层面
高校的客户对象是师生职工,这些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对服务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好的服务才是目的,而管理只是实现服务的手段。或者说,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甚至可以说好的管理就是服务。从这个角度延伸开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五方面:优质服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节省时间、信息公开(见表3)。
(四)财务资源使用层面
对办学经费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和使用是高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应从预算管理、会计审核、收支管理、负债管理、财务监督五个层面进行努力(见表4)。
(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BSC体系内的互动关系
BSC管理工具的优势在于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体现详见图2。
1.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不断对其他层面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促使其不断改进完善。
2.财务资源合理和高效使用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运转的保证,是内部营运流程改造完善和财务人员培训教育的坚实保障。
3.科学的内部营运流程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制度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内部流程、创新管理、服务跟进、内部控制五个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 服务。
4.财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动力源泉,能够有效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既促进内部营运流程的完善,更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财务服务。
(六)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评价指标模型框架
为了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进行量化评价,本文根据表1—表4的四个层面,借鉴ERP实施能力测度模型ICEM建立评价体系框架(见图3)。该指标体系是以三级指标形式列出,第一级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评价总指标,第二级为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评价的四个因素,第三级再对各因素作进一步的细分以便于评价,力图科学、全面地衡量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
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评价的测法及算法
建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评价指标模型框架之后,就可以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做进一步评价。但是,由于每一个指标只反映其中一方面的内容,故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还需在确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构评价模型。本文拟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调查问卷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一)评价主体
研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对评价主体的研究。评价主体的不同,会导致评价结果的截然不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评价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服务师生职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因此,为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可以分别选取不同层面的人员进行调查,分别为专家、校内师生职工以及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
(二)权重设定
图3所示的指标体系框架,总共分三级,为了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价,需要给各因素进行打分,在打分之前必须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本文的打分群体包括专家、师生职工以及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专家相对会对四个层次的重要性持平衡的态度,高校师生职工则相对更加关心客户服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优质服务、节省时间等均具有较高的期望,而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内部流程目标和财务目标更关心。鉴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应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专家因不涉及利益关系而保持中立,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则存在肯定本部门工作的倾向,故本文建议这些群体评分相对应所占的权重分别为40%、40%和20%。
常用确定评估指标权重的方法包括德尔菲法、调查问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使其评估方法更具可操作性且更为简便,本文建议在高校师生员工和财务部门负责人评价方面可采用调查问卷法,而专家评价则通过德尔菲法来计算其指标权重。后者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基础指标按照所属类别分为“学习与成长”、“内部营运”、“客户服务”、“财务资源使用”四组并设定相应指数。然后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单项基础指数的权重Zij,并保证权重总和为1;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Wi也采取同样操作,其权重总和 ∑Wi也是1。
(三)评价等级确定
至于具体打分方法,高校可以借鉴国资委2006年制定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确定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做法,将制度执行的程度划分为尚未执行、执行较差、执行一般、基本执行、完全执行5个等级,并对执行的不同程度进行详细界定(廖家生、辛健松,2007)。取值范围在1-5级之间,以确定其所在的等级,并提出管理建议,具体如表5所示。
(四)基础指标值的确定
基础指标值的确定一般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调查问卷法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为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可以选取高校不同层面的人员进行调查,分别为财务相关领导及下属科室主要负责人、相关专家以及高校师生职工。至于具体打分方法,可以借鉴表5,并对执行的不同程度进行详细界定。取值范围在1-5级之间,以确定其所在的等级,对应的分值即为该项指标的指数值,乘上其对应的权重并逐级汇总即得到各二级指标的汇总值,然后再与相应二级指标的权重相乘,即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求和即可得到总指数值(详见表6)。
(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体系评价的测法
通过表6可以得到各指标值以及确定的权重,从基础指标开始逐项分层加权计算,汇总得出结果,最后采用如下公式计算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评价指数(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Index,以下简称ICEI):
上式中,ICEI代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评价指数得分,n代表模型准则层指标的个数,m代表模型指标层指标的个数,Qij是第j个构成要素的第i项指标的权重,Zij是第j个构成要素的第i项指标的得分值,Wi则是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其具体的数学表现形式 如下:
假设最后专家在ICEI得分为X,师生职工得分为Y,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得分为Z,根据之前设的三者权重比例为40%、40%和20%,可以得出此等式: ICEI(总)=40%X×40%Y×20%Z。
计算结果指数值ICEI的具体数值(范围在1-5分之间)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评价指标的最终得分。分值越高表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综合表现越佳,反之亦然。一般以3为基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指数值达不到基准值,则说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未达到要求。具体改进方案可以通过准则层各组指数与基准值的对比获得,可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指标方面再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原因,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五、结语
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评价指标的因素很多,本文根据工作实践和2012年12月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选取关键指标,借鉴ICME模型框架,采用4个维度20个三级指标构建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ICEI算法测算其指数得分,提出以3为基准值衡量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评价的一种创新体系,对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保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善民.关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会计之友,2007(10):4-7.
[2] 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2011(9):55-60.
[3] 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3-16.
[4] 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