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核心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核心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设计核心要素

篇1

意义;要求;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34―02

要实现“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不仅意味着入园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之需,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而出台的重要文件之一。从《标准》的出台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示。

一、通识课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源于前苏联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整个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这三类课程构成的师范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通用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着一般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基础的设置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科专业型师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促使高师学前教育向更为宽泛的通识性教育模式转变。通识课程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通识课程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是幼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也是幼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多方面的文化素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师,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够担负起幼儿园的保教重任。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关注通识课的设置和安排,使准幼师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健全的人格。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更应该将培养自身的健全人格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幼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在知识教育以外,注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而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此外,通识课程能够促进准幼师拓宽专业领域。通识课程担负着对准幼师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能力培养的职责,转变高师学前教育的观念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性跨学科类课程是重要措施之一。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

1. 应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受过狭窄专业训练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方面,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幼师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带动幼儿探索事物,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满足学前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

2. 应强调通识课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是幼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幼师的艺术素养刻不容缓。艺术素养的提高能够陶冶幼师的情操,培养教师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师的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对幼师艺术素养的要求也促使其必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幼师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_展,进而带动幼儿艺术素养的提高。

3. 应设置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的相关课程

《标准》明确提出幼师必须对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通识课程应将相关知识纳入课程当中,设置相关课程并合理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促进准幼师对当前我国教育实际的把握,进而促使他们密切联系实际,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

4. 应安排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通识课程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是幼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师培养的摇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幼师的重任,教育技术通识课程扮演着培养幼师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角色。

三、当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通识课程涵盖领域有限

通识课程应该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民教育等几个部分。这八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准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不免过于狭隘。各高师院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课程,忽视了数学、艺术等其他课程,不符合《标准》提出的要求。

2. 通识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未考虑学生发展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识课程不是“包罗万象”,不是一股脑儿地设置众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但目前通识课程往往是“因师设课”,导致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余地很小。另一方面,通识课程一般由院校教务处制定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很少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

3. 通识课程模式趋于僵化

一方面,各高师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模式。统一的模式导致通识课程失去了“通识”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应吸纳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观点,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限制。但通识课程模式的僵化导致各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被打散,导致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4. 通识课程呈现边缘化

一般来说,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军训与体育、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需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几大类课程中进行选修。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学分不多,尤其是通选课的学分更少。大部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通选课学分只能占到0.3%。通识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到位、评价不高。

四、优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策略探讨

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拓宽学科领域

通识课程的设置应拓宽学科领域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标准》明确提出通识性知识是幼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全面、充分地将中、西、文、理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保证准幼师具有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应进行学科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

2.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发挥自己的特色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设置有自己特色的通识课程。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不应将各种课程“铺天盖地”地倾泻而出或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随便安排课程,应该选择最能代表学前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并设置与本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应结合《标准》,从自身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设置能够促进幼师各方面素养提高、发展的课程。

3.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灵活设置通识课程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超越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灵活地设置通识课程。“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的旧模式应该予以调整,适当分配各个领域、学科的课时、内容、学分,不要有所偏颇。针对目前各高校通选课程学分、学时较少的现状,可以适度增加通选课的学分及学时。另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设置和安排系内通识课程,来弥补院校开展通识课程照顾不到各个专业发展要求的现实情况。同时,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根据《标准》来适当增加一些如文书写作、逻辑推理的内容。

篇2

1规划实施理念下的设计思路

1.1项目背景

老子山地段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融水县”)的西南入口,融水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苗族县,其悠久的苗族文化、浓郁而纯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族建筑格调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历史原因,融水县的城市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民族格调点缀在大众格调中,主题不够鲜明;城市规划建设与工矿企业等民族工业发展矛盾凸显[5];融入桂北黄金旅游线的契机并没有使融水旅游业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所提高;成就县城“生态氧吧”美誉的杉木被大量砍伐,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建设一个民族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县城是融水人民的共同期待。本次城市设计正是为了突出民族文化格调,抓住苗族建筑文化特征,建设特色新城,从而提升融水城市形象与品位,强化城市特色,真正创造出具有苗文化品味的“宜游城市”[6]。

1.2编制思路

在以山林水系为生态本底,以苗寨、梯田、吊脚楼和银饰为核心要素的苗族集聚区,如何营造富有特色的苗族生活空间、确保规划设计的实施性与可操作性,是本次城市设计编制思路的逻辑起点。面对衔接融水北部老城与南部新城的项目基地,首先考虑的是城市门户形象的塑造,从宏观的角度寻求基地空间整合策略和产业发展策略;面对基地周边的丹江河、古鼎河、老子山及老君洞等优秀自然文化资源,考虑的是如何制定老子山整体的项目发展战略,以匹配基地发展的独特性,以优势性项目带动老子山旅游业朝高标准、国际化发展,让古老灿烂的苗文化开出新的花朵。

1.3技术框架

基于上述认知,本次城市设计确立了如下技术路线(图1):在梳山理水、认知基地和听取诉求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总体功能定位和项目策划,在常规思路基础上特别增加了效益评估板块,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估,比选出最佳方案,以保证规划理念的可实施性和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效益评估来推敲思路,以达到合理的项目定位要求。

1.4项目规划构思

从传统规划技术出发,以要素整合、开发引导模式和形态构思逻辑为切入点,构筑符合空间发展逻辑的规划方案。(1)要素整合。具体包括三个要素的整合:①主干路网。主要对道路与内部主干路进行构建,完善片区的路网格局(图2)。②绿化水系。通过对原有水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蓝脉绿网”的绿化生态格局。③功能板块。通过对现状用地的整理,划分地块功能,并统筹安排核心功能分工(图3)。(2)开发引导模式。在评估基地空间资源价值的基础上对未来功能进行策划,确定场地的开发模式。具体包括:①环境引导,即绿化水系引导开发模式。优先建设绿化水系景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并有序地构筑一些绿化节点,通过精心策划,引导实现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逐渐开展片区的建设(图4)。②配套引导,即设施引导开发模式。通过公共投入或吸引社会资本,在规划的核心地段超前建设一批关键的公共设施,形成公共服务中心,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带动片区的顺利发展(图5)。(3)形态构思逻辑。根据城市设计框架和空间模式,明确不同阶段的基本构思,完成从基地原始风貌到规划方案的逐步转变(图6)。

2城市设计的规划实施策略与路径

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做出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然而,不同的人群对城市设计却有不同的理解。行政管理者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对地区的宣传策划;规划管理者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依据;开发商则从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来判断投资效益;规划设计者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及环境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并转译成为控制准则,以引导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化生成。因此,城市设计的规划实施要解决好社会、经济及政治活动在城市地域上的三维投影和反映问题。本次城市设计也是在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影响和政策推动的前提下,围绕总体定位、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根据项目的全局性和独特性,从文化传承、项目策划和效益评估三方面着手,找到保障规划方案实施的抓手;以文化为底色,以项目为杠杆,以效益分析为秤砣,实现老子山片区与城市主城区的综合协调发展。

2.1文化传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使城市极具特色,富有生命力。文化传承强调过程,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城市设计策略建立文化内涵与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7],让文化遗产演绎出城市迷人的底色,使城市变得更美丽。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避免融水县惨遭个性丧失、特色缺乏的恶运,使其凸显自身的文化特点,应尽可能利用融水县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景观要素,作为传承融水县文化特色的具体载体,通过它们使融水县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强调特色,形神结合。

2.1.1融水苗文化提萃广西融水苗族是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绵绵千年,苗族民俗风情与文化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原始古朴的节日、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1)民俗节庆。融水县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县有各种大小的民族节日近百个,其中,较大的民族节日也有十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规模大、影响大的苗族节日有过苗年、安太芦笙节(农历正月十三)、香粉古龙坡会(农历正月十六)、安陲芒歌节(农历正月十七)和拉鼓节等。在苗族的节日集会中,一般有诸如跳芦笙踩堂舞、斗马、赛马、对歌、斗鸟、苗锦展览、粉枪射击、芦笙比赛、跳卡乐舞等许多活动。这些节日集会集中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文化艺术。(2)服饰。融水苗族服饰样式繁多,主要有蓝靛、蜡染、苗绣、婚前绣等手工艺特色。服饰均以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而著称。(3)建筑。苗族人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喜欢居住在四方形结构的木楼里。木楼的柱子、墙壁和地板全是用杉木条和杉木板制作;屋檐、柱端和前门上方大部分雕龙画凰,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一幢木楼一般有三至五间房,房间数多为单数,两头带偏舍。楼分三层:底层喂养牲畜,中层住人,顶层存放粮食、杂物等,被外人分别戏称为“畜牧局”“人事局”“粮食局”。这些木楼基本是由乡民自建而成的。村寨形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村寨景观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是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因素影响下,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村寨景观。这些依山而建、历经百年形成的村寨,不仅在选址、择基、土地利用,以及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上有其独特的手法,在从建筑单体造型到群体适应环境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4)饮食。在饮食方面,苗族人喜吃酸肴、香糯饭,好饮“重阳酒”,爱喝打油茶。苗家的酸菜、酸肉、酸鱼及酸鸭等传统菜肴久享盛名,此外还有香猪、香鸭、竹筒饭和火烧笋等风味名菜。

2.1.2场所的文化精神通过苗文化的文化活动和行为规律推演出特定的场地和空间需求。这些从地域特色、人文背景提炼出来的苗族的场所精神,易被人感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场所精神的营建要注意融合传统的优秀文脉,使场所精神得以继承和发展。博弈论认为“融汇多元文化和深挖传统,是传承城市精神的互补途径,也是城市规划者要平衡的两个方面”[8]。各特色场所内的建筑项目,不仅在建筑的“形”上要着力强调项目的个性、品质和创新,还要充分融入“神”—当地的文化与民族文化,只有与项目所在区域、历史、地理文脉密切融合与沟通,才能使建筑项目得到全新的定位,使当地的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

2.1.3空间规划空间是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的载体,空间规划在落实物质空间时要融合苗族同胞的活动规律与场地诉求,实现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有机结合。城市设计在研究城市实体空间时应考虑城市的主体—人的活动与诉求,以此形成获得人们认可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方案。(1)规划结构。本次城市设计在关注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一核、一轴、两环、四区”的规划结构。“一核”,即游客综合服务核;“一轴”,即向东承接城区、向西深入苗寨的东西向旅游发展轴;“二环”,即三大旅游区紧密围绕综合服务中心呈环状联系的旅游环和以居住区为中心、辐射三大旅游区的后花园环;“四区”,即老子山生态休闲区、苗族风情体验区、老君洞文化休闲区和特色居住区。(2)空间布局。本次城市设计以苗都大道与城东路的城市门户节点、苗都大道与北部老城的衔接过渡节点为重要控制节点,“以点带面”组织空间布局。结合老子山文化资源,布设老子山休闲观光园,通过绿地公园来缓冲城市开发对基地的冲击;围绕门户节点布置民族商业街、艺术酒吧街和五星级酒店等核心项目,提供旅游综合服务;依托老君洞形成文化休闲区;沿着城东路这一旅游发展轴布置苗文化体验区和特色居住区。依托基地资源,均衡布局,遵循低冲击的设计思路,使基地自然文化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图7)。

2.2项目定位与项目策划

2.2.1项目定位在城市设计中融入项目综合策划思想,全面分析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矛盾和发展潜力[9],在精确分析对象诉求、科学研判柳北地区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城市风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项目基地总体定位为以苗族风情为特色,集旅游服务、文化博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央活力区,将融水老子山地段打造为融水第一形象门户、4A级旅游景区、融水旅游集散中心及融水苗族风情集中展示区。

2.2.2项目策划项目策划主要以抓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层次高、影响力强的大项目,形成地块发展的带动点与支撑点。(1)项目类型选取。项目类型的选取主要采用问题导向法与叠加法。围绕“市场需要什么”“这里有什么资源”“区位条件与现实需求要求做什么”三个导向,根据现状的区位分析、资源分析、案例借鉴与旅游市场趋势判断等,从旅游项目市场趋势、老子山周边片区资源禀赋、项目外部区位条件与现实需求三个方面归纳出适合的项目类型,并在最后进行叠加,选取重复度最高的项目(图8~图10)。这些重复度高的项目既体现了当今旅游市场的需求、游客的喜好,又充分利用了片区资源,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同时紧密结合片区发展的宏观环境,与片区乃至融水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2)项目策划。对推导出的标杆项目、文化博览项目、文化游乐项目、居住项目、旅游服务项目五大类建设项目,进行深度挖掘与扩展,进行子项目策划(图11)。

2.3效益评估

效益评估是常规规划技术外为规划实施提供的智力支持。进行效益评估主要有利于多方案比选,以期准确地衡量规划的实效性,并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效益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2.3.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分析针对不同的开发对象采取分级开发的模式。(1)一级开发。一级开发的主体为政府。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政府投入总额,扣除安置房收益,然后结合片区可出让用地、划拨用地的规模,推算出划拨、出让地价各达到多少时,收益才能与投入成本相抵,以保证政府收支平衡。政府投入成本包括征地及拆迁安置补偿成本,道路、市政工程、绿地广场建设费,公共设施建设及相应的不可预见费、财务成本等各项费用。本次城市设计采用安置房的模式。拆迁安置费用主要包括征地补偿费用、房屋拆迁补偿费用、过渡补助等。片区内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主要公共设施包括博物馆园区及小学。此外,要预留3%的不可预见费及5%的财务成本。(2)二级开发。二级开发的主体为开发商。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为通过选取开发商资金链维系的临界点的内部收益率来推算项目可行的开发周期。首先,根据规划,计算片区内将建成风情商业街区、五星级酒店、娱乐度假区、运动休闲区、苗族风情园、培训基地、高商住区等开发性项目的建设总投入(不含土地成本)。其次,根据融水县目前住宅与商铺售价和一般规律,结合片区建成后的高定位,设定年增长率。内部收益率是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随着地价与商铺、住宅售价的波动,项目年现金流量随之发生变化。按一般市场行情而言,内部收益率为30%是开发商资金链维系的临界点。最后,按照分期建设计划,预测融水县售价。经测算,得出项目可行的内部收益率大于30%时的假定开发周期和出让地价。

2.3.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规划项目实施的准则。规划项目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而保障规划项目的全面实现。本次城市设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升融水县的城市形象与品位,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②弘扬苗文化的最佳示范区,塑造融水县的城市特色。③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带动区域的休闲旅游产业。④增加土地出让及税费收益,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⑤通过休闲引擎拉动融水的城市繁荣,实现城市转型。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差异化发展;存量规划;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规划的转型背景

人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战略基于促进城镇化方式的全面和根本转型而提出和实施,相当于开辟了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以促进生态文明、增强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以人为本、优化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宗旨。

具体来说,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动力机制上,要实现从重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为主向重视城市经济为主的转变,保持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在发展重点上,要实现从重视规模扩张向重视功能、作用扩张的转变,不可偏重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要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城市的职能和质量上,发挥其在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水平、与农村优势互补的巨大作用;在空间形态上,要实现只把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城市群的出现;在城乡关系上,要实现只重视城镇发展而忽视乡村发展向城乡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的转变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在制度创新上,要从自下而上的探索向顶层设计和基础创新相结合的政策保障方向转变。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规划的目标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求城乡规划回归到人的本位,以提供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为根本目标。规划师需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更加强调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注重人口规模转向注重人口结构分析和人的需求研究,从片面关注城市居民转向全面关注城市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居民及留守人口的社会需求,并以人的视角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不仅仅是规划目标理念的转变,还会涉及到空间话语体系的变革。

(二)规划的价值观向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多元价值观转变

在经历了空间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今先发地区的城市空间框架基本拉开,而环境、社会、文化及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传统专注于空间增长的宏观结构规划已不能解决新时期的城市问题。以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的依赖路径要逐渐向统筹经济、社会及环境均衡的科学发展路径转变。城乡规划必须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价值观转换。

(三)规划的主导范式向存量规划转变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城市发展道路急需由粗放

式、资源高消耗式增长向内涵式、资源集约式发展转型,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与提升品质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式。城乡规划的空间要素从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转变,增量和存量规划并重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城乡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

(四)规划的工作方法向精细化规划研究转变

面对日渐成熟的建成环境和复杂的城市问题,规划的工作方法需要从粗线条式规划向精细化规划研究转变。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梳理和再利用,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挖掘,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优势资源要素的判断

和整合,达到城市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特色重塑和多元包容的目的。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的措施

(一)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

1、低环境冲击发展,构筑安全友好的城乡生态文明关系

首先,要构筑安全友好的生态基底,强调区域层面的生态协调和生态管治。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水资源地及基础设施廊道等限制和禁止建设区域。在次区域规划中 (如城市群规划、都市区规划 )将省域层面的空间管制要求进行细化、落实,突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的限制,按照监管型、调控型、协调型和指引型四种不同类型,分类落实空间管制内容、方式和部门,制定统一、可实施的规划管治措施,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构筑区域整体低环境冲击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将人类文明融入生态文明中,强调对生态空间的关注和友好利用。以绿道为例,通过绿道对生态空间的串联和对环境、游憩、文化与经济多元功能的承载,建立生态空间和人居空间的联系纽带,将人的休闲活动引入生态空间,让公众关注生态空间的保护,且赋予其更多的意义。

2、以县域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

县域层面的规划需要协调好以下五种关系:

①协调好城乡规划 (坐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目标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标 )的关系。

②摸清城乡资源本底,开展完整的城乡空间资源评价,并形成县域空间资源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六线”空间管制,保护好基本农田、水资源、生态林地、自然保护区及历史文化遗产等。

③统筹县域三次产业空间布局,优先确定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生产区和农业养殖区等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区的选址和规模,促进产业有序集聚。

④建立由“中心城市―中心镇 (县域副中心 )― 一般镇 (城镇组团 )―中心村 (农村新社区 )―基层村”构成的完整城乡居民点体系,并以此作为城乡人口分布和设施安排的依据,打破传统“就城镇论城镇、就乡村论乡村”的封闭型二元规划体系。

⑤为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保障。一方面在城镇的各类设施标准、容量与布局规划上充分考虑服务乡村的要求,体现“以城带乡、城乡共享”的理念;另一方面明确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及社会服务等设施向乡村延伸的方向,为实现“自来水下乡、垃圾进城、公交到村”的城乡设施一体化提供规划保障。

(二)应对城市发展阶段变化,探索存量规划模式

目前总体规划面临的是量大面广且日益成熟的城市建成区,规划主导范式开始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开展的总体规划修改实践中,已经普遍遇到上述问题。其基本的应对思路是,在有限的空间框架里,通过中观结构的优化和空间秩序的梳理,以及优势战略资源的整合、重组,达到功能、品质和效率提升的目的。因此,在当前阶段,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素有待从适建土地空间向优势战略资源转变,总体规划的空间视角也有待从分立向统筹、从宏观结构向中观秩序转变。

(三)探索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和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1、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空间话语体系的转变,也就是要从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来认识和规划城市,以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规划构思。而这正是城市设计的优势所在。国内的城市设计需要从过去的重形态、轻功能,重蓝图、轻实施,以及重设计、轻研究向基于人的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功能安排与设计转变。

新时期城市设计的编制理念包括:①人性化―以人为本,基于人的需求进行设计;②特色化―注重对特色资源的挖掘利用;③现代化―包括设计理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和设施现代化。城市设计的编制重点包括关注实质功能、关注细节品质、关注文化特色及关注城乡整体空间环境的构筑。

2、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低碳生态社区是在“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通过碳排放量来衡量城市社区的生态状况,通过一系列减碳、固碳的建设及技术手段,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与生态社区相比较,是一种可以相对量化的城市社区发展标准。通过用地、能源、交通、绿化、建筑与管理等综合手段,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和能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外低碳生态的典型案例有英国的贝丁顿社区、德国的弗赖堡瓦邦社区等。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预计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该类型规划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许复新.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J]. 中国发展. 2013(04)

篇4

关键词:城市设计; 归位; 美化; 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种规划百花齐放,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要数城市设计。如今城市设计受到与其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不相匹配的高度追捧的同时,其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却远远低于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预期。尽管随着规划建设对城市设计需求的增加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城市设计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这些文献对完善城市设计编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当大家都认为城市设计水平提高了的背景下,无数所谓的优秀设计束之高阁,或者是城市设计被一次次翻新而建设却没有根本变化。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建议,为有效解决理想与现实脱节,真正发挥城市设计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二、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历史功能界定

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者眼中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在城市空间研究者眼里它是一个重要课题。1950年代,欧美国家大学中才开始广泛地成立相关学程,设置城市设计专业与研究领域,这时城市设计才开始普遍地为世人所认知,并逐渐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现已成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的特点,但是它与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存在区别,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的设计工作。

关于城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Charles Abrams)的和谐统一观点――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项赋予城市机能与造型的规则与信条,其作用在求城市或邻里内各结构物间的和谐与风格一致;乔拿森‧巴挪特(Jonathan Barnett)的唯美造型观点――认为城市设计乃是一项城市造型的工作,它的目的在展露城市的整体印象与整体美。富兰克.艾尔摩(Frank L. Elmer)的功能健美观点――认为城市设计目的是将构成人类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实质单元,如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办公室、交通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满足人类在生活机能、社会、经济以及美观上的需求。

三、城市设计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以上的规划层次中得知城市设计并未纳入法定规划的行列。

由于新的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尚未出台,重点依据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个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重点研究区域结构,对城市设计没有要求。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包含对应的区域体系和中心城(镇)区规划,这里的体系规划规划同样没有城市设计的要求。在中心城(镇)区规划部分要求明确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的安排,明确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同时还要求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然而《办法》并没有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因此在落实以上要求时候常常依靠个人经验和平面分析,成果显得格外粗略和模糊,充满了不确定性,仅仅算是一种导向。当然总体规划不可能直接指导建设,接下来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办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的要求,而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要求的“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未明确提出依托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城市不久未来的简单表现,这里的城市设计就简化为几张表现图了,深层次的设计和研究也就少了,以至于《办法》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未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在规划层次还是在规划编制要求中,城市设计都未得到与其现在受到追捧热度相当的重视,值得规范制定者、建设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共同反思。

四、现状城市设计功能发挥途径

和超生孩子一样,不管他最初是否在计划之列,只要他出世就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何况城市设计那么招人喜爱,一定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存在非常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为其搭建表演舞台――明确需要城市设计的层次,同时赋予城市设计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完善编制内容以顺应城市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需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得弄明白现状城市设计都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其作用。

由于城市设计“血统不正”,其存在和寄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对应的名称也不拘一格。对于独立的设计项目有直接称呼城市设计,有的区域较大称做概念规划,针对现状建成区和历史街区有的称作整治规划或者保护规划等等。同时,城市设计不断加强对城市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渗透,在很多时候城市设计是作为其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是重要的支撑条件来考虑。当初城市总体规划大都采取平面化的表现方式,少许三维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当然也有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城市做有城市沙盘,但那毕竟是少数。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重视,希望能直观看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融合,因而要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建设体块与山水空间环境关系的三维空间研究和表现,这为城市设计拓展了新的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历来都有城市设计的要求,但现在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更多的希望通过大家认可的一个个城市设计来反算和确定地块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限高和绿地率等各项指标,尤其是当下的很多城市建设管理者他们已经厌倦了以往通过经验指标和规定指标对地块开发进行控制的模式,这为城市设计功能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城市设计的运用不仅在规划层面上得到延伸,在服务对象方面也有全面突破的趋势。早期城市设计运用最多的是某某城市重点地段,或者因为这里公共建筑集中,或者这里有重要地标建筑,或者这里是城市的门户,或者是其他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等。由于城市设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因此几乎听不到居住区城市设计的说法,居住区在城市设计表现中大都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如今城市设计服务对象覆盖了包含工业仓储区、车站码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公共建设区域。

可以说现在城市设计正游弋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的空隙之中,对城市建设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君友会王爱君所说:城市设计的范围或规模,可大可小,从整个城市三度空间架构的制定,到地区内外部空间的安排,甚或一条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栋历史建筑物或地区的保留、维护,以及一个纪念碑、一棵树的设计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它不但处理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同时也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城市设计实扮演着联系上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整体的重要角色。

五、现状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要求,其的编制内容根据对象的不同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而改变。不过也存在很多共识的地方,通过学习各地的城市设计导则和有关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现状城市设计的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根据城市设计功能发挥的途径分为总规阶段、控规阶段和独立城市设计三个阶段层次;每个阶段层次的工作各有侧重。

总规阶段――宏观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和人文活动场所框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功能结构、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等。

控规阶段――提炼特定区域的景观要素,重点塑造区域特色,深化完善景观系统、深化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空间管制和建筑容量控制等要求,做到定性、定量、定质。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用地功能布局和结构、景观风貌、建筑容量、高度控制、交通与社会活动系统、开敞空间、界面控制和实施策划等。

独立城市设计――以上层次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土地使用、空间形态结构、景观结构体系(重点界面、建筑形体、开敞空间、广场绿地)、道路竖向、市政设施、环境小品及人文活动场所进行详细安排与设计,明确地块性质和开发强度,并提出实施策略。

从内容可看出城市设计就是总体规划到详细工程规划之间的深入分析与策划,推进规划落实的过程,是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到城市建设实践途径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从“过程”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城市设计表达”不如说是“设计城市过程”更为贴切,然而现状城市设计刚好就是注重了外在的分层细化表达,而忽视了作为设计过程的内在需求研究。当然外在表达是城市设计重要而且必须的内容,也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向外在推演研究,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内在回馈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设计内容的内在适应性分析,形成双向互动,彼此反馈验证的设计过程。

六、城市设计愿景与现实差距

做城市设计的计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做了这么多城市设计,有多少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实施的”,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骄傲自豪地回答这个问题。多数人能找出很多理由去解释“没有多少实施了的”,也许你能告诉别人你的设计有多么优秀,得到了多少人的赞扬,获得了多高的奖项,你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建设管理和执行者――实施不得力。就当一切都是真的,却无法掩盖未按你的设计实施的现实,这是作为设计师的伤痛。为了不让自己随时伤痕累累,何不反思一下你为别人设计的城市除了美的外表,你考虑了实施途径,途径有效吗?你拟定了目标,目标的表达符合实际吗?如果你的目标实现,你考虑过其周边和整个城市产生的连锁反应吗?如果这些都没做到,你做的一切就只不过是总规意向细化的美丽表现图而已,对推进城市建设没有实质意义。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你的设计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现有的“优秀设计”没有实施也不光是设计者的问题,也有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问题,且不说少数为了私利或者面子去做城市设计的,就算那些要求做城市设计是为了让自己的城市建设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同样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如前所述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标准,因此,管理者的需要和选择就是城市设计的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管理者和他组织的专家团队的认知水平。大多数人都认为城市设计是很直观而灵活的设计,给了管理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这也是他们热衷编制城市设计的原因之一。然而,从“优秀设计”无法实施的现状看来,这种所谓的直观和灵活是很有限度的,甚至有时候还得问问这个设计有必要做吗?大的不必说,就拿乐山大佛博物馆设计来说吧,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以至于它能和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媲美,同时获得设计金奖,而且也得到较好的实施,也许你会认为这设计非常成功,你可曾想到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建成博物馆以后,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展品可以陈列。在大家觉得滑稽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设计还有个新的认识,即关注常规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底能做些什么,分析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七、城市设计归位与完善建议

总规研究宏观框架性内容,局部出现与现状实际脱节是常有的事,而在编详细规划的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重视与现状的结合,忽视基本的背景条件分析,就事论事;要么全盘肯定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就是对上位规划的逐级细化分解表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跨度过大,缺少双向互动的反馈阶段和程序,很显然仅仅采用现行的两个规划层次指导城市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城市设计拥有探寻规划实施路径的作用,是消除现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弊端重要途径,也是现状城市设计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设计不宜再游离在编制体系之外,宜根据其特点归位编制体系和程序。由于城市设计偏重多种可变过程的研究,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规划层次进入审批程序。建议在城乡编制体系中明确规定城市设计应该涉足的范围,明确不同层次中需要城市设计辅助和支撑的内容,如总规中的山水城格局和城市边界应该有城市设计辅助表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等各项指标应该有城市设计作为支撑,直观全面地分析设计城市的合理性,而不再依靠凭空想象和简单的指标套用;此外,建议在审批前的公众参与阶段,借助城市设计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规划的意图和内容。总之,通过城市设计实现总规下延和详细规划上溯,使我们的编制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在解决城市设计合理归位的前提下,深化完善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城市设计覆盖的对象十分广泛,不同对象设计的要求和重点也不相同,不可能一一罗列,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要解决城市外在美化、内在健康和增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问题。和人一样,健康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而目前城市设计编制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健康美,导致出现很多难以实现的畸形美和嫁接美,如仅仅为了哗众取宠,设计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在长时间不可能拆除的现状建成区内大搞绿化和广场,在不到5万人的小镇设计超大规模的都市化的商业区、办公区和摩天楼等等,还美其名曰很具有超前性。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不仅要明白需要做什么,更要明白真正能做什么,要知道也许美人嘴里长出一对美丽的象牙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更谈不上美与健康,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避免一些目标方向性的错误。

外在的不健康容易发现,而一些影响健康的内在“疾病”则需要我们深入“把脉”。以广佛南海地区的一个升级改造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规划区域内存在大量杂乱无章的工业、传统村落和少量的城市开发用地,根据上位相关规划和现状条件的分析,提出对该区域的发展战略:一是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二是增加居住开发;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公共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假设战略是完全正确,并据此提出了规划方案,也许此时有人会认为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事实上这仅仅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始,仅仅是粗略的定性分析,为深入的城市设计树立了靶子,接下来根据初步设计结果反转的验证过程更为重要,此时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包括:在满足整体功能分区协调和城市形象统一的前提下,因为你的设计可能导致交通流的变换,原有的交通体系是否能适应,是否与交通实现有机衔接,如何确保不成为区域交通的堵点,也不至于过多增加交通的压力;如今广佛同城区域化发展,城市规模空前巨大,所做设计的任何功能不可能全城覆盖,日常性的配套更是如此,因此,在设计之前是否进行了城市功能单元的划分,在你的城市设计成果融入单元以后,单元内的就业、居住和公共配套的比例能否保证一种平衡关系;正如定义所述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如果完全依靠现场观察和平面分布图,不全面了解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你怎么知道哪些企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保留和增加发展空间,哪些需要限制、转移或者关闭,否则何来集聚、转型与升级,最多就只能做点表面的风貌整治罢了;如果不了解政府、社区和市场对地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力,城市设计选择的发展途径可能根本就行不通,没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再好的规划设计都无法实现,为此该项结合地区实际正探索一条由政府主导建设向社区主导建设转换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当然不同的项目需要深入分析的内容不一样,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从上位规划分解下来的城市设计目标仅仅是开始的假设,需要返回到系统中去检验其科学合理性,进而不断修正设计内容,力保设计的“健康”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据此落实各项开发控制指标和要求,回归外在美的表达。

八、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归位与完善需要法规制定者务实遵酌,恰当地将城市设计纳入有关编制条款,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城市设计更大作用;需要建设管理者转变观念,对城市设计的优劣有更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需要规划设计者深入研究,采取双向互动的操作模式;使城市设计理想与建设实践更有一致性。由于涉及面甚广,笔者学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欠妥,但是为了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不惜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四号;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46号;

[3]卢济威. 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 建筑学报,2004,01:24-27.

[4]扈万泰.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技术研究[J]. 建筑学报,2004,08:79-81.

篇5

人与环境,它不仅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领域里面,也相当深入地渗透到了艺术设计工作者与现代艺术欣赏的领域当中。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一,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二,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作品;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他兼具有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的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环境艺术既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外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非常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与研究,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台湾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反映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设计中总体简约大气,细处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我认为:一,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活动的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

二,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

三,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的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我们以奥运景观设计为例。这次北京奥运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激情的,或传统或前卫,写实,抽象,尽显了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们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 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二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北京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篇6

关键词:城市化;建筑设计;竞争激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城市规划的协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问题,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都在不断的更新,特别是建筑作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显现出了它的独特特点,建筑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因而建筑设计对整个城市的形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水平,所以现代建筑在具有了居住以及商用等功能的同时,也要尽力去满足使用者的审美要求,实现使用者对于住宅的个性化要求,但是个性的追求以及意愿的表达,要遵循城市规划的基本旋律以及根本原则,服从城市规划设定的方向以及基本的建筑要求,才能够实现使用者的个性理想。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幢建筑的单一构想或是简单设计,还涉及到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以及与整个城市规划的协调,这是合格的建筑设计师们应该掌握的基本设计原则。只有与城市理念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才能够真正的为城市增色,实现自设难度价值,在大环境中突出自己的审美。建筑设计未来适应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大环境的气氛与特点,调整自身的风格与体积,做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呼应以及相得益彰,同时也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建筑质量衡量标准以及利益的落脚点放在使用者的感受上,才会真正的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相互融合,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就得先做好建筑设计,可见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想把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做好,就必须先要把建筑设计做好,建筑师不单单是要从建筑本身来对建筑追求一种现代的独特,更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人文环境和背景,来对建筑做好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反应出城市的特色,也能不受城市发展的制约,甚至被淘汰,要把热爱自然,和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的建筑设计中,才能真正把城市规划设计做好。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具体表现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特点,所以建筑设计在对建筑进行创作的时候,应该好好的把握好建筑的形象特征,应有自己的风格,同时还应该做到简单中体现出复杂,复杂中诠释出特点的变化,整体性强之外,还应重视整个城市的环境,把建筑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大潮中去,让建筑和城市周围的环境相和谐,理性的规划并传承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建筑设计不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挥着代表的作用,同时建筑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设计,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单独的设计,它还涉及到场地的选择和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建筑设计的一个项目所要选择的地方,它所伴随着一系列的建筑群的产生,场地设计是要让场地中的各要素能够和谐,更好的相互作用,而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产物,而除了建筑物之外的要素则是要满足场地设计的其他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建筑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大的方向,才能更好的适应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否则如果建筑设计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发展,而独自设计各自的,那将严重制约着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

3、如何做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的建议

3.1建筑设计应以城市设计为指导

城市规划就是对城市土地与空间两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对各项建设和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所做的全面部署与安排,因此城市规划更为注重社会整体的平衡。城市规划不以个体的突出为重点,意在总体协调。目前的城市建设多是由多个并不一定有关联的个体项目构成,这样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整体与个体的联系。实质上,这样的建筑设计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的取向。若是直接用城市规划对一些建筑设计或是微观的项目建设作指导,很容易导致彼此脱节,最终影响到环境品质。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连接两者的纽带,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就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3.2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的建议,建筑设计也不能违背城市规划的方向,所以二者需要在相互协调的条件下谋求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筑设计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单体建筑是环境的产物,只有适应了大环境的建筑设计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出其在虚实变化、色彩处理以及对于环境流线的影响作用,体现出其对于环境肌理的塑造作用,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享受。城市规划本能够忽视建筑设计的风格与特点,凭空孤立的进行设计,但是好的设计方案都需要对本身与建筑设计的相适应性进行评估与测评,审查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的环境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能够使得建筑设计的理念凸显,是否存在为了单一的提高规划设计的新颖性以及独一性而破坏了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破坏了使用者的居住享受。

3.3立足环境,科学环保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目标便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即便城市用地十分紧张,也要为环保与城市的绿化事业预留出相当的面积,保证城市内部的绿化面积;建筑设计的主要衡量标准便是与周边环境的适宜性,所以建筑的设计以将对自然的影响减小到最低为目的与原则,做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呼应,使得人为的建筑改善了大环境的审美效果,提升了居住感受。所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环保目标以及科学设计的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及统一性,在对二者关系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调整,使得建筑的设计无论是居住的舒适度还是与大环境的适应性从大处到小面都能够符合环保的标准,使得城市规划无论从绿化的面积还是从资源的使用,从整体到局部都能够保证科学节能,从而在实现了二者协调共进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绿化,保护了城市的环境。

3.4建筑设计要把城市的的风格体出来

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其建筑设计的风格也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每个城市都要拥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这也是对城市的文明发展的体现。为了符合居民对于城市的审美要求,建筑结构需要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在视觉上先对人们产生冲击。

3.5继承发展,树立形象

城市规划与设计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功能定位的确定;建筑设计是凝聚了时代智慧,体现了时代风格的思想结晶,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都要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要对城市的文脉以及文明的特征进行继承与发扬,形成城市自己的形象特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住宅的商业化进程加快,使得建筑的设计日益趋同,城市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少,千城一面的设计抹杀的不仅是城市的特色,更是对城市文化传承的威胁,所以,现代的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应该更多的向自身寻求灵感与资源,立足于自身对文化积淀以及历史文脉,进行设计与发展,形成城市特色,立足于城市之林。

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此过程中建筑设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清楚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重要关系,确定好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才能让两者更好的沟通,让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协调,才能让城市的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更好,更完善。

参考文献

[1]海米旦・吾甫尔.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69-70.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即正确处理好建筑绿化、水系、道路、人文风景等城市要素。建筑设计即主要解决建筑个体中的问题,趋向于独立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因此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而且两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辅相承

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1)设计的复杂性不同

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2)确定性不同

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3)任务的综合性不同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建筑设计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因此,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具有龙头地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我国已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城市规划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城市规划通过对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指导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问题。首先,建筑设计的造型要有自己的风格,建筑之间简单中含有复杂,不变中含有变化,整体设计和谐。其次,要考虑到周围大环境,使建筑本身与周围建筑相呼应,包括建筑的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线条处理等等。第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照顾到周围的建筑,想成空间上的一体感和时间上的连续感。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它们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在对这样的建筑进行设计时,不能只考虑到建筑本身,而应扩大自身视野,做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在考虑其设计时,在顶部要考虑自身的简洁性,给城市的天空留一个优美的天际线。而底部裙楼则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入,让人们感觉到在建筑之间行走既要感觉到期间的层次感,又要感觉到其连续感。总之,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一定要重视其中的协调性,正如古人重视建筑的“天人合一”一样。

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总结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筑的总纲,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城市规划的约束,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另外,建筑设计是落实建筑规划的抓手,只有通过建筑设计才能落实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因此,要想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城市发展环境,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个性,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而后整个城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国元。重视城市设计,提高规划水平[J].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1999(02)

[2] 徐国峰。 城市发展进程中古建筑与新建筑的相互关系[J]. 山西焦煤科技. 2003(08)

[3] 林莺。 浅析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5)

[4] 刘廉铭。 关于施工管理与施工安全的关系思考[J]. 建筑安全. 2011(06)

篇8

关键词: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整合;

1概述

居住区环境作为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活动空间, 人们对它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基本功能要求的满足, 而对其在视觉、心理感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生活和审美的需求, 营造更高品质生活的居住区环境, 采取与之相宜的设计方法势在必行。以往的居住区设计流程是规划专业对小区做好总平面功能布局, 建筑专业进行户型设计, 景观设计只是对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补充与完善手段。这种填空式的绿化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居住区环境的品质,近年来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有了很大改变: 认识到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只是在空地上配置花草树木, 而是一个集总体布局、空间层次、建筑形态、功能实现为一体的综合概念。越来越多的居住区运用三者整合的设计方法, 把三个专业整合为原则作为整个设计项目的出发点, 于是众多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应运而生。整合设计已成为居住区设计的趋势。

2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

2.1 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同步性。

传统的居住区设计程序是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景观只是在建筑当中填补缝隙, 设计难以一气呵成, 自然无法与建筑融合。而在整合设计当中, 景观与规划同步进行, 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全过程, 对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2.2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性。

居住区的外部空间属于人们的居住空间, 把景观作为人们居住空间一部分来设计, 让人们在户外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向室外场地, 促进居民更好的交流。仅仅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是不能引发人们的逗留心理, 只有把景观赋予实际的建筑功能时, 其空间才有意义, 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 景观也必须是建筑功能的延伸。

要实现整合设计, 必须从规划与建筑两个方面入手, 把景观设计真正融入到规划与建筑中去。

“众望・光耀城”以‘Living with Nature’“栖居自然”为景观主题,与景观主题相适应的建筑主题是“典雅、精致、厚重的庄园风格”。

小区倡导的“庄园风格”包括英伦庄园风格和美式庄园风格,与山水景观相宜,也复合小区高档物业的定位,也暗合了国人对住宅“安生立命,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本案采用英伦皇室TUDOR风格,承袭皇家血统贵胄气质。外立面应用昂贵的红色生态墙砖,并搭配优质石材,在细节上营造出沉稳、典雅、华贵与和谐的感觉;英式坡顶屋,更加添私人公馆般的雍容华贵。见图1。

3居住区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规划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是指在小区规划初始阶段就融入景观的构思, 从宏观角度把握规划, 不是对小区的环境来做设计,而是把该小区放在整个城市的尺度上, 使小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要做到两者的整合,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巧于因借法

“ 巧于因借, 精在合宜”, 是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对我国园林设计手法最精辟的论断。在小区规划与景观整合设计中, 同样也可以借鉴应用。

“ 因”是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小区规划要依山就势、依坡就势、依水就势, 使小区与环境景色协调, 互相依托。“借”是借景取胜, 把小区外部美景借入到小区内, 丰富空间构图, 增加景观内容。

例如巧借远处起伏的山峦, 溪流, 城市标志物等, 把整个小区置于构图精美、自然和谐的山水画中。小区建筑的组合布局也是重景观, 利用建筑的巧妙组合, 将小区内高层、多层、低层不同产品类型的建筑组合摆放, 错落有致, 塑造出丰富的景观。广东惠阳光耀城用地是典型的岭南风貌,原生态的湖、茂密的荔枝林和起伏的红土坡,加上周边的客家文化,构成了地块的整体地域要素。

图2 光耀城鸟瞰图

3.2 虚实相间法

小区空间按实体虚空概念和视线遮挡感受来划分, 可分为实、虚、柔三种空间。实空间为全遮挡的空间, 内容包括建筑、构筑物、实墙等;虚空间为无实物遮挡的可入性空间, 包括道路、广场、草坪等;柔空间指视觉半遮半挡的空间, 虽为实物但可入, 如植物、亭廊、水景等。因此, 小区的整合设计,就是将三者要素空间通过恰当布置, 将三者彼此相互融合。建筑为实, 置于地块中,围合庭院为虚, 虚中点景有实;建筑中空,又可容纳百家, 虚中有实, 虚实相间。三种性质的空间交织融合, 围合穿插。

3.3 步移景异法

路由景生, 应把小区的交通路线作为园林的游览路线来设计。小区内人的活动路线正如一根主线, 把不同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串连起来, 道路不是用来划分小区空间的, 而是联系和穿插不同空间。过去小区规划多为笔直的道路, 分区域的建筑布置, 整个小区布局呆板单调。现在小区道路多蜿蜒曲折, 时收时放, 时宽时窄, 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 有效地组织小区内的景观。道路曲、折、直的转换与建筑、广场相依相靠, 道路的线性与建筑的布置排列, 互相沟通交流, 使景观的空间序列有开有合, 有收有放。

4 小区建筑与景观的整合设计方法

只有景观与每一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 设计细致深入, 环境才能丰富生动。建筑与景观整合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4.1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这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景观提出要求和景观环境对建筑进行适应的过程。例如, 从居住建筑户型布置的角度, 对不同户型对景观环境提出的不同要求进行研究。

光耀城湖边双拼Townhouse设计中心要素为视线和空间。建筑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前、中、后三个庭院,花园廊厅、景观阳台、湖景露台,都是建筑空间与环境对话的媒介。最为核心的构思是:餐厅、会客厅及部分卧室空间围绕一个私家露天泳池布置,露天泳池直面湖面,所谓建筑外有水、建筑内有水。(图3)

湖边双拼Townhouse的各层建筑空间都经过了多次的推敲:一层层高4.7米,使客厅、客厅外大阳台和餐厅的层高都较高;二层层高3.6米,三层层高3.6米加上剖屋顶的空间借用,使主卧空间相当高敞;地下层层高4.5米,利用地形高差,临湖面向花园打开,使地下室空间品质感大增。

4.2 景观设计中对建筑的考虑

仅仅从建筑到景观的过程还远远不够,整合设计还需要完成从景观到建筑的过程。一方面, 从景观总体布局的角度, 会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另外, 景观总体的布局, 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设计。

例如, 在规划的中心花园附近, 建筑的景观品质在小区中是最高的, 这里的建筑,就必须结合小区景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把最好的户型安排在这花园周围, 力争获得更多景观好的住宅的户数。在景观优秀的前提下, 住宅的朝向选择可适当减低要求,用良好的景观弥补朝向上的不足。

某小区的建筑, 原来是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布局的南北向建筑群, 但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考虑到中心花园做成圆形有助于形成具有视觉中心作用的中心景观, 且圆形景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较好。因此, 景观设计师提出将中心花园做成圆形, 并要求建筑师更好地处理建筑与中心花园的关系。于是,建筑师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 将环绕中心花园的建筑, 由完全南北向条形布置, 调整为圆形向心布置, 从而使中心花园周围的住宅与花园更好地结合, 使周围的住户都能朝向花园的中心。一些住宅, 虽然套型的朝向不再是正南北向, 但却获得了良好的景观面。而中心花园和周围建筑形态的变化又打破了常规的行列式住宅布局所产生出的单调的条形宅间园林空间, 形成了面积较大, 相对集中的宅间绿地,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语

随着时间的变迁, 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 设计方法也会不断变化。更多优秀设计思路的提出, 终究需要设计师紧跟当今整合设计潮流, 结合人们现实居住理念, 恰到好处地把握每个设计阶段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西蒙兹J.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 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建筑学报.2004(1) .

[3] 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城市更新;深圳经验;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079-05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用于生产,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物质保障。此时,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导致城市发展建设滞后。建国后,中国长期推行计划经济,由于生产率低下,社会经济水平仍较为落后。该时期致力于工业生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区,有大量可供建设工业厂房的地区。同时在“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下,进行了一些危房的改造,增添了一些市政设施,但是实质上旧城区并未得到改造更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但城市的发展建设仍受制于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出现以局部改造危房,基础设施的物质更新和采用“拆少建多”的开放方式从向中心填补的模式。此期间,出现城市肌理破坏,忽略城市整体形态结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城市发展方面,上一阶段遗留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例如,部分旧城区经济衰退,城市结构与功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诉求等,阻碍了城市整体结构良性演变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这一概念,中国诸多学者开始对城市更新进行研究。从起初单纯强调城市物质环境转变为对城市相关经济、社会、文化等软环境与城市建设并重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中国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可以说是在地区产业亟待升级、社会各方面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布,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城市功能的重构,人文空间的重塑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但由于城市发展阶段与背景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城市更新的发展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城市更新工作开展较为全面的地区经验总结,给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地区一些启示,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深圳城市更新

(一)更新背景

1 土地储备不足

根据资料显示,深圳市2011年用地需求仍然旺盛,该年申报用地的建设项目共1106个,涉及用地需求103平方公里。但经过三十年快速扩张建设,深圳已面临几乎无地可用的局面,供需矛盾突出。深圳市域范围仅1953平方公里,2007年建成区已达到750平方公里,深圳市土地利用实际剩余可建设用地仅200多平方公里,根据深圳市2008--2012年土地利用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中建设用地供应量数据(表1)推算,5年左右的时间土地资源就会被耗尽。从表1中,可看出不管是计划供应量还是实际供应量,深圳市已进入土地减量供应阶段。从土地计划供应量与实际供应量差值结合深圳出台的用地审批制度来看,深圳建设用地的审批也越来越严格,为避免批地不用,闲置等现象,每年计划供应量都有一部分剩余。在如此紧张的局面下,深圳市借助城市更新在新时期新环境下,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法严格管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土地整备,尤其显得重要。

2 部分地区现有城市功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

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转身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其速度与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的深圳虽身处转型期,发展势头较前些年略有抑制,但仍阻止不了其向前发展的步伐。部分早些年建设的商住混合区、工业区以及遗留的城中村开始出现功能不合理、产业结构落后、城市面貌差等问题,与深圳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符,同时也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现在的生活服务需求。因此深圳部分地区开始更新。例如,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的成功转型。华强北原为1986年深圳特区确立的15个标准加工工业区之一的上步工业区,以生产电器、通信产品为主。随着城市建设向快速扩张,上步工业区由边沿工业区变成了中心工业区。此时的上步电子市场已经发育完全,给本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和资金流等,以工业功能为主的用地布局与功能结构不论从土地价值还是从功能诉求来讲都不能满足当时的该区发展要求。于是,该区进行了以功能置换为主,改变部分用地结构为辅的城市更新工作。现今的华强北已被成功转型为一个以零售业为主,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服务片区。可见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

3 市场经济下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利益平衡要求

两次整体性的土地转型后,深圳短时间内实现了土地国有化,但也遗留了大量性质不定、权属不清的土地,造成了土地权益不清,责权不公等现象。城市更新既是一次较全面的利益的重新分配,又是一次城市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其涉及政府、业主与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其中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政府与业主之间主要问题是确权以及保护小业主的利益,与开发商之间的问题主要为规划与地价,而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问题基本是市场导向,即拆迁安置补偿。在部分土地权属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下,城市更新是重新确定土地权属,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以达到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由于以上三方面的诉求,为促进老城区活力重振与新城区结构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深圳市2009年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将城市更新推向一个。《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更新对象并具体到区块,规划期改造建设用地总规模约19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是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加快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

(二)更新工作方法与内容

深圳待更新区域中城中村:108.7平方公里;旧工业区:144.7平方公里;旧城区:15.3平方公里,合计268.7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积的城市更新,其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引入了“城市更新单元”概念,根据深圳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与应用,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更新的内涵,确立了管理城市更新活动的基本依据。

1 编制城市更新技术文件,推进城市更新规范化体制体系建立

深圳城市更新由起初的自发性到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再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其政策文件也在逐步完善。2007年,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政策出台,成为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空间供给的重要手段。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出台,为深圳政府全面推进更新改造工作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政策依据。为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结合深圳现实情况,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虽部分文件仍在编制过程中,但可以看出以上文件的颁布对城市更新的体制体系构建和城市更新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合理编制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提高项目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确立了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规划与计划管理制度,将“城市更新单元”作为管理城市更新活动的基本空间单位。这就要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编制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办法》中明确规定综合整治类更新项目主要包括改善消防设施、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内容,但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的确定条件以及城市更新单元应当提供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除重建用地面积15%的独立用地等具体要求。

城市更新成果体系一般分为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两部分。为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深圳市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1)认清项目导向,探寻更新发展方向。

城市更新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拆除重建、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其中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更新目标较为明确,故在此主要针对拆除重建项目进行讨论。一般拆除重建项目要首先弄清是目标导向型还是问题导向型。目标导向型指该更新项目在初始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更新目标,项目的定位、策略等均围绕该目标进行;问题导向型是指规划编制单位通过对现状、区域周边环境等进行分析论述,发现项目在更新前存在的问题,以解决存在问题为导向,确定项目更新发展方向。在城市更新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更新发展方向即项目的定位是首要问题。

(2)要素间相互关系为指引,确定更新策略。

城市更新规划中应将项目放到区域中考虑可能涉及的要素,例如:交通、更新业态、居民、城市风貌等。城市更新是为地区、为居民服务的,必定会导致该地区原有居民的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压力增加等。在确定更新定位后该地区的业态选择和项目建设会给该区域的居民、交通、城市风貌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些要素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要素与项目定位间的关系,都应作为确定更新策略的指引。例如,下雪片区的更新中考虑到该区生态环境优良且将建成1200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提出建立多朝向全方位的开敞空间体系,利用慢性系统等方式提高交通便捷度的策略。

(3)以平衡利益为落脚,明确更新细则。

在以前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往往会出现公共利益难以保障、高容积率和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导致项目进度慢等问题。所以利益平衡在新时期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是保证项目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圳市通过设定捆绑改造责任,控制极限开发规模,政府参与溢价分成等方式保证公共利益优先,其次通过在《深圳市法定图则容积率确定技术指引》的基础上,结合更新项目自身特点,按照相应标准换算成建筑规模,奖励给提供该设施的宗地这两种方式来保证开发商的基本利益。并对宗地的合法权益进行计算,规划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外部权益损益补偿标准与内部权益损益补偿标准,由设计单位按照这一标准计算各宗地的权益损益情况,在更新实施完成后,根据土地所有权人、建筑物所有权人、他项权利人或实施者等的权利价值比例关系,分配更新后权益。只有平衡好更新三个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才能明确更新细则进而确保项目实施。

(4)以规划设计为手段,落实更新目标。

深圳市通过制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明确了规划内容,例如在空间控制上,提出要综合控制高度、密度、公共空间等核心要素,深度要达到《详细蓝图》等要求。规划设计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突破点,在技术规范标准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更新目标分解到定位、策略、空间布局、设计指引和利益平衡等各个环节,使得更新目标在逻辑上有根可寻,在实施中有步可依。规划设计从根本上保证了更新项目的科学性,同时也为更新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效手段。

3 更新后续保障措施

在更新单元规划申报与审批完成及规划获批后,针对拆除重建项目,实施主体将对改造主体进行核准并上报政府相关部门,由相关部分核发改造主体确认文件、拆迁许可证以及规划许可证等。同时政府将对项目进行动态监管,采取奖惩制度,对于存在确实困难的项目实施救济,例如,政府可直接对开发主体进行财政补贴或在保证单元内刚性设施的情况下,降低政府可降低保障性住房或创新型产业用房的配建标准。同时参照《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对更新单元规划成果进行质量控制。规划编制单位也会对实施过程中更新单元遇到的规划技术问题进行跟踪解疑,这些都为更新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深圳城市更新对西部地区城市更新的一些启示——以兰州为例

城市更新工作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开展较为广泛与深刻,主要原因是其吸引了巨大的物流与资金流,导致人口的大量聚集,从而原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结构等与城市发展的匹配度降低。由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均衡化,一些城市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在土地等城市资源方面受限较少,故选择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来满足城市发展建设需求。

兰州市城市更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是典型的带状组团城市,以城关旧城为起初的发展中心,受城市外溢作用影响,开始快速向外扩散,但由于地形限制,形成多中心、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各组团主要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点与深圳有类似之处。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组团内不同程度上也面临着“城中村”改造,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或功能调整等问题。

(一)兰州市城市更新背景

1 经济发展催生

20多年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就已拉开了序幕,但一直进程缓慢,直到2007年前后城市更新的步伐才有所加快。2005--2010年兰州市区城市更新的面积约为19.85平方公里,但2011年城关区待更新地块面积达12.78平方公里,这主要是由于城关区作为兰州市的传统老城区及中心城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大量的人口涌入该区,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原有的城市建筑规模和要求跟不上人口对空间的需求。例如会宁路与麦积山路、定西路交叉口以西地块的改造,增加了建筑的体量和使用空间,而原有的建材市场则迁往兰大附近高层的一层商铺,完成了这一地块的城市更新过程。但由于中心城区商业价值较高,地价等要素导致中心城区更新成本大幅增加,所以中心城区多以点状独立开发小型地块为主,而则是以成片的商住或者园区等形式的开发为主。更新地块主要用于居住和工业用地。

2 城市转型

兰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在兰州市第四版总规(审定稿)中将兰州定位为国家级工业基地。但同时兰州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市区依山傍水,南北群山对峙,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09年再次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作为“丝绸之路”通道和“茶马互市”重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各民族商旅的汇聚,使兰州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由于地形限制以及工业污染类型及区域分布,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状况严重。近些年来,兰州市意识到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出城市转型,工业出城入园,努力发掘兰州旅游服务潜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立足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形象品位,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因此兰州的城市更新在老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重组背景下,对旧工业用地的再利用,新产业类型的规划与再投资活动,对衰败地区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意义重大。

(二)兰州城市更新

兰州一直以来基本上都采用大拆大建生硬的更新模式。例如城关区庆阳路和中山路的改造,兰州市政府将其两次临街地块招标出让,房地产开发介入兰州的城市更新,大规模、快速的拆除重建使得庆阳路原有的繁华的商业气氛不复存在。回顾历史,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虽有其优势,但是也存在诸如摧毁城市记忆,历史文化,盲目效仿等弊端。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区域背景差异,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差异性。目前,兰州的城市更新步伐虽有加快,但仍存在不少难点和困难:(1)社会经济水平限制:更新中对于需要拆除重建的地块应支付建筑的剩余价值一般情况下涉及的土地权属不止一个单位,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密集的待更新地区,进行整体更新,目前兰州的经济水平还是存在较大难度。(2)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有限:兰州市仅部分重要地段编制了控规,这使得地块的改造随意性增大,缺乏合理控制。(3)缺乏科学的更新方法与指引:目前兰州市的更新地块由政府确定,通过兰洽会等形式进行招商投资,从而保证更新项目的实施。目前,兰州市政府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缺失系统的政策文件导引,也没有正规的规划文件成果,城市更新决策、项目成果审批科学性不足,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漏洞。(4)利益矛盾突出:兰州的城市更新用途主要为商住或者工业。在城区更新后的公共利益难以得到保障。(5)土地成本:兰州市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程度来自土地的有偿出让,加之旧街区更新涉及内容较广、程序手续繁多,这样造成城市旧城区建设用地拿地成本颇高,开发商拿到地后势必加大建设开发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个别地块容积率偏高,人居环境不佳等现象。(6)地产导向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矛盾:目前兰州的城市更新主要是以地产为导向,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现有或潜在价值,造成历史街区的文脉、传统特色氛围段片,城市记忆缺失等。

(三)经验与启示

从城市更新工作在深圳的实施情况来看,兰州市城市更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可以解决或者避免的。目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开展的并不充分,在旧城区已开展的城市更新往往局限于点状布局,且没有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城市更新工作应该是政府、开发商和业主三者共同参与,通过采取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手段,来实现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功能的重构,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提升城市风貌,改善环境品质的美好愿景。深圳的城市更新通过学习国外地区经验,并针对自身改良应用,更加适用于国内的城市更新工作,通过学习深圳的城市更新工作方法结合兰州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兰州市城市更新应借鉴学习的地方。

1 规范城市更新工作方法

前面我们提到城市更新分为三种形式,其中功能改变和综合整治较为简洁,只要提出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即可。但是针对重建项目,涉及拆迁补偿、功能重构等问题,通过对收集资料的整理总结深圳市开展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类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见图2。首先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订计划申报指引》相关条件对法定图则中已划定城市更新单元的区域或确需更新的特定城市建成区,拟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后申请纳入深圳市该年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订计划,列入计划后方可编制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在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前,需要对更新单元内涉及的宗地进行土地权属确权,在权属明确的前提下对现状梳理调研认清发展方向,在与各方协商达成共识后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随后对更新单元规划进行申报审批,针对审批意见对更新单元规划进行修改完善。规划获批后,相关部门将会对改造主体进行核准并根据改造主体的申请核发拆迁许可。在得到各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及行政服务事项之后,项目即可开工建设。

目前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还未建立自己完备的工作流程。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兰州市的地块权属要比深圳复杂得多,拿地相对也困难,不利于全面开始城市更新工作,但是兰州市近些年来也对土地出让政策做出了一些调整,有助于解决拿地成本高这一难题。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可以总结前面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入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划分办法,有效降低兰州市缺乏城市控规覆盖这一短板带给城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难度,尽快制定适合兰州市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规范文件,来规范更新工作。

2 合理编制城市更新规划

兰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还没有专门的规划编制,为提高城市更新质量,必须要逐步加强其技术条件。根据深规院对城市更新工作的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出如图3的规划编制实施框架图。一般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土地权属确定和现状调研工作。只有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得扎实才能为后面的工作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项目定位,为立项提供依据。主要是做产业需求、发展条件等要素的分析,提交项目建议书。第三阶段是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就要求专业部门通过前面的分析为项目的可能性、可行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论断,通过多方案的比较研究,提出初步方案供项目实施主体参考。第四阶段也就是方案最终确定,规划成型阶段。规划编制方根据项目实施主体、规划审核部门等多方意见,进行修改深化,最后确定最终方案。包括功能布局:地块用地性质、建筑总量及各类功能建筑量、绿地率、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设施、城市设计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并通过专项研究提出设计指引。包括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体控制、环境景观营造、公共开放空间、慢行系统等。这些都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控制指引。

以上内容主要从城市更新工作流程以及规划编制技术两个方面阐述了深圳城市更新工作对兰州城市更新工作的一些启发。然而,兰州市还是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辩证的吸收城市更新工作较完备地区的工作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从而提高兰州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