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行业范文
时间:2023-03-20 17: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强化措施
广播电视是以音频、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国家与党的主流舆论宣传媒体,是一个涵盖了很多专业技术的行业。做好广播电视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够生产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产出巨大的社会和政治效益。无论是对于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还是确保广播电视优质、安全地播出,抑或是对搞好国家、党的新闻宣传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那如何强化广播电视行业的档案管理?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强化广播电视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完善档案管理体制
积极构建完善的广播电视行业档案管理规章与制度,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档案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首先,注重档案管理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需要亲自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分管部门则负责具体事宜,对广播电视行业中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进行明确,搭建起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体系,并定期组织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其次,要形成良好的“依法治档”观念,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需要积极地根据国家的相关档案法律法规、国家档案局以及广电总局所出台的各种规定,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意识,实现档案的规范管理。当前行政管理手段较弱,因此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让各级领导清楚地认识到管好、用好档案是整个行业之中每一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要为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档案管理人员争取到相匹配的地位与权益,让领导与各个部门都重视和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二、增强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坚持为人民群众、各个部门以及领导的决策服务。和其他传统的服务行业相比,广播电视行业尤其特殊,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是为了人民群众服务的,这项服务宗旨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必须严格执行。比如在有线电视用户的档案管理上应用科学、快捷、方便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每一个用户入网、收费、维修、迁移、报停的情况快速、详细、完整地记入档案之中。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档案法》的宣传工作,不断提升企业领导与全体干部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追溯到底,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较差、知识面较窄,广播电视企业应定期组织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并进行考核,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工作技能,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档案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此外,广播电视行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自觉地学习档案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不断熟悉掌握各种档案管理的标准与管理办法,对本企业的档案一清二楚,确保能够为用户、部门、领导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而保证档案管理水平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提升。
四、主动服务,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根据行业内部情况以及相关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来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的开发利用工作。对于广播电视企业各个部门中形成的不同类别档案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并移交给档案室,确保档案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保障。改变档案管理人员你要我查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主动服务,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到档案的开发利用上来。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将日常查询利用工作做好,还必须要积极地开展档案信息编研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目标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地发挥出档案的优势,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之中选取出拥有价值的各种档案信息开展编研,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及时、有效地将档案信息传递给领导或有关部门,将被动、封闭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向主动服务转变,确保广播电视行业能够取得新的业绩。
五、强化管理,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为了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更好地为用户、部门、领导以及社会各级服务,应不断创新档案的信息管理,扩大广播电视档案的影响力,尽快建立广播电视档案管理数据库。首先,将综合档案室的所有资料条分缕析地录入计算机,将文件级、案卷级以及本单位的业务档案资料等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其次,为了工作效率、检索速度的提高,为本单位领导、部门能够快速查找资料的利用需求,在加强保密措施的基础上,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来。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加快广播电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开发档案资源,将档案的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璇.刍议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4(19):165-166.
篇2
关键词:广电行业;财务管理;发展方向
广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网台分离、制作和播出分离、娱乐节目与时政节目分离以及在上述交叉层面上按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进行剥离。由于整个广电行业逐步由计划转为市场、由垄断转为开放、由粗放型经营转为集约化管理,广电行业财务管理也将随着整个行业的变化而出现新的特点,广电财务管理只有适应这一深刻的变革才不至于被“边缘化”。
一、广电财务由事业会计核算转变为企业会计核算
广电行业会计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形态极强的事业会计核算模式,这一模式在目前的核算上产生了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
1.广电行业转为企业核算后财务管理能实现“利润中心”管理模式。以前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限制,广电行业财务管理一般是采用以事业收入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即使有利润指标,但由于计算口径与企业不一致,使得该指标一直不能与其它行业通行口径接轨。转为企业会计核算后,将改变广电行业长期以事业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历史,同时也使广电行业的会计报表与其它行业报表指标全面接轨。
2.广电是固定资产有形和无形耗损极高的行业,但由于使用的是事业会计制度,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无法真正实现,更不用说采用符合广电行业固定资产特点的加速折旧了,因此广电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一旦由事业核算转变为企业核算,这一长期无法逾越的障碍将会改变。
二、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对观念进行转变
广电行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成员,首先应提高认识,观念得到转变,才能使财务工作质量逐渐提高,财务管理行为不断规范,全员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得到增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思想牢固树立,全体员工管理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广电行业中,在提高经济效益时为了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其地位应不断提高,使之成为领导的好参谋和得力助手;第三,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应加大。整体素质高的财务人员和拥有高水平的财务人才,是体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和发挥财务管理作用的关键。
三、财务管理工作应“以利润为核心”,提高经济效益
“以利润为核心”将是广电行业财务管理围绕的具体目标,广电行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作绩效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成本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自制节目成本,节目采购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等方面入手,建立成本核算体系科学地计量事业活动的成本和产出,找到有效降低运作成本的途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广电行业要发展和壮大,前提是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以利润为核心”,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工作中不能脱离的根本目标
四、实施财务分类管理.推行全面预算
在某种程度上,广电行业的成本管理是一种不完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对象既应是经营活动的成本,又包括与日常运行过程有关的所有成本。在具体的实践中,财务管理可实行分类管理的模式,推行全面预算,根据每个部门的不同职责和工作情况,对责任区域进行划分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各责任区域实行内部核算。
在加强成本费用管理的同时,应借助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控制的方法,降低成本,节约费用开支。各单位必须健全成本责任制,根据财务预算有效控制、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确保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充分强调全面预算的重要性,年终考核要建立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预算要精准到位,为全年财务管理政策的实行打下基础。年终要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五、会计电算化运用能力进一步加强,由单机核算逐步过渡到局域网甚至网络财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
据了解,我国广电系统大多数单位的财务电算化大约从1996年开始,目前大部分单位已全面过渡到小型局域网阶段。今后要适应广电行业市场化的需要,使用的财务软件也将由目前的封闭转为开放,由局域转为广域,即由目前内部使用的封闭小型局域网逐步与银行、税务、集团下属各独立核算公司以及集团其它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无缝隙联接。财务软件甚至可以升级到基于INTERNET下的E财务软件,即所谓的网络财务系统,从而将广电系统整个收费系统与银行进行完全整合,建立一个动态、点对点的财务信息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将使财务不再是简单的核算,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加强。
六、内部单位的财务管理由过去的垂直型管理逐步转为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管理形式,财务管理的理念上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广电行业原事业单位管理形态实际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延伸,主管单位对内部各单位的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完成。各单位由于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只有通过主管部门将各单位收入进行上缴和下拨,从而在系统中取得平衡。今后广电集团和各单位以及各单位间的关系主要是通地实权形式予以明确,单位间利益的平衡也将通过控股与非控股的角力取得平衡。同时,以前广电系统不存在其它非广电资本,今后广电行业实行产业化后非广电资本的进入是迟早的事,未来广电系统内部各单位间的资本关系较之以前也将变得不再“单纯”。因此,广电产业化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管理模式将取代目前的行政管理方式。
七、广播电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是公益性事业,同时又是经营性产业。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就必须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以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对广播电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广播电视产业由市场主导的新格局和分类管理,且分别运行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实行广播电视资源的优化重组。为了更好地促进广电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财务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电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是:
1.为追求最大化收益,在广电行业中全面开展成本核算
广电行业在执行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后,必须有一套国家权威的广播电视成本核算办法。有了统一的核算办法和标准,就可以对涉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销售、传输以及资本运营等环节的各个部门和过程按照成本经营的原则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财务管理由事业单位转变到企业单位,执行企业单位会计制度
在再生产过程中,企业客观存在的资金运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企业财务,企业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是完善和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所强调的重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3.风险投资业务的开展和风险投资管理的加强
具有一定的资金后,企业为了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将资金投入使用,用钱生钱。内部使用资金和对外投放资金,是企业风险投资所包含的两方面。投资是有风险的,具有不确定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风险也就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事实上,风险有其不利的一方面,它本身有可能会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另一方面是有利,它可能会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投资都是有风险,要投资,就要加强风险投资的分析和管理。
4.多元化筹资
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企业才能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广电事业的大力发展和经营水平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企业不但要自筹资金,还要使用银行贷款和国家债券,要吸纳社会资金。
篇3
【关键词】 广播电视行业; 资本运营; 制约因素; 发展方向
一、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情况概述
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这一概念是近年来才被各方所认同和施行的。广播电视行业的资本运营是指电视台或者广播电台将其拥有的一些可经营性资产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行运作,以便使其所掌握资源能够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可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多项产业,而资本运作方式主要有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几种。
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逐步向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通过对广播电视资源的配置,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广播电视媒体凭借广告收入和其他收入已经基本实现了自收自支,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我国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广播电视行业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严重影响,在资本运营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目前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的资本运营障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找到未来资本运营的发展方向,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健康、跨越发展。
二、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存在着产业行政、行政干预多和自身经营模式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其资本运营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一)难以充分发挥产业性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媒介凭借本身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利用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广告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进行营利性经营。但是由于行业特殊性,使其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高利润的产业性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要求其为国家和政府进行宣传,而不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电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并集中表现为几类常见的情况:第一,有关部门对于何种广播电视媒体资源能够进行资本化运作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难以在实践中进行更好的运用。第二,为了满足社会属性,广播电视媒体往往需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一些主旋律作品。如针对建军建党纪念日等主题创作的一些电视媒体作品,根据相关规定,这类作品绝不能带有任何广告和其他营利色彩的内容,盈利根本无从谈起,但是作为事业单位,这部分节目必须制作和安排播出。
(二)外部资本很难进入广播电视行业
对于我国广电行业来讲,其资本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广电行业的融资需求和外部行业的投资需求均得不到满足。由于国家有关方面对于广电行业的资本运作监管较为严格,限制较多,使广播电视行业在缺乏足够资金的情况下很难及时有效的引入外部资本,而大量外部资金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行业,却受政策限制难以快速进入。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要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而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更无法拥有传媒品牌。这些严苛的限制使得广电行业在资金方面严重缺乏灵活性,其资本也就很难实现有效运作。从根本上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政策性法规已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而外部资本在资本运营中很难获得合理的地位,并且双方在合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外部投资方就将处于不利地位,其无法得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往往面临巨大风险,稍不留神就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以上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目前很多热衷于投资广播电视行业的资本投资商心存观望,难以果断将资本注入。
(三)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缺乏资本运营条件
1.缺乏明晰的权利分割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广播电视媒体都没有真正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这导致广电行业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政治宣传属性,而忽略了对资本的运作,导致其经济效益长期不理想,甚至陷入亏损境地。此外,由于管理权和经营权没有进行明晰的分割,使得广电媒体很难进行融资活动,从而缺乏足够的资金,严重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2.缺乏多元化盈利模式
由于政策、观念和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广播电视媒体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运作,很多广播电视媒体其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广告收入来获得经济效益,很多媒体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整个行业长期以来盈利状况不理想。
3.缺乏专业的资本运营人才
资本经营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工作,其运作不仅需要在一定的政策、法规和市场条件下进行,还需要通过专门的资本运营人才来完成。进行广电行业资本运营,由于其涉及的相关要素和部门往往更为复杂,因此不仅要求资本运营需要具备从事资本运作所需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等专业人才,还客观上要求资本运营人员对整个行业和市场具有深刻的了解。这样的人才能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指定和施行系统的资本运作方案,为广电行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支持。但是从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现状来看,具备上述各项能力和素质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
三、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方向研究
(一)加快产业化运营,进行跨行业运作
当前,广播电视媒体的资本运营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进行产业化调整。要结合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特点,强化媒体的经营属性进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尽快明确广播电视传媒的产权,以便将其宣传职能和经营职能有机的进行分拆组合,如对于一些严肃性较高的新闻栏目由媒体直接运作,严格控制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进入,而对于一些生活类和娱乐类的栏目则可以进行适当的制作和播放相分离,终审权在广播电视部门,而将其广告经营权、节目交易权等进行产业化运作,适当的引入民营和外资资本。此外,还可以通过上市手段,进入股市融资,这样能够显著解决目前广播电视媒体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如电广传媒(000917),就是湖南广电系统的上市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湖南台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俨然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广播电视是一个公众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广播电视媒体的覆盖面越广,其节目制作成本就相对越低,其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大型传媒集团来提高媒体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打破区域性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的限制,获得更大的发展。具体到实践中,可以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电影、演出等方面全面纳入经营范围,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如某电视台承办一知名歌星的大型演唱会,在承办活动之外,电视台可以配合活动做一些电视、广播、报纸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提高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建立资源评估体系,积极进行外部融资
首先,应建立起广播电视传媒资源评估体系。一方面,要对广播电视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通过指定具体的行业标准来有效进行运作,以便科学准确的评价媒体资源的价值,使媒体和资本具有一个客观的评定标准,从而避免盲目合作产生的一系列潜在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广播电视传媒的资源整合步伐,使广播电视资源品质更优,配置更合理,对资本的吸引力更强。通过强化优势产业,振兴弱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为资本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平台。要加快频道专业化、对象化改革进程,逐步实现品牌化;要扩大电视节目的经营开发和节目销售,降低节目生产成本,提高广电节目的创效能力;要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在其建立之初就应实行企业化运作,直接与资本、技术合作开发。
其次,要不断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外部融资。广播电视高产出、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其每年的投入很大,因此需要引入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政策划拨和广告收入难以满足其庞大的资金需求。基于这种情况,广播电视资本运作应大力引进外部资金,即通过增加广播电视传媒的负债获得发胀所需资金。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上海、湖南等地的广播电视传媒通过上市后都获得较大的成功,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等都不失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上市融资更是广播电视传媒进入资本市场的最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传媒产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涉及到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即精神文明建设的各方面。特别是大众媒介,更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局限较大,与其他产业的企业相比,其上市更为复杂、困难。但是,可以尝试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买壳”上市,或是通过投资、收购相关资产转入来达到目的,以便为快速筹集到大量资金。
(三)进行相关制度改革
第一,进行媒体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媒体内部人事制度看似与资本运作无关,其实理顺了传媒内部的关系,往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广电传媒资本运作的观念,为资本的进入以及进入后运作的效果和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媒体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改革过去广播电视媒体的人员任免制度,特别是对于经营性岗位,要严格执行聘用制,通过定期考核来决定人员的任免和淘汰,以便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如对于广告业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在内部适当设立竞争机制,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更高效的工作,进而从外部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其次,在薪酬方面,可以通过适当拉大收入差距建立起按劳分配的新型绩效机制,鼓励内部员工通过个人能力的发挥来获得丰厚收入。此外,应建立其人力成本理念,使人才发挥最大效能。第二,加快广播电视传媒法制化进程。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备的广播电视法律政策系统,明确广播电视传媒相关规范,打破垄断、制止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其次,要降低广播电视进入成本,降低投资者风险和非经营性成本,国家可以适当鼓励行业外资本投资广电行业,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投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指定相关的保护正常,以提高行业外资金进入的积极性。此外,要逐步建立起政府诚信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明确媒体和投资者之间权利和责任关系,减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何国勇,申其辉.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产业的属性特征[J].理论月刊,2004(1).
[2] 万茵.探索广播电视资本运营途径 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3] 胡韶林.广播电视传煤资本运作之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6).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行业 内部控制 体系 构建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广播电视行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广播电视行业长期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使其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现如今,广播电视行业要在发挥社会公益作用的前提下,保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行业内部控制建设,从而提升行业市场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行业的运营风险,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广电行业的目标和价值。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出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经过时代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逐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广播电视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如今,广播电视行业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以及时展趋势,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广电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广电行业具有重要的社会公益作用,以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实现服务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使广电行业的市场资源得到优化的利用,从而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2.加强广电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广电行业建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提升单位运行的经济效率、降低行业运营的风险、实现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从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促进行业廉洁自律、正确评价经营业绩,最终保证广电单位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促使广电行业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广播电视行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内部控制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因此,广电行业如何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如何设计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对广电单位的长足发展尤为重要。广电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含授权批准控制、组织结构控制、财务制度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绩效考核控制、内部审计控制、风险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重要环节。
1.授权批准控制。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广电单位节目部门的经费支出,需经办人、制片人、频道频率总监同意,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分管业务台长审批;行政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由经办人、验收人、部门负责人签字,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分管台长审批;重大或特殊经费支出,还需经台长审批。执行上述批准程序,方可支付费用。
2.组织结构控制。确定广电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广电单位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同一岗位人员定期作适当的调整和更换,避免同一人员长时间负责同一业务,严格、自觉、规范执行力度。
3.财务制度控制。广电单位须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资本运营、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以及财务报告等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此外,加强对各频道频率以及下属单位财务人员的控制,对财务人员进行集中整合与财务委派相结合,财务人员集中纳入财务管理中心,利于财务信息的上行下达,委派下去的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经营决策, 严格执行本单位财务制度,达到财务监控的目的。
4.全面预算控制。建立以全面预算为贯穿主线的控制体系,对频道频率和栏目的节目经费、部门和项目的日常费用、下属公司的业务经费、广告部门的收入支出进行全面管理与专项控制,保证经济业务按计划进行,实现目标管理。预算的编制要坚持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一惯性的原则,既要厉行节约,又要具有前瞻性;预算执行与绩效考核相Y合,及时统计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差异情况,查找原因,分析说明,总结经验,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工作。
5.绩效考核控制。结合广电行业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广电行业的分配制度与合理的奖励政策。以广告部门、频道频率、下属公司等为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分管台长、频道频率总监、部门主任、公司经理等承担领导责任,将其收入与节目质量、创收等经营情况的考核相结合,挑起发展重担;对基层员工,建立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加大薪酬与奖励的档次,调动积极性。
6.内部审计控制。广电行业要从根本上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结合本行业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行业内部审计制度,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开展日常审计及专项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包括频道频率预算执行审计、广告经营收入审计、公用经费支出审计、大型节目活动专项审计、节目购销/设备购置/节目落地等专项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等。
7.风险控制。广电单位资产规模大,资金链长,部门与子公司众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尤其是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融资项目、电视剧购置、专用设备购置、基建项目等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防范规避风险,控制广电行业的整体运营。
8.信息技术控制。广电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一体化信息应用系统,能够在整个信息系统中控制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系统要涵盖广电行业的众多领域,包括财务管理、节目编播管理、收听收视率调查、广告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另外,系统还应实现对下属公司的集中统一管理,增强对公司的实时监控,实现业务的整体化管理。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广电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尽如人意,面临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要想保持竞争力并持续发展,各广电单位必须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广电单位应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创新内部控制方法,降低行业运营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从而推动我国广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篇5
“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奖”是由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设立的。设奖证书号:国科奖社证号第0158号。
3月15日。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章之俭为评委会主任的十几位资深专业评委会成员进行了紧张的评选活动。章之俭表示:“此次评奖的重点是突出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创新。因为广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超越。评奖的标准在于:技术上有较大突破,有创新点,有技术难度。总体达到较高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有较大超越,至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新点或产品密切符合我国国情,有效推动我国广电事业发展,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最终,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2007)科技创新奖获奖名单浮出水面,北广、大洋、索贝、九州、同洲等榜上有名。
为了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鼓励联合开发创新,协会根据企业的申报和推荐,结合我国广播电视设备行业的现状,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授予了科技创新企业奖、个人奖、合作奖等。颁出了10个科技创新产品奖、8个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奖、8个优秀企业家奖、8个科技创新企业奖、8个科技创新组织奖、12个科技创新团队奖、9个科技创新贡献个人奖和6个科技创新(国际)贡献企业奖和(国际)贡献个人奖。
篇6
【关键词】 UPS电源 数字化 模式
一、引言
广电行业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加速了广播电视发展的步伐,机房内各类制作、播出、前端设备已经由大量的服务器、数据交换器等数字设备构成。大量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设备中,广播电视传送播出的设备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对供电的需求广播电视事业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敏感的数字用电设备要求高,对10ms的供电中断都会影响到它的正常工作,所以我们的广播电视播出系统都使用了大型的UPS电源,有效保证了播出设备的正常工作。传统的由单纯的一台UPS电源、几块蓄电池所组成的UPS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广电设备机房的需求,采用高可靠性的N+1UPS冗余供电模式,才能满足现代广电行业设备机房对电源高的可靠要求。
二、UPS的简单分类
目前,UPS一般均指静止式UPS,按其工作方式分类可分为后备式、在线互动式及在线式三大类。
1、后备式UPS在市电平稳运行的时候由市电向负荷提供电能,当市电无法正常运行或供电中断的时候,经过更换开关转变成电池逆变供电。不具有稳压,有一定的切换时长,并且输出波形通常是方波。
2、在线互动式UPS在市电平稳运行的时候由市电负荷提供电力能源,当市电过小或过大的时候,利用UPS里面的稳压线路稳压以后提供相应电能,当市电无法正常运行或供电中断的时候,经过更换开关变成电池逆变供电。和第一种方式比较,该种方式的保护功用更强大,有比较大的输入电压范畴,噪声小,体积小等特征,可是也具有切换时长。逆变器输出的电压有良好的波形,通常是正弦波,而其最突出的优势是有很强的软件效能,能够便捷的利用互联网实施UPS的远程管控与自主化管控。
3、在线式UPS在市电正常时,由市电进行整流提供直流电压给逆变器工作,由逆变器向负载提供交流电,在市电异常时,逆变器由电池提供能量,逆变器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保证无间断输出。在线式特点是,有极宽的输入电压范围,无切换时间且输出电压稳定精度高,输出完全由变流器来供应,不论市电电力质量如何,其输出均是稳定且纯净的正弦波电源。特别适合对电源要求较高的场合,但是成本较高。目前,功率大于3KVA的UPS几乎都是在线式UPS。
根据后备时间,UPS还可分为标准机和长效机。标准机用内置电池,后备供电时间较短,一般在5~15分钟。长效机则可根据用户需要,增大电池容量配置,延长后备时间。
根据输出功率来分UPS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UPS。小型UPS输出功率一般小于5KVA,配电采用单相供电方式;大型UPS输出功率一般大于30KVA,配电采用三相供电方式。输出功率界于5KVA和30KVA之间的UPS称为中型UPS。
三、UPS在广电系统信息中心的选型方法
3.1 UPS系统容量的确定
UPS系统容量的确定实际上就是对机房电子设备用电负荷的确定。确定的方法一般是依靠经验统计,先确定UPS电源所需供的负载,负载为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事故照明等,按照单台设备机柜3kw考虑,统计机房最终设备机柜布置数量,累加得出负载容量。
UPS容量选择不宜过小,避免长期处于重载运行状态,且机房面积较大,负载有不断分期增加的情况,我台中心机房配置了1台30kVA的UPS电源系统。并且考虑以后系统扩容要求,预留远期相应的进线配电柜以及UPS输入开关和输出配电柜的负荷开关,方便后期扩容。
3.2 UPS系统配电模式的选择
单机组UPS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其参数特性:可知UPS工作有如下几个状态:
1) 当市电正常时,UPS设备通过“滤波――整流――直流(电池充电)――逆变”的过程为广播电视设备进行供电;
2) 当市电异常(中断)时,UPS设备通过“直流(电池放电)――逆变”的过程为广播电视负载供电,从而实现不中断供电;
3) 当市电正常而UPS主回路中器件故障时,UPS设备通过静态旁路开关实现不中断输出的旁路方式供电(切换过程小于10ms),同时也可通过人工维修旁路实现维修状态下的旁路供电;通过单机组结构的分析可知,虽然在不同状态下在一定程度上都可满足广播电视负载的不间断供电需求,但由于单机下器件的唯一性,在UPS故障时仍会造成负载的供电中断,为此,人们往往在技术上通过多机冗余的方式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以1+1的冗余方式)。
在多机组冗余并机输出时,从理论上讲UPS系统具有1/N的冗余量,在某个机组故障时,负载由其他机组分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四、UPS电源日常维护要点
UPS是使用简单但自身又比较娇气的设备,科学的使用和维护将会延长UPS的寿命。
UPS的使用环境应注意通风良好,利于散热,并保持环境的清洁。
切勿带感性负载,如点钞机、激光打印机、日光灯、空调等,以免造成损坏。不宜接吹风机、电热器之类的电器设备,以确保机器的安全。
UPS的输出负载控制在65%至85%为最佳,可靠性最高。
UPS带载过轻有可能造成电池的深度放电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尽量避免。
请明确所负载设备的功率,切勿超载使用UPS。
适当的放电,有助于电池的激活,如长期不停市电,每隔三个月应人为断掉电源用别UPS带负载放电一次,这样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UPS放电后应及时充电,避免电池因过度自放电而损坏。
五、UPS系统的发展趋势
伴随新技术持续研发与在实际中的逐渐运用,能够估测:将来高频化、自动化、数字化与大容量单机冗余化会成为UPS的发展趋势。
1、高频化
尽管现行的在线型UPS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因为其自身具有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高频化概念的引进,给UPS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向。高频化对于缩小体积、减少费用、在曲线性负荷有较好的响应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2、自动化
微处理器在UPS方面的运用,近些年已逐步朝着小体积方面发展,其造成的结果必定是UPS的自动化发展,包含管控、检验与通讯。UPS逐步依托电脑实施管控,而且电脑和外设能“智能”应对部分可能预测到的问题,可以实施智能管控与调节,把相关信号利用互联网传输给操作软件或系统管理员,利于实施远程管控。
3、数字化
数字管控已发展成全新的UPS管控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控制器有非常高的精度,有强大的抗干扰性能,较易达成对UPS的检验、故障辨别与分隔,容易达成遥控检测,达成两台以上的UPS的并联与热插拔,较易达成对蓄电池的监察与管控。运用数据搜集技术、信号处置技术、数字管控技术、电源控制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电脑软硬件技术来达成的电源形成的有效人机融合。
4、冗余并机技术
经过研发全新的运用技术,能够达成UPS的多板块冗余并机工作,无需额外添加中央控制系统,负荷平均分摊,某板块发生故障的时候,负载自主移动到其他板块,修理可带电热插拔,大幅提升单机UPS的输电稳定性。加之多台UPS构成的系统冗余运行,假如其中一台UPS机器出现问题,则被马上关闭,其余的UPS系统会自主担负所有负荷,对负荷不造成丝毫影响。
篇7
制播分离注入行业主体活力
在制播分离大力推进的背景之下,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内容逐步地引入市场竞争因素,优质资源不断向行业内部集中。一批发展有思路、模式有创新、内容有新意、经营上规模的企业将会在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对行业上下游关系的影响。制播分离后,广播电视行业细分为制作生产行业和播放行业两个行业,并且两类行业的企业由原来的一体直接转变为了上下游关系,同时相关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也因制播分离得到延伸。同时,电视节目生产企业和播放企业也因制播分离由原来的部门合作关系转变为以竞争为主以合作为辅的关系,上下游关系的议价能力问题自然产生。
制播分离的实施使得整个电视广播行业因市场竞争因素的引入而得到提高,同时也新增加了本不存在的交易成本。传统广播电视产业因制播分离因素载入后分化为电视节目生产行业和电视节目播出行业,分别占据产业链的上下游,开始了以议价能力为形式的竞争和合作博弈,重新构建行业内部结构并最终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
从品牌角度讨论,广播电视制造业在制播分离后上游的电视节目生产商和下游的电视节目制造商,在上下游竞争的同时也在横向竞争,最终以品牌影响力的程度,决定产业地位并同时影响整个产业的效率。广播电视生产商向下游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影响相应电视播放企业,以及下游广播电视播出商向上游参股控股影响电视节目生产商的程度和趋势,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另外,上游电视节目生产商和下游电视节目播放商的质量和服务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行业地位、核心客户群体、转换成本等都相互并最终影响整个行业。
新进入者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制播分离后,整个电视广播市场会产生更多的细分市场。新的细分市场的出现即是一片蓝海,会吸引更多的蓝海发现者进入分享其利润,直至利润趋向平均。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新进入者又要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和新出现的市场中分食其市场份额,这就会或多或少地与原有企业产生竞争的问题,最终导致产业的盈利水平降低,继续竞争就会出现一部分企业退出行业竞争。
广播电视行业在制播分离后细分出来的上游和下游行业,在进入障碍方面主要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影响: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转换成本、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优势如商业秘密和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抵制的方式进行,抵制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相关企业的财力情况、资产规模、行业地位及增长速度等。制播分离实施后,带来了新的机会的同时,新进入者也在不断地进入并直接推动整个行业进步。
替代者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制播分离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电视广播业不断优化。制播分离之后,以前看似不同的两个行业,也因现代科技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演变成了相互替代的行业,其行业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可以互为替代的产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如网络电视的产生和传统电视台相互替代以及能够制作3D数码电影的科技创新企业和传统的胶片电影制作企业的相互替代。
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在制播分离的环境下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并最终影响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第一,现有广播电视制造业产品销售价格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广播电视行业替代品的进入,使得现有广播电视行业中的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更具有差异性,否则其销售量与利润增长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广播电视行业替代产品的竞争强度,将受到产品买入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广播电视业替代品的进入对整个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用户转换成本更低。
同类竞争者对行业的影响。制播分离实施之后,新的市场新的游戏规则产生,行业内的企业必将重新洗牌。广播电视行业内的拆分和并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广播电视行业内较大的企业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将制和播分离开,形成多个企业。在制或播方面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对同类企业进行并购,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将产生。整个行业系统由于制播分离环境的改变,必将使系统内各个企业重新组合,最终形成新的平衡。
节目生产行业由于竞争因素的引入必然产生优胜劣汰的现象,广播电视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品牌、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只有准确把握受众需求的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企业,创新节目形式,提升节目质量,才会有更加宽广的舞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在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行业将会有一部分能能够及时创新、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经验丰富、同时又能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企业脱颖而出。同时也意味着,一些小的作坊式制作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制播分离打造整体市场产业链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 产业 政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中,无论是从事对外宣传的中国广电事业,还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广电产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广电产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1.“原产国效应”与国家形象
由于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异,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反而处于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例如:对中国形象片的调查,便显示出国际营销中出口“产品”的“原产国效应”。所谓“原产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 COO),是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判断和购买产品的意愿受原产国因素影响的现象:质量相等的产品,仅仅由于产地差异,便受到消费者极为不同的待遇。而对原产国“品牌”的感知,一方面来自产品本身,另一方面来自国家形象。消费者惯于根据与原产国的“敌”“友”关系和对原产国印象的好坏,选择追捧或者抛弃某种产品。当然,“原产国效应”也是会变化的,例如:经过实质性的努力,“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品牌便由负面转为正面。
“原产国效应”不仅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对中国的国际传播影响更大。“中国传播”在世界上正遭受有意地排斥;不利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环境明显影响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新闻传播的全球传播效果。中国电视以什么样的形象“走出去”,中国电视塑造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的成败与绩效。
2. 贸易基础与产业政策
就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而言,有研究发现,决定国际贸易基础的有四个主要因素:(1)要素禀赋因素,主要指一国与贸易相关的经济资源与发展水平;(2)规模经济因素,不仅指产品的横向市场占有,也包括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纵向分布;(3)需求偏好因素,是指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以一定的价格水平购买的特定商品或者服务;(4)公共政策因素,是推动或者制约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构和环境要素。中国广电的对外贸易在这四方面均有利有弊,特别表现在公共政策方面。
在中国广播电视产业中,要素禀赋主要体现为传播生态中的丰饶资源与低廉价格,它支持中国广播电视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也促使发达地区与中国合作。需求偏好因素指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例如:中国本土电视市场的古装剧制作经验与海外市场对古装剧的需求偏好就产生了互动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大陆古装剧的发展和东南亚受众对中国电视剧的接受;而中国内需市场对当代电视剧的需求与国际电视市场的偏好之间则存在较大错位。与此类似,规模经济主要指中国国内与国际广播电视市场在需求方面的重合度,它将中国的人口(亦即市场规模)优势推广到东南亚及全球。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包括对外贸易)公共政策,则既可能推动中国广电的国际发展;也可能牵制其“走出去”的步伐。
涉及广播电视产业的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促进本国出口与限制国外进口两方面。就支持本国企业扩大规模的公共政策而言,各国政府在影视领域的政策包括补贴资助、贴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私人投资等多种方式,版权保护则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文化产品出口最普遍的方式。就限制国外影视进口而言,各国均有规定本国与外国影视产品与播映市场的配额制度和对外国投资比例的限制。
中国广播影视的产业政策为维护中国广播电视市场作出了贡献。例如:2000年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引进、合拍和播放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等对引进外国节目的限制,为国产电视剧的生产及大陆电视机构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通过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孵化,增强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实力,进而走向国际市场。
国家还通过直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中国广播电视企业“走出去”。例如:国家财政的支持为国际广播电视频道的跨境传输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有时,外交政策直接带动了国际合作制片的开展。例如:中央电视合中南半岛五国制作的《同饮一江水》,便直接受到来自外交部的财政资助。
但是,产业政策也有许多独特的中国问题,在阻碍着中国广播电视“走出去”。例如:国内行政管理手段以控制为主,与海外市场播出机制的开放倾向存在天然冲突。从横向看,国内市场被分割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地方市场,有限的资源被分散;从纵向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生产与播出环节之间流通不顺畅、竞争不透明,使得利益分配不平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明显区分的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政策,不利于融合全球市场,从事中国传播。
中国电视的对外输出在很大程度上采取对等交易的方式,如国际频道对等落地、电视节目对等贸易等。而现行引进政策在进口主体(广播电视台)与出口主体(企业)之间存在错位。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制作机构在节目引进环节中很难与国外电视机构开展对等贸易。
中国广电的内容审查管理政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如:对题材、体裁、内容、风格的种种限令和随时变更的各种规定,导致节目制作机构的经营常常因非市场因素而遭遇风险,危及中小企业的收益甚至存活;同时,也使得一些大企业因无法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而影响规模经济的扩大。
广播电视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与国际市场的商业经营机制无法完全对接,在投资、生产与发行环节都存在裂缝。长期以来,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宣传品”,都是由国家出钱,在自己的栏目中播出,内容审查严苛,因此很难通过市场融资,并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例如:中央电视台投资1200万制作的《故宫》起初并未预售;后来美国《探索》频道将这部“精品”作为素材购入,才得以行销海外市场,只是“千金小姐当丫头”,贱卖了。由于节目制作部门和发行部门脱节,国际发行的收入无法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产生激励作用,并使电视制作可持续发展。同时,售卖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去重新包装出口海外的完成品,传播效果存在着不确定性。
作为国家使命,对外宣传在经营方面无利可图,甚至需要电视台作出财政方面的“奉献”,电视台也普遍对国际传播的经营收益不抱期望。而民营制作机构很难获得资金担保,融资难、流动难的问题长期存在,也影响海外可持续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走向东南亚”的可能策略
在全球化和多媒体时代,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要长期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最重要的是以全球视野和国际经验改进整个市场的经营体制。
中国广播电视的“走出去工程”,是在国家政策框架指导和强烈影响下国家意志与市场行为相互结合的经济运作方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一些推动中国广播电视进一步“走出去”可能采取的宏观政策和传播策略。
1. 国际话语的灵活选择
作为国家政治使命的“走出去工程”,是一种志在争夺话语权的对外宣传,必须讲究国际话语策略。尤其是在对外传播中,策略和话语都需要改变,否则,将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表达国家的基本立场与核心利益,取得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在进行的宣传活动。问题是,如果宣传的指导思想过于主观,旗帜太鲜明,做法太直率,则未必能够真正实现宣传目标。特别是,无论怎样正当的行为,一旦被西方贴上了负面的“宣传”标签,说服效果马上大打折扣。在走向全球的中国广电活动中,如果以“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等刺激性较小的词语表达“对外宣传”的诉求,把政治性“工程”的调门降下来,身段放柔软,提高灵活性,效果可能更好。
由于东南亚国家长期接受西方的新闻宣传,媒介相信并追随欧美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在新闻影响力方面,中国需要作出的努力还十分艰巨。与此相对,影视剧、纪录片等内容产品的政治敏感度稍低,受众的抵触心理稍弱,加上中国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文化传播的影响更好。通过市场进入和日常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着眼于文化的长期作用和交往的互惠互利,更有利于中国电视“走出去”。
我们建议:增强“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话语,以平等交流、双赢互惠的市场贸易模式,对东南亚地区进行国际传播,逐步消除目标地区对中国及中国广播电视的戒备心理。在新闻和文化两大类传播中,把重点放在较有希望进入和影响更加深远的文化内容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并进而提高中国的话语权。
2. 国际传播的内外结合
从目前位居国际传播前沿、从事对东南亚外宣的广播电视实践看,其传播行为还主要是向中国公众介绍东南亚国家的风景和风情,而非向东南亚人民介绍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走出去”的使命和传播的内容还是错位的。
中国新闻宣传的长期做法是“内外有别”,这种政策有一定合理性:毕竟国内公众与国外公众是非常不同的群体,他们接受传播的环境与心理往往差别极大。适销对路,也是经营之道。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内外界限已被无形打破,以往界限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地理政治区隔已不完全适用。因此,新闻必将进一步穿越对内与对外报道的藩篱,“出口转内销”将陷自身于被动。
全媒介融合是一种挡不住的趋势。各种传媒机构在不同领域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都可以扩展经济规模,以扩大文化产品的边际收益。
我们建议:淡化“外宣”和“内宣”之间的严格界限,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传播。应从中国市场与东南亚市场的相似之处和共同偏好出发,寻找文化需求的重合区域,开发国内国外的共同市场,并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开发,扩大中国广播电视的整体规模。
3. “走出去”的内部竞争
随着媒介融合的全球趋势,媒介机构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进入已经难以阻止。从国外传媒业的普遍经验看,开放竞争比一家独大的媒介体制要好。当然,传播机构的多寡应该与市场需求的数量一致。因此,管理机构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认: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对中国传播的容纳力究竟如何,究竟什么样的国内体制与竞争方式对中国传播更为有效或者有利。随着传媒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国将传媒机构的竞争纳入法制轨道的时机已经到来。
在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中,中央电视台无疑是最有希望进入和持续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电视传媒。同时,国内市场的支撑对以新华电视为代表的其他国际频道的海外发展意义巨大。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规律不仅是相似的,而且,两个市场还是相通的。例如:好莱坞的大片在美国国内市场获得的追捧常常引领国际观影潮流。而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取得的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内市场的口碑传播和成本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限制国际频道在国内落地的政策不利于国际频道的传播力培养和经验积累,不利于中国电视“走出去”的事业。
我们建议:打通国内外市场,通过国内市场,培育对外传播的文化产业能力。应该允许新华电视和其他一些有希望成功走向海外的国际频道在国内落地,与中央电视台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为此,应对国内和国际频道进行通盘设置,通过竞争和淘汰,把国外国内的相似市场整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全球市场规模。可以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允许播出机构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对内或者对外传播的战略和市场开发的策略。
4. 国际传播队伍的力量整合
中国广播电视的“走出去工程”一向限于“国家队”。的确,从国家的角度看,由中央主流媒体从事对外宣传,不仅稳妥,而且可靠。然而,中国主流媒体尽管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公信力,在国际上却反而被涂抹上过重的官方色彩,被贴上了“不可信”的标签。
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东南亚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排斥比西方国家要弱些:东南亚国家对官方媒体的信任度要高于欧美社会。不过,在全球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他们也很容易接受西方的引导。
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明,国际传播中,公共外交、民间交往是更为有效的传播渠道。民营公司机制灵活,比事业型的国营媒介机构更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对外传播中地位独特,似乎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们需要市场“松绑”和政策扶持。
不过,民营公司也有天生的逐利倾向和投机习惯,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政策空间和管理漏洞,寻求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商机。例如:“动漫扶持”政策下高价制作的动画片《戚继光英雄传》便被发现制作粗略。因此,政策监管也不能缺位。
我们建议:在继续推动主流媒体“走出去”的同时,也挑选一部分经过实践考验和审慎评估的企业,包括民间制作公司,通过一定的程序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要减少引进主体与出口主体之间的错位,可以从现有引进配额资源中划分一定比例给予重点出口企业,鼓励“以进带出”的对等贸易。也应该扩大民营公司与国际伙伴的交易机会,让它们以自己的机制优势走向国际商业市场。当然,在此需要注意机构吸纳的公平性和政策支持的公开性,以避免投机取巧事件的发生。
5. 科学决策与法治化管理
按照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治经验,文化产业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也就是说,法规和政策必须明确、公开和稳定,避免企业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感采取短期行为。在广播电视市场,只有管理机构法规明确,政策稳定,才能给予节目制作方清晰的创作信号,使之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也才能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方向明确,尽快成长,使其中的优胜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传播机构。
目前中国媒体“走出去”的“落地”效果还不明显,虽然设立了大量的驻外机构,增加了许多合作项目,出口了大量传播内容,但大多靠的是“砸钱”的行为,投入可见,产出难料。要使中国电视“走出去”作为文化产业的日常市场行为,真正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便应该增加与此相关的数据统计,并公之于众。
要减少国际传播的盲目性,便应该了解我们的目标地区及其受众,将传播效果建立在全面测量、完备数据积累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国际传播要有“订单”意识,受众研究应该细化,不仅要按照地区和国家的粗略划分,还应按照传播的目标、内容、方式、对象,对东南亚国家的广播电视观众进行更多层次和不同群体的细分,制订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形成有效的宣传或传播。
我们建议:管理机构对电视进出口的数据建立常规性统计,对电视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同时,电视产业应探索国际传播的经济规律,积累海外市场开发的经验,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对电视市场的政策,包括国际化政策,应该公开透明,减少行政化管理方式与国际传播市场机制之间的冲突,以利市场的繁荣稳定。此外,国家应该对“走出去”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做到情况清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工程的得失,并予以改善。
6. 经营中国广播电视的东南亚市场
当前,全球都处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媒介霸权思想和文化影响之下,因此,通过面向西方的对外传播,一举挑战并动摇西方的意识形态,无疑是非常理想的传播状态。但是,这里有一个可行性的问题。目前“西强我弱”的局面一时难以逆转,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国抗衡西方影响力的可能性还相当有限;在文化传播方面,则基本上还是中国输入西方思想和文化艺术产品的单向流通。中国广电夺取传播市场应该有顺序的先后与步骤的安排,可以从具有先天优势和较多共性的地方开始。中国广播电视可以首先走向东南亚。
当然,近代以来,东南亚地区深受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追随西方的霸权意识形态;而且,这些国家在全球话语竞争中居于更加弱势的地位。但是,日积月累的文化影响可以培养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情。同时,各种文化影响力之间是一种吸纳、结合的过程。
面向东南亚的传播,有一个语言问题。究竟是采用许多东南亚国家通用的英语进行传播,还是采用汉语,甚至本地语言?这里也有一个位置先后的选择。英语是世界通行的“霸权”语言,在传播方面占尽优势。中国的对外传播,无疑非常需要通过英语进行全球包括东南亚的传播。然而,在东南亚,大部分人口讲的是当地语言——一种混杂了外语和各种地区方言的混杂语言。作为具有文化影响的大众传播方式,电视应该尝试面向普通人,用当地人民听得懂的语言传播——这就需要本地化策略。在东南亚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可以听懂、甚至会讲华语(包括汉语普通话和广东话、闽南话等各种中国方言)。使用华语传播,能够降低传播成本,而且能够充分携带语言本身的文化基因——这也是海外华人情之所系。因此,需要培养更多具有东南亚语言能力的传播队伍和既懂华语又懂当地语言、既熟悉中国文化又熟悉当地文化的双料人才,包括采取招收本地人才培训上岗的传媒国际化策略。
我们建议:在面向全球进行全方位国际传播的同时,把文化传播的重心首先放到东南亚地区,这是一种优先选择而不是唯一目标的传播策略。除了面向全球的英语和面向海外华人的华语节目之外,中国电视业应该尽量争取用当地的语言和当地的人民交流。同时,与东南亚国家的媒体和人才合作,用他们的眼睛看中国,用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感动他们的人民。
7. 寻求跨文化传播的接近之术
在中国广播电视“走进”东南亚国家的过程中,不能迷信中华文化的“魔力”,更不能忽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要寻求与东南亚文化的接近性,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技巧与艺术。最重要的“走出去”是要“走进去”,走进千百万海外华人和尽可能多的东南亚人民心里去。
在寻求文化接近性时,采取跨越需求差异的透明叙事策略和相关叙事策略,可以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在透明叙事策略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克服与海外市场尤其是与非华语市场之间的差异,产品要尽量简单易懂,视觉呈现上诉诸动作元素,内容表达上淡化强烈的本土印记,以寻求不同文化群体均可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相关叙事策略是针对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量身定做的开发原则。在与中国大陆需求偏好差异较小的东南亚华语区市场,由于存在较大的语言-文化重叠区域,便可能采用这种足以跨越文化边界的相关叙事策略。需要一定文化知识才能理解的中华神话、武侠、传奇等古装剧,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海外市场出口的优势产品。
当然,中国电视生产者也要有意识地寻求表达当代生活与反映现代意识的方式,提高大陆电视剧对更广泛的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同时,树立中国优秀文化的良好形象。
我们建议:在海外战略的跨文化传播中应寻求文化接近性。对存在较大的语言-文化重叠区域、具备相似偏好的东南亚华语地区,可以采用相关叙事策略;对非华语族裔的东南亚受众,则采取更直白易懂的透明叙事策略,以克服文化差异,减少文化折扣,把优秀的中华文化和积极的中国形象传播出去。
8. 探索中国文化的传播之道
中华文明应为世人展现吸引力,才能“走进”对象地区人民的心中。中国广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以更加客观的立场讲述中国故事,因为只有真诚与真实的才有说服力。
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外传播和交流的,是面向国外普通人民及其娱乐需要的日常行为。大众文化的新发现是,底层的经验、诉求与呼声,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不断反映与表达出来。因此,中国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广电传播既需要针对顶层,又必须面向底层,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使东南亚的人民对中国产生更亲近的感情和较深入的理解,推动上层人士对中国的友好与合作。
中国电视“走出去”的崇高使命,当然是把真正优秀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因此,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电视机构与企业不能单纯追求市场的成功;而应该通过市场的成功达到弘扬文化的目标,为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积极形象作出贡献。中国广电既要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又要收获经济效益,就必须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目标与文化影响目标之间、通俗文化与优秀文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广播电视 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60-01、
科技的发展使得“新媒体”这一名词广泛流传于广播电视行业中,传播媒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纸质媒介逐渐转变成了发达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得到较好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相应得到了发展。为了适应不断更新的发展环境,广播电视行业必须从内容与形式上实施整体转型。
一、新媒体语境与广播电视行业的关系
媒介作为大众语言符号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信息载体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不同时代的传播有着不同的“语境”,“传播语境”主要用来描述某一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传播体系。[1]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新媒体,不难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其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深入,并且在社会面貌和传播生态的不断改变中实现了功能角色的转变,也就是从单纯地带来一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上升到内在化、普遍化地改造社会结构,从而开创了媒介传播的新时代,也使我们进入一种全新的语境。[2]
广播电视是新媒体语境下的一种存在形式,新媒体语境使得广播电视向网络电视转变,电视音像的画质变得更加清晰,提高了电视音像的观赏性。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的形式更为多元化,车载技术的发展使多种交通工具也装上了新媒体广播电视,丰富了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另外,在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下,广播电视借助当前流行的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广播电视信息,满足了大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二、新媒体语境的基础下广播电视战略转型的对策
(一)以科技的发展带动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使广播电视行业趋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主要目的是完成建设各个城市和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广播电视向数字化转型。[3]在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中,广播电视行业要尽快完成计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审定和调研。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将整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小块,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有利于提高完工速度。另外,除了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建设,还要加强广播电视行业内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通过各个电视广播电台的资源共享从源头上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行业竞争力
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的推广和宣传有利于顺应广大观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信息传播与引导的主体,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实时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并对其进行正面报道。工作人员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并加以实践,使创新的氛围弥散于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为了增加市场份额,增加收视率,电视广播工作人员要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选择优质的素材,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奠定广播电视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基础。另外,还要摸清市场的需求和走向,形成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升行业综合实力,保证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长远的发展。
(三)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全面服务体系
广播电视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节目资源,可以利用新媒体对其进行保存,并根据资源的特点进行分类,最后创建一个搜索引擎,使观众能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搜索到想看的节目,并且还要对这套用户服务体系进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搜索方便、功能齐全的全面服务体系。另外,还应该开放用户反馈平台,使所有用户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人员要定时查看用户反馈信息,筛选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在相关会议上进行讨论,然后对服务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适合用户的需要,这样才能开辟出广播电视发展新的领域和方向。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流行,观众需求也相应在发生变化,因此整个广播电视行业都必须调整内容和形式,而实现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战略转型有助于广播电视行业更新行业文化,使其更加具备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广播电视行业更好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对广大观众也具有重要作用,使观众能随时随地掌握最新资讯,了解实时新闻动态,观看自己想看的各类节目,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还要加强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过程监督,保证广播电视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王锟,刘俊,吴雁,余锫,李艳,兰瑜,郑智颖,杨晓漪,李一君,杨小玢,孙文玉,张倩,曾子龙.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J].当代电影,2013(03):143-151.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 探讨
1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采访与编写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的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应用,比如对于电视节目的摄制、录像、编采等,都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广播电视的运营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得更高。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素材采编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之间的衔接与结合变得越来越重要。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广播电视网络中,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进行发展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对工作人员的采编技术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如果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则很难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统一的整体,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综合管理,比如对于采访部门,应该要及时对各种新闻素材进行挖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素材收集,然后将素材交给具体的编辑人员,经过编辑、编排之后用于后续的播出。对于广播电视的采编工作,除了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作之外,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增强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对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对其工作中的技术能力进行训练。比如对于广播电视行业中的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采访、电视节目编排等人员,应该要进行专项训练,加强采访人员对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加强编排和制作人员对先进技术软件的应用等,以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水平。
对于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技术维护和管理人员也要加强管理,促进他们掌握整体的控制能力和具体的各种设备、系统等方面的使用功能,对于各种系统技术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发挥设备的作用,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在广播电视系统中,供电系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一旦出现了供电中断的问题,则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无法工作。因此广播电视局在对进行广电大厦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大厦的供电系统进行完善的系统化的规划。比如,电力部门要为广电大厦提供双回路供电,广电大厦也要自备发电机,电台、电视台等在用电的过程中要保持相对的独立、要配备UPS电源等,都是可以预防供电系统出现问题的有效措施。
2 广播电视播出技术
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的完善,不仅要在采编方面加强,尤其要注意电视播出的技术控制。广播电视行业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都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步骤,比如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等。展示给观众的是直观的画面,所以任何一个步骤都要做好,才能保证节目的质量。能不能给观众传递内容优秀、画面质量高的电视作品,受到工作人员的能力素养的影响很大。由于广播电视节目是点对面的覆盖形式,一旦播出之后是无法收回的,引起社会关注的力度也比较大,因此安全播出至关重要。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出现了问题,造成停播、错播、漏播的问题都会带来严重后果。要做到万无一失往往不容易,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各种客观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其中还有主观因素也需要加以控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以及管理维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利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有时候甚至会带来相反的作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保证各种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首先需要加强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保证工作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才能到岗参与实际的工作。因此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相应的培训,进行必要的实习,通过考核之后才能上岗进行工作。在工作中也还要加强对自己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其次,要加强广播电视播出的各种技术的培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工作人员的播出技术进行相关培训,保证其技术合格之后才能到岗工作,在工作中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促进其业务技能的提升。第三,在播出工作中,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播出意识的培训。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准则,国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在日常工作中,为了保证节目播出的安全性,应该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意识的培养,保证员工的安全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在工作中才能恪守职责,提高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能力。
3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对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社会形势背景下,一定要做到广播电视工作的详细准确,这不仅要求具体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有所提升,还需要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能有效地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播出等都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中要加强对这几部分的控制,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雪峰.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
[2] 于书平.采用UPS确保安全优质播出[J].山西科技,2010(6).
- 上一篇: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 下一篇:电视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