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6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形式计量的所有权归国家的有形资产。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和实地考察方法,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深入探讨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的规模必然不断膨胀,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由于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大量的闲置和浪费,管理和使用严重脱节,账务和实物也严重不相符,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财政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文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

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归口管理部门,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房产管理处、实验室设备与资产管理处等。同时各高校也加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公房管理办法、土地管理办法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具体操作。此外,各高校还配备了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高校固定资产实施有效地监管,大大的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经过文献调查发现,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文章和学位论文比较少,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研究更是比较薄弱,特别是如何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都需要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2.研究意义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高校固定资产合理、有效配置的手段和途径,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促使高校固定资产发挥最高的效能,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软环境。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制度保障方面

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本文对1990年以来有关部门颁布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但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内容分散到各个法规之中,缺乏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并且已经出台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低,不能够很好地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表1 1990年以来涉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及规章制度汇总表

2.机构设置方面

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考察,本文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科室职能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关业务由设备管理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分担。(2)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与设备管理部门职能有交叉。(3)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般下设综合办公室、资产管理办公室、公房管理办公室、招标管理办公室等。

通过对实地考察工作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弊端,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部门,并且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管理混乱,甚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权力越位、错位的现象。

3.人员配置方面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专门化的人才,并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两类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整个管理流程的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涉及经济、基本建设、财务、计算机技术、统计等专业。

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重视一般管理人员和几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有些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只配置了一般的管理人员,没有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配置比例不当。

4.系统建设方面

通过考察得知,很多高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或者单一的Excel表格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利用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建立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是个别高校还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或者已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总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强大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制度

根据表1的统计,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并且只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没有深入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方面面,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办法和规章制度,尤其缺少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所以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来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各高校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规章制度以及实施细则。

2.健全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一个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几个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控优势,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宏观管理以及对其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进行规范和监督。其他各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对职能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进行直接的管理和调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能充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的管控优势,其他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防止多部门分散管理、权限不明的情况出现。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健全责任机制以及制定处罚办法,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管理人员身上并严格执行。责任机制以及处罚办法的制定能很好的约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纪可依。

3.注重人员培训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允许的条件下,资产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专人专管。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人数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无法实现一般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那么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注重资产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让管理人员尽可能地掌握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的经济、统计、计算机技术、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也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使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不再受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

4.加强信息化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系统化、规范化原则。系统化是指建立一套基于全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高校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入账以及报废等一系列环节实施动态管理。规范化是指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设计,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基础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库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只有基础数据库完整、准确、安全,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实现对固定资产基础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实现集成与融合,并应具备强大的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功能,能针对上级部门的需要生成符合要求的报表。

(3)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维护与扩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具备可维护性以及可扩展性,以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实现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系统维护与管理需求同步。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规模的重要指标。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同时,需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动态管理以及保值增值,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进.试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1).

[2]陈诗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2007(1).

[3]陈蜀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4]罗超.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9).

篇2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低值仪器,管理效率

低值仪器在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中被广泛使用。伴随着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不断丰富以及科研水平和规模的发展,用于低值消耗材料上的经费也相当可观。据测算,有些高校的年实验材料费用过亿元[1-2],其中的低值仪器不仅数量大,而且价格低、使用简便,已成为实验教学和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3-4]。因此,低值仪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越来越被各高校管理部门所重视。

1 低值仪器的归类和管理现状

《高等学校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5]第二章第六条中对低值品的界定为:凡不够固定资产标准又不属于材料范围的用具设备,如低值仪器仪表、工具量具、科教器具等。为便于管理,各高校据此管理办法又做了更细一步的划分,如单价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可独立使用、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等条件[6]。虽然各校在定义、细则规定上不尽相同,但在管理上却存在共性问题。

1.1 重视固定资产轻视低值仪器

高等学校一般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固定资产由校级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编号入账,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的界限也随之变化,大型及常规仪器设备数量增长的同时,低值仪器的数量也成倍增加。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校级主管部门要求账、物、卡齐全,有审核、有检查,二级学院能够认真对待。低值仪器的管理直接归属二级学院,由于本身价值低又不计盈亏,具体管理过程中得不到充分重视[7-8]。

1.2 缺乏监督管理粗放

由于低值仪器的价格低、单次采购总金额少,临时性多、计划性少,造成采购与报废处理相对不规范[9];各二级学院绝大多数没有电子管理系统,依靠手工记账[10],所以工作量大,加之采购方式和渠道不同,经常出现不及时登记入账甚至不入账的情况;有的低值仪器没有按固定位置存放,缺少定期盘点。粗放的管理模式,加之没有督促检查,造成了低值仪器的非正常损失。

1.3 放弃维修以新代旧

低值仪器在功能和作用上仍是属于仪器设备范畴,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实验技术人员作为低值仪器的一线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出现故障时懒于维修、放弃维修,甚至直接买新代旧,使低值仪器变成“一次性”仪器,造成资产的浪费。

2 多措并举提高低值仪器的管理水平

在医药类院校,低值仪器数量要占低值品的绝大多数。低值仪器在实验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其数量和使用率都很高,如恒温水浴锅、普通电子天平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校对固定资产的划定界线也发生了改变,从早期的500 元逐步调整到现在的1000 元,归到低值品管理的非固定资产类低值仪器的数量已经超过固定资产的数量。我校在对低值仪器的管控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仅以药学院下属的药剂实验教学中心为例,本科实验教学仪器总数844 台。2019 年全年开设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实验18 项,有39 个本科班累计做了444 个班次的实验。在分别对低值仪器和固定资产类仪器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低值仪器使用率高于固定资产类仪器[11],组均仪器数量1.3 台,比固定资产类仪器高出30%,由此可见低值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2019 年低值仪器和固定资产类仪器使用情况统计见表1 。

2.1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我校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订了《沈阳药科大学固定资产管理细则》,二级学院细化为《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室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药剂实验中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更强、实操性更细的《药剂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药剂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类仪器设备和低值仪器在细节管理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同等要求、制度落地、职责到人。

2.2 转变观念尽职尽责

实验技术人员是基层管理队伍的主体,要管理好低值仪器,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12]。实验技术人员要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按时对仪器进行运行状况巡视,尤其是新购进的仪器,在新旧交替或同时使用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和教师正确操作[13],使仪器长期处于平稳状态。如老型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的电源开关、调温按钮、调速旋钮是独立的,功能分明,很容易掌握,升级换代后厂家将原来两个调温、调速的多圈电位器用一个飞梭电位器代替,学生在使用新仪器时常会误报调节故障,个别甚至扭坏飞梭电位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多巡视、多指导,以避免非正常操作带来的故障。

2.3 科学建档加强监督

低值仪器经常会出现同一型号的某种仪器数量较多的情况,所以在建档时区别于固定资产的一机一档模式,而采取一型一档,即相同型号的低值仪器只建立一个档案,档案中收集仪器说明书、所有对应仪器的合格证和其他资料。由于基层院校大多采取手工记账或以电子表格方式记账管理,采用一型一档不仅能够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也大大减轻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二级学院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基层仪器管理工作,做到定期盘点,保证账、物、卡的一致。

2.4 加强养护科学维修

低值仪器出现故障时放弃维修,会造成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要对低值仪器进行有效的维护保养,消除故障隐患,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率。此外,由于低值仪器精度不高、结构简单,而且同型号仪器出现的故障也有趋同性,这种故障也相对容易排除。对于停产或买不到配件的仪器,可以采用拆旧利废的方法拼修出正常运行的仪器,让旧仪器发挥最大的效益。例如,药剂实验教学中心1998 年购入14 台电热磁力搅拌器,虽然早已停产,但采用拆拼方式维修,目前仍有8 台保持正常运转,服务于本科实验教学一线。所以要重视低值仪器的维修保养,因为维修本身就是创造价值、创造效益的过程。

2.5 制订激励机制激发管理积极性

实验技术人员是在承担日常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除了日常巡检、引导操作、登记上册、年终盘点等工作外,还要在每项实验完成一轮教学后进行彻底保养维护,保持外观清洁一新、内部无故障隐患,以良好状态迎接下一轮实验教学。但维修保养工作很难量化,尤其是低值仪器,修好一台仪器或报废一台仪器,虽然都能提高仪器的完好率,但明显前者更有价值,可以节省宝贵的实验经费。所以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14],让繁杂辛苦的工作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上有所体现,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体现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

3 结语

在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低值仪器与固定资产类仪器设备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低值仪器管理的前提,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保证。加强培养实验技术人员责任心,提高对低值仪器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转变对低值仪器的管理观念,完善激励机制,做到管好、修好、用好,充分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仪器的完好率,从而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翟春红,张万光,张锐,等.高校实验材料申购管理系统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6):133-136.

[2]高剑萍,陈建新,杨再从.高校实验室低值易耗材料信息化管理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54-257.

[3]黄善斌,覃勇军,胡忠,廖安平.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模式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229-231,250.

[4]林凤屏,林清强,王冰梅,等.高校实验室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7,20(3):164-166,170.

[5]高等学校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摘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208.

[6]朱虹.高校低值耐用设备的有效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28-29,32.

[7]杜鹏.高校二级学院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办法[J].管理观察,2019(3):137-138.

[8]古晓艳,叶仁春.高校低值耐用设备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11-12.

[9]刘琦,高培峰,张继霞,等.丰富管理手段加强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283-285,290.

[10]李紫云.高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1):271-272.

[11]周长娣.高校实验室低值实验仪器管理浅析: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实训中心低值品管理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4):86-87.

[12]闫萍,姚媛媛,刘亚军,等.高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125-126.

篇3

关键词:绩效评价;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22-03

随着教育体制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也日益得到重视。如何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绩效,为高校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既是规范高校管理本身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高校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财务压力的现实选择。为此,本文拟基于绩效视角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相应地也形成了许多固定资产,包括教学楼、办公楼、教学仪器、实验室等,如何有效配置这些固定资产,为高校的教育科研提供更好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不过,高校固定资产有其本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固定资产来源的多元化。高校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拨款(主要资金来源),也有自有资金收入,比如学费收入、对外服务收入等,还有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包括各种科研经费)等。

二是高等教育的公益服务性决定了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非经营性。高校资产虽然可能有一些进行出租、参与经营、开办校办企业等的经营性资产,但主要还是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公共服务等提供物质保障。

三是缺乏成本意识、产权意识导致许多高校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近年来,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改善了高校的教学与办公条件,但高校作为一个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往往没有经营性企业的成本意识,这样许多部门和个人往往想占用更多的固定资产。

以上这些导致了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根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统计,我国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中有30%处于闲置状态,另外根据世界银行调查的结果,我国部分高校实验室、教室的使用率仅为30%;同时,在对武汉大学等十一所高校的资产调查中发现,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超过60%,说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2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的成因分析

2.1缺乏绩效管理理念

首先,产权和责任不清,缺乏主人翁意识。高校固定资产主要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所以,许多人认为固定资产是国家的或者学校的,与自己和所在部门的关系不大。既不爱惜和维护所用的固定资产,对其他人损坏固定资产的行为也是听之任之,不去主动维护。

其次,观念落后,缺乏绩效管理意识。由于高校的多数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既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成本核算,缺乏成本意识、管理意识,加上有些领导只关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没有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高校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重配置轻实用等情况,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概念。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有些高校采用传统的职能式管理模式,资产管理权分属于各职能部门,但各职能部门管理的职责不清,导致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仅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价值的核算,设备处、后勤办、基建处、图书馆等部门进行实物的管理。虽然有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资产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但是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实物使用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和制约的关系,导致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调配和报废等管理环节中各部门分工和责任段落不明确。同时,由于责任缺位,即使有些高校建立起一定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人去执行。甚至有些部门把固定资产认为是部门所有,随意处置、转让,所得收益纳入部门的“小金库”,甚至侵吞。

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没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流程,以及相应约束和激励机制。目前,许多高校建立起一定的购置、验收、领用、维护、报废、转让等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不能很好地衔接,存在管理脱节问题。比如,房屋建筑已经使用多年却未入帐或拆除多年后仍未办理报废手续。还有,可能对资产购置环节比较重视,进行严格的审批,但是在使用、管理、转移、报废则不重视,致使有帐无物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不健全,制度不配套或形同虚设,又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资产不能进行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此外,对固定资产中的经营性资产不能在管理中保证其保值增值,流失严重。

三是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计提折旧,这样账面价值只反映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从而造成高校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真、资产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

四是缺乏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导致综合利用率低。一方面,由于缺少统筹安排,导致高校存在许多重复建设的项目和相应的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是政府办学,许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是进行账面管理,并没有对其进行使用效益的评估。导致许多高校对其固定资产的使用既没有进行成本核算,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成本核算及计提折旧办法,更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导致固定资产综合使用率低。

篇4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创新的思路提出了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使用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以及绩效管理等措施,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成本;预算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注定了高职院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投入较大,国家对高职院校除了生均财政拨款的投入外,也主要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为目的的固定资产设备购置的投入,如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均一次性投入几千万元的设备购置经费;财政专项拨款也主要是实验设备购置的投入。正因为如此,固定资产在高职院校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占到60%以上,而我院固定资产占到了资产总额的84%。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对于高职的存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管理现状令人堪忧。

一、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固定资产配置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重庆市为例,共有高校59 所,其中高职院校就有32 所,高职学生数也占一半左右,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规模都已上万人。由于规模较大,在内部管理上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对固定资产也实行分级管理。各二级单位为了方便完成自己部门的工作目标,盲目超配或抢占更多的固定资产,在设备配置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攀高求洋”、“贪大求奢”,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无视学院资源的有效性和整体性。

2.固定资产使用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非盈利性公共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学生学费等非偿还性资金,学校管理者没有利润的业绩要求,也没有教育成本管理意识。存在无休止地追求办学资源的无穷占有,而这些设备在购置之后,无论是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极为低下,有的功能闲置,有的实物闲置,造成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

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放在首位,对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意识不到位,存在“重购置、轻使用,重资金、轻资产”的观念;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多头交叉管理的局面,如房产归后勤处管理、教学实验设备旧教务处和各二级院系管理、图书归图书馆管理等,削弱了国资处在资产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大多数学校资产管理还停留在单机管理甚至手工操作阶段,不能及时动态反映资产变化和存量情况。

二、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思路

1.固定资产配置与部门经费预算相结合,解决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部门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校固定资产配置预算与经费预算管理相结合是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的最好方法,也是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在学校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固定资产的配置必须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为核心,在保障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以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合理调整固定资产的配置结构。

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的过程中,对二级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要统筹安排,不能有求必应。

(1)对学校存量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确定学校及二级单位占用的固定资产总额、生均占有量,并与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办学指标(试行)》(教[2004]2 号)指标进行比较,通过实际占有量与标准指标的对比,从而确定学校及二级单位的资产占用量是否合理。

(2)对固定资产占有量不达标的二级单位,应优先满足其购置需求,在预算分配上给予倾斜。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根据二级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和工作需要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学院国资处有权对闲置、使用效率较低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进行调剂。

(3)对固定资产占有量超标的二级单位,首先要对其占有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设备配置超标的原因。国资处对不适用、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调剂分配,对陈旧、报废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如果是为教育教学所必须购置,对其购置计划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同时在别的经费预算项目上要进行适当的扣减,以体现学院资源配置的公平,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

财务部门通过加强资产购置的预算管理,从资金来源上进行有效控制,可以保证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合理,提高使用效率。2006 年财政部公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确立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科学编制资产配置预算,制定合理的费用定额,既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又能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避免二级单位之间资产配置苦乐不均现象,避免“攀高求洋”、“贪大求奢”等现象,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2.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解决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于2013 年1 月1 日正式执行,新制度的亮点就是高校要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计算学生的培养成本。计算教育成本既是国家核定拨款定额和确定学费标准的需要、也是学校微观管理的需要。教育成本是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宏观的教育成本既包含社会成本,也包含个人成本;既包含直接成本,也包含机会成本。目前理论界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及财务制度核算的教育成本均为狭义的教育成本,即社会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是高校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日常运行和管理方面的支出。虽然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提出了成本核算的理念和要求,但对成本费用的归集范围并没有明确规定,笔者对此有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商讨。

能计入教育成本的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所发生的各类支出,其受益者是在校学生。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支出分类如下: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五类支出,由于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直接的关系,有特定的资金来源和补偿渠道,不能计入教育成本。对于事业支出是否全部计入教育成本,笔者认为离退休支出与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受益者非在校学生,不论是否纳入社会统筹,均不应计入教育成本。因此教育成本只包含事业支出中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后勤保障支出等四类支出,每一类支出又具体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主要是固定资产的建设、购置支出。定额内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可直接计入学生培养成本,而资本性支出则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受益期内分期计入学生培养成本。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十八条规定:将效益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按照有关规定,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也就是说,能计入学生培养成本的是事业支出中的在职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

成本总额=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生均培养成本=(人员支出+ 公用支出+ 固定资产折旧)/学生人数

由于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所占资产比重较大,且本文主要谈的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这里也仅就固定资产的折旧对成本的影响以及为降低生均培养成本、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的措施进行分析,解决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是学生培养成本的组成部分,高校现有的固定资产,是以前投资决策的结果,属于沉没成本,其折旧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承担的最低成本,一般占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10%—20%,高职院校折旧所占的生均培养成本比例更高,经测算,我院达到了40%多。在生均培养成本一定、实习实训条件能够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折旧越低越好,也就是说,将教育经费投入更多地用于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上。

(1)降低生均固定资产成本的措施。通过计算学校各二级院系、专业所占用固定资产总额,由此可以计算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生均固定资产成本,通过不同学校、二级院系、不同专业生均固定资产成本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固定资产成本占用水平是否合理。对于生均固定资产成本较高的院系、专业,根据其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并且不能人为减少、单位固定成本与学生人数呈反比例变动的特点,只能通过适度扩招、增加学生规模来降低生均固定资产折旧额,从而降低生均培养成本。单位固定资产成本的下降、生均培养成本的节省也就意味着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优化,进而促进办学规模效益的提高。

(2)对固定资产实行“开放“管理。在充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公用性较强的运动场馆、实习实验室和图书馆打破现有的封闭管理模式,向学生全天候、全方位开放,以保证“物尽其用”;同时逐步向社会开放,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资源共享,从某种角度来说,物尽其用是办学成本的最大节省。《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当然这种开放与共享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高校的积极配合,重庆市教委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规定重庆大学城高校之间可以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目前我院有学生选外校的课程,也有外校的学生选我院的课程,有效地实现了学分互认;我院的微电子实训基地在重庆高校中具有领先地位,就向附近高校开放,接纳外校学生来我院实习室进行实验研究。

财政部对资产收入管理明确规定:资产出租、出借等使用收入要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资产处置收入要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可见,对固定资产进行开放管理符合国家资产管理的要求,也是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3)对固定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管理:有偿使用制度以学校为主体,向二级使用单位征收使用费,由于二级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部门没有经费补偿渠道,因此有偿使用制度主要适用于二级教学单位。在高校内实行固定资产的有偿占用制度,资产占有使用直接同二级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能增强二级单位的经济责任意识,有效抑制占有欲望和需求,促使二级单位更加充分地挖掘、利用、节约有限的物力资源,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培养成本。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并已充分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国内高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者无偿使用教育经费,目前“有偿使用”研究尚未完善,相信随着管理者教育成本意识的增强,固定资产“有偿使用”的研究会逐步完善和成熟,并能有效地运用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

3.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是固定资产配置的基础和依据,可为学校分析评价固定资产的变动状况、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结构、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确定固定资产的配置方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已经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和一致认可,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出了尝试。要做好固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绩效评价标准。建立一套比较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学校及各二级部门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和管理业绩做出客观、准确的评判。评价指标主要有:

实验室利用率=实际使用的实验室÷实验室总数设备利用率= 实际开出的实验人时数÷可开出的人时数总数

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数÷设备总数、实验开出率= 实际开出的实验项目总数÷教学大纲计划(要求)开出的实验项目总数

在2000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通过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与开发等指标衡量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在对固定资产使用绩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将使用绩效与预算分配、年度考核等挂钩,有效引导和规范二级单位的固定资产配置和使用行为。

(3)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健全包括国资处、财务处、教务处和监察审计处在内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使用和报废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1)理顺固定资产管理关系。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实行三级管理,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国资处是固定资产一级管理职能部门,对全院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负责固定资产采购和报废管理,组织全院固定资产清理盘点工作;固定资产具体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二级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管理;各使用人员、辅导员及实验室管理员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三级责任人。为避免重复购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将公共基础实验室纳入教务处统一管理,不划分到二级教学系部。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校园网络建立固定资产网络管理系统,所有二级部门配备一台终端管理微机,自主及时办理购置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和报废资产的出库工作;国资处审核后在管理系统中确认并生成相应的卡片和单据。通过网络管理,便于国资处和二级单位及时掌握资产的增减变动和库存情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中实时监控,提高管理效率。

研究成果:

本文为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成本分担理论的高校学费标准研究”(合同编号:KJ1317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良驹.成本性态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控制探微.教育财会研究,2010 1.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问题研究. 预算管理与会计,2010.1.

[3]封伟.高职院校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探索.教育财会研究,2012.6.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高校管理水平;组织体系

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扶持,高校多年来固定资产的累积,使高校固定资产产值越来越大。2006年5月《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实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不仅明确了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到账、卡、物的管理都进行了规范。但是,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其数量大、规格品种繁多、涉及人员范围广等因素,发展到今天,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仍需进一步深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已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校内各二级单位及广大教职工的意识仍有待加强。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大多分布在各二级单位,具体使用又归各位教职工,管理工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但是,部分人员认为,教职工应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对资产管理工作态度不认真、不积极,如“资产效益考核”或“资产使用情况统计”,认为统计了也没用,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还有的存在利己主义、本位主义,认为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就是本部门的设备,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宁愿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因此,强化全体教职工的资产管理意识非常重要。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1.未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各高校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纷纷制定了校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使用、保养,到报废、处置,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未涉及固定资产的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伴随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为了避免人去财空或人去财乱现象的发生,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及时明确资产保管接替人员尤为重要。另外,资产部门应每月编制资产月结表,反映当月资产变动情况,为校院两级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核对及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定期对账提供基础信息。

2.管理制度各环节有待细化。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多停留在校级层面,只涉及到管理原则和框架,对学院及职能处室等二级单位来说,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办法及步骤,造成各二级单位遇到具体问题时无章可循。

3.管理制度中责任不明确。尽管管理原则规定为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但对各级别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权限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互相推卸责任或敷衍了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很多人认为,资产管理完全是设备管理员的事情,设备负责人只管使用,结果造成管理者不了解设备的状况,使用者不提供设备的信息,造成管理脱节。

(三)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应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综合管理体系。从横向来说,实验室与固定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人事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处室,都应从不同角度担负起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比如,资产管理处与财务处应协调做好资产的对账工作;人事处应确认离职人员所负责的资产已办完交接手续,再为其办理离职手续;保卫处应核实资产的出校手续是否完备等。从纵向来说,各高校目前已建立起校院两级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但并未落实到底,只停留在设备管理员一级,未深入到设备负责人。

(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待改进

1.随着固定资产数量的快速上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当期资产变动统计报表汇总功能,报表应包括上期资产存量、当期资产增加量(购置增加量、转入增加量、增值增加量)、当期资产减少量(报废减少量、转出减少量、减值减少量)、当期期末资产存量等信息。一方面使各部门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其资产增减变动及存量信息,与本部门实际资产变动情况进行核对,另一方面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对账提供必要信息,这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基础。

2.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仅能提供时点数据,反映的是查看时间这一时点的现存固定资产信息,统计时期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无法反映,所以不能反映历史时期资产情况。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影响某些固定资产指标的核算结果,不利于固定资产的考核。比如,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率=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1)2007年末查询期间为2006年12月31日前的资产存量+(2)2007年度报废的资产总量。在这里,如果单纯用(1)作为2006年末资产存量、而舍去(2)部分,一旦当期资产报废量较大时,就会产生较大误差。

3.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查看人员范围应放宽。目前的信息系统查看、修改等权限仅局限于二级部门设备管理员和校级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某些高校虽然已经网上公布大型仪器设备情况,但毕竟只是少量设备,还有很多小型公用设备信息不能被大家了解,更谈不上跨部门、跨学校的资产信息公开。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固定资产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要求,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实现信息公开,放宽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范围。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全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总体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不仅学校、学院等各级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工都要重视,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等的宣传、培训和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资产管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只有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下,各部门才能加强协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将固定资产管好、用好。

(二)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建立由主管副校长统一领导的、多部门相互配合、层层分解、逐级负责、落实到人的多级管理制度。明确每一级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加强从资产的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制度细化工作,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增加报表统计功能。在目前的资产明细表、资产变动表、资产报废清单等功能外,还应具备资产变动平衡表的功能,定期提供各部门、各种类的资产变动、结存等信息,既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基层管理者提供对账依据。表格可采用如下格式:

2.完善信息系统的历史信息记录、查询、统计功能。资产的来源与去向等动态信息要记录完整、清晰明确,使其拥有手工记账的优势,使资产管理者能够了解资产的来龙去脉,保证资产管理的延续性。

3.开发类似图书管理系统的信息查询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促进高校固定资产在校内各部门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顺畅流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互通有无、物尽其用、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更多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应努力探索、不断完善,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道路,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赵炳起.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创新[J].教育评论,2004(05):15-18

[2]沈国丰.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67):56-58

篇6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折旧 准备工作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终于颁布了。同时,《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3号)要求各高校于2014年立即实施。但是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相关文件仅就科目处理做些说明,实务操作则触及较少。鉴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有制度、管理习惯,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启动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关系着折旧工作是否有扎实的基础,而且也关系着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现有基本制度

1.财会制度

近些年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68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第72号令),《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相继颁行。这些新颁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的规定,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即固定资产定义、固定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

2.国有资产制度

随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国管财字[2000]32号)的失效,许多引以为据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相继成了无本之木。取而代之的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从所有权角度对包括固定资产在内归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使用、处置、清查,以及产权登记、纠纷处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管理需要。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依据,该办法对所有权归属国家的高校固定资产在配置、使用和处置等方面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盘活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沉淀的固定资产并充分实现其保值增值,提供了操作规范。

3.关于固定资产的分类

在设备管理方面,教学设备管理部门,以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要求为准,固定资产分类执行2008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该目录以固定资产按性质分为十六类;同时,在教育部推广的“高等学校实验室综合信息系统(单机版/WEB版)”中,十六类,是基本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转换为八类或六类。

在财务管理方面,上述新颁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均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图书等六类。同时,在发改价格[2005]1008号文件中,在规定折旧年限时,又暗含了一种按预计使用年限分类的方法。

在国家标准方面,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政法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联合起草并颁布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将固定资产也分为六类,但有关“土地”的归类并不一致,财会制度归之为无形资产。

(二)实物管理现状

1.家底不清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为确保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指标符合要求,往往不积极甚至根本就不处置报废或丢失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不符。再者,木器家俱等量大价低固定资产,由于分布广、易损坏而且经年历久、流动性强、变化多,存在着细分类别不清、名称不一致等种种问题。也是造成账实不符的重要因素。

此外,高校固定资产中,非经营与经营两类性质的固定资产也存在着混淆待清问题。

2.基层使用与管理部门分类意识薄弱

高校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任务,集中于各基层学院(系)或实验中心。调研发现,这些部门往往以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与安全完整为目标,很少关心固定资产的所属类别,更不要说对所辖固定资产进行多重分类。

固定资产分类不清,很难有准确的计提基数,也很难有准确的折旧数据。

二、理清相关制度

制度是业务操作和达到应用效果的保障。管理侧重点的不同,制度的要求就不同。为此,理清各类制度,把握精神实质,明确其管理侧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情况及管理目标,制订本校操作规程,针对上级制度不协调之处,达到口径一致、标准统一。

三、启动前的基础工作

启动折旧工作,必须掌握固定资产购置年月、原价,及其所归属折旧类别、使用部门,进而计算出已使用年限的折旧等等。为此,就必须彻底清查固定资产,以取得这些基础数据。

通过清查得到固定资产基本数据,并对全校现有固定资产按使用和折旧情况进行分类:

第一类,不需用固定资产价值,该类固定资产因未使用,其原值不应参与计提折旧。为盘活这部分资产,提高其使用效果,应该尽可能地做变现处置。

第二类,已满折旧年限在用固定资产价值,该类固定资产正在使用,但已提足折旧,其原值也不应参与计提折旧。该类固定资产按使用部门和固定资产类别管理,让各基层部门清楚有多少再用固定资产因超年限,其原值未参与折旧、未增加成本。

第三类,折旧年限内在用固定资产价值,该类固定资产原值构成计提折旧的价值基础。现存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也正是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

第四类,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原值,该类固定资产按财务制度规定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该类固定资产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对一般高校来说,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图书。

四、会计科目及相关业务处理

(一)增加会计科目

在“1501固定资产”一级科目下,设“不需用固定资产”、“已满年限固定资产”、“未满年限固定资产”和“不折旧固定资产”四个二级明细科目,以分别核算上述四类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二)相关业务处理

根据清理清查结果,将固定资产分为前述四类。同时作分账处理,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记录每项固定资产的部门属性、折旧类别属性、性质类别属性等其他分类属性,以便与基层管理部门相核对。目前可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电子账薄来实现多重分类,但关键在于各种分类标识的口径要规范、前后应一致。其中,部门属性就是固定资产的部门标识,一项固定资产只能有一个部门标识;折旧类别属性是指按“发改价格[2005]1008号”计提折旧要求而划分的固定资产类别,每项固定资产只能归一个折旧类别。

五、补提以前用固定资产折旧

(一)已满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

由于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的应提折旧额即为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值。

根据新会计制度规定,按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原值,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已满年限固定资产”原值)

贷:累计折旧(“已满年限固定资产”原值)

(二)年限内在用固定资产的折旧

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不仅是准确核算其已用年限应补提折旧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以后在用期间计提折旧问题。为此,解决的关键在于扎实计提折旧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准确的各类别、不同年限固定资产原值。

1.准备工作

(1)分使用部门

将全校固定资产划分到各个使用部门,使各项固定资产都有唯一部门(公用固定资产归公用管理部门),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

(2)分折旧类别

各个部门将本部门固定资产按折旧类别进行分类。如果车辆规定折旧年限不一致者,可分为8类。这8类,就是8个折旧类别(按“发改价格[2005]1008号”)。

(3)分年限组,计算“已使用年限应提的折旧额”

各个部门,将每个折旧类别的固定资产按已使用年限分组,已使用年限相同的同类别固定资产为一个年限组。

某年限组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的折旧额,等于该年限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除以该折旧类别固定资产预计折旧年限的商,乘以已使用年限的积。

以此类推,计算出每个折旧类别中各个年限组的应提折旧额,并整理形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数据资料。

(4)汇总折旧额

部门汇总:先计算出本部门每个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将本部门所有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汇总,即是本部门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

全校汇总:将各个部门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汇总一起,即为全校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

2.补提折旧业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六、折旧工作的开启

(一)以后计提折旧的基础

经过上述的逐步操作,已经得出计提折旧的各项基础资料,这就是以后计提折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随年限增加,一些固定资产会减少,就减少相应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原值;同时,也会新增固定资产,就增加相应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原值。

(二)必要的配套措施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施折旧工作,是高校一项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有必要的组织保障,以落实并持续做细计提的基础工作。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这既是管理中的盲区,也是制度的空白。只有管理好“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计提折旧,以至成本核算的意义。

篇7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高校流动资产的管理主要在财务处,由财务处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及时清理应收款及暂付款,不得长期挂账,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及暂付款项,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后核销。对存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盘亏盘盈及时调整。由于流动资产管理单一,责任明确,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研究的资产主要指高校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投资校办企业或后勤集团的经营性资产。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愈来愈大,高校国有资产的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为多渠道、多元化筹划资金,具体包括外界捐赠,科研经费购入,高校内部各部门自筹资金买入、与企业联合办学等,这就给高校资产的统一、协调管理增加了许多困难,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家底”难以摸清等现象。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资产管理意识淡漠,管理力度不到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以某高校为例,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是:固定资产采购、报废,先到设备处或后勤处登记、核销,然后到财务处入账,以便增减固定资产账面金额。由于管理意识不强或部门沟通不及时,财务处入账时间,特别是报废固定资产销账时间常常滞后于设备处、后勤处,而固定资产登记信息又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变化,固定资产使用人退休、离职、转岗及学校机构变动的信息不能及时变更登记;财务处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仅限于固定资产分类与总金额,设备处与后勤处的固定资产明细清单可以视同为财务的辅助账簿,但这两部分账簿未能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主要原因是设备处、后勤处按照教育部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登记,财务处则按照财政部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登记,两种方法没有协调。截至2004年12月底,该校设备处、后勤处报废固定资产1650万元,财务处账面报废固定资产637万元,二者相差1013万元。

固定资产多头管理,重复购置,资产资源浪费严重

某高校现有固定资产由设备处、后勤处、财务处等管理机构分散管理,信息不流畅,管理方式不同,无法知道全校固定资产的整体情况。全校各单位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追求“小而全”,设备重复购置,特别是复印机、打印机、计算机、相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职务发明、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高校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誉及非专利技术等,这些特殊的资产被视为无形资产。它们虽然没有实物形体,但属于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这些资产缺乏科学、严谨的管理办法,致使有些科研项目开发成功后,科研人员不经学校同意,擅自将科技成果转让,收益变为己有;有些科研人员则将职务发明转化为非职务发明,独占科研成果,致使学校无形资产流失。浙江工业大学完成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抽样调查显示,最近5年,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人负责专利管理工作,但仍有18.1%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10%的高校没有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学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界限不清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高校用科技成果、资金、房屋甚至科研设备投入这些企业,将非经营性资产不知不觉地转入经营性资产中。特别是近年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食堂、车队、校内商业网点等划到后勤集团,而后勤集团属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这些被划转的资产,有的在学校财务账上的“对外投资”科目有所反映,有的是直接划给企业使用,根本没有办理划拨手续。另外,传统的校办企业包括实习工厂等,由于成立的年限长,长期占有学校土地、房屋等资源,无法理清资产的权属关系。上述原因,导致高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界限不清,产权不明。

国有资产管理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

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从购置、登记、使用、到处置尚未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校重视经费预算,而预算经费批复后,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回来后,对固定资产的入账及时性、使用期间的安全完整、使用效益等缺乏考核。特别是实验室,是高校投资最大,资产价值最高,数量最多的地方,在经费预算时,将其作为重点投入,在实验室建设中,强调专业的特殊性,搞“小而全”,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现象严重,设备的闲置率高,导致资产严重浪费,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约束。

重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想

对外投资的经营性资产与其他资产分离

高校的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校办企业的投入,包括早期的校办工厂及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不景气,濒临破产。还包括近期崛起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如大学科技园的创立等。二是划拨到后勤企业集团的资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为后勤服务的资产无偿划拨到后勤集团公司,产权如何确定,尚无明确的法规出台。高校这些对外投资的经营性资产多达数亿元,分散在每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高校行政管理中根本无法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管理状况,更谈不上履行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要加强高校资产严控管理,首先应认真清理高校这类资产,严格划分经营性资产与其他资产,并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好产权确认与重新登记工作,分别加以管理。

建立国有独资的资产经营公司,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拉开了高校校办企业深入改革的序幕,要求通过明晰校办企业产权关系,理顺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校办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校办企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2005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要求部属高校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公司,并于2006年底前完成所有全资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这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铺设了一条阳关之路。各高校应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所有校办企业及后勤集团公司囊括其中,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将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增值。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保证非经营性资产的安全完整

打破高校资产“多头管理”的格局,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将高校用于教学、科研及行政办公的固定资产,科技开发的无形资产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的工作职责包括:负责学校各类资产(货币资金除外)的产权管理,学校公用房屋使用权管理,学校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调拨、维修及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学校进出口业务的管理;学校各类物资招标的组织管理等。国有资产管理处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责,采用“切块”管理的模式,可设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仪器设备管理科、房产管理科、无形资产管理科、物资管理科、物资设备招标采购科等。国有资产管理处不仅负责全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同时肩负着上下沟通、部门协调的作用,责任重大,任务繁重,需要明确的分工、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完成资产的有效管理。

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科学管理责任制

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即建立以国有资产管理处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同级行政管理部门,实行“切块”管理,即在主管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国有资产管理处根据工作职责确定一个相对清晰的管理权限提供给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及各科研机构、学院等,经双方协调确认后签署委托管理协议书。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内部实行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条型”管理,层层落实,将管理责任直至分配到固定资产使用人身上。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及考核奖罚办法,定期检查,年终盘点,每年召开资产管理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一年的资产管理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沟通交流,采用多种手段保障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现在全国各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也已在多数高校广泛使用。它是信息传输的桥梁,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和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依托高校先进的校园网络平台,针对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申请、审批、购置、入库、配发、使用、调剂、维修、报废、捐赠、出售等信息,通过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和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和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够提高非经营性资产的利用率,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

高校非经营性资产按用途分类,可分为行政办公用资产、教学用资产、科研用资产,具体主要指房屋建筑物、图书及仪器设备等。对于房屋建筑物,应按照使用性质分为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用房及商业服务用房,分别依据人员编制、学生人数标准等核定用房面积,制定相关的用房制度,超出部分,收取房屋资源占用费。以此严格控制房产资源,避免浪费及分配不公。对于行政办公用设备,由国有资产管理处制定相关的制度,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每年严格控制办公设备采购预算,节约使用,资源共享。对于教学,特别是科研仪器设备,其价值在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基本上都在科研领域,分置在各实验室中。宜采用量化考核指标,如资产利用率、资产收益率等,参照指标考核结果,把握实验室资产的使用情况,减少闲置、浪费,同时进行资产整合,对外开放实验室,实现相关资产资源共享,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在进行专利技术创新研究的时候,应注意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更快更好地研究出新成果,还有利于高校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另外,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是调整技术创新中各方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界定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规范高校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专利申请上,还要强化专利申请的质量及实用价值。培养科研人员的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特别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篇8

开放的内容和形式较单一。目前,我校因培养方案与实验教学大纲中无相应规定实验室开放的内容,致使实验室开放无法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接轨,只是单一地以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的形式实施实验室开放,或考虑到大四学生要做毕业设计,所以优先选择能带毕业设计的教师所在的实验室开放,而这些实验室多是科研实验室,开放内容较集中在研究探索性实验。网络化管理平台薄弱。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开放的过程、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是实验室开放高效运作的重要支撑,目前部分高校还未购置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所以对实验室开放的管理还局限于人工操作,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主要措施

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受牵制的因素很多。实验室开放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开放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学校应明确职责,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实现对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的统一管理,逐渐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实验室开放硬件平台,资源共享,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为推动实验室有序开放,高校应在实践过程中努力改进,建立较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等规章制度。(1)实验室安全。随着实验室开放,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增多,应在实验室原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实验室开放制定和补充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开放安全制度”、“药品试剂使用制度”、“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等。(2)明确职责。为了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有效性,对实验室开放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人员规定明确的责任,建立实验室责任制。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组织开放课题的实施,包括开放信息、实验室开放中的仪器设备管理、药品试剂的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在开放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督促学生有序进行开放课题研究,审阅学生提交的实验室开放成果。

为争取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开放中,学校应通过修订培养方案设立实验室开放条件下的创新学分,加大实践环节的学分比重,应对低年级、高年级和优秀生进行分层次开放,规定必须获得一定的基本实验学分、综合实验学分、创新实验学分才能获得学位毕业;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的竞赛活动,如果在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给予适当倾斜,对获得各个级别实验竞赛奖项的学生,校、院两级在全校或全院范围内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请到学校的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每个课题给予学生经费资助,申请到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省、国家下拨经费的基础上,与“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作为培育项目给予经费配套资助。对本科学生发表的科技论文,按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

篇9

一、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1、产权不清。随着高校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注入资金或资产,高校本身在扩张或合并以及其校办企业在转制或投资过程中,产权变动,造成资产流失。表面上“人人管”,实际上“没有管”。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混为一谈。

2、账实不符,资产底数不清楚。一些高校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入账价值不准确,造成价值虚增或虚减,使实物与账面价值不相符。一些专职的验收人员对资产如何正确计价缺乏充分的了解,使本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支出未计入,不应计入资产价值的费用计入了其价值。如将安装固定资产的安装费、购买固定资产应负担的税金等未计入资产价值,而将不应计入开支的运杂费等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另外账外资产数额较大。如已竣工的基建工程没有及时入账,照相机等贵重物品长期在账外被私人占用;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自己加工组装的固定资产没有验收记账,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还有一些高校的二级财会核算单位,购买固定资产、低值耗品没有办理产权登记入账手续,直接入费用账户,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学校的固定资产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加之某些学校领导对国有资产重视不够,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3、体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的单位设置了资产处;有的单位在教务处设置了实验室仪器管理科,在后勤设置房产科;往往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管理体系,处理固定资产程序不清,随意性很大。如固定资产的申请、购置、验收、入库、调拨、报废、奖惩等规定没有统一的制度,致使各使用部门无所适从。

4、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由于无形资产的主客观原因,个别单位负责人缺乏知识产权观念,对外单位或个人非法使用的本单位的名誉,科研成果、技术资料缺乏防范意识,发生侵权行为时不与追究,以至于受到连带责任或造成经济损失。

5、化国家为集体或化国家集体为个人使用现象有所存在。由于制度不严和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使用国有资产变相化为私人资产,少数人更是化公为私,公物私用,以各种方式私分或使用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了损害。

6、资产利用率低,闲置、浪费、流失现象严重。资金调剂困难,资产闲置浪费严重。一些单位购置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被闲置;而另一些单位因缺乏资金无力购买办学所用资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如下:(1)产权关系没有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管理不到位,责权关系不明确,管理者本身对资产保护的意识淡化,形成管理者不抓管理的状况。(2)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样对解决处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缺少合法的依据,这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有资产继续大量流失,不仅使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状况继续加剧,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和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稳定。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7、管理混乱,账外资产普遍存在。处理资产不按规定执行,没有上级部门批准和职能部门的资产评估,擅自处理资产(报废或调拨等)。如有的单位开展创收活动,全部或部分项目没有纳入学校财务管理,占用学校的房屋、设备和水电搞创收。不仅不上缴成本,而且将收入截留,造成单位“小金库”的增长,用创收资金为部门职工发放福利。使学校本来有限的经费更加紧张,客观上也造成了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8、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使国有资产的活动重组步履维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时期,现行的一些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资产优化配置和日益发展的资产重组已不相适应。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跟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保持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又要使国有资产运营充满活力,使之保值增值。

2、转变观念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前提。加强国有资产观念教育,树立国有资产是资金的实物化,资金是资产的货币化的“钱物合一”的观念。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在新体制下,更要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

3、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管理处按资产性质实行归口管理,确立分支机构。明确管理职能,上级部门也应加强国有资产的领导,定期检查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使学校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4、从内部控制入手,加强国有资产流失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应积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跟踪审计,把国有资产管理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从审查健全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入手,检查报废资产是否经过审计程序,验收收入是否入账,在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要审查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公正、合法、合理,要定期审查变更的国有资产是否得到补偿,学校收益是否得到保证。如社会后勤化过程中,如何确定合理的上缴基数,如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补偿,都是应加以认真明确的。

5、应建立国有资产的评估和报告制度,如专利申报制度。学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1)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

(2)学校资产拍卖、转让;

(3)校办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制改造;

(4)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者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5)校办企业清算;

(6)学校以无形资产对校办企业和其他单位投资。

6、建立一支廉正、勤政、敬业、务实、懂经济、会管理的队伍。要克服资产管理中的片面性,即重视经费来源,轻经费使用控制;重物资采购,轻物资管理,重资金投入,轻资金使用效益。制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评估,把各级管理权置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手中。要配备思想好和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人员,担任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工作,要加强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国有资产人员应力求稳定,使他们安心工作,熟悉、掌握本行业务。

7、清产核资,摸清家底。严格按国家清产核资的规定,在高校范围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建立起的完善管理制度,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重估资产价值,确定产权归属,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约束机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清产核资要达到:(1)国有资产家底清楚,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2)资产所有权界定明确,把应归国家所有的资产全部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范围;(3)推动资产的优化组合,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

8、加快国有资产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由于主观造成资产损失,对有关责任人必须追究责任。造成资产较大损失的,除责成有关责任人予以赔偿外,对其单位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9、明析产权。建立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审批制度。每年应进行一次产权年度检查,分别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办法。根据国有资产实行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存在特点,分别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核定,归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10、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形成网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学校有计划,工作有目标,校长有分工,处室有责任,职工有压力,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把治标与治本有机的结合起来。

11、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当家理财的经济意识,把好经费管理关。加强资金的管理,盘活国有资产的存量,在单位内部可应用成本会计的某些方法来完善会计核算工作。要根据归口管理部门上报的资料,认真检查、核实审批手续和合同,减少重复购置。必须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全部收支要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之中,防止“自筹”资金购置的资产脱离学校的管理。

12、注意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资产处置和闲置资产调剂是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除了要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之外,还要找出有效的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管理权限来进行资产处置与闲置资产的调剂转让。建立资产调剂制度,制定调剂办法,对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新购、建的资产,首先从现有资产调剂。可以运用拍卖、联营、租赁等形式实现资产的流动,采取激励与惩罚措施相结合,促使资产占用单位及时清理闲置资产。资产处置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的固定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加强资产处置的管理是保证国有资产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资产进行处置应强调以下三点:

(1)单位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固定资产,须严格履行审计手续,一般固定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由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或财产管理部门行政领导批准;大型、精密的贵重设备、仪器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要经技术部门鉴定,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2)单位有偿调出和变卖固定资产,应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的评估机构评估,按评估确认的结果作价处理。防止低价调出和变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固定资产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的变价收入,应纳入单位的专用基金管理,用于重置固定资产。其中撤消单位以基建专款购置的固定资产,其变价款应全部或部分上缴财政。

13、加强无形资产管理。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日渐加快,以及我国正式加入WTO,无形资产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已提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日程。我们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关注,改变过去有形才是资产的认识,结合高校的特点做好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14、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库,及时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做好与有关科研部门和各高校国有资产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联网工作,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15、切实履行政府采购制度。从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各国采购执行中,通常由专门设立的采购机构负责中央、地方的集中采购。政府机关所需资产的配置,都是由政府采购方式实现的。就国际惯例来看,采购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虽因各国政府采购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采取预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制定采购政策、法规或指南;管理协调采购委员会的采购事务;负责采购统计、采购分析和评估;监督采购活动等。随着国家政府采购法的出台,大型设备采购均要实行招标制度,以达到规范程序,节约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篇10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由于不核算教育成本,不提资产折旧,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员工,普遍存在轻视资产管理的倾向,“重钱轻物,重购轻用,重建轻管”,未能将资产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普遍重视如何取得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而不注重发挥现有资产的潜力,造成一方面资金紧张,一方面却又有大量资产闲置和浪费,忽视了对现有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另外,对无形资产、土地、对外投资等的管理意识也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二)资产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及严格的资产购置论证程序,加之资金来源增多,导致固定资产购置随意性加大,重复购置较多, 资产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在使用过程中,各部门只顾局部利益,宁愿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有的使用了, 也没有按规定标准收费以及上缴学校,各部门的小金库应运而生, 于是形成了一种怪现象, 一方面设备购置经费紧缺;另一方面从全校来看,却有许多的闲置资产, 无法发挥其使用效率。

(三)资产处置缺乏及时的政策支持,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在资产清查时,对盘盈等固定资产价值难以统一计量。因为市场上同类商品市场价格参差不齐,缺乏具体的指导政策。对设备报废标准也难以界定,对于资产损失也无从追究责任,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现象严重。如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快,淘汰周期短,而国家尚无统一的报废标准体系,致使实际已处于淘汰状态的电子设备不能及时得到处置,造成资产价值虚增。另外,一些单位利用掌握的非经营性房屋场地,如食堂、商店、停车场等,进行租赁和承包经营,但收益记账不完整,部分利润没有记账,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四)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高校是无形资产比较集中的地方。无形资产虽没有实物形态,却是高校拥有的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师资的水平、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经费来源等。然而学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未设置无形资产产权管理部门,致使大量专利权、专有技术、著作权等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资产流失的危险性很大。

(五)“非转经”资产的管理缺失 学校作为事业法人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但是,目前高校中有一些固定资产被转入到经营活动中去,由校办产业长期无偿占用,不进行申报审批,也不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出现了产权不清、事企不分、管理不顺的现象。一些校办产业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实际上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潜在流失。

(六)内部审计监督不严格 在资产清查中,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部审计人员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对国有资产的购置、报废、利用率等发挥很好的监察审计作用,对校办产业的投资以及其他对外投资的监督作用也有待加强。

(七)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高校现有资产管理人员大多学的不是管理专业,也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专业知识较为贫乏,管理水平不高。一般的管理事务尚可应付,但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便束手无策。 如有关科研成果的转让、 无形资产的管理、校企改制、后勤社会改革等方面缺乏管理经验, 在政策的把握上往往存在着许多偏差, 难以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造成失误较多。 另外, 二级部门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员,难以进行资产的有效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亟需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一)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即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不仅关系到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第二,从资产管理部门到二级单位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当有责任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第三,资产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政策法规的学习,与时俱进。同时做好二级资产管理员的培训工作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的宣讲工作。使广大教职工树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资产管理部门应制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项实施细则,作为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指导性文件。在制定细则前,应充分下基层调研,以求细则全面、精准,有的放矢,易于操作。细则应涵盖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全过程进行监管,使管理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三)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高校教育需要持续发展,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投资,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首先,投入时要进行充分论证,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要实行责任制,追踪审计,避免盲目购置、重复购置。其次,对利用率不高、性能落后、闲置较多的仪器设备,要及时调剂或校间交流、改造,到报废年限确不能继续使用的及时报废。第三,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加大现有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实验室可参考社会上专门的测试机构的模式,做到实验室专管共用,资源共享,全方位提供服务。第四,对难以调剂的资产如房产等,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对于产出效益不高的单位,根据其教学、科研任务需占用的标准进行核算,对超出部分应征收有偿使用费,在不违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按经济规律办事,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利用率,最终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四)注重固定资产日常监管,实现资产存量及流量的实时管理 资产管理要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 实时管理。首先, 要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网络版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为资产的动态管理提供快捷准确的数据平台。其次, 资产管理系统应涵盖资产购置、调拨到资产处置、捐赠、出售、出租等各环节,管理单位应将资产变化的数据及时输入固定资产信息库,不仅可供给全校师查询、打印, 还可接受二级单位的资产处置请求,确保固定资产信息库数据与资产变动信息的实时联动。三是根据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和盘点,确保固定资产帐实相符。

(五)实施国有资产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一个综合的考评系统,通过对收益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事业发展潜力等非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考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估,目的就是要对高校国有资产的运营效果,从管理角度做出一个系统测评,综合获取资产运作的成效,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经营性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绩效考评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还可以依据预设的目标对国有资产的主要管理者进行奖惩,建立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和机制。管理者应该借资产清查工作的契机,认真研究,深入思考,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积极整改,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步上新的台阶。

(六)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 在资产管理部门中设专门的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监管,明确无形资产的涵盖范围,并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如校名、校徽的使用权问题,学校的校名、校徽是学校的标志,凝聚了学校的发展史,蕴藏了高等学校校训、校风,好比产品的“商标权”。二级单位或个别教职工无权在商业活动中随意使用。还有专利权问题,学校教职工在进行科研项目时,凡利用学校人、财、物、信息资源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其他技术成果,理应属于高校职务发明创造或职务技术成果,不能由教职工个人牟取私利。另外还应加强学校科研成果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安全保护,以防被剽窃或泄漏。

(七)严格“非转经”资产的管理 坚持有偿使用“非转经”资产,高校对批准转作经营性的资产,享有收益权,承担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监督责任。首先对“非转经”的资产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进行评估,按时收取国有资产占用费。第二建立完善的资产明细账,如实反映非转经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等。第三制定考核与监督制度。学校与经营单位签订合同,并定期检查,对投入资产的收益、安全进行考核与监督,确保学校权益不受损失。另外,应对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进行考核,对投出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检查,并形成长期制度。对投资、入股、合资、联营的企业,切实行使股东、董事和监事的权利,依法定期检查企业财务和经营活动;对出租、出借和抵押的经营性资产,要与经营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并派人定期监管。

(八)加强内部审计 高校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监控。审计人员应对国有资产采购、验收、报废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即国有资产从采购到报废,从决策到执行都必须有审计人员参与,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九)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工作量繁杂的工作。为了使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统一,逐步实现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结合。针对高校资产静态管理的现状,高校主管部门应大力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国有资产及财务状况的动态管理,建立资产数据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这将有利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会计核算等资源共享,形成统一、完善、全面的数据资源系统,同时有利于加强日常监管,为资产管理具体工作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为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要求校内各部门各司其职,及时完成本部门的工作,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把资产的相关信息出去,作为资产购置审批、财务部门安排预算以及学校资产处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实验设备处在审批各单位购置设备申请时,需要查看所购设备在学校或其他单位的分布状况,掌握财产变动状况,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流动和调剂使用,避免重复购置带来的资源浪费。财务部门每年安排设备购置预算时,除了对单位的预算申请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要参考该单位的资产存量现状,以及近年来资产购置的投入情况,尽量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此平台建成后,主管部门可以实时查看学校固定资产的配置情况,并能查询财务往来款项的变化情况,变事后监督为实时的监督。

(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一支合格的管理队伍是顺利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经常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在用人问题上引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三是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院、部、处级单位设定资产管理员岗位,实现规范科学的分级管理制度,将涉及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维护和监察等环节的管理纳入制度化、常规化,从而使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成秀、李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邱均成:《从清产核资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高虹:《高校清产核资工作应重视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