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技能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伤急救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抢救 规范 程序 效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78-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已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过程。WHO提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系统地运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其他人员和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加强急救护理管理的规范化与操作的程序化,能更好地做到抢救及时,用药准确,科学地安排人力、物力,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缩短抢救时间,尽可能地挽救患者生命,这是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抢救室的规范化管理与程序化操作是抢救,特别是创伤急救成功的重要保证,而患者及家属由此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反馈为与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以更好地达到抢救成功的目的。
1 抢救室的规范化
1.1 制度规范化
1.1.1 各科室的抢救工作由有临床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承担,各科室的抢救工作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遇重大抢救应立即报医务科、护理部,并上报院领导,根据病情提出抢救方案,凡涉及法律纠纷要报告有关部门。
1.1.2 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做好“四定”(定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管、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抢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证应急使用。
1.1.3 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1.1.4 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
1.1.5 如遇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在通知医生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实施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措施。
1.1.6 对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实施特别护理,及时评价护理计划的完成情况。
1.1.7 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种类要进行详细交接。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据实补写医嘱。药品空安瓶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弃去。
1.1.8 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记录应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1.9 抢救工作进行的同时,要通知病人家属并做好安抚工作,如家属不在,应及时与病人家属联系或通知有关部门。
1.1.10 抢救完毕,及时清理用物,补充药品、器材、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等。
1.1.11 病人经抢救后,据病情妥善处理。
1.1.12 抢救室除工作人员外,一切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1.1.13 对已住院治疗的抢救病人要定期追踪随访,不断总结抢救经验。
1.2 布局规范化:
其一,布局的原则
1.2.1 抢救室内各种仪器及物品,依使用部位和无菌区及污染区来分放。如患者胸部以上使用的仪器,放在患者的头侧;四肢使用的物品,放在患者的足侧;无菌物品放在患者的右侧;污染物品放在患者的左侧。
1.2.2 抢救室的任何仪器及物品的位置绝对固定,不得随意改变,以免影响使用。
其二,抢救室各种用具摆放的位置
按照以上两点原则并考虑抢救室的用具使用方便、及时、顺手的因素,其具体摆放位置如下图所示:
几点说明:
(1)抢救室的抢救床需有万向脚轮,可直接推病人去手术室或病房,以减少病人的搬动。
(2)无菌柜内各种物品,必须有明显的标签,摆放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许任意改变,而且必须是在有效使用期内。
(3)抢救室备有各种型号的电源插座与应急灯,并有一定数量的紫外线灯管、X光阅片灯。还应有通往其它科室及主任办公室的联络系统。
(4)抢救室的任何仪器及物品均处在使用状态中。如仪器的调节阀均在使用指数位置上,使之接通电源即可使用;各种医疗文书、书写单据应放在固定位置,需复写的单据放好复写纸。
2 抢救室工作人员的明确分工
这是抢救室工作人员规范化中除经验、技能、责任心、态度等方面外的关键一条。参加抢救的人员要相对固定,分成四个岗位,并有固定职责。这样,防止人多手杂,顾此失彼的现象。
各岗位及其职责如下:
岗位甲:抢救室护士。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适当的位置。如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无心跳、呼吸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失血为主的病人,首先建立静脉通道;以呼吸困难为主的病人,先给氧气吸入。然后,协助医生做各种检查,如胸穿、腹穿、B超、导尿、配血、X光拍片,以及复苏的各种措施,并做好重症记录。
岗位乙:接诊医生。主管病人的各种治疗及进行各种检查;拟定治疗方案及各种复苏措施的实施,填写各种单据,有疑难情况及时请示上级医生。
岗位丙:护士长或主班护士。负责全局的抢救工作,并协助岗位甲完成各种治疗、检查,并全面负责抢救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问题。如患者财物的保管,与患者单位及家属的联络,需转院或请会诊的患者,及时与医务科取得联系等。
岗位丁:联络员。主要负责与血库联系,或协助与汽车班或其它科室的联系。由专人负责,防止差错发生。
3 V.I.P抢救程序
3.1 V――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对于损伤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如对没有头、面部损伤的患者,吸氧可用鼻导管法并保持导管的通畅;对有头、面部损伤的患者,首先要清理鼻腔及口腔的异物,再行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对严重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可加压给氧或使用呼吸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和遵照医嘱给呼吸兴奋剂。在给氧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效果,观察是否纠正了缺氧的症状,改善了呼吸情况。
3.2 I――建立静脉通道
创伤性休克病人一旦发生,血管床与血容量失去平衡状态,血浆向第三间隙移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在治疗创伤性休克时,要维持循环血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输入的液体必须超过失血量的3~4倍,因此,要快速的、大量的补液。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抢救程序中,明确规定补液先“晶体”后“胶体”,给病人输液的第一瓶液体为复方林格氏液,第二瓶为生理盐水,第三瓶可以是血,也可以是低分子右旋糖酐(输液中间可不需医嘱按程序补液)。同时还规定凡是进入抢救室的创伤性休克病人一律用18号静脉留置针输液,必要时可两条静脉同时输。并尽量选择上肢大静脉,特殊情况下静脉穿刺不成功时,尽快使用静脉切开。根据病人情况可加压输液、输血来增加补液的速度,争取短时间内纠正休克。
3.3 P――监测血压脉搏
随时监测休克病人的血压及脉搏的变化,是观察病情变化的主要手段。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脉压、心率、心律的变化,并给予准确的记录。特别是在做各种治疗、检查、输血、输液时,更要密切观察。同时,我们应用观察的血压及脉搏,计算休克指数,来估计创伤性休克的失血量,用以指导补液治疗(见表1、表2)。
表1 休克评分标准
表2休克指数与失血量关系
注: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KPa)
通过应用休克指数指导补液,配合快速输液法,使休克病人在短时间内补足液体。此方法对失血性休克病人来讲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
V.I.P抢救程序,虽然每项单为一个内容,但三者需要互相穿行,相辅相成,才能奏效。这样,使很多处于濒死的病人得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例1,男性,28岁。由四楼坠落,伤后2小时来院。诊断为创伤性休克、脾破裂,左肺挫伤,左侧肋骨骨折,血气胸,腰椎压缩骨折,脑震荡。查Bpl0.7/6.67KPa,P120次/分,休克指数1.5,经1小时40分钟输液2000ml,BP12.0/8.0KPa,在抢救室进行了氧气吸入、腹穿,B超、导尿、气管插管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例2,女性,25岁。车祸,伤后半小时来院。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骨盆骨折、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抢救室进行了补液、氧气吸入、腹穿、气管插管、B超及X线检查后,病情稳定,转外科继续治疗。
4 小结:效能
4.1 抢救室:制度的规范化和布局的规范化及严格的程序化管理操作为抢救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4.2 抢救人员的明确分工,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是抢救成功的第一保障。
4.3 程序化管理及V.I.P抢救程序,应用于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既挽回了一些患者的生命,又锻炼了一批抢救人员。
4.4 规范化管理、程序化操作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我院抢救成功率达到98.7%,比推行规范化管理、程序化操作前提高了14.7%。
参考资料
[1]《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
(主编:王克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4月)
[2]《急救护理学》 (主编:周秀华,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年11月)
篇2
【关键词】 氧化铝; 理化性能; 口腔; 临床研究
传统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美观性,是口腔修复的理想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结构稳定性,但其机械强度较差,脆性较高,口腔咬合力相对较差[1]。目前临床上出现了多种新型陶瓷材料,如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热压铸陶瓷等。氧化铝陶瓷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热学匹配性,是新型陶瓷材料之一。有研究发现,氧化铝颗粒能有效增加牙科材料的韧性和稳定性[2]。本研究将氧化铝含量为0、2.5%、5%的牙科陶瓷材料进行强度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氧化铝陶瓷的理化性能及在口腔临床上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中氧化铝含量为2.5%的牙科陶瓷材料为A组,氧化铝含量为5%的牙科陶瓷材料为B组,未加入氧化铝纤维的单纯陶瓷材料为C组,将三组牙科陶瓷材料进行强度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现代科技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牙科修复材料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方便、快捷、可靠的修复材料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传统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美观性,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结构稳定性,是口腔修复的理想材料,但其机械强度较差,脆性较高,口腔咬合力相对较差。变相增韧、纤维增韧、颗粒弥散韧化是目前增强陶瓷材料韧性的主要方法。有研究发现[3],合成AL2O3复合材料能有效增加陶瓷材料的稳定性、均匀性,可明显增强陶瓷的韧性,但当氧化铝的含量超过5%时复合材料的韧性及抗弯强度有所下降。本研究发现,测试结果显示,A组线收缩率为18.55%,弯曲强度为(239.08±40.22)MPa,维氏硬度为(489.33±32.47)MPa,B组线收缩率为16.41%,弯曲强度为(325.24±29.46)MPa,维氏硬度为(376.57±32.66)MPa,C组线收缩率为21.22%,弯曲强度为(169.82±22.49)MPa,维氏硬度为(434.12±36.04)MPa,三组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线收缩率及弯曲强度均优于C组。有研究发现,当氧化铝含量超过10%时,与陶瓷的匹配性越来越差,所烧制的样品表面可出现少量裂纹[4]。氧化铝复合材料能有效增加陶瓷收缩率及弯曲强度,增强材料韧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Chai J,Chu F C,Chow T W,et al.Chenical solubility and flexural strengthof zirconia-based ceramics[J].Int J Prosthodont,2007,20(6):587-595.
[2] 李明华,杨海滨,孙宏晨.氧化铝纤维对牙科氧化锆陶瓷机械性能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1):34-37.
[3] 宋文植,刘晓秋,尹万忠,等.不同AL2O3纳米粉含量对牙科AL2O3/ZrO2(3Y)纳米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志,2009,23(2):185-187.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受本科工商企业管理教材的影响,工商企业管理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特别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工商企业管理案例不断涌现,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3.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式落后,工商企业管理学习方式僵化
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显然此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工商企业管理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二、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
1.人才需求量分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是具有很广的适用性的、社会经济各领域有广泛需求的专业。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有用武之地,社会各领域、各单位也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需要若干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计算,各种工商企业每年需要增加大量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2.学历需求分析
过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盲目跟风,过分看重学校的名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片面追求高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上名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人才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历不再是评价毕业生唯一的准绳,企业更为看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3.需求结构分析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竞争将更加激烈,具有较强职业能力者将能胜出。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
三、加强高职专科层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的契合协同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英文为competency,并建立了冰山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胜任能力,认为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例如,绩效出众者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即能够发现问题,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笔者认为:胜任能力是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整合与协同。
因此,我们可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博士的胜任能力模型理论为支持, 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胜任能力模型和体系,以帮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达到就业岗位的能力胜任的需要,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营销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以帮助学生将来能适合在各种类型工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工作。
1.专业能力
即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一名合格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都应相当熟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既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创业管理、经济法等课程的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强绩效与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实务、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课程更深入更完整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专业技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
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和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的文献研究法,行为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工学结合,即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 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现“职业实训校内化”,建议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努力,在校内规划建设实训室等让学生在校内通过仿真的教学环境,锻炼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操作技能。在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众多,应力争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争取企业或事业单位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或长或短的顶岗实习和实践机会。
2.社会能力
即职业素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要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工商企业管理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
3.方法能力
即通用胜任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等管理能力。
“全员营销”意识的深化,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有自身的准则和工作流程,与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微妙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国家财政部制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生长激素(rhGH)治疗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50例rhGH治疗组与53例非rhGH治疗组按胃肠道障碍持续时间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率作对照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rhGH治疗组的胃肠道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1),MODS的发病率降低(P<0.01)。结论 rhGH治疗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能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重组生长激素 颅脑损伤 胃肠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的患者,常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文献报道,一旦发生MODS,患者病死率可高达60%~70% [1] ,而维持胃肠道功能稳定以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被认为是成功救治MODS的关键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防治及恢复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ICU病房从2001年1月~2003年11月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03例,男65例,女38例,年龄17~82岁,原有胃肠道手术者除外。
1.2 治疗方法 重组生长激素采用珍怡(rhGH)(中国上海联合赛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rhGH剂量为0.11U/kg,每天1次,在患者入院时即开始皮下注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例为rhGH治疗组,53例为非rhGH治疗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胃肠动力药、脱水剂,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等。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对胃肠道作用效果的疗效判别 胃肠功能障碍缓解的标准为经rhGH治疗后,患者肠麻痹转为>4次/min肠鸣音,腹胀减轻,能耐受要素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 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rhGH治疗组患者中36例(72%)胃肠功能恢复,非rhGH治疗组患者中22例(41.5%)胃肠功能恢复。统计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MODS发病率,结果表明:rhGH治疗组比非rhGH治疗组的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1(见表1)。MODS的发病率显著减少,P<0.01(见表2)。 表1 2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比较(略)注:经t检验,与非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组相比 P<0.01 表2 2组患者MODS发病率的比较(略)注:经χ 2 检验,与非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组相比 P<0.01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低、广泛脑挫裂伤、脑疝的发生是引起MODS的重要因素 [2] 。近年来,胃肠道被认为是防治MODS的靶器官,维护胃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抑制促发SIRS失控的胃肠道机制是成功救治MODS的关键之一。
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生长激素的效应是通过胰岛样生长因子介导,对促进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调节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生长激素可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加速肠损伤后的肠粘膜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3,4]。
本资料表明,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rhGH治疗,能有效减少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并能降低MODS的发病率,从而对于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死亡率有很大帮助。但rhGH治疗期间,由于非氧化处置缺陷和糖转运至组织细胞的能力受损可能产生高血糖 [5] ,颅脑损伤也会由于应激等因素产生高血糖,而高血糖是颅脑损伤患者并发MODS的高危因素 [6]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及血糖升高患者可适当减少rhGH用量及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另有资料表明:rhGH应与谷氨酰胺协同应用较好 [7] 。
参考文献
1 Beal AL,Gerra RB.Multiple orgen failure syndrome in the1990’s:sysˉ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organ dysfunction.JAMA,1994,271:223-226.
2 马延斌,朱志安,张江,等.重型颅脑外伤并发MODS的临床救治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9):556.
3 刘勇,周散德,房台生,等.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15(2):71-74.
4 Silvestro L,Ruikun C,Sommer F,et al.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and modulation of surˉface glycocalyx,evaluated by electron spectroscopy chemical analysis.Semin Thromb Hemost,1994,20(2):214-222.
5 JeeVanandamM,HoladayNJ,Petersen SR.Adjuvant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does not augment endogenous Production in total parental nutrition-fed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Metabolism,1996,45:450-456.
篇5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省遵义市563003
【摘 要】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培训特点及培训的经验。方法:根据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流程培训来自贵州省445位具有创伤急救一定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医务人员。课程分为2天的学员课程和1天教师课程。培训前后对学员有关创伤理论考核进行比较,设定学员技能考核、教师技能考核并监测通过率。结果:初级创伤培训后的理论成绩较培训前平均成绩提高9.5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学员技能考核、教师技能考核通过率100%,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初级创伤救治培训能明显的提高学员创伤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提高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继发损伤和漏诊率;教师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技巧,适合任何场合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实用培训项目。
关键词 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初级评估;次级评估
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TraumaCare,PTC)培训项目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动的一项医学拓展性培训项目,旨在为在突发事件中的伤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有效创伤处理措施。作者针对来至贵州各大地区从事麻醉、急救等专业共445位学员了进行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
贵州省各大地区从事麻醉、急救等445位专业医务人员,具有创伤急救一定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
2PTC培训实施方法和操作细节
2.1培训前准备工作
按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要求配备教室(1个理论教学教室,四个技能培训站)、教学器材;配备四名以上讲师及一名助教。每期培训学员20-22人,技能培训站5-6人。
2.2培训内容
课程分为2天的学员课程和1天教师课程。
2.2.12天学员课程安排[1]
理论培训主要内容:PTC培训初级评估总论,强调在创伤现场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2-5min)对患者按A(Airway,气道)B(Breathing,呼吸)C(Circulation,循环)D(Disability,神志)E(Exposure,暴露)的顺序进行初级评估,并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1)气道管理(A):通过评估气道,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梗阻、伴有呼吸困难的胸部创伤及颈椎损伤等情况[2],通过清理口腔、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气管内插管等手段予以解除,处理手段从简单到复杂,同时注意保护颈椎[3]。
(2)呼吸管理(B):通过评估通气运动、呼吸频率、体格检查识别有无危及生命的胸部创伤[4],及时给予吸氧、气胸穿刺减压、闭式胸腔引流等处理。
(3)循环管理(C):通过评估血压、心率、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颜色、尿量等判断有无休克的发生。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及时建立2条粗大的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和包扎止血。
(4)神经功能障碍(D):通过AVPU系统评估方法,迅速作出神经功能评估,A(awake)为清醒;V(verbalresponse)为有无语言应答;P(painfulresponse)为对疼痛刺激有无反应;U(unresponse)为无反应;U:无反应。
(5)充分暴露(E):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暴露,查找明显的损伤部,同时也强调对可能有颈椎和脊椎损伤患者的制动保护。
并针对A、B、C分论讲解。待ABC病情相对稳定情况下,才进一步行次级评估(全身详细检查)及转运,在初级评估、次级评估、转运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立即重新初级评估,并且按A、B、C、D、E顺序再次进行。并针对次级评估总论、胸部创伤、腹部创伤、头部和脊柱创伤、肢体创伤、小儿、孕妇创伤、烧伤分论讲解[5]。
技能培训主要内容:结合理论培训需求,设置四个技能培训:气道的管理、环甲膜切开、颈椎和轴向翻身、胸腔闭式引流,设置四个专题讨论:镇痛、转运、儿科、神经系统评估。并在初级评估、次级评估总论结束后,由4-5名讲师进行情景模拟,即由一名讲师模拟创伤患者病情,一名讲师模拟医师进行处置,对患者按ABCDE的顺序进行初级评估,并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待ABC病情相对稳定情况下,才考虑进一步行次级评估(全身详细检查)及转运,在初级评估、次级评估、转运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立即重新初级评估,并且按A、B、C、D、E顺序再次进行。然后学员分为4组,由学员模拟医师、助手、旁观者等,反复替换练习以上操作。
2.2.21天教师课程安排
根据PTC培训课程特点,设置成年人如何学习、提问、反馈等讲课技巧,根据PTC培训课程选择的不同方式,分别对演讲的四种形式进行讲解(讲座、讨论、技能教授、情景演练)[6]。
3考核内容
分为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培训前对学员有关创伤患者理论考核(30道多选题),共计30分,此分数仅作为学员摸底考试,不计入最终考核成绩。进行2天学员培训后重复理论考核,并由讲师模拟创伤患者病情,由学员模拟医师进行处置,测试学员综合能力,该技能考核总分10分,7分合格。通过学员考核合格后,第三天才能参加教师培训,在演讲的四个基本形式中任选3个以上的项目进行考核,教师考核共计10分,5分合格,考核合格表现较优秀者推荐为PTC培训以后的讲师。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前后的成绩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级创伤救治学员技能考核、教师技能考核成绩以表示。
5结果
5.1初级创伤培训理论成绩
初级创伤培训后的理论成绩较培训前平均成绩提高9.5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5.2学员技能考核,教师技能考核见表2。
6讨论
近年来,我国地震、洪涝等灾害事故多发,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等所导致的受害者越来越多,特别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迅速增加,医护人员到达救护现场后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创伤抢救至关重要[7]。伤员如果得到规范、精准、全面的医疗救治,就可以死里逃生,并大大降低伤残率。但长期以来,国内缺乏对突发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中受伤人员救治的较为系统、规范、实用的培训。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医务人员PTC技能,意义重大。PTC培训是我国规模最大创伤急救培训,并具有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模式,严格监督制度,实施为期三年培训,在贵州省共培训22期,共计445人,培训后的理论成绩较培训前平均成绩提高9.5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学员技能考核、教师技能考核通过率100%,取得良好效果。
PTC培训学员课程规范化、系统化地教会了医务人员对创伤病人的处理流程和原则、开阔了思维,锻炼了医务人员们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应急事件处理和对急救创伤病人系统有序的评估与处置能力,PTC培训情景演练病例资料形象、真实,操作贴近临床、贴近生活,很具有实战性与挑战性,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初级创伤救治培训能明显的提高学员创伤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提高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继发损伤和漏诊率;教师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技巧,适合任何场合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实用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崔贵,黄坤,景凯,张丹嗣,张大义.胸部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6):1166-1167.
[2]钟招明,江建明,王吉兴,瞿东滨,陈建庭.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创伤[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1):19-23.
[3]陈崇宽,韦建革,吴凤菊,罗宝权,陈新,朱旭生,李怀英.严重多发伤76例的院前通气处理[J].广西医学,2012,34(3):307-308.
[4]王俊,王小慧,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11):701-702。
[5]DianeWilkinson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教师手册[M].2010。
篇6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多,已成为我国城市中排名第5位的死因[1]。严重创伤致死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于意外发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能存活者为数极少;第二个高峰期可出现在意外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专家形容这段时间为“黄金时段”[2],而严重创伤急救护理关注的是第二高峰期急救时间的有限性。因此,早期实施快速、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来我科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49例,均按抢救预案流程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设为观察组;将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病前身体均健康,按AIS-ISS伤情评分标准,评分>16分,均需入手术室或入院治疗。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严重创伤后2h内经抢救无效而在抢救室死亡者、发病前有严重心肺脑肾等疾病者、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及AIS-ISS伤情评分<16分者不列入本组病例当中。
1.2方法观察组:采用抢救预案链式流程[3]即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等,制定严重创伤急诊抢救预案流程。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立即启动严重创伤急诊抢救预案流程,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由3名护士配合医生共同完成患者生命支持的处置,做到分工明确。护士甲快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后立即给予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以保证患者有通畅的气道及保持正常的通气和给氧;护士乙全面快速建立大静脉补液通道,并配合医生完成深静脉穿刺,以保证机体维持基本的灌注,为确定性救命手术创造安全的全身灌注;[4]护士丙全面对患者进行伤情检查,及时控制活动性出血以及其他急救处置,连接各种监测仪器,动态观察病情,完整记录抢救经过,并做好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最大程度发挥与医生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以确保在“白金10min”[4]内完成患者的基础生命支持,在“黄金30min”[4]完成高级创伤护理内容。经紧急救治后启动急救绿色通道,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并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告知对方患者病情,使其能提前详细了解病情,及时制定检查及治疗计划,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诊断及治疗,以保持检查治疗及监护的连续性。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护送,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救治。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抢救方式进行救护,即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急诊处置和术前准备,专人护送做相关检查后入手术室或入院,在人员安排上根据护士长排班按需操作。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基础生命支持抢救时间、抢救有效时间(来诊至术前准备完毕或住院准备完毕时间)[5]、抢救成功率(即入院或入手术室时病情稳定、减轻、无加重)评定抢救效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49例,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最低为12min,最高为15min,平均为(13.26±1.147)min;对照组58例,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最低为12min,最高为25min,平均为(23.29±1.5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36.89,P<0.001)。观察组49例,抢救有效时间最低为30min,最高为42min,平均为(36.40±3.78)min;对照组58例,抢救有效时间最低为55min,最高为74min,平均为(63.16±5.4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28.86,P<0.001);观察组抢救成功45例,死亡4例,成功率91.8%;对照组抢救成功43例,死亡15例,成功率74.1%;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校正χ2=4.55,P<0.05)。表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3讨论
3.1应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必要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凶险,强调急救时间的有限性,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操作,以气管插管、紧急静脉通道建立、制止活动性出血和妥善固定防止再损伤为急救技术4大要素[6],体现的是“时间就是生命”。而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抢救预案流程是根据链式流程进行制定的,预案的有效运行正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到及时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使评估和抢救生命同时进行,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真正成为生命绿色通道,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及时、准确的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完整地记录抢救过程,也有利于保障医疗安全。
3.2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实用性本研究中采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即以整体护理为指导,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护理流程,具有简明、便于记忆和操作等特点,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将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优化整合,能在“黄金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评估伤情,及时实施急救护理从而缩短抢救时间。观察组中基础生命支持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成功率却明显高于后者,说明了采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优越性,同时在抢救中各护士分工明确,医护之间配合默契,做到有条不紊,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篇7
[关键词] 交通事故;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创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 R14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c)-0165-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for trauma care organization after fatal traffic accidents. Firstly, the complexity of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care and the necessity of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rescue are analyzed. Then, difficulties in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rescue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cluding difficulties in legislation, institu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 about constructing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first aid mode of trauma in major traffic accidents, and systematically formulates fro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hardwar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It will be a good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raffic accident rescue.
[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s; Medical support; Military-civilian combination; Trauma first aid
近年来,高速交通工具改善居民生活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使交通事故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越发明显[1-3]。2011年7月23日,温州发生重大动车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救援中救治技术支撑与组织环节的问题随之暴露,自此,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的创伤急救日益受到重视[4]。研究与实践显示,提升重特大交通事故联合救援效能,一体化的救援体系不可或缺[5-7],而军地力量的结合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8]。本文将从的现状背景、现实需求、问题难点和体系设计等方面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的构建做一论述。
1 重特大交通事故特点
笔者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特点归结为两个“复杂”,即综合环境复杂和专科救治复杂。
1.1 综合环境复杂
重特大交通事故往往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和防备,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必须尽快组织综合救援力量进行营救。同时,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现场环境不确定因素多,现场可能存在携带易燃易爆品及有毒物质的较大型的事故车辆,在事故现场条件下,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造成二次损害,从而大大增加了事故处理过程的专业程度、风险程度和复杂程度[9]。
1.2 专科救治复杂
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驾驶员以及乘车人员的损伤程度往往较重,而且受伤部位往往不止一处,伤情累及机体多个系统[10]。我国部分省市近年的交通事故伤谱数据[11-14](表1)也反映出了交通事故特征性的伤情分布,可以看出,以颅脑伤和多部位伤为代表的较为严重的伤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重特大交通事故中,这一比例还会增加[15-16],在这种情况下,受伤人员的救治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对医学专科交叉合作的要求更为急迫。
2 军地一体急救的必要性分析
2.1 单一单位无法短时间内妥善处理批量伤员
重特大交通事故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伤员且伤情复杂,伤势较重,而事故区域内地方医院在设计规划时通常不会超量储备卫生资源,难以单方面应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伤员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在21世纪初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系列工作推动之下,军队医院以及驻地部队多储备有以专业车辆、医疗装备和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卫生资源,且具备紧急启动的能力,是处理大型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应急力量,在需要时,可积极加入交通事故的救援工作。
2.2 军地联合救援是对平战结合军民共建的促进
重特大交通事故伤员伤谱与战时伤员的伤情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面ο嗨频娜挝瘢积累经验,对战时军地联合实施卫勤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7]。同时,军队建制卫勤力量和区域医疗机构可以在重大事故的紧急救援中进一步密切与当地地方卫生实体的联系,顺畅沟通协调通路,理清组织指挥机制,有利于军队卫生机构自身的建设发展。
2.3 救援工作需求军地综合力量的通力合作
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救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本身专业的医疗救护外,很多的工作同样需求军地力量的合作支撑。如伤员在完成现场的急救处理后即进入后送流程,在后送道路保障方面,军地的协同不可或缺;又如平时的血库储配在重特大交通事故情况下可能供不应求,此时除协调中心血站积极备血外,驻地部队官兵的献血动员与组织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3 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的困难
重特大交通事故属于突发、偶发事件,军地一体救援的经验少,法规、制度不健全,卫生力量本身的能力素质也还存在短板,@些都是现阶段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3.1 法规制度不健全
不只是交通事故,我国针对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军地联合救援法规体系和动员协同机制至今尚未系统构建。虽然《中国人民卫生工作条例》《中国人民动员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军队救援工作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军队尚未纳入地方救援体系,这为军地一体化实施创伤急救带来一定困难。
3.2 指挥机制未建立
由于缺少机制、预案和演练经验,事故初期没有统一的指挥机制,各救援力量只能盲目的各自为营进行伤员救治,基本谈不上联合,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效能未得到有效输出,整体救援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3.3 专业能力待加强
事故发生后,救援的关键在于拥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多只救援力量密切协同。而现阶段可动用的卫生力量,无论是单独的救援专业训练还是综合的军地协同训练,都很少参与,技术支撑和协调渠道都较为薄弱,军地双方的卫生部门缺少彼此间的了解,在平时未能做到有效沟通和磨合,这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紧急联合救治带来不小的困难。
4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探讨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做一简要探讨。
4.1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需把握三个基本原则:①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在事故区域地方政府的指挥下,各部门遵照职责权限划分,有序协同,形成核心指挥机构。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各单位人员各司其职,积极沟通,按照职责分工扎实开展工作;②确保安全,以人为本。救援先救人,将确保事故现场伤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兼顾降低财产损失。③强调快反,决策果断。参与救援急救的卫生力量应深刻理解救治的时效规律,措施得当,果断决策,尽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4.2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制度完善
在理论层面对相应的指挥关系、建设标准、战备制度、专业技术和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具体的军地一体化急救框架下各类卫生力量的组织结构、职能划分、工作流程、处置要点进行规范,确保军地双方的救治力量组织实施有法可依,心中有数,准备得当,一旦进入状况,就可以有条理、有侧重地协同开展事故现场伤员紧急救治的相关专业工作。
4.3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预案建设
军地卫生救援力量主体应依据现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任务定位和人员装备情况,系统详实地制订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急救的系列预案。通过预案,对本单位的人员抽调、床位调整、装备使用、集结机动、展开部署、专业分工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事物进行明确[18],从而提高应急反应综合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能力。
4.4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物资保障
建立充足高效的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以确保救援过程中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避免或缓解可能出现的物资紧缺。地方政府和军队部门应对可及卫生资源、物资装备、机构床位保持实时的掌握,预先明确储备部门和救援力量的保障协同关系,动态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过程中的物资保障。
4.5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信息建设
信息化建设在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模式中属于基础性建设,应依托既有平台、规范数据结构、突出平台整合、强调综合效能[19-20]。现有的警务和医疗感知终端可以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获取端口;救治指挥部门和执行实体应建立稳定通讯路径,确保指令和反馈传输的及时性;成立专业的信息系统维护保障中心,以备紧急处理因突发事件造成的通讯不畅、滞后以及内容失真等问题。
4.6 重特大交通事故军地一体创伤急救的专门训练
专业训练是形成救治能力、生成救援实力的重要方法。军队与地方卫生机构自身应定期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机构间应积极组织联合演练,科学实施考核评估。
4.6.1 机构自主组训 卫生机构自主组织专门训练形式大致有3种:①知识技术专项培训班。组织重特大交通事故创伤急救相关基础知识和必备技术的专项培训是提高卫生人员现场处置技能的有效方法。②岗位练兵。对于日常医疗工作繁重的卫生机构,组织人员以日常工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岗位实际,通过自主学习、专家指导、共同学习等形式,对与应急救援相关程度高的技术进行常态化训练。③实景模拟。结合大型训练计划,引进模拟训练设备,组织所属人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基础生命支持等专项技能练习,以及危险环境下的危机应对和生存训练,提高受训人员的任务适应性。
4.6.2 军地联演联训 卫勤演练是军队卫生力量卫生战备的必要工作,同样也适用于地方医疗力量,日常工作中,军地双方按照统一计划,组织人员进行灾害条件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保障联合演练,对提升整体的专业救治能力和综合保障水平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6.3 训练效果评估 对卫生力量在应急条件下的组织专业急救效果的评估,通常方法是按照通用组织形式,在既定时间内,对分队的专项技术和整体流程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形式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理论考核目的在于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实训考核则是为了综合评估分队的全部队员或参与任务的多支分队的整体专业保障能力。评估结果归档保存,既可以作为针对性总结点评和横向纵向对比的参考,也可以作为下一步改进训练方式方法的依据。
篇8
【关键词】 严重创伤;急救;急诊;发展模式
1 我国急救医学发展现状
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 “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
2 急救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1 急救人才队伍缺乏 很多医院的急诊科没有自己的专科医生,急诊科医生专科性太强,对急诊科的专业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全面及系统的掌握,不能独立完成重危患者的抢救。很多优秀人才因为职称晋升困难或急诊科工作辛苦而放弃急诊工作。这对急救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困难,很多医院急诊科面临无人可用或留不住人。
2.2 急救网络覆盖面不广,急救应急能力仍有限 急救网络已能初步覆盖主成及周边区县,但只是粗略的覆盖,城乡仍有较多死角不能触及,主城很多新增的社区仍然面临急救难的问题,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山高路远,道路状况差,很多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还有很多地区连车路都不通,长年与世隔绝,重危患者长期因为得不到救治而死亡。
2.3 急救系统科技含量低,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化、现代化、快速化、准确化的发展空间,对急救中心的指挥、协调、救护的统一、快速、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急救系统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先进技术也引用到急救领域,但信息化程度仍较低,少数医院的急救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大多数特别是区县的急救车上仍没有装备,重危患者人群没有建立信息跟踪系统,不能对重危患者人群进行及时监控和随访。
3 严重创伤急救与急诊外科发展的方向
“三环理论”成了创伤救治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创伤救治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突破了创伤急诊急救发展的体制“瓶颈”。
3.1 规范化 根据发展状态的不同创伤救治模式有依赖型、自主型、独立型等不同模式。应逐步建立起创伤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规范化培训和资质鉴定。设置创伤救治各环节的规范化,实现伤情评估规范化和创伤处置规范化,使先进的救治模式成为同行学习和借鉴的模式。
3.2 网络化 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建立 “110,120,119,122”四位一体的公安、消防、交通、急救统一报警、统一指挥的“联动中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3 自主型 自主型的关键一步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创伤救治部门,改变以往创伤救治分别由各专科分派处置的局面。自主型创伤救治模式顺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将稳定和壮大创伤救治队伍。救治模式自主运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救治人员固定,并根据人员各自特点定向培养,形成一个训练有素的创伤救治团队。
3.4 一体化 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是体现一体化的关键。创伤一体化救治要求同一体系内救治人员快速协同诊治,充分体现救治的时效性。创伤一体化救治的整体性则主要体现在救治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包括科内协调和科间合作,实行创伤流程环节管理和合理解决病患收治重叠、技术支持等科际性问题。
3.5 专业化 创伤救治专业化首先要做到人员专业化发展。创伤学科只有做到专业化,才有创伤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创伤救治专业化还有赖于创伤救治部门的专业化设置和配套的运行机制,使人员专业化与设置专业化紧密结合。
4 思考与对策
4.1 创新急救医疗人才队伍和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在职岗位培训和专业学习进修等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大量引进高学历、高素质 、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留住现有急救医学人才,保持急救队伍的相对稳定。急救医疗质量:①反应快速;②救治有效;③降低成本。服务改变单一的院前急救服务为综合性的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在服务过程上改变以接送患者为主的服务为救护、诊治、康复、护理、生活等全程。
4.2 在急救系统引入高科技成果
目前,急救医学已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公用数字无线讯技术、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移动车载调度终端等引入到急救网络中,以达到适时准确定位、及时跟踪监控、快速协调调度、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与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将大大提升我市快速急救及周边地区的急救能力。综合型创伤急救模式已形成快速发展,建立一体化、专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创伤急救医疗护理势在必行。我们要不断强化急救意识,重视急救医护人才培训,推动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使急诊急救整体水平和服务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篇9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通过开展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活动,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学技术、练技能,进一步加强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病人满意。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活动顺利开展,市卫生局成立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为成员的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办公室下设考务组、统分计分组、监审组、服务宣传组四个工作小组。
三、比赛形式及参赛人员
根据要求,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各参赛单位组织40岁以下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生进行选拔赛,择优推选6名医生参加市级决赛(互为比赛助手)。初赛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兖矿集团卫生与计划生育中心、市直及省驻济各医疗机构分别组织。初赛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未经初赛选拔不得指定选手直接报名参加决赛,不得指定县级综合医院独立承担本次竞赛任务,设有急诊科承担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参加初赛。
决赛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以各县(市、区)卫生局、兖矿集团卫生与计划生育中心、市直及省驻济各医疗机构为单位组队,每个代表队由7人组成,其中领队1人,参赛队员6人。
四、比赛内容
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分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理论知识考试
医疗急救理论知识(含心电图)竞赛选择题100题,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内容包括医疗急救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急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
第二阶段:急救技能操作
基础生命支持(2013标准)和多发性创伤(肠外溢合并右胫腓骨骨折)两个竞赛项目,每项100分。其中多发性创伤(肠外溢合并右胫腓骨骨折)为团队合作项目,每组代表队的6名队员分成两组,各由3名参赛选手协作完成,选手分组由赛前抽签决定。基础生命支持由每个选手分别独立完成。
五、比赛方法
(一)参加市级决赛的参赛人员报名时需填写《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报名表》,并报送本人身份证及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和二寸彩色免冠照片2张(包括电子版照片),于2013年10月底前交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综合科。
(二)所有参赛选手均参加理论知识考试,理论知识考试由考务组组织阅卷评分,操作比赛由评委当场评分。
(三)评委评分方法。技能操作每组评委由7人组成。评分实行单项百分制,每位选手单项操作结束后,评委依据各项操作技术评分标准独立评分,并当场亮分。参赛选手的单项操作得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的5位评委的平均分。
(四)计分方式。按照理论考试成绩占30%、技术操作成绩占70%的方式计算选手成绩。多发性创伤(肠外溢合并右胫腓骨骨折)项目的成绩为操作者平均理论成绩加该项目技术操作成绩。
六、时间安排
大赛从2013年7月上旬至11月底结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7月上旬:成立大赛组委会,研究制订下发大赛活动方案。
7中旬-10月:宣传发动,下发大赛技术文件资料,各县市区卫生局、兖矿集团卫生与计划生育中心、市直及省驻济各医疗机构制订初赛方案,组织初赛。
10月底:上报参加决赛人员名单。
11月:市卫生局组织市级决赛。
12月:总结表彰。
七、表彰奖励
由市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统一进行表彰奖励。
八、有关要求
(一)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积极准备,认真做好全员培训及选手选拔工作,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热情,营造学业务、练技术的良好氛围。
篇10
关键词:创伤;休克;院前急救;护理;时效性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TS)是指因钝物击打或剧烈撞击所致严重创伤,继而出血所致的休克现象。TS患者因脏器受损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同时,基础代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易发生低血糖、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1-2]。院前急救护理是TS患者入院治疗的重要干预手段,能有效降低患者休克发生率,提高生存率[3]。科学的院前急救方案能提高急救效率,规范急救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方案能提高现场急救的救助效率[4-5]。本研究探究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案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在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实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对照组,n=120)和实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观察组,n=120)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TS诊断标准[6];②创伤后12h内接受急救;③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重度患者;存在严重并发症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创伤休克急救护理。在接到120处电话后,医护人员需立即进行急救工作,并在现场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初步伤患勘查评估。迅速且平稳对TS患者进行转运。在救护车内按医嘱处理伤口,并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呼吸、给氧以及心电状态,记录生命体征数据及抢救过程其他数据。移至院内急诊后,配合完成交接工作,在完成住院手续办理后将TS患者按医生建议移至病房或者手术室。
1.3.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方案。①出诊迅速。在医院收到120处电话指令后,第一时间安排院前急救专业医护人员,同时,在途中与现场保持密切沟通。评估伤患伤情基础上,指导伤患进行自救,尽量减少损伤。②基于CRAMS评分法进行伤情评估,即对循环(circulation,C)、呼吸(respiration,R)、腹部(abdomen,A)、运动(motor,M)、语言(speech,S)进行快速评估。同时,坚持重症患者优先处理的基本救助原则。按是否发生颅脑外伤、脊柱骨折或者呼吸、循环障碍等生命体征特点判定症状的轻重。③维持呼吸道畅通。对发生面部创伤或者昏迷的TS患者人群,重点关注呼吸道通畅。使用手指或者借助吸引器清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异物。对于发生舌后坠的TS患者,因需要避免舌体阻碍呼吸,则需借助口咽导气管或者舌钳将舌体拉出。而对于发生心跳骤停的TS患者,则需进行心肺复苏术,病情严重者需要持续供氧。④静脉通道的建立。因受伤可能造成部分区域的静脉受损,需避开伤处周围大静脉而建立数条静脉通道,留置静脉针进行给药及输液。适当情况下,通过静脉留置针给与血管活性类药物。⑤院内交接。待TS患者抵达本院后,需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配合检查,并辅助患者及家属补办入院相关手续。待检查完毕后,根据结果决定去手术室或者ICU病房。并随后补充完善过程记录。⑥心理干预。因TS患者均接受过非常痛苦的创伤,心理层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很多人也会继而进展为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在急救现场,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对TS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能坦然面对突发事件,积极配合接下来的急救工作。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情况及抢救时间。创伤休克抢救成功指标如下:HR为80~100/min,血压维持>90/60mmHg,尿量恢复至每小时30mL[6]。抢救介入时间是指从患者进入急诊室开始抢救到手术抢救完毕的时间,但排除抢救中死亡患者的数据。术前准备时间是指从患者接到手术室电话时间从急诊转入手术室进行交接完毕的时间,但排除抢救中死亡患者的数据。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抢救情况
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抢救介入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上一篇:沟通技巧课程的总结
- 下一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区别